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峰在石质稀薄土地上的造林措施研究

元宝峰在石质稀薄土地上的造林措施研究

一、元宝枫在石质薄土立地的造林措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明健[1](2019)在《平山片麻岩微立地划分、植被特征及植物配置研究》文中认为河北平山片麻岩山区地形破碎、岩石风化、植被稀疏,在长期的雨水侵蚀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微地形,本文对区域微立地类型进行划分,并研究提出其主要植被配置模式,以期为该区域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以平山片麻岩山区为研究对象,在平山县的古月镇、小觉镇、下槐镇、岗南镇、苏家庄镇以及示范区6个区域共设置样方171个,调查了样方中的微立地因子和植被群落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数量化分析从微立地因子中筛选出了主导因子,划分形成微立地类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每种微立地上植被群落的数量关系,根据重要值筛选出了每种微立地上优势种,提出每种微立地类型上的植被配置模式,为充分了解该区域立地特征以及人工促进平山片麻岩山区植被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研究结论如下:(1)在平山县6个区域设置了 171个微地形样方(3mX3m),调查每个样方微地形、坡向、坡度、坡位、土层厚度、土壤硬度、岩石裸露率、岩石风化度等8个微立地因子。研究表明:微地形、坡位、土层厚度、土壤硬度为该区域微立地类型的4个主导因子;该区域立地属片麻岩石质丘陵立地类型组根据当地立地情况将其划分为石质丘陵立地类型组,采用聚类分析结合主导因子,平山片麻岩山区划分了 20个微立地类型。(2)20种微立地类型上共出现了 56种植物,乔木树种较少,以灌草为主,其中乔木9种,灌木6种、草本41种;植被的平均高和盖度在不同微立地上差异较大,尤其在平均高上表现出显着差异。条件较好的微立地类型分别为微立地Ⅰ、Ⅵ、Ⅶ、Ⅷ、Ⅸ、Ⅹ、Ⅺ、ⅩⅥ,其平均高和盖度范围在 73.38 cm~152.92cm、62%~87.4%;条件中等的微立地分别是微立地Ⅲ、Ⅳ、Ⅻ、ⅩⅣ、ⅩⅦ、ⅩⅧ、ⅩⅨ,其平平均高和盖度范围在65.5 cm~86.94 cm、33.5%~66.54%;条件较差的微立地分别为微立地Ⅱ、Ⅴ、Ⅷ、ⅩⅤ、ⅩⅩ,其平均高和盖度范围为38.13 cm~61.87 cm、27.43%~37.97%,可见条件较好的微立地上植被平均高和盖度分别是中等微立地上的1.19~1.76、1.31~1.85倍,是条件较差微立地上的1.92~2.47、2.26~2.3倍。不同微立地上灌木和草本群落的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总体上草本植被的多样性指数高于灌木植被;根据每种微立地上样方中出现的植被配置,选择其中比例最大的配置作为该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结果表明灌草植被配置最多占总配置的65%,含乔木的配置占总配置的25%;20种微立地上主要植被有32种,其中灌木6种,草本26种,几乎多有灌木重要值大于草本;根据重要值来确定每种微立地生境上的优势种植物,最终形成每种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

刘丽颖[2](2015)在《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下色木槭更新特征及复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色木槭属珍贵阔叶树种,有极高的生态与景观价值,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色木槭在次生林中经常与其他树种相伴而生,是冀北山地典型森林类型—杨桦次生林的重要组成树种。杨桦次生林在冀北山地分布广泛,但其存在着林分结构简单、林相残破、更新不良等特征。色木槭属耐阴树种,在林下具有较大的更新潜力,在森林结构调整与近自然更新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生长周期较长,经济效益慢等因素影响,在森林经营中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杨桦次生林林下色木槭更新特征及幼苗幼树的经营技术研究,可为杨桦次生林的林分结构调整与林下的近自然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以杨桦次生林林下色木槭为研究对象,在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下属桃山林场设置两块100m×100m标准地,在分析杨桦次生林的林分结构基础上,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包括色木槭的更新状况、幼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树与其他树种的空间关联性进行研究,并针对色木槭幼苗幼树损伤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以截干为主的复壮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杨桦次生林林分结构特征林分树种组成为8桦1棘1杨+砾,桦树直径分布接近正态分布,山杨为双峰山状分布。依据树高分布,该林分可以分为明显的上下两层,层次较为简单。林分组成树种桦树、山杨和色木槭,均呈现聚集分布,其他树种在小尺度聚集分布,大尺度呈现随机分布,桦树与色木槭的最大聚集强度较小,桦树、山杨、其他树种对色木槭具有显着正关联作用,最大关联强度桦树2.41>山杨2.35>其他树种0.7。2、色木槭各高度级空间结构将色木槭按高度分为四级,分别为幼苗、幼树、中树和大树。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幼苗、幼树、和中树均呈现聚集分布;大树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幼苗分别与幼树、大树正关联,和中树无关联;幼树分别和中树、大树显着正关联;中树和大树正关联。最大聚集强度幼树5.71>大树3.76>中树3.59>幼苗2.69。3、色木槭高度级与其他树种空间结构在所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桦树和幼苗、中树无关联,桦树和幼树、大树正关联。山杨和幼苗在小尺度负关联,在大尺度正关联,和幼树负关联,和中树无关联,和大树在小尺度上正关联,在大尺度上无关联。其他树种和幼苗在小尺度无关联,在大尺度正关联,和幼树、中树负关联,与大树在小尺度正关联,在大尺度无关联。4、色木槭受干扰后的损伤表现为使杨桦次生林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营林过程中通常会采取适当的抚育间伐措施。经过抚育间伐,色木槭发生损伤率为98.27%,损伤类型发生频数依次表现为压弯>干梢>破皮>折干=虫害>无损伤,压弯、干梢和破皮为主要受损类型。损伤程度表现为极严重损伤。未间伐标准地中,色木槭发生损伤率为70.25%,损伤类型发生频数依次表现为无损伤>压弯>破皮>干梢=虫害>折干,幼苗压弯受损为主要损伤类型。损伤程度表现为轻微损伤。5、幼苗幼树的复壮技术针对与色木槭在林下损伤严重、干型不良的情况,制定了包括截干、留萌、割灌、除草等的复壮技术,通过萌苗的三年生长观测表明,截干后的萌苗数为6,3年的平均基径为7mm,平均高为1.3m。在对不同截干地径的萌苗数、萌苗基径、萌苗高进行方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最为适合的截干地径为2-3cm。最佳留萌数目为1株,辅以除草、割灌技术将有利于色木槭生长。

