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黄芩胶囊合煎与分煎对成分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黄芩胶囊合煎与分煎对成分的影响

一、高效液相色谱比较黄栀胶囊全方合煎和分煎混合对成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成颜芬,杜克群,吴亿晗,杨青波,段毅,胥海婷,韩晓琴,傅超美,何瑶,章津铭[1](2021)在《基于化学特征与核心功效分析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复方合煎与单煎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SD)合煎和单煎混合冻干粉之间化学成分、核心药效的差异性,探讨TSD经典名方制剂与单味药配方颗粒临床灵活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对TSD基准样品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进行定性鉴定分析,同时测定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中9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比较单煎与合煎样品中成分的差异;并从调经止痛的核心药效建立大鼠急性痛经模型,对比评价二者药效差异。结果通过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分析初步鉴定并归属TSD合煎和单煎冻干粉中共有31种化学成分,在成分种类上无明显差异;进一步测定其中9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单煎混合样品比较于合煎样品,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相对降低,而没食子酸、绿原酸、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5-羟甲基糠醛、毛蕊花糖苷含量相对升高,且对9种成分含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含量未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这些成分不受合煎与单煎体系的影响;干膏得率结果表明,单煎混合样品的平均干膏得率与合煎样品差异不大。调经止痛核心药效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合煎与单煎混合样品组均能延长大鼠扭体潜伏期、降低扭体次数,显着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 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子宫组织中Ca2+、内皮素-1(endothelin 1,ET-1)、NO水平(P<0.05),改善子宫上皮细胞炎症、水肿等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缓解痛经作用,合煎和单煎混合样品在功效上未见显着差异。结论 TSD复方合煎与单煎基准样品在化学成分种类、含量及核心药效上均未见明显差异,为其复方制剂与单味药配方颗粒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也进一步为实现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单味药配方颗粒的临床个性化用药方式提供研究基础。

杨秀青[2](2018)在《研究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文中研究说明银菊解毒口服液由经验效方与现代制剂技术相结合研制而成,方含由川银花、野菊花、板蓝根、玄参、补骨脂五味中药,具有清热泄火、养阴补肾的功效,该方在临床以汤剂形式使用多年,对妊娠期龈炎的疗效显着,而且到目前为止尚无不良反应,因此使用广泛。本课题主要研究: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其质量标准。制备工艺研究主要包含提取工艺、浓缩工艺、纯化工艺和成型工艺。在提取工艺中,通过对银菊解毒方的绿原酸煎煮曲线及川银花与方中其他药味配伍合煎绿原酸的提取率考察,确定川银花先煎,药渣再与剩余药材合煎的工艺。以蒙花苷、哈巴俄苷、R,S-告依春、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为指标成分,对川银花的先煎考察了合煎与混合的绿原酸的溶出曲线和各指标成分提取率的对比,确定川银花加8倍量水先煎30 min;以指标成分的含量和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优选川银花药渣与其他药味的提取工艺,确定药渣与其余药味的最优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h。在浓缩工艺中,以绿原酸、蒙花苷、哈巴俄苷、R,S-告依春、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为指标考察了常压浓缩和减压浓缩两种方式,最终确定为5060℃减压浓缩至生药量0.18g/mL。在纯化工艺中,分别对过滤、离心、大孔树脂三种方法对药液的影响进行考察,选取了过大孔树脂的纯化方式。采用HPLC法建立银菊解毒指纹图谱,以6种指标成分绿原酸、蒙花苷、R,S-告依春、哈巴俄苷、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回收率和指纹图谱相似度为指标,筛选10种大孔树脂中最佳型号。AHP-CRITIC混合加权法赋予6种指标成分的回收率和相似度权重,计算综合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运用PBD筛选显着性影响因素,结合BBD优选大孔树脂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径高比1∶7,上样pH值4.5,上样质量浓度0.18 g/mL,上样量0.96 g/g,8 BV的77%乙醇洗脱。在成型工艺中,考察了PH值的范围和防腐剂的种类和用量,确定为PH值为4.05.5,添加0.2%的山梨酸。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对药材原液、半成品、成品进行测定,分别建立相应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三者间进行全谱的相似度评价及共有图谱拟合,结合HPLC法测定制剂中6种指标成分含量,并建立了补骨脂和玄参药材饮片的薄层鉴别方法。建立银菊解毒指纹图谱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拟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绿原酸(C16H18O9)不得少于1.978%、蒙花苷(C28H32O14)不得少于0.801%、哈巴俄苷(C24H30O11)不得少于0.110%、R,S-告依春(C5H7NOS)不得少于0.014%、补骨脂素(C11H6O3)不得少于0.385%,异补骨脂素(C11H6O3)不得少于0.339%。建立了银菊解毒的标准指纹图谱,供试品指纹图谱以参照物峰为S峰,应符合以下要求,供试品指纹图谱应与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大于0.90,有13个共有峰,非共有峰面积不得大于10%。各批次药材原液、半成品、成品各自相似度均在0.9以上,质量稳定;他们之间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相关性较好。本研究同时对银菊解毒指纹图谱和6个指标成分进行分析,可有效地用于银菊解毒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产品的质量评价。

迟森森[3](2017)在《四妙勇安汤配伍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对中药复方配伍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其实际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进行展望;总结了四妙勇安汤及其组方药味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的化学成分(部分挥发性成分),共633个化合物。共引用文献188篇。第二部分:四妙勇安汤入血成分研究采用LCMS-IT-TOF法鉴定了四妙勇安汤中14个入血成分,其中9个为原型成分,5个可能是四妙勇安汤在体内的代谢成分。通过对比四妙勇安汤复方与组方药味含药血清总离子流色谱图,发现所鉴定的复方入血成分中化合物2、马钱苷(4)、当药苷(5)、金丝桃苷(7)和异绿原酸C(11)来自于方中君药金银花,哈巴苷(1)、安格洛苷C(10)和哈巴俄苷(13)来自于方中臣药玄参,甘草素硫酸和葡萄糖醛酸酯结合物(8)、甘草素-7-O-硫酸-4’-O-葡萄糖醛酸酯(12)、甘草素-4’-O-葡萄糖醛酸酯或其异构体(14)和甘草苷(6)来自于方中使药甘草,绿原酸(3)来自于君药金银花和佐药当归两个组方药味,化合物9未发现存在于任一组方药味中。通过对比四妙勇安汤复方及其组方药味体外供试品溶液与四妙勇安汤含药血清总离子流色谱图,确认哈巴苷(1)、绿原酸(3)、马钱苷(4)、当药苷(5)、甘草苷(6)、金丝桃苷(7)、安格洛苷C(10)、异绿原酸C(11)和哈巴俄苷(13)为原型入血成分。通过对比四妙勇安汤复方含药血清与组方药味含药血清总离子流色谱图,确认化合物2、甘草素硫酸和葡萄糖醛酸酯结合物(8)、化合物9、甘草素-7-O-硫酸-4’-O-葡萄糖醛酸酯(12)和甘草素-4’-O-葡萄糖醛酸酯或其异构体(14)为代谢入血成分。在后续研究中,可进一步考察这些入血成分的生物活性,将有助于更好地阐明四妙勇安汤的体内药效物质,并可为四妙勇安汤复方及其组方单味药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基于血清原型成分的复方煎煮配伍研究采用UPLC-MSn法建立了四妙勇安汤水煎液中9种入血成分(哈巴苷、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甘草苷、金丝桃苷、异绿原酸C、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负离子检测模式,分别以哈巴苷(m/z 183.06)、绿原酸(m/z 191.04)、当药苷(m/z 125.00)、马钱苷(m/z227.03)、甘草苷(m/z 135.02)、金丝桃苷(m/z300.07)、异绿原酸C(m/z353.11)、安格洛苷C(m/z175.05)、哈巴俄苷(m/z345.13)为定量离子,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 13.6102 X+ 1555.7450(r = 0.9995)、Y = 85.9195 X +74658.0895(r = 0.9994)、Y= 6.7546X+401.3286(r = 0.9998)、Y= 27.4063X+89.7270(r = 0.9990)、Y= 570.4144X+4628.2593(r= 1.0000)、Y=356.9293X-825.7706(r =0.9996)、Y=93.8354X+7178.6005(r= 0.9993)、Y=218.7902X+4923.2821(r = 0.9992)、Y= 135.1618X-130.4727(r= 1.0000),各成分分别在 139.156~10095.587、683.126~24962.377、56.881~4126.646、10.019~726.861、54.441~3949.616、4.190~304.014、115.297~8364.659、37.065~1354.404、10.816~784.711 μg·g-1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其含量分别为 0.1977%、0.8555%、0.1317%、0.0355%、0.1496%、0.0035%、0.1655%、0.0524%、0.0440%(n = 6),平均回收率在 84.125%~113.376%之间,RSD 在 2.211%~10.265%之间,且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测定了四妙勇安汤及其不同拆方组合中上述9种入血成分的提取率。发现两药配伍均能提高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提取率(8.53%~12.00%),三药配伍均降低绿原酸的提取率(8.99%~13.74%),而复方中绿原酸的提取率较单味药和两药配伍时明显降低(8.97%~12.44%),较三药配伍时有所提高(8.55%~13.30%)。两药配伍和三药配伍均降低了金银花中异绿原酸C的提取率(2.09%~66.48%),复方中异绿原酸C的提取率较单味药和任意配伍时都有所提高(22.75%~87.14%)。配伍当归后提高了金银花中当药苷的提取率(1.27%),其他配伍组合均降低了当药苷的提取率(10.24%~37.76%)。不同配伍组合均降低了金银花中马钱苷的提取率(41.30%~90.78%),金银花配伍当归或甘草均明显提高金丝桃苷的提取率(9.68%、13.38%),金银花、当归和甘草三药配伍后,金丝桃苷的提取率较单味药有所提高(2.44%)。复方中金丝桃苷的提取率明显低于任意配伍组合后金丝桃苷的提取率(2.62%~18.59%)。不同配伍组合均可降低玄参中哈巴苷的提取率(9.82%~99.78%),复方中哈巴苷的提取率最低(49.40%)。不同配伍组合均可降低玄参中安格洛苷C的提取率(22.76%~42.87%),三药配伍组合对于安格洛苷C提取率的降低作用明显高于两药配伍组合对于安格洛苷C提取率的降低作用。