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MeV附近中子诱导反应等轴截面比系统行为研究

14MeV附近中子诱导反应等轴截面比系统行为研究

一、Investigation on the Systematic Behavior of Isomeric Cross Section Ratios of Neutron-Induced Reactions around 14MeV(论文文献综述)

戎洪涛[1](2021)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AMnSb2(A=Ca,Ba和Eu)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拓扑材料,包括拓扑绝缘体、拓扑半金属和拓扑超导体等,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已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AMnPn2(A=Ca,Sr,Ba,Eu和Yb;Pn=Bi和Sb)体系为寻找新的拓扑材料和研究拓扑物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本论文采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CaMnSb2、BaMnSb2和EuMnSb2的电子结构和拓扑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简单回顾了拓扑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阐述了目前拓扑材料主要的分类,并且对各类拓扑材料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最后对AMnPn2(A=Ca,Sr,Ba,Eu和Yb;Pn=Bi和Sb)类材料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2.介绍了 ARPES的原理、设备以及实验流程,接着介绍了我们实验室的ARPES系统,重点介绍了基于深紫外激光的大动量极低温光电子能谱仪以及关于该系统的设计、搭建及测试结果。3.搭建了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系统。介绍了分子束外延技术以及配套的表征手段(STM等)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所搭建的分子束外延系统的设计、安装以及测试相关的工作。4.利用化学气相输运法成功生长了Zr(Te,Se)5单晶,利用移行浮区法生长了 Ca-Sr-Cu-O 类单晶(SrCuO2 单晶,Sr2CuO3 单晶,Ca0.24Sr0.56CuO2 单晶和Ca0.86Sr0.14CuO2无限层单晶),对生长的单晶样品进行了成份、晶体结构和物性表征,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5.利用高分辨的ARPES测量,结合能带计算,首次研究了 CaMnSb2的电子结构。观测到CaMnSb2的费米面主要由布里渊区中心r点周围的一个空穴型费米面和布里渊区边界Y点的一个微小空穴型费米口袋组成。发现在Y点的微小空穴型口袋起源于各向异性的类狄拉克能带,线性能带的交叉点位于费米能级之上约10meV。在Г点周围的空穴型费米面上发现了沿Г-X方向的强烈的谱重积累,表明沿空穴型费米面的态密度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此外,观察到沿Γ-Y线的额外的能带特征,不能被已有的能带计算所解释。这些结果表明,在Y点的类狄拉克结构可能在决定CaMnSb2的物理性质中起重要作用,为理解和探索CaMnSb2和相关材料的新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信息。6.利用高分辨的ARPES测量,结合能带计算,发现BaMnSb2表现出奇异的电子结构。(1)所有测得的能带几乎都是线性的,线性能带延伸到很深的能量范围(~1eV);(2)观测到的费米面主要由Г点周围的一个空穴型费米口袋和Y点上的一个强点组成,这些费米面都是由线性能带的交叉点形成的;(3)测量的电子结构明显偏离已有的能带计算结果。7.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了 EuMnSb2的能带结构,发现了其电子结构在第一布里渊区和第二布里渊区不等价的现象,表明EuMnSb2中存在目前未知的因素在决定着其电子结构。

沈昱希[2](2020)在《基于时空维度的城市物流演化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全球化与城市化促使城市内部状态变得愈加复杂,城市物流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不断被城市产业与空间的变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客户偏好重塑。基于此,本文从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出发,层层递进,多角度量化并深入分析城市物流演化。首先,将城市物流空间作为研究起点,把城市物流演化这一抽象概念落实到城市物流节点的空间演化上,强调蔓延与聚集并重的空间量化方法。以北京市为实证对象,利用2000-2020年北京市物流节点分布的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及标准椭圆差、核密度、热点分析等地理学指标,剖析横跨20年的北京市城市物流空间演化过程与特点,分析其演化驱动因素。随后,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兼顾环境与随机噪声的双重影响,采用静态DEA法与动态三阶段DEA-Malmquist法,从时间横断面以及带有时间跨度的纵向角度对北京市域2010-2018年内各区县城市物流动静态效率进行分析,提出了更加准确完善的城市物流效率分析体系,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全局和局部两种视角对北京市城市物流效率空间格局演变进行了测度,寻找北京市各个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相关性指数变化规律以及相邻接区域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接着,选择2010年与2018年为横断面,结合上述城市物流空间与效率的分析结果,构建起城市物流综合实力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各区域物流综合实力,运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构建出城市内部物流引力双向联系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其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用可视化方法展现城市物流网络的演化过程。基于城市物流演化规律及最新技术,构建了城市物流数字化平台,分析了城市物流平台功能需求并设计了平台功能模块,对平台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曹恩达[3](2020)在《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太赫兹谱探测可以实时探测物质的特征吸收谱,感知危险品的存在;太赫兹辐射非电离,对人体安全;使用软件分析光谱特征无需成像,避免由人工操作探测的图像信息,导致隐私泄露的问题。这使得对太赫兹谱探测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应用光学的角度研究太赫兹时域谱探测技术,采用时域谱变换的方法使光谱探测可以提取样品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等光学参数特征。