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渗釉面砖问世

防渗釉面砖问世

一、不透水釉面砖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冯筱倩[1](2021)在《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防水涂料固化后的涂膜具有优良的弹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等,在建筑防水领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由于我国基建设施发展迅速,铁路建设发达,道路总长加长,铁路道桥工程领域防水对聚氨酯防水涂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聚氨酯防水涂料也不断向绿色环保、施工便利方向发展。本文采用较为环保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部分替代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制备了能满足铁路道桥工程领域防水要求的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同时对施工更为便利的潜固化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采用MDI、TDI制备了较环保的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采用化学分析法对聚氨酯预聚合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异氰酸酯单体及加料方式、异氰酸酯指数(R值)、聚醚二元醇和三元醇的配比、滑石粉的用量,以及消泡剂种类与用量等对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聚合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提高,该温度范围内的活化能为Ea=204.748 k J/mol;随着MDI用量增加,涂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有所下降,而热稳定性有所提升。随着A组份中R值的增大,涂膜拉伸强度增加,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当R值为3.5时,涂膜具备良好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达到5.15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432%;当聚醚二元醇与三元醇的摩尔比为2∶1,滑石粉用量为质量百分比45%时,涂膜均显示较好的力学性能;非有机硅类消泡剂(BYK-054、DF831)具有更好消泡作用,涂膜表现出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在优化后的实验配方基础上制备的防水涂膜的各项性能指标基本达到《聚氨酯防水涂料》(GB/T 19250-2013)标准中铁路桥梁非通行部位用Ⅱ型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相关标准要求。论文也以TDI为单体,采用亚胺型和恶唑烷型潜固化剂、环保溶剂,制备了潜固化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分析了涂膜潜固化机理,研究了聚醚三元醇用量、R值、潜固化剂种类与用量对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R值的增大,涂膜拉伸强度增加;增加聚醚三元醇的用量,涂膜拉伸强度提高,在聚醚二、三元醇质量比为3:7时具备了较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采用亚胺型潜固化剂制备的涂膜更致密、表面针孔较少,其用量为1%~1.5%时能得到较好的综合性能。

顾晓鹏[2](2015)在《海绵城市目标下的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研究 ——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城市的快速发展引起土地类型的变化、不透水路面的扩张,加上以排为主的传统思维缚束,导致城市雨水管理模式的不合理,引发雨洪内涝、环境污染等许多问题。为此,国家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战略,将低影响开发作为其实施的主要技术路径。低影响开发是针对城市雨洪管理的专有概念,它作为一种新的雨洪管理模式,倡导维护或恢复场地的自然水文功能,采取源头削减、径流过程调控等方式对雨水进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我国雨洪管理的新潮流。虽然我国制定了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战略,但该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文本基于低影响开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对低影响开发推广应用及各地方政府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及其成因做了深入分析,发现传统思维缚束,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薄弱,体制、机制不顺等管理体系方面的问题是造成当前以低影响开发为主要技术途径的海绵城市建设战略在我国推行不利的主要原因。随后论文对普陀区桃浦科技智慧城做了案例分析,发现该区域具备低影响开发推行的必要性和良好的实施条件,却因为管理制度、观念束缚、规划缺失、机制不顺等方面原因,建设海绵城市的任务停滞不前。对于低影响开发在实施过程中管理系统方面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论文相应地提出了改进管理体系的建议。在管理依据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要“重宏观、创制度”的理念,尽量少涉及具体项目的建设、考核、资金审批等行政执行的微观操作环节,而是应该将重心转移到宏观政策环境的建设和顶层制度的设计上来。在管理体制方面提出了以地方政府负总责,规划设计部门负责规划阶段、建设管理部门负责设计和建设阶段、雨洪(水务)管理部门负责运营管理阶段的“三阶段”体制设计。在管理机制方面根据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及运营管理三阶段相应分为三个版块,对每个管理版块的任务和环节进行创新性地设计论证,同时还引入了总量约束、利益平衡等机制。

