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

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

一、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吕阳[1](2019)在《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家、社会、单位、家庭、个人等都是老龄化时代发展的重要责任主体,主体间的关系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别点,它们共同支撑着养老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福利多元主体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中各有侧重点,为维持公平正义的社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环境提供了持久保障。养老服务业不仅是一项核心的民生事业,一种未来的潜力行业,而且是诸多经济现象的纽带,是决定经济能否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稳健器。所以,明确政府引导职责功能,充分运用及保证财政政策工具效率尤为关键。当前的实体养老服务业困局已成:一是生育率、死亡率低。需要直面底部顶部老龄化双重压力;二是养老金贮备严重不足。若不投资会导致亏损,投资又会面临潜在风险,养老金的收缴、发放、投资正面临选择性难题;三是代际养老压力大。中年人工作、住房、培养子女的难度陡增,无暇顾及老年人赡养,寿命延长将会面临60岁以上低龄、中龄老年人赡养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四是服务稍好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落后。养老机构普遍收费高、服务类型单一,精神赡养服务严重缺失,占比90%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还远未形成发展体系;五是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移民等综合配套措施乏力,财政政策缺失、缺乏、滞后。为什么要研究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显而易见,主要就是为了促进经济的上行发展,可以说,人口问题影响了一切问题,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发表的《中国人口之分布》竟预见了未来百年的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就必然绕不过保障民生,人口主线和财税主线就可以充分阐释。一是计划生育的政策演变。1982年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行十分合乎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那时的生产力水平无力承担人口指数化增长,于是长达36年的国策间接成了抑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客观因素,主观上则是为了健康、有序增加人口,倘若调控不及时,就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这不光会影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逐步提升,老龄化本身还是个速度问题,当计划生育进行到2007年的时候,并未有任何放开生育的政策动静,使得一代人过后的“底部老龄化”变得异常复杂,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低生育文化养成,阻碍后期政策调控的可行性,也加快了“人口红利”消逝的速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埋下的是人口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城市群、都市圈疯狂抢人,房价突破“天花板”,这背后却是城乡、区域老龄化的倒挂,劳动增值空间的压缩,资本增值空间的扩张,间接引发收入分配失灵,阶层相对固化,道德观滑坡。但老龄化问题从科技医疗上看,却是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必经过程,综合国力提升和人均寿命提高就是最好例证,这又是“顶部老龄化”的现实表现,于是“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不期而遇,所以,当前更有必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将养老服务体系初级阶段不断推向中高级阶段。二是财税体制的政策演变。“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1994年分税制为了扭转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过低及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过低的状况,通过分税制实现了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和地方税的划分,“倒逼”地方财政发展“土地财政”,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新预算法》形成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四本预算”安排,“营改增”、国地税合并、“新个税”改革等历史阶段过后,2008年有选择的结构性减税正不断转向2018年后大面积地减税减费减基金的实质性减税,税收形成“简税制、低税率、宽税基、严征管”的税制安排,结构性减税为扭转不合理税收结构,提升直接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减税降费,实现“降成本”和“补短板”,与拉弗曲线相呼应,社会保障深刻影响基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税收优惠和财政支出,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费更是引起企业新成本和政策吸收的激烈讨论,学界普遍认为社保降费可从当前的39%左右降至20%-25%,进度还需测算,细节还需深思。同时,社保全额征收又能有效弥补养老、医疗保险资金缺口,避免养老金等支付对财政补贴的过度依赖,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使税收管理员转向税收信息员,此外,擅自利用互联网销售福利彩票为非法彩票,会保证福利彩票公益金安全流入老年人福利。所以,财政政策与养老服务业本身就是内外皆有衔接的互动关系,养老服务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和福利彩票公益金,财政政策的积极与否事关养老服务业的科学、有序、协调发展,两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随后护理保险逐步完善,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得到推广,“互联网+养老”模式成效显然,这对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购买服务充分应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PPP模式充分应对养老服务机构设施的具体需求,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传统财政政策工具运用也需要不断丰富及完善,养老服务业本就是财政政策所必须强化针对的具体落脚点,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又是未来诸多关联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化的契机,唯有颠覆劳动力人口下滑的倒退思维,才能够从容把握潜在的发展机遇。除了关注眼前发展现状、问题之外,可研究参考发达国家及地区养老服务财政政策对现今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启示,发达国家及地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率先步入人口老龄化,在生产力发达、综合国力强盛的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近现代的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总结过去、学习先进是时代发展的政策需要。老龄化程度越高,挑战就会越大,但任何事业、行业都会有机遇,对待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也应当迎难而上,单纯从经济角度上看,劳动力比例减少、生产要素调整及资金投入变化都应趁势而为,根据社会现实来解决养老服务发展过程当中的难题是首选之策。尽管如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毕竟发展的矛盾总需要因地制宜地去消除与化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完善至关重要。基于此,才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倒逼养老服务业民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将消极影响遏制在最小范围之内,伴随家庭养老能力缺失及不足,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养老应运而生,家庭结构、代际关系转移及空巢家庭增加,整个社会对养老服务业需求的标准越来越高,各国调节、补充和完善养老服务时限也越来越紧,这无疑会促使政府消费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产业政策及财政政策的提前出台,进而实现家庭单元、社会、市场等主体的协助发展。人口老龄化理论认为,老龄群体日益增加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实质上是社会资源不断倾向老年群体,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始终以老年人口增多为依归,由此带来经济发展形式、社会治理方式、老年收入保障和养老服务供需结构的深刻影响,横梗在逐步崛起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构建适宜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拟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浩瀚研究文献的综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探讨设计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最后从总体上概括本文的框架及内容。第一章为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研究,详细讨论相关的理论依据及不足。第二章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该部分从养老服务业财政资金投入、政策环境变化、养老服务模式多元、养老服务政策蜕变、统计数据变化、养老服务成就与形势、“全面二孩”及延迟退休等方面,紧密联系财政视角的目标与定位,综合阐述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建设所发挥的作用。第三章为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通过分析财政关联体及财政政策作用,及时发现养老服务业当中财政政策执行不力,效果不佳的现实问题,进而为对策输出提供依据。第四章为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通过筛选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攫取中央民政部层面31个省份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分析。结合养老机构发展特点,采取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并测算各地的养老机构财政性资金缺口,来简要分析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为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通过对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英国社区照顾、德国“多代居”、日本护理供给体系和香港安老服务等不同发展类型经济体的养老服务业及财政政策经验进行借鉴,并准确评价,从中获得启发。第六章为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该部分从准确定位、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有效执行、发展规范、配套措施等方面来论述养老服务业发展所需,试图为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保障思路。希冀能够对推进积极、健康、和谐的中国建设有所裨益。

