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

胃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

一、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申现锋[1](2021)在《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以40~50岁居多。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90%~95%,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PTC最为多见,肿瘤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FTC较为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近年来研究发现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系统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NA复制或DNA错配修复基因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 MMR)可以导致基因突变,突变的不断积累就会导致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联。hMSH2是第一个被分离的人类DNA错配修复基因。该基因与细菌的Mut S同源,位于人类二号染色体短臂上。现有研究表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能够移动初级模板在DNA重复序列滑动时产生的插入-缺失环(insertion-deletion loop,IDL),纠正逃脱校正读码的单碱基错配,以预防自发突变的堆积,并保证DNA复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有关微卫星不稳定在滤泡状癌中的研究较少,两者的对比研究更少。另外,基因突变是肿瘤新抗原产生的主要原因,携带d MMR的肿瘤,突变积累越多,新抗原越多,引起抗肿瘤免疫的潜力就越大。研究发现d MMR在甲状腺癌患者中的比例高达63%,是含有d MMR最高的一种癌症。这也给甲状腺癌的免疫治疗带来潜在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验证。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检测hMSH2在PTC和FTC组织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并与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等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hMSH2在两者中表达的差异和意义,以期揭示其与癌症发生发展、生物学特性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收集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25例临床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8例诊断为滤泡状癌患者的术后癌组织,以及患者年龄、性别、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单核细胞数、TG含量等病例信息。2.手术切除的肿瘤样品,一半用于制备蜡块,一半立即在液氮中保存用于提取总RNA。分别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hMSH2在其中的表达水平。3.进行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25例PTC组织中hMSH2 m RNA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18例FTC,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TC的hMSH2强阳性率显着高于FTC组织,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PTC的hMSH2主要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上表达,细胞核不表达,FTC的hMSH2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和细胞膜上均有表达。2.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hMSH2免疫组化评分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25例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着高于18例F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FTC患者远处转移显着高于PTC患者,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hMSH2免疫组化评分PTC患者高于FTC,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3.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TC患者中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r=0.428,P=0.033)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r=0.533,P=0.026)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比滤泡状癌组织中hMSH2蛋白表达水平高,分布与滤泡状癌不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hMSH2免疫组化评分与临床分级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该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林义真[2](2020)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hMLH1、hMSH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在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中的表达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及病房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息肉并行息肉电切术,息肉经病理证实为大肠管状腺瘤伴IN的患者80例,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分为研究组(大肠湿热证组)、对照组(脾胃虚弱证组)各40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0例(大肠正常黏膜)。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3组中hMLH1及hMSH2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正常对照组3组间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大肠湿热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的IN程度进行比较,两组间IN程度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hMLH1、hMSH2表达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IN程度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正常对照组中hMLH1蛋白阴性表达率分别为50%(20/40)、35%(14/40)、0%(0/20),两中医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hMLH1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阴性表达率接近,二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4、在大肠湿热证组、脾胃虚弱证组、正常对照组中hMSH2蛋白阴性表达率分别为37.5%(15/40)、32.5%(13/40)、0.00%(0/20),两中医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中的hMSH2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湿热证组与脾胃虚弱证组阴性表达率接近,二者均无明显差异(P>0.05)。5、同是大肠管状腺瘤伴LGIN中,大肠湿热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中hMLH1阴性表达率分别为30.8%(8/26)、34.4%(11/3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是大肠管状腺瘤伴HGIN中,大肠湿热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中hMLH1阴性表达率分别为85.7%(12/14)、37.5%(3/8),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同是大肠管状腺瘤伴LGIN中,大肠湿热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中hMSH2阴性表达率分别为21.3%(10/32)、31.3%(6/2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是大肠管状腺瘤伴HGIN中,大肠湿热证组及脾胃虚弱证组中hMSH2阴性表达率分别为64.3%(1/13)、37.5%(9/1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肠管状腺瘤伴HGIN中,hMLH1表达与大肠湿热证可能存在相关。2、hMLH1、hMSH2阴性率的高表达可能与大肠管状腺瘤的发生与恶性转化有一定关系。

