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提高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一、改进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戴同[1](2021)在《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污水处理公用基础设施对改善水环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污水处理设施数量少、净化质量差成为制约水污染治理效果的重要原因。由政府自建、自营的传统管理模式在工程建设、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对污水处理效果的要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安全用水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政企合作的PPP模式在污水处理建设、运营项目中得到了大力推广。污水处理PPP项目对水资源用户、政府部门及水务企业而言存在共同的需求基础。但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试行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波折,究其根本原因是未能平衡多方参与主体的利益。现有PPP模式的研究成果多从政府或社会资本方的视角,以博弈的方法分析问题,很少以多方参与主体利益共赢为目标解决问题。本文突破以往PPP模式的合作理论研究,从人们对优质水环境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污水处理PPP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方利益的VFM评价及影响社会资本方利益的投资回报为主线,兼顾用户对排污价格的承受能力,运用信息同步反馈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系统动力学模型”,借助Vensim软件对满足各方利益相关主体的合作条件进行仿真研究。其研究成果对于加强公私合作过程中的公正性,提高城镇污水处理PPP项目的实施效率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其主要研究如下:(1)污水处理行业、PPP模式、VFM评价相关理论梳理污水处理行业、PPP融资模式、VFM评价的相关概念,深入探讨污水处理PPP项目投资收益评价指标,污水处理项目应用PPP融资模式相比于其他模式的优势,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的应用等相关理论。(2)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影响因素分析污水处理PPP项目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每个主体方的决策影响因素均不同。公众期盼尽快享受优质水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其关键决策影响因素是项目实施速度与效果;排污用户关注污水排放费用是否在其承受能力之内,其关键决策因素是污水处理收费单价;VFM评价是政府方针对PPP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投资收益是水务企业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的主要决策依据。(3)基于多方主体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依据污水处理PPP项目中政府方对VFM量值及水务企业方对投资收益的要求,提炼双方利益的共同影响因素,构建风险量化模型、税费异动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理论构建基于VFM定量评价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并根据模型中各因子之间的反馈关系设置系统函数。结合上述各子模型构建基于VFM评价的多方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4)模型验证及应用分析借助Vensim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实际案例从综合效益最大化、合作边界条件、影响因素敏感性三个方面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基于多方主体视角的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为加强政企合作过程的社会公信力,满足多方主体利益需求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斯琴[2](2020)在《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决策问题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分析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评判结果,但是无法给出被评价对象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评估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重要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得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和改进程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DEA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模糊对象进行评价,实现方法间相互补充,将对完善和提升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对多个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无法给出所有单元的全排序.因此,对于效率排序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加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能力,结合模糊评判的基本信息,构造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事件有效性的含义,并提出模糊有效性评价模型.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被评价对象评判结果劣势的原因,而且还能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许多信息.(2)针对因素评价结果为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三角模糊数评价构建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给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调整范围.(3)针对混合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介绍了对于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的评价方法,根据综合评判信息给出模糊评价可能集,及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应用该方法进一步找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并分析得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改进值.(4)为进一步加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分析能力,指出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DEA方法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给出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及相应的模糊有效性的含义和度量方法.该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性程度,同时也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5)为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从多属性角度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排序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确定相对接近度,即从信息距离和数据序列曲线的相似性分析了决策单元与理想方案间的相似性,从而使分析问题更加全面.(6)从竞争视野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了DEA交叉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之间竞争强度和相关利益的差异性,同时可以使决策单元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系数及竞争强度,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给出相应程度的支持与打压,从而更好地增强决策单元的群体优势.