吴涛[2](2019)在《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文中指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核心是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从而保障养老需求得以实现。而老年人养老需要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料作为基础。当前日益严重的老年人诈骗问题,极大地破坏了老年人正常的养老生活。因此,笔者以社会工作视角,运用情境教育方法介入老年人的诈骗防范问题,对于老年人养老需求回应与老年人关怀,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选取4种对老年人危害大、受骗率高、受骗次数多的骗局类型,即电话诈骗、投资理财骗局、保健品骗局和低价促销骗局,设计诈骗情境,为社区老年人开展诈骗防范小组服务;目的在于帮助老年人认识易受骗的原因和骗局目的,学习诈骗防范知识,提升老年人的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首先,在实务介入过程中主要从4个阶段进行介入:第一,认知阶段:案例呈现激发危机意识;第二,学习阶段:情境教育走进骗局圈套;第三,榜样引导阶段:技巧学习规避骗局陷阱;第四,强化阶段:自我调节巩固防范成果。其次,运用问卷、访谈和社工自评的方式,评估服务对象对小组的接受度、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提升情况;以及评估服务对象、机构、居委会和社工对小组的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和身体状况是城市社区老年人防诈骗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老年人对诈骗情境教育小组的接受度高于诈骗讲座;情境教育小组介入老年人的诈骗防范的效果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诈骗防范意识和诈骗防范能力。最后,指出情境教育方法具有3个优势和2个不足:在教育小组情境设计与目标导向方面、老年人群体需求回应与授权方面及诈骗情境体验方面具有优势;在个体关注与需求回应以及制约情境设计方面具有局限性。同时,阐述情境教育与社会学习理论在实务运用中的契合性,并思考社会工作进一步介入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策略。

ODINOKOV NIKITA(尼克)[3](2018)在《基于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使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全国各城市的养老压力也随之增大。众所周知,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且近年来随着养老机构费用的持续走高,使各地的绝大部分老年人依旧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安度晚年。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提升以及老年人自身的心理、生理变化,“居家养老”的方式不仅对中国医疗卫生、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当今居家养老体系能够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服务内容,这就对当今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目前,养老服务需求面广,异质性也很强,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日常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和社会参与需求。笔者作为一名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的居家养老比较感兴趣,所以本文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理论研究现实了解到上海松江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状况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效,发现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国内已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成果经验,同时借鉴国外在居家养老服务中较成熟且成功的案例,在该基础上,对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出相对合理的对策。

