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植物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的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

七种植物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的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

一、7种植物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邱枫[1](2021)在《三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抑菌活性评价》文中指出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具有低毒、低污染等特点的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和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等3种植物为材料,评价了供试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抑菌活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初步鉴定了香叶树叶片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评估了其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种植物提取物杀虫活性。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桃蚜(Myzus persicae)为靶标昆虫,采用微量点滴法,评价了香叶树、南蛇藤、粉单竹提取物对供试昆虫的触杀活性,采用夹毒叶片法、混药培养基法和浸叶法,测定了其胃毒活性。结果表明,香叶树和南蛇藤对桃蚜具有良好的触杀作用,香叶树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LC50为6680mg/L,南蛇藤提取物对蚜虫的触杀LC50为3128mg/L。香叶树和南蛇藤提取物对果蝇具有良好的胃毒作用,香叶树提取物对果蝇胃毒LC50为867mg/L,南蛇藤提取物对果蝇胃毒LC50为4118mg/L。2.三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以小麦赤霉菌(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水稻纹枯病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水稻弯孢叶斑病菌(Curvularia oryzae)、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麦冬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枣炭疽病菌(Collettrichum gloeos)、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香叶树、南蛇藤、粉单竹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香叶树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879mg/L;粉单竹提取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为1542mg/L。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靶标,采用抑菌圈法,评价了供试植物的抗细菌活性,结果表明,3种植物提取物对两种细菌均无抑制作用。3.香叶树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香叶树叶片采用95%乙醇浸渍提取,减压浓缩得到提取物浸膏,经水悬浮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部位浓缩冻干后,采用UPLC-MS检测,经谱库检索和一级质谱、二级质谱解析,结合相关文献,初步鉴定了57种化合物,包括DL-精氨酸、3-氨基-3-脱氧-D-葡萄糖、胆碱、葡萄糖酸、海藻糖、右旋奎宁酸、D-脯氨酸、间苯三酚、腺嘌呤、2-氨基己二酸水合物、腺苷、苯乙酮、吡哆醇甜菜碱、二苄胺、儿茶素、L-焦谷氨酸、去甲猪毛菜碱、L-正亮氨酸、邻苯三酚、(E)-3-吲哚丙烯酸、绿原酸、3,4-二羟基苯甲醛、表儿茶素、儿茶素、7-羟基香豆素、槲皮甙、金丝桃苷、芦丁、异槲皮苷、壬二酸、扁蓄苷、野黄芩苷、洋槐黄素、紫云英苷、肉桂酸甲酯、阿福豆苷、氯化花青素、鼠李素、槲皮素、银椴甙、木犀草素、糖脂、油酸酰胺、二异辛胺、十六碳酰胺、十八胺、6-甲基-5-庚烯-2-醇等。综上所述,本文评价了3种植物提取物对重要农业害虫及植物病原菌的杀虫抑菌活性,初步鉴定了香叶树主要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对于香叶树等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植物源农药开发,均具有参考价值。

燕银芳[2](2021)在《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文中指出植物真菌病害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最普遍、危害性最强的病害之一,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杀菌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原真菌产生了抗性、造成了药剂残留,引起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天然源杀菌剂与环境相容性好,低毒且易降解,故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我国植物资源丰富,这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文选取传统中草药厚朴与啤酒花,采用生长速率法,结合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评价了所选中草药中的活性化合物对立枯丝核菌、核盘菌、灰葡萄孢、禾谷镰孢菌和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并初步探究了两者的抗菌机理。最后评价了厚朴中的活性化合物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现将主要内容分述如下:1.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本章采用活性导向分离的方法,从厚朴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出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因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可达2.18μg/m L,明显优于商业化杀菌剂戊唑醇(EC50=3.07μg/m L),故探究了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抗菌机制。形态学研究表明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和线粒体。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造成了线粒体及相关功能基因的上下调,特别是影响了ATP的合成。最后,用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和厚朴酚通过促进活性氧的大量产生,破坏了细胞膜电位,进而破坏线粒体的功能。这一过程影响了菌丝细胞的呼吸作用,并破坏了TCA循环,最终抑制ATP的生成。此外,和厚朴酚还会损坏菌丝细胞膜,从而加速菌丝体的死亡。2.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机制研究本章评价了药食两用植物啤酒花的80%乙醇提取物及其主要异戊烯基黄酮异黄腐酚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评价了异黄腐酚对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体内抗菌活性。因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均很强,其对菌丝生长的EC50可达4.32μg/m L,故探究了其对灰葡萄孢的抗菌机理。形态学观察发现其对菌丝形态和细胞器均造成了严重破坏,特别是细胞膜。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发现其主要通过破坏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来发挥抗菌作用。