亢新刚,郑焰锋,赵浩彦,杨华,龚直文,刘燕[3](2011)在《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北京地区大兴区、海淀区和延庆县3个区县的生态公益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其二类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原则和依据选出了具有地区代表性的22个经营类型。结合各经营类型的经营目的,通过应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论、近自然经营的理论和技术最终为每个经营类型匹配了相应的经营措施。

刘平,马履一,贾黎明,王玉涛,王嫣斐[4](2011)在《北京低山油松人工林径阶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揭示油松人工林正常生长,且能保持高生物多样性所需的立地条件,采用随机取样法,对北京西郊低山区97块油松人工林样地和分布其中的134个灌草样方进行调查,研究北京低山区4种立地条件油松人工林的径阶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阴坡厚土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人工林径阶分布接近正态分布,阴坡薄土、阳坡厚土和阳坡薄土立地条件下的油松人工林径阶分布均呈反"J"型;北京低山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植物63种,其中木本33种,草本30种,阴坡的林下植物种类数量显着高于阳坡,孩儿拳头、荆条为林下木本植物的优势种,荩草、求米草、茜草、益母草为林下草本植物的优势种;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从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分析来看,以阴坡厚土立地条件下的高。

李超[5](201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复杂严酷,土壤瘠薄,气候干旱、少雨,蒸散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在这一地区采取有效的工程与生物技术措施,集中利用有限的水分条件,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对提高苗木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这一地区多年来实用的造林技术和配置模式,以供生态恢复建设工作参考。

陈乔婧[6](2010)在《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北京西山地区以杂灌木林地为主的林分状况与现实立地条件,从香山地区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立足项目区现有景观格局的分析、景观游憩林树种选择及其树种配置,结合FRAGSTATS工具,综合各类数学统计方法,研究建立适应项目区风景游憩林建设的树种选择评价体系模型、树种配置决策模型,以期为杂灌木林地的景观游憩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利用FRAGSTATS3.3对项目现有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现有林分的景观格局破碎,斑块间离散度高,观赏性低下等问题。结合旅游发展规划目标研究提出了景观游憩林规划模式。在景观游憩林的营建中,针对树种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适应北京西山地区的主要树种的观赏与生态特征,并建立了以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观赏性、抗病虫性、生态效益为依据的景观游憩林树种的选择评价体系。在对候选的32个常用造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在北京西山挂甲塔地区的风景游憩林营建中,树种选择宜采取针阔混交的方式,以花色、叶色较好的高分树种(山杏、黄栌、元宝枫、栾树、白蜡等)为基调搭配常绿针叶树种(侧柏、油松)营建季相美景为特色的风景游憩林最佳。针对风景游憩林营建中的树种配置的问题,论文以适地适树为理论基础,结合模糊决策法对某一具体立地条件下的各种植物材料未来的生长情况作出定量预测,在通过定量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最佳植物材料选择方案为基础的最优化立地资源配置方案。论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研究区的森林生态景观进行了规划设计,采用了近自然模拟的设计思想,综合文化旅游定位、生态景观环境塑造、空间营造因素,以自然野趣、层次多样为特色,打破京西森林旅游规划固有模式,预期将营建一个独具特色、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风景游憩林分,为北京市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度假、休闲旅游的场所。

梁林峰[7](2009)在《吕梁山东侧黄土丘陵立地亚区造林模式研究——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简要介绍吕梁山东侧黄土丘陵立地亚区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对该立地亚区提出了生态治理思路,划分了2个立地类型,并为其选择了40余种造林树种,确定了50个造林模式,最后举例对造林模式进行了详细说明。

刘颖[8](2009)在《基于“3S”技术的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的研究》文中认为立地分类在森林培育等林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对此已经进行了长期深入的探索。由于鹫峰森林公园的图件较为齐全,各种调查数据具有一定的精度,结合该地区的一个研究项目,选取鹫峰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区。通过对野外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基础图件的处理及信息提取,对影响森林立地分类的相关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影响森林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对主导因子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鹫峰森林公园最终立地类型分类结果及相关专题图件。通过对鹫峰森林公园立地类型图和植被类型图的研究分析,可以快速、直观、准确的了解鹫峰森林公园各立地类型的分布、特点以及在不同立地类型上现有的植被类型及优势木种类,为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林地资源、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持续高效林业等提供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应用“3S”技术进行森林立地分类和制图不仅可以实现多因素分类,提高分类的精度和客观性,同时也为建立主导因子空间及属性数据库的联合提供了便捷的实现平台。