林文明[4](2018)在《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早在1999年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和相关政策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医疗需求急剧增加,而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养老资源体系是相互独立的,无法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医养结合服务。面对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急剧增加的养老与医疗需求,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成为解决医养问题的关键。基于此,论文以社区平台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丰富学界对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探索,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基础,加深相关领域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研究程度。同时,为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提供支持。论文在整合社区照顾理论、需求层次理论和福利多元化理论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阅读政府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从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容和特点出发,通过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现状,阐述了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如责任主体不明确、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资金不充足、服务流程不顺畅等,并从政策法规、人员培训、市场参与和技术发展等多个角度分析了问题成因。同时,在借鉴美国PACE模式养老、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日本长期照护养老等方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四个方面提出完善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即健全医养结合配套的政策法规、建设专业化服务人员队伍、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和加强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从而推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朱婧[5](2016)在《“医养融合”在社区养老中的需求与满足 ——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医”“养”分割的体制结构与“医养需求”不足的重压之下,原有的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以老年人需求导向为基点,提出了“医养融合”新型养老形式,其思路是通过把养老和医疗资源重新整合,从而将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医疗服务需求纳入统一标准的制度框架之中,以提升现代社会的养老、医疗的融合度。本文从社区照顾的视域出发,调查分析“医养融合”社区层面的老年需求、政策落实、资源链接、具体服务等,实现对社区“医养融合”服务的初步探索。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应用文献法收集资料,通过对玄武区11个街道中500个老年样本进行数据的二次分析,考察玄武区当前实施“医养融合”社区养老的现状,并剖析其需求程度和需求差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列举一个玄武区的“医养融合”项目的个案,以对“医养融合”服务过程进行微观描述。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考察,总结出当前玄武区“医养融合”的现状与特点,以更好地分析其当前的困境和深入发展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玄武区“医养融合”社区养老实践主要为三种形式:基于社区养老中心的“医养融合”实践,基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融合”实践和引入商业运作导向的“医养融合”实践。而调查显示影响社区老人的“医养需求”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身体状况等,当前三种实践形式的发展水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对深化“医养融合”的社区发展进行了SW0T分析,通过对研究对象优势、劣势、机遇、困境等内外因素阐述,来探讨玄武区进一步发展“医养融合”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玄武区的主要优势在于“社区医养”起点高、有特色、城市政策符合民意,劣势在于“医养服务”形式单一,资金人才缺乏,协作机制薄弱等,面临的机遇是“医养”政策的推进和“银发经济”新浪潮的来临;可能的威胁是体制困境和成本风险;基于这样的分析,本研究提出的完善建议为:第一、发挥各地经验优势,建立“医养融合”服务模式;第二、打破制度壁垒,建立“医养融合”准入制度;第三、把握政策机遇,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格局。以模式、制度、格局为一体,推动我国社区的“医养融合”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运行与发展。文章的内容结构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概括“医养融合”的现实问题与意义;第二章为论题的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第三章为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的思路性分析;第四章玄武区“医养融合”社区养老的实施,是基于研究资料的现状阐释章节;第五章对玄武区进一步完善“医养融合”进行了SW0T分析;第六章为社区“医养融合”的推广与深化提供了建议与对策。