张爽[3](2020)在《hMLH1、hPMS2、hMSH2、hMSH6、PD-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胃癌组织中四项MMR蛋白(h MLH1、h PMS2、h MSH2、h MSH6)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四项MMR蛋白、PD-L1与胃癌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MMR蛋白之间或MMR蛋白与PD-L1之间的相关性,探讨MMR蛋白、PD-L1蛋白在胃癌中的临床意义,为胃癌免疫治疗提供部分实验数据。方法收集2018年05月至2019年05月间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胃癌标本55例及慢性胃炎标本2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 MLH1、h PMS2、h MSH2、h MSH6、PD-L1及HER2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ER的表达,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ER2基因的扩增状态。结果在55例胃癌标本中,9例出现MMR蛋白表达缺失,缺失率为16.4%。其中h MLH1蛋白总缺失7例(12.7%),h PMS2蛋白总缺失7例(12.7%),h MSH2蛋白仅1例(1.8%)缺失,h MSH6蛋白未见缺失。h MLH1、h PMS2共同缺失6例(10.9%),h MSH2、h MSH6无共同缺失,h MSH6未见缺失表达,后两者不做相关统计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 h MLH1、h PMS2、h MSH2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部位、年龄、分化程度、瘤体大小、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HER2表达、EBV感染、淋巴结转移无关,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PD-L1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伴脉管癌栓有关,统计分析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与性别、年龄、发生部位、瘤体大小、浸润深度、HER2表达、EBV感染、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3 h MLH1与h PMS2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r=0.836,P<0.001);4 PD-L1蛋白表达与h MLH1、h PMS2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r=-0.453,P=0.001)(r=-0.571,P<0.001),而与h MSH2蛋白无相关性(r=-0.091,P=0.509)。结论1胃癌肿瘤中PD-L1表达显着高于非肿瘤组织,尤其在伴脉管癌栓的胃低分化腺癌中表达更明显。2胃癌肿瘤中MMR蛋白h MLH1、h PMS2与PD-L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3具有错配修复缺失型(Mis-Match Repair delect,d MMR)胃癌显示出更高的PD-L1表达率,同时检测MMR蛋白、PD-L1蛋白的表达更有利于评估胃癌免疫治疗的效果。图3幅;表10个;参153篇。

杨昌龙[4](2020)在《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患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究错配修复基因缺失与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特点的相关性,对临床胃癌患者进行错配修复基因检测提供重要的一定指导意义。[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术后确诊为胃癌147名患者。胃癌患者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胃癌患者再行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收集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形态、EBV、HP感染、Lauren分型等。通过SPSS 22.0软件,采用单因素分析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微卫星稳定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两组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最终定义P值小于0.05判定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1)收集147例胃癌患者中,IHC检测错配修复基因四项蛋白抗体,14例表达缺失表现为MSI状态,缺失率为9.52%。其中hPMS2、hMLH1、hMSH2、和hMSH6独立缺失率分别为8.84%,0.68%,4.08%,1.36%。147例胃癌患者MSS、MSI-L、MSI-H 状态发生率分别为 90.47%、4.08%;5.44%;胃癌患者 pMMR、dMMR分型发生率分别为94.56%、5.44%。(2)胃癌患者MMR基因表现为MSI状态与发病年龄≥50 岁(χ2=4.135,P=0.042)、肿瘤直径≥5(χ2=11.097,P=0.001)、肿瘤位于胃窦、幽门部(χ2=4.104,P=0.043)、组织学为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χ2=6.246,P=0.0.044)、Hp 感染阳性(χ2=3.994,P=0.046)、肠型(χ2=9.254,P=0.010)、Ki-67 阳性≥40%(χ2=4.169,P=0.041)表现有显着差异(P 均<0.05)。胃癌患者MMR基因表现为MSI状态与性别、临床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形态、神经及脉管侵犯、CEA水平、EBV感染、Her-2表达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SI-PCR与MMR-IHC两种检测方法检测MSI状态一致性约100%;IHC方法检测出MSI状态胃癌患者,真正MSI-H状态比例低,MSI-PCR与MMR-IHC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对MSI-H状态检测存在一定差异(Kappa值=0.182,P=0.231)。[结 论](1)胃癌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DNA错配修复基因表达缺失,MMR基因检测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具有明显意义。(2)胃癌患者中,DNA错配修复(MMR)基因表达为微卫星不稳定状态(MSI)者具有以下特征:年龄≥50岁,肿瘤直径≥5cm,位于胃窦、幽门部,组织学为粘液腺癌或印戒细胞癌,肠型,伴Hp感染阳性,Ki-67阳性≥40%。(3)胃癌患者中,MMR基因表达缺失与性别、临床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形态、神经及脉管侵犯、CEA水平、EBV感染、Her-2表达均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临床胃癌患者采取MMR-IHC检测方法成本低、时间短、简单实用可作为普遍筛查方法;采用MSI-PCR法能够检测出被MMR-IHC检测方法忽略的MSI-H状态,是MSI筛查的金标准方法;MSI-PCR与MMR-IHC两种检测方法对检测MSI-H状态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故两者检测方法可互为补充。

