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一、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晓文[1](2019)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建筑垃圾的特点和道路工程对原材料的需求,本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的方式针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加工设备选型、工艺设计,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的混合料技术性质及掺再生料的沥青混凝土性能等问题开展了研究。调研了西安地区建筑垃圾分布、消纳场,料源组成、技术性质,针对建筑垃圾料源特性开展了建筑垃圾路用加工设备的选型,设计了可分选砖块的建筑垃圾分选装置,形成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道路工程建设中多用途产品的加工工艺。研究了不同建筑垃圾再生料掺量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确定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中最佳掺量的确定方法,构建了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针对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表面灰土成分比例较大、表面粘附脆弱砂浆成分的特性,针对沥青混合料的使用特性,采用水洗、石灰溶液、乳化沥青对再生骨料进行强化并优选。对再生混凝土骨料优化之后研究了沥青混合料掺入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的混合料性能,评价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沥青路面应用的适用性,确定了再生骨料在沥青混合料中的替代率,并完成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为建筑垃圾在沥青面层中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阶段建筑垃圾有砖块含量多、灰土含量大、成分复杂等特点,再生利用难度大、成本高,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亟待提高。(2)设计了一种可分选砖块的装置,并基于建筑垃圾料源特性及现有加工设备、技术,分别梳理出多种不同应用类型建筑垃圾路用加工工艺解决方案,为建筑垃圾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价值。(3)通过对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特性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混合料的压碎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共同确定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的方法,在一定掺量范围内,混合料的强度满足规范中道路重交通的要求。(4)再生砖块在水泥浆体中存在平衡含水率。水灰比越大,平衡含水率越高。(5)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在沥青面层应用的经济性较差。

赵婧含[2](2018)在《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建筑用地日益紧张,导致大量的建筑建在边坡之上。既有建筑物和边坡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建筑物对边坡土体的变形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而边坡则使坡顶既有建筑地基侧向移动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甚至使既有建筑开裂或倾斜。本文以张家口市某邻近边坡的砌体结构发生沉降需要加固为背景,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边坡和地基变形以及加固后建筑差异沉降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国内外该区域的研究成果,根据实际工程地质条件,采用规范设计理论对边坡支护以及地基基础加固进行设计计算,确定边坡支护方案和地基加固方案。(2)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本工程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加固前后边坡和既有建筑的位移以及墙体内力的变化规律,对本工程加固方案的安全性及加固效果进行评价。(3)改变双排桩的桩长、连梁高度、牛腿桩的桩径和桩长等参数,研究了不同的参数影响对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和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采用双排桩支护、建筑物地基采用牛腿桩加固对邻近边坡的既有建筑物沉降量的控制效果明显。双排桩的桩长、连梁高度以及牛腿桩的桩长、桩径对地基沉降量的控制均有影响。考虑到经济和安全因素,选择合理的加固参数,能够收到良好的加固效果。

张博宇[3](2018)在《螺纹桩与水泥搅拌桩组合桩在蒙华重载铁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合地基是应用较广泛的地基处理方式之一,通过复合地基可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沉降以及消除液化。当工程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且建筑物的本身特性对地基要求比较高时,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组合桩来进行地基处理。本文结合蒙华铁路某软土地基处理工程,考虑其地层性质,采用变截面挤密螺纹桩+水泥搅拌桩组合桩型对该软土地基进行处理,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组合桩型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并对常见的组合桩型进行了概括,就本文所采用的变截面挤密螺纹桩其适用性及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论述。(2)考虑变截面挤密螺纹桩的结构特点,确定了影响其承载机理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相关简化模型,推导了其单桩承载力及地基沉降的相关解析表达式。(3)结合蒙华铁路某软土地基实际工程,初步提出两种处理方式,分别为螺纹桩与水泥搅拌桩交叉布置以及分开布置的形式;通过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就两种处理方式对土体位移及安全系数等的影响,为其确定了最优的地基处理方式。(4)现场设置试验段,对本文所采用的地基处理方式的加固效果进行了验证,就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以及路基填筑过程中地基沉降情况说明了采用方案的合理性。

