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循环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

《废水循环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

一、《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论文文献综述)

赵大维[1](2021)在《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给排水基础设施仍有差距。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排放标准等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北京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对其给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承载力进行评估后,分别对城市用水量进行预测研究和城市内涝风险区识别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给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综合评估,首先需要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将其分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两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给水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每万人供水管长度、供水设施利用率、人均日供水生产能力和漏损程度;排水指标包括每万人排水管长、污水处理率、污水设施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建成区雨水管密度。从指标标准化值看,北京给水系统中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给水系统指标大部分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排水系统指标对比中,再生水的利用率领先全国;污水处理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指标在全国重视排水建设以来,尤其是在2015年后,都在稳步提高。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承载力指数的权重,评估认为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2011-2019年间一直高于全国给水基础设施水平。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2015年前大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在2015年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提升,但近年随着全国排水承载力保持着平稳提升的状态,正在缩小与北京排水基础设施的差距。为判断北京在未来一段时间城市的给水基础设施能否满足用水需求,对未来用水量进行预测,按照北京对2020的用水量控制目标,将用水量的预测分为生活、农业、生态和工业四类用水途径。将各类用水量汇总,得到2020-2025年用水量预测值,总量控制在42亿m3左右,则北京给水基础设施在未来一段时间基本能够满足首都用水量需求。在存量满足的基础上,仍需要对用水结构和基础设施质量进行优化,未来以发展生活生态用水为主,降低和控制农业工业用水,同时提出围绕加强用水量储备,降低输水损失,提高用水效率等优化建议。北京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在近五年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内涝问题通过针对高风险内涝区域改造得到缓解。为系统解决内涝问题,探究如何在北京城中全方位地识别高风险内涝区。通过整理近年内涝点的位置、时间、灾情等信息和相关内涝影响因素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内涝高风险区的预测模型。在Arc GIS中对城六区进行内涝概率计算并将其进行图像化,得到内涝风险区的识别结果。利用内涝风险区模型指导内涝区域对排水基础设施优化,建议使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手段,同时利用海绵城市改善区域的雨水消纳能力,进而提升了内涝点周围区域的雨水渗透能力。最后结合丰台和房山的三个内涝点改造案例,分析并总结内涝风险的优化路线。

李斐然[2](2021)在《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城镇化多年来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城镇人口比例与城市建成区面积都有了成倍的增加,但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也带了巨大的隐患,城市建成区的硬化铺装导致不透水面积迅速增加,城市下垫面属性发生了改变,绿地湖泊等可透水面积减少,降雨时径流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提升、提前,雨季城市内极易发生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于2014年发布了海绵城市政策,并在全国各地分两批选择了30个不同地貌环境特征的城市作为建设试点,五年间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但同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的本地化研究以及对建设效益评估的研究是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本文基于已有的部分研究,立足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实际应用,对其中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这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效益进行识别,以《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为基础从实际和需求出发识别选取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安全四个方面利用环境资源量化评估的方法对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建设效益进行了量化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实验测定了西安地区建筑屋面的雨水径流系数为0.879,将屋面雨水径流水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径流-降雨过程图结合,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收集的屋面雨水径流中累计污染浓度逐渐下降并最终趋于稳定。(2)研究分析了不弃流、前5 min径流弃流、前10 min径流弃流这三种收集方式在最终收集径流水质和水量上的差异。研究表明:弃流措施对于雨水水质和水量的影响与降雨历时相关,在90 min短期降雨情况下,弃流前10 min径流可使最终收集雨水径流各项水质指标降低3.3%~2.1%,但最终收集水量下降了4.5%。(3)模拟研究了不同屋面材质和设计对于屋面雨水径流系数的影响,发现瓦屋面相对于水泥屋面对于径流的削减作用更为明显,屋面的干燥程度对屋面径流系数有一定影响。水泥屋面的径流系数更高在0.79~0.80之间,不同坡度设计的水泥屋面对径流的影响体现在径流量和径流峰值两个方面,坡度更高的屋面径流系数更大,产生的径流也更多,而坡度更低的屋面会有更大的径流峰值。(4)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研究案例,通过人工标记的方法确定沣西新城地区屋面覆盖的比例为18%,面积约为25.74 km2,每年可产生屋面径流约118~135万吨。利用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方法,得出沣西新城雨水收集的收益为302.11~338.22万元/年。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潜在收益表现良好,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广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张怀宇,余琴芳[4](2021)在《谈城市杂用水的应用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国家标准的修订》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于2021年2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是对GB/T 18921-2002的修订,贯彻和响应了国家政策,可促进循环经济和水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介绍了标准修订的原则和标准的核心内容,重点讨论了在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特别是城市杂用水的应用情况和相关标准的广泛文献调研基础上,对标准中水质分类、指标项目、常规指标、消毒和病原生物指标、水质监测与标识等进行修订的情况。

