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铍铜行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

我国铍铜行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

一、我国铍铜产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罗富鑫[1](2020)在《Cu-Ni-Mn合金的组织演变与强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u-Ni-Mn系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弹性模量,及优异的导热性和耐蚀性,常用作弹性元器件及结构件,在电子电器、石油钻采、航天航空等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关于Cu-Ni-Mn系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弥散析出粒子的强化机制,对于固溶强化、形变强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论文以Cu-Ni-Mn合金为研究对象,借助SEM、TEM、拉伸试验等测试分析手段,系统地研究了Ni、Mn元素对Cu-Ni-Mn合金的固溶强化作用的影响;Cu-Ni-Mn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的析出行为和强化机理;形变热处理工艺对Cu-Ni-Mn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作用。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1)借助强化模型定量分析了固溶态Cu-Ni-Mn合金的强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固溶强化是固溶态合金主要强化机制。在固溶态Cu-Ni-Mn合金中,屈服强度随溶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Ni和Mn元素的协同添加会引起更高的原子尺寸失配和硬化常数,导致Cu-Ni-Mn合金中固溶强化作用更强。由于Mn溶质的原子尺寸失配更高,因此Mn元素添加所产生的固溶强化效果高于Ni。此外,在Ni含量一定的Cu-Ni-Mn合金中,随着Mn含量的增加,Ni的硬化常数值会显着增加,这表明Mn的添加可以增强Ni的固溶强化作用。相反,当Ni含量发生变化时,Mn的硬化常数变化较小。因此,Cu-Ni-Mn合金固溶强化的提高主要归因于Ni固溶强化作用的增强,而Mn的添加是增强Ni固溶强化作用的关键因素。(2)在Cu-25Ni-25Mn合金中,NiMn相通过连续/不连续两种脱溶转变发生脱溶析出,在350℃及以下温度,不连续脱溶转变是Cu-25Ni-25Mn合金中NiMn相析出的主要途径;当时效温度升高至450℃,不连续脱溶转变被抑制,连续脱溶转变成为NiMn相脱溶析出的主要途径。Cu-25Ni-25Mn合金在350℃和450℃时效的峰值硬度分别为471HV5和500HV5,两种方式脱溶析出的NiMn相皆能有效提高合金硬度。连续脱溶析出的NiMn相粒子与基体存在共格关系。基于受限层滑模型,可以计算出Cu-25Ni-25Mn合金在350℃发生不连续脱溶转变后的屈服强度,对比实测值发现理论值推导与实验值大致接近,表明由于纳米级NiMn相与Cu基体相对位错具有强烈阻碍作用,因此Cu-25Ni-25Mn合金中不连续脱溶组织能获得高强度。(3)冷轧态Cu-25Ni-25Mn合金硬度随形变量的增大而增加。Cu-25Ni-25Mn合金在经过80%冷轧后,其硬度值达到300HV5,硬度提高了175HV5。(4)Cu-25Ni-25Mn合金在冷轧和时效处理后,一方面,合金的峰值硬度明显提高。80%冷轧态Cu-25Ni-25Mn合金在350℃时效24 h,其硬度值能达到550HV5,比固溶后直接时效的合金的峰值硬度高100HV5。冷轧态Cu-25Ni-25Mn合金在时效过程中获得的高硬度,是位错强化和不连续脱溶组织强化的综合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形变量的增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Cu-25Ni-25Mn合金达到硬度峰值的时间均有所缩短。在450℃,固溶态、40%冷轧态和80%冷轧态合金达到峰时效的时间分别在40 h、14 h、2 h。此外,由于Cu-25Ni-25Mn合金350℃时效过程中发生了回复反应造成位错强化效果的降低,导致冷轧后时效态Cu-25Ni-25Mn合金在时效过程中硬度增量低于固溶时效态合金。

赵娟[2](2020)在《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以鹰潭市为例》文中提出2009-2019年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第一个10年,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成为中国物联网下一个10年的起点。物联网产业作为继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传统IT行业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已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对于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鹰潭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点示范城市,先后被确立为江西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目前,鹰潭市已进入“物超人”城市行列。加快建设产业基地推动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本文通过运用文献总结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法梳理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江西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优势与瓶颈,对国内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条件、关键技术、产业特色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运用钻石模型重点分析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战略中的政府作用,在深层剖析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基础条件、融合应用、结构布局等因素后,试图找到鹰潭市物联网产业聚集发展的路径,提出完善和发展当前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性对策与思考。论文主体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背景及意义、内容及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路径。第二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梳理、归纳物联网产业发展文献综述,分为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文献综述和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物联网产业的内涵、特征、物联网产业联动效应和发展趋势。第四章主要对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章首先介绍了国家和江西省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其次对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找出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钻石模型”对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本章在分析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的战略性发展提出对策与思考。主要从顶层规划、金融扶持、产学研用联动作用、人才培养与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进行建议。