郑建锋[3](2014)在《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薄层加铺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桥面铺装层作为桥梁行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对于行车对桥面板的荷载冲击和满足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以及对桥梁结构的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桥面铺装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整体性,并具有足够的抗裂、抗冲击和耐磨性能等,但在实际工程中,为了减轻桥梁荷载和需维护工程,在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厚度更小的进行桥面铺装,但此薄层铺装技术还处于研究试验阶段。也正是因为处于试验阶段且采用何种更加细粒式的铺装材料进行薄层加铺成为了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本论文更具挑战性和艰巨性。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针对薄层铺装的特殊要求,通过对现有桥面铺装的病害分析,对薄层铺装对防水粘结、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合料类型及薄层施工技术展开了研究;研究采用了溶剂型AMP-100和均相橡胶沥青以解决薄层铺装与水泥混凝土桥面板之间的层间防水粘结问题,通过性能对比研究,采用均相橡胶沥青作为防水粘结材料;以直投法的沥青混合料改性技术解决小规模生产中的沥青改性问题;选用了细粒式SMA-5解决薄层铺装施工中的最大粒径问题,采用贝雷法对级配进行优化设计,得到了骨架密实结构以及考虑铺装层厚度变化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和路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铺装层厚度为30mm;比较系统地研究桥面铺装施工工艺的基本要求和桥面板处理的方法,以及对同步热预拌碎石防水粘结层和SMA桥面面层铺装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总结。

谭春华[4](2012)在《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就在全国各地想方设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同时,雨洪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白白流走,造成雨洪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还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巨大成本。为此,雨洪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被提了出来。适时转变治水观念,使雨洪管理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资源的收集利用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这种非常规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研究“雨洪管理模式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雨洪的三种经济学属性,得出了雨洪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论述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雨洪管理模式选择,进而提出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相配套的组织政策,最后提出雨洪管理应上升到一个产业,并提出了相应的组织政策。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雨洪的经济学属性。雨洪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属性:雨洪的公共物品属性、雨洪的公害物品属性和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由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可以得出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①既然雨洪具有公益性,就应该将雨洪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收集利用。但在雨洪资源的维护或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可能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即存在“市场失灵”,必须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安排方面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雨洪环境问题的特定情形和约束条件,有时还需要多种制度形式的配合使用。②如果家家户户都向外排放雨洪,那么将会出现“由雨变洪”的现状,加剧了雨洪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雨洪的公害性。为了减少雨洪灾害的发生,应实现雨洪管理由旧机制向新机制的转换,即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雨洪的收集利用管理,将雨洪这种公害物品“转害为利”,使雨洪真正转变成为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③根据雨洪的私有物品属性,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各个雨洪利用产权单位自觉的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管理上升到一个产业。这也是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高级形态。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2)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在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雨洪分布和降落地点的差异性,导致雨洪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使其管理模式出现了多样化。主要的模式包括:①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雨洪利用模式属于公益性的模式选择。②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一般城市小区雨洪主要来源于屋面、道路、水景和绿地三种。③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农村政府对雨洪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集流工程建设,发挥好雨洪集流面的作用,将雨洪径流进行收集;二是通过蓄水工程将集流面收集的雨洪储存起来;三是通过拦蓄和入渗工程将部分径流很好的入渗,修复水资源环境。④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农村生活单户雨洪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洪收集系统、雨洪储存系统、雨洪净化系统等方面。(3)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针对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状况,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居民个人等之间遵循着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所以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政府出资进行雨洪的收集利用,则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和居民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农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政府无法承担雨洪管理所需要的全部投入,为了解决这种“囚徒困境”,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对相关的单位进行管理,转变人们在雨洪收集利用方面的管理理念,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或者共同合作或者强制性的法制法规来提高相关单位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雨洪的合理有效管理,提高雨洪资源化的利用效率和水平。运用博弈论中的“单种群进化博弈——两人对称博弈”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有限理性博弈,一旦政府利用一些激励措施使其中的一部分居民采用雨洪收集利用技术,就会很快的得到推广。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一部分农村生活单户进行雨洪利用技术的试点,让一部分单户真正能够从收集利用雨洪中受益,然后让其他单户产生极大的动力去模仿,从而让更多的生活单户采用雨洪利用技术来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作为一种资源,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4)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雨洪利用产业是指从事雨洪收集并向用水户供给雨水的企业集合。为了促进雨洪利用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相关雨洪收集利用企业、政府和用水户选择雨洪利用行为,而制定制度的前提是明确各种制度的运行机制。因此,分析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强制机制、利益机制和道德机制,是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的前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形成与发展一般有三种路径选择,即市场自发型、政府培育型、市场与政府结合型。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适合选择以政府培育为主、市场力量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