(2)以海拔、坡向、土壤类型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将鹫峰森林公园共划分了15个立地类型,其中低山阴坡寨尔峪系类型面积最多,占全部研究区总面积的21.25%。其中低山阳坡金仙庵系面积最小,仅占了全部研究区面积的0.61%。(3)从研究区的立地类型分布图、植被类型和优势木树种分布图可知,鹫峰森林公园的阴坡蒸发量小,土壤湿度大,植被较茂盛,在立地条件最好的低山阴坡金仙庵系适宜油松、元宝枫等树种的生长。阳坡蒸发量大,植被较稀疏,有水土流失现象,在立地条件最差的中山阳坡北尖系上适合于落叶松、油松等耐瘠薄树种的生长。对鹫峰森林公园进行立地类型的分类及制图的研究,使立地分类与制图统一于生态系统经营模式中,直接应用于生态林业建设,并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何明月[9](2009)在《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分析与经营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水源保护林经营直接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水土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然而,国内对水源保护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研究整体上还很薄弱,且已有研究多为单项研究,难以全面指导水源保护林的经营实践。当前实践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营理论指导和经营技术,水源保护林经营通常很粗放,其功能在萎缩、退化。本研究以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典型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水源保护林立地条件,林分类型及其近自然度的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类型的近自然度。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对不同近自然程度的林分类型提出了不同的近自然经营模式,并构建了本区的目标林相模式图,以期模拟自然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获得明显的生态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在对潮关西沟的地形、土壤、植被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确定了海拔、坡向、地形部位、土层厚度、土壤质地为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并以此为依据将潮关西沟的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5个立地类型组,14个立地类型。同时分析了现有主要林分类型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特征参数对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根据近自然度值计算,森林近自然度从树种看是,栎树林>椴树林>山杨林>油松林>侧柏林>刺槐林;从起源梯度看是,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即处于演替阶段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度值明显要高于人工纯林。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反映了研究区森林近自然度的实际情况,说明森林近自然度指标选取是恰当的。采用定性表述与定量表达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标准。通过对森林近自然度的划分,结合不同的演替阶段,提出了四种经营技术模式,对研究区森林经营区划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建议。该水源保护林经营模式,通过经营复层异龄混交水源保护林,实现其可持续经营,达到水源保护林的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协调统一的经营目标。通过立地分类、植被分布特征及近自然度的研究,尽量选用乡土树种建立起潮关西沟的目标林相,提出一套系统的林相改造模式,为森林经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研究结果看,不仅实现了森林近自然经营与水源保护林的结合的研究,而且在近自然度指标选取、近自然森林经营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其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该成果将为水源保护林的经营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依据,也对生态经济防护林等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赵良平[10](2007)在《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严重影响其多种生态功能的发挥,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效途径,对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种群动态、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模式的研究可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燕山山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永久样地、临时样地调查与数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排序与数量分类、森林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典型特征、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模式。研究结果表明:DCA排序和TWINSPAN分类表明,燕山山地植物群落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很有规律,与生态梯度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生态梯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温度和水分。