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工艺

无菌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工艺

一、杀菌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余志坚,张敏,姚梦柯,赵娟,陈超,曹永强,杨贞耐[1](2021)在《不同热处理脱脂乳粉对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比较了不同热处理脱脂乳粉的理化性质,并将其应用于褐色乳酸菌饮料生产,以鲜制脱脂乳为对照,探讨了不同脱脂乳原料以及褐色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对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脱脂乳粉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含量以及乳酸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其乳化性、起泡性及乳清蛋白氮指数存在显着差异(P <0.05),随着乳粉受热程度增加,其乳化性、起泡性及稳定性下降。在饮料生产过程中,使用中温脱脂乳粉更有利于保持饮料的稳定性,而以高温、低温乳粉以及鲜制脱脂乳为原料的饮料稳定性欠佳;高温褐变使脱脂乳粒径、离心沉淀率增大,zeta电位降低,产品稳定性下降;均质处理及配料定容后稳定性提高。研究旨在为褐色乳酸菌饮料生产中有效地提高产品的稳定性提供技术参考。

余志坚,姚梦柯,张敏,陈超,曹永强,杨贞耐[2](2021)在《工艺条件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的稳定性,对与产品稳定性密切相关的3个因素(褐变时间、均质压力和果胶用量)首先进行了单因素试验。进一步以褐变时间、均质压力和果胶用量为自变量,以粒径、zeta电位、离心沉淀率和不稳定指数为评价指标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当褐变时间160 min、均质压力25 MPa、果胶用量2.5 g/L时,体系的不稳定指数值最小。获得最佳褐变时间、均质压力和果胶用量分别为165 min、22 MPa和2.8 g/L。此优化条件下,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粒径(723 nm)、离心沉淀率(1.71%)和不稳定指数(0.737)最小、zeta电位绝对值(-4.88 mV)最大。

徐改兰[3](2020)在《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围绕着生物技术,从色、香、味、形、营养、安全等方面进行食品加工与开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芡实、大米为原料,经过淀粉酶解、酵母、乳酸菌发酵、产品调配等研究,并进行一条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完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开发较为完整的产品技术路线。其主要研究如下:(1)复合原料的酶解工艺:为防止原料糊化后的淀粉回生,提高饮料的润滑细腻感,减少谷物饮料的粗糙感,对复合原料进行了酶解处理,运用耐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依次对原料进行液化、糖化试验,以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为指标,综合考虑了达到一定酶解程度所需的时间,确定了复合芡实米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液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氯化钙加量为0.2%,pH 6.5,温度95℃;糖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pH 5.0,温度 60℃,时间 120 min。(2)增香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从初分离的产香酵母中以风味和产酯量为指标,优化筛选了 Z8、Z14和D1作为试验用菌株进行复配发酵,并确定其复配比例为5:3:2;最后通过总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接种量与发酵时间为变量因素,以产酯量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获得优化发酵参数:总固形物1 4%,培养温度28℃,接种量3.5%,发酵时间2.5天。(3)乳酸菌选择及其发酵工艺研究:选择三株乳酸菌以经灭菌的酵母发酵液为底物进行发酵实验,结合饮料的酸度、活菌数与感官特性,最终选用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不同配比的试验,确定了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的配比为1:3。在发酵24 h时,其酸度达到0.28(g/100mL)。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试验中,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5%,水解蛋白添加量0.15%,此时发酵酸度0.276(g/100mL),还原糖含量为 1.87(g/100mL)。(4)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控制原料比为1:10,固形物含量为9~11%,用3%的果葡糖浆调整甜酸比。选择黄原胶、结冷胶、琼脂、蔗糖酯为复合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0.1%,0.15%,0.035%,0.20%。结合实验和参照国家谷物饮料标准规定,建立了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质量标准。(5)芡实米露饮料工程设计:对年产6000T芡实米乳乳酸饮料进行了工艺设计,完成了工艺流程认证与确定,对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工艺流程,作出了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完成典型设备的设计,对其他设备进行计算及选型。在此基础上,绘出发酵罐设备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图。最后作出劳动定员和水电汽用量的估算,为工业化开发提供了工程基础。

