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一、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及预后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习书晗[1](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王鹏飞[2](2021)在《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抑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据报道,细胞焦亡参与了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的发生或发展。Ac-FLTD-CMK是一种新合成的细胞焦亡抑制剂。然而,Ac-FLTD-CMK是否能抑制TBI后的细胞焦亡以及是否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Ac-FLTD-CMK对TBI小鼠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TBI+安慰剂组和TBI+AcFLTD-CMK组。使用重力下落装置制作TBI模型。伤后30分钟由侧脑室注射Ac-FLTD-CMK。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脑挫伤灶周围皮质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caspase-11、gasdermin-D(GSDMD)和caspase-3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 nt assay,ELISA)检测脑挫伤灶周围皮质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表达。同时进行行为学实验、脑含水量测定、伊文氏蓝渗出测定、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测定、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修饰的d 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染色。结果:Ac-FLTD-CMK可显着下调caspase-1 p20、caspase-11 p20、GSDMD-N末端、IL-1β和IL-18的表达,减少LDH释放量、神经元死亡,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损害,并改善神经功能。结论:Ac-FLTD-CMK可以抑制小鼠TBI后的细胞焦亡,并减轻TBI造成的脑损伤。第二部分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目的:许多血液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预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 ain injury,TBI)患者的预后,但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7-2020.9收治的102例中重度TBI患者。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检验数据、血caspase-1及IL-1β进行分析,以确定能够影响TB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对TBI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24h内血糖、24h内血钾以及血糖/血钾比值是影响中重度TBI患者预后的因素。多因素lo gistic分析显示入院GCS以及血糖/血钾比值是影响中重度TB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血糖/血钾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 der curve,AUC)为0.75,GCS评分的AUC为0.791,两者预测价值相似。结论:血糖/血钾比值对预测中重度TBI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设计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练皎,刘文科[3](2021)在《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8d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NLR联合GCS评分对其28d死亡预测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28 d死亡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l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联合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对其28 d死亡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重度TBI 6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其分为病死组112例和存活组516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GCS评分和NLR联合GCS评分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死组入院时NL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和C反应蛋白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低于存活组;急诊手术治疗、坠落伤、瞳孔对光反应双阴、中线移位>5 mm、环池受压所占比例以及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高于存活组,GCS评分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10.36、中线移位>5 mm和环池受压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GCS评分9~12分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联合GCS评分预测中重度TBI 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高于NLR、GCS评分单独预测中重度TBI 28 d死亡的AUC 0.745和0.827,且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结论 NLR>10.36、中线移位>5 mm和环池受压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GCS评分9~12分是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NLR联合GCS评分对中重度TBI患者28 d死亡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徐鹏[4](2021)在《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既往研究表明,rSIG(the reverse shock index multipli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score)、动脉血乳酸(arterial blood lactic acid)分别可以预测创伤(trauma)患者住院死亡率。然而,rSIG和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预后的联合评估的价值至今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目的是探讨rSIG、动脉血乳酸与sTBI患者病情预后的相关关系及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学院急诊科抢救室收治的TBI患者。按照国内外常用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8分为标准确诊为sTBI患者。再根据入选标准和排出标准,总共有120例sTBI患者纳入我们这次研究。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生命体征、身高、体重、GCS评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治疗情况以及第28天预后情况。尽快在入院30min内抽取动脉血(取血部位在桡动脉或股动脉),标本及时送检。通过计算公式rSIG=GCS评分/SI,求出rSIG的值。1.以受伤后第28天为本次研究观察终点,利用SPSS 23.0软件得出两组临床资料差异。2.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差异指标与预后的关系?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4.应用Med Calc 19.0.7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分析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5.以rSIG、动脉血乳酸的最佳截断值,将sTBI患者进行分组。计算出各组死亡率,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性别、致伤原因、呼吸频率、年龄、BMI、腋温、心率方面差别不是十分明显(P>0.05)。