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概述(一)

入侵检测概述(一)

一、入侵检测综述(一)(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莹[1](2021)在《鸡白痢沙门菌诱导Th2应答相关抗原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鸡白痢(Pullorumdisease)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其病原为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Pullorum,Salmonella Pullorum),具有宿主专嗜性,可引起雏鸡的急性败血症;也可以感染成年鸡,常导致母鸡产蛋减少,体重下降,或导致孵化率和出雏率明显下降,该病原菌亦可垂直传播给子代。鸡白痢沙门菌作为兼性胞内寄生菌,在鸡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偏向于Th2型,有助于其在巨噬细胞内存活,为细菌持续感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鸡白痢免疫防控的难点。挖掘鸡白痢沙门菌中与Th2应答相关的抗原(诱导Th2应答或抑制Th1应答的抗原),有助于鸡白痢沙门菌持续感染的机制的解析,同时为鸡白痢疫苗的研制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巨噬细胞M1/M2表型与T细胞介导Th1/Th2应答存在相互联系,M1巨噬细胞产生的IL-12、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会促进Th1细胞的分化,Th1应答中的IFN-γ会刺激巨噬细胞产生M1极化;M2巨噬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CCL17、CCL22和CCL24则促进Th2细胞的分化,Th2应答中的IL-4会诱导巨噬细胞产生M2极化。因此,通过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可以间接反映宿主的T细胞应答类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分型中存在着不同的精氨酸代谢途径,其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nitricoxidesynthase,iNOS)是M1巨噬细胞的重要标志物,可将精氨酸代谢为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鸟氨酸。因此巨噬细胞NO的产生可以作为其极化分型的指标。本研究通过构建鸡白痢沙门菌转座突变库,以巨噬细胞为感染模型,基于突变株感染后巨噬细胞中NO的产生判断巨噬细胞是否发生M1极化,从而筛选出促进Th1应答的候选突变株,相应的基因编码产物即为抑制Th1或诱导Th2应答的候选抗原。构建相关基因的缺失株,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评价缺失株诱导Th1/Th2免疫应答的能力以及机体免疫应答对相应病原菌的清除作用,并初步评价其作为疫苗候选株的潜能。进一步为鸡白痢沙门菌持续感染机制的解析以及鸡白痢防控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靶点。1.鸡白痢沙门菌中调控巨噬细胞产生NO的基因筛选利用pSC189转座质粒构建鸡白痢沙门菌449/87的转座子突变库,PCR及抗性鉴定结果显示转座子插入到鸡白痢沙门菌基因组中的成功率为100%。以鸡巨噬细胞系HD11为感染模型,利用转座突变株感染细胞,通过检测NO的产生情况进行鸡白痢沙门菌影响宿主NO产生相关基因的高通量筛选。本文共筛选了2807个转座突变株,与野生株449/87感染组相比,诱导HD11产生NO上调的菌株有49个,下调的菌株有12个。通过PCR、测序和比对分析对筛选出来的转座突变株进行基因定位,并构建相应的基因缺失株和回复株,以构建的鸡白痢沙门菌基因缺失株、回复株和野生株感染HD11,对上述筛选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野生株449/87感染组相比,arcB、cyaA、cysB、hilA、glnD、invE和prgI的单基因缺失株可显着上调NO的产生。2.鸡白痢沙门菌中NO相关基因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分型的影响利用贴壁培养法制备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来源的原代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以7.5×106cells/孔接种6孔板时,获得的巨噬细胞纯度最高,为93%。野生株449/87和基因缺失株感染原代巨噬细胞后NO的检测结果显示,cysB、arcB、prgI、invE、hilA、cyaA和glnD7个基因的单基因缺失株均能显着上调巨噬细胞产生的NO,与HD11细胞感染模型的结果一致。将上述7个单基因缺失株感染HD11和原代巨噬细胞后,检测iNOS的活性,IFN-γ、IL-12p40、IL-4和IL-10 mRNA水平及IL-12p40蛋白质水平。结果显示,与野生株449/87相比,7个单基因缺失株感染后HD11和原代巨噬细胞中iNOS活性显着增加,IL-12p40蛋白水平也显着提高,表明缺失株感染巨噬细胞后会促进其M1极化。与野生株449/87感染组相比,7个单基因缺失株感染HD11后Th2相关细胞因子IL-4和IL-10 mRNA水平没有变化,而Th1相关细胞因子IL-12p40 mRNA显着上调;另外,除了449/87ΔcysB和449/87ΔglnD,其余5个基因(prgI、invE、hilA、cyaA和arcB)的单基因缺失株均可以显着上调HD11感染后的IFN-γ mRNA水平,表明这5个缺失株可能通过上调HD11产生的IFN-γ促进其M1极化。在鸡原代巨噬细胞感染模型中,相比野生株449/87,cyaA、hilA和invE单基因缺失株感染后Th1相关细胞因子IFN-γ mRNA显着上调,而Th2相关细胞因子IL-4mRNA显着下调,表明449/87ΔcyaA、449/87ΔhilA和449/87Δ invE通过上调原代巨噬细胞产生的IFN-γ从而促进其发生M1极化,且同时通过下调IL-4从而抑制其发生M2极化。3.鸡白痢沙门菌449/87ΔhilA和449/87ΔcyaA诱导鸡体免疫应答的研究将鸡白痢沙门菌449/87、449/87ΔhilA和449/87ΔcyaA分别通过肌肉注射方式接种海兰白雏鸡,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分别收集肝脏和脾脏,观察脏器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检测血清抗体、脾脏CD4+/CD8+T细胞的比例、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评估了 449/87ΔhilA和449/87ΔcyaA感染雏鸡后激发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449/87和449/87ΔhilA感染雏鸡后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同水平的鸡白痢沙门菌抗体,而449/87ΔcyaA感染组的抗体低于449/87野生株感染组,表明CyaA的缺失降低了鸡白痢沙门菌激发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脾脏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及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结果显示,与449/87野生株感染组相比,449/87ΔcyaA感染的鸡脾脏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21 d),449/87ΔhilA感染组脾脏CD4+T细胞比例增加(28 d);449/87ΔcyaA和449/87ΔhilA感染的鸡分别在感染后21和28 d时其脾脏细胞增殖能力显着增强,表明这两个基因缺失株诱导T淋巴细胞应答的能力增强。脾脏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与449/87野生株感染组相比,449/87ΔhilA感染组IFN-γ mRNA水平显着升高(感染后的3和7 d);449/87ΔcyaA感染组IFN-γ mRNA表达水平升高(感染后7d),IL-4 mRNA水平显着降低(感染后的3 d)。以上结果表明,449/87AcyaA和449/87ΔhilA感染后海兰白鸡产生的应答均偏向Th1型。对449/87ΔhilA和449/87ΔcyaA感染组肝脏和脾脏中的载菌量进行检测,发现449/87ΔcyaA感染组肝脏和脾脏中定植的菌量较少,且分别在感染后7d和21d,肝脏和脾脏中的449/87ΔcyaA被清除。449/87ΔhilA感染组肝脏和脾脏中沙门菌的定植量低于野生株组,且在感染后第21d,肝脏中的449/8 7ΔhilA被清除。以上结果表明缺失株诱导的Th1应答可加速机体对细菌的清除。4.鸡白痢沙门菌449/87ΔcyaA作为疫苗候选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估以3日龄海兰白雏鸡为模型进行449/87和449/87ΔcyaA的LD50测定,结果显示肌肉注射时449/87和449/87ΔcyaA的 LD50分别为7.02×107 CFU和4.82×109 CFU,表明CyaA缺失后鸡白痢沙门菌的毒力减弱。将449/87△cyaA以1×107CFU/只的剂量通过肌肉注射免疫接种3日龄海兰白雏鸡进行疫苗免疫保护效力的评估。体重变化和临床表现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449/87ΔcyaA免疫组的鸡只生长性能正常,且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血清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449/87ΔcyaA免疫后第14和21d鸡体产生针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抗体。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449/87ΔcyaA免疫组的脾脏细胞在ConA和可溶性抗原刺激下增殖能力显着提高。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结果显示,449/87ΔcyaA免疫组的脾脏CD8+T细胞对靶细胞(449/87感染的巨噬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显着高于未免疫组。免疫后第14d对雏鸡进行攻毒,攻毒后免疫组鸡只没有明显临床症状,鸡只的存活率为100%;而未免疫攻毒组的鸡却呈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细菌定植结果显示,在攻毒后的第3和14d,免疫后攻毒组肝脏中的鸡白痢沙门菌载量显着低于未免疫攻毒组。上述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减毒株449/87ΔcyaA可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为雏鸡提供良好的保护效力,具有作为鸡白痢疫苗候选株的潜力。

