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种子繁育技术

泥鳅种子繁育技术

一、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守旗,王磊,孙成,苏鹏飞[1](2021)在《微孔增氧技术在泥鳅苗种培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泥鳅苗种培育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传统培育方法成活率较低。2020年笔者在安徽省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泥鳅养殖基地应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开展了泥鳅苗种培育工作,通过60天的精心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7月初,10亩池塘共收获泥鳅苗种3 172千克,平均体长6.4厘米,平均规格2.6克/尾,存活率61.0%。现将本次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李有根,肖林华,黄平,马本贺,王梦杰,傅义龙,王海华[2](2019)在《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着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着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着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魏文燕,李良玉,杨马,唐洪,张静[3](2018)在《台湾泥鳅苗种培育高产技术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分布于四川、浙江、台湾、辽宁、黑龙江等,2000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推广养殖,因其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起捕率高,现已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的泥鳅养殖品种,但其养殖面积仍然较少。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目前台湾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2018年,我们在成都崇州市骏景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

刘艳艳[4](2018)在《台湾泥鳅网箱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泥鳅是大鳞副泥鳅的改良品种,又称"台湾鳗鳅"或"台湾龙鳅",具有个体大、疾病发生少、成活率高等特点,在全国推广养殖取得良好的效果,养殖热潮已蔓延至全国。随着我国泥鳅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和人工饲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已经对泥鳅的生物学特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5](2018)在《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泥鳅是一种养殖前景巨大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其市场需求量和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但其苗种成活率不高,制约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综述了泥鳅繁殖中雌雄比、催产素剂量及配比使用、影响泥鳅繁殖生长的重要因素及泥鳅苗种培育中食性及饵料选择,以期为泥鳅的繁殖生长、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冉光鑫,谢先中,汪飞,韦红边,谭艳[6](2018)在《贵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鳅苗种培育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现有资料并结合生产实践对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进行归纳总结,从池塘消毒、肥水培育、苗种投放、饵料投喂、水质管理、培育管理、鳅苗培育期敌害生物防控7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贵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鳅养殖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

陈度煌,何国森,李善贞[7](2018)在《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传统的泥鳅苗种培育模式为土池培育和水泥池培育,室内工厂化培育模式研究尚少见报道。为探索适合于福建地区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2017年7月,笔者开展相关摸索与试验,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现将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培苗技术与生产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时间与地点试验于2017年7月3-30日,在南平市延平区欣欣鱼种场进行。2.鳅苗培育池的准备试验在室内工厂化玻璃钢圆桶中进行,共8个

曾柳根,张爱芳,许亮清,熊春贤[8](2017)在《夜间灯光诱导培育台湾泥鳅苗种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100w白炽灯为光源,分析了夜间照明对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池中有害昆虫的清除及苗种培育成活率及生长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照明天数为5d数以上,每天连续照明时长为4h,有害昆虫清除率都能达到100%。照明天数为20d时,每天照明时长4h以上,苗种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均最大值,分别为7.57cm及78.29%。小结:合理的夜间灯光照明可以清除苗种培育池中的有害昆虫,有利于台湾泥鳅苗种的生长及苗种成活率。

王甫珍,喻梅,王珍,张茜[9](2017)在《泥鳅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泥鳅鱼种培育成活率低,规格小、产量低、为解决大规模推广对鳅种的需求,江苏省徐州市水产站开展鳅种培育技术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现将泥鳅苗种培育技术介绍给大家。泥鳅又名灰泥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其食性广、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抗病能力强,是徐州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优质养殖品种。自从承担江苏省

邱楚雯,陈迪虎,刘晓东,王笠平,王韩信[10](2017)在《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二、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微孔增氧技术在泥鳅苗种培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方法
    1. 池塘条件
    2. 微孔增氧设备铺设
    3. 培育前期操作安排
    4. 苗种投放
    5. 微孔增氧措施与水质调控
    6. 饲养管理
二、培育结果
三、小结与讨论

(2)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种鳅来源
        1.1.2 催产激素
        1.1.3 肥料与饵料
        1.1.4 孵化与育苗设施
    1.2 试验方法
        1.2.1 亲本强化培育
        1.2.2 全人工繁殖
        1.2.2. 1 催产激素注射剂量与注射部位
        1.2.2. 2 催产激素合剂的剂量配比
        1.2.2. 3 规模化繁殖试验
        1.2.3 苗种培育
        1.2.4 测定指标与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雄亲本选择与鉴别特征
    2.2 催产激素注射剂量与注射部位
    2.3 催产激素合剂的剂量配比
    2.4 规模化繁殖
    2.5 苗种培育
3 讨论
    3.1 技术优化是台湾泥鳅规模化繁殖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
    3.2 采用工厂化设施是台湾泥鳅规模化繁殖的发展方向
    3.3 水花苗轮虫高峰期下塘是泥鳅苗种培育的技术关键