黄曹[4](2019)在《常温乳酸菌饮料的调酸工艺及配方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实验以常温乳酸菌饮料为对象,研究了其工厂化生产中调酸环节的酸味剂最优配比,酸味剂的添加量,稳定剂的添加量,酸味剂的添加方式以及搅拌叶片选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酸味剂的不同配比的单因素实验,以感官评价为评判指标,在酸味剂总添加量额定在0.3%的前提下确定了乳酸、柠檬酸、苹果酸的最优配比为3:1:1。对酸味剂的添加量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添加量在0.25%时感官评价分最高。对样品复合稳定剂进行沉淀率及浮油厚度的测定选取了最优的稳定剂。通过对所选稳定剂不同添加量的沉淀率、浮油厚度、感官评价等的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该复合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为0.5%。通过对不同糖度的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优的糖度为11°Brix。通过对酸味剂的配比,酸味剂的添加量,稳定剂的添加量,糖度等四种直接影响产品品质及感官的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酸味剂按照乳酸、柠檬酸、苹果酸的比例为3:1:1,酸味剂添加0.25%,稳定剂添加0.5%,糖度11°Brix的配方进行样品感官评价。在该配比下,产品酸甜适中,口感平衡,层次丰富,浓厚顺滑。(2)通过对泵酸和喷酸两种方式的添加效果进行研究,发现喷酸方式在常温乳酸菌饮料中调酸有更高的调配效率,约节约8.3%的调酸时间。(3)通过对比锚式叶片和螺带式叶片在相同叶片转速和相同搅拌时间下,搅拌槽内各部位样品酸度分布情况,确定了最佳叶片选择为螺带式。搅拌转速设定为50 r/min前提下,从搅拌槽内选取20个样品分布点统计不同时间段内的酸度分布,得出:选用螺带式搅拌叶片,搅拌12min即可达到理想的搅拌效果。

陆延[5](2019)在《乳酸菌饮料粉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乳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多种维生素,其所具有的营养保健功能众所周知。酸奶作为乳制品中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一种,由于发酵后产生的酸甜口感以及富含的乳酸菌受到老人、儿童的喜爱。经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乳酸菌作为人体中最安全的菌种对人体健康长寿影响较大,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乳糖分解转成乳酸,使乳糖不耐症患者也可以直接食用。由于酸奶的流质状态以及活性乳酸菌生存坏境的限制,使得酸奶必须处于冷藏状态下,保质期较短且难以运输限制了销售。乳酸菌饮料的出现给消费者提供了多种选择,为了简化工艺、节约成本、扩大销售半径,我们利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一种粉末作为乳酸菌饮料的原料。在保持原有营养价值的基础上具有便于携带、无需冷藏、货架期长等优点。目前国外对酸奶粉已有部分研究,国内针对酸奶粉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关文献大多都是关于冲调情况以及干燥方法的研究,实际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大多酸奶粉都用于发酵酸奶、制作甜点等,用作制备乳酸菌饮料的研究较少,市场上还处于空白。所以乳酸菌饮料粉在未来饮品行业中潜力无限。酸性条件下蛋白质的沉淀与分层是目前含乳饮料中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预计研制一种乳酸菌饮料粉,利用生牛乳发酵成酸奶后,经过调配加工干燥成为乳酸菌饮料粉,在适当的温度用水复原后即可冲调成一杯颜色乳白均一、酸甜适宜、清爽可口、稳定性好、无沉淀、分层的乳酸菌饮料。本文为改善乳酸菌饮料中蛋白质的沉淀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一不同产黏性能发酵剂的研究:从三种产黏能力不同的发酵剂中找到风味最佳、最适合的发酵剂。二稳定剂的添加:从几种常见的稳定剂中筛选出酸性条件下稳定效果最好的稳定剂,并对稳定剂的添加工艺进行研究。三:均质工艺的优化:找到最适的均质条件使饮料沉淀率降到最低。四喷雾干燥的研究:得到干燥品质好且成本低的工艺参数通过实验结果看出:(1)发酵剂的产黏能力与乳饮料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黏度越低的发酵剂,离心沉淀率也越低,稳定性越好。(2)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对果胶与大豆多糖这两种稳定剂进行复配,得出0.43%的大豆多糖与0.33%的果胶,在发酵6h后加入时,对乳酸菌饮料粉有良好的稳定性。(3)通过对两种均质技术对比以及工艺条件的优化发现,高压均质机的均质效果优于高剪切均质机,当高压均质机一级压力为30MPa、二级压力为15MPa,稳定性显着提高。(4)喷雾干燥条件的研究发现,进风温度150℃、出风温度60℃、进料速度8.0mL/min时所制备的乳酸菌饮料粉品质最优。按上述研究所得的工艺流程制备出的乳酸菌饮料粉与40℃蒸馏水按1:5的比例冲调后口感较好,水分含量以及活菌数均符合国标要求。本文主要是对乳酸菌饮料粉的关键工艺以及乳酸菌饮料中蛋白质沉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不同产黏性能发酵剂的研究、稳定剂的选择复配以及均质条件、喷雾干燥工艺的优化,研制出一种新的含乳蛋白饮品,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嗜好,也填补了乳品行业的空白。同时对大豆多糖以及其他稳定剂的复配在乳制品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新产品生产工艺优化和保证产品最终稳定性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李宏峰[6](2017)在《日产150吨褐色乳酸菌饮料车间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进行了日产150吨非活性乳酸菌饮料车间的设计。设计产品方案,工艺流程确定及论证,确定车间平面布置,对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热量进行了衡算,前处理设备选型,计算各系统水、电、汽用量,并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单独设计。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对设计整体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工艺流程,细化工艺参数,选择褐变参数为95℃,130min,灌装前杀菌参数为118℃,5s。保证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中的营养。设计了恒温热水循环系统来解决发酵和褐变温度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在线混酸系统来解决酸液不容易混匀的问题。确定非活性乳酸菌饮料基本配方为:5%脱脂乳粉(蛋白质含量≥33.4%);8%白砂糖;3.2%葡萄糖;0.032%稳定剂和消泡剂;0.37%果胶;0.4%酸液(浓缩果汁和一水柠檬酸等);150DCU/t菌种。对车间生产进行物料衡算,确定车间原辅料消耗定额。根据热量平衡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热量衡算,并计算热回收率。对水处理系统进行独立设计,优化了水处理工艺,对水处理系统进行设备选型,设计水处理系统产水能力50m3/h,其中一级反渗透系统,额定产水能力30m3/h;二级反渗透额定产能为20m3/h。确定了主要设备的选型,并对车间水、电、汽的耗量进行了估算,自来水用量的峰值为60t/h,用电量的峰值为550kW,蒸汽用量的峰值为8000kg/h。同时对物料和能源管路进行选径。对设计整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计算得生产总投资为4295万元,年经营费用为20703.9万元,资产利润率为23.34%,销售利润率为2.78%。进行盈亏平衡分析,产量盈亏平衡点为4395.2吨,经营安全率达到34.66%,投资回收期为4.28年。

