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

一、多层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王啸霆,陈曦,王涛,潘鹏,李文峰,苗启松[1](2022)在《外套整体式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一栋足尺5层砌体结构住宅模型实施外套整体式加固,梳理、总结该加固方法的工艺流程。为了考察加固结构在纵墙方向的整体抗震性能,对试验模型进行了多轮次拟静力和拟动力试验。依据试验结果对外套加固结构震前、震后纵墙方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试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砌体墙混合结构的抗侧刚度明显提升,抗震性能表现更接近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套加固单元的整体工作性能下降后,加固结构的失效由砌体结构部分控制;加固结构纵墙方向在经历超设防水准地震作用后,表现出很强的性能冗余度;受损后的加固结构仍然可以有效抵御超罕遇地震而不致倒塌。由此证明外套加固技术可大幅提升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王建飞[2](2021)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展建筑抗震能力影响因子(下文简称“抗震因子”)调查,预测地震情景下的建筑破坏比,是编制区域防震减灾规划、制定区域抗震设防水准的重要依据。受“保障生命”的抗震设计思路影响,传统的单体建筑抗震能力验算重点在于研究单体建筑的物理响应机制、建立建筑破坏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影响建筑破坏率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加权,建立了丰富的区域建筑震害预评估模型。近年来,在“保障性态”的抗震设计新思路下,建筑抗震能力评估不仅考虑建筑本身的破坏概率,还增加了“建筑使用功能、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社会影响方面的考虑。在传统的“结构、高度、设防等级”等抗震因子体系中引入“设防水准、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等空间分布差异显着的因素,综合开展城市群、建筑群建筑抗震能力,构建地震情景,预评估建筑破坏比、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当前建筑抗震能力评估的新趋势。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对我国的建筑抗震因子数据调查提出了“范围更广、效率更高”的需求。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建筑基础数据库不完整,加之,传统实地调查方法难度大、成本高且效率较低。如何建立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大范围建筑抗震因子调查方法,建立适合大空间尺度的震害预评估流程,是我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建筑群震害预评估中的抗震因子参数难获取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各类遥感数据与Web大数据信息相结合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方法,结合灯光遥感数据,统计分析了人口与经济等承灾体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遥感的震害预评估流程与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基于建筑震害等级和震害指数,研究了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了各类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相位特征”等遥感指数与建筑“轮廓、高度、年代”等抗震因子的关系,介绍了各类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基于遥感提取的建筑抗震因子(下文简称“遥感抗震因子”)概率化分布特点,给出了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方法。(2)构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与方法。结合Web大数据改进了K-means影像分类算法,提出了网络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的建筑区快速提取技术,提取精度可达到90%以上;针对国内建筑属性数据库不完善的问题,提出了“城市、乡镇、农村”三级抽样的建筑抗震因子获取方法,评估了“人口普查数据”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建筑属性分布率随时间变化特征,在双侧精度99%置信区间内,全国各省份建筑属性结构在10年内无显着变化。最终认为,“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建筑属性分布概率可作为区域建筑抗震因子参数输入区域建筑破坏比预评估模型。(3)建立了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方法与流程。基于机器学习的Seg Net模型建立了基于GF-2的0.8m分辨率建筑轮廓提取方法,平均提取精度92.14%;提出了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 SAR)相位残差的建筑高度提取方法,结果的误差均值为-0.06层,误差均方差为2.01层(样本最大楼层数为29层),能够满足建筑易损性曲线评估模型的要求;建立了基于时序光学遥感数据和web大数据的建筑年代变化检测方法,90年代以前老旧建筑的识别率46.15%,90年代建筑识别率63.55%,2000-2010年建筑识别率84.23%,2010年以后建筑识别率90.91%;尝试基于PS-In SAR的时序形变数据,探索考虑大型建筑热胀冷缩系数的结构鉴定方法,结构判别精度可达到70.17%。(4)分别以首都圈和四川为研究区,基于模糊评价法与建筑易损曲线,实现了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建筑震害预评估。以首都圈当前建筑震害因子数据为例,复现1976年唐山地震,预评估了首都圈建筑群破坏比,产出县域尺度的建筑抗震指数与模拟的宏观地震烈度;以四川省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遥感数据为例,模拟了2008年四川省建筑震害、震中区县人员伤亡及建筑经济损失,验证了本方法的震害损失预评估精度。

马雨明[3](2021)在《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解决城镇职工住房短缺问题,我国各个城市都建造了大量住宅。目前这些建筑大部分已经服役30多年,存在房屋本体破损,配套设施落后,各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2019年以来,随着棚改收官,老旧小区改造接棒成为惠民生、扩内需的重要手段。因此,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成为了工程界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研了大理市下关镇多个老旧小区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相关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政策,对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内容、方法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与内容,概括性地论述了我国老旧小区的建设背景及国内外老旧小区改造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对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国家及地方政策进行了介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大理市老旧小区现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从提升老旧小区整体配套设施及结构抗震措施方面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为后续整体改造及抗震加固的实施与研究做了铺垫。