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少儿排球训练

关于少儿排球训练

一、试谈少年儿童的排球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许晨[1](2021)在《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及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探讨并总结对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与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其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得出相关启示,对赛事的后续持续发展提出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三场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北京友好城市的缔结数量增加26个,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2.外商投资企业仅在2008北京奥运会一年的时间里数量就增多3187个,充分体现了奥运会赛事的巨大影响力;3.通过北京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在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不断增加。1996年至2001年期间,北京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为291个,在2001年至2008年期间,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为617个。举办国际会议的数量上升,影响力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能够直接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4.入境人数的增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是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重要途径。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入境人口为100万人次,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入境人口为379万人次;5.能够展现出国家的魅力、威望和地位是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魅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6.高科技综合性体育场馆和国际航空口岸设施的建设是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介质和载体,城市形象的提高是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因素。1990年亚运会时北京只有一个航站楼,到2008年奥运会时有专门开设了T3航站楼;7.进一步建设全面、多样、多功能的服务系统,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1990年北京涉外饭店的数量为128个,到2008年北京涉外饭店的数量增长至694个。建议:1.改善缔结友好城市的国际区域均衡性,形成布局合理的网络体系;2.继续完善投资环境和外商投资的法规与政策,为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献计献策;3.北京的体育外交应在积极完善制度机制的同时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意识,增强体育外交的战略目的,同时国际会议的相关设施要进一步进行完善;提高策划组织能力、会议国际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4.充分利用媒体传播北京的旅游形象;延伸体育旅游产品,延长体育旅游效应,充分发挥“后奥运”时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展现城市风貌;5.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主动加强同国际传媒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政府应建立健全服务型形象,促进城市“魅力”可持续发展;6.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模式、转变运营模式,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7.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外事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涉外法律法规并大力建设一流的涉外环境。

张琦[2](2020)在《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提出“小篮球,大梦想”发展计划,通过开展小篮球运动提高少年儿童体质、培养运动兴趣,为篮球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体育强国目标。晋级式教学应用于在小篮球教学中,能够合理针对小篮球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阶段性的划分,由易到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定位自己所在的技能等级从而清楚了解对此项技术动作掌握程度,用晋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晋级式教学法应用于小篮球教学中,随机选取了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安阳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的2个篮球兴趣班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为30名男生,实验班采用晋级式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由本人亲自对两个班学生进行上课,对这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50米、坐位体前屈、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篮球基本技术(包括对墙传球、左右手行进间运球投篮、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前测与后测,并将所测数据用SPSS21.0进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两种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但是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并无显着性的差异。2.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晋级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定量、定性评价成绩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说明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方面优于更优于传统教学法。3.在小篮球教学中采用晋级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方面有显着性的差异,说明晋级式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篮球兴趣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孙潇洋[3](2019)在《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小篮球是一项使用小型篮球的儿童体育活动,采用的教学技术与教学设施都根据儿童的特点以形成正确的投篮、传接球及运球技术动作而设计的。小篮球运动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吸引更多小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有利于完善篮球训练阶段中的层次衔接,为我国的后备人才储备出力。因此,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推出针对12岁以下少年儿童的“小篮球”计划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立足于小篮球运动开展的可行性,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直观、简洁、清晰与客观的了解国内外的小篮球运动的开展现状及推广现状、研究的进度及发展趋势,进而对吉林市昌邑区小学师资、场地、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小篮球开展中的优点与缺点引为借鉴,对小篮球运动在吉林市昌邑区的开展及推广提出有利的建议,以及为今后其他地区开展小篮球运动提供参考。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符合教学改革方向,顺应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迎合国家政策的需要。2.吉林市篮球文化氛围浓烈,篮球运动在吉林市开展广泛且影响力巨大。3.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教师在数量、年龄、学历、职称及专修项目上能够满足小篮球教学的需要,且体育教师不定期参加篮球教学培训。4.篮球教学并不等同于小篮球教学,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教师有一定篮球教学基础,但进行小篮球专项教学还存在不足。5.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课程,各小学场地、设施条件已经达到一定要求,个别小学具有室内篮球馆,能够满足小篮球教学的需要。6.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有助于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学校体育的教学教法。针对结论提出以下建议:1.在宣传方式上采取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首先是教委发挥自身的权威作用,组织所在地区的中小学领导进行宣传,使得各个地区的中小学领导者对小篮球有充分的了解。其次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更多的渠道(电视、网络、报纸、电梯广告)等让民众有更多接受小篮球运动的信息,从而达到推广目的。2.在小篮球教师的培养上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学校聘请水平较高的老师到学校任教;其次是组织本校老师到其他小篮球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短期学习。第三是采用新型的学习模式,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第四是利用现有师资,进行小篮球培训,发现优秀教师积极培养。3.吉林市昌邑区小学在小篮球项目方面所需的财政支出,除了吉林市政府的经费支持、吉林市教育部门以及学校提供的资金之外,需要寻找市场参与和社会援助的小篮球教育资助体系。通过设立小篮球运动的专项基金,对于小篮球运动相关的申报项目执行相关鼓励政策。