谭园[5](2019)在《hMLH1、hMSH2和PD-L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肿瘤相关死亡中排在第三位,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随着诊断技术、手术治疗以及靶向治疗等的快速发展,早期GC患者的存活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晚期GC患者的生存和预后仍然较差。胃癌的发病机制涉及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慢性活动性或萎缩性胃炎以及肠上皮化生等过程。从分子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胃癌是一种慢性增殖性疾病,其特征为多种遗传及表观遗传的异常改变,即基因表达异常的疾病。近年的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继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之后导致肿瘤形成的新机制。已有研究报道,MSI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子宫内膜癌、散发性胃癌等肿瘤的发生中占有重要作用。MSI是基因组不稳定而表现出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gene,MMR)基因功能发生障碍或异常所导致的结果。人类MMR系统的主要基因为hMLH1、hMSH2、hPMS2和hMSH6等家族成员。其中,hMLH1基因的CpG岛高甲基化和表达缺失是导致MSI型胃癌的主要机制。此外,肿瘤相关抗原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并转移到远处器官。近几年,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与其受体(Programmed death-1 receptor,PD-1)在抗肿瘤免疫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成为研究热点。针对PD-L1/PD-1信号通路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已在治疗高PD-L1表达的晚期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疗效。同样,帕姆单抗也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胃癌,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新方法,但其适用性不及上述两种肿瘤。已有学者提出错配修复功能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和PD-L1的表达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疗效的分子标志物,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研究结果也尚不一致。目前国内外对MMR功能缺陷和PD-L1免疫逃逸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两者关系的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hMLH1、hMSH2以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三种蛋白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促进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研究。材料和方法:收集云南省昆明金域检验所有限公司病理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胃癌根治术并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组织石蜡标本100例作为实验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相关化疗或放疗。另选取50例非癌胃黏膜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对所有实验标本进行HE染色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中的hMLH1、hMSH2和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再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其中hMLH1、hMSH2和PD-L1蛋白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2检验分析,癌组织与非癌组织之间各种蛋白表达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用Spearman检验法统计分析三种蛋白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所有统计结果均以p<0.05(双侧)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非癌和癌组织中hMLH1、hMSH2及PD-L1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1.1 hMLH1蛋白的表达位于胃黏膜以及胃癌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阳性表达细胞核为棕褐色,细胞质少量着色。在50例非癌胃黏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阴性表达0例,阴性率为0%;在100例胃癌组织中,hMLH1蛋白阴性表达13例,阴性率为13%,与非癌胃黏膜组织相比,hMLH1蛋白的阴性表达率有显着差异(p<0.05)。1.2 hMSH2蛋白的表达位于胃黏膜以及胃癌细胞的胞核和胞质中,阳性表达细胞核为棕褐色,细胞质少量着色。在50例非癌组织中同样均呈阳性表达,阴性表达0例,阴性率为0%;在100例胃癌组织中,hMSH2蛋白阴性表达17例,阴性率为17%,与非癌胃黏膜组织相比,hMSH2蛋白的阴性表达率有显着差异(p<0.05)。1.3胃癌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在100例胃癌组织中hMLH1或hMSH2蛋白表达阴性者为30例,两者均为阴性表达的为0例。就一种蛋白缺失而言,hMLH1蛋白阴性表达率为13%,hMSH2蛋白阴性表达率为17%,两组蛋白之间阴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PD-L1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胃癌细胞和癌间质淋巴细胞的胞膜上,胞质也有较浅着色。在50例非癌胃黏膜组织中PD-L1均呈阴性表达,阳性表达0例,阳性率为0%;在100例胃癌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61例,阳性率为61%,与非癌胃黏膜组织相比,PD-L1阳性表达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2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PD-L1蛋白的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1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蛋白的缺失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错配修复蛋白hMLH1和hMSH2的缺失表达在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以及临床TNM分期分组间均无显着差异性(p>0.05)。2.2胃癌组织中PD-L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胃癌组织中PD-L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以及临床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化程度、以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3胃癌组织中PD-L1阳性表达和hMLH1、hMSH2蛋白缺失的相关性在胃癌组织中PD-L1的阳性表达与hMLH1、hMSH2蛋白的阴性表达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 hMLH1和hMSH2蛋白在非癌胃黏膜组织中全部为正常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部分呈缺失表达,提示hMLH1和hMSH2蛋白的缺失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在胃癌中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缺失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以及TNM分期等亚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者的缺失可能发生在胃癌形成的早期,而与胃癌的进展关系不大,检测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3胃癌组织中PD-L1蛋白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癌胃黏膜组织,且与淋巴结是否转移、肿瘤浸润的深度、脉管癌栓以及临床TNM分期关系密切,表明与PD-L1相关的抗肿瘤免疫以及免疫逃逸机制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提示PD-L1的表达可能是判断胃癌进展的预测分子标志物。4胃癌组织中hMLH1、hMSH2与PD-L1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和PD-L1相关的免疫逃逸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

