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与车用能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与车用能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hicular Energies in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张继[1](2020)在《基于梯次利用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稳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考虑到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有限的问题,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在市场投放数量以及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和进步。由于动力电池报废的大潮来临,从环境治理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视角来看,废旧动力电池这座“城市矿山”的合理“开采”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对于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逐渐重视起来,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规定,探索建立有效的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但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机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也导致回收难、梯次利用率不高以及回收责任的执行力差,仍需要作进一步的改进。因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及博弈理论的方法,把梯次利用重点考虑进去对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机制中的运转机制、网络建设机制、定价协调机制以及责任分担机制进行探究,指出这部分目前的现状及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机制改善建议。本文创新性的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机制进行探讨,将梯次利用融合到相关机制中去并作用于整个回收机制,进而促进整个回收体系运转的高效性,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这也将为开发适合实际企业可实施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系统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决策支持,具有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首先,从本研究的背景出发,指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市场情况以及目前的回收整体局势刻不容缓,通过问题的的提出指出对动力电池回收机制构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从动力电池回收、博弈论以及梯次利用三个方面现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整理,探索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相关的研究进展状况和方法论,结合逆向物流、闭环供应链以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理论,讨论了当前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的应用以及这些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然后,从我国当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出发,结合动力电池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市场方面和梯次利用方面的情况,来讨论我国目前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的组成,同时从四个方面分别是责任分担、网络建设、定价协调以及包括制度和资金的回收运转层面进行分析,指出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中的这四个层面当前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并讨论了对于动力电池回收体系中四个层面运转机制、网络建设机制、定价协调机制以及责任分担机制构建并完善的必要性。其次,分别从动力电池回收责任分担机制、网络建设机制、定价协调机制以及包括制度和资金的运转机制逐一提出构建的思路和方法。第一,在运转机制方面,分别从制度建设以及资金运转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强调了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流在回收机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在制度层面要加强制度制定及管理,切断非正规交易渠道,在资金方面适当去缩减回收处理企业承担的环境资源成本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可适当转移至消费者;第二,在网络建设机制方面,讨论了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的主体以及网络节点的主体,给出了“谁来建”、“如何建”和“建的好不好”完善措施;第三,在定价协调机制方面,考虑梯次利用电池和回收成本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根据博弈理论研究有政府协调机制和没有政府协调机制情况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闭环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协调机制,通过推导证明得出在有政府协调机制下,对于相关回收企业的回收数量以及整体的回收经济效益都会有积极的影响;第四,通过对环境资源成本理论的讨论,结合前文中提出其他子系统机制中指出的相关主体,在这里提出了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机制中责任分摊的原则,并参考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上各方相关主体的合理责任分担,其中强调消费者作为受益者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理应承担部分强制性责任。最后,本文分别从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的四个子系统责任分担机制、网络建设机制、定价协调机制以及包括制度和资金的运转机制的讨论中总结出相对应的建设性策略,按照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把这些完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给出对应的建设性建议,以此助力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机制有序发展、不断进步。

彭华[2](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王彤[3](2019)在《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因充足储量及其在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已然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推广利用的主要清洁能源品种,对我国能源利用结构调整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汽柴油车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因此,近年来我国广泛推广天然气在该领域的应用,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已在交通运输市场领域广泛布局,基于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西部重要资源省份S省内大型国有燃气企业SR集团经营管理的液化天然气(LNG)加气站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战略管理理论、项目管理理论、运营管理理论基础,通过应用战略管理学的PEST、波特五力、SWOT分析工具,研究分析SR集团加气站项目面临的行业外部环境及内部能力,总结SR集团加气站项目经营发展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同时,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天然气行业工作经验,基于SR集团加气站项目覆盖S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业务布局优势,从提升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及效益提升、完善高速服务区系统服务功能等角度出发,针对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研究,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创新模式,并对SR集团规划项目应用该创新模式进行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天然气加气站项目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及SR集团加气站项目内部资源与能力情况,总结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对问题产生的有关原因进行剖析,同时将研究的必要性予以提出。SR集团加气站项目除了内部管理不足外,更多的锁定在市场机遇把握及项目建设运营创新能力不足方面。2)综合考虑SR集团加气站项目位于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业务布局模式,笔者研究提出SR集团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建设创新模型,主要依托加气站项目布局建设,包含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高速公路服务区锅炉“煤改气”项目及毗邻乡镇气化等三个项目建设单元。同时,基于此项目建设创新模型,提出了“互联网+”智慧燃气加气站系统运营服务管理模式,及实施创新模式的管理策略方式,以期优化现有加气站项目建设模式,有效提升S省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对外运营管理及服务能力。3)结合SR集团加气站项目规划安排,对SR集团规划项目应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量化体现了笔者提出的创新模型应用的价值所在,具有明显的推广应用价值及示范意义。