但在收缩压(systolic bi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方面比较,差异显着(P<0.05)。2.运用单因素分析,提示与TBI预后相关的潜在危险指标包括SBP、DBP、M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P<0.05)。再将上述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SBP、GCS评分、rSIG、动脉血乳酸是TBI患者28天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3.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TBI患者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239,P<0.01)。4.绘制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的ROC曲线。结果显示:⑴rSIG ROC曲线面积为0.745(95%CI:0.658~0.820,P<0.01),特异性为72.84%,灵敏度为71.79%。⑵动脉血乳酸ROU曲线面积为0.827(95%:0.747~0.890,P<0.01),特异性为77.78%,灵敏度为84.62%。⑶两者联合ROC曲线面积为0.857(95%CI:0.784~0.916,P<0.01),特异性为79.01%,灵敏度为84.62%。预测患者预后价值:⑴rSIG、动脉血乳酸以及两者联合对rSIG患者早期预后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⑵两者联合对sTBI患者早期预后的预测能力优于rSIG(Z=2.780,P<0.05),却不优于动脉血乳酸(Z=1.121,P>0.05)。⑶rSIG的ROC曲线下面积小于动脉血乳酸,但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7,P>0.05)。5.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rSIG最佳截断值为7.94,将患者分两组。rSIG≤7.94组患者动脉血乳酸及28天病死率明显高于rSIG>7.94组患者[4.2(2.5,5.9)mmol/L vs 2.7(2.1,3.8)mmol/L,61.4%vs 6.3%,P<0.01]。6.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以动脉血乳酸最佳截断值3.60mmol/L,分为动脉血乳酸≤3.60mmol/L(69例)、动脉血乳酸>3.60mmol/L(51例)组。动脉血乳酸≤3.6mmol/L组病例的rSIG明显大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28天病死率明显小于动脉血乳酸>3.60mmol/L组病例[(10.5±3.2)vs(8.3±4.1),8.7%vs 64.7%,P<0.01]。结论:1.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sTBI患者病情预后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对急诊科医生临床实践中有一定指导意义。2.rSIG、动脉血乳酸水平是sTBI患者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3.rSIG与动脉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性,rSIG下降,动脉血乳酸水平越高,提示sTBI患者病情危重。4.当sTBI患者出现rSIG<7.94,动脉血乳酸>3.60mmol/L时,急诊科医生要需要格外注意,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田江灵[5](2021)在《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预后的危险因素,提出临床应予以重视的预警指标,为提高儿童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提供理论及实践数据。方法:本试验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收治的诊断为中重型TBI的118例患儿的相关资料,依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评分3-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评分1-2分),比较两组患儿的入院时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GCS)、有创血压(Blood pressure,BP)、动脉氧分压(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ial blood,Pa O2)、血糖(Blood glucose,Glu)、乳酸(Lactic acid,La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水肿、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脑疝及消化道出血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出差异显着的因素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患儿预后的诊断价值及每个指标的灵敏度(Sensitivity)及特异性(Specificity),并确定出影响儿童中重型TBI预后不良因素的最佳截断值(Cut-off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18例中重型TBI患儿存活102例,死亡16例,病死率13.56%,其中预后良好组78例,预后不良组40例。2.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儿入院时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等因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入院时GCS评分、BP、Pa O2、Glu、Lac、PCT、CRP、脑水肿、脑疝及消化道出血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GCS评分(OR,0.277,95%CI,0.151-0.508)、Lac(OR,1.559,95%CI,0.254-1.939)、Glu(1.373,95%CI,1.041-1.803)、消化道出血(OR,3.891,95%CI,1.402-10.401)、脑水肿(OR,4.454,95%CI,1.312-15.124)、BP(OR,0.045,95%CI,0.016-0.129)、Pa O2(OR,0.364,95%CI,0.135-0.978)、脑疝(OR,0.134,95%CI,0.034-0.523)为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CS评分、Lac、Glu、消化道出血、脑水肿、BP、Pa O2、脑疝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2、0.822、0.718、0.647、0.706、0.787、0.647、0.612;GCS评分、Lac、Glu的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5分(0.900,0.885)、3.23mmol/L(0.875,0.833)、8.58mmol/L(0.600,0.833)。结论:1.GCS评分、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乳酸、血糖、消化道出血、脑水肿、动脉氧分压、脑疝、有创血压可能与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有关,而就诊时间、硬膜外出血、硬膜下出血、颅内出血、颅底骨折与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关系不大;2.GCS评分、乳酸、血糖、有创血压、动脉氧分压、消化道出血、脑水肿、脑疝为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GCS评分、乳酸、血糖、有创血压、动脉氧分压、脑水肿、消化道出血、脑疝对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均具有一定预警价值。其中GCS评分的预警价值高,当GCS评分在5分或以下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乳酸的预警价值中等,当乳酸在3.23mmol/L或以上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血糖的预警价值中等,当血糖在8.58mmol/L或以上时,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风险显着增加;有创血压、脑水肿的预警价值中等;动脉氧分压、消化道出血、脑疝预警价值的较低;故应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视。

