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饲料喂鱼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配合饲料喂鱼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一、配合饲料喂鱼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吴盛杰[1](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顾朔硕[2](2019)在《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201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30亿斤,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产量大、分布广,但由于技术、环境等诸多原因,哈尔滨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5℃),纤维素降解慢,秸秆利用不充分,大量秸秆被露天焚烧,造成秸秆烧过的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大气严重污染,同时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本文大量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为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测算与评价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阐明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等秸秆综合利用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针对哈尔滨市设计出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分析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阐释,得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堆放场地难落实、机械设备不充足适用、市场培育不充分、管理不精细等,其中,既有客观说明,也有论断和剖析。此后,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对影响秸秆综合利用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分析。本文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并重,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从思路、原则、目标和战略基点等方面对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进行总体设计并提出“1+1+X”的模式设计。最后,针对构建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建议。

唐桂梅[3](2017)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理性的城市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催生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得到身心再生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倾向,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引导未来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农业公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广大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业公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平台,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端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单元,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按照功能和特性的不同将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分为植物、动物、山、石、建筑和水等资源类型;从资源特点、农业生产内容、功能特点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类型;从规划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实施的技术手段。(3)面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导致的农村生态危机,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指导,提出两种农业公园规划新模式,即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以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4)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实际,提出农业生产为本、形式丰富多样、农耕文化为魂、功能叠加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公园规划策略。围绕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前期论证体系、项目策划体系、基础配套体系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农业公园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公园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体系,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将农业公园分为地文风貌型、农业生产型、艺术人文型以及复合型四种类型,其目的是指导农业公园规划项目的方案提升和修编,确定农业公园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做到分步开发和有序实施,对已建成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评价分级,指导农业公园以及同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能够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的提出以及农业公园规划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期望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成为农业公园规划技术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农业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蔡晨龙[4](2017)在《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全球性危机也日益显着。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各种规模的养殖场数量大幅增加,而粪污肆意处理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本文对惠州市畜牧业养殖模式和技术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有效解决惠州市规模养殖场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同时又能使养殖废弃物转化成能源,即对养殖场废弃物进行低成本、高效率、生态环保等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文选取惠州市博罗县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的养猪场、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养鸡场、源茵生态园和惠州兴牧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等规模化养殖的典型案例,研究其循环利用的模式,如何运行及其关键技术,分析其在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方法。本文研究发现,所调查的四家公司均建有污水处理设备和沼气发电等设备,建有较为成熟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虽然投入成本均在200万元以上,2年左右即可收回成本。惠州市博罗县泰美畜牧有限公司养猪场“猪-沼-电-肥”模式,形成日处理污水600 m3,日产沼气2000 m3,通过沼气发电自用、冬季猪舍保温、员工生活,每年可节约能源30多万元;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养鸡场“鸡-沼-电-蝇蛆蛋白”模式,年产沼气8.64万m3,年可发电22.46万kW·h,年产优质有机沼肥1080 t、沼液21600 t,年降低污水排放43200 t,处理鸡粪5400 t;源茵生态园和惠州兴牧畜牧有限公司采用“畜禽—沼—鱼—果蔬”模式,日产沼气2000多m3,通过两台发电机,每日可发电约3000 kW·h。兴牧畜牧有限公司以往每个月电费要10万元,现在每年可节省电费约90万元;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如用来冲洗猪场,每年可节省水费约30万元;沼气池水渣分离后,用沼渣制作的蔬果复合肥料,每年也可以卖到数万元。以上四个案例均显示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均带来了良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调查同时发现,每家公司在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及其技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资源转化率并不高,设备的维护工作较繁琐及改造过程费时费力,使用寿命有待提高。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这条路上,养殖户们逐渐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不断改进使循环模式高效运行。最后,本文综合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方法,相信随着技术的改善,技术人员的努力,以及政府的扶助,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充分发挥其环境和经济效益。

钱月琴[5](2016)在《苏州市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循环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农业活动重构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化、可持续化,消除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生态循环农业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了解国内外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农业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技术体系、系统结构,以及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本文以江苏省黄埭镇为例,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证研究法以及经验总结法,立足其农业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禀赋以及经济技术基础,针对其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并总结了适合黄埭镇的“创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等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使原有系统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鸡—草—肥—林(果)”生态循环新模式,并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结构体系与技术体系的分析,验证了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根据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其发展的总体战略,并确定了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具体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确保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从而推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韩成英[6](2016)在《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大约会产生30亿吨畜禽粪便和大约7亿吨的作物秸秆1。