不同配伍组合均可降低玄参中哈巴俄苷的提取率(7.46%~83.74%),两药配伍组合对于哈巴俄苷提取率的降低作用明显高于三药配伍组合对于哈巴俄苷提取率的降低作用。不同配伍组合均可降低甘草中甘草苷的提取率(51.02%~93.03%),其中甘草配伍金银花和玄参后甘草苷的提取率最低,三药配伍组合对甘草苷提取率的抑制作用稍高于两药配伍组合对甘草苷的抑制作用。第四部分:基于血清原型成分在体肠吸收的配伍研究采用UPLC-MSn法建立了四妙勇安汤水煎液中9种入血成分(哈巴苷、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甘草苷、金丝桃苷、异绿原酸C、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的在体肠吸收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负离子检测模式,分别以哈巴苷(m/z 183.11)、绿原酸(m/z 191.05)、当药苷(m/z 125.07)、马钱苷(m/z227.12)、甘草苷(m/z255.13)、金丝桃苷(m/z 300.20)、异绿原酸 C(m/z 353.18)、安格洛苷 C(m/z 175.05)、哈巴俄苷(m/z 147.03)为定量离子,各成分回归方程分别为:Y= 13.4291 X+ 1855.7552(r= 0.9993)、Y=91.4800 X+ 50080.5633(r = 0.9992)、Y= 6.9746 X+ 180.1241(r = 0.9999)、Y= 30.1934 X-184.5150(r = 0.9995)、Y=568.2259X+5623.1312(r= 1.0000)、Y=351.2752X-489.7681(r = 0.9998)、Y=94.0494X+8443.4213(r=0.9996)、Y=220.0985X+5120.6526(r =0.9991)、Y= 134.0560X+36.0185(r= 1.0000),分别在 138.857~10073.892、681.647~24908.336、56.758~4117.722、9.954~722.159、54.375~3944.814、4.181~303.358、115.047~8346.553、36.985~1351.469、10.793~783.013 μg·g-1 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低剂量含量分别为 0.2162%、0.9211%、0.1357%、0.0261%、0.1550%、0.0036%、0.1504%、0.0518%、0.0456%(n = 6);中剂量含量分别为 0.1971%、0.8676%、0.1285%、0.0228%、0.1497%、0.0036%、0.1756%、0.0582%、0.0444%(n = 6);高剂量含量分别为 0.1968%、0.8895%、0.1318%、0.0223%、0.1485%、0.0036%、0.1883%、0.0596%、0.0441%(n =6),低剂量回收率在83.834%~112.324%之间,RSD在4.850%~14.141%之间;中剂量回收率在84.524%~117.079%之间,RSD在1.639%~13.814%之间;高剂量回收率在85.176%~119.501%之间,RSD在2.102%~7.149%之间,且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良好。比较了 9种入血成分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药物吸收速率常数(Ka)和药物表观吸收系数(Papp)的差异,确定了十二指肠和回肠两个考察肠段。十二指肠:复方中绿原酸的肠吸收参数高于单味金银花和任一配伍组合。当归与金银花为伍的任一配伍组合都会提高绿原酸在十二指肠段的吸收,但甘草与金银花配伍后会影响绿原酸在十二指肠段的吸收。不同配伍组合当药苷与马钱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在复方和单味金银花中较高,但其统计学结果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配伍组合金丝桃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在金银花与甘草配伍组合时最高,其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异绿原酸C在单味金银花和复方中肠吸收参数较高,其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金银花、玄参、甘草三药配伍时肠吸收情况最好,其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复方和金银花、玄参、甘草三药配伍组合哈巴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明显高于单味药和其他配伍组合哈巴苷的肠吸收参数值,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配伍组合安格洛苷C的肠吸收参数均明显高于单味玄参中安格洛苷C的肠吸收参数,且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复方中安格洛苷C的肠吸收参数值最高,但复方与其他配伍组合相比较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配伍组合哈巴俄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以复方最高,单味玄参最低,但其两两比较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甘草与当归配伍后甘草苷的肠吸收情况最好,其统计学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回肠:复方中绿原酸的肠吸收参数高于单味金银花和任一配伍组合。当归与金银花为伍的任一配伍组合都会提高绿原酸在回肠段的吸收,但甘草与金银花配伍后会影响绿原酸在回肠段的吸收。不同配伍组合当药苷与马钱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在复方和单味金银花中都处于较低水平。不同配伍组合金丝桃苷的肠吸收参数Ka、Papp值在金银花与甘草配伍组合后都有所降低,金银花、玄参、当归三药配伍时金丝桃苷的吸收处于最高水平。复方中金丝桃苷的吸收参数值未见高于所有拆方配伍组合。异绿原酸C在复方中肠吸收参数最高,但其统计学结果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玄参中三个指标成分哈巴苷、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的肠吸收参数均在金银花、玄参、当归三药配伍时最高,在单味玄参中呈现较高的肠吸收水平,但在复方中三个指标成分的肠吸收参数值都较低,其中安格洛苷C与哈巴俄苷在复方中肠吸收参数值最低。单味甘草中甘草苷的回肠吸收参数最高,复方中甘草苷的吸收处于不同配伍的中等水平。第五部分:基于血清原型成分药代动力学的配伍研究采用UPLC-MSn法建立了四妙勇安汤水煎液中7种入血成分(哈巴苷、绿原酸、当药苷、马钱苷、甘草苷、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的血浆样品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负离子检测模式,以蒙花昔为内标,分别以哈巴苷(m/z 183.11)、绿原酸(m/z 191.05)、当药苷(m/z 125.07)、马钱苷(m/z 227.12)、甘草苷(m/z 255.13)、安格洛苷 C(m/z 175.05)、哈巴俄苷(m/z 147.03)、蒙花苷(m/z 283.15)为定量离子,各成分分别在0.667~1558.660、0.807~1886.321、5.813~13580.340、1.690~3948.969、0.161~1003.754、0.121~2157.445、0.029~580.335 μg·mL-1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低剂量基质效应在80.590%~111.896%之间,RSD在2.420%~9.730%之间;中剂量基质效应在81.085%~113.569%之间,RSD在1.155%~5.733%之间;高剂量基质效应在82.892%~105.884%之间,RSD在1.355%~10.577%之间,低剂量提取回收率在84.869%~97.436%之间,RSD在1.044%~13.620%之间;中剂量提取回收率在82.900%~99.485%之间,RSD在3.017%~6.776%之间;高剂量提取回收率在86.785%~98.187%之间,RSD在0.810%~8.572%之间,方法精密度、准确度良好,方法稳定性、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良好,符合生物样品检测分析要求。采用所建立的血浆样品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了不同拆方组合大鼠灌胃给药后目标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差异。哈巴苷:复方中哈巴苷的达峰时间(Tmax)明显延长(P<0.01),且三药配伍组合后哈巴苷的达峰时间(Tmax)均高于两药配伍组合后的达峰时间(Tmax)(p<0.05)。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在单味玄参中最高,在复方与其他配伍组合中未见明显差异。复方中哈巴苷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值仅低于玄参与甘草配伍组合,在其他配伍组合中处于较高水平(P<0.05)。不同配伍组合后哈巴苷的半衰期(t1/2)未见明显差异,其药峰浓度(Cmax)在单味玄参和复方中都处于较高水平,高于除金银花、玄参、当归三药配伍的任一配伍组合(P<0.05),且三药配伍组合的药峰浓度值(Cmax)均高于两药配伍组合。绿原酸:复方中绿原酸的半衰期(t1/2)和其他配伍组合相比明显延长(P<0.01)。其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在单味金银花中呈现最高值(P<0.01),其他配伍组合中此参数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其平均驻留时间(MRT)值在金银花与玄参配伍后最高,其他配伍组合中此参数未见明显差异。复方配伍后绿原酸的达峰时间(Tmax)有所延长,其参数值高于除金银花、当归、甘草配伍之外的任一配伍组合(P<0.05)。绿原酸的药峰浓度(Cmax)在单味金银花中处于最高水平(P<0.05),复方中此参数值高于除金银花、玄参配伍之外的任一配伍组合(P<0.05)。当药苷:当药苷在复方中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和达峰浓度(Tmax)都明显高于单味金银花和其他配伍组合,但其统计学结果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其在不同配伍组合中的半衰期(t1/2)变化较为明显,单味金银花和复方中当药苷的半衰期(t1/2)较其他配伍组合显着缩短(P<0.05),且复方中此参数值最小。马钱苷:复方中马钱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明显高于其他配伍组合(P<0.05),其平均驻留时间(MRT)明显高于其他配伍组合(P<0.01),其达峰浓度(Tmax)值有所提高,但其统计学结果并不具有显着性差异。马钱苷在单味金银花与复方中的其半衰期(t1/2)和药峰浓度(Cmax)都较其他配伍组合有所缩短(P<0.01)和降低(P<0.05)。甘草苷:复方中甘草苷的半衰期(t1/2)较其他配伍组合明显延长(P<0.01),其他配伍组合之间此参数值未见明显差异。不同配伍组合中甘草苷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均较单味甘草明显提高(P<0.05),复方中甘草苷的平均驻留时间(MRT)值最高,但与其他配伍组合相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甘草苷的达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在复方中都有所降低。安格洛苷C:复方中安格洛苷C的平均驻留时间(MRT)最长,但其统计学结果并不具显着性差异。复方中安格洛苷C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较三药配伍组合明显提高(P<0.05)。不同配伍组合后安格洛苷C的半衰期(t1/2)都较单味玄参显着延长(P<0.05),但复方中此参数值亦处于较低水平。安格洛苷C的达峰时间(Tmax)在不同配伍组合中未见明显差异,但复方中其药峰浓度(Cmax)较其他配伍组合明显提高(P<0.05)。哈巴俄苷:不同配伍组合中哈巴俄苷的半衰期(t1/2)变化明显,复方中其半衰期(t1/2)值最高,统计学差异显着(P<0.01),且三药配伍组合后此参数值均显着高于两药配伍组合(P<0.05)。复方中哈巴俄苷的药峰浓度(Cmax)明显高于其他配伍组合(P<0.05),而复方中其达峰时间(Tmax)变化并不明显。复方中哈巴俄苷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较除单味玄参以外其他配伍组合明显提高(P<0.01)。创新性首次采用LCMS-IT-TOF法鉴定和归属四妙勇安汤及其组方药味入血成分;首次采用UPLC-MSn法进行基于血清原型成分的四妙勇安汤煎煮配伍研究;首次采用UPLC-MSn法进行基于血清原型成分在体肠吸收的四妙勇安汤配伍研究;首次采用UPLC-MSn法进行基于血清原型成分药代动力学的四妙勇安汤配伍研究。