王四维[4](2019)在《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2017年11月20日,中国篮协为了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们的执行力、团队合作和沟通等多种能力,正式在张家湾镇中心小学启动了“小篮球发展计划”。本文主要以“小篮球发展计划”为背景,从生理学的角度,通过实验研究,以了解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哪些方面带来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探讨其影响机制。通过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发现小篮球教学与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内容教学相比存在的优势。旨在促进小学生运动素质发展,从而推广小篮球运动,深植篮球后备人才根基,同时为小学生选择新的课程内容和针对小学生其它球类项目改变的提出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有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将小篮球运动作为实验内容,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了 3个月(12周)的小篮球教学与训练实验。选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9班和五年级10班的同学作为实验对象,两个组除参加正常课堂教学活动以外要求学生不要长时间参加其他体育项目。每个班挑选出30名同学(男女各15人)作为测试对象,其中五年级9班作为对照组按照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五年级10班选择小篮球运动作为教学内容,两个组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后都分别进行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运动素质指标的测量。研究结果:(1)在力量素质方面,实验组男女生在实验前后立定跳远和跪卧撑的上下肢力量测试指标中均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没有差异(P>0.05)。(2)速度素质方面,通过对学生50米快速跑指标的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测试成绩均呈现出差异(P<0.05)。(3)耐力素质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肺活量和50米××8折返跑这两项测试指标中男女生成绩都不存在差异(P>0.05)。(4)灵敏素质方面,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十字象限跳项目的测试中具有差异(P<0.05),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在十字象限跳项目的测试中不具有差异。(5)柔韧素质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测试指标在实验前后均不存在差异。研究结论:(1)小篮球运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力量素质。(2)实验组学生实验后的50米快速跑成绩较实验前有提升,因此小篮球运动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速度素质。(3)对照组50米快速跑成绩在实验前后存在差异,3个月的新课标教学对学生速度素质的提升有一定效果,因此小学体育新课标教学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不容忽视。(4)经过3个月的实验后,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耐力素质的提升不明显。(5)经过3个月的小篮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增强了小学生的反应力、注意力以及身体的控制力等,提高了小学生的灵敏素质。(6)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柔韧素质的提升不明显。

