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沼泽特征分析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沼泽特征分析

一、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明,黄咸雨,陈旭[1](2021)在《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以往的泥炭普查主要围绕规模较大的泥炭资源展开,对零星分布在南方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关注较少,而这些泥炭地正遭受着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干扰。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区的泥炭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通过收集和整理具有年代学数据的亚热带山区泥炭地的文献资料,阐述了中国亚热带山区13个省(直辖市)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以造炭植物为草本植物的埋藏型泥炭地为主,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气候相对冷湿的山区;20处典型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区的年平均气温多为10~20℃,降水量多为1 500~2 000 mm,在气候略偏干的条件下,泥炭地全新世总有机质含量较大,泥炭的堆积速率较大。

邢晶晶,金胶胶,彭超,张志麒,熊欢欢,张洪茂[2](2021)在《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脊椎动物多样性概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的了解和保护大九湖湿地环境和资源,在2016~2018年间对湿地动物多样性进行了12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到脊椎动物26目78科232种,其中鱼类2目2科12种,两栖类2目5科12种,爬行类1目6科14种,鸟类16目52科167种,兽类5目13科27种;其中东洋种有114种,古北种有69种,广布种有37种;以金雕(Aquila chrysaetos)、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79种。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析,多样性表现为鸟类>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均匀性表现为爬行类>鸟类>兽类>两栖类>鱼类。结果表明大九湖湿地脊椎动物具有种类较多、多样性较高、国家级保护动物较多但种群密度低、优势种不明显、湿地鸟类较多、东洋界种占优势等特点,是湿地及林灌丛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

刘垚垚,葛继稳,斯南雍茜,蒋浩,袁梦媛,冯亮,张志麒[3](2021)在《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产甲烷菌群落组成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2月~2019年11月,采用涡度相关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湖北省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对象,对甲烷(CH4)通量以及产甲烷菌群落组成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及分析表明:大九湖泥炭湿地研究期间表现为CH4的源,CH4总排放量为9 333.26 mg·m-2,CH4日平均排放通量为18.50 nmol·m-2·s-1,冬、春、夏、秋四季的CH4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46、4.62、36.81、25.92 nmol·m-2·s-1,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研究区产甲烷菌优势菌群为Methanoregula(66.73%)和Methanocella(21.99%);对样本中产甲烷菌的Shannon指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同一季节不同深度的样本中产甲烷菌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深度的增加,产甲烷菌的多样性指数呈下降趋势;同一深度不同季节的样本中产甲烷菌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夏季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与CH4排放通量为强正相关关系,春季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与CH4排放通量为强负相关关系,Methanothermus与CH4排放通量为显着正相关关系,Methanolinea与CH4排放通量为显着负相关关系。

牟利[4](2021)在《鄂西南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交换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泥炭藓湿地作为与大气主要温室气体CH4和CO2交换的重要“窗口”,其碳收支状况将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然而,目前亚热带亚高山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的碳收支情况尚无定论。本研究以位于鄂西南典型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为研究对象,用静态箱法为主要技术手段,对不同覆被类型的泥炭藓湿地CH4、CO2通量和温度、水位等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以探明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碳通量的交换特征以及覆被类型和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丰富对泥炭藓湿地碳交换的理解。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泥炭藓湿地主要有裸露地(B)、泥炭藓覆被(S)和金发藓覆被(P)等三种覆被类型都是CH4的排放源,整体表现出P>S>B的规律,并且表现出一直致的季节变化特征,各覆被类型下的CH4排放量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特征。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的CH4排放量差异不明显。(2)泥炭藓湿地CO2的通量中,B样地的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和生态系统呼吸量(Re)的平均值为2.84 mg C·m–2·h–1;S样地的NEE、Re和总初级生产力(GPP)平均值分别为-6.09、25.66和-31.75 mg C·m–2·h–1;P样地的NEE、Re和GPP平均值分别为-5.30、25.91和-31.21 mg C·m–2·h–1。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O2月通量和季节通量差异较大,Re和GPP通量整体与时间变化有关,但是植被类型之间存在差异。(3)B样地是净碳源,年净碳通量为32.43 g C·m–2;S和P样地年净碳通量分别为-45.50 g C·m–2和-37.18 g C·m–2,是碳汇。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碳吸收量:泥炭藓样地>金发藓样地>裸露地。(4)覆被类型和温度是影响泥炭藓湿地碳通量的主要因素。其中,三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H4和CO2排放速率随着温度上升而增强,两者之间拟合呈指数函数关系。水位对泥炭藓湿地CH4通量没有影响,但是对CO2通量有影响。

