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不是贬义词

“爵”不是贬义词

一、“厥”不是贬义词(论文文献综述)

侯乃峰[1](2021)在《清华简《四告》篇字词笺释》文中指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辑收録的《四告》篇,是一篇典型的书类文献。此篇简文用辞古奥,理解难度很大。原整理者对《四告》篇简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整理注释工作,爲学界深入研究本篇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字词文句留有一定的讨论空间。在原整理者整理注释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对《四告》篇中某些字词文句加以补充考释论证,以供研究者参考。

赵琦[2](2021)在《试论商周时期占梦的政治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占梦活动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商周时期的占梦行为,学者们大都着眼于其思想文化因素和社会影响上,鲜有系统的从整体研究商晚期至战国末年占梦政治功能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为了更好的探究占梦对武丁时期、西周早期、春秋及战国时期政治生活产生的影响,将充分利用二重证据法,将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结合,对商周时期占梦政治功能的演变展开研讨,以促进商周政治相关问题的探索。第一章主要以甲骨文字和清华简为主要研究材料,结合传世文献资料,对武丁时期、西周早期的占梦在政治中的运作情况加以论述;第二章主要以传世文献为主要依据,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统治阶层如何将占梦具体应用于政治事务中的展开详细论述。并认识到看似以占梦为主要依据的政治决策,实则乃是占梦者个人意志的体现;第三章以岳麓秦简和睡虎地秦简为主要研究资料,对战国时期占梦的发展进行探讨。而且受战国时期理性思潮和现实政治形势的影响,该时期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占梦的记载,普遍集中于平民阶层的日常生活,鲜有其政治功能的记录。

翟明女[3](2020)在《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典之尊、政书之祖《尚书》是我国古代文明诞生发展的经典文献见证,上自唐虞、下至东周,记录了虞夏、商、西周、春秋前期的一些重大历史内容,年代久远、底蕴丰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它可以看到华夏古代文明璀璨的不同侧面,在古今中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正是肇端于遥远的夏商周三代,尤其是西周。因而,《尚书》与我国传统文化中诸多元素的形成与发展关系、极为密切,承载着人类“轴心期”(Axial Period)之前的文化形态,保存着最为广泛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诸元素的始创性论述,堪称华夏文明若干重要思想、理论、概念、观点的渊薮。汉字,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显着标识,是中国文化中最富特色与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承载、表达、流传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它既是中国文化的密码,又是打开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一字一世界”“字里有乾坤”,作为表意文字,汉字自身的形音义及历史演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尚书》中的汉字因其所在的文献更加熠熠生辉。《尚书》一方面保存了它们早期的涵义与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它们意义变化发展的主要历程。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术界公认的可信度极高的今文《尚书》正是开展汉字文化研究的上乘语料。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基于《尚书》等古典文献的汉字文化研究必将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本研究首先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全面、客观地展示了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并对近年来《尚书》研究、汉字文化研究、《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进行了述评。基于《尚书》等古典文献的汉字文化研究是探索古典文献、汉字文化研究的新途径,是挖掘、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尝试。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普遍意义。本研究以今文《尚书》为研究语料,根据《尚书》夏商周三代政事史料的文本性质与“敬天”“明德”“慎罚”“保民”的核心思想以及其作为我国饮酒文化滥觞文献的重要价值,选取最能代表《尚书》文化特质,且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典型汉字“天、德、罚、民、酒”等作为开展研究的首选代表字,由此作为切入口,采取穷尽式的语料整理方法,探究这些代表字形义演变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在今文《尚书》中的用法与意义以及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唐宋清经典训诂所反映的文化信息等,以期在《尚书》汉字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方向性等方面作出些许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经过研究,从整体上来看,今文《尚书》八成左右的“天”“德”“罚”“民”“酒”字均出现在《周书》中。由《虞夏书》至《商书》再至《周书》,“天”“德”的意义均呈现出越来越丰富的蓬勃发展趋势,其中“老天”“道德”之义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今文《尚书》中“罚”的意义基本上涵盖了“罚”从本义到引申义的所有意义,本义“过错,罪过”基本不用了,除了与刑罚有关的意义外,一般意义上的“处罚、惩罚”之义很活跃;今文《尚书》中的“民”没有使用其本义“奴隶”的情况,出现的意义均为引申义,其中以“庶民”之义为主;今文《尚书》中的“酒”有“乙醇饮料”与“饮酒”两种意义,并以前者居多。近代以前,堪称《尚书》经典训诂之作的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宋蔡沈《书集传》、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书》学研究宏大而完整的体系。通过它们对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字相关语句训诂情况的梳理考察、比较分析,亦能够捕捉到《尚书》训诂文化嬗变的一些轨迹。(1)今文《尚书》中“天”字共184见,反映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天”文化的构建过程。意义主要有自然之天、神化之天、意志之天等。“天”被作为终极标准贯穿今文《尚书》始终。《虞夏书》、《商书》主要是把“天”看成是世人必须绝对服从的万物主宰。《周书》在敬天的同时,强调人为,力推明德尚德,关注民情民意。