黄弘[5](2012)在《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依据相关理论,研究了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了建筑陶瓷产业链以及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提出了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评价与保障思路,并建立了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高安、法库、夹江为例对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包括:第一,分析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系统探讨,确定了本文的逻辑思路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以循环经济理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为重要原则和理念,借鉴种群理论的宏观视角和组织管理方法,指明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总方向。第二,剖析了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中产业链构成要素。首先,基于产业集群产生原因的差异性,本部分将国内外现有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为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两大类。在此分类基础上,研究并探讨了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优缺点。继而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中的产业链构成要素的分析,为构建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和选择奠定基础。第三,分析了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通过概述中国建筑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界定并分析了“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与“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概念、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和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的对比分析,更深刻地剖析了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提供了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不能套用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在现有的产业集群模式中做简单的选择,必须重新构建新的适合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同时其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做相应的调整。第五,建立了以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并依据发展实际对高安、法库、夹江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持对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市场发育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第六,提出了有效实行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保障策略,并对江西高安市建筑陶瓷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案例分析。其中,保障策略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保障、人力资源保障、金融保障、技术保障、公共平台及基础设施保障、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体制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

唐亮[6](2011)在《会“呼吸”的砖——透水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认为一、前言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剧,无论是人行道、街道、广场,还是住宅小区的庭院等,路面大都采用花岗岩、水泥、釉面砖等封闭性结构铺装,城市透水能力却在减弱。城市地表正在逐步被建筑物和各种混凝土等

黄惠宁,戴永刚,万小亮,张国涛,黄辛辰[7](2011)在《环境友好型瓷砖发展分析及综述》文中研究指明墙地砖作为传统产业,消耗了大量的优质矿产资源,同时也是高能耗制造业,陶瓷砖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能源和环境压力。"十二五"规划规定各行各业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目标。本文提出了环境友好型瓷砖的概念,分析了目前我国环境友好型瓷砖的设计、研发和生产现状与趋势,探讨了发展环境友好型瓷砖的重要性和技术途径,倡导大力推广其研究与应用,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成帅[8](2011)在《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文中提出近代历史性建筑是近代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形成,是历史的见证。随着建筑遗产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得到认同,对其保护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这类建筑大多已百岁,自然衰退与人为的不当损害或忽视使部分建筑表现出明显的劣化迹象,因此对其进行维护与维修也逐渐成为减缓其劣化进程的要求。但目前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却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与不平衡。本文试图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近代历史性建筑的材料、要素与构建方法,常见的检测技术,探讨近代历史性建筑的劣化迹象与成因,进而针对具体劣化问题,归纳保护维修实践的案例,寻求常用的、合宜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借鉴国内外较先进的保护维修理念与技术,结合我国特点来兼收并蓄的分析采纳国际上常见的维修技术,并分析部分以往不恰当的维修方法及后果,为将来成功的维护与维修提供技术参考。论文中穿插结合作者参与的天津望海楼天主教堂与原浙江兴业银行的维修工程实践,作为重要的案例,同时针对建筑材料与建筑组成部分的特点,兼收国内外的部分保护修复案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通过上述工作,对维护与维修技术相关的问题与注意事项进行讨论,对具体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提示。当然由于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技术包含范围广泛,设计领域诸多,庞大复杂,其难度非常大,故本文主要还是择取较广泛常见的建筑材料与要素的维护与维修技术来择要分析论述,希望为今后的保护实践有借鉴作用。

俞康泰[9](2009)在《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鄢春根,罗晓宁,胡海泉,江婷[10](2008)在《从我国陶瓷砖专利看建筑陶瓷自主创新特点和发展新趋势》文中认为通过对我国22年内(1985年~2006年)陶瓷砖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系统分析,归纳了我国建筑陶瓷自主创新的特点,并预测了其发展新趋势。

