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及差距分析

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及差距分析

一、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与差距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庭宁[1](2019)在《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维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促进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因其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以及产生大量的建筑废弃物而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装饰装修工程资源、能源消耗及产生的环境影响相对其他建筑阶段(如建造和使用阶段)较小,因此受关注程度也较低。但因民用建筑(住宅或商业楼宇等)装修装饰过程投入的材料类别较多、过程复杂,实际上也潜在较大环境影响,其绿色化发展水平方面亟待提升。因此,开展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相关研究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分析(LCA)理论和方法,明确了针对装饰装修工程开展LCA研究的对象及范围,同时选择了52个商业和住宅装饰装修项目进行了跟踪和实地调研,获取了物料消耗清单、设备能耗数据以及装修废弃物产生情况等一手数据信息;结合LCA软件及数据库(Gabi)对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从不同的维度开展了环境影响(以碳排放强调计)评价工作,并进行了敏感性和不确定性分析。此外,在宏观尺度上,初步估算和预测了(到2050年)我国建筑装饰装修建工程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并基于情景分析法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商业和住宅装饰装修过程(含原材料生产、施工安装过程和废弃物处理等阶段)单位面积碳排放当量分别为137 kg CO2 eq/m2和30 kg CO2 eq/m2。在装饰装修四个分部工程划分中,楼地面工程施工过程会产生的环境影响最大(住宅和商业分别为46%和86%)为了控制装饰装修工程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或碳减排),基于情景假设分析(如通过选择低碳绿色装饰装修材料以及通过选择选择清洁能源而降低能耗排放因子),商业和住宅建筑最高可减少51%(60kg CO2 eq/m2)和43%(13kg CO2 eq/m2)的碳排放。此外,通过推行全装修承包模式,可以减少49%的碳排放,如果以2017年全国竣工面积为例,则累计可减少碳排放1.3亿吨。本文的研究可为识别装饰装修工程项目环境影响主要因素以及提出优化装饰装修方案(包括材料和工艺等)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为装饰装修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张宗勇[2](2019)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文中指出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行业在当今大数据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冲击下,需要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改进,并快速融入到新的发展趋势中,才能以全新的姿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尤其对核心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正备受考验。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正是处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之间,肩负着承上启下并协调组织各部门的责任,以实现组织任务的完成,是企业中坚力量和宝贵人力资源的真实体现,在企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L公司是一家以煤炭为主业的民营集团公司,其下属子公司、分公司(本文简称“子分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集团公司各部门的中层管理人员是公司人力资源的核心,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加强对该群体人员的培养是公司培训工作的核心,胜任力评估正是培训体系搭建的基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综述胜任力模型理论,结合企业培训相关理论,研究制定DL公司中层管理岗位胜任力模型,分析现有中层管理人员的胜任力情况,通过岗位匹配分析,发掘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缺陷。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案,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培训实施进行效果评估,并制定实际可行的培训保障措施。最终,为DL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中高层人才供给,保证企业在人才战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钱磊[3](2016)在《Y公司玻璃镜子生产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研究》文中认为Y公司是中小规模的玻璃镜子出口加工企业,近几年公司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境。随着各种成本的日益上涨,以往赖以生存的产品成本优势消失了,内部效率低、质量差和管理不善的问题浮出水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成本至少高5%以上。面对同行业竞争,公司难以应付,销售逐年萎缩,严重影响Y公司的生存。目前许多的解决方案,或是通过精益生产,降本增效;或是通过六西格玛,提高质量。但使用精益六西格玛,将成本、产能和质量问题一并考虑,协同改善的研究还是比较缺乏。本文通过将精益六西格玛方法引入Y公司,协同解决成本、产能和质量问题。通过差距分析并结合顾客的需求,制定了产能,质量和成本的新目标。通过价值流分析了生产瓶颈;测量关键质量特性的能力指数;通过和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比,明确了问题点;将问题集中到了制镜和玻璃钢化两个过程。随后,通过工艺流程图和因果矩阵,将改善目标和生产关键输入因子联系到了一起。通过田口实验设计方法,优化各关键因子,在总体最优的基础上,协同改善质量、增加产能和降低制造成本。最后,通过控制计划和控制图的运用,将改进的成果巩固。通过精益六西格玛的项目改进,Y公司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本下降了5%以上,每年节省约900万人民币;产能提高30%左右;质量上基本杜绝了索赔。本文还首次对无铅银镜的工艺进行综合优化,在行业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此外,本文将降低单位能耗作为改善目标,并降低了20%左右,在如今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和环保趋势下,显得更有意义。而且,本文所实施的方法,对大多数玻璃镜子生产企业和有类似问题的制造企业都具有借鉴的意义。

王勇[4](2014)在《AC公司转型过程中组织再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积极制定应对策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鼓励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制定,针对产业调整,我国的多数国有企业积极的进行了企业转型,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AC公司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曾是中国彩电玻壳工业的旗帜。在2008年公司玻壳经营陷入困境,公司连续两年巨亏,部分停产整顿,员工士气低落,此时公司毅然决定缩减玻壳生产,实行企业转型。但是企业转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转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有效快速转型?本文就通过对组织再造的研究,结合企业,解决企业机制转型、结构调整、业务流程调整等问题,以降低生产成本,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组织再造的相关理论的系统研究,深入分析组织再造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进行组织再造的观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规范分析方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第2章是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组织再造的概念界定,组织再造与核心竞争力研究,企业转型与组织再造的关系,组织学习力的培养。