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农户将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当做废弃物来处理,对于作物秸秆,往往直接丢弃或就地焚烧,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的现象较为普遍,不仅污染空气,还会传播致病菌,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同时,粗放的处理方式还造成农业废弃物中大量有机物质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农户是农业生态环境行为的主体,是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主力军,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价值评判决定其参与意愿,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关键作用。由于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之资源化利用能力相对不足,使这些宝贵的资源被当作垃圾处理或丢弃。更糟糕的是,这些农业废弃物直接丢弃会污染水体、污染空气、传播病菌、危害农田生态环境、最终还会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需要转变农户农业废弃物处理观念,提高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降低感知风险,重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价值,调动农户生态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大力培育和形成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意愿和行为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本文以湖北省和重庆市的815个有效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以感知价值相关理论为基础,主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基于感知价值的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开展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利用潜力和主要利用方式;提炼和开发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与利益和感知风险的测量维度和测量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方法探讨了农户在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因素权衡下,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资源化意愿与资源化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构建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因素模型、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整体模型;厘清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进而对两个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基于研究结果,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政府、企业、农户三个方面提出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水平低,资源化行为低于意愿。大多数被调查样本农户能够认识到农业废物的资源价值,认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是有价值的,这说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有潜在积极性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的感知水平来看,感知价值的均值为1.2037,说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的总体水平并不高。同时,研究显示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均值要高于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农户存在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是基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的权衡。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感知基本利益、感知生态利益、感知社会利益;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同样可以概括为三个维度: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情境风险。(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的三个维度对农户农业废弃物总体感知利益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社会利益(FPSB)>感知基本利益(FPBB)>感知生态利益(FPEB),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70、0.65、0.61。具体来讲,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社会利益的社会认可方面感知最高,责任分担和特殊待遇感知次之;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基本利益的资源性方面的因素感知较高,经济性方面的因素感知较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利益的环保性利益感知最高,安全性利益和健康性利益感知次之。这同时也反映出,农户对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的安全风险认识不到位。(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的三个维度对农户农业废弃物总体感知风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感知心理风险(FPPR)>感知情境风险(FPSR)>感知经济风险(FPER),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76、0.61、0.46。具体来讲,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心理风险的知识风险和时间风险方面感知较高,空间风险方面的感知次之;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情境风险的设施技术方面的因素感知较高,政策情境和群体压力方面的因素感知次之,行为后果方面的因素感知最低。这同时也反映出,农户对农业废弃物面源污染后果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经济风险的机会成本风险感知较高,货币风险和效益风险感知次之。这与调研中大多数样本农户认为“与其花时间处理农业废弃物,不如外出打工更赚钱”一致,反映出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5)农户资源化感知价值通过资源化意愿间接影响其资源化行为。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FPV)对其资源化行为(FRB)产生正相关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估计值为0.203,间接效应估计值为0.034。说明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直接或通过其资源化意愿间接影响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6)感知利益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影响高于感知风险。就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而言,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效应为0.471,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的影响效应为-0.229。这说明农户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高于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意愿的影响。换句话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高的农户往往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就高。因此,提高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有利于提高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程度。(7)感知风险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高于感知利益。就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而言,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360,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效应为-0.384。这说明,在农户真正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时,感知风险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要大于感知利益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8)激励型政策对农户资源化意愿-行为的影响高于约束型政策。激励型政策(Motivational Policy)为正向调节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FRI)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FRB)路径影响的调节变量,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激励型政策比约束型政策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行为的影响更显着。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适当采取激励型政策措施。为促进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引导,组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术培训,制定有利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政策,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企业应积极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提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载体与技术支持,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拓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渠道,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价值,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农户应提高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感知水平,降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风险感知水平,发挥农户的主体主导作用,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总体来说,本文基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定量研究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感知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探索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对其资源化利用意愿-行为的影响,选题具有一定探索性;本研究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分析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研究中,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此外,本文开发设计了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测量量表和测量模型,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创新性。