杨洋[3](2020)在《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飞速增长,其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交通事故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亦不容忽视。在既有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相关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聚焦于特定地理地貌或单一路段类型,忽略了区域类型特征差异对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事故征兆因子识别以及交通安全水平评估带来的影响,并且缺乏各区域类型间并行层面比较。随着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获取成为可能,静态、被动的传统高速公路安全提升方法逐渐被基于实时动态交通数据的主动安全控制技术取代,但在动态交通流特征与交通安全关系的研究中,仍然存在区域类型差异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此外,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路段层面,多以“事故强度分析”思路为主,缺乏考虑宏观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相关研究。因此,传统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分析方法难以对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精确指导。鉴于此,本文以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依照“事故致因差异判断—动态交通流事故风险识别—交通安全水平评价”的逻辑,逐层展开研究。重点解答如下关键科学问题: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风险因子与事故间的关联关系是否相同;事故维度及致因维度各变量间存在何种深层次的自相关规律;各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流运行状态与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存在何种差异;如何利用高精度交通流数据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事故风险机理进行有效研判;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如何定量判别。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改进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将研究区域分为城区、乡区和山区高速公路,提出了一种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eighted Orientated Multiple Dimension Interactive-Apriori,WODMI-Apriori),以基于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和灰色关联度的主客观联合赋权模型对数据字段进行权重优化,应用改进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分别对三个不同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进行了全映射事故致因角度、维度交互角度、事故维度自相关角度等多维度交互的关联规则挖掘计算。挖掘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其中的各维度层次,也都具有不同的关联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WODMI-Apriori算法能更好的揭示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中事故致因和风险的差异性,其算法精确度较传统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在城区、乡区、山区高速公路条件下分别提高了82.7%、88.5%、80.5%。(2)区域类型特征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流状态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基于六级服务水平将交通状态划分为饱和流与非饱和流,结合三个区域类型的划分共建立了6个待评单元;进而应用病例—对照配对方法对交通流和事故数据进行了数据匹配和样本结构化设计;最后利用基于MCMC的条件Logistic回归定量评估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结果表明:流量、速度和占有率与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及交通状态都具有高度相关性,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均与交通安全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运行在城区/饱和流状态下的事故风险最大,其事故风险是乡区/非饱和流状态下事故风险的29.6倍。(3)基于动态交通流特征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内在机理研究首先,从交通流基础信息、交通流中车队、车辆变道行为、交通流变量短时间内的突变、车辆跟驰行为等反映交通流动态特征的5个维度,共选取了20个相关的交通流变量;随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计算了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事故征兆交通流变量;最后,根据随机森林分析结果中筛选的事故征兆变量,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分别以贝叶斯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建模,构建了交通流变量与事故风险在不同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下的统计关系。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类型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各不相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区域类型中的重要度也存在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事故发生机理。此外,多个模型结果均表明,同时考虑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和交通状态差异的实时事故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捕捉交通流动态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4)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选取5个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作为待评单元,从安全、效率、经济、环境4个方面共考虑了8项评价指标,构建了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应用信息熵权重理论,对传统的密切值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模型;分别从年度、季度划分两个视角对各区域高速公路进行了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在年度视角与季度划分视角的结果中,各路段的优劣排序各有不同,各指标在评价过程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重要程度,说明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此外,改进密切值法计算结果与传统密切值法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传统密切值法将评价指标进行了等权重处理,为避免造成结果偏差,有必要对传统密切值模型进行权重优化改进。密切值法无需确定主观参量、计算快捷、结果分辨率高,可作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工作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论文共包括图75幅,表48个,参考文献235篇。

吴学箫[4](2020)在《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以J铁路为例》文中认为交通网络是是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铁路干线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越来越展现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而隧道作为连通线路的重要节点日益突出其重要性。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建设完工的铁路隧道长达16331km,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但隧道工程因其施工技术复杂程度高、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其质量问题持续受到关注。所以需要对隧道建设质量风险加强管理使之有效受控,在施工阶段这类问题往往更加突出。目前,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虽然不少,但观点并不一致。而基于新奥法的铁路隧道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隧道施工质量风险管理进行探讨。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进行评价。首先,对质量、施工质量、风险管理以及工程质量风险等有关理论进行研究,界定了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的概念。针对隧道工程施工技术及其质量管理的特点,对其施工质量风险的识别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综合考虑隧道建设有关的国家标准,基于WBS、4M1E-RBS以及专家访谈对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进行指标,根据识别的结果,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得到最终的施工质量风险因素清单。其次,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方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为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的方法。根据识别的风险因素,构建风险指标体系,构建EWM-GRA评价模型。最后,进行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的案例研究,以JGL隧道为研究对象,实施相关的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通过计算得到的重大的施工质量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理论与隧道工程施工的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建设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运用,为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对同类工程的施工质量风险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程皓[5](2020)在《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及过程化评价》文中认为采空区瓦斯抽采是矿井瓦斯抽采研究的重要部分,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矿井的安全生产,所以建立精准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模型对高瓦斯矿井安全生产十分重要。