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分子的太赫兹谱学特征。本文从分子运动简化模型分析了分子能级跃迁的光谱范围,并针对该光谱范围对太赫兹谱探测技术原理进行了研究。从应用光学的角度对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进行了研究。仿真并设计了一种紧凑的紧凑型太赫兹光学系统用于解决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技术的难点。2、分析了大气吸收对太赫兹谱探测的影响,本文提出了采用谱减法和均值平滑处理的方法抑制大气吸收的影响,并对大气吸收干扰的抑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首先研究了频域谱减法后对频谱做均值滤波的方法,以实现对大气吸收干扰的抑制,并针对水分子在中心位于0.752THz的JKa,Kc=211-202的太赫兹水气吸收线进行了抑制算法仿真验证。针对不同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条件,进行了多个相对湿度环境的大气吸收背景抑制实验,所得抑制率结果均超过了95%;并在超过40%相对湿度的环境下,对多种样品进行了太赫兹谱探测,并进行了大气干扰抑制算法处理前后的实验对比,所得抑制率结果均超过了90%。通过谱减法实现了大气吸收干扰的背景光谱抑制,在处理后的光谱中采用均值滤波进行光谱平滑处理,实现对大气剩余光谱的弱化。解决了大气吸收干扰抑制的关键技术难点。3、利用法布里-珀罗效应,对三种不同太赫兹谱探测方式的太赫兹波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反演样品的折射率和吸收系数等光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太赫兹频谱衰减速率趋势、频谱的特征吸收线位置、折射率频谱分布和吸收系数频谱信息四个决策方法模型,用于解决实际应用中在包裹物覆盖屏蔽下的高可靠物质特征识别的关键技术难点。4、对三种可能的实际应用场景分类确定了常见的可能包裹物材料和检测样品并,分析了可用的实验替代物。并通过实验获取了透射模式和反射模式的样品太赫兹时域谱。通过分析透射时域谱,得到了各包裹物材料的太赫兹衰减屏蔽特性,并由分析了大气背景光谱特性,扩展了liu等人的工作,为太赫兹时域谱技术的商业级应用提供了大气光谱的参考。通过分析验证了透射频谱的特征与反射频谱特征的一致性。通过对五种液体进行反射时域谱探测分析,验证了本文关于极性液体的探测模型的可靠性,为极性液体的太赫兹时域谱探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分析了液体样品的频谱吸收线分布特征,总结出设置1.3THz作为频谱吸收线分布的阈值,可以快速有效的区分危险品和安全液体的快速检测方法。最后针对三种典型应用场景,分别进行了第四章所提的物质识别模型的综合决策因子的分析,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使用不同的综合决策,保证了物质识别的准确性。

柯雅玲[4](2018)在《开放量子系统中的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伴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实验探测表征技术的蓬勃发展,大量的研究表明非马尔可夫性和量子效应在各种新型光电、热电器件的性能调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准确高效地解析这些复杂体系的微观结构与动力学过程,本论文提出了一个针对大尺度开放量子系统的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新方法。相比于密度矩阵的运动方程,该方法演化的是希尔伯特空间中的随机波函数,且便于同时考虑动态无序和静态无序,因而非常适合于高效并行计算大尺度实际体系,如天然光合作用化合物和有机聚合物材料等复杂体系中的各种量子动力学过程、多种线性光谱、以及一系列输运性质等。论文主要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在开放量子系统的理论框架下,我们从系统约化密度算子的费曼路径积分形式出发,将影响泛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与温度相关,通过引入两个关联的高斯随机过程进行分解,随后对温度不相关的剩余部分通过引入辅助随机波函数的方式处理,最终得到一套往前往后级联的随机薛定谔方程。通过计算模拟自旋玻色模型和Fenna-Matthews-Olson(FMO)光合体系的含时布居动力学,我们展示此方法在一个较宽的参数范围内都有着很高的数值效率。随后我们将该方法扩展到了极化的初始热库条件,发现缓慢弛豫热库在初始时刻的状态对系统动力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极化初始热库条件下的系统动力学局域化效应更明显,且此时非常强的非马尔可夫性可使系统即便在强耗散作用下仍保持振荡相干的动力学特征。级联形式的随机薛定谔方程是数值严格的,但其数值效率受限于特定的谱密度函数形式以及辅助波函数的个数随系统自由度的阶乘标度关系。利用含时算符乘积在费曼路径积分形式下自动编时的性质,我们将随机分解后的波函数重新整合,建立一套可关于系统与热库耦合强度微扰展开至任意一阶的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non-Markovian stochastic Schrodinger equation,NMSSE)。我们发现这个微扰形式的NMSSE在其最低阶近似下的准确性远优于二阶微扰量子主方程,且在缓慢弛豫的热库中以及高温情况下优于四阶量子主方程。此外,该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谱密度函数。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纳米尺度有机聚集体中多时间尺度的热激子能量弛豫过程进行了精确的理论描述,结果表明快速弛豫对应于激子的退相干过程,而慢速弛豫与跳跃扩散迁移有关,这一模型有效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低能隙PBDTTPD聚合物中的热激子能量弛豫过程。随后我们将类似的思路推广用于分子聚集体吸收光谱、线性二色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对应的偶极关联函数的计算模拟。这里我们所考虑的环境包含了离散的分子内振动模式以及过阻尼布朗谐振子所代表的连续背景,另外我们所提出的模型超越了独立局域环境近似,可以统一地考虑位点能量涨落和激子耦合强度涨落的自关联和交叉关联。然而发射光谱以及其他各种平衡关联函数的计算涉及到初始时刻系统环境耦合的情况。为此,我们将传统的随机级联方程方法推广到关联的虚时和实时演化。为了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计算了同构二聚体的发射光谱,得到与通过确定性级联方程得到的发射光谱相一致的结果。此外,我们发现可以忽略一部分从实时和虚时交叉项分解出来的复噪声,从而以较小的数值成本在一个非常广的参数范围内得到与严格结果相重叠的位置和速率时间关联函数。最后,我们对本论文中提出的理论方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进一步推广该方法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甘华民[5](2017)在《北京谱仪上XcJ→ωφ和Ω-(?)