二、不透水釉面砖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透水釉面砖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氨酯概述
        1.1.1 异氰酸酯
        1.1.2 多元醇
        1.1.3 聚氨酯合成化学
    1.2 聚氨酯防水涂料分类及应用
        1.2.1 不同有机填料的聚氨酯防水涂料
        1.2.2 不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
    1.3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研究进展
        1.3.1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理论基础研究
        1.3.2 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研究
        1.3.3 环保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研究
    1.4 潜固化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高强度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制备
        2.2.4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涂膜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氨酯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2.3.2 聚氨酯预聚体红外光谱分析
        2.3.3 MDI单体对PU涂膜性能的影响
        2.3.4 异氰酸酯指数对聚氨酯涂膜性能的影响
        2.3.5 预聚合反应三元醇用量对聚氨酯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6 滑石粉用量对PU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2.3.7 消泡剂类型和用量对PU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2.3.8 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综合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潜固化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2.3 单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制备
        3.2.4 涂膜制备
        3.2.5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异氰酸酯指数对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3.3.2 聚醚二元醇/三元醇比例对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3.3.3 环保溶剂对PU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3.3.4 潜固化剂对防水涂料性能的影响
        3.3.5 单组份PU防水涂料综合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海绵城市目标下的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研究 ——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采取的主要方法
        三、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影响开发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内容
    第一节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循环经济理论
    第二节 低影响开发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形成
        二、低影响开发与传统雨水管理模式的比较
        三、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
    第三节 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依据
        二、管理体制
        三、管理机制
    第四节 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的应用与成效
        一、低影响开发的应用措施发展
        二、低影响开发在国外的应用情况
        三、低影响开发在国内的发展应用
第三章 我国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一节 管理理念的现状和问题
        一、传统雨水管理思维的局限
        二、城市开发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
    第二节 建设管理政策法规的现状和问题
        一、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
        二、技术标准与规范、规程
    第三节 建设管理体制的现状和问题
        一、相关的机构及职能
        二、权限分配、制约和统一
    第四节 管理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一、低影响开发过程涉及的内容
        二、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协调性和纠错反馈
第四章 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设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概况
        一、区域概况
        二、桃浦科技智慧城的建设背景
        三、桃浦科技智慧城低影响开发的适用性
    第二节 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设管理现状
        一、计划安排
        二、实施现状
    第三节 桃浦科技智慧城建设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缺失
        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缺陷
        三、管理机制有待加强
第五章 完善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一、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规范、标准体系
    第二节 管理体制的构建与优化
        一、管理机构与职能的优化配置
        二、管理程序的梳理优化
    第三节 管理机制的设计与改进
        一、总量约束机制
        二、激励机制
        三、利益协调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薄层加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桥面铺装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2.1 国外对桥面铺装的研究和应用
        1.2.2 国内桥面铺装技术研究综述
    1.3 桥面铺装层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线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薄层铺装原材料的性能检测及结合料的改性研究
    2.1 概述
    2.2 铺装层原材料的选择
        2.2.1 集料
        2.2.2 纤维
        2.2.3 矿粉
        2.2.4 沥青
    2.3 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2.3.1 改性剂
        2.3.2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工艺
        2.3.3 改性剂机理
        2.3.4 改性剂的物化特性
    2.4 改性沥青的复配调整
        2.4.1 改性沥青的合成工艺
        2.4.2 改性沥青的性能检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铺装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
    3.1 铺装层厚度变化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要求
    3.2 SMA5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3.2.1 沥青用量的估算
        3.2.2 粗集料的计算方法
        3.2.3 细集料的计算方法
        3.2.4 矿料配合比设计
        3.2.5 最佳油石比
    3.3 干、湿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检验
        3.3.1 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试验
