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赵哲,贺真,龙泳[1](2021)在《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鼠传疾病在我国比较多见,是一类鼠传播或者以鼠为中间媒介传播的,危害人群健康的疾病。受全球气候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鼠传疾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除鼠疫外,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鼠传疾病传播范围广,传染性强,对社会损害程度较高。近年来,人们对鼠传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真正的了解还很少。本文介绍我国常见鼠传疾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以及斑疹伤寒等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现状,以期为今后开展鼠传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根据。

张大华[2](2021)在《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要点》文中研究指明羊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致死率较高,可致怀孕母羊流产,影响羊的生长发育、生殖性能。本文从羊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供参考。

宋宁[3](2021)在《PCR和ELISA技术在检测钩端螺旋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引发的一种广泛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猪、马、牛、羊、犬、猫等动物以及人类都可被其感染,出现黄疸、流产、肝肾衰竭等病症,严重时还面临死亡的危险。与此同时,患病动物还会不断向周边环境散毒,引起更大范围的感染。因此,需要尽早的对该病做出诊断而实施有效应对的策略。由于目前对钩端螺旋体的PCR检测并不能把我国现存的致病性钩体全部检出,以及显微凝集实验(MAT)实验操作门槛相对较高的,并非所有实验室能够进行,这不利于钩端螺旋体的早期诊断。基于此,本实验建立了针对钩端螺旋体病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而且也建立了针对其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目前为止,钩端螺旋体的PCR检测是一种较为常用且成熟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研究表明,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都含有的Lip L32基因序列的保守片段。基于此,通过比对我国15群15型钩端螺旋体参考标准株的Lip L32基因序列,设计出了三对退火温度一致的引物。与此期间,其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经过了反复验证,确保其能高效且准确的检测钩端螺旋体。本次实验中,PCR检测钩体浓度最低可达10-6ng/μL。之后在三对引物的基础上,设计了简并碱基引物来进行荧光定量PCR的检测,也经过特异性、重复性、灵敏度的验证,使其能够对实际样本进行有效检测。在检测时,以CT值30为界限:当CT值小于30时,判定其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基于此,建立了钩端螺旋体病PCR检测的方法。虽然显微凝集实验(MAT)是诊断钩体病的金标准,但需要钩端螺旋体活菌以及相关专业人员进行鉴别。这些都不利于钩体抗体诊断的推广普及,针对显微凝集实验的高门槛,为了能够准确地判断出钩体的血清群,本实验建立了一种能够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首先,分别将15种参考标准株的活菌按设定的免疫程序对家兔进行免疫,程序结束后得到相应的抗血清作为检测抗体,将待检血清进行包被,配合15种灭活的钩体,最后按照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实现对样本血清中钩体抗体的检测。在450nm的波长下测定吸光值,当检测样本的OD值是阴性血清OD值的两倍时认为其为阳性。之后经行了钩端螺旋体ELISA方法与MAT的对比:从北京某动物医院收集了五只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犬的血清。其中一只犬在2019年9月17日到2019年10月24日之间的不同时间段收集了其血清共6份血清,剩下四只犬分别收集了一份血清用以检测,通过用ELISA方法和MAT进行对比发现,所建立的ELISA,方法和MAT的检出率一致,用MAT判定为阳性且滴度高的,用ELISA方法测定而得出的结果也是如此。针对山东牛场的样本,采用了本实验所建立的普通PCR方法进行了检测,发现11份水样本中,有9份为阳性,其中24头流产母牛中有13头为阳性,3头健康牛中有一头成隐性带菌状态。针对南昌病犬上钩端螺旋体分离株的鉴定,采用PCR方法确认了培养出的细菌为钩端螺旋体,与此同时对病犬的血清进行了MAT和本实验所建立的ELISA方法双重测定,均显示血清中的抗体与澳洲群澳洲型(56607)凝集最为剧烈,且滴度最高,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以此为基础通过MLST分析,最终得出其为澳洲群澳洲型钩端螺旋体。腹腔注射此菌可造成金黄地鼠的死亡,并发现其肝肾肺有明显的病理损伤,其全致死量的钩体数目为108。本实验针对钩端螺旋体病原的PCR检测方法和针对其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能够有效的对钩体病进行鉴别诊断。这不仅有利于临床上对钩端螺旋体的诊断,能够及早发现钩体病,而且对该病的防控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王佳琪[4](2021)在《β—葡聚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及其免疫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重要的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少有研究报道免疫调节剂(除抗生素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通常,免疫刺激剂被认为对增强先天免疫应答有效。许多研究发现,β-葡聚糖是一种有效且有研究价值的免疫刺激剂,可改善免疫反应和防控疾病。这项研究探究了β-葡聚糖对金黄地鼠感染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首先,确定了β-葡聚糖对钩端螺旋体没有毒性作用,在感染的不同时期连续三天注射β-葡聚糖发现,只有在感染前24h起连续3d注射β-葡聚糖的方式可以将存活率提高到100%,减轻了组织损伤,并降低了器官中的钩端螺旋体载量。Toll样受体(TLR)2是金黄地鼠机体接收钩体感染的受体,白介素(IL)-1β和一氧化氮合酶(i NOS)在感染早期有助于清除钩体,感染晚期会加重机体炎性损伤。使用定量实时PCR技术可发现,使用β-葡聚糖的实验组可在2 dpi(感染后数天)显着增强Toll 2,IL-1β和i NOS的表达,并抑制了5 dpi钩端螺旋体诱导的TLR2,IL-1β和i NOS的升高。另外,大量的文献报道β-葡聚糖具有激活驯化免疫剂的作用。为了诱导驯化免疫,在感染前5天注射一次β-葡聚糖。β-葡聚糖提高了存活率并减轻了器官的病理损害。并且,发现了经β-葡聚糖驯化(前后一致,正文中也一样)的巨噬细胞在体外表现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表达的升高,表明β-葡聚糖激活了驯化免疫来增强抗钩端螺旋体感染的炎症反应。目前已有β-葡聚糖颗粒作疫苗佐剂的报道,本研究发现β-葡聚糖对钩体病的预防效果优异。并且当注射β-葡聚糖作为佐剂的钩体灭活疫苗时,通过免疫凝集实验(MAT)发现其诱导产生的抗体也可以与其他血清型钩体凝结。这些结果表明,β-葡聚糖可能是控制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潜在选择。