通过工程资料收集、理论分析、评价模型构建和现场工程应用等方法,提出了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基于瓦斯抽采的过程化评价模式。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抽采浓度、抽采流量、抽采负压等方面对瓦斯抽采效果特性进行分析,发现在未进行瓦斯抽采时,对于U型通风系统,上隅角瓦斯浓度随着走向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对于Y型通风系统,靠近工作面的地方,上隅角瓦斯浓度较低。而风流瓦斯浓度沿走向方向上,越往深部瓦斯浓度逐步增加;沿倾向方向上,自然堆积区回风侧瓦斯浓度高于进风侧。(2)在定性筛选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定量筛选模型,挖掘出本煤层瓦斯含量、煤层厚度、煤层倾角、煤层埋深、钻孔孔径、上隅角瓦斯浓度、抽采流量、抽采负压等18项作为崔家沟煤矿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通过引入效度系数和可靠性系数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计算得到效度系数A为0.1232,可靠性系数B为0.9364,所筛选的评价指标是可靠、有效的。(3)通过将博弈论和云模型相耦合,建立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模型。根据我国煤矿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条件,结合云模型评价方法将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分为五个评价等级,分别为Vi={v1,v2,v3,v4,v5}。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程序,建立了云模型下的评语等级,并绘制了崔家沟煤矿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五级评语云图。(4)通过引入过程化的核心思想,结合瓦斯抽采浓度变化,将整个瓦斯抽采过程划分为“初采期”、“增长期”、“衰减期”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针对每一个瓦斯抽采阶段,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计算,并给出了各个阶段的权重排序。(5)通过对崔家沟煤矿进行实例分析,结合瓦斯抽采过程化评价,发现初采期瓦斯抽采效果评价结果为“一般”;增长期瓦斯抽采效果评价结果为“良好”;衰减期瓦斯抽采效果评价结果为“一般”。整体评价结果为“良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为我国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研究阐明了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模型,在典型矿井中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和应用,为相同条件下的矿井瓦斯防治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付康[6](2020)在《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旌阳区处于四川盆地西部平原的东北部,处于新华系第三沉降带,成都断陷盆地的北部边缘,地下水资源丰富。全境以绵远河为界分成地形地貌差别较大的两部分,东部主要为丘陵地貌,以农业用地为主;西部为平原地貌,坐落着全区的中心城区和工业区。西部平原区城区居民生活固废随意堆放,工业区生产废水不达标排放,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滥用,这些都使得当地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因此,西部平原区域亟需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和污染风险评价,为当地居民生活用水提供安全保证,并根据评估结论制定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方案,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利条件。本文以旌阳区西部平原区地下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采样监测及相关资料收集确定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质量状况,并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水质、污染现状、污染风险方面的评估。具体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通过现场踏勘和走访收集研究区水文地质资料、污染源分布情况。对研究区地下水进行取样并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2)根据地下水水样的检测结果,采用F值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差,大部分地区为Ⅳ类水体,局部地区为Ⅲ类和Ⅴ类水体。区域内地下水超标的指标有总硬度、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铁和锰。其中总硬度和氨氮的超标率高达61%和75%,超标情况严重。(3)选取研究区上世纪水质分析成果为参照值,利用改进单指标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污染分类主要为中度污染和较重污染,两者之和占比均超过60%,污染指标为亚硝酸盐、总硬度、氨氮和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的天元镇、孝泉镇和德阳市区。(4)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主要基于地下水脆弱性,同时综合考量地下水污染荷载和地下水功能价值因素。对传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模型DRASTIC模型进行改进,在原有地下水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介质影响(A)、土壤类型(S)、坡度(T)、包气带介质影响(I)、含水层渗透系数(C)7项指标基础上添加土地利用类型指标,构建新的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情况,结合地下水污染程度进行污染荷载评价;以研究区地下水赋存量为主要因素,综合考量地下水生态敏感性、地下水水质等次要因素进行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以上各项指标的评分均依据专家评分法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基于熵权法原理熵权法确定,同时综合以上评价结果得出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低的区域分布在柏隆、德新、孝感一带,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风险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石亭江及绵远河一带的河岸漫滩及Ⅰ级阶地上,两者约占研究区面积的25%。(5)最后,在上述权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Python语言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系统界面的设计,以便后续类似区域风险评价使评价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张浩宇[7](2020)在《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命,支撑经济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利用,发挥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由于水资源系统自身具有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如何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是研究水资源系统的重点,联系数伴随函数是解决复杂不确定性问题的新颖研究方法。论文在充分研究联系数伴随函数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减法集对势、效应全偏联系数和全偏确定度三种新颖的伴随函数,并应用于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运用灰关联和联系数耦合的方法改进了差异度系数的计算方式,构建了基于多元减法集对势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方法,并应用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结果表明: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等级从2001-2003年的超3级降到2004-2010年的3级,农业旱灾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农业系统对干旱的承受能力逐步提升;诊断识别出影响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主要指标为单位农业增加值耗水量。(2)采用偏正联系数与偏负联系数相互比较分析的研究思路,归纳提出了效应全偏联系数,与已有偏联系数计算方法的分析比较中,得出了效应全偏联系数的计算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并对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在2006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最高、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差,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最低、水资源承载状况最好;2005-2015年水资源承载状况在缓慢的变化且逐年趋好,相邻年份水资源承载状况波动较小。(3)为动态评价农业旱灾脆弱性,通过构造联系数的变化增量函数同时借助联系数各分量动态变化的性质改进差异度系数的确定方法,构建了全偏确定度这一新颖的伴随函数,并用于蚌埠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蚌埠市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其中2001-2003年农业旱灾脆弱性等级为4级水平,2004-2010年间均为3级水平,全市的农业旱灾脆弱性程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农业系统抵御干旱的能力逐渐提高。综上所述,联系数伴随函数可以深入研究水资源系统中存在的不确性问题,在水资源承载力、农业旱灾等领域有较好的适用性,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可为水资源系统管控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基础。联系数伴随函数拓展了分析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的研究思路,对推动水资源系统不确定性的定量分析具有积极意义。