李慧敏[4](2014)在《采煤沉陷区框架桥旁侧堆载地基加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淮南矿业集团谢桥煤矿济河铁路中桥,受煤层群开采的影响,桥基地表沉陷量巨大,仅竖直方向的沉陷已超过10m。由于桥梁上部结构加高,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该桥已经进行过一次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常规既有建(构)筑物地基加固方法很难再次适用。在这种背景下本文提出将旁侧堆载加固方法应用到采煤沉陷区桥梁地基的加固治理中,开展了天然地基和既有复合地基旁侧堆载加固机理研究。以FLAC3D数值计算和假定滑移面法理论分析为研究手段,分析了堆载参数对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地表超载和地基承载力增量的近似关系式;通过理论推导,给出地基承载力增量计算公式,为采煤沉陷区桥梁地基堆载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数值模型试验,分析了天然地基和既有复合地基堆载加固时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通过改变天然地基煤矸石堆载体尺寸及位置参数,经分析得出高度是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在堆载高度H1≤6m时,高度与地基承载力增量近似为线性关系;通过改变堆载体物理力学参数,经分析得出填料容重是影响加固效果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容重与地基承载力增量近似为线性关系。根据天然地基研究成果,在既有复合地基堆载法的研究中,仅考虑了堆载高度和填料容重两个可变因素,得到地表堆载量与地基承载力提升幅度之间的近似关系式。其次采用假定滑移面法,对天然地基和既有复合地基,在考虑堆载情况下地基承载力增量进行理论推导,并与数值计算成果对比,分析差异。对于采煤沉陷区天然地基堆载后地基承载力增量Δf a的确定可参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考虑采动影响,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取采动后的降低值,得到的堆载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增量Δf a计算公式,式中堆载极限高度H1=6m;本文根据复合双层地基理论,推导地表超载作用下地基极限承载力增量Δp a的基本表达式,式中堆载极限高度H1=6m,考虑采动影响,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取采动后的降低值。最后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将旁侧堆载法应用于淮南矿区济河桥加固设计中。堆载后加固区地基承载力提升近5.4%,而下卧层地基承载力提升约14.9%,堆载法将应用于淮南矿区地基处理。

饶毅[5](2014)在《桩基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对既有建筑加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高层建筑在各大城市的不断增加,既有建筑出现地基承载力不足发生建筑物倾斜的事故也在不断发生。高层既有建筑发生倾斜的大多为桩基,当建筑物发生地基承载力不足产生倾斜时需要进行补桩加固以及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本文主要对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针对既有建筑物发生倾斜的情况,分析了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危害以及处理方法。当补桩间距小于规范要求以及采用与原桩不同桩型时,结合ABAQUS软件利用扫略式网格划分,在考虑土体本构模型、桩与承台以及筏板本构模型、土体材料非线性、桩与土接触非线性以及初始地应力平衡的基础上,对补桩前后以及补桩桩身刚度、桩间土与桩端土弹性模量、补桩桩长对沉降控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经过补桩、提高桩间土和桩端土的弹性模量都可以有效降低基础沉降,补短桩对沉降控制并不明显,补桩桩长约为2倍原桩长时效果最理想。对多承台下后浇筏板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发现,在纠偏处理中采取后浇筏板后可以显着降低地基基础的最大沉降,可以使基础的最大沉降降低30%-40%。通过改变不同筏板厚度来改变筏板刚度研究筏板刚度对沉降控制的影响,经分析发现筏板厚度取600-1000mm时,最大沉降降低的幅度最为明显,增加筏板在控制沉降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盲目的增加筏板厚度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根据笔者亲身参与的某高层既有建筑的桩基补桩加固纠偏工程,在进行补桩与后浇600mm厚的筏板组合后,取得了良好的加固纠偏效果,供工程实践参考。

马程[6](2013)在《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能力分析与施工质量控制》文中指出复合载体夯扩桩是在钢筋混凝土沉管灌注桩扩底的基础上,针对软弱地基或是松散填土地基的特点对扩底进行填料、夯实挤压来提高承载能力的一种地基处理新技术。该技术在全国很多地区已得到推广和应用,获得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理论研究还较少。通过对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发展历史进行深入了解认为,复合载体夯扩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及承载能力与普通的桩基础有显着的差异,因此不能用预制桩和普通沉管灌注桩等的计算理论来讨论分析复合载体夯扩桩。