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的回文岁月

回文诗的回文岁月

一、回文年漫谈回文诗(论文文献综述)

虞越溪[1](2021)在《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所研究的唐代西陲边塞诗,特指创作于唐代西陲地区或由当地本土人士创作的描绘风光景物、征战闺怨、政治世情等的诗歌。在考证梳理出土文献中符合本文定义的边塞诗歌的基础上,将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描摹诗歌创作和诗集编纂的时代背景,勾勒边塞诗人的创作历程。尝试突破以中原文化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研究禁锢,构建新的研究框架,开拓唐代边塞诗研究新的空间。本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后五章以地域为专题进行研究。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罗列梳理敦煌文献、吐鲁番文献中的西陲边塞诗作,以及能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相互印证的出土文献和墓志碑刻。考察分析敦煌汉简、五凉时期、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探究其与中原诗歌创作的异同以及对后世边塞诗发展的影响。总结归纳唐代西陲边塞诗所拥有的总体特征。第二章,唐代河西边塞诗之酒泉与凉州诗。勾勒敦煌文献中酒泉边塞诗所展现出的河西局势与唐归交往,分析悬泉置遗址与酒泉边塞诗的关系。在综合考察传世与敦煌文献所载凉州边塞诗的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期凉州边塞诗所呈现的时代特征。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活动为中心,将唐诗和碑文对于哥舒翰的表现相互印证,探索哥舒翰在盛唐诗坛上的作用。第三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陷蕃诗。在逐一梳理统计敦煌文献所载陷蕃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敦煌僧官的陷蕃诗作,揭示此期僧官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活的世俗化与功利化倾向。探讨Дx.3871+P.2555敦煌写卷所载陷蕃组诗的作者构成和创作年代,对以往学者一些不合史实的假说提出质疑,并尝试勾勒该写卷的编纂形态和成集背景。第四章,唐代敦煌边塞诗之归义军诗。以悟真出使长安的酬答诗作、《沙洲敦煌二十咏》和曹氏归义军时期的僧人诗为研究对象,考察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唐朝和归义军的交往、中原赴边人士的境遇,以及曹氏归义军时期僧诗的世俗化发展进程和原因。第五章,唐代西州边塞诗。通过对吐鲁番出土唐前期诗歌写卷的研究,探讨西州地区所呈现出的诗歌南朝化风尚以及这种风尚的形成原因。梳理传世与出土文献中记载的途经交河的交通要道,并与岑参创作的纪行诗和送别诗相印证。分析敦煌文献中的交河诗歌,考察晚唐时期的西州政治局势。第六章,唐代安西边塞诗。通过分析骆宾王从军西域所作诗歌,结合史籍与出土文献,勾勒其行军路线及与疏勒、碎叶的关系;指出前辈学者根据元稹、白居易《缚戎人》诗推断龟兹陷蕃时间的谬误,通过对出土文献和相关碑文的分析判断龟兹从未陷蕃,最终被回鹘控制;考察《谒金门·开于阗》的创作时间以及此期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分析敦煌文献所载与焉耆有关的诗歌,探究陷蕃后焉耆王室的生活境况与晚唐高昌回鹘管辖下的焉耆形势。

张红梅,李董清[2](2020)在《数学在文学中的妙用》文中研究说明数学与文学是人类文明的两大瑰宝,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完全脱离数学的文学艺术如同少了筋骨,而没有文学艺术这个舞台,数学也必然少了许多风采。阐述数学与文学结构上的对称性,探讨数学在文学中的妙用。

