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一、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瑞珂[1](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乳腺癌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发病例中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前、诊断时、治疗中及长期存活期常伴有抑郁症状。既往的研究发现长期抑郁使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显着增加,且抑郁症状与乳腺癌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疏肝健脾法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但目前循证证据等级不足,因此本研究将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对乳腺癌的疗效。疏肝健脾方为我科以疏肝健脾法确立的经验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疏肝健脾方可降低持续抑郁荷瘤小鼠和瘤后抑郁荷瘤小鼠体内MDSC细胞比例,通过激活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对瘤前抑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研究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抑郁对机体微环境、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疏肝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目的:1.开展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运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2.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阐明抑郁对机体微环境及肿瘤生长的影响。3.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和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通路,探索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荷瘤小鼠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疏肝健脾法防治乳腺癌新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学“情志学说”延长晚期带瘤生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23日符合纳排标准的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RCT研究。疗效指标为ORR、DCR、KPS评分、抑郁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手册提供的评估标准。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的异质检验,若I2≤50%且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或P<0.1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方法(CUMS)构建抑郁模型成功后,随机选取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iferase(4T1-luc)小鼠乳腺癌细胞。以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接瘤成功率为模型评价指标。(2)抑郁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抑郁模型构建成功后,①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②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细胞,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接瘤21天后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3)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各组干预21天,观察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4)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①体外实验:培养4T1-luc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作用下4T1-luc细胞的增殖率。选取对4T1-luc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含药血清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含药血清组,检测LDH释放量,IL-1 β、IL-18释放量(ELISA法),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②体内实验:各组干预21天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β的表达量。结果: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的29项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共22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较,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的ORR、DCR、KPS改善率均明显升高,RR值分别为1.20、1.09、1.29;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KPS评分、CD4+T细胞比例,SMD分别为0.68、0.54、0.98;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RR值分别为0.79、0.44,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排除任何研究都不会改变总体统计效果,不会影响最终统计结论。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ORR、DCR、KPS改善率均未见发表偏倚。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CUMS造模35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较,抑郁模型组体重、蔗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运动总距离、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1区5HT1AR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4T1-luc细胞后第7天,各组均可触及肿瘤结节,证明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抑郁对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CUMS造模35天后,脾脏中NKT、MDSC、TAM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IL-18表达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3)抑郁可促进肿瘤的生长:接种乳腺癌细胞21天后,单纯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02±0.08g,抑郁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26±0.13g,抑郁对乳腺癌小鼠的促瘤率为23.50%。(4)抑郁可加重荷瘤小鼠体内免疫抑制和炎症微环境:与单纯荷瘤组相较,抑郁荷瘤组的脾脏组织红白髓结构模糊,脾窦扩张;抑郁荷瘤组免疫抑制细胞TAM细胞、MDSC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疏肝健脾方可改善小鼠抑郁状态:接瘤干预21天后,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蔗糖水偏嗜度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疏肝健脾方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干预后21天,化疗组、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7.28%,16.08%和81.29%。中药组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多,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结构改善最为明显。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比例增高,MDSC细胞、TAM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分泌INF-γ、Granzyme B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相较,中药组IL-1 β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IL-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7)疏肝健脾方可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通路诱导4T1-luc乳腺癌细胞焦亡:①20%低剂量含药血清对4T1-luc细胞增殖率抑制最为明显。②与正常对照组相较,20%低剂量含药血清干预4T1-luc细胞48h后,LDH释放量和IL-1 β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NLRP3炎症小体蛋白、Caspase-1剪切段(p20)、GSDMD-N段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③干预21天后,与抑郁荷瘤组相较,干预各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其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化疗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且中药组活化的caspase-1、GSDMD-N端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化疗干预后IL-1 β表达量增多,中药组IL-1 β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1.以疏肝健脾法为治则的中药可能为抑郁障碍乳腺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案。2.疏肝健脾方抑制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为疏肝健脾方通过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并控制促炎因子IL-6、IL-1 β释放,降低MDSC、TAM细胞比例,提高NKT细胞比例、CD8+T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抑郁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抑制肿瘤生长。

