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

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

一、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论文文献综述)

高益必[1](2021)在《农业经纪人发展对村庄治理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省S村为例》文中指出

杨柳[2](2020)在《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开始推进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同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在农村,农户除了在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外,还利用互联网有效地选择、并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网络信息平台,借以推进农产品的交易,这使得不同类型平台的结构(尤其是信息结构)对农户的交易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为调查点,对该县416户地瓜种植户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农户从事地瓜交易的平台为切入点,以平台中的信息结构为关键点,将施坚雅等人分析的基层市场视为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一个平台,并以此为参照,探讨自主网络平台和既定网络平台这两类网络平台在交易中的运用,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传统交易平台,农户的销售渠道选择较为多元,他们既可以在专业地瓜交易市场上同外来的地瓜采购商进行跨区域地交易,又可以通过当地的地瓜“代办”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同时,传统集市平台的兴盛使得地瓜的零售交易仍然存在,而新型综合性交易市场(如超市)的兴起亦使得优质产品获得独立的交易机会。就信息结构来看,传统交易市场平台仍依附于原有的地域空间,交易形式仍以面对面沟通达成为主,但是,当“代办”和收购经纪人这类“中间人”日益增多时,传统地瓜交易市场的层级开始呈现出扁平化特征;同时市场信息得以在既定的空间内针对性地传达。农户选择传统平台进行交易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非传统平台而言,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2018年家庭纯收入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传统交易平台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与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拥有地窖、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只有户主的年龄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在自主网络平台(微信交流群)中,虚拟的时空结构使外来采购商的采购半径大大拓展,也使得农户获得了更具发散性的交易链接通道。微信交流群通过成员身份选择,使交易信息在不同成员之间有选择地传递,不同的交易对象能借助自主网络平台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而进行交易对象选择、价格谈判,并最终达成交易。由于农户种植规模及产品品质的差异,其在微信交流群的平台准入、信息发送和交易对象的选择等信息的获取上具有层级性特征。对影响农户选择微信交流群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不选择地瓜微信群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交易量、地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地瓜微信群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只有家庭的代际层级数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影响农户在微信交流群交易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农户的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农户的信息发送方式对其在微信群的交易均有正向影响;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成功交易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于从高到低报价和从低到高报价而言,农户不报价、从客户中间选择一个最高价的交易策略有助于帮助其更好的达成交易。在既定网络平台(“一亩田”平台)中,信息的内容、种类、频率均被平台设置成既定模式。此类平台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了控制单边卖方(农户)准入来实现与买方对接的信息发送模式,这使得此类平台更类似于全天候卖方集市,其通过对信息的甄别而实现匹配交易。此类平台的信息结构虽然具有虚拟时空的特点,但是却因为信息量大而具有横向匹配的层级性特点。这就使得在争取信息流通效率的过程中,那些交易量大、品质优、更具价格竞争优势的地瓜农户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交易匹配率而支付更高的平台使用费,去搜寻更合宜的交易对象。对影响农户选择“一亩田”作为交易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地瓜交易量对农户的平台选择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地瓜种植经验对农户能否成功在“一亩田”上达成交易有显着正向的影响;户主年龄与其平台选择在统计上呈负相关。对影响农户在“一亩田”平台交易效果的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注册与农户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关系;是否发送信息、农户收到的信息反馈速度、地瓜采购量对农户的平台交易量有正向影响;然而,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影响。本文最终得出四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夏津农户在从事地瓜种植时,由于资金、技术及风险偏好的差异而在种植规模及种植方式上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导致农户之间出现分化,并影响他们的地瓜交易行为;第二,传统市场平台、自主性网络平台与既定网络平台所蕴涵的信息结构特征影响着农户的交易平台选择,且不同的农户在这些平台中的交易行为存在差异;第三,当农户通过网络平台来促进农产品的交易时,互联网自身的超时空性则使得农户不必再囿于农村的基层市场体系逐级向上运输,这令传统的具有等级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第四,农户通过分散建立地窖来储存产品而获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使得该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利润分配发生改变,此类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拓展需要应对产业利润分配的事实,而提升终端产品的附加值。