在水分梯度上,由冷湿至干旱,燕山山地植物群落大致排列有硕桦林→山杨林→蒙古栎林→油松林→三裂绣线菊→酸枣灌丛→荆条灌丛→以蒿+苔草为优势种的草甸;在热量梯度上,从冷至暖,大致排列有:草甸→硕桦林→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蒙古栎林→以山杏为优势种的中低山带杂木林→三裂绣线菊、榛灌丛。运用DCA非等级分类方法,燕山植被分布呈现出1个中心和4个极点。1个中心是以蒙古栎、山杨等落叶阔叶树及油松为优势种的分布中心区,中心区的植被是暖温带典型的植被类型,也是燕山山地典型的植被类型;4个极点是沿此中心,因湿热因子不同的自然组合,存在4个不同环境梯度的植被演替方向。沿温度递减湿度递增方向,向以白桦、硕桦为优势种、且有华北落叶松、云杉林分布的森林群落发展;沿温度递增湿润递减(暖干)的梯度方向,向以酸枣、荆条为优势种的灌丛发展;沿温度递增湿度增大(暖湿)的梯度方向,向辽东栎林和以榛为优势种的灌丛发展,并有核桃楸林出现;沿湿度递减的梯度(冷干)方向,向以蒿+苔草为优势种的杂草丛发展。低山灌丛具有进展演替的条件,中心是其发展的归宿。植物群落排序值与环境因子及地理坐标显着相关,建立了气候因子与地理坐标、DCA排序值与环境因子2个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模型可预测和判断植物群落类型和分布。天然蒙古栎、人工山杨与华北落叶松林分皆伐后,在次生演替头15年内,次生植物群落物种消长变化过程相似,都经历了物种总数由少到多的变化过程,但天然林和人工林皆伐迹地上的物种消长动态存在差异。天然林皆伐迹地上,次生演替初期物种替代频繁,中后期趋于平稳;人工林皆伐迹地上,次生演替后期物种替代明显。乔、灌、草植物种在各演替阶段的表现不同。不同皆伐迹地上,各类植物密度变化都经历了由小变大,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再逐渐降低的过程。灌木、草本植物重要值受乔木郁闭度影响及灌木植物之间相互作用,一直处于较明显的变化波动过程中。灌木重要值呈现出两极分化特征,竞争力弱的灌木重要值逐步降低,生态幅较广、竞争力较强的灌木植物重要值逐渐升高。阳性草本植物重要值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态势,阴性草本植物在演替后期表现出绝对优势,重要值逐渐增大。不同皆伐迹地次生演替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同。天然蒙古栎林皆伐迹地上,次生演替群落乔、灌、草多样性指数值较高,生物多样性丰富,并随演替推进呈增加趋势;人工林皆伐迹地上,次生演替群落多样性指数值相对较低,呈波动变化,并随演替推进呈现出中期升高、后期略有下降;皆伐后,乔木多样性指数值增大,较皆伐前有所增加,在演替进程中保持稳定的状态;阳性灌、草物种在演替阶段初期多样性指数值增大,随后降低;阴性灌、草物种生物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群落综合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动态特征更接近于草本植物的动态规律。不同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动态规律基本一致。在此生演替开始后的15年内,大部分草本、灌木、乔木物种的聚集度指数随演替进程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即各物种空间分布格局由聚集向随机分布状态演变。影响燕山山地森林植物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土层厚度、海拔高度、坡向、砾石含量、坡度和腐殖质层厚度等6个因子。依据分层聚类法,将燕山山地分为9个立地类型22个立地亚型。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提出了不同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思路。研究分析了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趋势和现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燕山山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应遵循6项基本原理和4个基本要求,采取3条基本途径;提出了燕山山地残次天然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思路、技术及模式;总结出了天然灌丛重建森林植被的典型模式;研究提出了燕山山地人工植被重建技术体系,筛选出120种适宜造林树种。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和区域经济特点,总结出水土保持型、困难立地型、中低山飞播型、水源涵养型、生态经济型等5种成功的人工植被重建模式。

二、元宝枫在石质薄土立地的造林措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元宝枫在石质薄土立地的造林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平山片麻岩微立地划分、植被特征及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平山片麻岩微地形研究进展
        1.2.1 微地形的定义
        1.2.2 平山片麻岩微地形种类及阈值研究
    1.3 微立地研究进展
        1.3.1 我国森林立地分类史
        1.3.2 我国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1.3.3 微立地的定义
        1.3.4 微立地分类研究进展
        1.3.5 微立地植被研究进展
    1.4 人工促进植被的近自然恢复
    1.5 本文的科学问题
2. 研究地区及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研究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2.2 土壤和植被特点
        2.2.3 研究区经济概况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的设置
        2.3.2 指标调查和测定方法
        2.3.2.1 植被因子调查
        2.3.2.2 立地因子测量
        2.3.2.3 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
        2.3.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3.3.1 主成分分析
        2.3.3.2 逐步回归分析
        2.3.3.3 聚类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类型划分
        3.1.1 微立地因子
        3.1.1.1 海拔
        3.1.1.2 微地形
        3.1.1.3 坡向、坡度、坡位
        3.1.1.4 土层厚度
        3.1.1.5 土壤硬度
        3.1.1.6 土壤岩石裸露率
        3.1.2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分类
        3.1.2.1 定性与定量因子的选择及处理方式
        3.1.2.2 平山片麻岩立地类型组
        3.1.2.3 主导因子的筛选
        3.1.2.4 样方聚类分析
        3.1.2.5 微立地划分
        3.1.3 片麻岩立地类型(微立地)系统
