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开展高校新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开展高校新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探索对大学新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宋婧[1](2021)在《人际交往能力、院校支持对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刁晶阁[2](2021)在《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王纲[3](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刘萨仁[4](2021)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为努力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三全育人”,坚持把教育的灵魂交给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模式。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精英群体,他们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也承载着民族地区的未来,他们进入高校后能否在学习、生活、人际、心理等方面良好适应十分重要。本文以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特点、入学适应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开展了“三全育人”视域宁夏高校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的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宁夏高校通过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宽入学适应教育的渠道与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方面努力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跟进、全方位发力。但部分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仍旧存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环境、心理变化方面的入学适应不良现象,这既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和家长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要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促进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杨顺[5](2021)在《“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叶以来,在倡导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国际趋势下,“高大衔接”成为各国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各国相继进入中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愈发突出。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了学习和生活适应不良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个体持续发展和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大学第一年,新生第一年经历及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成功,这对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大学“第一年教育”作为“高大衔接”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美国是大学“第一年教育”的发源地,在解决新生第一年学习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所以,本研究主要从“高大衔接”的视角来考察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目标、策略和效果。本研究以阿斯汀的“I-E-O”理论模型、学生参与理论和廷托的大学生离校理论为基础构建分析框架,采取了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在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乃至普及化背景下,大学新生群体构成及其发展需求日益多样化,学生由高中到大学的过渡过程中个体发展断裂的问题越发凸显。为此,美国“高大衔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注重高中生顺利升学的“制度衔接”,到70年代开始关注旨在实现学生发展意义上的“教育衔接”。进入80年代以来,在确保多样化新群体发展及其培养质量的诉求下,“第一年教育”继续作为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的重要举措不断发展。它主要是为了帮助新生获得适应和融入大学学习和社会生活所需的能力、确保新生保留率乃至毕业率的提高,最终达到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主要采取“新生课程”“第一年学业指导”、新生同伴引领计划、新生入学指导和服务学习等多个特定策略,从学术支援和社会支持两条路径来帮助多样化新生群体顺利过渡到大学并促使其能力持续发展。事实证明,“第一年教育”不仅对新生学业与认知、社交与心理、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衔接产生了积极作用,还确保了新生发展的持续性。不过,“第一年教育”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设计上忽视了各个策略之间的整合关系;二是实施过程中新生参与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最后,本文总结了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和教训,并思考对我国大学新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毛羽[6](2021)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新生的成长需求与教育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鲍威,金红昊[7](2020)在《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文中研究表明从2014年开始试点实施的新一轮高考改革旨在深化高中素质教育,重塑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业经历,以期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在升入高等院校之后,这些经历过首轮新高考改革的学生在入学后的学业适应状况如何?其新生阶段学业表现及专业兴趣是否优于尚处于传统高考模式之下的其他区域的升学者?为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全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及访谈资料,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DID)探究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效应,评估新高考改革的政策成效。我们研究发现,受走班制、选考制等对学生高中学业基础的影响,新高考改革使得大学新生的学业表现略有下滑。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强化,新高考改革显着提升了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兴趣。此外,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于来自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大学新生而言,其学业适应下滑更为明显。

刘芸[8](2020)在《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整体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但毋庸讳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如何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问题,就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结合所学专业与研究方向本文探讨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旨在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发现问题入手,主要针对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当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等展开研究,研究思路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基本理论给予说明,根据时代的发展背景以及该问题的迫切性,指出目前解决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重大价值所在。纵观当代高中生、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对目前我国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成因、表现进行论述,并以此为据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略尽绵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对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展开论述,主要包括以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有:论述了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说明该问题的价值所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内容有: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理论;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念、原则和特点。主要理论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等。第三章主要分析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重大价值所在,主要有三个方面:有利于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有利于形成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章是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及原因分析。论述脱节的主要表现有:高中与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有所冲突,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目标有所偏差,高中的分科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差异等。脱节的原因在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唯分数”与“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的割裂,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等。第五章提出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主要内容有:改变以往固有的对思想政治的错误认识;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建立学生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档案等。

张佳蕾[9](2020)在《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学新生群体在不断壮大。大学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授课模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步入大学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变化,致使大学新生群体感到难以适应。大学新生能否良好适应大学校园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这四年的成长与发展。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开展了校园适应教育工作。但总体上,存在时间短,教育模式传统的问题,一味的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没能从实质上帮助到大学新生良好适应校园生活。而运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既能在一定程度帮助大学新生适应校园生活,又可以有效充实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因此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的校园适应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以内蒙古Y大学2019级社工系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实地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大学新生入学后适应校园时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他们适应不良的原因,有计划、具体的确定小组目标和制定相应的小组方案,并通过开展为期五次的小组活动,协助大学新生良好的适应校园生活。活动结束后,以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为主要的方式对小组活动成效进行评估。探索小组工作这一模式介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群体的方案。从研究的成果证明:小组工作的方式具有趣味性强、创新性高、接受度广的特点,可以充分应用到提高大学新生校园适应能力中。同时,希望能把这种方式广泛推广和应用到高校新生校园适应的教育工作中。