彭玉娟[5](2018)在《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借鉴苏联体育经验,开始建立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青少年体校)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计划经济时期,举国体制下的青少年体校经历了辉煌的发展,为我国培养输送了无数的优秀体育人才,他们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国竞技体育走出国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象征中国高度的姚明和中国速度的刘翔就是早期在青少年体校接受启蒙训练,一步步走向国际体坛,成为中国向世界介绍自己的体育名片。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后,产生于计划经济下的竞技体育体制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端开始显现,作为竞技体育三级训练网基础的青少年体校也受到了影响,出现了萎缩的现象。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上海市和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闻名世界的优秀运动员。然而,在社会转型发展的大潮流中,在全国青少年体校萎缩的大趋势下,上海市青少年体校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面临各样的发展难题。面对这些困难,上海市青少体校积极探索自身生存发展之路。本研究以上海市体育系统传统公办的综合性青少年体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展开研究,从政策和历程了解上海青少年体校的发展过程,从开展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员情况、培养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了解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整体的状况,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为上海市青少年体校的创新转型提供思路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曾为我国培养了无数的世界冠军,是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建立起至今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二,上海市青少年体校的数量减少,办训形式主要以“三集中”和“一集中”为主,以夏季项目为主,项目布局比较合理,但冬季项目开展较少,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人数都在减少,引进运动员占一定比例,教练员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合理,薪资待遇普遍较低,职称晋升困难重重,教练员积极性降低,激励机制对教练员吸引力不足。第三,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在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功能定位狭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冬季项目较少、项目开展不平衡,选材范围变窄、后备人才不足,教练员薪资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等。第四,上海市青少年体校的发展受到教育系统、社会等各方面的冲击,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办学规模萎缩,但依然源源不断地为上海和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

许可雨[6](2018)在《排球项目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构建探索》文中指出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良好的体能素质是运动员拥有高水平技术和运动成绩的关键,也是在比赛中运动员能充分发挥竞技能力的基础。本文以排球项目传统体能训练方法为出发点,分析传统体能训练方法的不足之处与原因所在,试图以新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构建适合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并运用到当前的训练体系中,以期改善体能训练质量,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选取山西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女子排球队中的10名运动员为训练对象,借助FMS测试套件进行身体功能测试及基本体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构建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并进行为期10周的日常体能训练中,通过对比训练前后体能测试结果结论如下:(1)本研究所构建的功能性训练体系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各个训练阶段主要包含力量、灵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训练内容。(2)实验组经过为期10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之后,在基本体能测试项目上的成绩提升幅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说明功能性训练对于提升女子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速度素质、上肢爆发力、灵敏素质、最大力量、耐力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作用较传统体能训练更具优势。(3)实验组经过为期10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之后,在全部七项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上都较测试前有了显着提高,且总分高于14分,说明功能性训练对于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提升具有显着性的作用。(4)对照组经过为期10周的传统体能训练之后,在全部七项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上只有稳定性和平衡协调性两个测试项目有了显着提升,且测试总分依然低于14分,说明传统体能训练在缓解运动员基本运动功能受限方面的效果不如功能性训练学显着。

常晨[7](2016)在《高校高水平男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专业运动员进入高校的政策逐渐放宽,并且可以参加全国高校比赛,这就使得高校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专业运动员的出现,使得高校排球队不得不提升自身的运动训练水平,提升其技战术水平的认识与学习,各式各样的针对教练员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也层出不穷,教练员也体现出较以往而言更高的专业性,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之间的教练员水平逐渐呈现出均等化的特征,高校之间的教练员执教能力也成为运动队之间新的竞争领域。当前,提升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能力,既要针对运动员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尤其是在体能训练这一方面,要体现出专业性和高层次性,也要展开高校的教练员队伍建设,在面对高水平运动员或专业运动员时,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体能训练既是对运动员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展开专业训练的起点,如何制定科学的体能训练计划、完善体能训练方法、加强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方式,是全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要妥善考虑的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创新性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指出当前我国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的训练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可行的建议措施研究,力图为形成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体能训练设计提供有用的素材。