第3章是AC公司组织再造的内外环境分析。包括对AC公司基本情况的介绍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并进行了SWOT分析。第4章是AC公司组织再造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第5章是AC公司组织再造的方案设计。包括对组织再造的前提分析,组织、信息系统、企业文化再造,组织再造的保障措施及再造成果。第6章是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论文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己在AC公司的实践中逐步实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本文的一些观点和思路对企业转型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韩娟[5](2013)在《基于LCA的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技术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对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技术进行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各类技术的环保达标排放效果,通常仅考虑污染物末端治理效果,对于烟气处理工艺过程所需原材料、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鉴于此,本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不同烟气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进行计算分析,为垃圾焚烧厂选择烟气处理技术提供参考。本文从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出发,对三种烟气处理工艺(半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尘,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尘,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干法+活性炭+布袋除尘)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和综合评价。选取了潜在酸化效应、一次能源消耗、潜在全球变暖效应、潜在富营养化效应、潜在非生物资源消耗和可吸入无机物等六类环境影响指标和基于我国节能减排控制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ECER进行特征化分析,得到三种烟气处理工艺方案对不同环境类型的影响大小;以中国范围内2010年各类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物质排放和消耗总量作为归一化基准值得出各类环境影响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从而判断出主要环境影响类型;通过贡献分析和敏感度分析方法找出环境影响最大最有改进潜力的过程;在环境影响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对三种烟气处理工艺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方案对潜在酸化效应、可吸入无机物这两类环境影响的贡献程度差别不大;对一次能源消耗、潜在非生物资源消耗这两类环境影响的贡献程度差异显着,半干法+干法工艺方案的影响最小;对潜在全球变暖效应贡献程度最大的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干法工艺方案,其他两个方案贡献程度基本相同;对潜在富营养化效应贡献程度最小的是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半干法+干法工艺方案;ECER的主要贡献指标是一次能源消耗、SO2和NOx,用ECER评价三种方案,半干法+干法工艺方案的环境影响最小。(2)一次能源消耗是烟气处理工艺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3)烟气处理现场阶段和工业用水、工业用气、消石灰等原料的生产阶段是对环境影响贡献比较显着的四个过程。(4)基于我国目前国情及技术发展现状,从全生命周期环境整体优化角度,推荐采用半干法+干法工艺方案。

殷峻[6](2013)在《知识管理在H证券研究所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信息化浪潮正在以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当前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因为它左右着企业的命运。随着我国证券行业的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尤其是2011年底至今的这短短几个月时间以来,深入改革和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的主基调,对于各家券商来说,把握住当下的机遇,积极创新,谋定即动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证券研究业务是公司新业务发动机”、“证券研究能力是证券投资全业务链上的价值倍增器”等理念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证券研究是“重知本”型的基础性业务,强调的是高素质研究人员的综合管理和运用,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良好的投研知识管理和应用能力,并以此产生可持续的、差异化的竞争力。本文从当前证券研究业务中普遍遇到的知识管理问题入手,通过与国内外的领先实践的对照,明确了目前H证券研究所对于知识管理应用的关键是要围绕知识管理的能力框架,在知识管理组织、流程、内容、系统建设以及治理机制这五个方面进行持续地改进和完善。同时,基于企业知识管理模型和管理能力框架,提出了H证券研究所的知识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法和路径,并基于通过现状分析发现和识别的11项主要问题,给出了H证券研究所知识管理体系的具体建设方案。

郭玲[7](2012)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采暖系统能耗分析》文中指出现今,我国的建筑业飞速发展,每年都在以高达近20亿平方米的面积增加,而这些新建的建筑中大部分都是高能耗建筑。我国资源、能源紧缺,故而,建筑节能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建筑节能做系统的研究,即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能耗分析,寻找提高建筑能效的方法。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框架,确定了太阳能建筑的研究范围,并对太阳能建筑及普通的节能建筑进行了能耗分析。假定使用年限为三十年,结果得出无论那种建筑,其使用阶段的能量消耗都是最大的。通过计算,太阳能建筑:生产阶段6.6%,施工阶段1.3%,拆除阶段1.1%;普通节能住宅:生产阶段2%,施工阶段0.55%,拆除阶段0.45%;分析两种建筑前二十年、后三十的能耗增减情况,同时,通过单位面积随使用年限的图表,也使我们明确的了解到增加建筑的使用年限,更有助于建筑的节能。估算建筑能耗对环境的影响,太阳能建筑的C02排放量为2691.182T/m2;普通节能建筑的C02排放量为7994.232T/m2,因此,无论是节能的效果,还是建筑的可持续性,太阳能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对较小的。针对太阳能建筑进行经济性分析,并与普通节能建筑进行对比,从工程造价上看,太阳能建筑的单位造价为1738元/m2,普通节能建筑造价的单位造价为1145元/m2,并通过工程经济分析得到太阳能建筑回收期为16.8年,但是若在原有的建筑上进行改造,则其改造后的[司收期仅用2年,所以说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在原有建筑上进行改造比新建的太阳能建筑更为经济。最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层次分析,通过分析得到太阳能的权数是0.682,普通节能建筑的权数是0.318,经一致性检验,该结果可用,故得到太阳能建筑比普通节能建筑更为节能、经济、环保。