杜海龙[5](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周瑶[6](2020)在《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武汉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的一部分,在武汉市经济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离其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仍然有一定距离。目前,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行业工作机制不完善、产业竞争力不够强等诸多问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实施,而选择合适的产业政策工具,是保证产业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而国内关于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研究大多缺乏系统性,并且各地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基础条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照搬,故而开展本研究具有现实需求。本文以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采用时政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借鉴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梳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构建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深入研究我国及国内典型城市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结合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需求分析,对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政策工具进行选择。1.详细阐述了公共政策和政策工具的定义及分类,总结归纳了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并依据节能环保产业特点,明确了从政府这一政策实施主体角度出发,将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划分为产业扶持政策和产业规范政策这两类。2.为提高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运用时政分析法,梳理了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政策工具运用情况和产业发展周期,整合出了一个内容丰富、齐备的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进一步的研究了政策工具特性和产业生命周期对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对发展适应性政策工具的差异化选择。3.为提供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可借鉴政策工具运用经验,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时政分析、共词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盐城、湖州、宜兴3地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的选择特点,总结出了4条先进经验。4.为确保下一步提出的促进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选择建议切实可行,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分析了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产业发展现状、企业发展目标和需求,从五个方面总结出了现阶段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结合以上研究成果,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产业集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武汉市现阶段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适用性政策工具进行了选择,并对具体的政策工具运用方式进行了分析。

孙兆男[7](2020)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工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关联广、利益主体多等特点,由此引致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具备较高复杂性。为了能够使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建设达到预期的理想成效,特别是要运用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选取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背景,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内容:首先,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重点介绍了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定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的特点、三阶段控制原则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内容。其次,以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为例,进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综合评价。在对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评价,由此挖掘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最后,根据挖掘出的问题,紧密结合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包括在设计阶段要增加设计人员的经验,合理安排设计的时间;在施工阶段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制度,把控每一个工序的质量,注重材料的采购和保管,确保施工中间环节的质量;在竣工验收阶段要确保质量验收流程的具体化和验收记录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论文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图11幅;表4个;参63篇。

姚媛博[8](2020)在《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文中指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水资源的供需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不断加重,水资源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此时再生水作为城市用水补给的替代水源,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目前再生水的回用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国内关于城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及效益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思路。由于再生水的水质有别于其他传统水源,需求量可能受限,一个城市对再生水的需求量究竟有多大,再生水回用可能产生的效益都将影响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长远规划,需做进一步研究。本文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构建灰色预测模型对西安市再生水的需求量进行预测,探究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再以生态效率值为衡量指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城市再生水回用产生的经济和环境等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研究,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以西安市汉城湖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西安市再生水回用有很大的潜力。从技术上来看,西安市再生水回用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相关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进一步完善;从对再生水需求量预测的供需平衡来看,西安市2020年对再生水的需求方面可能存在8131.79万立方米的缺口。(2)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存在着可观的综合效益。较传统水源而言,再生水的引入使西安市汉城湖的生态效率涨幅提高了三倍;(3)产业结构、游客接待量和管理水平正向影响生态效率,投资水平和环境政策反之。研究建议西安市应加大对再生水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监督体制,使再生水完全纳入水资源管理系统中;另外对于使用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企业或景区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水平、扩大游客接待规模及规范环境政策等提高再生水回用后产生的生态效率。