蒋洁蕾[8](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邵建伟[9](2013)在《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排球比赛的量和强度都很大,对抗也愈发激烈,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保证精湛、高级的技战术水平充分有效地发挥,高强快变是任何一支排球队制胜所必须,优异的弹跳力、强而有力的跳发球、快速多变的进攻、扣球和拦网时良好地滞空能力都要以较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水平的排球比赛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比赛。较好的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竞技水平的保障,同时也是获得比赛优胜的前提条件。由此,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成为了排球运动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排球强国的高水平竞技排球运动员大部分集中在高校,通过体教结合的形式培养,而我国高水平主要集中在专业训练队;随着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构建,这一模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掣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联赛近几年的成功举办和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训练队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为中国竞技排球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相信通过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研究,能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对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身体素质持积极态度、无论从总专项素质态度认知还是各专项素质态度认知调查:其中,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绝大比例。2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手段多样,在专项素质训练中都分别针对各素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手段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灵活多样。3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是技术的基础,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但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绝大部分是一周1-2次。4系统的身体素质训练能较好地预防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高男子排球运动员体能,身体素质结合医疗在男子排球运动员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5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有详细的身体素质训练计划,专项素质训练效果较好,身体素质训练负荷调控合理。

赵宇翔[10](2011)在《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专项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技、战术的发挥和发展,影响运动成绩。少年组这一阶段的排球运动员,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高低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体育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少年男、女排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辽宁省测试成绩与《大纲》中的评分进行对照后发现,辽宁省男、女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水平较低,缺乏具备优秀专项运动素质的队员。(2)在与国家优秀后备人才集训队同条件运动员的成绩对比中发现,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各项测试成绩均落后于集训队的运动员。在与山东省少年排球运动员的测试成绩对比中发现,男队员移动类专项运动素质具备一定优势;女队员的移动类和灵敏类专项运动素质具备优势。(3)在对近三年辽宁省少年排球赛事的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对比中发现,男子组的三项测试成绩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女子组的三项测试成绩中,助跑摸高和V字移动的测试成绩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4)在不同类别的运动员的对比中发现,运动年限多的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好于年限较少的运动员;有运动等级的运动员的测试成绩好于没有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不同位置的运动员的对比中发现,男队员中二传队员在助跑摸高和羽毛球掷远两项测试成绩落后于其它位置的运动员。女队员中二传队员的弹跳能力和接应队员的灵敏性有待提高;主力队员的成绩好于替补队员。(5)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水平发展不平衡;男队助跑摸高和立定跳远的成绩与比赛成绩存在相关关系,V字移动的成绩与比赛成绩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女队助跑摸高、30米跑和双摇跳绳成绩与比赛成绩存在相关关系,仰卧两头起、俯卧背起和V字移动成绩与比赛成绩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比赛成绩好的队伍专项运动素质好于水平较低的队伍,专项运动素质的水平与比赛成绩相关程度较高。根据研究情况提出以下建议:(1)相关领导部门及运动队要重视队员的选材和专项运动素质的训练,在训练中,技战术训练与专项运动素质训练要合理分配。(2)广大教练员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一方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总结自身成功经验,不断提高队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3)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训练要力求各项素质全面发展,避免过早进行专位分工的侧重性训练。(4)建议辽宁省少年男队员在专项运动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重视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及V字移动的训练。辽宁省女队员则应在专项运动素质全面发展之上重视立定跳远、仰卧两头起、俯卧背起、V字移动30米跑及双摇跳绳的训练。