吴良亚[8](2011)在《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庆是直辖市,但实际上是一个省的框架,大城市、大农村并存,“大马拉大车”力不从心,而永川等六个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传导和辐射带动功能不够强,有的区域中心地位和作用甚至比直辖以前有所弱化。本文是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线索,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效应、判定标准和形成机制,实证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差距所在、潜能优势和发展路径,探索区域中心城市发展规律,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分析。沿着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层层递进,研究界定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两大功能,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的效应。2.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及指标体系。在阐述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特征、功能和效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四类判定标准,然后筛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建立区域中心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从区位选择、区域分工、工业化进程、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内在机制,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分析导向机制,从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区域中心城市与特大城市的互动、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分析共生机制。4.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运用SWOT分析法对永川外部环境、内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从永川与重庆主城区、成渝经济区、川渝黔交汇区三个空间层面的经济和功能关系,研究提出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5.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与潜能研究。从供给要素、产业发展和三大需求等角度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现状进行考察,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以及毗邻重庆的四川四个区域中心城市(宜宾、泸州、内江、自贡)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采用趋势预测法、指数平滑法、K值综合预测法等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进行分析。6.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从空间、经济、功能三个维度研究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分析空间相互作用机制,提出空间扩展模式,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围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壮大路径;重点在生产功能、流通功能、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等方面,探索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路径。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有效规制是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的前提。区域中心城市形成是政府推手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依靠其中任何一种力量都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和浪费,最好的办法是把两种力量的作用结合起来。在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时可以看出,市场因外部性而失灵,政府因内部性而失灵,只有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和体系的合理化。在竞争性领域和企业层次上,要充分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壮大,为形成区域经济中心创造条件;在城市之间,上级政府要在规划层面进行前瞻性的引导,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建设,在制度层面形成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有条件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城市进行择优扶持。2.产业功能和效能释放在区域中心城市构建的不同阶段具有明显差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区域中心城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明显的区别。从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看,在城市化的低级和中级阶段,第二产业的作用更为根本,而在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或成熟阶段上,第三产业的作用明显高于第二产业;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看,第二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原动力,而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是工业化后期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从城市发展的促进效果看,第二产业主要通过聚集效应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而第三产业在推动城市规模扩大的同时,更侧重于城市功能的建设,以及其辐射和扩散能力的增强。3.区域中心城市应由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等四个维度构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判断标准有四个方面: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条件并达到一定水准时,才能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尽管评价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很多,但本文经过研究,将它们归纳为空间规模、经济实力、综合功能和辐射能力等四大类标准。空间规模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骨架”,经济实力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肌肉”,综合功能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血液”,辐射能力如同区域中心城市的“机能”,四者共同构成区域中心城市的立体架构。4.区域中心城市构建表现出明显的引力模型特征。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增强,随着空间范围的扩大而递减,两城市之间的引力与城市的实力成正比,与空间距离成反比。经过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过程和扩散过程表明,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之间并不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后,规模收益反而不明显了,甚至城市过大有时还带来负收益,增加了发展成本,也就是说,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收益是有边际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存在着相互吸引的规律,本文研究提出城市之间的引力公式,城市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可以反映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衔接的紧密联系程度。5.永川具有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清晰,综合竞争力较强,但离形成区域经济中心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把永川置于三个空间范围分析,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是:重庆“1小时经济圈”西部增长极、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川渝黔交汇区经济中心。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分析结果显示,永川三个主因子得分在10个城市中分别处于第2名、第4名和第1名,综合评价总得分名列前茅,说明永川城市综合竞争力较强。但是,经过区域中心城市判断指标对比分析,永川目前还存在空间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不够强、综合功能不够全、辐射能力不够足等问题,构建区域经济中心还需加倍努力。6.