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αmRNA和TNF-R1mRNA的表达及意义

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αmRNA和TNF-R1mRNA的表达及意义

一、TNF-αmRNA、TNF-R1mRNA在慢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怡驰[1](2021)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肝病大国,多种肝病高发,肝纤维化作为肝病研究和治疗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肝纤维化是肝脏修复肝损伤引起的异常结缔组织增生和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存在于大多数慢性肝病中,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经阶段,甚至可持续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研究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对于阻止肝病的发展、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意义。近年来,肝纤维化的病理分子生物学机制、临床诊疗技术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西医对于抗纤维化疗效尚不确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具有确切的优势,已有多种注册适应证为肝纤维化的中成药上市。柴芪益肝方由导师胡世平教授所创,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经验方,前期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对肝纤维化有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胡教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获评“南粤最美中医”,从事中医药防治慢性肝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30多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目的结合临床回顾性研究、网络药理学预测和动物实验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与作用机制,为该方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依据,并分析总结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柴芪益肝方组方思路中的应用。方法1、临床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3日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肝病科门诊及住院部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并筛选出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郁脾虚型患者。根据患者所服药物分为常规治疗组和CQYG组,收集所有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的指标,包括主要指标:肝脏硬度值(LSM)、纤维化-4指数(FIB-4)、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次要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酞酶(GGT),白蛋白(ALB),将所有检测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与组间比较。2、网络药理学:检索 TCMSP、TCMID、Swiss Target Prediction、OMIM、Gene Cards等数据库,筛选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借助Cytoscape软件和String数据库,分别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和蛋白互作PPI网络,并进行拓扑学分析,筛选关键药效分子和核心靶点。运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并基于R语言对作用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3、动物实验:选取50只6周龄SPF级C57BL/6雄性小鼠,随机抽取10只分别纳入空白对照组(CTL)、肝纤维化模型组(Model)、柴芪益肝方低剂量组(CQYG-L)、柴芪益肝方高剂量组(CQYG-H)和水飞蓟素治疗组(Silymarin),共5组。四氯化碳(carbontetrachloride,CCl4)腹腔注射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腹腔注射含15%CCl4的橄榄油5ml·kg-1,每周2次,连续注射8周。从造模第1天起,柴芪益肝方低、高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给予0.37 g·kg-1·d-1、0.74 g·kg-1·d-1的柴芪益肝方,水飞蓟素组给予100 mg·kg-1·d-1灌胃。实验结束,摘取所有小鼠肝脏、收集血清,对各组小鼠肝组织进行HE、天狼星红、Masson染色;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ST和ALT的含量;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GSH-Px和Hyp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α-SMA、Collagen I、Vimentin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Ki67+和Lgr5+细胞;提取各组肝组织RNA和蛋白,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NF-κB、TGF-β/Smad、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靶标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203人,其中,常规治疗组纳入101人,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1.34±0.90)岁;CQYG组纳入102人,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3.13±0.78)岁,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无创肝纤维化指标(LSM、FIB-4、APRI)在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以及治疗后的组间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两组治疗后LSM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2)两组患者自身前后比较,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治疗前和后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CQYG组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HBsAg显着性降低(P<0.05),CQYG组治疗后HBV-DNA定量和HBsAg较治疗前均有下降趋势。(3)两组患者自身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ALB)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组间比较肝功能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预测:共获得121种CQYG治疗肝纤维化的潜在活性成分和257个对应的作用靶点,并筛选出14种关键药效分子及28个核心靶点。点度中心性值前10的核心靶点和关键药效分子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GO和KEGG结果主要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活动、血管生成、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3、动物实验研究:与模型组相比,CQYG各组和水飞蓟素组小鼠肝组织形态和胶原沉积较模型组改善,水飞蓟素组和CQYG-H小鼠血清ALT、AST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QYG高剂量组肝组织MDA和Hyp的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SOD和GSH-Px含量显着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QYG组和水飞蓟素组α-SMA、CollagenI、Vimentin阳性表达区域较模型组少;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柴芪益肝方组Ki67阳性细胞和Lgr5阳性细胞数量均较模型组有增多趋势;CQYG组肝组织中p-NF-κBp65、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CQYG-H 肝组织 CollagenI、TGF-β、TNF-α、IL-1βmRNA 的表达水平以及 Collagen I、α-SMA、TIMP-1、TGF-β、磷酸化 Smad2/3、Smad2/3、Smad4、Wnt3a、β-Catenin 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降低,而MMP-9、Smad7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临床研究:柴芪益肝方加减联合常规治疗有降低慢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脏硬度值、HBV-DNA和HBsAg含量的趋势,且在降低HBsAg定量上优于单纯常规治疗。2、网络药理学:柴芪益肝方可能通过槲皮素、白藜芦醇、山奈酚等活性成分作用于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1/3/8、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Src、激活子蛋白Jun等靶点,以及TNF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调节肝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肝再生等生物学过程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3、动物实验研究:柴芪益肝方能显着减轻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抑制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下调炎症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的释放,减轻肝脏炎症,并通过调节TGF-β/Smad、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调节MMP-9和TIMP-1活性平衡,减少细胞外基质α-SMA、Collagen I、Hyp的合成,促进ECM降解相关。4、“推陈致新”学术思想:导师胡世平教授“推陈致新”的学术思想核心在于顺应人体本身的正气祛邪之势和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过程,协助人体自然排邪,促进疾病向愈。在肝纤维化治疗上,通过“推陈致新”,加强气化动力、调节气机升降,使病理产物消除的同时,人体气血津液正常化生。

湛梦茹[2](2021)在《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重,其中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在5岁之前被感染。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清除HBV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能够实现CHB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是具有前景的乙肝治疗策略之一。慢性HBV感染时免疫系统往往是免疫耐受或衰竭状态。免疫检查点是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对免疫反应起活化或抑制作用的分子,通过对他们的调节能够打破这种耐受状态。共刺激分子OX40/OX40L、4-1BB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receptor)superfamily,TNF(R)SF)的成员,在免疫反应的活化尤其是T细胞的活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是免疫球蛋白受体CD28亚家族的成员,作为抑制性的信号分子与免疫系统的耐受或衰竭有关。然而目前为止,这些免疫检查点能否作为免疫调节的靶点治疗CHB尚不能明确。相对于婴幼儿,成人对HBV可以产生更强的更有效的免疫反应从而清除病毒,其中发挥年龄依赖性作用的免疫分子尚不清楚。本研究立足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背景下,通过对OX40/OX40L、PD-1、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的研究,从而明确其临床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接着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研究其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以OX40为靶点治疗CHB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收集人的样本用以检测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外周血样本来自我们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纳入的64名慢性乙肝患者和另外招募的37名健康志愿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包括52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和12名应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健康志愿者包括24名成人和13名儿童。