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国——农业信息化代表团访美纪实

感受美国——农业信息化代表团访美纪实

一、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论文文献综述)

蒋芸芬[1](2018)在《民国时期驻外记者的缘起和发展 ——以1920年代北京《晨报》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1920年代,北京《晨报》派出了一批驻外记者开展海外报道工作。此次驻外记者派遣具有参与人员多,覆盖国度广的特征,意味着民国时期驻外记者这一职业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在制度方面,《晨报》在建立驻外记者的称谓制度、薪酬制度、任期制度与通信制度方面做出尝试,这些制度对于驻外记者的管理有一定的帮助。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因现实因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但这种将驻外记者派遣制度化的尝试值得肯定。在派遣人员方面,此次派遣的记者以留学生兼任的特约通信员为主,特派员人数相比之下较少。在派遣过程中,驻外记者人员流动性大,任期长短不一。驻外记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并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是一群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在通信方面,此次派遣在驻外通信的报道主题、新闻采集手法和通信写作手法上都有所突破。通信报道关注政治、社会、外交、经济、教育等多个重要领域,其中尤以政治最多。在各个领域中,驻外记者尝试使用力所能及的所有手段,通过各种渠道的采访、记录亲历事件、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完成高质量的通信素材搜集。在通信稿件的写作中,记者注重文字与图片两方面的呈现,文字上,采用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情理交融的抒情方式,引导读者通过阅读通信展开理性思考;图片上,尝试使用照片、示意图与表格,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和清晰地了解复杂的社会、经济、地理问题。最后,此次派遣活动在民族主义勃兴、新闻业发展和记者个人发展三个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主义方面,驻外记者通过对民族主义议题的构建,促进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在新闻专业主义方面,驻外记者拓展了新闻通信的功能,促进了中外新闻界的交流,并在新闻生产中,对记者作用展开探讨,促进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在个人层面,驻外记者经历对记者回国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瑞洲[2](2017)在《中国与肯尼亚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1963-2016)》文中认为肯尼亚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资源、农作物种质资源得天独厚,但农业科技、作物遗传育种、病虫草害防治、农场品加工生产、农业机械化方面均落后。自1963年肯尼亚独立以来,肯尼亚一直致力于解决自身的农业危机,但收效甚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农业科技、作物遗传育种、病虫草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农村减贫方面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肯尼亚与中国同属发展中国家,肯尼亚自1963年独立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方面交流甚密。在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方面,肯尼亚一直希望通过与中国等农业科技较为发的的国家进行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以提高本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中国与肯尼亚古代便有交流,在肯尼亚马林迪市考古发现了来自中国南宋时期的瓷器。当代以来两国的合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中国与非洲国别间开展国家合作较早的国家之一,但是一直以来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还交流较少。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科技、作物遗传育种、病虫草害防治、农场品加工生产、农业机械化开始迅速发展,同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援助方式的改变及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为中国与肯尼亚农业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改革开放后至今的这段时期是中国与肯尼亚农业科技交流得到较为长足进步且全面发展的时期,中国与肯尼亚两国政府积极往来,领导人频繁互访,签订了有利于两国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备忘录、议定书,在政治上保证了两国开展农业科技合作;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中国与农业相关的国营企业、民营公司也开始对肯尼亚的农机、作物种植等领域进行投资,促进了肯尼亚农业向机械化、集约化、农产品产业链方向发展;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通过派遣农业专家、共建示范园区的方式在肯尼亚推广适应当地发展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优秀的作物种植经验、茶树、转基因大豆与水稻的等优良农作物品种也逐步在肯尼亚的推广。在农业人才培养上,中国与肯尼亚通过技术培训班和官员研修班这一短期培训班,和在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开设了以农业为特色的孔子学院这一长期培养机制,来为肯尼亚当地的农业生产培养了储备人才。总之,中国与肯尼亚双方开展的各项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项目,基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树立了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农、科、教、投资”四位一体相结合的典范,对推进中国与肯尼亚两国农业科技事业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李海争[3](2014)在《万荣笑话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文中研究指明万荣笑话是产生于万荣这块土地上的幽默之花,是万荣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地方性的民间文学,万荣笑话承载着当地的地方人文精神,地方色彩浓郁,既是一种幽默文化,也是联系当地人关系的精神纽带。近年来,随着非遗项目的开展,万荣县政府加大了对万荣笑话的保护与开发,搜集整理出版了一系列笑话书籍,并对笑话进行产业化开发,产生了一系列笑话产品,使万荣笑话逐渐走向全国,为越来越多的人多熟知。笔者主要从万荣笑话的产生背景、特色、功能、保护利用四个方面来对万荣笑话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其产生的地理、人文背景,说明万荣笑话是当地的特产;接着运用农村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美学、叙事学理论分析万荣笑话的农耕文化特色、在新时代语境下发生的新变化及其独特的幽默手法,说明其独具特色;再次运用民间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万荣笑话的社会价值,从娱乐大众、寓教于乐、揭露现实三个方面说明其价值;最后运用非遗理论、民间文学理论、经济学理论、方言理论对万荣笑话的保护利用状况进行分析,说明其保护利用方式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两点建议,即产业化开发要立足于传统文化和坚持万荣笑话的方言化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万荣笑话的活力与灵动性。文章的创新点在于:一是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万荣笑话进行多角度的、尽可能全面的分析。二是通过对不同时代语境下万荣笑话作品的对比分析,来阐释万荣笑话的农耕文化内涵和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幽默语境,即封闭落后的村民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下所产生的迷茫与无知,如:对现代技术文明的疏离及对城市法律法规的误解。

