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一、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文世芳[1](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牛海霞[2](2010)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FDI对促进中国出口、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废弃物进口也解决了一些地区和行业的能源和原材料短缺问题。但如果我们将环境容量作为资源要素,将环境资源禀赋纳入H-O模型,发现现实中的跨国污染转移已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跨国污染转移形式已由直接进入转为渗透进入,渗透特征由“北南单向渗透”发展到与“东西单向渗透”并存,由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渗透发展到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渗透等,但目前学者还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因而也就忽略了要素跨国流动引致渗透污染的比较利益扭曲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跨国污染转移现状,从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出发,沿着贸易和投资两条主线展开对渗透特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而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主要是信息障碍,因此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是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的关键,通过矫正信息扭曲进而矫正利益扭曲,达到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可归结为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三大特征:一是伴随性渗透特征。跨国污染转移伴随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在全球分布的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在中国国内同时具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禁止进口的有害废弃物以自动类或限制类固体废物进口名义夹带、欺骗或走私引致的渗透污染。伴随外资准入制度和技术引进的渗透污染主要表现在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外资垄断行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也具有伴随性渗透特征。二是隐蔽滞后性渗透特征。通过瞒报、夹带等手段以可资源化废弃物名义走私有害废弃物,以及大部分可资源化废物在堆放、再加工、消费等过程产生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由于高新技术特征掩盖了一些环保方面的隐患,因此FDI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引致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更严重,其危害难以计量甚至不可逆。三是产业链渗透特征。不仅传统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环节,而且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IT产品制造的层层外包致使“产业链渗透污染”包括IT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到最后的报废。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也存在产业链渗透特征。本文在以下方面有创新性探索:第一,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从要素的跨国流动及时空演变视角探讨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从信息扭曲视角分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并提出化解信息障碍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除采用理论分析和一定的定量分析外,因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产业链渗透污染缺乏统计数据,还大量采用典型案例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第二,从贸易和投资两条途径逐层剖析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方面,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具有伴随性、隐蔽滞后性和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可资源化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更具隐蔽滞后性。另一方面,跨国污染行业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而中国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典型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主要通过投资途径,而土壤污染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三,揭示了利益扭曲引致信息扭曲是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的主要机理,因此治理跨国污染转移需从化解信息障碍出发,并最终协调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

李猛[3](2010)在《国机集团工程机械板块营销资源整合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尤其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中西部开发力度,国内外商务贸易往来、技术合作交流的日趋紧密,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的工程机械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然而2008年下半年,席卷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产生了较大负面作用,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较大冲击。受此影响,中国工程机械各企业也苦乐不均。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通过重组中国工程机械总公司、中国福马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后,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国机集团必须突破发展瓶颈,通过整合企业的营销资源,建立新的营销发展战略。本文首先阐述了了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归纳了行业发展特点,对工程机械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还尝试使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探讨性地剖析了市场竞争结构。SWOT分析法的运用,结合国机集团现阶段面临的市场环境,分析了国机集团拥有的优、劣势情况,针对国机集团现有的能力、企业资源以及市场定位,研究出了可供国机集团选择的SO、ST、WO、WT战略类型。结合企业关联度分析,提出了以整合产品链、重新细分市场、加速渠道整合、推进融资租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战略方案。文章最后针对国机集团的营销整合战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列出了目标、重点、措施、保障方法。