余红星[6](2015)在《我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政策文件多次提出构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建议和系统理论研究,导致实践中的初步探索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大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开展相关的探索。因此,厘清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内涵;探索分工协作动力来源和动力机制,构建动力机制理论模型;提出具体政策措施,为促成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采用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对政策文件、国内外文献有关分工协作问题进行系统研究。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和NVivo10软件对访谈资料建立索引和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法研究系统内外环境和各要素之间因果关系,通过反馈回路分析,对医疗服务提供系统进行结构——功能模拟,结合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排除法,构建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理论模型。使用SPSS21.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秩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床位规模与业务量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法,采用配对t检验或两样本均数t检验,以及x2检验,对有关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社会分工理论要求医疗服务必须要分工,必须要有协作;医学本质规律要求为居民和病人提供可及性、公平性和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载体,因此,医疗机构之间必须要开展分工协作。二、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内涵是:在政府主导之下或者其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医疗机构在初级卫生保健和专科医疗服务之间进行分工。初级卫生保健由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由各级医院分别提供,特大型医院以疑难重症诊治、科学研究、教学培训为主,大、中型医院以解决常见病、多发病诊断和治疗为主。同时,各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科学研究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开展协作,并为病人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不同功能,为群众提供不同层级的服务,形成合理分级诊疗秩序,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三、英国、德国、新加坡以及美国的医疗机构较好地开展分工协作。有利条件包括合格的产科医生、严格的卫生资源配置、清晰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有效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但是,开展分工协作并没有解决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所有问题,这些国家也不断调整政策,包括组建医联体、实施管理型保健以及调整全科医生签约等政策。四、医疗机构行为模式分析表明,大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靠不断扩张规模获得更多病人和收入,和基层机构形成了不良竞争,也带来了虹吸现象和辐射效应,挤压了基层医疗机构生存空间。两级医疗机构的发展呈现马太现象。机构之间关系淡化。五、动力机制理论模型显示,政府是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推力。通过引导大医院行为模式改变;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加强对患者宣传引导,改变患者就医行为模式。消除药品、器械生产流通部门等可能的阻力因素。获得医务人员等可以转化的分工协作推动力量的理解。医保是拉力,利用杠杆作用,引导患者合理流动,并兼顾医疗机构的利益。共同促进医疗机构行为转变,促成分工协作。六、武汉市五医院通过人才支援方式开展医联体,黄陂区在组建医联体基础上,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都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其门诊量、住院量得到了提升,促进了患者合理流动,医疗机构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七、制度安排的研究结果包括政府层面:控制医院规模过度扩张;对医院进行功能定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更改基层医疗机构名称,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合理拉开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水平;以及消除药品、器械阻力因素等7个方面的内容。医保层面:加强医保与卫生合作,促进医疗机构行为转变;试点由基层医疗机构经办医保部分职能;以及在医疗联合体基础上实施支付方式改革三方面内容。而且,还需要处理好其他6个问题:三医联动,形成改革合力;各部门密切配合;抓住重点,不以善小而不为;获得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不损害患者合法利益;不排除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分工协作。[结论]一、医学的本质规律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开展分工协作。但目前的相关探索存在诸多困难,大部分医疗机构也没有开展分工协作。关键原因是大医院不合理规模扩张带来虹吸现象和辐射效应,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受阻,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呈现单极发展趋势。二、在目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实际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促成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到后期,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建立后,才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微观效率。三、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动力机制是:动力主要来自政府和医保。首要任务是制止大医院不合理规模扩张,并对医疗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消除药品、器械等阻力因素,并对患者进行宣传引导。其次是发挥医保杠杆调节作用促进医疗机构行为模式转变。共同促成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医联体,在政府引导和医保调控作用下,可以促成医疗机构开展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这种形式是值得推广的分工协作初级模式。但大医院与大医院组成的联合,不宜看成是分工协作。五、医疗机构分工协作路径选择包括三个阶段,我国仍然处于初级探索时期。在政府引导和医保调控,以及三医联动,综合改革基础上,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去探索。[创新与不足]创新之一:采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深入分析医疗机构行为模式。证明大医院具有虹吸现象。创新性提出医疗服务提供体系呈现单极发展趋势,出现马太效应。因此,要促成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首要条件就是制止大医院不合理扩张。再加上政府引导、医保调节,以及患者的传导和耦合,建立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对于指导分工协作实践具有参考意义。创新之二:系统研究武汉五医院医联体以及黄陂区开展医联体及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动力机制,采用统计方法证实了政府引导的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组成医联体,和医保杠杆调控可以促成医疗机构开展分工协作。完整的案例研究对于推广分工协作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研究不足:没有研究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不清楚目前优质医疗资源是否是充足的。没有对黄陂区医疗质量指标进行全面统计分析,不清楚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是否影响了医疗质量。有待后续完善。

孙雯[7](2012)在《人口老龄化下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及人才培养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及其健康护理是当前江苏省乃至全国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通过对我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护理需求现状及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速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杨宏[8](2011)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是建立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相互作用及其有机联系所构成的整体基础上的辩证的、系统的消费观。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要素、必要条件、最终完成与前提,是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消费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消费市场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消费的来源,消费市场能够引导生产,消费市场的变化引导生产的决策、生产的规模及生产的价格,能够指导消费,可以通过价格、信息、展销、市场管理和各种宣传活动,鼓励或限制某些消费品的消费,并借此将人们的消费引向所需要的方向,帮助人们建立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代都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四代领导集体,从不同时期的中国国情出发,分别阐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消费经济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在当代的丰富的新内涵突出表现为:生产决定消费,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消费的目的和归宿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合理的适度消费是新时期我国消费的主要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扩大内需与拓宽消费领域是推动消费的新途径;树立可持续消费观念,构建和谐消费环境是科学消费的最高境界。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正式成为人口老年型的国家。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总人口13.26%。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挑战。随着老龄消费群体在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老龄消费潜力越来越大,老龄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的老龄消费者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随着老龄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不断增长,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也会越来越大,必将产生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这个契机,开发老龄消费者市场,扩大老龄消费的国内外需求,逐步提高老龄人口的消费比率,必将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消费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概述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及其影响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对老龄人口的需求特点、消费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挖掘我国老龄消费的巨大潜力,分析了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提出了开发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思路。

谷青芳,薛文星[9](2007)在《我国社区护理现存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我国社区护理现存的问题、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其解决对策,指出发展我国社区护理前景令人看好。