崔娇娇[9](2019)在《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研究》文中认为银川有塞上湖城的美誉,但人均水资源并不富裕,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中心城区生活和工业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污水再生利用成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缓解银川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银川市虽然已建成4座再生水厂,但缺少对再生水利用进行系统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为了加快推进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科学、合理、有序的利用,按照银川市再生水利用的实施计划,本文提出有指导意义的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规划。本文通过对银川市中心城区给水、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银川市再生水用户水量水质分析研究,构建城市污水再生水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并对第一再生水厂进行工程建设规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再生水用户调查分析,银川市再生水利用应重点用于城市杂用水(城市绿化、冲厕、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工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三个方面。(2)根据定额法及用户工程经验预测需水量,至2030年,需水量为34.22万m3/d。并根据上述回用方向,制定两种供水水质标准。(3)构建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至2030年,银川市再生水厂供水规模37万m3/d,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1%。银川市中心城区规划新建6座再生水厂,改造扩建2座再生水处理厂,再生水厂总数达到8座。新建再生水管道516km,再生水管道长度达到589.7km,银川市再生水管网覆盖率达到80%。(4)对第一再生水厂做工程建设规划,第一再生水厂再生水供水规模10万m3/d,出水水质采用“京B标准”,污水处理工艺采用“AAO+高效沉淀池+砂滤池+臭氧+次氯酸钠消毒”。并对兴庆区再生水管网进行规划布置,将哈纳斯热电厂利用再生水进行价格测算,其再生水利用的成本价格为0.59元/m3。对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进行规划研究,不仅可以有效、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推动再生水利用工程的实施,还可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对促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烨[10](2019)在《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全球不少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日益受到重视,相关项目在我国不少城市也日益增多。然而,尽管我国已经发布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个别城市也甚至出台了当地技术指南,但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的方案设计仍主要依靠设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且常常局限于技术层面,难以保证方案周全,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项目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项目本身还涉及绿色可持续问题,单纯侧重于技术层面的方案设计难以保证项目多目标的协调统一。因此,本研究拟针对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方案设计,通过构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实现方案的全面评价和优化,为设计人员与决策人员提供支撑。本文在查阅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相关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套包括4个准则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网络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重庆市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为对象进行案例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其中,目标层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的总合理性,准则层包括技术适宜性、健康风险、经济性、环境友好性等4个准则,指标层包括与雨水利用的结合度、再生水处理厂(站)址合理性、场地设计紧凑度、工艺工况适应度、多用途可达性、污染物去除效度、输配系统可靠性、管网水质稳定性、操作管理适宜性、再生水厂安全风险、作业人员暴露风险、公众暴露风险、成本效益比、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运行噪音等15个指标。(2)构建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网络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并提出了各指标的定义、使用目的和计算方法,其中与雨水利用的结合度、再生水处理厂(站)址合理性、工艺工况适应度、操作管理适宜性等4个指标进行定性评价,输配系统可靠性与管网水质稳定性标采用EPANET软件分别进行水力、水质模拟分析,成本效益比中的公众满意度效益指标采用支付意愿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量化,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采用SimaPro9.0软件对项目建设施工、运营及报废拆除等阶段进行生命周期评价,其余有关指标根据其定义进行量化计算。为将各指标量化结果标准化,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了各指标的评价标准。最终,将各指标的权重与标准化后的分值相乘,得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的综合评价分值,并根据确定的评价等级,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3)结合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方案,对各指标进行权重分析,结果表明,技术适宜性权重占比最大45.06%,经济性次之28.51%,环境友好性与健康风险权重较小,分别为13.27%与13.15%。但对各项指标的权重比较发现,成本效益比权重最大,对方案的影响最大;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作业人员健康风险、公众暴露风险的相对权重较输配系统可靠性、场地设计紧凑度等指标大,说明技术经济对方案评价时影响最大,但环境友好性与健康风险在评价方案时亦不能忽略。(4)根据构建的指标评价模型,对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两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结果表明,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方案一为80.969分,方案二为82.486分,两个设计方案的评价等级均为良好,方案二相对较好。但方案二的配套管网设计较差,建议方案二的管网采用高低区分压供水方式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的综合评价,表明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可行,具备可操作性。