李欢[6](2019)在《hMSH6、hPMS2和SAT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胃癌(Gastric carcinoma,GC)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所有癌症中发病率排在第五位,其死亡率排在第三位。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复杂过程。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EB病毒感染、遗传、理化、饮食、表观遗传修饰等因素均有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及应用其进行的相关研究发现,胃癌的发生与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密切相关,MSI可直接或间接引起相关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最终诱发癌变。微卫星(Microsatellites,MS)是重复的短串联DNA序列,当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MMR)缺陷或突变时,微卫星序列容易出现复制错误进而导致MSI。错配修复基因是一组高度保守的基因,其功能是修复DNA复制或损伤时发生的错误,如碱基错配、缺失以及插入等,在维持DNA信息传递的保真度中发挥重要作用。MMR基因的缺陷或异常改变可引起基因组的不稳定性以及突变的积累,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MMR基因缺陷是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机制,在其他肿瘤如子宫内膜癌、肺癌和胃癌中也发现MMR基因的缺陷参与肿瘤的形成。错配修复基因hMSH6和hPMS2是修复系统中两个重要的基因,可启动细胞的错配修复过程。已有研究学者提出h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可能在胃的实体型低分化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在胃黏膜组织中检测hMSH6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有助于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浸润性胃癌的早期鉴别。富含AT序列的特异性结合蛋白2(Special AT-rich sequence binding protein 2,SATB2)是新发现的与核基质附着区结合的转录因子,SATB2蛋白在基因重组、染色质重构以及细胞分化中等多个过程中起着较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探索其在癌症发生发展中潜在作用的热点。有研究表明SATB2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包括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胃癌、骨肉瘤等。对于SATB2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目前的文献表明SATB2即可以作为肿瘤抑制因子,也可以作为致癌因子,究其原因可能是SATB2蛋白在不同类型的肿瘤组织细胞中其能调节不同的下游基因表达,从而发挥不同的生物学作用。有研究显示在胃癌中SATB2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因此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新靶标。然而SATB2蛋白具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其相关的机制或途径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有研究报道,在结直肠癌中SATB2表达的缺失更容易在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肿瘤中观察到,在胃癌中是否也存在SATB2蛋白表达缺失与错配修复基因缺陷肿瘤相关?二者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起着协同抑或完全不相关?目前MMR基因hMLH1、hMSH2蛋白在胃癌中研究较多,并证实了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hMSH6和hPMS2蛋白具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二者之间有无关联等目前尚未见明确研究报道,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本研究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hMSH6、hPMS2以及SATB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三种蛋白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促进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材料和方法】1.收集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云南省昆明金域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病理诊断部行胃癌根治术并最终诊断为胃癌患者的石蜡包埋标本10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50例非癌胃黏膜石蜡包埋标本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50例实验标本中hMSH6、hPMS2和SATB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在高年资的病理医生指导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hMSH6、hPMS2和SATB2蛋白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用计数资料?2检验,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进行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MSH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1 hMSH6蛋白在100例胃癌组织中9例表达缺失,缺失率为9%(9/100)、在50例非癌黏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缺失率为0%(0/50),比较hMSH6蛋白在胃癌组织与非癌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P=0.029)。1.2 hMSH6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P=0.493)、年龄(P=0.355)、分化程度(P>0.999)、肿瘤大小(P=0.727)、脉管癌栓(P>0.999)、淋巴结转移(P=0.112)、浸润深度(P=0.098)、临床TNM分期(P=0.469)均无统计学相关。2.hPMS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1 hPMS2蛋白在100例胃癌组织中有14例表达缺失,缺失率14(14/100)、在50例非癌黏膜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缺失率为0%(0/50),比较hPMS2蛋白在胃癌组织与非癌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 hPMS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P=0.780)、年龄(P=0.454)、分化程度(P=0.601)、肿瘤大小(P>0.999)、淋巴结转移(P=0.162)、浸润深度(P=0.628)、脉管癌栓(P>0.999)均无统计学相关;而与胃癌的临床TNM分期(P=0.007)相关(P<0.05)。3.SATB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1 SATB2蛋白在100例胃癌组织中有11例阳性表达,阳性率11(11/100)、在50例非癌黏膜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阳性率为0%(0/50),比较SATB2蛋白在胃癌组织与非癌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3.2 SATB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P=0.356)、年龄(P=0.793)、分化程度(P=0.950)、肿瘤大小(P=0.442)、淋巴结转移(P=0.595)、临床TNM分期(P>0.999)、脉管癌栓(P=0.893)均无统计学相关;而与胃癌的浸润深度(P=0.026)相关(P<0.05)。4.胃癌组织中hMSH6、hPMS2和SATB2三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胃癌组织中hMSH6和hPMS2蛋白表达成正相关;胃癌组织中SATB2蛋白的表达与hMSH6、hPMS2蛋白表达均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胃癌组织hMSH6和hPMS2蛋白均存在表达缺失的现象,而在非癌黏膜组织中表达正常,提示hMSH6和h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2.hMSH6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hMSH6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胃癌的进展无关;h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仅与肿瘤TNM分期有统计学相关,提示hPMS2的表达缺失可能与胃癌的进展有关。