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的蒜氨酸

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的蒜氨酸

一、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蒜氨酸的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贾晓妮[1](2021)在《罗汉果中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靶向活性成分色谱筛选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中药作为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长期临床实践的产物,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和成本较低的优势,已成为创新药物研发的重要源泉。然而中药及其复方成分复杂,组方配伍灵活多变,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成分协同起效的特点,使得中药新药创制面临巨大挑战。破解上述挑战的核心是如何从复杂的中药中筛选靶向活性成分,以探索中药的功效物质基础,进而阐明其作用机制并揭示其科学内涵。本论文在前期随意固定化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ergic receptor,β2-AR)色谱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β2-AR和M3-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M3-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3R)高活性定向固定化方法,开展罗汉果平喘活性成分筛选及评价研究,以期为受体色谱法在中药靶向活性成分筛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对中药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具有一定的意义。全文共分5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建立了β2-AR及M3R定向固定化方法。在前期随意固定化方法的基础上,以提高固定化受体活性和稳定性为目标,基于卤代烷烃脱卤素酶与其底物卤代烷之间的特异性脱卤素反应,将Halo标签融合β2-AR和M3R通过一步反应分别定向固定至氨基微球表面制备两种受体色谱固定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受体色谱固定相形貌,能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表征其元素组成;特布他林、甲氧那明和班布特罗三种配体色谱保留行为表征固定化β2-AR的配体识别活性和稳定性;阿托品、达非那新和毛果芸香碱三种配体色谱保留行为表征固定化M3R的配体识别活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与随意固定化方法相比,所建立的一步固定化方法能显着提高受体的配体识别活性和稳定性,具有特异性更高的优点,固定化受体能依据配体的保留行为差异识别其特异性配体,为高活性中药成分筛选提供了方法。2、明确定向固定化β2-AR及M3R可用于评价配体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采用直接进样法、非线性色谱法研究配体与固定化β2-AR和M3R的相互作用,评价配体与受体相互作用强度;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直接进样法测得特布他林、甲氧那明和班布特罗与β2-AR结合常数分别为1.51×104、1.23×104和1.93×104 L/mol,非线性色谱法测得三种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8?104、0.34?104和7.85?104 L/mol;两种方法测得阿托品、达非那新、毛果芸香碱与M3R的结合常数分别为0.28×105、1.92×105、1.19×105 L/mol,3.49?104、28.70?104、5.24?104 L/mol,上述结合常数的大小顺序与文献药物受体亲和力大小顺序一致:班布特罗>特布他林>甲氧那明;三种配体与β2-AR相互作用的主要氨基酸残基分别为Asn 312,Ser 203,Phe 193、Asn 312等;阿托品、达非那新、毛果芸香碱与M3R相互作用的主要氨基酸残基分别为Asn 152,Trp 192,Ala 235、Asn 507等,氢键和疏水作用为配体与β2-AR和M3R相互作用的主要推动力。上述研究为采用受体色谱法评价药物与β2-AR和M3R相互作用强度及机制提供了方法,有望为其它药物-受体相互作用快速评价提供借鉴。3、建立了罗汉果β2-AR及M3R靶向平喘活性成分筛选及快速评价方法。采用固定化β2-AR和M3R色谱对罗汉果提取液进行分析,收集保留成分,液相色谱多级质谱法鉴定其结构;直接进样法和非线性色谱法研究保留成分与β2-AR和M3R色谱的相互作用,评价其与β2-AR和M3R的相互作用活性;分子对接技术、离体气管实验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1-O-罗汉果苷V为M3R靶向成分,罗汉果苷V为同时作用于β2-AR和M3R的活性成分;直接进样法、非线性色谱法测得罗汉果苷V与β2-AR的结合常数分别为8.21×104和1.60×104 L/mol,与M3R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10×104和2.00×104 L/mol,罗汉果苷V与β2-AR及M3R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氨基酸残基分别为Thr 110、Thr 195和Ala 237、Leu 198等,为中药β2-AR和M3R靶向成分筛选提供了依据,能为中药其它受体靶向活性成分的筛选和快速活性评价提供方法学参考。4、明确罗汉果苷Ⅴ具有显着的平喘作用。制备哮喘小鼠模型,通过测定炎症细胞因子含量及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罗汉果苷Ⅴ的平喘作用;选择离子对质谱法研究罗汉果苷Ⅴ药代动力学行为,评价罗汉果苷Ⅴ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显示,罗汉果提取液、罗汉果苷Ⅴ、11-O-罗汉果苷Ⅴ、复合中剂量及高剂量均可降低哮喘小鼠IL-4、IL-5、IL-13、IL-17、Ig E、OVA-Ig E、Ig G1水平,上调IFN-γ水平,纠正Th1和Th2的平衡,缓解哮喘模型小鼠气道炎症,减轻哮喘小鼠肺部炎性浸润情况,改善哮喘小鼠的肺组织形态,其中复合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肺组织形态与正常组相似;大鼠体内,罗汉果苷V在大鼠体内45 min达峰,吸收快、消除慢,表明罗汉果苷Ⅴ成药性良好。上述结果为明确罗汉果平喘功效物质提供了依据,对基于罗汉果苷V的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具有积极意义。

张斌[2](2021)在《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蒜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兼具独特风味和对人体有益的生物功能。本研究针对冷冻蒜米及即食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生成及变化开展研究,对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烫漂预处理改善冷冻蒜米品质,并通过改变烫漂条件(烫漂-破碎顺序、温度、时间)保证蒜泥加工品质。探究不同加工参数对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质地和颜色品质的影响,从酶活性、微观结构、水分分布状态等方面揭示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机理。另外,探究不同内外源因素(p H、温度、浓度、溶液种类、酚类及氨基酸类物质)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以阐明大蒜加工过程中内外源因素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形成和保持的作用机理。大蒜挥发性有机硫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质构仪分析大蒜质构品质,色差仪分析大蒜颜色指标,低场核磁(LF-NMR)用于分析大蒜水分分布状态,扫描电镜(SEM)和光学显微镜用于观察大蒜微观结构。主要结果如下:1.大蒜中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成分大蒜因独特的辛辣风味而闻名,这些风味成分主要由一系列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HPLC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大蒜破碎后风味物质主要为大蒜素(5.59±0.26 mg g-1)和大蒜素的降解产物阿霍烯((E/Z)-ajoene,1.68±0.05 mg g-1),其次为环状硫醚(2-乙烯基-2,4-2H-l,3-二噻烯和3-乙烯基-3,4-2H-1,2-二噻烯,0.54±0.05 mg g-1),二烯丙基二硫醚(0.14±0.01 mg g-1)和二烯丙基三硫醚(0.22±0.02 mg g-1)含量最低。HPLC可同时监测大蒜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是鲜蒜特征风味物质准确测定的可靠分析手段。2.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首先探究了不同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情况和过氧化物酶灭活情况,确定烫漂预处理强度。在80°C烫漂≤60 s,90°C烫漂≤45 s和100°C烫漂≤45 s的处理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与未烫漂大蒜相比无显着性降低(P>0.05),将烫漂时间延长15~30 s,不同温度处理组中的大蒜素损失率均显着升高。另外,为保证过氧化物酶的灭活效果,将烫漂预处理温度设定为100°C进行进一步探究。100°C烫漂预处理45 s、60 s和80 s的冷冻大蒜与新鲜大蒜相比,大蒜素保留率分别为91.24%、27.51%和8.65%,过氧化物酶失活率为81.83%、92.84%和95.28%。且与直接冷冻样品相比,烫漂后冷冻蒜米褐变指数减小49.97%以上,100°C烫漂45 s硬度提升48.01%,而烫漂60 s和80 s冷冻大蒜的硬度与直接冷冻无显着性差异(P>0.05)。果胶酶酶活性、水分分布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烫漂使细胞内自由水向细胞间隙扩散,烫漂45 s果胶甲酯酶未完全失活,对质构有一定改善作用;而烫漂60 s和80 s果胶甲酯酶完全失活,果胶发生热解聚,并在冷冻过程中由于冰晶体积膨胀引起细胞组织损伤,造成质地软化。因此,在冷冻蒜米加工时加入烫漂预处理,并严格控制烫漂强度是保证鲜蒜风味品质和改善理化品质的有效手段。3.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及其品质变化规律不同烫漂-破碎顺序影响蒜泥加工过程中大蒜细胞的破损方式,导致不同的酶促和非酶反应。先破碎后烫漂的处理组中大蒜素含量随烫漂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先烫漂处理组中大蒜素在75°C和85°C烫漂5 min,95°C烫漂2 min时未显着降低(P>0.05),而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烫漂5~10 min),其含量迅速减少29.56%、90.63%和94.79%。进一步探究上述不同破碎顺序和烫漂条件的处理组中大蒜素降解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所有处理组中随着大蒜素的降解,线形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三硫醚)含量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含量显着降低,挥发性硫化物总量减少。此外,先烫漂组中蒜氨酸酶活与大蒜素含量变化相一致:75°C和85°C烫漂10 min,95°C烫漂5 min处理后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失活,表明蒜氨酸酶活是影响先烫漂组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先破碎组由于烫漂前大蒜素已经生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产生在烫漂过程中不受蒜氨酸酶活性控制。微观结构和颜色分析表明先破碎组蒜泥出现大量具有破碎边缘细胞簇,细胞破碎程度较大,蒜泥发生严重绿变,与对照组色差在12.08~24.75。而先烫漂处理组蒜泥细胞保持较好完整性,与对照组色差在2.12~8.42,有助于保持蒜泥颜色品质。综上所述,采用先烫漂后破碎的加工顺序,适度烫漂,可有效防止蒜泥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和颜色品质劣变。4.大蒜素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降解规律溶液种类、温度和p H值是影响大蒜素稳定性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大蒜素在不同溶液中降解速率具有显着差别,大蒜素在水中稳定性>其在甲醇、乙醇、乙腈溶液中稳定性>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己烷、二氯甲烷和乙醚)中稳定性。大蒜素降解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且大蒜素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快,大蒜素的降解过程符合二次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7)。在蒜泥和大蒜素水溶液中,大蒜素在酸性条件(p H 3.0~6.0)下比其在碱性条件下(p H 7.0~10.0)稳定;对于大蒜素降解产物,在碱性条件下,大蒜素水溶液中各挥发性降解产物均增加,而蒜泥中只有线形硫醚增加,(E/Z)-ajoene和环状硫醚均减小。说明蒜泥中成分复杂,存在内源性物质影响此类物质的变化过程。因此,进一步探究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的影响,芹菜素、杨梅素、槲皮素对大蒜素稳定性无显着性(P>0.05)影响,但氧化为醌型后可提高大蒜素的稳定性(P<0.05)。精氨酸和赖氨酸对大蒜素具有消减作用,并且增加线性硫醚含量,是潜在参与大蒜素降解的内源性物质。探究大蒜素和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在不同内外源因素下的变化规律,为大蒜制品加工过程中的风味物质调控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董中华[3](2020)在《人工虫草CPD0300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的惊人增长,糖尿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大类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生活和经济负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期末端肾病首要诱因。