    3.2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植被特征研究
        3.2.1 微立地上植被类型及植物种类
        3.2.2 各微立地上植物组成上的差异
        3.2.3 各微立地上植被群落多样性的分异
        3.2.4 各微立地上植被盖度和平均高的分异
    3.3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研究
        3.3.1 各微立地上出现植被配置的差异
        3.3.2 各微立地主要植被重要值的分异
        3.3.3 各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研究
4 讨论
    4.1 平山片麻岩山区微立地类型化划分研究
    4.2 平山微立地植被植被特征研究
    4.3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研究
5 结论
    5.1 平山片麻岩山区微立地类型划分研究
    5.2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植被特征研究
    5.3 平山片麻岩微立地上最佳植被配置研究
6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下色木槭更新特征及复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色木槭研究现状
        1.2.2 幼苗更新及种群更新研究
        1.2.3 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1.2.4 林下幼苗幼树经营技术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土壤资源
        2.1.4 森林资源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
    3.2 主要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调查
        3.3.2 色木槭损伤特征调查
        3.3.3 空间分布格局
        3.3.4 截干后萌苗生长调查
        3.3.5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杨桦次生林的结构特征
        4.1.1 树种组成
        4.1.2 直径分布
        4.1.3 树高分布
    4.2 色木槭更新特征
    4.3 色木槭空间分布格局
        4.3.1 色木槭的空间分布点格局
        4.3.2 色木槭各高度级的空间分布特征
        4.3.3 色木槭及各分组的空间分布格局
        4.3.4 色木槭各分组的空间关联性
    4.4 色木槭幼苗幼树的损伤特征
        4.4.1 损伤数量
        4.4.2 损伤类型
        4.4.3 损伤程度
        4.4.4 损伤后的萌蘖反应
    4.5 幼苗幼树的复壮技术
        4.5.1 萌苗生长特征
        4.5.2 色木槭幼苗幼树复壮技术
5 结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012-2015)
作者简介
致谢

(3)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经营类型划分和选择
    2.3 经营措施匹配
3 经营类型选取
    3.1 树种 (组) 的划分
    3.2 林种的选取
    3.3 经营类型的选择
        3.3.1 大兴区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选取
        3.3.2 海淀区的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选取
        3.3.2. 1 风景林经营类型选取
        3.3.2. 2 环境保护林经营类型选取
        3.3.3 延庆县生态公益林经营类型选取
4 经营类型措施表的编制
    4.1 大兴区平原防护林体系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4.2 海淀区风景林和环境保护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4.3 延庆县水土保持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
5 结论

(4)北京低山油松人工林径阶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2 径阶整化
    2.3 重要值计算
    2.4 群落多样性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油松人工林径阶分布规律
    3.2 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分布规律
    3.3 油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
        3.3.1 重要值
        3.3.2 丰富度指数
        3.3.3 多样性指数
        3.3.4 均匀度指数
4 结论及建议

(6)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森林游憩规划营建理论与技术研究综述
    1.1 森林游憩兴起、内涵及内容
        1.1.1 森林游憩的兴起
        1.1.2 关于森林游憩(Forest Recreation)的定义
        1.1.3 森林游憩的特点及作用
        1.1.3.1 森林游憩的作用
        1.1.3.2 森林的净化作用
        1.1.3.3 空气负离子
        1.1.3.4 绿色
        1.1.3.5 小气候
    1.2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研究
        1.2.1 森林游憩资源开发的研究
        1.2.1.1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原则
        1.2.1.2 关于森林游憩资源开发的条件
    1.3 森林游憩规划的理论及技术
        1.3.1 森林游憩规划的主要理论与技术
        1.3.1.1 反规划理论
        1.3.1.2 PDA设计途径
        1.3.2 当前森林游憩规划存在的问题
        1.3.2.1 规划意识问题
        1.3.2.2 森林游憩资源调查问题
        1.3.2.3 森林游憩特色问题
        1.3.2.4 可持续发展问题
        1.3.2.5 森林游憩规划的多学科覆盖问题
    1.4 游憩林营建理论及技术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1.4.1.1 国外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1.4.1.2 国内风景游憩林营建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风景游憩林营建技术存在的问题