魏琳卜[3](2018)在《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研究》文中指出秦腔在我国戏曲中历来就具有特殊的优势地位,它是梆子腔的鼻祖。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秦腔经历了多重考验和洗礼,以兼收并畜、博采众长的姿态汲取其他优秀艺术形式的精华,将唱、念、做、打的表现形式完美地集于一身,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阐释着秦腔作为高度的综合性艺术所具有的无限魅力。秦腔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及其所形成的戏曲文化内容,不仅实现了自身的高度繁荣和成就辉煌,同时以其博大而精湛的艺术魅力,对其他戏曲剧种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秦腔戏曲服饰,也自成体系,成就非凡。秦腔戏曲中的手帕,是秦腔服饰重要的随件,它在舞台表演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手帕作为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一个配件,具有特殊而重要的用途和意义。它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角色和情态、体现人物内心活动、推动剧情发展、配合人物表演以及烘托舞台氛围和渲染戏曲意境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手帕的出现为秦腔戏曲舞台的表演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和意趣,可谓绚烂多姿,风情盎然。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具有不同的涵义和用途,一方面,它既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带有实用性的物质性能,比如擦汗、遮头、遮脸;另一方面,在戏曲舞台上手帕具有突出的精神性的功能,也就是在戏曲表演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用来装饰人物形象,甚至在舞台上,看见手帕,我们就知道这是特定的人物形象装饰物,所以手帕在这个层面上就具有了虚拟的符号化功能,这也是手帕艺术表现形式的特征之一,这样手帕就从实用之物转化为艺术性的点缀之物了。所以,手帕是戏曲舞台表演中具有突出的辅助性和装饰性的物件之一。故而,秦腔戏曲舞台表演中的手帕,已经被赋予了浓郁的审美性意蕴和装饰性的艺术特征,提升了舞台的综合表现力。从文化性的角度来说,手帕是民间女红的一部分,它是我国优秀灿烂的民间文化瑰宝之一,它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特征,体现的是淳朴性的价值和意义,在陕西关中乃至西北地区尤其具有代表性。所以,在秦腔戏曲中,手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火焰驹》、《红梅缘》、《法门寺》等剧目中的丫鬟、农家女都常常手拈手帕,在舞台上尽显风情,手帕便成为她们的身份标识。本文重点对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手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手帕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以及手帕在秦腔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效果的分析,进而深入探讨秦腔戏曲手帕与民间女红艺术的传承创新等问题,多角度地论述手帕在秦腔戏曲表演中的巧妙运用,揭示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的重要意义和特殊的作用,从而得出结论,手帕作为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为戏曲舞台表演艺术增添着无限的光彩,它是秦腔戏曲舞台表演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物件。

陈雪莲,王新宏[4](2017)在《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学史料题",它们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立意深远、意隽味浓,使数学的文化性、应用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成为高考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不但丰富了高考命题的素材,也为当前课改引领了一个方向,更激发莘莘学子的数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创新能力,也为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与价值观提供了帮助.

王新宏[5](2016)在《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每年高考试题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数学史料题",它们背景新颖、内涵深刻、立意深远、意隽味浓,使数学的文化性、应用性和理论性有机结合,成为高考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不但丰富了高考命题的素材,体现稳定与创新并举;也为当前课改引领了一个方向,为教学改革铺砖垫瓦;更激发莘莘学子的数学兴趣,增强了数学的育人功能.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数学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1952年颁布

计珍芹[6](2016)在《“视觉诗”的表现形式研究》文中认为文本视觉化是当代信息传播发展的重要趋势。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视觉诗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嬗变。传统的文本也被赋予了诗歌视觉化的生命力,甚至超越了文本自身的意义。通过对古今中外视觉诗案例的分析整理,理清视觉诗表现形式、媒介、风格的变迁与革新,结合视觉诗学理论与相关时期的艺术风格架构,本文致力为当下的视觉诗歌创作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依据。并结合笔者自己的毕业设计创作,亲自实践对视觉诗的表现探究,结合《圣经》中的诗篇选段,进行视觉诗的转化,通过传统与现代新技术下视觉诗的表现手段进行创作,以验本论文的相关论点。

冯斯我[7](2016)在《铃木虎雄与斯波六郎师承关系考论——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铃木虎雄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奠基人,着述丰赡。弟子斯波六郎比较全面地继承了他在《文心雕龙》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他擅长的清代实证考据学。他们在遵循古本的态度、实证学方法,以及校勘的具体内容等方面,基本一致。可贵的是斯波之于铃木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参伍因革,承中有变,进一步将铃木校勘学发扬光大。他们之间的承授铸就了日本龙学的辉煌。

陈雪莲,王新宏[8](2016)在《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文中认为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火车头,数学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早在1952年颁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就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注意数学史在文化上的巨大价值.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体现数学史的文化价值:

张玉芬[9](2014)在《当代视觉诗 ——对现代视觉诗视觉语言的超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形化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大趋势。“图形化”的诗——视觉诗,在表现形式上已经完全不同于主流诗歌,是本文的研究重点。视觉化即图形化的诗恰恰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满足人们对“图”的需求。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诗和现代、当代视觉诗进行搜集和整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视觉诗的种种表现手段,并对其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做了理论上的探索,以期对视觉诗的创作提供一种参考。同时以我的毕业设计(古诗的视觉化)为例,探索一种视觉诗的新的样式,同时也对上述的结论加以检验。视觉领域向非视觉领域的扩张,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丰富视觉诗的表现形式。在当今读图时代,视觉诗这种介于“诗”和“画”之间的一种新文体,会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

王如意[10](2008)在《冼星海独唱歌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冼星海的独唱歌曲是冼星海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冼星海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有交响曲、交响诗、管弦乐及其他小型器乐曲,更有《黄河大合唱》等大型声乐体裁及大量的合唱(单曲)、齐唱和重唱歌曲。冼星海的独唱歌曲虽然所占比例并不大(约占声乐作品的1/10),但其音乐创作从独唱歌曲而始,于独唱歌曲而终,贯穿其创作生涯的全过程。冼星海的独唱歌曲展现出音乐语言、形式上的探索性以及音乐风格、审美情趣、文化精神上的独特性,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独唱歌曲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对现代音乐风格的追求和对法语艺术歌曲的借鉴,成为冼星海独唱歌曲中最具探索性的部分,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独唱歌曲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故冼星海的独唱歌曲是20世纪中国独唱歌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冼星海的独唱歌曲作为一种“抒情歌曲”,具有艺术歌曲(音乐会独唱曲)的艺术品格和文化特征。

二、回文年漫谈回文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文年漫谈回文诗(论文提纲范文)

(1)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代西陲”与“边塞诗”的概念界定
    二、考古发现相关唐代边塞诗的研究现状
    三、考古发现与唐代边塞诗研究的学术意义与空间开拓
第一章 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总论
    第一节 考古发现有关唐代西陲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二、吐鲁番文献中的唐代西陲边塞诗
        三、唐代西陲边塞诗相关的考古发现
    第二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诗学渊源
        一、敦煌汉简中的西陲边塞诗
        二、五凉时期的西陲边塞诗
        三、南北朝至隋的西陲边塞诗
    第三节 唐代西陲边塞诗的总体特征
        一、特殊的时代划分
        二、浓郁的佛教色彩
        三、独立的创作轨迹
第二章 唐代河西边塞诗:酒泉与凉州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酒泉边塞诗
        一、敦煌文献所载唐蕃战争中的酒泉诗
        二、《唐佚名诗集》所载归义军治下的酒泉诗
        三、丝绸之路上的悬泉驿遗址
    第二节 传世与敦煌文献中的凉州边塞诗
        一、凉州边塞诗的开端与奠基
        二、敦煌文献中的高适凉州边塞诗佚作
        三、中晚唐西陲与中原文士所写凉州边塞诗比较
    第三节 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与盛唐诗坛
        一、陇右诸役:麦庄、石堡城与九曲
        二、勋业千秋:《哥舒翰纪功碑》释读
        三、良将情怀:哥舒翰与盛唐诗歌
        四、幕府才子:高适与哥舒翰
        五、临危受命:悲壮结局的咏叹
        六、结语
第三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上):陷蕃诗
    第一节 敦煌文献中的陷蕃诗作概况
    第二节 敦煌文献中的僧官陷蕃诗研究
        一、敦煌陷蕃文人与僧官赠答诗
        二、敦煌陷蕃僧官的同题诗
        三、敦煌陷蕃僧官的送别诗
    第三节 Дx.3871+P.2555 陷蕃组诗再探
        一、Дx.3871+P.2555 正背面陷蕃组诗的作者及其联系
        二、Дx.3871+P.2555 正面陷蕃组诗的创作年代再探
        三、Дx.3871+P.2555 写卷的编纂形态与成集背景
第四章 唐代敦煌边塞诗(下):归义军诗
    第一节 张氏归义军时期悟真的酬答诗作与宗教交往
        一、《阙题四首》所见张氏政权的三次遣使入京
        二、赠答诗与悟真使团进贡行为的考察
        三、唐张关系影响下的赠答诗创作
        四、悟真使团及其后的唐归宗教交往
    第二节 纪景组诗《沙洲敦煌二十咏》新探
        一、《沙洲敦煌二十咏》创作时代考证
        二、《沙洲敦煌二十咏》政治内涵发微
        三、《沙洲敦煌二十咏》作者境遇探察
        四、《沙洲敦煌二十咏》的渊源与创变
    第三节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僧诗的世俗化倾向
        一、道真诗歌中的世俗生活
        二、俗讲僧诗的世俗化表现
        三、僧人诗歌世俗化的原因
第五章 唐代西州边塞诗
    第一节 唐代前期西州诗歌南朝化风尚
        一、高昌国至唐前期南朝诗歌在西州的流传
        二、吐鲁番出土初盛唐诗歌写卷的南朝化倾向
        三、初盛唐时期西州诗坛南朝化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交河:战争、交通与诗歌的集结地
        一、战争与交通枢纽
        二、马料文卷中交河郡腾过人物与岑参诗考论
        三、《唐佚名诗集》所见晚唐交河景况
第六章 唐代安西边塞诗
    第一节 考古发现与唐诗镜像中的安西四镇
        一、骆宾王诗中的疏勒、碎叶与从军西域路线考
        二、元白《缚戎人》与龟兹陷蕃
        三、敦煌曲子词所见于阗与归义军的交往
    第二节 敦煌出土诗歌所见中晚唐的焉耆
        一、《上焉只王诗》的创作年代
        二、《上焉只王诗》的创作缘由
        三、《焉耆》诗所见晚唐归义军与高昌回鹘的关系
    第三节 安西陷落与唐廷联回抗蕃
        一、西州陷蕃时间考
        二、安西陷落的历史轨迹
        三、唐廷的联回抗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唐代边塞诗研究综述
作者简历