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基础设施评价概况
        1.2.2 给水设施优化概况
        1.2.3 排水设施优化概况
    1.3 创新点
    1.4 课题来源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方法
        2.3.2 给水系统用水量预测方法
        2.3.3 排水系统识别高风险内涝区方法
    2.4 研究区概况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价
    3.1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现况
        3.1.1 北京水源历史与现况
        3.1.2 供水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3.1.3 排水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3.2 北京给排水基础设施评估
        3.2.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3.2.2 北京与全国给水指标对比
        3.2.3 北京与全国排水指标对比
    3.3 承载力计算评估
        3.3.1 主成分分析法权重计算
        3.3.2 给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3.3.3 排水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估
    3.4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优化研究方向
        3.4.1 给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3.4.2 排水基础设施优化研究方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用水量预测
    4.1 预测模型方法
    4.2 城市用水量预测
        4.2.1 RBF神经网络生活用水预测
        4.2.2 RBF神经网络生态用水预测
        4.2.3 年增长率法农业用水预测
        4.2.4 基于政策对工业用水预测取值
        4.2.5 供水总量预测
    4.3 北京给水基础设施优化
        4.3.1 现存问题
        4.3.2 优化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城区内涝风险区识别
    5.1 内涝概况和信息整理
        5.1.1 内涝问题概况
        5.1.2 内涝信息整理
        5.1.3 内涝点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影响因素与数据处理
        5.2.1 影响因素处理
        5.2.2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3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5.3.1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3.2 内涝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5.3.3 模型结果讨论
    5.4 北京市排水基础设施优化
        5.4.1 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5.4.2 非工程措施优化方法
        5.4.3 内涝区域改造案例
        5.4.4 高风险内涝区改造优化路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2)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及进展
        1.2.1 城市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1.2.2 海绵城市的研究进展
        1.2.3 海绵城市效益评估研究进展
        1.2.4 屋面径流收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案例概况
    2.1 沣西新城概况
        2.1.1 地理背景
        2.1.2 水文条件
        2.1.3 气象情况
    2.2 海绵城市建设
        2.2.1 建设规划
        2.2.2 建设成果
    2.3 本章小结
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建设效益量化评价
    3.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雨水回用系统
        3.1.1 海绵城市战略的建设目标及内涵解析
        3.1.2 雨水径流
        3.1.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
    3.2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的效益识别
    3.3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
        3.3.1 效益量化评估方法
        3.3.2 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屋面径流与污染负荷耦合研究
    4.1 西咸新区屋面雨水径流系数
    4.2 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研究
    4.3 屋面雨水径流量与污染负荷的耦合研究
        4.3.1 雨水径流水质研究
        4.3.2 屋面雨水径流水量与水质耦合结果
        4.3.3 不同弃流方式对屋面雨水径流水质的影响
        4.3.4 雨水处理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屋面材质和设计方式对屋面径流系数影响的研究
    5.1 屋面设计相关研究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装置与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对沣西新城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应用潜力的研究
    6.1 沣西新城的屋面面积
    6.2 沣西新城屋面雨水径流回用系统效益量化评估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录
    B 表录

(4)谈城市杂用水的应用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国家标准的修订(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修订主要原则
2 城市杂用水的应用与相关标准
    2.1 东亚
        2.1.1 中国大陆
        2.1.2 日本
        2.1.3 中国香港特区
        2.1.4 新加坡
    2.2 北美
        2.2.1 美国
        2.2.2 加拿大
    2.3 欧盟
        2.3.1 总体情况
        2.3.2 西班牙
        2.3.3 塞浦路斯
    2.4 大洋洲和中东地区
        2.4.1 澳大利亚
        2.4.2 约旦
        2.4.3 以色列
3 水质指标
    3.1 范围与分类
    3.2 指标项目
        3.2.1 基本控制指标
        3.2.2 选择性控制指标
    3.3 指标值
        3.3.1 基本控制物理、化学指标
        3.3.2 消毒及病原生物指标
        3.3.3 选择性控制指标
4 水质监测与标识
5 与国外相关标准比较
6 结语与展望