刘蒙佳,许佳耀,周强[7](2017)在《椰肉乳酸菌饮料的研制》文中认为椰子是热带主要果品之一,具有降血脂、降胆固醇、抑制高血脂症等保健功能。而且由于椰子本身(包括椰子汁、椰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此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以椰肉为试验材料,对椰肉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了其最佳生产配方:椰肉与水的比例为1∶6,椰浆与纯牛奶的比例为1∶3,乳酸菌添加量为0.20%,白砂糖添加量为8%,黄原胶添加量为0.05%,柠檬酸添加量为0.3%,发酵温度为42℃。

高宪枫[8](2016)在《美拉德反应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美拉德反应不仅决定了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的色泽与风味,同时还对此类产品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检测沉淀析水量、离心沉淀率、Lumi分析、粒径等指标,对比了在96℃条件下,不同美拉德反应时间褐色乳酸菌饮料产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0150min范围内,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产品稳定性越好,最佳的美拉德反应工艺条件为褐变温度96℃、反应时间150min。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美拉德反应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影响的机理。

韩甜甜,梁治军[9](2016)在《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的稳定剂、均质工艺、杀菌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胶添加量0.4%、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0.20%、均质参数60℃、25MPa和杀菌参数121℃、4s时,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产品的稳定性和感官品质最佳。

于军香,郑亚琴[10](2015)在《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正交试验对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的工艺配方和复合稳定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添加蓝莓、秋葵原汁10%、白砂糖11%、发酵乳22%、稳定剂0.30%时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品质较佳。确定复合稳定剂的最佳工艺配方为果胶0.20%、CMC-Na 0.10%和PGA 0.20%。添加1 000 mg/L柠檬酸可以有效抑制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贮藏过程中的褐变。

