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

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

一、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1](2021)在《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模型组及推拿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推拿组均采用睡眠剥夺水箱进行每天不足6小时睡眠的睡眠剥夺,正常饲养组于每天同一时间放入模拟水环境水箱内,推拿组予以手法干预,连续14天。实验结束后,采集标本。ELISA法测垂体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表达,ELISA法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与皮质酮(CORT)水平。并对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垂体β-EP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垂体β-EP含量分别为(170.63±32.66)pg/mg与(221.57±40.54)pg/mg,均高于正常饲养组(143.52±26.71)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下丘脑CRH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与推拿组中分布于下丘脑神经元胞浆的免疫组化阳性黄色反应物颜色均较正常饲养组深,但推拿组较模型组浅,即推拿组经推拿刺激后下丘脑CRH表达量升高放缓。(3)血浆ACTH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浆ACTH含量分别为(47.80±6.46)ng/L与(36.25±8.34)n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29.13±1.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4)血浆CORT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清CORT含量分别为(8.23±2.34)μg/L与(5.52±0.92)μ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5.37±1.2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推拿手法通过促进脑垂体β-EP释放,降低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及CORT含量,抑制HPA轴功能过度亢进,从而发挥其对疲劳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

何娟[2](2021)在《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调养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艾灸大椎穴神阙穴,观察阳虚体质亚健康人群调养前后阳虚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阳虚质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为观察指标,客观评价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的调养效果及安全性,为艾灸调养阳虚体质及亚健康状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亚健康阳虚体质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健康宣教。试验组采用艾灸调理,艾灸取穴:大椎穴、神阙穴。每次灸25分钟,一天1次,每周灸5次,休息2天。施灸2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口服金匮肾气丸,每次4g,每日2次。连续服用3个月。研究期间禁止服用任何温阳补气类药物或采用烫疗、推拿、针灸等其他治疗方法。两组受试者调理前、调理后,用阳虚质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为观察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并随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采用统计软件SPSS25.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调理前比较: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阳虚体质转化分、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腹部和手掌温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阳虚体质转化分、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腹部和手掌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和金匮肾气丸均能有效调理亚健康阳虚体质。3.组间比较:两组调理后阳虚体质转化分均降低,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腹部和手掌温度均升高,两组干预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阳虚体质量表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更佳。5.红外热图像疗效比较:从腹部方面来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从手掌方面来看,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艾灸大椎穴、神阙穴以及金匮肾气丸均可以有效调理阳虚体质“虚寒”症状,干预阳虚体质,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状况,升高腹部和手掌的温度。2.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在改善阳虚体质、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优于金匮肾气丸。3.红外热图像能够直观反映出阳虚体质的“寒热”变化,可用于评价阳虚体质的临床疗效。4.艾灸大椎穴、神阙穴操作简单,绿色无创,疗效可观,是一种调理阳虚体质及亚健康状态的良好方法,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何亚玲[3](2021)在《耳穴揿针干预气郁质亚健康态失眠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耳穴揿针干预气郁质亚健康态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该疗法对受试者体质偏颇状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选取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干预组予耳穴揿针干预,2天1次,每周3次;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干预,每天1次,每周5次。两组均干预4周,分别对干预前、干预后的PSQI评分和气郁质体质积分进行记录和评估,干预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并填写PSQI量表,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临床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干预组、对照组分别为86.67%、80.00%,前者稍高,两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比较:(1)组内比较: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两组PSQI总分、各项分值呈下降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与干预后相比,两组各个因子整体表现出上升趋势,PSQI总分、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等因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两组除睡眠障碍外,PSQI总分、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等因子比较,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等因子比较,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SQI总分、睡眠质量等其他因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体质比较:(1)组内比较:两组干预后气郁质体质积分均降低,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间比较:干预后,干预组气郁质体质积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耳穴揿针和普通针刺均能有效改善亚健康态失眠,且远期疗效佳,但耳穴揿针整体疗效更明显。