本文在分析以往数据及试验结论的基础上,通过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夯扩桩变形机理、荷载传递规律、桩身承载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夯扩桩的破坏模式及在不同条件下单桩在荷载作用的变形和受力情况,并结合工程实例研究分析承载能力对夯扩桩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由于现场试验检测手段、条件及数据有限,本文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讨论了复合载体夯扩桩的桩土间相互作用、承载力及各种变形因素;考虑了在施加不同的荷载、不同桩长时桩的沉降,并根据计算结果绘制P-S曲线,根据拐点确定桩的极限承载力;分析了在不同桩长、桩径比等影响夯扩桩承载能力的因素及这些因素对这种桩的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为复合载体夯扩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金晓,周裕利,胡岱文[7](2012)在《载体桩在某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基础建设规模逐渐扩大,为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桩基础应用愈加广泛,各种新型桩型层出不穷,载体桩就是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桩。载体桩由于采用建筑垃圾等当做填充料,用细长夯锤对填料进行夯击密实,在桩头形成载体,能大幅提高承载力,而且能够消融建筑废料,节约成本,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桩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都江堰地下工程和隧道防火保护实验室载体桩典型工程,采用现场测试、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载体桩的承载性能和工程应用进行了试验和理论研究。

张定邦[8](2009)在《软土路基中的新型CFG桩板结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高速铁路的不断兴建,高速铁路路基对沉降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传统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相对来说难以控制路基的工后沉降或工程造价过高,因此开展严格控制软土地基沉降的新型地基处理技术研究十分迫切。本文在对已有工程复合地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它们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更经济实用的软基处理型式——CFG桩板结构复合地基。进一步通过在室内模型试验,对CFG桩板结构这种新型地基处理措施的沉降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最后通过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CFG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CFG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以及结构型式对沉降量的影响规律,为桩板结构的深入研究及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叶良[9](2008)在《楔形桩的工作性状分析和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楔形桩的工作性状及其在各类土层中的力学性能展开了若干研究,主要包括楔形桩承载力和沉降的理论分析、楔形桩在各类土层中的试验结果分析和楔形桩的经济效果分析等。首先,根据楔形桩的形状和受力特点,在库伦土压力理论的基础上,计算了单层土楔形桩周土压力,并利用Mathematica数学软件和自编的程序验证了桩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合理,结合极限平衡理论提出了多种条件下楔形桩极限平衡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土质条件对楔形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接着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楔形桩的承载力是随着锥角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而增加的。其次,介绍了楔形桩的基本构造和设计施工要点,以及通过部分实例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得出相同承载力的楔形桩造价要比普通桩节省得多的结论。最后,通过收集了历年来前人对楔形桩的试验结果和工程应用实例,对楔形桩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从而指出楔形桩是一种优越的桩型,值得推广应用。

薛江炜[10](2008)在《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岩土工程地基处理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专门针对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文所称的专利创新的概念是:“以申报发明专利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发明专利实质性审查条件的创新”。本文以侧重于刚性桩的专利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对地基处理领域刚性桩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对当前应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些刚性桩专利技术从专利申报、作用机理、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和比较探讨,取得了静夯(200610009144.9)和桩伴侣(200710160966.1)两项专利创新的成果。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1、提出专利创新的概念,探讨了专利创新、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的意义;2、对地基处理常规的分类与IPC国际专利的分类进行了比较,打破常规,将桩分解为头、身和脚三个部位分别阐述,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发明寻找新的发明灵感;3、对当前应用广泛、影响较大的一些刚性桩专利技术,从作用机理、专利申报、相关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和比较探讨,主要有:1>改变桩身的横截面的薄壁筒桩与劲芯桩,2>改变桩身纵断面的支盘桩和后注浆,3>广义改变纵断面的多桩型组合,4>宏观上改变桩纵断面的变刚度设计方法,5>在桩脚上做扩大头的静夯、复合载体夯扩桩,6>改变桩头构造形式的预留沉降、位移调节和桩伴侣等。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静夯(200610009144.9)与桩伴侣(200710160966.1)这两项专利技术,并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发明思路、内容和研究现状;5、结合桩伴侣的应用,提出了反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时间-沉降量(T-S)曲线和人为创造T-S曲线的构造和设计计算方法。