王新宇[2](2021)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童年时期的压力或创伤经历是成年后发生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些经历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以及情感虐待或忽视等。在我们社会早年不良经历主要是以留守儿童(母婴分离)的形式存在。根据德国一项涵盖各种形式虐待的调查报导中,少儿时期经历至少一种形式虐待的青年人大约占比27.7%,23.7%的受访者报告了两种形式的虐待,16.6%的受访者报告了三种或更多种形式的虐待。大量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儿童期经历负面压力的程度与成年后各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中医理论中并没有关于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论述,但课题组认为,小儿是少阳之体,阳气容易受到折损而形成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与小儿成年后发生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强有关。现代对有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课题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母婴分离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存在抑郁样行为,后经给药温阳解郁方能够改善母婴分离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由方测证,早年不良经历可能会导致机体阳虚证的形成。有研究发现早年不良经历能够增强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由于这些疾病有同一个致病因素,他们之间可能有共同的发病机理,因此推测这些疾病可能存在着异病同证。异病同证是指不同的病具有相同的病机,从而表现出相同的证候,通过观察自然、社会环境、体质、生活方式等因素从而造成不同的疾病,因为以上相似的因素最后形成具有相同的病机和证候。因此本文尝试从异病同证的角度去挖掘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从而探索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防治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提供一些理论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PubMed数据库检索有关早年不良经历的临床文献,进行文献梳理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的疾病有46个,按照ICD-10疾病系统划分将46个疾病分布划分到13个系统,最后从13个系统中选择得到9个疾病,分别是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本文研究的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方法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分别检索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证候分布文献,对其证候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后,最后进行证候汇总统计,得到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最常见的证候是肝郁气滞证。本文研究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由于现代并没有关于研究证候的基因网络数据库,因此本文试图将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基因网络分析,从而寻求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生物学基础,这一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异病同证,即不同的疾病既然有共同证候,则这些疾病必然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方法主要通过GeneCard数据库、NCBI数据库分别检索并下载抑郁症、乳腺癌、肥胖、睡眠障碍、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哮喘、癫痫、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然后得到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最后借助DAVID数据库平台,通过9个疾病的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有273个交集基因,其中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涉及RNA聚合酶2启动子转录的正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细胞组成涉及质膜、细胞外间隙、细胞质等,分子功能涉及蛋白结合、酶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涉及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通路、TNF信号通路等。本文通过对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文献的梳理,以及疾病证候分布相关文献分析和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常见疾病为抑郁症。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是肾阳虚证,常见证候是肝郁气滞证。3、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潜在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可能与机体免疫炎症有一定的关系,它主要涉及了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信号通路。

傅文[3](2021)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多时点心理评估,探索“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的起效时间。2.以注意网络测试(ANT)和精神运动警觉任务(PVT)、事件相关电位(ERP)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dCA)技术分别从行为学和效应学方面评估针刺对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试验一: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招募18~35岁的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并匹配健康青年组。通过两个认知心理学实验范式,即ANT和PVT采集注意网络中的警觉效率、指向效率、执行控制效率和警觉反应时间;采集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通过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极低频(0.02-0.07Hz)、低频(0.07-0.20Hz)两个频段下的参数:增益(Gain)、相位差(Phase)、相关函数(Coherence)。探究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的认知神经功能改变的特征。2.试验二: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研究招募18~44岁的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设置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计算机简单随机方法分为“疏肝调神”针法组(下称为“疏肝调神组”)和非经非穴组。实施单盲,仅盲受试者;在量表评估、事件相关电位检测、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等疗效评价时采用盲法评价。(1)干预分组“疏肝调神”针法组(“疏肝调神组”)取穴:百会、印堂、合谷、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进针后予均匀捻转手法,得气即止。留针30分钟,配合导气法,嘱患者行鼻深呼吸。每10min行针 1min。非经非穴组取穴与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25mm毫针刺入对应非经非穴点1-2mm至针可直立即可,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做手法;疗程同疏肝调神组。(2)观察周期:每日1次,共治疗2周。完成80%即为有效病例。2周后进入抑郁相关病症专科门诊随诊。(3)评价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天早期起效率(early improvement rate):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次要结局指标:①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应答率(Response rate:以HAMD-17总分的减分率较基线减少25%及以上的病例数所占百分率)②HAMD-17③Beck抑郁自评问卷(BDI-13)④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⑤90项症状清单(SCL-90)⑥安全性结局:干预期间不良事件/不良反应。(4)评价时点:两组均在基线、治疗第3天、治疗1周、治疗第10天、治疗第2周评估HAMD-17;治疗期间每 日自评 BDI-13;在治疗前、治疗 2 周后评估 PSSS、SCL-90。3.试验三: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试验分组及受试者来源同试验二,在基线、治疗2周后两个时点采集事件相关电位、ANT、PVT、dCA数据。评估2周针刺治疗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4.数据统计本研究心理评测量表类数据采用末次观察值结转法(last observation carried forward,LOCF)填补缺失数据进行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 Population,ITT)。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条件时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不符合条件时以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构成比、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多时间点重复测量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构成比采用2XC表或3XC表卡方检验。正态资料采用双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非正态资料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对于客观指标数据,为了更好地量化实际的变化,缺失值未被输入,所有的显着性检验均采用缺失值的两两缺失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一:共纳入青年首发轻度抑郁受试者45人(女性34人,男性11人),平均年龄(25.71±5.20)。健康青年组43人(女性33人,男性10人),平均年龄(25.25±0.95)。两组之间有可比性(P>0.05)。健康青年组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采集完整,共43人;事件相关电位因检查排队时长与之时间冲突,而脱失5人,共38人。完成ANT、PVT测试者32人。(1)青年轻度抑郁者与健康青年相比,注意网络测试中的警觉效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6),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警觉高于健康青年者;两组在MMN潜伏时、N1潜伏时、P2潜伏时与P3潜伏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P3波幅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青年轻度抑郁受试者P3波幅值要低于健康青年;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低频状态(LF)的左脑、右脑相位值(Phase)比健康青年低(P<0.05),(2)极低频(VLF)、低频状态(LF)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相位(Phase)与HAMD-17 呈负相关,极低频(r=-0.261,P<0.05),低频(r=-0.255,P<0.05)。试验二:(1)基线结果共纳入患者54例,其中疏肝调神组28例,非经非穴组26例。完成80%治疗者46例,脱落8例。其中疏肝调神组脱落2例;非经非穴组脱落6例。对两组受试者基线期年龄、性别、职业、学历、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一般资料进卡方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HAMD-17、BDI-13量表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认为两组治疗前具有可比性。(2)第三天早期起效率在治疗第三天早期起效率疏肝调神组96.42%,非经非穴组61.53%,疏肝调神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第3天、第1周末、第10天、第2周末各时点应答率在第3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42.9%,非经非穴组30.8%,在第1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2.14%,非经非穴组69.23%,在第10天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5.7%,非经非穴组73.1%。第2周末疏肝调神组应答率89.28%,非经非穴组69.23%。各个时点疏肝调神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HAMD-17①疏肝调神组与非经非穴组间各时点HAMD-17总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在治疗期第三天开始与基线比较有差异。