陈艺琳[3](2020)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手段,而推动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是促进其发展的现实平台和有效途径。虽然越来越多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然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有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人才缺乏的劣势,这就导致生态工业园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存在诸多问题,而对于现有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从而针对性地给予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性建议从而进行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产业关联和生态效率两个维度,建立产业关联模型、生态效率指标,应用数学及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体系应用于西安泾河和福建上杭两个工业园,基于评价结果对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给予对策建议,同时也为其它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在对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总结的基础上,考虑欠发达地区园区数据不足、获取具有局限性等实际特点,选择两个较为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园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生态效率评价中由输入端(资源投入性指标)及输出端(污染排放性指标)两个输入要素类别构成,其中包括建设用地产出率、能源消耗产出率、用水产出率、原材料消耗总产出率4个资源效率指标和废气排放产出率、废水排放产出率、固体废弃物排放产出率3个环境效率指标共7个具体指标;产业关联度评价一方面通过生态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总关联度三个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效果进行评定,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关联图对园区内部产业链现状进行更加直观、清晰的认知。(2)以2017年全国生态效率各要素值、国家工业园关联度均值作为园区生态效率、产业关联度评价标准对园区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选择相对发达地区福建上杭工业园作为对照参考对园区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3)运用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从生态效率与产业关联度双重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对经济欠发达的西安泾河工业园及经济较发达的上杭工业园进行应用研究。研究表明,西安泾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国内总体水平,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污染物排放明显存在短板,物质能源的利用包括对于环境污染的控制都不理想,另一方面企业间副产品、废品利用率较低,使得降污成本上升,环境污染控制中一些指标较差。未来园区如何利用区域优势、结合产业结构有针对性提高园区循环经济水平将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石智军,姚克,姚宁平,李泉新,田宏亮,田东庄,王清峰,殷新胜,刘飞[4](2020)在《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装备40年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煤矿井下坑道钻探在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增加清洁能源供给、实现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实现了"由无到有"向"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依靠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科技创新,支撑煤矿地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首先从矿井灾害防治、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探查、煤层气资源开发和其他工程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对煤矿井下坑道钻探的需求,并结合煤矿井下坑道钻探领域专着、专利、论文、标准规范、获奖情况,系统回顾和总结了40年来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历程和代表性成果。在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方面,提出和发展了煤矿井下坑道回转钻进技术、稳定组合钻具定向钻进技术和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实现了煤矿井下钻孔施工由"无控钻进"到"受控钻进"再到"精确定向钻进"的跨越;研制了坑道钻机、泥浆泵(车)、钻杆、钻头、螺杆钻具、随钻测量系统、冲洗液循环净化系统等装备,促进了煤矿井下坑道钻探装备国产化进程及其升级换代,形成了适应于我国煤层赋存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同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体系,尤其是大功率定向钻进和自动化、智能化钻进技术与装备研发,使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装备水平跃升到新的台阶,推动了煤矿地质保障技术的进步,支撑了我国煤炭科学产能的释放和煤层气高效开发。面对新一轮能源科技革命,针对新形势下煤矿安全发展新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精准快速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已迫在眉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与装备发展方向及建议。

潘建立,刘伟锋,李永华,李文[5](2020)在《Ni含量对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铍铜合金性能优良、应用广泛,通过对不同Ni含量的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进行硬度检测、固溶处理以及微观组织分析,研究了Ni含量对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i含量的升高,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由不含Ni时的141HV增长到含Ni为0.98wt%时的硬度峰值180 HV;随着Ni含量的继续升高,硬度下降到165 HV。975℃固溶时,随着固溶时间的延长,晶内出现分布均匀的针状Ni-Be相,确定低铍铜合金板坯的固溶温度为975℃固溶时间为1 h。

王欣[6](2019)在《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更多依靠资源禀赋和传统要素投入的云南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缺乏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以致该省有色金属产业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低端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使该产业异常脆弱敏感,一旦市场出现波动便会造成全行业波动甚至大型骨干企业亏损。作为云南重要产业,有色金属工业对云南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不仅可以创造财税收入以及稳定和扩大就业,而且为打造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助力,在此过程中,要求该省摈弃传统的从大而不强、污染严重、产业链条短和抗风险能力弱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作为云南传统支柱产业,有色金属工业具有典型的政府扶持特性,二0一四年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为探索云南发展路径,促进包括有色金属在内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云南经济发展实施的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政府包括云南地方政府也相继推出一系列助力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是该产业政策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制定的是否适当,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哪些问题等都亟待探究。