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MPa碳丙烯脱碳技术改造总结

2.7MPa碳丙烯脱碳技术改造总结

一、2.7MPa碳丙脱碳技术改造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孙冬梅[1](2014)在《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的合成及脱碳性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的合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带端氨基的多乙二醇链的合成:N,N-二甲基乙醇胺(DMEA)与环氧乙烷(EO)于高压反应釜内反应制得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DMPEA);第二步是多乙二醇链的端羟基的封端过程,通过DMPEA与CH3Cl进行威廉森(Williamson)醚化反应,端羟基变成甲氧基,醚化结束后,对粗产品进行后处理和精制,完成相关表征分析和物性测定,同时对产品进行脱碳应用性能初探。本论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是合成甲基封端的端叔胺基多乙二醇醚,该系列物质属于新物质,暂无文献报道,并将其用于酸性气体净化领域,同时与聚乙二醇二甲醚(NHD)进行复配形成配方型脱硫脱碳溶剂,探索其脱碳性能,是新型醇胺类和位阻胺类气体净化溶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以DMEA和EO为原料,在强碱NaOH催化作用下,发生开环加成反应得到DMPEA。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DMPEA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 (DMEA)∶n (EO)=1∶3,NaOH用量为0.2%(占原料总质量的百分数),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3.5h。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性实验,三次实验结果稳定,DMEA的平均转化率达到90.3%,主要得到乙氧基数为15的多乙二醇链。采用气相色谱进行定量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结构定性。以DMPEA为原料,对其端羟基进行封端处理,采用Williamson醚化法,以NaOH为醇盐化试剂、CH3Cl为醚化剂,搅拌反应得到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DMPEAE)。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原料配比n (NaOH)∶n (DMPEA)=1.3∶1,相转移催化剂四丁基溴化铵(PTC/TBAB)用量为0.2%(占固液原料总质量的百分比),反应温度为70℃,搅拌速度为400r/min,反应时间为4h,并确定了其中四个单因素对醚化反应影响的主次顺序,依次是搅拌速度、醚化时间、固液原料配比和反应温度。在此工艺条件下进行三次重复性实验,三次实验结果稳定,平均醚化度为98.2%,醚化度的确定以醚化反应前后的羟值变化为基础。对醚化产品进行精制处理,通过红外光谱和气质联用色谱对目标产品进行表征。对经后处理的醚化产品进行减压精馏,得到一定纯度的单组分产品二甲基乙醇胺啊甲、二甲基二乙二醇胺甲醚和二甲基三乙二醇胺甲醚。以二甲基乙醇胺甲醚、二甲基二乙二醇胺甲醚、二甲基三乙二醇胺甲醚和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混醚)四种有机胺醚为吸收液,吸收酸性气体CO2,初步探索有机胺醚的脱碳性能。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气体吸收,高温有利于解析,低温下的气体吸收效果较好;对于不同的吸收液,二甲基乙醇胺甲醚和混醚的脱碳能力较优于二甲基二乙二醇胺甲醚和二甲基三乙乙二醇胺甲醚。此外还研究了四种有机胺醚与NHD复配的配方型吸收液脱除CO2的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有机胺醚复配比例的增加,吸收能力逐渐增强,当二甲基乙醇胺甲醚或混醚的复配体积比达到30%时,混合吸收液开始呈现优于纯NHD的吸收效果,当二甲基二乙二醇胺甲醚或二甲基三乙二醇胺甲醚的复配体积比达到40%时,混合吸收液开始呈现优于纯NHD的吸收效果。开发新型醇胺类脱硫脱碳溶剂和对配方型脱硫脱碳溶剂的应用初探为新的净化工艺开拓了新思路,既能改善酸性气体净化性能,又节省成本,在净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陈红华[2](2013)在《变压吸附应用于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提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比各种二氧化碳分离方法的优缺点,由于变压吸附分离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费用低,没有腐蚀和污染,现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本文以采用变压吸附分离法吸附回收CO2为目的,以糖厂提纯分离锅炉烟道气为应用背景。本课题确定了糖厂锅炉烟道气二氧化碳的分离方法为变压吸附分离法,分析常用吸附剂性能,选择活性氧化铝和硅胶作为吸附剂。采用变压吸附提纯锅炉烟道气CO2,对于糖厂是一种全新的工艺应用。本提纯系统主要由预处理系统、压缩机系统及变压吸附系统三个部分组成。提纯系统设计的关键包括变压吸附系统工艺、变压吸附循环时序和变压吸附控制系统。产品气的CO2浓度和回收率可以通过变压吸附系统操作改变和控制,分析了循环时间改变对CO2浓度和回收率的影响,还分析了确保CO2浓度一定而原料气流量变化需要变压吸附系统操作参数的变化。在应用的基础上,对变压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与应用结果基本一致。为变压吸附提纯系统的运行操作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参照,也为变压吸附分离方法在糖厂锅炉烟道气提纯CO2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采用本系统目的是将提纯的CO2应用于亚硫酸法澄清工艺进行饱充,使纯粹用亚硫酸法澄清的工艺,变成低碳低硫法澄清工艺。糖厂应用结果表明:饱充后糖浆的简纯度平均提高了 0.91 AP,pH值平均降低了 0.2,色值平均降低了 93IU,锤度平均降低了 1.43Bx,残硫量平均降低了 10.2 mg/kg。此低碳低硫法既改变了纯粹亚硫酸法澄清工艺糖品质量欠优的问题,也改变了碳酸法澄清工艺滤泥多的问题,也符合企业生产要与环境和谐友好,即减排的发展政策。