(2)耳穴揿针在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等方面,比普通针刺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3)耳穴揿针和普通针刺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受试者气郁质体质积分,但没有改变其体质偏颇状态。

古淑辉[4](2021)在《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及红外温度特征,为颈型颈椎病的腧穴诊断与治疗选穴提供依据。并观察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腧穴特征的变化,反证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特征。【方法】1.以61例健康人和7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式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与腧穴自动化按诊装置,采集受试者腧穴温度与压痛知觉阈作为观察指标,以明确腧穴病理反应特征(腧穴温度、压痛知觉阈)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2.对愿意参与治疗的53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洛芬治疗,观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腧穴变化(腧穴温度、压痛知觉阈),反证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病理反应特征。【结果】1.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红外特征健康组与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差异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腧穴有:大椎(P=0.039)、颈夹脊7(左,P=0.044;右,P=0.020)、肩中俞(左,P=0.004;右,P=0.010)、大杼(左,P=0.008;右,P=0.008)、肩外俞(左,P=0.002;右,P=0.004)。并且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整体高于健康组。2.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特征健康组与颈型颈椎病组腧穴的PPCT差异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腧穴有:风池(左,P=0.009;右,P=0.002)、颈夹脊5(左,P=0.007;右,P=0.029)、肩中俞(左,P=0.017;右,P=0.018)、大杼(左,P=0.002)、肩外俞(右,P=0.010)、天宗(左,P=0.000;右,P=0.000)、肾俞(右,P=0.016)。并且颈型颈椎病组腧穴的PPCT整体小于健康组。3.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变化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腧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有大椎(P=0.045)、颈夹脊7(左,P=0.045)、肩中俞(左,P=0.010;右,P=0.039)、大杼(左,P=0.015)、肩外俞(左,P=0.023;右,P=0.039),并且治疗后的腧穴温度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PPCT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有风池(右,P=0.004)、颈夹脊5(左,P=0.032;右,P=0.047)、肩中俞(左,P=0.028)、肩外俞(左,P=0.035)、天宗(左,P=0.033)、肾俞(右,P=0.023)、手三里(右,P=0.013),并且治疗后腧穴PPCT均高于治疗前。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P=0.000)、对照组(P=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改善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改善率的比较结果为P=0.2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椎、颈夹脊7、肩中俞、大杼、肩外俞等腧穴可能具有颈型颈椎病腧穴红外的病理反应特征,风池、颈夹脊5、肩中俞、大杼、肩外俞、天宗、肾俞等腧穴可能具有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的病理反应特征。颈型颈椎病同名腧穴同时具有压痛与红外特征的有:肩中俞、大杼、肩外俞;颈夹脊5、肾俞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腧穴压痛特征,而红外特征则不显着。2.颈部保健经络操和口服布洛芬对颈型颈椎病均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布洛芬治疗组,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马亚情[5](2021)在《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状况及亚健康亚型分布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同时通过检测反应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标志物核苷酸代谢产物-尿液游离8-oxo-Gsn含量来初步探究氧化应激水平与亚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间,在北京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20名体检者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将受试志愿者根据年龄层次划分为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和老年组(≥60岁)。本研究经过研究者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受试者均已经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在体检报告中无各种实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排除标准:资料不全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方法入组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及亚健康问卷评定,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检测、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检测。同时对受试者尿样本进行处理后,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尿液中8-oxo-Gsn浓度并用肌酐进行校正后检测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1)亚健康诊断标准方法: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及“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SHMS V1.0)”评判标准。