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系统研究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探寻新形势下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对策。论文梳理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云南有色产业发展现状,收集整理现行主要产业政策,利用Malmquist指数的二阶DEA-Tobit模型对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总体效率较高,但全要素生产率是减少的,产业生产力的低下主要是由技术进步不足导致的;从政策实施效果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人才和环境规制政策发展都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财税政策导向呈弱显着性,土地政策对有色金属产业的作用已不明显,说明整个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已从依靠外生因素增长推动向依靠内生因素增长推动新阶段转变。论文进一步分析在世界有色金属产业供需双低、中国有色金属产业进入低速增长的背景下,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在新的以内生因素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重点及各项具体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政策必须根据整个产业新的发展背景和阶段加快政策调整,才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李永华,潘建立,任海强,刘伟峰[7](2018)在《Ni对低铍铜合金铸锭组织和硬度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对不同Ni含量的铍铜合金进行微观组织分析、物相分析、TEM显微组织分析以及硬度检测,研究Ni含量对铍铜合金铸锭组织和硬度的影响。通过分析表明,Ni含量不同,低铍铜合金铸锭内部析出相形貌及其分布有明显差异,铍铜合金硬度随Ni含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0.98wt.%达到最大值。

陆邦柱[8](2018)在《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经济资源。商洛市位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资源保护区,区域集群源污染问题严重,不仅影响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阻碍着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水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为实现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选择新兴的循环经济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资源保护区产业集群循环经济化为实施载体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明确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得到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给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案例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扎根理论,将深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融入一起来分析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并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再次,论文按照发展循环集群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设计了水资源保护区循环集群发展模式。此外,论文对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概念进行定义,介绍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分析方法,并构建了定量分析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最后,提出了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为我国其他区域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提供学术指导和实践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商洛市区位优势、资源要素禀赋及法律法规是循环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并在“基础—诱因—推动”理论框架下分析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商洛市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是以企业自组织方式、链条牵引式和网络集成式三种方式形成的;其次,根据访谈结果得知,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外在驱动因素、内在激励因素和内部结构因素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三,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驱动因素进行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产业集群从业人员的总数、交通便利度、人均财政专项补贴额度、矿产资源生产与加工的龙头企业数量、人均集群产业总产值、集群低碳研发经费、集群申请低碳专利数、集群科研人数、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外商投资额度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第四,按照循环集群发展的要求,根据水资源保护区的客观现实情况,商洛市设计了三个层次上的产业集群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以企业为核心的小循环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中级循环模式和在社会范围的大循环模式。第五,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逐年对比分析。最后,文章阐述了对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运用前面有关的研究结论提出要从政府调控、创新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及政策和宣传要素五个方面构建对策支撑体系。

李聪[9](2018)在《Cu-3Ti-2Mg合金热力加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系统研究了 Cu-3Ti-2Mg合金铸态、固溶态以及时效态的组织和性能,以及冷轧和时效处理对Cu-3Ti-2Mg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组织和析出相进行了表征,对Cu-3Ti-2Mg合金的硬度、导电率、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摩擦系数进行了测试。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铸态Cu-3Ti-2Mg合金的组织为典型的树枝晶,主要由α-Cu(Ti,Mg)和Cu2Mg相组成。铸态Cu-3Ti-2Mg合金导电率和硬度分别为11.5%IACS和259HV。(2)经800℃保温10h均匀化处理+700℃保温4h固溶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导电率和硬度最低。(3)时效初期,Cu-3Ti-2Mg合金中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分解,生成Cu2Mg相,并连续析出)β’-Cu4Ti相,合金得到强化。随着时效的进行,发生β’→β转变并生成与基体保持非共格关系的β-Cu3Ti相,Cu2Mg相逐渐粗化,从而导致合金硬度降低。溶质原子以Cu2Mg、β’-Cu4Ti、β-Cu4Ti和β-Cu3Ti的形式析出,降低了基体中Ti的含量,是导电率恢复的主要原因。(4)时效前冷轧处理使Cu-3Ti-2Mg合金获得较大的畸变能,促进第二相粒子析出,提高合金的导电率和硬度,缩短了合金达到峰值硬度时效时间。经过70%冷轧+450℃保温3h时效处理,Cu-3Ti-2Mg合金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导电率、硬度、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摩擦系数分别为 18.1%IACS、362HV、141.12GPa、1.004GPa 和 0.66。