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是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永川经济拉动力强劲,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明显优势和潜能,着力点在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从1997—-2009年永川三次产业的拉动度曲线可以看出,1997—-2006年三次产业的拉动度曲线均较为平坦,但是2006年之后,第二产业的拉动度曲线迅速上升,说明永川己进入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强劲的动力。对永川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结果显示,内外部战略要素评价总加权分数均高于平均值,说明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分析结果显示,永川经济总量在未来五年能实现翻一番以上,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奠定坚实基础。空间拓展、产业壮大和功能提升是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必然的路径选择。三、研究的创新点1.当前国内区域中心理论研究大多数是着眼于宏观层面的区域,立足于中观——微观层面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选取地区级的区域中心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效应、判定标准、形成机制和路径选择。2.在区域中心城市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进一步从实证角度,采取“解剖麻雀”的方法,以重庆直辖市的一个地区级城市——永川区为标本,从目标、差距、潜能和路径等方面,对区域中心城市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和实证呼应,为区域中心城市构建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3.对区域中心城市竞争力做出科学评价是一项涉及多变量与多层系统的工作,对理论应用是一个挑战。本文在借鉴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进行量化分析,各主因子的权重不是确定的,而是通过主因子对矩阵变化的贡献率的大小确定,这就克服了某些评价方法中人为确定权数的缺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合理。

于雪斐,史建伟,于文吉[9](2010)在《木(竹)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玻璃包装材料的探讨》文中认为介绍了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实木作为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以及木(竹)基复合材料替代实木作为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的可能性,并阐述了木(竹)基复合材料作为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的应用前景。

万明海[10](2009)在《中冶成工炉窑公司技术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技术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指标。企业技术能力研究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建筑企业急需通过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学家、科研管理专家近年技术能力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指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技术能力的增长有着自身的路径和依赖性,一般都要经历模仿技术、创造性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过程。通过对中冶成工炉窑公司的主营行业钢铁行业、焦化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工业炉窑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研判,以及公司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构成、设备资源、工艺技术、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的分析,指出了公司目前虽有一定的技术能力,但与先进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公司技术创新的组织结构还不健全,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人力投入还不到位,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还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公司技术能力的提高,企业缺乏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使技术创新工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难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最后通过案例实证,指出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人才观,完善技术创新用人机制,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构建一支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以保持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力,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活动中去,建立技术创新基金,确保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切实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与人力投入,鼓励企业科技人员积极开展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营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也应重视信息技术对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作用,企业应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收集处理系统以提高企业各项决策的正确性,获取企业技术创新所急需的技术资源、技术信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率。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机制,通过“从干中学”,“从用中学”,向“研究中学习”,“创新中学习”过渡,完成从实践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的快速转型,使企业在学习中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企业应通过对外部社会技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并购等方式提升获取企业所需的外部技术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二、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与差距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与差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及建筑装饰装修领域环境影响分析研究现状
        1.2.1 研究对象范围
        1.2.2 研究方法
        1.2.3 装饰装修行业节能减排方法研究现状
    1.3 LCA分析方法
        1.3.1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发展
        1.3.2 生命周期评价评价框架
        1.3.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LCA方法及其应用
    2.1 目的与范围
        2.1.1 评价目的
        2.1.2 评价对象
        2.1.3 装饰装修阶段划分
    2.2 分析方法
        2.2.1 LCA分析软件及数据库的选择
        2.2.2 基于GaBi软件的LCA分析方法
        2.2.3 环境影响类型——碳排放指标选取
        2.2.4 分部工程碳排放分析
        2.2.5 装饰装修碳排放强度计算
    2.3 清单分析方法
    2.4 环境影响结果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装饰装修过程LCA清单分析
    3.1 装饰装修清单分析
        3.1.1 全装修项目清单分析
        3.1.2 非全装修项目清单分析
    3.2 运输阶段清单数据
    3.3 装饰装修过程能耗清单数据
    3.4 装饰装修废弃物回收处理阶段清单数据