熊蔚[5](2021)在《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文中提出植被格局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植被的分布位置、布局状况及其形成的群落结构,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本研究选取亚热带山地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典型斑块,通过设置典型样带和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记录样方内出现的所有植物种类及植物的株高、盖度;并采集土壤、地下水、大泥炭藓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分析,通过植被数据和环境因子参数相关性的分析以探究(1)大九湖泥炭藓湿地植被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子,(2)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关键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种群的分布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旨在为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沿垂直湖岸带方向环境因子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变异系数最大的是两个化学计量比:土壤TOC/TN、地下水TN/TP;其次是地下水TP、土壤容重、土壤固相比、地下水TN、地下水位;变异系数较小的理化因子是地下水p H、土壤p H、土壤孔隙度、土壤液相比。其中地下水位、土壤TOC、土壤TN、土壤AHN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2)所选取典型样带内共统计植物35种,隶属于21科32属,灌木仅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1种,草本植物31种,藓类植物3种。其中莎草科、菊科、禾本科、蓼科、蔷薇科植物较多。藓类植物有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皱蒴藓(Aulacomnium androgynum)3种,其中大泥炭藓是其建群种。(3)大九湖泥炭藓湿地沿垂直湖岸距离的增加形成11种不同的群落类型,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从湖边向外依次为:拂子茅-大泥炭藓群丛→丝叶苔草-大泥炭藓群丛→大戟属一种+丝叶苔草-大泥炭藓群丛→分株紫萁-大泥炭藓群丛→丛毛羊胡子草+丝叶苔草-大泥炭藓群丛→藜芦+丝叶苔草-大泥炭藓群丛→拂子茅+地榆-大泥炭藓群丛→地榆+丝叶苔草-大泥炭藓群丛→红穗苔草+地榆-大泥炭藓群丛→地榆+丝叶苔草群丛→绣线菊-地榆群丛。11个群落的Patrick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沿垂直湖岸距离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再下降最后升高的趋势。在群丛Ⅰ处4个多样性指数均最小,在群丛XI 4个多样性指数均最大。(4)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前两轴累积解释率达45.82%。第一轴主要反映植物和群落沿土壤p H、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第二轴主要反映土壤TP、TOC、TN的变化趋势。综合来看,影响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物种和群落分布最关键环境因子是土壤养分TP、TOC、TN,其次是土壤酸碱度和地下水位。(5)随着垂直湖岸带距离的增加,大泥炭藓种群生产力(头状枝数、盖度、生物量)和藓丘高度对距离的响应具有一致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大泥炭藓在垂直湖岸带40 m左右生长最好,藓丘在距湖岸40 m左右达到最高。(6)地下水位和土壤TOC含量是影响大泥炭藓种群生长及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地下水位通过影响头状枝光合和呼吸作用,土壤TOC通过影响大泥炭藓吸收同化到组织中的TC,来影响其生长。在本研究范围内,地下水位、土壤TOC、组织TC均对大泥炭藓生长产生促进作用。

