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柯林原理

隔离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柯林原理

一、孤立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Collin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孔晓涵[1](2020)在《单边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的交流阻抗计算》文中研究指明单边核磁共振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手段,广泛应用于石油测井、土壤水分测量、食品质量检测、材料特性分析等领域,与传统的封闭式的核磁共振相比,具有开放度高、便携可移动等优势。射频线圈是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中的核心结构,负责激励和接收射频信号。单边磁共振传感器的信噪比是衡量其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主要受核磁共振系统的主磁场,射频磁场以及射频线圈的等效交流阻抗的影响,医学核磁中被测样品的等效电阻对信噪比的影响占主导,而单边磁共振系统中情况正好相反,射频线圈阻抗影响占主要地位。因此超薄射频线圈等效交流阻抗的准确计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单边核磁共振传感器一般工作在几百k Hz到几MHz的频率范围内,在高频下由于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的影响,多匝线圈截面上的电流不再均匀分布,集中在靠近线圈表面的狭窄区域,又由于单边结构的射频线圈一般采用PCB板工艺,线圈导线在厚度维度上只有几十到几百微米量级,而在长度维度上是几十厘米到米的量级,且模型不具有圆柱对称性(无法使用基于分离变量法的解析算法分析)。这就使得多匝螺旋射频线圈的交流阻抗计算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电磁场问题,很难获得精确的解析解。目前常用的有限元方法由于该线圈的超薄结构和较高的工作频率,使得计算资源和时间消耗过大,严重影响线圈的优化效率。本文根据单边核磁共振射频线圈的特征,提出对部分等效元电路法进行改进,采用等效细丝电路法对线圈的交流阻抗进行计算,将剖分单元扩大为细丝环路,并结合细丝环路间互感的解析公式对射频线圈的阻抗进行了精确快速计算,相比于传统的部分等效元电路法,剖分单元数大幅减少,计算效率得以提高。算法还考虑了高频下集肤深度和邻近效应的影响,对细丝的剖分策略进行了探索,计算过程简单易操作,与有限元相比速度大幅提高,单个线圈的计算时间缩短至秒级,适用于超薄平面和弧面射频线圈结构结构。论文还探讨了射频线圈下方存在的非铁磁性金属导体时,本算法对中涡流的计算效果,提出对金属涡流区域进行与线圈形状相似的细丝环路剖分,将金属板中涡流对线圈的影响以互感的方式耦合到等效集总电路模型中去,实现了金属导体存在时,线圈等效交流阻抗的准确计算。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相比误差在1%左右,且计算时间与有限元法相比大幅减少。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经典部分等效元电路(PEEC)法的基础上,根据核磁共振单边或弧面射频线圈的结构特点进行了简化,使用等效细丝电路法来计算射频线圈的交流阻抗,将基本单元扩大为细丝环路,与经典PEEC法相比使得剖分单元大幅减少。(2)考虑临近非铁磁金属的存在对射频线圈交流阻抗的影响,根据金属中感应涡流的分布特点对涡流区域进行剖分,使用等效细丝电路法通过互感将金属中涡流的影响耦合到射频线圈的等效电路中,计算出涡流影响下的射频线圈交流阻抗。(3)为精确模拟高频下的集肤效应和邻近效应,需采用非等间距的剖分策略对于线圈和金属涡流区域进行剖分,本文分析了剖分单元的大小和具体剖分参数的设置对于计算误差的影响,为等效细丝电路法的具体操作提供经验。(4)将等效细丝电路法的阻抗计算结果与有限元仿真,及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与精细剖分的有限元仿真及实测相比误差在1%左右,同样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平台,本算法仅耗时15秒,而二维有限元计算耗时240秒,与三维有限元相比速度提升更为明显。最终使用等效细丝电路法对射频线圈结构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信噪比随线圈匝间距改变的规律。

尹名初[2](2017)在《腔体结构电磁屏蔽特性解析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电子电气产品的电磁兼容变得越来越重要。电磁屏蔽作为电磁兼容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快速、准确计算腔体结构的电磁屏蔽特性,本文对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电磁干扰以及开孔屏蔽腔内电磁谐振的计算与预测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以为腔体结构的电磁屏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Robinson解析算法的修正与扩展研究由于Robinson算法在电小孔和较大孔情况下存在较大误差,基于传输线矩阵(transmission line matrix,TLM)法,修正了孔腔耦合因子,推导出一种在电小孔和较大孔情况下具有较高精度的Robinson修正算法。针对Robinson算法只能处理中心孔和中线上TE10模传播的不足,基于导行波理论,引入电压响应的分量形式以及包含高次模影响的开孔位置系数,推导出一种能够准确预测任意位置开孔屏蔽腔内任意点屏蔽效能和高阶谐振的Robinson扩展算法。最后利用实验数据与TLM法对两种新的解析算法进行了验证。(2)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解析算法研究为分析具有阶梯、开孔金属隔板以及带金属外壳设备等非连续结构的开孔屏蔽腔的屏蔽效能,首先基于波导理论和等效电路原理,建立屏蔽腔的等效电路,然后基于微波电路理论,推导开孔以及腔内非连续结构对应的等效电路的散射矩阵,最后基于传输线网络BLT(Baum-Liu-Tesche)矩阵方程,推导出一种能够快速预测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解析计算方法,并基于该算法和TLM法分析了非连续结构对腔体屏蔽效能以及电磁谐振的影响。(3)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电磁干扰的解析算法研究外界电磁场通过开孔与腔内线缆的耦合问题比较复杂,分析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基于电磁拓扑(electromagnetic topology,EMT)理论,将耦合问题分解为两个独立的子问题:孔腔耦合问题和场线耦合问题,然后利用等效电路法求解孔腔耦合问题中的耦合电场,再利用求得的耦合电场与Agrawal形式的场线耦合BLT方程求解传输线负载所受的电磁干扰,最终推导出一种能快速计算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所受电磁干扰的解析算法。