    3.5 清单分析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4.1 环境影响分析
    4.2 环境影响强度分析
    4.3 分类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4.3.1 不同阶段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4.3.2 不同项目类别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4.3.3 分部工程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4.3.4 不同装饰装修模式环境影响比较分析
        4.3.5 环境影响强度与工程面积的关系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尺度建筑装饰装修环境影响分析
    5.1 建筑装饰装修敏感分析
    5.2 宏观尺度碳排放分析和预测
        5.2.1 预测模型建立
        5.2.2 建筑竣工面积预测
        5.2.3 基于预测模型的碳排放预测
    5.3 建筑装饰装修减排建议
        5.3.1 材料及能源减排的建议
        5.3.2 装修模式减排分析及建议
        5.3.3 施工工艺减排分析及建议
        5.3.4 管理方法优化分析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思路
        1.2.2 研究的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综述
    2.1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2.1.1 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的概念
        2.1.2 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研究
        2.1.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2.2 企业培训相关理论
        2.2.1 强化理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目标设定理论
        2.2.4 学习型组织理论
    2.3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研究
第三章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现状分析
    3.1 DL公司概况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3.1.1 DL公司概况
        3.1.2 中层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
    3.2 中层管理人员现行培训体系的类别及内容
        3.2.1 “请进来”的培训
        3.2.2 “送出去”的培训
        3.2.3 企业内训
    3.3 中层管理人员现行培训体系的调研
        3.3.1 调研方法
        3.3.2 调研实施
        3.3.3 调研结果
    3.4 中层管理人员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中层管理人员现行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3.4.2 中层管理人员现行培训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
    4.1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原则
        4.1.1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的思路
        4.1.2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2.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方法
        4.2.2 胜任力模型构建要素的确定
        4.2.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4.3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体系的构建
        4.3.1 中层管理人员现有能力与胜任力的差距分析
        4.3.2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体系的构建
    4.4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实施体系的构建
        4.4.1 培训项目和课程设计
        4.4.2 培训的方式与方法
    4.5 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
        4.5.1 培训前评估
        4.5.2 培训过程评估
        4.5.3 培训结果评估
第五章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的保障措施
    5.1 获得集团高管的支持与宣传保障
    5.2 完善企业培训和考核制度的保障
    5.3 倡导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保障
    5.4 提供公司经费和培训资源的保障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2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访谈提纲
附录3 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
致谢

(3)Y公司玻璃镜子生产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平板玻璃产业发展概况
        1.1.2 中国玻璃产业现状分析
        1.1.3 中国玻璃深加工产业现状分析
        1.1.4 中国镜子产业现状分析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精益六西格玛相关理论综述
    2.1 精益生产研究现状
        2.1.1 精益生产的概念
        2.1.2 精益生产的产生和发展
        2.1.3 精益生产的核心思想
        2.1.4 精益生产的主要工具
        2.1.5 精益生产的优势和不足
    2.2 六西格玛研究现状
        2.2.1 六西格玛的概念
        2.2.2 六西格玛的产生和发展
        2.2.3 六西格玛的核心思想
        2.2.4 六西格玛的主要工具
        2.2.5 六西格玛的优势和不足
    2.3 精益六西格玛研究现状
        2.3.1 精益六西格玛的概念
        2.3.2 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3.3 精益六西格玛的主要工具
第3章 Y公司应用精益六西格玛的方案设计
    3.1 Y公司介绍
        3.1.1 Y公司背景
        3.1.2 Y公司产品介绍
        3.1.3 Y公司生产布局和工艺介绍
        3.1.4 Y公司成本结构介绍
        3.1.5 Y公司问题分析
    3.2 方案设计
        3.2.1 定义阶段
        3.2.2 测量阶段
        3.2.3 分析阶段
        3.2.4 改进阶段
        3.2.5 控制阶段
    3.3 小结
第4章 精益六西格玛项目的实施
    4.1 项目定义阶段
        4.1.1 项目背景介绍
        4.1.2 识别顾客声音
        4.1.3 项目范围和目标
        4.1.4 定义阶段小结
    4.2 项目测量阶段
        4.2.1 价值流测量
        4.2.2 质量问题的测量
        4.2.3 成本测量
        4.2.4 识别潜在输入输出变量
        4.2.5 测量阶段小结
    4.3 项目分析阶段
        4.3.1 因果矩阵分析
        4.3.2 产能和关键输入变量的定量分析
        4.3.3 质量和关键输入变量的定量分析
        4.3.4 成本和关键出入变量的定量分析
        4.3.5 分析阶段小结
    4.4 项目改进阶段
        4.4.1 田口实验设计介绍
        4.4.2 实验设计优化玻璃钢化工艺
        4.4.3 实验设计优化镜子制镜工艺
        4.4.4 改进阶段小结
    4.5 项目控制阶段
        4.5.1 控制实施
        4.5.2 控制阶段小结
    4.6 项目总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AC公司转型过程中组织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组织再造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组织再造的概念界定和内容
        2.1.1 组织再造的概念界定
        2.1.2 再造与重组及重构概念之间的区别
        2.1.3 组织再造的内容
    2.2 组织再造与核心竞争力
        2.2.1 核心竞争力
        2.2.2 组织再造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2.3 企业转型与组织再造的关系