何郑涛[7](2016)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研究 ——基于四川重庆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调研》文中认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逐步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资源、物质、能量等环流的有效途径。国家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用循环经济推动家庭农场,能有效缓解农业生产与环境资源的矛盾,吸引农村青壮年发展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及增加农民收入。据2013年家庭农场统计数据反映,养殖型家庭农场占家庭农场总数50%以上。随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养殖型家庭农场对农村经济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对废弃物处理不当,农场的规模养殖也给农村环境资源带来较大压力。基于农村环境保护及资源的有效利用,本论文拟对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确定机制进行探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规模养殖型农场的适度规模,以期能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分别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应用、畜禽规模养殖与环境、农业经营适度规模的确定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发展历程,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借助调研数据分析了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现状及问题,数据显示多数养殖型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已有明显的循环经济意识。虽然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已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基础。农场规模养殖对环境仍然有较大压力,许多农场存在一定程度的超环境承载力排放;规模不适度经营及农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当前发展农场经济和保护环境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也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从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条件、内驱力和外制力等三方面分析了农场发展的基础。基于外制力和内驱力对发展条件——适度规模的关键作用,运用外部性理论分析了外部环境成本最低时对适度规模的确定;考虑理性经济人假设并结合利润最大化理论,探究了规模在利润最大时对适度规模的确定;运用耦合及耗散等系统理论,分析了养殖型家庭农场在外部环境成本最低及综合利润率最高时选择适度规模的约束性条件,即农场内外子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或农场外制力和内驱力相互均衡时。为探究适度规模的验证工具,本文分析了农场处于适度经营规模的生产经营表征;基于以上分析探究了在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生成机制。运用农场调研数据,本文分别研究基于外部环境成本最小和农场综合利润率最高时的最佳规模,且该规模对约束性条件的满足。再结合适度规模下的农场经营表征,测算了农场资源损失和绿色效率以验证所确定规模的适度性。为进一步研究适度规模的确定机制,本文分别对影响外部环境成本变化和农场综合利润率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实现路径的选择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农场经营者与传统农户相比,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且平均年龄降低,趋于青年化;种养结合和渔猪业结合模式成为养殖型家庭农场循环经营的主要模式;许多农场虽然采用了一些循环技术处理废弃物并利用资源,但不适度的规模养殖活动仍对环境有较大压力。农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综合水平评价值为0.55以下,处于初中级发展水平,但随着规模的增长,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环境影响和农场经营利润是农场经营者进行养殖规模选择时主要考虑点,农场生产经营子系统与环境资源子系统能否动态平衡是决定养殖型家庭农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2)理论分析适度规模是家庭农场的发展条件,内驱力与外制力共同作用是农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利润最大化为养殖型家庭农场内驱力,外部环境影响及环境规制为其外部约束力。农场在内驱力和外制力共同作用下确定最佳规模,并得以发展。外部环境成本最低时的规模,是环境所允许的农场发展的最佳规模。综合利润率最大时是农场在内驱力作用下的最佳规模。农场环境资源子系统及生产经营子系统动态平衡是最佳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表征为低资源损失及高绿色效率表征,这成为验证农场规模适度性的新方法。(3)外部环境成本是负外部性内部化进程的指示器。分别从水、土壤及空气污染等三方面核算外部环境成本。水污染环境成本均值线随规模的增加而下行;499头以下的小规模农场,土壤外部环境成本比较高,500头到999头中型规模的农场在图上的估算面积最小,均值也低,超过1000头的大型农场的土壤外部环境成本逐渐升高。中小规模的农场空气污染外部环境成本呈缓慢增长,速率低于其他规模。而农场单位外部环境成本最低的规模为500-999头即中规模。通过理论假设及实证分析,外部环境成本与文化程度、环境制度执行力、物质能量利用级次、农场污染物消纳能力、环保补贴、技术水平呈显着负相关关系。(4)农场能否获得最大综合利润是规模选择的关键因素。规模在500-999头的中型农场平均综合利润率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回归性分析得知剩余财富率、节约肥料费、养殖技能了解、沼气容积和污水利用率与利润率呈正相关关系。(5)规模的适度性还需要满足农场持续发展条件即环境与生产两个子系统动态平衡。500-999头规模的中型农场发展的加速度接近于1,均值夹角度数为45度左右,资源环境和农场经营两个子系统的发展加速度几乎相等,即两系统处于近动态平衡阶段,两个子系统达到均衡发展,即中型规模满足适度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6)粪尿及其处理物资源损失的振荡幅度随着规模增大而增大。500头以下小规模农场,病死猪比例较高,500-999头中等规模的农场,病死猪损失相对较低。由废气引起的资源损失量与规模呈现非线性关系的增大。不同规模类型的农场单位生猪资源损失均值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规模在300-499头的农场每头生猪资源损失均值最高,其次为1500头以上规模的农场,规模在500-999头的农场单位资源损失均值最低。从生猪绿色效率来看,500-999头规模的农场,其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是最高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实现路径:(1)通过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提高经营者整体素质,向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增强环境制度执行力度,建立多维一体的循环经营体系,提高环保补贴,增强农场污染消纳能力等途径严格控制外部环境成本上升。(2)节约农场生产资源,减少资源损失,增加收益,提高农场综合利润率。(3)运用生态学规律处理环境与生产的关系,促进农场生产经营子系统与环境资源子系统动态平衡。(4)完善系统信息反馈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科学化适度规模选择。

商登珲[8](2015)在《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生产链日益复杂,国内频繁发生“黑心油”、“福喜肉”等影响恶劣、危害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该类事件不仅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健康,更引发深刻的食品安全信任危机,暴露出食品安全信息供给不足、公开低效、监督缺失等问题。换言之,随着食品安全危机的愈演愈烈,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正逐步由单一的价格需求转向综合的信息需求,因而对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之需求也更加迫切。然而,由于食品生产模式的不断更新,传统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在采集方法、处理模式等方面运行不佳;由于信息公开制度设计的不足,传统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面临着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等现实需求;基于同样的道理,对消费者知情权、参与权的保障也亟需信息反馈制度的建立。因此,传统食品安全信息制度在运行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在信息共享制度构建上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也成为本文构思和论证的起点。对食品安全信息共享问题的研究,需要建立在成熟、缜密的逻辑之上:共享制度的价值分析→共享制度构建的现实困境→共享制度的构建路径。首先,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明确共享制度的制度价值和必要性;其次,制度建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因而要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全面分析;再次,在深入分析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采集、公开和监督三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及其制度内涵。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价值分析。主要介绍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制度价值和必要性。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在保障信息供给、完善制度设计及弥补监督空白等方面的制度功能,明晰食品安全共享制度在秩序、效率和公平方面的价值取向,进而阐明在食品安全形势愈发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该制度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构建该制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现实困境。当前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低效的主要问题在于采集制度整体滞后、公开制度运行低效以及监督制度的缺失。具言之,采集制度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采集主体不明、采集方式落后、风险评估制度缺位以及信息档案制度的缺失;公开制度运行低效主要源于公开主体的交叉和公开模式双向低效两个方面;个人监督的缺失和社会监督的缺位共同构成反馈制度缺失的桎梏。第三部分:重构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食品安全信息供给问题是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首要问题。通过重构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明确、统一食品安全信息采集主体问题,完善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档案制度、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等内容问题,并科之以法律责任,最终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四部分: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是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能否高效公开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的成败。唯有明确普遍的原则指导、建立相对统一的主体机构、制定清晰的公开机制(包括:信息处理制度、内部流通制度和对外公开制度),并科之以法律责任,最终实现食品安全信息的高效公开。第五部分: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监督制度的缺位不仅使食品安全信息共享落入单向传播的信息困境,而且诱发政府失灵困境,严重影响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有效运行与推进。从制度监督实效出发,借鉴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型”中的信息反馈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制度,引入个人反馈制度和第三部门反馈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参与权,确保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稳定、高效运行。