刘伟[10](2017)在《极低温—力—电—磁多场环境场下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测试仪器研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的临界转变温度、高的上临界磁场及在高磁场环境下优越的载流性能,在电力运输、强磁场科学、交通领域等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以上应用中,超导材料均处在低温、强磁场及大电流复杂多场环境中,其热应力、电磁力会导致超导材料发生变形,进而降低其临界电流,给超导器件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研究高温超导材料在极低温-力-电-磁多场环境下的临界电流特性成为优化材料制备工艺、进一步推动其工程实用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另外,受目前高温超导材料可制备长度限制,接头成为其应用中关键组成部件,开展接头制备工艺及其在多场复杂环境下的力学、电学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论文针对这两类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研制了一套液氮直接冷却、力-电-磁多场环境超导材料临界电流测试系统(第一代)。该系统可实现超导材料临界电流的多环境场、及其载流稳定性的测试,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在此基础上对YBCO涂层导体(YBCO CC)和Bi系第一代带材(Bi-2223)开展了多场环境下临界电流测试,得到了77K自场环境下的临界电流、力-电-磁特性、不可逆应变、稳定性等重要参数。接着,在第一代仪器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研究横向压缩引起超导材料临界电流变化的测试夹具。对YBCO CC开展了横向压缩特性测试,并通过n值揭示了临界电流衰减的原因。同时,研制了一套液氮环境、电、磁多环境场超导材料层间剥离强度的测试设备。对YBCO CC开展了常温、液氮温度机械剥离强度测试及77K环境下力-磁、力-电等特征测试,并借助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揭示了YBCO CC的剥离位置及剥离机制。然后,提出一种的新的超导接头焊接工艺,当焊接长度为8cm时,接触电阻为8.35n?,成为目前文献报道中的最小值。实验发现,采用该种新的焊接工艺所获得的焊接接头具有较优越的力-电性能,与完整带材基本相当。接着对制备工艺过程参数如焊接预压力、焊接长度等关键参数对接头性能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获得了最优的工艺流程参数。最后对横向压缩和剥离过程中接头端部效应引起临界电流的衰减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两个过程中临界电流衰减的本质原因为端部的应力集中导致YBCO超导层损坏。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接头强化方案,并给予了实验证实。最后,设计一种新的高温超导二流引线,成功解决了密闭空间大电流引入及传输焦耳热等技术难题,自主研制了一套采用G-M制冷机直接冷却的力-热-电-磁多场环境、且具有可视化功能的测试装置(第二代)。该设备在超高真空、极小空间内可实现6.59K至300K连续变温控制,最大测试电流可达600A,最大拉伸应变20%,外加垂直磁场05T,具备多场环境下的超导材料力学、电磁学性能测试的功能。另外,结合磁光系统实现了超导材料内部损伤的原位、实时观测,这使得对超导材料在变形过程中内部损伤机制及其对临界电流的影响研究成为可能。最后,利用该设备对YBCO CC和Bi-2223展开了变温环境下的多场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对已有的理论预测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铍铜产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铍铜产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Cu-Ni-Mn合金的组织演变与强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Cu-Ni-Mn合金研究现状
        1.2.1 热力学研究
        1.2.2 时效析出行为
        1.2.3 连续/不连续脱溶析出第二相对合金强度的影响
        1.2.4 Cu-Ni-Mn合金使役性能研究
    1.3 合金的强化机制
        1.3.1 固溶强化
        1.3.2 形变强化
        1.3.3 弥散强化
        1.3.4 细晶强化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实验合金的制备
        2.2.1 熔炼铸造
        2.2.2 热轧
        2.2.3 固溶处理
        2.2.4 冷轧处理
        2.2.5 时效处理
    2.3 Cu-Ni-Mn合金力学性能测试
        2.3.1 硬度测量
        2.3.2 拉伸性能测试
    2.4 Cu-Ni-Mn合金组织观察与分析
        2.4.1 金相组织观察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4 电子背散射(EBSD)分析
        2.4.5 X射线衍射(XRD)分析
第三章 Ni、Mn元素协同作用对Cu-Ni-Mn合金固溶强化的影响
    3.1 引言
    3.2 固溶态Cu-Ni-Mn合金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
    3.3 固溶态Cu-Ni-Mn合金强化作用机制分析
        3.3.1 晶界强化
        3.3.2 位错强化
        3.3.3 固溶强化
        3.3.4 强化作用贡献
    3.4 Ni和Mn对固溶强化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u-Ni-Mn合金的时效强化作用及其机制
    4.1 引言
    4.2 Cu-25Ni-25Mn合金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变
        4.2.1 Cu-25Ni-25Mn合金时效硬化行为
        4.2.2 Cu-25Ni-25Mn合金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4.2.3 Cu-25Ni-25Mn合金时效过程中的组织性能内在联系
    4.3 不连续脱溶转变对Cu-Ni-Mn合金强度的影响作用
        4.3.1 Cu-Ni-Mn合金中不连续脱溶组织的形貌结构特征
        4.3.2 Cu-Ni-Mn合金不连续脱溶转变过程中强度变化
        4.3.3 不连续脱溶组织的强化作用机制
        4.3.4 Cu-Ni-Mn合金的拉伸断口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Ni-Mn合金的形变强化及形变对时效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冷形变对Cu-Ni-Mn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作用
        5.2.1 冷形变过程中合金的力学性能演变
        5.2.2 冷形变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
    5.3 形变热处理对Cu-Ni-Mn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作用
        5.3.1 形变热处理过程中合金的力学性能演变
        5.3.2 形变组合时效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