李立帅[6](2021)在《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损伤及脑出血为常见的主要的神经外科急症,须及时急诊处置,必要时行急诊手术治疗,且预后往往较差。IL-6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在颅脑意外患者中明显升高。本文拟通过对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统计学分析,探究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以期通过早期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水平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为日后从分子层面对颅脑损伤及脑出血的继发性损害进行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及脑出血术后患者共4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他们的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是否患有糖尿病,IL-6血清浓度,IL-10血清浓度,到达医院时第一次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中线移位情况,是否患有高血压这10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发病三个月后的GOS评分来判断患者恢复情况,分为两组:恢复良好组(4分,5分);恢复较差组(1分,2分,3分)。使用SPSS 26数据处理程序对各因素进行独立因素分析,对于差异明显的各个可能的影响因素整合起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恢复良好21例(46%),恢复较差25例(54%)。独立因素分析提示:第一天IL-6,第一天IL-10,入院GCS评分,瞳孔对光反射情况,中线移位情况在病情恢复情况不同的两个比较组之间存在差别,而且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糖尿病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在病情恢复情况不同的两个比较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第一天IL-6,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情况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而第一天IL-10,瞳孔对光反射情况的差异并不显着。结论:颅脑意外类型(既颅脑损伤或者脑出血)并不干扰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与预后关系的研究。第一天IL-6,入院GCS评分,中线移位情况是影响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第一天IL-10,瞳孔对光反射情况对预后的影响并不显着。性别,年龄,颅脑意外类型,糖尿病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对预后没有影响。第一天IL-6过高,入院GCS评分低,中线移位会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蒋海涛[7](2020)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意义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专业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来说,其救治一直是国内外神经外科诊疗工作的重点、难点,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且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经济负担。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TBI患者的数量最多,其中sTBI超过25%,发病率约为55-64/10万,每年可导致约10万人死亡,数十万人致残,TBI的死亡率约为13/10万,这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多项研究结果表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是TBI的主要发病原因。自2011年酒驾入刑以来,中国大数据显示机动车引起的TBI有所减少,而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涉及的TBI明显增加。急性期顽固性颅高压是TB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经过开放气道、镇静、止痛、脱水药物、过度通气、亚低温冬眠疗法等保守治疗不能控制的恶性高颅压,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就成为TBI救治的终极抢救措施。DC通过去除部分颅骨,使肿胀、缺血的脑组织向减压窗方向膨出,缓解恶性颅高压对颅内重要脑组织结构的损害,从而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DC的概念最早由Mareotte教授于1886年提出,1905年Cushing教授首次应用此术式治疗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颅内压增高,1977年美国Becker教授提出并首先应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1997年Polin教授发表双额大骨瓣开颅治疗恶性创伤性脑水肿的报道,20多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家、学者从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反对和争议到接受与应用,证明其在TBI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5年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国专家共识和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对我国TBI患者行DC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瞳孔散大情况、瞳孔对光反射性、中线移位、基底池形态、赫尔辛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评分、硬膜下积液、创伤后脑积水(post-traumatic hydrocephalus,PTH)、颅内感染和晚期颅骨修补术(cranioplasty,CP)等与TBI患者行DC的生存预后相关,DC后常见并发症有: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迟发性颅内出血、PTH、肺部感染、脑膨出、癫痫、手术切口嵌顿、颅骨缺损综合征、颅内感染等。但在临床实际救治工作中,DC在病例的选择、手术时机和技巧、颅内压监测、预后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管理、手术疗效等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相关文献研究报道不尽一致。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索研究11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与短期和长期生存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研究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该部分研究提示PTH是DC术后影响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索研究92例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创伤后脑积水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形成的潜在关系,分析对比研究PTH的治疗方案和预后,优化PTH形成后的临床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第一部分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探索研究颅脑创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对生存预后预测的有效性,为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的诊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指标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 12例行颅脑创伤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短期死亡和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绘制影响入组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最佳阈值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其预测短期死亡率的预测效能。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短期生存情况。研究结果:1.112例TBI患者行DC,男性70例(62.5%),女性42例(37.5%),平均年龄48.11±14.43岁;术前GCS评分5.24±1.97;89例(79.5%)手术在受伤24小时内完成,23例(20.5%)在受伤24小时后完成;96例(85.7%)行单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13例(11.6%)行双侧额颞顶标准去骨瓣减压术,3例(2.7%)行双额冠瓣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交通事故(70例,62.5%),交通事故中61.4%涉及电动自行车和三轮车。