李一凡[4](2019)在《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成品油是由原油炼化加工而成的,主要产品有汽油、柴油和煤油。成品油是车辆、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主要的燃料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能源结构的调整和新能源的不断涌入,成品油消费量增速有所放缓。随着原油进口权、进口原油使用权对地方炼厂逐渐放开以及国内成品油新增产能逐渐增多,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国内成品油市场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在此市场背景下,成品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油企必须及时制定切实有效的竞争对策,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作为央企的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虽然具备诸多优势,但由于国家经济情况和方针政策的逐步转变和发展以及成品油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中海油天津公司需要从企业自身角度深入分析,制定出适合当今国内成品油行业形势的竞争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和发展。本论文以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公司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首先以公司外部环境和竞争环境为切入点对公司的整体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其次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天津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天津公司在资源供应、资金能力、品牌信誉度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自身优势。同时在成品油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天津公司也暴露出了诸如销售产品单一、油库配送半径小、加油站零售网点少、定价体系不够灵活等一系列营销问题。最后,针对天津公司各类营销问题并结合国内成品油市场形势,深入探讨中海油销售天津公司发展的营销策略,如增加汽油产品营销、优化零售网络布局、建立灵活定价机制、完善营销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外采外销油品批发业务等策略,并根据营销策略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随着中国成品油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竞争也日渐激烈,中海油天津公司只有不断进行市场分析与自我分析,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竞争策略才能真正有效的提升市场竞争力,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俞宁[5](2019)在《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对汽车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生命周期开展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不仅有利于选择或改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方案,而且从源头上实现汽车产品的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主要针对汽车产品使用阶段进行,而忽略了使用前和使用后的评价;既缺少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影响要求的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更缺乏符合我国国情和汽车产品特征的定量分析技术及评价工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理清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抽象与概括了整个评价过程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步骤,给出了综合评价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了汽车产品生态成本评价模型、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概念以及评估方法。在进行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时,通过评价汽车产品生态价值,以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而实现以更少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2)建立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技术,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质量功能屋(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方法。(3)建立了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首先,建立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影响指数计算数学模型、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生态综合成本评价指数计算模型;然后,提出汽车产品性能评价量化方法;最后,建立了汽车产品的面向资源节约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面向环境友好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数学模型。(4)开发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建立了评价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了基础数据库、后台评价计算引擎以及人机界面等功能模块。该软件系统为实证研究以及评价方法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以汽车前罩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乘用车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方案与传统钢制前罩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采集了汽车前罩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数据清单。其次,应用开发的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对几种汽车前罩产品的生态价值指数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汽油车而言,轻量化设计的铝合金前罩产品生态价值指数高于传统设计的钢制前罩,说明汽油车用前罩通过轻量化设计实现了用较低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但是对于电动车而言,铝合金制前罩的生态价值指数反而比钢制前罩的要小,说明电动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需要改进。最后,以提高电动汽车前罩生态价值为目标,从减少前罩生态成本和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等方面着手,提出了电动汽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的改进建议。