二、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加工技术
        1.2.2 建筑垃圾在道路工程的应用研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2 建筑垃圾现状与料源特征
    2.1 建筑垃圾现状分析
        2.1.1 建筑垃圾的定义与分类
        2.1.2 建筑垃圾的现状分析
    2.2 建筑垃圾料源特征
        2.2.1 料源材料组成
        2.2.2 再生集料成分组成
        2.2.3 再生集料颗粒组成
        2.2.4 再生集料密度和吸水率
        2.2.5 强度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分选技术
    3.1 建筑垃圾加工分选方式
        3.1.1 建筑垃圾分选技术
        3.1.2 适用分选方式
    3.2 建筑垃圾再生处理设备
        3.2.1 给料设备
        3.2.2 破碎设备
        3.2.3 磁选设备
        3.2.4 风选设备
    3.3 建筑垃圾加工工艺
        3.3.1 废弃混凝土加工
        3.3.2 烘干筛分分级加工
        3.3.3 转筒式烘干碾压加工工艺
        3.3.4 简洁式加工技术
        3.3.5 水洗除尘工艺
    3.4 砖块分选技术的研究
        3.4.1 砖块分选必要性研究
        3.4.2 分选方法及结构设计
        3.4.3 设备结构设计研究
        3.4.4 砖与混凝土分离加工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4.1 再生材料技术指标和标准研究
        4.1.1 再生材料技术指标的选择
        4.1.2 再生材料技术指标标准的确定
    4.2 再生材料在路面基层中配合比设计
        4.2.1 试验方法的选择
        4.2.2 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掺量对混合料强度影响规律分析
        4.2.3 水泥稳定建筑垃圾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4.3 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3.1 力学特性分析
        4.3.2 稳定性分析
        4.3.3 干燥收缩性能分析
    4.4 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4.4.1 试验段概况
        4.4.2 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4.4.3 试验段观测
    4.5 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4.5.1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研究
        4.5.2 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研究
        4.5.3 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
    4.6 再生骨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分析
        4.6.1 再生混凝土微观形貌分析
        4.6.2 再生骨料混凝土界面区域微观力学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再生骨料优化及沥青混合料性能
    5.1 再生骨料的优化试验设计
    5.2 改性效果试验对比分析
        5.2.1 压碎值对比
        5.2.2 坚固性对比
        5.2.3 沥青粘附性对比
    5.3 优化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6 掺再生集料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6.1 天然骨料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
    6.2 掺加再生骨料的沥青混合料试验
        6.2.1 混合料马歇尔试验
        6.2.2 混合料浸水马歇尔试验
        6.2.3 混合料冻融劈裂强度试验
        6.2.4 混合料高温车辙试验
        6.2.5 混合料低温小梁弯曲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既有建筑地基加固研究现状
    1.3 边坡加固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边坡与既有建筑地基加固理论
    2.1 边坡与坡顶建筑的相互作用
    2.2 桩式托换地基加固计算
        2.2.1 桩式托换原理
        2.2.2 地基承载力计算
        2.2.3 基础底面压力计算
        2.2.4 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2.2.5 托换桩承载力计算
        2.2.6 托换桩沉降计算
    2.3 双排桩边坡加固计算
        2.3.1 双排桩支护形式
        2.3.2 双排桩支护结构特点
        2.3.3 双排桩常用的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设计
    3.1 工程概况
    3.2 既有建筑现状
        3.2.1 房屋沉降现状
        3.2.2 既有建筑沉降分析
    3.3 岩土工程条件
    3.4 加固方案与设计
        3.4.1 工程加固方案
        3.4.2 建筑边坡加固设计
        3.4.3 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数值模拟
    4.1 ABAQUS有限元简介
    4.2 有限元模型
        4.2.1 有限元模型的假定及简化
        4.2.2 模型计算范围
        4.2.3 计算参数的选取
        4.2.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3 天然地基时既有建筑物沉降分析