2.37例(33.0%)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30天内死亡,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难以控制的脑肿胀(64.9%)和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24.3%)。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短期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年龄(OR 1.139[95%CI 1.011-1.283];p=0.033)、入院时 D-二聚体水平(OR 1.366[95%CI 1.027-1.816];p=0.032)和术后高钠血症(OR 16.931[95%CI 1.772-161.822];p=0.014)。ROC 曲线定量分析显示评估预测短期死亡率时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的准确度分别为74.1%(阈值49.5岁)、67.0%(阈值67.4ug/ml)和77.7%;三项危险因素联合分析显示出特异性97.3%、敏感性97.3%和准确性96.4%。3.在6个月的随访期中,生存时间大于30天的75例TBI患者有48例(64.0%)结局良好,最终死亡率为45.5%。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是PTH(OR 672.702[95%CI 5.561-81370.584];p=0.008)的发生。研究结论:尽管去骨瓣减压术是TBI患者控制难治性颅高压的一种有效的终极治疗措施,但死亡率和致残率仍然很高。患者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是影响TBI患者行DC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TH是影响TBI患者行DC长期良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DC患者的年龄、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和术后高钠血症可以评估其短期生存情况,制定准确的治疗策略来预防和控制PTH的发生与进展有助于提高其长期预后结局。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研究研究目的:分析研究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PTH的潜在关系,研究PTH临床精准管理策略,旨在为PTH的发生发展、风险预测、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行去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符合入组标准的TBI患者。收集、汇总可能影响PTH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资料、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数据、手术情况、术后临床资料、并发症和随访资料,探索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和脑积水的潜在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TH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研究PTH的精准治疗方案和预后。研究结果:1.92例TBI患者行DC,男性56例(60.9%),女性36例(39.1%);平均年龄47.03±14.27 岁(16-76 岁);术前 GCS 评分 5.47±2.05;中线移位距离 9.78±4.50 mm(0-23.4 mm);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43例(46.7%),纵裂积液21例(22.8%),脑室扩张44例(47.8%)。2.22 例(23.9%)TBI 行 DC 后出现 PTH,形成时间为 32.4±11.7 天(15-56 天);PTH形成前15例(68.2%)出现硬膜下积液,形成时间13.0±7.3天(6-31天);PTH形成前10例(45.5%)出现纵裂积液,形成时间18.7±9.9天(1143天)。DC后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3.单因素分析显示DC的分级、中线移位、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切开、硬膜下积液、纵裂积液、脑室扩张、术后大面积脑缺血、梗死与PTH的形成存在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影响PTH形成的独立预后因素是硬膜下积液(OR 3.392[95%CI 1.259-9.137];p=0.016)的发生。4.22例PTH患者,9例(40.9%)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释放脑脊液,10例(45.5%)行 CP,5 例(22.3%)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VPS),1 例(4.5%)行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手术(lumboperitoneal shunt,LPS),2例(9.1%)行侧脑室外引流术(lateral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LEVD)。实施CP和/或脑积水分流术的患者(手术组)相比12例进行腰椎穿刺和/或腰大池引流和/或LEVD的患者(非手术组)相比,手术组预后明显好于保守组(p=0.029)。研究结论:TBI患者DC后脑积水的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早期识别要发生PTH的TBI高危患者将有助于改善生存和预后。DC后发生的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与脑积水之间存在同一时间轴上的关联性,硬膜下积液和/或纵裂积液的进行性增大是脑积水形成的先兆表现,硬膜下积液的出现是PT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进展性的PTH需积极行脑积水分流手术,通过科学调压寻找最适合的阀门压力,再根据病情适时行CP;缓慢进展性的PTH可先行CP,建立新的脑脊液循环平衡、缓解脑积水,随访观察,再根据病情演变必要时行脑积水分流术。PTH合并颅骨缺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制定精准的治疗策略来控制脑积水的恶性进展,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预后。

柯迪[8](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血清中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探讨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凝血功能(coagulation function,CF)及预后的关系,为优化TBI患者救治策略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纳入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收治的110例汉族成年(1860岁)TBI患者。根据TBI患者血清中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检测结果分为CC型组(野生型)、CT型组(杂合突变型)和TT型组(纯合突变型),记录TBI患者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采用已糖氧化酶法(HOM)检测次日FBG,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光学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对TBI患者进行随访,在损伤后第30天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析各基因型组FBG、PT、APTT、Fib、PLT、GOS评分的差异。根据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3分<GOS≤5分)和预后不良组(1分≤GOS≤3分),比较两组FBG、PT、APTT、Fib、PLT、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的差异。将单变量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基因型组与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关联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0例TBI患者。其中CC型组33例(30%),CT型组47例(42.7%),TT型组30例(27.3%)。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其中,87例TBI患者为男性,占TBI患者总人数的79.1%。