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肖鹏[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意识形态教育因其具有极度重要性而一直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的社会事业,它在抓牢意识形态教育领导权,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团结、培育社会认同、推动个人成才过程中的强大功用,一直都是党的重要政治任务。高校作为知识创造、人才培养的摇篮,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才竞争的角力场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成为某些域外国家的强劲竞争者,他们为了扭转其在竞争中的颓势和比较优势的日渐丧失,进而对我国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渗透和攻击,而高校又是其重要对象。新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高等教育网络化的持续发展以及“双一流”大学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在高等教育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域外思想、价值观随着互联网的方便之门进入高校,加之国内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高效开展及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选题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史实,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为主要研究对象,透视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其所取得的成效和有益经验,考究其现实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尝试探求应对策略,以期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王晓霜[2](2021)在《“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随着网络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呈现出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泛娱乐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夹杂在其它社会思潮中不断传播,充斥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深入研究“泛娱乐化”思潮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是高校办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题中之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概括,在学习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目标、提出问题,整理思路,从学科发展、教学提升等方面确立本主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要理论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比较研究等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为基本思路,对本主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首先,通过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发展过程、表现特征的分析认识,揭示其本质。“泛娱乐化”思潮随着电视媒体时代的来临孕育产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愈演愈烈,成为西方社会传播其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一种社会思潮。以“娱乐至上”为价值目标,影响着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究其本质,“泛娱乐化”实则是资本逐利的工具、盲目娱乐的思想潮流、更是西方社会消解社会主义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手段。其次,分析“泛娱乐化”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良影响。“泛娱乐化”思潮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技术,夹杂于其他思想文化之中。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在广大民众中进行传播,必然影响着作为网民主要群体的青年大学生,也影响着受众面广、目标要求高、更新程度快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影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泛娱乐化”以其政治态度的“非政治化”、道德追求的“去崇高化”、价值观念的“虚无化”、审美取向的“低俗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价值选择、审美追求。第二,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具有明确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等特征外,还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与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学生的人生成长及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泛娱乐化”社会思潮以其“娱乐至上”的价值目标追求,混杂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之中,以网络舆论的形式推行其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传播;第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消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再次,解析“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课造成消极影响的原因。第一,网络技术的崛起、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消费文化的刺激,对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难度增加;第二,高校思政课传统教学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思政课教学强调的“寓教于乐”混淆不清;第三,“五唯标准”转向“以生评教”的评价机制中,学生评教尺度的标准不一;第四、受青年学生的猎奇心理,精神压力,从众心理的影响,欠缺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能力,是“泛娱乐化”思潮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成效的主要原因。最后,探索高校思政课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的对策。第一,“办好思想政治理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引领力和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克服思政课娱乐化倾向;第二,一个人的精神上“缺钙”,就容易精神空虚甚至陷入精神荒漠,既不能感受精神生活的丰满充实,更不可能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重任。突出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以理想信念补大学生精神之钙,以中国优秀文化育大学生之德、以社会主义法律规大学生之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防范娱乐化在大学生思想中进行价值越位。第三,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通过加强新媒体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化教学实践活动,构建新媒体时代师生互动新平台,创新高校思政课线上交流形式,打造网络育人空间,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吴乾勇[3](2021)在《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人才储备资源,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重任,担负着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责任。大学生思想素质、政治觉悟及其道德品行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亚文化形态。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高校亚文化,各种良莠不齐的高校亚文化在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的同时还充实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它们不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探索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既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又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实效性的需要。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全面深入探讨分析了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不仅要正确认识与把握高校亚文化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还要加强对高校亚文化的引领,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而言之,高校必须要正视高校亚文化现象,不但要积极引导发展健康的高校亚文化,而且还要抵制消除不良的高校亚文化,利用高校亚文化的积极因素来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明、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规避高校亚文化的消极负面影响,不断丰富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同时还要创新与完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切实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逐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杜林姗[4](2021)在《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与发展,也为教育行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就高校思政课而言,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辅助思政课教与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前沿论点之一。