    1.5 风景游憩林国内外研究趋势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论文研究的目标
    1.8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1.8.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构想
        1.8.2 杂灌木林地景观游憩林的营建
        1.8.3 挂甲塔风景游憩区功能分区及生态景观设计
        1.8.3.1 功能分区
        1.8.3.2 功能区绿地规划设计
    1.9 研究方法
        1.9.1 AHP(层次分析法)
        1.9.2 模糊决策法
        1.9.3 问卷调查法
    1.10 技术路线
2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2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2.3 森林资源状况
        2.3.1 项目区主要林分种类(含灌木)
        2.3.2 项目区主要林分生长情况
    2.4 社会经济状况
    2.5 旅游业相关方面状况
        2.5.1 文化古迹
        2.5.2 旅游市场
        2.5.2.1 游客分析
        2.5.2.2 山地度假村模式
3 项目区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设计
    3.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3.1.1 斑块划分
        3.1.2 斑块类型划分
        3.1.3 景观指数的计算
        3.1.4 结果分析
    3.2 规划模式构想
4 景观林营建树种选择方法和过程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材料
    4.3 研究方法
        4.3.1 评价体系的建立
        4.3.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3.1.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3.1.3 评价指标的量化
        4.3.2 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Wi)
        4.3.2.1 构造判断矩阵并赋值
        4.3.2.2 层次单排序及总排序
        4.3.3 综合评价及排序
5 景观林营建树种配置方法和过程
    5.1 立地类型的划分
        5.1.1 立地因子的选择
        5.1.2 主导因子分级
        5.1.3 立地类型划分表
    5.2 各立地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5.2.1 实验方法
        5.2.2 评价方法
        5.2.3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5.2.4 土壤肥力水平综合评价
    5.3 不同立地条件的树种配置评价
        5.3.1 数学原理
        5.3.2 树种生理生态指标综合评价
        5.3.3 各立地类型树种效果值
    5.4 树种配置优化决策
        5.4.1 建立综合效果测度矩阵
        5.4.2 灰靶决策
        5.4.3 适地适树的决策方案
    5.5 现有杂灌木林地改造内容及措施
        5.5.1 人工造林、补植更新
        5.5.2 林木定向抚育
        5.5.3 林地土壤改良
        5.5.4 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
6 挂甲塔沟谷功能区划分及生态景观设计
    6.1 设计核心思想
    6.2 功能区划
    6.3 功能区植物配置
        6.3.1 住宿区-庭院森林景观配置
        6.3.2 接待中心
        6.3.3 带露天电影院的生态餐厅
        6.3.4 活动健身区
        6.3.5 观景区
        6.3.5 古迹游览区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及规划模式
        7.1.2 景观游憩林营建树种选择
        7.1.3 景观游憩林树种配置方案
    7.2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8)基于“3S”技术的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森林立地分类及制图研究综述
        1.2.1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
        1.2.1.1 国外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现状
        1.2.1.2 国内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现状
        1.2.2 "3S"技术研究
        1.2.2.1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2 遥感(RS)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3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特点、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4 国内外应用"3S"技术进行森林立地分类最新研究状况
        1.2.3 森林立地分类制图研究发展
        1.2.3.1 手工绘图阶段
        1.2.3.2 简单应用计算机制图阶段
        1.2.3.3 广泛应用"3S"技术制图阶段
        1.2.4 "3S"技术在森林立地分类及制图上的应用
        1.2.5 "3S"技术在森林立地分类及制图上的优势
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特征
    3.4 土壤
    3.5 植被
    3.6 社会经济条件
4 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原则及资料整理
    4.1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
    4.2 基础资料收集
        4.2.1 野外数据调查
        4.2.2 二类清查资料数据整理
    4.3 基础图件的处理及信息提取
        4.3.1 CAD地形图的拼接
        4.3.2 DEM的建立
        4.3.3 林相图的处理
        4.3.4 航空像片的校正
5 相关因子的选择及分析
    5.1 相关因子的定性分析
    5.2 相关因子的定量分析
        5.2.1 植被类型空间分析
        5.2.2 海拔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分析