宋丽[2](2020)在《沙门菌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13年3月,中国出现首例人感染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的病例,至今引起了五波流行,共导致1567人感染,死亡率接近40%。在第五波流行中爆发的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对中国家禽贸易和活禽市场构成严重威胁;同时感染人数也急剧增加,感染范围进一步扩大,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些病毒是最有可能导致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的亚型。因此,针对H7N9禽流感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非常重要。与传统疫苗相比,亚单位疫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减少疫苗生产时间。但是,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较弱,需要添加佐剂来增强其免疫原性。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细胞表面能够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的一种受体家族,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鞭毛蛋白是一种TLR5配体,其佐剂活性不断在多种病原上得到验证,但其作为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佐剂,能否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尚不完全清楚,而细胞免疫对于预防流感病毒这类胞内感染的病原亦十分重要。由于哺乳动物和家禽免疫系统的差异,鞭毛蛋白在家禽流感疫苗中的作用和机制,例如将鞭毛蛋白与抗原融合后,如何激活家禽天然免疫系统,诱导何种免疫应答类型偏向(Th1或Th2),在家禽中能否诱导黏膜免疫应答,是否能促进抗原诱导的免疫保护效应等尚不完全清楚。鞭毛蛋白是一种强效的佐剂候选,但是它自身的抗原性很强,可能影响其佐剂活性;而且高剂量的鞭毛蛋白可诱导潜在的炎性损伤,引发一些副反应,可能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减弱鞭毛蛋白的副反应,并维持其佐剂活性,开发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改良型鞭毛蛋白佐剂,应作为人用疫苗佐剂重点研究的方向,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鞭毛蛋白发挥佐剂作用的分子机制,一是通过与细胞表面TLR5受体结合,激活MyD88依赖的通路,促进多种细胞因子表达;二是与细胞质中NLRC4受体结合,激活炎性小体,促进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分泌;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吞噬细胞,位于各种组织中,是生物体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转录组测序(RNA-Seq)是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快速全面地获得某一物种特定细胞或组织在某一状态下几乎所有的转录本和基因序列,可从整体水平上反映出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调控规律,因此可作为研究鞭毛蛋白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以期补充和完善其激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1.小鼠模型中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本研究以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血凝素(Hemagghutinin,HA)球状部HA1-2抗原为对照,评价其与沙门菌鞭毛蛋白(FliC)的融合蛋白HA1-2-FliC在体内外的佐剂活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与HA1-2组相比,HA1-2-FliC刺激C3H/HeJ小鼠的BMDCs和脾脏淋巴细胞后,能显着上调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IL-1β、IL-6、TNF-α、CXCL2和CXCL10)的表达水平,表明鞭毛蛋白能促进小鼠免疫细胞的活化。通过腹腔免疫C3H/HeJ小鼠,研究鞭毛蛋白对H7N9禽流感HA1-2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二免后12 d,相比于单独HA1-2免疫组,HA1-2-FliC可显着提高HA1-2特异性IgG和血凝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抗体水平。同时,HA1-2-FliC诱导的IgG亚型(IgG1和IgG2a)水平均显着提高;ELISpot结果显示脾脏淋巴细胞中分泌IFN-γ和IL-4的细胞数量相当,均显着高于HA1-2组,这些结果表明HA1-2-FliC可诱导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此外,HA1-2-FliC免疫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表面CD69分子表达量显着增加,细胞增殖水平显着提高,进一步表明HA1-2-FliC能有效地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候选疫苗HA1-2-FliC能够有效促进小鼠免疫细胞的活化,诱导高效的HA1-2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研制H7N9禽流感病毒重组亚单位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2.家禽模型中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本研究在体外和离体条件下,检测了鞭毛蛋白作用不同类型禽免疫细胞后诱导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谱。结果显示,鞭毛蛋白刺激禽巨噬细胞系HD11后,显着提高了 CXCL炎性趋化因子(CXCLi1和CXCLi2)和CCL趋化因子(MIP-1β和MCP-3)的表达水平。此外,融合蛋白HA1-2-FliC体外刺激SPF鸡脾脏淋巴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后,显着上调细胞因子(IL-1β、IL-6、IL-18和IFN-γ)和趋化因子(CXCLi1、CXCLi2和MIP-1β)的表达,表明鞭毛蛋白能在体外激活禽细胞的免疫应答。本研究还评估了 HA1-2-FliC免疫SPF鸡后诱导的抗原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肌肉注射HA1-2-FliC候选疫苗,可显着提高血清中HA1-2特异性IgG水平。此外,CD4+和CD8+T细胞显着增加,PBMCs增殖能力的显着提高均反映了HA1-2-FliC可诱导鸡体产生强效的细胞免疫应答。接种HA1-2-FliC后,鸡PBMCs中IFN-γ和IL-4的表达量均显着提高,表明鞭毛蛋白FliC在鸡模型中也可促进了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通过鼻腔内免疫SPF鸡,评价鞭毛蛋白作为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的黏膜佐剂,在鸡模型中诱导的免疫保护效应。结果显示,免疫HA1-2-FliC候选疫苗后,显着提高了血清中HA1-2特异性IgG,鼻腔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HA1-2特异性IgA水平。此外,攻毒结果显示,与HA1-2免疫组相比,添加FliC佐剂能显着降低鸡喉头和泄殖腔中的病毒载量,提高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综上所述,鞭毛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活化禽免疫细胞,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通过肌注和滴鼻免疫SPF鸡,HA1-2-FliC均能显着增强流感亚单位疫苗HA1-2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应,这些发现为在家禽中开发H7N9禽流感HA1-2亚单位疫苗提供了依据。3.改良型鞭毛蛋白FliCΔD2D3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本研究构建了一种改良的鞭毛蛋白佐剂FliCΔD2D3(缺失与鞭毛蛋白抗原性相关的高变区D2和D3),将H7N9禽流感病毒HA1-2抗原融合到FliCΔD2D3的N端,得到改良型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候选HA1-2-FliCΔD2D3。原核系统表达的HA1-2-FliCΔD2D3免疫反应性良好,保留了 TLR5配体活性,可以在体外和离体条件下激活小鼠巨噬细胞、脾脏和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促进各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将 HA1-2、HA1-2-FliC 和 HA1-2-FliCΔD2D3 蛋白腹腔免疫 BALB/c 小鼠,在免疫早期,HA1-2-FliCΔD2D3 诱导产生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p40、TNF-α 和 IL-23p19)的水平均显着低于HA1-2-FliC组。二免后12 d,与HA1-2-FliC组相比,HA1-2-FliCΔD2D3组显着降低了血清中鞭毛蛋白自身特异性抗体水平,但并不影响HA1-2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IFN-γ/IL-4表达水平表明FliCΔD2D3仍可促进Th1/Th2混合型免疫应答。SPF鸡免疫和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添加FliCΔD2D3佐剂的疫苗比单独HA1-2疫苗诱导更高水平的抗体应答,与FliC佐剂组一致,均能显着减少鸡喉头和泄殖腔中病毒载量。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改良型H7N9禽流感候选亚单位疫苗HA1-2-FliCΔD2D3显着降低FliC的免疫原性,减弱由其引起的全身性炎性反应,但不影响其佐剂活性。改良后的鞭毛蛋白佐剂FliCΔD2D3为开发更安全有效的人用流感亚单位疫苗提供了基础。4.鞭毛蛋白诱导细胞表达IFN-β的初步探究本研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鞭毛蛋白刺激的RAW264.7细胞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共筛选出2204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114个,下调表达基因1090个。KEGG Pathway分析中,富集到免疫相关途径的显着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功能分析中,生物过程分布的显着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代谢、正向调控、免疫、防御和应答等过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鞭毛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后,涉及多条通路的IFN-β基因显着上调表达。通过qRT-PCR和ELISA方法验证了 RNA-seq结果,发现鞭毛蛋白不仅可以刺激RAW264.7细胞,也可以刺激小鼠BMMs和BMDCs细胞上调表达IFN-β。为了进一步排除鞭毛蛋白FliC提取过程中其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本研究在刺激RAW264.7细胞时,设置同步提取的FliC-FljB-和FliC+Trypsin组作为对照,结果显示,FliC-FljB-和Trypsin+FliC组均不能促进IFN-β上调表达,进一步证明了 FliC本身具有诱导细胞上调表达IFN-β的能力。根据鞭毛蛋白的结构特征,本研究构建并表达His标签融合蛋白FliC、N-FliC、C-FliC和FliCΔD2D3。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全长FliC及其不同结构域片段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其中FliC和FliCΔD2D3具有良好的TLR5配体活性,与预期一致。用不同结构域鞭毛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后,FliC、C-FliC和FliCΔD2D3蛋白均能显着提高IL-1β和IFN-β上调表达;而N-FliC与阴性对照一致,表明鞭毛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上调表达IFN-β的关键结构域是与IL-1β一致,均是C-FliC。这些发现为鞭毛蛋白佐剂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科学线索。

