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

一、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芸[1](2021)在《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选择素基因-2123C>G(rs1800807)、-1817T>C(rs1800808)位点的各基因型及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分析P-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P-选择素浓度之间的关联;筛选房颤血栓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评估危险因素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构建列线图对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初步预测。方法:第一部分: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确定检索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用Review Manager5.4软件绘制森林图,采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优势比(OR)、95%的可置信区间,分析P-选择素基因不同的遗传模型、P-选择素的浓度与房颤、房颤合并血栓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搜集临床样本,纳入房颤血栓组(291例),房颤组(534例),对照组(98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鉴定P-选择素的基因型,用酶联免疫(ELISA)的方法,测定P-选择素的浓度,比较P-选择素基因-2123C>G、-1817T>C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型在各组的分布,比较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的浓度表达。第三部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判断危险因素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建立列线图对房颤、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进行预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利用DCA曲线、临床影响曲线评价模型的收益值。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纳入25项研究,森林图结果显示,1)在房颤血栓组和房颤组的比较中,P-选择素的浓度(SMD=1.57,95%CI:0.46-2.69,P=0.006)、-2123C>G位点的等位基因遗传模型(OR=1.41,95%CI:1.10-1.81,P=0.007)、纯合子遗传模型(OR=2.20,95%CI:1.03-4.70,P=0.04),-1817T>C位点的隐性遗传模型(OR=1.98,95%CI:1.22-3.22,P=0.006)可能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2)在房颤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1817T>C位点的杂合子遗传模型(OR=1.57,95%CI:1.11-2.22,P=0.01)及P-选择素的浓度(SMD=1.01,95%CI:0.64-1.39,P<0.00001)可能是健康人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通过搜集临床样本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房颤血栓组、房颤组、对照组三组中,-2123C>G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8.2%、18.9%、34.9%;C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8.1%、50.4%、47.7%;GG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3.7%、30.7%、17.4%;-1817T>C位点CC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16.5%、8.4%、18.2%;C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43.6%、42.0%、48.9%;TT基因型的比例分别为39.9%、49.6%、32.8%。2)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患者-1817T>C位点表现为隐性模型时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147(95%CI:1.390-3.316);健康人携带-2123C>G位点的G等位基因、GG基因型时,房颤血栓事件发生的风险分别是C等位基因、CC基因型的1.943倍(95%CI:1.611-2.343)、3.698倍(95%CI:2.526-5.415),表现为隐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405(95%CI:1.793-3.227);健康人-1817T>C位点表现为显性模型时,房颤血栓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57(95%CI:1.036-1.777);3)房颤患者CC、GC单体型的携带者,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1.378(95%CI:1.047-1.814)、1.373(95%CI:1.059-1.781);健康人群携带GT单体型,房颤血栓事件发生风险优势比为2.219(95%CI:1.817-2.710);4)房颤血栓组中的结合基因型CG/TT(-2123C>G/-1817T>C)的频率比较高(21.6%);房颤组中结合基因型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3.0%);正常对照组中CG/CT(-2123C>G/-1817T>C)频率比较高(25.1%);三组比较中,不同结合基因型的P选择素浓度表达有差异(P<0.05);第三部分:1)体重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1817T>C位点的CC基因型与房颤患者血栓发生风险正相关,吸烟、饮酒、年龄、舒张压、BMI、CRP、PLT、P-选择素的浓度、-2123C>G位点的GG基因型与健康人房颤事件发生风险正相关;2)根据ROC的曲线下面积,纳入指标中对房颤血栓事件诊断价值依次为:血小板(0.724)、纤维蛋白原(0.597)、C-反应蛋白(0.565)、P-选择素的浓度(0.558)、体重指数(0.532)、收缩压(0.525);3)房颤血栓事件预测列线图模型及房颤事件列线图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有较好的区分度和精准度。结论:1)P-选择素-2123C>G、-1817T>C位点存在基因多态性,且与房颤血栓事件相关;2)P-选择素的浓度的表达与P-选择素的基因型相关,P-选择素的水平增高可能增加房颤、房颤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3)P-选择素(-2123C>G/-1817T>C)单倍体型分别为CC、CT、GC、GT,其中CC、GC单体型可能增加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GT单体型可能增加健康人发生房颤血栓的风险;4)房颤血栓事件及房颤事件的列线图模型,均可作为个性化治疗的辅助系统,应用于临床。

黄叶萍[2](2020)在《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糖尿病病因机制复杂,研究显示分子标记物可用于标记代谢状态,探索分子标记物与代谢状态之间的关系对于加深对疾病的理解至关重要。疾病相关的分子标记物可以为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防控预警、分子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铁代谢相关蛋白可通过调控铁摄取、转运和循环,从而影响肝脏、肾脏和胃肠道对铁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其功能和代谢状态。在糖尿病的进展过程中,约60–70%患者会合并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肾脏病变(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危害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肾衰的重要原因,而目前仍没有可靠的与之直接关联、可作为预警的分子标记物,因此,寻找与DKD发生相关的分子标记物不仅有利于疾病的病因探索,更有助于并发症的预警预测。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除传统的内科治疗外,减重代谢手术(metabolic/bariatric surgery,MBS)在控糖及减重方面具有显着的作用,尤其对于合并极度肥胖的糖尿病患者,MBS治疗是首选。但是MBS在减重降糖的同时,亦会伴随其他的代谢改变,其中铁缺乏发生率很高,而目前评估MBS手术前后系统铁调控状态的指标尚不完善,且手术前后铁状态变化及调控机制仍不明晰。因此,本研究从铁代谢相关蛋白切入,聚焦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全过程,旨在发现可用于评估代谢状态的分子标记物,尤其是铁代谢相关蛋白与DKD及MBS治疗的关联及内在机制。本研究主要分以下两部分:首先,在糖尿病并发症方面,我们在中国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T2DM)人群中探讨血清中铁代谢相关蛋白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的水平与DKD的发生发展的潜在关联。