今文《尚书》“敬天”文化主要包括“君权天授”“行由天命”“天监下民”“天意可察”“天命无常”五大方面,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今文《尚书》中“德”字共116见,其中88见在《周书》中。意义主要包括:本义“升、登”,假借义“道德”,褒义化的“美善”,外化的“德政”“贤人”等。今文《尚书》中的“德”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褒义化倾向;作为我国尚德文化源头的“明德”思想亦愈加清晰。《尚书》明德文化在时代的洗礼中不断发展,在儒家的规范中得以升华,明德尚德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显着标识。(3)今文《尚书》中“罚”字共48见,其中41见在《周书》中。意义有罪、罚金、惩罚、刑罚四种。今文《尚书》“慎罚”文化主要包括敬畏刑罚、先教后罚、采用中罚、该轻则宽、当罚必严五个方面。“慎罚”是儒家刑罚思想的滥觞,得到了儒家的大力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德主刑辅”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华法系有别于其他法系的基本特质。(4)今文《尚书》中“民”字共187见,其中11443见在《周书》中。意义包括“庶民”“臣民”“人”三种,其中意义为“庶民”的情况占比近六成。今文《尚书》在天的视域下审视“民”,从超验的维度解答了执政者保民的必要性、重要性。今文《尚书》“保民”文化着力从君王和官吏两个主体推动商、周文化由“神本”向“民本”方向的转变。(5)今文《尚书》中“酒”字共16见,其中13次见于我国第一部禁酒令《周书·酒诰》。周初,酒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涵,成为关系王朝兴亡之物,关系个人命运之物,关系粮食供给之物,饮而勿醉的祭祀之物,其乐融融的孝亲之物,饮而可醉的进献之物。周公的禁酒,体现的是理性对反理性的遏制而非剿灭,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理性。(6)比较《尚书正义》、《书集传》、《尚书今古文注疏》对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相关语句训诂的情况,初步在《尚书》训诂文化嬗变方面得出了一些判断:从唐到宋至清,对于《尚书》的训诂,主要发生了从天治到人治关注点的明显变化、对自然之法关注度逐渐降低的变化、对民心民意关注度显着增强的变化。《尚书》及其汉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是创新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尝试。本研究借助今文《尚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经典代表字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描述更加清晰,论证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开辟了《尚书》与汉字文化研究的新路径,并为其他古典文献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范式,具有较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田未名[4](2020)在《湖北巴东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指出本硕士论文选择湖北巴东方言语音作为研究课题,从现实和历史角度对该方言的语音进行较为系统的描写研究。除了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描写了巴东方言的单字音系统并制定了同音字表和音节表,第二章和第三章研究了连读变调、儿化韵、文白异读和特殊字音等问题,第四章研究了巴东方音的历史问题。巴东方音有20个声母、35个韵母和4个调类,声母有x无f,l、n不分;韵母有an组和?n组,无ɑ?组和??组,有普通话没有的io、u?两个韵母。巴东方言声韵母的拼合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巴东方言有?、i?、u?、y?四个儿化韵。大多数韵母只有一个儿化韵,u、io、uo有几个儿化韵母,具体念什么儿化韵则跟声母有关系。巴东方言双字组连读变调以第二音节读轻声占优势,“一”和“不”存在比较复杂的变调。巴东方言连读变调尤其是轻声类变调跟词汇、语法关系密切。巴东方言存在比较复杂的文白异读和特殊字音,目前已经搜集到99个存在文白异读的字。文白读音的差异主要有声母不同、韵母不同、声母和韵母都不同三种;单独成词念白读音,充当语素念文读音是巴东方言文白异读最多的一类。巴东方言存在大量特殊字音,这些字音跟同化、异化等语流音变有关系,很多是由音节弱化造成的。古四声在巴东方言以声母清浊为条件演变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入声派入阳平是巴东方言不同于普通话的一个特点。声母演变方面,古轻唇非母、敷母、奉母三个声母跟喉音晓母、匣母两个声母合流;古泥母和来母两个声母相混,这是巴东方言在声母演变上不同于普通话的典型特点。韵母演变方面,古宕江摄跟咸山摄合流,曾梗摄跟臻深摄合流,形成前后鼻音不分的韵母格局,这是巴东方言在韵母演变上不同于普通话的典型特点。康熙二十二年版《巴东县志》语料反映三百三十多年前巴东方言在声母、韵母上都有一些不同于现在的特点;当时巴东南部方言跟北部方言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以下几项成果:第一,对巴东方言语音进行了系统的描写,首次编制了巴东方言的音节表,对巴东方言儿化韵、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和特殊字音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充分揭示了巴东方音在现实语音层面的特点;第二,在充分进行历时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巴东方音在历时演变层面不同于普通话的特点;首次利用地方文献语料对巴东方音一些典型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有一定深度的探讨。第三,首次编制了能够充分反映巴东方音面貌及特点的词汇表。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是很复杂的,由于时间和研究水平的限制,本论文的研究还很不够,不足之处肯定不少,敬请专家们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陈姝羽[5](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文中研究指明论文共分爲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爲绪论,简要介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爲简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20年4月之前《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做集释的一般方法,对清华八各篇做详尽的集释,相关争议或取舍尽可能以按语形式进行总结说明;第三部分爲相关问题研究,以劄记的形式对《摄命》和《治邦之道》篇中几处文句的断读释义进行探讨。本文撰写主要偏重於资料收集整理,以期爲学界相关研究提供便利。