随着网络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不断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带来新考验和新机遇。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理大学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也正因如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大理大学作为滇西地区重要的高校之一,地处民族地区,民族学生和留学生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大理大学要想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借助网络,不断完善和丰富思政课教学方法。本研究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以网络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以大理大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教师访谈法,对融入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由绪论、正文、结语组成,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综述。第二章对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并对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第三章立足于大理大学进行调查,并对网络时代下思政课教学方法使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做下铺垫。第四章对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通过上述理论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主要从启示和对策两方面入手,提出如何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大理大学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路,从而更好的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曹猛[5](2021)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党建工作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加强全媒体时代高校党的建设、提升党建质量,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主客体、方式方法等因素都在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和交流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相继召开,《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具体要求,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任重道远。因此,探讨新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应有之义。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移动互联、智能传播、网络视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并与传统媒体交叉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当前的媒介形态,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已经成为互联网应用和全媒体传播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领域,高校师生是全媒体技术运用和推动的主流群体。全媒体不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也是一种认识观念和技术方式,更是影响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的时代背景,全媒体对高校党建工作的理念、方式、内容、机制等产生深远影响,给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全媒体技术力量有效提升高校党建质量,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坚持理论研究、实证调研、实践探索相结合,根据“理论阐释——现实审视——基本遵循——路径探析”的脉络,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全媒体与高校党建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理论资源入手,进而阐述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特点,分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发展机遇,从而概括总结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遵循,最后从优化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完善评价等方面,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策略进行探析。对高校党建工作现状的调研是开展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的基础环节。论文基于对公办本科、民办本科、高职高专等8所不同类别高校1850份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以及40份访谈记录的综合整理表明,当下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体制机制缺畅通、要素资源难协同、技术方法欠创新、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相关的可借鉴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系统,全媒体技术持续融入高校党建的力量不强,有效的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合力氛围尚未形成等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是一个包含着众多因素的系统性工程,针对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坚持以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为坐标轴,以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现状和具体实践为观测点,以全面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质量和科学化水平为突破口,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和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开展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丰富资源平台、校准技术路线、探析解决路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是: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优化构建:一是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二是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三是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路径:一是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二是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三是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一是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二是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三是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一是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二是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三是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李志[6](2020)在《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无论从历史上还是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引导、支持和保障的功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论述了有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出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技术手段、内容管理和方式方法随之发生革新和变化。而对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受众来说,大学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容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多重影响。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1章。绪论部分阐明了问题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学术界目前对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已经逐步开展并深化,虽然学术界已有相关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但总体来说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一方面,重单向研究而缺系统交叉研究,未能将新媒体和高校宣传思想这两个领域的学科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种类还不够丰富。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概念基础。一方面是解释新媒体的概念,从基本情况、信息传播、文化产业等方面介绍新媒体的特征。另一方面是对宣传思想、高校宣传思想等概念作出解释,其次从工具、有效性提升等角度阐明新媒体对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总结梳理了我国宣传思想相关工作理论,主要介绍了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理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党的不同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重点研究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八大以后关于宣传思想工作以及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2章和第3章。