        5.3.3 冷轧时效工艺对Cu-Ni-Mn合金的强化作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以鹰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内容、路径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3.1 论文的创新点
        1.3.2 论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2.1.1 关于物联网产业及产业基地的理论研究
        2.1.2 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研究
    2.2 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2.2.1 关于物联网产业的理论研究
        2.2.2 关于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3 物联网产业概述
    3.1 物联网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3.1.1 物联网产业的定义
        3.1.2 物联网产业链构成
        3.1.3 物联网产业的特征
    3.2 物联网产业的联动效应分析
        3.2.1 物联网产业纵向联动一体化发展分析
        3.2.2 物联网产业横向联动一体化分析
    3.3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4 鹰潭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4.1 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4.1.1 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态势
        4.1.2 全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分布
    4.2 江西省物联网产业规划与布局
    4.3 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4.3.1 鹰潭市物联网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4.3.2 鹰潭市物联网产业主要应用领域
    4.4 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 规模化应用程度有限
        4.4.2 缺少龙头企业整合产业资源
        4.4.3 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
        4.4.4 人才缺乏成为发展瓶颈
    4.5 基于“钻石模型”对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存在问题的分析
        4.5.1 波特“钻石模型”(1)理论简述
        4.5.2 基于“钻石模型”的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 鹰潭市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性思考与对策
    5.1 完善顶层规划,强化制度保障
    5.2 加强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
    5.3 整合多方资源,提升产业层次
    5.4 加快人才培养,激发创新动力
    5.5 龙头企业引领,培育特色品牌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2.1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研究
        2.1.1 欠发达地区概念界定
        2.1.2 工业园区及生态工业园区
        2.1.3 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2.2 循环经济研究
        2.2.1 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3 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2.2.4 循环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2.2.5 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2.2.6 循环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2.2.7 农工共生型生态工业园
    2.3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
        2.3.1 物质流分析
        2.3.2 生态效率
        2.3.3 关联度法
        2.3.4 指标体系法
        2.3.5 循环经济评价方法比较
    2.4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研究
        2.4.1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关联度研究
        2.4.2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研究
        2.4.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3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2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3.2.1 基于产业关联度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
        3.2.2 基于生态效率的工业园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3.3 评价标准的确定
4 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4.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
        4.1.1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概况
        4.1.2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
        4.1.3 西安泾河工业园区生态效率
    4.2 福建上杭工业园
        4.2.1 上杭工业园概况
        4.2.2 上杭工业园产业关联度
        4.2.3 上杭工业园生态效率
    4.3 两工业园区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对策与结论
        5.1.1 对策建议
        5.1.2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4)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装备40年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对坑道钻探需求
    1.1 矿井灾害防治对坑道钻探需求
    1.2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探查对坑道钻探的需求
    1.3 煤层气资源开发对坑道钻探的需求
    1.4 其他工程应用对坑道钻探的需求
2 坑道钻探研究进展
    2.1 专着
    2.2 发明专利
    2.3 期刊论文
        2.3.1 论文发表期刊情况
        2.3.2 论文发表机构情况
        2.3.3 论文被引情况
    2.4 学位论文
    2.5 获奖情况
    2.6 国家/行业标准
3 坑道钻探技术发展历程
    3.1 回转钻进技术研究进展
    3.2 稳定组合钻具定向钻进研究进展
    3.3 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研究进展
        3.3.1 引进消化阶段
        3.3.2 自主研发阶段
        3.3.3 创新发展阶段
    3.4 碎软煤层钻进技术发展进展
        3.4.1 螺旋钻进技术
        3.4.2 中风压空气钻进技术
        3.4.3 空气套管钻进技术
        3.4.4 梳状钻孔定向钻进技术
        3.4.5 空气螺杆钻具定向钻进技术
        3.4.6 筛管完孔工艺技术
    3.5 坑道取心钻进技术研究进展
        3.5.1 绳索取心钻进技术
        3.5.2 水力反循环取心钻进技术
        3.5.3 长距离密闭取心定向钻进技术
4 坑道钻探装备发展历程
    4.1 坑道钻机发展现状
        4.1.1 分体式钻机