从外周血中分离出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肝脏组织病理标本来自18名进行肝脏穿刺的患者和6名进行肝脏血管瘤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18名慢性乙肝患者包括9名慢性乙型肝炎发作的患者和9名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未发作的患者。在收集的人的样本中我们先后检测了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为了研究OX40/OX40L在人群中的表达特点,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膜形式的OX40和OX40L(membrane-bound OX40,m OX40;membrane-bound OX40L,m OX40L)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形式的OX40和OX40L(soluble OX40,s OX40;soluble OX40L,s OX40L)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肝组织中OX40和OX40L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之后为了研究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表达特点,我们应用前期检测OX40/OX40L的人群样本外加从我院病理科另申请到的6名儿童的肝组织样本,对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我们应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将PBMCs中的CD4+和CD8+T细胞分选出来,应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了各个T细胞亚群PD-1和4-1BB mRNA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的PD-1和4-1BB(soluble PD-1,s PD-1;soluble 4-1BB,s4-1BB)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关于PD-1和4-1BB的表达情况。最后我们将以上检测结果与CHB患者的疾病特点及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他们在慢性乙肝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的关系。基于前期临床样本的结果,我们应用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的方法构建了rAAV/1.3HBV小鼠模型,首次将OX40激动性的单抗应用于该模型以观察其产生的作用。为了明确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作用,我们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的水平,用q RT-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 Ag)的表达水平。为了明确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的同时产生的肝脏炎症变化,我们应用微孔板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水平,应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肝脏炎症病理变化。为了观察这个过程中伴随的免疫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脏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了检测,同时我们应用流式微球检测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对该过程中小鼠血清中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了评估。期间我们还对小鼠脾脏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评估与检测。为了探究上述过程的机制,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将CD4+和CD8+T细胞进行分别剔除,构建了CD4+和CD8+T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连同安慰剂组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应用上述检测方法分别对模型中病毒学变化和血清转氨酶变化进行了检测。同时为了进一步从mRNA水平研究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内的淋巴细胞对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mRNA sequencing,mRNA-seq)。测序所得的差异表达的m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RNAs)分别纳入火山图和聚类热图,并分别应用Go功能富集及KEGG、Reactome通路富集的方法对这些DEmRNAs所富集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关于OX40/OX40L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外周血PBMCs中表达OX40+T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中是减少的,其中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中这种减少的趋势尤其明显,且OX40+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而OX40L+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的PBMCs中是增多的,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的组中也比较明显,且他们主要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同时我们还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s OX40/OX40L表达明显升高,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比较明显,且s OX40/OX40L的水平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另外ETV治疗前后血浆中s OX4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发现肝组织中OX40/OX40L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 OX40/OX40L表达趋势相似,即在CHB患者中是表达升高的,且在肝炎发作的患者中升高的趋势更明显。最后我们发现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总T细胞中OX40+细胞的百分比,CD4+T细胞中的OX40+细胞的百分比,CD14+单核细胞中OX40L+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浆中s OX40的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具有年龄依赖性。其次关于PD-1和4-1BB在人群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CHB患者中无论是PBMCs中CD4+T细胞还是CD8+T细胞中PD-1 mRNA的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均是升高的,这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PD-1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在CHB患者血浆中s PD-1也是升高的,且这种升高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也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 PD-1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血浆中s PD-1的水平不仅与HBV的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还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大致与PD-1相似,简单来讲血浆中的s4-1BB的水平在CHB患者中也是异常升高的,且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升高趋势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4-1BB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血浆中s4-1BB水平主要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肝组织中4-1BB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4-1BB的趋势相似,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B患者的肝脏组织中4-1BB的表达水平更高。而在总PBMCs、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中4-1BB mRNA的水平在CHB患者中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我们观察到在健康人群中无论是PD-1还是4-1BB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通过对上述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我们选择将OX40靶点激动剂应用于已经构建成功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我们发现小鼠血清中HBs Ag和肝内HBV DNA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血清中HBs Ag的水平在第8天达到最低值。同时我们观察到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HBc Ag表达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有减少的趋势。但激活OX40靶点似乎对血清HBV DNA及HBe Ag水平没有影响。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OX40靶点HBV被抑制的同时还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表现为血清中ALT和AST不同程度的升高,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的浸润。除此之外,小鼠肝脏内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CD8+T细胞比例的升高及Th1、Th2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升高,且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均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与病毒清除的过程一致。另外我们发现使用OX40激动剂能够引起小鼠脾脏的增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该模型中应用OX40激动剂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在血清HBs Ag、肝内HBV DNA的下降水平,CD8+T细胞比例升高的水平以及脾脏增大的程度上。在应用OX40激动剂抑制HBV过程相关机制的探索中,我们发现CD4+/CD8+T细胞缺陷和免疫正常的rAAV8/1.3HBV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后,在给药第8天和第12天CD4+T和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血清中HBs Ag水平与免疫正常组HBV小鼠相比均是升高的,其中以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升高趋势更明显。与免疫正常组的小鼠相比,CD4+T细胞缺陷小鼠肝内HBV D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CD8+T细胞缺陷小鼠则有轻度升高趋势。对于小鼠血清ALT水平,免疫正常的和CD4+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给予OX40激动剂后转氨酶均有所升高,而CD8+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则没有明显升高。关于应用OX40激动剂和安慰剂的HBV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基于mRNA水平的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经过OX40激动剂处理后小鼠肝内淋巴细胞表达上调的mRNAs有3008个,下调的有2269个,并可聚类成簇。经Go功能富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生物进程方面这些DEmRNAs主要富集到了白细胞的分化,染色质及组蛋白的修饰调节等过程;在细胞成分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到了核内的染色质、异染色质及中心体等细胞组成成分上;而在分子功能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在转录、翻译及小分子GTP酶的结合、Ras GPT酶结合等功能上。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HBV、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HTLV)、EB病毒感染相关通路、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趋化因子及NF-kapa B等信号通路。而经Reactome分析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录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及4-1BB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特点向我们提示这几个免疫检查点可能均与慢性HBV感染相关。但其中只有OX40的表达与HBV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考虑其与病毒清除密切相关,且只有OX40/OX40L表达呈年龄依赖性。因此我们将OX40激动剂首次应用于rAAV8/1.3HBV小鼠模型,发现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CHB的免疫检查点,但激活OX40靶点不能完全清除HBV因此未来可能还需要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对于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机制显示该过程相对依赖CD4+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T细胞,CD4+T细胞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未来对于HBV的免疫治疗我们也许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CD8+T细胞上。