吕少德(Lyu Shaode)[9](2015)在《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文中认为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农民收入的现状、问题和增收对策做了系统的分析,但从农户资源配置的微观视角对该问题所做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梳理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针对中国实际提出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假说;然后基于作者对一个具有较广泛代表性的普通产粮村的逐户调查,做村庄个案分析,用统计回归等分析方法,分析该村165户农户2012年生产和收入的截面数据,检验农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最后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提出理论解释和改进思路。根据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合理的具体标准是供需平衡和劳动耗费最少。本文假定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是其家庭纯收入最大化。由于当前中国农户处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夹缝中,面临各种复杂的矛盾,其资源配置效率很难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很难达到最大化。对案例村庄的实证分析表明,从劳动耗费最少的标准看,农户农业生产中资金和劳动力投入过多,存在浪费;从供需平衡的标准看,粮食生产在政府价格支持政策下能较好地对接需求,而蔬菜生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波动剧烈,常造成资源浪费。总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效率未达到最优,因此其收入也未能最大化。理论分析表明,在中国当前的大转型时期,农户的资源配置方式具备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属性,其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并不适应,因此很难使其资源配置达到最合理的水平。具体而言,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自然因素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先进的生产力要求;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市场因素相较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亦显得落后,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农户资源配置方式中的计划因素则未能及时发展完善并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进农户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思路是按照典型示范、农民自愿、政府扶持的原则推进农民合作化,同时加强政府对农业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王璐[10](2014)在《中国油菜产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践证明,农业成为我国加入WTO以来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因此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并将粮食安全一直作为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中之重,但我国的粮食自给已经得到基本保障,而食用植物油的战略安全隐患已经悄然降临,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油料作物大豆在国外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节节败退,大豆产业逐渐萎缩。我国97家大型的大豆加工企业中已经有64家具有外资背景,占总股本的66%,其实际加工能力已经占到国内总实际加工能力的85%,我国大豆进口货源的80%控制在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ABCD)四大粮商和丰益国际手中。这些外资企业甚至企图控制豆粕、菜籽粕等蛋白质饲料原料的加工,进军我国饲料行业。大豆遭遇的危机,引起了各界对我国油脂油料产业安全的广泛关注,大豆“不设防”的悲剧,也引发了学者们对大豆悲剧是否会在其他油料品种上重演的担忧。此时,油菜作为我国除大豆之外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其产业安全问题摆在了油脂油料产业安全问题的前沿。本文基于这一现实背景,试图对建国以来我国油菜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各省油菜产业的演变历程进行回顾,总结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过程和当前面临的安全形势;通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我国油菜产业的“安全度”和各省油菜产业的“安全度”分别进行了估算,对我国未来八年的油菜产业“安全度”进行了预测;针对当前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油菜产品的大量进口问题,结合大豆“沦陷”的惨痛教训,产品的大量进口易导致产业“定价权”的缺失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四步骤评价法判断了我国油菜产业的“定价权”是否缺失;本文认为在当前我国油菜产业“不安全”的状态下,依靠产业自身的发展来改善产业安全已经不现实,此时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护成为我国油菜产业不彻底重蹈大豆覆辙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在对近年来我国油菜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讨论了这些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借鉴各国维护油料产业安全的经验,最终对我国政府保护油菜产业、提升油菜产业安全度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每个部分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研究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采取的研究方法;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与评价,对产业安全的理论渊源、国内外有关产业安全和油菜产业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述评。第三章是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介绍了我国油菜产业在生产、加工、消费、贸易方面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是怎样逐渐产生并得到重视的;总结了当前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的四大隐患。第四章是我国油菜产业安全(度)的实证评估与预测,构建了含有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1985-2012年的取值,用灰色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对各指标2013-2020年的取值进行了预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1985-2020年我国的油菜产业安全度进行了量化估算与预测,并将两种估算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第五章是我国油菜产业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分析,对比了我国14个主产省的油菜产业在生产、加工、消费、流通、贸易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油菜产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的对油菜产业安全的不利影响。第六章是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实证评估与聚类分析,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度)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4个主产省在2003-2012年的油菜产业安全水平进行了量化估算与聚类。第七章是我国油菜产业定价权缺失问题判断,设定了判断定价权是否缺失的四个步骤,对我国油菜产品是否存在定价权缺失问题进行了验证,具体分析了产品进口量与进口价格、国际价格的关系,进口价格波动与世界供给盈余量的关系,进口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动态比价,我国菜籽油现货价格、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籽油期货价格、加拿大商品交易所油菜籽期货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第八章是我国油菜产业政策梳理与主要国家经验借鉴,总结了1990-2013年国家涉及油菜产业的64份文件在油菜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品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出了部分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7个国家的油料支持政策,并提出了经验借鉴。第九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文章主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从9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985-2012年我国油菜产业安全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预测在2013-2018年问油菜产业安全程度较2012年有所改善,但到2019年和2020年油菜产业安全程度再次降到2012年之下;按照百分制得分来给油菜产业安全水平进行打分的话,如果100分是完全的不安全,则2012年油菜产业安全得分是73.01分,2020年得分是73.80分,均处于“不安全”状态,如果A级是安全、D级是危机的话,则我国油菜产业安全等级为C;2003-2012年14个主产省的油菜产业安全度存在波动,多数省份安全度差异不显着;我国油菜产业存在产品定价权缺失问题,我国不具有独立的国际定价权,加拿大仍然是油菜产品的国际价格中心,产品大量进口下我国油菜产业安全容易遭受来自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

二、配合饲料喂鱼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合饲料喂鱼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2)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的界定
    2.2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
        2.2.1 哈尔滨市秸秆资源总体情况
        2.2.2 哈尔滨市秸秆资源利用情况
        2.2.3 哈尔滨市针对秸秆综合利用现行政策
        2.2.4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分析评估
    2.3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存在问题
        2.3.1 农民缺乏思想认识
        2.3.2 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
        2.3.3 堆放场地难落实
        2.3.4 机械设备不充足适用
        2.3.5 市场培育不充分
        2.3.6 管理不精细
    2.4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性因素分析
        2.4.1 缺乏上下互动的组织协调机构
        2.4.2 缺乏科学可行的指导规划
        2.4.3 缺乏实际的政府补助和科技奖励
        2.4.4 缺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2.5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性因素分析
        2.5.1 秸秆收集、运输和贮存问题有待解决
        2.5.2 秸秆资源化利用过程中存在装备技术瓶颈
        2.5.3 研发投入资金缺口较大