3.SAT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高于非癌黏膜组织,且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有统计学相关,提示SATB2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4.胃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hMSH6和hPMS2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胃癌组织中hMSH6和hPMS2蛋白的表达与SATB2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冯强[7](2019)在《微卫星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蛋白与结直肠癌疗效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为全球高发肿瘤,恶性程度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能够修复基因的突变及错配,在细胞复制阶段发挥着巨大作用,维持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但如果DNA复制中发生的错误不能被MMR修复,也就是说错配的修复基因功能有缺陷(defective mismatch repair,dMMR),会引发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有研究显示dMMR/MSI-H是提示Ⅱ期CRC患者预后更好的标志物之一,但是与此同时,研究显示该类患者不能从5-FU单药的辅助化疗中获得益处。在实际临床操作中,肠癌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仍以奥沙利铂+5-FU或希罗达方案为主,如我们熟悉的FOLF0X或XELOX等方案。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5-FU联合其他化疗药物,会改变dMMR/MSI-H患者对5-FU的敏感性,尤其是加入含奥沙利铂的化疗方案。迄今为止,MSI与具体化疗方案相关的疗效相关性数据仍较少。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中MMR蛋白的表达及MSI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MMR蛋白表达与MSI是否一致。分析MSI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通过针对不同MSI及不同化疗方案的患者,观察其疗效的差异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对130例结肠直肠癌肿瘤组织标本MMR蛋白进行检测,以了解其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PCR)法检测肠癌组织中MSI的情况,分析MSI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验证MMR蛋白表达与MSI分型的一致性。同时通过针对不同分期,不同MSI及不同化疗方案的患者,观察及对比其不同的无复发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从而观察不同的化疗方案对结直肠癌的疗效。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肠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pMMR蛋白的表达比率为73.1%(95/130),MSI=H表达的检出比率为23.8%(31/130)。MMR的表达与MSI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01)。MSI分型与年龄(P=0.639)、性别(P=0.378)、部位(P=0.418)、分化程度(P=0.286)、分期(P=0.225)无明显相关性。根据生存分析提示:FOLFOX4化疗方案中MSI-H组人群的复发时间要小于非MSI-H组人群,而在XELOX方案化疗组及未治疗组中均未看到MSI-H及非MSI-H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论:1.MMR蛋白表达水平与MSI状态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免疫组化方法可用作一线筛查。2.MSI-H患者病情如需化疗,XELOX方案相对更适合。

韩亚男[8](2019)在《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癌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引起的复杂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尚未得到有效治疗。本研究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3和hMSH2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对肝癌易感性的影响,从遗传学和环境层面寻找肝癌的易感因素、为分子标志物的确定、早期诊断和临床治愈提供重要的循证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以三甲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乙肝感染患者和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ABI生物公司的SnapShot技术对hMSH3和hMSH2基因15个位点进行基因型检测;Excel2007构建数据库;SPSS17.0和MDR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χ2检验分析单因素影响,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叉生分析、logistic回归及多因子降维MDR法分析交互作用影响。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198例,在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史、吸烟史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2 hMSH3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等10个位点均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H-W)遗传平衡定律(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hMSH3rs1428030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6.1%和45.5%、37.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 rs1805355位点GG、AG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9.4%、54.5%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为45.5%、37.9%和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1,P<0.001);病例组hMSH3rs181747位点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4.8%、59.1%和6.1%,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0%、37.9%和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P<0.001);病例组hMSH2 rs2303428位点TT、CT和CC各基因型频率为33.3%、56.1%和10.6%,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5%、37.9%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7,P<0.001);3调整年龄、HBV感染时长、饮酒和吸烟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MSH3rs1428030位点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0.39(95%CI:0.160.93)倍;hMSH3rs1805355位点携带AG和AA基因型的个体发生HBV-HCC的风险为GG基因型的2.84(95%CI:1.176.89)倍和4.17(95%CI:1.7010.21)倍;hMSH3rs181747位点携带AG基因型的个体患HBV-HCC的可能性为携带AA基因型的2.05(95%CI:1.173.61)倍;hMSH2 rs2303428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性模型和超显性模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4基因-基因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显示hMSH3rs1428030和rs1805355存在两因素基于相乘模型的基因-基因交互作用(P<0.05);多因子降维(MDR)法结果表明各位点间无基因-基因交互作用;5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叉生分析和相乘模型均表明,HBV感染时长与4个位点多态性之间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相乘模型也显示饮酒与hMSH2rs2303428多态性存在交互作用,吸烟和hMSH3rs1805355、乙肝感染时长以及饮酒之间存在基于相乘模型的4阶交互作用;多因子降维MDR法显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 3因子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检验样本准确性为71.97%,交叉验证一致性为100.00%,可以认为HBV感染时长、hMSH3rs181747和hMSH2rs2303428在HBV-HCC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交互效应值为6.67(95%CI:1.6526.89)。