余莉莉[10](2020)在《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的新时期,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建设一流大学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所以建设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是目前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此探究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情况及影响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对于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打造“教育质量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怎样调整自我来更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怎样有目标的学习和有方法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对高校本科生的研究相对较少,内容还需要进行补充。基于此,本文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以此对学习适应性进行内涵和外延的剖析,并对可能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为实证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问卷,并在全国范围内对本科生展开调查,以抽取的样本为调查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和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统计推断,揭示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及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呈现比较良好的状态,反应要重视高校教育管理;第二,“目前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产生显着影响,其中,担任学生干部的本科生学习适应性更强;第三,“父母教育方式”对高校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影响显着,“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更强;第四,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多且杂,“学习态度”是主要因素,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增强本科生的学习适应性;第五,“学习氛围”对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显着,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加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基于本研究的实证分析,并调查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实现中小学和大学学习阶段的有效衔接;第二,高校应在硬、软件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提高学生学习适应性;第三,积极采用“民主型”父母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第四端正自已的学习态度,加强自身综合能力;第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二、探索对大学新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对大学新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四、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 系统论
        (三) 认知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述
    第一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点
        一、身心特点
        二、学习特点
        三、思想特点
    第二节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概念
        一、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主要内容
        一、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二、对学习方式的适应
        三、对人际环境的适应
        四、对心理变化的适应
第二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
    第一节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一、问卷基本情况
        二、访谈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三全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一、全员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二、全过程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三、全方位育人视角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第三节 宁夏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开展入学适应教育的经验
        一、组织集中教育培训,助其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二、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其融入大学生活
        三、多渠道助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第三章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生活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二、学习方式适应不良的表现
        三、人际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
        四、心理变化适应不良的表现
    第二节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自身的原因
        二、家长忽视了对子女适应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针对性不强
        四、社会环境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丰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育人队伍
        一、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原则
        二、强化辅导员骨干作用
        三、巩固任课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第二节 建立覆盖本科学段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体系
        一、推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系统化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课程教育
        三、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第三节 探索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多方联动体制机制
        一、建立组织、课程、活动三位—体大中心
        二、构建文化、实践、网络三位一体大空间
        三、设立心理、资助、创业三位一体大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1 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实现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是各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环节
        (二)如何确保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是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实践难题
        (三)大学“第一年教育”作为促进“高大衔接”的重要举措备受重视
        (四)美国“高大衔接”中的大学“第一年教育”发展值得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大衔接”的研究
        (二)关于大学“第一年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高大衔接”与大学“第一年教育”关系的研究
        (四)小结
    三、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大衔接”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
第一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目标
    一、大学“第一年教育”兴起发展的背景
        (一)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新生群体的日趋多样化
        (二)早期“制度衔接”无法满足新生群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三)高等教育普及化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对“高大衔接”提出了高要求
        (四)“第一年教育”在解决“高大衔接”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的目标
        (一)帮助新生获得适应和融入大学所需的能力
        (二)确保新生保留率乃至大学毕业率的提高
第二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路径与策略
    一、新生学业支援路径
        (一)以开设“新生课程”帮助新生获得学业成功所需的能力
        (二)以“第一年学业指导”满足新生学业咨询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三)为承担新生教学任务的教师提供专业化指导和培训
    二、新生社会支持路径
        (一)以同伴引领计划促使新生与大学建立良好关系
        (二)以入学指导帮助新生熟悉大学环境并培养归属感
        (三)以服务学习来培养新生作为公民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三、“第一年教育”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效果
    一、大学“第一年教育”的成效
        (一)促进新生学业发展的衔接
        (二)促成新生社会性发展的衔接
        (三)增强了新生发展的持续性
    二、大学“第一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上忽视各个策略之间的整合关系
        (二)实施过程中新生参与积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
第四章 对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审思
    一、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研究结论
    二、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和教训
        (一)“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经验
        (二)“第一年教育”促进“高大衔接”的教训
    三、对我国大学新生教育在促进“高大衔接”方面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一)高中—大学衔接与新生学业适应
    (二)新高考改革与学生高中学习经历的重塑
    (三)新高考模式下大学专业兴趣的构建
    (四)新高考改革对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冲击