        4.3.1 计算过程模拟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双排桩边坡支护建筑物沉降分析
        4.4.1 计算过程模拟
        4.4.2 计算结果分析
    4.5 双排桩+牛腿桩加固时既有建筑物沉降分析
        4.5.1 计算过程模拟
        4.5.2 计算结果分析
    4.6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6.1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4.6.2 建筑物应力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固参数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
    5.1 双排桩桩长的影响
        5.1.1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5.1.2 建筑物应力对比分析
    5.2 牛腿桩桩长的影响
        5.2.1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5.2.2 建筑物应力对比分析
    5.3 牛腿桩桩径的影响分析
        5.3.1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5.3.2 建筑物应力对比分析
    5.4 连梁高度的影响分析
        5.4.1 建筑物沉降对比分析
        5.4.2 建筑物应力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螺纹桩与水泥搅拌桩组合桩在蒙华重载铁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组合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3 变截面螺纹桩发展概况
        1.3.1 螺纹桩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2 螺纹桩优缺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变截面挤密螺纹桩加固地基机理及计算理论
    2.1 螺纹桩受力特征分析
    2.2 螺纹桩的承载力机理
    2.3 螺纹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2.3.1 螺纹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
        2.3.2 螺纹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分析
    2.4 螺纹桩群桩复合地基沉降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纹桩和水泥搅拌桩组合桩地基处理数值模拟
    3.1 工程简介
    3.2 工程地质条件
    3.3 地基处理方案
    3.4 模型建模
        3.4.1 桩单元的等效
        3.4.2 网格生成
        3.4.3 本构模型的参数选择
        3.4.4 计算步骤
    3.5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1 竖向沉降及水平向位移计算结果
        3.5.2 安全系数计算结果
        3.5.3 计算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纹桩与水泥搅拌桩组合桩的现场试验
    4.1 试验段工程概况
        4.1.1 试验段的选择
        4.1.2 试验区桩位布置
    4.2 桩基施工
        4.2.1 施工设备
        4.2.2 施工流程
        4.2.3 组合桩成桩工艺
        4.2.3.1 变截面挤密螺纹桩
        4.2.3.2 水泥搅拌桩
        4.2.4 质量控制措施
        4.2.4.1 变截面挤密螺纹桩
        4.2.4.2 水泥搅拌桩
    4.3 桩基检测情况
        4.3.1 桩头均匀性检测
        4.3.2 成桩28天单桩承载力试验
        4.3.3 复合地基承载力实验
        4.3.4 试验段沉降观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采煤沉陷区框架桥旁侧堆载地基加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框架桥旁侧堆载数值模拟方法
    2.1 FLAC3D简介
    2.2 数值计算模型
    2.3 计算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旁侧堆载对地基承载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3.1 旁侧堆载对天然地基承载力影响规律
    3.2 旁侧堆载对既有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规律
    3.3 本章小结
4 旁侧堆载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
    4.1 概述
    4.2 规范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4.3 旁侧堆载对天然地基承载力提高作用的理论推导
    4.4 旁侧堆载对既有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作用的理论推导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概况
    5.3 加固设计方案
    5.4 地基承载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桩基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对既有建筑加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差异沉降的分析
        1.2.1 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差异沉降的原因
        1.2.2 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及差异沉降的危害
        1.2.3 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及差异沉降的处理方法
    1.3 桩基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对沉降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桩基补桩加固及有限元分析相关理论
    2.1 桩基补桩加固存在的问题
    2.2 常用补桩加固桩型的分析比较