(2)问卷调查及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调查问卷包括基线调查问卷和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基线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网络等;亚健康评定量表(SHMS V1.0)经过多次大样本的人群研究已经被证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量表包含的条目总共39个,可分为3个子量表,分别为生理亚健康评定子量表、心理亚健康评定子量表和社会亚健康评定子量表。该量表的计算分值以及亚健康的界定方法参照原设计量表研究者等人的方法。(3)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检测方法采用的是Oligoscan手掌定位检测仪(欧立健?Oligo Scan?,卢森堡),根据比尔-朗伯特定律(Beer-Lambert),被测组分的光吸收强度与浓度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对吸收光进行读数,经计算得出定量的组织内矿物质含量,数值为任意单位。(4)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检测方法采用的是AGE reader(Diagnoptics,荷兰)检测,利用目前较先进的无创光谱检测技术,激发光源通过探头照射到受试者的皮肤上,再由探头收集激发的荧光,可在15秒内确定AGEs水平,并且还可以帮助评估受试者的心血管风险。(5)氧化应激指标检测:通过检测机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标志物核苷酸代谢产物-游离8-oxo-Gsn含量来初步探究氧化应激与亚健康的相关性。将前期研究中收集好储存在-80℃冰箱中的受试者尿液进行4℃解冻,进行样品处理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8-oxo-Gsn浓度,并用肌酐含量进行校正。结果(1)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最终纳入91人,青年组(20~39岁)24人、中年组(40~59岁)32人和老年组(≥60岁)35人,总体亚健康检出率为69.23%,在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方面,青年组和中年组均明显高于老年组;青年组总体亚健康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总体亚健康影响因素例如睡眠时长、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吸烟情况、感到压力情况、经济状况、记忆力减退情况、与亲属亲密程度、外向性格、各种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检测结果等分析后可知,记忆力减退、与亲属亲密程度较低、非外向性格、镍和铅的含量高均与亚健康发生具有相关性,在健康组和亚健康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AGEs)在健康组和亚健康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第二部分研究人群亚健康和氧化应激相关性初步探究中,由受试者亚健康状况得分与尿液中8-oxo-Gsn/Cre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8-oxo-Gsn/Cre与生理亚健康得分成线性负相关(P<0.05),生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与氧化应激相关。结论(1)本研究人群总体亚健康检出率偏高,应加强重视青、中年人群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并且针对亚健康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干预,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2)尿液中的8-oxoGsn与生理亚健康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尿液中的8-oxo-Gsn/Cre越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越高,生理亚健康状况越差。另外在中年组人群中测得的尿液8-oxo-Gsn/Cre与心理亚健康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尿液中的8-oxo-Gsn/Cre越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越高,心理亚健康状况越差。在老年组中,尿液中的8-oxo-Gsn/Cre越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越高,生理亚健康状况越差。

马听听[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周大勇主任膏方调理“疲劳型”亚健康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周大勇调理“疲劳型”亚健康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与分析,总结周大勇主任遣方用药规律及临床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堂周大勇主任门诊处确诊为疲劳型亚健康患者110例,纳入治疗处方110张,将从门诊收集的确诊病历信息录入Mrosoft Excel 2010中,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药物组成等要素,建立《患者病历信息》数据库,对11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形体、舌脉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分析。将175味中药的名称、类别、功效参照《中药学》[1]中的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录入《病历中药使用表》中,数据录入采用二分类变量“0”、“1”格式输入,“0”表示未使用,“1”表示使用;在SPSS Modeler18.0中,将”1“替换成”Y”,“0”替换成“N”。将患者膏方中所用中药按照数据库要求格式录入数据库中,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数据透视表功能对用药种类及性味归经进行频数频次统计分析;然后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构建药物关联网络,并将网络参数导入Cytoscape3.7.2分析网络拓扑结构,筛选核心中药并进行网络图美化;然后再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计算中药间关联性分析;最后再利用IBM SPSS Statistic 25.0中的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分析(注:饴糖、阿胶作为辅料未作统计)。研究结果:(一)此次研究纳入110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中,其中男性46例,占41.82%,女性54名,占58.18%。所选病例中年龄分布在30-60岁人群,占70%。由此可见符合纳入标准的110例疲劳型亚健康病例中,以中青年工作人群发病率最高,与其生活压力和职场压力密切相关。(二)纳入统计的110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共涉及中医证型22个,其中前三大证型分别为脾肾阳虚、脾胃虚弱、肺脾气虚;脾肾阳虚最为常见共31例。(三)纳入统计的110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中,形体消瘦的频率最高,占比高达55.45%;其次是形体正常;形体肥胖仅有1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中形体消瘦患者明显高于形体肥胖患者。(四)纳入统计的110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中,面色萎黄的患者频率最高,占比高达45.45%;其次是面色无华;面色正常及面色暗红占比最少,分别各占0.91%。(五)纳入统计的110例疲劳型亚健康患者中,舌质淡胖、苔薄白的患者频率最高,分别占比高达71.81%和44.54%,脉象以濡脉、沉濡脉为主,分别占比为40.91%、18.18%。