吕艳杭[3](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张嘉鑫[4](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万岳梦[5](2020)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此,深入研究ALD的发病机制和探索其干预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成体细胞,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鼠BM-MSCs移植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方 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从4~6周龄的雄性C57BL/6N小鼠后肢骨髓中分离出干细胞;2.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分离出的干细胞表面的免疫分子标志物,包括CD29、CD45、CD90 和 CD105;3.对所分离出的干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培养,判断其多向分化潜能;4.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将小干扰核糖核酸(Small interfering ribonucleic acid,siRNA)导入所分离出的BM-MSCs中,并通过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m-blot,WB)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刺激基因/蛋白(TNF-α stimulating gene/protein,TSG)6的表达,制备稳定的BM-MSCs转染株。第二部分:小鼠BM-MSCs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实验动物与分组:8~10周龄、体重17~21克、雌性C57BL/6N小鼠70只,随机分成以下七组:正常组、模型组、MSCs组、sc-MSCs组、siTSG6-MSCs组、rmTSG-6组和AG490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给予对照液体饲料和酒精液体饲料喂养;2.酒精性肝损伤模型:本研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酒精滥用与成瘾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AAA)的方法建立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即通过慢性酒精液体饲料喂养10天联合三次高剂量酒精灌胃的方法诱导雌性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3.干细胞移植:在造模期第10天,正常组、模型组、MSCs组、sc-MSCs组、siTSG6-MSCs组、rmTSG-6组和AG490组实验小鼠分别给予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正常组、模型组)、正常BM-MSCs(MSCs组)、转染对照慢病毒的BM-MSCs(sc-MSCs组)、转染干扰慢病毒的BM-MSCs(siTSG6-MSCs组)、重组小鼠TSG-6(rmTSG-6 组)、正常 BM-MSCs 联合 AG490(AG490 组);4.取材:在造模期第11天,将所有小鼠灌胃处理9小时后,再行吸入麻醉后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标本;5.标本检测:对各组小鼠血清和肝组织标本进行生化、组织病理学、流式细胞术、RT-qPCR及WB等检测。[结果]第一部分: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出的干细胞,形态为三角形、梭形、纺锤形,呈放射状或漩涡状生长;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物CD45表达率仅为0.65%,而CD29、CD90和CD105的表达率分别高达82.84%、85.27%、84.17%;细胞能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经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后呈阳性,符合BM-MSCs的鉴定标准。2.小鼠BM-MSCs经干扰慢病毒转染后,TSG-6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显着下调,提示小鼠BM-MSCs TSG-6稳定转染株成功建立。第二部分: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1.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体重比、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和肝组织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清和肝组织促炎性介质白介素(Interleukin,IL)6和TNF-α的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而肝组织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和TSG-6的水平显着降低,这些结果提示酒精性肝损伤小鼠造模成功。2.经BM-MSCs治疗后,小鼠肝/体重比、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和肝组织脂质(TC、TG)、肝组织MDA、血清和肝组织促炎性介质(IL-6、TNF-α)的水平、肝组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明显降低,而肝组织GSH、血清和肝组织抗炎性介质(IL-10、TSG-6)的水平明显升高,这些结果均提示小鼠BM-MSCs移植能有效治疗小鼠酒精性肝损伤。3.MSCs组、sc-MSCs组和siTSG6-MSCs组小鼠肝组织中仅有少数BM-MSCs归巢、定植。4.转染干扰慢病毒、下调TSG-6基因表达导致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显着降低,而转染对照慢病毒、不影响TSG-6基因表达对BM-MSCs的疗效没有影响,且外源性注射重组小鼠TSG-6(recombinant mouse TSG-6,rmTSG-6)的疗效与注射正常BM-MSCs的相似,提示TSG-6分子是小鼠BM-MSCs治疗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关键分子。5.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的磷酸化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蛋白水平显着升高;经正常BM-MSCs治疗后,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转染干扰慢病毒、下调TSG-6基因表达导致BM-MSCs对小鼠肝组织p-STAT3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消失,而转染对照慢病毒、不影响TSG-6基因表达对BM-MSCs的这一作用没有影响,且外源性注射rmTSG-6也能显着抑制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这些结果证实小鼠BM-MSCs是通过TSG-6分子来抑制小鼠肝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6.与MSCs组相比,AG490组小鼠肝组织中的p-STAT3蛋白水平显着降低;AG490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血清和肝组织脂质(TC、TG)、肝组织MDA水平显着降低,而肝组织抗氧化剂GSH水平显着增高,这些结果提示进一步抑制肝组织中的STAT3信号通路活化可以提高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结论]1.采用全骨髓贴壁法,能从小鼠后肢骨髓成功分离、提取BM-MSCs。2.通过慢病毒转染的方法,能成功建立稳定的TSG-6基因干扰株BM-MSCs。3.小鼠BM-MSCs移植能有效治疗小鼠酒精性肝损伤。4.小鼠BM-MSCs主要通过旁分泌机制、产生TSG-6分子发挥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疗效。5.小鼠BM-MSCs是通过TSG-6分子抑制小鼠肝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活化的,进一步抑制该信号通路活化可提高BM-MSCs的疗效。

李玉红[6](2020)在《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的动态改变情况,并分析肠道菌群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DLI)的关系;分析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构建肝损伤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构成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利用筛检出的菌株构建干预模型,探究其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首先,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确诊的肺结核患者治疗前(TI)和治疗后(T2)的两份粪便标本,并按照治疗后34周间是否发生肝损伤将患者分为肝损伤组(ADLI组)和非肝损伤组(NonADLI组)。利用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肠道菌群的差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指标的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其次,使用四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联合给药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组,n=8)、HRZE给药15天组(HRZET1,n=8)、HRZE给药30天组(HRZET2,n=8),16S rDNA测序技术用于研究大鼠肝损伤模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改变、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指标、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示踪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鲎变形细胞裂解物凝胶法检测血清LPS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中Claudin-1、Claudin-3、Occludin、ZO-1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期探索发生肝损伤的大鼠是否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及肠屏障受损。最后,通过对人群和动物模型中均发现的与肝损伤有关的艾克曼菌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大鼠每隔一日灌胃艾克曼菌株建立干预模型,分析正常对照组(D组)、HRZE联合用药组(HRZE组)和艾克曼菌株干预组(HRZEA.muc组)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明确艾克曼菌株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比较结果显示,ADLI组和NonADLI组α多样性均下降(均P<0.05);而β多样性比较中均未显示出任何差异(均P>0.05);LEfse分析结果发现,ADLI组和NonADLI组从T1到T2时分别发现50个、59个分类群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ADLI和NonADLI组比较时,在T1和T2时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未显示出差异(均P>0.05);LEfse数据表明,T1时,ADLI和NonADLI组共发现13个分类群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为9个);T2时,ADLI和NonADLI组共发现29个分类群存在差异(在属水平上为14个)。进一步分析T2时的差异改变的14个菌属与肝功能ALT、AST、TNF-α和IL-6指标的相关性,可知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梭菌属(Clostridioides)、Ruminiclostridium5、Comamonas、未分类的脱硫弧菌属(unclassifiedfDesulfovibrionaceae)、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和Morganella共7个菌属均与ALT指标存在相关性。