(4)开孔屏蔽腔电磁谐振模式的预测方法研究开孔屏蔽腔的电磁谐振特性受孔缝参数和孔腔耦合作用的影响。首先利用TLM法和等效电路法分析开孔尺寸对屏蔽腔电磁谐振的影响规律;然后针对电小孔,基于波导激励原理,推导屏蔽腔内被激励谐振模式与开孔位置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扩展到孔阵情况;最后,基于前两点研究的结论,提出一种基于孔位置与分布的屏蔽腔谐振模式快速预测方法。在TLM仿真与实验数据的验证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可用于指导开孔屏蔽腔设计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预测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解析计算方法的提出提出的Robinson修正算法修正了Robinson原算法中的孔腔耦合因子,极大地提高了原算法对电小孔和较大孔情况的计算精度。提出的Robinson扩展算法能够准确预测任意位置开孔屏蔽腔内,任意点的屏蔽效能以及包括TMmn0在内的高阶谐振,极大地扩展了Robinson原算法的应用范围。提出的快速预测具有阶梯、内部金属隔板或带金属外壳设备等非连续结构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解析算法,扩展了解析算法的分析范围,比传统的等效电路模型更易于计算机的建模和求解。(2)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所受电磁干扰的解析算法的提出该解析算法利用等效电路法计算外界平面波通过开孔耦合进屏蔽腔内的电场分布,具有不错的计算精度,相比于其他数值法或者半解析法,该算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此外,该算法还可用于任意入射与极化平面波辐照下,任意位置开孔屏蔽腔内任意点处的屏蔽效能计算。(3)基于孔位置与分布的屏蔽腔谐振模式快速预测方法的提出该预测方法给出了电小孔的位置或分布与屏蔽腔内被激励谐振模式的对应关系,只需根据二者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快速获得腔内被激励的谐振模式,因此,通过对电小孔位置或分布的设计可以轻易地避开某些谐振模式,提高屏蔽效能,这对开孔屏蔽腔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进峰[3](2014)在《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速数字电路研发过程中,信号完整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PCB设计阶段,大多数的约束都是建立在信号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信号完整性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更为符合实际的约束的制定,同时也是进行信号完整性分析的必要条件。为了使PCB设计尽可能一板成功,寻找相对准确的仿真模型和使用合理的仿真分析方法,已经成为了PCB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广义上讲,信号完整性包括由于互连、电源、器件等引起的所有信号质量及延时等问题,涉及电磁场、微波、模数电以及物理材料等学科的知识,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信号完整性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传输线、信号回路、时序、反射、串扰还有电源完整性等方面,是进行信号完整性设计的出发点。传统的电路板设计方式是试错方式,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为了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本文我们采用了新的设计思路,提供一个较为完整和合理的仿真流程,同时以仿真为手段,对例程电路板的高速互连部分的信号完整性进行分析。互连线的阻抗计算、反射和串扰的仿真分析是制定电路板约束规则的基本依据,高速电路的时序是保证系统正常使用的关键,所以时序余量的计算是后仿真分析中的必需。目标阻抗法是设计电源去耦网络的一个可靠的方法,它是通过控制目标阻抗来选择去耦电容,同时对实际电路板的目标阻抗的仿真也验证了去耦的有效性。信号完整性仿真是设计的一个环节与手段,信号完整性应该根据综合的仿真结果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平衡各种要求,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所采用的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的思路,可以快速可靠地设计电路板,增加电路板一次成功的几率,降低成本,在高速互连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对工程师的PCB设计也具有指导意义。

边大伟[4](2014)在《300吨级气垫平台甲板面电磁兼容研究》文中提出气垫船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多用途平台,其功能跨越了军用和民用两大领域,已成为海上实用并极具特色的特种船只。气垫船上层建筑甲板面积狭小,甲板面进行多天线布置难度大,研究其电磁兼容性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一型基于概念设计的300吨级全垫升气垫通用平台,开展全平台甲板面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以保证其布置状况良好且相对合理。(1)本文提出了气垫平台总体、分系统和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根据相关标准分析,确定了气垫平台电磁兼容性指标内容;(2)选用了基于矩量法及快速多级子方法的电磁兼容计算软件(FEKO)对气垫平台建模,并进行电磁兼容仿真分析;(3)开展气垫平台接地仿真分析,由平台布置方案和仿真计算结果出发,运用电磁干扰分析算法和隔离度算法对甲板面的天线进行电磁干扰分析,同时也进行了电磁辐射安全性分析、甲板面电磁环境分析和航态船体绝缘影响分析,得出气垫平台天线目前布置情况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结论;本文针对性的提出了电磁兼容控制措施和后续设计建议,使艇上的电子设备在所处的电磁环境中互不引起电磁干扰和电磁危害,尽量避免相关系统、设备出现性能降低和无法使用的情况。

牛福龙,刘大为[5](2010)在《关于电容C存在的物理本质》文中提出任一孤立导体及任一电容器具有不变的常数电容C,其电容大小由几何形状和几何尺寸决定,通常认为这是孤立导体和电容器自身的性质.从电容存在的物理本质进行的研究表明,由于平衡导体任意两点电荷密度之比具有守恒性及场强叠加原理,才确立了常数C.