(六)纳入统计的110首膏方中,共包含中药种类175种(膏方中的饴糖和阿胶作为用药辅料未纳入本次药物统计),药物使用频数共为2984次;通过统计分析后发现治疗疲劳型亚健康膏方中使用频次前三的分别为薏苡仁104次、对应频率为94.55%,山药90次、对应频率为81.82%,党参82次、对应频率为74.55%。对所选膏方中药物的药性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周师所用药物中以温性药物使用频率最高,高达34.89%,其次是平性药物,占比为12.99%;同时在药味统计分析中甘味占比高达38.06%,其次是辛味药物,占比为23.03%;在药物归经的统计分析中归属脾经药物使用频率最高,高达23.95%,其次是归属肺经及肝经的药物,分别占比为16.35%和16.05%。与周师主张的疲劳型亚健康当以辨肺、脾、肝、肾为主不谋而合。(七)探求药物之间关联强度,建立“源→类型→Apriori算法”数据流,设置最小支持度为10.00%、最小置信度为80.00%(在本研究中,支持度表示A中药与B中药同时出现的可能性;置信度则说明使用A中药时,再使用B中药的可能性),最大前项数为3时,获得关联规则共有19194条。二阶关联规则共有92个,其中支持度最高前五项分别为山药→薏苡仁,薏苡仁→山药,薏苡仁→党参,山药→党参,薏苡仁→白术。三阶关联规则共有3329个。其中支持度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山药→党参+薏苡仁、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白术+薏苡仁、薏苡仁→党参+山药、党参→砂仁+薏苡仁。四阶关联规则共有15773个,其中支持度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山药→砂仁+党参+薏苡仁、党参→白术+山药+薏苡仁、芡实→炙甘草+党参+薏苡仁,党参→砂仁+山药+薏苡仁、党参→神曲+山药+薏苡仁。(八)在对所选膏方药物组成中根据药物的功效类别、配伍规律、用药习惯,经过分析认为将其分为8类聚类效果尚可,分别为:类1山茱萸、淫羊藿、附子、葫芦巴;类2:当归、艾叶;类3:山药、神曲;类4:白术、白扁豆;类5:党参、砂仁、陈皮、红花、柴胡、茯神;类6:炙甘草、芡实、黄芪;类7:薏苡仁、川芎;类8:麦冬、紫苏梗、太子参。小结:周师认为疲劳型亚健康临床主要以虚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脾、肝、肾,用药上以药性平和的温补药物适宜,周师特别注重对经典名方的总结与利用,疲劳型亚健康患者多以倦怠乏力为主要表现,周师抓住其治病特点多选择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等名方基础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辨证用药。

程显扬[7](2020)在《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不仅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健康良好的国民群体是任何国家实现发展与繁荣的坚固地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十九大报告中同样写明:“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更是在开篇即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国民对于健康的需求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需求的层次同样在持续上升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健康服务业是21世纪的新兴医疗体系,通过革新医疗模式而构建的以健康为核心而非以疾病为核心的新型医疗体系,包括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标准培训认证和管理运营组成的覆盖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工程。正如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1世纪的医学是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人体微生态的平衡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性化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发展。在医疗服务方面,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以延长生命绝对值向以延长有生产力的健康寿命和青春寿命发展等等。归根结底,就是医学服务的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移。以人民健康为研究对象与实践目标的健康医学,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也是新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成就进行相对系统完整的梳理,在总结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重大机遇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同时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当前的特殊背景下,尝试提出中国健康服务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相关建议。首先,本文以两份关键性政府文件作为分界点,将中国健康服务业划分为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规划阶段(2013—2017)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借助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规模和分类两个角度对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叙述。同时,总结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取得的六大基本成就,即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逐渐清晰;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并揭示了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所存在的五项基本问题,即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其次,本文在充分考量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健康服务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将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人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14岁以下人口比重、65岁以上人口比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是否实施了新医改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上述各变量皆有利于推动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而且,收入水平、个人医疗消费支出、政策规划与人口老龄化对于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在中国的客观现实,针对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规划、人口年龄结构、城镇化水平、科技创新和疾病谱变化对于中国健康服务业产生影响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了深入说明。