糖尿病肾病的特征表现为蛋白尿,肾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持续性的肾纤维化和进行性的肾功能下降。糖尿病肾病所带来的肾功能减退不但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血糖、控制血压、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等方式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因此,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中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各种中药及其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已有较多的研究,对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的探索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冬虫夏草是一味具有补肺益肾效果的传统中药,而通过发酵工艺制备的人工虫草弥补了野生虫草产量的严重短缺,这些野生和人工虫草已被广泛用于包括糖尿病肾病在内的各类肾脏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药用制剂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冬虫夏草菌粉及其粗提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上,而市场上的虫草制剂也仅是填充有虫草粉末的简单胶囊剂。尽管有关虫草多糖的少量研究见诸报端,但是仍然缺乏对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具体活性组分、作用机制和高端制剂的系统性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索虫草作为糖尿病肾病防治药物的奥秘,本课题以医药市场上常用的人工虫草为原料药开展了抗糖尿病肾病的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分离、活性筛选、作用机制以及改良制剂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4)活性成分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制备、表征及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1)人工虫草各组分的分离纯化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本部分的工作重点是对人工虫草中含量丰富且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多糖类、核苷类和甾醇类组分(有效部位)进行分离纯化以及初步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多糖类组分是通过水提醇沉法将多糖从冬虫夏草中初步分离出来,再经过Sevage试剂脱蛋白、双氧水脱色、透析法去除小分子物质进行纯化得到纯化的多糖样品。对所制备的人工虫草多糖样品进行质量评价,发现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为49.73%(以葡萄糖计),样品中含有糖类物质、不含还原性的单糖和蛋白质。核苷类组分是通过将冬虫夏草水提后分别过大孔树脂柱和葡聚糖凝胶柱而得到纯化后的冬虫夏草核苷提取物(CS-N)。采用LC-DAD法和LC-MS法对样品中的核苷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鉴定出的10种核苷类化合物分别是尿嘧啶、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胞苷、尿苷、腺苷、2’-脱氧腺苷、鸟苷和胸苷,其中鸟苷含量最高。甾醇类组分通过乙醇提取将甾醇类成分从冬虫夏草中提取出来,然后经过乙酸乙酯萃取、硅胶柱分离、重结晶纯化得到冬虫夏草甾醇提取物。采用LC-DAD法和GC-MS法对甾醇提取物中的甾醇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成分是麦角甾醇,含量可以达到92%,故用市售麦角甾醇进行后续研究。对上述人工虫草组分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初筛工作包括体外建模及活性筛选。以高糖诱导的大鼠肾系膜细胞为模型,以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纤连蛋白和1型胶原蛋白为筛选指标。初步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三类主要有效组分中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细胞外基质表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2)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鉴于虫草多糖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多,本课题重点考察了核苷提取物和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对实验性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索了其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CS-N)的抗糖尿病肾病研究包括体内外建模以及对作用功效、信号通路的探索。体外研究选择了高糖刺激的HK-2细胞模型,其功效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体内模型为STZ诱导的C57BL/6小鼠模型,CS-N灌胃给药40、80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CS-N治疗能够有效恢复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其肾功能;高血糖导致的小鼠肾脏细胞损伤、肾小球肥大、系膜扩张和糖原胶原沉积状况在CS-N给药治疗下也得到明显改善;信号通路研究结果显示CS-N给药抑制了 p38和ERK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减轻了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甾醇提取物(麦角甾醇)抗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体内外建模和作用功效与核苷提取物(CS-N)的研究内容相似,主要不同点在于其作用机制的差异。体外研究通过高糖刺激肾系膜细胞构建了糖尿病肾病细胞模型。体外功效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异常增殖和细胞外基质性成分的过度表达;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麦角甾醇能够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Smad2的磷酸化水平并调节其下游信号来发挥其抗糖尿病肾病作用。体内研究对STZ诱导的C57BL/6糖尿病小鼠灌胃给药麦角甾醇10,20,40 mg/kg/day,连续给药8周。体内研究结果表明,麦角甾醇给药可以增加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体重,改善小鼠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肾功能;另外,麦角甾醇还能显着改善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肾组织中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基质扩张、肾小管间质损伤以及糖原和胶原沉积的状况;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麦角甾醇在体内通过与体外同样的信号通路来起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3)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麦角甾醇是冬虫夏草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活性成分,但水溶性极差,这将影响冬虫夏草口服给药后麦角甾醇从菌粉中的溶解和释放以及在胃肠道的吸收,从而影响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要制备一种能够增加麦角甾醇溶解度的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该制剂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增溶剂的筛选。我们首先考察了不同增溶技术对麦角甾醇的增溶作用,测定了麦角甾醇在几种常用增溶剂和潜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SDS对麦角甾醇的增溶效果最好,故选择将SDS用于冬虫夏草提取物中制备改良制剂。改良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包括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考察。我们建立了大鼠血浆中麦角甾醇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和准确度高、回收率高、稳定性好,可以用于麦角甾醇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显着提高冬虫夏草口服给药时麦角甾醇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由此推测,相比于人工虫草菌粉直接给药,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可能能够降低给药剂量、提高治疗效果。(4)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鉴于麦角甾醇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部分的研究制备了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ERG-NLC),以提高麦角甾醇的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这些工作为后续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研究工作包括剂型选择、工艺和处方优化、制剂表征和体内外评价。我们选择生物相容性良好、稳定性高的纳米脂质载体作为麦角甾醇纳米制剂的剂型。制剂的工艺和处方研究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对工艺和处方进行了单因素筛选和正交设计优化,最终选择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癸酰基/辛酰基甘油酯作为脂质材料、以吐温80、Pluronic F68和卵磷脂作为乳化剂、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ERG-NLC。所制备的ERG-NLC分散液为近澄明有淡蓝色乳光的液体,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圆整、无粘连,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2.9%和6.51%,粒径为85.72 nm,zeta电位为-30.77 nmV,制剂稳定性良好。为方便包装、储存和运输,通过冻干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以5%的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将ERG-NLC制备成冻干制剂。所制备的ERG-NLC冻干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和再分散性;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冻干过程对制剂包封率、载药量、粒径、电位和微观形态影响较小;DSC和X-射线衍射的物相分析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已被包裹或吸附在纳米脂质载体中,形成了新的物相。以大鼠为药物动力学研究模型,考察口服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变化;通过MTT法和Western blot法研究ERG-NLC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累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和体外药效研究结果表明ERG-NLC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增强了其对高糖诱导的肾系膜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积聚的抑制作用,提高了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综上所述,本课题对人工虫草的各组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和初步活性筛选,并研究了核苷类组分和甾醇类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核苷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p38/ERK信号通路的活化来减轻上皮间质转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麦角甾醇则通过调节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积聚;针对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成分麦角甾醇水溶性差的问题,本课题分别制备了人工虫草改良制剂和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人工虫草改良制剂能有效提高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显着增加了麦角甾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了其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本课题为冬虫夏草抗糖尿病肾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为后期虫草制剂的改良和麦角甾醇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史润东东[4](2020)在《黑蒜制备中功能成分变化与产品品质研究》文中提出黑蒜是鲜蒜经过高温、高湿处理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制品,口感酸甜软糯且无辛辣刺激气味,广受大众喜爱。