曹雨杨[6](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指出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郭佳兴[7](2020)在《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语义褒贬的研究一直有较高的关注度,整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我们对语义研究的层层深入,原有的研究理论和成果难以完全解释语义褒贬在词汇层面呈现出来的特殊性,词义褒贬问题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价值。词义的褒贬究竟该如何界定,词的基本意义之外的褒贬语义特征该用何术语指称,是否有其独特的组合特征和演变路径,以何种方式呈现在辞书当中,词的两种语义褒贬现象之间有无特殊的关联,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利于语义学研究的深入,同时对辞书编纂、二语教学、汉外翻译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涉及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在组合和聚合的整体坐标上研究词义,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静态描写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分类统计与对比分析相结合,在对语言充分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辅之以形式化手段,借助辞书及语料库,首先将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和定称——褒贬陪义,主要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即本体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具体如下:正文的第一至三章主要是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由于褒贬陪义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往在教学或研究中往往以“约定俗成”之名而一笔带过,较少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探究。本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带有褒贬陪义的词为语料,在对语料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褒贬陪义重新进行界定、分类,并对其存在的形态和标记进行分类描写,探索褒贬陪义的性质,并对其独特的层次性进行了专题式探究。在聚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对褒贬陪义进行组合研究,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对褒贬陪义的组合研究区分义位的外部组合及内部组合,从义位和义丛两个层面综合分析其组合特征,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相结合。以上涉及到的各层面的问题均为褒贬陪义的共时性研究,主要考察褒贬陪义在现代汉语中的特征,在现代词汇语义学中,词汇的研究纵横两项综合比较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才能看到词汇的全貌。在对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中,对褒贬陪义的历时性演变的考察是另一个重点,借助语料库和辞书,基于功能主义从认知的角度重点讨论了褒贬陪义演变的路径、原因等问题,发现了褒贬陪义单向式和回环式独特的演变路径,并从语言和非语言角度分析了褒贬陪义演变的动因。正文的第四至五章是对褒贬陪义的应用性研究。辞书编纂既是语言学理论的创新也是应用,本研究中除对褒贬陪义的本体性研究外,还考察了褒贬陪义的辞书标注情况,结合语言实际,重点考察了普通语文词典和外向型学习词典对褒贬陪义词的收词、标注及配例的情况,第四章主要涉及普通语文性词典,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现汉》进行了短期的梳理,对比了第5至7版的标注情况,对辞书中的标注特征及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并给出了合理化的修改意见。第五章主要考察了《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情况,作为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代表,两部词典在标注的数量、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汲取两部词典各自呈现出来的特点,提出了外向型学习词典对褒贬陪义的标注建议。

王巧明[8](2019)在《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文中认为程度范畴是人类语言普遍存在的一个语义范畴。文章从“程度”语义入手,考察其在湘桂边龙胜县伟江乡、资源县车田乡、城步县五团镇、城步县兰蓉乡、绥宁县关峡乡等五个苗族平话方言点里的不同表现形式,并探讨它们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和语用价值,尝试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部分表达形式的来源。通过五个方言点的内部比较,发现了湘桂边苗族平话各点在程度范畴表现形式上的异同。通过与周边汉语方言的比较,找出了它们的共性与差异,并尝试从语言接触和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共性和差异进行了初步解释。全文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程度范畴的研究概况、湘桂边苗族平话的分布情况,介绍文章的研究内容、意义及方法,介绍调查选点依据、各点音系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第二章主要讨论程度范畴的定义、特点及分类。程度范畴存在于客观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当中,语言世界的程度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程度范畴的反映的反映。语言中的程度范畴具有主观性、相对性、模糊性、层级性、连续性等特点。程度范畴可分为强程度范畴和弱程度范畴、显比程度范畴和隐比程度范畴、肯定程度范畴和否定程度范畴等次类。最后从词法、句法和语用三个层面简单展示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表现形式。第三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形容词的生动形式。首先全面描写了湘桂边苗族平话多种形容词生动形式,介绍它们的构成成分、句法功能、表义特征等。然后讨论XA式和AXXY式两种表现形式。对于XA式,文章分析了充当X和A的成分的特点,通过比较发现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的XA式与入桂湘语龙胜新化话的XA式相似度较高,但数量较少。文中提出能够充任A的形容词性语素描述的都是比较容易感知的事物性质。XA构式具有摹状和表强程度的构式义,该构式是从名词或动词作状语发展而来。关于AXXY式,文章主要讨论了能够充任A和XX的成分的语音和语义特征。以形语素充当A的AXXY式特别丰富,是湘桂边苗族平话区别于湘方言的重要特征。第四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里充任状语的绝对程度副词。文章先总体介绍了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绝对程度副词系统。然后对常用的和较有特色的程度副词进行共时比较和来源探讨。主要探讨了“天、烂、蛮、好、几、伤、盖一、是”等几个程度副词。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副词“伤”是古汉语程度副词“伤”在方言里的遗存,其组合功能比古汉语程度副词“伤”强。车田点的特色程度副词“是”是从判断动词发展而来。第五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里充任状语的相对程度副词。