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书目

中国近代文学书目

一、近期中文文献题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2](2019)在《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在知识高度分化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整体背景下,我国教育管理学逐渐走向成熟与专业化。基于四十余年纷繁复杂的研究成果,对学科已有研究开展系统性、理论性的回顾与反思,既有助于厘清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又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然而,现有对学科整体审视的研究,多为学者凭借自身知识积累所作的阶段性的回顾与展望,又或是囿于某一分支学科、具体研究领域当中。既有研究在视角上缺少全景维度与长时间段的系统检视,难以从海量繁杂信息中洞悉学科发展的真实样貌和客观动态规律,系统性的学科审思需引入新的研究范式加以完善。知识图谱作为反映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以及结构关系的一种知识管理工具,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通过对海量复杂信息开展缜密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可动态展现学科的演进特征,探究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缺失与薄弱环节,对拓宽学科研究广度与挖掘研究深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将知识图谱方法运用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研究当中,以学科归宗、学科渗透、学科价值为研究基点,以正视学科发展的复杂本质、顺应跨学科的发展态势为研究原则,通过构建三维矩阵(以学科给养、主题演化、知识流动、学术群体为目的维,以各类知识单元为对象维,以统计分析、引文分析、共引分析、聚类分析等科学计量分析为方法维),将CNKI中1979-2018年我国教育管理学38162篇文献信息转化成一系列的知识图谱,以期更深层次地揭示学科结构的相似性与承接性,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研究发现如下:(1)“学科给养”视角。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层面呈现学科演进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基础条件。总体来说,学科目前仍处于成长阶段,学科发展的内部与外在条件整体较好,高等院校引领拉动学科发展,但机构之间“贫富”差距较大。此外,研究成果分布在829种不同的期刊上,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14个学科,呈现学科交叉性强,领域广泛等特性。(2)“发展轨迹”视角。前述文献样本涉及到的50351个关键词之间存在强弱关系,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开展共现分析与聚类分析,挖掘出学科知识结构之间的亲疏关联。整体来看,学科经4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较明确的范畴体系,整体呈现“核心—衍生—边缘”的主题格局。阶段性分析表明,学科演进过程中新老话题的更替,存在明显的“政策依赖”特性,与繁荣的应用研究相比,基础性研究量少质低,纵向连贯性研究不足。(3)“知识关联”视角。通过探测突现词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学科研究中具有时代特征“变”的研究域,是学科发展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回应。综合“主题演化”的分析结果可知,关注度高的热点领域,容易聚集集体智慧创造新知识,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前述38162篇文献样本涉及到的144618篇参考文献开展引文分析,结果显示,滋养学科发展的奠基性文献在学科发展初期较为欠缺,这与学科发展初期学术研究规范性存在欠缺有关,因学科研究更注重现实性与实用性,学术积累在延续性和体系上较为薄弱。(4)“学术群体”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别对作者合作与作者共被引形成的“显性网络”与“隐性网络”进行考察。整体而言,作者合作构成的“显性网络”密度低,“权威学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不紧密,“师生型”、“同事型”是合作的主要方式,网络中派系林立的程度值不高,整体科研合作网络仍处于待优化的初级阶段。基于核心作者共被引构成的“隐性网络”按照研究领域可分为10个学术群体,研究跨领域特性明显,但不具备明显的学派效应。整体上来看网络连通性好,信息传递快,具有典型的“小世界”效应,存在“学术明星”现象。(5)综合上述分析,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总结出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范式特征,并对学科研究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从建构均衡化教育管理学学科体系、打造本土化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等层面提出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建议。研究借由宏观概括、中观分析、微观扫描对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四十年进行回溯与总结,结合学科发展范式特征提出展望,客观呈现学科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为后续研究把握研究重点、捕捉研究前沿、规范学科布局奠定了研究基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还需进一步扩充基础数据,扩大文献样本的来源范围,将学术着作、学位论文吸纳进来,同时增加中外教育管理学研究的横向对比,以客观评价我国教育管理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地位、优势与差距。此外,还需丰富研究内容,将学科研究成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取向纳入学科建设的重点考察范围,进一步完善本研究。

罗辉[3](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韩姗姗[4](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宋芷薇[5](2019)在《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脉络信息的抽取与分析》文中指出科技文献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科技文献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网络,每一篇文献都有对应的标题、作者、刊物、关键词以及引用关系等信息,从而形成了以文献为中心,其他对象通过文献链接在一起的文献网络结构。无论在实际工程方面还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探索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脉络辅助生成技术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基于现有文献数据库动态采集计算机领域的文献数据。具体采集内容包括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的题录信息以及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随后对采集的文献数据进行清洗,包括删除非文献数据、不完整的数据以及合并重复的数据。其次,利用文献网络特有的引用关系对文献数据进行聚类。文献的题录信息属于短文本,本文在传统层次聚类算法的基础上,融合了文献之间的共引关系,基于计算机领域文献数据集,采用三种不同的簇间距离计算方法进行聚类,轮廓系数值有明显提升,有效的改善了施引文献和被引文献之间的聚类效果。将聚类后的文献簇投影到时间轴上,选出代表性文献,得到线性的技术脉络,运用BDP可视化工具展示技术脉络图。最后,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脉络分析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输入的检索词实现在线文献数据采集、文献数据预处理、文献聚类、技术脉络分析和技术脉络可视化的过程。