本文提出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促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缓解汽车产品性能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设计冲突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娄岩[6](2019)在《基于市场化的JL燃料乙醇公司经营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2003年开始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安徽、河南五省推广乙醇汽油以来,目前已经在包括天津、广西在内的十几个省区市全部或部分地区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十多年的燃料乙醇产品生产和销售一直坚持“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推广”的要求,生产企业销售区域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燃料乙醇价格由国家发改委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规定调整。随着国家对于燃料乙醇政策的调整,燃料乙醇行业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已经迫在眉睫。燃料乙醇属于政策性推动型行业,与我国对于汽柴油、电力等能源的管控一样,燃料乙醇行业不可能完全按照普通属性的行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对于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有着“严控总量,多元发展”、“规范市场,有序流通”、“依法推动、政策激励”的基本要求。因此,燃料乙醇行业既需要市场化又不能完全自由市场化。如何形成更加完善的燃料乙醇行业市场化运行机制是政府职能部门和燃料乙醇供需方亟需思考和研究的课题。JL燃料乙醇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生物质能源基地,拥有国内乃至亚洲最大的燃料乙醇单产装置。公司成立20年来,燃料乙醇一直采取以国家定向、定点、定价销售的传统计划性模式。在国家启动燃料乙醇全国推广的背景下,产品销售区域、销售价格都逐步走向市场话。JL燃料乙醇公司如何应对这一新的形势,如何根据市场化形势进行战略、管理、思维的调整是亟需研究探索的问题。本文以JL燃料乙醇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燃料乙醇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在管理学院所学知识,以及自己行业从业经验,利用市场经济、市场化、优劣机威分析等相关现代管理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于JL燃料乙醇公司进行分析研究,对于燃料乙醇行业市场化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对于生产企业市场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围绕企业和行业研究竞争力情况,探讨燃料乙醇企业和行业的未来趋势和市场化发展趋势走向。本文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1)从研究角度上,以JL燃料乙醇公司为研究对象,微观分析不同原料,不同地域燃料乙醇生产企业价值链构成,进而研究不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优劣势,找出不同类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通过对行业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进行JL燃料乙醇公司价值创造与市场化对策分析。(2)从研究定位上,基于市场的角度,以现代管理学相关原理为工具,对价值链形成的不同种类:原料、公司治理、市场地域等进行分类分析并最终汇总系统分析。形成了对燃料乙醇行业及JL有限公司的“点、线、面”综合详尽的分析。发展和完善了燃料乙醇行业和生产企业研究的内容体系。(3)从研究层次上,基于行业基层从业者的角度,根据政策信息、渠道信息、采访信息、研究结论等,从市场的前端,政策执行的终端,对未来中国燃料乙醇行业的发展进行探索研究,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在市场化中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探究。找寻行业良性发展之道,探寻企业市场化生存之路。

常福跃[7](2019)在《基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情况下的国内能源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大都是从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去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这涉及到许许多多国内外的相关因素,比如地缘政治、石油出产国的政治环境、国际能源价格、国际运输安全等,受到国际环境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能源安全的保证很难得到切实的把控。针对于这个方面,本文希望可以从国内能源出发,通过可以调控和实行的具体措施去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通过国内的能源消费安全本身,根据本国能源消费种类,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方式等,通过提高国内每个城市的能源消费安全从而提高每个城市的能源安全,最终提高我国的能源安全。利用文献调研和项目数据所得的能源消费情况,对我国能源安全的现状和能源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目前的国情和采取的能源安全战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和pielou均衡度指数对上海市能源消费现状进行研究,对上海市的能源消费安全作出定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能源的消费现状,对于国内的能源消费安全作出定性的分析,对比上海市先进的能源消费水平,找出能源消费水平存在的差距,根据各个城市的资源禀赋的不同,取极端条件下(对外依存度高)的能源消费情况进行研究,找出提高我国城市能源消费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故以极端条件下的上海市为例,上海市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5%以上,这种现状比大多数城市的资源禀赋都要差,但上海市的能源消费安全水平却远远高于全国,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市的能源消费安全高的原因,找到提高能源消费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把上海市高水平的能源管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总结,主要结论如下:1.加快能源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高能源供应能力;2.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减缓能源消费增速,转变能源消费结构;4.探索新的能源,加大能源的多样性;5.提升能源能源行业和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期望通过提高自己的本身的能源供给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管理水平等方面去发掘自身的能源消费潜力,提升城市能源消费安全,从而提高各个城市的能源消费安全,进而进一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费安全水平,最终提高我国能源安全水平,保障我国的经济发展。

马也[8](2018)在《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文中指出交通部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行业。随着我国交通部门的飞速发展,迅猛增长的燃料油消耗,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亟需交通部门的低碳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规划组合,以期开拓清洁低碳的发展道路,来保障经济社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面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需求和交通部门低碳发展的国际研究前沿,对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进行设计和评价。综合运用了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投入产出分析、组织行为学、情景分析方法,以及文献计量等理论和方法,基于交通运行的“互联网+”大数据,从国家政策设计的规避策略、转变策略和改进策略方面拆解发展低碳交通的宏观战略和微观行为。具体从初级的城市路网规划阶段、中级的交通出行方式的替代阶段和高级的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提高阶段三方面出发,进行城市低碳交通全路径发展策略剖析和研究,并对其进行环境效益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城市路网规划的视角出发,通过定量交通建模,运用仿真算法和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模型,去探究城区路网规模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影响,进而量化分析不同情景下的环境效益。其优势在于定量分析不同路网设计规模下所造成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把路网规划和能源环境相结合,为未来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定量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基于这一目标,具体对以下几个内容展开研究:调查不同路网街区规模情况下,城市的交通流量分布和交通拥堵情况;探索不同街区规模的城市中行驶的车辆行驶里程(VMT)和行驶时间;核算不同街区规模下的城市交通所带来不同的空气污染和环境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街区规模和交通流量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大街区路网更有可能引发交通拥堵并将增加车辆24.8%的行驶里程和14.4%的行程时间。