陈玲[3](2020)在《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占所有出血性卒中的70%,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研究表明sICH后出血部位及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了广泛的炎症反应,可加重局部脑组织损伤及神经功能恶化。同时受损伤的大脑也会重塑外周免疫并将外周免疫由激活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减少以及二级淋巴器官的萎缩。这种外周免疫抑制可能是造成卒中后感染并发症的关键因素,而卒中后感染与预后不良有关。粘膜相关不变 T 细胞(Mucosal-associated invariant T cells,MAIT cells)是一种先天样的淋巴细胞,功能介于先天性免疫及适应性免疫之间,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7A及少量的IL-2和IL-22。最初的研究发现该细胞在肠道的粘膜固有层中含量丰富,因此将该细胞命名为粘膜相关不变T细胞,其对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至关重要。既往研究已经表明MAIT细胞可参与多种疾病的致病机制。目前MAI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的较为广泛,且大部分研究表明MAIT细胞在感染性疾病中普遍发挥保护作用,缺乏MAIT细胞的小鼠易于感染,并且可导致感染加重;在已经感染的患者中则表现为外周血频率降低及功能先兆激活。另外有研究表明该细胞可能是在充分诱导机体的适应性免疫之前发挥保护作用。目的探讨sICH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外周血MAIT细胞的频率与sICH后感染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收治住院的63例急性sICH患者,40名年龄匹配的对照组。对照组采集一次EDTA抗凝外周血10ml,于发病第1天及第3天收集sICH患者EDTA抗凝血外周血10ml,其中第1天63例,第3天32例(因行血肿清除术或出院及转院而排除一部分患者)。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ICH组及对照组外周血MAIT(CD3+CD8a+CD161highTCRVα7.2+)细胞占 CD3+T 淋巴细胞的比率(MAIT/CD3+T,%),使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TNF-α及IL-17A的水平。收集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检验资料、头颅CT等。在发病第3天评定患者是否感染,电话随访患者3个月mRS(modified Rankin Scale,改良的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sICH组第1天(P<0.01)及第3天(P<0.05)外周血MAIT细胞的频率均显着降低。细胞因子TNF-α、IFN-γ以及IL-17A在sICH后第1天及第3天均显着升高(P<0.001),未发现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与TNF-α、IFN-γ以及IL-17A的相关性。2.通过比较发现,sICH后第3天感染组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而第1天感染组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与非感染组比较未发现差异(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在非感染组中第3天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明显高于第1天(P<0.01);相反的是,在感染组中第3天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明显低于第1天(P<0.01)。3.感染组的3个月后mRS评分高于非感染组(P<0.05);4.sICH发病第3天血清中的IFN-γ水平升高与3个月预后良好有关(-0.399,P<0.05)。结论sICH后急性期外周血MAIT细胞频率下降,MAIT细胞的持续降低与sICH后感染的发生有关,提示MAIT细胞的降低可能参与卒中后免疫抑制。