(3)台湾泥鳅苗种培育高产技术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条件
    2. 试验设置
    3. 苗种来源
    4. 放养前准备
    5. 肥水
    6. 饵料投喂
    7. 日常管理
    8. 病害预防
二、试验结果
三、结论与分析

(5)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重要因素
    1.1 泥鳅繁殖中雌雄比
    1.2 催产素剂量及配比对泥鳅繁殖的影响
    1.3 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效果的影响
        1.3.1 水温对泥鳅繁殖及生长效果的影响。
        1.3.2 溶氧量、p H、氨氮、重金属及光照等环境因素对泥鳅繁殖生长的影响。
        1.3.3 敌害生物的防控。
2 泥鳅苗种培育技术
    2.1 泥鳅育苗期食物
    2.2 泥鳅人工育苗条件下的饵料选择
3 小结

(6)贵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消毒
2 肥水培育
3 苗种投放
4 饵料投喂
5 水质管理
6 培育管理
7 敌害生物防控

(7)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时间与地点
    2. 鳅苗培育池的准备
    3. 鳅苗放养
    4. 饵料投喂
    5. 日常管理
二、结果
三、小结与分析
    1. 本试验初步摸索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育模式, 证明了该培苗模式是可行的。
    2.
    3. 综合本次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苗过程, 该培苗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8)夜间灯光诱导培育台湾泥鳅苗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照明时间设计
        1.2.2 鳅苗放养密度及养殖时间
        1.2.3 有害昆虫打捞
        1.2.4 人工喂养
2 实验结果
    2.1 放养前照明天数、每天照明时长与害虫清除率的关系
    2.2 照明时间与苗种平均规格及成活率的关系
3 讨论
    3.1 夜间照明与夜间投喂
    3.2 不同的照明天数

(9)泥鳅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
    2. 试验池塘:
    3. 消毒育饵:
    4. 苗种放养:
    5. 饲养管理:
    6. 日常管理:
    7. 鱼病防治: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1. 通过两年试验, 鳅种培育成活率为40.8%, 比以前有较大提高但对常规鱼种培育成活率仍较低, 分析认为影响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2. 提高鳅种培育成活率的两点创新。

(10)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培育
    1.2 人工繁殖
        1.2.1 催产
        1.2.2 授精
    1.3 孵化
    1.4 仔鱼培育
2 结果
    2.1 亲本培育
    2.2 催产、孵化
    2.3 仔鱼培育
3 讨论
    3.1 台湾泥鳅亲本
    3.2 催产孵化
    3.3 仔鱼的培育

四、泥鳅苗种培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微孔增氧技术在泥鳅苗种培育中的应用[J]. 孙守旗,王磊,孙成,苏鹏飞. 科学养鱼, 2021(08)
  • [2]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 李有根,肖林华,黄平,马本贺,王梦杰,傅义龙,王海华. 江西水产科技, 2019(05)
  • [3]台湾泥鳅苗种培育高产技术试验[J]. 魏文燕,李良玉,杨马,唐洪,张静. 渔业致富指南, 2018(22)
  • [4]台湾泥鳅网箱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 刘艳艳. 科学养鱼, 2018(10)
  • [5]泥鳅繁殖生长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进展[J]. 冉光鑫,谢先中,谭艳,赵庆亮.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4)
  • [6]贵州喀斯特地貌黔西南州泥鳅苗种培育技术[J]. 冉光鑫,谢先中,汪飞,韦红边,谭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8(03)
  • [7]台湾泥鳅室内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研究[J]. 陈度煌,何国森,李善贞. 科学养鱼, 2018(01)
  • [8]夜间灯光诱导培育台湾泥鳅苗种试验[J]. 曾柳根,张爱芳,许亮清,熊春贤. 江西水产科技, 2017(06)
  • [9]泥鳅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研究[J]. 王甫珍,喻梅,王珍,张茜. 中国水产, 2017(10)
  • [10]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J]. 邱楚雯,陈迪虎,刘晓东,王笠平,王韩信. 水产科技情报, 2017(05)

标签:;  ;  ;  ;  ;  

泥鳅种子繁育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