赵勋旺[6](2008)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多极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载、舰载等复杂电大尺寸运载平台中,天线的受扰辐射特性以及多天线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分析一直是工程界备受关注的难点课题之一。此外,在高性能天线设计、雷达目标隐身和反隐身技术研究、雷达系统设计与雷达目标识别、现代电子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等领域,也经常需要对一些具有复杂结构的三维电大尺寸目标作电磁建模。为满足上述工程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复杂电大尺寸金属结构的散射和辐射问题,以及电大尺寸运载平台中天线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目标是对复杂电大尺寸结构作高效电磁建模和快速计算,并最终解决一些实际工程中的难点问题。为此,本文以电磁场表面积分方程(SIE)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经典矩量法(MoM)的基础上使用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MLFMA)来加速求解过程和降低内存需求。论文围绕两类问题展开讨论,第一类是针对天线结构的电磁辐射和耦合问题;第二类是电大尺寸目标的雷达电磁散射特性以及宽带时域(TD)响应问题。对于电磁辐射和耦合问题,以线面连接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线面连接模型的三种基函数,详细讨论了线面连接模型的矩量法实现过程。继而采用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进行加速,提高了电大尺寸辐射问题的求解能力。为了提高求解效率,对于单频点问题,采用近场阻抗矩阵方程的解作为迭代初值;对于多频点问题,则采用继承迭代法。同时,设计了基于基函数“物理邻居”的预条件方法,该方法考虑对近场贡献最重要的部分,构造简单,并且能够有效加快共轭梯度(CG)类型迭代法的收敛速度。对于电磁散射问题,在分析散射体频域(FD)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定义了频域散射矩阵。该矩阵依赖于散射体的几何结构和材料特性、入射波频率、入射方向以及散射方向等。为了得到超宽带(UWB)时域响应,我们首先采用基于频域积分方程的方法求解频域散射结果,然后利用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将频域散射结果转换到时域。为了描述超宽带时域响应,我们引入了归一化时域响应矩阵。该矩阵与散射矩阵类似,依赖于平面波入射方向和散射方向等。为了考虑地面、海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半空间环境的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对于半空间近场作用,采用严格的半空间并矢格林函数进行处理,这类似于半空间矩量法;对于远场作用的直射场(即未经过半空间分界面反射的直接辐射场),采用对自由空间情况修正后的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进行处理;对于远场作用的反射场,采用实镜像方法,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晰,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和稳定性。与离散复镜像方法(DCIT)引入多个复镜像相比,实镜像方法仅引入一个实镜像。因此,实镜像方法大大降低了内存需求和计算量。在电磁辐射和散射分析中,通常遇到一些计算量巨大的问题,例如机载、舰载多天线系统电磁兼容性的分析。为了提高计算效率,扩大计算规模,利用并行计算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基于OpenMP实现了适用于多核处理器的并行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该并行算法容易实现,并且并行效率高于目前基于信息传递接口(MPI)的并行算法。作为工程实例,本文利用并行算法分析了飞机、舰船等典型军事编队的电磁辐射和散射问题。文中大量数值结果对于实际工程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王宇桢[7](2008)在《复杂目标RCS计算》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复杂目标雷达截面的计算方法。研究目标为电大尺寸的腔体和线面连接结构。腔体结构作为飞行器目标上主要的散射源之一,在目标的整体隐身效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腔体的后向雷达截面(RCS)研究也就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是对任意开口腔体的后向雷达截面(RCS)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本文选择了物理光学迭代法(IPO)作为计算腔体RCS的高频方法,因为物理光学法具有物理概念简单明确、容易编程计算等优点,并介绍了物理光学迭代法的改进算法:前后向物理光学迭代法。最后应用两种算法分别计算了不同的腔体模型的电磁散射值,所得结果与文献吻合较好。近年来,线面连接结构问题在工程设计上和电磁场数值计算方面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随着现代天线技术的发展,在舰船、飞机上装备了大量不同频段不同类型的天线,这些天线大大提高了舰艇、飞机的通信、导航、防御、武器控制和作战指挥能力。当通讯天线安装到舰艇或飞机上,其电磁特性会因天线本身和载体间的耦合而发生变化。考虑到载体对天线的影响,在电磁计算时,两者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另一方面,飞机、导弹和舰船等军事目标本身的雷达截面(RCS)也是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对该参数进行预测同样会遇到上述问题的困扰。本文使用积分方程类方法MOM算法,将金属载体上的线天线及金属载体本身视为一个整体目标,采用有关数值计算方法结合程序开发对该种结构的电磁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计算结果与商业软件仿真结果吻合。

向仲卿[8](2007)在《水平排列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电场的计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输电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紧凑型输电线路也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紧凑型输电线路电场计算的相关理论,推导出了一种新的计算紧凑型输电线路表面场强的方法,该算法能较好的反映出表面电荷和场强沿导线圆周的分布情况,为压缩线路的相间距离,减小输电线下的地面场强,以及导线的优化布置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论文是对紧凑型输电线路表面场强的理论性研究,是在传统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分布电荷的概念,运用线性插值的数学方法,通过将导线沿圆周方向剖分成相等的单元,导出了新的电位方程的表达式,并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结合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实际进行了分析。该方法考虑了电荷沿导线表面分布的不均匀性,并根据三相电压交变的特点,采用相量法来分析计算,使问题的分析更接近于实际。论文运用VB6.0软件进行编程计算。通过改变线路参数(电压初相角、相间距离等),计算得到电场强度沿输电线路表面的分布规律,各相电荷分布和各子导线的电荷分布情况,并对各相导线的计算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分析了影响导线表面场强的一些因素,并比较了输电线路几种不同的排列方式下地面场强的分布规律。