很多生产、经营、消费者认为黑蒜是大蒜的发酵产物,宣称其具有比大蒜更好的有益健康作用,但截至目前,黑蒜产业存在主要功效成分组成及含量不清楚、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缺乏、生产周期长(6090 d)、黑蒜汁等次级产品中黑蒜添加量无法测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黑蒜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并结合本团队前期发现黑蒜中存在美拉德反应初期产物——Amadori化合物(Amadori Compounds,ACs),且这些ACs组分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基础,本文监测了黑蒜加工中12种ACs和大蒜中原本含有的蒜氨酸及S-烯丙基半胱氨酸(SAC)的含量变化,并分析了5-羟甲基糠醛(5-HMF)、丙烯酰胺的形成情况,据此优化了黑蒜生产工艺;研究比较各功效成分对黑蒜产品体外抗氧化作用的贡献并评价了黑蒜产品品质,对提升黑蒜生产效率及质量控制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同时定量蒜氨酸和SAC的方法,并应用于大蒜产品的分析,实现目标物的良好分离。为克服现有同时测定蒜氨酸和SAC的方法中耗材昂贵、检测时间长的不足,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系统,选用更常见的0.1%磷酸水(A)和甲醇(B)作流动相,建立并优化得到如下检测条件:X select HSS T3色谱柱(5μm,4.6 mm×250 mm);柱温:30℃;流速:1 mL/min;进样量:20μL;梯度洗脱程序如下:01 min,98%A95%A;13 min,95%A90%A;38 min,90%A85%A;810 min,85%A;1015 min,85%A98%A;1520 min,98%A。使蒜氨酸和SAC的分离度提高到11.95(中国药典规定最低1.5),且检测时长较现有方法缩短50%;基于全波长扫描确定两个目标物的最适检测波长为208 nm,提高了目标物响应值。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表明线性关系良好;蒜氨酸和SAC的检测限为0.1683μg/mL和0.1192μg/mL;定量限为0.5609μg/mL和0.3974μg/mL;日内精密度为1.80%和1.75%,日间精密度为1.98%和1.61%;加标回收率为98.19%和96.27%,相对标准偏差为2.03%和1.81%。为蒜氨酸和SAC的准确测定提供了可靠支持。(2)优化黑蒜制备工艺:采用2次冻融处理结合定温定时熟化工艺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优化了冻融处理促进蒜中两种底物直接接触、加速反应进程的条件:以大蒜电导率、释出还原糖量及褐变度为指标,考察了冷冻时间、冻融次数对加工周期的影响。结果显示:冻融2次(每次60 min)可使电导率、释出的还原糖量及黑蒜褐变速度得到显着提升,表明冻融可促进细胞破碎及美拉德反应底物的释放与接触,利于反应发生;以12种ACs及SAC形成量、蒜氨酸保留量为指标,优化大蒜初始水分活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工艺参数。结果显示:将水分活度迅速降低并维持在0.87时,12种ACs明显增加且蒜氨酸和SAC的含量最多,表明将水分活度控制在合适值可加快反应进程。温度80℃时,ACs(提高3倍)和SAC含量基本达到峰值。反应14 d时,ACs积累量最多。基于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黑蒜最佳制备工艺:预冷冻时间55 min,冻融2次,初始水分活度0.82,加工温度82℃,加工时间15 d。ACs、SAC及蒜氨酸含量分别为8.68 mg/g、2.95 mg/g和1.88 mg/g。功能成分增多的同时使加工时间缩短75%,并证实黑蒜的形成与美拉德反应紧密相关。(3)自制黑蒜与不同蒜产品的综合比较。通过分析提出ACs和SAC是黑蒜中的关键活性组分。在成分上,ACs总量在自制黑蒜中远超(最大至50倍)其他产品;SAC含量在自制黑蒜和冻干蒜粉中较高;蒜氨酸含量在加工产品尤其是黑蒜中明显减少(降幅52.12%95.91%)。4种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自制黑蒜的抗氧化性优于市售黑蒜,在其中3种抗氧化性上黑蒜产品均显着优于(最高达5倍)传统蒜产品。以上表明,ACs和SAC含量更高的产品体现出更强的抗氧化活性。结合相关性分析,ACs与ABTS和FRAP抗氧化活性极显着相关,SAC与DPPH和ORAC抗氧化活性极显着相关(p<0.01),表明ACs和SAC是黑蒜体外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来源。另外,自制黑蒜的有害物质(5-HMF、丙烯酰胺)含量更低,感官品质与市售黑蒜相当。因此调控黑蒜中美拉德反应处于前期阶段,及时终止后期反应程度的加深可作为改善黑蒜品质的新思路。

陈宇欢[5](2019)在《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炎症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高致死慢性疾病共同的致病机理。肠道因长期与外源物质接触,成为炎症的高发区域。不健康饮食中的有害物质一旦被人体摄入,可能在肠道中引发氧化应激反应,进而激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若无法快速消除,则会造成肠道屏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有害物质不断进入肠道组织,形成慢性肠道炎症。食物当中天然存在的多酚和小肽等活性物质对肠道炎症能起到重要的预防和改善作用。普通菜豆产量巨大,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具有显着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是公认的健康食品,但因其烹煮难度较大,市场产品单一,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利用程度较低。研究基于普通菜豆富含蛋白质和酚类物质的特性,采用两个品种的菜豆(海军豆和浅红色腰豆)开发豆奶和发酵酸奶产品,采用体外模拟消化、分子筛、离子交换柱和细胞抗氧化、抗炎等实验方法,逐步筛选并确定了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多酚和小肽。建立了肠道上皮细胞Caco-2/血管内皮细胞EA.hy926联合培养(co-culture)模型,在肠道细胞模型和上述联合培养模型中探究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类物质穿过肠上皮细胞被吸收进循环系统的能力,及其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抗氧化、抗炎症能力活性以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首次在普通菜豆中鉴定出能够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上实现跨膜转运并具有抗炎活性的三种小肽,并对其转运率进行了定量。此外,建立了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小鼠模型,探究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的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和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具有抗氧化、抗炎症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的寡肽和多酚。通过细胞实验确定菜豆产品中具有抗氧化、抗炎活性的物质为小分子物质,并采用离子交换柱一次性分离得到多酚和小肽两个组分。HPLC-MS/MS在两个组分中分别检测到11种酚类物质和3种小肽。阿魏酸酯类衍生物为主要的酚类成分,而三种小肽为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γ-glutamyl-leucine和Xle-Val-Xle。与相应的豆奶相比,发酵升高了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的含量,并表现出更高的细胞抗氧化和抗炎活性。2.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肠道细胞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Caco-2细胞中能够抑制TNF-α诱导引起的炎症因子TNF-α、IL-1β、IL-8、IL-6的基因表达。三种小肽的合成标准品在Caco-2细胞中均能够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其中γ-glutamyl-S-methylcysteine的抗炎效果在低浓度(1m M)下弱于γ-glutamyl-leucine和Leu-Leu-Val(P<0.05),而在中浓度(2 mM)和高浓度下(4 mM)三者无显着差异(P>0.05)。以CaSR通路的拮抗剂NPS-2143处理Caco-2细胞后,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对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抑制显着削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而菜豆中的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是潜在的CaSR螯合剂。3.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到达细胞基底层。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有三种小肽能够穿过肠道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其中Leu-Leu-Val的转运率最高。采用特异性竞争剂Gly-Sar屏蔽寡肽载体蛋白PepT1的作用后,Leu-Leu-Val的跨膜转运完全被阻断,而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率虽也降低,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Leu-Leu-Val在肠道细胞中的跨膜转运主要依赖寡肽载体蛋白PepT1,但两种γ-glutamyl型小肽的转运还存在其他机制。4.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小肽组分在穿过C2BBe1肠道细胞单层膜后,能够在EA.hy926细胞中显着抑制TNF-α诱导的IL-8分泌和ICAM-1、VCAM-1、IL-8、IL-1β、IL-6等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P<0.05)。Western Blot实验揭示菜豆小肽在内皮细胞中能够通过抑制NF-κB和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采用Gly-Sar屏蔽PepT1载体蛋白后,各菜豆产品中的小肽抑制内皮细胞中TNF-α诱导的IL-8分泌的能力均显着减弱(P<0.05),说明菜豆小肽潜在的抗炎作用依赖于其肠道吸收量。5.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在Transwell细胞板中,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在C2BBe1细胞表面能够首先被细胞分泌的酯酶水解为游离酚酸的形式,再穿过细胞单层膜,抵达基底层。而24 h后细胞上层液中的阿魏酸酯类衍生物已基本消失,显示菜豆多酚在C2BBe1细胞单层膜上能够被快速代谢并转运。6.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多酚组分能够在肠道细胞Caco-2中显着抑制t-BOOH引起的IL-8分泌。而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菜豆多酚样品被肠道细胞单层膜代谢并转运后,能够在基底层的内皮细胞中通过抑制p38 MAPK通路,不同程度地抑制oxLDL刺激引起的炎症因子ICAM-1、VCAM-1、IL-8、TNF-α、IL-6和COX-2基因表达水平的升高。oxLDL刺激24 h后,四组菜豆多酚样品仍能显着抑制趋化因子IL-8的分泌(P<0.05)。7.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对小鼠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有改善作用。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造成了小鼠体重增长率加大,肝脏、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增重,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出现轻度胰岛素抵抗趋势,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肪细胞肥大,且被巨噬细胞侵染严重,脂联素合成降低等代谢问题,而联合刺激模型组与单纯高脂饮食组在上述大部分指标中无显着性差异(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体外模拟消化产物对上述代谢问题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这一效果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类成分的抗炎作用有关。8.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小分子消化产物能改善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饮食和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显着地提高了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和血浆中内毒素、MCP-1和TNF-α的含量,并显着降低了大肠中与肠道屏障完整性相关的JAM-A、Ocld、Cld1、ZO-1、Muc2和IgA等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了抗炎症因子IL-10表达水平,提高了微生物识别相关分子TLR4、NOD2和Reg3g的表达水平,和促炎症因子MCP-1、TNF-α、IL-1β、IL-17A和IL-6的表达水平。其中联合刺激组表现出比高脂饮食组更强的炎症趋势(P>0.05)。菜豆豆奶和酸奶对上述指标均存在一定的改善作用,这可能与其中小肽和多酚的抗炎作用有关。