王微[4](2020)在《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急危重症,它是由于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引起的。这种疾病可能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分解代谢甚至死亡。在全球范围内,脓毒症的发病率大幅增加,每年大约影响超过1900万患者,导致近600万人死亡。脓毒症由各种感染疾病引起,其它非感染疾病,如组织缺血、创伤、药物反应甚至癌症等也可以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继发感染,从而进一步诱发脓毒症,但潜在的致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细胞的关键成员,作为抵抗各种病原体的宿主防御系统的第一线,巨噬细胞的功能改变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lnc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广泛表达的非编码RNA分子,可以通过ce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作用于下游蛋白调节功能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在各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和脓毒症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关于lncRNA调控脓毒症的机制研究相对较少。在脓毒症的发展过程中,lncRNA具体的分子调控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究lncRNANEAT1对miR-125a-5p/TRAF6通路的调控及其在脓毒症巨噬细胞极化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研究及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LPS处理诱导巨噬细胞极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的M1/M2极化状态。RT-qPCR方法检测巨噬细胞M1型标志物(TNF-α、IL-1β、IL-6和iNOS)、M2型标志物(IL-4、IL-10和Arg-1)、TRAF6和TAK1基因的表达水平。WB(Western Blot,WB)检测 TRAF6,p-TAK1,TAK1 的表达情况。通过 sh-NEAT1构建NEAT1敲低小鼠巨噬细胞模型,考察NEAT1基因表达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作用。采用miR-125a-5p mimic和TRAF6过表达载体分别转染或共转染,观察miR-125a-5p与TRAF6之间的调控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找到lncRNANEAT1和miR-125a-5p可能作用的靶点,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ncRNANEAT1和靶基因miR-125a-5p以及miR-125a-5p和靶基因TRAF6的结合。采用CLP和尾静脉注射腺病毒包被的si-NEAT1构建NEAT1敲低脓毒症小鼠模型。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促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以及抗炎性因子(IL-4、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IHC染色检测小鼠肺、肾脏和肝脏组织中M2标志物(CD163+)的表达情况,RT-qPCR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 NEAT1、miR-125a-5p、TRAF6、TAK1、M1 型标志物(IL-6、TNF-α 和iNOS)和M2型标志物(IL-10、IL-4和Arg-1)的表达情况。结果1.敲低lncRNA 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转化2.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3.敲低lncRNANEAT1有助于缓解脓毒症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了 lncRNA NEAT1在脓毒症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1)敲低lncRNA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转化,且lncRNA NEAT1能够靶向结合miR-125a-5p;(2)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3)敲低lncRNA NEAT1有助于提高miR-125a-5p的表达水平,增强其对靶基因TRAF6的抑制作用,进而缓解脓毒症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

赵鑫鑫[5](2020)在《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人脐带华通氏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能否通过调节母胎界面血管生成改善早期自然流产(early spontaneous abortion,ESA)妊娠结局,并进一步探讨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 RNAs)是否参与其中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收集正常人工流产和ESA蜕膜组织各12例,western blot、q 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的表达。(2)组织植块法培养WJ-MSCs,成脂、成骨诱导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3)复制ESA小鼠模型,设置三组,治疗组:CBA/J×DBA/2,孕1、3、5天尾静脉注射WJ-MSCs(1×106个/次);流产组:CBA/J×DBA/2,正常组:CBA/J×BALB/c,均在孕1、3、5天时尾静脉注射PBS。(4)孕14天眼球取血并处死,计算胚胎吸收率,留取蜕膜组织。ELISA、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外周血及蜕膜中VEGFA的表达。蜕膜组织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并用q PCR验证。(5)利用mi RDB、Targetscan预测小鼠蜕膜中circ RNAs与VEGFA的靶向关系,并验证它们共同靶向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 RNAs)的表达。(6)利用circbase寻找人同源的circ RNAs,用circular RNA interactome、mi RWalk预测人蜕膜中circ RNAs与VEGFA的靶向关系,并验证。(7)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ESA的蜕膜基质细胞(decidual stromal cells,DSCs),免疫荧光染色鉴定。(8)运用transwell小室建立WJ-MSCs和人ESA的DSCs共培养模型,共培养72h后通过Edu,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色观察WJ-MSCs对DSC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q PCR检测DSCs中VEGFA、circ RNAs、mi RNAs的表达。结果(1)与正常蜕膜组织比,ESA蜕膜组织中VEGFA表达下调。(2)原代WJ-MSCs呈长梭状,P2代以后增殖能力增强,P3代在条件培养基诱导后可发生成脂、成骨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分子标志物符合人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原代DSCs呈多边形,分散生长,呈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角蛋白(cytokeratin)阴性。(3)流产组小鼠孕期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胚胎吸收率较治疗组和正常组高,而治疗组和正常组的胚胎吸收率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小鼠蜕膜组织中VEGFA的表达显着高于流产组。(5)治疗组和流产组相比,蜕膜组织中125个circ RNAs存在差异表达,其中mmu_circ_0001609上调最显着。mmu-mi R-140-5p是mmu_circ_0001609与VEGFA共同的靶mi RNA,其在流产组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显着高于治疗组和正常组。(6)hsa_circ_0002588是mmu_circ_0001609的人同源物,hsa-mi R-615-5p是hsa_circ_0002588与VEGFA共同的靶mi RNA。与正常蜕膜组织比,ESA蜕膜组织中hsa_circ_0002588的表达显着下调,has-mi R-615-5p表达显着上调。(7)WJ-MSCs能促进ESA的DSCs增殖,抑制其凋亡。(8)WJ-MSCs上调ESA的DSCs中hsa_circ_0002588、VEGFA的表达,下调hsa-mi R-615-5p的表达。结论1.人ESA的发生与蜕膜中VEGFA表达下调有关。2.WJ-MSCs治疗能降低ESA小鼠胚胎吸收率,这一作用与促进蜕膜中VEGFA表达相关。3.WJ-MSCs促进小鼠蜕膜中VEGFA表达的机制可能是通过mmu_circ_0001609吸附mmu-mi R-140-5p,进而解除mmu-mi R-140-5p对VEGFA的抑制,促进VEGFA的表达。4.WJ-MSCs在小鼠蜕膜中发挥治疗作用的机制在人蜕膜中亦可能存在,WJ-MSCs促进人ESA的DSCs中hsa_circ_0002588表达上调,hsa_circ_0002588可以吸附hsa-mi R-615-5p,解除hsa-mi R-615-5p对VEGFA的抑制,进而促进DSCs中VEGFA的表达,促进DSCs增殖,减少DSCs凋亡。