共纳入233例T2DM患者,其中118例伴有DKD(病例组),115例无DKD(对照组)。结果发现,病例组人群血清中的Hp水平显着(P=0.0258)高于对照组。血清Hp水平与肾脏功能指标血肌酐和尿白蛋白均呈显着的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显着的负相关。进一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混杂因素后,血清Hp水平与血肌酐水平呈显着相关性(P=0.010)。本研究提示,血清Hp水平或可作为DKD早期诊断的和疾病进展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随后,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我们基于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RYGB)或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探索与术后铁稳态调控有关的铁调素(hepcidin)水平及相关调控因素的表达变化并开展机制研究。转录组学分析发现铁调素编码基因Hamp的m RNA在RYGB及SG术后均急剧降低,免疫酶联吸附法测定发现Hamp基因编码蛋白hepcidin-25的表达量在两种手术后也显着降低,而RYGB组中Hamp基因的表达变化最大且最显着,SG组Hamp的m 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RYGB组。进一步基于DNA重亚硫酸盐转化方法,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测定Hamp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RYGB术后大鼠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显着升高,而SG术后大鼠甲基化水平仅略微升高。与hepcidin-25的变化一致,RYGB和SG手术大鼠血清铁均显着降低,RYGB术后大鼠发生铁缺乏引起的贫血。通过液相芯片系统检测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表明,与术前及假手术组相比,两种术式后血清中促炎因子IL-6,MCP-1,TNF-α的水平均无显着变化,提示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hepcidin的表达调控的影响或比较有限。本研究表明,RYGB和SG术后大鼠血清铁不同程度降低,为应对铁缺乏的状态,Ham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抑制Hamp基因表达,进而降低hepcidin-25表达,帮助机体维持铁稳态。综上所述,本研究展示了血清Hp水平作为DKD早期诊断和疾病发展进程监测的潜在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前景;揭示了MBS术后hepcidin水平及其调控因素的变化,解析了DNA甲基化在MBS术后影响hepcidin合成调控铁稳态的潜在作用,提示基线和术后血清hepcidin水平或可以作为评估铁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患者术前及术后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郑博文[3](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ngⅡ与P-选择素的水平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P-选择素(P-selectin)水平与血压水平、危险因素、临床生化指标、靶器官损害情况、合并临床并发症的关系;探索Ang Ⅱ与P-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12.01至2019.11.30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病区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总共21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P-selectin及Ang Ⅱ水平测定,根据P-selectin、Ang Ⅱ测定结果按其中位数水平为界分别分为低P-选择素组(107例)、高P-选择素组(107例),低Ang Ⅱ组(107例)、高Ang Ⅱ组(107例);按照同样标准分为低P-选择素低Ang Ⅱ组(79例)、低P-选择素高Ang Ⅱ组(C2组)28例、高P-选择素组低Ang Ⅱ组(C3组)28例、高P-选择素高Ang Ⅱ组(79例)。用Excel记录并应用SPSS22.0软件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等分析相同指标不同组别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超声心动图指标、肾功能情况、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临床并发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Ang Ⅱ、P-选择素水平以及不同Ang Ⅱ和P-选择素分组对相关靶器官损害间的影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Ang Ⅱ与P-选择素的相关性。结果 1低Ang Ⅱ组和高Ang Ⅱ组研究对象的P-selectin、日间收缩压均值(dSBP)、日间舒张压均值(d-DBP)、24收缩压均值(24h-SBP)、清晨收缩压、非杓型血压人数、AASI、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1.66(19.5124.82)]VS.[37.30(24.4177.70)]、(128.23±13.67)VS.(133.44±16.60)、(80.93±10.73)VS.(84.13±12.73)、(126.96±13.17)VS.(131.57±15.96)、(132.49±15.71)VS.(137.85±18.25)、[72(67.3%)]VS.[85(79.4%)]、(0.49±0.23)VS.(0.55±0.22)、[72(67.3%)]VS.[89(83.2%)](P<0.05)。2低P-选择素组和高P-选择素组的甘油三酯(TG)、Ang Ⅱ、dSBP、24h-SBP、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非杓型血压人数、AASI、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64±1.02)VS.(1.97±1.38)、[61.82(51.8871.80)]VS.[95.06(68.07168.98)]、(128.43±12.83)VS.(133.24±17.31)、(127.22±12.69)VS.(131.31±16.41)、(108.14±34.70)VS.(98.28±30.84)、[71(66.4%)]VS.[86(80.4%)]、(0.49±0.23)VS.(0.55±0.22)、[73(68.2%)]VS.[88(82.2%)](P<0.05)。3低Ang Ⅱ低P-选择素组和高Ang Ⅱ高P-选择素组的d-SBP、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27.30±12.15)VS.(134.09±17.36)、[50(63.3%)]VS.[66(83.5%)](P<0.05)。4年龄、LDL-c、血清Ang Ⅱ是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OR(95%CI)分别为:1.130(1.0841.178)、1.591(0.5442.964),2.437(1.0495.662);血清P-selectin是血压形态的影响因素,OR(95%CI)为:2.296(0.5632.362);高Ang Ⅱ高P-选择素组比其他各组出现颈动脉斑块(OR=2.738,95%CI为1.1836.340)、非杓型血压(OR=3.110,95%CI为1.1248.609)的风险显着增加。5Ang Ⅱ与P-selectin的相关系数r=0.527,(P<0.05)。结论 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ng Ⅱ、P-选择素与日间、清晨和24小时收缩压存在关系,P-选择素与24h血压形态有关;2年龄、LDL-c和Ang Ⅱ是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3 P-选择素与Ang Ⅱ存在相关性。图 0 幅;表 21 个;参 189 篇。

高满满[4](2020)在《Fe代谢与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及Fe3O4纳米酶促神经分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Fe代谢与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Fe代谢与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cognitiveimpairment,MCI)及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最后入组150例,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108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42例,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因素之间是否有差异;测定受试者生化指标和Fe代谢相关指标,分析各因素与认知功能相关性;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Fe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两组之间年龄、受教育年限、低密度脂蛋白差异明显,MCI组较NC组年龄更大,受教育年限更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更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饮酒史、吸烟史、是否独居、糖尿病史、高血压病病史、BMI、B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组血红蛋白、血清铁、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较NC组低,血清铁调素水平较N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总铁结合力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年限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铁调素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4.