张文娟[6](2021)在《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泥炭藓因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被大量开采,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特别是夏季伏旱气候的影响,泥炭藓湿地遭受干旱胁迫,导致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遭到严重破坏,人工种植泥炭藓以恢复泥炭藓湿地及加速泥炭藓繁殖成为可供选择的途径。目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的优势物种—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仍少有报道。本研究以亚热带山地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分梯度:(施水5ml、7.5ml、10ml);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吲哚乙酸(IAA)、萘乙酸(NAA)、赤霉素(GA3)、6-苄基腺嘌呤(6-BA);4个浓度梯度:0.1mg/L、1mg/L、10mg/L、100mg/L。进行喷施控制实验,探究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不同的水分梯度下,喷施试剂组相比于对照组,对大泥炭藓分枝长度、头状枝数量、覆盖面积、生物量都有显着的促进作用。(2)正常水分条件与轻微干旱胁迫下:在IAA(100mg/L)、NAA(1mg/L)、GA3(10mg/L)、6-BA(0.1mg/L)浓度处理下,对大泥炭藓生长影响的效果达到最佳。严重干旱胁迫下:在IAA(100mg/L)、NAA(0.1 mg/L)、GA3(1mg/L)、6-BA(0.1 mg/L)浓度处理下,对大泥炭藓生长影响的效果达到最佳。(3)正常水分条件下,大泥炭藓八个生理指标中(TN、TP、TK、N:P、N:K、P:K、总叶绿素、可溶性糖),TN是影响大泥炭藓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其回归模型为:Y=-0.029*TN+0.506,(R2=0.413,P<0.001)。在本研究范围内当大泥炭藓TN含量超过6.8 mg/g时,对大泥炭藓的生长产生限制作用。轻微干旱胁迫下,在八个生理指标中(TN、TP、TK、N:P、N:K、P:K、总叶绿素、可溶性糖),TP是影响大泥炭藓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其回归模型为:Y=-0.116*TP+0.349,(R2=0.172,P<0.01)。严重干旱胁迫下,在八个生理指标中(TN、TP、TK、N:P、N:K、P:K、总叶绿素、可溶性糖),N:K是影响大泥炭藓生产力的最重要因子,其回归模型为:Y=-0.029*(N:K)+0.25,(R2=0.444,P<0.001)。对TN、TP、N:K含量的限制性作用需要进一步实验进行阐释。(4)在正常水分条件下,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处理对大泥炭藓可溶性糖无显着性差异。在干旱胁迫下,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显着增加大泥炭藓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大泥炭藓在干旱胁迫中维持体内正常的所需水分,提高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5)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大泥炭藓生产力不断下降。但相比于对照组,喷施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显着增加大泥炭藓的生产力。本研究筛选出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浓度,研究结果对加速泥炭藓湿地的恢复与泥炭藓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牟利,吴林,刘雪飞,李小玲,王涵,吴浩,余玉蓉,杜胜蓝[7](2021)在《鄂西南亚高山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文中研究指明沼泽湿地是大气甲烷(CH4)的重要来源,但有关亚热带亚高山沼泽湿地CH4排放的研究却鲜有报道,特别是对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的精确估算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选择鄂西南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间,使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原位测定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通量,同步记录大气和地下5 cm土壤的温度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结果表明:(1)光照下,裸露地(B)、泥炭藓(Sphagnum paluster)(S)、金发藓(Polytrichum commune)(P)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C通量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12–1.372、0.022–1.474、0.027–3.385 mg·m–2·h–1;遮光处理下,B、S、P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C通量的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0.012–1.372、0.009–1.839、0.017–2.484 mg·m–2·h–1,均为CH4排放源。同时,光照条件下不同覆被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略大于黑暗条件,但差异不明显。(2)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即: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夏季CH4排放量显着大于其他季节,占全年的57%–84%。该研究发现泥炭藓沼泽湿地CH4通量均与气温和地下5 cm土壤温度极显着相关,且CH4排放量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加,表明温度是影响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3)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的年平均和年累计CH4排放量均依次为:P>S>B,P显着大于B。该研究发现植被类型与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覆被类型是影响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空间变异的主要因子。(4) 3种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量均与地下水位变化不相关。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规律,同时也为区域碳循环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王锐诚[8](2021)在《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地甲烷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以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泥炭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类型之一,尤其对陆地生态系统而言。全球泥炭沉积以总占比约3%的陆地面积却存储着将近30%的陆地有机碳,使之成为可以影响和调控全球碳循环过程的富碳载体。鉴于泥炭地的发育和演化与自身的水热配置条件存在着本质且紧密的关联,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的泥炭生态体系在多数事件内均以相对平衡且平和的“富碳碳库”兼顾“储水水库”的角色参与并且维持着全球碳循环。