李伟霞[4](2014)在《当归—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医临床遣药组方过程中,常常两味中药一起配伍使用,有些源自经方,有些出乎时方,配伍之后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或较好的制约作用,这种两药味长期固定搭配出现即形成“药对”。近年来,药对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其研究重点已逐步从配伍“是否有效”向“为什么有效”以及“如何更有效”过渡。药对作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重要桥梁,其研究对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和创制现代中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因此,本论文以当归-川芎药对为实践对象,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前沿药学评价手段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创新思维的整体研究与开发,对其功效物质基础及配伍作用机理进行系统评价。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芎归系列方功效变化的物质基础与相关机理研究”等项目资助。本论文共分三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文献研究本部分在对药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及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首先,基于药对配伍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其次,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与细胞分子等不同层面总结药对的配伍效应,以方剂-药对-单味药-成分(群)配伍-单体成分为主线,比较评价其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相关机制;然后,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归纳并提出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理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二、归芎药对补血活血整合效应及其与效应成分的关联性分析(一)基于UHPLC-TQ/MS法比较评价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和苯酞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UHPLC-TQ/MS)同时测定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中3个芳香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6个苯酞内酯(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成分的含量。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30℃; Waters XevoTM TQ质谱仪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进行离子监测。各成分在10min分离良好,在相应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48,加样回收率(n=6)为97.56%~102.24%, RSD范围为2.07%-4.67%。川芎单味药中各成分的含量高于当归单味药;归芎药对中各成分的含量并不等于两药味中各成分的加和,说明当归和川芎在共同煎煮过程中存在成分的相互作用。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专属性强,适用于伞形科植物含有以上9种成分的快速含量分析。(二)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对伍用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复制血虚小鼠模型。与正常组比较,血虚小鼠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模型成功复制。给予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不同配比(1:0、2:1、1.5:1、1:1、1:1.5、1:2、01)、不同提取方法(水提模拟水煎、醇提模拟酒制、先水提后醇提模拟散剂应用)所得样品后,经过数据的标准化,分别从相同配比不同提取方法和同一提取方法不同配比来比较归芎药对的养血补血作用。结果发现,相同配比下,归芎药对水提液和先水提后醇提液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优于醇提液;相同提取方法下,归芎药对1.5:1配比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较优。(三)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归芎药对1:1和1.5:1配比及其组成药味当归、川芎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效应包括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当归、川芎单味药及归芎药对1:l和1.5:1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给药均能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凝血功能指标有显着改善作用。提取方法相同时,归芎药对1:1醇提物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为最好,且川芎单味药的总活血效应优于当归;配比相同的情况下,醇提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优于水提和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说明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归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将归芎药对中的7个主要效应成分(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和正丁烯基苯酞)及3个芳香酸和4个苯酞内酯的总含量与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的整合效应进行了拟合性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芳香酸,尤其是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养血补血效应贡献较大;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和H对活血化瘀贡献较大;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藁本内酯、咖啡酸、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对调经止痛效应贡献较大。芳香酸更偏重于补血活血,苯酞内酯更偏重于活血止痛。初步阐释方药不同功效的效应物质及其对整体功效的贡献大小,为方药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三、基于代谢及其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归芎药对补血活血作用机理研究(一)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通过能量梯度(MSE)和质量亏损过滤(MDF)方法,对灌胃给药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提取物后血虚大鼠血浆、尿液和胆汁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3种效应成分的代谢转化特征进行分析。共鉴定得到阿魏酸代谢产物13个,血浆中4个,尿液中9个,胆汁中8个;主要为还原、水解、甲基化、去甲基后羟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硫酸酯化、牛磺酸结合、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2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S-谷胱甘肽结合代谢产物。绿原酸代谢产物6个,血浆中3个,尿液中5个,胆汁中5个;主要为甲基化、酯键水解、羟基化、甲基化后结合半胱氨酸、酯键水解后乙酰化和酯键水解后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咖啡酸代谢产物6个,血浆中4个,尿液中5个,胆汁中3个;主要为甲基化、乙酰化、硫酸酯化、甲基化+硫酸酯化、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甲基化+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结果说明,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提取物中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存在多种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为阐明该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在体内发挥疗效的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二)基于代谢组学的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血虚大鼠的养血补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多学科融汇交叉,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将药效学和代谢组学进行关联研究。首先,将灌胃给药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后对血虚大鼠的养血补血药效学进行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体重、外周血常规及脏器指数(脾脏和胸腺)。然后,采用代谢组学策略对血虚大鼠的血浆及尿液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在血浆和尿液中分别初步鉴定得到10个和5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为溶血磷脂酰胆碱类、鞘胺醇、油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神经酰胺、烟酸、焦磷酸硫胺素、植物鞘胺醇、羟孕烯醇酮和甘油磷酸胆碱。由于鞘氨醇和神经酰胺在血浆和尿液中均存在,故在血浆和尿液中共鉴定到1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正常组比较,血虚组大鼠的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类、鞘胺醇、烟酸、焦磷酸硫胺素、植物鞘胺醇和甘油磷酸胆碱上调;而油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神经酰胺和羟孕烯醇酮下调。13个生物标志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有12条,其中以硫胺代谢和鞘脂代谢通路最为主要。将血虚的特征效应指标外周血常规与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主要与鞘胺醇、植物鞘氨醇、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类和甘油磷酸胆碱的相对丰度呈较强负相关,与油酸、8,11,14-二十碳三烯酸和羟孕烯醇酮的相对丰度呈较强正相关;但生物标志物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相关较弱,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常规的药效学指标结果和代谢组学结果均显示,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诱导的血虚大鼠有养血补血作用,可调节紊乱的代谢通路向正常状态转归;归芎药对的养血补血整体作用优于其单味药,且当归的补血作用较川芎强。(三)采用代谢组学策略研究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首先,通过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将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效应进行评价。然后,采用代谢组学策略,从血瘀大鼠血浆中初步鉴定得到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15:0)、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与正常组比较,血瘀大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上调,lysoPC(15:0)下调。