强艳波[3](2011)在《变压吸附(PSA)分离净化煤气提纯一氧化碳的工艺过程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压吸附技术操作简单,原料气源适应范围宽,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气体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某化工厂年产30万吨醋酸工程中配套的70000Nm3/h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装置的工艺操作方法和正进行的技术改造及其取得的效果。通过调节循环时间、改变时序、调整公共阀门延迟时间和动作时间等方法来处理粗脱碳段逆放CO2纯度不稳定和净化气CO2含量偏高的问题;通过增加缓冲罐和自调阀的方法稳定产品氢气的压力;硫浓缩段调整流程,更换催化剂,浓缩了H2S气体,回收了大部分放空气体。本文介绍了该装置拟进一步改造的措施,通过增加解吸气压缩机和采用抽真空方式充分降低CO2气体中CO含量;系统增加管线及阀门,针对原料煤气的不同来源选择流程及控制时序;由于水分对吸附剂的粉化影响很大,考虑在入工段分水器后原料气管线上安装焦炭过滤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保护程控阀的密封面、部分阀门加装限流孔板减少对密封面的冲刷,延长了程控阀运转周期。该变压吸附系统自2008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已再次验证了此煤气分离系统的优势。

赵天福[4](2008)在《1.7MPa碳丙脱碳装置运行小结》文中指出

李晓东,王翔,李慧玲[5](2004)在《2.7MPa碳酸丙烯酯法脱碳应用小结》文中认为简要介绍对碳丙脱碳装置进行扩能改造的主要内容、运行效果及尚需改进的问题。

赵瑞君[6](2004)在《脱碳装置工艺技术改造小结》文中指出

张成芳[7](2003)在《塔器装备高效化》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填料塔和板式塔高效化技改技术。论述了填料塔中的填料、填料的充填、液体和气体分布的若干问题。论述了板式塔改接触元件、板面液体均匀流动的相关问题。并叙述高效化技术的工业应用。

杨国祥[8](2003)在《1.7MPa碳丙脱碳装置技术改造小结》文中研究指明

陶洪连,黄敏[9](2002)在《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技术改造小结》文中研究说明在碳丙脱碳装置中增加了贫液氨冷器 ,改造了碳丙泵 ,增设了变换气氨冷器 ,从而提高了碳丙脱碳装置的吸收和再生效果