        3.3.2 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试验
        3.3.3 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试验
        3.3.4 抗滑性能评价
        3.3.5 肯塔堡飞散试验
        3.3.6 谢伦堡沥青析漏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面铺装粘结防水体系的性能研究
    4.1 概述
        4.1.1 设置防水层的必要性
        4.1.2 常用防水粘结层材料分类
    4.2 主要的试验方法
        4.2.1 拉拔试验
        4.2.2 剪切试验
    4.3 均相橡胶沥青防水粘结层
        4.3.1 均相橡胶沥青
        4.3.2 改性剂
        4.3.3 试验室复配改性步骤
        4.3.4 均相橡胶沥青改性
        4.3.5 界面构造深度、涂膜厚度对层间性能影响研究
        4.3.6 小结
    4.4 碎石撒布研究
        4.4.1 碎石粒径及撒布率对层间性能影响研究
        4.4.2 黑、白碎石对抗剪性能影响研究
    4.5 AMP-100溶剂型防水粘结材料
        4.5.1 概述
        4.5.2 基本性能检测
    4.6 两种防水材料性能对比
        4.6.1 对比试验方案
        4.6.2 对比试验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桥面铺装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5.1 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5.1.1 施工基本要求
        5.1.2 桥面处理方法
    5.2 防水粘结层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5.2.1 同步热预拌碎石防水粘结层施工
    5.3 SMA-5桥面面层铺装的施工与质量控制
        5.3.1 施工技术的主要控制点
        5.3.2 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雨洪管理研究综述
    2.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2.2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3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
    3.1 雨洪的公益性
        3.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3.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3 公共物品的类型
        3.1.4 雨洪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3.2 雨洪的公害性
        3.2.1 公害物品的概念
        3.2.2 公害物品的特性
        3.2.3 外部性理论
        3.2.4 雨洪作为公害物品的属性
    3.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
        3.3.1 私人物品概念
        3.3.2 产权理论
        3.3.3 雨洪作为私人物品的属性
    3.4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
        3.4.1 雨洪的公益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4.2 雨洪的公害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4.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
    4.1 传统排放管理的问题
    4.2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
    4.3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可行性
    4.4 雨洪管理模式选择
        4.4.1 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4.4.2 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
        4.4.3 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4.4.4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
    5.1 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原因
    5.2 博弈视角下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研究
        5.2.1 博弈论基本原理
        5.2.2 政府与各建设单位之间的博弈
        5.2.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5.2.2.2 双方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5.2.2.3 “囚徒困境”状态下城市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5.2.2.4 “囚徒困境”状态下农村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5.2.3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有限理性博弈分析
        5.2.3.1 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框架
        5.2.3.2 单种群进化博弈分析——两人对称博弈
        5.2.3.3 两人对称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5.2.3.4 农村生活单户雨洪收集利用的组织政策
    5.3 本章小结
6 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
    6.1 雨洪利用产业基本概论
        6.1.1 产业和雨洪利用产业的概念
        6.1.2 雨洪利用产业的特点
        6.1.3 雨洪利用产业化理论基础
    6.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方式及影响机制
        6.2.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6.2.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6.2.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机制
    6.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6.3.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的路径选择
        6.3.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简评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理论
        2.1.1 产业集群的内涵
        2.1.2 产业集群的类型和特征
        2.1.3 西方主要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2.1.4 我国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2.2 循环经济理论
        2.2.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意义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国内外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现状
    2.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3.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3.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发展概况
        2.3.4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4 种群理论
        2.4.1 种群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4.2 种群的概念和特点
        2.4.3 种群生态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3.1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1.1 资源禀赋型
        3.1.2 市场拉动型
        3.1.3 传统延续型
    3.2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3.2.1 政府主导型
        3.2.2 外资主导型