第三部分对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大理市实际情况对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实施改造所取得的成果。第四、五部分是对第三部分改造工作遇到结构安全问题的具体实践,第四部分针对老旧小区房屋结构安全性的评定程序、内容及要求做了介绍,对老旧小区改造对象的结构抗震性能的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做了论述,为部分老旧小区房屋建筑进行抗震加固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第五部分对拟实施改造的花园社区某宿舍楼进行了房屋安全性及抗震性鉴定,运用PKPM有限元分析软件中的鉴定加固模块对该工程进行了抗压承载力、抗震承载力和高厚比等验算,根据鉴定结论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案并对各方案做了成本分析。希望本文对老旧小区现状问题的归纳整理、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及相关工程的鉴定加固方案对类似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鲁若帆,张令心,马加路[4](2020)在《不同区域多层砖砌体住宅房屋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砖砌体房屋墙厚不同的现状,将我国按从南到北分为3个区域,并根据不同建造年代、不同层数、不同设防烈度对多层砖砌体住宅房屋进行分类,共设计了42类代表性砖砌体房屋结构;基于动力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结合考虑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的概率方法建立了该类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采用此方法得到了42类砖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通过对不同区域多层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的对比分析,详细研究了不同区域该类房屋抗震性能的差异以及墙厚对该类房屋不同破坏状态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墙体厚度的增加可以降低砖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提高其抗震性能;在强度较低的地震作用下,墙体越厚,结构越不容易发生破坏,且不同区域砖砌体房屋发生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的差异较大;在特别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墙体越厚,结构越不容易发生毁坏现象,且不同区域砖砌体房屋发生严重破坏和毁坏的差异较大。这些结论为不同区域的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评估、震害预测以及抗震设计规范的修订提供了依据。

池斌[5](2020)在《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村镇现存主流结构形式的砌体结构,受历史、技术、社会管理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多为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依照习惯经验自行建造的低层建筑。这类建筑正常使用期间尚能满足要求,一旦遭遇地震或其他灾害则极易出现损毁现象,造成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与此同时,以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为基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经过多年的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已成为现代砌体结构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建筑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推进,实现非原位砌筑装配式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得到发展和应用,进一步体现出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目前,村镇低层砌体结构地震损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从损毁角度对结构性能和损伤机理研究仍不够深入,未能提出更适用于村镇建设、更符合村镇特点的新型结构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立足于村镇建设需求,基于实现村镇防灾减灾目标,采用震损资料分析、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村镇低层建筑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提出了适宜于村镇低层建筑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归纳整理了多次地震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资料,总结了该类墙体的易损部位及其破坏特征,在普遍认为房屋地震损毁是结构整体性不足的共识下,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开展了进一步分析。综合考虑建筑质量、地震剪力、构件承载力、构件稳定性等几方面因素和单层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到了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竖向承重无筋砌体墙在地震剪力不大的前提下,由于正应力不足而发生平面内损毁,由于连接构造失效和稳定性较差而发生平面外倒塌的震损机理,为有针对性提出适用于村镇建设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体系奠定技术理论基础。(2)针对村镇低层砌体结构竖向承重墙的震损机理特点、发展需要和目标需求,提出了结合装配式技术的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墙结构体系,该方案通过对墙体施加轴向预应力增加其所受的竖向压应力,从而提高墙体的在平面抗震性能;通过竖向承重墙与填充墙的刚柔连接性能一体化设计,在保证结构正常使用阶段性能的前提下设置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区域,实现改善承重墙与填充墙在地震受力过程中协同工作性能的目的。(3)为研究竖向承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设计完成了8个试件试验,其中包含4个装配式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拟静力试验和4个连肢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与填充一体化墙体拟静力试验,研究比较了预应力、承重结构截面形状和填充墙对竖向承重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破坏形态不变的前提下,预应力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翼缘的存在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改变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实现了填充墙在试验加载前期参与整体抗侧力工作,提高了试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承载力,在试件过峰值承载力后,由于预设区域破坏而实现填充墙与承重结构分离,在保护填充墙的同时降低填充墙对承重结构影响的设计目标,得到了期望的破坏状态。(4)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力学模型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工作,对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灌芯砌块砌体材料受压特点的软化拉压杆模型可有效预测剪跨比小于2.0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承载力;建立了考虑界面模型的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本文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竖向压应力的增加提高了新型装配式砌体墙体的峰值承载力和初始刚度,而填充块受压强度的变化对其峰值承载力影响较小。结合本文完成的试验和数值模型研究工作,给出了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施工与构造措施的初步建议。