结论1 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和hMSH2 rs2303428基因多态性与HBV-HCC易感性相关;2 hMSH3 rs1428030和rs1805355相乘模型交互作用与HBV-HCC易感性相关;3有HBV感染史、饮酒史、吸烟史和hMSH3 rs1428030、rs1805355、rs181747、hMSH2 rs2303428位点缺陷的个体,可以增加HBV-HCC的发病风险;4 meta分析表明,可以认为群体中hMSH2rs2303428位点CC和CT基因型为肿瘤的危险因素。图10幅;表24个;参116篇。

李宇阳[9](2019)在《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对唐山地区LS相关性结直肠癌筛查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用免疫组化法和荧光PCR法分别检测结直肠癌标本中4种错配修复蛋白(hMLH1、hMSH2、hMSH6及hPMS2)表达缺失情况及微卫星不稳定状态,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评价IHC法作为Lynch综合征初筛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4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MMR蛋白的表达,分析错配修复蛋白在CRC中的表达情况与病理特征的关系。选取其中的17例(13例MMR蛋白缺失、4例正常)采用荧光PCR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情况,对比分析两种结果的一致性。结果242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的总缺失率14.04%,其中单独hMLH1蛋白缺失率10.33%(25/242),hPMS2蛋白缺失率11.16%(27/242),hMLH2蛋白缺失率1.2%(3/242),hMSH6蛋白缺失率1.2%(3/242)。hMLH1与hPMS2共同缺失率9.50%(23/242),hMSH2与hMSH6共同缺失率0.83%(2/242)。统计分析显示:在不同性别组中,hMLH1男性患者中缺失率为5.37%(13/242),女性患者缺失率为4.96%(12/242)(P=0.890);hPMS2在男性患者缺失率为5.79%(14/242),女性患者缺失率为5.37%(13/242)(P=0.872);hMSH2、hMSH6在男性患者缺失率均为0.41%(1/242),女性患者缺失率均为0.83%(2/242)(P=0.450);统计分析显示,性别与MMR缺失均无显着差异性。在不同年龄组中,hMLH1在<65岁的患者中缺失率为4.13%(10/242),≥65岁的患者缺失率为6.20%(15/242)(P=0.957);hPMS2在<65岁的患者中缺失率为3.71%(9/242),≥65岁的患者缺失率为7.44%(18/242)(P=0.421);hMSH2、hMSH6在<65岁的患者中缺失率均为0.83%(2/242),≥65岁的患者缺失率均为0.41(1/242)(P=0.359);统计分析显示,年龄与MMR缺失均无显着差异性。在不同淋巴结转移情况组中,hMLH1在转移患者中的缺失为3.30%(8/242),无转移的患者中的缺失为7.02%(17/242)(P=0.485);hPMS2在转移患者中的缺失为3.30%(8/242),无转移的患者中的缺失为7.85%(19/242)(P=0.319);hMSH2、hMSH6在转移患者中的缺失均为1.24%(3/242),无转移的患者均为0(P=0.056);统计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情况与MMR蛋白缺失均无显着差异性。在肿物大小组别中,hMLH1在<5cm的患者中缺失为0.83%(5/242),≥5cm的患者中缺失为8.26%(20/24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hPMS2在<5cm的患者中缺失为2.48%(6/242),≥5cm的患者中缺失为8.68%(21/24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hMSH2与hMSH6在<5cm的患者中缺失均为(0/242),≥5cm的患者中缺失均为1.24%(3/242),无显着差异性(P=0.098)。在不同分化程度组别中,hMLH1在高分化患者中缺失为0.21%(5/242),中低分化患者缺失为0.83%(20/24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43);hPMS2在高分化患者中缺失为0.21%(5/242),中低分化患者缺失为9.10%(22/24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34);hMSH2、hMSH6在高分化患者中缺失均为0.41%(1/242),中低分化患者缺失均为0.83%(2/24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740)。在不同部位分组中,hMLH1在左半结肠患者中缺失为0.21%(6/242),右半患者缺失为0.83%(19/242),差异无显着性(P=0.058);hPMS2在左半结肠患者中缺失为0.21%(6/242),右半结肠患者缺失为9.10%(21/24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29);hMSH2、hMSH6在左半结肠患者中缺失均为0.41%(1/242),右半结肠患者缺失均为0.83%(2/242),无显着差异性(P=0.623)。17例行荧光PCR检测的标本中,13例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的病例中有11例为MSI-H,2例为MSI-L。4例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正常的病例,其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MSS。采用Kappa法检验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为72.1%)。MSI高频不稳定状态(MSI-H)与部位及分化程度有关(P=0.034),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与性别(P=0.307)、年龄(P=1.000)、大小(P=0.057)、淋巴结转移(P=0.600)无关,差异均无显着性。结论(1)hMLH1与hPMS2、hMSH2与hMSH6常表现为两两协同表达缺失,且以hMLH1、hPMS2蛋白表达缺失更为常见。(2)hMLH1、hPMS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缺失更多见于右侧、分化程度差及瘤体较大的腺癌患者。(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与荧光PCR法检测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免疫组化法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作为Lynch综合征的初筛方法。图5幅;表7个;参66篇。

韩亚男,刘晓刚,刘英[10](2017)在《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简称肝癌,是一种复杂性的疾病,由多基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基因组不稳定是肝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修复DNA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碱

二、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化型甲状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2)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hMLH1、hMSH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1 研究、对照组纳入标准
        3.2 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4.1 电子结肠镜检查
        4.2 组织标本的取材