TBI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9.7±11.4岁,统计分析后示各基因型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和TT型组HbA1c、GCS评分、ISS评分、APACHE I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FBG、PT、APTT、Fib、PLT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患者CC型组、CT型组、TT型组GO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FBG(6.60±1.40mmol/L)、PT(10.74±1.99s)、APTT(36.87±6.37s)、Fib(2.58±0.66g/L)、PLT(112.23±13.31×10^9/L)与预后不良组FBG(8.74±2.39 mmol/L)、PT(16.73±3.74s)、APTT(45.96±7.17s)、Fib(1.67±1.38 g/L)、PLT(95.60±10.95×10^9/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型组与CT型组、CC型组与TT型组、CT型组与TT型组在TBI患者预后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校正,P<0.0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TBI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C677T位点基因型与颅脑损伤患者空腹血糖、凝血功能及预后相关,携带T等位基因型的颅脑损伤患者伤后血糖升高幅度大、凝血功能差、预后不良,但可能并不是影响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知己[9](2020)在《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持续增长,是外伤性致死的主要原因。此外因创伤导致的神经功能的损害使得许多患者终身残疾,给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患者伤后早期一旦出现颅内显着占位性血肿或脑肿胀导致颅压持续性增高甚至脑疝,I期开颅手术并去骨瓣减压(primar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DC)成为了唯一可能挽救其生命的措施。尽管I期DC挽救了很多患者生命,但术后仍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是目前治疗面临的困境。因此I期DC患者不良预后的早期预防和预测至关重要,目前仍缺乏I期DC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目的:本研究回顾性收集I期DC患者临床资料并统计分析,构建两类早期预测模型:1)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2)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目的在于为TBI患者行I期DC出现不良预后的高危人群提供科学的筛查工具,使得预测模型能简单便捷地直接应用于临床。以期有助于辅助医师和家属做出临床决策,降低患者死亡率及更加合理的使用医疗资源。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我们回顾性收集一家医院自2012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结局为术后30天内是否死亡。通过对建模数据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因素。采用R语言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独立的预测因素建立多个层次的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临床有效性等代表模型性能的指标进行多维度评价,并进一步构建预测列线图。再使用R语言调用内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内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重复性。收集另一家医院2016年到2019年实施I期DC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外部验证数据集,使用R语言调用外部验证数据集对各预测列线图的区分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有效性进行外部验证,观察预测模型是否具有可移植性。第二部分中我们将观察结局延长至术后6个月,我们定义术后6个月内GOS评分1-2分为不良预后,通过对建模数据集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因素。同样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构建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对比评价以及内、外部验证。最终利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网页模拟预测计算器。结果:(一)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30天死亡率为30.8%。瞳孔(P=0.011),硬膜下血肿(P=0.026)、环池状态(P=0.003)、术前缺氧(P=0.005)、术中低血压(P=0.003)、APTT(P=0.005)、ISS(P=0.019)是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死亡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将这些预测因素进行分类组合,利用R语言设计了三种模型,结果发现临床特征结合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的联合预测能力最强,C统计量为0.926(95%CI,0.889-0.953),并且其具有较高的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我们根据临床应用时可能面临的不同情况,基于这三种模型构建了三个预测列线图,通过R语言调用内、外部数据,进行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发现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二)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建模数据集患者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率为45.6%。我们发现年龄(P=0.001)、GCS(P<0.001)、失血量(P=0.045)、环池状态(P<0.001)、术中低血压(P=0.001)、APTT(P=0.012)是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独立预测因素。我们利用R语言编程,基于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指标构建了三个预测模型,构建了预测列线图,经内、外部验证,这些模型均具备良好的区分能力,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结论:我们基于术后30天死亡以及6个月总体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了早期预测模型,模型的内、外部验证结果优良。预测模型以列线图的方式进行可视化、可操作化展示。我们还发布了网页预测工具,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简单易操作,易于推广。我们创建的I期DC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工具,可以有助于引导医师,协助患者家属做出临床决策,能更加合理的应用医疗资源,也可作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参考。

王绅[10](2020)在《血钠及其波动在颅脑创伤中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颅脑创伤患者的血钠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及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术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4月至2019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入院后1-10天早晨6时的血钠浓度并创建相关血钠波动变量,分析其与患者6个月预后之间的关系。运用线性回归和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分析血钠波动与入院时GCS的相关性。运用线性回归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血钠浓度与术后颅内压的相关性。结果:(1)总计326例颅脑创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68例患者预后良好,58例患者预后不良,107例患者行颅内压监测探头植入术。(2)颅脑创伤患者中,GCS3-8组、预后不良组入院后1-10天的每日血钠浓度显着高于GCS9-15组和预后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较高的血钠波动是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入院后第1天血钠波动和入院后10天的血钠波动。(4)颅脑创伤患者的血钠波动与入院时GCS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两者呈负相关。(5)行颅内压监测探头植入术的颅脑创伤患者,其早晨6时的血钠浓度与颅内压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两者呈正相关。结论:(1)颅脑创伤患者的血钠波动与入院时GCS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血钠波动可以反映颅脑创伤的严重程度。(2)较高的血钠波动是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3)颅脑创伤患者的血钠浓度与颅内压存在相关性。