魏绪秋[6](2018)在《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体现着作者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体现着科研机构、学科的学术声望和科研实力。此外,我国所开展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高影响力学术论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是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科研人员及其管理人员一直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主要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性评价以同行评议为基础,定量评价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和以社交媒体数据为基础的Altmetrics的量化方法。以引文分析为基础的文献计量方法是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此外,在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文分析方法既包含了量化评价,又包含了同行评议(“小同行”、“大同行”)。正是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提出了以学术论文的引证与被引证为研究视角,以学术论文的动态引证数据为学术论文影响力客观评估量化的基础数据,从影响广度(影响范围)、影响深度(影响程度)两个维度,从文献层面(基本指标)、作者层面(细化指标)和学科层面(延伸指标)三个层面,来评估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从而为全面评估与量化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提供新视角、新方法、新思路。本文的内容框架除引言、研究结论与展望外,主要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中:第2章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类别、特征和作用进行了梳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定义、要素、类型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目前常用的三种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同行评议、量化评价和综合评价)和评价体系(构建原则、体系研究及其不足)进行讨论。第3章是对引证与被引证文献、引文链、引文网络、引证动机与引证行为,引文分析的概念、发展史、类型、应用等进行论述。随后,引入了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和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的术语,探讨了引证广度、引证深度、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并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包括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采用数理统计、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引证文献各要素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其中:第4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被引频次峰值量以及动态的引证时间因子能否适用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结果表明: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分布具的不均衡性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供了依据;学术论文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在学术论文发表的第二年至第四年内,但是其不能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被引频次峰值量这一指标数据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引证时间因子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的动态影响力。并将学术论文影响力划分为: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中期学术论文影响力和长期学术论文影响力。第5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以及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以及引证文献类型强度指标能够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侧重于量化在学术期刊论文上的影响力;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文献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6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引证作者强度以及基于引证作者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发现:学术论文的引证作者数量以及引证作者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作者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作者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7章是探讨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引证学科强度以及基于引证学科的评价动态体系能否适用与评估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研究表明:学术论文的引证学科数量以及引证学科强度指标能够用于量化学术论文影响力;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可以从引证学科数量、强度、时间三种指标数据动态、连续的评估学术论文在学科层面上的综合影响力。第三部分(第8章)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分析。首先构建了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其构建的4原则、目标、模型要素进行说明,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确定指标权重,建立基于各年期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估与量化动态体系;其次,对CNKI-CCD数据库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动态、连续地评估与量化;最后,与基于各引证指标数据的评价结果以及基于被引频次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与评估,以评估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研究发现: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能够从文献层面、作者层面、学科层面较好的反映出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

沈思,徐飞,吴鹏[7](2017)在《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献隐含时间信息分析与挖掘》文中提出本研究针对缺乏检索对象时间范围和精确语义表达式的用户弱信息检索需求,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文献之间的时间关联性,提出了一种文本内容时间信息的分析和挖掘方法。本文归纳总结了学术文献常用时间词,并基于图书情报学题录信息完成文本时间词抽取。在此基础上利用标签主题模型1abe1ed-LDA实现文本隐含时间标签的生成,以及基于时间维度的文本语义相似度计算。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能较好地生成文献隐含时间信息,也能更有效地帮助用户提高弱信息检索结果的相关性。

余厚强[8](2017)在《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战略支持,科学交流和科技评价是保障和引导科技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互联网最早在学术界产生,在大数据时代深远影响着科学交流,也逐渐影响着科技评价格局。替代计量学作为这种时代背景下对学术成果全面影响力评价的计量研究领域,正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其基础研究还远不足以支撑其应用研究(例如各类评价、信息检索)的迫切需求,这就亟需加强对替代计量指标及其来源的本质、属性和价值的研究。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替代计量指标体系中覆盖率最高,是非常典型的一种替代计量指标,适合作为突破点。本文基于大规模数据集,全方位系统地揭示了其数量分布、作者分布、语言分布、价值分布,以期深化对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内涵和规律的认识,促进微博替代计量数据和指标的科学利用,同时为其他类型替代计量指标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数据集基础是从Altmetric.com获取的518万多条研究成果替代计量数据全记录,涉及科学推文2千万余条和其他类型替代计量指标14个,并且采集不同时间段Scopus中科技文献的题录数据。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每章采用的数据集不尽相同。描述各个层次不同类型的分布及其规律,主要采用Python的Pandas包进行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分析;分析科学推文动机分布、科学推文作者身份和科学推文作者语言偏好,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此外用到的方法还有共现分析法、模型构建法等。本文的总体研究逻辑是,首先综述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研究问题(第0章),然后引介相关理论和构建概念模型作为认识问题的基础(第1章),再通过实证研究具体回答这些研究问题(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最后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第6章)。