老年MCI患者常见证型为气血不足和脾肾亏虚证,两种证型认知功能损害最严重,证候积分最高,血红蛋白和血清铁水平均低于瘀阻脑络、阴虚阳亢和腑滞浊留证,铁调素水平高于瘀阻脑络、阴虚阳亢和腑滞浊留证。结论:1.年龄、受教育年限、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低血红蛋白、低血清铁水平、低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高铁调素水平是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2.受教育年限和铁调素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最密切,受教育年限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铁调素水平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可作为评估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潜在标记物。3.气血不足和脾肾亏虚证是老年MCI的优势证型,认知功能损害最为严重,在这两种证型中,血清铁、血红蛋白显着降低,铁调素水平显着升高。第二部分Fe3O4纳米酶促进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神经母细胞分化机制研究目的:探讨Fe3O4纳米酶促进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神经母细胞分化的作用机制。方法:7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ontrol组)、100mg/kg D-gal处理组(D-gal 组)、10μg/ml PEG-Fe3O4 纳米酶处理组(pFe3O4 组)、10μg/ml PEG-Fe3O4 纳米酶+100 mg/kg D-gal 处理组(pFe3O4+D-gal 组)、50 mg/kg Melatonin(褪黑素)+100 mg/kg D-gal组(Mel-gal组),除对照组和pFe3O4组,其余各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D-半乳糖100 mg/kg,共12周。第九周起,Mel-gal组每日予Melatonin灌胃一次,每次50 mg/kg体重,给药4周。pFe3O4+D-gal组和pFe3O4组予Fe3O4纳米酶(10μg/ml,生理盐水稀释)每日饮用,给药4周。电感耦合光谱仪测定脑中Fe元素含量;免疫组化测定海马齿状回神经母细胞分化、神经胶质细胞活化、血管内皮细胞变化;蛋白印迹分析抗氧化酶相关蛋白、紧密连接蛋白、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Fe3O4纳米酶显着增加衰老小鼠海马齿状回的DCX(doublecortin)阳性神经母细胞数量。2.Fe3O4纳米酶显着提高衰老小鼠海马区抗氧化酶标记蛋白SOD-1、2和Catalase的蛋白表达。3.Fe3O4纳米酶显着抑制衰老小鼠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活化。4.Fe3O4纳米酶维持衰老小鼠海马区血脑屏障完整性,同时激活自噬、减少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论:Fe3O4纳米酶能发挥其类抗氧化酶活性,通过抗胶质化、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激活自噬和抗凋亡促进衰老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母细胞分化。

张海芳[5](2020)在《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旨在研究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CAP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快速准确对结局进行预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依据入选及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和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4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死亡为预后指标,其中死亡组42例,存活组35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采用ROC曲线筛选各项指标评价CAP预后的界值,通过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评价PSI评分、NLR、PA及联合试验对CAP预后评估的真实性、可靠性。结果1死亡组与存活组中位年龄、出现低血压的比例、多肺叶浸润的比例、白细胞、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出现呼吸衰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吸烟、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出现体温≥37.3℃、脉搏≥125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的比例、出现胸腔积液、肺结节的比例、尿素氮、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死亡组患者的PSI评分、NLR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A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CAP预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白细胞、D-二聚体、呼吸衰竭、PSI评分、NLR、PA与CAP患者死亡风险的密切相关(P<0.05)。PSI评分、NLR、PA是CAP患者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3 ROC曲线结果显示,PSI评分、NLR和PA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50%(P<0.05)。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结合临床上需要提高灵敏度、减少漏诊,筛选出PSI评分、NLR和PA预测界值分别为94.50分、4.87、102.50mg/L。4 PSI评分、NLR、PA预测CAP死亡效果分析:PSI评分预测结果与实际的一致性最高(Kappa=0.45),且灵敏度(88.10%)与特异度(83.50%)高于NLR、PA。5采用以PSI评分为基础的并联实验,结果显示PSI评分与NLR的联合试验、PSI评分与PA的联合试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均低于PSI评分的单独使用,但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可杜绝预测的漏诊,但一致性较低,临床应用会有一定误差。结论1 PSI评分、NLR及PA与CAP预后有关。PSI评分、NLR水平升高,PA水平降低,CAP患者的预后较差。2 PSI评分、NLR及PA均有一定预测CAP患者预后的作用。3 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有可能早期预测CAP患者预后。图3幅;表14个;参183篇。

郭毅飞,李雪锋,曾玉琴,蔡俊玮,李敏[6](2018)在《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20例糖尿病患者中的糖尿病前期患者4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40例,同期健康查体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通过收集整理4组患者血压、血糖水平(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水平(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4组患者之间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高于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组高于糖尿病前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分析血清中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发现,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04、0.10、0.11、0.59、0.62,P<0.05);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6、0.11、0.10、0.42、0.43,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呈负相关(r=-0.21,P<0.05)。结论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针对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明确患者的病情以及发病机理具有更好的临床指导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发展。