先总体介绍相对程度副词系统,然后分节介绍讨论较有特色的最高级程度副词“□ko???”、较高级程度副词“还、来蒙”、倚变程度副词“来蒙来”、“边X边”等。第六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补语。先介绍了程度补语系统。然后介绍了含“死”义的程度补语在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多种表现形式及用法。详细介绍了程度补语“很”的用法,并进行了跨方言跨语言的比较,提出“很”作补语的语序可能是苗语语序在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遗留。介绍了关峡“平话”较有特色的程度补语“巫”的用法,“巫”有表强程度否定的功能。第七章主要讨论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副词的特殊语序。湘桂边苗族平话的程度副词能置于动补短语前修饰形容词作补语、介宾短语作补语、趋向动词作补语的多类动补短语。湘桂边苗族平话的部分程度副词还能置于主谓短语前修饰简短的主谓短语。第八章为结语,主要归纳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特点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陈伟[9](2019)在《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动词用法的“有”及其否定形式“没”与其它成分进行组构的不对称;二是“有”与“没(有)”共现时的功能及其间蕴含的不对称性。本文旨在通过阐述几类外在形式及内部语义功能上的不对称,从而揭示造成该不对称现象的深层机制和动因。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用学、互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功能语法、构式语法、标记模式的研究方法,对与之相关的各类不对称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地考察,并针对不同的现象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全文共分为十三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及不足、不对称现象与标记理论;第二章是全文的概述,主要阐述了文章所谓的组构及共现不对称现象的表现,并对组构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总括性地列举分析“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及共现时的对称与不对称分布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说明;第四章至第八章先是界定出名词性成分中不对称的抽象名词范围,然后解释其不对称的共性,接着分别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个案进行深入探讨;第九章至第十二章是关于“有”与“没(有)”共现现象的研究;第十三章是结语。第四章以“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发生不对称现象的具体范围,即与抽象名词的组构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察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在语义上的不对称性,其不对称性在于“领属肯定”与“存现否定”的非对应性,可进一步论证为“主观肯定”与“客观否定”的非对应性,这种不对称性体现在能够发生语义增值的抽象事物的肯定与否定形式上。此外,“有+抽象名词”与“没+抽象名词”之间表现为一种扭曲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与抽象属性义名词的依存性,以及主观和客观的本质规定性有关。第五章主要是分析“有/没”与抽象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情况。“有”与名词性成分搭配的语义偏移存在正向和负向两种情况,其前提条件是抽象名词性成分必须是中性的,其自身不含任何褒贬义。而当“没”与有些名词性成分搭配时,情况则并非是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对立,表现为许多搭配形式在句法、语义、语用功能及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本章仅就语义偏移的表层现象进行列举说明,尚需以较有代表性的个案深入挖掘才能更为明晰。第六章以“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有意见”和“有问题”,对学界少有涉及的“有+名词”语义负向偏移的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从语义学视角对深层动因进行探究。认为发生语义负向偏移“有+N”结构同属隐性的评价性行为,而且偏向“不好”“不良”等贬义色彩,基本都是在结构中隐涵了关涉对象属性义的[-正常]义素。从语言外部来考虑发生该现象的原因,应该是出于人际交往中为避免直陈性的负面表达而选用委婉表达方式的需求。第七章是“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话语互动性,选取汉语否定表达较为典型的个案“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交际互动的角度对其进行探究。明确其交际动因是对疑问、祈使、陈述三类引发句式的积极回应。对应不同序列位置上“没问题”所呈现的各项功能特征,具有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的特质。话语引发人和应答人在互动过程中,言语目的产生的过程有所不同,引发语是在主体需求驱动下产生目的,而应答语则是在主体立场驱动下产生目的且要同时考虑对方的需求。该互动机制促成不同位置及功能的应答语“没问题”话语模式的形成。第八章的研究对象是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性,具体表现为“有”不能与负向量度形容词进行搭配,“没”可以同正向、中性、负向量度形容词搭配。主要原因是“有”“没”两种比较句式的语法意义各自不同,对应平比和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不对称的原因与“有”“没”比较句中“有”字功能特征和“没”字功能特征有关。这种不对称性从逻辑语义结构来梳理,体现为平比和差比之间比较方式的不同。第九章以共现形式“有没有”为研究对象,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有没有”测度句是位于询问句与反诘句的中间阶段,并占据多数的比重。不同的句式对应不同的语义倾向,测度句侧重于肯定的“有”,反诘句侧重否定的“没有”。“有没有”测度句之所以能够表达测度语气,主要是与言者对事实的预估或对已知信息的主观倾向性有关,其功能主要靠“疑问话语标记”“语力”和“信疑互动的认知转化”三方面来实现。第十章、十一章、第十二章是以共现形式“有X没X”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该形式的结构类型、类别功能、演变过程及动因、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进行阐释。主要结论如下:当变量“X”为名词时,“有X没X”在其句法环境中属隐性的从句组合结构。根据“从句组合斜坡理论”将“有X没X”分为并列、主从和从属三类结构,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现的语义及语用表现有所不同。“有X没X”语用功能的多样性是该结构广泛使用的关键所在,而语用的心理因素、多重表义因素和意向性因素是触发该结构准确运用的前提。根据变量“X”的不同,将“有X没X”分为四类形式,各形式的功能有所不同。“有X没X”从最初充当句子主干的述谓成分转向充当句子附加成分的习语,经历了由句法功能向词法功能的转变。由于“X”词性及内部结构关系不同,四类“有X没X”习语化的先后顺序也不尽相同。