二、试谈少年儿童的排球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少年儿童的排球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4.3 国内研究综述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概述
        3.1.1 北京市城市战略定位
        3.1.2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发展脉络
        3.1.3 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
    3.2 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分析
        3.2.1 对缔结友好城市的影响分析
        3.2.2 对国际组织及国际商业机构入驻的影响分析
        3.2.3 对国际交往活动的影响分析
        3.2.4 对入境人口数量影响分析
        3.2.5 对城市魅力建设的影响分析
        3.2.6 对北京国际化城市设施建设的影响分析
        3.2.7 国际化服务系统建设的影响分析
    3.3 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促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策略
        3.3.1 巩固和发展国际交往中心友好城市关系
        3.3.2 促进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组织及国际商业机构的发展
        3.3.3 增加国际交往活动的频率并提升其规格
        3.3.4 促进入境人口数量增长
        3.3.5 积极发挥北京城市魅力
        3.3.6 促进北京城市设施国际化程度
        3.3.7 完善国际化服务系统建设
    3.4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对举办2022 年冬奥会的启示
        3.4.1 坚持开放办奥,使冬奥会成为对外缔结友好城市的助推器
        3.4.2 以冬奥会为舞台,展现国际投资环境和国际影响力
        3.4.3 抢抓冬奥筹备的契机,促进国际交往活动
        3.4.4 新冠疫情背景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入境人口的影响
        3.4.5 打造具有冬奥特色旅游吸引物与节庆活动,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3.4.6 以冬奥会为抓手,加速推进城市设施国际化
        3.4.7 通过冬奥会筹办,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系统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专家访谈提纲

(2)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体育教学法研究现状
        2.1.2 小篮球教学现状
        2.1.3 晋级式教学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教学法
        2.2.2 传统体育教学法
        2.2.3 晋级式教学法
    2.3 研究理论依据
        2.3.1 晋级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3.2 晋级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2.3.3 运动技能的学习进程
        2.3.4 晋级式教学法的特点
        2.3.5 小篮球教学的特点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问卷调查法
    3.4 实验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实验目的
        3.4.3 实验对象生理、心理特征分析
        3.4.4 实验假设
        3.4.5 实验时间及地点
        3.4.6 实验条件控制
        3.4.7 实验过程
        3.4.8 实验处理忠实度
    3.5 数理统计法
    3.6 逻辑分析法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组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4.1.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水平定量评价对比分析
        4.1.3 实验前两组学生篮球基本技术定性评价对比分析
        4.1.4 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2 实验后两组各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2.1 实验后两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4.2.2 实验后两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
    4.3 两组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的对比分析
        4.3.1 实验前后对照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4.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成绩的对比分析
        4.3.3 实验前后对照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的对比分析
        4.3.4 实验前后实验组篮球基本技术定量与定性评价成绩的对比分析
        4.3.5 实验前后对照组体育学习兴趣问卷的数据对比
        4.3.6 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顺应国家政策需要
        1.1.2 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1.1.3 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小篮球概况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必要性分析
        3.1.1 迎合国家政策的需要
        3.1.2 输送后备人才的需要
        3.1.3 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的需要
        3.1.4 增强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3.2 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3.2.1 宏观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3.2.2 微观环境的可行性分析
    3.3 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3.1 面临的问题
        3.3.2 解决方案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教师问卷提纲
附录C 学生调查问卷