最后,用RT-qPCR、酶学的方法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对转录组学的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表明异黄腐酚可能存在多种作用方式,其通过影响呼吸作用,破坏了碳代谢通路和TCA循环导致ATP合成受阻,影响菌丝的生长。另外,其通过产生氧化胁迫,造成了膜脂过氧化伤害,进而破坏细胞膜,加速了菌丝体的死亡。3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本章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在质量比为1:1时对五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Wadley(1967)公式评价了复配效果,结果表明,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类及萜烯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对立枯丝核菌的复配效果较差,但对其他四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特别是对灰葡萄孢协同增效作用明显。另外,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的复配效果优于厚朴酚的复配,其中,和厚朴酚与萜烯的复配效果最好,这为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郑泽林[3](2020)在《一株桑椹核盘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菌核病作为影响桑果产量的第一大病害,在全国的果桑种植基地均有发生。陕西省内果桑种植范围广泛,每年产出的桑果可以给果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桑果产量受菌核病影响极大,一旦防治不当,会使其减产甚至绝收。一般认为桑椹菌核病病原有菌桑实杯盘菌,肉阜状杯盘菌和核地杖菌,也有研究称核盘菌能造成桑椹菌核病。为了对陕西省桑椹菌核病的病原进行深入研究,为后续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本研究采集了桑椹开花时期大田生长的具有核盘菌子实体特征的子实体,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子实体分离和纯化出对应的菌株,对子实体表型,以及从中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两者结合最终确定菌株的种属。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征,采用平皿法和活体接种法确定其致病性,并在实验室筛选该病原菌的植物源抑菌剂,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对在周至县桑园采集的子实体进行分离与纯化,共分离得到两个纯化的菌株,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分别为灰霉菌和核盘菌。本研究选择核盘菌作为后续试验的供试菌株。2.供试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 H值为3的环境下生长最好;15℃时有利于该菌生长,在4℃的条件下也能正常凝结菌核;不同碳源中以果糖、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利用效果最差的是淀粉;不同氮源中最适为酵母粉,利用效率最差的是尿素。3.平皿法接种桑树叶片结果显示,供试核盘菌能够导致叶片腐烂,并产生白色菌丝,菌丝重分离鉴定确证为供试核盘菌。以供试菌株对拟南芥与烟草进行活体接种,在接种24h后,菌饼覆盖叶片位置均产生腐烂现象并长出大量白色菌丝重分离鉴定后确认为供试核盘菌。以供试菌的菌丝和孢子悬浮液进行大田桑树雌花侵染试验,但未成功。4.选用文献报道的具有抑菌活性的18种药用植物,以其60%醇提液为供试液,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植物来源的供试液对供试核盘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8种供试植物中,0.1g/m L植物干粉的提取液抑菌率超过50%的有两种,分别为八角茴香(97.21%)和厚朴(58.10%)。对八角茴香进行更低浓度的抑菌试验,结果显示0.09g/m L植物粗提时,抑菌率为92.99%;0.08g/m L为63.84%;0.07g/m L为43.37%。对八角茴香粗提取物使用水、甲苯和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分离后各部分分别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抑菌率分别为水(89.72%),甲苯(72.18%),乙酸乙酯(36.67%)。

郑瑞瑞[4](2019)在《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主要是通过对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3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活性测定,以验证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是否具有抑制效果,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理生化指标初步验证3种植物提取物对植物枯萎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此外,通过盆栽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防御酶的生理指标对西瓜植株茎基部中真菌的侵入方式及药物作用后防御酶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西瓜健康植株和发病植株外观和显微形态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结果如下: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会产生色素,菌丝致密。通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呈弯月形,菌丝有隔,为镰孢属。通过分子学鉴定西瓜枯萎病的侵染真菌是尖孢镰刀菌。丁香、甘草、瑞香狼毒三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尖孢镰刀菌以及西瓜枯萎植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丁香的提取率为39.01%,丁香的抑菌效果最好,在浓度为1mg/mL时,抑菌作用达到了100%,0.5mg/ml的抑菌率为94.14%。显微观察得知,0.5mg/mL浓度的丁香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变化主要是表面的附着物减少,菌丝出现缢缩和断裂。表明丁香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以破坏细胞膜为主,使菌丝的完整性被破坏。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丁香处理后会使菌丝被阻挡在表皮细胞外侧,使侵入困难。是丁香的主要作用机制。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瑞香狼毒的提取率为36.44%。瑞香狼毒2mg/mL的抑菌作用为100%。2mg/mL瑞香狼毒提取物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主要变化是菌丝上有异常的突起,菌丝中间分叉生长。表明瑞香狼毒主要作用于菌丝内部,使菌丝的生长出现畸形。结合之后关于菌丝蛋白的测定,瑞香狼毒的蛋白含量最多。菌丝内部的生长主要取决于内部蛋白的表达,因此瑞香狼毒会使菌丝的生长畸形和突起。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瑞香狼毒会使植物的维管束鞘变得紧密,螺纹导管增多,是瑞香狼毒作用的主要表现。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甘草的提取率为40.01%,甘草2mg/mL的抑菌作用为45.63%;但甘草在混合溶剂中提取率为40.01%,两者结合,表明混合溶剂提取甘草的有效成分的实际的利用价值最大。2mg/mL甘草提取物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主要变化是菌丝畸形,出现多枝的分叉。甘草主要作用是使菌丝生长变异,表明甘草会是菌丝的生长、发育畸形。在石蜡切片中可以观察到植株的维管束变得密集,是植株抗性表达的主要变现。植物提取物对真菌细胞膜的作用效果为,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菌悬液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结果依次为甘草>瑞香狼毒>丁香。植物提取物在真菌液体培养生长的第四天,对菌丝发酵液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作用效果如下,在无水乙醇占总体积80%时,菌丝发酵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依次是丁香>空白对照>甘草>瑞香狼毒。