朱堂林[3](2020)在《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氏沼虾是一种名优特水产品,罗氏沼虾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梳理,以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为研究主要内容,依托199位罗氏沼虾养殖户的有效调查问卷和相关人员的座谈结果以及对戚伍公司的案例分析,剖析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的状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基于此,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为目标,提出了促进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经历了试验推广、快速发展和波动调整三个阶段。基于养殖户的调查,结合与部分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负责人以及经纪人的座谈,从产前的苗种繁育、产中的养殖生产和产后的加工销售等方面,分析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并从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总结了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研究也表明,当前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包括:苗种品质退化,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养殖风险加大,尾水富营养化严重;产品创新不足,品种少且附加值低;价格变动频繁,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偏弱。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指导管理、科技研发能力、养殖户素质、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揭示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结合对罗氏沼虾产业化龙头企业戚伍公司的案例剖析,总结出影响其发展的四个要素,提炼出相关经验启示。根据理论分析和研究成果,提出了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一是加快良种选育步伐,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二是提高养殖户素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三是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虾业产业化水平;五是强化系统指导,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

潘菲[4](2019)在《汽车经销商YC公司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汽车销售行业在经历了10余年的高速发展后,逐步陷入了产能过剩、库存高企、增长乏力的困难局面。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连续2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全年乘用车销量增长-6%。市场持续走弱导致汽车经销商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经销商群体生存压力加剧。与此同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汽车互联网金融、汽车新零售等概念纷纷涌现;互联网巨头、大型汽车经销集团以及大批新兴的创业公司都在进行积极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机会不断涌现。福建YC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YC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B端+C端”双擎驱动的业务体系,主营业务为针对汽车二级经销商的供应链服务和针对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全国连锁汽车超市。截至2018年12月,YC公司在全国29个城市拥有46家直营门店,100余家合作交付店。现已成为华南地区较有影响力的汽车新零售企业。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媒体报道、实地调研等方式,对YC公司创始人、供应链体系、门店运作、线上运营、经纪人推广、互联网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详实调研,试图探析作为汽车新零售领域的一家创业公司成功生存并持续发展的原因。本文从商业模式画布、价值链、竞争战略等多种视角对YC公司的商业模式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YC公司的商业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创了汽车二级经销商的一种新形态,是传统汽车二级经销商向互联网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的升级版,也是对行业分散性的整合。第二,YC公司短期内的竞争优势已经形成。第三,YC公司尚未完全建立起“护城河”,其商业模式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并非不可能,竞争优势的持续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综合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相关的理论综述,包括商业模式、价值链、竞争战略等理论。第三章分析了YC公司所在行业的市场现状和竞争环境,揭示了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威胁。第四章对YC公司的发展历程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第五章运用了商业模式画布、价值链分析、竞争战略等理论,阐明了YC公司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并对竞争优势的持续性进行衡量。第六章为研究最终提炼的关键结论。

王梦思[5](2019)在《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研究 ——基于政策文献量化的分析》文中认为建立完备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多龙治水”的空间治理格局使得现行规划体系中部门间“规划打架”现象突出。近年来推动跨部门合作、构建整体性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面对“规划打架”这一典型的治理碎片化问题,我国尤其需要按照整体政府理论推动空间规划管理的跨部门合作。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各规划主管部门间的合作关系进行研究,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中构建部门间协同管理机制提供参考。本研究在理论分析我国空间规划体系中部门间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对中央层面各部门在空间规划政策制定中的合作进行定量测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不同阶段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并进行了演化分析,探讨了各阶段特征及演化规律;采用中心度与块模型等网络结构指标对合作网络的内部结构状态进行了刻画,明确了各部门在合作网络中的个体权力和网络角色,为合作网络的优化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1)1978-2018年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经历了萌芽、过渡、发展、跃升四个阶段,部门间合作主体逐渐增多、合作密切程度增加、合作持续性加强。(2)从个体权力来看,住建部、国土部、发改委3个部门权力相当,共同构成了合作网络的权力核心,环保部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住建部、发改委与国土部相比有明显差距。其他部门权力在各阶段存在较大差异,交通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在各阶段均有突出表现。(3)从网络角色来看,各阶段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均包含首属人、经纪人、谄媚者3种角色,不存在孤立者角色。首属人角色主要由国土部、住建部、发改委3部门扮演,与其他各块均有合作,在合作网络中地位最高。经纪人、谄媚者角色部门在各阶段存在较大差异,经纪人角色部门,虽然块内合作较少,但是它们和其他分块的合作依然非常紧密,谄媚者角色部门以各阶段新加入合作网络的部门为主,其内部合作关系较少,外部合作中也以向其他部门主动发出合作、服从其他部门为主,在空间规划管理中的地位偏低。以上结论表明,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还有待提升和优化:首先应该通过结构性机制如机构合并调整部门事权,减少首属人中的行动者数量。当前合作网络中,住建部、发改委、国土部3个核心权力部门虽然开展了很多合作但权力相当,不利于形成统一的综合性空间规划并发挥其统领作用,需要通过部门事权和职责整合来实现空间规划管理权的集中,由一个部门担任空间规划管理的权威机构。其次应该通过程序性机制推动政策制定、规划决策、执行等环节的部门间合作,实现部门间合作网络的整体提升。当前我国空间规划管理中的部门分割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应该通过立法等手段改革各类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程序、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及运作流程,此外还应该推动数据标准统一、实现规划许可及实施监测的数据共享等,以增强首属人角色部门与经纪人角色部门的双向合作,推动谄媚者角色部门与首属人、经纪人角色部门的主动对接,提升合作网络密度和凝聚力。