(4)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第2章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2.1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相关理论
        2.1.1 小篮球的概念界定
        2.1.2 小篮球运动对象的年龄分类
        2.1.3 小篮球与普通篮球的区别
        2.1.4 小篮球运动与小学生的关系
        2.1.5 小篮球运动符合运动训练学原则
    2.2 研究现状
        2.2.1 关于小篮球运动的研究现状
        2.2.2 关于对小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现状
        2.2.3 小篮球运动对运动素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4.2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2.1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4.2.2 小篮球运动对力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3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3.1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4.3.2 小篮球运动对速度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4.1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4.4.2 小篮球运动对耐力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5.1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4.5.2 小篮球运动对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6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的影响结果与分析
        4.6.1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比较
        4.6.2 小篮球运动对柔韧素质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教育部门应把小篮球运动落实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之中
        5.2.2 相关运动协会可以开发新的适合小学生运动的球类项目
        5.2.3 学校应完善小篮球运动设施,积极开展小篮球活动
        5.2.4 教师在小篮球教学中应增加提高耐力及柔韧素质的锻炼方法
        5.2.5 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增加练习或训练时间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青少年体校事关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
        1.1.2 社会转型发展促使青少年体校发生改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1.1 关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研究
        2.1.3 关于青少年体校发展的研究
    2.2 关于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2.2.1 美国
        2.2.2 德国
        2.2.3 俄罗斯
    2.3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个案研究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发展历程变迁
        4.1.1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发展的政策变迁
        4.1.2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发展历程的划分
        4.1.2.1 初步发展阶段(1955-1965年)
        4.1.2.2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1年)
        4.1.2.3 恢复发展阶段(1972-1978年)
        4.1.2.4 蓬勃发展阶段(1979-2000年)
        4.1.2.5 萎缩转型阶段(2000年前后至今)
    4.2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的基本情况
        4.2.1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数量及办训项目
        4.2.1.1 办训数量
        4.2.1.2 办训项目
        4.2.2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的人才队伍
        4.2.2.1 运动员队伍
        4.2.2.2 教练员队伍
        4.2.3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质量与效益
        4.2.3.1 办训质量
        4.2.3.2 办训效益
        4.2.4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办训特征
        4.2.4.1 国家训练基地的打造
        4.2.4.2 教育与训练的结合
        4.2.4.3 社会力量的参与
    4.3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案例分析
        4.3.1 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4.3.1.1 学校基本情况
        4.3.1.2 办训质量和效益
        4.3.1.3 学校办学经验
        4.3.2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
        4.3.2.1 学校基本情况
        4.3.2.2 办训质量和效益
        4.3.2.3 学校办学经验
        4.3.3 宝山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4.3.3.1 学校基本情况
        4.3.3.2 办训质量和效益
        4.3.3.3 学校办学经验
    4.4 上海市青少年体校存在问题及分析
        4.4.1 培养目标单一
        4.4.2 项目发展不平衡
        4.4.3 后备人才不足
        4.4.4 教练员积极性不高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拓宽培养目标
        5.2.2 优化项目布局
        5.2.3 扩大选材范围
        5.2.4 提高训练积极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6)排球项目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构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能及体能训练
        2.1.2 功能性体能训练
    2.2 国内外功能性训练研究现状
        2.2.1 国内功能性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2.2.2 国外功能性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测试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传统排球体能训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传统排球体能训练的现状
    4.2 传统排球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分析
        4.2.1 训练结构不合理
        4.2.2 体能训练要求不符合实际要求
        4.2.3 力量训练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
5 排球项目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的构建
    5.1 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构建理论依据
        5.1.1 无氧训练计划的构建
        5.1.2 有氧训练计划的构建
    5.2 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的周期安排
        5.2.1 基础训练阶段
        5.2.2 强化训练阶段
        5.2.3 专项训练阶段
6 排球项目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构建效果讨论
    6.1 实验设计
    6.2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效果
        6.2.1 速度能力训练效果
        6.2.2 灵敏能力训练效果
        6.2.3 上肢爆发力训练效果
        6.2.4 下肢爆发力训练效果
        6.2.5 最大力量训练效果
        6.2.6 耐力训练效果
        6.2.7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得分对比情况
7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高校高水平男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排球运动项目研究
        1.2.2 高校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研究
        1.2.3 对体能的理解
        1.2.4 对体能训练的研究
        1.2.5 对排球运动体能训练发展趋势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排球运动中的体能训练
    2.1 理解体能与体能训练
    2.2 高校排球运动体能训练的主要影响因素
        2.2.1 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
        2.2.2 对体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2.2.3 对体能训练的实施情况
    2.3 高校排球运动中体能训练的积极作用
3.高校高水平球队训练的基本客观情况
    3.1 运动员基本情况
    3.2 排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3.3 运动队场地及设施情况
    3.4 运动员体能训练状况
4.高校高水平球队体能训练调查结果
    4.1 运动员体能训练状况调查
        4.1.1 体能训练的重要素质
        4.1.2 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4.1.3 体能训练的强度把握