②各因子组间比较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两组间基线以后各时点评分疏肝调神组小于非经非穴组,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障碍因子:随着治疗疗程的进展测量值逐渐降低,第3天、第10天、第14天的评分疏肝调神组较非经非穴组低,但未显示统计学的差异(P>0.05);阻滞因子:各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在治疗期第14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2)。③各因子重复测量整体分析:焦虑躯体化因子:与基线相比,第10天、第14天焦虑躯体化症状的评分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针刺治疗从第10天开始对焦虑躯体化因子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值为 3.143(95%CI:1.276-5.010);睡眠障碍因子:基线相比,睡眠因子第3天开始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值为1.357(95%CI:0.581-2.133)并持续到 14 天。阻滞因子:与基线相比,在治疗期第7天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为1.286(95%CI:0.052-2.519),且与基线相对在第10天、第14天差异持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认知障碍因子:与基线相比治疗至第7天的变化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差值为1.429(95%CI:0.145-2.712)。且随着治疗的进展第10天、第14天与基线相比持续改善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BDI-13①组间比较:在基线时期以及治疗后七天内的各个时间点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重复测量的整体分析结果:提示与基线相比在治疗至5天时的开始出现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差值为5.071(95%CI:2.141-8.002),随着治疗的进展在第6、7天持续改善且与基线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疏肝调神组的PSSS中的家庭支持、家庭外支持、支持总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经非穴组三者评分虽治疗后稍高于治疗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7)90项症状清单(SCL-90)疏肝调神组的各因子在治疗2周后较治疗前评分均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在精神病性、其他、阳性项目均分、阳性因子数评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因子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三:(1)疏肝调神组ANT中警觉、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经非穴组ANT中的执行控制与治疗前相比数值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PVT反应时(RT)两组组间及组内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事件相关电位MMN、N1、P2、P3的潜伏时及P3振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低频下的左脑(Red)、右脑(Green)的相位(LPhase)值,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首发轻度抑郁者存在认知功能及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表现为高警觉,P3波幅下降,相位值下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2)“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可在第3天达到早期起效,且以睡眠障碍最早改善为特点,并在1周内出现较高应答。治疗2周后PSSS、SCL-90评分,及认知功能的高警觉、执行控制效率得到改善,事件相关电位和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未产生明显变化。

胡洁蔓[4](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王玉杰[5](2021)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世界人口老龄化大背景下,研究通过了解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现状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从而为降低养老机构老年抑郁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在威海地区市中心2家养老机构居住的210位老年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社会人口学特征调查问卷、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生命意义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采用SPSS26.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频数、构成比、均数、标准差描述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水平,运用t检验以及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研究对象抑郁、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对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养老机构197名老年人男性85例(43.1%),女性112例(56.9%),男女比例均衡;年龄构成比以70岁以上为主,为94例(47.7%);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为98例(49.8%);婚姻状况无配偶居多136例(69%),退休前职业以农民为主77例(39.1%);子女个数以2个为主为80例(40.6%);医疗支付形式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8例(49.7%);经济来源退休金123例(62.4%);子女探望频次一周1~2次80例(40.6%);入住原因中自愿入住140例(71.1%);现每月收入1000元以上为75例(38.1%);慢性病情况无慢性病75例(38.1%),有慢性病情况122例(61.9%)(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平均得分为(6.48±2.54)分,有抑郁症状的占比为37.1%。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子女探望频次、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得分中,存在生命意义感得分为(23.45±6.14),找寻生命意义感得分为(18.04±5.29),生命意义感总分(41.49±9.46),介于38~51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4)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1±0.56)。介于2~3分之间,处于中等水平,在年龄、婚姻状况、医疗支付形式、经济来源、入住原因、现每月收入、慢性病情况存在显着差异(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抑郁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438,p<0.01),抑郁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390,p<0.01),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着正相关(r=0.724,p<0.01)。(6)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的影响因素中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作用最显着,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意义感共同解释了抑郁的40.4%的变异量。结论:(1)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2)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3)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4)抑郁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抑郁与自我效能感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效能感正相关。(5)生命意义感、自我效能感、现每月收入可以显着影响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抑郁的水平,其中自我效能感作用最为显着。

董正娇[6](2021)在《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文中指出[目 的]分析育龄期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 syndrome,PCOS)患者心理应激状况及心理弹性水平,探讨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研究患者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生命质量的相关关系和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PCOS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为制定PCOS心理健康相关的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 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玉溪市人民医院就诊的20~45岁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育龄期健康女性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法,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问卷、心理应激量表(PSS-10)、心理弹性量表(CD-RISC-25)、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命质量量表(WHOQOL-BREF)、中文版多囊卵巢综合征生命质量问卷修订版(MPCOSQ)为调查工具,分别调查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和育龄期健康女性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PCOS组和对照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生命质量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COS患者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及相互关系。[结 果]1.本研究共调查362人,其中育龄期PCOS组173人,育龄期健康对照组189人,平均年龄26.74 ±2.50岁,两组职业、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和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婚姻状况、个人月收入和家庭月收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育龄期PCOS患者中84.40%有月经紊乱,35.80%有不孕,29.50%有超重/肥胖,49.70%有痤疮,37.00%有多毛。育龄期PCOS组的超重、月经紊乱、不孕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在心理应激方面,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总得分为18.89±5.28分,对照组心理应激总得分为17.57±4.71分,两组心理应激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总得分为62.40±14.48分,对照组心理弹性总得分为66.59± 12.75分,两组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得分为2.55±0.47分,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为2.67±0.49分,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低于育龄期健康女性(P<0.05),并且主要表现在心理领域得分降低。5.