对HRZE四药联合构建大鼠肝损伤的模型分析,发现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α多样性降低,β多样性均发生显着性改变。LEfse数据表明,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艾克曼菌属等益生菌丰度显着下降,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肠杆菌属(Enterorhabdus)等革兰氏阴性菌显着增加。与D组相比,HRZET1组和HRZET2组血清LPS、IL-6、TNF-α水平显着升高,肠通透性升高,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艾克曼菌株干预模型结果显示,HRZE组与D组相比,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肠黏膜通透、血清LPS指标均升高,而结肠中sIgA含量、Occludin、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HRZEA.muc组与HRZE组相比,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MPO活性、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和蛋白、肠黏膜通透、血清LPS指标均降低,而结肠中sIgA含量、Occludin、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结论1 ADLI患者和NonADLI患者在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存在显着差异。ADLI患者相比于NonADLI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下降,而菌群的结构并未发生显着变化。艾克曼菌属、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5、Comamonas、未分类的脱硫弧菌属、梭杆菌属和Morganella与抗结核药性肝损伤的发生有关;2 HRZE药物诱导大鼠发生肝损伤时,肠道菌群发生紊乱且伴随着肠黏膜屏障受损;3艾克曼菌属丰度的降低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发生有关,口服补充恢复艾克曼菌可缓解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图57幅;表13个;参279篇。

王艳[7](2020)在《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 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活性维生素D-1,25(OH)2D3(Vit D)干预不同剂量和不同时间对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指标、胰岛素水平、转氨酶水平和肝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2 探究Vit D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3 通过si-RNA技术,下调LO2细胞中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表达,探究Vit D/VDR信号在炎症应激中的调控作用。方法1 糖尿病模型构建和分组:120只4周龄SFP级、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选取1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全程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给予高糖高脂饲料喂养5 w后,于腹腔注射35 mg/kg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以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以注射后24 h、72 h和1 w时三次随机血糖均≥16.7 mmol/L为成模标准);将成模大鼠按体重和血糖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高剂量干预组(H VitD组)、中剂量干预组(M VitD组)和低剂量干预组(L VitD组);NC组和MC组大鼠每日给予2m1/kg的玉米油灌胃,H、M和LVitD组大鼠分别给予溶有0.3、0.15和0.075 μg/kg剂量1,25(OH)2D3的玉米油,以2 ml/kg剂量灌胃;干预时间分别持续4 w和12w。2 每周监测大鼠体重;分别于干预-2、0、4和12 w后,入代谢笼,计算大鼠24 h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3 干预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收集肝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空腹血糖(FBG)、血脂谱水平(TC、TG、HDL-C和LDL-C)、转氨酶水平(AST和ALT);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25(OH)D、胰岛素和肝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浓度;HE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变化;Trizo1法提取肝组织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肝组织中Vdr和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Ikkβ、Iκbα和p65)mRNA的相对表达量;WB测定肝组织中VDR、IKKβ、IκBα、p-IκBα、胞浆p65和核p65蛋白表达量;双标免疫荧光检测VDR和IκBα蛋白在肝细胞中定位。4 以33.3 mmol/L葡萄糖联合0.1 mmol/L棕榈酸(HGPA)刺激LO2细胞24 h,以建立体外炎症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模型组(HGPA)和干预组(HGPA+Vit D),分别检测LO2细胞中和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5 合成si-VDR序列,借助GP-siRNA-Mate plus转染LO2细胞,检测VDR表达下调后LO2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IKKβ、IκBα、p65)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6 提取Control组、HGPA组和HGPA+Vit D组蛋白,采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VDR和IκBα之间的相互作用。7 所有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之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由LSD-t检验或Tukey检验进行组间均数两两比较,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高糖高脂喂养联合小剂量STZ建立稳定的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具有FBG升高、血脂代谢异常、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等特征;干预4 w和12 w后,与MC组相比,HVitD组可减缓糖尿病大鼠体重下降(P<0.05);干预12w后,与MC组相比,VitD各剂量干预组糖尿病大鼠24 h饮水量和尿量分别下降23.8%-31.8%和18.6%-26.7%(P<0.05)。2 与MC组相比,干预4 w后L VitD组和干预12 w后M、L VitD组糖尿病大鼠FGB显着降低(P<0.05);干预12 w后,VitD各剂量干预组胰岛素水平显着升高(P<0.05);干预12 w后,H VitD组TC和TG水平显着降低(P<0.05),干预4 w和12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HDL-C和25(OH)D水平显着升高(P<0.05),但各组大鼠LDL-C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3 与MC组相比,干预4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转氨酶AST和ALT水平分别下降 20.9%-46.9%和 17.1%-19.2%(P<0.05);干预 12w 后,VitD 各剂量干预组肝TNF-α、IL-1β和IL-6水平显着下降(P<0.05)。4 HE染色结果显示,与MC组相比,在干预4 w和12 w后,Vit D各剂量干预组肝组织病理评分均显着下降(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VDR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内,IκBα主要分布于胞浆中,在干预12 w后,H VitD组可见IκBα向细胞核靠近,并入核与VDR结合。5 与MC组相比,干预4w和12w后,H和MVitD组VD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Vit D各剂量干预组IκBα和p65 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上调(P<0.05);Vit D各剂量干预组p-IκBα/IκBα和核p65/胞浆p65蛋白比值显着下降(P<0.05)。6 与Control组相比,HGPA刺激LO2细胞24 h后,LO2细胞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分别升高84.1%、61.7%和82.2%(P<0.05);与HGPA组相比,1,25(OH)2D3 和 HGPA共培养 LO2 细胞 24 h后,TNF-α、IL-1β 和 IL-6 表达水平分别下降 31.3%、36.8%和 28.4%(P<0.05),表明 1,25(OH)2D3 可以抑制 HGPA诱导的炎症激活。7 RT-PCR和WB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siVDR-homo-1414序列后VD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下调74.3%和72.2%(P<0.05);与野生型(WT组)HGPA组相比,转染后(si-VDR组)HGPA组TNF-α、IL-1 β和IL-6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VDR下调后增强了 HGPA诱导的LO2细胞炎症激活。8 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HGPA单独培养LO2细胞24 h后,未检测到VDR和IκBα结合;而1,25(OH)2D3和HGPA共培养LO2细胞24 h后,检测到VDR和IκBα结合,表明1,25(OH)2D3干预可以增强或催化VDR与IκBα结合。结论1 1,25(OH)2D3能够缓解糖尿病大鼠体重过度下降,改善多饮和多尿症状,降低糖尿病大鼠FBG,改善血脂代谢紊乱状态,但各剂量组之间未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 1,25(OH)2D3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转氨酶和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还可以改善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炎性浸润,该作用可能与VDR/NF-κB信号通路有关。3 1,25(OH)2D3可抑制由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该保护作用可能与1,25(OH)2D3介导的VDR和IκBα相互结合有关。

穆杰[8](2020)在《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四逆散对应激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被公认为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AFLD患病不局限于高脂、高热量饮食,还涉及了环境因素和宿主遗传学之间复杂相互作用,慢性心理应激便是NAFLD可能的重要病因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具有多层面的一致性,结合“脏腑体用相关”学说理论观点,及中药复方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疾病及NAFLD临床中的卓越疗效,不仅在中医理论层面给出了阐释慢性心理应激启动、介导NAFLD的依据,并且为揭示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方效机制提供了可能。然而慢性心理应激影响NAFLD网络机制复杂,因此本研究首先采用网络医学分析方法,预测并分析慢性心理应激启动、介导NAFLD疾病过程的核心网络机制。在DiseaseGene Network数据库共收集获得了 NAFLD的333个相关靶点,慢性心理应激相关靶点930个;采用基因映射共获得慢性心理应激与NAFLD的79个相关交互靶点,并在STRING数据库建立了一个79个节点,239条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阈值≥0.7 的蛋白交互关系);在 Cytoscape 软件与DAVID数据库对PPI网络进行拓扑分析与富集分析,共获得了 31个具有拓扑重要性的假定目标靶点及21个相关作用通路(P<0.05),6个核心作用通路(P<0.01,FDR<0.01),结合已有的一些相关研究分析网络医学预测的“靶点-通路”网络提示,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 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可能在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疾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实验验证聚焦炎症层面,慢性心理应激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从而调控炎症因子释放,并介导炎症反应,以炎症反应为中轴通过“神经-炎症-代谢”网络启动、介导NAFLD的分子机制,研究设立空白组、慢性应激(Chronic Stress,CS)组、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组、复合模型组(复合组),一般情况结果显示,CS组与复合组均出现显着的抑郁样行为学表现;代谢层面上,CS组、HFD组、复合组均出现显着的NAFLD病理表现,其中CS组相较空白组,肝指数(P<0.01)、肝脏总甘油三酯(Total glyceride、TG)含量(P<0.01)、油红O染色面积(P<0.01),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P<0.01)、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酯)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P<0.05)、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P<0.01)、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P<0.01)、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P<0.01)均显着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显着降低(P<0.01),表明慢性应激可以诱发NAFLD,而复合组相较HFD组,肝重、肝指数、肝脏TG含量、油红O染色面积(P<0.01),AST、ALT、FFA显着升高均显着升高(P<0.01),表明慢性应激可以促进NAFLD疾病过程。