在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大街区不利于低碳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街区规模显着地影响着城市路面交通状况,城市规划者在未来城市路网布局时必须考虑到路网街区规模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2)从替代交通出行方式的视角出发,在“互联网+”大数据、“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探究共享出行的出行特征和节能减排收益,及此出行方式对未来消费者购车行为选择的影响。其优势在于,把共享出行的一手订单和集计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集成,识别其出行特征、量化潜在的节能减排效益,并开创性地从共享出行视角下,探究其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渠道,如何提高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意愿。结果显示,共享出行主要满足了用户日常的通勤需求,且有明显的早晚高峰,其服务多为连通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的中长距离出行。另外,在京津冀地区,共享出行一年平均将节约20.8万吨标煤的能耗、减少排放650.7吨二氧化碳、325.8吨一次PM2.5、1220.2吨二氧化硫以及1527.2吨氮氧化物。从共享出行的用户角度看,共享出行中电动汽车的服务显着提升了未来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概率,且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者改变其购买新能源汽车行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上升,受访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更好,尤其对于年轻的女性受访者,购买电动汽车的行为选择容易受到共享出行中电动汽车的乘坐体验而改变。(3)从提高车辆燃油经济性的视角出发,本部分研究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和推广使用,建立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评估模型,量化评估不同国家、不同政策体系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并聚焦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基于车用燃料生命周期模型和新能源汽车运行的实际监测数据,量化评估了北京市公共领域的电动汽车运行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并对未来的节能减排潜能进行了预测和展望。结果显示,美国、日本、德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其中中国位居第二,有望未来赶超德国,实现“弯道超车”。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运行能显着减少能源消耗及空气污染物排放。2012年7月至2015年11月北京电动出租车总计节能710.2万千克标准煤,总计减排5369.5吨二氧化碳;2014年1月至2015年11月电动公交车总计节能46.8万千克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燃油公交车的79.3%;电动环卫车能耗仅为燃油环卫车的77.1%,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燃油环卫车的92.3%。本文所构建的政策分析框架和环境效益评估模型方法有助于辅助城市或区域的低碳交通发展,为加强低碳交通建设、科学制定交通部门节能减排规划和降低交通部门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和决策支持。

张书铭[9](2018)在《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生物天然气是一种由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工艺生产的生物质燃气,其安全性能好、单位热值高,是一种较为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国家对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的支持,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正在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国内专门针对生物天然气制定的标准缺失严重,未形成完整的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现有标准难以满足生物天然气行业的发展需求。为促进生物天然气行业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急需开展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研究工作。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物天然气产业对于标准的需求。一是通过对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的分析,明确了生物天然气产业各环节的标准需求;二是通过对赤峰元易、民和牧业、安平和临漳四处生物天然气工程的实地调研,总结了实际工程建设运行中对标准的需求;三是通过对国内外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的归纳分析和比较,提出国内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的重点方向。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需求主要集中在原料收贮运和预处理、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厌氧发酵和提纯净化工艺及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以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为依据,结合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特点,本文构建了包含级别维、过程维和对象维的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专业结构图。结构图以沼气工程和净化提纯工程为核心,突出产业体系的建立和产品的商业化。参照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和要求》,编制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分为行业基础标准、行业通用标准和行业专用标准三个层次,包括术语及制图标准、设计标准、技术标准、验收标准、试验方法、产品标准和管理标准等7类标准。生物天然气明细表中共计51项标准,其中3项现行标准、4项在编标准、44项待编标准。本文作者在对生物天然气产品标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参与了《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和《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两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主要规范生物天然气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测规则;《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主要规范沼气提纯以及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的输配、利用、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两项标准的制定将有利于推动生物天然气的商品化进程,促进生物天然气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钟易谋[10](2018)在《宜宾LNG汽车应用推广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全球环境污染现象频繁发生,有效能源的数量也正逐年递减。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简称LNG)作为车用燃料,正在我国大力应用推广。由于LNG汽车在经济性、清洁性等方面由于传统燃油车,因此,大力推广LNG汽车的应用,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帮助我国经济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文进行了LNG汽车在宜宾的应用推广研究,主要进行了5个方面的研究。首先,研究了国内外LNG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了LNG汽车的发展优势。接着,对LNG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包括LNG的理化特性、LNG加气站的选址规划布局和建站工艺流程、天然气分布发展趋势及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分析、LNG汽车种类与特性等。然后,对宜宾的LNG汽车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具体细分为宜宾LNG汽车发展现状、当地应用推广的相关政策与商业推广模式分析、宜宾LNG加气站的建设规划布局、燃气汽车与燃油汽车保有量对比分析、应用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再其次,对进行了LNG汽车在宜宾应用推广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围绕LNG汽车需求、可能性分析、宜宾LNG气源可行性分析、宜宾具体建站的可行性分析、LNG汽车在宜宾多领域的应用推广、具体推广策略分析的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最后,在宜宾公交行业进行了LNG汽车试点,具体包括运用层次分析法对LNG公交试点线路进行选择、利用模糊隶属函数进行试点效果评价、试点沿线LNG加气站建设、试点的LNG公交的改装与新购、LNG公交试点的管理体系建设、试点保障措施。综上所述,要实现LNG汽车在宜宾的应用推广,不仅要以政府的规划政策为依据,也需切实考虑当地的LNG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LNG气源的可行性、LNG加气站布局规划建设、LNG汽车的改装新购及各行业LNG汽车的应用,在当地营造LNG产业的消费文化,在当地民众之间建立LNG汽车消费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宜宾LNG汽车应用推广。