时泽俊[8](2020)在《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强风化岩层在我国分布广泛,因其类土状岩性及较浅的埋深,对地铁及隧道工程施工造成较大干扰,极大增加了施工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地铁车站作为地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以大断面乃至超大断面的形式存在,本身具有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的特点。强风化岩层下的超大断面地铁车站建设中,在地质和施工技术方面提出了双重难题,且通过历史危险事件统计分析,发现此类车站施工中险情常发,此种工况下的地铁车站施工存在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本文基于强风化岩层下的地铁车站施工,通过危险事件的搜集整理和现场实地走访调研,旨在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指标体系和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为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并以实际的防控措施来降低施工风险。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归纳现今的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所针对的特殊地质条件,对强风化岩层的工程特性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了近年来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危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现有研究,确定了风险因素的四大分类。在风险因素识别中,本文分别基于危险事件分析、基于实地走访调研分析以及基于施工工法分析,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风险因素清单。在风险因素权重的确定中,本文分别使用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CRITIC法计算权重,再使用灰色关联度组合赋权法进行组合赋权,得到最终权重赋值。考虑到神经网络模型较好的分析精度和避免主观随意性的特点,建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将样本数据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分别带入模型,确保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基于青岛地铁某车站进行风险评价,将专家对于各风险因素的打分由传统的综合打分改变为对于风险发生可能和风险造成损失的分别打分,将汇总后的打分情况分别输入已建立好的四套BP神经网络模型,得出四大类风险的评价结果,结合各类因素的权重情况,得出最终的车站风险评价结果。最后,针对风险评价结果,提出对于该车站的风险管控措施,提升地铁车站施工的安全性、有序性,同时为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王楠[9](2020)在《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正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而垃圾焚烧处理由于具有“占地少、减量化、资源化”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然而,建设与运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通常具有投入成本大、回收周期长以及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国家鼓励与支持地方政府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来实施此类项目。PPP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投融资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及所承担的风险,还能够通过引进社会资本的先进技术和运营方式,来推进项目更加高效且高质量的开展实施。然而,并非所有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都适合采用PPP模式,因此,在当下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严格开展此类项目的物有所值(VFM)评价工作,便成为了规范此类项目有序发展的必要举措。而目前,由于我国对于PPP项目VFM评价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定性评价方面,对定量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具有针对性。因此,本研究以期通过构建出一套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的定量评价模型,来帮助政府更加合理的判断项目是否适合采用PPP模式,并进而对我国PPP项目VFM定量评价的理论体系进行一定的补充。基于以上,本文将通过以下研究思路及方法来分析并构建我国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的定量评价模型:(1)阅读并研究PPP模式、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以及VFM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来为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2)结合《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文件以及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特征来分析并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VFM定量评价体系,并对其中所涉及的PPP值以及公共部门比较值(PSC值)的具体构成及计算方法进行详细论述;(3)针对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定量评价的关键点——风险成本量化的问题,选用案例分析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法、集值统计法以及专家打分法来对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因素的识别、量化及分担进行分析;(4)最后通过引入实际案例——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来应用并验证以上所构建的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定量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有效性。

谢婉莹[10](2020)在《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新兴的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式展示决策信息的决策工具扩展形式,概率语言术语集,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出现引人注目,本文基于丰富不确定决策理论的角度,对这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理论和方法进行如下创新性研究:(1)把层次分析法扩展到概率语言环境里,提升层次分析法处理决策问题的能力。首先重新定义了概率语言判断矩阵,提出了新的一致性指标,然后提出了新的检验和增进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方法。其次,集成单个的概率语言判断矩阵为群判断矩阵,并确定群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再次,结合优先顺序和决策矩阵得到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雄安新区的绩效评估及决策结果的比较分析,证明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决策者选择的语言标度的不同,把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分为两类:加型偏好关系和乘型偏好关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完全概率语言偏好关系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算法。其次,根据转换函数把得到的完全的偏好关系转换为统一的形式,以便实现信息的集成。再次,检查和增进统一形式偏好关系的一致性,确定方案的排序,并通过对中国新四大发明表现的评估验证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和标准化的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定义了距离测度和相似度测量共识度。然后介绍了两种不同的共识过程: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和群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之间的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另一种是基于单个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间相似度的共识过程。其次,基于提出的可能度确定选择过程。再次,提出两种不同的算法解决有关虚拟现实产业选择合作公司的群决策问题,并验证两种算法的有效性。(4)给出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和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首先,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元素构成,分两方面修复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修复不确定乘型语言变量和修复对应的概率。然后,研究了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其次,基于新提出的可能度公式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方式进行评价,确定最优方式。(5)从认知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角度,提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首先,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然后,基于研究目标之间重要程度的差异,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计算综合权重向量。其次,提出了加权对偶概率语言相关系数作为选择人工智能项目的基准。再次,给出了对偶概率语言贴近系数确定方案排序和比较分析。(6)提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首先,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比度。然后,给出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概念。其次,定义了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研究了群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再次,基于定义的可比度,提出了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扩展的An Acronym in Portuguese of Interactive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TODIM)法,扩展的Vlse 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法。最后,通过一个选择云企业合作伙伴的案例对三种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二、改进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水处理行业投资决策研究现状