+的分支比测量》文中提出从2009年至今,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在ψ(2S)质量峰值处收集了大约447.9M的数据样本,为研究由一对cc夸克通过强相互作用组成的束缚态的性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粲夸克偶素的成员之一的XcJ(J=0,1,2)介子,对检测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研究螺旋度(HSR)破坏以及色八重态(COM)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早期的QCD理论,螺旋度规则禁止Xc0介子衰变到重子对(pp,∧∧)。根据QCD微扰理论,螺旋度规则压制Xc1衰变到两个矢量介子。但是目前的测量结果证明了它们的衰变分支比并没有消失。由于统计量的不足,这些的测量结果不是很精确,同时更多的衰变道还没有被观测到。在本文中,利用BESⅢ上采集到的大数据样本ψ(2S),我们更新了双OZI压制衰变道XcJ→ωφ的一些测量结果,首次给出了衰变道XcJ → Ω-(?)+的测量结果,具体结果如下:(1)对于XcJ→ωφ的研究,我们确认了Xc0衰变模式的存在,首次观测到Xc1信号显着性为11.8σ;没有观测到Xc2的明显信号,其信号显着性为3.9σ,因此给出其在900%置信度下的上限和保守的分支比;(2)对于XcJ→Ω-(?)+的研究,首次观测到了Xc0的信号,其信号显着性为3.6σ,给出90%置信度下的上限和相应的保守分支比;没有观测到Xc1明显的信号,其信号显着性为2.3σ,因此给出90%置信度下的上限;首次观测到Xc2的明显信号,其信号显着性为5.7σ,并给出分支比。通过此次测量,我们精确了XcJ→ωφ 的分支比和信号显着性的测量结果,特别是首次给出了Xc2→ωφ的保守分支比;首次给出了XcJ→Ω-(?)+分支比和信号显着性的结果,补充了实验测量上对重子对学习的研究,特别观测到了明显的Xc2→Ω-(?)+信号。

曾健[6](2014)在《荷能重离子引起高定向石墨和石墨烯的辐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墨材料具有诸多优点,如高的熔沸点、良好导热导电性、稳定的化学性质、耐腐蚀、抗热震性、良好可塑性及良好的中子减速性能,非常适合用作核反应堆快中子慢化材料。在高温气冷堆中,石墨是唯一可选择的结构材料和反射层材料。高温中子辐照会在石墨中引起晶格原子离位,产生缺陷和扰动,并引起理化性能和宏观尺寸的变化,因此石墨的辐照效应研究始终是国际上的热点研究课题。石墨烯作为单层的石墨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以及光学性能,是构建其它维数碳材料的基本单元,对其辐照效应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对石墨、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同素异构体材料辐照效应的认识。另外也可以为石墨烯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本论文采用机械剥离法成功获得石墨烯样品,借助近物所重离子加速器HIRFL和德国GSI的直线加速器UNILAC提供的快重离子(SHI),以及近物所320kV高压平台提供的高电荷态离子(HCI),对高定向石墨(HOPG)、纳米厚度的HOPG及石墨烯样品进行辐照。辐照后样品采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谱仪、扫描隧道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分三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快重离子辐照实验结果表明,(1)辐照后HOPG表面有纳米尺寸小丘状潜径迹形成,且有sp3杂化相产生。sp3相产额与电子能损和离子总注量有关。辐照后的样品拉曼D峰与D′峰与G峰面积比(ID/IG)随辐照注量的增加而增大,服从T-K关系。(2)薄层HOPG的辐照损伤与其厚度有关,越薄损伤越严重,单层石墨烯损伤最严重。通过检测样品的拉曼D峰与D′峰的峰高比ID/ID′,讨论了不同厚度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类型。(3)实验观测到辐照后石墨烯出现纳米直径的孔洞。Raman测试表明电子能损值是影响石墨烯辐照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通过改进Lucchese的理论模型,对辐照后石墨烯ID/IG值随潜径迹间距(Ld)变化参数进行拟合。获得了石墨烯损伤程度与入射离子的电子能损dE/dx和单核能的关系,可以用于石墨烯SHI辐照损伤的预测。(4)对比HOPG与石墨烯实验结果发现,石墨烯比块体石墨更容易产生辐照损伤;石墨烯ID/IG值随辐照注量变化出现拐点,而在现有注量范围内石墨的ID/IG值并无拐点出现;在石墨中发现的离子速度效应在石墨烯中并未观察到。高电荷态离子辐照实验表明,(1)辐照后HOPG表面有小丘状潜径迹形成,在部分小丘状突起顶端检测到新的HOPG晶格结构。(2)通过对Lucchese的理论模型进行改进,成功拟合了石墨与石墨烯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石墨与石墨烯的ID/IG随注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差异源于辐照后石墨烯中存在结构完全损伤区与激活区,两种竞争机制导致了石墨烯ID/IG的三个变化阶段。而HOPG只有激活区,所以石墨ID/IG只有两个变化阶段。对比快重离子与高电荷态离子在HOPG与石墨烯中引起的辐照效应可以得出,(1)相同辐照注量条件下,在HOPG中,HCI辐照将导致比SHI辐照更大的拉曼D峰与G峰峰高比(ID/IG),然而在石墨烯中,两种离子辐照引起的ID/IG并无明显差异。(2)石墨烯中,HCI将导致比SHI更大的激活区半径rA。

王恩亮[7](2013)在《(e,2e+ion)符合谱仪的研制及带电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快电子、中能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电子碰撞与离子碰撞两部分。电子碰撞部分:在本实验室高能量分辨电子动量谱仪的基础上,加入离子成像系统,设计了一台快电子(e,2e+ion)符合谱仪,并完成了初步调试工作。通过重新设计电子学及数据采集系统,使得该谱仪能够在(e,2e)、(e, ion)、(e, e+ion)、(e,2e+ion)等不同的工作模式下进行电子碰撞实验,从而能够进行电子动量谱学、电子激发—分子解离、分子电离解离、分子库仑爆炸等不同过程的实验研究。离子碰撞部分: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Reaction Microscopes)对250keV的H2+与He碰撞的炮弹与靶的相互电离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对反应生成的多个末态粒子进行多重符合测量,通过数据处理对H2++He反应的所有末态电子、反冲离子的动量进行了重构,得到了相互电离反应e-e阈值以上的多个粒子的动量关联关系,同时研究了碰撞中分子的轴取向效应。