具体而言,本文核心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总结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理论基础,并构建了全文研究的概念模型。阐述了替代计量学的定义,区分了其与社交媒体计量、论文级别计量的异同,厘清其与大数据、大规模数据及影响力的关系。识别和定义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科学推文、科学新浪微博等核心概念,并引入引文分析理论和社会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的概念模型,阐述了各个分布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每个分布规律具体研究内容的逻辑思路。第2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数量分布规律。测定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相对覆盖率,并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做对比;计算出及时性分布,体现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时效上引文指标具有绝对优势;揭示了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在论文层次和期刊层次的分布,指出其离散集中现象均较引文指标更为显着,并识别了受关注度最高的学科;比较替代计量关注度指数,指出获得科学新浪微博的论文受到很高的关注。第3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作者分布规律。计算和描述了科学推文作者的生产率分布,将其划分为20个活跃程度级别,分析了生产率最高的高频科学推文作者身份与动机,比较不同活跃程度级别作者的科学推文量,据此指出不同将每条推文的价值等同视之。在期刊层次和学科层次统计科学推文作者分布,识别受关注作者数最多的期刊和学科。计量科学推文作者的地理分布,得出科学推文作者的核心国家和核心城市。依据地点和科学推文频次采取样本,分析了科学推文作者身份类别等属性。第4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语言分布规律。比较了科技文献语言分布与科学推文语言分布,指出英语已成了非正式科学交流的通用语,分析了各语种的学科优势;比较了世界各国的科学推文分布规律,揭示国家文化特征对科学推文分布的影响;依据英语科学推文比例将各国划分为三个类别,从中取样分析科学推文作者的语言偏好,依据科学推文与其他推文语言的一致性,将作者的语言偏好划分为四个类别。第5章实证分析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价值分布规律。着重分析了数值类型和作者类别这两个情境因素对影响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的影响;通过大规模系统分析得出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指标的相关性,并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做比较;采用共现分析将替代计量指标聚为三个类别,发现其中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处在核心位置;时序分析表明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很可能是其他事件的引发事件;对科学新浪微博做了内容分析,指出反映学术影响力的科学新浪微博比例较低是其与引文指标呈弱相关性的根本原因,并且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能反映娱乐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研究成果的结论是科学新浪微博中提到最多的元素。

赵秀秀[9](2015)在《肝癌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古方治疗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针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进行研究(1)分析文献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以发现规律,作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及科研的参考。 (2)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以作为中医药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方为研究对象,客观、系统地评价古方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根据检索策略,电子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SC1数据库、COCHRANE LIARARY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并以手工检索和其他检索方式作为补充。收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对照试验。利用EXCEL软件根据提前设计并调试的表格对最终纳入的文献逐一提取数据。然后利用SPSS17.0软件根据提取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通过相关图表分析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文献的增长趋势、核心作者、核心期刊及研究类型的特征。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按照本文系统评价部分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从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对照试验中分别筛选出有关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古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改良JADAD记分法进行方法学评价,然后利用EXCEL软件对纳入的研究逐一提取数据,最后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连续型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表达治疗效应,两者均用效应值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 CI)表示。当确定Meta分析结果存在异质性时(定义齐性检验12>50%),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表达,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表达。发表偏倚采用失安全系数法定量分析。结果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最终纳入550篇中英文文献,其中英文9篇,中文441篇。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累计文献量呈现指数函数增长。核心期刊有22种,除《中国实用医药》、《中国肿瘤临床》和《现代肿瘤医药》外,其余19种杂志都属于中医药类或中西医结合类期刊。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集中分布在0.2-0.5之间,均数为0.522。核心作者有15名,其中12名来自南方,3名来自北方。中医药多作为辅助手段配合西医治疗原发性肝癌,其中研究最多的是配合介入疗法,为310篇。按研究对象分类,研究最多的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为243篇。按照剂型分类,研究中成药的有227篇,研究汤药的有318篇;按照方剂分类,研究验方的有265篇,其中有关中成药的研究有195篇;研究古方的有143篇,其中有关汤药的研究有133篇;按照研究类型分类,研究最多的是随机对照试验,为466篇。本研究系统评价共纳入34篇中文文献,共2447例肝癌患者,其中姑息治疗纳入研究17篇,共994例患者,介入治疗纳入研究17篇,共1453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方法学的质量普遍较低,仅1篇高质量文献(JADAD评分=4分)。结果显示:(1)古方联合组和单纯对症支持组在近期有效率、半年/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中医证侯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前者较后者近期有效率、半年及1年生存率、治疗后卡氏评分、中医证侯有效率分别提高了28%,28%,59%,23%,4.59分和29%。古方联合组和单纯介入组在ORR值、1年/2年/3年生存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治疗后NK细胞和CD3细胞的比值及CD4/CD8的数值上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较后者ORR值、1年/2年/3年生存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治疗后NK细胞和CD3细胞的比值及CD4/CD8的数值分别提高了17%,22%,105%及161%和平均提高了4.81分,平均降低了0.57分,平均提高了3.54百分点和16.19个百分点及0.15个单位。