吕邵华[7](2007)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水平比较及与诸因素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正常糖耐量(NGT)个体、糖耐量低减(IGT)患者、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的浓度来研究不同糖耐量对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影响。通过分析血清sE浓度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P2hPG)、空腹胰岛素(FIN)、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糖化血红蛋白Alc(HbAlc)等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多种因素与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的相互关系。内容: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代谢科门诊随机筛选T2DM患者42例。广告招募志愿者,进行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随机筛选出NGT36例,IGT38例。根据HOMA-IR,IGT患者被分为胰岛素抵抗组和无胰岛素抵抗组两个亚组。血清sE浓度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定。方法:所有数据通过SPSS11.5软件进行处理。血清sE浓度经正态性检验为偏态分布,经对数转换后成为正态分布。应用Levene检验验证方差齐性。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探讨血清sE浓度与诸因素的相互关系。P≤0.05被确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GT、IGT、T2DM三组个体的血清sE水平存在差异(P=0.000)。其浓度值分别为:7.46(4.61-12.47)ng/ml、13.80(8.77-32.02)ng/ml、46.48(21.66-68.54)ng/ml。其中T2DM组高于NGT组(P=0.000)和IGT(P=0.000),IGT组高于NGT组(P=0.001)。对BMI进行调整后结果仍然如此。2.按I-IOMA-IR将IGT组分为无胰岛素抵抗组和胰岛素抵抗组两个亚组。结果NGT、无胰岛素抵抗的IGT组、伴胰岛素抵抗的IGT组、T2DM组之间血清sE浓度存在差异(P=0.000)。其浓度值分别为7.46(4.61-12.47)ng/ml、11.65(6.17-17.96)ng/ml、14.43(10.64-33.18)ng/ml、46.48(21.66-68.54)ng/ml。其中前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6),伴胰岛素抵抗的IGT组高于前两组(分别为:P=0.000,P=0.011),而T2DM组的血清sE水平高于前三组(分别为:P=0.000,P=0.000,P=0.020)。3.按年龄、性别分组后,在不大于50岁的NGT组,男性个体的血清sE水平高于同年龄的女性个体(P=0.039),其数值分别为:6.74(4.98-9.65)ng/ml,2.87(2.11-4.61)ng/ml。而在大于50岁的NGT组、不大于50岁的IGT和T2DM组、大于50岁的IGT和T2DM组,同组间男性与女性个体的血清sE水平并无显着差别(P>0.05)。4.NGT、IGT、T2DM三组个体的血清sE水平均与BMI正相关(分别为:r=0.379,P=0.023;r=0.433,P=0.007;r=0.346,P=0.025),而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WHR等无相关性(P均>0.05)。在NGT组,血清sE水平还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负相关(r=-0.446,P=0.006)。在IGT组,血清sE水平还与WC(r=0.426,P=0.008)、FIN(r=0.416,P=0.009)、HOMA-IR(r=0.436,P=0.006)正相关。在T2DM组,血清sE水平也与WC(r=0.381,P=0.013)、FIN(r=0.512,P=0.001)、HOMA-IR(r=0.458,P=0.002)正相关,同时还与HbAlc(r=0.482,P=0.001)呈正相关。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在NGT组,BMI和HDL-c是血清sE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在IGT组,只有HOMA-IR进入回归方程。在T2DM组,HbAlc、FIN、BMI分别对血清sE水平产生独立影响。结论:1.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血清sE水平随糖耐量受损程度的加重而升高。2.在IGT患者,胰岛素抵抗使其血清sE水平升高。3.在NGT组,绝经前女性的血清sE水平低于同年龄的男性个体。4.无论糖耐量如何,血清sE水平均与肥胖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年龄、SBP、DBP、TC、TG、LDL-c、WHR、FPG、P2hPG等无关。在NGT组,血清sE水平还与HDL-c呈负相关。在IGT组,血清sE水平还与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正相关。在T2DM组,血清sE水平除还与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正相关外,与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5.在NGT组,BMI和HDL-c是影响血清sE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在IGT组,只有HOMA-IR独立影响血清sE的水平。而在T2DM组,HbAlc、FIN、BMl分别对血清sE水平产生各自独立的影响。

卢晓颖[8](2020)在《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诸多并发症,其中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是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由于其发病率的不断增加,KD目前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但是至今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尚未找到能够预测KD患儿发生CA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生物学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oluble E selectin,s ES)与KD-CAL的相关性,评估s ES能否作为预测KD患儿发生CAL的早期敏感生物学标志物。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KD患儿6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2例,无冠状动脉扩张38例,另外选取同期因感染发热超过5天而住院的患儿30例及同期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在患儿发病的急性期(KD患儿在首次应用丙种球蛋白及抗凝药物前)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技术检测上述3组患儿血清s ES水平并分析,同时记录KD组患儿血WBC、PLT、HB、CRP、ESR、PCT、ALT、AST等数据。数据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中均可检测到s ES的表达。2.血清s ES在健康对照组、发热组、KD组表达水平呈增高趋势,且任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s ES在KD-CAL组较KD-NCAL组中表达水平亦显着增高(P<0.05)。3.s ES、WBC、PLT、HB、CRP、ESR、PCT、ALT、AST等指标与KD患儿发生CAL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得出:WBC、PLT、CRP及s ES表达水平增高与CAL的发生相关;而s ES与上述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 ES表达水平与PLT、PCT、CRP呈正相关,与HB呈负相关;s ES与WBC、ESR、ALT、AST无相关性。4.对观察指标单因素分析与KD患儿发生CAL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WBC、PLT、CRP、s ES等4项观察指标中,唯有血清s ES是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影响因素,且s ES每升高1ng/ml,其发生CAL的风险将增加1.393倍;同时对s ES水平与心血管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s ES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严重程度呈显着正相关。5.以s ES浓度为变量绘制ROC曲线,按照最大约登指数原则确定s ES在KD发展过程中诊断CAL的最佳截断值为97.840ng/ml,其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92.1%。结论:1.血清s ES在KD组、发热组、健康对照组中均有表达;2.血清s ES可以作为KD的生物学标志物,且表达水平超过最佳截断值越多发生CAL的可能性越大;3.血清s ES对于预测KD合并CAL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