3种植物提取物对菌丝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作用,主要是甘草>瑞香狼毒>丁香>空白对照。结果表明,甘草提取物处理后的菌丝发酵液中的蛋白含量最多。3种植物提取物对菌丝体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丁香>甘草>空白对照>瑞香狼毒。植物提取物作用于正常植物及发病植株的酶活性测定,在第8天喷药后,MDA的含量开始减小,第九天的酶活从上到下依次是甘草、健康植株、丁香、瑞香狼毒。POD的开始上升,从上到下依次是瑞香狼毒、甘草、丁香,其中丁香的上升速率最快,表明丁香对西瓜植株的POD的酶活恢复最快,作用效果较好。SOD酶在植株上具有较大的波动。用药后接菌植株的酶活与健康植株比较开始上升,其中甘草对植株SOD的酶活影响最大,之后是瑞香狼毒、丁香。西瓜植株与西瓜枯萎植株的石蜡切片的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植株侵入时是植株的表皮细胞破裂,从皮层侵入人后沿着形成层及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侵入,在导管处开始繁殖蔓延。丁香处理后真菌会主要集中在表皮及皮层,难以进入。甘草处理后甘草处理后,与接菌植株相比,薄壁细胞内出现无数圆点,维管束紧密,导管空隙减少,菌丝在入侵13天依然局限于表皮层。瑞香狼毒处理后,与接菌植株相比,表皮细胞的破裂较轻,内部薄壁细胞破裂严重,但是真菌的侵入减少。植物提取物作用后的菌与对照菌的差异蛋白,主要作用于45-60Kb的小分子蛋白,具体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室内培养的西瓜枯萎植株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丁香、甘草、瑞香狼毒可以作为防治枯萎病的植物源农药的来源之一。在经过改良加工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大田防效试验,也可以进行药剂的开发试验。为丁香、甘草、瑞香狼毒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玉婷[5](2019)在《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以藜芦与白头翁粗粉为实验材料,通过回流、超声波等提取方法对植物进行提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个单因素实验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及白头翁素的含量,根据含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寻找最佳提取工艺,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人参黑斑病菌进行了抑菌效果测定,初步研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黎芦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EC50值由小到大依次为甲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藜芦醇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59℃,提取时间1.5h,甲醇体积分数50%,最佳提取量为9.345 μg·g-1;白头翁甲醇提取物的有效成分白头翁素最佳提取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87%,提取时间2 h,料液比为20(V:m),最佳提取量为3.760 μg·g-1。3、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菌试验中,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比例在2:8时抑菌作用最高,毒力比率为1.16,进一步得出的共毒系数为99.0059。4、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是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来抑制菌丝生长。

梁财[6](2019)在《10种热带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根结线虫活性筛选与成分鉴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中药药理选取10种常见热带植物进行了抑菌和杀根结线虫活性研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选取10种常见热带植物,测试了各植物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和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ngnita)的抑菌及杀根结线虫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各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和南方根结线虫(J2)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根结线虫活性,其中蛇婆子提取物抑菌和杀根结线虫活性最明显。在500 μg/mL浓度下,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山茶灰斑病菌(Pestalotipsis guepinii)、烟草疫霉病菌(Phylophthora nicotianae)、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到70%以上,尤其是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对这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129.89 μg/mL、46.60 μg/mL、59.28μg/mL、198.80 μg/mL、49.47 μg/mL;在 50 μg/mL 和 100 μg/mL 浓度下,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在80%以上;离体果实法抑菌实验表明,在5 mg/mL浓度下,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86.95%;盆栽结果表明,在5 mg/mL浓度下,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为89.23%,在10 mg/mL浓度下,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黄瓜霜霉病、黄瓜白粉病、大豆锈病和黄瓜炭疽病防治效果在70%以上。在杀根结线虫活性筛选方面,蛇婆子叶、茎、根二氯甲烷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均显示出较强的杀根结线虫活性,在500 μg/mL浓度下,蛇婆子叶、茎、根二氯甲烷提取对南方根结线虫的24 h杀线虫活性均为100%,EC50值分别为36.24 μg/mL、51.75 μg/mL和53.13μg/mL。在500μg/mL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6.50%和68.92%,EC50值分别为0.062 mg/mL和0.052 mg/mL;浓度在2 mg/mL、4 mg/mL、8 mg/mL时,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均在70%以上;离体果实法抑菌实验表明,在10 mg/mL浓度下,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2.32%和59.77%。2.通过生物活性追踪,使用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技术对蛇婆子二氯甲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1和化合物2,具有杀根结线虫活性的化合物3,利用1H-NMR、13C-NMR和HRMS等表征手段并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化合物1为Antidesmone,化合物2为Waltherione C,化合物3为Waltherione A。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ntidesmone表现出了广谱抑菌活性,抑菌活性好于商品化植物源农药香芹酚、丁子香酚和蛇床子素,对苹果轮纹病菌、香蕉炭疽病菌、山茶灰斑病菌、烟草疫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 20.15 μg/mL、10.80 μg/mL、6.45 μμg/mL、13.47 μg/mL 和 0.60 μg/mL;在 0.3μg/mL和0.6 μg/mL浓度下,Antidesmone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相对抑制率在80%以上;Waltherione A对南方根结线虫的EC50(72 h)值为0.394μg/mL。