第2章总结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网络舆论引导不足,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等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是迎来了宣传载体更加丰富,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宣传方法更加多样,师生参与更加积极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临着主流意识形态遭受冲击,传统宣传思想模式亟待创新,对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宣传思想不可控性加大等挑战。第3章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着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等原因。第三部分为第4章。第4章研究了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以及对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提出策略和方法。要遵循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等原则。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推动高校营造良好的宣传思想环境。从策略角度看,要完善领导体制,健全舆情机制,推进依法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落实保障机制,创新工作理念;从具体方法来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媒介素养以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队伍,强化技术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应用,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和落脚点。第四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是全文的总结并提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赵斯邈[7](2020)在《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运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以及其它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进入到了新媒体时代。在此过程中,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情感的一项重要渠道。作为新媒体运用的先锋营和重点区域,高校已经将其应运于日常教学和其它活动中。探讨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运用对策,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巩固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探究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运用新媒体提高高校思政教学教育功能和教学目标,研究内容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发掘深层次研究价值;第二部分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基础。这部分主要界定新媒体内涵、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原则及其特征;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以及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了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四部分为现状调查与分析。这部分通过实证研究,着重探讨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增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成效的对策。这部分重点探究采取相关对策,一方面消减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探究如何充分发挥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张瑞敏[8](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拉开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大幕。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被数据化了的现象及行为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为精准地了解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等提供了强大支撑。正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数据信息在了解人们行动轨迹、助力精准定位密切接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还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思维理念,它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大地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其次,作为资源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多元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在“量”和“质”方面的局限性。再次,作为思维理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突破了传统简单化、统一化及线性的思维模式,为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总之,大数据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大数据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引发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论认知,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聚焦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分别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思想资源上的追溯、现实境遇上的考量、价值契合上的探讨、风险困境上的分析、内在要求上的厘清以及创新策略上的谋划:第一,在对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数据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合理性证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更加有理、有力。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受大数据影响,发生数字化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环境等要素受到大数据的冲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两方面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革。同时,由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中运用和接受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大数据的自身特征,在彰显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思维受限”、“精神迷失”、“数据奴役”等风险问题。对这些现实境遇的澄清,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以大数据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反思与透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制约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阐释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之处以及为其带来的新机遇,从而论证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主要挑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在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时“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第五,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应当遵循的原则及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目标,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优势。还要明确创新过程中的“守正”因素,以坚守正确的创新方向。同时,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厘清“相关”与“因果”,“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数据使用”和“伦理关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性因素。第六,从观念变革、内容优化、方法改善、管理机制完善以及保障体系健全五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这五个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

黄丽娟[9](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张冀[10](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解读及其价值分析
    一、意识形态的相关理论概述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涵义、载体和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公共政治课)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三、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新步入正轨阶段(1978 年—1984 年)
        (一)清除“文革”遗毒的消极影响
        (二)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
        (三)坚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针
        (四)改革教材内容及思政课程设置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规范阶段(1985 年—1997 年)
        (一)实践发展倒逼思政课改革
        (二) “85”方案的内容及新特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反思发展阶段(1998 年—2004 年)
        (一) “98”方案关于思政课课程的设置