薛荣[9](2007)在《±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分裂导线表面最大电场强度是特高压直流线路导线选择的主要依据,地面标称电场是评估线路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但目前直流输电线路电场计算方法较少,主要以相关经验公式为主,且计算精度不高。随着云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建设,研究输电线路电场计算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价值和学术意义。本文根据模拟电荷法及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结合特高压直流线路分裂导线的特征,完善了导线周围电场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了优化电荷法、补偿电荷法、多电荷法及有限元外推法在计算特高压直流导线周围电场中的应用。另外,结合云广特高压线路对导地线选择进行了计算与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基于优化电荷理论,将优化电荷法运用于输电线路周围电场的计算中。提出建立以模拟电荷偏移距离d为变量的目标函数,应用解约条件将约束问题转化为无约束问题。在求解目标函数方程U1时,引入0.618法迅速准确地将各子导线中的模拟电荷定位于最优位置,结果证明此时模拟电荷具有较高的等效精度。(2)补偿电荷法通过不断比较各子导线表面电位误差,逐步将模拟电荷往减小最大电位误差方向移动,降低导线表面电位的不均匀度,直至子导线表面出现与最大电位误差值相等的另一点,此时最大电位误差减至最小,导线周围电场计算结果也符合计算要求。(3)在分裂电荷法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多电荷法求解导线表面电场,通过在各子导线内部划分多个子区域,在每个子区域中设定模拟电荷与匹配点,将子导线内部连续分布的电荷离散成多个电荷,从而减小了电荷的等效误差。多电荷法计算结果精度高,但计算量较大。(4)利用有限元法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分布进行计算,网格剖分时采用自适应有限单元技术,并通过网格再剖分,减小有限元法的离散误差;引入外推法,利用外推公式对计算结果进行处理,减小有限元法因“封边”引入的误差,提高了有限元法的计算精度。(5)分析了有无避雷线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计算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雷线在计算模型中不可忽略。由于避雷线上的感应电荷与邻近导线上的模拟电荷极性相反,故能加剧导线表面电场的畸变,使得导线表面电场最大值增大,抵消地面标称电场值,降低了标称电场标称值。(6)结合云广特高压线路,比较了避雷线是否接地时其表面电场强度。计算结果表明:避雷线接地时,其表面有较高的场强,电场强度主要受避雷线半径、保护角及距导线高度影响;避雷线不接地时表面电场较小,但有一定的感应电位,场强和电位大小主要由避雷线保护角及距导线高度决定。(7)计算了不同分裂方式和线路结构参数下子导线表面电场,结果表明影响子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线路结构参数中,子导线直径、子导线分裂数对导线表面最大场强影响较大,子导线分裂间距、导线极间距离次之,导线对地高度的影响最小。

苏涛[10](2004)在《多路耦合器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路耦合器是多部电台公用一部天线的重要的电磁兼容设备。本文所论述的设备是自行设计和生产的UHF/VHF收发多路耦合器,该设备已通过鉴定,并装备使用,效果良好,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本文以多路耦合器设计为主线,研究了其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在工程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首先对多路耦合器的耦合网络设计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失谐约束、谐振驻波约束和谐振“等|Γ|圆设计”的方法,该方法在工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继而,把该方法推广到更一般的反射系数模方法,得到了有益的结果和应用实例。然后,对微波网络的重要参量Q值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微波谐振模型和3dB方法测Q值的依据公式;并把Foster定理推广到有耗负载情况,并用网络参数得到了Q值的表达式,得到了所谓网络Q值。对于提高多路耦合器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具有陡峭带外特性的,具有有限传输零点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主要的准椭圆函数和一般Chebyshev函数滤波器。最后,针对滤波器实际物理设计过程,引入空间映射算法,完成了滤波器设计。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成功完成了多路耦合器耦合网络设计,提出了“等|Γ|圆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滤波器谐振驻波和失谐阻抗的限制要求; 2.将“等|Γ|圆设计”发展到反射系数模方法,得到了新的匹配网络带宽不等式,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整机驻波指标分解; 3.对微波谐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微波谐振和低频谐振的不同,导出了3dB—Q的公式;得到了广义Foster定理和用网络参数表示的系统网络Q值; 4.补充了准椭圆函数的构造方法,对比了两种准椭圆函数的异同,使用数值的方法修正了准椭圆函数的带内波纹; 5.提出“等波纹一般Chebyshev函数”最优的概念,通过优化的方法完成了滤波器指标到最优一般Chebyshev函数的综合过程,并引入信号流图的方法快速确定交叉耦合滤波器的拓扑结构; 6.将空间映射算法应用于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通过子问题分析得到初始解和仅仅考虑单一变量偏导关系的准Ⅰ阵作为其映射矩阵初始值。

二、孤立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Collin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孤立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Collin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单边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的交流阻抗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解析和半解析算法