        4.1.4 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
        4.1.5 体能训练的主观感受
        4.1.6 体能训练的问题和建议
    4.2 教练员体能训练业务能力调查
        4.2.1 体能训练的认知
        4.2.2 体能训练的计划
        4.2.3 体能训练的方法
        4.2.4 体能训练的手段
5.结论
    5.1 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得到认可,但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存有差异
    5.2 体能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但尚未充分满足竞赛需要
    5.3 体能训练的多样性得到重视,但体能训练的实施情况有待提高
    5.4 体能训练计划的周期性得到认可,但缺乏明确的针对性
    5.5 体能训练教学性质较为明显,但理论缺少前沿性与科学性
6.建议
    6.1 强化对体能训练重要性的认知,在教练员和运动员中达成共识
    6.2 增强体能训练的有效性,加强训练课程的竞赛导向性
    6.3 拓展体能训练的全面性与均衡性,不断鼓励和督促对体能训练的参与
    6.4 提升体能训练的针对性,实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训练理念
    6.5 注重体能训练理论的前沿性与科学性,加强高校体能训练的理论培养
附录: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8)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一、效率优先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二、因材施教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三、精英培养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四、能力公平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五、示范性发挥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身体素质研究
        1.2.2 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
        1.2.3 高校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对身体素质及训练的认识
        3.1.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对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认识
        3.1.2 北京市高校高水平排球教练员对身体素质训练重要性认识
        3.1.3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与比赛成绩
        3.1.4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与伤病预防及康复
        3.1.5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技战术训练安排
    3.2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现状
        3.2.1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基本情况
        3.2.2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计划与实施
        3.2.3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调控
        3.2.4 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效果及存在问题
4 结论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相关研究
        1.2.2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相关研究
        1.2.3 专项运动素质测量与评价的相关研究
        1.2.4 某一项专项运动素质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体育测量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以下简称为队员)自然情况及其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调查与分析
        3.1.1 队员自然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1.2 队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测试与分析
        3.1.2.1 弹跳类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分析
        3.1.2.2 挥臂类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分析
        3.1.2.3 移动类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分析
        3.1.2.4 灵敏类专项运动素质测试成绩的分析
    3.2 队员专项运动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1 测试结果与国家集训队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1.1 男队员测试结果与国家集训队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1.2 女队员员测试结果与同条件国家集训队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2 测试结果与外省同类条件运动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2.1 男队员测试结果与山东省同条件运动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2.2 女队员测试结果与山东省同条件运动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3 测试结果与辽宁省近三年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3.1 男队员测试结果与辽宁省近三年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2.3.2 女队员测试结果与辽宁省近三年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 不同类别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 不同类别男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1 不同运动年限男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2 不同运动等级男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3 不同场上位置男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4 男子主力和替补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2 不同类别女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2.1 不同运动年限女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2.2 不同运动等级女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2.3 不同场上位置女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3.2.4 女子主力和替补队员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专项运动素质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4.1 男队员专项运动素质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4.1.1 男队员各项测试结果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4.1.2 男队不同队伍水平的各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3.4.2 女队员专项运动素质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4.2.1 女队员各项测试结果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分析
        3.4.2.2 女队不同队伍水平的各项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情况
附录

四、试谈少年儿童的排球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对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影响研究[D]. 许晨.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2)
  • [2]晋级式教学法在小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张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3]吉林市昌邑区小学体育课开展小篮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D]. 孙潇洋. 延边大学, 2019(03)
  • [4]小篮球运动对小学生运动素质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D]. 王四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5]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现状研究[D]. 彭玉娟.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6]排球项目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体系构建探索[D]. 许可雨. 中北大学, 2018(08)
  • [7]高校高水平男子排球队体能训练现状调查研究[D]. 常晨. 中北大学, 2016(12)
  • [8]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9]北京市高校男子高水平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情况研究[D]. 邵建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3(S1)
  • [10]辽宁省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水平的调查与分析[D]. 赵宇翔. 沈阳体育学院, 2011(08)

标签:;  ;  ;  ;  ;  

关于少儿排球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