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医保类型、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OR=3.31,P<0.01)、较多的临床表现数量(OR=3.52,P<0.05)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危险因素,医保类型为城镇职工医保(OR=0.42,P<0.01)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的保护因素。6.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关系(r=-0.438,P<0.001),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r=-0.465,P<0.001)、社会支持(r=-0.198,P<0.05)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r=0.592,P<0.001)、社会支持(r=0.403,P<0.001)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关系。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存在共同中介效应。其中,心理弹性通过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产生间接中介效应,心理弹性对生命质量的直接效应弱化。[结 论]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水平较高,近1年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医保类型和个人月收入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较多的临床表现数量是育龄期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危险因素;医保类型为城镇职工医保、个人月收入较高是患者心理应激的保护因素。育龄期PCOS患者生命质量降低,主要表现在心理领域维度。育龄期PCOS患者的心理应激可直接预测生命质量,患者心理应激水平越高,生命质量越低;患者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存在共同中介效应,心理应激可通过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生命质量,心理弹性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的影响生命质量。因此,应加强近1年有负性生活事件史、临床表现数量较多PCOS患者的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工作,提高患者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水平,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陈茂艳[7](2020)在《从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与常见生物学指标关联性及证型分布特征谈中医治疗的优势》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相应量表前瞻性地评价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与生物学指标及情绪障碍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患者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规律,揭示不同证候要素、中医证型与心脏功能状态的关联性,关注常见生物学指标与情绪障碍评估在监测乳腺癌抗肿瘤治疗相关胸痹心悸中的应用价值,论证“清心益气,解毒(郁)荣络”法的科学性,尝试为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情监测及临床预防提供证据与参考。方法: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162例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进行评价,本研究患者介于30-81岁之间,主要集中在51-67岁,平均年龄58.88岁。分析患者生物学指标(血压、血脂、D-二聚体、C反应蛋白、电解质、心梗三项、心肌酶、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情绪障碍(抑郁、焦虑)评分与患者心脏功能的关系;同时调查收集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提取证候要素,探究证候要素分布情况及应证组合规律,以及不同证素、证候与心脏功能状态的相关性。以上符合正态分布的多分类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分类变量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162例乳腺癌经抗肿瘤后出现胸痹心悸的患者心功能三个维度的受损程度不同,总体AS评分较低,AF评分相对较高,PL评分居中。2.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心功能状态影响因素的分层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年龄分层、BMI分级,不同血糖、血压水平患者组间PL、AS、AF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电解质:低血钾组患者PL、AL得分显着低于血钾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钙组PL、AS、AL得分显着低于血钙正常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患者PL得分均显着低于窦性心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速患者AS得分显着低于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性早搏患者AF得分显着低于窦性心律、心房颤动、室性早搏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速患者AF得分显着低于窦性心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T间期延长患者PL、AF评分显着低于无QT间期延长患者(P<0.05),ST-T是否改变对患者心脏功能状态无显着影响。情绪障碍:本研究162例患者中存在抑郁状态患者占62.96%,存在焦虑状态患者占79.63%,组间对比分析显示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心脏功能状态PL、AS、AL评分存在显着差异。3.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心功能状态与生物学指标的相关性:心率:心率与患者心脏功能状态PL、AS、AF评分均存在显着负相关。心脏彩超:55例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主要分布在60%-75%之间,均值为66.44%,左室射血分数最低为51%,左室射血分数与PL存在显着正相关(P<0.05),与AS、AF得分无显着相关性。心肌酶学标志物:CK-MB、LDH、HBDH与心脏功能状态PL、AS、AF评分均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检测心梗三项患者共55人,分析显示Mb与PL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Hs-Tn I与PL、AF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BNP与心脏功能状态无显着相关性。代谢因素:年龄、BMI、血压、血糖与PL、AS、AF无明显相关性,血脂四项中TG与PL、AS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TC与AF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HDL-C与PL呈显着正相关(P<0.05)。电解质:血钙与PL、AS、AF存在显着正相关性(P<0.05),血钾与PL、AS、AF不存在显着相关性。D-二聚体:D-二聚体与PL、AS、AF评分均存在显着负相关性(P<0.05)。情绪障碍:患者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评分与心脏功能状态PL、AS、AF得分均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4.证候要素及组合规律证候要素分布: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中医证素中气虚所占比例最大为57.41%,其次为血瘀46.30%,其他证素所占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热(毒)(43.83%)、阴虚(41.98%)、痰浊(35.80%)、肝郁(29.01%)、气滞(13.58%)、阳虚(6.17%)、寒凝(1.23%)。虚实证型分布:个体证素组合以虚实夹杂为主,不同虚实证型患者按所占比例由多到少排列依次为虚实夹杂证(68.52%),实证(19.14%),虚证(12.35%)。证型包含证素数量分析:患者证型主要以二证素、三证素、四证素组合为主,具体为单一证素2人(1.23%),双证素组合61人(37.65%),三证素组合75人(46.30%),四证素组合23人(14.20%),五证素组合1人(0.62%)。证素应证组合规律:证素应证组合形式具有一定的特征,双证素组合多见气虚+阴虚(11.11%)、气虚+血瘀(4.94%)、阴虚+热(毒)(4.32%)、痰浊+热(毒)(3.09%)、气虚+痰浊(2.47%);三证素组合总以“气虚血瘀”、“痰浊热(毒)”为基础,具体形式为气虚血瘀+痰浊(7.41%)、气虚血瘀+阴虚(3.09%)、气虚血瘀+肝郁(3.09%)、气虚血瘀+热(毒)(2.47%);痰浊热(毒)+血瘀(4.32%)、痰浊热(毒)+气虚(3.09%);四证素组合均可见热(毒),又以“气虚热(毒)”、“阴虚热(毒)”、“肝郁热(毒)”为基础,主要组合形式有气虚+热(毒)+肝郁+血瘀(2.47%)、气虚+热(毒)+肝郁+痰浊(1.85%)、阴虚+热(毒)+肝郁+气滞(1.85%)、气虚+热(毒)+阴虚+血瘀(1.23%)、阴虚+热(毒)+肝郁+痰浊(1.23%)。5.中医证素、证候与心脏功能状态的关系证素与心功能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气虚与PL、AF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痰浊与PL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其他证素与心功能状态评分未见明显相关性。不同虚实证型及不同证素组合证型患者心脏功能状态评分PL、AS、AF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生物学指标——心电图(心率、心律、QT间期)、心脏彩超、心肌酶(CK-MB、LDH、HBDH)、心梗三项(Hs-Tn I、Mb)、电解质(血钙、血钾)、D-二聚体、血脂四项(TG、TC、HDL-C)与情绪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均能较好的反应患者心脏功能状态,对于监测乳腺癌抗肿瘤治疗相关心毒性具有重要意义。2.单一生物学指标对心脏功能状态的反应存在局限性,多种指标联合检测更有利于全面评估患者心脏功能状态。3.预防并尽早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及时评估并干预患者的情绪障碍对于预防及改善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的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4.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虚性证素中以气虚、阴虚证见者多,阳虚证见者少;实性证素中以血瘀、热(毒)、痰浊、肝郁证见者多,寒凝证见者少。5.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中医证候相对复杂,主要由双证素、三证素、四证素证素组成,并以虚实夹杂为主;证素应证组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双证素组合多见气虚+阴虚(11.11%),三证素组合多为气虚血瘀+其他、痰浊热(毒)+其他;四证素组合中均可见热(毒),又以气虚热(毒)、阴虚热(毒)、肝郁热(毒)为基本组合形式。6.中医证素与心功能状态存在一定相关性,为针对存在不同证素患者加强不同治疗策略提供了方向和参考,对于存在痰浊的患者应重点改善患者躯体功能受限程度,对于气虚患者除改善患者躯体功能受限程度外,还应控制发作的频繁度。7.“清心益气,解毒(郁)荣络法”治疗注重扶助正气,病证结合,脏腑同调,养心与清心同用,体现双心同治,正对本病中医学病机核心及证候特点,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邱慧[8](2020)在《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欲构建一套基于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科学、高效缓解乳腺癌化疗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干预方案,并验证这套方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构建干预方案:通过文献回顾、形成干预方案的初稿,再经预实验与专家论证形成一套适合我国乳腺癌化疗患者缓解癌症复发恐惧需要的,科学实用且有效的干预方案。2.验证干预方案的效果:采用类试验研究对80名FCR评分大于30分的乳腺癌化疗患者实施为期3周的试验干预。