卢耀勤[6](2020)在《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地区企业的现状调查,乌鲁木齐企业职工职业健康体检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获得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的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研究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建立职业病预测模型,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及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最终提出乌鲁木齐职业卫生工作对策,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参考。方法:(1)采用普查方法,对新疆地区企业现状进行调查,重点调查乌鲁木齐地区的企业分布与职业卫生现状;(2)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涉及重点职业病职业人群,进行职业健康体检,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利用倾向性评分、多因素分析及关联规则大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及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建立、筛选、验证职业病预测模型;(5)结合GIS地理信息技术,开发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开发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6)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了解,对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分析,结合乌鲁木齐重点职业病报告、职业病人工伤保险情况与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系统数据分析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提出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防控工作对策。结果:(1)对全疆12902个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全疆14地级行政区与1个直辖县级市;(2)对乌鲁木齐的361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乌鲁木齐七区一县;(3)对乌鲁木齐厂矿企业的34457人进行了职业健康体检,高血压检出率15.32%;血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血红蛋白,异常率为25.99%;尿常规中异常率最高的为尿蛋白,异常率为8.9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异常率为17.04%;接触矽尘作业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33.82%;接触煤(矽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13.06%;接触石棉尘工人肺功能异常率为6.30%;接触化学性有害因素苯工人中性粒细胞异常率为2.85%;接触噪声的工人听力异常率为4.86%;接触布鲁菌属工人布鲁氏菌阳性率为20.30%;(4)共计发放问卷7500份,回收问卷7315份,回收率为97.5%,对问卷有效性进行排查后,最终确认有效问卷7118份,有效率为97.3%;(5)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发生率为44.21%,不同职业紧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龄、每周工作天、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发生率为86.53%,不同职业倦怠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噪声、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职称、工作班、月收入、每周工作天、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37.08%。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不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人群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婚姻、文化程度、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班、年龄、工龄、月收入、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对职业紧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16,最小置信度0.65,挖掘出14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每天工作>7小时、有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容易产生职业紧张,有1388条,置信度为65.3%,提升度为1.477;在对职业倦怠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9,最小置信度0.95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职业紧张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有2749条,置信度为90.7%,提升度为1.049;在对精神心理进行关联规则挖掘时,按照最小支持度0.2,最小置信度0.43挖掘出10条规则,最强的规则为未婚,签订了劳动合同、有职业倦怠的容易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有1957条,置信度为43.1%,提升度为1.162。(9)结合灰色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建立了五个混合算法模型进行职业病预测,混合模型的结果为:GM-KNN(MAPE:26.89%,RMSE:9155.53),GM-SVM(kernel=linear,MAPE:29.16%,RMSE:8587.02),GM-SVM(kernel=polynomial,MAPE:4.45%,RMSE:1573.30),GM-SVM(kernel=radial,MAPE:14.10%,RMSE:4693.51),GM-SVM(kernel=sigmoid,MAPE:10.79%,RMSE:3422.28),GM-RF(MAPE:6.99%,RMSE:2090.13),GM-GBM(MAPE:8.45%,RMSE:2661.27),GM-ANN(MAPE:3.49%,RMSE:1076.60)。通过对模型的预测效果与精度进行验证后得出,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实现了模型MAPE和RMSE最低。(10)2019年报告确诊职业病病人26例,主要以为接触粉尘、噪声和布鲁氏菌为主。患者以男性居多,占76.92%;(11)成功开发了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与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并获得了国家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结论:(1)新疆企业行业类型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5%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32.9%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7.7%人群患有职业病;乌鲁木齐是新疆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地区;(2)乌鲁木齐企业主要以B采矿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和零售业、T国际组织为主,劳动者总人数的2.8%患有职业病,劳动者总人数的26.1%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总人数的10.6%人群患有职业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与米东区是乌鲁木齐企业数、劳动者总人数、职业病累计人数、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总人数最多的区域;(3)对乌鲁木齐地区企业34457人进行了健康体检,一般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高血压、血常规及尿常规异常检出者多集中在6069岁年龄段男性;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乌鲁木齐地区厂矿企业主要涉及的职业危害因素为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噪声;行业不同易感人群和职业危害因素也不同,制造业、采矿业等应加强对煤(矽)尘、矽尘、石棉尘、苯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建筑业与农、林、牧、副、渔业应分别加强对噪声与布鲁氏菌病的防护;(4)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石棉尘、苯、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风险,男性、文化程度越高、昼夜轮班、劳动时间长、强度大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紧张成正相关;(5)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和噪声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倦怠的风险,文化程度低、未签订劳动合同、低职称、轮班工作、低收入、高劳动强度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职业倦怠,职业紧张、精神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成正相关;(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矽尘、石棉尘、苯会增加厂矿企业职工精神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高学历、低职称、轮班、高工龄、低收入、高强度工作的厂矿企业职工较易发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职业紧张、职业倦怠与精神心理健康成正相关;(7)倾向性评分与关联规则可以作为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通过对比验证,倾向性评分可用于消除问卷调查类研究中存在的偏倚,关联规则可以有效挖掘出研究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8)GM-ANN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可用于职业病的预测研究;(9)乌鲁木齐职业病患病率高于新疆平均水平,职业病主要以职业性尘肺和传染病为主;乌鲁木齐职业病网络直报情况良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及时率较低,还有待进一步提高。(10)职业卫生信息可视化平台实现了职业卫生调查数据实时、动态、可交互式可视化功能,职业病在线预测平台实现了在线职业病建模预测功能,平台可以辅助职业卫生管理与决策工作。(11)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建议有第一,统筹整合管理机构,架设顶层设计框架;第二,建立联防联控网络,落实管理体系建设;第三,完善规章制度标准,健全工作法制体系;第四,创新工作思路思维,尝试学科交叉融合;第五,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优化专业技能队伍;第六,引入前沿科学技术,助力职业卫生防控。