        1.2.2 PPP融资模式研究现状
        1.2.3 物有所值评价研究现状
        1.2.4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理论基础
    2.1 污水处理理论基础
        2.1.1 污水处理行业概述
        2.1.2 污水处理相关水质标准
    2.2 PPP模式相关理论基础
        2.2.1 PPP模式内生动力及内涵
        2.2.2 PPP模式运作方式
    2.3 污水处理项目PPP模式适用性
        2.3.1 污水处理特性及发展历程
        2.3.2 污水处理PPP项目运作方式
    2.4 PPP项目VFM评价基础理论
        2.4.1 PPP项目VFM评价的特性内涵
        2.4.2 PPP项目VFM评价的驱动因素
    2.5 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2.5.1 系统动力学的起源与发展
        2.5.2 系统动力学仿真应用基础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决策依据
    3.1 公众决策依据仿真方法分析
    3.2 用户决策依据排污收费分析
    3.3 企业决策依据投资收益分析
    3.4 政府决策依据VFM评价研究
        3.4.1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性评价改进模型
        3.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VFM定量评价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VFM定量评价PSC法的应用
        4.1.1 VFM定量评价PSC法应用分析
        4.1.2 VFM定量评价PSC法核算要素分析
    4.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模糊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2.1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识别与分配
        4.2.2 污水处理PPP项目风险成本量化模型
    4.3 基于税费异动的竞争性中立调整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子模型构建与仿真
    5.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假设前提
        5.1.1 多方主体参PPP项目交易结构
        5.1.2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边界条件
        5.1.3 污水处理PPP项目财务测算基本假设
    5.2 污水处理PPP项目企业投资收益模型
        5.2.1 污水处理项目企业投资子模型构建
        5.2.2 实例仿真分析
    5.3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异动子模型
        5.3.1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影响因素分析
        5.3.2 污水处理PPP项目税费子模型构建
        5.3.3 实例仿真分析
    5.4 污水处理PPP项目政府VFM评价子模型
        5.4.1 VFM评价影响因子函数关系分析
        5.4.2 污水处理PPP项目VFM评价子模型构建
        5.4.3 实例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应用
    6.1 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构建
    6.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2.1 污水处理PPP项目招标采购案例概述
        6.2.2 合作决策模型在招标采购中的应用
    6.3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3.1 污水处理PPP项目边界条件案例概述
        6.3.2 合作决策模型在边界条件中的应用
    6.4 合作决策模型在敏感性分析中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1.1.1 基本的DEA模型
        1.1.2 DEA交叉效率分析
    1.2 模糊评价及交叉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1.2.1 模糊评价分析方法
        1.2.2 DEA交叉效率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改进策略及优化方法
    2.1 模糊事件可能集的构造与有效性分析
        2.1.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2.1.2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2.1.3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分析
    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2.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
        2.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2.3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及改进方法
        2.3.1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
        2.3.2 模糊事件无效原因的分析方法
        2.3.3 模糊事件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2.4 算例分析
        2.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评判
        2.4.2 学生综合素质的无效原因分析
        2.4.3 学生综合素质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2.4.4 学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3.1 评价事件的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3.1.1 三角模糊数
        3.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
        3.1.3 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3.2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3.2.1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有效性分析
        3.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3.2.3 被评价事件的无效原因分析
        3.2.4 被评价事件的改进策略
    3.3 算例分析
        3.3.1 科研实验平台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3.3.2 科研实验平台的无效原因分析
        3.3.3 科研实验平台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3.3.4 科研实验平台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A交叉效率评价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4.1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4.1.1 问题描述
        4.1.2 量化因素的效率评价
        4.1.3 因素效率值的模糊化处理
        4.1.4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4.2 模糊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4.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与综合评价
        4.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4.2.3 无效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
    4.3 算例分析
        4.3.1 实验室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4.3.2 实验室的无效原因分析
        4.3.3 实验室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4.3.4 实验室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结论改进分析及优化方法
    5.1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信息
        5.1.2 模糊事件基础评价参考系的构造
        5.1.3 多级模糊事件的因素层次结构划分
        5.1.4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参考集的构造
        5.1.5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定义
    5.2 模糊事件的无效原因与调整策略分析
        5.2.1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无效原因分析
        5.2.2 模糊事件的改进策略分析
    5.3 算例分析
        5.3.1 来华游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5.3.2 来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5.3.3 如何有效提高来华游客满意度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交叉效率分析
        6.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交叉效率矩阵
        6.1.2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权重
    6.2 基于相对熵评价方法的交叉效率分析
    6.3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交叉效率分析
    6.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竞争视野和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1 基于二次目标规划的DEA交叉效率模型
    7.2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2.1 决策单元竞争区间及竞争视野
        7.2.2 基于竞争视野的交叉效率分析