最后,本文系统论述了在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即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人口老龄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并且,在对国际经验进行比较总结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赵富生(Teo Hoo Seng)[8](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万艳[9](2020)在《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通过应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设计一套以市场经济体制运作方式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以期通过适宜的制度规则激励健康管理医师投身于基层,为我国庞大的亚健康、亚临床人群,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提供一步到位的防治管结合服务,为落实二级预防与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理论支撑体系;(2)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3)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4)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5)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6)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三、研究方法(一)文献研究法首先,通过广泛地阅读文献,了解研究背景,收集对本研究有参考价值或借鉴意义的文献。其次,通过系统地学习理论文献,确立本研究的理论支撑体系。最后,根据文献阅读和理论学习的结果,设计健康管理医师制度。(二)规范研究法首先,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卫生工作的薄弱之处,确立研究目标。其次,根据研究目标,在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逻辑推理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进而确立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完成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三)头脑风暴法定期与研究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吸收他人有益的意见与建议,弥补自身研究漏洞与薄弱点,不断修改与完善研究。四、研究结果(一)理论支撑体系主要由社会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制度定义、交易成本理论、劳动交易价值论、社会合作竞争理论、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管理学的能级匹配原理、系统论、剃刀原则;哲学的罗尔斯正义论等学科理论构成。(二)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能级匹配原理,将健康管理医师定义为以二级预防为工作重点,以亚健康、亚临床个体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与中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并列的第五类执业医师;并从其职业定位、职业区别、职业功能等几个方面予以进一步的阐述和拓展。(三)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根据劳动交易价值论,分析了健康管理医师、居民和政府市场主体地位,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统一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分配公平和生产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提出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实行市场经济制度;根据社会合作竞争论、罗尔斯正义论,提出政府应当组织社会合作,帮助贫困居民,应当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四)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根据社会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从健康管理医师的执业方式、服务对象、服务产品、服务内容、签约服务、服务流程、服务运作方式等7个方面回答了健康管理医师的生产服务内容,描述了健康管理医师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服务于居民,如何与临床医师、服务对象展开分工协作。(五)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根据系统理论,按照健康管理医师进入市场、在市场中运行、退出市场的先后顺序,搭建了职业管理制度框架,主要包括准入管理、市场管理、执业管理和退出管理制度。根据剃刀原则和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结合市场经济运行特色,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在不同管理环节中的边界与作用,继而确立了职业管理制度具体内容。(六)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体现在:(1)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2)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方式;(3)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4)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五、创新与不足系统综述显示,健康管理医师制度属于原创性研究,是一个国内外都未曾涉足过的研究方向。但是,作为探索性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有待实践验证。

刘慧鸿[10](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二、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亚健康的概念及形成
    2 亚健康的评估
    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3.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3.2 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4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4.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干预
    5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设备和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2.2 亚健康大鼠模型的建立
        2.3 推拿干预方法
        2.4 取材方法
        2.5 ELISA法测脑垂体β-EP含量
        2.6 ELISA法测血清CORT和 ACTH水平
        2.7 免疫组化SABC法测下丘脑CRH表达
        2.8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脑垂体β-EP含量
        3.2 各组大鼠血清CORT及 ACTH水平
        3.3 下丘脑CRH表达情况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1 推拿干预中医的理论内涵
    2 推拿部位及手法选择的依据
        2.1 推拿部位
        2.2 推拿手法
    3 亚健康状态与HPA轴的关系
        3.1 应激与HPA轴
        3.2 睡眠剥夺对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4 β内啡肽与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4.1 β内啡肽对亚健康的影响
        4.2 β-EP介导HPA轴
    5 实验数据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亚健康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调养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阳虚体质诊断标准