田利芳[4](2010)在《AEM 2009-2012年度行业预测报告》文中指出2009年年底,AEM(设备制造商协会)公布了对2009-2012年美国、加拿大及全球其他地区工程机械市场的行业预测调查报告。该报告的数据以AEM向其全球会员发布调查问卷获取,每个会员只对其生产经营的产品做出预测,反馈结果经过综合平均后,作为整个行业的预测予以公布。

周锋[5](2010)在《徐州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国际产业资本不断向中国转移,同时,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本也逐渐向内地转移。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是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之一、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都市圈的特大核心城市,在交通和经济区位上有显着优势,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的聚焦之地。面临着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徐州根据江苏省“十一五”规划中加快建设徐州工程机械生产基地及物流中心的重要指示,强力打造工程机械及物流两大主导产业。在此背景下,建设“徐州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以下简称“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或“博览物流中心”)是加快发展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和提升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战略决策,有助于徐州市进一步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更将通过工程机械博览会成为徐州市迈向世界舞台的城市名片。本文依托徐州特色支柱产业,通过研究,提出建设徐州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全文共分九部分:第一章概述。提出了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说明了写作方法和结构。第二章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从五方面系统分析了该项目的建设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与定位。这一章是文章的重点。这一章从该项目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战略定位三个方面分析了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第四章空间布局规划。依据项目指导思想对功能区进行设计并提出布局。第五章交通组织。通过区位及影响分析,阐明内外交通组织的优势。第六章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通过设置直线职能式组织机构,明确各机构职能,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第七章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通过设定估算范围和依据,确定估算额度,制定资金筹措计划。第八章财务分析。通过细致的财务分析得出财务评价。第九章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第十章结论。

王文超[6](2009)在《基于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以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在过去30年来迅速发展,大量的建造需求使得建筑行业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建筑机械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国外行业巨头的进入和国内新进入者的增加,行业内竞争也异常激烈。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建筑机械企业如何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使自己在市场上处于领先位置?笔者将以建筑机械行业中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对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更好的能突显出企业的优势,扬长避短;通过对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进行SWOT分析,更好熟悉企业内外环境的情况,为精准的选择差异化战略铺垫,同时为差异化营销战略更好的实施做好了准备。通过对研究对象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更好的了解企业怎样通过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赢得市场,获取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研究的成果能进一步证明差异性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必要性和实施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路树龙[7](2009)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程机械行业包括建筑工程用机械制造及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制造两个子行业。本文详尽叙述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行业结构、市场特征等。并且采用国家统计局权威统计数据为分析基础,对近9年我国建筑工程机械行业的生产、销售、行业结构、以及产品产量等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同时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工程机械行业的进入壁垒、行业集中度、生命周期等状况。结合当前经济局势,通过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全面、深入研究,对工程机械发展提出长远战略目标及阶段战略设计,并且提出该行业阶段战略发展的实施建议,为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吴政[8](2008)在《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程机械市场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作为工程机械行业中主力地位的液压挖掘机也有逐步放量的趋势,在这样一个行业大背景下,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注定了这个行业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理性的工程机械投资者应当摒弃盲目注重销量的心理,树立理性的规避风险的理念,采取适当的竞争战略,重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本文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基本竞争战略的比较、工程机械行业的历史发展的回顾、现状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测、同行业省内竞争态势及对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比较,归纳出公司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明确了其自身优势和劣势。着力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及SWOT分析,最后得出公司要想在工程机械行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公司要走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道路,在经营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文以工程机械代理商中的贵州中孚公司为例,得出以下的组合竞争战略结论:即以坚持高端产品差异化竞争战略为主,辅以低运营成本和区域竞争战略。通过培育贵州中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整合优化该公司的各种资源,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来确保竞争战略的有效实施。