王雪荣[9](2019)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死亡临床相关性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发病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CKD患者由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高脂血症等影响,并由于高磷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微炎症状态等发生率高,造成患者心血管疾病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心血管疾病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是尿毒症患者常见的血管病变,虽然研究报道CKD尤其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CAC的发生率高,但结果差异大。CKD患者CAC对预后影响报道不一。为了解CKD患者CAC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在第一部分探讨了CKD3-5期患者CAC的发生率和与传统危险因素及非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在第二部分针对第一部分CKD患者进行随访,探讨CAC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为更好了解CKD患者CAC发生率情况,及对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CVE)和死亡的影响,在本论文第三部分进行Meta分析。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收集在我院住院的290例CKD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score,CACS)。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资料。收集其中131例CKD3-5期患者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量患者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Gla蛋白(matrix Gla protein,MGP)水平,其中67例患者测量趋化素(chemerin)水平。探讨CKD3-5期患者CAC的发生率,并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AC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年龄对CAC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对其中276例CKD3-5期患者进行3-19个月电话随访,记录有无心血管事件,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我们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文献的时限截止到2018年07月,通过多种检索策略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对符合检索策略的文献进行分析。纳入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提取患者发生率数据,队列研究提取CKD患者基线CAC发生率数据。从文献中提取数据用来分析效应量(CAC发生率)及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因异质性高,随机效应模型被采用以分析CKD患者CAC的发生率,采用亚组分析及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探讨异质性的来源。纳入的队列研究需分析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相关性,提取CAC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CI,通过Meta分析了解CKD患者CAC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第-部分290例CKD患者中,168例CAC患者,122例非CAC患者。CAC的发生率为57.93%,其中透析患者CAC发生率达68.87%,非透析CKD3-5期患者CAC发生率为46.04%,透析患者CAC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透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C组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非钙化组,MGP水平低于非钙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CAC组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AC组和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重度CAC组MGP水平显着低于轻度CAC组和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CAC组患者chemerin水平低于非中重度CA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IL-6水平与NLR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330,P=0.001)。IL-6水平与年龄呈显着正相关(r=0.396,P<0.001),IL-6与MGP水平呈显着负相关(r=-0.319,P=0.002)。MGP与年龄呈显着负相关(r=-0.187,P=0.016)。MGP与NLR呈显着的负相关(r=-0.324,P=0.001)。MGP与白蛋白存在显着正相关(r=0.223,P=0.011)。在CACS(n=45)>0的患者中,chemerin与MGP呈正相关(r=0.326,P=0.028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磷血症、NLR、透析龄均是引起CAC的独立危险因素,IL-6水平增加也是CAC的危险因素。血MGP升高是CAC的保护因素。NLR诊断CA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95%CI 0.643-0.765,P<0.001),NLR联合年龄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 0.658-0.778,P<0.001)。第二部分完成随访CKD患者276例,其中48例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达17.39%。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中重度CAC显着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HR 7.250;95%CI3.192-16.470);高磷血症也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HR 3.198;95%CI2.026-5.049);高水平MGP是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素(HR 0.340;95%CI0.124-0.933)。第三部分Meta分析共纳入47篇文章,其中关于CAC发病率的文章38篇。CKD患者CAC的发病率高达60%(95%CI,53%-68%)。亚组分析发现,CKD分期,透析方式,种族,样本量,发表年限,研究类型均和研究的异质性有关(P<0.05)。单因素Meta回归分析发现,年龄(r=1.009,P=0.032)、透析龄(r=1.005,P=0.021)与CAC的发生率呈显着的正相关,但与男性比例无显着相关性(r=0.996,P=0.136)。CAC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共12篇,包括3篇与CAC发生率相同研究。与低CACS组相比,高CACS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着增加(HR 3.44;95%CI2.40–4.9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显着增加(HR 3.87;95%CI 2.06–7.26),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HR 2.09;95%CI 1.19-3.67)。结论:第一部分CKD3-5D期患者,CAC发生率高,达57.93%。年龄(≥50岁)、糖尿病、透析龄、血磷、IL-6、NLR是CAC的独立危险因素,高MGP是CAC的保护因素。NLR对CA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年龄、NLR相结合对CAC的预测价值更大。第二部分CKD患者在随访的3-19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17.39%。中重度CAC是CK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磷血症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低水平MGP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三部分Meta分析提示CKD患者CAC的发生率高达60%(95%CI 53-68%)。CAC与CKD患者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呈显着正相关性。但由于Meta分析异质性高,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仍是需要的,为探讨不同CKD分期患者CAC的发生率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临床指导和依据。