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以及气候变暖、极端降水和极端干旱等事件使得泥炭地生态功能发生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固定碳汇逐渐演化成不稳定碳库甚至碳汇碳源交替角色,对全球碳循环造成明显的影响和改变,因此泥炭地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中被高度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探索泥炭地碳循环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科学课题,尤其是泥炭地碳循环中的甲烷循环过程,更是热点中的热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地处30°N,是全球范围内罕见的中低纬度亚热带亚高山泥炭湿地,其典型的沉积连续特点结合封闭式的亚高山盆地地形以及单一雨养型贫营养泥炭藓泥炭地沉降特征,使其成为理想的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不同于高纬极地泥炭和低纬赤道泥炭,中纬度大九湖泥炭其独特的气候环境水热配置以及特殊的亚高山沉积特征可能会孕育着独特的碳循环甲烷循环过程。基于此,本次研究以大九湖泥炭湿地为核心研究区,以微生物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结合功能群核酸DNA分析为主要技术手段,将现代过程监测与地质沉积序列深时钻孔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相结合,秉承“将今论古,以古示今”的学术思想去探索中纬度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地甲烷代谢循环过程及其相关驱动机制。目前所获得具体进展如下:一、阐明了大九湖泥炭湿地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群落分布,揭示了产甲烷古菌受水位控制,而甲烷氧化细菌群落分布则与甲烷浓度相关,群落丰度受水位调控。对中纬度大九湖泥炭湿地进行现代过程环境监测以及甲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分析,结果显示:现代过程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微生物群受不同的环境因子条件控制。产甲烷古菌主要为rice cluster I、related rice cluster I以及fen cluster,尤其在泥炭垂向剖面的中和下层位点;上层泥炭则主要以Methanoregulaceae为主要产甲烷古菌;结合泥炭剖面垂向位点微环境信息,CCA分析显示水位值是显着控制大九湖泥炭地产甲烷古菌群群落组成以及垂向分布的唯一环境因子。同时基因定量分析表明产甲烷古菌群mcr A基因绝对丰度对泥炭垂向剖面样点水位值以及溶解氧呈现显着(p<0.01)负相关;与泥炭地产甲烷古菌生标化合物古菌醇通量和GDGT-0通量极显着(p<0.001)负相关于泥炭地水位值以及溶解氧相吻合。对比于产甲烷古菌群,甲烷氧化细菌群落丰度以及垂向分布规律则明显不同。泥炭垂向剖面的上层和中层泥炭位点甲烷氧化细菌功能群主要以II型Methylocystis为优势种群,然而下层则以I型Methylospira以及Methylomonas占据主导;CCA分析显示泥炭甲烷浓度是唯一显着(P=0.034)控制甲烷氧化细菌功能群群落结构及分布的环境因子。其功能基因定量结果显示甲烷氧化菌pmo A基因绝对丰度对垂向泥炭剖面样点水位值以及溶解氧呈现极显着(p<0.01)正相关。此外,甲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的共发生网络结构模块也进一步验证了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的群落垂向分布规律。二、揭示了作为古水位指标的藿类化合物的微生物源群落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承接前文可知泥炭地水位值是显着影响泥炭地甲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的环境因子,因此建立泥炭水位值微生物地质代用指标可以为后续古今结合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甲烷循环提供更多保障。笔者总结前人研究,目前产藿类微生物以及藿类化合物通量已经被很好地应用于古水文的重建,但是对于产藿类微生物功能群的生态学了解依然薄弱。基于大九湖泥炭宏基因组数据基础和全球公开可引用的有关产藿类微生物藿烷环化酶基因的数据,笔者探讨了多生态系统背景下产藿类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产藿类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布具有高度生境特异性。其中Acidobacteria是泥炭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产藿类微生物群;珊瑚礁则全部为Betaproteobacteria;酸性矿坑水和热泉等极端生态系统产藿类微生物群中,未知产藿类微生物种群占比分别为30.50%和89.58%,暗示着可能存在大量潜在的新型产藿类微生物菌群。笔者进一步对全球范围内产藿类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信息进行Canoco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载体TOC总有机碳(P=0.006)、p H酸碱度(P=0.002)、DO溶解氧(P=0.034)以及盐度(P=0.02)对全球产藿类微生物功能群群落结构以及分布特征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而其中溶解氧条件可能是泥炭系统中关键的影响因子。与核酸分子反映其群落组成和分布相一致,泥炭产藿类生物标志化合物藿类含量数据表明,现代过程泥炭地藿类含量指标与水位值以及溶解氧均呈现极显着(P=0.001)正相关。三、结合类脂化合物和核酸分子生物学证据,揭示了大九湖全新世以来甲烷循环的两阶段模式及其驱动机制。笔者对神农架大九湖泥炭钻孔ZK3样品进行甲烷微生物生标脂类化合物以及功能基因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全新世13.00 kyr BP以来,大九湖泥炭地产甲烷代谢过程呈现出两段式模式,与大九湖泥炭沉积速率基本完全吻合;基于MATLAB的插值拟合结果表明产甲烷代谢过程指标古菌醇通量、GDGT-0通量以及功能基因mcr A绝对定量与泥炭地沉积速率极显着(p<0.01)正相关。而同时水文变化指标藿类通量和基于植硅体反映的水位值以及温度变化曲线对产甲烷代谢指标则没有稳定的显着相关性。基于此,笔者推测中纬度大九湖泥炭地全新世以来泥炭沉积速率驱动产甲烷代谢过程发生,而非水文波动和温度变化;是不同于极地泥炭和赤道泥炭产甲烷过程的全新驱动机制。相对于产甲烷代谢过程,甲烷氧化细菌介导的甲烷氧化过程明显受水文条件控制,其pmo A基因丰度与泥炭植硅体重建的水位值呈现显着(r=0.81,p=0.014)正相关关系;同时温度与沉积速率指标对甲烷氧化指标pmo A基因绝对丰度并无任何显着相关性暗示温度和沉积速率并不影响大九湖甲烷氧化过程。因此,对于中纬度亚热带大九湖泥炭地自全新世13.00 kyr BP以来,泥炭沉积速率和水位变化波动是驱动大九湖泥炭地甲烷代谢循环过程-产生/氧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四、晚更新世以来大九湖水文变化驱动产甲烷代谢过程及其驱动机制。承接前文ZK3钻孔研究结论,笔者对大九湖泥炭深钻ZK7样品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实验分析发现:晚更新世以来,大九湖泥炭地产甲烷代谢指标古菌醇通量和GDGT-0通量与水文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具有相关变化趋势,暗示晚更新世以来水文条件波动驱动产甲烷过程;尤其是深海氧同位素第三阶段(MIS3)中期距今约41.10 kyr BP,产甲烷微生物指标出现最高峰值,而同时期氧化还原指标GDGT-0/Cren以及藿类通量水文指标均指示此时大九湖处于高水位极端厌氧的状态,也印证了晚更新世阶段5/4/3期间水文条件驱动大九湖产甲烷代谢过程。此外,温度以及沉积总有机碳对晚更新世阶段5/4/3期间大九湖地区产甲烷代谢过程没有明显的影响和驱动作用。总而言之,本次课题依托大九湖科研基地,结合微生物有机化学生标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技术手段,从古今结合的角度,全面还原和重建了中纬度亚热带泥炭地全新世甚至晚更新世以来甲烷代谢循环过程。论文的创新点在于:1、率先将古DNA方法引入到泥炭地甲烷循环重建中,揭示了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全新世以来的定量变化,刻画出全新世以来甲烷循环代谢过程;2、区别于极地泥炭和赤道泥炭的甲烷循环驱动机制,笔者提出了中纬度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全新世以来沉积速率驱动产甲烷过程,而水位值变化控制甲烷氧化过程的新机制,为深刻认识和理解全球泥炭地甲烷循环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和理论数据。