龚策[9](2008)在《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市场相关理论、顾客终身价值理论、新产品开发理论的研究和借鉴,对鼎盛天工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DSTG)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现状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并提出了系统的管理改进方案。本文的研究基于,国内外竞争激烈与动态的生存环境背景,以及我国积极推行科技创新,并倡导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背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担负着创新发展的重任。而产品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组成,成为了企业创新管理的重心。然而我国企业在资源相对匮乏,技术研发、生产开发和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新产品开发面临着高风险和高失败率,企业迫切需要提升新产品开发管理效能。本文重点分析并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一.运用市场相关理论,深入分析了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深入分析了DSTG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状况;DSTG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状况。为确定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做好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二.运用新产品开发理论,对DSTG现有的新产品流程做出了评价和分析。三.运用顾客终身价值理论和市场相关理论,对DSTG的组织结构及新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流程再造,建立一套完全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本文对DSTG建设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体系的提出,不仅丰富了国内现有新产品开发管理的理论基础,同时为改进现有新产品开发流程管理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系统的实施方案,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李毅[10](2008)在《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程机械行业得到迅猛的发展。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全年销售收入突破2100亿元,同比增长29.6%,实现利润总额150亿元,同比增长26.9%。出口突破80亿美元,增长60%,进口50亿美元增长27%,实现顺差3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随着中国加入WTO,跨国工程机械巨头一方面通过产品输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不断增加资本投入,兼并收购频繁发生,工程机械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经过消化吸收、自主创新以及二次创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望抓住机遇,打破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格局,诞生世界级的工程机械巨头。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引发诸多问题,比如零部件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外资引进等问题。本文试图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以及建议和对策作系统的探讨和评述,以期对行业管理者和企业经营者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分析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第二部分利用“PEST”模型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进行一般环境分析,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环境来讲,都比较有利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尤其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建设需求是工程机械行业稳步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然后利用“波特五力模型”来分析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现实的竞争环境,揭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威胁力量来自跨国工程机械巨头的兼并收购,如何走出国门,走国际化的道路,在全球的角度迎接竞争和挑战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态势。通过前面的坏境分析及数据对比,笔者发现工程机械行业具有极好的成长能力和成长空间,大量资本运作使企业格局不断演变,品牌的工程机械企业优势地位逐渐形成,出口成为工程机械企业延续增长,降低宏观调控风险的最重要方式。通过比较日本工程机械巨头小松的发展历程,笔者预测,在未来十年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可能诞生世界级的巨头企业。最后通过工程机械行业内的两家典型上市公司的案例来研究这些企业不同生存状况,尤其是两家公司面对竞争的国际化战略。第四部分系统的总结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和对策,以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不断完善提供参考意见。

二、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2)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废弃物进口
        1.2.2 跨国污染行业
        1.2.3 环境资源跨国配置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2 跨国污染转移研究综述
    2.1 跨国污染转移动因研究综述
        2.1.1 环境成本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
        2.1.2 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
        2.1.3 政府管制与跨国污染转移
    2.2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及区位选择研究综述