        4.1.2 履带式钻机
        4.1.3 胶轮式定向钻机
        4.1.4 自动化、智能化钻机
    4.2 煤矿井下泥浆泵(车)发展现状
    4.3 煤矿井下坑道钻杆发展现状
        4.3.1 高强度外平钻杆
        4.3.2 螺旋钻杆
        4.3.3 三棱钻杆
        4.3.4 有线随钻测量钻杆
        4.3.5 无磁钻杆
        4.3.6 打捞钻杆
    4.4 煤矿井下坑道钻头发展现状
        4.4.1 硬质合金钻头
        4.4.2 金刚石钻头
        4.4.3 PDC钻头
    4.5 煤矿井下坑道螺杆钻具发展现状
    4.6 钻孔轨迹测量系统发展现状
        4.6.1 存储式测量系统
        4.6.2 随钻测量系统
    4.7 冲洗液循环净化系统发展现状
5 坑道钻探实验室平台建设
    5.1 钻探工艺实验室
        5.1.1 液动冲击回转钻进实验室
        5.1.2 微机控制托拉姆钻机的工艺实验台
    5.2 钻机实验平台
        5.2.1 液压元件实验台
        5.2.2 钻机综合检测检验实验台
    5.3 钻具实验室
        5.3.1 钻杆实验台
        5.3.2 小直径螺杆钻具性能测试台
        5.3.3 钻头微钻实验台
    5.4 钻孔测量仪器实验室
6 坑道钻探发展方向与建议
    6.1 坑道钻探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
    6.2 超大直径顶板高位定向成孔技术开发
    6.3 煤矿井下旋转导向钻进系统的研制
    6.4 高精度随钻测量系统的研制
    6.5 钻孔机器人的研制

(5)Ni含量对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和实验路线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Ni含量对铍铜合金铸坯热轧后显微组织变化的影响
    2.2 Ni含量对低铍铜合金热轧后板坯硬度的影响
    2.3 低铍铜合金固溶处理与组织性能
        2.3.1 固溶制度的确定
        2.3.2 Ni对固溶处理后低铍铜合金硬度的影响
3 结论

(6)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研究综述
        1.2.2 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综述
        1.2.3 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研究综述
        1.2.4 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效率测度方法
        1.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1.3.3 论文技术路线图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论文研究相关概念和机理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有色金属产业
        2.1.2 产业转型升级及判断标准
        2.1.3 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政策
    2.2 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分析
        2.2.1 企业融资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2.2 财税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2.3 人才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2.4 环境规制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2.5 科技创新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支持政策
    3.1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及产能基本情况
    3.2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现状
        3.2.1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制定情况
        3.2.2 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3.2.3 有色金属技术研发情况
    3.3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支持政策
第四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施效率测度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选择
    4.3 有色金属产业转型效率测度
        4.3.1 模型构建
        4.3.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3.3 综合效率分析
        4.3.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动态效率分析
    4.4 有色金属产业政策实施效果测度
        4.4.1 模型构建
        4.4.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4.4.3 Tobit回归结果分析
    4.5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第五章 云南有色金属产业支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建议
    5.1 政策目标导向不明晰,应加以调整
        5.1.1 延伸产业链,促进协调发展
        5.1.2 实现产业转型发展
    5.2 政策实施重点应及时调整
    5.3 各项具体政策的完善
        5.3.1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融资问题
        5.3.2 政企合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5.3.3 深化产学研结合,强化人才支撑
        5.3.4 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能力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的研究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原始数据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及实践工作

(7)Ni对低铍铜合金铸锭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制备
    1.1 制备铸锭
    1.2 取样
    1.3 化学成分分析
2 Ni对铸态铍铜合金显微组织变化的影响
    2.1 微观组织分析
    2.2 物相分析
    2.3 TEM显微组织分析
3 Ni对铸态铍铜合金硬度的影响
4 结论

(8)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循环经济
        2.1.3 循环产业集群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2 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3.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条件
        3.1.1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基础
        3.1.2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现实要求
        3.1.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推动
    3.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3.2.1 形成机制系统动力框架构建
        3.2.2 形成系统动力理论框架的分析
        3.2.3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分析方法
        3.2.4 循环产业集群形成因果关系结构图
        3.2.5 循环产业集群因果关系关键反馈回路