        (二) “中特理论”思想的“三进”过程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
    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前进阶段(2004 年—2011 年)
        (一) “05”方案对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
        (二)教材编写管理的官方化、权威性
        (三)马工程建设的学科支撑实践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提升、巩固阶段(2012 年至今)
        (一)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其重视意识形态工作
        (二)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及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时俱进
        (二)教材体系不断发展
        (三)教学方法逐渐丰富、教学载体多样发展
        (四)教学环境持续改善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取得的经验
        (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主要抓手
        (三)政策保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发展的重要擎引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
        (一)全球化、网络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提供渠道
        (二)部分思想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武器
    二、国内社会思潮冲击
        (一) “重理轻文”思想消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
        (二)历史虚无主义曲解历史、消解认同
    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冲击“五个认同”
        (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考验制度优越性
        (二)其他具体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五个认同”资源的流失
    四、网络化新媒体运用带来的困境
        (一)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二)新媒体教学带来的震荡
    五、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自身的不足
        (一) “第一课堂”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作用逐渐弱化
        (二)思政课教材体系内容设计仍未解决的“两个问题”
        (三) “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向同行问题
        (四)教育方式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协同不够
        (五)学生意识与教育目标间的冲突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一)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二)坚持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反意识形态渗透常态机制
        (二)加强社会思潮引领
        (三)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意识
        (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变能力
        (五)夯实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地位
        (六)重视学生工作,矫正学生观念,提高教育实效性
    三、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泛娱乐化”概述
    第一节 “泛娱乐化”的表征
        一、“娱乐至上”为目标
        二、网络舆论传播方式
        三、与其他错误思潮杂乱交织
    第二节 “泛娱乐化”的发展过程
        一、电视媒体孕育“泛娱乐化”萌芽
        二、科技发展助推“泛娱乐化”发展
        三、后真相时代“泛娱乐化”盛行
    第三节 “泛娱乐化”的本质
        一、资本逐利的工具
        二、盲目娱乐的思想潮流
        三、消解主流价值观的手段
第二章 “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泛娱乐化”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消极影响
        一、“泛娱乐化”使教学对象政治态度倾向戏谑
        二、“泛娱乐化”使教学对象价值取向呈现庸俗
        三、“泛娱乐化”使教学对象道德取向趋于虚无
        四、“泛娱乐化”使教学对象审美取向逐渐低俗
    第二节 “泛娱乐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消极影响
        一、“泛娱乐化”淡化高校思政课的神圣感
        二、“泛娱乐化”冲击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泛娱乐化”弱化高校思政课吸引力
    第三节 “泛娱乐化”对思政课教学手段的消极影响
        一、使用娱乐案例弱化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
        二、依赖媒体技术削减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
        三、滥用共情效应消解思政课的科学性
第三章 “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课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网络技术增加“泛娱乐化”传播形式
        二、全球化浪潮削弱主流文化影响力
        三、消费文化刺激受众享乐欲望
    第二节 教学改革因素
        一、“泛娱乐化”混淆寓教于乐
        二、五唯评价向“以生评教”转换
        三、传统教学与新型媒体创新融合
    第三节 学生心理因素
        一、“泛娱乐化”满足学生猎奇心理
        二、“泛娱乐化”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三、从众心理助推“泛娱乐化”扩散传播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抵制“泛娱乐化”的策略
    第一节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克服教学娱乐化倾向
        一、提升思政课教师亲和力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引领力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第二节 突出主流价值观核心地位,避免娱乐化价值越位
        一、以理想信念补精神之钙
        二、以文化人培育价值共识
        三、以法制人规范网络道德行为
    第三节 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增强防范“泛娱乐化”能力
        一、提升学生对“泛娱乐化”辨识能力
        二、加强学生对“泛娱乐化”防御能力
        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力
    第四节 加强媒体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营造网络育人空间
        一、构建新媒体时代师生互动新平台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优化教学活动
        三、营造教学经验线上共享新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一章 高校亚文化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亚文化的概述
        (一)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概念
        (二)高校主流文化与高校亚文化
        (三)高校主流文化与高校亚文化的关系
        (四)高校亚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 高校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一、高校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高校亚文化具有时代性
        (二)高校亚文化具有自发性
        (三)服饰文化
        (四)高校亚文化具有多样性
        (五)高校亚文化具有创造性
        (六)高校亚文化具有可塑性
    二、高校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一)社团文化
        (二)宿舍文化
        (三)偶像文化
        (四)恶搞文化
        (五)课桌文化
        (六)厕所文化
        (七)暴力文化
第三章 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推动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缓解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二)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三)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成
        (四)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四、牢固树立主流文化的导向,引导高校亚文化健康发展
        (一)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二)重视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三)加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教育
        (四)外部层面的原因
        (五)学校层面的原因
        (六)学生层面的原因
第四章 有效应对高校亚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二)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增强隐性育人意识
        (三)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对亚文化的辨别能力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文化选择与判断能力
    三、建设和谐美丽校园,营造健康高校亚文化环境
        (一)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二)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关于研究文献的综述
        2.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4.关于网络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时代