        2.5.4 成本问题制约转化
    2.6 制约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性因素分析
        2.6.1 缺少大项目牵动
        2.6.2 秸秆综合利用市场不成熟
        2.6.3 秸秆资源用途单一
        2.6.4 秸秆产品无明显价格优势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秸秆综合利用的经验借鉴与模式设计
    3.1 发达国家秸秆综合利用主导方式
        3.1.1 秸秆直接还田
        3.1.2 秸秆养畜过腹还田
        3.1.3 “秸—(畜)—沼—肥”循环利用模式
    3.2 发达国家秸秆综合利用辅助方式
        3.2.1 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
        3.2.2 秸秆发电
        3.2.3 秸秆乙醇
        3.2.4 秸秆成型燃料
        3.2.5 秸秆板材
        3.2.6 秸秆建筑
    3.3 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设计
        3.3.1 主要目标
        3.3.2 基本原则
        3.3.3 模式选择
        3.3.4 重点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和保障条件
    4.1 充分发挥政府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1.1 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相关政策
        4.1.2 合理布局规划秸秆产业
        4.1.3 对秸秆利用企业和农民实行以奖代补
        4.1.4 建立秸秆回收循环体系
        4.1.5 建立成果转化机制
    4.2 充分发挥市场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2.1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4.2.2 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4.2.3 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
    4.3 充分发挥科技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积极作用
        4.3.1 提高秸秆利用技术装备水平
        4.3.2 依靠科技突破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瓶颈
        4.3.3 推广农业机械应用积极推行秸秆离田
    4.4 以秸秆综合利用为契机推进黑土地保护立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3)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乡村资源与环境危机突出
        1.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病”
        1.1.3 社会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农业公园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1.3.2 农业公园研究进展
        1.3.3 我国农村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3.4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公园关联性分析
        1.3.5 其他规划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休闲农业项目现状调研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方法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2.2.1 园区的基本情况
        2.2.2 游客的基本情况
    2.3 调查样本典型特征分析
        2.3.1 景观风貌呈现
        2.3.2 乡土文化表达
        2.3.3 项目产业特色
        2.3.4 生态安全分析
        2.3.5 园区功能布局
        2.3.6 综合配套服务
第三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3.1 农业公园的内涵和资源分类
        3.1.1 农业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3.1.2 农业、休闲农业、公园与农业公园
        3.1.3 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设分类
        3.1.4 农业公园规划及生产实施技术手段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发展战略
        3.2.1 农业生产为本:物质基础及产业环境
        3.2.2 形态丰富多样: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3.2.3 农耕文化为魂:记忆和乡愁的承载
        3.2.4 功能叠加拓展:农业与公园功能衍生
        3.2.5 产业融合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3.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创新规划模式
        3.3.1 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
        3.3.2 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
        3.3.3 案例分析——以金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为例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产业规划体系
        3.4.1 农业公园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调查与分析
        3.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项目策划体系
        3.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基础配套体系
        3.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沙市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
    4.1 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的特色与理念
        4.1.1 规划流程特色
        4.1.2 项目规划理念
    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期论证体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4.2.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4.2.2 生态资源与现场调查
    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策划体系:景观多样与产业融合
        4.3.1 规划目标
        4.3.2 项目布局
        4.3.3 产业发展
        4.3.4 效益分析
    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产业配套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
        4.4.1 农业生产规划
        4.4.2 旅游产业规划
        4.4.3 景观风貌控制
        4.4.4 植物景观规划
        4.4.5 场地竖向规划
        4.4.6 交通游线规划
        4.4.7 土地利用规划
        4.4.8 生态保护规划
        4.4.9 其他配套建设
    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后评价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讨论
    5.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附录2 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4)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世界畜牧养殖概况
    1.2 国内畜牧养殖模式发展形势
    1.3 国内外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及其关键技术
    1.4 调查目的及意义
2 调查区概况与方法
    2.1 惠州自然条件
    2.2 惠州畜牧养殖业概况
    2.3 惠州市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现状
    2.4 调查方法
3 惠州市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3.1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简介
    3.2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沼气、沼液、沼渣和农用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
    3.3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关键技术
        3.3.1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技术
        3.3.2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减量化措施及技术
        3.3.3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无害化处理措施及技术
        3.3.4 泰美畜牧有限公司资源化处理措施及技术
    3.4 泰美生态循环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体会
4 广东金种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4.1 广东金种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公司污水、病死鸡无害化处理系统
    4.3 公司鸡粪生产蝇蛆昆虫蛋白系统
5 惠州市源茵生态园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5.1 惠州市源茵生态园概况
    5.2 源茵生态农业示范园―畜禽—沼—鱼—果蔬‖综合循环利用模式
6 惠州市兴牧畜牧公司生态循环利用模式与技术调查
    6.1 惠州市兴牧畜牧公司简介
    6.2 兴牧畜牧公司自主研发的规模化猪场污水处理系统
7 调查结果总结
    7.1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的适用性
    7.2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投资预算
    7.3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优缺点分析
    7.4 不同生态循环模式环保效益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惠州市不同养殖场生态循环模式分析
        8.1.2 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8.2 结论
        8.2.1 惠州市畜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
        8.2.2 惠州市畜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9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苏州市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1.2.2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循环农业理论基础
    2.1 生态循环农业概念内涵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农业理论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2.5 系统论理论
    2.6 资源经济学理论
    2.7 三种生产理论
    2.8 生态农业理论
    2.9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0 农业区位理论
第三章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概况
    3.1 黄埭镇发展农业经济历程与现状
    3.2 黄埭镇生态农业循环发展基础
        3.2.1 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地理区位
        3.2.2 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的政治环境