(2)数学在文学中的妙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与文学结构上的对称性
    1. 回文数与回文诗
    2. 宝塔诗与宝塔数
二数学在文学中的妙用
    1. 整数的分拆在文学中的应用
    2. 数字在文学中的妙用
    3. 数学与文学在思想上的碰撞

(3)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依据
    1.3 本课题的研究思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想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研究现状及成果
    1.5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
2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形成及文化内涵
    2.1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2.1.1 手帕产生的历史背景
        2.1.2 手帕的发展演变
        2.1.3 手帕在秦腔戏曲中的作用
    2.2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文化内涵
        2.2.1 手帕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2.2.2 手帕的民俗文化内涵
        2.2.3 手帕的地域文化内涵
        2.2.4 手帕的现代文化内涵
3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美学特征
    3.1 形式美特征
        3.1.1 款式、造型美特征
        3.1.2 色彩美特征
        3.1.3 图案美特征
        3.1.4 材质(面料)美特征
        3.1.5 制作工艺美特征
    3.2 其他美学特征
        3.2.1 设计的简洁明朗之美
        3.2.2 与人物形象搭配的合体之美
        3.2.3 与戏曲内容的结合之美
4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舞台表演效果
    4.1 显性表演效果
        4.1.1 手帕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效果
        4.1.2 手帕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效果
        4.1.3 手帕配合角色说唱动作的表演效果
        4.1.4 手帕的舞蹈性表演效果
    4.2 隐性表演效果
        4.2.1 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辅助效果
        4.2.2 对表现人物各种情态的辅助效果
        4.2.3 对戏曲氛围营造和渲染的辅助效果
5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与民间女红艺术的交融
    5.1 手帕在民间女红工艺中的起源与发展
    5.2 手帕在民间女红工艺中的独特表现
    5.3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与民间女红工艺的相互影响
        5.3.1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对民间女红工艺的影响
        5.3.2 民间女红工艺对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的影响
    5.4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与民间女红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6 结论
    6.1 总结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
    6.4 秦腔戏曲服饰随件手帕与民间女红传承发展前景展望及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题扫描
2 启示
    2.1 体现稳定与创新并举
    2.2 为教学改革铺砖垫瓦
    2.3 增强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3 案例赏析