        (二)教学方法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混合学习理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三、网络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俱进发展的切实需要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课堂活力的客观需要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及分析
    一、现状调查及基本情况概述
        (一)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
        (二)问卷设计
        (三)问卷发放及回收
        (四)访谈调研设计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对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
        (四)学生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认识
        (五)教师对网络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认识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一)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
        1.理论讲授法
        2.案例教学法
        3.小组讨论法
        (二)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学方法
        1.雨课堂
        2.慕课
        3.翻转课堂
        (三)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特征分析
        1.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混合性
        2.教学方法推进具有渐进性
        3.教学方法转变认知态度具有差异性
        4.教学方法革新具有滞后性
        (四)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取得的教学成效
        1.学生学习获得感有所增强
        2.学生学习自主性有所提升
        3.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得到提升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活力明显得到提升
        5.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推动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网络学习自觉性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自控能力较差
        2.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对网络技术手段过度依赖
        2.对现代教学手段使用不足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网络时代教学要求不完全匹配
        1.网络载体建设滞后
        2.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受多重思想影响和冲击
        (二)网络时代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学校重视力度不到位
        (四)教学资金短缺导致网络环境建设滞后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启示与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启示
        (一)更新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
        (二)加速完善网络基础建设,构建创新载体
        (三)加快革新教学手段,引入创新技术
        (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树立创新素养
    二、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对策
        (一)学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增强主体意识
        1.主动提升自身网络素养
        2.培养自身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提升综合实力
        1.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技术能力
        2.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
        (三)学校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1.完善校园网络载体建设
        2.建立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
        3.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评述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主要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理论探讨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 党建、高校党建的概念梳理
        (二) 质量、党建质量、高校党建质量的概念及衡量标准
        (三) 全媒体、全媒体时代的概念与特点
    二、全媒体与高校党建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 全媒体特征与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 全媒体技术与优化高校党建育人过程具有深度嵌入性
        (三) 全媒体机制与增强高校党建体系合力具有广度协同性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党建设及教育的基本理论
        (二)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关于高校党建的思想
    四、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理论资源
        (一) 教育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
        (二) 互联网发展及媒体融合的理论
第二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现实审视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总结
        (一) 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特点
        (二) 高校党建实践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 传统党建机制不适应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新要求
        (二) 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创新滞后于全媒体时代的新发展
        (三) 发挥全媒体优势进行高校党建资源优化整合不够系统
        (四) 运用全媒体技术推动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能力本领不足
        (五) 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现实的高校党建工作匹配度不高
    三、全媒体给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带来新机遇
        (一) 时空重塑的数字场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创设新场域
        (二) 共享动态的信息资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扩充新内涵
        (三) 交互智能的网络技术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增添新平台
        (四) 多维融合的媒介体系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拓宽新路径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目标、原则及内容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目标
        (一) 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二)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先进性原则:始终树立走在前列意识
        (二) 坚持人民性原则:始终牢记服务师生的宗旨
        (三) 坚持革命性原则:始终坚持党建创新的高质量方向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基本内容
        (一) 借力全程媒体实现党建信息整合共享
        (二) 借力全息媒体实现党建情势实时监测
        (三) 借力全员媒体实现党建组织精准覆盖
        (四) 借力全效媒体实现党建措施智慧生成
第四章 优化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
    一、优化机制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前提
        (一) 高校党建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二)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机制优化构建的原则和要求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理论支撑
        (二) 全媒体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提供可能
        (三)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合力的生成理路特征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机制的构建进路
        (一) 健全全媒体党建工作责任机制,规避影响机制合力发挥的风险
        (二) 构建全媒体党建工作协同机制,强化机制合力效果
        (三) 完善全媒体党建工作保障机制,奠定机制合力基石
第五章 整合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
    一、整合资源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核心
        (一) 资源优化整合的必要性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可行性
        (三)资源优化整合的理论支撑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优化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 资源优化整合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 资源优化整合的原则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资源的优化整合路径