李觅[6](2019)在《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文中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结合起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延长了传统农业的产业链,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问题,是根本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花木产业是温江区的特色农业产业,随着温江区的经济发展,温江区花木产业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持续为当地农民带来收益。研究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无论对温江区花木产业的发展还是温江区农民收入的增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本文提供研究思路与依据;第二部分基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论述了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第三部分分析了温江区花木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包括产业分布情况、花木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收入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温江区农民的整体收入现状,并分析温江花木产业发展对发展温江经济及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第五部分以笔者调研所得数据为样本,运用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产生了产业聚集效应,总体上对当地农户收入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2)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以“农户+经纪人+市场”为主要模式,“农户+合作社+市场”模式发展不足,缺乏“农户+龙头企业+市场”模式;(3)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花木种植面积、是否与花木经纪人合作相关。其中,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量、花木种植面积、是否与花木经纪人合作与农户的产业化收入变化呈正相关,户主年龄与产业化收入变化呈负相关。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为:(1)完善现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多样化产业化经营模式;(2)开展技术指导与合作,增强花木产业科研能力;(3)规范花木市场,引导市场转型升级;(4)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温江花木独特性品牌形象。

张格[7](2019)在《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遂成为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接管之后,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金融中心。以此为基础,重庆金融市场成长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对抗战大后方的经济与金融影响极大,为国民政府坚持抗战以及抗战的最终胜利做出了贡献。目前学界对于战时重庆金融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战时重庆金融市场则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篇论文以重庆市档案馆未刊档案、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民国时期期刊与报纸、各地方志与文史资料为主要史料,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并结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对战时重庆金融市场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以求还原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原貌,探索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与特点,分析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财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论述,主要写作思路如下:文章首先解决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中各金融子市场的发展过程、发展原因以及发展结果等方面的问题。重庆开埠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人才的涌现以及金融机构的增加,促使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发展。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市场不完善、发展不健全且部分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货币市场、内汇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而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相对滞后。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在普遍的公债投机、公债价格骤跌以及全国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下,最终爆发了公债风潮,而公债风潮又进一步引发重庆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的动荡。为平息公债风潮,国民政府遂开始在重庆金融市场中实施金融统制政策,受此影响,重庆货币市场、内汇市场、票据市场、证券市场与利率市场均完成了变革。而原来发展相对滞后的黄金、保险与外汇市场则因为战时需求的增多以及金融投机的刺激而得到极大发展。重庆金融市场通过国民政府的政策干预也逐渐适应了战时状态,该金融市场的相关业务进一步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增多,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然后,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解决重庆金融市场在1937-1945年的地位变化问题。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十分迅速,地位空前提高,为近代以来之顶峰。全面抗战爆发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地位仅为区域性质的金融市场中心,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有限,影响范围较窄,与西南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也十分有限。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重庆金融市场开始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增加,资本额不断增长,金融市场规模继续扩大,与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的联系显着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重庆金融市场的影响范围突破了西南地区的限制,逐渐覆盖整个抗战大后方。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逐渐形成,而重庆金融市场则成为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核心。