胡丹莹[9](2021)在《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九湖湿地是华中地区比较特殊的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为各类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但是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该湿地的土地用地性质随之不断发生改变,导致泥炭沼泽资源因过度发掘使用而遭到破坏,湿地功能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直至2005年,大九湖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工作开展以后,环境现状才逐渐得以改善。大九湖湿地不仅性质特殊,同时也是汉江最大支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点即堵河发源地,具有较高的供水服务价值。本研究基于对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及地上植被的动态变化研究,分析了土壤种子库的组成规模、地上植被组成和两者之间的联系及植被生长的生境中土壤全氮全磷的测定,回答了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所做的贡献,探讨了不同类型生境中,湿地土壤种子库的构成、空间分布格局,以期为洞悉大九湖湿地植被演替的方向及其演替趋势,评价在涉水工程开展以来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状况以及为对湿地公园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剖析湿地生态环境植被演替机制,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和科研价值,可为湿地保护与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测定土壤的三个理化性质指标可得,大九湖泥炭沼泽湿地土壤p H呈现偏酸性特征;土壤总氮含量最大值为36.88 g/kg,最小值为6.65 g/kg,平均值为16.59g/kg;土壤总磷含量最大值为1.60 g/kg,最小值为0.01 g/kg,平均值为0.89 g/kg。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总氮总磷含量无显着差别,但是土壤总氮较为集中的分布在表层土壤。不同样带之间土壤总氮总磷含量无显着性差异,平均值比较,表现为样带W处土壤总氮含量最高,样带E处土壤总氮含量最低,而样带M处土壤总磷含量最高,样带E处总磷含量最低。2.由土壤种子库萌发实验得出,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共计萌发物种35种,隶属于16科26属。种子萌发平均密度为3112±742.5粒/m2。从生活型来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总数占比最大,多年生植物以灯心草科灯心草种子数量最多,密度最大,为1853.5粒/m2。以莎草科植物的物种种类最多,含有7种植物,其次为禾本科植物。出现频率较高且密度也较高的物种有灯心草出现频率为85%,平均密度为1853.5粒/m2,种子库中的优势种是灯心草。对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特点分析,种子库中萌发的物种数量随土壤层深度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表层土壤中种子萌发数量最多,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种子的萌发数量越少。3.地上植被调查结果显示,大九湖湿地地上植被共统计有131种植物,隶属于39科101属。从生活型来看,植被组成以多年生草本植物占比最大64.88%,其次为一年生植物21.37%。其中物种种类数量最大的科为菊科,共有17种约占比12.98%。优势度较高的物种有箭头蓼、红车轴草和华刺子莞等。4.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系数比较结果为,地上植被的Sha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土壤种子库,Margale丰富度指数也高于土壤种子库,但是土壤种子库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地上植被。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两个相似性系数值较小,说明两者中相同物种的数量不多,土壤种子库对地上植被的贡献较小。两者中出现的优势度较大的物种也不大像相同,地上植被中优势度较大的物种有箭头蓼、红车轴草、华刺子莞和地榆,而种子库中优势度较大的物种有灯心草、早熟禾、假稻和百球藨草。地上植被以多年生植物占主导,而种子库中一年生物种占比最大。5.不同水分含量下土壤种子库的变化表现为随着离湖泊距离越远逐渐过渡到旱生草甸时,土壤水分含量越少的情况下,土壤种子库在过渡地段的萌发数量最高,丰富度也最高,地上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水分含量最少的情况下物种多样性最大,均匀度指数最大且物种丰富度指数也最高。土壤种子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不如地上植被,且两者的相似性指数偏低,且处于过渡地带的相似性指数最高,说明处于水分条件适中时最适合湿生植物的生长繁殖。6.3个时期地上植被对比情况,与2012年前者已调查数据对比,增加了36种物种。与2006年前者调查数据对比,少了282种物种,增加的物种主要为乔木灌木类的木本植物及生长于林下的草本植物,对从三个时期的总体对比情况来看,大九湖湿地植被的多样性是有所增加的,说明在退耕还草还林、湖泊重建等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工程开展以来,湿地的生态环境是有所改善的。