二、杀菌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菌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2)工艺条件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褐色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3.2 工艺条件优化
        1.3.3 饮料稳定性指标测定
        1.3.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变时间、均质压力、果胶用量对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
        2.1.1 褐变时间的影响
        2.1.2 均质压力的影响
        2.1.3 果胶添加量的影响
    2.2 正交试验优化褐色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
        2.2.1 基于粒径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
        2.2.2 基于zeta电位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
        2.2.3 基于离心沉淀率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
        2.2.4 基于不稳定指数测定的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

(3)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谷物饮料
    1.2 芡实的概述
    1.3 谷物饮料发酵生物技术
    1.4 谷物饮料的添加剂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芡实大米的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还原糖测定
        2.3.2 pH值测定
        2.3.3 总固形物测定
        2.3.4 碘色检验
        2.3.5 数据分析
    2.4 试验流程及其操作要点
        2.4.1 芡实大米酶解工艺流程
        2.4.2 操作要点
    2.5 液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6 糖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7 大样试验
    2.8 结果与分析
        2.8.1 料液比的确定
        2.8.2 谷物淀粉酶法液化条件的确定
        2.8.3 芡实淀粉酶法糖化条件的确定
        2.8.4 大样试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味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的筛选
        3.3.2 酸度的测定
        3.3.3 总酯的测定
        3.3.4 酒精度测定
        3.3.5 感官评价标准
        3.3.6 数据分析
    3.4 酵母菌产酯工艺试验设计
        3.4.1 酵母产酯单因素试验
        3.4.2 酵母发酵参数优化试验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酵母菌感官比较及菌种的配比
        3.5.2 酵母发酵工艺条件
        3.5.3 酵母产酯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酸菌的选择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活菌计数
        4.3.2 总酸测定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4 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菌株发酵产酸特性及感官特性的比较
        4.4.2 复合菌株配比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比较
        4.4.3 复合菌株接种量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影响
        4.4.4 复合乳酸菌发酵条件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
    5.1 材料与试剂
    5.2 仪器与设备
    5.3 饮料调配工艺路线
    5.4 试验与分析方法
        5.4.1 离心沉淀率测定
        5.4.2 pH测定
        5.4.3 酸度测定
        5.4.4 乳化稳定效果评价
    5.5 实验设计
        5.5.1 甜酸比调配试验
        5.5.2 稳定剂单因素试验
        5.5.3 复合稳定剂正交优化试验
    5.6 结果与分析
        5.6.1 甜度的调配
        5.6.2 单一稳定剂对饮料稳定性的评价
        5.6.3 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比
    5.7 产品质量指标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米露饮料工程设计
    6.1 设计内容
    6.2 设计依据
    6.3 工艺路线流程
    6.4 工艺技术要求
    6.5 工艺计算
        6.5.1 基础数据及产品方案
        6.5.2 物料衡算
        6.5.3 热量衡算
        6.5.4 设备设计及选型
        6.5.5 设备设计
        6.5.6 辅助设备设计
        6.5.7 管路计算和选径
    6.6 车间平面设计
    6.7 劳动定员
    6.8 车间水、电、汽等用量估算
    6.9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常温乳酸菌饮料的调酸工艺及配方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常温乳酸菌饮料概况
    1.2 常温乳酸菌饮料的工艺要点
    1.3 影响调酸工艺的工艺要点
        1.3.1 酸味剂的比例及添加量
        1.3.2 稳定剂的添加量
        1.3.3 酸味剂的添加方式
        1.3.4 搅拌叶片的选择
    1.4 市售产品稳定剂使用情况及主要理化指标
    1.5 研究目的、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常温乳酸菌饮料工艺流程
        2.2.1.1 技术要点
        2.2.1.2 工艺流程
        2.2.2 酸味剂的比例及添加量
        2.2.2.1 酸味剂的比例单因素实验
        2.2.2.2 酸味剂的添加量单因素实验
        2.2.3 稳定剂的选择及添加量
        2.2.3.1 稳定剂的选择
        2.2.3.2 稳定剂的添加量
        2.2.4 糖度
        2.2.5 正交试验设计
        2.2.6 酸味剂的添加方式
        2.2.7 搅拌叶片的选择
        2.2.8 取样点说明
        2.2.9 指标测定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酸味剂的比例及添加量
        3.1.1 酸味剂的比例
        3.1.2 酸味剂的添加量
    3.2 稳定剂的选择及添加量
        3.2.1 稳定剂的选择
        3.2.2 稳定剂的添加量
    3.3 不同糖度的感官评价
    3.4 正交试验结果
    3.5 验证试验
    3.6 酸味剂的添加方式
        3.6.1 泵酸方式下的酸度分布
        3.6.2 喷酸方式下酸度的分布
    3.7 搅拌叶片的选择
        3.7.1 锚式叶片对样品酸度的影响
        3.7.2 螺带式叶片对样品酸度的影响
    3.8 与市售产品指标对比
4 讨论
    4.1 酸味剂的配比及添加量
    4.2 稳定剂的选择
    4.3 酸味剂的添加方式
    4.4 叶片的选择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太子奶炭烧内检报告
作者简历