在尿液中初步鉴定得到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L-苯丙氨酸、L-酪氨酸和L-色氨酸。与正常组比较,血瘀大鼠尿液中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上调,L-色氨酸下调。血浆和尿液中标志物主要参与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均可调节紊乱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使其向正常状态转归。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均显示,归芎药对的活血化瘀整体作用优于其单味药;川芎单味药的活血化瘀作用优于当归。通过药效学指标和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关联分析发现,血浆中3个标志物主要与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呈较强相关;尿液中3个标志物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整体相关较弱。研究结果表明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的结合在中药整体性药效评价、作用机理的阐明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四)归芎药对主要效应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归芎药对中9个主要入血效应成分(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正丁烯基苯酞)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相关关系。依据PharmMapper数据库构建多成分-蛋白网络;然后采用MAS和KEGG数据库获得靶蛋白的作用通路;最后,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归芎药对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发现,归芎药对中的9个效应成分涉及31个作用蛋白和54条作用通路;54条作用通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系统中的多条;其中,3个芳香酸和6个苯酞内酯成分有10条共同作用通路,但两类成分的其它作用通路又各有侧重。文献研究和本课题组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均证实了网络预测的可靠性。该结果体现了归芎药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模式,为深入研究归芎药对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周瑜[5](2013)在《当归芍药散提取工艺优化及拆方后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本课题以经方当归芍药散(Danggui Shaoyao San,DSS)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其主要成分,对提取方法进行筛选和优化;并且比较其主要成分在拆方前后的含量变化;建立DSS体外指纹图谱,对DSS血清药物化学方法进行研究,初步阐明DSS血中移行成分来源,寻找出具有药动学特征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阐明DSS复方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2方法①选用正交重复设计实验法,以芍药内酯苷(Alb)、芍药苷(Pae)、阿魏酸(FA)、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23-acetate)为评定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进行数据处理,优化提取条件。②比较DSS单煎液、共煎液、血药组以及水药组中芍药内酯苷(Alb)、芍药苷(Pae)、阿魏酸(FA)、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23-acetate)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③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为基础,建立包括共有峰数、相似度及峰面积比值在内的当归芍药散提取液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标准,并对10批供试样品进行了检测。④建立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所建立的体外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口服当归芍药散提取液及其拆方后的大鼠血清进行血中移行成分分析。比较全方、血药组、水药组、各缺味药方及单味方给药后所得的血清的HPLC色谱图,初步确定口服DSS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⑤选用高相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array detector, HPLC-DAD)分析大鼠灌胃DSS后06h血清中移行成分,找出移行成分中具有药动学特征的物质。3结果①通过对正交重复试验对DSS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确定以药材8倍量75%乙醇回流两次,每次1.5小时的提取方法,经HPLC测定并计算得出芍药内酯苷(Alb),芍药苷(Pae),阿魏酸(FA)及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23-acetate)的百分含量分别为0.3254%,1.1749%,0.0249%和0.0514%,即:DSS每100克生药中含芍药内酯苷(Alb)3.254mg,芍药苷(Pae)11.7490mg,阿魏酸(FA)0.249mg,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23-acetate)0.514mg。②通过比较DSS单煎液、共煎液、血药组和水药组中芍药内酯苷(Alb),芍药苷(Pae),阿魏酸(FA)及23-乙酰泽泻醇B(Alisol B23-acetate)的含量,4种指标成分在共煎液中的含量有显着性提高(P <0.05)。③通过HPLC-DAD建立了DSS复方及其拆方的体外样品化学信息图谱,确定了21个共有峰,利用“相关系数法”和“夹角余弦法”计算指纹图谱的相似度,结果均大于0.90以上,表明所建立的指纹图谱的技术指标稳定,重现性好。再次基础上确认了各共有峰的归属,其中3、7、8、10、19、20、21号峰分别对应川芎嗪、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白术内酯Ⅰ、23-乙酰泽泻醇B;2、4号峰来源于6味生药;1号峰来源于白芍、川芎、泽泻;5、6号峰来源于当归、白芍和川芎;12号峰来源于白芍和川芎;15、17号峰来源于当归和川芎;9、11、13来源于白芍;14、16号峰来源于川芎;18号峰来源于白术。21个共有峰中15个峰来源于血药组、6个峰来源于水药组。④大鼠灌胃DSS提取液后从血中发现了16个入血成分,其中7个成分为复方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芍药苷和阿魏酸为己知确定结构的化合物,另外9个成分为代谢产物和新产生的成分。大鼠灌胃给予单味药白芍有13个入血成分,其中6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当归有10个入血成分,其中6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川芎有18个入血成分,其中8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白术有10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茯苓有4个入血成分,其中1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泽泻入血成分有1个,其中1个成分可以在复方找出;有3个移行成分初步判定为新产生的代谢物质。⑤大鼠灌胃DSS提取液后血中16个入血成分中有14个成分具有药动学特征,在06h内有明显代谢特点。4.结论①DSS的醇提工艺以药材8倍量75%乙醇回流两次,每次1.5小时为最优提取方法。该提取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率高。②DSS拆方前后含量有显着性差异,为探讨方剂的配伍提供了科学依据。③建立了DSS体外指纹图谱,该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可为DSS化学成分分析及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并为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④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适用于当归芍药散的物质基础研究,其结果初步确定了其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归芍药散中的配伍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当归芍药散药效物质奠定了基础。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表明血中移行成分及其代谢产物是DSS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但是移行成分并非是有效成分,而具有药动学特征的成分才可能是发挥药效的物质,对这些成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复方效应的物质基础。

赵雪[6](2012)在《升麻葛根汤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传统的用药形式为中药汤剂,中药饮片在煎煮的过程中其有效成分的结构及其含量随着煎煮条件的变化均有可能发生改变。实验研究证明,不同药味配伍有时对某一化学成分的溶解度有影响,复方群药合煎液与单味分煎合并液所含的化学成分往往有差异,药效也不完全相同。研究中药方剂有关单煎、合煎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可为中药配方颗粒应用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对研究中药治病机理,中药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实验以升麻葛根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合煎液与单煎合并液中化学成分及含量变化的比较分析,研究中药复方汤剂不同制法对其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影响。升麻葛根汤源于《阎氏小儿方论》,又名平血饮,由升麻10g、葛根15g、芍药10g、甘草10g四味药组成。该方辛凉解肌,透疹解毒。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等。虽然麻疹现代发病比较少见,但本方仍被广泛用于内、外、五官等多科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荨麻疹、带状疱疹、单纯性疱疹、水痘、病毒性肠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肺炎、病毒性肝炎、鼻窦炎、中耳炎、痤疮等细菌或病毒等感染及发热性疾病的治疗。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该方有治疗诸多疑难杂,屡见奇效,并在乙型肝炎及丙肝方面疗效显着本实验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升麻葛根汤的HPLC指纹图谱;其次通过阴性、阳性对照液与全方煎煮液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对全方22个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分析,反映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又对全方合煎液,分煎液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升麻葛根汤不同方法提取溶液中化学成分未见明显变化。最后对不同方法提取液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并通过SPSS16.0软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分煎液中异阿魏酸,葛根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比合煎液增高,其中葛根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异阿魏酸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显示,不同的提取方法影响了升麻葛根汤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的高低。升麻葛根汤合煎与分煎时化学成分含量有差异,这也可能导致它们在药效上会有差异因此研究升麻葛根汤不同制法对其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影响,为升麻葛根汤的工艺优化以及开发新的临床适应症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重要依据。