    3.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3.3.1 企业层面自组织形成方式
        3.3.2 链条牵引式形成方式
        3.3.3 网络集成式形成方式
4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4.1 研究方法
    4.2 访谈过程介绍
        4.2.1 访谈对象
        4.2.2 访谈过程
    4.3 访谈资料编码分析
        4.3.1 资料分析准备工作
        4.3.2 开放性编码
        4.3.3 关联性编码
        4.3.4 理论编码
    4.4 质性研究信度与效度
        4.4.1 质性研究信度
        4.4.2 质性研究效度
    4.5 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获取
5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 基于企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1.1 资源型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2 农业企业低碳循环利用
        5.1.3 企业自身的清洁生产
    5.2 基于工业园区发展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5.2.2 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5.2.3 打造龙头企业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4 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6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6.1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概念
    6.2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方法
        6.2.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原理
        6.2.2 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6.2.3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工作步骤
    6.3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
        6.3.1 投入指标的确定
        6.3.2 产出指标的确定
7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
    7.1 商洛市背景现状
    7.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
        7.2.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系统动力
        7.2.2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形成方式
    7.3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驱动因素
        7.3.1 研究方法及步骤
        7.3.2 驱动因素及指标设计
        7.3.3 数据的获取及计算过程
        7.3.4 实证结果分析
    7.4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7.4.1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
        7.4.2 企业层面发展模式
        7.4.3 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7.4.4 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
    7.5 商洛市水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
        7.5.1 数据来源
        7.5.2 商洛市循环产业集群运行效率评价
8 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8.1 发挥政府的调控保障作用
        8.1.1 加快政府发展循环产业集群的组织保证
        8.1.2 改进政府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管理
        8.1.3 动态调整产业集群范围
    8.2 积极培育循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8.2.1 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8.2.2 增强可持续创新能力
    8.3 强化循环产业集群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8.3.1 重视科技人才
        8.3.2 强化人才的引进工作
    8.4 政策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4.1 经济政策
        8.4.2 技术政策
        8.4.3 产业政策
    8.5 宣传要素维度的保障体系
        8.5.1 注重区域品牌宣传管理
        8.5.2 提升区域企业品牌形象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性
        9.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的研究项目
致谢

(9)Cu-3Ti-2Mg合金热力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常用铜基弹性合金
        1.2.1 铍青铜
        1.2.2 锡磷青铜
        1.2.3 黄铜
        1.2.4 Cu-Ni-Sn系合金
        1.2.5 Cu-Ni-Si系合金
    1.3 Cu-Ti合金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流程
    2.2 实验材料
    2.3 主要实验设备
    2.4 合金制备
        2.4.1 制备过程
        2.4.2 均匀化处理
        2.4.3 固溶处理
        2.4.4 轧制变形处理
        2.4.5 时效处理
    2.5 组织表征
        2.5.1 金相分析
        2.5.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5.3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及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
        2.5.4 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
    2.6 性能测试
        2.6.1 导电率
        2.6.2 硬度
        2.6.3 拉伸性能
        2.6.4 弹性模量
        2.6.5 摩擦学性能
        2.6.6 抗应力松弛性能
3 铸态、均匀化处理及固溶态Cu-3Ti-2Mg合金组织及性能
    3.1 铸态Cu-3Ti-2Mg合金组织演变
        3.1.1 铸态Cu-3Ti-2Mg合金XRD分析
        3.1.2 铸态Cu-3Ti-2Mg合金显微组织
    3.2 Cu-3Ti-2Mg合金均匀化退火研究
    3.3 固溶温度对Cu-3Ti-2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3.3.1 固溶温度对Cu-3Ti-2Mg合金组织的影响
        3.3.2 固溶温度对Cu-3Ti-2Mg合金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轧制处理对Cu-3Ti-2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变形量的轧制处理后Cu-3Ti-2Mg合金XRD分析
    4.2 轧制处理对Cu-3Ti-2Mg合金组织的影响
        4.2.1 金相照片
        4.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4.3 轧制处理对固溶态Cu-3Ti-2Mg合金导电率及硬度的影响
    4.4 轧制处理对Cu-3Ti-2Mg合金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4.4.1 轧制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