(5)乳酸菌饮料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发酵乳
        1.1.1 发酵乳简介
        1.1.2 发酵乳的保健功能
        1.1.3 酸奶简介
        1.1.4 酸奶的营养价值
        1.1.5 酸奶保健功能
        1.1.6 酸奶的保质期问题
    1.2 酸奶粉
        1.2.1 酸奶粉简介
        1.2.2 酸奶粉国外研究现状
        1.2.3 酸奶粉国内研究现状
    1.3 乳酸菌饮料概述
        1.3.1 乳酸菌饮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酸性乳饮料的稳定性
        1.4.1 酸性饮料中蛋白质的构成
        1.4.2 酸乳中蛋白质失稳机理
    1.5 影响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因素
        1.5.1 原料对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1.5.2 固形物对稳定性的影响
        1.5.3 杀菌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
        1.5.4 均质技术对稳定性的影响
        1.5.5 稳定剂对稳定性的影响
    1.6 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基本工艺流程
        2.3.2 操作要点
        2.3.3 实验方法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产黏性能发酵剂的研究
        3.1.1 不同产黏能力发酵剂对黏度值的影响
        3.1.2 不同产黏能力发酵剂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3.1.3 不同产黏能力发酵剂对产品感官评价以及指标表
        3.1.4 结果讨论
    3.2 稳定剂的筛选
        3.2.1稳定剂单因素实验
        3.2.2稳定剂响应面实验
        3.2.3 稳定剂添加时间对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3.2.4 结果讨论
    3.3 均质工艺的优化
        3.3.1 高剪切均质机工艺条件优化
        3.3.2 高压均质机工艺条件优化
        3.3.3 结果讨论
    3.4 喷雾干燥条件的研究
        3.4.1 进风温度对乳酸菌饮料粉的影响
        3.4.2 出风温度对乳酸菌饮料粉的影响
        3.4.3 进料速度对乳酸菌饮料粉的影响
        3.4.4 结果讨论
第4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6)日产150吨褐色乳酸菌饮料车间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乳酸菌饮料概述
    1.2 乳酸菌饮料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1.2.1 乳酸菌饮料的营养价值
        1.2.2 乳酸菌饮料的保健价值
    1.3 设计的意义
    1.4 设计内容
    1.5 设计依据
第2章 工艺流程确定及论证
    2.1 产品和产量确定
    2.2 工艺流程确定
    2.3 工艺论证
        2.3.1 化粉
        2.3.2 均质
        2.3.3 褐变
        2.3.4 菌种投放和发酵
        2.3.5 破乳
        2.3.6 二次调配
        2.3.7 杀菌
        2.3.8 灌装
        2.3.9 检验放行
    2.4 工艺改进
        2.4.1 恒温热水循环系统
        2.4.2 在线加酸系统
第3章 物料衡算及热量衡算
    3.1 物料衡算
        3.1.1 成品率计算
        3.1.2 包材计算
    3.2 热量衡算
第4章 水处理系统设计
    4.1 水处理原理概述
    4.2 水处理工艺设计
    4.3 水处理设备选型
第5章 主要设备选型
第6章 车间水、电、汽估算及管路选径
    6.1 水、电、汽估算
        6.1.1 用量水估算
        6.1.2 用电量估算
        6.1.3 汽估算
    6.2 冷耗及压缩空气估算
        6.2.1 冷耗估算
        6.2.2 压缩空气估算
    6.3 前处理设备总功耗
    6.4 管路选径
        6.4.1 蒸汽管计算
        6.4.2 冰水管计算
        6.4.3 自来水管计算
        6.4.4 其他管路选径
    6.5 辅助部门设计
        6.5.1 车间生产过程设计
        6.5.2 车间平面布置原则
第7章 技术经济分析
    7.1 投资指标
        7.1.1 用于厂区建筑工程的费用(M_1 )
        7.1.2 用于购买加工设备的费用(M_2 )
        7.1.3 其他费用(M_3 )
    7.2 年经营费用的计算
        7.2.1 折旧费和大修费
        7.2.2 原材料费用
    7.3 利润、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计算
        7.3.1 利润
        7.3.2 利润率
        7.3.3 投资回收期
    7.4 盈亏平衡点
        7.4.1 生产盈亏平衡点
        7.4.2 产量盈亏平衡点
    7.5 经营安全率计算
    7.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椰肉乳酸菌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工艺流程
    1.4 操作要点
    1.5 试验设计
    1.6 指标测定
        1.6.1 感官评定方法:
        1.6.2 酸度的测定:
        1.6.3 细菌总数的测定:
        1.6.4 大肠杆菌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料液比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2 纯牛奶添加量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3 乳酸菌添加量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4 白砂糖添加量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5 发酵温度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6 调配时稳定剂及柠檬酸对椰肉乳酸菌饮料品质的影响
    2.7 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