惠敏[10](2019)在《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全国多中心系统性硬化症临床队列,探讨疾病的基线特征、脏器受累危险因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通过建立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SSc-PAH)队列,探讨这一亚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同时寻找SSc及SSc-ILD诊断或病情评估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本研究旨在为SSc患者的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及全国153家结缔组织病诊治中心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SSc患者的基线及随访资料。首先通过横断面基线特征描述,探究中国SSc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纳入同时期录入EUSTAR数据库的SSc不合并相关脏器受累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SSc患者出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和肾危象的独立危险因素。从入选的SSc患者中筛选出经右心漂浮导管确诊的SSc-PAH患者,首先进行横断面基线资料分析,进一步与同期纳入EUSTAR数据库的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除外PAH的SSc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患者基线治疗方案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情况,筛选出未应用免疫抑制剂、单用MTX和单用CTX组,进行短期疗效评估。基础研究方面,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GAD1抗体、抗RPLP0抗体和抗MLYCD抗体在健康对照、SSc非ILD及SSc-ILD患者血清表达水平,结合临床资料,验证上述抗体与SSc及SSc-ILD诊断和疾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多中心队列共纳入2809例SSc患者。SSc队列研究部分:1、基线特征描述:多中心SSc患者中女性占比84.6%,基线年龄为46.6±13.2岁。肺间质病变为最常见的脏器受累表现,占比54.7%。Rodnan皮肤评分为6(0,48)分,基线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82.2%。2、危险因素研究结果:SSc患者发生LVD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皮肤评分(OR 1.053,95%CI 1.015-1.092),独立保护因素为起病年龄(OR0.952,95%CI 0.929-0.975,p<0.001。dcSSc(OR3.872,95%CI 1.169-12.822,p=0.027)、关节炎(OR 3.522,95%CI 1.088-11.403,p=0.036)、合并肺动脉高压(OR 7.005,95%CI 2.323-21.121,p=0.001)、PLT 减少(OR 1.452,95%CI 1.269-7.849,p=0.002为SSc患者发生SRC的独立危险因素。3、治疗观察分析结果:未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组SSc患者随访12个月肺功能各项指标无显着恶化;应用MTX作为单一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一氧化碳弥散量及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显着恶化;单用CTX作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组SSc-ILD患者,治疗12个月前后TLC及TLC/Pred有显着改善。SSc-PAH队列研究部分:1、基线特征研究:多中心SSc-PAH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90.4%,基线年龄为50.2±14.5,RHC早期诊断率为40.9%,平均肺动脉压为39.4±12.9mmHg,基线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83.1%,基线免疫抑制剂使用率为73.5%,基线靶向药物使用率为50.6%。2、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抗RNP抗体阳性(OR 5.925,95%CI 1.120-31.355)和 IgG 水平高(OR 1.811,95%CI 1.686-1.958)为 SSc 患者合并PAH的独立危险因素,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高(OR 0.947,95%CI 0.911-0.985)为SSc-PAH独立保护因素。基础研究部分:①抗GAD1抗体水平在SSc组与健康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②SSc组患者血清中抗RPLP0抗体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人群,以浓度>4.381 μ g/ml为界值诊断SSc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抗RPLP0抗体浓度较高组患者指/趾端溃疡比例显着较高。③抗MLYCD抗体在SSc-ILD、SSc-nonILD和健康对照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目前全国范围内最大的SSc队列,获得了疾病的基线特征及部分脏器受累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师应对具有左室舒张障碍(皮肤评分高)和肾危象(PLT减少、关节炎、dcSSc、肺动脉高压)高危因素的SSc患者通过进行早期筛查和监测,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CTX治疗SSc-ILD12个月可显着改善肺功能指标,而应用MTX治疗SSc皮肤病变时应警惕弥散功能下降。本研究同时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经RHC确诊的SSc-PAH队列,并探讨了这一亚型患者的基线特征和患病危险因素,对抗RNP抗体阳性、IgG水平高和弥散功能下降的SSc患者,应及时进行PAH亚临床期筛查,并定期监测,帮助患者尽早接受规范治疗,改善远期预后。SSc潜在的诊断标志物为抗RPLP0抗体,该抗体诊断界值为浓度>4.381 μg/ml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抗体滴度升高可能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本研究为SSc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风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及生物标志物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及房颤合并血栓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房颤合并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疾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颤合并血栓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2)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关的分子标记物
    1.3 分子标记物对糖尿病治疗的功效和副作用的评估和预测作用
第一章 血清铁代谢相关蛋白HAPTOGLOBIN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发病机制
        1.2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脏病变
        1.3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1.4 触珠蛋白
        1.5 触珠蛋白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2 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1.2 糖尿病肾脏病变的诊断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研究对象
        2.2 人体测量学指标的测定和临床资料收集
        2.2.1 身高的测量
        2.2.2 体重的测量
        2.2.3 血压的测量
        2.2.4 血清葡萄糖的测定
        2.2.5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2.6 血肌酐的测定
        2.2.7 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2.2.8 24小时尿液样本的采集
        2.2.9 尿白蛋白的测定
        2.2.10 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计算
        2.2.11 肝酶的检测
        2.2.12 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
        2.3 测定血清HP水平
        2.3.1 实验原理
        2.3.2 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
        2.3.3 实验准备
        2.3.4 实验步骤
        2.3.5 数据计算和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2.4.1 数据处理
        2.4.2 数据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基本临床特征
        3.2 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血清HP水平显着高于2 型糖尿病不伴糖尿病肾脏病变患者