鲁若帆[6](2020)在《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种类的砖砌体结构并存等原因,造成了影响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很多,如结构的使用功能、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区域等等。因此,为了详细研究全国范围内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分类分区的方法,充分考虑了上述影响因素,给出并分析了不同种类、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以此来研究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全国范围内各类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风险评估、地震损失评估、地震保险以及防灾减灾规划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考察了全国范围内各地区不同砖砌体结构的设计资料,在此基础之上,考虑结构的使用功能、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区域等影响因素,将砖砌体结构按照规范完成了不同使用功能、不同建造年代、不同层数、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区域的分类分区共84类砖砌体房屋的设计。(2)对砖砌体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是了解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选择了砖砌体结构的分析模型、恢复力模型、破坏状态指标和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然后,在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采用考虑地震动和结构不确定性的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对(1)中设计的84类砖砌体房屋的地震易损性进行了分析。(3)在(2)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分别对不同种类(建造年代、层数、设防烈度)、不同区域的砖砌体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的对比分析,分类分区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砖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4)在(1)中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虑了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首先,分别从实际震害、试验研究、数值分析等三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柱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了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受力性能和破坏状态的影响。(5)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气温差别很大,各区域砖砌体房屋墙厚不同,因此,在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的基础之上,研究了墙厚对砖砌体结构不同破坏状态的影响。

邵志鹏[7](2020)在《典型砌体结构房屋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物非结构构件的震害及其安全后果引起了学术界、工业界乃至政府的广泛关注。相对于结构破坏,非结构损坏更为普遍,并可能因功能和业务中断而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但目前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形式,尤其是砌体结构,现有理论、方法和技术标准都不足以支撑与其相匹配的非结构构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防目标实现。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的典型砌体结构房屋,进行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为确定我国砌体结构房屋中非结构构件水平地震作用提供参考,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针对楼面反应谱的研究情况,本文通过列举文献,介绍国内外房屋楼面反应谱的发展进程,现行规范以及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楼面反应谱的研究还不够系统,而且还没有针对砌体结构房屋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研究。对于分析所用地震动,按照场地特征周期从PKPM自带地震动及PEER数据库选取100条天然地震动,4条人工地震动,用于弹性时程分析;选取3条地震动用于弹塑性时程分析;根据我国实际工程案例利用PKPM软件进行砌体结构建模,得到烈度包含6~9度的10个数值分析模型;利用PKPM软件SATWE与PUSH&EPDA模块,按照剪力墙的结构形式对砌体结构模型进行弹性与弹塑性时程分析,并根据模型楼层几何中心位置的加速度时程响应,按照传统楼面反应谱的计算方法,计算得到非结构阻尼比为5%的共计2912条考虑模型线性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84条考虑模型非线性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考虑模型线性与非线性情况的楼面响应加速度峰值(PFA);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峰值(PSA),研究砌体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以及沿楼层高度方向的放大规律,并根据获得的考虑模型线性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和分析结果,参考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可用于砌体结构房屋内部非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参考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根据分析结果,利用最小二乘法获得考虑模型线性情况下PFA/PGA拟合公式为1+1.86(5/,PSA/PGA拟合公式为2.24+10.07(5/;对于非线性情况,由于所选用于分析的地震动数量较少,计算结果离散性较大,考虑模型非线性的PFA/PGA与线性结果比值处于15%~82%之间,PSA/PGA与线性结果比值处于15%~55%之间。