    7.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7.3.1 决策单元间利益相关系数分析
        7.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分析
    7.4 综合交叉效率分析
    7.5 算例分析
        7.5.1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交叉效率
        7.5.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
        7.5.3 综合交叉效率
        7.5.4 交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相关理论方法发展动态和应用现状
        1.2.2 针对区域类型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和交通安全研究进展
        1.2.3 基于实时交通流状态的高速公路动态安全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3.1 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的必要性
        1.3.2 国内外高速公路常见的分类方法
        1.3.3 本文高速公路区域类型划分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1.5 论文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要素与特征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数据概述
        2.1.1 我国相关数据现状
        2.1.2 美国相关数据现状
        2.1.3 本文所应用数据的合理性
    2.2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2.1 驾驶人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2 车辆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3 道路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2.4 外部环境维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时空分布规律
        2.3.1 城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2 乡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3.3 山区高速公路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2.4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统计
        2.4.1 城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2 乡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4.3 山区高速公路事故特征统计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事故致因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区域介绍与数据收集处理
        3.2.1 研究区域介绍与研究数据来源
        3.2.2 样本数据集特征
        3.2.3 样本结构设计
    3.3 基于WODMI-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方法建模
        3.3.1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基本参数
        3.3.2 关联规则分类
        3.3.3 Apriori算法特性与基本步骤
        3.3.4 主客观联合赋权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
        3.3.5 考虑定向约束和指标赋权的多维度交互改进的Apriori关联规则挖掘算法(WODMI-Apriori)
    3.4 实例分析
        3.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全映射事故致因关联规则挖掘
        3.4.2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维度交互关联规则挖掘
        3.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维度自相关关联规则挖掘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动态交通流状态与事故风险关系评估
    4.1 引言
    4.2 研究数据介绍与样本结构设计
        4.2.1 数据源文件介绍
        4.2.2 事故数据预处理
        4.2.3 交通流数据预处理
        4.2.4 病例—对照配对式样本结构设计
        4.2.5 数据匹配
    4.3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4.3.1 六级服务水平理论
        4.3.2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MCMC)
        4.3.3 基于MCMC的贝叶斯方法
        4.3.4 贝叶斯条件logistic回归
        4.3.5 随机森林算法
        4.3.6 贝叶斯logistic回归
    4.4 实例分析
        4.4.1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风险等级分析
        4.4.2 各区域高速公路事故征兆危险交通流变量识别
        4.4.3 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事故发生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区域类型差异条件下的高速公路综合交通安全水平评价
    5.1 引言
    5.2 基于熵权改进的密切值法
        5.2.1 密切值评价方法概述
        5.2.2 信息熵赋权理论
        5.2.3 基于信息熵权重优化改进的密切值评价方法
    5.3 研究区域介绍
    5.4 基于熵权改进密切值法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建模
        5.4.1 评价矩阵建立
        5.4.2 模型基本假设
        5.4.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4.4 数值评价矩阵的建立
    5.5 实例分析
        5.5.1 年度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2 季节划分视角的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5.5.3 年度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4 季节划分视角下的不同区域类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5.5 考虑区域类型和季节差异的全样本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略词注释表
附录B 交通事故源数据字段注释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以J铁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有关概念
        2.1.1 工程质量与工程施工质量
        2.1.2 工程质量风险及构成
        2.1.3 隧道工程及其特点
    2.2 风险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2.2.1 风险的概念及特征
        2.2.2 风险的识别
        2.2.3 风险的评价
        2.2.4 风险的应对
    2.3 工程质量风险的文献综述
        2.3.1 工程项目的风险要素
        2.3.2 4M1E理论
        2.3.3 质量风险指标体系
        2.3.4 项目风险评价方法
    2.4 研究评述
3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的识别
    3.1 隧道工程的施工特点
        3.1.1 隧道的基本构成
        3.1.2 隧道施工的技术特点
        3.1.3 隧道工程的工序分解
    3.2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的识别
        3.2.1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识别的思路
        3.2.2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识别
    3.3 风险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3.3.1 有效性验证的方法
        3.3.2 指标的有效性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体系与模型
    4.1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价过程
    4.2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基于EWM-GRA的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模型
        4.3.1 基于EWM的风险权重确认
        4.3.2 灰色关联度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J铁路JGL隧道工程的案例分析
    5.1 项目背景
    5.2 项目概况
    5.3 J铁路JGL隧道施工管理
    5.4 J铁路JGL隧道施工质量风险评价
        5.4.1 数据获取
        5.4.2 权重计算
        5.4.3 灰色关联度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应对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
    6.1 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指标有效性调查问卷表
    附录2: J铁路JGL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指标专家打分调查问卷表
    附录3: 隧道施工质量风险因素单样本T检验
致谢

(5)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及过程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瓦斯抽采方法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瓦斯抽采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基于云模型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2.1 采空区瓦斯浓度变化分析
        2.1.1 上隅角瓦斯浓度变化
        2.1.2 回风流瓦斯浓度变化
        2.1.3 高位钻孔瓦斯抽采浓度变化
    2.2 采空区瓦斯抽采流量变化分析
        2.2.1 高位钻孔抽采混合流量变化
        2.2.2 高位钻孔抽采纯流量变化
    2.3 采空区瓦斯抽采负压分析
        2.3.1 瓦斯抽采负压分析