杨亮[6](2019)在《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蒜作为药食两用植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分离分析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等成分的相关方法并应用于食品与药物分析,为高效完成大蒜辣素分析任务提供技术支持,为消费者合理选择大蒜食用方式和有效购买大蒜制品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完善大蒜质量分析和监控体系及大蒜复合制剂的合理用药提供实践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UPLC建立了一种以羟苯乙酯为替代对照品,快速测定鲜蒜中大蒜辣素的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2.1 mm×100 mm,1.7μm)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溶液(30:7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流速:0.3 m L/min,进样量:1μL,柱温:30℃。结果表明,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大蒜辣素与羟苯乙酯在4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不同条件下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8.8-100.9%,定量下限为1.73~2.03 mg/kg,与HPLC法相比,分析时间明显缩短,分析效率更高,外标法与替代对照品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方法的样品前处理简单,结果准确可靠,解决了因大蒜辣素对照品不稳定而测定困难的问题,极大地缩短了样品测定时间,为开发利用药用大蒜植物资源和完善药用大蒜质量分析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2)基于HPLC建立了一种以羟苯乙酯为替代对照品,同时检测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3种功效成分的方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2%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流速:1.0 m L/min,柱温24℃。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流动相组成、洗脱方式、检测波长及柱温等参数,可使包括羟苯乙酯在内的4种物质在64 min内实现基线分离,并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不同条件下相对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8.5%~103.3%,定量下限为2.5~10.0 mg/kg。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HPLC同时检测大蒜及其制品中大蒜辣素、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3种功效成分的替代对照品法,该方法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大蒜制品的检测。(3)基于HPLC及UPLC-MS/MS研究大蒜辣素在体内与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相关性以及肠溶微丸中蒜氨酸在体内生成大蒜辣素的可能性及转化率。HPLC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分别以乙腈-水(53∶47)、(65∶35)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42 nm,柱温:25℃,流速分别为:1 m L/min、1.2 m L/min。UPLC-MS/MS法,采用反相C18色谱柱(Waters ICQUITY UPLC?BEH,100×2.1 mm,1.7μm),柱温:40℃,流速:0.15 m L/min,进样量:2μl,流动相:0.1%甲酸(A)-乙腈(B),梯度洗脱;质谱离子化方式:ESI+,离子极性:正离子;毛细管电压:2 KV;锥孔电压:22 V;源温度:150℃;脱溶温度:350℃;氩气流速:50 L/Hr;氮气流速:600 L/Hr。大鼠灌胃给药大蒜辣素后,在大鼠血浆中未检测到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灌胃给药相同蒜氨酸含量的蒜氨酸溶液和大蒜肠溶微丸溶液后,分别测得两种药物中蒜氨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肠溶微丸中约有34%的蒜氨酸被直接吸收,另有约66%的蒜氨酸在体内被转化。给药蒜氨酸溶液或大蒜肠溶微丸,在血浆中均未发现硫化氢相对于内源性硫化氢有明显增加,进一步给药24 h后测定大鼠组织中硫化氢水平,发现给药组的组织内的硫化氢水平普遍高于空白组,各组硫化氢水平的总体趋势为:大蒜肠溶微丸组>蒜氨酸溶液组>空白组。建立了用于定性测定大鼠血浆中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HPLC方法和定量测定体内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硫化氢的UPLC-MS/MS方法;无法通过追踪测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的含量而间接研究大蒜辣素的体内代谢过程;肠溶微丸中66%的蒜氨酸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可能是先被蒜酶催化生成大蒜辣素,再经过一系列反应代谢为硫化氢。

李星星[7](2019)在《大蒜中一些含硫氨基酸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不同浸渍液对大蒜(Allium sativum L.)产品中含硫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动态吹扫系统装置(DHS)和气相质谱(GC-MS)结合测定了大蒜在油、醋、水三种浸渍液中含硫氨基酸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合成了三种产生含硫挥发性物质的含硫氨基酸,利用荧光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的方法测定其与蛋白质(如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三种含硫氨基酸的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率、铁氰化钾还原能力、油脂抗氧化能力;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含硫氨基酸的热分解曲线并计算热动力学参数。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不同浸渍液处理影响大蒜产生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油渍液、醋渍液、水渍液的挥发性成分中都含有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3-乙烯基-1,2-二硫杂环-4-环己烯、2-乙烯基-4H-1,3-二噻烯、(E)-1-甲基-2-(丙-1-烯-1)二硫化物等8种化合物;在油渍液中还鉴定出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2-亚甲基-4-戊醛等5种化合物,在醋渍液中鉴定出了DATS、3H-1,2-二硫等4种化合物,在水渍液中鉴定出了3-甲基-3H-1,2-二硫醇。含硫挥发性成分的峰面积绝对含量总计:油渍液(50.45×108,以峰面积计,下同)>醋渍液(28.14×108)>水渍液(14.88×108)。2.采用TLC、HPLC、HPLC-MS、HRMS、IR及1H-NMR等鉴定方法,确定合成了大蒜中的脱氧蒜氨酸(SAC)、蒜氨酸(SACS)、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SAMC),其纯度均大于95%。3.SAC、SACS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猝灭作用是动态猝灭且猝灭效果不佳,而SAMC则是静态猝灭且猝灭效果较强。SAMC在298 K、310 K下结合常数分别为6.18×103、5.54×103L/mol;其与BSA的结合位点为1:1(更接近与色氨酸残基结合),两者以静电引力作用为主。其结合的热动力学参数?H为-7.06 kJ/mol;298 K、310 K下的?G分别为-21.63、-22.21 kJ/mol;对应温度下的?S分别为48.89、46.99 J/mol/K;结合距离为1.61 nm。4.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自由基清除率大小顺序为:SAMC>SACS>SAC,SAMC的IC50为1.1706 mg/mL;在羟基自由基的清除实验中,自由基清除率大小顺序为:SACS>SAMC>SAC;在铁氰化钾还原实验中,还原能力大小顺序为:SACS>SAC>SAMC;在油脂抗氧化实验中,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SAC>SACS>SAMC。5.采用积分、微分两种不同形式的热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出蛋氨酸、半胱氨酸、胱氨酸、SAC的最可几机理函数分别为16号、12号、23号、23号函数,积分形式下活化能分别为987.57、144.69、120.88、106.56 kJ/mol,指前因子lnA分别为212.46、32.14、25.72、24.51;微分形式下活化能分别为953.36、209.47、189.26、161.10 kJ/mol,指前因子lnA分别为204.36、48.41、39.27、34.76。SACS、SAMC由于热分解较为复杂,无法计算得出它们的机理函数、活化能、指前因子。上述研究结果均为首次报道,为大蒜的风味和大蒜中含硫氨基酸的性质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宋百灵[8](2017)在《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多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中化学成分含量,探讨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优化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相关物质进行研究;研究小鼠注射蒜氨酸的体内过程,阐明蒜氨酸与H2S的相关性。方法:1.分别参照美国药典、印度药典、欧洲药典、英国药典、中国药典及课题组方法测定大蒜中指标成分含量并分析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关性。2.在原有工艺的基础上,考察了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对蒜氨酸分离的影响,并以乙醇重结晶,采用UV、IR、MS、NMR对所得的纯化产物进行结构确证并采用HPLC法测定纯度。3.采用HPLC柱前衍生化法建立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并分析其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4.建立生物样品中蒜氨酸与H2S同时测定的UPLC-MS/MS法,通过测定蒜氨酸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各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的含量,研究蒜氨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组织分布及其与H2S的相关性。结果:1.美国药典、印度药典、课题组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蒜氨酸含量分别为2.97%、1.47%、3.10%,欧洲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潜在大蒜辣素含量为1.29%,中国药典方法测得该批大蒜的大蒜辣素含量为0.273%。2.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填料,将大蒜提取液浓缩并调节pH,上样,先用水洗脱,再用氨水洗脱,收集pH<7部分洗脱液,收率为74%。经两次重结晶得到的纯化产物经结构确证与蒜氨酸分子结构相符,熔点、旋光度等参数测定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采用HPLC法测得蒜氨酸纯度达99.0%以上,总收率为2.8%。3.建立了大蒜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4个共有峰并指认了9个色谱峰,10批次大蒜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7;建立了蒜氨酸指纹图谱,确定了12个共有峰并指认了8个色谱峰,10批次蒜氨酸色谱图与典型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99。各批次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中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采用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蒜氨酸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79×10-3min-1,T1/2:148.03min,Cmax:266.61μmol/L,AUC(0-120min):9217.71min·μmol/L,AUC(0-∞):13365.49min·μmol/L,Vd:6.99L/kg,CL:0.03L/min/kg。H2S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e:4.59×10-3min-1,T1/2:154.34min,Cmax:0.452μmol/L,Tmax:20min,AUC(0-120min):34.79min·μmol/L,AUC(0-∞):79.33min·μmol/L,Vd:1208.22L/kg,CL:5.48L/min/kg。给药后小鼠血浆及各组织中均可测到蒜氨酸且H2S含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在给药后1020min达最高值,峰值时各组织中蒜氨酸含量依次为:肾>心>肺>脾>脑>肝,给药后20min血浆中H2S含量达到峰值,给药后1535min相应组织中H2S含量达到峰值,达峰时各部位H2S增加量依次为:肾>肝>脑>脾>心>肺>血浆。结论:1.蒜氨酸是大蒜本身存在的指标性成分,课题组建立的方法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蒜氨酸含量,结果没有显着性差异,印度药典方法前处理灭酶不完全,蒜氨酸测定结果偏低,欧洲药典和英国药典与美国药典方法测定结果有相关性,大蒜辣素测定结果可间接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大蒜素的含量与蒜氨酸含量无相关性,不能反映大蒜中蒜氨酸含量,因此选择适宜的方法以蒜氨酸或大蒜辣素为指标控制大蒜品质更合理。2.本研究确定了最佳树脂型号、上样液浓度和pH、洗脱液浓度,明确了上样液调节pH的必要性,提高了蒜氨酸收率,采用乙醇重结晶纯化大蒜蒜氨酸,重结晶由原工艺的3次减少到2次,且提高了收率,降低了成本,为蒜氨酸申报新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3.本研究所建立的大蒜蒜氨酸及蒜氨酸指纹图谱符合提取物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大蒜蒜氨酸的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评价,研究的10批大蒜蒜氨酸中有关物质除氨基酸类外还有糖类,氨基酸类有关物质含量差异较大。4.本研究建立了UPLC-MS/MS法同时测定小鼠血液及组织中蒜氨酸和H2S含量,结果表明蒜氨酸可在小鼠体内代谢生成H2S,为后续蒜氨酸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