(5)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题扫描
2 启示
    2.1 体现稳定与创新并举
    2.2 教学改革铺砖垫瓦
    2.3 增强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3 案例赏析

(6)“视觉诗”的表现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背景
        一 选题的缘由
        二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一 研究的范围
        二 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本课题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传统视觉诗
    第一节 概念、范围
        一 中国传统视觉诗
        二 西方传统视觉诗
    第二节 视觉表现形式
        一 中国传统视觉诗
        二 西方传统视觉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主义时期视觉诗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一节 自由版式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二节 图画诗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三节 具象图案诗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四节 抽象图形诗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五节 文本符号性转化
    第六节 文本的解构、拼贴、重组的转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时期视觉诗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一节 手工艺品与装置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二节 互动参与的视觉表现形式
    第三节 录影诗、网络诗、多媒体诗的艺术表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觉诗表现形式的实践(设计)
    第一节 文本——转化为视觉诗的实践
    第二节“超文本”转化为视觉诗的实践
    本章小结
附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信息

(7)铃木虎雄与斯波六郎师承关系考论——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徒结缘,秉承龙学
二、校勘之学,一脉相承
    (一)贵古本又不盲从
    (二)实证学方法
    (三)“不校校之”
三、遽蹑其迹,参伍因革
    (一)选用同一个底本
    (二)所校讹误类型相似

(8)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题扫描
2 启示
    2. 1 体现稳定与创新并举
    2. 2 为教学改革铺砖垫瓦
    2. 3 增强了数学的育人功能
3 案例赏析

(9)当代视觉诗 ——对现代视觉诗视觉语言的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范围、方法和路线
    第四节 本课题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传统视觉诗的样式
    第一节 中国传统视觉诗的样式
    第二节 西方传统视觉诗的样式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的视觉诗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当代视觉诗的设计表现手法
    第一节 文本设计成具象图案形式
    第二节 文本自由编排的视觉形式——排成一个抽象的图形(反具象)
    第三节 对单个文字或单词进行解构重组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利用设计中文字的不透明度
    第五节 运用符号进行表现
    第六节 在文字和文本编排设计中运用色彩和底色
    第七节 利用现代的工艺、材料进行立体多层次化的表现
    第八节 利用光影进行表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觉诗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因
第四章 我的视觉诗表达(设计实践)
    第一节 视觉元素与诗意表达结合的探索
    第二节 材料、工艺与视觉化的有机结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10)冼星海独唱歌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冼星海及独唱歌曲创作
    一、巴黎时期的独唱歌曲(1930-1935)
    二、上海时期的独唱歌曲(1935-1937)
    三、武汉时期的独唱歌曲(1937-1938)
    四、延安时期的独唱歌曲(1938-1940)
    五、苏联时期的独唱歌曲(1940-1945)
第二章 冼星海独唱歌曲的分析
    一、现代风格:现代诗词歌曲
    二、人文气息:古诗词歌曲
    三、斗争精神:电影话剧歌曲
第三章 冼星海独唱歌曲的评价
    一、冼星海独唱歌曲的音乐语言及风格
    二、冼星海独唱歌曲的历史及文化评价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回文年漫谈回文诗(论文参考文献)

  • [1]考古发现与唐代西陲边塞诗研究[D]. 虞越溪. 浙江大学, 2021
  • [2]数学在文学中的妙用[J]. 张红梅,李董清. 学园, 2020(25)
  • [3]秦腔戏曲服饰随件中的手帕研究[D]. 魏琳卜.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4]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J]. 陈雪莲,王新宏.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17(01)
  • [5]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J]. 王新宏. 数学教学研究, 2016(07)
  • [6]“视觉诗”的表现形式研究[D]. 计珍芹.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7]铃木虎雄与斯波六郎师承关系考论——以《文心雕龙》研究为例[J]. 冯斯我.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8]高考“数学史料题”的赏析与启示[J]. 陈雪莲,王新宏. 数学之友, 2016(01)
  • [9]当代视觉诗 ——对现代视觉诗视觉语言的超越[D]. 张玉芬. 南京艺术学院, 2014(04)
  • [10]冼星海独唱歌曲研究[D]. 王如意. 南京艺术学院, 2008(01)

标签:;  ;  ;  ;  ;  

回文诗的回文岁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