试验组:感恩-拓展理论行为干预+常规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前进行基线资料收集,干预后3周、干预后6周、干预后9周、干预后12周再次进行资料收集,采用癌症复发担忧量表、感恩问卷对干预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对居住地、家庭遗传史、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婚姻状况、生育子女数、化疗周期、疾病分期等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年龄、复发恐惧及感恩水平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干预前后复发恐惧和感恩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后不同时间的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研究结果:1.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FCR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感恩水平得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FCR:两组患者FCR得分的组间效应(F=184.560)、组内效应(F=44.469)、交互效应(F=85.89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12周、6周-9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周-6周、6周-12周、9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整体担忧:两组患者整体担忧得分的组间效应(F=30.075)、组内效应(F=27.660)、交互效应(F=55.23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12周、6周-9周、6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周-6周、3周-12周、6周-12周、9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担忧:两组患者健康担忧得分的组间效应(F=125.504)、组内效应(F=25.605)、交互效应(F=46.05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9周、基线-12周、3周-6周、6周-9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基线-3周、基线-6周、基线-9周、基线-12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女性担忧:两组患者女性担忧得分的组间效应(F=109.102)、组内效应(F=18.244)、交互效应(F=38.69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3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周-6周、3周-12周、6周-12周、9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角色担忧:两组患者角色担忧得分的组间效应(F=67.495)、组内效应(F=12.269)、交互效应(F=29.4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3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基线-3周、基线-6周、基线-9周、基线-12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死亡担忧:两组患者死亡担忧得分的组间效应(F=88.400)、组内效应(F=15.535)、交互效应(F=23.57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线-3周、3周-6周、3周-9周、3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基线-3周、基线-6周、基线-9周、基线-12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感恩水平:两组患者感恩水平得分的组间效应(F=15.430)、组内效应(F=58.094)交互效应(F=10.51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周-6周、3周-9周、3周-12周、6周-12周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基线-3周、基线-6周、基线-9周、基线-12周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构建了一套适合我国乳腺癌化疗患者缓解癌症复发恐惧需要的、基于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科学、实用且有效的干预方案。2.验证了基于感恩-拓展建构理论构建的行为干预方案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效果:行为干预方案可有效缓解癌症复发恐惧以及整体担忧、健康担忧、女性担忧、角色担忧、死亡担忧,提高感恩水平。

谭程丹[9](2020)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及生命质量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402例女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生命质量测定量表,总结本病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其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及生命质量。方法:以“肉芽肿性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证候”和“流行病学”等主题词联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2009年-2019年10年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有关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期刊文献。收集2019年1月-2020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通过门诊、电话及网络按照统一要求填写病例信息采集表及生命质量量表。将文献病例及本院病例通过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归纳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发病规律,对比我院初诊患者与停药患者的生命质量,探索其中医证型的分布特征及其常见中医证型与症状体征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发病规律:通过检索2009年-2019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文献,共计报道1144例病例。发病集中于春夏两季(55.12%);79.37%患者有母乳喂养史;17.28%有急性乳腺炎病史或者乳汁淤积病史;7.37%有高泌乳素血症史;5.00%有患侧乳房外伤史;2.93%有长期服用避孕药及性激素药物史;2.08%有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史。2019年1月-2020年3月期间在本院共收集402例有效问卷,发现本病多发于30-39岁的育龄期女性(79.10%);发病集中在春夏季节(62.94%);城镇发病人数较多(73.38%);大部分患者有妊娠哺乳史,妊娠后2-5年为发病高峰期(55.47%),71.39%的患者在停止哺乳半年或更久的时间发病。常见既往史:患乳乳汁淤积史(55.47%);急性乳腺炎史(28.61%);先天性乳头凹陷或乳头形态不良(39.55%);发病前1月内乳房外伤史(20.15%);口服雌激素或避孕药史(16.67%);发病前6月内流产史(6.97%);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病史(2.74%);垂体腺瘤病史(1.49%);口服抗精神类或抗抑郁类药物史(1.24%)。其他因素:65.17%患者饮食辛辣刺激,8.21%患者常食用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8.46%患者常食用蜂胶、蜂王浆等激素含量高的食物;28.86%患者BMI属于超重范围;少数患者有吸烟(2.99%)饮酒(9.95%)史;19.90%患者在发病前有1周甚至更久的精神抑郁,44.28%患者在发病前1月内发生过1件甚至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2.临床发病特征:文献报道单侧乳房发病为绝大多数(95.66%),各个象限均可发病,外上象限最常见(47.62%)。本院402例患者单侧乳房发病常见(89.05%),乳房疼痛(82.59%)及乳房脓肿(78.11%)为最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并发四肢结节性红斑(14.93%)及乳房窦道(20.90%)。3.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文献报道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热毒炽盛/火毒炽盛证(29.24%)、肝郁痰凝证(23.06%)、肝郁化热/肝郁化火/肝经郁热证(14.44%)、正虚邪恋证(10.44%)、阳虚痰凝证(6.35%)、肝郁痰火证(5.83%)、半阴半阳证(4.96%)、热毒酿脓证(1.74%)、痰瘀互结/痰瘀互阻证(1.04%)、脾虚痰湿证(0.78%)、脾虚湿阻化热证(0.70%)、肝经湿热证(0.43%)、肝郁血瘀证(0.35%)、脾虚湿滞证(0.17%)、阳虚寒凝、痰瘀化火、上热下寒、肝郁脾虚,湿瘀互结、肝郁脾虚证(0.08%)。本院299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初诊患者的中医证型是肝经郁热证(43.81%)、痰湿凝滞证(19.06%)、热毒炽盛证(14.72%)、痰热瘀结证(11.04%)、肝郁脾虚证(10.03%)以及正虚毒恋证(1.34%)。通过症状体征的因子分析发现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胃;病性涉及热、燥、津亏、阳亢、阴虚、气虚、阳虚、痰湿、气滞、瘀,基本符合以上六个证型。Logistic分析提示善郁易怒(r=1.87,P<0.05)、病灶皮温高(r=1.298P<0.05)及病灶皮肤赤红色(r=0.949,P<0.05)与肝经郁热证成正相关;皮肤赤红色(r=3.601,P<0.05)、四肢结节性红斑(r=3.358,P<0.05)、寐差(r=2.095,P<0.05)与热毒炽盛证成正相关。4.生命质量:本院病例中停药患者的生命质量较初诊患者有明显提升,在生理状态、社会/家庭状态、情感状态、功能状态及附加关注5个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30-39岁是肉芽肿性乳腺炎好发的高峰期,集中在产后2-5年,多存在哺乳史、乳汁淤积史、急性乳腺炎史及乳头凹陷或乳头形态不良,以乳房肿块、疼痛、脓肿为主要症状,并发瘘管、四肢结节性红斑等。2.从文献病例来看肉芽肿性乳腺炎初诊患者多以热毒炽盛、肝郁痰凝及肝经郁热证为主;从我院收集病例可见肝经郁热、痰湿凝滞及热毒炽盛为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初诊患者涉及的病位主要是肝、脾、胃;病性是热、燥、津亏、阳亢、阴虚、气虚、阳虚、痰湿、气滞、瘀。善郁易怒、病灶皮温高及病灶皮肤赤红色能够明显提高肝经郁热证的诊断概率;皮肤赤红色能够明显提高热毒炽盛证的诊断概率。3.改良版乳腺癌生命质量测定FACT-B量表经信度及效度检验提示可以用于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生命质量测定,且提示初诊患者组较停药患者组在量表总分、生理状态、社会/家庭状态、情感状态、功能状态及附加关注方面均有明显好转。