张平[9](2016)在《几种农药在动物模型中立体选择性降解及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农药的广泛使用对农作物增产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对人和动物等非靶标生物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经常使用的农药中,有约30%的农药为手性农药,手性农药对映体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降解以及毒性效应等方面往往存在明显差异。本论文以动物体内和体外模型为基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苯霜灵、甲霜灵、己唑醇对映体在家兔和大鼠体外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及酶代反应动力学研究。(2)甲霜灵对映体在小鼠体内立体选择性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代谢物的分析鉴定。(3)从系统生物学的角度,利用代谢组学的研究手段对甲霜灵、精甲霜灵和硫丹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价。本研究为手性农药风险评估、保障人类健康提供了更加准确、全面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以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建立了手性农药苯霜灵、甲霜灵、己唑醇在肝微粒体中的提取、净化、拆分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并且研究了苯霜灵、甲霜灵、己唑醇在肝微粒体中的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结果表明苯霜灵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中的降解都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并且苯霜灵在这两种物种肝微粒中降解的立体选择性趋势正好相反。在家兔肝微粒体中,外消旋体苯霜灵及苯霜灵单体分别孵育时,降解速度都是尺-苯霜灵>尽苯霜灵。在大鼠肝微粒体中,外消旋体苯霜灵及苯霜灵单体分别孵育时,降解速度都是R-苯霜灵<S-苯霜灵。酶促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家兔肝微粒体中,R-苯霜灵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内在清除率(CLint)都大于S-苯霜灵;而在大鼠肝微粒中R-苯霜灵都小于S-苯霜灵。甲霜灵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降解也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并且甲霜灵在这两种物种中立体选择性降解的趋势相同。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体中,外消旋体甲霜灵和甲霜灵单体分别孵育时,降解速度都是尼甲霜灵<S-甲霜灵。酶促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在这两种物种肝微粒体中,R-甲霜灵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和内在清除率(CLint)都小于S-甲霜灵。外消旋体己唑醇和己唑醇单体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降解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并且在降解过程中己唑醇两对映体间存在竞争性相互抑制作用。外消旋己唑醇和己唑醇单体孵育时,降解速度都是(+)-己唑醇>(-)-己唑醇。相互抑制实验结果表明己唑醇两对映体间存在竞争性相互抑制,IC50(+)/(-)为34.20 μmol/L而IC50(-)/(+)为 64.16μmol/L,即(+)-己唑醇对(-)-己唑醇的抑制作用更大。同时苯霜灵、甲霜灵、己唑醇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体降解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对映体间的相互转化。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灌胃给药方式,研究了甲霜灵对映体在小鼠体内立体选择性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情况,同时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甲霜灵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都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都是尺-甲霜灵的浓度大于S-甲霜灵的浓度。组织中甲霜灵的代谢速度为肺脏>心脏>肝脏,且尿液和粪便中甲霜灵的浓度高于组织和血浆样本。代谢物检测结果表明甲霜灵在小鼠体内主要通过羟基化、去甲基化和去二甲基化形成相对应的代谢产物。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灌胃给药四个不同剂量的甲霜灵和精甲霜灵,运用基于NMR和LC-MS/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甲霜灵和精甲霜灵对小鼠代谢轮廓及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霜灵和精甲霜灵都能造成小鼠肝细胞炎症和肝细胞坏死并且相同剂量的精甲霜灵造成的肝损伤程度大于同等剂量的甲霜灵。尿液代谢组学表明不同剂量的甲霜灵、精甲霜灵处理组同空白对照组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上都能很好地分开,说明甲霜灵、精甲霜灵处理后都能引起小鼠体内自身代谢轮廓的变化。通过对尿液代谢物鉴定和统计分析表明甲霜灵作用后引起小鼠尿液中10种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变化,而精甲霜灵作用后引起尿液中19种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变化。表明甲霜灵、精甲霜灵在诱导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数量和类别上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同时代谢轮廓表明甲霜灵、精甲霜灵作用后会引起小鼠体内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等6条代谢途径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小鼠体内的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和微生物代谢。血浆氨基酸的同位素内标精确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霜灵、精甲霜灵作用后会引起血浆中氨基酸浓度的明显波动。同时色氨酸代谢轮廓精确定量分析表明甲霜灵、精甲霜灵作用后会引起血清素、吲哚-3-丙酸、色氨酸含量的升高;吲哚-3-乳酸、犬尿氨酸含量降低。并且作用剂量越高,引起代谢物相应的变化程度也越明显。甲霜灵、精甲霜灵在诱导小鼠血浆氨基酸和色氨酸代谢物变化的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立体选择性。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灌胃给药三个不同剂量的硫丹,运用基于NMR和LC-MS/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硫丹对小鼠代谢轮廓及毒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硫丹作用后能引起小鼠体重明显减轻、血清生化指标的显着性变化、肝细胞炎症和肝细胞坏死。尿液代谢组学表明不同剂量的硫丹处理组同空白对照组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上都能很好地分开,说明硫丹处理后引起小鼠体内自身代谢轮廓的变化。通过对尿液代谢物鉴定和统计分析表明硫丹作用后引起小鼠尿液中18种代谢物发生显着性变化。同时代谢轮廓表明硫丹作用后会引起小鼠体内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等7条代谢途径发生显着性变化,进而影响小鼠整体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和微生物代谢。血浆氨基酸同位素内标精确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硫丹作用后会引起血浆中氨基酸浓度的明显波动。同时色氨酸代谢轮廓精确定量分析表明硫丹作用后会引起色氨酸、吲哚-3-乙酸含量的降低和犬尿氨酸、吲哚-3-丙酸、吲哚-3-乳酸含量的升高。同时随着硫丹作用剂量的升高,KYN/TRP比值逐渐增大。表明小鼠在受到硫丹作用后引发相应的炎症反应导致吲哚胺2,3-双加氧酶(1DO)酶含量升高,活性增大,色氨酸代谢成犬尿氨酸这一代谢途径得到加强。

李金芳[10](2016)在《大蒜含硫化合物药动学及与H2S作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大蒜含硫化合物,包括蒜氨酸(alliin)、大蒜辣素(allicin)、一硫二丙烯(DAS)、二硫二丙烯(DADS)、三硫二丙烯(DATS)在大鼠血液中的代谢、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确定其代谢产物及有无H2S产生,并比较各大蒜含硫化合物在大鼠血液中代谢产生的H2S的量,进一步阐明大蒜含硫化合物在体内的作用是经H2S介导的。方法:采用邻苯二甲醛(o-phthalaldehyde,OPA)-叔丁基硫醇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荧光法,结合清醒动物采血系统,研究蒜氨酸经颈静脉注射后在清醒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建立HPLC-亚甲蓝法,将蒜氨酸及系列浓度大蒜辣素、DAS、DADS、DATS,分别加入大鼠血细胞中,37℃孵育10min后,检测各大蒜含硫化合物能否代谢为H2S,并比较产生的H2S的量;建立生物样品中H2S含量测定的UPLC-MS/MS法,大蒜辣素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取血液及组织,通过测定各时间点血浆及组织中H2S的含量,研究大蒜辣素在小鼠的药代动力学及其在小鼠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大鼠以蒜氨酸50mg/kg颈静脉注射给药后,血浆中蒜氨酸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0.02min-1,T1/2:34.62min,Cmax:96.51μg/m L,Tmax:5.00min,AUC(0-120min):4004.63min·μg/m L,AUC(0-∞):4347.93min·μg/mL,Vd:615.35mL/kg,CL:12.60mL/min/kg。2.HPLC-亚甲蓝法用于血液中H2S的测定专属性较好,H2S的线性范围为0.880μmol/L,定量限为0.8μmol/L。将大蒜含硫化合物加入大鼠血细胞中孵育10min后,除蒜氨酸外均可产生H2S。产生H2S效率依次为:DATS>DADS=大蒜辣素>DAS。3.UPLC-MS/MS法较HPLC-亚甲蓝法灵敏度更高,可检测到血液中内源性H2S,H2S的线性范围为0.159.60μmol/L,定量限为0.15μmol/L。预实验时大蒜辣素经小鼠尾静脉注射后,血浆样品经质谱初步检测,大蒜辣素、DAS、DADS和DATS均未检测到,但衍生化后可检测到H2S,因此以H2S为指标进行大蒜辣素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大蒜辣素代谢产物H2S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K:0.086min-1,T1/2:8.926min,Cmax:0.968μmol/L,Tmax:15.000min,AUC(0-45min):375.617min·μg/m L,AUC(0-∞):376.233min·μg/m L,Vd:3808.050mL/kg,CL:320.561m L/min/kg。给药后,小鼠血浆和各组织中H2S的含量均有增加,15min后达血药浓度峰值,20min后各组织H2S含量也达最高值,H2S含量依次为:肾脏>脑>脾>肝脏>肺>心,肾脏H2S增加了367.35%。结论:本研究获得的蒜氨酸的药动学参数可用于后续蒜氨酸体内分布、代谢等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大蒜含硫化合物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蒜氨酸在血液中不能代谢成H2S,而蒜氨酸与蒜酶反应后产生的大蒜辣素及其进一步降解产生的DAS、DADS和DATS可在血液中代谢产生H2S。体内实验进一步证实H2S是大蒜辣素代谢产物,推测大蒜辣素等含硫化合物通过H2S发挥生物活性作用,大蒜含硫化合物有望成为H2S供体的天然含硫化合物。

二、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蒜氨酸的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蒜氨酸的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1)罗汉果中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靶向活性成分色谱筛选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1 以药理作用为导向的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2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3 基于计算机辅助虚拟技术的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4 基于亲和毛细管电泳的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2.5 基于生物色谱的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 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1 光谱法
        1.3.2 毛细管电泳技术
        1.3.3 分子对接技术
        1.3.4 亲和色谱法
        1.3.5 受体色谱法
    1.4 哮喘的研究现状
        1.4.1 哮喘的发病机制
        1.4.2 哮喘的诱因
        1.4.3 哮喘的治疗
    1.5 罗汉果简介
        1.5.1 化学成分研究
        1.5.2 药理作用
        1.5.3 毒理作用
        1.5.4 罗汉果平喘成分筛选方法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定向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Halo标签融合β_2-AR、M_3R的诱导表达
        2.3.2 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3.3 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柱的制备
        2.3.4 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固定相的形态学表征
        2.3.5 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柱的特异性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alo标签融合β_2-AR、M_3R的表达量及纯度
        2.4.2 固定化β_2-AR和 M_3R色谱固定相的形态学表征
        2.4.3 三种配体β_2-AR色谱保留行为
        2.4.4 三种配体M_3R色谱保留行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β_2-AR和 M_3R在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评价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3 理论