陈德成[7](2019)在《入侵攻击下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信息网络建设日益成熟。已通过计算、通信和电力系统物理环境的交互,形成了具有实时感知、动态控制与信息服务融合的多维异构复杂系统。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复杂化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各种网络威胁对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对电力系统信息网络风险状态进行准确地感知与分析评估,已成为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就电力信息网络的态势感知以及攻击下风险评估的相关知识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针对电力信息网络攻击威胁,提出了一种LDA-RBF的态势感知方法并将其应用到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中。该方法首先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对电力信息网络样本数据进行优化处理,对特征指标进行有效的融合提取,获取最佳投影,使得样本具有最佳的可分离性;而后将预处理后的数据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实现电力信息网络的安全态势感知,识别电力信息网络存在的入侵攻击。(2)分别利用KDD Cup99数据集与电力信息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攻击数据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仿真,通过对比结果验证本文所提基于LDA-RBF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能够更加准确、高效的实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3)针对信息物理融合环境下的网络攻击进行研究,对攻击入侵步骤进行分析。在研究图论的基础上,分析与信息设备漏洞关联的入侵攻击过程并基于攻击图进行建模,然后应用贝叶斯推理方法对攻击源信息网络传递进行分析,通过概率的方式对入侵攻击量化评估,综合切负荷量或暂态功角稳定裕度为攻击对电力系统的风险值。

曹珍富,徐秋亮,张玉清,董晓蕾[8](2019)在《前言》文中研究表明依托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人脸识别、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先进科技社会化应用的代表和社会热点.但是,安全问题却为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出了严峻挑战,没有强大的自主可控安全技术的支撑,人工智能带来的也许不仅仅是便利,更可能是灾难.安全问题可以说是人工智能走向大规模应用的瓶颈和一个关键问题.而作为解决安全问题的核心技术——密码学,如何适应人工智能安全的需要是另一个关键问题.为推动我国学者

刘志元[9](2019)在《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指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指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所直接引起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原因很多,包括物理,化学损伤,代谢性复合性神经病变外伤,代谢紊乱,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肿瘤,神经压迫等多种病因均会导致中枢或外周性神经损伤,从而进·步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可概括为外周机制和中枢机制。脊髓及脊髓水平以上的中枢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因素。趋化因子(chemokine)是一类在损伤后诱导白细胞向损伤部位迁移、聚集的具有细胞因子活性的小分子。在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包括初级传入神经元和脊髓背角的二级神经元)均能合成趋化因子以及相应的受体,提示趋化因子同样参与了痛觉的传递。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关于趋化因子和疼痛的相关性研究。作为近期比较热门的趋化因子,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病理病理性疼痛中的调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CXCL12/CXCR4信号通路是否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脊神经结扎(SNL)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方法:1、制作大鼠SNL模型并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2、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XCL12及其受体CXCR4的表达和分布。3、通过行为学测试研究外源性CXCL12,CXCL12中和型抗体,CXCR4拮抗剂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对正常或者SNL模型的大鼠的痛觉敏感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4、通过RT-PCR检测c-Fos和CGRP mRNA的表达水平以评估神经元兴奋性;检测GFAP和iba-1的mRNA水平来评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检测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评估神经炎症的发展过程;同样方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调节因子(Connexin 30,Connexin 43,EAAT 1,EAAT2)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大鼠SNL损伤后引起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伴有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增加。SNL模型同样引起相应脊髓节段CXCL12和CXCR4蛋白的表达上调。2、在SNL模型中,CXCL12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而CXCR4在脊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均有表达。3、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诱导正常大鼠的痛觉过敏状态,并且能够被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部分逆转。此外,CXCL12还能够增加c-Fos,GFAP和iba-1的mRNA水平。4、单次鞘内注射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短暂逆转大鼠SNL模型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连续使用CXCL12中和性抗体能够使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出现明显的延迟,并减少脊髓背角中GFAP和iba-1的蛋白表达。5、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同样能够抑制神经性疼痛的发生并部分缓解神经性病理性疼痛的持续。进一步研究证实AMD3100是通过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c-Fos,CGRP),减少胶质细胞活化(GFAP,iba-1)以及减少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来实现上述作用。不仅如此,CXCR4拮抗剂AMD3100还能够引起其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其中Connexin 30和Connexin 43表达降低,而EAAT 1和EAAT 2 mRNA水平增加。结论:CXCL12/CXCR4信号通路能够通过中枢敏化机制以及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调控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效干预CXCL12/CXCR4轴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焦雪花[10](2019)在《KIAA1199作为miR-486-5p的直接靶点,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侵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筛选KIAA1199为甲状腺癌乳头状的潜在癌基因[目的]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十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一直在稳步增加,主要是由于该疾病的诊断技术的进步。全世界大约80%的甲状腺癌被诊断为甲状腺癌乳头状癌。KIAA1199已报道与多种肿瘤的恶性进展及不良预后相关,但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未见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索KIAA119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间的关系。[方法]我们运用高通量筛选差异基因的方法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的甲状腺癌RNA-seq数据库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癌基因KIAA1199。对组织芯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在蛋白水平验证KIAA1199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提示KIAA1199在甲状腺癌中可能是潜在癌基因,且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的结果也验证了 KIAA1199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特异升高,且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人组织样本中升高更加显着。[结论]在甲状腺癌乳头状中,KIAA1199表达特异升高,且与恶性表型密切相关,可能是潜在的癌基因。第二部分:WGCNA分析KIAA1199调控网络及潜在通路[目的]KIAA1199可能是一个潜在的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进展的癌基因。本研究旨在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KIAA1199共表达基因中进行调控网络的构建和潜在通路的探索。[方法]剔除离群样本后,运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的方法,将全基因组的进行基因聚类分析,构建出无尺度共表达网络,将所有基因进行模块的分割。鉴定出与KIAA1199表达最相关的模块后,将模块中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探索KIAA119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和通路。[结果]WGCNA方法构建无尺度网络模拟基因共表达网络,将全基因组进行聚类分析,所有基因被分割成22个模块。其中棕色模块与KIAA1199的表达最相关。提取出棕色模块中的所有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发现,该模块与细胞黏附、细胞迁移和细胞外基质聚集等生物学特征密切相关,提示KIAA1199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等恶性表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KIAA1199所关联的核心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标签为细胞迁移和细胞外基质聚集,为下一步体内外功能实验及机制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第三部分:KIAA1199在甲状腺癌乳头状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目的]进行体内体外实验验证KIAA119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尝试探索其发挥生物学功能背后的潜在机制。[方法]设计特异靶向KIAA1199 mRNA的小干扰RNA(siRN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中特异敲减KIAA1199的表达水平,并进行Transwell和Matrigel实验验证KIAA1199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中的作用,以及构建裸小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进行体内验证。运用GSEA方法预测KIAA1199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潜在通路并验证。[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中敲减KIAA1199后,发现TPC-1和BCPAP两株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跟对照组相比,裸小鼠尾静脉注射shRNA-KIAA1 19稳转的BCPAP细胞后所诱导的肺部转移结节的数量和大小均显着降低。GSEA结果显示KIAA1199通过影响EMT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转移。[结论]体外实验证实KIAA1199能够促进甲状腺癌乳头状的迁移侵袭能力;体内裸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实验说明KIAA1199沉默后可以抑制甲状腺癌乳头状的侵袭转移能力;KIAA1199通过影响EMT从而实现促进甲状腺癌乳头状的侵袭转移。第四部分:KIAA1199在甲状腺癌乳头状中是mir-486-5p的直接靶点[目的]miRNA的异常表达与各种癌症的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本部分旨在鉴定并验证调控KIAA1199表达的上游miRNA。[方法]运用Targetscan,miRDB和PicTar三种预测数据库挑选出具有最高预测分数的miR-486-5p,并运用TCGA数据库进行临床分析,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RT-PCR以及western blot等进行生物功能相关验证。[结果]在甲状腺癌乳头状细胞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qRT-PCR以及western blot结果表明mir-486-5p直接靶向KIAA1199的3’-UTR区;过表达mir-486-5p能够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mir-486-5p特异靶向KIAA1199的3’-UTR区从而调控其表达,从而发挥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转移的作用。