        2.2.1 跨国污染转移途径
        2.2.2 跨国污染转移区位选择
    2.3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及治理研究综述
        2.3.1 跨国污染转移验证
        2.3.2 治理机制
    2.4 简要评述
3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3.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一般分析
        3.1.1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分类
        3.1.2 跨国污染转移渗透特征表现
    3.2 跨国污染转移相关利益主体地位的时空演变分析
        3.2.1 发达国家政府与中国政府
        3.2.2 跨国污染企业与生产工人和当地居民
        3.2.3 案例求证:联邦制药彭州污染与相关利益方分析
    3.3 伴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分析
        3.3.1 发达国家环境成本内部化与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3 中国环境容量变化与跨国污染转移的时空演变分析
        3.3.4 "北南单向渗透"特征实证分析
        3.3.5 案例求证: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分析
    3.4 "北南单向渗透"与"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并存的时空演变分析
        3.4.1 跨国污染转移对东部地区的渗透特征隐性化
        3.4.2 跨国污染转移对西部地区的渗透特征显性化
        3.4.3 "东西单向渗透"特征及时空演变的进一步论证
        3.4.4 案例求证:迈克斯外迁的渗透特征分析
4 基于贸易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4.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4.1.1 废弃物"非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4.1.2 废弃物"合法"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
    4.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2.1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伴随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2.2 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隐蔽滞后性"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3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分析
        4.3.1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一般分析
        4.3.2 可资源化废弃物进口对中国的渗透污染实证分析
        4.3.3 案例求证:电子垃圾进口的渗透污染分析
5 基于投资的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分析
    5.1 传统制造业的"伴随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1.1 污染密集型行业
        5.1.2 外资垄断行业
        5.1.3 案例求证:杜邦东营钛白粉项目环境风险分析
    5.2 高新技术行业的"隐蔽滞后性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2.1 经验验证
        5.2.2 环境效应分析
        5.2.3 案例求证:尼赛拉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引致渗透污染分析
    5.3 加工贸易及资源加工行业的"产业链污染"渗透特征分析
        5.3.1 加工贸易行业
        5.3.2 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太阳能电池行业为例
        5.3.3 不可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分析:以水泥行业为例
    5.4 典型案例分析:以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为例
        5.4.1 IT行业FDI进入与环境效应分析
        5.4.2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一般分析
        5.4.3 IT行业FDI引致土壤污染实证分析
        5.4.4 评论
6 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形成机理分析:基于信息障碍视角
    6.1 国际信息障碍:特殊利益集团与国际贸易制度缺陷
        6.1.1 国际经济理论的单赢机制设计
        6.1.2 国际协议和组织约束机制缺失
        6.1.3 特殊利益集团控制全球价值链
        6.1.4 案例求证: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分析
    6.2 国内信息障碍Ⅰ: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
        6.2.1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一般机理
        6.2.2 经济目标与环境保护目标相悖的特殊机理
        6.2.3 案例求证:紫金矿业渗透污染分析
    6.3 国内信息障碍Ⅱ: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扭曲
        6.3.1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两难选择
        6.3.2 约束弱化与激励扭曲
        6.3.3 非合作博弈
        6.3.4 案例求证:地方政府失灵与金湖工业园区环境污染
7 中国治理跨国污染转移研究:基于信息障碍化解视角
    7.1 化解信息障碍的政府制度安排
        7.1.1 国家间信息障碍化解
        7.1.2 区域间信息障碍化解
        7.1.3 区域内信息障碍化解
    7.2 化解信息障碍的的市场机制设计
        7.2.1 想环境税率制度
        7.2.2 排放权交易制度
        7.2.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7.3 化解信息障碍的第三方制度构建
        7.3.1 环保中间体组织构建
        7.3.2 转移支付与连带制度构建
        7.3.3 保证金制度构建
8 结论与启示
    8.1.1 基本结论
    8.1.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3)国机集团工程机械板块营销资源整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综述
        2.1.1 战略理论
        2.1.2 战略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
    2.2 营销管理理论
        2.2.1 营销4P组合理论
        2.2.2 营销4C理论
        2.2.3 营销4R理论
    2.3 企业营销资源整合战略
        2.3.1 营销观念重整
        2.3.2 营销价值链再造
        2.3.3 营销整合同企业战略关系重建
        2.3.4 营销运作
    2.4 文献综述
第3章 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状况
    3.1 国际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工程机械市场概况