王斌[8](2020)在《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苯暖砖是以聚苯颗粒为原料,按规格尺寸在工厂内模压而成的单元体聚苯乙烯模壳。配筋混凝土暖砖墙体是在施工现场将聚苯暖砖按照砌块砌筑形式上下错缝内外搭砌成墙体,并按照图纸的配筋要求在暖砖空腔内绑扎水平和竖向钢筋,然后在暖砖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保温与承重于一体的复合墙体。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以配筋混凝土暖砖墙体作为为剪力墙的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与某一普通剪力墙高层住宅工程实例为对象进行抗震性能对比分析,并对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在抗震设计时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以200mm系列的暖砖模壳建造一尺寸为1200mm×300mm×2400mm的混凝土暖砖剪力墙墙体,对去除聚苯乙烯模壳后的剪力墙墙体进行判别,得出该墙体为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然后对该暖砖剪力墙进行等效惯性矩计算,计算结果为折算成整体墙时该整体墙厚度为155mm。(2)以暖砖墙体等效成整体墙的结果为基础,利用SATWE软件建立一地上10层地下1层的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高层住宅模型,该模型同时是以某一普通混凝土剪力墙高层住宅工程实例为原型而建立的。利用SATWE软件对建立的暖砖剪力墙住宅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然后利用ETABS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也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通过对两种软件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数据基本一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从而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正确性。(3)模型通过验证之后,利用SATWE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将弹性时程分析所得结果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得结果更接近模型真实的地震反应,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可作为辅助方法对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补充。(4)通过改变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场地类别、高宽比和抗震设防烈度四个参数,对改变参数后的模型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得出了场地类别和抗震设防烈度是影响该模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改变对模型的抗震性能影响很小,几乎不变,而高宽比对模型的抗震性能的影响稍大,且模型的高宽比越小抗震性能越好。(5)利用SATWE软件将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模型和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模型进行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和弹性动力时程分析,从数值上可以得出配筋混凝土暖砖结构住宅模型的抗震性能略低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模型,这也验证了配筋混凝土暖砖墙体作为整体小开口墙,其墙体的孔洞削弱了墙体的强度,抗震性能低于整体墙,但是从数值上可知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住宅模型能够满足抗震要求。(6)最后根据配筋混凝土暖砖这一模块特性提出了在对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住宅进行抗震设计时的措施和建议,为以后配筋混凝土暖砖应用于高层住宅进行抗震设计时提供借鉴和数据参考。

李延唯[9](2020)在《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风险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表现为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震后进行烈度评定工作是现场工作诸多内容的重中之重,及时准确地获得震区烈度分布,对于救援力量部署、建筑工程安全鉴定、经济损失评估、恢复重建等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随着区域结构抗震能力提高及新设备技术在烈度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也对我国现行的烈度评定规范指标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对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普遍较高的调查点,如我国经济水平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一线城市、发达城市群或震后恢复重建区等地区,由于普遍具有较高的抗震设防水平,在低烈度作用强度下,建筑结构主体的震害表征不明显,烈度判定指标不足,难以清晰区分低烈度的范围。其次,随着无人机设备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完善,无人机被应用到地震现场调查工作中去,很好地弥补了人工烈度调查的不足,满足应急时效需求,更好地适应灾情环境,在辅助烈度调查工作中发挥了特有的优势。因此利用无人机辅助开展烈度调查工作,给出相应的烈度判别指标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几种非结构构件、构筑物等的震害表现与地震宏观烈度对应关系入手,结合相关研究和模型试验等最新进展,并参照已有相关规范中的内容,给出针对上述情况下的烈度判别补充指标。同时考虑到无人机技术在现场调查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给出了基于无人机的灾情获取原则与烈度判别指标。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简述了我国地震烈度评定工作内容,探讨了烈度调查对于地震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列举了我国近期发生的地震实例,论述了目前现场调查工作遇到的挑战,提出烈度调查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2.基于非结构构件和构筑物等指标,综合震害现象总结与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震害程度与烈度对应关系,给出了低烈度范围补充判别指标建议表,并采用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了分级,满足了房屋建筑抗震性能普遍较好区域的低烈度范围判别指标需求。3.通过分析无人机在震害调查工作中的优劣势,根据无人机视角易于获取的灾情特点,选取了宏观烈度判别指标,给出了基于无人机目视解译的地震宏观烈度判别指标建议表,提出无人机应用辅助烈度调查的工作原则,在保证准确性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刘懿德[10](2020)在《区域建筑物震害研究及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仿真》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与财富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中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与日俱增。一旦城市附近发生破坏型地震,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城市防灾规划体系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地震的发生具有很强的不可确定性,但在不同强度的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破坏状态、人员的伤亡情况以及疏散情况可以进行有效评估。从区域的角度研究建筑群震害、人员疏散以及伤亡情况可为城市防灾规划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提升城市抗震防灾的综合能力。由于整个过程需要达到评估速度快、参数获取简单、评估结果准确的评估目标,本文用简化模型的方法以及基于能力需求的反应谱方法对建筑物破坏状态进行评估,同时对地震下的人员疏散进行疏散仿真,给出改进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用多自由度集中质量剪切模型与多自由度集中质量弯剪模型对建筑物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简化,并且综合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给出了具体的建模过程。通过与RC框架结构精细有限元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可靠性。