张志麒,张一鸣,黄咸雨,杜华,莫家勇,屈万国,皮婷[10](2021)在《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溶解有机碳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亚热带泥炭地在水源涵养、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溶解有机碳(DOC)是泥炭地中容易受到外界扰动的一部分碳,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DOC可能通过降解或横向迁移从泥炭地中流失,潜在地威胁了泥炭地的碳储存功能。然而,目前对于亚热带泥炭地DOC如何响应季节性尺度的环境变化还缺乏深入的认识。以位于北亚热带的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季节尺度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以及环境参数的监测。结果显示,在大九湖泥炭地中,表层0~10 cm的泥炭孔隙水DOC浓度和光谱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DOC浓度和光谱参数还表现出明显的深度差异性。相关性分析显示,DOC浓度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直接受控于泥炭孔隙水的电导率和氨态氮浓度,可能还间接受到泥炭地水位和孔隙水硝态氮浓度等因素的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季节性水位波动引起的泥炭水化学参数和营养盐的变化,可能显着改变表层泥炭DOC动态,需要重视这种季节性波动对亚热带泥炭地碳储存能力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二、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规律
    1.1 13个省(直辖市)泥炭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1.2 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形成时代
    1.3 典型亚热带山区泥炭地的分布
2 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的控制因素
    2.1 地质和地貌因素
    2.2 气候因素
3 典型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全新世总有机碳含量演变的对比
4 讨论
5 结论