        3.3.1 直接进样法
        3.3.2 非线性色谱法
    3.4 实验方法
        3.4.1 三种配体与β_2-AR的相互作用研究
        3.4.2 三种配体与M_3R的相互作用研究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三种配体与β_2-AR相互作用的研究
        3.5.2 三种配体与M_3R相互作用的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β_2-AR和 M_3R在罗汉果受体靶向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实验动物
    4.4 实验方法
        4.4.1 HPLC-MS/MS分析罗汉果化学成分
        4.4.2 罗汉果活性成分β_2-AR、M_3R色谱筛选与鉴定
        4.4.3 罗汉果β_2-AR靶向活性成分与β_2-AR相互作用研究
        4.4.4 罗汉果M_3R靶向活性成分与M_3R相互作用研究
        4.4.5 离体气管法研究罗汉果活性成分的舒张作用
    4.5 结果与讨论
        4.5.1 罗汉果化学成分
        4.5.2 罗汉果活性成分β_2-AR、M_3R色谱筛选与鉴定
        4.5.3 罗汉果靶向β_2-AR活性成分与β_2-AR相互作用研究
        4.5.4 罗汉果靶向M_3R活性成分与M_3R相互作用研究
        4.5.5 离体气管法研究罗汉果活性成分的舒张作用
    4.6 小结
第五章 罗汉果靶向活性成分的药效学评价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仪器
        5.2.2 试剂
    5.3 实验动物
    5.4 实验方法
        5.4.1 罗汉果活性成分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的影响
        5.4.2 罗汉果苷Ⅴ药代动力学研究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哮喘小鼠给药剂量的确定
        5.5.2 罗汉果活性成分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外观及行为学影响
        5.5.3 罗汉果活性成分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炎症的影响
        5.5.4 罗汉果活性成分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5.5.5 罗汉果苷Ⅴ药代动力学研究
    5.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大蒜概述
        1.1.1 大蒜的化学组分
        1.1.2 大蒜重要生理功能
    1.2 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研究进展
        1.2.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制备方法
        1.2.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检测方法
    1.3 大蒜加工研究进展
        1.3.1 冷冻蒜米加工研究进展
        1.3.2 即食蒜泥加工研究进展
    1.4 大蒜加工过程中品质劣变及控制措施
        1.4.1 大蒜加工过程中褐变反应
        1.4.2 大蒜加工过程中的绿变反应
        1.4.3 大蒜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损失
    1.5 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合成与分离鉴定
        2.4.2 烫漂预处理对冷冻蒜米品质影响
        2.4.3 烫漂处理对蒜泥品质影响
        2.4.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分离及分析
        3.1.1 大蒜素合成条件的探究
        3.1.2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鉴定
        3.1.3 GC-MS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4 HPLC分析挥发性有机硫化物
        3.1.5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2.1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规律
        3.2.2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酶活性变化
        3.2.3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颜色的变化
        3.2.4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水分状态变化规律
        3.2.5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大蒜质构品质的变化
        3.2.6 冷冻蒜米加工过程中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3 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
        3.3.1 蒜泥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变化
        3.3.2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氨酸酶活的变化
        3.3.3 蒜泥加工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3.3.4 蒜泥加工过程中多酚和抗氧化性的变化
        3.3.5 蒜泥加工过程中蒜泥微观结构与品质变化关系
    3.4 影响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因素
        3.4.1 不同溶液对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的影响
        3.4.2 浓度和温度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3.4.3 pH对大蒜素稳定性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3.4.4 大蒜内源性物质对大蒜素稳定性影响
4 讨论
    4.1 大蒜中的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组成
    4.2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生成的影响
    4.3 烫漂对大蒜中挥发性有机硫化物变化的影响
    4.4 大蒜素稳定性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内外源因素
5 主要创新点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人工虫草CPD0300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糖尿病肾病
        1.1 糖尿病肾病的流行病学
        1.2 糖尿病肾病的病情进展
        1.3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2. 冬虫夏草
        2.1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2.2 冬虫夏草的活性成分
    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体外抗糖尿病肾病活性部位的筛选
    前言
    第一章 提取工艺的考察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细胞
        二、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的制备和试剂的配制
        2.2 体外活性评价
        2.3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3.1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RMC细胞活力的影响
        3.2 不同工艺提取物对ECM表达的抑制作用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工虫草CPD0300菌粉各组分分离纯化及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细胞
        二、实验方法
        2.1 多糖的分离纯化及鉴别
        2.2 核苷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2.3 甾醇类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
        2.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2.5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3.1 多糖的质量评价
        3.2 核苷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3.3 甾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3.4 各组分抗糖尿病肾病活性筛选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工虫草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第三章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细胞和动物
        二、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2.3 肾功能指标的测定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2.7 RT-PCR测定mRNA表达
        2.8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3.2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的影响
        3.3 核苷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核苷提取物对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
        3.5 核苷提取物对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3.6 核苷提取物通过p38/ERK通路抑制EMT和ECM积累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细胞和动物
        二、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建立及分组
        2.3 代谢参数和肾功能参数的测定
        2.4 肾脏组织病理检查
        2.5 细胞培养和给药
        2.6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2.7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2.8 RT-PCR测定mRNA表达
        2.9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影响
        3.2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功能参数的影响
        3.3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肾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3.5 麦角甾醇对糖尿病状态下细胞外基质积聚的影响
        3.6 麦角甾醇通过TGF-β1/Smad2通路抑制肾系膜细胞增殖和ECM积聚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前言
    第五章 人工虫草改良制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
        2.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测定
        2.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药物动力学实验
        2.4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麦角甾醇在不同增溶溶液中的溶解度
        3.2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和评价
    前言
    第六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制备工艺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2.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2.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三、实验结果
        3.1 ERG-NLCs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3 ERG-NLCs制备方法的考察
        3.4 ERG-NLCs最优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冻干制剂的研究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二、实验方法
        2.1 冻干工艺的确定
        2.2 冻干产品的评价
        三、实验结果
        3.1 冻干工艺的确定
        3.2 冻干产品的评价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麦角甾醇纳米脂质载体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和体外药效评价
        一、实验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细胞和动物
        二、实验方法
        2.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药物动力学实验
        2.3 细胞培养