郭辉[7](2013)在《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文中指出大黄附子汤始载于张仲景《金匮要略》,整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组成,现代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阑尾炎、胆绞痛、久痢、肠梗阻及粘连性肠梗阻等症。该方所含化学成分复杂,包括蒽醌、生物碱及挥发油等几大类活性成分。本课题主要应用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开展研究工作,着眼于大黄附子汤体入血成分的鉴定,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的药效物质奠定基础。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方中所用饮片进行质量评价,从全国不同医疗机构收集不同批次的饮片,参照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的方法测定收集到的不同饮片样品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或对饮片中的限量成分进行检查,确保以质优饮片入药。第二部分建立了大黄附子汤主要成分准确可靠的含量测定的方法,运用HPLC-UV-ESI-MS法测定大黄附子汤中10种指标成分含量,并比较这些成分在单味药及不同药味配伍的水煎液中的含量,对复方药味配伍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阐述,为大黄附子汤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第三部分是大黄附子汤的体外化学成分的研究,对大黄附子汤的HPLC特征图谱进行建立和考察,运用建立的特征图谱分析大黄附子汤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归属,为体内分析奠定方法基础。第四部分建立并考察了大鼠给予大黄附子汤后血清样品的制备及预处理方法,并基于大黄附子汤HPLC特征图谱建立灌胃给予大鼠大黄附子汤后血清HPLC指纹图谱,通过分析比较分别给予大黄附子汤、单味生药后所得的血清样品,初步分析大黄附子汤在大鼠血清中的移行成分。并进一步利用HPLC/MS-Q-TOF技术对大黄附子汤及其入血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 22个入血成分。最后是全文的总结部分,总结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中的创新点和不足,以及对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任美荣[8](2010)在《中药方剂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复方讲究君臣佐使和七情的配伍原则,煎煮方法也遵循一定的规则如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足以说明煎煮方法的重要性,可能是煎煮制备过程中化学成分所发生的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导致药效的改变。因此对复方不同提取方法中药效成分研究,不仅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发掘和提高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也有指导价值。本文以葛根芩连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方法提取液中药效成分的化学动态变化。葛根芩连汤为医圣张仲景名方,记载于《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和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解表清里的功效,是治疗协热下利的经典方剂。现代研究表明,该方具有解热抗菌、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缺氧、抗病毒、松弛平滑肌和减慢心率、增强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现代临床用于慢性泄泻,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急性菌痢,小儿秋季腹泻和糖尿病等疾病。本实验首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葛根芩连汤的HPLC指纹图谱;其次通过单味药材,阴性对照液及对照品与全方指纹图谱的比较研究,对全方27个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分析,反映了该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又对全方合煎液,分煎液和共煎液的H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不同提取液中化学成分没有消失或生成新的化合物。最后对不同提取液中四个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SPSS16.0软件对其含量进行方差分析。以合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含量为对照组,素、盐酸小檗碱、黄芩苷的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甘草酸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共煎液中四个指标成分含量降低,葛根素、盐酸小檗碱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黄芩苷、甘草酸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葛根药材,黄连药材,黄芩药材中的指标成分的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甘草中的甘草酸含量与合煎液比较显着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显示不同的提取方法影响了葛根芩连汤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的高低。葛根芩连汤合煎与分煎时化学成分有差异,这也可能导致它们在药效上会有差异。因此对葛根芩连汤不同方法提取液中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为葛根芩连汤的工艺优化以及开发新的临床适应症,阐明方剂配伍的合理性与整体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春艳[9](2010)在《柴胡疏肝散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组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柴胡疏肝散出自于张介宾《景岳全书·古方八阵·散阵》,由君药柴胡,臣药香附、川芎,佐药陈皮、枳壳、芍药,使药甘草组成,是疏肝解郁的良方。该方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其有效成份为皂苷类、黄酮类、萜类及酚酸类等。本课题以柴胡疏肝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柴胡疏肝散的提取条件、多种指标性成分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建立柴胡疏肝散多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分析方法,为柴胡疏肝散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考察了配伍关系对多种有效成分的影响,探讨该方配伍应用的科学性,为其配伍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1柴胡疏肝散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该复方中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分析方法。以柴胡皂苷a、芍药苷、阿魏酸、橙皮苷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结果如下:1.1通过正交设计法确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入10倍量80%的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90 min。1.2采用HPLC法测定柴胡疏肝散中柴胡皂苷a、芍药苷、阿魏酸及橙皮苷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其色谱条件为:Hypersil BDS C18 (4.6mm×250 mm,10μm)色谱柱;柴胡皂苷a流动相为水-乙腈(57: 43),其他成分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40: 60)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范围200-400 nm,分段变波长测定。结果显示:4种指标性成分在15 min内实现良好分离,柴胡皂苷a、芍药苷、阿魏酸和橙皮苷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2.7167μg·ml-1(r=0.999 9),15.9254μg·ml-(1r=0.999 7),6.30202μg·ml-(1r=0.9995),22.1353μg·ml-1(r=0.999 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6%,97.4%,96.4%,98.9%,RSD分别为2.07%,1.33%,1.15%,0.71%。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靠。1.3以正丁醇萃取方法富集总皂苷,利用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柴胡皂苷a为对照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检测波长327 nm;采用NaNO2、Al(NO3)3、NaOH显色,芦丁作为对照品,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检测波长508 nm;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酚酸的含量,以没食子酸为对照品,0.6%FeCl3-0.9%K3[Fe(CN)6] (1:0.9)混合液为显色剂,在725 nm波长处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总皂苷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503X+0.0393,r=0.9995,在1.718.0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7.0%,RSD为1.91%。测得柴胡疏肝散中总皂苷平均含量为0.81%,RSD为1.45%;总黄酮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1.89X-0.0395,r=0.9996,在15.245.6μg·m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6%,RSD为1.56%。柴胡疏肝散提取液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0.58%,RSD为1.27%;总酚酸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1146X-0.0374,r=0.9997。在1.594.79μg·ml-1范围内程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8%,RSD为1.53%,总酚酸的平均含量为0.68%,RSD为1.47%。2合煎与分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合煎液与分煎液中四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比较这四种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及HPLC色谱图的差异。结果显示:复方合煎液中柴胡皂苷a、芍药苷、阿魏酸的含量>复方分煎液>单味药材的提取液。复方合煎液中柴胡皂苷a、芍药苷及阿魏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37 mg·g-1, 6.076 mg·g-1, 0.633 mg·g-1(以复方中各单味药计),比复方分煎液中柴胡皂苷a、芍药苷、阿魏酸的含量高17.84%、10.82%、10.97%;而复方合煎液中橙皮苷的平均含量比复方分煎液低15.85%。合煎液与分煎液的HPLC图谱总体图形图貌基本一致。3柴胡疏肝散不同配伍对柴胡皂苷a溶出量的影响研究不同配伍对君药柴胡中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a含量的影响。以传统的君、臣、佐、使为因素,采用L8(27)正交表进行组合研究配伍对柴胡皂苷a溶出率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按有效部位提取量的高低将配伍组合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柴胡疏肝散不同药味配伍对柴胡皂苷a溶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臣药、佐药、使药对柴胡皂苷a的溶出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全方组中柴胡皂苷a的溶出率最高。其中含有佐药枳壳和使药甘草配伍组中柴胡皂苷a的溶出较高,而含有佐药白芍、臣药香附、川芎的配伍组,柴胡皂苷a的溶出较低。综上所述:经正交设计试验优选了最佳提取条件,在优选的提取条件下,所得的有效成分含量较高。建立了相对全面的柴胡疏肝散多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复方合煎液有效成分的含量发生了变化。柴胡疏肝散不同配伍时柴胡皂苷a的溶出具有显着性差异。