从历时角度来看,一些用例在句法功能和语义凝固性上已相当于习语,此外还惨杂一些社会因素,如规约化导致的词义融合和去理据性等。用构式语法理论来考察“有X没X”,发现在该构式框架中“有”“没”语义互动对“X”施加影响,导致该构式表义的多样性。构式“有X没X”从表层形式来看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构式,在共时平面上该构式存在多种同构异义的现象,既有语法构式也有修辞构式。如今具有习语特性的“有X没X”结构是典型的修辞构式。通过探究该构式的修辞动因,发现“有X没X”在共时平面的同构异义的现象,可以在历时演变过程中找到线索。修辞构式“有X没X”的发展始终贯穿着语法化和修辞化两条路径,修辞化的绝对促动性和语法化的相对稳固性,使二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式及语义功能不断发生变化,直至生成现有修辞构式“有X没X”。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进行总结,指出该成果对相关理论及语言现象的启示,在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上的启示,预测相关不对称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本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陈思[10](2018)在《《王云五大辞典》的词语隐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出版于1930年的《王云五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现代白话词典,主要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汉语词汇面貌。本文以此为语料来源展开汉语词汇的隐退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词语隐退的群体性现象,包括缩略词、别称异名词、同素逆序词、敬谦词、贬义词、古语词和外来词这七种类型。缩略词由于自身构词方式特殊、词义内容丢失而隐退;别称异名词的隐退则映证了词汇变化发展遵循语言的经济原则,别称过多会造成词汇记忆和语言交际的负担,容易隐退;同素逆序词的一亡一存反映了词汇变化过程中的经济原则和优选原则,声调韵律在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敬谦词的隐退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终结、宗法观念淡化的结果;贬义词的隐退主要说明社会文化心理的进步,表现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的词语隐退,不利于社会稳定、民众和谐的指称性贬义词也出现隐退;古语词的隐退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文白转型有关,社会事物的消亡变化也导致了古语词的大面积隐退;外来词的隐退表明词语的译介不成功、流通不顺畅,因此最终被取代。总的来说,《王云五大辞典》词语隐退变化既是词汇系统内部机制的作用,也离不开社会事物的消亡、社会文化心理的改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催化和语言规范标准的制定与推行这几方面因素。综合来看,《王云五大辞典》的词语隐退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对于不同类型的隐退词,其隐退的主要驱动力有所不同。

二、“厥”不是贬义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厥”不是贬义词(论文提纲范文)

(1)清华简《四告》篇字词笺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篇告辞
二、第二篇告辞
三、第三篇告辞
四、第四篇告辞

(2)试论商周时期占梦的政治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商晚期、西周初期占梦的政治功能
    (一)武丁时期占梦——神意的表现
        1.武丁时期占梦情况
        2.武丁夜梦傅说
    (二)西周初期占梦——周天子维护统治的政治工具
        1.维护统治
        2.人才任用
        3.战争
    小结
二、春秋占梦——治国智慧与政治诡计
    (一)占梦发展情况
    (二)占梦的政治功能
        1.君位继承
        2.战争
        3.进谏君王
        4.选拔臣子
    小结
三、战国占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一)战国时期的占梦
        1.占梦方式的改变
        2.致梦原因的解释
        3.占梦主体人群
    (二)社会各阶层对占梦的态度
        1.诸侯国君
        2.贵族阶层及知识分子群体
        3.普通民众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左传》占梦记载统计表
附录B 《国语》占梦记载统计表
附录C 《晏子春秋》记梦统计表
附录D 《史记》载春秋时期梦境统计表
附录E 战国时期记梦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天”及敬天文化
    第一节 “天”字的形义演变
    第二节 今文《尚书》“天”的意义
        一、自然之天: 天空
        二、神化之天: 老天、天庭
        三、意志之天: 天意、天命
        四、其他之天: 天然、大
    第三节 敬天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敬天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敬天文化的历史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德”及明德文化
    第一节 “德”字的形义演变
    第二节 今文《尚书》“德”的意义
        一、“德”之本义: 升、登
        二、“德”之假借义: 道德
        三、“德”之褒义化: 美善
        四、“德”之外化: 德政、贤人
    第三节 明德文化的主要内容及规范升华
        一、《尚书》明德思想是我国尚德文化的源头
        二、《尚书》明德文化的主要内容
        三、《尚书》明德文化的规范升华
    小结
第三章 “罚”及慎罚文化
    第一节“罚”字的形义演变
    第二节 今文《尚书》“罚”的意义
        一、罪
        二、罚金
        三、惩罚
        四、刑罚
    第三节 慎罚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一、慎罚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慎罚文化的历史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民”及保民文化
    第一节 “民”字的形义演变
    第二节 今文《尚书》“民”的意义
        一、庶民
        二、臣民
        三、人
    第三节 保民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形成原因
        一、保民文化的主要内容
        二、保民文化的形成原因
    小结
第五章 “酒”及饮酒文化
    第一节 “酒”字的形义演变
    第二节 今文《尚书》“酒”的意义
        一、乙醇饮料
        二、饮酒
    第三节 周初“酒”的双面内涵及周公禁酒的人文理性
        一、周初“酒”的双面内涵
        二、周公禁酒的人文理性
    小结
第六章 《尚书》经典训诂的文化嬗变
    第一节 从天治到人治关注点的明显变化
    第二节 对自然之法关注度逐渐降低的变化