        3.3 血清HP水平与各临床性状的相关性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血清铁代谢调控蛋白hepcidin影响减重代谢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
    1 绪论
        1.1 糖尿病的治疗
        1.2 减重代谢手术
        1.3 表观遗传学与减重代谢手术疗效
        1.4 减重代谢手术后并发症
        1.5 HEPCIDIN与铁稳态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建立肥胖合并2 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2.2.1 试剂和耗材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3 减重代谢手术
        2.3.1 试剂和耗材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3 术前准备
        2.3.4 Roux-en-Y胃旁路术
        2.3.5 袖状胃切除术
        2.3.6 假手术
        2.3.7 术中注意事项
        2.3.8 术后护理
        2.3.9 减重代谢手术批次
        2.4 代谢相关指标的检测
        2.4.1 试剂和耗材
        2.4.2 实验方法
        2.5 术后大鼠取材
        2.6 全血红细胞参数测定
        2.7 血清HEPCIDIN-25 浓度测定
        2.7.1 试剂和耗材
        2.7.2 仪器和设备
        2.7.3 血清样本制备
        2.7.4 检测原理
        2.7.5 实验前准备
        2.7.6 标准品的梯度稀释
        2.7.7 实验步骤
        2.7.8 数据分析
        2.8 血清铁状态测定
        2.9 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和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测定
        2.9.1 试剂和耗材
        2.9.2 仪器和设备
        2.9.3 检测原理
        2.9.4 实验前准备
        2.9.5 标准品的制备
        2.9.6 实验步骤
        2.9.7 注意事项
        2.10 总RNA的提取
        2.10.1 试剂和耗材
        2.10.2 仪器和设备
        2.10.3 实验步骤
        2.10.4 RNA质量检测
        2.10.5 RNA提取注意事项
        2.11 文库构建和测序
        2.11.1 试剂和耗材
        2.11.2 仪器和设备
        2.11.3 文库构建实验步骤
        2.11.4 RNA测序
        2.12 RNA-SEQ数据分析
        2.13 DNA甲基化分析
        2.13.1 DNA甲基化测定原理
        2.13.2 甲基化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大鼠肝脏组织DNA提取
        2.13.4 DNA重亚硫酸盐转化
        2.13.5 经重亚硫酸盐转化后的 DNA片段的 PCR扩增
        2.13.6 虾碱性磷酸酶反应
        2.13.7 Mass CLEAVE反应
        2.13.8 脱盐处理
        2.13.9 点样
        2.13.10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
        2.14 RNA逆转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2.14.1 大鼠肝脏组织RNA的提取
        2.14.2 去除基因组DNA
        2.14.3 RNA逆转录
        2.14.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1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肥胖合并T2DM大鼠经RYGB和 SG手术后体重和血糖均明显改善
        3.2 MBS术后代谢相关激素水平的变化
        3.3 MBS术后大鼠肝脏组织RNA-SEQ结果
        3.3.1 肝脏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
        3.3.2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3.4 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肝脏HAMP基因的表达量在MBS术后显着降低
        3.5 不同动物模型的肝脏组织中调控HEPCIDIN合成的基因表达变化
        3.6 QPCR验证HAMP基因在大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3.7 测定HAMP基因的蛋白产物HEPCIDIN-25在MBS术后的表达变化
        3.8 MBS术后大鼠肝脏HAMP基因启动子区的DNA甲基化变化
        3.9 MBS术后大鼠铁状态
        3.10 MBS术后大鼠的系统炎症状态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ngⅡ与P-选择素的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入选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1.3 研究对象
        1.1.4 研究方法
        1.1.5 相关诊断标准、定义
        1.1.6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低AngⅡ组和高AngⅡ组资料的分析
        1.2.2 低P-选择素组和高P-选择素组资料的分析
        1.2.3 不同AngⅡ和 P-选择素组资料的分析
        1.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2.5 P-选择素和AngⅡ的相关性分析
    1.3 讨论
        1.3.1 P-选择素与心血管危险因素
        1.3.2 P-选择素、AngⅡ与 ABPM、血压形态
        1.3.3 P-选择素、AngⅡ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1.3.4 P-选择素与AngⅡ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P-选择素、AngⅡ的研究进展
    2.1 P-选择素
        2.1.1 P-选择素的结构
        2.1.2 可溶性P-选择素
        2.1.3 P选择素的标记
        2.1.4 P-选择素与高血压
        2.1.5 P-选择素与动脉粥样硬化
        2.1.6 P-选择素与炎症
        2.1.7 P-选择素与心血管疾病
        2.1.8 P-选择素与静脉血栓
        2.1.9 P-选择素与高强度急性运动
    2.2 AngⅡ
        2.2.1 AngⅡ与血小板
        2.2.2 AngⅡ与高血压
        2.2.3 AngⅡ与心血管疾病
        2.2.4 AngⅡ与肥胖
    参考文献
附录A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B 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Fe代谢与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及Fe3O4纳米酶促神经分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Fe代谢与老年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方法
        1.2.1 病例与分组
        1.2.2 实验步骤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3.1 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1.3.2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
        1.3.3 两组患者铁代谢水平比较
        1.3.4 危险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3.5 MCI组各证型人数分布
        1.3.6 MCI组各证型中医证候积分与MoCA评分比较
        1.3.7 MCI组各证型之间铁代谢指标比较
    1.4 讨论
第2章 Fe_3O_4纳米酶促进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神经母细胞分化机制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小鼠脑组织中铁含量测定
        2.3.2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DG区DCX阳性神经母细胞数目的影响
        2.3.3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DG区神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2.3.4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DG区PECAM-1表达的影响
        2.3.5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区抗氧化酶标记蛋白表达的影响