二、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hicular Energies in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hicular Energies in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梯次利用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动力电池回收逆向物流的研究现状
        1.2.2 关于回收定价协调的研究应用
        1.2.3 关于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体系及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及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逆向物流
        2.1.1 逆向物流的内涵
        2.1.2 动力电池回收逆向物流的构成
        2.1.3 逆向物流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闭环供应链
        2.2.1 闭环供应链的内涵
        2.2.2 闭环供应链的特征
        2.2.3 闭环供应链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发展状况
    3.1 车用动力电池发展概述
        3.1.1 我国动力电池发展历程
        3.1.2 动力电池市场发展光景
        3.1.3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近况
    3.2 车用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3.2.1 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的组成
        3.2.2 动力电池回收制度层面发展历程
        3.2.3 动力电池回收资金方面建设现状
        3.2.4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方面状况
    3.3 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存在的问题
        3.3.1 回收制度保障层面
        3.3.2 回收网络建设层面
        3.3.3 资金机制及回收定价协调层面
        3.3.4 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化组织化层面
    3.4 构建基于梯次利用的动力电池回收机制必要性
        3.4.1 提高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率
        3.4.2 加强责任各方协同促进电池回收
        3.4.3 助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梯次利用的我国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制构建
    4.1 回收机制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1.1 动力电池回收机制构建的目标
        4.1.2 动力电池回收机制构建的原则
    4.2 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运转机制
        4.2.1 回收资金建设机制
        4.2.2 回收制度建设机制
    4.3 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机制
        4.3.1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设主体
        4.3.2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节点主体
        4.3.3 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
    4.4 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定价协调机制
        4.4.1 模型假设和符号
        4.4.2 参数设置
        4.4.3 模型假设
        4.4.4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4.4.5 政府有无协调机制的影响
        4.4.6 模型结论
    4.5 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责任分担机制
        4.5.1 环境资源成本分析
        4.5.2 责任分担分析
        4.5.3 主要相关主体责任分担
    4.6 我国车用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的策略建议
        4.6.1 落实责任分担机制,将环境资源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
        4.6.2 企业主导政府协调,加快推进电池回收网络及网点建设
        4.6.3 加快推进回收运转机制建设,约束性制度与回收补贴并进
        4.6.4 加强政府协调力度,科学指导市场秩序提升回收技术水平
        4.6.5 产学研融合联动,加快提升电池回收组织化与标准化程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5.5.2 模型的建立
        5.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6.4 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1.1 发展规划政策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创新之处
    1.6 论文应用价值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战略管理理论
        2.1.2 项目管理理论
        2.1.3 运营管理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模型
    2.3 相关概念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现状及行业环境分析
    3.1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基本情况
        3.1.1 企业概况
        3.1.2 发展现状
        3.1.3 发展规划
        3.1.4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现状分析
    3.2 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发展情况分析
    3.3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内外部环境能力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3.3.3 内外部环境能力分析结论
    3.4 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3.5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4.1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思路
    4.2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
        4.2.1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模型简述
        4.2.2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内容
    4.3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实施配套策略
    4.4 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程度衡量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创新模式效益评价分析
    5.1 SR集团加气站项目业务规划与布局
        5.1.1 项目确定
        5.1.2 投资估算
    5.2 经济效益评价
        5.2.1 经济效益评价结论