二、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及预后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及预后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抑制及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糖/血钾比值对中重度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细胞焦亡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创伤性颅脑损伤体液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8d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NLR联合GCS评分对其28d死亡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基本资料收集:
        1.3.2 GCS评分:
        1.3.3 NLR:
    1.4 治疗方法
    1.5 研究终点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入院时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
    2.3 治疗、受伤情况及各系统评分比较
    2.4 中重度TBI患者28d死亡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5 NLR、GCS评分及NLR联合GCS评分对中重度TBI28 d死亡预测价值
3 讨论

(4)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存活组和死亡组sTBI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 sTBI患者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3 rSIG与动脉血乳酸的相关性
    3.4 rSIG、动脉血乳酸及两者联合预测价值分析
    3.5 rSIG分组sTBI患者比较
    3.6 动脉血乳酸水平分组sTBI患者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生物标记物对颅脑创伤患者病情预后的评估价值
    参考文献

(5)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重型颅脑损伤后颅高压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2.4.1 独立因素分析
        2.4.2 多因素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独立因素分析结果
    3.2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IL-6
    4.2 入院GCS评分
    4.3 中线移位
    4.4 IL-10
    4.5 瞳孔对光反射
    4.6 性别
    4.7 年龄
    4.8 颅脑意外类型
    4.9 高血压患病情况
    4.10 糖尿病患病情况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因子与颅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的分析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1
英文文章2

(8)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和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和统计方法
        1.5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Nomogram)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研究所用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行I期DC的TBI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30天内死亡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死亡风险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内、外部验证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及定义
        1.3 TBI患者行I期DC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以及统计方法
        1.4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1.5 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1.6 预测列线图的内、外部验证和统计方法
        1.7 网页预测计算器的开发
        1.8 统计学软件
    2 结果
        2.1 患者纳入情况
        2.2 TBI患者行I期DC术后6个月内总体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2.3 各预测模型性能的评价
        2.4 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列线图的绘制
        2.5 预测列线图的内部验证
        2.6 预测列线图的外部验证
        2.7 网页计算器的开发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的创新之处
综述 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致谢

(10)血钠及其波动在颅脑创伤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资料收集
    3 血钠检测及血钠波动指标的定义
    4 颅内压监测
        4.1 颅内压监测指征
        4.2 术前准备
        4.3 颅内压监护仪和颅内压传感器
        4.4 手术方法
    5 预后评估及研究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所有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
    2 颅脑创伤患者不同 GCS 和不同预后血钠浓度的变化
    3 颅脑创伤患者血钠波动与预后的关系
    4 颅脑创伤患者血钠波动与入院时 GCS 的相关性
    5 颅脑创伤患者血钠浓度与颅内压的相关性
讨论
结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及预后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Ac-FLTD-CMK对小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血糖/血钾比值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价值的研究[D]. 王鹏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8d死亡影响因素分析及NLR联合GCS评分对其28d死亡预测价值[J]. 练皎,刘文科.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3)
  • [4]rSIG与动脉血乳酸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徐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影响儿童中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田江灵.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IL-6、IL-10与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D]. 李立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7]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预后因素分析和创伤后脑积水的研究[D]. 蒋海涛. 山东大学, 2020(08)
  • [8]颅脑损伤患者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柯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 [9]颅脑损伤患者行I期去骨瓣减压术不良预后的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D]. 唐知己.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10]血钠及其波动在颅脑创伤中的意义[D]. 王绅.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重度颅脑损伤后高血糖与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