        3.2.3 发展生态农业的经济基础
        3.2.4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社会共识
    3.3 黄埭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SWOT分析
        3.3.1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机遇(opportunity)
        3.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威胁(threat)
        3.3.3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strength)
        3.3.4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劣势(weakness)
第四章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4.1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4.1.1 创意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4.1.2 立体复合循环模式
        4.1.3 以畜禽粪便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4.1.4 种养加功能复合模式
        4.1.5 以秸秆为纽带的循环模式
        4.1.6 其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4.2 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
    4.3 生态循环农业的结构体系
第五章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5.1 总体战略
        5.1.1 发展定位
        5.1.2 指导思想
        5.1.3 发展原则
        5.1.4 发展理念
        5.1.5 发展目标
    5.2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
    5.3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5.3.1 现代农业产业
        5.3.2 农业生态产业
        5.3.3 健康食品精深加工业
        5.3.4 拓展产业—水乡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产业
        5.3.5 辅助产业—综合管理与物流服务产业
    5.4 发展任务
        5.4.1 聚集融合创新要素
        5.4.2 促进企业创新成长
        5.4.3 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5.4.4 开展高端城区建设
        5.4.5 加强开放创新合作
        5.4.6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第六章 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6.1 创建学习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6.2 创新各项政策支撑体系
    6.3 建立科技产业化创新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
    6.4 推动建设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的科学化、规模化
    6.5 建立完善保障措施
    6.6 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
        6.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6.2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3.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方式和实现途径研究
        1.3.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碳排放及生态补偿
        1.3.5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户环境行为研究
        1.3.6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主要的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废弃物
        2.1.2 资源化行为
        2.1.3 资源化感知价值
        2.1.4 资源化感知利益
        2.1.5 资源化感知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感知价值理论
        2.2.2 感知利益理论
        2.2.3 感知风险理论
        2.2.4 环境行为理论
        2.2.5 循环经济理论
        2.2.6 资源价值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假说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说
        3.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影响因素
        3.1.2 感知价值对农户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影响
        3.1.3 感知价值对农户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
        3.1.4 废弃物资源化意愿对其资源化行为的影响
    3.2 模型构建
        3.2.1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构成维度
        3.2.2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构成维度
        3.2.3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模型
        3.2.4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整体模型
    3.3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与调查研究
    4.1 问卷设计
        4.1.1 感知价值量表开发的一般规律和过程
        4.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量表设计
        4.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量表设计
        4.1.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量表设计
        4.1.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及行为的测量
    4.2 预调研及问卷的修正
    4.3 抽样设计及样本选择
        4.3.1 确定调研区域
        4.3.2 选取调研样本
        4.3.3 具体调研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水平分析
    5.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潜力
    5.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
    5.3 样本数据来源与信效度检验
        5.3.1 有效样本数据来源
        5.3.2 样本的信效度检验
    5.4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
        5.4.1 性别、年龄
        5.4.2 受教育程度
        5.4.3 主要从业类型
        5.4.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概况
    5.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
        5.5.1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
        5.5.2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
    5.6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
    5.7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与行为
    5.8 本章小结
6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的形成机理实证
    6.1 因子结构分析
        6.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因子分析
        6.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因子分析
    6.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的测量模型检验
        6.2.1 感知基本利益测量模型
        6.2.2 感知生态利益测量模型
        6.2.3 感知社会利益测量模型
    6.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利益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的测量模型检验
        6.5.1 感知经济风险测量模型
        6.5.2 感知心理风险测量模型
        6.5.3 感知情境风险测量模型
    6.6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风险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6.8 本章小结
7 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
    7.1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的检验
        7.1.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模型拟合度检验
        7.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的估计结果
        7.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的结果分析
    7.2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决策整体模型的检验
        7.2.1 整体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7.2.2 整体结构模型的路径结果估计
        7.2.3 整体结构模型结果分析与假说检验
    7.3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模型的多群组调节检验
        7.3.1 调节变量的信效度分析
        7.3.2 多群组SEM的适配度检验
        7.3.3 模型估计结果及调节检验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的基本结论
        8.1.1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价值感知水平低,资源化行为低于意愿
        8.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是基于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的权衡
感知基本利益>感知生态利益'>8.1.3 感知利益影响力:感知社会利益>感知基本利益>感知生态利益
感知情境风险>感知经济风险'>8.1.4 感知风险影响力:感知心理风险>感知情境风险>感知经济风险
        8.1.5 农户资源化感知价值通过资源化意愿间接影响其资源化行为
        8.1.6 感知利益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意愿的影响高于感知风险
        8.1.7 感知风险对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高于感知利益
        8.1.8 激励型政策对农户农业资源化意愿-行为的影响高于约束型政策
    8.2 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对策建议
        8.2.1 政府应加强引导、注重政策激励,创造良好的环境
        8.2.2 企业应积极参与,形成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化发展
        8.2.3 农户应主导主动,提升价值感知,实施资源化行为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农户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感知价值调查问卷