        5.2.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5.2.3 单站BOG回收利用经济效益
    5.3 环境效益评价
        5.3.1 环境效益评价结论
        5.3.2 社会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的框架和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2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2.1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外部环境分析
        2.1.1 政治环境分析
        2.1.2 经济环境分析
        2.1.3 社会环境分析
        2.1.4 技术环境分析
    2.2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竞争环境分析
        2.2.1 天津市场主要竞争者分析
        2.2.2 主要替代品分析
        2.2.3 潜在进入者分析
        2.2.4 营销的顾客分析
        2.2.5 油品供应商分析
    2.3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SWOT分析
        2.3.1 天津公司营销优势
        2.3.2 天津公司营销劣势
        2.3.3 天津公司营销机会
        2.3.4 天津公司营销威胁
第3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海油天津公司概况
        3.1.1 公司组织结构
        3.1.2 公司人力资源情况
        3.1.3 公司零售网点和油库布局
    3.2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现状
        3.2.1 经营的产品
        3.2.2 销售的规模
        3.2.3 营销的渠道
        3.2.4 客户结构分析
    3.3 中海油天津公司成品油营销存在的问题
        3.3.1 加油站汽油产品单一
        3.3.2 现有定价体系无法满足市场变化
        3.3.3 油库配送半径受限
        3.3.4 加油站零售网点少
        3.3.5 非油品销售仅处于起步阶段
        3.3.6 营销人员专业素质及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第4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成品油市场营销应对策略
    4.1 产品策略
        4.1.1 批直业务中汽柴油产品策略
        4.1.2 零售业务中新产品策略
    4.2 价格策略
        4.2.1 制定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
        4.2.2 制定差异化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体系
        4.2.3 灵活运用多种价格策略
    4.3 促销策略
        4.3.1 人员促销
        4.3.2 广告促销
        4.3.3 公共关系促销
        4.3.4 加油卡促销
    4.4 渠道策略
        4.4.1 油品资源渠道市场化
        4.4.2 新设铁路油库布局
        4.4.3 瞄准主营单位开展外采外销油品批发业务
        4.4.4 优化零售网络布局
    4.5 服务策略
        4.5.1 构建客户信息系统
        4.5.2 加油站专业化服务
第5章 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5.1 完善营销考核和用人机制
        5.1.1 落实人才储备计划
        5.1.2 完善公司绩效考核机制
        5.1.3 完善员工培训机制
    5.2 信息化渠道保障
        5.2.1 公司内部信息化运营
        5.2.2 信息化市场营销
    5.3 QHSE(质量、健康、安全、环保)保障
        5.3.1 继续完善公司QHSE管理体系
        5.3.2 做好QHSE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工作
        5.3.3 严格落实监督与检查工作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2 汽车数量剧增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1.3 开展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述
        1.3.2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3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
        1.3.4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软件及数据库研究
        1.3.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6.1 主要内容
        1.6.2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及关键技术
    2.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
        2.1.1 框架模型的构建
        2.1.2 框架模型的组成
    2.2 关键技术
        2.2.1 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清单分析技术
        2.2.2 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
        2.2.3 基于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2.2.4 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3.1 汽车产品资源耗竭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1.1 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2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3 资源耗竭成本评价指数计算
    3.2 汽车产品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2.1 环境排放量计算
        3.2.2 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
    3.3 汽车产品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3.1 基于模糊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3.3.2 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
    3.4 汽车产品性能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4.1 基于FAHP的产品性能权重确定
        3.4.2 基于语义分析—概率综合系数法的权重修正
        3.4.3 基于模糊质量功能展开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3.5 基于生态价值的汽车产品生态综合评价计算数学模型
        3.5.1 面向资源节约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2 面向环境友好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3 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
    4.1 评价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1 用户基本功能
        4.1.2 数据录入功能
        4.1.3 数据计算和保存功能
        4.1.4 显示功能
        4.1.5 其他辅助功能
    4.2 评价软件系统的结构与流程图
        4.2.1 系统的结构
        4.2.2 软件系统流程图
    4.3 评价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3.1 评价计算引擎模块
        4.3.2 清单数据及基础数据库模块
        4.3.3 人机界面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前罩轻量化设计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分析
        5.1.1 汽车前罩的结构组成
        5.1.2 汽车前罩的轻量化
    5.2 评价目标与范围
        5.2.1 评价目标
        5.2.2 评价范围
    5.3 汽车前罩清单分析
        5.3.1 材料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2 能源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3 直接环境排放量数据
    5.4 汽车前罩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4.1 汽车前罩资源消耗量计算
        5.4.2 汽车前罩环境排放量计算
        5.4.3 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5 汽车前罩性能指数计算
        5.5.1 建立汽车前罩性能需求层次结构模型
        5.5.2 确定顾客需求权重