3.通过气相与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抑菌活性较好的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山芝麻根石油醚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6种主要化学成分,山芝麻根乙酸乙酯相萃取物中共鉴定出17种主要化学成分,选取的8种主要化合物中,在100 μg/mL浓度下,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显现较高的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5.12%和68.07%,EC50分别为56.66μg/mL和37.04 μg/mL,推测其抑菌活性成分可能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牛晓庆,钟宝珠,余凤玉,宋薇薇,覃伟权[7](2019)在《10种植物源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槟榔叶斑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椰子泻血病菌(Ceratosystis paradoxa)和花生焦斑病菌(Leptosphaerulina crassiasca)3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1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为0.025g/mL时,飞机草对3种供试病原菌生长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均为100%;其次是菠萝蜜,对椰子泻血病菌、花生焦斑病菌和槟榔叶斑病菌3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100%、92.2%和90.7%;三角梅对椰子泻血病菌的抑制率为91.1%,但是对其他两种的抑制效果均低于80%;芭蕉、假臭草的抑制率都在80%以上。在浓度为0.05g/mL时,飞机草对3种病原菌孢子的抑制作用明显,都在80%以上;菠萝蜜对其中两种病原菌椰子泻血病菌、花生焦斑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以上;三角梅对椰子泻血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0%以上;假臭草和芭蕉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相对较低。

卜淼淼[8](2018)在《绵毛马兜铃、朱砂莲和小叶九里香化学成分及农用活性研究》文中提出1.绵毛马兜铃(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和朱砂莲(Aristolochia tuberosa O.F.Liang etS.M.Huang)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是常见的中草药,其主要活性成分均在果实部位。本研究分别对绵毛马兜铃和朱砂莲果实的化学成分及杀南方根结线虫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甲醇冷浸提,结合常压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半制备液相、沉淀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从上述两种植物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综合利用现代先进的波谱学分析技术(包括1HNMR,13CNMR,EI-MS,ESI-MS),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了它们的结构;针对鉴定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系统地杀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活性筛选和活性评价。从绵毛马兜铃果实的甲醇提取物中鉴定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为aristolochic acid I(m-1)、aristololactam I(m-2)、aristololactam W(m-3)、manshurolide(m-4)、aristolactone(m-5)、saropeptate(m-6)、2-(1-oxononadecyl)aminobenzoic acid(m-7)、β-sitosterol(m-8)、sitostanetriol(m-9)、daucosterol(m-10)、formosolic acid(m-11)、5-ethyl-8,8-dimethyl nonanal(m-12)、tetracosanoic acid,2,3-dihydroxypropyl ester(m-13)、tetracosanoicacid(m-14)。化合物 m-2~4,6~7,9~14 均系首次从绵毛马兜铃中分离得到。从朱砂莲的果实中共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aristololactam W(z-1)、8-epidiosbulbin e acetate(z-2)、diosbulbin B(z-3)、β-sitosterol(z-4),化合物 z-1~3均系首次从朱砂莲中分离。针对得到的18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杀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m-1~3,6~7和z-1~z-3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杀作用,尤其化合物 aristolochic acid I(m-1)、aristololactam I(m-2)、aristololactam W(m-3)活性最好,96 h 后的 LC50 分别为 45.25 μg/mL,36.56 μg/mL 和 119.46μg/mL。马兜铃属植物具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线虫剂的潜在价值。2.小叶九里香(Murraya microphylla)是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其枝干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研究采用冷浸提,硅胶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综合利用多种谱图技术鉴定了 11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girinimbine(x-1),mahanimbine(x-2),koenimbine(x-3),koenidine(x-4),mukonal(x-5),murrayanine(x-6),murrayaquinone-B(x-7),7-oxysitosterol(x-8),β-sitosterol(x-9),daucosterol(x-10),tetracosanoicacid,methyl ester(x-11)。化合物 x-2~3,5~7,10~11均为首次从小叶九里香中分离得到。针对得到的11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抑制8种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x-1~x-7对8种测试菌种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murrayanine(x-6)和girinimbine(x-1)对这些病原菌具有潜在的广谱活性,尤其针对水稻稻温病菌具有明显的活性,其IC50分别为65.81 μg/mL和157.46 μg/mL。小叶九里香具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抑菌剂潜在价值。