        1.2.2 数值算法
        1.2.3 部分元等效电路(PEEC)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经典部分等效元电路法(PEEC)理论基础
    2.1 MAXWELL方程的PEEC形式
    2.2 PEEC等效模型建立及求解
    2.3 本章小结
3 等效细丝法电路模型
    3.1 等效细丝电路法
    3.2 线圈的剖分策略
    3.3 等效细丝法的电路建模
        3.3.1 等效电路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3.2 细丝环路的电感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剖分参数寻优
    4.1 引言
    4.2 线圈部分的剖分参数优化
    4.3 金属涡流区域的剖分参数优化
        4.3.1 金属板水平方向剖分参数优化
        4.3.2 金属板厚度方向剖分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算法计算结果验证与应用
    5.1 交流阻抗计算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5.2 金属板涡流计算结果验证及误差分析
    5.3 射频磁场计算结果验证及误差分析
    5.4 射频线圈结构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腔体结构电磁屏蔽特性解析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开孔屏蔽腔内传输线负载响应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开孔屏蔽腔电磁谐振现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创新点与贡献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ROBINSON算法的修正研究
    2.1 传输线矩阵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参量关系
        2.1.3 求解步骤
        2.1.4 精度验证
    2.2 Robinson算法及其误差
        2.2.1 Robinson算法
        2.2.2 算法误差分析
    2.3 Robinson算法的修正
        2.3.1 修正参数确定
        2.3.2 误差规律分析
        2.3.3 孔缝阻抗的修正
        2.3.3.1 第一次修正
        2.3.3.2 第二次修正
        2.3.3.3 第三次修正
    2.4 修正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
        2.4.1 实验设计与配置
        2.4.2 验证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孔屏蔽腔屏蔽效能ROBINSON算法的扩展研究
    3.1 导行波理论
        3.1.1 传输线理论
        3.1.2 矩形波导
        3.1.3 矩形谐振腔
        3.1.4 波导激励
    3.2 扩展算法的理论推导
        3.2.1 原算法的电压响应
        3.2.2 任意位置开孔扩展
        3.2.3 多孔与孔阵扩展
        3.2.4 多模及任意监测点扩展
        3.2.4.1 模式电压响应
        3.2.4.2 总的电压响应
        3.2.5 电场屏蔽效能
    3.3 扩展算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
        3.3.1 TLM数值验证
        3.3.1.1 单孔电场屏蔽效能验证
        3.3.1.2 多孔电场屏蔽效能验证
        3.3.2 实验验证
    3.4 关于扩展算法的讨论与结论
        3.4.1 入射平面波
        3.4.2 孔位置系数
        3.4.3 多孔与孔阵
        3.4.4 算法的适用范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孔非连续屏蔽腔屏蔽效能的计算方法研究
    4.1 传输线网络BLT方程
        4.1.1 双线传输线BLT方程
        4.1.2 传输线网络BLT方程
    4.2 非连续结构的等效电路及散射矩阵
        4.2.1 非连续结构的等效电路
        4.2.1.1 金属薄板开矩形孔
        4.2.1.2 电容性阶梯
        4.2.1.3 电感性阶梯
        4.2.1.4 电容性薄板
        4.2.1.5 电感性薄板
        4.2.1.6 电容性厚块
        4.2.1.7 电感性厚块
        4.2.2 常用二端口电路的散射矩阵
    4.3 非连续腔体屏效的BLT计算方法推导
        4.3.1 非连续腔体的等效电路模型
        4.3.2 非连续腔体的BLT计算模型
        4.3.2.1 电压向量V
        4.3.2.2 散射矩阵S
        4.3.2.3 传播矩阵 Γ
        4.3.2.4 源向量E
        4.3.2.5 监测点电压及屏蔽效能
        4.3.3 BLT计算模型的扩展
    4.4 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
        4.4.1 BLT计算模型的精度验证
        4.4.2 非连续结构对谐振频率的影响
        4.4.3 非连续结构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孔腔内传输线负载所受电磁干扰的计算方法研究
    5.1 电磁拓扑基本理论
        5.1.1 电磁拓扑的基本思想
        5.1.2 电磁拓扑的分析步骤
    5.2 Agrawal形式的BLT方程
        5.2.1 Agrawal形式的电报方程
        5.2.2 Agrawal形式的BLT方程
    5.3 计算方法的理论推导
        5.3.1 平面波辐照腔内传输线问题的拓扑分析
        5.3.2 子问题一:开孔屏蔽空腔的耦合电场
        5.3.2.1 垂直入射与极化平面波辐照下的腔内耦合电场
        5.3.2.2 任意入射与极化平面波辐照下的腔内耦合电场
        5.3.3 子问题二:外场辐照下孤立传输线负载的电磁干扰
    5.4 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
        5.4.1 屏蔽空腔耦合场验证
        5.4.2 传输线负载响应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开孔屏蔽腔谐振模式的快速预测方法研究
    6.1 波导激励与电磁谐振机理概述
        6.1.1 波导激励
        6.1.2 谐振机理
        6.1.2.1 腔体谐振
        6.1.2.2 孔缝谐振
        6.1.2.3 腔体—孔缝耦合谐振
        6.1.2.4 腔体—激励源耦合谐振
    6.2 孔缝尺寸与分布对电磁谐振的影响研究
        6.2.1 孔缝尺寸对电磁谐振的影响
        6.2.2 孔缝分布对电磁谐振的影响
    6.3 腔体谐振模式的预测方法研究
    6.4 预测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与结果分析
        6.4.1 数值验证
        6.4.1.1 J_y等效激励源激励
        6.4.1.2 一般激励源激励