    第三节 对民心民意关注度显着增强的变化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今文《尚书》中“天”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 今文《尚书》中“德”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附录三: 今文《尚书》中“罚”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附录四: 今文《尚书》中“民”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附录五: 今文《尚书》中“酒”字出现情况一览表
    附录六: 今文《尚书》中“天”“德”“罚”“民”“酒”字经典训诂示例一览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湖北巴东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发音合作人情况
第一章 巴东方言语音系统
    第一节 巴东方言声韵调系统
        一、声母系统
        二、韵母系统
        三、声调系统
    第二节 声韵调配合规律及音节表
        一、声韵母拼合规律
        二、巴东方言音节表
    第三节 巴东方言同音字汇表
第二章 巴东方言的儿化韵和连读变调
    第一节 巴东方言的儿化韵
    第二节 巴东方言的连读变调
        一、巴东方言的连调模式
        二、巴东方言连读变调跟词汇、语法的关系
第三章 巴东方言的文白异读和特殊字音
    第一节 巴东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巴东方言存在文白异读的字
        二、文白读音差异分析
        三、文白读音出现环境分析
    第二节 巴东方言的特殊字音
        一、同化型特殊字音
        二、合音型特殊字音
        三、异化型特殊字音
        四、脱落型特殊字音
        五、“里”字的特殊字音
第四章 巴东方言语音系统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古各音类在巴东方言的演变
        一、声母的演变
        二、韵母的演变
        三、声调的演变
    第二节 康熙版《巴东县志》所记方音语料研究
        一、康熙版《巴东县志》及所记方言语料介绍
        二、康熙版《巴东县志》语料反映的方音特点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湖北巴东方言词汇表
后记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简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研究综述
第二章 集释
    凡例
    摄命
    邦家之政
    邦家处位
    治邦之道
    心是谓中
    天下之道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
    虞夏殷周之治
第三章 读简札记三则
引文简称表
参考文献
後记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第一节 《尹至》
        第二节 《尹诰》
        第三节 《程寤》
        第四节 《保训》
        第五节 《耆夜》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第七节 《皇门》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第九节 《楚居》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第一节 《系年》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第一节 《说命上》
        第二节 《说命中》
        第三节 《说命下》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第五节 《芮良夫毖》
        第六节 《良臣》
        第七节 《祝辞》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凡例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尹至》篇知见录
        《尹诰》篇知见录
        《程寤》篇知见录
        《保训》篇知见录
        《耆夜》篇知见录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皇门》篇知见录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楚居》篇知见录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综论知见录(存目)

(7)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六、论文主体框架设想
第一章 褒贬陪义的界定及标记
    第一节 褒贬陪义的界定
    第二节 褒贬陪义的存在形态和标记
第二章 褒贬陪义的性质
    第一节 褒贬陪义的性质概说
    第二节 褒贬陪义的层级性
第三章 褒贬陪义词的组合及演变
    第一节 褒贬陪义词的内部组合
    第二节 褒贬陪义词的外部组合
    第三节 褒贬陪义的演变
    第四节 褒贬陪义演变的原因
第四章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的标注
    第一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词收录情况
    第二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标注情况
    第三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词配例情况
    第四节 普通语文辞书褒贬陪义标注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的标注
    第一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词收录情况
    第二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标注情况
    第三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词配例情况
    第四节 外向型学习辞书褒贬陪义标注建议
结语
    一、本研究已解决的问题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一 《现汉》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二 《商务馆》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三 《学习词典》所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四 《商务馆》未收褒贬陪义词表
附录五 《学习词典》未收褒贬陪义词表
致谢

(8)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程度范畴研究概述
        一、程度范畴的普遍性问题研究
        二、汉语方言程度范畴研究
        三、湘桂边民族语言程度范畴研究
        四、湘桂边苗族平话简介及研究概述
        五、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与理论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第三节 调查布点、语料来源及发音人简介
        一、调查选点及各点音系
        二、语料来源
        三、发音人简介