        3.1.2 主要的国外工程机械制造商
    3.2 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
        3.2.1 呈现发展增速势头
        3.2.2 遭遇暂时波折
        3.2.3 产品竞争力亟待增强
        3.2.4 核心配套件依然受制于人
第4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4.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竞争分析
        4.1.1 中国工程机械产品状况
        4.1.2 国机集团所在工程机械板块主要竞争企业状况
    4.2 行业的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
    4.3 供应商和买方
第5章 国机集团工程机械板块内外部环境分析
    5.1 国机集团内部环境分析
        5.1.1 国机集团产业状况
        5.1.2 国机集团工程机械板块企业状况
        5.1.3 国机集团工程机械主要企业人员情况
        5.1.4 国机集团工程机械主要产品
        5.1.5 国机集团2008年工程机械经营状况
        5.1.6 国机集团营销模式
    5.2 国机集团工程机械外部发展环境
        5.2.1 国际化进程加快
        5.2.2 海外扩张加速
        5.2.3 国家振兴规划支持
        5.2.4 营销模式发生转变
        5.2.5 售后服务愈加重要
    5.3 国机集团SWOT矩阵
        5.3.1 内部优势:Strengths
        5.3.2 内部劣势:Weaknesses
        5.3.3 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
        5.3.4 外部挑战:Threats
        5.3.5 机遇-优势:OS
        5.3.6 机遇-劣势:OW
        5.3.7 挑战-优势:TS
        5.3.8 挑战-劣势:TW
        5.3.9 结果描述
第6章 营销资源整合的国机集团战略新方案
    6.1 工程机械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6.2 营销资源整合战略
        6.2.1 营销资源整合战略目标
        6.2.2 营销观念整合
        6.2.3 营销资源组织模式整合
        6.2.4 品牌整合、运作及管理
        6.2.5 营销渠道模式整合
        6.2.6 营销规模扩张
    6.3 营销资源整合的保障
        6.3.1 组织内外部资源匹配
        6.3.2 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定位
        6.3.3 各子公司管理定位
        6.3.4 投资及长远发展管理模式定位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4)AEM 2009-2012年度行业预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2009年工程机械市场走低
2 各机种预测
    (1) 土方机械。
    (2) 起重机械。
    (3) 混凝土机械。
    (4) 沥青设备。
    (5) 骨料处理设备。
    (6) 附属工具。
    (7) 零部件。
    (8) 小型设备。
3 销量影响因素调查

(5)徐州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概述
    0.1 项目背景
    0.2 主要内容及范围
    0.3 国内文献综述
1 项目建设必要性
    1.1 是国家物流产业振兴规划的必然要求
    1.2 是徐州市经济增长、增加城市功能的需要
    1.3 是徐州市建设商贸大都会的需要
    1.4 是改善城市形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保证
    1.5 是企业发展,增长经济效益的需要
2 市场分析与定位
    2.1 发展环境分析
        2.1.1 产业发展环境
        2.1.2 交通和经济发展环境
    2.2 发展条件分析
        2.2.1 优势
        2.2.2 劣势
        2.2.3 机遇
        2.2.4 挑战
    2.3 战略发展定位
        2.3.1 经营方向定位
        2.3.2 目标客户定位
        2.3.3 功能定位
        2.3.4 战略定位
        2.3.5 分期目标
3 空间布局规划
    3.1 指导思想
        3.1.1 总体指导思想
        3.1.2 具体指导思想
    3.2 功能区设计
        3.2.1 功能区设计原则
        3.2.2 功能区设计
        3.2.3 主要设施计算
    3.3 功能区布局
        3.3.1 功能区布局原则
        3.3.2 功能区布局理念
        3.3.3 布局方案
        3.3.4 建筑经济性技术指标
4 交通组织
    4.1 交通区位分析
    4.2 交通影响分析
    4.3 内部交通组织
    4.4 外部交通组织
5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
    5.1 组织机构
        5.1.1 机构设置
        5.1.2 机构职能
    5.2 人力资源
    5.3 运行机制
6 总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范围
    6.2 估算依据
    6.3 投资估算
7 财务分析
    7.1 项目用款计划
    7.2 财务评价
        7.2.1 测算范围
        7.2.2 测算依据
        7.2.3 主要参数的确定
    7.3 总成本费用估算
        7.3.1 基础数据
        7.3.2 总成本费用估算
    7.4 经营收入和税金估算
        7.4.1 经营收入
        7.4.2 营业税金及附加
    7.5 利润分配和借款偿还
        7.5.1 利润分配
        7.5.2 借款偿还
    7.6 财务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分析
        7.6.1 财务盈利能力
        7.6.2 现金流量分析
    7.7 盈亏平衡点分析
    7.8 项目财务敏感性分析
    7.9 财务评价综述
        7.9.1 经济指标和财务测算
        7.9.2 财务分析评价
8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分析
        8.1.1 基本建设投资
        8.1.2 GDP
        8.1.3 税收
        8.1.4 土地价值和利用率
    8.2 社会效益分析
        8.2.1 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8.2.2 优化产业结构
        8.2.3 改善投资环境
        8.2.4 改善人民生活
    8.3 环境效益分析
        8.3.1 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8.3.2 减少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以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分析方法和论文框架
        1.2.1 研究的分析方法
        1.2.2 论文架构
第2章 差异化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外相关理论综述
        2.1.1 差异化战略的基本理论
        2.1.2 差异化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运用理论
        2.1.3 差异化战略的定位理论
        2.1.4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风险理论
    2.2 国内相关理论综述
        2.2.1 影响差异化战略的内外部环境理论
        2.2.2 营销组合中的差异化战略理论