    3.3 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2) 内生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分析
    4.1 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的内涵分析
    4.2 基于产业集群的建筑陶瓷产业链的构成要素分析
        4.2.1 建筑陶瓷产业链上游核心构成要素分析
        4.2.2 建筑陶瓷产业链下游构成要素分析
        4.2.3 建筑陶瓷产业链核心环节——建筑陶瓷企业分析
        4.2.4 建筑陶瓷产业链相关配套机构和行业的分析
    4.3 建筑陶瓷产业链延伸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内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5.1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1 西班牙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2 意大利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1.3 发展中国家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2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1 传统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5.2.2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5.3 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5.3.1 国外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5.3.2 国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对比分析
        5.3.3 建筑陶瓷不同发展模式对本文研究的启迪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构建
    6.1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目标
        6.1.1 经济目标
        6.1.2 社会目标
        6.1.3 环保目标
    6.2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原则
        6.2.1 以政府控制为主导
        6.2.2 以市场调节为核心
        6.2.3 具体模式具体分析
        6.2.4 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发展
        6.2.5 兼顾循序渐进和长远性目标
    6.3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标准
        6.3.1 资源消耗方面
        6.3.2 环境污染方面
        6.3.3 经济效益方面
        6.3.4 社会和谐发展方面
    6.4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要素
        6.4.1 生产要素
        6.4.2 市场
        6.4.3 政府
        6.4.4 相关产业和机构
    6.5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类型
        6.5.1 政府主导的资源禀赋型
        6.5.2 政府主导的市场拉动型
        6.5.3 政府主导的传统延续型
    6.6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构建的步骤
        6.6.1 开展可行性研究
        6.6.2 进行产业规划
        6.6.3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6.6.4 建立职能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6.6.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群软硬环境
        6.6.6 加大招商力度,提升进入企业门槛
        6.6.7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创新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以高安、法库和夹江为例
    7.1 基于不同集群发展模式下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7.2 灰色关联分析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的运用
        7.2.1 灰色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基本原理
        7.2.2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7.3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7.3.1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边界的界定
        7.3.2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的数据获取
        7.3.3 集群发展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7.4 三个区域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7.4.1 母序列和评价序列的选定
        7.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7.4.3 数据无量纲性处理模型
        7.4.4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7.4.5 模型的求解及分析
        7.4.6 结果分析及结论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保障策略
    8.1 自然资源保障
        8.1.1 原辅料自然资源状况及保障
        8.1.2 土地开发与利用
        8.1.3 能源供应与保障
    8.2 人力资源保障
        8.2.1 高端人才保障措施
        8.2.2 产业人才保障措施
    8.3 金融保障
        8.3.1 拓展融资途径
        8.3.2 强化风险意识
    8.4 技术保障
        8.4.1 技术保障策略
    8.5 基础设施及公共平台保障
        8.5.1 完善基础设施
        8.5.2 加快公共平台建设
    8.6 体制制度保障
        8.6.1 完善陶瓷工业管理组织
        8.6.2 强化陶瓷行业管理
        8.6.3 制定鼓励政策
        8.6.4 培育鼓励自主创新制度与机制
        8.6.5 建筑陶瓷产区政府应加强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
        8.6.6 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
        8.6.7 依法行政,规范管理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模式案例分析
    9.1 中国(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发展背景及现状
        9.1.1 发展背景
        9.1.2 高安建筑陶瓷发展现状
    9.2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9.2.1 区位条件
        9.2.2 资源条件
        9.2.3 交通条件
        9.2.4 投资环境
        9.2.5 市场条件
    9.3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9.3.1 集聚程度不断提高
        9.3.2 政府积极推动,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9.3.3 坚持规划先行,发展目标明确
        9.3.4 产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
        9.3.5 高安陶瓷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
        9.3.6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创新能力
        9.3.7 高安建筑陶瓷产业经济促进能力
    9.4 模式发展改善建议
    本章小结
第10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主要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6)会“呼吸”的砖——透水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透水砖在国内外的应用
三、各种铺设材料的对比
    1.沥青
    2.水泥混凝土
    3.透水砖
四、透水砖的类别与用途:
五、结束语