提出了基于能力需求的反应谱方法对结构破坏状态进行判别,显着降低了计算量。以精细有限元模型的破坏状态判别结果为标准,评估了基于简化模型的时程分析法对破坏状态判别与基于能力需求的反应谱法对破坏状态判别的准确程度。结果表明,相对于简化模型的时程分析法,基于能力需求的反应谱法能够简单、准确地预测结构的破坏状态。(2)选取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作为指标衡量区域地震下的损失,对区域建筑信息调查,判别了建筑群在不同强度地震下的破坏状态。根据结构破坏程度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对应关系对区域下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进行计算。对区域中各类建筑物的造价情况、人员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调查,从而考虑区域地震下的损失情况,为震后救灾指挥及救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定量的参考。(3)结合地震对于人员疏散过程的影响,分析了地震情况下人员的疏散的微观特点。并通过多Agent模型、社会力模型方式完成了区域下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仿真,较好地考虑了微观下疏散人员的自主行为。从疏散人员的角度对区域人员的疏散过程进行了分析,模拟了小震、大震、巨震地震动强度下区域的疏散过程。在区域已有的规划上通过调整避难区域入口宽度的方式对疏散结果进行对比,得出避难区域入口的最优宽度,提升了区域疏散的效率以及安全性。监测了危险区域内的人员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以危险指数对比了不同情况下区域人员疏散的危险程度。

二、多层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抗震能力与震害预评估研究
        1.2.2 震害预评估方法及震害影响因子研究
        1.2.3 利用遥感技术的建筑特征提取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2.1 建筑震害等级与抗震能力
        2.1.1 建筑破坏等级与震害风险
        2.1.2 震害风险指数与建筑抗震能力
    2.2 建筑抗震能力的影响因子
        2.2.1 建筑结构类型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2 建筑设防标准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3 建筑侧向刚度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2.4 其它影响因素对抗震能力的影响
    2.3 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原理
        2.3.1 光学遥感影像的建筑轮廓提取
        2.3.2 基于干涉测量的建筑高度提取
        2.3.3 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建筑年代提取
    2.4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建筑抗震能力综合评估
        2.4.1 建筑结构易损曲线模型
        2.4.2 基于遥感震害因子的结构易损模型
    2.5 小结
第三章 建筑群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3.1 建筑群抗震因子快速提取方法
        3.1.1 建筑群抗震能力评估指标与抗震因子
        3.1.2 建筑群抗震因子提取流程
    3.2 结合Web数据的遥感影像快速分类
        3.2.1 改进K-means初始类中心点的影像分割
        3.2.2 基于Web数据源的建筑群行政类别提取
        3.2.3 基于先验知识的遥感影像分类
    3.3 基于博弈分类模型的建筑群不透水面提取
        3.3.1 不同博弈假设的建筑群提取
        3.3.2 遥感建筑群提取结果优化
    3.4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建筑群抗震因子取值
        3.4.1 全国建筑抗震因子概率分布特征
        3.4.2 全国5-10 年内人口普查数据可用性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的遥感提取技术
    4.1 单体建筑抗震因子提取方法
    4.2 单体建筑轮廓与楼层数提取
        4.2.1 基于SegNet神经网络的建筑轮廓提取
        4.2.2 基于时序PS-InSAR的楼层数提取
    4.3 建筑建成年代的遥感变化检测
        4.3.1 中低分辨率遥感的建筑区变化检测方法
        4.3.2 高分辨率遥感的建筑轮廓变化检测
    4.4 基于建筑遥感特征的结构分布概率提取
        4.4.1 基于高度与年代的建筑结构经验判定模型
        4.4.2 考虑建筑材料特性的结构判定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灯光遥感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1 基于遥感技术的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1.1 震害损失预评估原理
        5.1.2 震害损失预评估方法
    5.2 不同建筑类型的建筑破坏比预测参数
        5.2.1 建筑抗震性能水准及量化指标
        5.2.2 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参数
        5.2.3 建筑震害矩阵
    5.3 基于灯光遥感的受灾人口与经济密度估计
        5.3.1 灯光遥感数据
        5.3.2 基于不变目标区的灯光遥感数据校正
        5.3.3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经济密度估计
        5.3.4 基于夜间灯光亮度的人口密度估计
    5.4 震害损失比预测方法
        5.4.1 建筑经济损失预评估方法
        5.4.2 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预评估方法
    5.5 小结
第六章 遥感抗震因子在震害损失预评估中的应用
    6.1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遥感提取及建筑震害预评估应用
        6.1.1 研究区及数据来源
        6.1.2 首都圈建筑抗震因子提取
        6.1.3 基于唐山地震情景的首都圈震害预评估
    6.2 基于遥感抗震因子的震害预评估验证——以汶川地震为例
        6.2.1 研究区概述
        6.2.2 研究区建筑破坏比预测结果
        6.2.3 研究区建筑损失比预测
        6.2.4 研究区损失预评估结果对比验证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3)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相关概念界定
    1.5 本论文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大理市老旧小区改造背景及现状
    2.1 老旧小区改造背景
        2.1.1 国家政策背景
        2.1.2 地方政策背景
    2.2 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现状
    2.3 老旧小区现状
        2.3.1 建筑环境现状特征
        2.3.2 基础配套设施特征
        2.3.3 老旧小区建筑结构现状
    2.4 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策规定的改造内容
    3.2 大理市下关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
    3.3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
        3.3.2 改造资金筹措难度大
        3.3.3 改造对象结构抗震措施不满足要求
    3.4 解决改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策略
        3.4.1 针对居民改造意愿不统一的解决策略
        3.4.2 针对资金缺口的策略
        3.4.3 对结构安全性不满足要求的处理策略