再者,文章通过论述重庆金融市场在战时发展的过程与地位,分析该时期重庆金融市场与战时经济、战时财政与战时社会的相互关系,并指出1937-1945年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对于战时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具有双重属性。重庆金融市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将自身的各种业务向抗战大后方各地金融市场中传播,推动各地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重庆金融市场为抗战大后方工、农、商业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渠道,为战时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另一方面,重庆金融市场也对战时经济与金融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从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开始,重庆金融市场就一直出现层出不穷的金融风潮。而导致金融风潮频发的原因是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金融投机等违法行为,大量的金融投机不仅破坏了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金融市场网络的秩序,同时也刺激了社会生产资本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社会游资增多,导致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日益严重,难以控制。另外,重庆金融市场在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与战时政府财政、社会均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而这些联系也影响着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轨迹,并进一步反映出重庆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论述完毕的内容为基础,总结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时代特点。重庆金融市场因处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具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在重庆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尤其在全面抗战后期,金融黑市与金融投机在重庆金融市场中频频出现,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与宏观调控功能逐渐失灵,而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与配置功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发挥作用,社会财富在此过程中逐渐集中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级之手,一般民众生活越发艰难,而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也越发严重。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秩序,国民政府也做出了及时的反应,努力整顿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其采取的方法主要为联合地方政府与重庆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政策监管、机构监管与行业自律等。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本身的政策失误,政府内部的腐败以及民间组织自律能力的低下,多种形式的监管与自律均不能起到稳定金融市场的效果,最终使得重庆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一直延续至全面抗战结束。同时,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均获得发展,并呈现出现代化的特点,而这对于重庆金融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李雅娴[8](2018)在《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不断提高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在现代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产品经纪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各种政策也相继出台。2010年,随着第一次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新疆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喀什地区作为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产品经营流通活动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产品经纪人的出现则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经营流通活动。但目前,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的农产品经纪人已经影响了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对现有的培训数据汇总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培训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问卷形式对目前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需求展开调查,利用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有举办单位、培训时间和方式以及参加培训人员的文化程度,并根据以上因素提出的解决对策为加强宣传和扶持、改善培训方式、推动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化等,最终实现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经纪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起来重要。

刘妮雅[9](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常倩[10](2018)在《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羊肉作为一种优质肉类,已成为居民肉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羊肉消费需求的拉动下,中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中国肉羊产业发展面临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资源与环境的制约、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提升等多方压力,同时肉羊产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在此严峻形势下,肉羊产业如何组织以提升经营效益,改善产品质量,实现肉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政府以及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维度对肉羊产业组织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制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首先利用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对肉羊产业主体效益、产品质量、产业组织进行理论分析,并探讨肉羊产业组织对效益与产品质量的作用机理,从而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从肉羊产业的关键环节出发,对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组织形式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再次研究肉羊养殖和屠宰加工两个环节的纵向协作问题,对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决定因素及其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合同设计与农户参与等进行分析;接下来将肉羊产业相关辅助行业和机构纳入分析范围,研究肉羊产业的空间集聚问题;之后,采用计量模型检验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最后探讨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如何优化以实现效益与质量的提升。