李彩福[10](2007)在《中、韩、美护理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护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在我国,社区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社区护理学课程开设时间不长,缺乏经验,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尚未成型,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尚未规范化。本研究通过对中国、韩国和美国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比较研究,明确中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目的:确认中国、韩国和美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确认中国、韩国和美国护理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框架)、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明确我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等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以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为资料分析的大框架,以所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相关教学资料为基础,具体分析中、韩、美三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评价方法。结果与结论:(1)中国、韩国和美国的护理教育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在社区环境中提供护理保健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三国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但是我国的培养目标在体现护理教育理念、护理主概念及应对未来变化方面略显不足,课程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及护理实践的变化。(2)中国、韩国和美国的社区护理学课程教学目标都要求学生学会应用护理程序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护理服务,在护理工作方法、护理服务对象方面三国显示了一致性。但是我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目标缺乏对社区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理解,对社区护理实践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体现不足。(3)中国、韩国和美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比较相近,但是我国课程内容对目标的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特别是目标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和内容的构成有些差异,显示内容以片断性知识、技术传授为主。(4)我国社区护理学课程改革,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力求专业培养目标始终贯穿在课程目标中,课程内容要体现课程目标的要求,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以及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

二、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主要内容
    四、论文研究方法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养老服务业与经济学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养老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养老服务业的特点
    第二节 政府介入养老服务业的理论依据
        一、养老服务业的公共财政运行逻辑
        二、养老服务业的福利多元方式
        三、养老服务业的人口老龄化发展动因
        四、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社会正义
    第三节 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一、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二、税收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四、财政补贴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进程
        一、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产生直接影响
        二、财政政策促进养老服务业的现状
        三、财政政策实施对养老服务消费结构产生间接影响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各类投资迅速增长
        一、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环境
        二、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概况
        三、中央财政资金的投入范围
        四、部分地区养老服务的财政差异
    第三节 养老服务体系构造的财政措施
        一、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衔接
        二、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
        三、“互联网+养老”的新型养老服务手段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偏移及侧重
        一、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演变
        二、城市养老服务业
        三、农村养老服务业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的现实发展要素
        一、“全面二孩”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二、延迟退休对养老服务业的影响
第三章 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财政政策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政策执行力不强
        一、法律法规配套不够齐全
        二、财政绩效管理监督不力
        三、财政资金的部门耗损
        四、基层政府分配财政资金的能力羸弱
    第二节 养老服务业政府购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受惠群体较小
        二、专业医护人员占比很低
        三、社会组织被动服务
        四、缺乏法制化考核评价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政策的立法难题
        二、税收政策的适用范围狭窄
        三、营利性及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税收政策差异
        四、税收政策运用还不够严谨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的财政直接投入乏力
        一、财政性资金支持结构不太合理
        二、财政直接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床位面临困境
        三、养老服务业的土地供给存在问题
    第五节 养老服务业财政补贴缺乏可操作性
        一、老年人居家选择的财政补贴分类失准
        二、财政补贴形式冗杂
        三、养老机构的财政补贴不均及趋同
第四章 财政政策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实证模型构建
        一、模型变量的选取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实证模型的构建
        四、Hausman检验及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第二节 分区域实证分析
        一、东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三、西部地区样本实证结果分析
    第三节 养老机构投资效率的实证分析
        一、VAR模型结果
        二、分位数回归
        三、财政资金缺口测度模型
第五章 发达国家(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
        二、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美国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二节 英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英国社区照顾
        二、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英国社区照顾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三节 德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
        二、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财政政策经验
        三、德国养老体系及老年安居形式借鉴
    第四节 日本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二、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经验
        三、日本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的财政政策借鉴
    第五节 中国香港地区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与经验借鉴
        一、香港安老服务
        二、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经验
        三、香港安老服务财政政策借鉴
第六章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财政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养老服务业的准确定位
        一、明确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出责任
        二、优先发展PPP模式
    第二节 设计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央地财政关系
        二、“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构建
        三、完善“涉老”税收政策
    第三节 养老服务业的规范发展
        一、建立财政绩效管理监督机制
        二、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
        二、建立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三、“互联网+养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理论框架:社会学习理论
2 B社区老年人防诈骗需求评估
    2.1 B社区基本情况介绍
    2.2 B社区老年人特征分析
    2.3 B社区开展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必要性
    2.4 B社区开展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可行性
3 情境教育小组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实务方案
    3.1 小组的目标及特征分析
    3.2 组员情况及特征分析
    3.3 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介入方案主要内容及实施过程记录
4 情境教育小组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服务过程
    4.1 认知阶段:案例呈现激发危机意识
    4.2 学习阶段:情境体验走进骗局圈套
    4.3 榜样引导阶段:技巧学习规避骗局陷阱
    4.4 强化阶段:自我调节巩固防骗成果
5 情境教育小组在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中的效果评估
    5.1 接受度评估:服务对象对诈骗防范小组的接受度高于防骗讲座
    5.2 满意度评估:服务对象、机构、居委会和社工对小组满意度较高
    5.3 防范意识评估:服务对象辨识、理性、学习及维权意识得到提升
    5.4 防范能力评估:服务对象对骗局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得到提升
6 总结与反思
    6.1 情境教育方法在实务运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6.2 社会学习理论在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小组中的运用反思
    6.3 社会工作介入B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的进一步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社区问题及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 老年人诈骗防范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组员对社工服务的评价表
附录四 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小组策划方案