周大明,李孟璐[10](2002)在《山西晋城二化近期技术改造小结》文中认为

二、2.7MPa碳丙脱碳技术改造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7MPa碳丙脱碳技术改造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的合成及脱碳性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性气体净化概述
        1.1.1 化学吸收法
        1.1.1.1 双碱法(钠碱法)
        1.1.1.2 改良热钾碱法(苯菲尔法)
        1.1.1.3 氨水液相催化法
        1.1.1.4 蒽醌二磺酸钠法(ADA 法)
        1.1.1.5 胺法
        1.1.2 物理化学吸收法
        1.1.2.1 环丁砜(Sulfinol)法[12]
        1.1.2.2 常温甲醇(Amisol)法[13]
        1.1.2.3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
        1.1.3 物理吸收法
        1.1.3.1 加压水洗法
        1.1.3.2 低温甲醇法(Rectisol 法)
        1.1.3.3 碳酸丙烯酯法(Fluor 法)[20]
        1.1.3.4 聚乙二醇二甲醚(NHD)法(Selexol 法)
        1.1.4 物理吸收法和化学吸收法的比较
    1.2 配方型脱硫脱碳溶剂研究进展
        1.2.1 物理溶剂与醇胺溶剂的复配
        1.2.2 MDEA 与不同助剂的复配[22]
        1.2.3 空间位阻胺类溶剂的复配
    1.3 乙氧基化反应机理
        1.3.1 强碱催化机理
        1.3.2 碱土金属催化机理
        1.3.3 酸催化机理
    1.4 端氨基聚氧化乙(丙)烯烷基醚合成研究进展
        1.4.1 取代型 N-烷基化法
        1.4.1.1 催化还原胺化法
        1.4.1.2 光气法
        1.4.1.3 氨基丁烯酸酯法
        1.4.1.4 水解法
        1.4.1.5 氨苯氧基法
        1.4.2 加成型 N-烷基化法
        1.4.2.1 氧乙(丙)烯烷基化法
        1.4.2.2 氰烷基化法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氧基化反应制备 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测试与分析
        2.4.1 气相色谱(GC)分析
        2.4.2 红外光谱(IR)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原料配比对 DMEA 转化率的影响
        2.5.2 催化剂用量对 DMEA 转化率的影响
        2.5.3 反应温度对 DMEA 转化率的影响
        2.5.4 反应时间对 DMEA 转化率的影响
        2.5.5 重现性实验
    2.6 分析及表征
        2.6.1 气相色谱分析
        2.6.2 红外光谱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Williamson 法制备 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
    3.1 实验原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实验流程
        3.3.2 实验装置图
    3.4 测试与分析
        3.4.1 水分的测定
        3.4.2 羟值的测定
        3.4.3 碱值的测定
        3.4.4 固体盐(NaCl)含量的测定
        3.4.5 红外光谱(IR)分析
        3.4.6 气质联用(GC-MS)分析
    3.5 醚化度的计算
    3.6 结果与讨论
        3.6.1 Williamson 反应制备 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
        3.6.1.1 原料配比对醚化度的影响
        3.6.1.2 催化剂用量比对醚化度的影响
        3.6.1.3 反应温度对醚化度的影响
        3.6.1.4 搅拌速度对醚化度的影响
        3.6.1.5 反应时间对醚化度的影响
        3.6.2 正交试验
        3.6.2.1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
        3.6.2.2 正交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6.2.3 适宜影响因素的确定
        3.6.2.4 重现性实验
        3.6.3 产品的精制与分离
    3.7 分析及表征
        3.7.1 产物羟值的测定
        3.7.2 红外光谱分析
        3.7.3 质谱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的脱碳性能研究
    4.1 实验原理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测试与分析
        4.4.1 脱碳含量的测定
        4.4.2 粘度的测定
        4.4.3 水分的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不同吸收液脱碳能力的比较
        4.5.2 吸收温度与二氧化碳吸收效果的关系
        4.5.3 与 NHD 复配对脱碳性能的研究
        4.5.4 脱硫性能初探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2)变压吸附应用于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提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分离CO_2方法
        1.2.1 溶剂吸收法
        1.2.2 膜分离法