本文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产业组织是影响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产业组织可以通过影响成本和产品差异化而影响生产者效益,通过影响生产者质量控制的能力和动力而作用于产品质量。第二,肉羊养殖环节组织效率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激励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家庭经营到养殖合作社,再到公司制肉羊养殖,生产成本优势降低,而差异化优势凸显。第三,肉羊屠宰加工是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关键环节。肉羊屠宰加工呈现从以肉羊屠宰为主,到羊肉分割分级,再到羊肉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的不同发展阶段,产品差异化程度和价值逐渐提升。第四,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是企业对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权衡的结果,企业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是推动紧密纵向协作的重要因素。第五,肉羊产业集聚对相关主体效益和产品质量的影响是混合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研究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有:第一,从效益和质量两个视角综合分析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第二,将质量的品质与安全属性区别分析,并建立生产者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用以定量分析。第三,利用微观调研数据计量分析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的影响。

二、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子: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主题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框架、研究方法及数据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2.2 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数据描述
3.研究区域及农产品属性概述
    3.1 夏津县简介及其农业区域特征
    3.2 夏津县的地瓜种植与储藏
    3.3 地瓜种植、窖藏的成本与收益
4.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市场行为
    4.1 夏津的传统交易平台及农产品交易的演变
    4.2 地瓜交易的传统交易平台:类型与特征
    4.3 传统交易平台的信息结构
    4.4 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地瓜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自主网络平台的农户交易行为
    5.1 夏津县地瓜交易中的自主网络平台
    5.2 自主网络平台中农户信号发送与交易对象选择
    5.3 自主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5.4 自主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
    6.1 既定网络平台的组织概况:基于“一亩田”的分析
    6.2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发送与信息反馈
    6.3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6.4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搜寻与信号发送
    6.5 既定网络平台上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7 结论与讨论
    7.1 群体分化、信息不完整与有限理性:对于农户行为的再认识
    7.2 网络平台的运用与市场体制的嬗变
    7.3 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链的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现状评价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特色农业
        2.1.2 产业集群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
    2.2 基本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第3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状况
    3.1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阶段
        3.1.1 试验推广阶段
        3.1.2 快速发展阶段
        3.1.3 波动调整阶段
    3.2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
        3.2.1 从产前的苗种繁育情况看
        3.2.2 从产中的养殖生产情况看
        3.2.3 从产后的加工销售情况看
    3.3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成效
        3.3.1 龙头企业作用凸显
        3.3.2 行业协会效用初现
        3.3.3 产业集聚雏形形成
        3.3.4 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
第4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苗种品质退化,良种覆盖率亟待提高
        4.1.2 养殖风险加大,尾水富营养化严重
        4.1.3 产品创新不足,品种少且附加值低
        4.1.4 价格变动频繁,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
        4.1.5 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偏弱
    4.2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指导管理缺位
        4.2.2 科技研发能力不强
        4.2.3 养殖户素质不高
        4.2.4 市场机制还不完善
        4.2.5 社会化服务不到位
第5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案例分析
    5.1 戚伍公司基本情况
    5.2 戚伍公司发展效益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5.3 戚伍公司发展要素
        5.3.1 资源和区位要素
        5.3.2 政策要素
        5.3.3 技术创新要素
        5.3.4 人力和领导要素
    5.4 戚伍公司案例启示
        5.4.1 注重龙头企业带动
        5.4.2 注重产品品质提升
        5.4.3 注重销售渠道拓展
        5.4.4 注重企业品牌建设
第6章 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对策
    6.1 加快良种选育步伐,‘有效防范控制各类风险
        6.1.1 完善苗种繁育体系
        6.1.2 科学规避各类风险
    6.2 提高养殖户素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