许焕岗[4](2003)在《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文中指出2002年11月间,我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在这十几天里,通过“行”,对美国的交通状况有了切身感受;通过“看”,对美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通过“访”,对美国农业科技的现状与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驻外记者的缘起和发展 ——以1920年代北京《晨报》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驻外记者的定义与内涵
    (二)我国近代驻外记者发展概述
        1、清末时期:以雇用外人和兼职访员为主
        2、民国时期:专职驻外记者开始出现
    (三)文献综述
        1、知名驻外记者派遣经历与意义的探究
        2、重大派遣事件的历史考证
        3、驻外记者采写经验的梳理总结
        4、驻外通信文本特征的分析鉴赏
        5、通信技术与通信制度对驻外记者新闻生产影响的讨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1920年代派遣驻外记者的契机
    (一)因政治而起:梁启超与研究系的努力促成
    (二)因思潮而盛:五四运动对国内青年学生的影响
    (三)因个人而成:青年记者的主观意愿
三、1920年代驻外记者的派遣情况
    (一)基本情况
        1、派遣人数
        2、派遣国家
    (二)派遣制度
        1、称谓沿革
        2、薪酬制度
        3、记者任期
        4、通信频率
四、1920年代驻外记者的特征
    (一)基本情况
        1、年龄特征
        2、籍贯分布
    (二)教育背景
    (三)职业特征
    (四)从业经验
五、1920年代驻外记者的通信特征
    (一)基本特征
        1、通信数量
        2、通信篇幅
        3、通信主题
    (二)新闻采集
        1、采访
        2、参与事件
        3、实地考查
        4、资料分析
    (三)写作特征
        1、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2、情理交融的抒情方式
        3、图文并重的表达方式
六、1920年代驻外记者的意义与影响
    (一)促进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
    (二)助推我国新闻业的发展
        1、拓展新闻通信的功能与作用
        2、推动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
        3、促进中外新闻界的对话与交流
    (三)影响记者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七、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中国与肯尼亚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1963-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与肯尼亚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概述
    第一节 中肯交往历史基础
    第二节 中肯农业科技发展概况与合作条件
    第三节 中肯农业科技合作发展基本历程
第二章 中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
    第一节 政府间往来及合作
    第二节 中国对肯尼亚的农业投资
    第三节 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
    第四节 专家与留学生等人员往来
第三章 中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作物种植经验与良种在肯尼亚的传播
    第二节 中国农业高新科技在肯尼亚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 短期技术培训班和官员研修班的开设
    第四节 学历农业人才培养
第四章 中肯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特点、动因与评价
    第一节 特点
    第二节 动因分析
    第三节 成效及影响
    第四节 有待提高领域及面临的挑战
    第五节 对于中国与肯尼亚乃至中非合作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万荣笑话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对象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四、材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万荣笑话的文化生态环境
    1.1 艰苦封闭的自然环境
    1.2 浓厚的文化底蕴
        1.2.1 华夏文明发源地
        1.2.2 人文荟萃之地
第二章 万荣笑话的农耕文化特征
    2.1 农耕文化背景下农村生活的缩影
        2.1.1 农村生活场景的再现
        2.1.2 农村习俗的载体
    2.2 农民文化思想的折射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万荣笑话的新特点
    3.1 创作主体及作品主人公的多样化
        3.1.1 创作主体的扩大
        3.1.2 主人公的多样性
    3.2 叙事范围的拓展
    3.3 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幽默语境
        3.3.1 对科学文明的疏离
        3.3.2 对法律法规的误解
第四章 万荣笑话的幽默特色
    4.1 万荣笑话的幽默手法
    4.2 “zeng”气十足的主人公
第五章 万荣笑话的社会价值
    5.1 抒发情感,娱乐消遣
    5.2 寓教于乐,劝善惩恶
    5.3 针砭时弊,讽喻现实
第六章 万荣笑话的保护与利用
    6.1 万荣笑话的保护状况
        6.1.1 笑话作品的搜集整理
        6.1.2 笑话传承人的保护
    6.2 万荣笑话的开发与利用
        6.2.1 静态的呈现
        6.2.2 活态的展演
        6.2.3 无形的广告资源
    6.3 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3.1 笑话的产业化与传统文化的隔离
        6.3.2 方言化创作与流传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驻外记者的缘起和发展 ——以1920年代北京《晨报》为中心的讨论[D]. 蒋芸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中国与肯尼亚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1963-2016)[D]. 周瑞洲.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万荣笑话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D]. 李海争. 山西大学, 2014(01)
  • [4]感受美国——随农业信息技术考察团出访美国纪实[J]. 许焕岗. 科技潮, 2003(01)

标签:;  ;  ;  

感受美国——农业信息化代表团访美纪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