    (五)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准面板数据构建
    (三)变量定义及其描述统计
    (四)分析策略: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
    (二)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
        1.学业表现
        2.专业兴趣
    (三)稳健性检验
        1.基于优质生源省份对照组的稳健性检验
        2.基于个体层面双重差分的稳健性检验
    (四)异质性分析:新高考改革对教育资源薄弱区域的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8)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
        1.4.1 论文的重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2、相关基本概念的概述和理论借鉴
    2.1 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的概述
        2.1.1 基本概念
        2.1.2 衔接的特点
        2.1.3 衔接的原则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2.2 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理论
        2.2.3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
3、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教育的必要性
    3.1 有利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3.2 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3.3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4 有利于“全过程育人”的实现
4、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4.1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脱节的表现
        4.1.1 高中与大学教育评价体系有所冲突
        4.1.2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目标有所偏差
        4.1.3 高中分科教育体制导致学生的认知有所差异
        4.1.4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材设计存在不合理状况
    4.2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不当的原因
        4.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4.2.2 高中与大学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
        4.2.3 “唯分数”与“应试教育”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受到重视
        4.2.4 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为的割裂,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
5、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意识
        5.1.1 转变观念,树立衔接意识
        5.1.2 促进高中与大学的双向互动与沟通
    5.2 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5.2.1 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2.2 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
    5.3 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实现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
        5.3.1 科学安排教育内容,确保其递进性
        5.3.2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5.4 建立学生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成长档案
        5.4.1 记录学生在高中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情况
        5.4.2 追踪学生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
    5.5 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5.5.1 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
        5.5.2 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理论依据
        (一)“镜中我”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四、概念界定
        (一)校园适应
        (二)小组工作
第一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调查
    第一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内蒙古Y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内蒙古Y大学开展校园适应工作的现状
第二章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表现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表现
        一、人际关系方面
        (一)与同学关系不亲密
        (二)与老师相处有距离感
        二、学习适应方面
        (一)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二)不懂得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三、生活管理方式
        (一)日常消费缺乏有效管理
        (二)作息时间不规律
    第二节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不良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一)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强
        (二)专业认知肤浅导致学习动机不明确
        (三)自我处理事务能力弱
        二、客观原因
        (一)父母对孩子缺乏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
        (二)高校新生校园适应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章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策划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工作的理论依据与优势分析
        一、同辈群体之间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能提升学习动力
        三、能促进小组成员的个人成长
    第二节 小组工作介入大学新生校园适应的筹备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二、需求评估
        三、小组目标以及计划制定
        四、资源的运用
第四章 小组活动的实施与评估
    第一节 小组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描述
        一、小组第一次活动
        二、小组第二次活动
        三、小组第三次活动
        四、小组第四次活动
        五、小组第五次活动
    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一、过程评估
        二、结果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
        1.1.1 本科教育模式与基础教育模式的不同
        1.1.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现象增多
        1.1.3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研究问题、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思路
        1.4.4 主要研究内容
        1.4.5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5.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理论
        1.5.3 奥斯汀的“IE0模型”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关于学习适应性的研究
        2.1.1 关于学习适应性概念的研究
        2.1.2 关于学习适应性测量工具的研究
        2.1.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表现的研究
    2.2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2.2.1 从个人特征来看
        2.2.2 从学校层面来看
        2.2.3 从家庭层面来看
    2.3 关于本科生学习适应性对策的研究
        2.3.1 个人层面
        2.3.2 学校层面
        2.3.3 家庭层面
    2.4 对已有研究的认识和思考
        2.4.1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2.4.2 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问卷设计与调查
    3.1 问卷设计
        3.1.1 文献回顾
        3.1.2 题项设计
    3.2 预调查与预试问卷检验
        3.2.1 量表项目分析
        3.2.2 因素分析
        3.2.3 量表信度检验
    3.3 问卷的修订与正式问卷的形成
    3.4 调查设计与调查实施
        3.4.1 调查方案的制定
        3.4.2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式的选择
        3.4.3 问卷复检
第4章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的均值分析
        4.2.1 独立样本t检验
        4.2.2 单因子方差分析
    4.3 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1 相关分析
        4.3.2 多元共线性诊断
        4.3.3 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3.4 集中量和差异量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与分析
    5.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预试问卷
    附录2 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正式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探索对大学新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人际交往能力、院校支持对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研究[D]. 宋婧.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新媒体时代大学新生意识形态工作引领的对策研究[D]. 刁晶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三全育人”视域下宁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 刘萨仁.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5]“高大衔接”视野下的美国大学“第一年教育”研究[D]. 杨顺.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新生的成长需求与教育优化研究[D]. 毛羽. 长安大学, 2021
  • [7]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J]. 鲍威,金红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6)
  • [8]高中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D]. 刘芸.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小组工作在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Y大学社工系为例[D]. 张佳蕾.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10]普通高校本科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 余莉莉.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探索开展高校新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