        4.4.2 轧制处理的Cu-3Ti-2Mg合金磨损形貌
    4.5 本章小结
5 时效处理对Cu-3Ti-2M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1 时效温度对Cu-3Ti-2Mg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5.1.1 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组织
        5.1.2 不同温度时效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硬度和电导率
        5.1.3 时效温度对Cu-3Ti-2Mg合金弹性模量的影响
    5.2 时效时间对Cu-3Ti-2Mg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2.1 不同保温时间时效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组织
        5.2.2 时效时间对Cu-3Ti-2Mg合金的导电率及硬度的影响
        5.2.3 时效时间对Cu-3Ti-2Mg合金的弹性模量的影响
    5.3 时效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力学性能
        5.3.1 时效态Cu-3Ti-2Mg室温拉伸性能
        5.3.2 时效态Cu-3Ti-2Mg室温拉伸后的断口形貌
    5.4 时效处理后Cu-3Ti-2Mg合金的摩擦学研究
    5.5 Cu-3Ti-2Mg合金的软化温度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10)极低温—力—电—磁多场环境场下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测试仪器研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超导简介
        1.1.2 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1.1.3 高温超导应用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低温及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测试设备
        1.2.2 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测试研究
        1.2.3 高温超导接头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液氮冷却、力-电-磁多环境场高温超导测试系统的研制(第一代)及应用
    2.1 超导材料临界电流测试原理
        2.1.1 临界电流测试原理
        2.1.2 测试常见问题
    2.2 高温超导力-电-磁多环境场测试系统
        2.2.1 信号采集及监视系统
        2.2.2 加载系统
        2.2.3 低温系统
        2.2.4 超导磁体系统
    2.3 测试功能与数据处理
        2.3.1 测试功能概述
        2.3.2 测量结果数据处理
    2.4 YBCO CC测试及结果分析
        2.4.1 实验样品及测试过程
        2.4.2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2.4.3 测试系统整体精度讨论
    2.5 Bi-2223 测试结果及讨论
        2.5.1 实验样品及测试过程
        2.5.2 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超导带材的横向压缩及层间剥离研究
    3.1 压缩实验装置
        3.1.1 实验装置构成
        3.1.2 测试原理及可靠性验证
    3.2 YBCO CC横向压缩实验
        3.2.1 实验样品
        3.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3 层间剥离测试仪器研制
        3.3.1 测试仪器的构成及功能
    3.4 YBCO高温超导层间剥离实验研究
        3.4.1 测试样品
        3.4.2 测试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超导接头的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4.1 YBCO接头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4.1.1 YBCO接头的制备
        4.1.2 YBCO接头的性能测试
    4.2 YBCO接头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1 焊接压力对YBCO超导接头电阻的影响
        4.2.2 接头焊接长度对YBCO超导接头电阻的影响
        4.2.3 YBCO CC宽度对接头电阻的影响
    4.3 横向压缩对YBCO接头性能的影响
        4.3.1 YBCO接头压缩特性测试
        4.3.2 YBCO接头强化及其性能测试
    4.4 YBCO接头剥离测试及优化
        4.4.1 测试样品
        4.4.2 测试结果分析及优化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G-M制冷机直接冷却多环境场-可视化测试系统的研制(第二代)及应用
    5.1 实验仪器的研制
        5.1.1 真空杜瓦装置
        5.1.2 二流引线的设计
        5.1.3 温度测量、控制及稳定性分析设计
        5.1.4 加载系统
        5.1.5 磁光系统
        5.1.6 基于Labview的信号采集及控制软件
        5.1.7 与国内外同类设备对比
        5.1.8 实验测试流程
    5.2 YBCO CC多场环境下的性能测试
        5.2.1 不同温度下的YBCO CC临界电流测试
        5.2.2 不同温度下轴向应变对YBCO CC临界电流的影响
        5.2.3 磁光测试
    5.3 Bi-2223 多场环境场下的性能测试
        5.3.1 不同温度下的Bi-2223 临界电流测试
        5.3.2 力-热-电多环境场对Bi-2223 临界电流的影响
        5.3.3 热-电-磁多环境场对Bi-2223 临界电流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研究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铍铜产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Cu-Ni-Mn合金的组织演变与强化机制研究[D]. 罗富鑫.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2]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 ——以鹰潭市为例[D]. 赵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循环经济效果评价[D]. 陈艺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我国煤矿井下坑道钻探技术装备40年发展与展望[J]. 石智军,姚克,姚宁平,李泉新,田宏亮,田东庄,王清峰,殷新胜,刘飞. 煤炭科学技术, 2020(04)
  • [5]Ni含量对低铍铜合金热轧板坯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 潘建立,刘伟锋,李永华,李文. 热加工工艺, 2020(10)
  • [6]云南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优化研究[D]. 王欣.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Ni对低铍铜合金铸锭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 李永华,潘建立,任海强,刘伟峰. 有色金属加工, 2018(06)
  • [8]水资源保护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陆邦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9]Cu-3Ti-2Mg合金热力加工研究[D]. 李聪. 西安理工大学, 2018
  • [10]极低温—力—电—磁多场环境场下高温超导材料性能测试仪器研制及其应用研究[D]. 刘伟. 兰州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我国铍铜行业科技进步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