(2)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联合组和单纯对症支持组3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及中医证侯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前者较后者3个月、半年及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及中医证侯有效率分别提高了25%,58%和81%,41%,3.64分和45%。健脾理气为法的古方联合组和单纯介入组在ORR值、1年/2年/3年生存率上、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前者较后者ORR值、1年/2年/3年生存率上、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分别提高了26%,29%,211%,395%和5.13分。 (3)健脾扶正为法的古方联合组和单纯对症支持组在治疗后卡氏评分上和中医证侯有效率上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较后者治疗后卡氏评分及中医证侯有效率分别提高了6.12分和44%。(4)健脾补肾为法的古方联合组和单纯对症支持组在中医证侯有效率上有统计学差异,前者较后者中医证侯有效率提高了59%。 (5)观察时间为1个月,或者样本量50-100或者大于100的研究,古方联合组和单纯介入组在ORR值上有统计学差异,前者较后者ORR值分别提高了51%30%和17%。(6)健脾消积为法的古方联合组和单纯对症支持组在近期有效率、半年及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中医证侯有效率上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累计文献量呈现指数函数增长,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正处于中前期加速发展期,预计到2021年将增长至2847篇。该学科理论在不断的突破,学科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善。中医药类和中西医结合类期刊是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相关研究传播的主流期刊。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的质量相对于中医药治疗其他疾病的研究是较低的,水平有待提高的。南方地区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热点地区,北方地区研究者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研究对象以中晚期肝癌为主,多联合介入疗法,方药类型以验方和古方为主。古方多以汤剂的形式应用于临床,验方多以中成药的形式应用于临床。研究设计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古方联合介入和单纯古方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的热点。我们认为,目前有充分的条件和必要性利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作一个客观的评价。通过2篇系统评价,我们可以得出共性结论:姑息治疗或者介入治疗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中医药尤其古方在肝癌姑息或者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1)古方可能会通过提高肝癌患者的ORR值或者近期有效率而减轻肝癌姑息或者介入治疗患者的瘤体负荷,尤其可能会减轻介入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瘤体负荷。(2)样本量可能是影响古方联合介入治疗肝癌RCT研究中客观瘤体反应率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样本量大于50时,客观瘤体反应率可能更倾向于阳性结果。(3)古方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并且时间越久古方的疗效越突出。其中可能会提高姑息治疗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和介入治疗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4)古方可能会通过提高治疗后卡氏评分或者生活质量稳定率,而提高姑息或者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5)古方可能会通过降低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或者提高中医证侯有效率,而减轻姑息或者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6)古方可能会通过提高治疗后N1[细胞和CD3细胞的比值及CD4/CD8的数值,而增强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7)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本文以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或者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散加理气药为代表,尤其可能会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且时间越久健脾疏肝古方的疗效越突出。其中可能会提高姑息治疗患者的3个月/半年/1年生存率和介入治疗患者的1年/2年/3年生存率。(8)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本文以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或者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理气药为代表,可能会通过提高治疗后卡氏评分或生活质量稳定率,而提高姑息或介入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9)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本文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合四逆散为代表,可能会通过提高中医证侯有效率,而减轻姑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10)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本文以柴芍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味、四君子汤加味、健脾丸合四逆散为代表,可能会通过提高ORR值,而减轻介入治疗患者的瘤体负荷。(11)健脾扶正为法的古方,本文以六君子汤为代表,可能会提高肝癌患者治疗后卡氏评分及中医证侯有效率,从而缓解姑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12)健脾补肾为法的古方,本文以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为代表,可能会提高肝癌患者的中医证侯有效率,从而减轻姑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13)健脾消积为法古方,本文以健脾丸为代表,对姑息治疗患者的近期有效率、半年及1年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中医证侯有效率未显示出有效性。(14)本研究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古方基本以健脾为主要治法,再配合以疏肝、活血、消积、化积、解毒、清热、祛湿、抑瘤、扶正或者补肾、滋阴等法则,其中以健脾疏肝法则最为常用。本系统评价疏肝健脾为法的古方治疗肝癌的疗效较为突出,这正与肝癌临床多见肝郁脾虚的证型相呼应。从肝脾关系来论,以上结论说明了健脾疏肝法顺应了肝脾在血液运行和消化功能上相互为用的生理特点,并符合肝脾相互克制的病理规律。在治疗法则上,此结论也验证了《黄帝内经》提出的疾病传变“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的真理性。另外健脾为基本治法也体现了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重要地位。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和二次研究,我们知道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正处于中前期加速发展期,该学科理论在不断的突破,学科所处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善。其中古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和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的热点。通过二次研究,我们得出:(1)古方可能会减轻姑息或介入患者的近期瘤体负荷,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和减轻临床症状。古方可能会提高介入患者的免疫功能。(2)健脾疏肝为法的古方,本文柴芍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合四逆散、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健脾丸合四逆散为代表,可能会减轻介入患者的瘤体负荷,可能会提高姑息或介入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可能会减轻姑息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3)健脾消积为法古方,本文以健脾丸为代表,对姑息治疗患者的近期有效率、生存率、生活质量稳定率、治疗后卡氏评分、中医证侯有效率未显示出有效性。但是由于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使得本研究系统评价效应指标的证据强度较低甚至极低。因此对于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我们仍然不能给出十分肯定的答案。临床研究者需要继续努力、认真地从事相关研究,为进一步验证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提供更多高质量的证据。