神经层面上,CS组与复合组血清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含量相较空白组与HFD组均显着升高(P<0.01),海马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er,GR)mRNA相对表达量有降低的趋势,但尚未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炎症层面上,CS组相较空白组,肝脏NF-κB、NLRP3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肝脏核因子 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B,NF-1κB)、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le-like protein containing CARD,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含量显着升高(P<0.01),肝组织与血清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复合组相较 HFD 组,肝脏NLRP3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肝脏NF-κB、NLRP3、ASC、Caspase-1含量显着升高(P<0.01),肝组织与血清内IL-1β、IL-6、TNF-α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组织NLRP3与血清GC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肝组织NLRP3、IL-1β、IL-6、TNF-α与肝组织TG均有显着的相关性(P<0.01)。网络医学结合实验验证的结果表明,慢性心理应激可以通过作用于79个相关靶点(其中31个核心靶点),21个相关作用通路(其中6个核心作用通路),以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炎症因子释放,及其介导的炎症反应为核心通过“神经-炎症-代谢”网络启动、介导NAFLD疾病过程。并提示,靶向作用于NLRP3炎症小体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可能成为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关键。研究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确四逆散作为中药复方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的核心效应机制。在TCMSP、SymMap、ETCM、NPASS数据库共收集四逆散的779种化合物,经ADME参数与里宾斯基五规则筛选后共获得四逆散125个化学结构上不同的、具有成药性的化合物成分,及这些化合物成分相应的311个潜在作用靶点;采用基因映射收集了四逆散与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20个交互靶点,约占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疾病相关靶点的25.3%,约占核心靶点的54.8%,其中炎症因子靶点占比30%。在STRING数据库建立四逆散治疗应激相关NAFLD的20个预测靶点的PPI网络,选取阈值≥0.7的蛋白交互关系,获得了一个20个节点,80条边的PPI网络;采用拓扑分析,获得了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8个具有拓扑重要性的假定目标靶点,在8个核心作用靶点中,炎症因子靶点占比50%。在DAVID数据库进行富集分析,分析结果包括23个作用通路(P<0.05),其中2个核心通路(P<0.01,FDR<0.01)。结合已有研究及实验一、实验二研究结果,分析网络药理预测的“靶点-通路”网络提示,四逆散可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应激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炎症反应。实验验证设立空白组、复合模型组(复合组)、四逆散治疗组(四逆组)、阳性药治疗组(阳性组),一般情况结果显示,复合组、四逆组、阳性组均出现显着的抑郁样行为学表现,而经过1周的治疗四逆散可以显着改善抑郁样行为。代谢层面上,复合组、四逆组、阳性组均出现显着的NAFLD病理表现,在经过四逆散和辛伐他丁治疗1周后,四逆组、阳性组相较复合组,肝重、肝指数、肝脏TG含量、油红O染色面积,AST、ALT、ALP、TG、TC、FFA、LDL 均显着降低(P<0.01),HDL 显着升高(P<0.01)。神经层面上,复合组相较空白组,血清GC含量显着升高(P<0.01);四逆组相较复合组血清GC含量显着降低(P<0.01),阳性组相较复合组无显着性改变。炎症层面上,复合组相较空白组,肝脏NF-κB(P<0.01)、NLRP3(P<0.05)、ASC(P<0.01)、Caspase-1(P<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肝脏NF-KB、NLRP3、ASC、Caspase-1蛋白含量显着升高(P<0.01),肝脏与血清IL-1β、IL-6、TNF-a含量均显着升高(P<0.01);四逆组、阳性组相较复合组,肝脏内NF-κB、NLRP3、ASC、Caspase-1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肝脏与血清IL-1β、IL-6、TNF-a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与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方效与病机相符的四逆散复方中含有的125种化学结构不同的、具有成药性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作用于20个相关靶点(其中8个核心靶点),23个相关作用通路(其中2个核心作用通路),以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及其调控的炎症因子介导的炎症反应为核心,通过调节“神经-炎症-代谢”网络的一种多通路、多靶点的网络效应机制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此外还涉及了对与NAFLD密切相关的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的调节作用。

许琪华[9](2020)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所致的一种可逆的纤维性瘢痕,主要表现为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增生与沉积,导致肝脏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Salvianolatelyophilized injection,SLI)是以三级指纹图谱从单味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以丹参乙酸镁(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MLB)为主要成分的盐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护肝的药理作用。目前SLI在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尚少见。本实验研究旨在探索SLI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并在人肝星状细胞LX-2上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模型构建及药物干预将72只SD大鼠按体重以随机区间分组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0.12 mg/kg)、SLI 高剂量组(50 mg/kg)、SLI 中剂量组(25 mg/kg)、SLI 低剂量组(12.5 mg/kg),每组12只,雌雄各半。造模第一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按照5 ml/kg的比例皮下注射20%CCl4(V/V)花生油混合溶液,其后间隔3天以3 ml/kg体重比例进行皮下注射。造模开始第2天按照3 ml/kg比例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猪血清,此后间隔3天以1 ml/kg比例进行腹腔注射。造模第3周开始,每周注射20%CCl4花生油混合溶液及猪血清各一次直到第十二周。实验过程中正常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其余各组均饮用10%乙醇,饲用高脂玉米粉(795 g/kg玉米粉+200 g/kg猪油+5 g/kg胆固醇)。从第5周开始对各实验组进行药物干预,正常组与模型组以同等容积蒸馏水灌胃,秋水仙碱组每日0.12 mg/kg灌胃一次、SLI高中低剂量组以50 mg/kg、25 mg/kg及12.5 mg/kg剂量每日腹腔注射一次,持续8周。2.检测指标实验第13周,经腹主动脉采集血清及提取肝脏。通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Masson染色观察胶原蛋白沉积情况,采用Image Pro Plus 6.0分析各组纤维化产物的光密度值(OD值);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肝组织内α-SMA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中ALT、AST、肝纤四项、TGF-β1、MMP-2、TIMP-2水平,Elisa法检测肝组织内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及IFN-γ含量;qRT-PCR法检测肝组织内Col-Ⅰ、Ⅲ mRNA相对表达量。3.体外实验初步探索SLI的作用机制CCK-8法测定SLI对人肝星状细胞LX-2增殖的影响,qRT-PCR检测Bax、Bcl-2、Caspase-3、Caspase-9 mRNA的变化和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应蛋白变化来探索体外实验中SLI对LX-2细胞的部分生物学机制。结果:1.肝脏病理形态学显示,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建立。SLI可减轻CC14联合猪血清所致肝纤维化的程度。2.SLI可降低CC14所致的ALT、AST的升高(P<0.05),降低肝组织炎症浸润和坏死程度,有良好的肝功能恢复和肝损伤保护作用;可以降低肝纤四项水平(P<0.01、P<0.05),改善纤维化程度;可以升高MMP-2的表达(P>0.05),降低TIMP-2和TGF-β1的表达(P<0.01、P<0.05),通过调节MMP-2/TIMP-2的平衡调控基质降解的过程;可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P<0.01、P<0.05),升高抗炎因子IFN-γ的表达(P<0.05);可降低肝组织Col-Ⅰ、Col-Ⅲ mRNA表达量,有降低胶原蛋白沉积的作用。3.SLI对LX-2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作用时间依赖性。SLI可通过促进Caspase-9 mRNA、Caspase-3 mRNA、Bax mRNA 的表达,而抑制 Bcl-2 mRNA 的表达从而促进LX-2细胞的凋亡,WB结果亦体现同样趋势。结论:SLI可通过抑制肝脏炎症因子的产生,调节MMP-2/TIMP-2平衡,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缓解CC14联合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另外,SLI在体外可抑制LX-2细胞的增殖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提高Bax、Caspase-9、Caspase-3的活性有关