        6.4.2 实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发展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信号完整性分析
    2.1 信号完整性
        2.1.1 什么是信号完整性
        2.1.2 信号完整性问题的根源
        2.1.3 新的设计方法
    2.2 传输线理论
        2.2.1 传输线
        2.2.2 差分传输线
    2.3 高速与高频
    2.4 信号回路
    2.5 时序
    2.6 小结
第3章 反射串扰与电源完整性理论
    3.1 反射
        3.1.1 反射的概念
        3.1.2 临界长度
        3.1.3 多长的走线需要端接
        3.1.4 传输线匹配策略
    3.2 串扰
        3.2.1 串扰的概念
        3.2.2 串扰形成的根源
        3.2.3 耦合长度
        3.2.4 近端串扰和远端串扰
    3.3 电源完整性
        3.3.1 电源完整性的概念
        3.3.2 PDN 系统的噪声来源
        3.3.3 理想情况的去耦电容量
        3.3.4 实际电容的特性
        3.3.5 电容去耦的解释
    3.4 仿真工具简介
    3.5 小结
第4章 信号完整性仿真
    4.1 约束规则创建
        4.1.1 例程 PCB 介绍
        4.1.2 层叠结构
        4.1.3 反射仿真
        4.1.4 串扰仿真
        4.1.5 小结
    4.2 时序预算
    4.3 后仿真
        4.3.1 布线完成图
        4.3.2 后仿真验证
        4.3.3 时序分析
    4.4 电源完整性仿真
        4.4.1 目标阻抗设计方法
        4.4.2 传导干扰分析
    4.5 信号完整性设计相关
    4.6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300吨级气垫平台甲板面电磁兼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1.1 电磁兼容概念
        1.1.2 国内外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思路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际电磁兼容标准规范、通用算法及软件
    2.1 国际标准选用及剪裁分析
    2.2 电磁兼容性指标内容与要求分析
    2.3 电磁兼容算法及仿真软件
        2.3.1 用于电磁兼容计算分析的仿真算法
        2.3.2 电磁兼容仿真计算软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垫平台总体方案及仿真
    3.1 平台概况
        3.1.1 平台特征
        3.1.2 气垫平台建模
    3.2 天线配置情况
    3.3 天线布置
        3.3.1 总体天线电磁兼容性要求
        3.3.2 气垫平台天线布置方案
        3.3.3 气垫平台天线电磁兼容仿真
        3.3.4 气垫平台接地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垫平台甲板面电磁兼容分析
    4.1 综述
    4.2 设备间电磁干扰分析
        4.2.1 电磁干扰分析算法
        4.2.2 天线间隔离度算法
        4.2.3 短波通信干扰分析
        4.2.4 超短波通信系统干扰分析
        4.2.5 AIS 天线的干扰分析
    4.3 电磁辐射安全性分析
    4.4 甲板面电磁环境分析
    4.5 航态船体绝缘影响分析
        4.5.1 接地的分类与作用
        4.5.2 船体地电流的影响分析
        4.5.3 雷电干扰影响分析
        4.5.4 其他方面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垫平台全艇电磁干扰控制
    5.1 消除短波通信干扰的措施
    5.2 短波通信对天线系统的干扰控制措施
    5.3 管理控制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5)关于电容C存在的物理本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带电导体任意两点电荷密度比的守恒性
2 电容器具有常数C的证明
3 结语

(6)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多极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电大系统电磁兼容问题研究现状
        1.2.2 快速多极子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主要工作
        1.3.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属电磁问题基础理论
    2.1 引言
    2.2 电磁场基本理论
        2.2.1 Maxwell 方程组
        2.2.2 辅助位函数
        2.2.3 对偶定理
        2.2.4 面等效原理
        2.2.5 均匀媒质中的远区场方程
    2.3 金属电磁问题表面积分方程
        2.3.1 问题描述
        2.3.2 金属问题表面积分方程
    2.4 矩量法基本原理
    2.5 线性方程组求解方法
        2.5.1 直接法
        2.5.2 迭代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由空间中的快速多极子方法
    3.1 引言
    3.2 快速多极子方法
        3.2.1 FMM 的数学描述
        3.2.2 FMM 应用于混合场积分方程
        3.2.3 FMM 矩阵向量乘积过程
    3.3 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
        3.3.1 MLFMA 的数学描述
        3.3.2 MLFMA 矩阵向量乘积过程
    3.4 多层快速多极子方法的优化
        3.4.1 转移矩阵的快速计算
        3.4.2 利用对称性降低内存需求
        3.4.3 其他优化方案
    3.5 数值结果与分析
        3.5.1 自由空间中金属球的双站RCS
        3.5.2 自由空间中VFY-218 飞机的双站RCS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面连接结构的快速多极子方法
    4.1 引言
    4.2 电场积分方程
    4.3 基函数
        4.3.1 导体基函数
        4.3.2 导线基函数
        4.3.3 连接域基函数
        4.3.4 矢位和标位
    4.4 检验过程与矩阵方程
        4.4.1 检验过程
        4.4.2 矩阵方程
    4.5 迭代初值选取策略
    4.6 预条件方法
    4.7 数值结果与分析
        4.7.1 反射面天线辐射方向图
        4.7.2 窄边波导缝隙阵列辐射方向图
        4.7.3 预警机平台多天线电磁兼容性分析
        4.7.4 直升机旋翼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半空间环境的快速多极子方法
    5.1 引言
    5.2 半空间混合场积分方程
    5.3 半空间MLFMA 近场作用