(5)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6)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政策基础理论
    2.1 公共政策及政策工具的分类
        2.1.1 公共政策的定义
        2.1.2 政策工具的内涵与定义
        2.1.3 政策工具的分类
    2.2 产业政策理论
        2.2.1 产业政策的定义
        2.2.2 产业政策的分类
    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1 产业生命周期的内涵
        2.3.2 产业生命周期的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及政策工具选择时政分析
    3.1 节能环保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3.2 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3.2.1 美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2 德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3 日本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2.4 国外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特征
        3.2.5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
    3.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3.3.1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概况
        3.3.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发展现状及发展重点
    3.4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的构建及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3.4.1 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箱构建
        3.4.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政策工具特性
        3.4.3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基于产业生命周期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典型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聚类分析
    4.1 数据来源、预处理与聚类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聚类分析
    4.2 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2.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2.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3 湖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3.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3.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4 宜兴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4.4.1 政策关键词聚类分析
        4.4.2 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4.5 小结
第五章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现状
        5.1.1 政策概况
        5.1.2 推进机制
        5.1.3 政策导向作用分析
    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5.2.1 产业概况
        5.2.2 发展特点
    5.3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及需求分析
        5.3.1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目标分析
        5.3.2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发展需求分析
    5.4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5.5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与运用分析
        5.5.1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
        5.5.2 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一览表
附录2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具体范畴及发展重点汇总
附录3 节能环保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4 武汉市节能环保企业分类认定标准

(7)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含义
        2.1.1 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
        2.1.2 质量管理和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2.1.3 质量管理的发展
        2.1.4 质量管理中模糊综合评价的应用
    2.2 工程质量管理理论在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中的应用
        2.2.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
        2.2.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综合评价
    3.1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3.1.1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概况
        3.1.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基本情况
        3.1.3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流程
    3.2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3.2.1 构建A市B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评价模型
        3.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3.2.3 A市B区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综合评价
    3.3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工程设计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2 工程施工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对策
    4.1 工程设计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4.2 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4.2.1 确立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4.2.2 加强工序的质量控制
        4.2.3 加强材料的质量管控
    4.3 工程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对策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访谈
附录 B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打分表
附录 C A市B区污水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专家评分结果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现状研究
        1.2.2 城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现状研究
        1.2.3 生态效率的现状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2.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再生水概念的界定
        2.1.2 再生水回用潜力的内涵
        2.1.3 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
    2.2 灰色系统理论
        2.2.1 灰色系统理论的简介
        2.2.2 灰色系统模型
        2.2.3 灰色预测理论
        2.2.4 灰色系统GM(1,1)模型
    2.3 生态效率理论
        2.3.1 生态效率理论的简介
        2.3.2 生态效率的评价研究
        2.3.3 DEA模型
3.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3.1 西安市概况
        3.1.1 西安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3.1.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现状
        3.1.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
        3.2.1 再生水回用于城市各种用水的水质分析
        3.2.2 再生水回用的技术支撑
        3.2.3 再生水回用的政策支撑
    3.3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
        3.3.1 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需求量分析
        3.3.2 西安市再生水需求量预测
        3.3.3 西安市再生水可供给量分析
        3.3.4 西安市再生水的供需平衡分析
4.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生态效率评价
    4.1 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SBM-DEA模型的构建
    4.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4.2.1 影响因素选取的原则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5.实证分析
    5.1 西安市汉城湖景区概况
    5.2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评价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来源
        5.2.2 生态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5.2.3 投入与产出的冗余率分析
    5.3 西安市汉城湖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影响因素的具体选择
        5.3.2 生态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及分析
6.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参与项目
参考文献
致谢