    2.3 桩基沉降控制设计及计算理论
        2.3.1 不同桩型沉降计算荷载的分配
        2.3.2 桩基补桩加固群桩沉降计算理论
    2.4 桩基有限元分析相关理论
        2.4.1 初始地应力平衡
        2.4.2 材料定义
        2.4.3 桩土接触处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桩基补桩加固沉降控制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单元法及 ABAQUS 软件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ABAQUS 软件
    3.2 桩基三维实体模型在 ABAQUS 软件中的建立
        3.2.1 补桩位置的确定
        3.2.2 单元选择
        3.2.3 实体模型的建立
        3.2.4 模型参数选取
        3.2.5 网格划分
    3.3 补桩后 ABAQUS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3.3.1 补桩加固前后沉降与应力对比分析
        3.3.2 补桩桩身刚度对沉降控制的影响
        3.3.3 土体弹性模量对沉降控制的影响
        3.3.4 补桩桩长对沉降控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分析与应用
    4.1 模型的建立
    4.2 后浇筏板 ABAQUS 软件计算分析
        4.2.1 整体沉降分析
        4.2.2 筏板及桩的沉降分析
        4.2.3 补桩加固后浇筏板应力分析
        4.2.4 后浇筏板刚度对沉降控制的影响
    4.3 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在既有建筑加固中的应用
        4.3.1 工程地质条件
        4.3.2 工程沉降原因分析
        4.3.3 纠偏加固方案
        4.3.4 纠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4 建筑物沉降观测情况
        4.4.1 加固前建筑物观测情况
        4.4.2 加固后建筑物沉降观测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能力分析与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载体夯扩桩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产生与发展
        1.2.2 复合载体夯扩桩技术
        1.2.3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成桩工艺与工作机理分析
        1.2.4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工程特性
    1.3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夯扩桩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2 夯扩桩夯扩机理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能力分析
    2.1 单桩的荷载传递规律
    2.2 桩土应力比分析
    2.3 破坏模式
        2.3.1 复合载体夯扩桩单桩的破坏模式
        2.3.2 载体夯扩桩地基的破坏模式
第三章 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方法研究
    3.1 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方法
        3.1.1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设计要求
        3.1.2 复合载体夯扩桩的设计方法及基本原则
        3.1.3 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参数选取
        3.1.4 夯扩桩工艺参数
        3.1.5 单桩承载力的设计
        3.1.6 桩端等效面积Ae值的选定
        3.1.7 桩长和桩身设计
        3.1.8 复合载体夯扩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计算方法
        3.1.9 复合载体夯扩桩作为抗拔桩使用的设计计算方法
    3.2 地基变形计算
        3.2.1 分层总和法
        3.2.2 规范法
        3.2.3 双层应力法
第四章 复合载体夯扩桩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地质条件
        4.1.2 水文地质条件
        4.1.3 地震液化情况
        4.1.4 夯扩桩及其地基承载性状的现场试验
    4.2 有限差分理论简介
        4.2.1 有限差分方法的理论基础
        4.2.2 三维快速拉格朗日法基本原理
        4.2.3 FLAC 3D简介
    4.3 桩承载能力数值模拟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
    4.4 夯扩桩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4.1 夯扩桩的p-s曲线
        4.4.2 桩的轴力曲线
第五章 复合载体夯扩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
    5.1 施工常见质量问题分析
        5.1.1 实际工程中断桩,缩颈现象
        5.1.2 夹泥桩
        5.1.3 缩颈桩
        5.1.4 偏斜桩
        5.1.5 蜂窝桩
        5.1.6 桩径尺寸不足,超出规范允许值
        5.1.7 钢筋笼位置不正,甚至下沉
    5.2 施工中质量问题的控制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载体桩在某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应用实例及试验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载体桩现场试验研究
3 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1) 未考虑桩端挤土区
        (2) 考虑桩端挤土区
        (3) 计算结果和现场静荷载试验对比分析
4 结论