        5.2.3 地形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分析
        5.2.3.1 坡向与植被类型分布的相关分析
        5.2.3.2 坡度与植被类型的相关分析
        5.2.4 土壤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分析
        5.2.4.1 土层厚度与植被类型的相关分析
        5.2.4.2 土壤类型与植被类型的相关分析
    5.3 主导因子结果分析
6 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
    6.1 立地类型分布专题图生成
        6.1.1 立地类型分布统计
        6.1.2 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结果分析
    6.2 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制图分析
        6.2.1 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制图的实现
        6.2.2 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联合查询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分析与经营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近自然度研究进展
        1.2.2 近自然林业理论
        1.2.3 水源保护林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研究区概况
    2.1 密云水库集水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地质土壤
        2.1.5 植被状况
        2.1.6 立地条件
    2.2 潮关西沟基本情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地质地貌
        2.2.3 土壤
        2.2.4 气候
        2.2.5 水文
        2.2.6 潮关西沟森林资源概况
3.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4.潮关西沟立地类型与主要森林群落
    4.1 潮关西沟立地类型划分
        4.1.1 立地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4.1.2 潮关西沟立地类型划分的单位和标准
        4.1.3 潮关西沟立地类型的划分成果
    4.2 潮关西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群落特征
        4.2.1 主要森林植被的分布
        4.2.2 主要森林植被的特征
        4.2.3 森林植被现状存在的问题
    4.3 封禁区天然次生植被演替特征
5.不同森林群落近自然度分析
    5.1 近自然度参数的选取评价
    5.2 各参数权重的确定
    5.3 森林群落各近自然参数分析
    5.4 近自然度分析
    5.5 森林群落近自然度划分
6.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经营模式
    6.1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参考体系
        6.1.1 近自然森林的概念
        6.1.2 选择参照对象
    6.2 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探讨
        6.2.1 近自然经营技术模式建立的原则
        6.2.2 近自然经营模式体系
    6.3 近自然森林经营区划
    6.4 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
        6.4.1 近自然经营阶段分析
        6.4.2 近自然林经营措施
    6.5 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目标林相的构建
        6.5.1 国内外目标林相的研究现状
        6.5.2 目标林相构建的目标
        6.5.3 目标林相构建的基本构思
        6.5.4 潮关西沟目标林相的建设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我国主要生态问题
        1.1.2 森林的功能与效益
        1.1.3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1.1.4 立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2 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2.1 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概述
    2.2 植被演替研究进展
        2.2.1 植被演替理论与实践概述
        2.2.2 群落演替研究方法进展
        2.2.3 群落演替和生物多样性
    2.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进展
        2.3.1 退化生态系统涵义及分类
        2.3.2 干扰类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
        2.3.3 干扰与生物多样性
        2.3.4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2.3.5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
        2.3.6 我国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
    2.4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2.5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现状与存在问题
3 研究区基本概况
    3.1 燕山山地基本概况
    3.2 燕山东段研究区概况
        3.2.1 地理位置
        3.2.2 自然概况
    3.3 燕山中段研究概况
        3.3.1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
        3.3.2 自然概况
    3.4 燕山西段研究区概况
        3.4.1 八达岭林场地理位置
        3.4.2 自然概况
4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
    4.1 研究方法
        4.1.1 野外植被与环境因子调查
        4.1.2 气候因子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及与环境的关系