    3.5 改造成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分析研究
    4.1 房屋结构检测及抗震鉴定的意义
    4.2 房屋结构检测鉴定的类别
    4.3 民用建筑安全性鉴定评价的程序及内容
        4.3.1 民用建筑鉴定评价的程序
        4.3.2 现场检查检测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4.3.3 鉴定评级的工作步骤及内容
    4.4 抗震性能鉴定
        4.4.1 鉴定工作内容及评价原则
        4.4.2 抗震鉴定的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花园社区某宿舍楼检测鉴定与加固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鉴定目的、内容、依据及检测仪器
        5.2.1 鉴定目的
        5.2.2 鉴定内容
    5.3 现场检查、检测
        5.3.1 地基基础检查
        5.3.2 上部主体结构检查
        5.3.3 材料强度检测
    5.4 结构承载力验算
        5.4.1 受压承载力验算
        5.4.2 抗震承载力验算
        5.4.3 高厚比验算
    5.5 安全性鉴定及评级
        5.5.1 构件安全性鉴定评级
        5.5.2 子单元安全性鉴定评级
        5.5.3 鉴定单元安全性综合评级
    5.6 抗震鉴定
        5.6.1 建造时间及抗震鉴定标准的确定
        5.6.2 抗震鉴定结果
    5.7 鉴定结论
    5.8 对本工程的抗震加固
        5.8.1 加固原则
        5.8.2 加固方式
        5.8.3 针对本工程制定的加固方案
        5.8.4 加固成本分析
        5.8.5 加固方案可行性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不同区域多层砖砌体住宅房屋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不同区域多层砖砌体住宅代表性房屋结构的设计
2 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2.1 结构的分析模型、恢复力模型和极限状态指标
    2.2 结构不确定性和样本的生成
    2.3 地震动的选取和调幅
    2.4 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
3 不同区域的砖砌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 结论

(5)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村镇低层建筑抗震防灾研究现状
        1.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2.3 承重墙与非承重墙连接方法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调研
    2.3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中承重墙震损现象总结与分析
        2.3.1 承重墙开裂现象总结与分析
        2.3.2 承重墙倒塌现象总结与分析
    2.4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原因力学分析
        2.4.1 承重墙开裂成因分析
        2.4.2 承重墙倒塌成因力学分析
        2.4.3 竖向压应力对承重墙抗震性能影响讨论
    2.5 村镇低层砌体结构承重墙震损机理数值模型验证
        2.5.1 结构模型介绍
        2.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5.3 模态计算与分析
        2.5.4 地震作用下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
    3.1 引言
    3.2 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设计
        3.2.1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工程实践
        3.2.2 村镇低层砌块砌体结构的结构设计方案
    3.3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设计与试件制作
        3.3.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验设计概况
        3.3.2 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
        3.3.3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设计与构造
        3.3.4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与构造
        3.3.5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材料性能试验
        3.3.6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墙试件制作
    3.4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3.4.1 新型装配式砌块砌体结构试验装置
        3.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方案
    3.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过程描述
        3.5.1 试件描述定义
        3.5.2 试件BMF与BMFP试验过程描述
        3.5.3 试件BMFT与B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4 试件IMF与IMFP试验过程描述
        3.5.5 试件IMFT与IMFTP试验过程描述
        3.5.6 试验特征点数据汇总
    3.6 试件试验破坏状态与村镇低层砌体结构震损现象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试验破坏形态分析
        4.2.1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
        4.2.2 有填充部分试件组
        4.2.3 填充部分对承重结构破坏形态影响分析
    4.3 试件抗震性能典型参数分析
        4.3.1 滞回曲线对比
        4.3.2 初始刚度与刚度退化
        4.3.3 位移延性系数
        4.3.4 耗能与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3.5 试件局部变形规律
        4.3.6 无填充部分试件组刚度计算模型讨论
    4.4 性能水平评价指标
        4.4.1 抗倒塌性能分析
        4.4.2 基于位移的性能指标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数值模型分析与设计建议
    5.1 引言
    5.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性能模型分析
        5.2.1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受剪破坏特征总结
        5.2.2 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软化拉压杆模型构建
        5.2.3 软化拉压杆模型试验验证
        5.2.4 软化拉压杆模型与已有计算公式对比
    5.3 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3.1 材料本构模型
        5.3.2 单元类型与网格划分
        5.3.3 边界条件与加载方式
        5.3.4 模拟结果验证
    5.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有限元模型验证
        5.4.1 材料本构关系
        5.4.2 相互作用关系
        5.4.3 网格划分与加载方式
        5.4.4 模拟结果验证
    5.5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
        5.5.1 竖向压应力影响