陈远谷[9](2016)在《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百部、蛇床子、黄柏等组合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主要是以百部、蛇床子、黄柏等多味药材组成,田间应用时是以水为溶剂,文火熬制而成,具有抗病毒、抑菌、促生长等作用。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HPLC法、GC-MS法等分析了复配剂水煎剂化学成分,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定性鉴别实验结果表明,复配剂水煎剂中含有生物碱、黄酮、香豆素、有机酸以及其它甾体皂苷类;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16.5 g复配剂药材水煎剂中所含生物碱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的量分别为62.82 mg、409.30 mg和176.62mg。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极性部位中此3类物质的分布情况,结果16.5 g复配剂药材的水煎剂不同极性部位总生物碱的分布情况为:乙酸乙酯极性部位8.47mg,正丁醇极性部位31.07 mg,剩余水极性部位13.66 mg;总黄酮的分布情况为:乙酸乙酯极性部位87.52 mg,正丁醇极性部位150.67 mg,水极性部位157.31mg。香豆素类的分布情况为:乙酸乙酯极性部位42.63 mg,正丁醇极性部位76.25mg,水极性部位31.90 mg。2、采用HPLC法分析了复配剂水煎剂中生物碱类、香豆素类和其它类成分,指认出水煎剂中存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等生物碱,欧前胡素和蛇床子素等香豆素类成分,以及绿原酸成分。3、采用HPLC法测定了复配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盐酸小檗碱3种指标性生物碱成分的量,结果16.5 g复配剂水煎剂中所得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盐酸小檗碱的量分别为7.67 mg、9.78 mg、6.14 mg,合计23.59 mg。4、采用GC-MS分析了复配剂水煎液、复配剂挥发油及复配剂挥发油提取后的剩余溶液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从复配剂水煎液、复配剂挥发油和复配剂挥发油提取剩余水溶液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分别为71、119和121个,其中已检索出的化学成分分别为34、69、60个,复配剂挥发油剩余溶液与复配剂水煎剂相比有十五烷、二氢猕猴桃内酯、3-甲基-7-甲氧基-2-苯并吡喃-1(1H)-酮3个共有成分;与复配剂挥发油相比有α-蒎烯、莰烯、蒿醇、樟脑等21个共有成分,而复配剂挥发油与复配剂水煎液在已检索出的化合物中无共有成分。

李坊贞,郭青云[10](2014)在《植物源提取液在植物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对目前杀菌植物提取液的活性成分,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概述,并对抑菌植物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7种植物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种植物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抑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抑菌抗虫成分的研究进展
        1.1.1 .萜烯类化合物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生物碱
        1.1.4 甾体及糖苷类
        1.1.5 其他化合物
    1.2 3种植物的研究背景
        1.2.1 香叶树的研究进展
        1.2.2 南蛇藤的研究进展
        1.2.3 粉单竹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试剂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靶标生物
        3.1.3 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提取物制备
        3.3.2 杀虫活性评价
        3.3.3 抗细菌活性测定
        3.3.4 抗真菌活性测定
        3.3.5 香叶树叶片化学成分的鉴定
    3.4 结果计算
        3.4.1 提取物得率
        3.4.2 试虫死亡率
        3.4.3 抑菌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提取得率
    4.2 3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活性
        4.2.1 触杀活性
        4.2.2 胃毒活性测定结果
    4.3 抑菌活性评价结果
        4.3.1 抗细菌活性评价结果
        4.3.2 抗真菌活性评价结果
    4.4 香叶树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鉴定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天然源活性物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中草药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草药提取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2 中草药精油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3 中草药次生代谢产物抗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进展
    1.3 天然源杀菌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
    1.4 天然产物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目的意义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厚朴中抗菌物质的分离鉴定及和厚朴酚抗菌机制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厚朴中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抗菌活性筛选
        2.3.2 厚朴中主要活性物质的含量测定
        2.3.3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3.4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2.3.5 和厚朴酚抗菌作用机理验证
        2.3.6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2.3.7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厚朴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2.4.2 厚朴提取物中抗菌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与含量测定
        2.4.3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2.4.4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2.4.5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2.4.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和厚朴酚的抗菌机理
        2.4.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和厚朴酚抗菌机理验证
        2.4.8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细胞核的影响
        2.4.9 和厚朴酚对立枯丝核菌的菌核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抗菌作用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供试药材、化合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的制备及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3.3.2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3.3.3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3.3.4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3.3.5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3.3.6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3.3.7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啤酒花80%乙醇提取物及异黄腐酚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3.4.2 异黄腐酚抗菌活性谱及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3.4.3 不同浓度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抑制作用