(3)基于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理论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养老服务
        (二)居家养老服务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二、相关理论依据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章 上海松江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松江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状况
        (一)服务购买者
        (二)服务消费者
        (三)服务生产者
        (四)服务的内容
        (五)服务购买流程
    二、松江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效
        (一)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出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相关政策
        (三)扩大购买范围,丰富购买方式
第四章 上海松江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松江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调查情况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组织实施
    二、松江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政策不完善
        (二)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生产者的缺陷
        (三)作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缺陷
        (四)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五)监督机制不完善
第五章 国内外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
        (一)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二)美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三)日本家庭福利模式
        (四)俄罗斯的退休俱乐部和寄宿公寓
    二、国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验
        (一)宁波海曙区
        (二)南京鼓楼区
    三、国内外经验总结及启示
第六章 上海松江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对策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二、明确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职责
    三、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生产者的扶植培育
    四、完善购买服务制度及内容
    五、完善服务评估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有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调查问卷
后记

(4)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构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相关概念
        2.1.1 社区养老
        2.1.2 医养结合
        2.1.3 社区医养结合
    2.2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1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重要性
        2.2.2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2.2.3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2.3 构建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理论依据
        2.3.1 社区照顾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福利多元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
        3.1.1 社区医养结合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
        3.1.3 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
    3.2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3.2.1 责任主体不明确
        3.2.2 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3.2.3 服务资金不充足
        3.2.4 服务流程不顺畅
    3.3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政策法规不完善
        3.3.2 缺乏专业化培训
        3.3.3 市场参与程度低
        3.3.4 现代技术氛围差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实践与启示
    4.1 国外社区医养结合养老实践
        4.1.1 英国社区照顾养老
        4.1.2 美国PACE模式养老
        4.1.3 日本长期照护养老
    4.2 国内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实践
        4.2.1 上海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4.2.2 北京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4.2.3 青岛长期照护养老模式
    4.3 国内外养老实践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4.3.1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
        4.3.2 完善服务整体内容
        4.3.3 健全资金来源渠道
    4.4 本章小结
5 完善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
    5.1 健全医养结合配套的政策法规
        5.1.1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5.1.2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5.1.3 明确服务主体责任
    5.2 建设专业化服务人员队伍
        5.2.1 增强服务人员的培训
        5.2.2 加强社会舆论的宣传
        5.2.3 积极发展社会志愿者
    5.3 建立多元筹资渠道
        5.3.1 加强内部优化提高盈利性
        5.3.2 鼓励市场介入加强竞争性
        5.3.3 倡导社会投入增强融入性
    5.4 加强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5.4.1 重视现代化技术实用性发展
        5.4.2 利用互联网实现一站式服务
        5.4.3 引导相关人员操作智能体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医养融合”在社区养老中的需求与满足 ——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社区“医养融合”的概念与理论
    二、社区“医养融合”的国外研究
    三、社区“医养融合”的国内研究
    四、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三、研究之不足
第四章 需求与满足:社区养老中的“医养服务”
    一、玄武区社区老人的“医养需求”分析
    二、玄武区社区“医养融合”的代表形式
    三、个案:一个“医养融合”项目的实施过程
第五章 深化“医养融合”社区养老的SWOT分析