吕天宝[5](2021)在《细胞脂筏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作用及潜在的治疗价值》文中指出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为人畜互源,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被感染的人或动物出现黄疸、流产、脓毒血症、肝肾衰竭甚至死亡等症状。钩端螺旋体感染后在宿主的肾脏中长期定殖有并随尿液排出,其在潮湿的环境中可存活数月并保持感染性,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和畜牧业的发展。因此,揭示钩端螺旋体的入胞机制有助于靶向从源头控制其感染,减轻其对机体的损伤和钩端螺旋体尿的排出。但是目前少有关于钩端螺旋体入胞机制的研究。细胞脂筏是脂膜中的纳米级膜结构域,其富含胆固醇和鞘磷脂,包括多种信号转导蛋白和转运蛋白。已有报道表明越来越多的病原体的入胞过程需要脂筏的参与。本实验通过研究钩体入胞过程与脂筏的关系,为临床筛选有效防治钩端螺旋体病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首先在体外实验中验证脂筏是否和钩端螺旋体体入胞有关。用甲基β环糊精破坏J774A.1细胞的脂筏结构,钩端螺旋体感染40 min后收集细胞,用q PCR检测钩端螺旋体特异性基因Lip32,结果表明胞内钩端螺旋体量明显减少,胆固醇恢复脂筏结构后,胞内钩端螺旋体量有所升高,同时,用Cav-1小RNA干扰实验破坏J774A.1细胞脂筏结构,q PCR结果同样显示胞内钩端螺旋体量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证明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需要脂筏的完整性。另外,在Vero细胞上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同样表明了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对脂筏的依赖性,并且证明了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需要脂筏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无关。在对胞内钩端螺旋体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可知,J774A.1细胞在感染后第40 min和第4 h,脂筏破坏组的胞内钩端螺旋体量明显减少,并且钩端螺旋体的形态学发生改变,说明脂筏破坏后,细胞清除钩端螺旋体的能力增强。q PCR和细菌培养计数也证明了脂筏破坏组在感染4 h后胞内钩端螺旋体基本被杀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脂筏被破坏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Π和LAMP的表达量升高,证明了自噬的激活。为了探究细胞清除钩端螺旋体能力的增强是否与细胞自噬有关,采用雷帕霉素和3MA分别刺激细胞后感染钩体,钩端螺旋体培养计数结果显示,雷帕霉素处理组胞内钩端螺旋体量明显降低,表明细胞自噬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杀灭钩端螺旋体。以上研究工作表明,钩端螺旋体可以通过脂筏进入胞内,避免激活细胞自噬。为了探究干扰细胞脂筏的药物能否起到抗钩端螺旋体感染的效果,我们分别用甲基β环糊精和甘草酸(一种从甘草根中分离出来的三萜甘,具有破坏细胞脂筏完整性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体内体外实验。体外实验证明甘草酸二钾在预处理TCMK-1细胞2 h后,能阻止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不同动物模型的药物治疗效果显示,腹腔注射甲基β环糊精和甘草酸二钾并不能提高钩端螺旋体感染后金黄地鼠的存活率,证明甲基β环糊精和甘草酸二钾不能治疗急性钩端螺旋体病;但在慢性钩端螺旋体病模型中,感染5 D后腹腔注射甲基β环糊精和甘草酸二钾能够明显缓解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肾脏病理损伤,并且减少肾脏中的钩端螺旋体定殖。通过ELISA检测肾脏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表明甘草酸二钾能够降低肾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释放;q PCR结果证明了治疗组肾脏中的钩端螺旋体量降低。体外实验对甘草酸二钾作用机制进行研究,q 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m RNA水平,结果证明甘草酸二钾能够减低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TCMK-1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趋化因子(RANTES,MCP-1)和i NOS的m RNA的表达;并通过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结果证明甘草酸二钾能够减低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TCMK-1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TNF-α)的分泌。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结果证明甘草酸二钾抑制了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以上结果说明了甘草酸二钾通过抑制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NF-κB和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起到抗炎作用。综上所述,本实验证明了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需要脂筏,破坏脂筏后,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且细胞清除钩端螺旋体的能力增强,这与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有关。应用干扰细胞脂筏的药物甲基β环糊精和甘草酸二钾对急性钩端螺旋体病无效,但能够治疗慢性钩端螺旋体病。