二、入侵检测综述(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入侵检测综述(一)(论文提纲范文)

(1)鸡白痢沙门菌诱导Th2应答相关抗原的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沙门菌持续感染宿主的研究进展
    1 沙门菌的宿主嗜性
    2 沙门菌的持续感染
    3 沙门菌持续感染存在的部位
    4 影响沙门菌持续感染的宿主和病原体因素
    5 沙门菌持续感染机制的研究
    6 针对沙门菌持续感染的T细胞应答
    7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巨噬细胞M1/M2分型的研究进展
    1 M1/M2巨噬细胞的定义和特征
    2 M1/M2巨噬细胞参与Th1/Th2应答
    3 M1/M2巨噬细胞在炎症中的作用
    4 M1/M2巨噬细胞的转换
    5 M1/M2巨噬细胞中Akt信号通路的作用
    6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鸡白痢沙门菌中调控巨噬细胞产生NO的基因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白痢沙门菌中NO相关基因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分型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鸡白痢沙门菌449/87ΔhilA和449/87ΔcyaA诱导鸡体免疫应答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鸡白痢沙门菌449/87ΔcyaA作为疫苗候选株的免疫保护效力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沙门菌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H7N9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1 临床前阶段H7N9流感疫苗
    2 临床阶段H7N9流感疫苗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鞭毛蛋白作为疫苗佐剂的分子机制及应用
    1 鞭毛蛋白的结构特征
    2 鞭毛蛋白佐剂的分子机制
    3 鞭毛蛋白的佐剂活性
    4 基于鞭毛蛋白佐剂疫苗的优点
    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小鼠模型中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家禽模型中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改良型鞭毛蛋白FliCΔD2D3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鞭毛蛋白诱导细胞表达IFN-β的初步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背景与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自发性脑出血后局部脑组织炎症反应及外周免疫变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粘膜相关不变T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敲低lnCRNA NEAT1促使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化
    2.1 弓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miR-125a-5p通过TRAF6/TAK1轴调节巨噬细胞M1/M2型极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设计与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lncRNA NEAT1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设计与方法
    4.4 实验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巨噬细胞极化和脓毒症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二) 非编码RNA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二)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5)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资料及仪器设备
        2.1.1 研究资料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2.2.1 WJ-MSCs的培养
        2.2.2 WJ-MSCs的鉴定
        2.2.3 DSCs的原代培养
        2.2.4 DSCs的鉴定
        2.2.5 复制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及实验分组
        2.2.6 小鼠取血及ELISA检测血清中VEGFA的表达
        2.2.7 各组胚胎吸收率的比较
        2.2.8 Western blot检测蜕膜组织中VEGFA
        2.2.9 QPCR检测蜕膜组织中VEGFA m RNA
        2.2.10 构建circ RNAs差异表达谱
        2.2.11 QPCR 验证差异表达的 circRNAs
        2.2.12 mmu_circ_0001609/VEGFA靶向分析及验证
        2.2.13 mmu_circ_0001609的人同源比对及验证
        2.2.14 hsa_circ_0002588/VEGFA靶向分析及验证
        2.2.15 检测DSCs的增殖率
        2.2.16 检测DSCs的凋亡率
        2.2.17 Western blot检测DSCs中 VEGFA
        2.2.18 QPCR检测DSCs中相关RNA的表达变化
        2.2.19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ESA患者蜕膜组织中VEGFA表达下调
    3.2 WJ-MSCs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3.3 WJ-MSCs减少流产小鼠胚胎吸收率
    3.4 WJ-MSCs促进小鼠蜕膜组织VEGFA的表达
    3.5 小鼠蜕膜组织circ RNAs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6 差异表达的circ RNAs的验证
    3.7 mmu_circ_0001609/mi RNAs/VEGFA的靶向分析及验证
    3.8 mmu_circ_0001609 的人同源比对及验证
    3.9 hsa_circ_0002588/mi RNAs/VEGFA的靶向分析及验证
    3.10 DSCs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3.11 WJ-MSCs促进DSCs增殖
    3.12 WJ-MSCs抑制DSCs凋亡
    3.13 WJ-MSCs对 DSCs中相关分子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表
综述(一) 免疫相关的复发性流产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间充质干细胞与复发性流产
    综述(二)参考文献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A: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B:所参加的项目
致谢

(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地区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工职业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职业病预测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乌鲁木齐地区职业卫生工作对策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入侵攻击下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电力信息网络网攻击研究现状
        1.2.2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现状
        1.2.3 电力系统安全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力信息网络威胁分析以及态势感知技术介绍
    2.1 引言
    2.2 电力信息网络威胁分析
        2.2.1 电力信息网络外部攻击威胁
        2.2.2 电力信息系统威胁
    2.3 电力信息系统网络攻击行为
        2.3.1 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攻击
        2.3.2 对信息通信网络的攻击
        2.3.3 对电力系统数据的攻击
        2.3.4 对系统运行经济效益的攻击
    2.4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2.4.1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相关概念
        2.4.2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框架模型
        2.4.3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
    2.5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关键技术
        2.5.1 数据挖掘技术
        2.5.2 态势评估技术
        2.5.3 态势预测技术
    2.6 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趋势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DA-RBF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LDA-RBF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3.2.1 数据源及数据预处理
        3.2.2 框架设计
    3.3 线性判别分析基础理论
    3.4 RBF神经网络理论研究
        3.4.1 RBF神经网络原理
        3.4.2 RBF神经网络学习过程
        3.4.3 算法流程
    3.5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类别
    3.6 仿真验证
        3.6.1 KDD Cup99 数据集仿真
        3.6.2 电力信息网络实验数据仿真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攻击图的电力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入侵攻击步骤分析
    4.3 入侵攻击对电网影响分析
    4.4 基于攻击图的信息设备漏洞攻击模型
        4.4.1 潜在数据攻击分析
        4.4.2 攻击图模型建立
        4.4.3 漏洞利用概率评估
        4.4.4 漏洞扫描实验
    4.5 基于贝叶斯的攻击源网络传递分析
        4.5.1 贝叶斯推理方法
        4.5.2 网络通信设备间依赖关系
        4.5.3 网络攻击实验
    4.6 风险评估流程
    4.7 算例分析
        4.7.1 IEEE14 节点
        4.7.2 安稳系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前言(论文提纲范文)