        3.4.4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的孢子萌发的影响
        3.4.5 啤酒花中异黄腐酚的含量测定
        3.4.6 异黄腐酚的体内抗菌效果研究
        3.4.7 异黄腐酚对灰葡萄孢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3.4.8 基于转录组学的方式初步研究异黄腐酚的抗菌机理
        3.4.9 基于转录组学结果的异黄腐酚抗菌机理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植物精油、酚及萜烯类化合物的复配效果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供试药物及植物病原真菌
        4.2.2 主要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单剂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3.2 药剂混合后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立枯丝核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2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核盘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3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灰葡萄孢的毒力作用确定
        4.4.4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4.5 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与活性组分B复配对稻瘟病菌的毒力作用确定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株桑椹核盘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
        1.2.2 植物真菌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1.2.3 菌核病的防治
        1.2.4 植物源抑菌剂的研究进展
        1.2.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结果
        2.3.1 形态观察
        2.3.2 分离菌株Z02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3 致病性检测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桑椹核盘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3.4 不同p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植物源抑菌物筛选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菌株
        4.2.2 供试植物种类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具有抑菌效果的植物提取物筛选
        4.3.2 八角茴香提取物各萃取部分的抑菌效果
        4.3.3 八角茴香提取物的梯度抑菌试验效果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瓜类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布、危害及病原
    1.2 西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西瓜枯萎病害症状
        1.2.2 尖孢镰刀菌的基本特征
        1.2.3 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1.2.4 寄主与病原菌的作用机制—致病机制
        1.2.5 寄主与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抗性机制
        1.2.6 枯萎病菌的蛋白组学研究
        1.2.7 代谢组学
    1.3 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1 丁香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甘草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3 瑞香狼毒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4 发展前景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不同枯萎病害真菌的种属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3 植物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与生物活性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提取物提取方法
        3.2.2 混合溶剂提取物质的方法
        3.2.3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不同提取方法对植物的提取率
        3.3.2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率
        3.3.3 混合溶剂提取的3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4 西瓜枯萎病病原真菌显微观察
    4.1 电镜技术
    4.2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4.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真菌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
    4.4 试验结果
        4.4.1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的影响
    4.5 结论与讨论
5 常规生理指标分析
    5.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2.2 3 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5.3 试验结果
        5.3.1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3.2 3 种植物提取物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6 西瓜枯萎病病原真菌及处理后的蛋白组试验
    6.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
        6.3.1 蛋白浓度及蛋白电泳图
7 3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植株酶活影响及显微形态研究
    7.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试剂
        7.1.3 试验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和菌丝体悬浮液的配制
        7.2.2 植物苗期培养及接菌方法
        7.2.3 石蜡切片与显微观察
        7.2.4 生理指标的测定
    7.3 试验结果
        7.3.1 西瓜枯萎苗期症状和西瓜枯萎石蜡切片结果
        7.3.2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植株的酶活影响
    7.4 结论与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5)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参黑斑病
        1.1.1 人参黑斑病的危害
        1.1.2 人参黑斑病的防治