另外,利用(e,2e)电子动量谱仪进行了碘丙烷分子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本文共分为九章,各章详细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碰撞动力学进展,重点介绍最近几年电子碰撞动力学、离子碰撞动力学的最新进展;第二章介绍本文实验研究所用到的实验方法,包括电子、离子成像技术,扩散分子束技术,超音速冷靶技术,位置灵敏探测技术,电荷数字化技术,高分辨时间测量技术等;第三章介绍电子动量谱学的理论基础、实验方法,对(e,2e+ion)研究进行简要的概述,阐明本文建立(e,2e+ion)谱仪与电子动量谱学的关系及其科学目标;第四章介绍(e,2e+ion)谱仪实验装置的设计,包括总体设计思路、离子成像系统、多重符合测量系统、基于PX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第五章介绍(e,2e+ion)谱仪的初步调试及测试结果,通过Ar的电离及CO2分子库仑爆炸过程对谱仪的离子成像系统进行了测试,基于GO4软件编写了本谱仪的离线数据处理系统;第六章介绍离子与原子分子碰撞的碰撞机制及运动学关系;第七章介绍250keV H2+与He的碰撞实验,详细研究了相互电离过程中n-e机制下的电子—电子—离子的动量关联问题,发现末态电子与离子在平行与垂直于炮弹的两个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关联关系,本章同时研究了碰撞过程炮弹分子的轴取向对互电离截面的影响;第八章介绍碘丙烷分子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研究发现碘丙烷分子内部原子核的快速运动对其电子动量分布有较大影响,同时从电子动量分布的角度对分子内相互作用及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第九章对整个博士工作期间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将要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李玉同,廖国前,赵刚,张杰[8](2013)在《强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的若干进展和展望》文中认为随着大能量高功率激光和短脉冲超强激光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实现极高的能量密度,产生一系列原本只存在于天体或者核爆中的极端物理条件.对这种高能量密度条件下的物质规律的研究不仅极大地拓宽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且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本文将首先简单介绍强激光驱动的高能量密度实验室天体物理方面的几个进展,之后对下一代极端相对论激光物理的发展和影响进行展望.

徐晶晶[9](2013)在《锂同位素萃取分离新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锂同位素是重要的核能原料。中子流撞击6Li,可以得到氚,氚能用来进行核聚变反应,在新能源和军事武器的研发中具有重要地位。6Li和7Li同位素的核外电子结构完全相同,仅在质量数上存在差异,因而分离极为困难。锂螯合剂对金属的特殊选择性在国外文献中已有报道,我们建立了以锂螯合剂为萃取剂的双离子液体锂绿色萃取分离新体系,并设计了工业萃取流程。避免了传统锂汞齐法造成的污染严重、能耗大等问题。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4种离子液体,分别是5种1-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和9种1,3-二烷基咪唑六氟磷酸盐。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两个系列的离子液体进行结构表征。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递变规律。表面张力随着阳离子取代烷基链长增加表面张力迅速降低;引入相同基团,离子液体极性降低,增加离子液体的憎水性;阳离子烷基链越长,碳链对称性越强,粘度越大;随着烷基链长的增加密度减小。根据离子液体的特殊性质建立了以1,3-二辛基咪唑六氟磷酸盐为萃取介质,锂螯合剂为萃取剂,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为缔合剂从水中萃取分离锂的同位素模型。考察了离子液体和萃取条件对锂萃取率的影响,最佳实验条件为:相比(O/A):3,NaOH浓度:1.6mol·L-1,ROH浓度:0.2mol·L-1,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浓度:0.6mol·L-1时。在此条件下,高速离心机离心分离2min后,一次萃取率可达51.2%,同位素分离系数为1.019±0.002。用5.0mol·L-1的NaCl溶液10mL进行锂的反萃,反萃率为97.9%。通过研究萃取机理确定螯合-缔合物组成:Li+取代两个萃取剂分子中的H+,生成中性的Li(RO)2-,结合IL+形成极性较低的螯合-缔合物Li(RO)2IL,产物结构经红外光谱验证。计算萃取过程的热力学性质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反应:K较小,反萃反应容易发生;ΔH为负值,萃取反应为放热反应;ΔG小于零,反应可以正向进行;ΔS为负值,体系混乱程度减小。建立锂同位素分离的物料循环系统,系统的同位素分离系数为1.021±0.002,循环50次后萃取率、反萃率及同位素分离系数与首次循环过程后的测试结果相比均变化不大,可应用于锂同位素的工业分离。采用萃取体系结合原子吸收光谱的测定方法富集痕量锂,重新优化萃取条件,使上述分离体系适用于痕量锂元素的萃取富集。最佳实验条件为:相比(O/A)1:10,LiCl浓度:0.5mg·L-1,NaOH浓度:1.5mol·L-1,ROH浓度0.2mol·L-1,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0.6mol·L-1,萃取时间:5min,在最佳条件下,锂的一次萃取率为95.5%。反萃剂为0.1mol·L-1的NaCl溶液,反萃率为99.8%。上述体系用于痕量锂的富集测定,线性范围为0100μg·g-1,富集倍数在50倍以上。双离子液体绿色萃取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锂的检测植物中超痕量锂的检测,加标回收率在97.0102.5%。

冷志平[10](2012)在《p+107,109Ag核反应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文中指出目前使用裂变反应堆获取核能所遇到的燃料利用率不高、燃后乏料深埋处理的潜在危险以及临界堆存在固有安全隐患等问题和困难促进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ADS)的出现和发展。ADS系统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ADS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中高能质子诱导重金属核反应的全套微观数据,包括我们所计算的入射能为从阈能到200MeV的p+107,109Ag核反应全套微观数据。p+107,109Ag核反应实验数据较少且不系统,因此理论计算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使用唯象光学模型理论、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核内级联模型、引入pick-up机制的激子模型、H-F理论(Hauser-Feshbach理论)和蒸发模型等理论对入射能低于200MeV的p+107,109Ag核反应去弹性散射截面、弹性散射角分布、各反应道截面(包括直接非弹性散射截面)、六种出射粒子(n, p, a, d, t,3He)及出射γ光子的能谱以及双微分截面等全套微观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与实验数据相符很好的计算结果。这套数据对核数据库的建设和ADS的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二、Investigation on the Systematic Behavior of Isomeric Cross Section Ratios of Neutron-Induced Reactions around 14MeV(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vestigation on the Systematic Behavior of Isomeric Cross Section Ratios of Neutron-Induced Reactions around 14MeV(论文提纲范文)