        6.2.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6.2.2 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6.2.3 加大尾水治理力度
    6.3 推动产品提档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6.3.1 深化罗氏沼虾加工
        6.3.2 创新流通服务方式
        6.3.3 重视品牌开发保护
    6.4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升虾业产业化水平
        6.4.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6.4.2 提高组织化程度
        6.4.3 拓展休闲观光功能
    6.5 强化系统指导,补齐社会化服务短板
        6.5.1 注重科学规划引导
        6.5.2 规范经纪人行为
        6.5.3 加大金融保险支持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罗氏沼虾产业发展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汽车经销商YC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与分析工具综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分析框架
        一、五力模型概述
        二、分散型行业理论
    第二节 商业模式分析框架
        一、商业模式概述
        二、商业模式画布
    第三节 价值链分析理论
        一、价值链概述
        二、价值链活动
        三、价值主张
第三章 汽车经销行业分析
    第一节 我国汽车经销行业发展分析
        一、我国汽车经销行业发展总体状况
        二、汽车经销行业分散性分析
    第二节 汽车经销行业竞争性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者
        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三、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五、替代品的威胁
第四章 YC公司案例
    第一节 YC公司概况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YC公司的商业模式
        一、基本概况
        二、车源端:汽车供应链体系
        三、客源端:流量获取与用户增长
        四、交易场景:连锁汽车超市
        五、TO B业务业务:汽车经销商服务平台
        六、互联网产品与信息系统
        七、企业管理
        八、规模扩张
    第三节 未来发展
        一、供应链金融服务
        二、汽车后市场业务延伸
        三、互联网产品创新
第五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YC公司经营分析
        一、成长能力分析
        二、运营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 YC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一、YC公司商业模式逻辑分析
        二、YC公司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三、YC公司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第三节 YC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一、YC公司的价值主张
        二、YC公司价值链分析
        三、竞争优势面临的挑战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研究 ——基于政策文献量化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跨部门协同机制及我国跨部门协同的特点
        2.1.1 跨部门协同的内涵及机制
        2.1.2 我国跨部门协同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2.2 空间规划管理中的跨部门协同
        2.2.1 空间规划管理中的部门协同机制
        2.2.2 我国的空间规划协同研究
    2.3 部门间合作关系的观测
        2.3.1 政策文献量化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主要概念与理论
    3.1 主要概念界定
        3.1.1 空间规划
        3.1.2 跨部门协同
        3.1.3 合作网络
    3.2 理论基础
        3.2.1 整体政府理论
        3.2.2 组织间合作网络理论
第4章 我国空间规划政策的部门间合作及测度
    4.1 空间规划理论发展阶段及其“跨部门性”
        4.1.1 理论发展阶段
        4.1.2 空间规划的“跨部门性”
    4.2 我国现行空间规划类型及地位
        4.2.1 我国现行空间规划体系构成
        4.2.2 各类空间性规划的地位
    4.3 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部门间关系分析
        4.3.1 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部门间冲突
        4.3.2 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部门间合作
    4.4 空间规划政策过程中的部门间合作及其表现
        4.4.1 政策过程阶段视角下的部门间合作
        4.4.2 空间规划政策制定阶段的部门间合作及其表现
        4.4.3 空间规划政策执行阶段的部门间合作及其表现
        4.4.4 空间规划政策评估阶段的部门间合作及其表现
    4.5 中央层面各部门政策制定合作测度及阶段划分
        4.5.1 政策文献的检索方法及筛选
        4.5.2 合作主体及方向确定
        4.5.3 部门空间政策制定合作的阶段划分
第5章 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演化
    5.1 各阶段合作网络构建
        5.1.1 萌芽阶段
        5.1.2 过渡阶段
        5.1.3 发展阶段
        5.1.4 跃升阶段
    5.2 合作网络演化特征
第6章 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结构分析
    6.1 个体权利分析
        6.1.1 点度中心度
        6.1.2 中介中心度
    6.2 网络角色分析
        6.2.1 行动者分块情况及角色判断
        6.2.2 对比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致谢

(6)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 文献综述
        1.5.1 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1.5.2 对农民收入的研究
        1.5.3 对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研究
        1.5.4 文献综评
2、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花木产业
        2.1.2 农业产业化
        2.1.3 农民收入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分工协作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3 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机理分析
        2.3.1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3.2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2.3.3 改变农民收入结构
3、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情况
    3.1 温江区花木产业分布情况及其规模
    3.2 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模式
        3.2.1 “农户+合作社+市场”模式