        1.2.2. 亚健康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及脱落(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组
    2.2. 对照组
    2.3. 红外热像仪检测
        2.3.1. 检查方法
        2.3.2. 检查注意事项
3. 观察内容与方法
    3.1. 安全性观察
    3.2. 疗效性观察
        3.2.1. 阳虚质量表评分
        3.2.2. 红外热图像温度变化
        3.2.3. SF-36 生活质量表
        3.2.4. 阳虚体质量表疗效判定标准
        3.2.5. 红外热图像疗效判定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3. 两组干预前后阳虚体质转化分比较
    4.4. 两组干预前后SF-36 量表评分比较
    4.5. 两组干预前后红外热图像腹部温度比较
    4.6. 两组干预前后红外热图像手掌温度比较
    4.7. 两组阳虚体质量表临床疗效对比
    4.8. 两组红外热图临床疗效比较
    4.9. 安全性分析
5. 理论研究
    5.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
        5.1.1. 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5.1.2.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特征
        5.1.3. 亚健康的原因
        5.1.4. 亚健康的西医干预
    5.2. 现代医学对阳虚体质的认识
    5.3.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阳虚体质的研究
        5.3.1. 亚健康及阳虚体质的中医认识
        5.3.2. 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
        5.3.3. 阳虚体质的形成因素
        5.3.4. 亚健康状态阳虚体质的中医调治
    5.4. 本课题研究方案的选择依据
        5.4.1. 艾灸的选择依据
        5.4.2. 穴位的选择依据
        5.4.3. 红外热成像在亚健康阳虚体质的应用
        5.4.4. 金匮肾气丸调理阳虚体质的原理
    5.5. 结果分析
    5.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调理阳虚体质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耳穴揿针干预气郁质亚健康态失眠的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中止标准
    7 剔除或脱落标准
    8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9 意外情况记录和处理
    10 研究方法
    11 统计学分析
    12 伦理审查
    13 质量控制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分析
    3 干预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亚健康态失眠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态失眠的认识
    3 亚健康态失眠与中医体质学说
    4 揿针治疗亚健康态失眠的机制探讨
    5 耳穴治疗亚健康态失眠的优势探讨
    6 研究结果讨论
    7 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中医药干预气郁质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一: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
    附表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 大学生颈椎病情况
        1.1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情况
        1.2 大学生颈椎病患病情况
        1.3 讨论
    2 颈椎病的腧穴诊断
    3 红外热像技术在颈椎病的应用综述
        3.1 诊断
        3.1.1 正常人体背部的红外热像图
        3.1.2 颈椎病的红外热像图
        3.1.2.1 颈型颈椎病
        3.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
        3.1.2.3 其他
        3.2 指导治疗
        3.3 疗效观察
        3.3.1 颈型颈椎病
        3.3.2 神经根型颈椎病
        3.3.3 其他
        3.4 小结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1 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试验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1.1 症状
        1.1.1.2 体征
        1.1.2 选取标准
        1.1.2.1 健康组
        1.1.2.1.1 纳入标准
        1.1.2.1.2 排除标准
        1.1.2.2 颈型颈椎病组
        1.1.2.2.1 纳入标准
        1.1.2.2.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信息采集
        1.2.2 观察指标
        1.2.2.1 腧穴温度
        1.2.2.1.1 使用仪器
        1.2.2.1.2 采集姿势
        1.2.2.1.3 取穴方法
        1.2.2.1.4 腧穴温度值计算方法
        1.2.2.1.5 注意事项
        1.2.2.2 腧穴压痛知觉阈
        1.2.2.2.1 使用仪器
        1.2.2.2.2 检查方法
        1.2.2.2.3 按诊姿势
        1.2.2.2.4 注意事项
        1.2.2.3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1.2.2.3.1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中颈椎活动度的检查方法
        1.2.2.3.2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中颈椎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
        1.3 统计方法
        1.4 研究结果
        1.4.1 数据基本情况
        1.4.1.1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性别分析
        1.4.1.2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年龄、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1.4.2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差异分析
        1.4.3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PPCT差异分析
        1.5 讨论
        1.5.1 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红外特征
        1.5.2 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特征
        1.5.3 同名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讨论
    2 颈部保健经络操对颈型颈椎病的调治观察
        2.1 研究对象
        2.1.1 颈型颈椎病患者
        2.1.1.1 诊断标准
        2.1.1.2 选取标准
        2.1.1.3 样本脱落与退出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信息采集