附录2 读博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研究 ——基于四川重庆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资料的采集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及应用研究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
        2.1.2 循环经济的实践研究
        2.1.3 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及评价
    2.2 畜禽规模养殖与环境
        2.2.1 环境规制对畜禽养殖规模的影响研究
        2.2.2 循环技术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处理
    2.3 农业适度经营规模的研究现状
        2.3.1 适度规模的多角度理解
        2.3.2 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研究现状
        2.3.3 家庭农场与循环经济结合发展及规模研究
        2.3.4 畜禽养殖适度规模确定的影响因素
        2.3.5 农场经营或畜禽养殖规模效率的研究
    2.4 现有文献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方向的探索
3 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
        3.1.1 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条件——适度规模
        3.1.2 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内驱力
        3.1.3 养殖型家庭农场发展的外制力
        3.1.4 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内驱力、外制力与适度规模
    3.2 基于外部环境成本视角的适度规模理论分析
        3.2.1 外部性理论
        3.2.2 外部性与规模之间的逻辑关系
        3.2.3 外部性内部化的指示器-外部环境成本
        3.2.4 外部环境成本最低时规模的适度性
    3.3 以利润最大化理论为基础的适度规模分析
        3.3.1 基于循环收益与成本利润最大化的模型构建
        3.3.2 利润与规模
    3.4 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
        3.4.1 耦合及耗散理论
        3.4.2 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的动态平衡
        3.4.3 动态平衡下规模的适度性
    3.5 影响养殖型家庭农场规模的因素分析
        3.5.1 技术
        3.5.2 环境制度约束与激励
        3.5.3 物质与能量利用程度
        3.5.4 农场环境承载力
        3.5.5 市场行情
    3.6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养殖的表征
        3.6.1 低资源损失表征
        3.6.2 高绿色效率表征
    3.7 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生成机制
    3.8 本章小结
4 养殖型家庭农场经营现状
    4.1 调研数据的采集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各农场对环境的影响
        4.3.1 核算各农场环境承载力
        4.3.2 分析农场对环境的影响
    4.4 养殖型家庭农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4.4.1 养殖型家庭农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4.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3 农场循环经济水平的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外部环境成本的适度规模分析
    5.1 数据来源
        5.1.1 样本收集方法
        5.1.2 问卷设计及内容
    5.2 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水污染环境成本的估算
        5.2.1 估算模型构建
        5.2.2 估算结果与养殖规模的关系分析
    5.3 农场土壤污染环境成本的估算
    5.4 规模养殖空气污染外部环境成本的估算
        5.4.1 估算模型的构建
        5.4.2 估算结果分析
    5.5 由外部环境成本确定的养殖适度规模
    5.6 农场外部环境成本变化的动因分析
        5.6.1 提出假设
        5.6.2 实证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基于农场循环经营综合利润率的适度规模研究
    6.1 农场收入项目分析
        6.1.1 收入项目的内容
        6.1.2 农场收入项目的确认与计量
    6.2 农场成本项目分析
        6.2.1 成本项目内容
        6.2.2 农场成本确认与计量
    6.3 收入成本及利润对适度规模的确定
        6.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3.2 收入成本与规模关系解说
        6.3.3 利润率最大化与适度规模
    6.4 综合利润率变化的动因分析
        6.4.1 各因素与综合利润率变化的关系思考
        6.4.2 提出假设
        6.4.3 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确定的约束性条件
    7.1 农场生产经营系统与环境资源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分析
    7.2 环境与生产系统动态平衡模型
    7.3 动态平衡下的适度规模
        7.3.1 数据采集
        7.3.2 生产经营与资源环境子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7.3.3 数据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养殖型家庭农场规模适度性的验证
    8.1 量化的农场资源损失
        8.1.1 资源及资源损失的内涵
        8.1.2 农场资源损失的流程分析
        8.1.3 养殖型农场资源损失的量化模型
        8.1.4 案例分析
        8.1.5 实证分析及结果解释
    8.2 农场经营的绿色效率测算
        8.2.1 绿色效率评价方法
        8.2.2 农场生猪养殖绿色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8.3 本章小结
9 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
    9.1 养殖型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现状
    9.2 严格控制外部环境成本的上升
        9.2.1 从技术上保障养殖污染物质的降低
        9.2.2 提高经营者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9.2.3 增强环境制度执行力度
        9.2.4 建立多维一体的循环经营体系
        9.2.5 提高环境补贴,增强农场污染物消纳能力
    9.3 增加农场收益,节约农场资源,提高农场综合利润率
    9.4 促进环境与生产系统的动态平衡
    9.5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并健全反馈机制
    9.6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养殖户生猪规模养殖的问卷调查
    附录 2: 对生猪规模养殖户循环经济发展测评指标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 3:循环经营与清洁生产图片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8)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价值分析
    (一)秩序价值:保障信息供给,维持食品市场秩序
    (二)效率价值:完善制度设计,提高信息公开实效
    (三)安全价值:引入监督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的现实困境
    (一)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整体滞后
    (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运行低效
    (三)食品安全信息监督制度整体缺失
三、重构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制度
    (一)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原则
    (二)食品安全信息采集主体制度
    (三)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内容制度
    (四)食品安全信息采集责任制度
四、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
    (一)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原则
    (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主体制度
    (三)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内容制度
    (四)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责任制度
五、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制度
    (一) 引入个人反馈制度
    (二)建构第三部门监督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9)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研究思路
第2章 农户资源配置理论:唯物史观的视野
    2.1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配置理论
        2.1.1 资源配置的内涵
        2.1.2 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标准
        2.1.3 资源配置方式的历史发展进程
    2.2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理论
        2.2.1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的目标
        2.2.2 典型小农户资源配置的方式
    2.3 当前中国小农户资源配置理论
        2.3.1 当前中国小农户的基本特点
        2.3.2 当前中国小农户资源配置及待检验的理论假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来源及案例村庄资源、产业概况
    3.1 数据来源
    3.2 案例村庄所在区域概况
    3.3 案例村庄资源禀赋
        3.3.1 自然资源
        3.3.2 基础设施
        3.3.3 人力资源
        3.3.4 制度和组织资源
        3.3.5 农作物种植制度
    3.4 案例村庄各产业概况
        3.4.1 种植业概况
        3.4.2 养殖业概况
        3.4.3 劳务输出概况
        3.4.4 其它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一:粮食种植
    4.1 粮食生产和流通概况
        4.1.1 农资购买
        4.1.2 田间管理
        4.1.3 粮食销售
    4.2 粮食种植中投入的资源
        4.2.1 粮食种植的生产成本
        4.2.2 粮食种植的土地投入
        4.2.3 粮食种植投入的总成本
    4.3 粮食种植中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4.3.1 粮食单产
        4.3.2 粮食销售价格
        4.3.3 粮食种植投入-产出核算
    4.4 提高农户粮食种植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4.4.1 压缩粮食生产成本
        4.4.2 提高粮食单产
        4.4.3 提高粮食价格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二:蔬菜种植
    5.1 蔬菜生产和流通概况
        5.1.1 蔬菜田间管理
        5.1.2 蔬菜销售
    5.2 蔬菜种植中投入的资源
        5.2.1 蔬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5.2.2 蔬菜种植的土地投入
        5.2.3 蔬菜种植投入的总成本
    5.3 蔬菜种植中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
        5.3.1 蔬菜单产
        5.3.2 蔬菜销售价格
        5.3.3 蔬菜流通体系
        5.3.4 蔬菜种植投入-产出核算