沈思[10](2014)在《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间是信息空间中很重要的一个维度。大部分的文本中均包含时态信息,这些时态信息在时序文本组织、时间维度的知识挖掘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将时态信息融入信息检索技术中是搜索引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网页中包含的时态信息,尤其关注利用文本排序结果和文本主题聚类中的时态信息,且已在话题追踪、微博检索实时性较高的检索场景中展开了相关的应用研究。研究基于文本时态特征的信息检索技术对于提高搜索引擎的搜索效果、推进Web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对研究主题中的时间信息利用情况,还仅停留在利用文本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等阶段,并未很好的利用电子化文本内容中的显式和隐含时间信息,在缺乏对研究主题时间知识的情况下,限定了相关性较高的研究的检索与利用程度。分析并利用文本中的时间特征,不仅有助于在海量文本中快速找出特定时间段内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借助文本内容中的时间特征,挖掘出不同的信息平台在潜在趋势上具有时间关联性的的研究主题,并可以从上述研究主题中发现有意义和价值的现象。基于各种模型和算法,结合多种研究方法,使用各类别的信息资源载休,本文完成了具有不同时序变化特点的文档时间特征探究,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研究主题检索中,探讨如何史好的挖掘和利用检索结果中的时间知识。在引言中说明了开展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创新点、整体流程、文章的整体框架和所使用的资源。在文献综述章节里,围绕着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文本时间特征与知识组织、主题演化分析研究、微博与其他信息载体综合利用研究等研究背景,进行了多角度的相关研究综述。在文本时间特征探究方面,设计了基于语义的文本时间短语抽取算法,并在此丛础上构建了事件与时间的关联关系,在选择了在文本时间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信息资源载体-学术期刊库和微博社交平台的数据基础上,针对各载体显性的时间表达式、隐性的时间表达式和相关的时间表达式分布复杂度情况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通过利用主题模型LDA和其变体模型labeled-LDA实现了潜层时间标注维度的自动识别和标注,通过选择含有时间词的微博标签进行了相关算法的性能评估。在基于时间的文档检索与分析方面,通过引入了基于时间的文档排列算法,探索针对研究主题的检索应用是如何从时间信息中获益的,并在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算法基础上,发现在时间演化过程中有相似变化趋势的研究主题,并由此提出快速识别研究主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间点的方法。最后,在前几章对科学文献与微博等不同文档的时间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利用动态主题模型和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将两种具有不同时间演化特点的学术资源文档集合进行主题整合,并利用可视化工具对同一研究主题在不同信息平台潜在时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与展示。

二、近期中文文献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中文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可能的创新点
    第四节 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及检索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三、知识图谱绘制流程
        四、辅助软件
第二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给养”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时序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论文时序分布
        二、基于学科成长规律的基本判断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文献的空间分布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机构分析
        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文献的期刊分布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项目资助年度分布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基金类别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典型基金项目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学科知识生产仍处于成长阶段
        二、学科发展呈现交叉性强领域广的特点
        三、学科发展存在分化不均的现象
第三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发展轨迹”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展现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整体性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演化
        一、1979-198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二、1990-199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三、2000-2009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四、2010-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特点总结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主题的演进总结
第四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关联”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前沿的阶段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基础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文献共被引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期刊共被引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研究前沿的分析
        二、基于研究基础的分析
第五章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第一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科学者分布状态
        一、高产作者界定标准
        二、高产作者产出与分布分析
    第二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合作网络解析
        一、数据选择与研究方法
        二、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状况整体分析
        三、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第三节 我国教育管理学学术群体的知识图谱
        一、数据来源和分析架构
        二、作者共被引网络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基于学者合作状况的分析
        二、基于学术群体构成的分析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工作及发现
        一、基于“学科给养”视角的研究发现
        二、基于“发展轨迹”视角的研究发现
        三、基于“知识关联”视角的研究发现
        四、基于“学术群体”视角的研究发现
    第二节 知识网络视角下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特点
        一、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学科交叉与互涉促进分支学科不断生成
        三、以混合团体为基础聚合的学术共同体
    第三节 学科视角下完善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展望
        一、建构均衡化的教育管理学科体系
        二、打造本土化的教育管理学学术格局
        三、完善教育管理学学科制度化建设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术语缩写列表
    附录二 数据索引
    附录三 本研究涉及的部分法律与政策文件