        2.3.1 企业转型
        2.3.2 转型与组织再造的关系
    2.4 组织学习能力培养
        2.4.1 组织的学习能力
        2.4.2 组织学习能力的培养
3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内外环境分析
    3.1 AC 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1.1 光伏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3.1.2 天然气加气站外部环境分析
        3.1.3 建筑节能玻璃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3.2 AC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AC 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和差距分析
        3.2.2 组织结构分析
        3.2.3 财务状况分析
        3.2.4 人力资源状况
    3.3 AC 公司 SWOT 分析评价
        3.3.1 企业劣势
        3.3.2 企业优势
        3.3.3 企业机遇
        3.3.4 企业潜在威胁
        3.3.5 SWOT 小结
4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目标与思路
    4.1 组织再造目标
        4.1.1 AC 公司的战略转型规划
        4.1.2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目标
    4.2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指导思想
        4.2.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4.2.2 以人为本
        4.2.3 彻底改造
    4.3 AC 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
    4.4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基本思路
        4.4.1 组织的结构调整
        4.4.2 组织软件建设
        4.4.3 组织软硬件整合
5 AC 公司组织再造方案设计
    5.1 组织再造的前提
        5.1.1 AC 公司业务流程分析
        5.1.2 AC 公司业务流程再造方案
        5.1.3 再造后的流程维护
        5.1.4 再造后的流程绩效评价
    5.2 组织结构再造
        5.2.1 目前存在的组织结构分析
        5.2.2 AC 公司组织再造方案
        5.2.3 再造后的组织结构绩效评价
    5.3 企业信息系统的再造
        5.3.1 AC 公司信息化现状分析
        5.3.2 AC 公司信息化目标和主要内容
        5.3.3 AC 公司信息化的再造方案
    5.4 企业文化再造
        5.4.1 企业文化分析
        5.4.2 AC 公司企业文化优势分析
        5.4.3 AC 公司企业文化劣势分析
        5.4.4 AC 公司企业文化再造方案
    5.5 AC 公司组织再造的保障措施
    5.6 AC 公司组织再造成果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LCA的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技术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LCA 用于工艺技术评价研究现状
        1.3.2 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技术评价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关键技术
    2.1 生活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
        2.1.1 酸性气体去除工艺
        2.1.2 颗粒物减排技术
        2.1.3 氮氧化物减排技术
        2.1.4 重金属减排技术
        2.1.5 有机碳化合物减排技术
        2.1.6 烟气净化组合工艺
    2.2 生活垃圾焚烧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3章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
    3.1 目的与范围确定
        3.1.1 功能与功能单位
        3.1.2 系统边界
    3.2 清单分析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收集
        3.2.3 过程清单数据
    3.3 影响评价
        3.3.1 特征化分析
        3.3.2 归一化分析
        3.3.3 归一化加权的综合指标
        3.3.4 贡献分析
        3.3.5 敏感度分析
        3.3.6 方案对比分析
    3.4 生命周期解释
第4章 烟气处理技术评价分析
    4.1 对不同环境类型的影响分析
        4.1.1 特征化计算结果
        4.1.2 对不同环境类型的影响分析
        4.1.3 归一化指标分析结果
        4.1.4 节能减排综合指标分析结果
    4.2 过程贡献分析
        4.2.1 生命周期特征化指标贡献分析
        4.2.2 节能减排指标贡献分析
    4.3 敏感度分析
        4.3.1 半干法烟气处理系统敏感度分析
        4.3.2 半干法+干法烟气处理系统敏感度分析
        4.3.3 SNCR+半干法+干法烟气处理系统敏感度分析
    4.4 综合对比分析
        4.4.1 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4.4.2 环境影响对比分析
        4.4.3 综合分析结果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知识管理在H证券研究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工具
    2.1 知识管理的理论发展
    2.2 知识管理战略的建立
    2.3 知识管理模型
    2.4 知识管理能力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所知识管理能力评估及现状分析
    3.1 研究所知识管理现状概述
    3.2 知识价值产出能力的现状分析
    3.3 转变促成能力的现状分析
    3.4 知识管理核心能力的现状分析
    3.5 知识管理支持能力的现状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所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规划
    4.1 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方向
    4.2 知识管理体系的应用方法
    4.3 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所知识管理体系的建设方案
    5.1 研究所知识管理组织的构建
        5.1.1 知识管理组织架构
        5.1.2 知识管理组织职责
        5.1.3 知识管理岗位
    5.2 研究所知识管理流程的制定
        5.2.1 新增知识的发布流程
        5.2.2 现有知识的修改流程
        5.2.3 知识的冲突协调流程
    5.3 研究所知识内容体系的制定
        5.3.1 产业链数据的总体框架
        5.3.2 煤炭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3.3 有色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3.4 钢铁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3.5 建材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3.6 机械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3.7 房地产行业重点监测指标
    5.4 研究所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
        5.4.1 总体业务需求
        5.4.2 系统功能需求
    5.5 研究所知识管理体系持续改善的保证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7)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采暖系统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2.1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2.2 课题研究目标
        1.2.3 课题研究内容
    1.3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案
        1.3.1 课题研究思路
        1.3.2 课题研究工作方案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建筑节能综述