张石蕾[10](2020)在《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构建CPhGs脂质体,并表征其特性;考察CPhGs和CPhGs脂质体体外释放行为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采用体内实验,探讨CPhGs脂质体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防治作用及作用机制;采用体外实验,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胶原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观察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刺激HSCs增殖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CPhGs脂质体对MAPK和FAK/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揭示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逆向蒸发法、真空冷冻干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CPhGs脂质体,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仪测量其粒径,Zeta电位、HPLC法测量药物包封率、载药率,评价并确定其最佳制备方法。(2)以原料药为对照组,采用HPLC检测并阐明CPhGs脂质体的体外释药规律,LC-MS法测定CPhGs脂质体中松果菊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分析药代动力学特征。(3)使用BSA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体内观察CPhGs脂质体及CPhGs原料药对BSA诱导的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的影响,分析血清学指标、肝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指标以及ECM蛋白、MAPK通路、炎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评价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4)体外观察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和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对细胞活力、细胞毒性的影响,从细胞学水平阐述CPhGs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研究CPhGs脂质体对rrPDGF-BB/FAK/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从分子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结果:(1)采用薄膜分散一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28.55%,载药率为2.73%;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8.46%,载药率为3.71%;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的3个不同批次CPhGs脂质体包封率平均值为33.88%,载药率为3.28%,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率均是最高;在以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的CPhGs脂质体基础上,利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了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复溶后CPhGs脂质体冻干粉外观形态良好,冻干前后纳米粒的粒径和包封率变化均不大,说明其稳定性良好,为后续实验提供足够的样品量。(2)体外释药结果显示,最适合CPhGs和CPhGs脂质体的模型分别是一级动力学和Higuchi方程,CPhGs脂质体没有显示任何突释效应;大鼠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相关参数表明,CPhGs原料药和CPhGs脂质体组在相同剂量灌胃给药的情况下,CPhGs脂质体给药后Cmax明显提高(P<0.05),CPhGs脂质体组给药0.75h之后的血药浓度均远远大于原料药组(CPhGs脂质体组35.95±3.95 ng/ml vs CPhGs原料药组27.14±0.93 ng/ml),给予CPhGs原料药后大鼠血浆中松果菊苷的浓度较低,CL为2.07±0.39 ml/h/kg,t1/2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33±0.43h vs CPhGs原料药组2.07±0.61h,P<0.05),MRT显着延长(CPhGs脂质体组5.87±0.32h vs CPhGs原料药组2.80±0.47h,P<0.05),Tmax显着增加(CPhGs脂质体组1.60±0.55h vs CPhGs原料药组0.60±0.22h,P<0.05);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浆中24h内药时曲线下面积较CPhGs原料药组显着提高,为原料药组的273.30%。(3)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和CPhGs原料药干预均可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脏、脾脏指数降低,其中CPhGs脂质体组大鼠肝脏、脾脏指数与CPhGs原料药组相比显着降低;并且,相同剂量的CPhGs脂质体组大鼠血清ALT、AST、ALP、TBIL、TBA、γ-GT、TGF-β、肝纤维化四项LN、HA、PCⅢ、IV-C以及肝组织HYP含量总体上较CPhGs原料药组有明显的下降,大鼠肝脏病理损伤情况也有所改善;免疫组化和WB实验结果均显示CPhGs脂质体组ECM标志性分子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组、CPhGs原料药组以及空白脂质体组大鼠相比,CPhGs脂质体给药组大鼠肝组织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ERK 1/2、p-JNK 1/3和p-P38以及炎症相关蛋白NF-κB、AP-1、Cox-2、HMGB1有所下调,IκBα有所上调。(4)体外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CPhGs脂质体对HSCs的增殖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24h的IC50值为42.535μg/ml;CPhGs脂质体(29.45、14.72、7.36μg/ml)对HSCs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浓度为29.45μg/ml的CPhGs脂质体可诱导HSCs晚期凋亡,晚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在浓度为14.72μg/ml和7.36μg/ml的CPhGs脂质体组中,早期凋亡细胞比例要明显高于晚期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与rrPDGF-BB组比较,不同浓度CPhGs脂质体组均可抑制rrPDGF-BB诱导的HSCs的增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rrPDGF-BB组相比,29.45、14.72、7.36μg/ml CPhGs脂质体组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MMP-1 mRNA表达水平均增多(P<0.05)。在rrPDGF-BB刺激活化的HSCs中,CollagenⅠ和α-SMA mRNA表达水平显着提升,经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干预均可以减少CollagenⅠ、α-SMA、TIMP-1的mRNA表达水平,尤其是29.45μg/ml高剂量CPhGs脂质体组效果最为明显。WB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CPhGs脂质体7.36μg/ml、14.72μg/ml和29.45μg/ml三个剂量组中CollagenⅠ、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三个剂量组的CPhGs脂质体处理HSCs 24小时后,HSCs中p-PI3K和p-Akt水平持续下降;和rrPDGF-BB刺激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中FAK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组相比,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对照组和rrPDGF-BB刺激+FAK基因过表达+CPhGs脂质体给药组磷酸化PI3K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结论:采用薄膜分散二次包封法制备得到CPhGs脂质体纳米粒,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小、稳定性好;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制备的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一定程度上有缓释作用,并且明显改变了CPhGs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减缓了药物的消除时间,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CPhGs脂质体能不同程度降低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脾指数,改善血清肝功能酶指标,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减轻肝细胞变性及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与沉积,通过MAPK通路及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抑制肝纤维化的发展变化;CPhGs脂质体给药组能在无细胞毒性的基础上明显减少HSCs的活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rrPDGF-BB刺激的HSCs的细胞增殖,能通过PDGF/FAK/PI3K/Akt通路对rrPDGF-BB刺激的HSCs中ECM蛋白表达产生调控。研究结果为CPhGs脂质体纳米粒在抗肝纤维化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TNF-αmRNA、TNF-R1mRNA在慢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NF-αmRNA、TNF-R1mRNA在慢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中西医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柴芪益肝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前言
    第一节 临床资料
    第二节 分组与治疗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前言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柴芪益肝方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指标检测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2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1.2.1 慢性HBV感染中固有免疫反应
        1.2.2 慢性HBV感染中适应性免疫反应
    1.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1.3.1 靶向固有免疫的治疗策略
        1.3.2 靶向适应性免疫的治疗策略
        1.3.3 其它免疫治疗策略
    1.4 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研究现状
        1.4.1 OX40/OX40L相关研究进展
        1.4.2 PD-1 相关研究进展
        1.4.3 4-1BB相关研究进展
第2章 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人的样本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采集及血浆分离与保存
        2.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OX40/OX40L的表达
        2.2.4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OX40/OX40L的表达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sOX40/OX40L水平
        2.2.6 统计处理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2.3.2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表达
        2.3.3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PD-1、4-1BB分子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人的样本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准备血浆
        3.2.2 磁珠分选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3.2.3 PBMCs中总RNA的提取
        3.2.4 qRT-PCR检测PBMCs中PD-1和4-1BB mRNA水平
        3.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PD-1和s4-1BB
        3.2.6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内PD-1和4-1BB的表达
        3.2.7 统计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2 慢性乙肝患者中PD-1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3.3 慢性乙肝患者中4-1BB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r AAV8/1.3HBV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建立经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的HBV模型
        4.2.2 检测小鼠血清内HBsAg、HBe Ag水平
        4.2.3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4.2.4 小鼠肝脏组织全基因组DNA提取
        4.2.5 qRT-PCR法检测小鼠HBV DNA定量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内T细胞亚群比例
        4.2.7 CB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细胞因子
        4.2.8 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
        4.2.9 处理小鼠肝脏组织和制备切片
        4.2.10 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
        4.2.11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
        4.2.12 数据统计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rAAV8/1.3 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同时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