    附录四 1979-2018 年我国教育管理学部分着作统计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脉络信息的抽取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章节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引文网络分析技术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技术
    2.3 聚类分析技术
    2.4 Aminer中的技术趋势分析
    2.5 信息采集技术
    2.6 难点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献数据的采集与清洗
    3.1 文献数据采集
        3.1.1 施引文献数据采集
        3.1.2 被引文献数据采集
    3.2 文献数据清洗
        3.2.1 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3.2.2 合并重复数据
        3.2.3 构建文献引文网络
    3.3 文献采集与清洗结果分析
        3.3.1 实验设置
        3.3.2 文献采集结果与分析
        3.3.3 文献清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文献聚类的技术脉络分析
    4.1 文献网络概述
    4.2 向量降维方法概述
    4.3 融合文献引用关系的层次聚类算法
        4.3.1 融合标题和关键词信息
        4.3.2 融合引文信息
    4.4 基于聚类结果的技术脉络分析
        4.4.1 多粒度层次聚类结果
        4.4.2 技术脉络分析
    4.5 实验
        4.5.1 聚类评价方法
        4.5.2 实验数据
        4.5.3 实验设置
        4.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框架
    5.2 系统具体实现
        5.2.1 基于关键词的文献采集模块
        5.2.2 文献数据预处理模块
        5.2.3 文献数据聚类分析模块
        5.2.4 技术脉络展示模块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概述
    2.1 学术论文
        2.1.1 学术论文定义
        2.1.2 学术论文类别
        2.1.3 学术论文特征
        2.1.4 学术论文作用
    2.2 学术论文影响力
        2.2.1 学术论文影响力定义
        2.2.2 学术论文影响力要素
        2.2.3 学术论文影响力类型
    2.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方法
        2.3.1 同行评议
        2.3.2 量化评价
        2.3.3 综合评价
    2.4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
        2.4.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2.4.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研究
        2.4.3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体系的不足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引证与引文分析法
        3.1.1 引证相关概念
        3.1.2 引文分析法
    3.2 引证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关系
        3.2.1 引证广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2 引证深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2.3 引证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3.3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
        3.3.1 学术论文与其动态引证文献(数据)
        3.3.2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构建
        3.3.3 学术论文引证峰值理论及数据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4.1 被引频次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4.1.1 被引频次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4.1.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4.2 被引频次峰值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2.1 被引频次峰值
        4.2.2 被引频次峰值出现时间与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关系
        4.2.3 被引频次峰值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4.3.1 引证时间因子概念
        4.3.2 引证时间因子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关系
        4.3.3 基于引证时间因子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结果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5.1 引证文献类型及确定
        5.1.1 引证文献类型界定
        5.1.2 引证文献类型确定
    5.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5.2.1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5.2.2 引证文献类型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2.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5.3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5.3.1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5.3.2 引证文献类型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5.3.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5.4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5.4.1 引证文献类型引证时间
        5.4.2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5.4.3 基于引证文献类型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6.1 引证作者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6.1.1 引证作者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1.2 引证作者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1.3 基于引证作者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6.2 引证作者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6.2.1 引证作者强度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6.2.2 引证作者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引证作者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6.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6.3.1 引证作者引证时间
        6.3.2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6.3.3 基于引证作者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分析
    7.1 引证学科界定与确定
    7.2 引证学科数量与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分析
        7.2.1 引证学科数量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
        7.2.2 引证学科数量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2.3 基于引证学科数量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广度评价
    7.3 引证学科强度与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分析
        7.3.1 引证学科强度分布与学术论文影响力
        7.3.2 引证学科强度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分析
        7.3.3 基于引证学科强度的学术论文影响力深度评价