    2.1 我国建筑业现状及耗能情况
        2.1.1 我国建筑业现状
        2.1.2 我国建筑能耗情况
        2.1.3 我国建筑用能的特点
    2.2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2.2.1 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2.2.2 我国的建筑节能目标
        2.2.3 影响建筑节能的因素分析
    2.3 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
        2.3.1 减少建筑本身的能源需求
        2.3.2 利用可再生能源
    2.4 国外建筑节能的政策及建筑能源研究
        2.4.1 美国
        2.4.2 日本
        2.4.3 法国
        2.4.4 其他国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应用
    3.1 全生命周期的理论
        3.1.1 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
        3.1.2 全生命周期定义及划分
    3.2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3.2.1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3.2.2 清单分析
        3.2.3 影响评价
        3.2.4 全生命周期解析
    3.3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节能措施
        3.3.1 建筑材料的生产阶段
        3.3.2 建筑设计、施工过程
        3.3.3 建筑使用过程
        3.3.4 建筑废旧建材的回收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筑节能分析框架
    4.1 目的和范围的确定
        4.1.1 目的
        4.1.2 范围的确定
    4.2 清单分析
        4.2.1 建材生产阶段
        4.2.2 建筑营造阶段能耗
        4.2.3 建筑使用过程中修复阶段能耗
        4.2.4 建筑拆除阶段能耗
        4.2.5 建筑废料回收和废物处理阶段能耗
        4.2.6 建筑的运行能耗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能耗全生命周期分析
    5.1 太阳能采暖系统简介
    5.2 建筑使用过程中能耗
        5.2.1 年辅助能耗计算方式
        5.2.2 太阳能建筑建筑能耗计算
        5.2.3 节能65%普通建筑能耗
    5.3 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计算
        5.3.1 建材生产过程
        5.3.2 建筑营造及拆除阶段能耗
        5.3.3 建筑物使用阶段能耗
        5.3.4 建筑全生命周期总的能量消耗
    5.4 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5.5 敏感度分析
    5.6 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6.1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定义
        6.1.1 定义
        6.1.2 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降低方式
    6.2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步骤
    6.3 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案例
        6.3.1 太阳能建筑的成本分析
        6.3.2 普通节能建筑的成本分析
        6.3.3 建筑节能改造
        6.3.4 工程经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建筑能效评价
    7.1 层次分析法简介
    7.2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7.2.1 计算权和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7.2.2 层次分析法的实际应用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圈层结构理论
    2.2 中心地理论
    2.3 增长极理论
    2.4 核心-边缘理论
    2.5 点—轴开发理论
    2.6 城市经济区理论
    2.7 大城市化理论
第3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及效应分析
    3.1 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
    3.2 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
    3.3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
        3.3.1 聚集功能
        3.3.2 扩散功能
        3.3.3 聚集与扩散的均衡分析
    3.4 区域中心城市的效应
第4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及指标体系
    4.1 区域中心城市评价的思路和原则
        4.1.1 区域性中心城市评价的思路
        4.1.2 区域性中心城市评价的原则
    4.2 区域中心城市的判定指标选择
        4.2.1 城市空间规模
        4.2.2 城市经济实力
        4.2.3 城市综合功能
        4.2.4 城市辐射能力
    4.3 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5章 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机制
    5.1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内在机制
        5.1.1 区位选择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5.1.2 区域分工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5.1.3 工业化进程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5.1.4 服务业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5.1.5 科技进步与区域中心城市形成
    5.2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导向机制
        5.2.1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市场导向
        5.2.2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政府导向
    5.3 区域中心城市形成的共生机制
        5.3.1 多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协同共生
        5.3.2 区域中心城市与特大城市的互动共生
        5.3.3 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
第6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6.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外部环境分析
        6.1.1 外部机会分析
        6.1.2 外部威胁分析
        6.1.3 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6.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内部环境分析
        6.2.1 内部优势分析
        6.2.2 内部劣势分析
        6.2.3 竞争力模型分析
        6.2.4 要素评价矩阵分析
    6.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
        6.3.1 重庆"1小时经济圈"西部增长极
        6.3.2 成渝经济带战略支点
        6.3.3 川渝黔交汇区经济中心
第7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和潜能研究
    7.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现状考察
        7.1.1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基础
        7.1.2 供给要素的产出效率分析
        7.1.3 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评价
        7.1.4 三大需求的拉动能力测算
    7.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表现