(1)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AMnSb2(A=Ca,Ba和Eu)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量子霍尔效应
    1.2 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1.3 拓扑绝缘体
        1.3.1 二维拓扑绝缘体
        1.3.2 强拓扑绝缘体和弱拓扑绝缘体
        1.3.3 拓扑晶体绝缘体
    1.4 三维拓扑半金属
        1.4.1 拓扑狄拉克半金属
        1.4.2 拓扑外尔半金属
        1.4.3 新型费米子
        1.4.4 拓扑节线半金属和拓扑节面半金属
    1.5 AMnPn_2类材料(A=Ca,Sr,Ba,Eu,Yb;Pn=Bi,Sb)
    1.6 本章总结
第2章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
    2.1 角分辨光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2.2 光电发射的运动学过程
    2.3 光电发射过程的描述
        2.3.1 光电过程的跃迁几率
        2.3.2 突发近似和绝热极限
        2.3.3 单粒子谱函数
        2.3.4 电子自能修正
        2.3.5 EDC和MDC分析
        2.3.6 矩阵元效应
    2.4 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子能谱仪
        2.4.1 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的基本构造
        2.4.2 实验室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简介
    2.5 本章总结
第3章 分子束外延(Molecular beam epitaxy)设备的研制
    3.1 分子束外延的历史发展及原理
    3.2 仪器的设计以及测试结果
        3.2.1 一级进样装置以及蒸金装置
        3.2.2 加热衬底装置
        3.2.3 蒸发源装置
        3.2.4 束流监测装置
        3.2.5 反射高能电子衍射
        3.2.6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Zr(Te,Se)_5和Ca-Sr-Cu-O单晶生长
    4.1 化学气相输运法生长Zr(Te,Se)_5单晶
        4.1.1 化学气相输运法的历史发展及其原理
        4.1.2 化学气相输运法生长Zr(Te,Se)_5单晶的过程
        4.1.3 Zr(Te,Se)_5单晶的物性测量
    4.2 移行溶剂浮区法生长Ca-Sr-Cu-O体系单晶
        4.2.1 Ca-Sr-Cu-O体系的背景介绍
        4.2.2 移行溶剂浮区炉的原理
        4.2.3 移行溶剂浮区炉生长Ca-Sr-Cu-O单晶的过程
        4.2.4 Ca-Sr-Cu-O单晶的物性测量及表征
    4.3 本章总结
第5章 CaMnSb_2电子结构的研究
    5.1 背景介绍
    5.2 ARPES结果
        5.2.1 CaMnSb_2计算的能带结构
        5.2.2 CaMnSb_2的费米面和等能面
        5.2.3 CaMnSb_2的Y点附近详细的能带结构
        5.2.4 CaMnSb_2的Γ点附近详细的能带结构
        5.2.5 CaMnSb_2的Γ点处附加的能带结构
        5.2.6 讨论
        5.2.7 总结
第6章 BaMnSb_2电子结构的研究
    6.1 背景介绍
    6.2 ARPES结果
        6.2.1 BaMnSb_2的晶体结构及其费米面和等能面
        6.2.2 BaMnSb_2在Γ点附近详细的电子结构
        6.2.3 BaMnSb_2在Y点附近详细的电子结构
        6.2.4 BaMnSb_2的计算的能带结构
        6.2.5 BaMnSb_2理论计算的与实验测量的能带结构比较
        6.2.6 讨论与总结
第7章 EuMnSb_2电子结构的研究
    7.1 背景介绍
    7.2 实验结果
        7.2.1 EuMnSb_2的晶体结构和布里渊区
        7.2.2 EuMnSb_2的费米面和等能面
        7.2.3 EuMnSb_2的能带结构的演化
        7.2.4 讨论
        7.2.5 总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发表文章目录

(2)基于时空维度的城市物流演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阐述
        1.3.1 城市物流空间
        1.3.2 城市物流效率
        1.3.3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城市物流时空演化
    2.2 城市物流效率评估
    2.3 城市物流空间网络模型
    2.4 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第三章 城市物流空间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3.1 城市物流空间演化特征分析方法
        3.1.1 城市物流空间演化研究对象
        3.1.2 城市物流空间演化方法
    3.2 城市物流演化驱动因素分析
        3.2.1 物流科技进步
        3.2.2 城市经济发展
        3.2.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2.4 政府政策引导
    3.3 城市物流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因素案例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北京市物流空间格局及时空演化过程分析
        3.3.3 北京市物流时空聚集特征
        3.3.4 北京市物流时空蔓延特征
        3.3.5 北京市物流时空演化驱动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静视角的城市物流效率格局时空演化分析
    4.1 城市物流效率时空格局测度模型
        4.1.1 城市物流效率评价模型
        4.1.2 城市物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分析模型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4.2.2 环境变量指标选取
    4.3 基于DEA-BCC静态城市物流效率评价
        4.3.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静态DEA物流效率测算与分析
    4.4 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的动态城市物流效率评价
        4.4.1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4.4.2 第一阶段Malmquist指数测算与分析
        4.4.3 第二阶段SFA回归模型分析
        4.4.4 第三阶段Malmquist指数测算与分析