        2.3.2 瓦斯抽采钻孔孔口负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挖掘
    3.1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初选
        3.1.1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挖掘的基本思想
        3.1.2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初选
    3.2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筛选与确定
        3.2.1 基于SMART原则的评价指标定性筛选
        3.2.2 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的评价指标定量筛选
    3.3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分析
        3.3.1 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3.3.2 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过程化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
    4.1 采空区瓦斯采效果评价方法的选择
        4.1.1 基于博弈论的云模型概述
        4.1.2 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过程化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模式设计
        4.2.1 过程化评价模式设计思想
        4.2.2 过程化评价的优势
        4.2.3 瓦斯抽采的过程化描述
    4.3 基于瓦斯抽采的过程化评价
        4.3.1 初采期过程化评价
        4.3.2 增长期过程化评价
        4.3.3 衰减期过程化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瓦斯抽采效果过程化评价实证分析
    5.1 现场实例分析
        5.1.1 崔家沟煤矿概况
        5.1.2 基于归一化的瓦斯抽采效果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5.1.3 瓦斯抽采过程化评价
    5.2 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改进措施及建议
        5.2.1 瓦斯抽采钻孔封孔质量检验
        5.2.2 瓦斯抽采施工管理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评价的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环境现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与水文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层岩组
        2.3.2 地下水动态及埋深
        2.3.3 地下水补给方式
        2.3.4 径流与天然排泄方式
    2.4 研究区域环境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第3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及污染现状评价
    3.1 地下水现状采样监测数据
    3.2 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3.2.1 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及标准
        3.2.2 地下水质量评价方法
        3.2.3 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3 地下水污染现状评价
        3.3.1 地下水污染评价指标及参照值的确定
        3.3.2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3.3.3 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
第4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4.1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4.1.1 地下水脆弱性
        4.1.2 地下水污染荷载
        4.1.3 地下水功能价值
    4.2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指数的确定
        4.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3 污染风险综合指数的确定
    4.3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
        4.3.1 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数据来源
        4.3.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4.3.3 地下水污染荷载评价
        4.3.4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4.3.5 污染风险综合评价
    4.4 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4.4.1 污染防治分区
        4.4.2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
第5章 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软件的开发
    5.1 Python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5.2 基于Python的权重计算软件的开发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联系数伴随函数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研究进展
        1.2.3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2.4 联系数伴随函数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应用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元减法集对势及其在农业旱灾脆弱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2.1 概述
    2.2 评价和诊断模型的构建
        2.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2.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2.2.3 基于灰关联和减法集对势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与诊断分析
        2.2.4 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和诊断过程
    2.3 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效应全偏联系数及其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3.1 概述
    3.2 评价模型的构建
        3.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3.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3.2.3 基于效应全偏联系数的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评价方法
    3.3 实例分析
        3.3.1 实例对比分析
        3.3.2 实例应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偏确定度及其在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动态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4.1 概述
    4.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2.1 确立指标体系与权重
        4.2.2 确立评价等级标准
        4.2.3 基于动态联系数与全偏确定度相耦合的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方法
    4.3 实例分析
        4.3.1 算例分析
        4.3.2 实例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思路
    1.5 本章小结
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理论研究
    2.1 风险基础理论
    2.2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分析
    2.3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研究
    2.4 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强风化岩层工程特性分析及风险指标体系建立
    3.1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特性分析
    3.2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识别
    3.3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3.4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等级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主观赋权模型
    4.2 基于改进CRITIC法的客观赋权模型
    4.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组合赋权模型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青岛地铁某车站的实证研究
    5.1 工程概况
    5.2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施工风险评价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管控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风险因素重要度调查表
附录2 BP神经网络训练和测试的MATLAB计算代码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物有所值(VFM)评价研究综述
        1.2.2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相关理论
        2.1.1 PPP模式的概念及内涵
        2.1.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概念及基本属性
        2.1.3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2.2 物有所值(VFM)评价的相关理论
        2.2.1 物有所值(VFM)评价的概念
        2.2.2 物有所值(VFM)定量评价的方法
        2.2.3 公共部门比较值(PSC值)的构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定量评价模型构建