    一、玄武区社区“医养融合”的优势分析
    二、玄武区社区“医养融合”的劣势分析
    三、玄武区社区“医养融合”的机遇分析
    四、玄武区社区“医养融合”的挑战分析
第六章 完善“医养融合”社区养老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经验优势,建立“医养融合”服务模式
    二、打破制度壁垒,建立“医养融合”准入制度
    三、把握政策机遇,建立“医养融合”养老格局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我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内涵和必要性
    2.1 政策文件关于“分工协作”的表述
    2.2 学术界对分工协作问题的讨论
        2.2.1 分工协作的目的和必要性
        2.2.2 分工协作的形式和内容
        2.2.3 促进分工协作的动力
    2.3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含义
        2.3.1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必要性探讨
        2.3.2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目的探讨
        2.3.3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内容和形式探讨
        2.3.4 分工协作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3.5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定义
    2.4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前提假设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探索存在的问题研究
    3.1 文献研究发现的问题
        3.1.1 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比较差
        3.1.2 基层首诊难以实施、分级诊疗难以形成
        3.1.3 双向转诊存在诸多问题
        3.1.4 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利益冲突
        3.1.5 医保政策未跟上,医保杠杆作用没有发挥
        3.1.6 其他影响分工协作开展的问题
    3.2 访谈研究发现的问题
        3.2.1 访谈研究实施情况
        3.2.2 主题框架分析法简介
        3.2.3 主题框架分析具体实施步骤
        3.2.4 访谈资料分析与解释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外开展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经验和启示
    4.1 英国
        4.1.1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制度安排
        4.1.2 政策调整对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影响
        4.1.3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经验得失
    4.2 德国
        4.2.1 德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现状
        4.2.2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存在的问题
    4.3 新加坡
        4.3.1 医疗保障体系的历史沿革和改革概况
        4.3.2 新加坡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现状
    4.4 美国
        4.4.1 美国医疗卫生体系特点
        4.4.2 美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现状
        4.4.3 与分工协作有关的问题探讨
    4.5 国外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5章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理论分析
    5.1 医疗机构行为模式分析
        5.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5.1.2 系统动力学在卫生研究领域的应用
        5.1.3 系统边界以及子系统的确定
        5.1.4 反馈回路与因果分析
    5.2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动力来源
        5.2.1 医疗机构的利益相关者
        5.2.2 分工协作的动力和阻力分析
        52.3 市场机制能否成为分工协作的动力
    5.3 动力作用机制分析
        5.3.1 政府的作用和机制
        5.3.2 医保的作用和机制
        5.3.3 患者的作用和机制
    本章小结
第6章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案例研究
    6.1 武汉市第五医院开展分工协作案例
        6.1.1 开展医联体的主要做法
        6.1.2 医联体取得的效果
        6.1.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6.1.4 五医院医联体内分工协作的启示
    6.2 武汉市黄陂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案例
        6.2.1 黄陂区经济、卫生状况
        6.2.2 组建医联体的具体做法
        6.2.3 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的具体做法
        6.2.4 医联体以及支付方式改革的效果
        6.2.5 黄陂区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动力机制
        6.2.6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存在的问题
        6.2.7 黄陂区开展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7章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制度安排
    7.1 政府层面的制度安排
        7.1.1 控制医院规模过度扩张
        7.1.2 对医院进行功能定位
        7.1.3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
        7.1.4 更改基层医疗机构名称,引导患者合理就医
        7.1.5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7.1.6 合理拉开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水平
        7.1.7 消除药品、器械等阻力因素
    7.2 医保层面的制度安排
        7.2.1 加强医保与卫生合作,促进医疗机构行为转变
        7.2.2 试点由基层医疗机构经办部分医保职能
        7.2.3 在医疗联合体基础上实施支付方式改革
    7.3 其他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7.3.1 三医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7.3.2 各部门密切配合
        7.3.3 抓住重点,不以善小而不为
        7.3.4 获得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7.3.5 不损害患者的合法利益
        7.3.6 分工协作并不排除民营医疗机构参与
    7.4 开展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研究总结和展望
    8.1 研究结果及结论
        8.1.1 研究结果
        8.1.2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8.4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探索进展情况访谈提纲
附件3 武汉市黄陂区开展医联体进展情况访谈提纲