王舜,卢伟力,卢滔,彭春仙[6](2021)在《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临床分析》文中认为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或接触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而感染。该病临床种类较多,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感染征象和多脏器功能受累的临床特征。本文报道1例以呼吸困难和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而后通过痰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和呼吸支持治疗,预后良好,供临床参考。

钱杰,杨坚,张玥,张蓉,张湘燕,郭晓奎[7](2021)在《以钩端螺旋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性能评测》文中提出目的·研制适用于检测钩端螺旋体(钩体)特异性抗体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试剂盒,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方法·选择我国主要致病性钩体流行株中高度保守的外膜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将获得的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行质谱鉴定,并对其抗原性进行检测。选用40例经确诊的钩体病患者血清、50例其他感染类疾病患者血清和391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样本作为检测样本,用钩体病确诊患者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阳性对照品和参考品、高效价混合阳性血清,用健康对照者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阴性对照品和参考品,用高效价混合阳性血清制备试剂盒内控弱阳性对照品(临界参考品)及灵敏度参考品,从钩体病确诊患者血清中选择强阳性、弱阳性血清(各1份)分别作为试剂盒内控强阳性、弱阳性精密度参考品。建立间接ELISA试剂盒检测体系,优化其制备工艺及反应条件,并对该试剂盒的精密度、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性能进行评估。结果·钩体重组外膜蛋白纯化后经质谱鉴定为目标蛋白,其作为包被抗原具有较强的抗原性。经性能评估显示,间接ELISA试剂盒的批内精密度<15%、批间精密度<20%,其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95.0%,且在2~8℃下储存12个月后性能仍然稳定。结论·以钩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钩体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其他性能指标均符合体外检测试剂盒性能要求,适用于临床辅助诊断、钩体病哨点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林海榕,陈丰霖[8](2021)在《恙虫病并发钩端螺旋体病1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了我院收治的1例恙虫病合并钩端螺旋体病患者,详细描述了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诊治过程,并做出相应的讨论分析。

王晓旭,徐锋,沈莉萍[9](2021)在《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这种传染病人和多种动物可共患,其中,犬钩端螺旋体病较为常见,该病主要由犬型钩端螺旋体和出血黄疸型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易感于各类犬,不仅可引发病犬出现体温升高、肌肉疼痛、呕吐、精神沉郁、疸、口唇部出现血性疱疹,口腔黏膜及齿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还易导致其死亡。因此,就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对犬钩端螺旋体病进行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防控,才能保障犬类的生命健康安全。