    3.1 VFM定量评价体系构建
    3.2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PSC值的计算
    3.3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PPP值的计算
    3.4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VFM定量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风险成本的量化及分担
    4.1 识别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风险因素
    4.2 确定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风险损失权重
    4.3 确定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风险发生概率
    4.4 确定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案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5.2 计算PSC值
        5.2.1 计算依据及假设
        5.2.2 初始PSC值
        5.2.3 竞争性中立调整值
        5.2.4 全部风险成本
    5.3 计算PPP值
    5.4 VFM定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A 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PPP 项目 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 B 风险因素及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2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2.3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决策问题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论文创新工作说明
第二章 研究现状
    2.1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基本测度的研究现状
    2.2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方法的研究现状
    2.3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偏好关系的研究现状
    2.4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群共识的研究现状
    2.5 基于概率型语言信息决策问题的应用
第三章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及其在雄安新区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3.1 基础知识
        3.1.1 基本术语
        3.1.2 层次分析法的一般过程
    3.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
        3.2.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定义
        3.2.2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群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3.3 基于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决策过程
        3.3.1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2 群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3.3.3 概率语言判断矩阵的优先顺序
    3.4 算例分析
        3.4.1 概率语言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
        3.4.2 比较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环境下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影响力分析
    4.1 基础知识
    4.2 不完全的概率语言偏好关系
        4.2.1 不完全加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2.2 不完全乘型概率语言偏好关系和修复算法
    4.3 确定方案的优先顺序
        4.3.1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4.3.2 一致性检查和增进方法
        4.3.3 不完全混合概率语言多准则决策的基本过程
    4.4 算例分析
        4.4.1 计算过程
        4.4.2 比较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概率不确定语言环境下的共识性及其在虚拟现实产业上的应用
    5.1 基础知识
    5.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一些测度
        5.2.1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距离测度
        5.2.2 概率不确定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5.3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的共识性
        5.3.1 概率不确定语言偏好关系
        5.3.2 基于距离测度的共识过程
        5.3.3 基于相似度的共识过程
        5.3.4 基于可能度的选择过程
    5.4 算例分析
        5.4.1 计算过程
        5.4.2 比较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和对网络舆情管理方式的评价
    6.1 基础知识
    6.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1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可能度
        6.2.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2.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6.3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修复
        6.3.1 不完全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具体修复过程
        6.3.2 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一致性
        6.3.3 基于概率不确定乘型语言偏好关系的群决策过程
    6.4 算例分析
        6.4.1 计算过程
        6.4.2 比较分析
    6.5 结论
第七章 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及其在人工智能项目上的应用
    7.1 基础知识
        7.1.1 基本术语
        7.1.2 距离测度
    7.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1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相关系数
        7.2.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之间的加权相关系数
    7.3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
        7.3.1 对偶概率语言环境下的多属性决策问题的基本描述
        7.3.2 对偶概率语言术语集的熵
        7.3.3 确定权重
        7.3.4 基于对偶概率语言加权相关系数的多属性决策过程
    7.4 算例分析
        7.4.1 计算过程
        7.4.2 贴进度系数比较分析
        7.4.3 概率语言决策矩阵比较分析
    7.5 结论
第八章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术语集间可比度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在云企业的应用
    8.1 基础知识
    8.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1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
        8.2.2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关系之间的可比度
    8.3 对偶概率乘型语言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3.1 确定准则的权重
        8.3.2 扩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8.3.3 基于对偶概率乘型语言偏好的多准则决策过程
    8.4 算例分析
        8.4.1 计算过程
        8.4.2 与扩展的TODIM方法比较
        8.4.3 与扩展的VIKOR方法比较
        8.4.4 参数ξ的敏感度分析
    8.5 结论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四、改进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价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FM的多主体参与污水处理PPP项目合作决策模型研究[D]. 戴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D]. 斯琴.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3]考虑区域类型差异的高速公路事故风险识别与交通安全评价研究[D]. 杨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风险评价研究 ——以J铁路为例[D]. 吴学箫.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及过程化评价[D]. 程皓.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成都平原典型混合用地区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风险评价研究[D]. 付康.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联系数伴随函数及其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评价中的应用[D]. 张浩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8]强风化岩层地铁车站暗挖施工风险评价研究[D]. 时泽俊.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D]. 王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10]基于三类概率型语言信息的决策方法及应用研究[D]. 谢婉莹. 东南大学, 2020

标签:;  ;  ;  ;  ;  

提高灰色关联度及其在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