        4.3.3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的同时伴随着T细胞亚群比例及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4.3.4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体内CD4~+和CD8~+T细胞的剔除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的T细胞
        5.2.3 小鼠血清HBsAg和肝脏组织内HBV DNA的检测
        5.2.4 小鼠血清ALT水平检测
        5.2.5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5.2.6 小鼠肝脏内淋巴细胞mRNA的提取及文库构建测序
        5.2.7 数据统计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CD4~+T和CD8~+T 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5.3.2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相对于CD4~+ 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 T细胞的作用
        5.3.3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中基于mRNA测序的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1.3 西医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肝脏移植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4.1 单味中药
        2.4.2 中药复方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4.1 药物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1.4.3 制备秋水仙碱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1.4.6 封闭液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1.4.8 电泳液
        1.4.9 1X转膜液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2.1.1 分组方法
        2.1.2 造模方法
        2.1.3 给药方法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2.3 HE染色制备
        2.4 Masson染色制备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2.6.3 RNA浓度的测定
        2.6.4 反转录反应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2.7.3 总蛋白的保存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2.7.5 转膜
        2.7.6 封闭
        2.7.7 孵育抗体
        2.7.8 发光显影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4.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小鼠BM-MSCs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慢病毒转染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小鼠BM-MSCs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分涵TS6-6治疗酒精性肝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现场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1.2.2 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1.2.3 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指标的变化
        1.2.4 测序序列的统计分析
        1.2.5 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
        1.2.6 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
        1.2.7 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
        1.2.8 LEfSe物种差异分析
        1.2.9 差异的肠道菌属与血清肝功能和炎症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1.3 质量控制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大鼠肝损伤模型的鉴定
        2.2.2 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6含量的变化
        2.2.3 大鼠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
        2.2.4 大鼠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
        2.2.5 大鼠血清中内毒素水平的变化
        2.2.6 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变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口服艾克曼菌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大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补充A.muc可恢复其丰度
        3.2.2 补充A.muc能减轻肝脏损伤
        3.2.3 补充A.muc能降低肝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3.2.4 补充A.muc能降低大鼠肠道通透性
        3.2.5 补充A.muc能降低肝损伤大鼠血清LPS水平
        3.2.6 补充A.muc可以改善结肠紧密连接蛋白表达
        3.2.7 补充A.muc可以改善结肠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
    3.3 讨论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4章 综述 肠道微生物组与肝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4.1 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功能
        4.1.1 肠道微生物组的结构
        4.1.2 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因素
        4.1.3 肠道微生物组的功能
    4.2 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4.2.1 肠道菌群与酒精性肝病
        4.2.2 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4.2.3 肠道菌群与肝硬化
        4.2.4 肠道菌群与肝癌
        4.2.5 肠道菌群与药物性损伤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7)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1,25(OH)_2D_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1,25(OH)_2D_3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谱、胰岛素和25(OHH)D水平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物料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和分组
        2.2.2 生物样本收集和保存
        2.2.3 生物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进展过程
        3.2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体重、进食量、饮水量和尿量的影响
        3.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3.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进食量的影响
        3.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饮水量的影响
        3.3.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24h尿量的影响
        3.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3.4.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3.4.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4.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3.5 D对糖尿病大鼠血脂谱和25(OH)D水平的影响
        3.5.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C水平的影响
        3.5.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G水平的影响
        3.5.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HDL-C水平的影响
        3.5.4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LDL-C水平的影响
        3.5.5 D对糖尿病大鼠血清25(OH)D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1,25(OH)_2D_3对糖尿病大鼠血清转氨酶和肝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物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血清转氨酶指标测定
        2.2.2 肝组织炎症因子测定
        2.2.3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2.2.4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与评分标准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湿重和肝脏指数的影响
        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2.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转氨酶AST水平的影响
        3.2.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转氨酶ALT水平的影响
        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组织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3.3.1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TNF-α水平的影响
        3.3.2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IL-1β水平的影响
        3.3.3 Vit D对糖尿病大鼠肝IL-6水平的影响
        3.4 D对糖尿病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1,25(OH)_2D_3改善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应激的作用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与物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2 Westernblot检测
        2.2.3 免疫荧光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1 Vit D对Vdr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1.2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Vit 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1 Vit D对VDR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2.2 VitD对NF-κB通路信号分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肝组织中VDR和IκBα蛋白荧光共定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第一节 建立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模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CCK-8检测LO2细胞活力
        2.2.3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炎症因子水平
        2.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2.2.5 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干预物培养不同时间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1 不同浓度葡萄糖和PA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1,25(OH)_2D_3对LO2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形态的影响