(7)人口老龄化下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及人才培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社区护理工作面临的难题
    1.1 卫生服务模式的改变增强了护理工作的作用
    1.2 护理人员的匮乏使老年社区护理面临严峻考验
    1.3 老年知识的教育和训练不足制约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
    1.4 社区护理工作不尽人意
2 人口老龄化的护理需求现状
    2.1 身体护理需求
    2.2 心理护理需求
        2.2.1 孤独失落感
        2.2.2 忧虑抑郁感
        2.2.3 烦躁易怒, 情绪改变
    2.3 社会护理需求
3 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现状
    3.1 专业规范教材缺乏
    3.2 教师认知局限
    3.3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3.4 社区护理缺乏吸引力
4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高等护理教育应对
    4.1 确定培养目标
    4.2 完善课程结构
    4.3 依托基层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实践
5 展望

(8)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框架
第2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概述
    2.1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概念
        2.1.1 消费市场
        2.1.2 老龄消费市场
        2.1.3 老龄消费市场开发
    2.2 影响老龄消费市场的因素
        2.2.1 老龄人口的收入
        2.2.2 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2.2.3 消费环境
        2.2.4 产业结构
        2.2.5 社会保障体系
    2.3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升级趋势
        2.3.1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步转变
        2.3.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社会化
        2.3.3 补偿性消费特征
        2.3.4 家庭角色弱化
        2.3.5 老龄消费需求多样化
第3章 马克思主义的消费与市场开发理论
    3.1 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3.1.1 消费与生产是同一的
        3.1.2 消费在生产全过程中的作用
        3.1.3 消费力理论
        3.1.4 和谐消费思想
    3.2 列宁的消费理论
        3.2.1 全体人民平等享受自己创造的财富
        3.2.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
        3.2.3 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
        3.2.4 利用消费刺激经济的发展
        3.2.5 倡导节俭的消费观
    3.3 中国共产党的消费经济思想
        3.3.1 毛泽东的消费经济思想
        3.3.2 邓小平的消费经济思想
        3.3.3 江泽民的消费经济思想
        3.3.4 胡锦涛的消费经济思想
第4章 我国开发老龄消费市场的现实依据
    4.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要求
        4.1.1 人口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1.2 老龄人口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4.2.1 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4.2.2 提高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
        4.2.3 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
    4.3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机遇和挑战
        4.3.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4.3.2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4.3.3 老龄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第5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老龄产业结构不合理
        5.1.1 老龄消费市场发展滞后
        5.1.2 老龄消费者市场规模小
        5.1.3 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老龄消费者市场的关注力度不够
        5.1.4 为老服务企业经营观念落后
    5.2 老龄群体收入水平低,缺乏增长机制
        5.2.1 老龄收入相对较低
        5.2.2 老龄收入增长缓慢
        5.2.3 老龄收入存在不确定性
    5.3 消费市场环境落后
        5.3.1 消费品针对性不强
        5.3.2 市场监督体系不规范
    5.4 消费心理不成熟
        5.4.1 消费观念落后
        5.4.2 消费方式保守传统
    5.5 老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5.5.1 老龄社会保障覆盖面窄、水平低
        5.5.2 社会化养老体系不健全
        5.5.3 城乡社会保障差距过大
第6章 国外发达国家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6.1 社区养老服务市场
        6.1.1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运作
        6.1.2 国外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的特点
        6.1.3 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6.2 老龄护理保险市场
        6.2.1 老龄护理保险服务的先进经验
        6.2.2 国外经验的启示
    6.3 老龄住宅市场
        6.3.1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的开发
        6.3.2 国外老龄住宅产业的发展状况
        6.3.3 国外老龄住宅市场开发经验的启示
    6.4 老龄教育市场
        6.4.1 国外主要国家老龄教育状况
        6.4.2 国外开发老龄教育市场的启示
    6.5 老龄商品市场
        6.5.1 国外老龄市场产品种类日益繁多
        6.5.2 启示与借鉴
第7章 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的对策
    7.1 开拓我国老龄消费市场的新领域
        7.1.1 开发老龄用品消费市场
        7.1.2 开发老龄住房消费市场
        7.1.3 开发老龄社区服务市场
        7.1.4 开发老龄教育消费市场
        7.1.5 开发老龄护理服务市场
        7.1.6 开发老龄旅游市场
    7.2 制定老龄消费政策
        7.2.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7.2.2 满足低收入老龄人口的基本需要
        7.2.3 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产业
        7.2.4 充分发挥社区作用
        7.2.5 制定老龄产业发展的战略步骤
    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运行机制
        7.3.1 加强市场研究
        7.3.2 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7.3.3 大力推动老龄消费产品创新
        7.3.4 选择恰当的分销渠道
        7.3.5 加大宣传力度
    7.4 建立持续增长的老龄收入增长机制
        7.4.1 提高城乡养老金待遇水平
        7.4.2 缩小城乡老龄收入差距
        7.4.3 完善老龄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体制
        7.4.4 加快老龄消费用品及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进程
    7.5 转变老龄群体的消费观念
        7.5.1 引导老龄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7.5.2 消除投资者对老龄消费的认识误区
    7.6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体系
        7.6.1 完善城乡养老保障
        7.6.2 完善城乡老年医疗保障
        7.6.3 加大城乡老龄社会救助力度
        7.6.4 完善老龄社会保障立法
    7.7 优化老龄消费市场的发展环境
        7.7.1 建立健全老龄法律法规
        7.7.2 加强老龄服务专业人才培养
        7.7.3 建立老龄消费市场信息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着作和论文
致谢

(10)中、韩、美护理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回顾
    1.4 理论依据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对象与资料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韩美三国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比较
    3.2 中韩美三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的比较
    3.3 我国社区护理学课程的改革方向
第四章 结论
    4.1 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研究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文献综述

四、对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 吕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情境教育小组介入城市社区老年人诈骗防范研究[D]. 吴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基于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D]. ODINOKOV NIKITA(尼克).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4]黑龙江省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 林文明.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01)
  • [5]“医养融合”在社区养老中的需求与满足 ——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D]. 朱婧. 南京大学, 2016(10)
  • [6]我国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动力机制研究[D]. 余红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7]人口老龄化下老年社区护理的现状及人才培养对策[J]. 孙雯. 中国保健营养, 2012(18)
  • [8]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 杨宏.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5)
  • [9]我国社区护理现存的问题及对策[J]. 谷青芳,薛文星. 家庭护士, 2007(23)
  • [10]中、韩、美护理本科社区护理学课程比较研究[D]. 李彩福. 延边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开展社区护理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