(8)美拉德反应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加工工艺
        1.3.2 美拉德反应单因素实验
        1.3.3 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评估方法
        1.3.3. 1 常温静置条件下沉淀、析水量
        1.3.3. 2 37℃恒温静置条件下沉淀、析水量
        1.3.3. 3 离心沉淀率
        1.3.3. 4 Lumisizer分析法
        1.3.3. 5 粒径分析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美拉德反应时间对样品在常温静置条件下沉淀、析水量的影响
    2.2 美拉德反应时间对样品在37℃恒温静置条件下沉淀、析水量的影响
    2.3 美拉德反应时间对样品离心沉淀率的影响
    2.4 美拉德反应时间对样品Lumi分析的影响
    2.5 美拉德反应时间对样品粒径的影响
3 结果与讨论

(9)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
        1.3.3 稳定性测定
        1.3.4 产品感官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1.1 果胶添加量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1.2 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2 均质工艺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3 杀菌工艺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
    2.4 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正交试验
    2.5 验证实验
3 结论

(10)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原料
    1.2仪器与设备
    1.3工艺流程[5-7]
        1.3.1蓝莓、秋葵原汁的制备
        1.3.2稳定剂的溶解
        1.3.3料液混合
    1.4感官指标测定[8-9]
    1.5蓝莓秋葵原汁和发酵乳的制备工艺
    1.6蓝莓秋葵原汁护色方法
    1.7产品杀菌条件的选择
    1.8复合稳定剂配方试验设计
        1.8.1稳定剂的选择
        1.8.2复合稳定剂正交试验设计
    1.9产品配方试验设计
2结果与分析
    2.1护色情况
    2.2杀菌工艺条件确定
    2.3复合稳定剂配方结果
    2.4产品配方结果
3结论
    3.1蓝莓秋葵原汁护色方法
    3.2饮料杀菌工艺
    3.3蓝莓秋葵乳酸菌饮料稳定剂最佳配方
    3.4蓝莓秋葵乳酸菌饮料的最佳配方
    3.5产品性状

四、杀菌乳酸菌饮料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热处理脱脂乳粉对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J]. 余志坚,张敏,姚梦柯,赵娟,陈超,曹永强,杨贞耐.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21(02)
  • [2]工艺条件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J]. 余志坚,姚梦柯,张敏,陈超,曹永强,杨贞耐. 中国酿造, 2021(02)
  • [3]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D]. 徐改兰. 扬州大学, 2020(04)
  • [4]常温乳酸菌饮料的调酸工艺及配方优化[D]. 黄曹.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乳酸菌饮料粉的研制[D]. 陆延. 黑龙江大学, 2019(02)
  • [6]日产150吨褐色乳酸菌饮料车间设计[D]. 李宏峰.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7(03)
  • [7]椰肉乳酸菌饮料的研制[J]. 刘蒙佳,许佳耀,周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3)
  • [8]美拉德反应对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影响[J]. 高宪枫. 饮料工业, 2016(02)
  • [9]杀菌型褐色乳酸菌饮料稳定性的研究[J]. 韩甜甜,梁治军. 饮料工业, 2016(01)
  • [10]蓝莓秋葵复合乳酸菌饮料的研制[J]. 于军香,郑亚琴.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5(19)

标签:;  ;  

无菌乳酸菌饮料的生产工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