        5.5.3 基于模糊质量屋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5.6 汽车产品前罩生态价值评价
        5.6.1 面向资源节约的产品生态价值指数
        5.6.2 面向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指数
        5.6.3 生态价值综合指数
    5.7 敏感性分析
        5.7.1 主要材料质量变化敏感性分析
        5.7.2 回收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5.8 对汽车前罩生态设计改进建议
        5.8.1 减少资源耗竭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2 减少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3 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B 综合评价软件系统计算模块MATLAB程序
致谢

(6)基于市场化的JL燃料乙醇公司经营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市场主体地位理论
    2.2 市场供需相关理论
    2.3 市场策略相关理论
    2.4 企业战略相关理论
第3章 公司经营环境与存在的问题
    3.1 公司基本情况
    3.2 JL燃料乙醇公司的经营形势
        3.2.1 JL燃料乙醇公司内部经营环境
        3.2.2 JL燃料乙醇公司外部市场环境
        3.2.3 市场化发展趋势与经营环境
    3.3 JL燃料乙醇公司存在的问题
        3.3.1 JL燃料乙醇公司内部经营问题
        3.3.2 JL燃料乙醇公司外部市场环境存在的问题
第4章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环境分析
    4.1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优势分析
    4.2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劣势分析
    4.3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机会分析
    4.4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威胁分析
    4.5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优劣机威(SWOT)分析总结
第5章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对策
    5.1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成本管理策略
    5.2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市场营销策略
    5.3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政治力量(政府政策)策略
    5.4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公共关系策略
    5.5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生态圈策略
    5.6 JL燃料乙醇公司市场化经营生态圈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情况下的国内能源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上海市能源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论文梳理和安全理论研究
        1.3.2 比较分析法
        1.3.3 定量定性分析法
        1.3.4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4.1 创新研究出发点
        1.4.2 以极端条件为例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能源安全的概念
        2.1.1 国外论文综述
        2.1.2 国内研究
    2.2 能源消费安全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和能源安全研究
    3.1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3.1.1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演变历程
        3.1.2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3.1.3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面临的挑战
    3.2 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3.2.1 能源安全概念和能源安全内涵
        3.2.2 我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第4章 我国能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 能源消费结构
    4.2 能源供应
        4.2.1 资源禀赋
        4.2.2 能源储备
        4.2.3 能源进口
    4.3 经济发展
    4.4 环境影响
    4.5 能源价格
第5章 上海能源形势
    5.1 上海市能源基本现状
    5.2 上海能源消费基本现状
        5.1.1 上海化石能源的基本消费现状
        5.1.2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5.3 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5.4 上海能源安全面临的机遇
    5.5 上海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5.5.1 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
        5.5.2 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
        5.5.3 新兴能源利用规模不断增长
        5.5.4 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第6章 基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情况下的安全影响因素评价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
        6.2.1 香农-威纳指数
        6.2.2 Pielou均衡度指数
    6.3 对于上海市近十年能源消费的研究
    6.4 对于我国近十年能源消费的研究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亟需低碳发展
        1.1.2 发展低碳交通任重道远
        1.1.3 发展低碳交通需要科学的环境效益评估方法和政策措施
        1.1.4 “互联网+”大数据为城市交通低碳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充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文献计量分析
    2.3 低碳交通措施的政策发展趋势
        2.3.1 规避策略
        2.3.2 转变策略
        2.3.3 改进策略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规避策略:城市街区规模对于路网出行效率影响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
    3.1 引言
    3.2 最短路径模型及环境效益评估方法
        3.2.1 反事实分析
        3.2.2 流量建模和算法
        3.2.3 车辆燃料生命周期分析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1 流量分配
        3.4.2 交通拥堵情况
        3.4.3 车辆行驶里程及行程时间
        3.4.4 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物排放
    3.5 主要结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变策略:共享出行的环境效益评估及对用户购车行为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1.1 新兴交通出行方式的快速发展
        4.1.2 共享出行的环境效益亟待评估和核算
        4.1.3 共享移动性或将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
    4.2 共享出行的区域差异及环境效益评估
        4.2.1 环境效益评估模型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 考虑共享移动性的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选择行为研究
        4.3.1 消费者行为选择模型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4.4.1 本章结论
        4.4.2 政策建议
第5章 改进策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及环境效益评价研究
    5.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5.1.1 保有量规模
        5.1.2 销量和市场份额
        5.1.3 市场驱动力
    5.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5.2.1 各国发展目标与扶持政策