        4.3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4.4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4.5 染色结果判断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各组性别、年龄、IN程度构成情况比较
    2 hMLH1在各临床参数中的表达
    3 hMSH2在各临床参数中的表达
    4 hMLH1在不同证型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
    5 hMSH2在不同证型及正常对照组中的表达
    6 hMLH1在不同IN程度中与中医证型的表达
    7 hMSH2在不同IN程度中与中医证型的表达
讨论与分析
    1 大肠腺瘤与现代医学的相关性
        1.1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
        1.2 一般资料分析
    2 大肠腺瘤与hMLH1、hMSH2的相关性
        2.1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大肠腺瘤的相关性
        2.2 hMLH1、hMSH2蛋白与大肠腺瘤的相关性
        2.3 hMLH1、hMSH2蛋白的临床参数分析
    3 大肠腺瘤与祖国医学的关系
        3.1 大肠腺瘤的中医病名
        3.2 大肠腺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3.3 大肠腺瘤的中医证型分布
        3.4 不同证型中hMLH1、hMSH2的表达情况
        3.5 同一IN程度不同中医证型中hMLH1、hMSH2的表达情况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hMLH1、hPMS2、hMSH2、hMSH6、PD-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资料收集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试剂
        1.1.5 实验方法及步骤
        1.1.6 结果判读及方法
        1.1.7 统计学分析
    1.2 实验结果
        1.2.1 MMR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2 PD-L1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3 MMR蛋白与PD-L1 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1.3 讨论
        1.3.1 MMR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1.3.2 PD-L1蛋白在胃癌中表达及其意义
        1.3.3 胃癌中MMR蛋白与PD-L1 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研究新进展
    前言
    2.1 微卫星不稳定性
        2.1.1 微卫星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概念
        2.1.2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方法
    2.2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
        2.2.1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发生机制
        2.2.2 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病理特点
        2.2.3 微卫星不稳定与胃癌的治疗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hMLH1、hMSH2和PD-L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1.1 标本来源
        1.1.2 纳入标准
        1.1.3 临床资料
    第二节 实验试剂
        1.2.1 主要试剂
        1.2.2 溶液配置
    第三节 实验仪器与设备
        1.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2 载玻片防脱处理
        1.3.3 其他仪器与设备
    第四节 实验方法和步骤
        1.4.1 实验方法
        1.4.2 HE染色具体步骤
        1.4.3 免疫组化染色具体步骤
    第五节 结果判定
    第六节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一节 错配修复蛋白hMLH1和hMSH2 的表达情况
        2.1.1 胃癌和非癌胃黏膜组织中hMLH1 蛋白的表达结果
        2.1.2 胃癌和非癌胃黏膜组织中hMSH2 蛋白的表达结果
        2.1.3 hMLH1或hMSH2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总体缺失情况
        2.1.4 hMLH1 蛋白的缺失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2.1.5 hMSH2 蛋白的缺失表达与胃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二节 程序死亡配体PD-L1 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1 PD-L1 在非癌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的表达情况
        2.2.2 PD-L1 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第三节 hMLH1、hMSH2和PD-L1 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
        2.3.1 胃癌中PD-L1与hMLH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2.3.2 胃癌中PD-L1与hMSH2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hMLH1和hMSH2 蛋白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二节 PD-L1 蛋白研究结果的讨论
    第三节 PD-L1与hMLH1、hMSH2 表达之间关系的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hMSH6、hPMS2和SAT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表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病理组织标本
        1.2 所选病例的标准
    2.实验试剂
        2.1 主要试剂
        2.2 其他试剂
        2.3 相关试剂配制方法
    3.实验仪器与设备
        3.1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其他仪器与设备
        3.3 硅胶载玻片制作
    4.实验方法和步骤
        4.1 实验方法
        4.2 HE染色步骤
        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判定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病理资料
    2.hMSH6、hPMS2和SATB2 在胃癌组织和非癌黏膜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1 hMSH6 蛋白的表达情况
        2.2 hPMS2 蛋白的表达情况
        2.3 SATB2 蛋白的表达情况
        2.4 hMSH6或hPMS2 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总体缺失情况
    3.hMSH6、hPMS2和SATB2 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1 hMSH6 蛋白表达缺失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2 hPMS2 蛋白表达缺失率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SATB2 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胃癌组织中hMSH6和hPMS2 蛋白表达缺失之间的相关性
    5.胃癌组织中SATB2和hMSH6、hPMS2 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讨论
    1.胃癌的发病机制的研究
    2.DNA错配修复蛋白hMSH6和hPMS2 研究结果的讨论
    3.SATB2 研究结果的讨论
    4.hMSH6、hPMS2 表达与SATB2 表达之间关系的讨论
    5.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微卫星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蛋白与结直肠癌疗效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tract