        2.2.2 随机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3.1 观察组(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组)
        2.2.3.2 对照组(布洛芬治疗组)
        2.2.4 观察指标
        2.2.5 病情分级标准
        2.2.6 疗效判定标准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数据基本情况
        2.4.1.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分析
        2.4.1.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2.4.1.3 治疗组治疗前后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2.4.2 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温度分析
        2.4.3 治疗组治疗前后PPCT分析
        2.4.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2.4.5 观察组和对照组改善率的比较
        2.5 讨论
        2.5.1 颈型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腧穴变化
        2.5.2 颈部保健经络操疗效分析
第3部分 结论
第4部分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与用具
    3 实验方法
        3.1 亚健康状况调查
        3.2 微量元素及重金属检测
        3.3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检测
        3.4 统计处理方法
    4、实验结果
        4.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2 不同年龄组各种亚健康类型比较
        4.3 不同性别各种亚健康类型比较
        4.4 总体亚健康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4.5 各种因素与总体亚健康进行相关性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第二部分 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与氧化应激关系初步探究
    1 实验对象
    2 实验材料
    3 实验仪器和用具
    4 实验试剂
    5 实验方法
        5.1 问卷量表亚健康得分计算方法
        5.2 尿液样品的前处理
        5.3 8-oxo-Gsn标准曲线的制作
        5.4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8-oxo-Gsn浓度
    6 统计学分析
    7 结果
    8 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亚健康相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京医院志愿者告知书
附录2 亚健康调查问卷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周大勇主任膏方调理“疲劳型”亚健康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2.研究方法
    3.数据预处理
    4.技术路线图
    5.统计分析结果
        5.1 频数频率统计分析
        5.2 关联规则分析
        5.3 聚类分析
第二部分 讨论
    1.研究结果分析
    2.小结
    3.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膏方调治亚健康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感谢

(7)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1.3.3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思路
        1.4.1 文章结构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1.2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1.3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健康服务业的基本界定
        2.2.2 健康服务业的现状研究
        2.2.3 健康服务业的政策研究
        2.2.4 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健康
        3.1.2 健康服务业
    3.2 相关理论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人力资本理论
        3.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3.2.4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3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3.3.1 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3.3.2 理论模型构建
        3.3.3 指标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4.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历程
        4.1.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初创发展阶段(1949—2013)
        4.1.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划阶段(2013—2017)
        4.1.3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17至今)
    4.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基本成就
        4.2.1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规模
        4.2.2 中国健康服务业的分类
        4.2.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的基本成就
    4.3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3.1 医疗服务结构与总量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4.3.2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3.3 健康保险服务发展乏力且存在壁垒
        4.3.4 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与政策保障
        4.3.5 科技创新转化难且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
        5.1.3 结果分析
    5.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深入说明
        5.2.1 经济发展水平
        5.2.2 政策规划
        5.2.3 人口年龄结构
        5.2.4 城镇化水平
        5.2.5 科技创新
        5.2.6 疾病谱变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6.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与背景
        6.1.1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概况
        6.1.2 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6.2 主要发达国家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经验
        6.2.1 美国
        6.2.2 德国