    1.2 植物源农药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与应用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提取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1、仪器
        2、实验药品
    2.3 方法
        2.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母液的制备
        2.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
        2.3.3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优化结果
        3.1.1 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3.1.2 精密度试验
        3.1.3 重复性试验
        3.1.4 藜芦单因素实验
        3.1.5 白头翁单因素实验
        3.1.6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3.2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3.2.1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单剂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实验结果
        3.2.2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的最佳配比筛选结果
        3.2.3 藜芦甲醇提取物与白头翁甲醇提取物混配最佳配比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3.2.4 藜芦与白头翁提取物对人参黑斑病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试验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10种热带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根结线虫活性筛选与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源农药概况
        1.1.1 植物源农药简介
        1.1.2 植物源农药的主要类型
        1.1.3 植物源农药研究现状
        1.1.4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1.1.5 植物源农药开发应用前景与展望
    1.2 蛇婆子和山芝麻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3.1 立题依据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供试病原菌株与虫源
    2.3 供试盆栽植物
    2.4 试剂与仪器
    2.5 植物粗提物的制备
    2.6 离体抑菌和杀根结线虫活性测试方法
        2.6.1 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试
        2.6.2 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EC_(50)测试
        2.6.3 山芝麻根石油醚相萃取物、山芝麻根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_(50)测试
        2.6.4 植物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测试
        2.6.5 植物提取物对南方根接线虫(J2)的杀线虫活性测试
        2.6.6 蛇婆子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对南方根接线虫(J2)的EC_(50)测试
    2.7 蛇婆子提取物活性成分分离与纯化
    2.8 GC-MS分析条件
    2.9 离体法测试植物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2.10 5种植物病原真菌盆栽防治实验
    2.11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试结果
    3.2 植物提取物对南方根结线虫(J2)杀线虫活性测试结果
    3.3 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抑菌和杀根结线虫活性物质追踪与鉴定
    3.4 蛇婆子活性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南方根结线虫(J2)的EC_(50)测试
    3.5 山芝麻各相萃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_(50)测试
    3.6 植物提取物和Antidesmone对香蕉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测试
    3.7 离体法测试植物提取物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治效果
    3.8 蛇婆子茎二氯甲烷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盆栽防治效果
    3.9 山芝麻根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萃取物GC-MS分析结果
    3.10 8种化合物对香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活性测试
4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10种植物源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供试植物
    1.2 方法
        1.2.1 植物样品的处理与提取
        1.2.2 对病原菌生长活性的测定
        1.2.3 对植物病原菌孢子萌发效果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
    2.2 提取物对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
3?结论与讨论

(8)绵毛马兜铃、朱砂莲和小叶九里香化学成分及农用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概况
        1.1.1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1.1.2 植物源农药的自然资源
        1.1.3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
        1.1.4 植物源抑菌剂的研究概况
    1.2 马兜铃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2.1 马兜铃属植物的分布及分类学研究
        1.2.2 马兜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2.3 马兜铃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
        1.2.4 绵毛马兜铃的简介
        1.2.5 朱砂莲的简介
    1.3 九里香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1.3.1 九里香属植物的分布及分类学研究
        1.3.2 九里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1.3.3 九里香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1.3.4 小叶九里香简介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供试虫源
        2.1.3 供试菌株
        2.1.4 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绵毛马兜铃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2.2 朱砂莲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2.3 小叶九里香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2.2.4 绵毛马兜铃和朱砂莲中单体化合物体外杀J2活性
        2.2.5 小叶九里香中单体化合物体外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3.1.1 绵毛马兜铃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及结构鉴定