1 综 述
2 智能密码算法
3 智能隐私保护
4 智能系统安全

(9)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以及在脊髓背角的分布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实验试剂购买以及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RT-PCR测定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4 Western Blot检测CXCL12以及CXCR4在SNL后的表达曲线
        5 利用IHC检测CXCL12以及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表达的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其定位的细胞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产生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以及温度痛觉敏感
        2 SNL导致活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和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增加
        3 在SNL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后CXCL12/CXCR4在脊髓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脊髓背角的分布情况
    五 讨论
第二章 CXCL12/CXCR4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以及维持阶段中的作用及其涉及的中枢敏化机制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脊神经选择结扎模型的建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行为测试
        3 鞘内注射
        4 RT-PCR测定c-Fos,CGRP,GFAP和iba-1以及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
        5 利用IHC检测GFAP以及OX-42在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鞘内注射外源性CXCL12能够通过改变神经元(c-FOS)以及胶质细胞(GFAP,iba-1)兴奋性引起正常大鼠痛觉敏感性(包括机械痛域和热痛阈)的变化
        2 CXCL12中和型抗体对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3 阻断SNL后CXCL12的上调能够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
        4 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AMD3100对SNL模型中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和维持的影响
        5 降低CXCR4活性能够通过调控中枢敏化机制来缓解SNL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五 讨论
第三章 CXCL12/CXCR4通过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 材料
        1 实验动物
        2 主要试剂
        3 主要仪器以及耗材
        4 实验试剂配制
    二 方法
        1 IHC免疫荧光双染确定CXCL12及其受体CXCR4在脊髓背角的细胞定位
        2 行为学测试探究星形胶质细胞代谢抑制剂fluorocitrate能否逆转外源性的大鼠CXCL12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RT-PCR检测鞘内注射CXCR4拮抗剂是否能够影响CXCR4定位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相关的神经性病理性疼痛调控因子mRNA的表达
    三 统计学处理
    四 结果
        1 SNL模型引起CXCL12在神经元表达,CXCR4在神经元以及星形胶质细胞表
        2 氟柠檬酸盐(Fluorocitrate)能够部分缓解CXCL12在正常大鼠引起的痛觉敏感状态
        3 CXCR4拮抗剂AMD3100能够降低星形胶质源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调节因子的mRNA表达
    五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综述(一) 神经性疼痛的病因学以及治疗策略
    References
综述(二) 趋化因子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
    References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KIAA1199作为miR-486-5p的直接靶点,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侵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鉴定KIAA1199为甲状腺癌乳头状的潜在癌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人类的肿瘤基因数据库的使用
        1.2 组织标本及免疫组化分析
        1.3 主要仪器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TCGA的数据库分析结果提示了KIAA1199在甲状腺癌中很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致癌基因
        2.2 KIAA1199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并且和淋巴结转移正相关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WGCNA分析KIAA1199调控网络及潜在通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的获取
        1.2 WGCNA分析
        1.3 GO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剔除离群样本以及得到新的全基因组数据表达谱
        2.2 最优软阈值的选取
        2.3 基因模块聚类和模块-特征相关性
        2.4 核心模块GO聚类分析KIAA1199潜在通路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KIAA1199在甲状腺癌乳头状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1.2 细胞转染
        1.3 western实验检测蛋白的表达
        1.4 细胞增值、迁移和侵袭实验
        1.5 动物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
        1.6 GSEA分析法
        1.7 实验仪器及耗材
    2. 结果
        2.1 敲减KIAA1199表达抑制了甲状腺癌乳头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2.2 在体内干扰KIAA1199的表达抑制了肿瘤细胞肺转移
        2.3 KIAA1199主要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来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
    3. 讨论
    4. 结论
        4.1 体外实验证实KIAA1199能够促进甲状腺癌乳头状的迁移侵袭能力。
        4.2 体内裸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模型实验说明KIAA1199沉默后可以抑制甲状腺癌乳头状的侵袭转移能力
        4.3 KIAA1199通过影响EMT从而实现促进甲状腺癌乳头状的侵袭转移。
第四章 KIAA1199在甲状腺癌乳头状中是mir-486-5p的直接靶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引物设计
        1.3 Trizol提取组织总RNA
        1.4 RNA逆转录
        1.5 qRT-PCR
        1.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
    2. 结果
        2.1 KIAA1199在甲状腺癌乳头状细胞中直接受mir-486-5p调控
        2.2 mir-486-5p抑制甲状腺癌乳头状细胞的侵袭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甲状腺癌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和治疗前景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甲状腺癌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入侵检测综述(一)(论文参考文献)

  • [1]鸡白痢沙门菌诱导Th2应答相关抗原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 周莹莹. 扬州大学, 2021(02)
  • [2]沙门菌鞭毛蛋白在H7N9禽流感亚单位疫苗中的佐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宋丽. 扬州大学, 2020
  • [3]自发性脑出血后外周血黏膜相关不变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感染的关系研究[D]. 陈玲. 郑州大学, 2020(02)
  • [4]敲低lncRNA NEAT1促进早期脓毒症巨噬细胞M2型极化改善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王微.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环状RNA在WJ-MSCs促进早期自然流产母胎界面VEGFA表达中的作用研究[D]. 赵鑫鑫. 南通大学, 2020(08)
  • [6]乌鲁木齐厂矿企业职业卫生与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 卢耀勤.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入侵攻击下电力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研究[D]. 陈德成.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8]前言[J]. 曹珍富,徐秋亮,张玉清,董晓蕾.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9(10)
  • [9]CXCL12/CXCR4通过中枢敏化机制调控大鼠脊神经结扎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刘志元. 苏州大学, 2019(06)
  • [10]KIAA1199作为miR-486-5p的直接靶点,通过影响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侵袭研究[D]. 焦雪花.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入侵检测概述(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