郭宇洁[10](2009)在《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组方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方配伍是中药方剂研究的核心。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需要更多新的中药方剂以应对越来越多的疾病挑战,中药方剂如何进行组方成为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中药方剂组方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新中药方剂的组方设计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选择中药经典名方,吸纳新的有效中药,化裁而出中药方剂基本方;将正交实验设计应用于中药方剂组方设计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即药味配伍和剂量配比。以典型的药理模型和特异性药效指标为判断标准,通过数学分析,在众多的比例中筛选出饮片层面的最佳药味配伍和剂量配比;运用化学分离和制剂分析技术,获得工艺稳定、质量可控的化学最佳制剂,再进行系统药效实验,验证其药效有效性,体现中药复方化学的整体研究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中药方剂作用、作用途径和中医药理论的相关性,推动方剂学科的发展。以治疗偏头痛的麻芎舒痛方为研究对象,对中药方剂组方设计方法进行验证,初步证明了中药方剂组方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中药复方的配伍理论及应用提供有力支撑。1基于药效学基础的麻芎舒痛方组方依据和剂量筛选本文首先对中药复方的组方依据和剂量筛选进行药效学研究。以临床疗效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依据,拟定中药复方基本药味和用药范围。以镇痛效应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观察不同配比和不同剂量的中药复方药物对3种偏头痛动物模型的药效影响,筛选出中药复方药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1.1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观察不同药味配伍和不同剂量配比的中药复方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挠头次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麻芎舒痛方(样本十)对偏头痛大鼠的挠头次数有最佳抑制作用。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1.2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热板法小鼠镇痛作用的研究观察在热板法小鼠模型实验中,不同药味配伍和不同剂量配比的中药复方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样本二、样本八和样本十)对小鼠热板法致痛时间有明显的延长效应。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1.3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2%甲醛所致双相疼痛镇痛效应影响观察不同药味配伍和不同剂量配比的中药复方的对2%甲醛所致双相疼痛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样本六、样本七和样本十对2%甲醛致痛所产生的Ⅱ相疼痛时间有明显延长效应。与模型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3种动物模型的综合药理效应为实验依据,进行统计学和方差分析,筛选出包含治疗偏头痛的着名药对和经典药队的中药复方一麻芎舒痛方,为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提供了组方依据和优化剂量。2不同治则配伍的中药方剂药效研究采用硝酸甘油诱发的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以与偏头痛相关的5-HT作为药效学重要指标之一,观察不同治则组成的中药复方对大鼠脑组织和血清中的多种指标的影响,进一步确证麻芎舒痛方的药理作用。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复方治则配伍组在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CGRP和ET-1的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天麻、川芎配伍组可以显着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含量(P<0.05)。麻芎舒通方水提物可以显着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中5-HT和ET-1含量(P<0.05)。麻芎舒通方醇提物可以显着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清中CGRP、ET-1和5-HT含量(P<0.05)。对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复方治则配伍组在偏头痛大鼠脑组织中5-HT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天麻川芎配伍组、麻芎舒通方水提物和麻芎舒通方醇提物均可以显着降低偏头痛大鼠脑组织中在5-HT含量(P<0.05)。对不同治则配伍的中药方剂进行药效研究,结果显示:以平肝降火、活血行气、散通络止痛为治则的麻芎舒通方药效优于天麻、川芎配伍组。不同的提取工艺具有不同的药理效应,麻芎舒通方乙醇提取优于水煎提取。3中药复方(麻芎舒痛方)的药学研究如何正确地评价中药制备工艺的合理与优劣,是目前困扰中药研究的问题之一。中药复方药学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基础,尽可能地将发挥药效和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提取出来,才能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最佳制备工艺研究是中药复方药学研究的关键环节。3.1川芎不同提取部位治疗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本文在比较关键的药物或不好确定药物提取路线时,以药效学试验为依据,对川芎多种提取物进行比较,将中药化学-药理效应相结合,并采用HPLC-ECD技术测定偏头痛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的5-HT含量,最终确定川芎乙醇提取;通过对其余四味药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成果的分析,确定四味药物醇提。3.2中药复方提取路线和提取方式的确定以君臣药物的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复方的混合提取方式和单独提取方式进行考察,天麻素混和提取/单独提取的比值是102.42%,葛根素混和提取/单独提取的比值是108.54%,说明混合提取更有利于天麻和葛根中有效成分的提取。阿魏酸混和提取/单独提取的比值是99.46%,说明对于阿魏酸来说,混合提取和单独提取基本相当。从大生产和成本考虑,川芎亦选择混合提取方式。3.3麻芎舒痛方的制备工艺研究以L9(34)正交试验进行最佳工艺条件的筛选和验证,确定了复方的最佳制备工艺,即五味药物以8倍量6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时。此工艺在保证君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同时,兼顾了两味臣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五味药物同时提取,具有成本降低、工艺简单有效之优点,有利于大生产。4中药复方(麻芎舒痛方)的制剂质量控制4.1仪器与试药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600泵,Waters 996检测器,Waters717自动进样器,Millennium32 Login工作站;薄层扫描仪,型号:TRANSILLUMINATOR 2020D;空气压缩泵,TOSHIBA Corporation生产;阿魏酸、天麻素、葛根素、川芎对照药材和白芷对照药材为对照品或对照药材。4.2 TLC色谱鉴别照中国药典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对川芎、天麻和葛根进行TLC定性鉴别。川芎的薄层色谱鉴别采用川芎对照药材,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葛根的薄层色谱鉴别采用葛根素对照品,以氯仿-甲醇-水(7∶2.5∶0.25)为展开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白芷的薄层鉴别采用白芷对照药材,以石油醚(60-90℃)-乙醚(1∶1)为展开剂,。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阴性对照均无干扰。4.3含量测定4.3.1样品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色谱柱:SymmetryC18(3.9×150 mm,5μm);流动相A:乙腈-0.05%醋酸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0~45 min,A由100%至60%,B由0%至40%,45~50 min,A由60%至0%,B由40%至100%;检测波长为323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阿魏酸在0.02715~0.4887μg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8,n=7);阿魏酸样品回收率为98.22%,RSD为1.30%(n=6);本品每1g含川芎以阿魏酸(C10H10O4)计,不得少于0.18 mg。4.3.2样品中天麻素的含量测定色谱柱:Symmetry C18(3.9×1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冰醋酸水溶液(2:98);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为0.6 ml·min-1;柱温:室温;天麻素在0.1032~1.0320μg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γ=1.0000,n=7);天麻素样品回收率为97.81%,RSD为1.49%(n=6);本品每1g含天麻以天麻素(C13H18O7)计,不得少于1.92 mg。4.3.3样品中葛根素的含量测定色谱柱:SymmetryC18(3.9×150 mm,5μm);流动相A:乙腈-0.05%醋酸水溶液,流动相B:甲醇。0~45min,A由100%~60%,B由0%~40%,45~69min,A由60%~0%,B由40%~100%;检测波长为250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葛根素在0.164~2.05μg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量呈良好的线性关系(γ=0.9998,n=9);葛根素样品回收率为97.87%,RSD为1.57%(n=6);本品每1g含葛根以葛根素(C21H20O9)计,不得少于13.18 mg。