        2.3.6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区血脑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3.7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2.3.8 PEG-Fe_3O_4纳米酶对衰老小鼠海马区自噬水平的影响
    2.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附录二 BADL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
综述: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资料收集
        1.1.6 实验室检测
        1.1.7 数据收集处理程序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CAP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2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的关系分析
        1.2.3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1.2.4 PSI评分、NLR、PA评估CAP预后的界值筛选
        1.2.5 PSI评分、NLR、PA 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效果分析
        1.2.6 联合试验
    1.3 讨论
        1.3.1 评分系统
        1.3.2 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
        1.3.3 生物标志物: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 PA)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2.1 降钙素原
    2.2 C反应蛋白
    2.3 炎性细胞因子
    2.4 肾上腺髓质素
    2.5 利钠肽
    2.6 和肽素
    2.7 皮质醇
    2.8 D-二聚体
    2.9 血红蛋白
    2.10 乳酸
    2.11 红细胞分布宽度
    2.12 维生素D
    2.13 甲壳质酶蛋白40
    2.14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2.15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2.16 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
    2.17 晚期糖化产物受体
    2.18 肺表面活性蛋白D
    2.19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20 脂蛋白 a
    2.21 趋化因子配体 18
    2.22 过氧化脂质
    2.23 可溶性 E-选择素
    2.24 颗粒蛋白前体
    2.25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2.26 酸性鞘磷脂酶
    2.27 1-磷酸鞘氨醇
    2.28 炎性小体和抗菌肽
    2.29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肺炎严重指数评分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5]:
        1.2.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4组研究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比较
    2.2 4组患者血糖指标比较情况
    2.3 4组患者血脂指标比较情况
    2.4 4组患者胰岛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情况
    2.5 4组患者血清s P-选择素、s E-选择素水平比较情况
    2.6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7)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水平比较及与诸因素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8)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川崎病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死亡临床相关性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CKD患者CAC发生率及与非CAC组相关指标比较
        3.3 IL-6、MGP、趋化素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3.4 CAC影响因素分析
        3.5 NLR对 CAC的诊断效能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收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与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相关性Meta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Meta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2.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方法
        2.4 检索策略
        2.5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文章的筛选和质量评价
        3.2 CKD患者CAC的发生率
        3.3 CKD患者CAC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移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系统性硬化症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
    前言
    1.1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基线特征
    1.2 系统性硬化症患者重要脏器受累的危险因素研究
    1.3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间质病患者的治疗观察分析
    小结
2.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的全国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
    前言
    2.1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基线特征研究
    2.2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危险因素研究
    小结
3. 系统性硬化症的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
    前言
    3.1 系统性硬化症及相关肺间质病的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1 参与全国多中心系统性硬化症队列研究中心列表
附录2 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系统性硬化症分类标准
附录3 2013年ACR/EULAR系统性硬化症分类标准

四、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P-选择素与房颤合并血栓的关联研究及房颤血栓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D]. 马晓芸.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铁代谢相关蛋白影响糖尿病肾脏病变和代谢手术后铁缺乏的机制研究[D]. 黄叶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ngⅡ与P-选择素的水平分析[D]. 郑博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Fe代谢与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相关性及Fe3O4纳米酶促神经分化机制研究[D]. 高满满. 扬州大学, 2020(04)
  • [5]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张海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血清sP-selectin、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 郭毅飞,李雪锋,曾玉琴,蔡俊玮,李敏. 河北医药, 2018(03)
  • [7]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的水平比较及与诸因素的相关性[D]. 吕邵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8]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卢晓颖.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慢性肾脏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与心血管事件、死亡临床相关性研究及Meta分析[D]. 王雪荣.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10]系统性硬化症的临床队列与相关肺间质病生物标志物验证研究[D]. 惠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与血压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