        3.1.2 朱砂莲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1.3 小叶九里香单体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2 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活性测定结果
        3.2.1 绵毛马兜铃和朱砂莲中单体化合物体外杀J2活性初筛结果
        3.2.2 绵毛马兜铃和朱砂莲中活性化合物体外杀J2的毒力测定结果
        3.2.3 小叶九里香中单体化合物体外抑菌活性初筛结果
        3.2.4 小叶九里香中活性化合物体外抑菌毒力测定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百部、蛇床子、黄柏等组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烤烟种植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
        1.1.1 烤烟连作障碍的形成机理
        1.1.2 连作对烤烟的影响及调控措施
    1.2 植物复配剂的研究概况
        1.2.1 植物复配剂的基本定义
        1.2.2 植物复配剂的功能特性
        1.2.3 植物复配剂功能性物质的研究概况
    1.3 植物复配剂在烤烟生产中的应用
    1.4 烤烟种植专用复配剂中部分植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
        1.4.1 苦参
        1.4.2 蛇床子
        1.4.3 黄柏
        1.4.4 百部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配剂大类化学成分定性检测及含量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药品
    2.2 定性鉴别试验
        2.2.1 复配剂浸膏样品的制备
        2.2.2 定性检测
    2.3 复配剂水煎剂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3 比色条件的优化
        2.3.4 方法学考察
        2.3.5 供试品测定结果
    2.4 复配剂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2.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3 总黄酮测定方法的优化
        2.4.4 方法学考察
        2.4.5 供试品测定结果
    2.5 复配剂总香豆素的含量测定
        2.5.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3 波长的选择
        2.5.4 方法学考察
        2.5.5 供试品测定结果
    2.6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复配剂中成分的HPLC法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药品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 复配剂生物碱类成分的HPLC分析
        3.4.1色谱条件1
        3.4.2色谱条件2
        3.4.3色谱条件3
        3.4.4 复配剂中3种指标性生物碱含量测定
    3.5 复配剂香豆素类的HPLC分析
        3.5.1 色谱条件
        3.5.2 复配剂中蛇床子素的含量测定
    3.6 复配剂中有机酸及其它类成分的HPLC分析
        3.6.1 色谱条件的优化
        3.6.2 供试品进样分析
    3.7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复配剂不同极性部位成分的对比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与药品
    4.2 供试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3 不同极性部位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4.4 不同极性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4.5 不同极性部位总香豆素含量的比较
    4.6 不同极性部位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4.6.1 色谱条件
        4.6.2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4.7 不同极性部位其它类化学成分HPLC对比分析
        4.7.1 色谱条件
        4.7.2 供试品分析
    4.8 复配剂石油醚极性部位化学成分的GC-MS解析
        4.8.1 气相色谱条件
        4.8.2 质谱条件
        4.8.3 定性分析
        4.8.4 定量分析
    4.9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复配剂挥发性成分分析
    5.1 实验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与药品
    5.2 供试品的制备
    5.3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5.3.1 顶空固相微萃取
        5.3.2 气相色谱条件
        5.3.3 质谱条件
    5.4 复配剂及各单味药材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5.4.1 定性分析
        5.4.2 定量分析
        5.4.3 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复配剂的活性研究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存在的问题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附录 Ⅱ

(10)植物源提取液在植物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中抑菌活性成分
2 植物提取液的抑菌活性
    2. 1 植物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
    2. 2 植物水提取物抑菌活性
    2. 3 植物乙醇提取物抑菌活性
    2. 4 其它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3 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作用机理
4 展望

四、7种植物提取物对几种病菌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抑菌活性评价[D]. 邱枫.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天然源和厚朴酚与异黄腐酚的抗菌活性评价及(和)厚朴酚的复配增效研究[D]. 燕银芳. 兰州大学, 2021
  • [3]一株桑椹核盘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植物源抑菌剂的筛选[D]. 郑泽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郑瑞瑞.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5]藜芦与白头翁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对人参黑斑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D]. 赵玉婷. 延边大学, 2019(01)
  • [6]10种热带植物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和根结线虫活性筛选与成分鉴定[D]. 梁财. 海南大学, 2019(06)
  • [7]10种植物源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J]. 牛晓庆,钟宝珠,余凤玉,宋薇薇,覃伟权. 中国热带农业, 2019(02)
  • [8]绵毛马兜铃、朱砂莲和小叶九里香化学成分及农用活性研究[D]. 卜淼淼. 海南大学, 2018(08)
  • [9]烤烟种植专用植物复配剂百部、蛇床子、黄柏等组合的研究[D]. 陈远谷. 贵州大学, 2016(05)
  • [10]植物源提取液在植物病原菌防治中的应用[J]. 李坊贞,郭青云.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七种植物提取物对多种病原菌的生物学活性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