        4.2.1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的 DCA排序
        4.2.2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4.2.3 燕山山地植被垂直分布
        4.2.4 燕山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4.2.5 燕山山地森林群落总体特征
        4.2.6 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模型
    4.3 小结
5 燕山山地森林植物群落演替动态典型特征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研究样地生境概况
        5.1.3 外业调查
        5.1.4 内业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植物物种消长及种群密度动态
        5.2.2 重要值动态
        5.2.3 群落多样性
        5.2.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动态
    5.3 小结
6 燕山山地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思路
    6.1 研究方法
        6.1.1 立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6.1.2 立地因子调查与数据采集
        6.1.3 数据处理
        6.1.4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方法
    6.2 立地条件主导因子的确定
    6.3 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
    6.4 立地类型特征及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思路
        6.4.1 亚高山薄土型
        6.4.2 亚高山中厚土型
        6.4.3 中高山薄土型
        6.4.4 中高山中厚土型
        6.4.5 中低山薄土型
        6.4.6 中低山中厚土型
        6.4.7 低山薄土型
        6.4.8 低山中厚土型
        6.4.9 沟谷中厚土型
    6.5 小结
7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技术及模式
    7.1 燕山山地植被演替趋势分析
        7.1.1 燕山山地森林现状
        7.1.2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演替趋势规律
        7.1.3 燕山山地植物群落演替现状
        7.1.4 燕山山地天然灌丛群落演替趋势
    7.2 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基本原理
        7.2.1 植物群落演替原理
        7.2.2 物种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
        7.2.3 物种共生与生态位原理
        7.2.4 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原理
        7.2.5 自然力与人工调控相结合
        7.2.6 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兼顾
    7.3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途径
        7.3.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本要求
        7.3.2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本途径
    7.4 燕山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典型模式
        7.4.1 燕山山地典型天然针阔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7.4.2 燕山山地典型天然灌丛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
        7.4.3 燕山山地人工植被重建模式
    7.5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四、元宝枫在石质薄土立地的造林措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山片麻岩微立地划分、植被特征及植物配置研究[D]. 明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下色木槭更新特征及复壮技术研究[D]. 刘丽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7)
  • [3]北京市生态公益林主要经营类型的经营措施研究[J]. 亢新刚,郑焰锋,赵浩彦,杨华,龚直文,刘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4)
  • [4]北京低山油松人工林径阶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J]. 刘平,马履一,贾黎明,王玉涛,王嫣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3)
  • [5]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探讨[J]. 李超.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1)
  • [6]京西山区杂灌木林地森林景观改造规划的研究 ——以香山挂甲塔风景游憩区规划为例[D]. 陈乔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7]吕梁山东侧黄土丘陵立地亚区造林模式研究——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Ⅵ)[J]. 梁林峰. 山西林业科技, 2009(02)
  • [8]基于“3S”技术的鹫峰森林公园立地分类及制图的研究[D]. 刘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9]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水源保护林近自然分析与经营模式[D]. 何明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2)
  • [10]燕山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和技术研究[D]. 赵良平. 南京林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元宝峰在石质稀薄土地上的造林措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