吴燕萍[10](2019)在《情志应激抑制巨噬细胞功能增加肿瘤“易感性”机制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中医学中早有记载“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积滞,遂成隐核,又名乳岩”,这提示着肿瘤的发生与情志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中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动物研究都有提到慢性心理应激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增加死亡率。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亏虚”,说明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起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在抗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其中,巨噬细胞中的“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清除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关于应激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研究主要围绕在肿瘤细胞,但从情志致病理论阐述情志应激增加肿瘤“易感性”生物学机制还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拘束应激模拟情志应激建立肿瘤“易感性”模型,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角度探讨情志应激增加肿瘤生长的生物学机制,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应激是否可通过打破“吃我”-“别吃我”信号平衡,抑制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进而促进肿瘤生长,并利用该模型评价中医上调节情志活动异常的经典名方逍遥散的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和结果:首先,建立拘束应激负荷的BALB/c小鼠荷瘤模型,通过观察小鼠瘤体积、瘤重和肿瘤组织病理切片确定应激荷瘤模型建立成功。通过建立应激激素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负荷的BALB/c小鼠荷瘤模型,发现CORT也可促进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且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486)可缓解应激对荷瘤小鼠的影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紫外(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ltraviolet,HPLC-UV)方法检测荷瘤小鼠血浆中CORT含量,发现应激和CORT都可显着增加荷瘤小鼠血浆中的CORT含量,且二者含量相当。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应激促进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与应激诱导产生的主要激素CORT有关。在应激激素CORT负荷的BALB/c裸鼠(T细胞功能缺陷但巨噬细胞功能正常的小鼠)荷瘤模型中,也发现CORT可显着增加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并抑制了化疗药物长春碱(vinblastine,VBL)的抗肿瘤效果。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应激/CORT都可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在体外细胞模型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荧光显微镜发现,应激激素(cortisol/CORT)可显着抑制THP1巨噬细胞和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随后,利用在线公开的数据库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了临床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吃我”信号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LRP1)、“别吃我”信号受体(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α,SIRPα)的mRNA水平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LRP1 mRNA水平与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成正相关,而SIRPαmRNA水平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利用Western bolt和qPCR方法检测应激小鼠肿瘤组织和THP1巨噬细胞中的LRP1和SIRPα蛋白表达水平和mRNA表达水平。实验结果显示,应激和应激激素(CORT/cortisol)都可显着抑制小鼠肿瘤组织中和THP1巨噬细胞中LRP1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水平,同时增加小鼠肿瘤组织中SIRPα蛋白表达但不影响SIRPαmRNA表达水平。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应激激素可以干扰巨噬细胞上“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的“阴阳”平衡。其次,为了探讨应激激素(cortisol)对LRP1表达的调控机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应激激素(cortisol)对THP1巨噬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文献一致,应激激素(cortisol)可激活GR且使GR转移入核。GR拮抗剂(Ru486)和GR siRNA可缓解应激激素(cortisol)对LRP1的影响。在蛋白合成抑制剂(cycloheximide,CHX)的作用下,应激激素(cortisol)仍可抑制LRP1 mRNA表达水平。在RNA合成抑制剂(actinomycin D,Act D)的作用下,应激激素(cortisol)对LRP1 mRNA半衰期无显着影响。构建LRP1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实验结果显示,GR质粒以及应激激素(cortisol)处理可以显着抑制LRP1的转录活性。以上实验结果说明,应激激素(cortisol)依赖GR直接转录抑制LRP1 mRNA表达。通过LRP1 siRNA和LRP1过表达质粒,探讨应激激素(cortisol)调控LRP1与SIRPα的关系。LRP1 siRNA可增加SIRPα的蛋白表达水平但不影响SIRPαmRNA水平,质粒过表达LRP1可缓解应激激素(cortisol)和LRP1 siRNA对SIRPα蛋白的影响,实验结果说明了应激激素(cortisol)可通过LRP1调节SIRPα蛋白的表达。在CHX的作用下,应激激素(cortisol)并不影响SIRPα蛋白的降解。通过miRNA组学测定发现,应激激素(cortisol)和si LRP1都显着下调THP1巨噬细胞中miRNA-4695-3p的表达。利用qPCR方法在THP1巨噬细胞和Hek293细胞中验证了miRNA-4695-3p的变化趋势。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应激激素(cortisol)可通过LRP1调控miRNA-4695-3p的表达。在体内动物模型中,也发现应激/应激激素(CORT)可显着抑制小鼠肿瘤组织中miRNA-4695-3p的表达。通过构建miRNA-4695-3p模拟物及抑制剂,探讨SIRPα是否是miRNA4695-3p的靶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NA-4695-3p模拟物不影响SIRPα的mRNA水平,但抑制SIRPα的蛋白水平。miRNA-4695-3p抑制剂不影响SIRPα的mRNA水平,但增加SIRPα的蛋白水平。另外,miRNA-4695-3p模拟物可以缓解cortisol和LRP1 siRNA对SIRPα的的影响。以上实验结果表明LRP1可通过miRNA-4695-3p调控SIRPα的蛋白表达。最后,基于上述构建的应激负荷的小鼠荷瘤模型,评价和解释逍遥散缓解应激小鼠肿瘤生长的机制。实验结果发现,逍遥散可通过减少CORT的释放,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缓解应激小鼠的肿瘤生长。同时,逍遥散可增加应激小鼠肿瘤组织中的miRNA-4695-3p的表达,缓解“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的紊乱。研究结论:情志应激诱导产生的应激激素依赖GR直接转录抑制LRP1的表达并通过miRNA-4695-3p调控SIRPα蛋白,破坏“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的平衡,抑制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逍遥散可通过上述机制缓解情志应激增加肿瘤“易感性”。本研究结果从巨噬细胞吞噬能力角度解释情志应激促进肿瘤生长的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现代医学思路,也为中药抗肿瘤评价提供了中医理论模型。

二、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1 细胞焦亡的研究历程
        2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3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2 中药在化疗阶段的作用及其主要治则治法
        3 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基础研究
        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1.2 数据提取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质量评估方法
        1.6 数据分析方法
        1.7 文献检索过程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2.2 研究质量的评估
        2.3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ORR比较
        2.4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DCR比较
        2.5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差异
        2.6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差异
        2.7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CD3~+、CD4~+T细胞的影响差异
        2.8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构成比
        2.9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2.10 敏感性及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前言
    实验一: 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抑郁障碍对小鼠乳腺癌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三: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及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四: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一: 母婴分离对机体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研究进展
    1 母婴分离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1.1 HPA轴
        1.2 神经递质
        1.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2 母婴分离对中枢神经结构的影响
    3 母婴分离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3.1 焦虑抑郁样行为
        3.2 恐惧反应
        3.3 攻击行为
        3.4 顺从行为
    4 小结
文献综述二: 探讨中医“异病同证”理论源流及其发展
    1 疾病症候及其概念辨析
        1.1 病的概念及沿革
        1.2 证的概念及沿革
        1.3 辨病与辨证
    2 异病同证的形成及内涵辨析
        2.1 异病同证的形成
        2.2 异病同证的临床治疗
    3 小结
第一部分 基于文献挖掘探讨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检索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集的建立及病名检索
        1.6 疾病按系统分类
    2 结果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分布
        2.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
    3 讨论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涉及多个系统,以精神行为类系统疾病为主
        3.2 各系统相关疾病选择依据
        3.3 9个疾病与早年不良经历之间的相关性
第二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证候分布文献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检索方法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数据录入及数据集的建立
        1.6 证候名称规范方法
        1.7 证候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抑郁症证候分布情况
        2.2 乳腺癌证候分布情况
        2.3 肥胖症证候分布情况
        2.4 睡眠障碍证候分布情况
        2.5 癫痫证候分布情况
        2.6 高血压证候分布情况
        2.7 哮喘证候分布情况
        2.8 肠易激综合征证候分布情况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证候分布情况
        2.10 共有证候
    3 讨论
        3.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3.2 肝郁气滞证的证候分布总比率最高