        2.4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2.5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2.6 Western 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2.7 统计学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血浆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3.2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
        3.3 ERG-NLCs的细胞毒性
        3.4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
        3.5 ERG-NLCs对高糖诱导的RMC细胞ECM积聚的影响
        四、讨论
        五、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黑蒜制备中功能成分变化与产品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1 绪论
    1.1 大蒜功能成分及研究现状
        1.1.1 大蒜的功能成分及其功效
        1.1.2 大蒜中含硫化合物的检测
        1.1.3 大蒜的加工制品
    1.2 黑蒜成分简介及研究现状
        1.2.1 黑蒜简介
        1.2.2 黑蒜的制备与美拉德反应
        1.2.3 黑蒜的营养及功能成分
        1.2.4 黑蒜的生理功效
        1.2.5 黑蒜加工研究现状
    1.3 加工方式对蒜制品品质的影响
    1.4 立题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蒜氨酸和SAC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 黑蒜的工艺技术路线
        2.2.3 黑蒜制备工艺的优化
        2.2.4 不同加工方式蒜制品的制备
        2.2.5 成分检测与性质分析
        2.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蒜氨酸和SAC检测方法的建立
        3.1.1 液相条件的优化
        3.1.2 方法学验证
    3.2 黑蒜制备工艺的优化
        3.2.1 冷冻时间对大蒜的影响
        3.2.2 冻融次数对大蒜的影响
        3.2.3 水分活度降低期间功能成分的变化
        3.2.4 初始水分活度对功能成分的影响
        3.2.5 加工温度对功能成分的影响
        3.2.6 加工时间对功能成分的影响
        3.2.7 正交试验结果
        3.2.8 验证试验
    3.3 自制黑蒜与不同蒜产品的综合比较
        3.3.1 功能成分比较
        3.3.2 抗氧化性比较
        3.3.3 功能成分与不同抗氧化性相关性分析
        3.3.4 潜在有害物质比较
        3.3.5 感官评价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肠道健康
        1.1.1 概述
        1.1.2 肠道炎症
        1.1.3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
        1.1.4 饮食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1.2 慢性低度炎症与慢性疾病
        1.2.1 肠道炎症与系统炎症的关系
        1.2.2 慢性低度炎症与代谢疾病
        1.2.3 慢性低度炎症与心血管疾病
    1.3 食源性抗氧化和抗炎症物质
        1.3.1 多酚
        1.3.2 活性肽
    1.4 普通菜豆
        1.4.1 营养成分
        1.4.2 普通菜豆开发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与抗炎成分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的制备
        2.3.2 体外模拟消化
        2.3.3 超滤分离
        2.3.4 固相萃取小柱同步分离多酚和小肽组分
        2.3.5 细胞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6 细胞抗炎活性的测定
        2.3.7 IL-8的测定
        2.3.8 WST-1细胞活力测试
        2.3.9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及小肽的组成和含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结果
        2.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2.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细胞抗炎活性
        2.5.3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组成及含量分析
        2.5.4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2.5.5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和小肽组分的抗炎活性
    2.6 讨论
        2.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开发
        2.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物质
        2.6.3 益生菌发酵酸奶的过程能帮助释放小分子活性物质
        2.6.4 利用不同细胞株间接反映活性成分的组成
    2.7 小结
第3章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的抗炎活性和分子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3.3.2 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3.3.4 IL-8测定
        3.3.5 RNA提取与q RT-PCR
    3.4 数据分析
    3.5 结果
        3.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组分在Caco-2细胞中的抗炎作用
        3.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单体的抗炎作用
        3.5.3 Ca SR通路对菜豆小肽在Caco-2 细胞中抗炎作用的影响
    3.6 讨论
        3.6.1 菜豆小肽组分对肠道细胞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3.6.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发挥细胞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
    3.7 小结
第4章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活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小肽样品的制备
        4.3.2 菜豆小肽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转运实验
        4.3.3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小肽
        4.3.4 C2BBe1 细胞与EA.hy926 细胞的联合培养和炎症模型的建立
        4.3.5 寡肽载体蛋白PepT1功能的抑制
        4.3.6 IL-8测定
        4.3.7 RNA提取与q RT-PCR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4.4 数据分析
    4.5 结果
        4.5.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能力
        4.5.2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的细胞转运机制
        4.5.3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作用
        4.5.4 菜豆小肽在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炎信号通路
        4.5.5 PepT1对菜豆豆奶和酸奶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抗炎效果的影响
    4.6 讨论
        4.6.1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和机制
        4.6.2 肠道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联合培养模型的建立
        4.6.3 菜豆小肽在系统炎症中的潜在作用及其分子信号通路
    4.7 小结
第5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多酚的细胞抗氧化活性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多酚样品的制备
        5.3.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Caco-2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5.3.3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单层膜中的吸收代谢机制
        5.3.4 HPLC-MS/MS分析穿过C2BBe1 细胞单层膜的多酚
        5.3.5 C2BBe1/EA.hy926 联合培养细胞模型和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5.3.6 IL-8测定
        5.3.7 RNA提取与q RT-PCR
        5.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5.4 数据分析
    5.5 结果
        5.5.1 菜豆多酚对肠道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5.5.2 菜豆多酚在肠道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
        5.5.3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对氧化应激的保护能力
        5.5.4 菜豆多酚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的抗氧化信号通路
    5.6 讨论
        5.6.1 菜豆多酚组分在肠道细胞中的吸收转运机制
        5.6.2 菜豆多酚组分对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5.7 小结
第6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代谢的调节作用
    6.1 引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样品制备
        6.3.2 动物实验设计
        6.3.3 体重称量
        6.3.4 葡萄糖耐受和胰岛素耐受实验
        6.3.5 样品采集
        6.3.6 血浆甘油三酯检测
        6.3.7 血浆胆固醇检测
        6.3.8 蛋白提取
        6.3.9 白色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含量检测
        6.3.10 免疫组化检测
    6.4 数据统计
    6.5 结果
        6.5.1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体重增长的影响
        6.5.2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组织重量的影响
        6.5.3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葡萄糖耐受的影响
        6.5.4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胰岛素耐受的影响
        6.5.5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脂的影响
        6.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脂肪细胞形态和炎症程度的影响
        6.5.7 浅红色腰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WAT中脂联素含量的影响
    6.6 讨论
        6.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脂肪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6.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高脂饮食小鼠糖代谢异常的保护作用
        6.6.3 高脂饮食/LPS联合刺激模型对代谢指标的恶化作用
    6.7 小结
第7章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和系统炎症的作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样品制备
        7.3.2 动物实验设计
        7.3.3 肠道通透性检验
        7.3.4 样品采集
        7.3.5 ELISA检测
        7.3.6 内毒素检测
        7.3.7 大肠RNA提取和q RT-PCR
    7.4 数据分析
    7.5 结果
        7.5.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炎症小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7.5.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内毒素含量的作用
        7.5.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血液中炎症因子含量的影响
        7.5.4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5.5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微生物识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
        7.5.6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大肠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7.6 讨论