(8)软土路基中的新型CFG桩板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FG 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CFG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2.1 CFG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
    2.2 CFG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分析
        2.2.1 目前采用的沉降计算方法
        2.2.2 沉降计算方法分析
    2.3 计算实例
        2.3.1 地基土层基本参数
        2.3.2 计算条件
        2.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CFG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室内模型试验
    3.1 试验原型简介
    3.2 模型试验的理论依据及相似率设计
        3.2.1 相似理论和相似条件
        3.2.2 模型相似设计的基本原则
        3.2.3 CFG 桩板结构模型相似率设计
    3.3 模型的设计与制作
        3.3.1 模型箱的制作
        3.3.2 模型地基的制作
        3.3.3 模型桩、承载板的制作
        3.3.4 边界条件的模拟
    3.4 实验概况
        3.4.1 测点布置
        3.4.2 试验加载方案
    3.5 模型实验结果分析
        3.5.1 天然地基P-S 曲线分析
        3.5.2 CFG 及钢筋混凝土单桩P-S 曲线分析
        3.5.3 CFG 桩板结构复合地基P-S 曲线分析
        3.5.4 承台板的变形研究
        3.5.5 CFG 桩板结构对周围地基的沉降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4.1 ANSYS 分析的理论背景
        4.1.1 ANSYS 概述
        4.1.2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计算条件
    4.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的假设
        4.2.2 模型计算方案
        4.2.3 天然地基模型的单元划分
        4.2.4 模型参数的选取
        4.2.5 边界条件
    4.3 天然地基位移云图分析
    4.4 复合地基位移云图分析
        4.4.1 复合地基模型计算方案
        4.4.2 建模及单元划分
        4.4.3 位移云图分析
        4.4.4 桩板结构型式对沉降的影响
        4.4.5 应力分布规律
        4.4.6 板顶面竖向位移分布规律
        4.4.7 桩身竖向位移分布规律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楔形桩的工作性状分析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桩的类型
    1.3 桩型选择与桩的技术特点
    1.4 楔形桩的主要特征
    1.5 楔形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桩的受力性状与楔形桩承载力分析
    2.1 普通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性状
    2.2 楔形桩的竖向荷载传递性状
    2.3 楔形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
    2.4 不同锥角对楔形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2.5 楔形桩的沉降
    2.6 国家和地方规范对建筑物变形允许值的规定
第三章 楔形桩的设计施工与经济分析
    3.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桩基础的构造要求
    3.2 楔形桩的设计
    3.3 楔形桩的施工工艺
    3.4 楔形桩的经济效果分析
第四章 楔形桩的试验成果与国内部分工程应用
    4.1 楔形灌注桩的现场试验研究
    4.2 楔形预制桩的试验研究
    4.3 楔形桩的应用情况介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代绪论)
第二章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的意义
    2.1 建筑业的地位、作用、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1.1 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2.1.2 建筑业的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2.1.3 改革创新,是建筑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2.2 自主知识产权是地基处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2.3 地基处理企业的专利战略
        2.3.1 专利申请决策
        2.3.2 专利申请内容
        2.3.3 专利申请时间
        2.3.4 专利申请地域
        2.3.5 专利网规划
第三章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研究的方法
    3.1 技术发明的经验总结,有助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完善和应用
        3.1.1 发明的定义和特点
        3.1.2 发明的特点
        3.1.3 发明的类型
        3.1.4 发明的意义
        3.1.5 发明与专利
        3.1.6 发明的产生
    3.2 有关基础的IPC国际专利分类的内容及结构
    3.3 地基处理专业领域对于地基处理方法的分类
        3.3.1 基础工程措施和岩土加固措施
        3.3.2 地基加固基本方法的原理、作用及适用范围
        3.3.3 桩和桩基础的分类
    3.4 地基处理专业领域与IPC国际专利分类的比较
第四章 与桩身有关的技术和发明——改变桩身的横断面
    4.1 薄壁筒桩
        4.1.1 专利申请
        4.1.2 筒桩的主要特点
        4.1.3 筒桩承载机理分析
        4.1.4 筒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4.1.5 筒桩的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4.1.6 筒桩施工设备
    4.2 劲芯复合桩
        4.2.1 专利申请状况