        3.3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的共有证候——肾阳虚证
        3.4 方法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的基因网络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获取
        1.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筛选
        1.3 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
        1.4 KEGG富集通路分析
        1.5 基因网络分析
    2 结果
        2.1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基因
        2.2 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交集基因
        2.3 GO功能富集
        2.4 KEGG富集通路
        2.5 基因网络
        2.6 关键基因
    3 讨论
        3.1 早年不良经历共有证候肾阳虚证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3.2 早年不良经历与Toll样受体通路、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相互作用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相关性
        3.3 肾阳虚证的现代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网络研究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西医对抑郁症研究概况
        1.1.1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1.1.2 不同抑郁程度的临床特征
        1.1.3 发病机制
        1.1.4 治疗难题
    1.2 中医对郁病研究概况
        1.2.1 郁病的源流
        1.2.2 郁病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领域快速抗抑郁的研究
        1.2.4 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1.2.5 本团队相关研究
    1.3 抑郁症神经认知学领域研究
        1.3.1 认知症状的中医认识
        1.3.2 认知症状的治疗现状与新倡导
        1.3.3 认知症状的评估
        1.3.4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认知相关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试验一: 青年首发轻度抑郁人群认知神经功能的特点
        2.1.1 受试对象
        2.1.2 入组时评估指标
        2.1.3 样本采集
        2.1.4 结果
        2.1.5 小结
    2.2 试验二: 针刺治疗首发轻度抑郁起效时间的临床研究
        2.2.1 病例选择
        2.2.2 研究方法
        2.2.3 结果
        2.2.4 小结
    2.3 试验三: 针刺对首发轻度抑郁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
        2.3.1 病例选择
        2.3.2 研究方法
        2.3.3 结果
        2.3.4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试验设计依据
        3.1.1 选题依据
        3.1.2 选穴依据
        3.1.3 疗程选择依据
        3.1.4 评估指标选择依据
    3.2 本研究受试者构成
    3.3 疗效讨论
        3.3.1 快速起效的特点
        3.3.2 总体疗效的讨论
        3.3.3 主观报告结局的讨论
        3.3.4 对认知神经功能影响的讨论
    3.4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与启发
    3.5 依从性分析
    3.6 安全性分析
    3.7 本研究创新点
    3.8 不足和展望
        3.8.1 不足点
        3.8.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主要概念
    1.5 文献回顾
    1.6 理论基础
    1.7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2.3 样本量
    2.4 研究工具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学问题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以及在一般资料上的差异
    3.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
    3.6 研究对象抑郁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研究对象整体情况
    4.2 研究对象抑郁现状分析
    4.3 研究对象生命意义感现状分析
    4.4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4.5 研究对象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4.6 研究对象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主要结论
    5.2 研究创新性
    5.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综述 抑郁症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1.3.1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对内分泌的影响
        1.3.2 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1.4 心理应激过程
    2 研究目的和假设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 PCOS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健康对照组女性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 样本量计算
    4 调查内容
        4.1 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PCOS患者临床表现
        4.3 心理学测评
        4.3.1 心理应激量表
        4.3.2 心理弹性量表
        4.3.3 社会支持量表
        4.3.4 生命质量量表
        4.3.5 中文版PCOS患者生命质量问卷修订版(MPCOSQ)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
结果
    1 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表现
        1.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
    2 育龄期汉族PCOS组和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2.1 比较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2.2 分层比较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心理应激得分状况
    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得分状况
    4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状况
    5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生命质量状况
        5.1 育龄期汉族PCOS组与健康对照组生命质量得分状况比较
        5.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MPCOSQ得分状况
    6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6.1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负性感受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正性情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7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7.1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7.1.1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7.1.2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7.1.3 PCOS患者心理弹性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7.1.4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生命质量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7.1.5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7.2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7.2.1 PCOS患者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
        7.2.2 PCOS患者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7.2.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7.3 育龄期汉族PCOS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
讨论
    1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
    2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应激现状及影响因素
    3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状况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应激、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5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附录A 多囊卵巢综合征健康状况调査表
综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从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与常见生物学指标关联性及证型分布特征谈中医治疗的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心脏功能状态与生物学指标及情绪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乳腺癌相关心毒性的研究进展
    1 乳腺癌心毒性的诱发因素
    2 乳腺癌心毒性的检测指标
    3 乳腺癌心毒性的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概述
    2.1 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背景及内容
        2.1.2 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功能
    2.2 癌症复发恐惧研究现状
        2.2.1 癌症复发恐惧定义
        2.2.2 癌症复发恐惧相关理论
        2.2.3 癌症复发恐惧测量工具
        2.2.4 癌症复发恐惧干预措施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1 研究目的
        2.3.2 研究意义
    2.4 研究思路与技术线路
        2.4.1 研究思路
        2.4.2 技术线路
3 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方案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3.1 构建基于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行为方案
        3.1.1 初步构建干预方案
        3.1.2 预实验
        3.1.3 专家论证
        3.1.4 确定正式干预方案
    3.2 基于感恩-拓展建构理论的行为方案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工具