    7.4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
        7.4.1 引证学科引证时间
        7.4.2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体系
        7.4.3 基于引证学科的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与结果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
    8.1 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8.1.1 构建原则
        8.1.2 构建目标
        8.1.3 模型要素
        8.1.4 确定指标权重
        8.1.5 评价体系
    8.2 学术论文综合影响力评价与分析
    8.3 评价结果评估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博期间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献隐含时间信息分析与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
3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分析与挖掘研究
    3.1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概念界定
    3.2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分析研究
    3.3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挖掘研究
4 实证研究
    4.1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分析过程
    4.2 文献隐含时间信息的挖掘过程
    4.3 基于时间因素的KL距离的文本相似度计算
5总结与展望

(8)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文献检索及分析策略
        0.2.2 替代计量学研究的总体研究进展
        0.2.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相关研究进展
        0.2.4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与突破点
    0.3 研究目标、内容和研究方法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3.4 研究难点
        0.3.5 创新之处
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1.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相关概念
        1.1.1 替代计量学的定义
        1.1.2 替代计量学术语中文译名
        1.1.3 微博与微博替代计量指标
        1.1.4 规律、分布规律及其描述方法
        1.1.5 替代计量学与社交媒体计量
        1.1.6 替代计量学与论文级别计量
        1.1.7 替代计量学与大数据、大规模数据
        1.1.8 替代计量学与影响力
    1.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相关理论
        1.2.1 规范化理论
        1.2.2 社会构建理论
        1.2.3 概念符号理论
        1.2.4 社会资本理论
        1.2.5 注意力经济理论
        1.2.6 印象管理理论
    1.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的概念模型
        1.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语言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3.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分布规律的概念模型
    1.4 本章小结
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规律
    2.1 研究问题
        2.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2.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集
        2.2.2 覆盖率计算过程
        2.2.3 及时性计算过程
        2.2.4 数量分布计算与学科分类表
    2.3 研究结果
        2.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相对覆盖率
        2.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及时性分布
        2.3.3 论文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4 期刊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5 学科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量分布
        2.3.6 新浪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关注度指数
    2.4 结论与讨论
        2.4.1 主要结论
        2.4.2 讨论与思考
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规律
    3.1 研究问题
        3.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3.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研究方法
        3.2.1 分析数据集及基本描述
        3.2.2 作者地理位置数据获取
        3.2.3 作者属性内容分析过程
    3.3 研究结果
        3.3.1 论文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2 期刊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3 学科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4 国家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5 城市层次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分布
        3.3.6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属性内容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3.4.1 主要结论
        3.4.2 讨论与思考
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语言分布规律
    4.1 研究问题
        4.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4.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获取过程
        4.2.2 数据处理过程
        4.2.3 数据分析过程
    4.3 研究结果
        4.3.1 各学科科技文献的语言分布
        4.3.2 学科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3 国家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4 语种层次科学推文语言分布
        4.3.5 不同语种作者推文语言偏好
    4.4 结论与讨论
        4.4.1 主要结论
        4.4.2 讨论与思考
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价值分布规律
    5.1 研究问题
        5.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5.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5.2 研究方法
        5.2.1 独立作者数和绝对提及数数据
        5.2.2 作者类别数据
        5.2.3 Scopus引文数据
        5.2.4 共现分析和时序分析数据
        5.2.5 数据集描述及分析过程
        5.2.6 内容分析样本选取
        5.2.7 内容分析编码表构建
    5.3 研究结果
        5.3.1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数值类型对价值分布的影响
        5.3.2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作者类别对价值分布的影响
        5.3.3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指标相关性分析
        5.3.4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共现分析
        5.3.5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与其他替代计量指标时序分析
        5.3.6 微博替代计量指标的内容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5.4.1 主要结论