    4.5 城市物流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分析
        4.5.1 物流效率时空间分布
        4.5.2 物流效率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4.5.3 物流效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熵权-TOPSIS的城市物流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5.1 城市物流网络结构分析模型
        5.1.1 熵权-TOPSIS模型
        5.1.2 物流引力模型
        5.1.3 社会网络结构模型
    5.2 基于熵权TOPSIS的城市物流综合实力综合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5.2.2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城市物流综合实力测算
    5.3 改进的引力模型城市物流网络构造
    5.4 基于社会网络的城市物流网络演化特征分析
        5.4.1 城市物流网络中心性分析
        5.4.2 城市物流网络凝聚子群
        5.4.3 城市物流网络核心边缘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物流时空演化数字化平台设计
    6.1 平台需求分析
        6.1.1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6.1.2 平台非功能需求分析
        6.1.3 功能模块设计
    6.2 平台系统架构设计
        6.2.1 数据感知层
        6.2.2 数据中心层
        6.2.3 业务应用层
        6.2.4 前端展示层
    6.3 平台关键技术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太赫兹谱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2 太赫兹谱探测技术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太赫兹谱探测原理分析与紧凑型太赫兹反射谱探测装置设计
    2.1 太赫兹谱探测系统原理与组成
        2.1.1 物质分子能级跃迁与太赫兹探测光谱范围研究
        2.1.2 太赫兹谱探测原理与系统组成
    2.2 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设计
    2.3 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头研究与设计
    2.4 紧凑型太赫兹反射光谱探测角度优化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太赫兹谱大气吸收抑制方法研究
    3.1 大气吸收对太赫兹谱探测的影响分析
    3.2 太赫兹谱大气吸收抑制的技术途径
    3.3 太赫兹大气吸收抑制算法建模与仿真
        3.3.1 大气吸收抑制算法建模
        3.3.2 大气吸收抑制算法仿真
    3.4 大气吸收抑制算法的实验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赫兹谱物质识别方法研究
    4.1 太赫兹谱探测中时域波形的分析
    4.2 基于FP模型的物质内部太赫兹波的传输分析
        4.2.1 基于FP模型的透射模式物质内部太赫兹传输分析
        4.2.2 基于FP模型的反射模式物质内部太赫兹传输分析
        4.2.3 基于FP模型的反射模式极性液体的太赫兹传输分析
    4.3 基于傅里叶平方谱变换及FP模型的物质识别算法
        4.3.1 基于傅里叶平方谱变换及FP模型的物质特征信息提取算法
        4.3.2 基于傅里叶平方谱变换及FP模型的物质识别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赫兹反射谱识别方法的实验验证
    5.1 典型物质的实验材料选择
        5.1.1 典型物质的特征分析与实验材料选择
        5.1.2 典型包裹物的特征分析与实验材料选择
        5.1.3 用于实验的材料制备与材料的试验参数
    5.2 太赫兹谱识别实验系统与数据的采样分析
        5.2.1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5.2.2 实验材料的数据的采样与分析
        5.2.3 总结
    5.3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太赫兹谱识别的实验数据分析
        5.3.1 危险品探测识别的实验与分析
        5.3.2 易燃液体检测识别的实验与分析
        5.3.3 食品药品检测识别的实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开放量子系统中的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往前往后级联随机薛定谔方程
    2.1 本章简介
    2.2 理论方法
    2.3 数值测试
        2.3.1 自旋玻色模型中的测试
        2.3.2 FMO化合物中的激发能量转移
    2.4 本章小结
    2.5 附录
        2.5.1 ξ_1(t)和ξ_2(t)的产生方案
        2.5.2 数值收敛影响因素
        2.5.3 从辅助态矢到辅助密度矩阵
        2.5.4 准线性方程
第三章 慢弛豫热库中的量子动力学
    3.1 本章简介
    3.2 理论方法
    3.3 数值测试
        3.3.1 不同ω_c下的数值表现
        3.3.2 幂率衰减形式α_l(t)的拟合参数
        3.3.3 慢响应热库下的布居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扰展开形式的随机薛定谔方程
    4.1 本章简介
    4.2 理论方法
    4.3 数值测试
        4.3.1 与微扰量子主方程的比较
        4.3.2 真实体系FMO化合物中的应用
        4.3.3 几套不同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的关联与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激子能量弛豫动力学
    5.1 本章简介
    5.2 含时波包扩散方法
    5.3 数值测试
        5.3.1 一维聚合长链模型的热激子弛豫
        5.3.2 PBDTTPD中的能车弛预动力学
    5.4 本章小结
    5.5 附录
        5.5.1 多尺度能量弛豫动力学模型
第六章 线性吸收光谱与圆二色光谱的计算
    6.1 本章简介
    6.2 理论方法
    6.3 数值测试
        6.3.1 单体光谱
        6.3.2 二聚体光谱
        6.3.3 光合系统LH2化合物光谱
    6.4 本章小结
    6.5 附录
        6.5.1 吸收光谱与圆二色光谱的推导
        6.5.2 随机力的产生
第七章 平衡关联函数的计算
    7.1 本章简介
    7.2 理论方法
    7.3 数值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北京谱仪上XcJ→ωφ和Ω-(?)+的分支比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粒子物理学简介