(2)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脊椎动物多样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物种组成
    3.2 区系分析
    3.3 动物物种多样性
    3.4 动物分布与生境
4 讨论
    4.1 大九湖湿地动物多样性特征
    4.2 大九湖湿地动物丰富度特征
    4.3 动物多样性变化
    4.4 保护建议

(3)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产甲烷菌群落组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CH4通量的测定
    1.3 样本采集
    1.4 样本处理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尺度的CH4 排放通量变化
        2.1.1 CH4 日平均排放通量变化
        2.1.2 CH4 月平均排放通量变化
        2.1.3 CH4季度平均排放通量变化
        2.1.4 CH4 年排放通量动态变化
    2.2 产甲烷菌群落组成
        2.2.1 产甲烷菌的α多样性
        2.2.2 产甲烷菌的群落结构
    2.3 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与CH4 通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湿地CH4 排放通量特征
        3.1.1 不同湿地CH4 排放通量的差异
        3.1.2 湿地CH4 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
    3.2 湿地产甲烷菌群落组成特征
        3.2.1 湿地产甲烷菌的优势菌群
        3.2.2 湿地产甲烷菌的群落多样性
    3.3 产甲烷菌群落组成与CH4 通量的相关性
4 结论

(4)鄂西南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交换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泥炭藓湿地 CH_4排放研究进展
        1.2.2 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研究进展
        1.2.3 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
        1.2.4 影响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的因素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状况
        2.1.4 土壤及水位特征
    2.2 通量测定
        2.2.1 样地设置
        2.2.2 气体取样和成分测定
        2.2.3 环境因子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1 数据筛选
        2.3.2 参数计算
        2.3.3 统计分析
        2.3.4 图表制作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期间环境气候特征
        3.1.1 温度和降水特征
        3.1.2 地下水位特征
    3.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H_4通量变化特征
        3.2.1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日变化模式下的CH_4通量
        3.2.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月变化模式下的 CH_4通量
        3.2.3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季节变化模式下的CH_4通量
    3.3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变化特征
        3.3.1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日变化模式下的CO_2通量
        3.3.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月变化模式下的 CO_2通量
        3.3.3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季节变化模式下的CO_2通量
    3.4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年累积C通量
    3.5 环境因子与不同覆被类型CH_4、CO_2通量的关系
        3.5.1 温度与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H_4、CO_2通量的关系
        3.5.2 地下水位与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H_4、CO_2通量的关系
第4章 讨论
    4.1 泥炭藓湿地CH_4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4.1.1 覆被类型对泥炭藓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
        4.1.2 温度、光照和水位对泥炭藓湿地CH_4排放的影响
    4.2 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4.2.1 覆被类型对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的影响
        4.2.2 温度和水位对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CO_2通量的影响
    4.3 不同覆被类型对泥炭藓湿地碳通量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湿地植被格局形成的原因
        1.2.1 非生物因素
        1.2.1.1 气候和地形、地貌条件
        1.2.1.2 土壤基质
        1.2.1.3 水文条件
        1.2.2 生物因素
        1.2.3 人类干扰
    1.3 泥炭藓湿地的研究现状
        1.3.1 泥炭藓湿地
        1.3.2 沼泽边缘—沼泽扩展梯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特点
        2.1.2 气候、水文环境
        2.1.3 土壤、植被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方设置与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
    2.3 计算方法
        2.3.1 土壤物理指标的计算方法
        2.3.2 物种重要值
        2.3.3 物种多样性的计算方法
        2.3.4 群落相似性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物种群落与环境因子的排序分析
        2.4.2 大泥炭藓种群与环境因子的分析
第3章 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植被格局及环境解释
    3.1 环境因子特征
        3.1.1 环境因子统计特征
        3.1.2 各环境因子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
    3.2 研究样地的物种组成及群落类型
        3.2.1 物种组成
        3.2.2 群丛类型及环境特征
        3.2.3 群落特征
        3.2.3.1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3.2.3.2 群丛相似性
    3.3 大九湖泥炭藓湿地植被格局的环境解释
        3.3.1 湿地植被格局的环境解释
        3.3.2 讨论
第4章 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4.1 环境因子、生理指标、生长指标对距离的响应
        4.1.1 环境因子对距离的响应
        4.1.2 大泥炭藓生理指标对距离的响应
        4.1.3 大泥炭藓生长指标对距离的响应
    4.2 环境因子、生理指标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4.2.1 环境因子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4.2.2 生理指标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4.2.3 主导环境因子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3 藓丘高度
        4.3.1 藓丘高度对距离的响应
        4.3.2 藓丘高度与大泥炭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植被格局及环境解释
        5.1.2 大泥炭藓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工作照
致谢

(6)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泥炭藓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现状
        1.2.2.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
        1.2.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历史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类与作用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于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计
        2.2.1 预实验
        2.2.2 正式试验
    2.3 性状测量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正常水分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与生理的影响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浓度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理指标的影响
        3.1.4 大泥炭藓生理指标对其生物量的影响
    3.2 轻微干旱胁迫下大泥炭藓生长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响应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浓度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大泥炭藓生理指标对其生物量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严重干旱胁迫下对大泥炭藓的影响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浓度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理指标的影响
        3.3.4 大泥炭藓生理指标对其生物量的影响
    3.4 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的影响
        3.4.1 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3.4.2 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可溶性糖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正常水分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4.2 干旱胁迫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生长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鄂西南亚高山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CH4通量测定
        1.3.1 CH4样品采集
        1.3.2 CH4样品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通量特征
        2.1.1 不同日期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
        2.1.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
    2.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的影响因素
        2.2.1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与温度的关系
        2.2.2 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与水位的关系
3 讨论
    3.1 不同地区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对比分析
    3.2 覆被类型对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3.3 影响泥炭藓沼泽湿地CH4排放通量的环境因子
4 结论