        5.5.2 填充块强度影响
    5.6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5.6.1 一般设计建议
        5.6.2 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各组分布置原则
        5.6.3 预应力配筋砌块砌体承重墙设计建议
        5.6.4 刚柔连接型填充墙-砌体承重组合墙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地震易损性研究方法
        1.2.1 经验法
        1.2.2 解析法
        1.2.3 混合法
    1.3 我国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砖砌体房屋代表性结构设计
    2.1 砖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
    2.2 代表性多层砖砌体结构的设计
    2.3 小结
第三章 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3.1 砖砌体结构非线性分析
        3.1.1 砌体结构的分析模型
        3.1.2 砌体结构的恢复力模型
        3.1.3 砌体结构的破坏状态指标
        3.1.4 砌体结构的非线性数值计算方法
        3.1.5 算例验证
    3.2 地震易损性的不确定性
        3.2.1 地震动不确定性以及地震动的选取
        3.2.2 结构不确定性以及结构样本的生成
    3.3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生成
    3.4 小结
第四章 分类分区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对比分析
    4.1 不同建造年代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2 不同层数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3 不同设防烈度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4 不同区域的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1 构造柱对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综述
        5.1.1 实际震害
        5.1.2 试验研究
        5.1.3 数值分析
    5.2 构造柱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1 构造柱对不同层数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2 构造柱数量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2.3 构造柱和墙厚对砖砌体结构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状态的影响
    6.1 不同区域砖砌体结构的破坏矩阵差值
    6.2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破坏状态变化的影响
    6.3 墙厚对砖砌体结构不同破坏状态的影响程度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典型砌体结构房屋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基本概念
    1.3 国内外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研究现状
        1.3.1 国外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相关规范
        1.3.2 国外对于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研究
        1.3.3 国内对于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1.4.1 本文研究方法
        1.4.2 章节安排
    1.5 小结
第二章 地震动选取及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地震动选取
        2.2.1 地震动数量确定
        2.2.2 地震动选取方法
        2.2.3 弹性地震动选取结果
        2.2.4 地震动输入与峰值加速度
    2.3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2.3.1 砌体结构模型单元及本构
        2.3.2 砌体结构模型基本信息
        2.3.3 砌体结构模型基本信息总结
    2.4 小结
第三章 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分析
    3.1 引言
    3.2 弹性时程分析计算说明
    3.3 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及分析
    3.4 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总结
    3.5 小结
第四章 非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说明
    4.3 非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及分析
    4.4 非线性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总结
    4.5 小结
第五章 砌体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
    5.1 引言
    5.2 砌体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形式
    5.3 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起始点确定
    5.4 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峰值确定
    5.5 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衰减指数确定
    5.6 楼面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曲线效果验证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选用地震动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抗震分析基本理论
    2.1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2 振型反应谱法的基本理论
    2.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2.4 地震波的选择
        2.4.1 地震特征周期
        2.4.2 地震波类型要求
        2.4.3 波形作用时间
        2.4.4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有效性分析及波形筛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模型的建立
    3.1 剪力墙分类、判别方法和等效惯性矩公式
        3.1.1 剪力墙分类
        3.1.2 剪力墙判别方法
        3.1.3 各类剪力墙等效惯性矩公式
    3.2 暖砖剪力墙等效惯性矩计算算例
    3.3 模型建立
    3.4 模态分析
        3.4.1 自振周期
        3.4.2 结构振型示意图
        3.4.3 刚重比
        3.4.4 剪重比
        3.4.5 位移比和最大层间位移比
    3.5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3.5.1 楼层剪力和楼层倾覆弯矩
        3.5.2 楼层位移和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3.6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3.6.1 地震波的选取
        3.6.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4.1 改变混凝土强度等级