        四、符号体例
第二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概述
    第一节 范畴与程度范畴
        一、范畴
        二、程度范畴
    第二节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词法层面
        二、句法层面
        三、语用层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形容词生动形式
    第一节 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及主要表现形式
        一、形容词生动形式的界定
        二、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XA式的构式分析及跨方言比较
        一、XA式的基本情况及跨方言比较
        二、“XA”构式的结构分析
        三、“XA”构式的来源分析
        四、“XA式”的构式压制现象
    第三节 AXXY式的构成及跨方言比较
        一、湘桂边苗族平话里的AXXY式
        二、AXXY式的构成及跨方言比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状语(上)——绝对程度副词
    第一节 绝对程度副词概况
        一、过量程度副词
        二、高量程度副词
        三、低量程度副词
    第二节 程度副词“伤”的功能、来源及跨方言比较
        一、“伤”、“太”的组合功能
        二、程度副词“伤”的历时演变
        三、古汉语程度副词“伤”的消失
        四、程度副词“伤”的跨方言考察
    第三节 程度副词“盖一”及其跨方言比较
        一、“盖一”的读音
        二、“盖一”的组合功能及其跨方言比较
    第四节 语义地图视角下“是”的多功能性研究
        一、程度副词“是”的组合功能
        二、“是”的多功能性
        三、“是”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地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状语(下)——相对程度副词
    第一节 相对程度副词概况
    第二节 最高级程度副词
        一、程度副词“最”
        二、程度副词“□ko?44”
    第三节 较高级程度副词
        一、程度副词“还”
        二“来蒙”类程度副词
    第四节 倚变程度副词
        一、FAFB式(I式)
        二、FXFB式(II式)
        三、“边”类框式结构的来源
    第五节 状位程度副词的特殊语序
        一、程度副词与动补短语的特殊语序及历时考察
        二、程度副词与主谓短语的特殊语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补语
    第一节 程度补语概况
        一、程度补语的界定
        二、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补语分类
    第二节 “死”类程度补语
    第三节 程度补语“很”及跨语言比较
        一、“很”的读音
        二、“很”的语法功能
        三、“很”的语序与苗语程度副词语序的比较
    第四节 程度补语“巫”及其否定功能
        一、“巫”的组合功能
        二、“巫”的否定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本文的不足之处
        三、有待深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点程度副词汇总表
附录2 :湘桂边苗族平话分布图
致谢

(9)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理论意义
        1.2.2 实践应用价值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1.3.1 “有”字组构研究
        1.3.2 “没(有)”的组构研究
        1.3.3 “有”和“没(有)”的共现研究
        1.3.4 以往研究的不足
        1.3.5 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现象及理论
        1.4.1 不对称现象
        1.4.2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1.4.3 标记理论
    1.5 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现象概述
    2.1 “有/没”组构的不对称现象
        2.1.1 不对称的含义
        2.1.2 组构的不对称现象范围界定
    2.2 “有”“没”的共现现象
        2.2.1 “有没有”疑问句式
        2.2.2 “有X没 X”结构
    2.3 小结
第三章 “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3.1 “有NP”“没NP”的对称分布
        3.1.1 非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1.2 共现条件下“有NP”“没NP”的对称
    3.2 “有NP”“没NP”的不对称分布
        3.2.1 有“有NP”无“没NP”
        3.2.2 有“没NP”无“有NP”
        3.2.3 “有NP”“没NP”外部句法环境的不对称
    3.3 “有NP”“没NP”的不对称原因
        3.3.1 “有”“没”出现时间先后有别
        3.3.2 “有NP”“没NP”的语义泛化轨迹不同
        3.3.3 “有”“没”与名词组配的偏向性
        3.3.4 认知心理的倾向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不对称
    4.1 抽象名词的特征
    4.2 抽象名词的肯定与否定形式
        4.2.1 抽象名词的分类
        4.2.2 抽象名词肯定与否定形式的区别
    4.3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及扭曲关系
        4.3.1 名词的肯定与否定的表义功能
        4.3.2 名词肯定与否定的扭曲关系
    4.4 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动因
    4.5 对名词肯定与否定不对称性的认识
    4.6 小结
第五章 “有/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偏移
    5.1 “有+N”与“没+N”的语义偏移类别
    5.2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2.1 “有+N”语义正向偏移的相关研究
        5.2.2 “有+N”正向偏移的类别
        5.2.3 “N”的性状义
        5.2.4 “有+N”的语义正向偏移
    5.3 “没+N”的语义及语用倾向
    5.4 小结
第六章 “有”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义负向偏移
    6.1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
        6.1.1 “有意见”的语义分析
        6.1.2 “有意见”的语义偏移条件
        6.1.3 “有意见”的语义负向偏移原因
    6.2 “有问题”的语义负向偏移
        6.2.1 “有问题”的语义分析
        6.2.2 “有问题”的语义偏移条件
        6.2.3 “有问题”语义负向偏移的原因