        (一) 科学定位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目标
        (二) 系统扩充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内容
        (三) 充分激发高校党建资源的优化整合效能
第六章 创新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
    一、创新方法是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的抓手
        (一) 方法创新发展的合理性
        (二) 方法创新发展的可行性
        (三) 方法创新发展的基本遵循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的现实要求
        (一)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方法的新变化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方法的创新路向
        (一) 明确立足点,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
        (二) 强化着力点,挖掘全媒体助力高校党建工作方法创新的关键要素
        (三) 找准落脚点,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元发展需要
第七章 完善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模块结构与运行路径
        (一) 系统构建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模块结构
        (二) 积极探寻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运行路径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发展趋势与遵循原则
        (一)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二) 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评价的改进策略
        (一) 以育人为导向科学设置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二) 以一线为重点增加基层质量评价意见权重
        (三) 以奖惩为动力推动党建质量评价精准实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0.1.1 问题的提出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新媒体
        1.1.2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
        1.1.3 新媒体与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关系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2 列宁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3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4 邓小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5 江泽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6 胡锦涛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7 习近平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
        1.2.8 意识形态工作理论
第2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机遇和挑战
    2.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网络舆论引导不足
        2.1.2 高校传统媒体存在感降低
        2.1.3 宣传思想工作专业团队建设困难
        2.1.4 突发舆论危机公关处理效果差
        2.1.5 高校媒体融合程度低
        2.1.6 宣传思想工作缺乏时代性
    2.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机遇
        2.2.1 宣传载体更加丰富
        2.2.2 工作内容更具时代性
        2.2.3 宣传方法更加多样
        2.2.4 师生参与更加积极
    2.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
        2.3.1 主流宣传思想遭受冲击
        2.3.2 传统宣传思想工作模式亟待创新
        2.3.3 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业务素质有待提升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1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阻力较大
    3.2 传统媒体的宣传影响力不足
    3.3 宣传思想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3.4 解决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欠佳
    3.5 未形成媒体融合发展的合力
    3.6 宣传思想内容、手段和渠道缺乏创新
第4章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
    4.1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原则
        4.1.1 兼容并蓄和旗帜鲜明相统一的原则
        4.1.2 正面宣传和立德树人相融合的原则
        4.1.3 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相促进的原则
        4.1.4 多维互动和师生为本相协调的原则
    4.2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
        4.2.1 完善领导体制
        4.2.2 健全舆情机制
        4.2.3 推进依法管理
        4.2.4 加强制度建设
        4.2.5 落实保障机制
        4.2.6 创新工作理念
    4.3 新媒体视角下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
        4.3.1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宣传思想工作
        4.3.2 提高媒介素养,在师生中培养舆论领袖
        4.3.3 联合社会力量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3.4 繁荣校园文化以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3.5 打造一支政治强、学术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团队
        4.3.6 强化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4.3.7 以正面宣传引领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思想内容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关于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调查问卷

(7)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运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实践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的概念
        2.1.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2.1.3 新媒体的功能
    2.2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原则及其特征
        2.2.1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2.2.2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特征
    2.3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3.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2.3.3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第三章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3.1.1 新媒体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力
        3.1.2 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手段
        3.1.3 新媒体丰富并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3.2 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3.2.1 新媒体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3.2.2 新媒体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性
        3.2.3 新媒体弱化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认同
第四章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现状及分析
    4.1 调查数据来源及问卷基本情况
        4.1.1 调查数据来源
        4.1.2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现状
        4.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应用成果
        4.2.2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存在的问题
    4.3 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新媒体传播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未能有效化解
        4.3.2 缺乏对新媒体有效的运用机制
        4.3.3 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的缺失
        4.3.4 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
第五章 增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成效的对策
    5.1 政府运用“区块链技术”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
        5.1.1 政府须肩负起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的责任
        5.1.2 运用“区块链技术”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
    5.2 构建新媒体运用机制