        1.2.3 低温蒸馏法
        1.2.4 化学循环燃烧法
        1.2.5 水合物法
        1.2.6 变压吸附法
        1.2.7 甘蔗糖厂锅炉烟道气CO_2提纯方法的选择
    1.3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
        1.3.1 碳酸法
        1.3.2 亚硫酸法
        1.3.3 制糖澄清工艺进展
    1.4 本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1.4.1 本课题来源
        1.4.2 本课题研究目的
        1.4.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变压吸附技术与糖厂锅炉烟道气CO_2提纯系统
    2.1 变压吸附的关键技术
        2.1.1 计算机—变压吸附控制的核心
        2.1.2 程控阀—变压吸附运行的关键
        2.1.3 吸附塔—安全所在
        2.1.4 吸附剂—重要组成
    2.2 变压吸附吸附剂
        2.2.1 吸附剂种类与物性
        2.2.2 吸附剂的选择
        2.2.3 吸附剂的再生
    2.3 提纯系统工艺
        2.3.1 预处理系统
        2.3.2 压缩机系统
        2.3.3 变压吸附系统
    2.4 变压吸附塔工作步骤
    2.5 提纯系统操作
        2.5.1 系统开机操作
        2.5.2 系统停机操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变压吸附控制系统开发
    3.1 变压吸附控制系统
    3.2 开发软件—组态王
    3.3 控制系统时序
    3.4 控制系统结构
    3.5 应用程序语言解析
        3.5.1 工艺流程参数图的编写
        3.5.2 设计命令语言解析
    3.6 参数设定的创建
    3.7 吸附塔的趋势图
    3.8 吸附塔的报警
    3.9 流程图画面的组态
    3.10 动画连接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运行情况与过程模拟
    4.1 糖厂锅炉烟道气
    4.2 产品回收率
    4.3 变压吸附系统数学模型
        4.3.1 吸附塔内动量与质量传质方程
        4.3.2 吸附动力学的假设
        4.3.3 过程中偏微分方程的解析
        4.3.4 吸附等温线
    4.4 模拟分析
    4.5 实际运行与模拟数据整合
        4.5.1 循环时间对产品气浓度和回收率的影响
        4.5.2 原料气流量对循环时间的影响
        4.5.3 吸附压力对产品气浓度的影响
    4.6 饱充工艺
        4.6.1 饱充工艺流程
        4.6.2 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变压吸附(PSA)分离净化煤气提纯一氧化碳的工艺过程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技术关键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一氧化碳分离过程的类型与技术比较
        2.1.1 液氮洗涤法
        2.1.2 深冷分离法
        2.1.3 膜分离法
        2.1.4 吸收法
        2.1.5 变温及变压吸附法
    2.2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与进展
        2.2.1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应用
        2.2.2 变压吸附在气体分离中的进展
第3章 变压吸附的理论基础
    3.1 变压吸附概述——变压吸附的基本步骤
    3.2 变压吸附剂——吸附剂的选择原则与用于提纯一氧化碳的吸附剂
        3.2.1 吸附剂的种类及物理性质
        3.2.2 正确地选择吸附剂
        3.2.3 用于提纯一氧化碳的吸附剂
    3.3 吸附平衡——吸附平衡式与平衡曲线及其应用
        3.3.1 吸附平衡的定义
        3.3.2 吸附平衡式及其应用
        3.3.3 吸附平衡曲线及其应用
    3.4 吸附动力学
    3.5 固定床吸附过程——床层描述与穿透曲线
        3.5.1 吸附前沿和吸附负荷曲线
        3.5.2 吸附穿透曲线
    3.6 吸附过程模拟
第4章 现有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的工艺流程和操作
    4.1 工艺流程——流程图及其说明
        4.1.1 工艺过程概述
        4.1.2 重点控制工艺指标
        4.1.3 工艺流程图
    4.2 主要装备——装备一览表及主要装置图
    4.3 全系统物料衡算
    4.4 工艺操作及其优化
    4.5 正进行的技术改造及其效果
第5章 对变压吸附提纯一氧化碳装置拟进一步改造的措施
    5.1 充分降低CO_2气体中CO含量,提高CO回收率
    5.2 针对原料煤气的不同来源优化变压吸附工艺流程
        5.2.1 原料气自甲醇净化燃气脱硫塔后
        5.2.2 原料气自气化炉后
    5.3 变压吸附剂的优选与延长运转周期
    5.4 程控阀门的优选与延长运转周期
        5.4.1 程控阀门的优选
        5.4.2 延长程控阀及配套电磁阀的运转周期
    5.5 优化工艺操作条件与操作手段
        5.5.1 吸附操作条件的影响
        5.5.2 吸附质性质和浓度的影响
        5.5.3 时序,时基,塔区阀门及公共阀门延迟和动作时间设置的影响
        5.5.4 微机控制器故障的影响
    5.6 确保工艺系统的密封状态
    5.7 若干工艺装备的改造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4)1.7MPa碳丙脱碳装置运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
2 主要设备
3 工艺配置
4 装置优势
5 运行效果
6 结语