        4.2.2 劲性搅拌桩在国外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
        4.2.3 劲芯复合桩的作用机理
        4.2.4 加劲水泥土复合桩承载力试验研究
        4.2.5 SMC复合桩的概念
    4.3 本章思考——薄壁筒桩与劲芯桩的组合
第五章 与桩身有关的技术和发明——改变桩身的纵断面
    5.1 挤扩支盘桩
        5.1.1 支盘桩的发展历程与专利申请
        5.1.2 支盘桩的挤密机理与研究现状
        5.1.3 挤扩支盘桩的单桩承载力计算
        5.1.4 试验验证支盘桩的抗压特性
        5.1.5 本节思考——不规则的支盘与复合地基
    5.2 后压浆
        5.2.1 后压浆的加固机理概述
        5.2.2 后注浆灌注桩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5.2.3 后压浆工艺的专利申请
    5.3 广义的桩身纵断面的改变
        5.3.1 多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5.3.2 多桩型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
        5.3.3 多桩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
        5.3.4 有关多桩型长短桩的专利申请
        5.3.5 本节思考——发明空间与一机多用
    5.4 宏观上的桩断面的改变
        5.4.1 沉降与反力的悖论
        5.4.2 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方法
        5.4.3 宏观上改变桩身断面的专利
    5.5 本章思考——“王冠上的明珠”
第六章 在桩脚(桩的底端)上做扩大头——静夯(静压置换地基处理法) V.S.复合载体夯扩桩
    6.1 研究方向的最初选择
        6.1.1 低噪声建筑施工工艺
        6.1.2 以废弃物作为建筑材料
        6.1.3 研究方向与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一致
    6.2 基于上述研究方向的一项发明——静夯
        6.2.1 发明思路
        6.2.2 对“静夯”一词的解释
        6.2.3 背景技术及其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的比较
    6.3 发明申报的有关材料
        6.3.1 发明内容及附图说明
        6.3.2 静夯的应用范围及实施方式
        6.3.3 权力要求书
    6.4 静夯的研究现状
        6.4.1 静夯的研究方向纵论
        6.4.2 静夯的优势及经济评价
        6.4.3 多用途压管的设计
        6.4.4 施工时的其他附属设备
    6.5 与静夯类似的专利概述
        6.5.1 静夯之前的专利申报
        6.5.2 静夯之后的专利申报
        6.5.3 适用于静夯技术的自动压扩器
        6.3.4 借鉴复合载体夯扩桩设计静夯桩
    6.6 本章思考——发明的时代性
第七章 小桩头能做大文——桩伴侣(桩头的箍带箍的桩)PK桩帽承台褥垫净空
    7.1 现有的桩头构造形式
        7.1.1 从上凸形桩顶试验谈起
        7.1.2 郑刚教授的分类及桩顶预留净空的专利
        7.1.3 宰金珉教授等人发明的位移调节专利
        7.1.4 桩底沉渣、缩经断桩与纵向预应变桩
        7.1.6 桩帽(桩头部扩大)的形式
    7.2 新的桩头构造形式——桩伴侣
        7.2.1 背景技术
        7.2.2 发明内容
        7.2.3 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
        7.2.4 权力要求书
        7.2.5 应用及专利转化情况
    7.3 人为创造时间-沉降量曲线
        7.3.1 带有褥垫层的刚性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局限性的启发
        7.3.2 反映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的时间-沉降量(T-S)曲线
        7.3.3 从整体上考虑地基的受力分析
        7.3.4 人为创造T-S曲线的计算方法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不足与展望
攻硕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或发表的文章)
致谢

四、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地基加固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加工及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谢晓文.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邻近边坡既有建筑地基加固应用研究[D]. 赵婧含.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3]螺纹桩与水泥搅拌桩组合桩在蒙华重载铁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张博宇.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8(03)
  • [4]采煤沉陷区框架桥旁侧堆载地基加固机理研究[D]. 李慧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3)
  • [5]桩基补桩与后浇筏板组合对既有建筑加固的研究与应用[D]. 饶毅.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6]复合载体夯扩桩承载能力分析与施工质量控制[D]. 马程. 河北工程大学, 2013(08)
  • [7]载体桩在某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 金晓,周裕利,胡岱文. 广州建筑, 2012(06)
  • [8]软土路基中的新型CFG桩板结构研究[D]. 张定邦. 华东交通大学, 2009(04)
  • [9]楔形桩的工作性状分析和应用研究[D]. 叶良. 浙江大学, 2008(08)
  • [10]刚性桩的头、身和脚 ——地基处理领域专利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实践[D]. 薛江炜. 太原理工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夯扩桩在武汉某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