田海蓉,杨志平,张人俊,曾秀玲,杨小碎[10](2020)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危害与防控》文中提出文章介绍了钩体螺旋体病的病原特征、流行危害、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控措施,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该病,保障养殖业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钩端螺旋体病
    1.2 肾综合征出血热
    1.3 斑疹伤寒
2 检测和诊断
    2.1 钩端螺旋体病
    2.2 肾综合征出血热
    2.3 斑疹伤寒
3 防控策略
    3.1 钩端螺旋体病
    3.2 肾综合征出血热
    3.3 斑疹伤寒

(2)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情况
2 临床表现
    2.1 最急型
    2.2 急性型
    2.3 亚急性型
    2.4 慢性型
3 病理解剖
4 诊断治疗
    4.1 诊断
        4.1.1 镜检
        4.1.2 动物试验
    4.2 治疗
5 预防措施
    5.1 养羊场
    5.2 引种管理
    5.3 注射疫苗
    5.4 饲养管理
6 总结

(3)PCR和ELISA技术在检测钩端螺旋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
        1.1 钩端螺旋体
        1.2 钩端螺旋体流行病学
        1.3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
        1.4 钩端螺旋体发病机制
        1.5 钩端螺旋体的防治
        1.5.1 疫苗
        1.5.2 钩体病的治疗和预防
    第二章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2.1 显微镜检查
        2.2 分离与培养
        2.3 分子诊断
        2.4 血清学诊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钩端螺旋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钩端螺旋体普通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2 钩端螺旋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钩端螺旋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兔抗钩端螺旋体血清的制备
        2.2.2 显微凝集试验(MAT)测定兔血清的效价
        2.2.3 抗原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
        2.3.1 抗血清效价
        2.3.2 钩端螺旋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3.3 钩端螺旋体ELISA方法与MAT的对比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钩端螺旋体PCR和 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3.1 山东某牛场钩端螺旋体的检测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分离株的鉴定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
        3.3 分离株毒力初步鉴定
        3.3.1 毒力测定实验
        3.3.2 毒力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β—葡聚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及其免疫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词缩写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1.1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
        1.2 钩端螺旋体病原学
        1.3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4 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机制
        1.4.1 黏附因子
        1.4.2 侵袭性酶
        1.4.3 免疫逃逸
        1.5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1.5.1 分子诊断
        1.5.2 分离与鉴定
        1.5.3 血清学诊断
        1.6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进展
        1.6.1 疫苗
        1.6.2 佐剂
    第2章 β-葡聚糖的研究进展
        2.1 β-葡聚糖简介
        2.2 β-葡聚糖对免疫的调节
        2.3 β-葡聚糖对驯化免疫的激活
        2.4 β-葡聚糖作为疫苗佐剂的应用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β-葡聚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及对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β-葡聚糖不影响钩体生长繁殖
        1.2.2 β-葡聚糖对钩体病有预防作用
        1.2.3 β-葡聚糖提前激活了炎性水平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驯化免疫在β-葡聚糖预防钩端螺旋体病中的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β-葡聚糖可以通过驯化免疫提高感染钩体的金黄地鼠的存活率
        2.2.2 β-葡聚糖可以通过驯化免疫改善病理组织变化
        2.2.3 β-葡聚糖可以激活金黄地鼠腹腔巨噬细胞的驯化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初步探索β-葡聚糖对钩体疫苗的佐剂效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β-葡聚糖做佐剂可提高疫苗交叉保护水平
        3.2.2 β-葡聚糖作为佐剂不影响感染钩体的金黄地鼠的存活率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致谢