(6)脱碳装置工艺技术改造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脱碳工艺流程
2 改造内容
    (1) 脱碳塔。
    (2) 闪蒸槽。
    (3) 采用常解加真解工艺。
    (4) 改变溶剂冷却器冷却用水。
    (5) 增设大脱碳泵。
    (6) 改造脱硫工艺。
3小结

(9)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技术改造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问题
2 技改思路
3 实际采取的技术措施
    3.1 改造碳丙泵
    3.2 增设变换气氨冷器
    3.3 增加气提氮气管线
    3.4 疏通清洗贫液氨冷器
    3.5 清洗吸收塔和气提塔填料层
    3.6 优化管理操作条件和工艺指标
4 技改效果

(10)山西晋城二化近期技术改造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煤气炉产气量, 降低消耗
2 全低变工艺的优化
3 新建变换气湿法脱硫装置
4 采用2.7 MPa碳丙脱碳法
5 精炼系统的技术改造
6 〉1 000-ⅢJ氨合成系统的工艺改造
7 配套10万t/a水溶液全循环尿素装置的改造
8 结束语

四、2.7MPa碳丙脱碳技术改造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N,N-二甲基多乙二醇胺甲醚的合成及脱碳性能初探[D]. 孙冬梅.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2]变压吸附应用于糖厂锅炉烟道气CO2提纯的研究[D]. 陈红华. 广西大学, 2013(05)
  • [3]变压吸附(PSA)分离净化煤气提纯一氧化碳的工艺过程分析与优化[D]. 强艳波.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4]1.7MPa碳丙脱碳装置运行小结[J]. 赵天福. 化肥设计, 2008(02)
  • [5]2.7MPa碳酸丙烯酯法脱碳应用小结[J]. 李晓东,王翔,李慧玲. 小氮肥设计技术, 2004(04)
  • [6]脱碳装置工艺技术改造小结[J]. 赵瑞君. 小氮肥, 2004(06)
  • [7]塔器装备高效化[J]. 张成芳. 小氮肥设计技术, 2003(03)
  • [8]1.7MPa碳丙脱碳装置技术改造小结[J]. 杨国祥. 小氮肥, 2003(06)
  • [9]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技术改造小结[J]. 陶洪连,黄敏.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2(05)
  • [10]山西晋城二化近期技术改造小结[J]. 周大明,李孟璐. 小氮肥, 2002(09)

标签:;  ;  ;  ;  

2.7MPa碳丙烯脱碳技术改造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