        2.2.3 支撑差异化战略的营销渠道设计理论
第3章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条件分析
    3.1 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3.1.1 企业资源优势分析
        3.1.2 产品优势分析
    3.2 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外部机会分析
        3.2.1 国际塔机市场分析
        3.2.2 国内塔机市场分析
        3.2.3 国内塔机市场主要竞争对手介绍
    3.3 国内塔机市场的竞争格局
        3.3.1 国内塔机市场营销特征
        3.3.2 国内塔机市场竞争格局
    3.4 市场分析小结
第4章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选择
    4.1 选择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SWOT分析
        4.1.1 外部机会
        4.1.2 外部威胁
        4.1.3 内部优势
        4.1.4 内部劣势
    4.2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
        4.2.1 市场细分
        4.2.2 选择目标市场
        4.2.3 选择依据与产品定位
    4.3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执行
        4.3.1 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4.3.2 品牌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4.3.3 成本领先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4.3.4 服务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
第5章 差异化市场营销战略的具体实施保障
    5.1 产品创新和品牌延伸
    5.2 营销团队的建立以及营销工具的配备
    5.3 避免误区
        5.3.1 产品差异化误区
        5.3.2 服务差异化误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金融危机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2、金融危机下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价
    2.1 国外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2 国内固定投资拉动工程机械增长
    2.3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工程机械
3、金融危机下的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特性研究
    3.1 工程机械市场格局现状
    3.2 行业生命周期研究
    3.3 行业集中度研究
    3.4 行业供求现状研究
    3.5 行业进入壁垒研究
    3.6 国际工程机械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状况研究
4、金融危机下的工程机械行业战略设计
    4.1 波特钻石理论
    4.2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战略目标
    4.3 工程机械行业战略发展阶段设计
5、工程机械行业战略实施建议
    5.1 加大投入进行技术创新及增强核心技术能力
    5.2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及形成核心营销能力
    5.3 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以增强核心管理能力
    5.4 优化资源配置
    5.5 把握政策机遇,发挥政策杠杆功效
参考文献
结束语

(8)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现状分析
        1.1.1 国内外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1.1.2 贵州省内工程机械行业现状
        1.1.3 当前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因素
    1.2 贵州中孚公司概况及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2.1 成立背景
        1.2.2 经营概况
        1.2.3 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章 企业竞争战略概述
    2.1 企业竞争战略的定义
    2.2 竞争战略的特点
    2.3 竞争战略的演进
    2.4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综述
        2.4.1 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2.4.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2.4.3 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建立
    2.5 竞争力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
        2.5.1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5.2 波特基本竞争战略的实施
        2.5.3 SWOT分析
第三章 中孚公司五力模型分析及SWOT分析
    3.1 中孚公司内外部环境及五力模型分析
    3.2 贵州中孚公司SWOT分析
    3.3 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的选择
第四章 中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建立
    4.1 整合中孚公司的资源
        4.1.1 对已有资源充分整合
        4.1.2 树立品牌优势
    4.2 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
    4.3 提升中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3.1 品牌的维护
        4.3.2 服务综合实力提升
        4.3.3 增值服务的实施
    4.4 建立实施长期战略的保障体制
        4.4.1 人力资源系统的建立
        4.4.2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4.4.3 创立相应的企业文化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论文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9)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行业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综合分析方法
        2.1.1 市场综合分析的主要内容
        2.1.2 市场需求分析
        2.1.3 产品在市场中的生命周期分析
        2.1.4 产品市场价格分析
        2.1.5 新产品市场分析的方法
    2.2 顾客综合分析方法
        2.2.1 顾客需求理论
        2.2.2 顾客满意度分析
        2.2.3 顾客终身价值分析
    2.3 新产品开发
        2.3.1 新产品的定义
        2.3.2 新产品开发流程综述
        2.3.2.1 新产品开发流程的发展历程
        2.3.2.2 主要流程分析
        2.3.3 影响新产品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