        3.2.2 “农户+经纪人+市场”模式
    3.3 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特点
        3.3.1 品种多且具特色
        3.3.2 产业化体系日趋完整
        3.3.3 显现出较强的区域及品牌效应
    3.4 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3.4.1 花木市场供需不平衡
        3.4.2 核心竞争力缺失
        3.4.3 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缺失
        3.4.4 产业升级转型要素保障不足
4、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4.1 温江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4.1.1 温江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4.1.2 温江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4.1.3 温江区农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
    4.2 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2.1 温江区花木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2.2 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
        5.1.3 数据来源与分析
    5.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现有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多样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6.2.2 开展技术指导与合作,增强花木产业科研能力
        6.2.3 规范花木市场,引导市场转型升级
        6.2.4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打造温江花木独特性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金融市场与近代重庆金融市场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时间的概念辨析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全面抗战爆发后重庆金融市场的动荡
    第一节 1937 年之前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一、货币市场从混乱向统一与规范发展
        二、以申汇交易为主的重庆内汇市场
        三、重庆证券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四、全面抗战之前尚未充分发展的市场
    第二节 公债风潮与重庆证券市场的动荡
        一、重庆公债风潮的爆发
        二、公债风潮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重庆比期风潮与利率市场的动荡
        一、全面抗战前期重庆利率市场的动荡
        二、1938 年-1940 年利率市场的平稳发展
        三、1941 年重庆利率风潮与比期的废除
        四、日拆制度时期的重庆利率市场
    第四节 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筹备与争论
        一、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的必要性
        二、筹备重建后方证券交易所及其引发的论争
    小结
第二章 重庆传统金融市场在战时的变革
    第一节 重庆向法币发行中心的转型
        一、1937-1938 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中心的内迁
        二、1939-1942 年重庆法币发行中心的建立与巩固
        三、1942 年之后的重庆法币发行中心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的重庆票据市场
        一、重庆票据交换的曲折发展
        二、重庆票据承兑贴现的快速发展
    第三节 全面抗战时期重庆内汇市场变迁
        一、1937-1941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二、1942-1945 年的重庆内汇市场
    小结
第三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第一节 战时重庆外汇市场的崛起
        一、追随上海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二、独立发展时期的重庆外汇市场
    第二节 战时重庆黄金市场与黄金风潮
        一、黄金统制初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二、黄金统制成熟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三、开放黄金自由交易时期的重庆黄金市场
    第三节 战时重庆的保险业与保险市场
        一、全面抗战爆发与重庆保险市场兴起(1937-1941)
        二、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发展与兴盛(1942-1945)
        三、战时重庆保险市场的主要保险业务
    小结
第四章 战时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政策与法令监管
        二、国民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主要机构
    第二节 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一、地方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监管的开端
        二、四川省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三、重庆市政府对重庆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三节 重庆金融业对重庆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一、重庆市银钱业同业公会对金融市场的自律监管
        二、重庆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对保险市场的自律监管
        三、重庆市银楼业同业公会对黄金市场的自律监管
    小结
第五章 重庆金融市场在抗战大后方的中心地位
    第一节 重庆货币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法币在抗战大后方各主要金融市场的推广
        二、重庆票据市场在大后方的延伸
        三、重庆利率市场对于大后方的影响
    第二节 重庆黄金与外汇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重庆黄金市场在大后方各地的拓展
        二、以重庆为核心的抗战大后方外汇市场网络的构建
    第三节 重庆保险市场在大后方的网络辐射
        一、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南的网络构建
        二、战时保险市场在西北的网络构建
    小结
结语
    一、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双重性
    二、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作用分析
    三、全面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的特点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阶段发表文章

(8)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农产品经纪人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农产品经纪人的内涵
        2.1.1 经纪人的含义
        2.1.2 农产品经纪人含义
        2.1.3 农产品经纪人的组织形式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农产品经纪人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述