        5.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3 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的评价模型
        5.2.4 数据来源
        5.2.5 实证分析
    5.3 新能源汽车的环境效益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5.3.3 节能减排效果及潜力预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主要结论
        5.4.2 政策建议
结论
    主要工作和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9)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1.2.1 国内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1.2.2 国外生物天然气标准研究现状
    1.3 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1.3.1 标准体系的基本概念
        1.3.2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生物天然气产业标准需求分析
    2.1 生物天然气产业构成分析
        2.1.1 原料收集
        2.1.2 沼气生产
        2.1.3 净化提纯
        2.1.4 产品应用
        2.1.5 生物天然气产业链的标准需求
    2.2 生物天然气工程案例分析
        2.2.1 赤峰元易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2.2.2 民和牧业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2.2.3 安平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2.2.4 临漳生物天然气工程概况及分析
        2.2.5 生物天然气工程的标准需求
    2.3 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2.3.1 国内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2.3.2 国外生物天然气现有标准分析
        2.3.3 国内外生物天然气标准对比分析
    2.4 生物天然气标准的需求和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
        2.4.1 生物天然气标准的需求
        2.4.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建立的意义
第3章 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构建
    3.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3.1.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依据
        3.1.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3.1.3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3.2 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3.3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表的编制
        3.3.1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
        3.3.2 生物天然气标准体系结构图
        3.3.3 生物天然气标准明细表
        3.3.4 生物天然气标准统计表
        3.3.5 编制说明
    3.4 优先编制的标准建议
第4章 生物天然气产品质量标准制定
    4.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产品分类和技术要求
    4.5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4.6 输送、存储和使用
    4.7 检验
    4.8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第5章 沼气提纯后进入天然气管网接网标准制定
    5.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总则
    5.5 沼气提纯
    5.6 生物天然气输送
    5.7 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5.8 检验
    5.9 维护
    5.10 标准制定的目的和意义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宜宾LNG汽车应用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LNG汽车应用推广基础
        1.1.2 LNG汽车优势分析
        1.1.3 LNG汽车发展趋势
        1.1.4 LNG加气站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LNG汽车应用推广现状
        1.3.2 国外LNG汽车应用推广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关键技术路线
2 LNG相关理论
    2.1 LNG的发展
        2.1.1 LNG的理化特性
        2.1.2 我国天然气分布及局势分析
        2.1.3 LNG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
    2.2 LNG加气站研究
        2.2.1 LNG加气站分类
        2.2.2 LNG加气站工艺流程及建站方式
        2.2.3 LNG加气站的规划布局
    2.3 LNG汽车
        2.3.1 LNG汽车种类与优势
        2.3.2 LNG汽车应用特性
3 宜宾LNG汽车发展现状
    3.1 宜宾LNG汽车的发展
    3.2 宜宾汽车推广应用相关政策及分析
    3.3 宜宾LNG汽车加气站的规划布局和建设
    3.4 宜宾LNG汽车应用推广阶段存在问题的分析
    3.5 宜宾燃油汽车与燃气汽车保有量对比分析
    3.6 宜宾LNG汽车的商业推广模式分析
4 LNG汽车在宜宾的推广可行性分析与具体推广策略
    4.1 LNG汽车在宜宾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4.1.1 需求分析
        4.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4.1.3 经济可行性分析
        4.1.4 宜宾LNG气源可行性分析
        4.1.5 宜宾LNG加气站建站布局规划分析
    4.2 LNG汽车在宜宾的推广策略
        4.2.1 准确把握国家策略,树立正确的推广应用方向
        4.2.2 技术创新,加快应用推广进程
        4.2.3 多方位拓宽LNG汽车应用领域
        4.2.4 创新LNG汽车的商业模式
        4.2.5 强化宜宾政府引导作用,统筹全局
        4.2.6 创造宜宾LNG汽车的消费文化与消费诉求
        4.2.7 合理布局当地LNG加气站,规划LNG汽车后市场
5 宜宾LNG汽车推广模式分析—以LNG公交为推广试点
    5.1 LNG汽车试点的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5.2 宜宾公交线路试点专线选择
        5.2.1 线路选择方法
        5.2.2 试点线路选择过程
        5.2.3 宜宾LNG公交试点效果评价
    5.3 试点线路相关LNG加气站建设
        5.3.1 加气站的选址布局
        5.3.2 加气站建设概况
    5.4 宜宾LNG公交车新购、改装
        5.4.1 LNG汽车技术分析
        5.4.2 LNG汽车改装
        5.4.3 LNG汽车新购
    5.5 宜宾LNG公交试点管理体系建设
    5.6 LNG公交试点的保障措施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ehicular Energies in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梯次利用的车用动力电池回收机制研究[D]. 张继.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3]SR集团加气站项目建设与运营模式创新研究[D]. 王彤. 西北大学, 2019(04)
  • [4]中海油销售天津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李一凡.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D]. 俞宁. 湖南大学, 2019
  • [6]基于市场化的JL燃料乙醇公司经营对策研究[D]. 娄岩. 吉林大学, 2019(03)
  • [7]基于上海市能源消费情况下的国内能源安全研究[D]. 常福跃.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8]城市交通低碳发展策略及环境效益评估研究[D]. 马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9]生物天然气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 张书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宜宾LNG汽车应用推广研究[D]. 钟易谋. 西华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与车用能源可持续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