    5.4 提高农户蔬菜种植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
        5.4.1 压缩蔬菜生产成本
        5.4.2 提高蔬菜单产
        5.4.3 稳定蔬菜价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户资源配置实证分析之三:务工和其它
    6.1 务工的劳动力投入和收益
    6.2 务工收入的影响因素
    6.3 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的方法
    6.4 农户养殖业情况
    6.5 农户其它收入来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资源配置的产出:农民收入
    7.1 农民收入结构
        7.1.1 农民收入概况
        7.1.2 农民收入结构
        7.1.3 不同收入结构家庭的收入差异
    7.2 农民收入差距
        7.2.1 农民总体收入差距
        7.2.2 农民收入差距的分解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在各产业间资源配置的理论分析
    8.1 粮食和蔬菜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8.2 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资源配置
    8.3 农业和劳务输出产业间的资源配置
        8.3.1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目标
        8.3.2 农户所处的现实条件
        8.3.3 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策
        8.3.4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程度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农户资源配置效率和理论解释
    9.1 农户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9.2 农户总体资源配置效率
    9.3 农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理论解释:唯物史观的视野
        9.3.1 资源配置的自然因素过多
        9.3.2 资源配置的市场因素过多
        9.3.3 资源配置的计划因素不足
    9.4 提高农户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思路
        9.4.1 政府扶持推进农民合作化进程
        9.4.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9.5 农民收入的前景
    9.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案例村庄农户经济调查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情况

(10)中国油菜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与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6 研究展望
2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与评价
    2.1 国内外有关产业安全的研究
        2.1.1 产业安全理论渊源
        2.1.2 国外产业安全研究
        2.1.3 国内产业安全研究
    2.2 国内外有关油菜产业的研究
        2.2.1 国外油菜产业研究
        2.2.2 国内油菜产业研究
    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问题分析
    3.1 我国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3.1.1 生产现状
        3.1.2 加工现状
        3.1.3 消费现状
        3.1.4 贸易现状
    3.2 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过程及若干隐患
        3.2.1 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的产生过程
        3.2.2 我国油菜产业安全问题的若干隐患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油菜产业安全实证评估与预测
    4.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油菜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一般性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2 粮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2.3 油菜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3 我国油菜产业安全主成分分析法估算
        4.3.1 主成分分析法操作步骤
        4.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4.3.3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4.4我国油菜产业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法估算
        4.4.1 评价模型与评价步骤
        4.4.2 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分析
    4.5 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估算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油菜产业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分析
    5.1 我国油菜生产区域布局现状
    5.2 我国油菜生产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
        5.2.1 生产能力
        5.2.2 成本收益
        5.2.3 成本构成及变化
    5.3 我国油菜籽加工业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
        5.3.1 加工企业区域分布
        5.3.2 加工企业省市分布
        5.3.3 菜籽油收购加工百强企业区域分布
        5.3.4 大型压榨企业区域分布
        5.3.5 菜籽油产量分布与区域流通
    5.4 我国菜籽油消费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
    5.5 我国油菜产品流通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
        5.5.1 油菜籽商品化率
        5.5.2 油菜籽、菜籽油价格
        5.5.3 油菜产品流通过程与价格
    5.6 我国油菜籽进口区域发展现状与产业安全形势
    5.7 本章小结
6 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实证评估与聚类分析
    6.1 区域产业评价研究成果
    6.2 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评价指标选取
    6.3 实证研究方法
        6.3.1 因子分析
        6.3.2 聚类分析
    6.4 数据来源与说明
    6.5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6.5.1 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评价与分析
        6.5.2 我国油菜区域产业安全度聚类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油菜产业定价权缺失问题判断
    7.1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7.2 定价权缺失的界定标准
    7.3 期货市场与定价权
        7.3.1 期货市场与定价权的关系
        7.3.2 世界油菜产品期货市场格局
    7.4 我国油菜产品定价权实证分析
        7.4.1 研究方法
        7.4.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7.4.3 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油菜产业政策梳理与主要国家经验借鉴
    8.1 我国油菜产业政策梳理
        8.1.1 中央一号文件
        8.1.2 中央部委文件
        8.1.3 油菜产业布局类政策
        8.1.4 油菜产业发展政策
        8.1.5 油菜生产机械化政策
        8.1.6 油菜贸易政策
        8.1.7 油菜研发及行业标准政策
        8.1.8 油菜临时突发事件处理政策
    8.2 油菜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8.2.1 油菜籽收储政策目前陷入两难境地
        8.2.2 现代农业示范区政策不完善
        8.2.3 国家对油菜产业支持力度不足
        8.2.4 油菜籽龙头企业支持政策效果欠佳
        8.2.5 油菜籽进口管制政策手段单一
    8.3 主要国家油料产业政策
        8.3.1 美国油料支持政策
        8.3.2 加拿大油料支持政策
        8.3.3 日本油料支持政策
        8.3.4 韩国油料支持政策
        8.3.5 印度油料支持政策
        8.3.6 巴西油料支持政策
        8.3.7 阿根廷油料支持政策
    8.4 国际经验借鉴
        8.4.1 支持政策制度化和体系化
        8.4.2 价格支持和直接补贴兼用
        8.4.3 政策的制定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8.4.4 采取适当进口油料、抑制成品油进口的贸易政策
        8.4.5 对国内油料生产进行扶持
        8.4.6 鼓励和推动技术革新
        8.4.7 以专业的行业协会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高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多渠道提高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
        9.2.2 增大对油菜产业补贴力度
        9.2.3 加大油菜产业资金投入力度
        9.2.4 大力扶持国内油脂企业发展
        9.2.5 压缩油菜籽压榨低效产能,保护油菜种植农民利益
        9.2.6 集成产学研、研发油菜新品种,扶持油菜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9.2.7 提高油菜产业化、种植机械化、菜籽油市场化程度
        9.2.8 保护国内油料产业,科学引导社会消费
        9.2.9 制定积极的贸易政策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四、配合饲料喂鱼低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2]哈尔滨市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研究[D]. 顾朔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D]. 唐桂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4]惠州市畜牧养殖业生态循环模式与技术调查报告[D]. 蔡晨龙.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5]苏州市黄埭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 钱月琴.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7)
  • [6]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行为的影响研究[D]. 韩成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2)
  • [7]循环经济背景下养殖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研究 ——基于四川重庆生猪养殖型家庭农场的调研[D]. 何郑涛. 西南大学, 2016(12)
  • [8]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研究[D]. 商登珲.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9]农户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粮农收入研究:一个村庄个案[D]. 吕少德(Lyu Shaode). 清华大学, 2015(08)
  • [10]中国油菜产业安全研究[D]. 王璐.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配合饲料喂鱼效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