    5.4 半空间MLFMA 远场作用
    5.5 半空间MLFMA 的对称性分析
    5.6 半空间MLFMA 中的矩阵向量乘积
    5.7 数值结果与分析
        5.7.1 收敛性测试
        5.7.2 地面上方金属球的双站RCS
        5.7.3 地面上方金属圆柱的双站RCS
        5.7.4 地面上车载天线的受扰方向图
        5.7.5 海面上舰载天线的受扰方向图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快速多极子方法分析目标宽带时域响应
    6.1 引言
    6.2 散射问题描述
    6.3 基于频域方法的宽带时域响应
    6.4 激励源脉冲波形和频谱
        6.4.1 高斯脉冲
        6.4.2 Rayleigh 脉冲
        6.4.3 Blackman-Harris 脉冲
    6.5 数值结果与分析
        6.5.1 埋地金属圆柱的时域响应
        6.5.2 地面上车辆的时域响应
        6.5.3 自由空间中飞机的时域响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OpenMP 的并行快速多极子方法
    7.1 引言
    7.2 并行系统
        7.2.1 硬件平台
        7.2.2 软件环境
    7.3 并行算法
        7.3.1 按盒子并行的方案
        7.3.2 按平面波并行的方案
        7.3.3 MPI 与OpenMP 并行算法对比
    7.4 并行性能评测与影响因素
        7.4.1 加速比
        7.4.2 并行效率
        7.4.3 可扩展性
    7.5 数值结果与分析
        7.5.1 精度验证
        7.5.2 并行效率测试
        7.5.3 B-2A 隐形飞机雷达散射特性
        7.5.4 舰载天线辐射特性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军事编队电磁问题研究
    8.1 引言
    8.2 飞机编队
    8.3 舰船编队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已发表或录用的文章及科研情况

(7)复杂目标RCS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
    1.2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概述
    2.1 基本电磁场理论
        2.1.1 Maxwell方程组
        2.1.2 波动方程
        2.1.3 算子方程与Green函数
    2.2 雷达截面的概念
        2.2.1 雷达截面的定义
        2.2.2 电磁散射的分析方法简介
    2.3 几何建模以及网格自动剖分
第三章 开口腔体RCS计算
    3.1 物理光学迭代法
        3.1.1 物理光学法的基本思想
        3.1.2 物理光学迭代法
        3.1.3 遮挡效应判断
    3.2 前后向物理光学迭代法
    3.3 IPO与FBIPO数值计算结果比较及分析
第四章 线面结构的RCS计算
    4.1 矩量法基本概念
    4.2 线面结构电场积分方程矩量法
        4.2.1 电场积分方程
        4.2.2 基函数
        4.2.3 矢位和标位
        4.2.4 矩阵方程
        4.2.5 矩阵元素计算
    4.3 计算实例与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8)水平排列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电场的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紧凑型输电线路的介绍
    1.2 研究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的意义
    1.3 目前国外的研究现状
        1.3.1 美国的研究应用状况
        1.3.2 前苏联的研究应用状况
    1.4 国内的研究现状
    1.5 目前国内外输电线路的主要计算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7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三相电场的计算原理
    2.1 时变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
    2.2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2.3 静电场中的相关基本理论
        2.3.1 静电场中导体的性质
        2.3.2 镜像法
        2.3.3 电轴与无限大接地导电平面系统的电场
    2.4 电准静态场
    2.5 多导体系统的电荷与电位
    2.6 多相交流电场的计算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输电线路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计算
    3.1 超高压输电线路模型建立的假设条件
    3.2 单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计算
    3.3 分裂导线表面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3.3.1 模拟电荷法
        3.3.2 马克特─门格尔法
        3.3.3 逐步镜象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输电线路表面电场强度的新算法研究
    4.1 连续分布电荷
    4.2 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计算方法
        4.3.1 数值积分的方法
        4.3.2 求积公式的选择
        4.3.3 计算步骤
        4.3.4 输电线路表面附近电场强度的计算
        4.3.5 举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输电线下周围空间工频电场的计算
    5.1 输电线路下空间场强的计算
        5.1.1 线电荷的计算
        5.1.2 空间电场的计算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的计算
    6.1 紧凑型输电线路相关技术规定
    6.2 紧凑型输电线路的分析计算
        6.2.1 计算方法
        6.2.2 算例
        6.2.3 程序流程图
        6.2.4 计算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9)±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场计算常用方法
        1.2.2 电场计算方法比较
        1.2.3 导线电场计算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
2 导线周围电场的计算方法及建模
    2.1 模拟电荷法
        2.1.1 模拟电荷法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步骤
        2.1.2 常用模拟电荷的类型及电位系数
    2.2 模拟电荷法的计算模型
        2.2.1 线路模型的简化
        2.2.2 避雷线对输电线路周围电场计算的影响