第3章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现状
    3.2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现状
        3.2.1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规模分析
        3.2.2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人员性别情况分析
        3.2.3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人员族别情况分析
        3.2.4 喀什地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人员年龄情况分析
        3.2.5 喀什地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人员文化程度分析
        3.2.6 喀什地区参加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方式及内容分析
    3.3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存在问题
        3.3.1 农产品经纪人民族分布不平衡
        3.3.2 农产品经纪人年龄分布不平衡
        3.3.3 农产品经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
        3.3.4 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3.3.5 培训次数较少且形式单一
        3.3.6 培训效果不明显
        3.3.7 农产品经纪人自身对于培训不重视
第4章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
    4.1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分析
        4.1.1 对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4.1.2 对培训方式的需求分析
        4.1.3 对培训地点的需求分析
        4.1.4 对举办培训单位的需求分析
        4.1.5 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4.1.6 对政府支持类型的需求分析
    4.2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2.3 样本分析
    4.3 模型设定与实证分析
        4.3.1 模型设定
        4.3.2 实证分析
        4.3.3 结论
第5章 改善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需求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培训范围
    5.2 提高农产品经纪人自身综合素质
    5.3 开展符合实际情况、具有针对性的培训
    5.4 创新培训形式,增加培训次数
    5.5 改善培训教师师资结构,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5.6 加强对培训效果的回访,使培训获得较高认可度
    5.7 加大农产品经纪人自身对培训的重视
    5.8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9 农产品经纪人职业化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10)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说明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逻辑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肉羊产业效益与产品质量的理论分析
    2.3 肉羊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
    2.4 肉羊产业组织影响效益与质量的机理分析
    2.5 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现状与组织特征
    3.1 中国肉羊产业发展历史
    3.2 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3.3 肉羊产业组织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肉羊家庭经营分析
    4.1 肉羊家庭经营的概念
    4.2 肉羊家庭经营的优势
    4.3 肉羊家庭经营的分化
    4.4 肉羊家庭经营面临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肉羊企业化经营分析
    5.1 肉羊养殖合作社
    5.2 公司制肉羊养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产品差异化与价值提升的肉羊屠宰加工分析
    6.1 肉羊屠宰加工组织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6.2 肉羊屠宰加工发展不同阶段
    6.3 肉羊屠宰加工的效益与质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的肉羊产业纵向协作分析
    7.1 纵向协作的基本形式与运行机制
    7.2 纵向协作形式对效益与质量的影响分析
    7.3 纵向协作形式的决定
    7.4 肉羊产业纵向协作的实证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多种效应整合的肉羊产业集聚分析
    8.1 肉羊产业集聚特征
    8.2 肉羊产业集聚的理论分析
    8.3 肉羊产业集聚的效益与质量效应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与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9.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9.2 产业组织对肉羊养殖效益影响的计量分析
    9.3 产业组织对肉羊质量控制影响的计量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提升肉羊产业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1 提升肉羊产业主体组织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2 提升肉羊产业纵向协作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3 提升肉羊产业集聚效益与质量的运行机制优化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完善肉羊产业组织、促进效益与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11.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经纪人发展对村庄治理影响的研究 ——以湖北省S村为例[D]. 高益必. 湖北大学, 2021
  • [2]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D]. 杨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3]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朱堂林. 扬州大学, 2020(05)
  • [4]汽车经销商YC公司商业模式研究[D]. 潘菲. 厦门大学, 2019(08)
  • [5]我国空间规划政策制定的部门间合作网络研究 ——基于政策文献量化的分析[D]. 王梦思.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 李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抗战时期重庆金融市场研究(1937-1945)[D]. 张格. 西南大学, 2019(01)
  • [8]喀什地区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雅娴.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10]基于效益与质量提升的肉羊产业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 常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农村急需四种经纪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