前言
一、材料和方法
    1. 标本来源
    2. 实验试剂及其药品
    3. 实验仪器
    4. 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MMR蛋白表达结果
    2. MMR蛋白表达和MSI表达相关性
    3 MSI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特征关系
    4. MSI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的关系
讨论
    1. MMR蛋白表达结果
    2. MMR蛋白表达和MSI表达相关性
    3. MSI表达水平与临床病例特征关系
    4. MSI表达水平与生存期的关系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实验方法
        1.1.4 质量控制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基线特征
        1.2.2 单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1.2.3 多因素分析SNP与 HBV-HCC
        1.2.4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1.2.5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1.3 讨论
        1.3.1 基线资料与HBV-HCC
        1.3.2 SNP与 HBV-HCC
        1.3.3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HBV-HCC
        1.3.4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HBV-HCC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hMSH2rs2303428 多态性与肿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1.3 文献质量评价
        2.1.4 数据提取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质量评估
        2.2.3 meta分析结果
        2.2.4 发表偏倚的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3.1 MMR基因与肿瘤的发病机制
        3.1.1 MM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3.1.2 MMR基因多态性与微卫星不稳定性
        3.1.3 MMR对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频率的影响
        3.1.4 MMR蛋白功能缺陷
        3.1.5 其他机制
    3.2 MMR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关系
        3.2.1 hMSH2 与肝癌的关系
        3.2.2 hMSH3 与肝癌的关系
        3.2.3 其他MMR基因与肝癌的关系
    3.3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结论
附件A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集

(9)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对唐山地区LS相关性结直肠癌筛查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1.5 结果判读
        1.1.6 林奇综合征筛查流程图
        1.1.7 统计分析
    1.2 实验结果
        1.2.1 MM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1.2.2 MMR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3 四种MMR蛋白缺失表达的相关分析
        1.2.4 MSI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5 MSI及 MMR检测结果相关性分析
        1.2.6 免疫组化法与荧光PCR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1.3 讨论
        1.3.1 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 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3.2 免疫组化法和荧光PCR法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与Lynch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系
    2.1 错配修复蛋白
    2.2 MMR蛋白与微卫星不稳定
    2.3 MMR蛋白与Lynch综合征相关性肿瘤
        2.3.1 Lynch相关性结直肠癌
        2.3.2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
        2.3.3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卵巢癌
        2.3.4 Lynch综合征相关性尿路上皮癌
    2.4 Lynch综合征的临床筛查指标
    2.5 Lynch综合征的检测
    2.6 Lynch综合征的治疗
    2.7 Lynch综合征的预防
    2.8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MR基因致肿瘤的机制
    1.1 MM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
    1.2 MMR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1.3 改变癌基因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频率
    1.4 MMR蛋白功能缺陷
    1.5 其他机制
2 MMR基因多态性与肝癌的关系
    2.1 hMSH2的结构以及与肝癌的关系
    2.2 hMLH1的结构以及与肝癌的关系
    2.3 hMSH6的结构以及与肝癌的关系
    2.4 其他MMR基因的功能以及与肝癌的关系
3 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前景与展望

四、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MSH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申现锋.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2]大肠湿热证管状腺瘤与hMLH1、hMSH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林义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hMLH1、hPMS2、hMSH2、hMSH6、PD-L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D]. 张爽.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错配修复基因在胃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D]. 杨昌龙.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hMLH1、hMSH2和PD-L1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谭园. 大理大学, 2019(01)
  • [6]hMSH6、hPMS2和SATB2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欢. 大理大学, 2019(01)
  • [7]微卫星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蛋白与结直肠癌疗效相关性及预后的研究[D]. 冯强. 苏州大学, 2019(04)
  • [8]hMSH3、hMSH2基因多态性和环境交互作用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D]. 韩亚男.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3)
  • [9]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对唐山地区LS相关性结直肠癌筛查的临床应用[D]. 李宇阳.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10]错配修复基因与肝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 韩亚男,刘晓刚,刘英.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02)

标签:;  ;  ;  ;  ;  

胃癌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