(8)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地甲烷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以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泥炭地储碳与碳循环
        1.1.1 泥炭地的形成与储碳
        1.1.2 泥炭地分类与分布
        1.1.3 泥炭地碳循环及其基本特征
    1.2 泥炭甲烷循环及其全球气候意义
        1.2.1 温室气体甲烷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2.2 泥炭地甲烷循环模式及其驱动机制
    1.3 亚热带亚高山大九湖泥炭湿地研究进展
        1.3.1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形成与演化
        1.3.2 大九湖泥炭地碳循环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课题创新与研究意义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2 研究创新点与特色
        1.5.3 课题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简介以及材料方法
    2.1 研究区简介
        2.1.1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环境地貌与气候条件
        2.1.2 林区泥炭沼泽地植被特征
    2.2 环境监测与实验设计
        2.2.1 现代过程泥炭地微生物介导甲烷循环
        2.2.2 产藿类微生物功能群生态分布及其环境响应
        2.2.3 全新世以来亚热带亚高山大九湖泥炭地甲烷代谢过程
        2.2.4 晚更新世以来中纬度神农架大九湖产甲烷代谢过程
第三章 现代过程亚热带亚高山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
    3.1 序言
    3.2 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微生物功能群丰度及分布特征
        3.2.1 大九湖泥炭地环境参数特征
        3.2.2 大九湖泥炭地原核微生物群落特征
        3.2.3 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微生物功能群群落特征
    3.3 大九湖泥炭地微生物功能群对环境的响应
        3.3.1 大九湖原核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2 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功能群的群落演变及其代谢机制
        3.3.3 大九湖微生物群与环境的互作对甲烷循环地质过程重建的启示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现代过程大九湖泥炭地藿类水文指标研究
    4.1 序言
    4.2 产藿类微生物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群落分布以及多样性
        4.2.1 现代过程大九湖泥炭产藿类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以及结构组成
        4.2.2 不同生态系统中产藿类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与生态分布
        4.2.3 产藿类微生物的物种分布规律及生境偏好性
        4.2.4 现代过程不同生态系统下产藿类微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4.2.5 现代过程大九湖泥炭藿类含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4.3 现代过程产藿类微生物功能群的生态差异与环境响应
        4.3.1 泥炭地与其他生态系统中产藿类微生物群落差异分布
        4.3.2 不同生态系统产藿类微生物群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响应
    4.4 章节小结
第五章 全新世以来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5.1 序言
    5.2 全新世以来亚热带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及其驱动条件
        5.2.1 大九湖泥炭地产甲烷事件变化以及驱动因素
        5.2.2 大九湖甲烷氧化代谢变化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5.2.3 大九湖泥炭地泥炭沉积速率及其环境相关性
    5.3 环境气候驱动全新世以来亚热带大九湖泥炭地甲烷循环
        5.3.1 泥炭沉积速率驱动亚热带大九湖泥炭地产甲烷代谢
        5.3.2 水位波动控制亚热带大九湖泥炭地甲烷氧化代谢过程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晚更新世以来大九湖产甲烷代谢过程及其驱动因素
    6.1 序言
    6.2 晚更新世以来亚热带大九湖产甲烷过程
        6.2.1 大九湖产甲烷代谢过程变化特征
        6.2.2 晚更新世以来大九湖环境条件变化特征
    6.3 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条件对大九湖产甲烷代谢的影响
        6.3.1 沉积有机碳对晚更新世以来大九湖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6.3.2 大九湖水文和温度变化对产甲烷过程的影响
    6.4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大九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
    3.1 土壤养分中总氮总磷的测定
    3.2 讨论与分析
第四章 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萌发特征
    4.1 土壤种子库特征
    4.2 地上植被组成特征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关系
    5.1 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比较
    5.2 不同生境下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特征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大九湖湿地植物动态变化
    6.1 三个时期大九湖湿地植物物种数变化
    6.2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介绍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10)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溶解有机碳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环境参数现场测试
    1.3 DOC质量浓度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环境参数的季节性变化
    2.2 DOC质量浓度和光谱参数季节性变化
    2.3 DOC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因素
3 结 论

四、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沼泽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亚热带山区泥炭地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J]. 张明明,黄咸雨,陈旭. 湿地科学, 2021(06)
  • [2]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公园脊椎动物多样性概况[J]. 邢晶晶,金胶胶,彭超,张志麒,熊欢欢,张洪茂.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06)
  • [3]神农架大九湖亚高山泥炭湿地甲烷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产甲烷菌群落组成的关系[J]. 刘垚垚,葛继稳,斯南雍茜,蒋浩,袁梦媛,冯亮,张志麒.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06)
  • [4]鄂西南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交换特征[D]. 牟利.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5]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湿地的植被分布格局及环境解释[D]. 熊蔚. 湖北大学, 2021(02)
  • [6]不同水分梯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L.)生长影响的研究[D]. 张文娟. 湖北大学, 2021(02)
  • [7]鄂西南亚高山不同覆被类型泥炭藓沼泽湿地甲烷排放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J]. 牟利,吴林,刘雪飞,李小玲,王涵,吴浩,余玉蓉,杜胜蓝. 植物生态学报, 2021(02)
  • [8]亚热带亚高山泥炭地甲烷循环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以神农架大九湖泥炭湿地为例[D]. 王锐诚.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9]大九湖湿地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研究[D]. 胡丹莹. 长江大学, 2021
  • [10]神农架大九湖泥炭地溶解有机碳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张志麒,张一鸣,黄咸雨,杜华,莫家勇,屈万国,皮婷.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2)

标签:;  ;  ;  ;  ;  

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沼泽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