(9)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规划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再生水利用现状
    1.4 国内再生水利用现状
        1.4.1 国内再生水利用标准及规定
        1.4.2 国内再生水利用情况
    1.5 课题的来源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2 银川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建设状况
    2.1 银川市自然概况
    2.2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解读
    2.3 银川市城市给水状况
        2.3.1 水资源状况
        2.3.2 城市给水规划
        2.3.3 城市给水现状
    2.4 银川市城市排水状况
        2.4.1 城市排水规划
        2.4.2 城市排水现状
    2.5 银川市城市再生水系统现状
        2.5.1 城市再生水处理设施现状
        2.5.2 城市再生水管网布置现状
        2.5.3 再生水的需求
    2.6 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再生水用户调查研究、水质分析及水量确定
    3.1 再生水利用类别
        3.1.1 再生水利用类别
        3.1.2 再生水水质基本要求
    3.2 银川市现状城市用水结构
    3.3 银川市潜在再生水用户及水质分析
        3.3.1 城市杂用水
        3.3.2 工业用水
        3.3.3 景观环境用水
        3.3.4 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用途及水质标准
    3.4 银川市再生水需水量预测
        3.4.1 城市杂用水需水量
        3.4.2 工业用水需水量
        3.4.3 景观环境用水需水量
        3.4.4 再生水需求总量预测
        3.4.5 水体纳污能力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总体规划
    4.1 再生水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 规划范围及分区
    4.3 规划目标及期限
    4.4 再生水厂规划
        4.4.1 再生水厂规模及出水水质标准
        4.4.2 再生水供需平衡分析
        4.4.3 再生水厂水处理工艺
    4.5 再生水管网供水压力
    4.6 再生水配水管网
        4.6.1 再生水配水管网设计原则
        4.6.2 管材特性
        4.6.3 管材比选
        4.6.4 管网水力计算
        4.6.5 再生水管网布置分区
        4.6.6 管道附属构筑物及管道布置原则
        4.6.7 管道在线监测
    4.7 效益分析
        4.7.1 节水经济收益
        4.7.2 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4.8 本章小结
5 第一再生水厂工程建设规划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总体概况
        5.1.2 项目建设需求分析
    5.2 再生水需水量
    5.3 再生水厂出水水质
    5.4 第一再生水厂
        5.4.1 基本情况
        5.4.2 处理工艺
    5.5 第一再生水厂配水管网
    5.6 哈纳斯热电厂再生水价格测算
    5.7 本章小结
6 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6.1 规划的实施策略
    6.2 再生水利用保障措施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污水再生利用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小结
    1.3 污水再生利用评价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小结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与方法
        2.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2.2 评价准则的界定
        2.2.1 评价准则识别
        2.2.2 评价准则关联性分析
    2.3 评价指标的选择
        2.3.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择
        2.3.2 评价指标的最终确定
    2.4 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2.5 小结
3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3.1 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3.2 基于网络分析法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3.3 基于网络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3.1 网络分析法评价步骤
        3.3.2 网络分析法求解软件介绍
    3.4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准则的确定
    3.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的综合评价计算
    3.6 小结
4 实例研究—重庆市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的评价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自然环境条件
        4.1.2 相关规划
    4.2 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设计
        4.2.1 设计方案一
        4.2.2 设计方案二
    4.3 悦来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综合评价
        4.3.1 各方案指标计算
        4.3.2 指标权重确定
        4.3.3 综合评价及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支付意愿调查问卷
    附录二:专家调查问卷(Ⅰ)
    附录三:专家调查问卷(Ⅱ)
    附录四:管网平差结果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政给排水基础设施增量优化研究[D]. 赵大维.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海绵城市视角下屋面雨水回用系统的综合效益评价 ——以沣西新城为例[D]. 李斐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4]谈城市杂用水的应用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国家标准的修订[J]. 张怀宇,余琴芳. 给水排水, 2021(03)
  • [5]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时政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武汉市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 周瑶. 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 2020(04)
  • [7]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以A市B区污水处理厂为例[D]. 孙兆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8]西安市再生水回用的潜力分析及生态效率评价[D]. 姚媛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银川市中心城区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研究[D]. 崔娇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程方案综合评价研究[D]. 孔烨.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废水循环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发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