(7)环境友好型瓷砖发展分析及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友好型瓷砖的概念
2 环境友好型瓷砖的类别
    2.1 资源节约型瓷砖
        2.1.1 薄板/薄砖
        2.1.2 利废瓷砖
    2.2 低碳节能型瓷砖
        2.2.1 太阳能瓷砖
        2.2.2 轻质瓷砖
    2.3 绿色环保型瓷砖
        2.3.1 固 (吸) 碳瓷砖
        2.3.2 保健瓷砖
        (1) 负离子瓷砖
        (2) 远红外瓷砖
        2.3.3 安全瓷砖
        (1) 低放射性瓷砖
        (2) 重金属溶出量小的瓷砖
        (3) 防滑瓷砖
        (4) 防静电瓷砖

(8)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释义
        1.1.2 研究对象与框架
        1.1.3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相关理论
    2.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1.1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
        2.1.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价值评估
    2.2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与原则
        2.2.1 近代历史性建筑保护的干预层级
        2.2.2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原则
    2.3 近代历史性建筑的维护与维修的材料与技术选择
        2.3.1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材料选择
        2.3.2 历史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选择
第三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维护与维修技术
    3.1 近代历史性屋顶的意义
    3.2 近代历史性屋顶形式、要素与覆面材料
        3.2.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类型
        3.2.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主要要素与细部
        3.2.3 近代历史性建筑坡屋顶的覆面材料
    3.3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与劣化迹象
        3.3.1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检查
        3.3.2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劣化迹象与成因
    3.4 近代历史性建筑屋顶的维护、维修与替换
        3.4.1 屋顶维护、维修与替换的方式选择
        3.4.2 屋顶的历史研究
        3.4.3 历史性屋顶维护措施
        3.4.4 历史性屋顶的维修与替换
第四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砖砌外墙维护与维修技术
    4.1 建筑用砖的历史
    4.2 近代建筑砖砌体的特征认识
        4.2.1 砖的类型
        4.2.2 砖的形状、尺寸与色彩
        4.2.3 砖砌体的砌筑方式
        4.2.4 灰缝砂浆和外形
    4.3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劣化问题的识别
        4.3.1 砖砌外墙的检查
        4.3.2 砖砌外墙的劣化迹象
        4.3.3 砖砌外墙的检测技术
        4.3.4 砖砌外墙的结构问题
        4.3.5 砖砌外墙的劣化成因
    4.4 近代历史建筑砖砌外墙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4.4.1 砖砌外墙的结构缺陷处理与加固措施
        4.4.2 砖砌外墙的维修措施
        4.4.3 砖砌外墙的清洗技术
第五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5.1 外墙石材的分类与性质
        5.1.1 天然饰面石材分类
        5.1.2 砌筑石材
    5.2 外墙石材的类型及相关问题
        5.2.1 实心石质墙
        5.2.2 饰面厚石板
        5.2.3 饰面薄石板
    5.3 外墙石材劣化病害与检测技术
        5.3.1 石材劣化病害
        5.3.2 石材检测技术
    5.4 近代历史建筑外墙石材的维护与维修
        5.4.1 维修工作的说明
        5.4.2 外墙石材的维修措施
        5.4.3 外墙石砌体重嵌灰缝
        5.4.4 石材墙面的清洗技术
        5.4.5 外墙石材的加固保护
第六章 近代历史性建筑木构件与铁件维护与维修技术
    6.1 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1.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1.2 木构件检查与检测
        6.1.3 木构件的替换与维修技术
    6.2 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技术
        6.2.1 识别保护的特征
        6.2.2 历史性铁质构件的维护与维修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生产厂家、分布地区及相关资料
2 主要产品介绍
3 生产装备、工艺技术和研发能力
4 标准化和品质管理
5 结语

四、不透水釉面砖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氨酯防水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冯筱倩. 湖北工业大学, 2021
  • [2]海绵城市目标下的低影响开发建设管理体系研究 ——以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为例[D]. 顾晓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3]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薄层加铺技术研究[D]. 郑建锋.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4]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D]. 谭春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5]新兴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 黄弘.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6]会“呼吸”的砖——透水砖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J]. 唐亮. 住宅产业, 2011(09)
  • [7]环境友好型瓷砖发展分析及综述[J]. 黄惠宁,戴永刚,万小亮,张国涛,黄辛辰. 佛山陶瓷, 2011(07)
  • [8]近代历史性建筑维护与维修的技术支撑[D]. 成帅. 天津大学, 2011(05)
  • [9]中国陶瓷色釉料生产的近况和展望[J]. 俞康泰. 陶瓷, 2009(03)
  • [10]从我国陶瓷砖专利看建筑陶瓷自主创新特点和发展新趋势[J]. 鄢春根,罗晓宁,胡海泉,江婷. 中国陶瓷工业, 2008(03)

标签:;  ;  ;  ;  ;  

防渗釉面砖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