    1.2 粒子物理实验简介
    1.3 选题背景和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目标
第2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2.2 物理目标
    2.3 北京谱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ψ(2S)→γχ_(cJ)→γωφ的研究
    3.1 事例初选
    3.2 事例终选
    3.3 蒙特卡罗模拟的信号样本和探测器效率
    3.4 本底研究
    3.5 用真实ψ(2S)数据样本研究χ_(cJ)→ωφ
    3.6 系统误差
    3.7 分支比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ψ(2S)→γχ_(cJ)→γΩ~-(?)~+的研究
    4.1 事例初选
    4.2 事例终选
    4.3 蒙特卡洛模拟的信号样本和探测器效率
    4.4 本底研究
    4.5 用真实ψ(2S)数据研究χ_(cJ)→Ω~-(?)~+
    4.6 系统误差
    4.7 分支比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6)荷能重离子引起高定向石墨和石墨烯的辐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碳及其同素异形体
        1.1.2 石墨及石墨烯靶材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高定向石墨的研究现状
        1.2.2 石墨烯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荷能离子与固体相互作用机理
    2.1 快重离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损失
    2.2 高电荷态离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损失
第三章 样品制备、辐照实验及样品表征
    3.1 实验样品的制备
        3.1.1 HOPG样品制备
        3.1.2 Graphene样品制备
    3.2 样品辐照
        3.2.1 快重离子辐照
        3.2.2 高电荷态离子辐照
    3.3 样品表征手段
第四章 快重离子辐照HOPG、薄层HOPG及石墨烯的实验结果
    4.1 快重离子辐照HOPG的STM、XPS及Raman光谱研究
    4.2 快重离子辐照薄层HOPG的AFM及Raman光谱研究
    4.3 快重离子辐照石墨烯的Raman光谱研究
    4.4 快重离子在HOPG与石墨烯中引起的辐照效应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电荷态离子辐照HOPG与石墨烯的实验结果
    5.1 高电荷态离子辐照HOPG的STM及Raman光谱研究
    5.2 高电荷态离子辐照石墨烯的Raman光谱研究
    5.3 高电荷态离子在HOPG与石墨烯中引起的辐照效应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快重离子与高电荷态离子在HOPG与石墨烯中引起的辐照效应对比研究
    6.1 对比SHI和HCI辐照后HOPG的辐照损伤形貌及Raman光谱
    6.2 对比SHI与HCI辐照后石墨烯的Raman光谱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发表学术论文

(7)(e,2e+ion)符合谱仪的研制及带电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碰撞动力学进展
        1.1.1 基于传统谱仪的电子碰撞动力学
        1.1.2 高能电子碰撞电子动量谱学
        1.1.3 基于反应谱仪的电子碰撞动力学
    1.2 离子碰撞动力学进展
    1.3 其他进展及碰撞动力学发展趋势
    1.4 本文结构
第二章 实验技术
    2.1 反应谱仪的电子、离子成像技术
        2.1.1 成像系统与粒子动量重构
        2.1.2 三维聚焦成像系统
    2.2 扩散分子束技术
    2.3 超声射流技术
    2.4 位置灵敏探测技术
        2.4.1 电阻阳极
        2.4.2 延迟线阳极—多击响应探测技术
    2.5 电荷数字化方法
        2.5.1 波形采样
        2.5.2 电荷—幅度转换
        2.5.3 电荷—时间转换
    2.6 高精度时间测量技术
        2.6.1 前沿定时甄别
        2.6.2 过零定时甄别
        2.6.3 恒比定时甄别
        2.6.4 TAC+ADC方案
        2.6.5 TDC方案
    2.7 本章总结
第三章 (e,2e)电子动量谱学与(e,2e+ion)测量概述
    3.1 (e,2e)反应与原子分子轨道成像
    3.2 (e,2e)电子动量谱学的基本理论
    3.3 (e,2e)电子动量谱学的实验方法
        3.3.1 几何条件安排
        3.3.2 电子动量谱仪的发展
    3.4 由(e,2e)到(e,2e+ion):取向分子的电子动量谱测量
        3.4.1 分子取向测量的基本方法
        3.4.2 (e,2e+ion)实验进展
第四章 (e,2e+ion)符合谱仪的设计
    4.1 高分辨(e,2e)电子动量谱仪介绍
    4.2 总体设计
    4.3 离子透镜的设计与电子光学模拟
    4.4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4.4.1 快电子的散射、触发过程
        4.4.2 慢电子符合探测过程
        4.4.3 离子符合探测过程
        4.4.4 其他分析
        4.4.5 数据采集时序
    4.5 电子学插件的选择
    4.6 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
    4.7 本章总结
第五章 (e,2e+ion)谱仪的调试与数据处理
    5.1 采集卡的性能测试
        5.1.1 时钟信号的性能测试
        5.1.2 电荷测量卡(QDC)的性能测试
        5.1.3 时间测量卡(TDC)的性能测试
    5.2 各路探测器的信号耦合与前端处理
    5.3 离子探测器的调试与刻度
    5.4 离子成像系统的测试
        5.4.1 质量分辨
        5.4.2 动量分辨
        5.4.3 CO_2不同解离通道的识别:离子—离子符合谱方法
        5.4.4 CO_2~(2+)完全库仑碎裂过程的动能分布
        5.4.5 CO_2~(2+)完全库仑碎裂过程的角关联
    5.5 离线数据处理系统介绍
        5.5.1 数据格式
        5.5.2 处理软件介绍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离子碰撞机制与碰撞反应的运动学简介
    6.1 离子碰撞机制
        6.1.1 低能碰撞
        6.1.2 高能碰撞
        6.1.3 相对论碰撞
    6.2 离子碰撞运动学
第七章 250 keV H_2~+与He碰撞的相互电离过程研究
    7.1 相互电离碰撞动力学研究现状
        7.1.1 MPTI过程反应机制的区分
        7.1.2 MPTI过程准(e,2e)实验
    7.2 实验与数据处理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电子的动量分布
        7.3.2 反冲离子动量分布