        2.3.4 以市场-顾客为导向进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2.3.4.1 重要性
        2.3.4.2 新的认识
第三章 企业实例分析——DSTG 公司新产品开发的现状分析
    3.1 行业的现状
    3.2 竞争对手分析
        3.2.1 国外竞争对手分析
        3.2.2 国内竞争对手分析
    3.3 DSTG 公司的新产品开发的分析
        3.3.1 现状分析
        3.3.2 新产品开发优势分析
        3.3.3 DSTG 新产品开发流程分析
        3.3.4 新产品开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应用市场-顾客分析进行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
    4.1 流程再造理论的应用
        4.1.1 组织结构的再造
        4.1.2 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分析
    4.2 基于市场-顾客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提出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新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1 世界工程机械业发展现状
    1.2 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1.2.1 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
        1.2.2 零部件外包供应日益细化
        1.2.3 租赁销售快速发展
        1.2.4 售后服务受到广泛重视
        1.2.5 全球工程机械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
第二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历史、现状与前景
    2.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历史
    2.2 中国工程机械业发展现状
        2.2.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
        2.2.2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企业情况
        2.2.3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进出口情况
    2.3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一般环境分析
    3.1 政策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3.1.1 国家政策大力引导工程机械行业发展
        3.1.2 地方政府积极支持工程机械行业发展
        3.1.3 国退民进使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工程机械业
    3.2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工程机械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3.2.1 工程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正相关
        3.2.2 中国庞大基础建设持续拉动工程机械市场需求
        3.2.3 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带动出口增长
    3.3 社会文化对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3.3.1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给工程机械行业带来长期发展机遇
        3.3.2 新农村建设投资为工程机械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3.3.3 劳动力结构优化有利于工程机械业二次创新
    3.4 技术进步推动工程机械行业向高端转移
    3.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4.1 新进入者的竞争威胁分析
    4.2 替代品的竞争威胁分析
    4.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4.4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4.5 当前竞争对手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5.1 行业趋势整体向上
    5.2 出口比重日益增加
    5.3 行业整合步伐加速
    5.4 中国可能诞生国际工程机械新巨头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工程机械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6.1 徐工科技案例分析
        6.1.1 徐工科技的股权结构
        6.1.2 徐工科技的最新财务指标分析
        6.1.3 国际化过程中的并购陷阱
    6.2 三一重工案例分析
        6.2.1 三一重工的股权结构
        6.2.2 三一重工的最新财务指标分析
        6.2.3 以自主创新应对国际化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7.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零部件过分依赖进口
        7.1.2 自主知识产权严重不足
        7.1.3 缺少服务意识 对后市场不重视
        7.1.4 未能妥善利用外资
    7.2 对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2.1 零部件研发由政府主导
        7.2.2 利用后发优势加强二次创新
        7.2.3 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
        7.2.4 加强监管和保护 合理利用外资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跨国污染转移对中国的渗透特征及治理研究[D]. 牛海霞. 浙江大学, 2010(07)
  • [3]国机集团工程机械板块营销资源整合战略研究[D]. 李猛. 华东理工大学, 2010(10)
  • [4]AEM 2009-2012年度行业预测报告[J]. 田利芳. 建筑机械, 2010(05)
  • [5]徐州工程机械博览物流中心可行性研究[D]. 周锋.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2)
  • [6]基于差异化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以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分公司为例[D]. 王文超. 中南大学, 2009(S1)
  • [7]金融危机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战略研究[D]. 路树龙. 复旦大学, 2009(12)
  • [8]贵州中孚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吴政. 贵州大学, 2008(S1)
  • [9]以市场—顾客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研究[D]. 龚策. 天津大学, 2008(08)
  • [10]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态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毅. 复旦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AEM发布2004年世界工程机械市场预测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