5中药复方中多成分在体肠吸收研究本文初步考察了中药复方中川芎、天麻、葛根的有效成分阿魏酸、天麻素和葛根素在体肠吸收行为。复方配伍和单味药材的肠吸收行为进行比较,阿魏酸的单位面积肠吸收量增加,天麻素和葛根素的单位面积肠吸收量减少,体现出中药复方配伍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当药物浓度增大时,阿魏酸的单位面积肠吸收量基本相当,天麻素和葛根素的单位面积肠吸收量随浓度增大而增加,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吸收范畴;基于天麻素在复方配伍时天麻素的肠吸收量有较大降低,故将不同药物与天麻进行配伍研究,旨在寻求抑制天麻素吸收的药材来源。天麻分别与川芎、白芷配伍时,天麻素的肠吸收率均达到90%左右。而天麻与葛根配伍时,天麻素的吸收率为46%,天麻素的肠吸收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说明复方配伍时抑制天麻素肠吸收的药物是葛根。6 LC-MS-MS法对中药复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定性研究本文应用LC-MS-MS法对中药复方(麻芎舒痛方)中多种有效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建立了多种成分于同一液相色谱图中的梯度洗脱系统,以LC-MS-MS负离子扫描方式对复方样品Krebes-Ringer’s液中的多种成分进行定性研究,共明确了川芎和葛根中的8种成分,分别为川芎中的阿魏酸、葛根中的4′,7-二葡萄糖苷大豆苷元、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3′-甲氧基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苷、大豆黄素。在定性研究中推测出结构的一种成分是滨蒿内酯(Scoparone),推测它有可能是麻芎舒痛方在共同的提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成分。查阅文献滨蒿内酯的植物来源多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花、种子,茵陈蒿A.capillaris Thunb.茎、叶,芸香科植物印度枸(木桔)Aegle marmelos Corr.根和伞形科植物木柴胡Bupleurumfruticescens L.地上部,本复方中没有这些植物,滨蒿内酯(Scoparone)的来源需要进一步确认。LC-MS-MS法对中药复方的定性研究为其物质基础研究和更深入的体内代谢研究打下基础。7研究的创新性◆提出“将多种药理模型与特异性指标相结合,以药味配伍和剂量配比为筛选依据”的中药方剂组方设计研究方法,并对麻芎舒痛方的药味配伍和剂量配比进行筛选,验证了组方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选择与疾病相关的特异性药效指标成分,以最佳制剂进行药效试验验证和药代动力学探索性研究,探讨中药方剂作用和中药复方配伍的相关性;◆建立了多种成分于同一液相色谱图中的梯度洗脱系统,探讨麻芎舒痛方中多成分的在体肠吸收行为,对麻芎舒痛方药物相互配伍规律进行探索性研究,为进一步的药代研究打下基础。

二、高效液相色谱比较黄栀胶囊全方合煎和分煎混合对成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比较黄栀胶囊全方合煎和分煎混合对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化学特征与核心功效分析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复方合煎与单煎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药材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的配制
        2.1.1 TSD合煎冻干粉(HJ)
        2.1.2 TSD单煎混合冻干粉(DJ)
        2.1.3 供试品溶液
        2.1.4 混合对照品溶液
    2.2 UPLC-Q-Exactive Orbitrap/MS分析TSD HJ与DJ之间的化学成分
        2.2.1 色谱-质谱条件
        2.2.2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2.2.3 TSD HJ和DJ样品成分鉴定及归属
        2.2.4 代表性化合物质谱裂解分析过程
    2.3 基于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的TSD HJ和DJ质量差异评价
        2.3.1 色谱条件
        2.3.2 线性关系考察
        2.3.3 精密度试验
        2.3.4 重复性试验
        2.3.5 稳定性试验
        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7 TSD DJ与HJ基准样品中9种指标性成分含量差异对比
    2.4 TSD HJ与DJ样品干膏得率差异分析
    2.5 基于大鼠急性痛经模型评价TSD合煎与单煎基准样品的核心药效差异性研究
        2.5.1 大鼠急性痛经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2.5.2 统计分析
        2.5.3 检测指标及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复方合煎后中药组分含量稍有增加
    3.2 复方合煎后中药组分含量稍有降低
    3.3 展望

(2)研究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立项依据与研究现状
    2 “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处方研究
        2.1 处方分析
        2.2 功能主治
        2.3 处方组成
        2.4 处方药物的现代研究
第一章 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
    1 药材的鉴定与前处理
    2 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
    3 试剂及仪器
    4 预试试验
        4.1 剂型的选择
        4.2 初步工艺路线设计
        4.3 初步试验及结果
        4.4 绿原酸的损失考察
    5 设计工艺路线
        5.1 工艺路线
        5.2 可行性分析
    6 提取工艺的研究
        6.1 吸水率的测定
        6.2 川银花先煎工艺考察
        6.3 合煎工艺考察
        6.4 最优提取工艺的确定
        6.5 工艺验证试验
    7 浓缩纯化工艺研究
        7.1 浓缩工艺研究
        7.2 纯化工艺研究
    8 大孔树脂的工艺研究
        8.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8.2 大孔树脂型号的筛选
        8.3 纯化条件的优化
        8.4 PBD试验筛选主要影响因素
        8.5 BBD试验方案及结果
        8.6 最佳纯化工艺和验证试验结果
        8.7 乙醇回收
        8.8 纯化讨论
    9 成型工艺研究
        9.1 制剂处方设计
    10 制备工艺与工艺流程图
        10.1 工艺处方
        10.2 制备工艺
        10.3 工艺流程图
    11 中试验证
        11.1 主要设备清单
        11.2 中试数据
第二章 银菊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标准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银菊解毒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1 色谱条件
        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指纹图谱研究
        2.5 定量测定
        2.6 讨论
    3 银菊解毒口服液薄层鉴别
        3.1 补骨脂的薄层鉴别
        3.2 玄参的薄层鉴别
    4 性状
    5 检查
    6 三批中试样品的质量检查
    7 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1 妊娠期龈炎病因
        1.1 牙结石
        1.2 微生物
        1.3 激素
        1.4 肾虚、胃火、气血不足
    2 临床表现
        2.1 妊娠期龈炎
        2.2 妊娠期肉芽肿
        2.3 妊娠瘤
    3 危害
    4 治疗
        4.1 物理治疗
        4.2 西药治疗
        4.3 中药治疗
    5 银菊解毒口服液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四妙勇安汤配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思路、方法及其应用概述
    综述二 四妙勇安汤组方药味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第一章 四妙勇安汤入血成分研究
    第一节 四妙勇安汤入血成分LCMS-IT-TOF分析
    第二节 四妙勇安汤入血成分来源分析
第二章 基于血清原型成分的复方煎煮配伍研究
    第一节 煎煮配伍( UPLC-MS~n)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第二节 血清原型成分煎煮配伍分析
第三章 基于血清原型成分在体肠吸收的配伍研究
    第一节 在体肠吸收( UPLC-MS~n)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第二节 血清原型成分在体肠吸收配伍分析
第四章 基于血清原型成分药代动力学的配伍研究
    第一节 血浆样品(UPLC-MS~n)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第二节 血清原型成分药代动力学配伍分析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当归—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论文特色与创新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
    第二节 药对的配伍效应
    第三节 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 归芎药对的研究思路与方案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归芎药对效应物质及其与补血活血效应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基于UHPLC-TQ/MS法比较评价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和苯酞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变化
    第二节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对伍用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第三节 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流变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第四节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归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代谢及其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归芎药对补血活血作用机理研究
    第一节 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中主要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归芎药对对血虚大鼠的补血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采用代谢组学策略研究归芎药对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活血作用机制
    第四节 归芎药对中主要效应成分作用靶点预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结语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当归芍药散提取工艺优化及拆方后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多指标综合评分法优选当归芍药散提取工艺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药材吸水率,吸醇率考察
        2.2 正交设计