    4.2 改变场地类别
    4.3 改变高宽比
    4.4 改变抗震设防烈度
第5章 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5.1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5.1.1 楼层剪力和楼层倾覆弯矩
        5.1.2 楼层位移和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5.2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5.2.1 楼层剪力和楼层倾覆弯矩
        5.2.2 楼层位移和楼层最大层间位移角
    5.3 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抗震设计时应采取的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震危险性
    1.2 烈度调查工作
        1.2.1 工作内容
        1.2.2 工作实例
    1.3 存在的问题
    1.4 发展要求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外地震烈度表沿革
    2.1 地震烈度
    2.2 国外地震烈度表
        2.2.1 美国地震烈度表(M.M烈度表)
        2.2.2 苏联地震烈度表(MSK烈度表)
        2.2.3 欧洲地震烈度表(EMS烈度表)
        2.2.4 日本地震烈度表(JMA烈度表)
    2.3 中国地震烈度表
    2.4 国内外地震烈度表的比较
        2.4.1 房屋结构类型的比较
        2.4.2 房屋破坏等级划分的比较
        2.4.3 数量词界定的比较
        2.4.4 房屋震害描述的比较
    2.5 发展要求
    2.6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现状
    3.1 烈度评定现状
        3.1.1 国外烈度评定
        3.1.2 国内烈度评定
    3.2 非结构构件等的抗震研究进展
        3.2.1 建筑非结构构件的抗震研究
        3.2.2 器物的抗震研究
        3.2.3 构筑物的抗震研究
    3.3 无人机影像识别技术
    3.4 小结
第四章 低烈度范围判别指标
    4.1 引言
    4.2 适用范围
    4.3 指标对象
        4.3.1 填充墙
        4.3.2 围护墙、院墙、女儿墙
        4.3.3 吊顶系统
        4.3.4 玻璃幕墙
        4.3.5 构筑物
        4.3.6 典型器物
    4.4 判别指标表设计
        4.4.1 指标权重设计
        4.4.2 计算过程与结果
        4.4.3 烈度判别建议表
    4.5 小结
第五章 无人机应用的烈度判别指标
    5.1 引言
    5.2 低空无人机影像识别技术
        5.2.1 优缺点
        5.2.2 无人机可识别的震害现象
        5.2.3 使用原则
    5.3 指标对象
        5.3.1 可沿用的指标
        5.3.2 木屋盖
        5.3.3 围护墙、院墙、女儿墙
        5.3.4 构筑物
        5.3.5 救灾帐篷
    5.4 判别指标表
        5.4.1 指标权重计算
        5.4.2 烈度判别建议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区域建筑物震害研究及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建筑物震害的研究现状
        1.2.2 人员疏散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区域建筑物震害分析
    2.1 引言
    2.2 多层结构简化模型
        2.2.1 多层框架结构简化方法
        2.2.2 多层砌体结构简化方法
    2.3 高层结构简化模型
    2.4 简化模型具体实现
    2.5 方法验证
        2.5.1 地震动选取
        2.5.2 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2.6 破坏状态判别
        2.6.1 基于简化模型的破坏状态判别
        2.6.2 基于能力需求的反应谱法震害判别
        2.6.2.1 基本原理
        2.6.2.2 超强系数的研究
        2.6.2.3 结构震害判别
        2.6.3 准确性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地震损失评估
    3.1 引言
    3.2 算例介绍
    3.3 地震动的选取以及结构破坏状态判别
        3.3.1 地震动的选取
        3.3.2 各结构在地震下的破坏程度
    3.4 区域地震人员伤亡评估
        3.4.1 人员伤亡评估方法
        3.4.2 基于区域建筑物震害分析的人员伤亡评估
    3.5 区域地震经济损失评估
        3.5.1 地震经济损失评估方法
        3.5.2 结构的初始造价
        3.5.3 基于区域建筑物震害分析的经济损失评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
    4.1 引言
    4.2 地震对人员疏散的影响
        4.2.1 坠物的危险性
        4.2.2 坠物的分布情况
        4.2.3 坠物密度对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
    4.3 人员密度对疏散过程的影响
        4.3.1 人员疏散中的不同人流密度等级
        4.3.2 人员疏散中的高密度区域
    4.4 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方法
    4.5 仿真模型建立
        4.5.1 建筑模型的建立
        4.5.2 避难场所的建立
        4.5.3 智能体的运动模型建立
        4.5.4 疏散过程的可视化
    4.6 区域人员动态疏散
        4.6.1 小震下的动态疏散过程
        4.6.2 大震下的动态疏散过程
        4.6.3 巨震下的动态疏散过程
        4.6.4 各情况下的危险指数
    4.7 优化策略总结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多层砌体结构住宅的抗震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套整体式加固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王啸霆,陈曦,王涛,潘鹏,李文峰,苗启松. 工程力学, 2022(02)
  • [2]基于遥感技术的建筑抗震因子提取与应用研究[D]. 王建飞.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3]老旧小区整体改造及房屋结构抗震措施分析研究[D]. 马雨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不同区域多层砖砌体住宅房屋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J]. 鲁若帆,张令心,马加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20(05)
  • [5]村镇低层建筑新型装配式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池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分类分区砖砌体房屋地震易损性分析[D]. 鲁若帆.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7]典型砌体结构房屋楼面加速度反应谱分析[D]. 邵志鹏.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8]配筋混凝土暖砖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 王斌.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9]地震现场工作新需求下的辅助烈度判别指标研究[D]. 李延唯.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10]区域建筑物震害研究及基于最短路径的动态疏散仿真[D]. 刘懿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