        5.2.1 政府建立新媒体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相应保障机制
        5.2.2 高校建立新媒体运用的相应联动机制
        5.2.3 高校建立新媒体运用的相应激励机制
    5.3 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新媒体媒介素养
        5.3.1 加强教育者新媒体媒介素养
        5.3.2 提高受教育者新媒体媒介素养
    5.4 更新思政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并优化教育内容
        5.4.1 更新思政教育者的教育理念
        5.4.2 优化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大数据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释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与发展动因
        二、大数据特征及价值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科学中数据与其代表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数据”运用的理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数据研究的思想呈现
        一、注重以“事实驱动”的方法论萌芽
        二、“取实予名”的理念表征
        三、对“以数为据”思想的践行
    第三节 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中重视数据的理念梳理
        一、西方“万物皆数”的哲学起源
        二、数学文化在西方的形成
        三、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应用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境遇分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变化
        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数据治国”成为政治治理新手段
        三、“数字化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目标
        四、“数据化生存”成为文化发展新生态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势变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状态“数字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信息化”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呈现新矛盾
        一、思维固化与思维变化之间的矛盾
        二、对新技术的消极质疑与积极适应之间的矛盾
        三、认知渠道单一化与情感表达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遇新风险
        一、“算法黑箱”带来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数据爆炸带来“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大数据“入侵”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大数据扩张带来“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三章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第一节 大数据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
        一、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二、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新境界
        三、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形式
    第二节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多元性相契合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
    第三节 大数据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机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战略资产
        二、大数据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数据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贡献关键力量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果
        一、相关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数据研究机构层出不穷
        四、大数据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普及率不高
        二、可挖掘的数据源不足
        三、大数据的共享不通畅
        四、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不明晰
        五、大数据运用中存在伦理困境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呈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数据意识淡薄
        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
        三、大数据技术瓶颈
        四、大数据人才短板
        五、大数据法律规章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
        一、充分融入大数据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第二节 坚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二、坚持“守正性”原则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应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外部风险
        一、应对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应对“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应对“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四节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意识
        一、大数据资源意识
        二、大数据价值意识
        三、大数据应用意识
    第五节 把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对关系
        一、思考“相关”与“因果”的关系
        二、澄清“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的关系
        三、明确“数据使用”与“伦理关切”的关系
第六章 促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
        一、树立数据化理念
        二、树立精准化理念
        三、树立个性化理念
        四、树立协同化理念
    第二节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二、融入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依托大数据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方式
    第三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经验型和实证型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三、传统载体与大数据载体相结合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完善明确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二、完善大数据人才队伍保障
        三、健全大数据伦理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10)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研究述评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预期创新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3.1 认知功能
        3.1.1 形式认知
        3.1.2 内容认知
        3.1.3 载体认知
    3.2 导向功能
        3.2.1 政治导向
        3.2.2 思想导向
        3.2.3 行为导向
    3.3 互动功能
        3.3.1 实时互动
        3.3.2 平等互动
        3.3.3 多元互动
    3.4 服务功能
        3.4.1 咨询服务
        3.4.2 查询服务
        3.4.3 推送服务
    3.5 开发功能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3.6 凝聚功能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6.1.1 强化政治素养
        6.1.2 加强业务学习
        6.1.3 实施名师计划
        6.1.4 发挥全员作用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6.3.1 创新推送类型
        6.3.2 重视标题制作
        6.3.3 创新话语体系
        6.3.4 打造精品栏目
        6.3.5 把握推送时机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6.4.1 强化领导机制
        6.4.2 规范管理机制
        6.4.3 优化评估机制
        6.4.4 健全协调机制
结论
附录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发展研究[D]. 肖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晓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D]. 吴乾勇. 大理大学, 2021(09)
  • [4]网络时代大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研究[D]. 杜林姗. 大理大学, 2021(10)
  • [5]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质量提升研究[D]. 曹猛.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D]. 李志. 南昌大学, 2020(02)
  • [7]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运用对策研究[D]. 赵斯邈. 中北大学, 2020(09)
  • [8]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10]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