        6.2.3 加拿大
    6.3 对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启示
        6.3.1 坚持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领
        6.3.2 突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6.3.3 加快集群发展,增强辐射带动
        6.3.4 优化要素配置,补齐发展短板
        6.3.5 支持开放发展,融入国际分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与对策建议
    7.1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前景
        7.1.1 后疫情时代防控常态化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7.1.2 新基建与双循环格局为健康服务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7.2 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建议
        7.2.1 多渠道并用与多元化并重,缓解医疗服务总量与结构矛盾
        7.2.2 以提高生存质量为主线,构造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生态体系
        7.2.3 实施构造完备的监管与政策,消除相关机制体制障碍
        7.2.4 着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问题,坚持创新驱动与产业融合
        7.2.5 推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彼此联动
        7.2.6 转变既往思想观念,树立积极老龄化的观念
        7.2.7 促进传统中医药学科思想复兴,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设想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支撑体系
    一、社会医学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管理学能级匹配原理
    三、经济学社会分工理论
    四、经济学制度定义
    五、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
    六、经济学劳动交易价值论
    七、哲学罗尔斯正义论
    八、经济学社会合作竞争理论
    九、管理学系统论
    十、管理学剃刀原则
    十一、经济学市场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理论
第三章 健康管理医师基本内涵
    一、概念表述
    二、职业定位
    三、职业区别
        (一)与公共卫生医师的职业区别
        (二)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区别
        (三)与临床医师的职业区别
    四、职业功能
        (一)疾病预防
        (二)疾病治疗
        (三)健康管理
    五、职业特征
        (一)融合性
        (二)主动性
        (三)长期性
第四章 健康管理医师服务市场运作机制
    一、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一)健康管理医师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居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三)政府的职责与市场主体地位分析
    二、市场运作方式
        (一)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供需双方自由买卖
        (二)政府组织社会合作,照顾贫困居民
        (三)政府发挥经济作用,扶持健康管理医师发展
第五章 健康管理医师生产服务体系
    一、自由执业
        (一)自由执业的必要性
        (二)自由执业的可行性
        (三)自由执业的原则
    二、服务对象
    三、服务产品
    四、服务内容
        (一)问询观察
        (二)健康体检与监测
        (三)评估诊断
        (四)干预治疗
        (五)健康档案
    五、签约服务
        (一)合同主体
        (二)主体适格标准
        (三)合同客体及内容
        (四)合同基本框架
    六、服务流程
    七、服务运作方式
        (一)基于医学规则提供医学服务
        (二)组织服务对象进行健康管理
        (三)与临床医师的分工合作
第六章 健康管理医师职业管理制度
    一、准入制度
        (一)准入能力要求
        (二)医师资格考试
        (三)初次考试注册
        (四)初期过渡办法
    二、执业管理制度
        (一)执业规范
        (二)执业考核
        (三)执业激励
        (四)行业自律
    三、市场管理制度
        (一)市场规则管理
        (二)市场结构-行为管理
        (三)财政支出管理
    四、退出管理制度
        (一)退出类型
        (二)退出条件
        (三)退出预警与监管
        (四)退出程序
        (五)退出结果及管理办法
第七章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的优势与特色
    一、防治管结合的服务产品
    二、统一公平与效率的市场运作机制
    三、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供给模式
    四、使交易更加便利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 A 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系统综述
    一、资料来源
        (一)中国知网
        (二)万方数据
        (三)维普网
        (四)Pub Med
        (五)Science Direct
        (六)Web of Science
    二、检索策略
        (一)检索词
        (二)扩展词
        (三)逻辑运算关系
        (四)检索范围
        (五)检索时间
        (六)检索式
    三、检索结果
        (一)初检结果
        (二)查重结果
    四、纳入剔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二)剔除标准
    五、筛选结果
        (一)筛选过程
        (二)筛出文献
    六、系统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调养效果的临床研究[D]. 何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耳穴揿针干预气郁质亚健康态失眠的疗效评价研究[D]. 何亚玲.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D]. 古淑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北京社区人群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其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 马亚情.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周大勇主任膏方调理“疲劳型”亚健康用药规律[D]. 马听听.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中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D]. 程显扬. 辽宁大学, 2020(07)
  • [8]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健康管理医师制度设计理论研究[D]. 万艳.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亚健康及其中医药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