        7.3.3 MPTI多体关联动力学
        7.3.4 MPTI过程的分子轴取向效应
    7.4 本章总结
第八章 1-碘丙烷分子的电子动量谱学研究
    8.1 背景介绍
    8.2 实验与理论计算
        8.2.1 束缚能谱
    8.3 电子动量分布
    8.4 自旋—轨道耦合与分子内相互作用比较
    8.5 本章总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锂同位素萃取分离新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锂同位素的性质及用途
    1.2 锂资源的现状及分析
        1.2.1 锂资源分布
        1.2.2 发展趋势
    1.3 同位素分离的主要问题
        1.3.1 主要分离方法比较
        1.3.2 选题意义
    1.4 离子液体的性质及应用
    1.5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理化性质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 1-烷基-3-甲基咪唑氯盐的制备
        2.1.3 1,3-二烷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的制备
        2.1.4 红外光谱测定
        2.1.5 核磁共振表征
        2.1.6 表面张力测定
        2.1.7 水中溶解度测定
        2.1.8 粘度测定
        2.1.9 密度测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离子液体合成路线的选择及反应条件优化
        2.2.2 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2.2.3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锂同位素绿色萃取分离体系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2 锂含量测定
        3.1.3 同位素 ICP-MS 分析
        3.1.4 锂的萃取与反萃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锂萃取体系的建立
        3.2.2 萃取条件优化
        3.2.3 锂的反萃
        3.2.4 萃取机理及热力学性质
        3.2.5 锂同位素分离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萃取富集结合 AAS 测定蔷薇叶中的痕量锂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2 锂的测定
        4.1.3 锂的萃取与反萃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萃取条件的优化
        4.2.2 锂的反萃
        4.2.3 干扰分析
        4.2.4 样品分析
    4.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p+107,109Ag核反应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核反应理论和对应的计算程序
    2.1 核反应基本概念:核反应过程及其描述
    2.2 唯象光学模型理论和APMN06M.FOR程序
    2.3 扭曲波玻恩近似理论和DPPM-C.FOR程序
    2.4 复合核反应理论和MEND.FOR程序
        2.4.1 复合核反应过程与相关理论简介
        2.4.2 对核内级联碰撞的处理
        2.4.3 激子模型
        2.4.4 H-F理论
        2.4.5 蒸发模型
        2.4.6 MEND.FOR程序介绍
    2.5 Kalbach系统学公式
第三章 p~(+~(107,109))Ag核反应唯象光学势的计算和分析
    3.1 B-G光学势参数的计算
    3.2 去弹性散射截面和弹性散射角分布计算结果
    3.3 对唯象光学势的分析和讨论
        3.3.1 光学势整体应取的形式—虚部的引入
        3.3.2 对实部的分析
        3.3.3 对虚部的分析讨论
第四章 p~(+~(107,109))Ag直接非弹性散射截面的计算和分析
第五章 p~(+~(107,109))Ag全套微观数据的计算和分析
    5.1 相关参数的计算和分析
    5.2 p~(+~(107,109))Ag各反应道截面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和评价
    5.3 p~(+~(107,109))Ag出射粒子能谱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和评价
    5.4 p~(+~(107,109))Ag双微分截面的计算结果及其分析和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由光学势参数计算光学势各部分的程序
    2. MEND.FOR输入文件所需光参按格式生成程序
    3. 计算每个入射能量的各个分裂能级非弹截面总和的程序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Investigation on the Systematic Behavior of Isomeric Cross Section Ratios of Neutron-Induced Reactions around 14MeV(论文参考文献)

  • [1]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对AMnSb2(A=Ca,Ba和Eu)材料的研究[D]. 戎洪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21
  • [2]基于时空维度的城市物流演化分析研究[D]. 沈昱希. 东南大学, 2020(01)
  • [3]手持式太赫兹光谱探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曹恩达.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0(02)
  • [4]开放量子系统中的非马尔可夫随机薛定谔方程方法及其应用[D]. 柯雅玲. 厦门大学, 2018(07)
  • [5]北京谱仪上XcJ→ωφ和Ω-(?)+的分支比测量[D]. 甘华民. 信阳师范学院, 2017(01)
  • [6]荷能重离子引起高定向石墨和石墨烯的辐照效应研究[D]. 曾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14(10)
  • [7](e,2e+ion)符合谱仪的研制及带电粒子与原子分子碰撞动力学研究[D]. 王恩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 [8]强激光高能量密度物理的若干进展和展望[J]. 李玉同,廖国前,赵刚,张杰. 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13(07)
  • [9]锂同位素萃取分离新体系的构建[D]. 徐晶晶. 江南大学, 2013(02)
  • [10]p+107,109Ag核反应数据的计算和分析[D]. 冷志平. 西北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14MeV附近中子诱导反应等轴截面比系统行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