    2.3 有限元法
        2.3.1 有限单元法
        2.3.2 剖分和插值
    2.4 有限元法的计算模型
        2.4.1 有限元法数学模型
        2.4.2 FEMLAB 有限元模型
    2.5 FEMLAB 简介
    2.6 小结
3 基于模拟电荷原理的导线周围电场计算方法
    3.1 优化模拟电荷法
        3.1.1 优化模拟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步骤
        3.1.2 优化模拟电荷法的应用
        3.1.3 目标函数U_1的求解方法
    3.2 补偿电荷法
        3.2.1 补偿电荷法基本理论
        3.2.2 补偿电荷移动方向的选择
        3.2.3 模拟电荷可能位置偏移距离的计算
    3.3 多电荷法
        3.3.1 分裂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3.2 多电荷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3.4 计算方法综合及比较
    3.5 小结
4 基于有限元法的导线周围电场计算方法
    4.1 计算场域网格的划分
        4.1.1 自适应有限元技术
        4.1.2 网格再剖分
    4.2 单元质量及计算精度
        4.2.1 单元质量分析
        4.2.2 计算精度评估
    4.3 有限元外推法
        4.3.1 外推定理
        4.3.2 有限元外推法的应用与分析
    4.4 小结
5 云广特高压直流线路导地线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5.1 避雷线表面电场计算
        5.1.1 避雷线接地时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5.1.2 避雷线不接地时表面电场计算与分析
    5.2 导线表面电场影响因素及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多路耦合器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多路耦合器简介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多路耦合器耦合网络设计
    2.1 耦合网络设计
        2.1.1 滤波器失谐特性
        2.1.2 耦合网络设计思想及其滤波器阻抗与通道数量的关系
        2.1.3 滤波器谐振特性及其等|Γ|圆设计
        2.1.4 等|Γ|圆反设计
    2.2 设计实例
        2.2.1 滤波器实测数据
        2.2.2 耦合网络优化
        2.2.3 实测耦合网络特性
    2.3 耦合网络的若干实际问题
        2.3.1 同轴线内导体阶梯的不连续性
        2.3.2 同轴线直角拐角的不连续性
        2.3.3 滤波器阻抗测试参考面误差
    2.4 失谐特性一般性分析和限制
    2.5 小结
第三章 反射系数模方法及其应用
    3.1 宽带匹配的反射系数模方法
        3.1.1 反射系数模理论
        3.1.2 应用实例
        3.1.3 结论
    3.2 反射系数模方法应用于指标分解
        3.2.1 “绝对”指标分解
        3.2.2 “相对”概率指标分解
    3.3 小结
第四章 网络Q值的若干问题
    4.1 微波谐振模型和3dB-Q值问题
        4.1.1 低频并联谐振模型
        4.1.2 通过式谐振腔
        4.1.3 微波网络模型谐振分析
        4.1.4 结语
    4.2 广义Foster定理和系统Q值
        4.2.1 引言
        4.2.2 广义Foster定理
        4.2.3 网络Q值
        4.2.4 应用实例
        4.2.5 结语
    4.3 小结
第五章 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
    5.1 准椭圆函数及其滤波器综合
        5.1.1 椭圆函数滤波器设计
        5.1.2 多耦合带通滤波器及其与椭圆函数的差距
        5.1.3 准椭圆函数的构造
        5.1.4 两种准椭圆函数的比较
    5.2 一般Chebyshev及其最优一般Chebyshev滤波器设计
        5.2.1 等波纹广义Chebyshev函数的最优特性
        5.2.2 最优Chebyshev函数综合
        5.2.3 交叉耦合滤波器的实现
    5.3 耦合矩阵求解
    5.4 小结
第六章 空间映射算法及其在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
    6.1 简介
    6.2 空间映射算法及其算法的发展
        6.2.1 空间映射算法(SM)
        6.2.2 渐进空间映射算法(ASM)
        6.2.3 置信区间渐进空间映射算法(TRASM)
        6.2.4 混合渐进空间映射算法(HASM)
    6.3 交叉耦合滤波器设计中的应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附录A:谐振腔交叉耦合带通滤波器设计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四、孤立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Collin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单边磁共振传感器射频线圈的交流阻抗计算[D]. 孔晓涵. 重庆大学, 2020
  • [2]腔体结构电磁屏蔽特性解析计算方法研究[D]. 尹名初.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3]高速互连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D]. 马进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4]300吨级气垫平台甲板面电磁兼容研究[D]. 边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6)
  • [5]关于电容C存在的物理本质[J]. 牛福龙,刘大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6]复杂电磁环境中快速多极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赵勋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7)
  • [7]复杂目标RCS计算[D]. 王宇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01)
  • [8]水平排列同塔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电场的计算研究[D]. 向仲卿. 广西大学, 2007(05)
  • [9]±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导线电场计算方法的研究[D]. 薛荣. 重庆大学, 2007(05)
  • [10]多路耦合器及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D]. 苏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隔离导体和多导体系统的广义柯林原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