        5.4.2 讨论与思考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附录1 Scopus各学科的缩略名及其全称
附录2 国家(地区)层次的科学推文地理分布
附录3 各学科各项替代计量指标与引文量相关系数表
中英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

(9)肝癌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古方治疗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 论文摘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二 前言
三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主要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中医药治疗肝癌文献筛选报告
        2.2 中医药治疗肝癌文献增长规律
        2.3 中医药治疗肝癌文献的核心期刊
        2.4 中医药治疗肝癌文献的核心作者
        2.5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文献研究类型
    3 讨论
        3.1 文献增长发展趋势预测
        3.2 核心期刊
        3.3 核心作者
        3.4 研究类型
    4 结论
四 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系统评价
    1 研究资料
        1.1 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1.2 古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2 检索文献
        2.1 电子检索—中文数据库
        2.2 电子检索—外文部分
        2.3 手工及补充检索
    3 纳入文献的特征、质量评价和方药组成
        3.1 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2 古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4 系统评价
        4.1 系统评价一 古方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4 资料提取与分析
        2 结果
        2.1 研究筛选过程的报告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及方法学质量
        2.3 Meta分析报告
        2.4 异质性和敏感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分析(失安全系数法)
        3 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3.3 对未来的启示
        4 结论
        4.2 系统评价二 古方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系统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标准
        1.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1.5 资料提取与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过程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及方法学质量
        2.3 Meta分析的报告
        2.4 发表偏倚
        2.5 异质性及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疗效分析
        3.2 局限性
        3.3 展望和启示
        4 结论
五 讨论
六 结论
七 参考文献
八 附表
    附1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资料提取
    附2 文献质量评价
九 致谢

(10)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方面的意义
        1.2.2 应用方面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时间信息抽取与语义描述
    2.2 文本时间特征组织与利用
    2.3 基于时间特征的主题演化分析
    2.4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微博文本组织
    2.5 小结
第3章 文本时间特征的知识组织探究
    3.1 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时间标注
        3.1.1 相关概念与术语界定
        3.1.2 科学研究主题相关文本的时间信息
    3.2 基于语义的时间表达式自动抽取
        3.2.1 时间短语自动抽取模型构建和抽取应用
        3.2.2 短语抽取模型构建的流程和时间短语的表示
    3.3 时间信息的抽取与事件描述
        3.3.1 事件与时间的关系描述
        3.3.2 模糊时间语义倾向判定探究
        3.3.3 时间事实和事件关系的构建
        3.3.4 应用案例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文献和微博的时间特征组织方式探究
    4.1 学术文献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1.1 学术文献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1.2 学术文献的时间特征征统计与分析
        4.1.3 实验与评估
    4.2 学术微博的时间信息特征和组织
        4.2.1 学术微博中的时间信息特征
        4.2.2 学术微博的时间特征统计与分析
        4.2.3 实验与评估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文档检索研究
    5.1 文档时间特征与研究主题检索
    5.2 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和相关排序模型
        5.2.1 研究主题检索下的对时间词敏感的检索标记
        5.2.2 检索式的隐含时间特征探究
        5.2.3 对时间词敏感研究主题的排序探究
        5.2.4 实验与评估
    5.3 基于时间相似度的检索研究
        5.3.1 时间分布上的KL距离计算
        5.3.2 应用案例
    5.4 小结
第6章 基于时间文档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研究
    6.1 引例
    6.2 研究主题的资源采集与存储
        6.2.1 数据采集和抓取词汇底表
        6.2.2 数据预处理
    6.3 研究主题资源整合与文本时序信息处理
        6.3.1 文本的时序信息处理流程
        6.3.2 文本的组织与存储结构
        6.3.3 文本时序信息的存储和组织
        6.3.4 文本的组织与时序推理
    6.4 基于时间线方式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模式
        6.4.1 面向文本时间特征的研究主题资源概念空间构建
        6.4.2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资源整合形式
        6.4.3 统一时间维度的研究主题时间线自动构建
    6.5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应词表、学术文献语料和计算值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四、近期中文文献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我国教育管理学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1979-2018期刊文献的实证分析[D]. 热孜万古丽·阿巴斯.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8)
  • [3]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基于科技文献的技术脉络信息的抽取与分析[D]. 宋芷薇.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6]基于动态引证数据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魏绪秋. 武汉大学, 2018(06)
  • [7]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献隐含时间信息分析与挖掘[J]. 沈思,徐飞,吴鹏. 情报学报, 2017(04)
  • [8]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微博替代计量指标分布规律研究[D]. 余厚强. 武汉大学, 2017(06)
  • [9]肝癌中医药治疗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其古方治疗的系统评价[D]. 赵秀秀.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5(02)
  • [10]面向科学研究主题的文本时态特征分析及时间检索研究[D]. 沈思.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中国近代文学书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