        7.6.1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7.6.2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
        7.6.3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系统炎症的保护作用
    7.7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小肽和多酚为菜豆豆奶和酸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
        8.1.2 菜豆小肽可能通过CaSR通路对肠道细胞起抗炎作用
        8.1.3 不同菜豆小肽单体在肠道细胞中的转运机制可能不同
        8.1.4 菜豆小肽在联合培养细胞模型中具有抗炎作用
        8.1.5 菜豆多酚能够被肠道细胞代谢和转运
        8.1.6 菜豆多酚能对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起到保护作用
        8.1.7 菜豆豆奶和酸奶对小鼠的脂肪和糖代谢异常有改善作用
        8.1.8 菜豆豆奶和酸奶能降低小鼠肠道炎症和系统炎症反应程度
    8.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大蒜
    1.2 大蒜的活性作用
    1.3 大蒜的主要活性成分
        1.3.1 蒜氨酸(Alliin)
        1.3.2 蒜酶(Alliinase)
        1.3.3 大蒜辣素(Allicin)
        1.3.4 二烯丙基三硫醚(Allitrid)
        1.3.5 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 disulfide)
        1.3.6 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 sulfide)
        1.3.7 硫化氢
    1.4 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检测方法
        1.4.1 大蒜辣素
        1.4.2 二烯丙基三硫醚及其它硫醚化合物
    1.5 大蒜辣素体内代谢研究
    1.6 蒜氨酸体内代谢研究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大蒜辣素UPLC替代对照品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实际样品测定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色谱条件
        2.1.4 鲜蒜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2.2.3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2.2.4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2.2.5 重复性试验
        2.2.6 稳定性试验
        2.2.7 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考察
        2.2.8 相对保留时间校正因子的测定
        2.2.9 样品测定
    2.3 小结
3 基于HPLC同时测定大蒜及其制品中三种功效成分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3.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1.3 色谱条件
        3.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2 结果与讨论
        3.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2.2 线性范围与定量下限
        3.2.3 相对校正因子的测定
        3.2.4 相对校正因子耐用性考察
        3.2.5 相对保留时间校正因子的测定
        3.2.6 加标回收率与精密度
        3.2.7 实际样品分析
    3.3 小结
4 大蒜肠溶制剂在大鼠体内代谢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材料与试剂
        4.1.2 溶液的制备
        4.1.3 动物实验
        4.1.4 样品前处理
        4.1.5 色谱、质谱条件
    4.2 结果与讨论
        4.2.1 UPLC-MS-MS方法学验证
        4.2.2 样品测定
        4.2.3 组织样品中H_2S测定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大蒜中一些含硫氨基酸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1 绪论
    1.1 大蒜
        1.1.1 大蒜的主要营养成分
        1.1.2 大蒜的生物活性
    1.2 大蒜风味
        1.2.1 大蒜中风味化合物的形成
        1.2.2 大蒜中风味化合物的提取、测定方法
    1.3 三种含硫氨基酸合成、鉴定方法
        1.3.1 SAC
        1.3.2 SACS
        1.3.3 SAMC
    1.4 三种含硫氨基酸抗氧化作用
        1.4.1 体外抗氧化
        1.4.2 体内抗氧化
    1.5 含硫氨基酸和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分析法
        1.5.1 化合物和血清白蛋白作用的荧光机理
        1.5.2 化合物和血清白蛋白作用的同步荧光机理
    1.6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含硫氨基酸热动力学参数
        1.6.1 积分形式下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1.6.2 微分形式下热分解动力学方程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技术路线
    2.1 技术路线图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DHS-GC-MS测定三种浸渍液中大蒜的挥发性成分
        2.3.2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合成
        2.3.3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鉴定
        2.3.4 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的相互作用
        2.3.5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抗氧化作用
        2.3.6 大蒜中含硫氨基酸热动力参数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浸渍液处理大蒜样品挥发性成分的鉴定
        3.1.1 用于挥发性成分测定大蒜样品的颜色
        3.1.2 三种大蒜样品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
        3.1.3 三种不同浸渍液处理大蒜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含量
    3.2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产率与鉴定
        3.2.1 产率计算
        3.2.2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鉴定
    3.3 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
        3.3.1 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3.3.2 Stern-Volmer分析三种含硫氨基酸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
        3.3.3 SAMC与 BSA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3.4 SAMC与 BSA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和作用力
        3.3.5 SAMC与 BSA相互作用的结合距离
        3.3.6 SAMC与 BSA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3.4 三种含硫氨基酸的抗氧化作用
        3.4.1 三种含硫氨基酸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4.2 三种含硫氨基酸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3.4.3 三种含硫氨基酸铁氰化钾还原能力
        3.4.4 TBA法测定三种含硫氨基酸的油脂抗氧化能力
    3.5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六种含硫氨基酸的热分解
        3.5.1 六种含硫氨基酸的DSC曲线测定
        3.5.2 四种含硫氨基酸的热分析
4 讨论
    4.1 三种不同浸渍液处理大蒜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4.2 三种含硫氨基酸合成与鉴定
    4.3 三种含硫氨基酸与BSA的相互作用
    4.4 三种含硫氨基酸抗氧化作用
    4.5 含硫氨基酸的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8)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 大蒜化学成分5种测定方法比较及相关性探讨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 大蒜蒜氨酸分离纯化工艺优化
        2.1 仪器、药品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大蒜蒜氨酸、蒜氨酸指纹图谱及有关物质研究
        3.1 仪器、药品与试剂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UPLC-MS/MS法研究蒜氨酸体内过程
        4.1 仪器、药品与试剂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几种农药在动物模型中立体选择性降解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手性、手性农药相关概念
    1.3 手性农药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1.4 农药代谢组学研究
    1.5 论文选定农药的研究简介
    1.6 立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苯霜灵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试验方案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甲霜灵在家兔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试验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己唑醇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立体选择性降解行为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试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甲霜灵在小鼠体内立体选择性降解及组织分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试验方案
    5.3 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甲霜灵、精甲霜灵在小鼠体内立体选择性代谢组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2 试验方案
    6.3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硫丹在小鼠体内代谢组学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2 试验方案
    7.3 结果与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蒜含硫化合物药动学及与H2S作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蒜氨酸在清醒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1 仪器、药品与试剂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大蒜含硫化合物在大鼠血液中代谢H_2S的比较
        2.1 仪器、药品与试剂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以H_2S为指标UPLC-MS/MS研究大蒜辣素在小鼠血液中药动学及组织分布
        3.1 药品、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蒜氨酸的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汉果中两种G蛋白偶联受体靶向活性成分色谱筛选及评价[D]. 贾晓妮. 西北大学, 2021(12)
  • [2]蒜米、蒜泥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人工虫草CPD0300活性组分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制剂研究[D]. 董中华. 山东大学, 2020(08)
  • [4]黑蒜制备中功能成分变化与产品品质研究[D]. 史润东东. 江南大学, 2020(01)
  • [5]普通菜豆豆奶和酸奶中小肽及多酚对炎症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D]. 陈宇欢. 南昌大学, 2019
  • [6]大蒜辣素及相关硫醚化合物分析方法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杨亮.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7]大蒜中一些含硫氨基酸性质的研究[D]. 李星星. 暨南大学, 2019(02)
  • [8]大蒜蒜氨酸质量评价及小鼠静脉给药体内过程研究[D]. 宋百灵.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5)
  • [9]几种农药在动物模型中立体选择性降解及代谢组学研究[D]. 张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10]大蒜含硫化合物药动学及与H2S作用的相关性研究[D]. 李金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HPLC-MS法测定小鼠血浆中的蒜氨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