        7.2.1 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7.2.2 区域中心城市评价的方法选择
        7.2.3 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分析
    7.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能分析
        7.3.1 经济增长动力的潜能分析
        7.3.2 社会发展后劲的潜能分析
        7.3.3 政府主导能力的潜能分析
第8章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8.1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拓展路径
        8.1.1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
        8.1.2 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
        8.1.3 永川城市空间拓展的路径
    8.2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壮大路径
        8.2.1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8.2.2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8.2.3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8.3 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路径
        8.3.1 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类型
        8.3.2 城市功能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实行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
        9.2.2 实施集约内涵发展方式
        9.2.3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群
        9.2.4 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9.2.5 加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9.2.6 加强毗邻地区互利合作、共建多赢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木(竹)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玻璃包装材料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应用现状
    1.1 国外平板玻璃运输包装现状
    1.2 我国平板玻璃运输包装现状
2 实木作为包装材料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提高
    2.2 携带森林病虫害
3 木(竹)基复合材料作为平板玻璃运输包装材料的可行性
    3.1 木(竹)基复合材料原料来源广泛
    3.2 木(竹)基复合材料可根据需求调整结构
    3.3 木(竹)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实木更优越的性能
4 结语

(10)中冶成工炉窑公司技术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依据及背景
    1.2 企业技术能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技术能力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技术能力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与发展概况
    2.2 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2.3 企业技术能力的要素构成
    2.4 企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
    2.5 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 公司技术能力分析
    3.1 中冶成工炉窑公司概况
        3.1.1 公司基本情况
        3.1.2 炉窑公司组织机构
        3.1.3 公司经营管理特点
        3.1.4 公司目前人力资源结构
        3.1.5 公司现有机械设备
        3.1.6 市场营销情况
    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2.1 来自冶金行业内部的竞争者
        3.2.2 来自地方省市建工系统的施工企业
        3.2.3 民营建筑企业
        3.2.4 大型工程技术公司
        3.2.5 竞争对手在地域上的分布
    3.3 炉窑公司主营行业及发展动态分析
        3.3.1 钢铁工业发展情况
        3.3.2 钢铁工业炉窑工程前沿技术发展
    3.4 炉窑公司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3.4.1 炉窑公司人力资源
        3.4.2 工程设备
        3.4.3 市场营销
        3.4.4 施工工艺
        3.4.5 信息收集和处理
        3.4.6 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
        3.4.7 组织协调能力
        3.4.8 团队学习能力
第四章 公司技术能力发展战略
    4.1 影响企业技术能力增长的相关因素
        4.1.1 企业家在企业技术能力增长中的作用
        4.1.2 公司技术能力增长的市场环境
        4.1.3 公司技术能力增长的社会经济环境
        4.1.4 公司技术能力增长的技术环境
    4.2 公司战略目标定位与公司技术能力增长
        4.2.1 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战略研究的新课题
        4.2.2 企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定位
        4.2.3 公司科技战略发展方向
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途径
    5.1 企业技术能力的发展轨迹
        5.1.1 企业技术能力发展轨迹的特点
        5.1.2 技术能力发展路径案例分析
    5.2 公司提升企业技术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5.2.1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
        5.2.2 企业组织结构的改进
        5.2.3 企业设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有效管理
        5.2.4 企业信息能力的激活
        5.2.5 提升技术能力的其他途径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与差距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A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环境影响测度方法与应用研究[D]. 张庭宁. 深圳大学, 2019(09)
  •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D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培训体系构建[D]. 张宗勇. 西北大学, 2019(12)
  • [3]Y公司玻璃镜子生产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研究[D]. 钱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6)
  • [4]AC公司转型过程中组织再造研究[D]. 王勇. 河南大学, 2014(03)
  • [5]基于LCA的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技术评价[D]. 韩娟. 清华大学, 2013(07)
  • [6]知识管理在H证券研究所的应用研究[D]. 殷峻.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7]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采暖系统能耗分析[D]. 郭玲. 沈阳建筑大学, 2012(02)
  • [8]永川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的评价与路径研究[D]. 吴良亚. 西南大学, 2011(09)
  • [9]木(竹)基复合材料替代传统玻璃包装材料的探讨[J]. 于雪斐,史建伟,于文吉. 中国人造板, 2010(06)
  • [10]中冶成工炉窑公司技术能力分析与提升研究[D]. 万明海.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现状及差距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