        3.3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1,25(OH)_2D_3对高糖高脂诱导的LO2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VDR sRNA设计与合成
        2.2.2 siRNA细胞转染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4 Western blot检测
        2.2.5 免疫共沉淀
        2.3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VDR特异性干扰序列筛选
        3.2 LO2细胞中VDR下调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
        3.3 LO2细胞中VDR下调后NF-κB信号通路分子表达水平
        3.4 CoIP验证蛋白相互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创新点、局限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维生素D与糖尿病肝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四逆散对应激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慢性心理应激激活NLRP3炎症小体诱发、加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基于慢性心理应激与NAFLD生物学相关的现代研究从中医理论阐释四逆散方效与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证机相符
    1 慢性心理应激启动、介导NAFLD的现象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1.1 慢性心理应激启动、介导NAFLD的临床现象
        1.2 慢性心理应激以炎症反应为中轴通过“神经-炎症-代谢”网络启动、介导NAFLD的网络机制的相关实验研究
    2 从“脏腑体用相关”学说与情志致病理论阐释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基本病机
        2.1 中医理论“脏腑体用相关”学说基本内涵
        2.2 中医情志致病理论与心理应激理论的联系
        2.3 “脏腑体用相关”学说与情志致病理论阐释了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基本病机
    3 四逆散方效与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证机相符
        3.1 四逆散功可调枢理气,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之祖方确为诸家共识
        3.2 四逆散在焦虑、抑郁等慢性心理应激疾病及NAFLD的治疗中有确切的疗效,且与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病机相符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网络医学”方法从系统层面预测慢性心理应激启动、介导NAFLD疾病过程的分子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慢性心理应激与NAFLD疾病相关靶点收集
        1.2 PPI网络建立与基因映射筛选心理应激诱发NAFLD的预测靶点
        1.3 拓扑分析提取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的关键靶点
        1.4 富集分析提取CS诱发、加重NAFLD的关键通路
        1.5 CS诱发、加重NAFLD的“靶点-通路”网络建立
        2 结果
        2.1 慢性心理应激与NAFLD疾病相关靶点收集结果
        2.2 基因映射筛选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的预测靶点
        2.3 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相关靶点PPI网络建立,及拓扑分析结果
        2.4 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相关靶点富集分析结果及“靶点-通路”网络建立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 NLRP3炎症小体在慢性心理应激诱发、加重NAFLD疾病过程中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给药方法
        2.2 一般情况测定
        2.3 实验动物样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2.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评价
        2.5 神经层面---HPA轴评价
        2.6 炎症层面---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炎症因子检测
        2.7 统计方法
        2.8 实验动物伦理审查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评价
        3.3 神经层面海马GR 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清GC含量
        3.4 炎症层面NLRP3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实验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从系统层面预测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方效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四逆散中化合物的收集与筛选
        1.2 四逆散化合物靶点的收集筛选
        1.3 采用网络医学方法收集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靶点
        1.4 基因映射筛选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预测靶点及PPI网络建立
        1.5 拓扑分析提取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核心靶点
        1.6 富集分析提取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关键通路
        1.7 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靶点-通路”网络构建
        2 实验结果
        2.1 四逆散化合物及相关靶点筛选结果
        2.2 基因映射筛选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预测靶点
        2.3 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预测靶点PPI网络建立,及拓扑分析结果
        2.4 富集分析提取四逆散治疗CS相关NAFLD的关键通路,构建四逆散治疗慢性心理应激相关NAFLD的“靶点-通路”网络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四 四逆散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改善慢性心理应激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炎症反应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模型建立、给药方法
        2.2 一般情况测定
        2.3 实验动物样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2.4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评价
        2.5 神经层面---HPA轴评价
        2.6 炎症层面---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炎症因子检测
        2.7 统计方法
        2.8 实验动物伦理审查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评价
        3.3 神经层面海马体GR mRNA相对表达量与血清GC含量
        3.4 炎症层面NLRP3炎症小体及炎症因子变化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治疗
        1.1.1 肝纤维化发生的机制
        1.1.2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机制
        1.1.3 肝纤维化的治疗
    1.2 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2.1 TGF-β
        1.2.2 IFN-γ
        1.2.3 IL
        1.2.4 TNF-α
    1.3 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1.4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1.4.1 单味中药
        1.4.2 中药提取单体
        1.4.3 复方中药
        1.4.4 中成药
    1.5 SLI的研究进展
        1.5.1 丹参概述
        1.5.2 SLI的概述
        1.5.3 SLI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SL对肝纤维化大鼠体重、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检测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1.5. 结果
        1.6 讨论
    实验二 SLI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AST、ALT、肝纤四项、MMP-2、TIMP-2及TGF-β1水平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5 讨论
    实验三 SLI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TNF-α、IL-6、IL-1β、IFN-γ、肝组织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Ⅰ、Ⅲ mRNA水平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
        3.5 讨论
    实验四 SLI对LX-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4.1 材料
        4.2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4.3 CCK-8实验
        4.4 qRT-PCR检测Bax、Bcl-2、Caspase-3、Caspase-9 mRNA的表达
        4.5 WB检测Bax、Bcl-2、Caspase-3 Caspase-9蛋白的表达
        4.6 统计学分析
        4.7 结果
        4.8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BSA致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CPhGs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3 空白脂质体的制备
        1.4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1.5 血清肝功能指标的检测
        1.6 血清TGF-β、肝纤四项及肝组织HYP检测
        1.7 肝组织标本大体观
        1.8 肝组织病理学检测
        1.9 免疫组化
        1.10 聚合酶链式反应
        1.11 蛋白免疫印迹
        1.1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对HSCs增殖、凋亡、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TNF-αmRNA、TNF-R1mRNA在慢性肝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芪益肝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周怡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湛梦茹.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酒精性肝损伤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万岳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6]肠道菌群特征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关系研究[D]. 李玉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7]1,25(OH)2D3基于NF-κB通路改善糖尿病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NLRP3炎症小体的四逆散对应激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方效机制研究[D]. 穆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对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许琪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肉苁蓉苯乙醇总苷脂质体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张石蕾.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慢性肝病肝组织中TNF-αmRNA和TNF-R1mRNA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