    6.3 “有+N”的语义负向偏移
    6.4 小结
第七章 “没”与抽象名词组构的语用功能
    7.1 “没问题”的话轮分布和话语功能
        7.1.1 基于语料库的“没问题”统计
        7.1.2 “没问题”的话语功能
    7.2 应答语“没问题”及其引发语
        7.2.1 引发语的三类句式
        7.2.2 应答语与引发语的关系
    7.3 主观性及交互主观性
    7.4 “没问题”的互动机制及话轮功能的形成
    7.5 小结
第八章 表比较的“有/没”与名词性成分组构的不对称
    8.1 “有/没”句的成分分析
        8.1.1 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
        8.1.2 量度词
        8.1.3 程度指代成分
        8.1.4 表比较的“有”和“没”
    8.2 “有/没”比较句的不对称
        8.2.1 “有/没”字句语法意义的不对称
        8.2.2 C项形容词的不对称
        8.2.3 平比、差比的逻辑语义结构
    8.3 关于“有/没”比较句不对称的解释
        8.3.1 基于标记论的解释
        8.3.2 基于“有”“没”功能与特征的解释
    8.4 小结
第九章 共现形式“有没有”的界定与功能特征分析
    9.1 “有没有”疑问句的内部系统
        9.1.1 “有没有”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
        9.1.2 “有没有”疑问句的系统性特征
    9.2 测度句与询问句、反诘句的比较
        9.2.1 形式特征的比较
        9.2.2 询问句与测度句的具体分析
        9.2.3 测度句与反诘句的具体分析
    9.3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
        9.3.1 “有没有”测度句的主要功能
        9.3.2 “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层次划分
    9.4 “有没有”测度句的产生动因
    9.5 “有没有”句式的不对称
    9.6 小结
第十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结构类型探析
    10.1 “有X没 X”的特性分析
    10.2 “有X没 X”的结构类型
    10.3 “有X没 X”的语义及语用差异
        10.3.1 “有X没 X”句式中“X”的语义差异
        10.3.2 “有X没 X”的语用义分化
    10.4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及动因
        10.4.1 “有X没 X”的语用功能和表现
        10.4.2 “有X没 X”的语用动因
        10.4.3 “有X没 X”的意向模式
    10.5 小结
第十一章 共现形式“有X没X”的形式与功能及其词汇化
    11.1 “有X没 X”的形式与功能
        11.1.1 “有X没 X”的句法分布
        11.1.2 “有X没 X”的结构类别
        11.1.3 “有X没 X”的句法功能
        11.1.4 “有X没 X”的语义功能
    11.2 “有X没 X”的词汇化条件
        11.2.1 “有X没 X”的遍指义
        11.2.2 “有X没 X”的词汇特征
    11.3 “有X没 X”的词汇化
        11.3.1 词汇化产生的过程
        11.3.2 词汇化的整合过程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构式视角下“有X没X”的特征及演变
    12.1 构式“有X没 X”的考察
        12.1.1 “有X没 X”的原型及构式义
        12.1.2 主观评价结构中“X”的语义特征
        12.1.3 “X”语义特征的鉴别
    12.2 构式“有X没 X”的语义属性
        12.2.1 “有”和“没”对焦点“X”的凸显性
        12.2.2 肯定标记“有”和否定标记“没”的不对称
        12.2.3 构式“有X没 X”的属性特点
    12.3 修辞构式“有X没 X”的显现
        12.3.1 构式“有X没 X”的语法化
        12.3.2 “有X没 X”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的互动
        12.3.3 现构式“有X没 X”的成因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结语
    13.1 主要发现及基本观点
    13.2 本研究的启示
        13.2.1 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研究的启示
        13.2.2 对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启示
    13.3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10)《王云五大辞典》的词语隐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
    1.3 《王云五大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简要说明
2.《王云五大辞典》隐退词语语料库的构建及概况
    2.1 词语隐退的界定
    2.2 《王云五大辞典》隐退词语语料库的构建
    2.3 《王云五大辞典》隐退词语语料库的概况
    本章小结
3.《王云五大辞典》词语隐退的类型分析
    3.1 缩略词的隐退
    3.2 别称异名词的隐退
    3.3 同素逆序词的隐退
    3.4 敬谦词的隐退
    3.5 贬义词的隐退
    3.6 古语词的隐退
    3.7 外来词的隐退
    本章小结
4.《王云五大辞典》词语隐退的原因分析
    4.1 内因引起的词语隐退
    4.2 外因引起的词语隐退
    本章小结
5.结论与反思
    5.1 结论
    5.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厥”不是贬义词(论文参考文献)

  • [1]清华简《四告》篇字词笺释[J]. 侯乃峰.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21(01)
  • [2]试论商周时期占梦的政治功能[D]. 赵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今文《尚书》汉字文化研究[D]. 翟明女. 扬州大学, 2020
  • [4]湖北巴东方言语音研究[D]. 田未名.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集释[D]. 陈姝羽.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6]《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D]. 曹雨杨. 吉林大学, 2020(08)
  • [7]汉语褒贬陪义及其辞书标注研究[D]. 郭佳兴.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湘桂边苗族平话程度范畴研究[D]. 王巧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9]现代汉语“有/没(有)”组构的不对称及共现研究[D]. 陈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10]《王云五大辞典》的词语隐退研究[D]. 陈思. 暨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爵”不是贬义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