(5)细胞脂筏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作用及潜在的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钩端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病学
        1.1 病原学
        1.1.1 分类
        1.1.2 形态学
        1.2 流行病学
        1.2.1 流行情况
        1.2.2 风险因素
        1.3 临床表现和病程
        1.4 诊断学
        1.4.1 临床表现
        1.4.2 血清学和间接诊断方法
        1.4.3 直接诊断
        1.5 传播与发病机理
        1.5.1 传播
        1.5.2 钩端螺旋体期
        1.5.3 粘附和进入细胞
        1.5.4 威尔氏病
        1.5.5 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和致病因素
        1.6 动物模型
    第2章 脂筏在病原体入胞过程中的作用
        2.1 大肠埃希氏菌
        2.2 布鲁氏杆菌
        2.3 结核分支杆菌
    第3章 甘草酸的生物学作用
        3.1 抗病毒作用
        3.2 抗炎作用
        3.3 保肝活性
        3.4 抗癌活性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脂筏在钩端螺旋体的进入和存活中的作用的研究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细胞
        1.1.3 主要试剂
        1.1.4 仪器和设备
        1.1.5 试剂配制
        1.2 方法
        1.2.1 细胞毒性检测
        1.2.2 免疫荧光实验
        1.2.3 细菌侵入率实验
        1.2.4 激光共聚焦实验
        1.2.5 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
        1.2.6 钩端螺旋体DNA提取
        1.2.7 qPCR实验
        1.2.8 蛋白提取
        1.2.9 Western blot检测
        1.2.10 数据处理
        1.3 结果
        1.3.1 不同浓度的MβCD对 J774A.1 细胞的毒性影响
        1.3.2 MβCD和 Cav-1 si RNA对细胞脂筏的影响
        1.3.3 脂筏的完整性对钩端螺旋体进入细胞的影响
        1.3.4 脂筏影响胞内钩端螺旋体的存活
        1.3.5 破坏脂筏增强了钩端螺旋体感染引起的细胞自噬水平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脂筏破坏剂对急慢性钩端螺旋体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2.1 材料
        2.1.1 菌株和细胞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1.5 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动物感染及处理
        2.2.2 病理组织学切片及观察
        2.2.3 钩端螺旋体DNA的提取
        2.2.4 细胞毒性检测
        2.2.5 细胞处理及感染
        2.2.6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7 qPCR
        2.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2.9 蛋白提取
        2.2.10 Western blot检测
        2.2.11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DG对 TCMK-1 细胞毒性分析
        2.3.2 DG对钩端螺旋体侵入率的影响
        2.3.3 MβCD和 DG对急性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效果
        2.3.4 MβCD和 DG对慢性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效果
        2.3.5 DG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TCMK-1 细胞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2.3.6 DG对钩端螺旋体感染激活的NF-κB和 MAPK通路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内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以钩端螺旋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性能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样本、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主要材料制备
        1.2.1 包被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1.2.2 试剂盒对照品及参考品的制备及用途
    1.3 包被抗原的抗原性检测
    1.4 试剂盒检测体系的建立
    1.5 试剂盒的性能指标评估
        1.5.1 分析性能评估
        1.5.2 稳定性评估
2 结果
    2.1 包被抗原的鉴定
    2.2 临界值的确定与临界参考品的制备
    2.3 包被抗原的抗原性检测分析
    2.4 试剂盒检测体系的建立
    2.5 试剂盒的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的检测分析
    2.6 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分析
    2.7 实际储存条件下试剂盒的稳定性评估
    2.8 加速稳定条件下试剂盒的稳定性评估
    2.9 试剂盒开封后的稳定性检测
3 讨论

(8)恙虫病并发钩端螺旋体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1.1 病史和查体
    1.2 诊断与治疗
2 讨论

(9)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方法
    1.1 临床症状
    1.2 实验室检查
    1.3 病理检查
2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策略
    2.1 犬钩端螺旋体病预防
    2.2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
    2.3 犬钩端螺旋体病疫情防控
3 结语

(10)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危害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特征
2 流行危害
3 临床症状
4 诊断方法
5 防治
    5.1 预防
    5.2 治疗
6 讨论

四、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常见鼠传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研究现状[J]. 赵哲,贺真,龙泳.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21
  • [2]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控要点[J]. 张大华.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1(12)
  • [3]PCR和ELISA技术在检测钩端螺旋体中的应用[D]. 宋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4]β—葡聚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作用及其免疫机制研究[D]. 王佳琪. 吉林大学, 2021(01)
  • [5]细胞脂筏对钩端螺旋体感染的作用及潜在的治疗价值[D]. 吕天宝. 吉林大学, 2021(01)
  • [6]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临床分析[J]. 王舜,卢伟力,卢滔,彭春仙.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2)
  • [7]以钩端螺旋体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性能评测[J]. 钱杰,杨坚,张玥,张蓉,张湘燕,郭晓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8]恙虫病并发钩端螺旋体病1例[J]. 林海榕,陈丰霖. 传染病信息, 2021(01)
  • [9]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J]. 王晓旭,徐锋,沈莉萍. 吉林畜牧兽医, 2021(01)
  • [10]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危害与防控[J]. 田海蓉,杨志平,张人俊,曾秀玲,杨小碎. 贵州畜牧兽医, 2020(06)

标签:;  ;  ;  ;  ;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和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