        2.3 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2.3.2 线性关系考察
        2.3.3 样品溶液制备
        2.3.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2.3.5 样品中芍药内酯苷、芍药苷、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2.4 23-乙酰泽泻醇 B 含量测定
        2.4.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
        2.4.2 线性关系考察
        2.4.3 样品溶液制备
        2.4.4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2.4.5 供试品中 23-乙酰泽泻醇 B 含量测定
        2.5 方法学考察
        2.5.1 精密度试验
        2.5.2 稳定性试验
        2.5.3 重复性试验
        2.5.4 加样回收率试验
        2.6 实验结果
        2.7 最佳工艺验证
    3 讨论
第二章 DSS 共煎与单煎以及拆方后其主要成分成分含量的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对照溶液制备
        2.3 色谱条件的确定
        2.3.1 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和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2.3.2 23-乙酰泽泻醇 B 的含量测定
        2.4 方法学考察(见正交实验)
        2.5 样品中含量的测定
        2.6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第三章 当归芍药散体外成分 HPLC-DAD 指纹图谱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流动相的选择
        2.3 检测波长的选择
        2.4 当归芍药散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方法学考察
        3.1 精密度考察
        3.2 稳定性考察
        3.3 重复性考察
        3.4 数据处理
    4 方法学考察结果
        4.1 精密度实验
        4.2 稳定性试验
        4.3 重复性试验
    5 指纹图谱的测定及技术参数
        5.1 指纹图谱的测定
        5.2 参照峰的选择
        5.3 共有指纹峰的标定及均值相似度的计算
        5.4 指纹图谱各峰来源归属
    6 讨论
第四章 当归芍药散体内 HPLC—DAD 指纹图谱的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HPLC-DAD 分析条件
        2.2 血清药物化学方法学的建立
        2.2.1 动物模型的选择
        2.2.2 供试品与对照制备
        2.2.3 空白血清和含药血清样品的制备
        2.2.4 血清样品预处理方法考察
        2.2.5 血清样品的采血时间的确定
        2.2.6 给药方案的选择
        2.2.7 血清样品的采取及处理
        2.2.8 样品分析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当归芍药散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
        3.2 当归芍药散中血中移行成分来源认定
        3.3 移行成分来源归属
    4 讨论
第五章 当归芍药散中某些入血成分的代谢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品采集
        2.2 血清样品处理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升麻葛根汤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不同提取方法对中药汤剂的影响
        (一) 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
        (二) 药理学的对比研究
        (三) 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二 升麻葛根汤的研究概况
        (一) 升麻葛根汤证治机理
        (二) 升麻葛根汤方解
        (三) 升麻葛根汤应用
        (四) 各组成药味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升麻葛根汤不同提取液HPLC指纹图谱建立
    一 升麻葛根汤不同方法提取液HPLC指纹图谱测定
    二 升麻葛根汤不同方法提取液指纹图谱分析
    三 小结
第三章 升麻葛根汤不同提取液主要指标成分含量变化的对比
    一 不同提取液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二 不同提取液四种指标成分含量分析
    三 小结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7)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中药及复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黄附子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复方用饮片质量评价研究
        1 市售大黄饮片质量评价
        2 市售附子(黑顺片)质量评价
        3 市售细辛饮片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HPLC-UV-ESI-MS测定大黄附子汤中主要成分含量
        1 分析方法的建立和考察
        2 样品测定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黄附子汤HPLC-DAD特征图谱研究
        1 大黄附子汤体外特征图谱的建立与考察
        2 特征图谱初步分析大黄附子汤化学成分
        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黄附子汤入血成分研究
        1 血清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考察
        2 运用HPLC-DAD法初步研究大黄附子汤入血成分
        参考文献
        3 大黄附子汤及入血成分HPLC-Q-TOF/MS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中药方剂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药不同煎煮方法产生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 化学成分
        (二) 药理作用
        (三) 临床疗效
    二 葛根芩连汤的研究概况
        (一) 葛根芩连汤方源考证
        (二) 葛根芩连汤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 三 ) 各组成药味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葛根芩连汤不同提取液 HPLC 指纹图谱建立
        1 葛根芩连汤不同提取液HPLC指纹图谱测定
        2 不同方法提取液指纹图谱分析
        3 小结
    第二章 不同提取液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测定
        1 不同提取液中四个主要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 葛根芩连汤不同提取液四种指标成分含量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详细摘要

(9)柴胡疏肝散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组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研究论文 柴胡疏肝散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组方关系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柴胡疏肝散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组方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药效学基础治疗偏头痛方剂的组方依据和剂量筛选
    第一节 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第二节 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热板法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第三节 治疗偏头痛中药复方药物不同剂量配伍对2%甲醛所致双相疼痛镇痛效应影响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配伍的中药方剂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的药学研究
    第一节 川芎不同提取部位治疗偏头痛的药效比较
    第二节 中药复方提取路线和提取方式的确定
    第三节 麻芎舒痛方的制备工艺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制剂质量控制
    仪器与试药
    TLC定性鉴别
    HPLC含量测定
    小结
第五章 中药复方中多成分在体肠吸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LC-MS-MS法对中药复方中多种有效成分的定性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一 中药复方制备工艺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综述二 葛根素和葛根黄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概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高效液相色谱比较黄栀胶囊全方合煎和分煎混合对成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化学特征与核心功效分析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复方合煎与单煎差异研究[J]. 成颜芬,杜克群,吴亿晗,杨青波,段毅,胥海婷,韩晓琴,傅超美,何瑶,章津铭. 中草药, 2021(19)
  • [2]研究银菊解毒口服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D]. 杨秀青.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四妙勇安汤配伍规律研究[D]. 迟森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当归—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D]. 李伟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 [5]当归芍药散提取工艺优化及拆方后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与血清药物化学研究[D]. 周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6]升麻葛根汤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D]. 赵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7]大黄附子汤血清药物化学研究[D]. 郭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8]中药方剂不同提取方法药效成分化学动态变化研究[D]. 任美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柴胡疏肝散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及组方关系研究[D]. 王春艳. 河北北方学院, 2010(03)
  • [10]中药方剂(麻芎舒痛方)组方设计方法研究[D]. 郭宇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9(11)

标签:;  ;  ;  ;  ;  

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黄芩胶囊合煎与分煎对成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