        3.2.3 干预方案实施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4 统计学分析
    3.5 质量控制
        3.5.1 课题设计阶段
        3.5.2 问卷发放阶段
        3.5.3 干预实施阶段
        3.5.4 统计分析阶段
    3.6 伦理原则
4 结果
    4.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4.1.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4.1.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各评价指标得分比较
    4.2 不同时间点癌症复发恐惧总分的比较
    4.3 不同时间点CARS各维度得分的比较
        4.3.1 不同时间点整体担忧得分的比较
        4.3.2 不同时间点健康担忧得分的比较
        4.3.3 不同时间点女性担忧得分的比较
        4.3.4 不同时间点角色担忧得分的比较
        4.3.5 不同时间点死亡担忧得分的比较
    4.4 不同时间点感恩水平得分的比较
5 研究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5.2 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方案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复发恐惧水平的影响
    5.3 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干预方案能够提高乳腺癌患者感恩水平
6 研究结论
7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及生命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资料来源
        1.1 文献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与剔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剔除标准
    2 临床资料来源
        2.1 临床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3 疾病诊断标准
        3.1 临床诊断标准
        3.1.1 病理诊断标准
        3.1.2 特征性临床表现
        3.1.3 具有乳汁淤积或异常泌乳相关因素
        3.1.4 辅助检查
        3.1.5 除外性诊断
        3.2 中医辨证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内容
        4.2 调查方法
    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近十年临床病例相关文献证型分布
        1.1 文献检索与筛选结果
        1.2 证型分布情况
        1.3 发病季节分布
        1.4 发病部位
        1.5 哺乳史
        1.6 既往史
    2 临床病例研究
        2.1 一般资料
        2.1.1 发病年龄分布
        2.1.2 发病季节分布
        2.1.3 发病区域分布
        2.1.4 体重指数BMI分布
        2.1.5 发病前妊娠情况
        2.1.6 发病前哺乳情况
        2.1.7 吸烟饮酒史
        2.1.8 发病前精神状态
        2.1.9 饮食习惯
        2.2 临床资料
        2.2.1 特殊病史
        2.2.2 症状及体征
        2.2.3 299例GLM初诊患者证候特点统计
        2.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病例生命质量测定
        2.3.1 改良版FACT-B量表用于GLM患者的可行性研究
        2.3.2 GLM初诊患者与停药患者生命质量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传统医学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
        1.1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病因病机
        1.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分期分型
        1.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证治分型
    2 现代医学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
        2.1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病因
        2.2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发病机制
    3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及流行病学研究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GLM患者基本情况登记表
附录 B GLM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
附录 C GLM患者症状体征登记表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情志应激抑制巨噬细胞功能增加肿瘤“易感性”机制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情志应激与肿瘤“易感性”的关系
    2.肿瘤与巨噬细胞的关系
    3. “吃我”-“别吃我”信号的研究进展
    4. “别吃我”信号受体SIRPα的研究进展
    5. “吃我”信号受体LRP1的研究进展
    6.应激激素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
    7.逍遥散的研究进展
    8.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一章 情志应激增加肿瘤“易感性”与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方法
        1.1 药品与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配制
        1.4 实验细胞
        1.5 实验动物
        1.6 实验动物分组与给药
        1.7 血浆中CORT含量检测
        1.8 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及H&E染色
        1.9 TUNEL试剂盒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1.10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中F4/80的表达及巨噬细胞吞噬情况
        1.1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作用
        1.12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提取和分化巨噬细胞
        1.13 小鼠骨髓细胞的提取及分化成巨噬细胞
        1.14 流式细胞术检测吞噬率
        1.15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拍摄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
        1.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应激促进BALB/c小鼠肿瘤生长与应激激素的关系
        2.2 应激/CORT增加BALB/c小鼠肿瘤生长的形态学评价
        2.3 应激/CORT增加BALB/c小鼠肺脏中的肿瘤灶点
        2.4 应激/CORT抑制BALB/c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2.5 应激/CORT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清除作用
        2.6 应激激素CORT促进裸鼠肿瘤生长并降低VBL抗肿瘤的效果
        2.7 应激激素CORT抑制裸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2.8 应激激素在体外对巨噬细胞活力的影响
        2.9 VB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模型建立
        2.10 应激激素cortisol对THP1巨噬细胞吞噬肿瘤细胞的影响
        2.11 应激激素CORT对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吞噬肿瘤细胞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应激激素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上“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影响吞噬能力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配制
        1.4 Western blot分析
        1.5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上LRP1的蛋白表达情况
        1.6 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分析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临床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吃我”-“别吃我”信号及受体对生存率的影响
        2.2 应激/CORT对BALB/c小鼠肿瘤组织中“吃我”-“别吃我”信号及受体的影响
        2.3 应激激素CORT对裸鼠肿瘤组织中“吃我”-“别吃我”信号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2.4 应激激素cortisol对THP1巨噬细胞中“吃我”-“别吃我”信号受体表达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应激激素通过转录抑制LRP1表达影响miRNA4695-3p调控SIRPα
    1 实验方法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R转位入核的情况
        1.4 GR拮抗剂对LRP1表达的影响
        1.5 GR siRNA对LRP1表达的影响
        1.6 蛋白合成抑制剂对LRP1表达的影响
        1.7 RNA合成抑制剂对LRP1表达的影响
        1.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活性测定
        1.9 mLRPs质粒构建
        1.10 mLRPs质粒在Hek293 细胞中验证
        1.11 应激激素cortisol在Hek293细胞中的给药浓度确定
        1.12 过表达LRP1对SIRPα蛋白的影响
        1.13 应激激素cortisol对SIRPα蛋白降解的影响
        1.14 LRP1siRNA序列在THP1细胞中的验证
        1.15 LRP1siRNA对SIRPα蛋白的影响
        1.16 miRNA组学测定
        1.17 miRNA-4695-3p对SIRPα表达的影响
        1.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应激激素cortisol抑制LRP1的表达依赖于GR
        2.2 应激激素cortisol转录抑制LRP1的表达
        2.3 抑制LRP1的表达对SIRPα的影响
        2.4 过表达LRP1对SIRPα的影响
        2.5 应激激素cortisol不影响THP1 巨噬细胞中SIRPα蛋白的降解
        2.6 应激激素cortisol和LRP1siRNA都抑制了THP1细胞中miRNA-4695-3p的表达
        2.7 应激激素cortisol和LRP1siRNA都抑制了Hek293细胞中miRNA-4695-3p的表达
        2.8 应激/CORT抑制BALB/c小鼠肿瘤组织中miRNA-4695-3p的表达
        2.9 应激激素CORT抑制裸鼠肿瘤组织中miRNA-4695-3p的表达
        2.10 LRP1可通过miRNA-4695-3p调节SIRPα的表达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逍遥散缓解肿瘤生长的初步机制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药物与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动物实验设计
        1.4 小鼠血浆中的CORT含量测定
        1.5 肿瘤组织石蜡包埋及H&E染色
        1.6 TUNEL试剂盒检测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情况
        1.7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肿瘤中F4/80的表达及巨噬细胞吞噬情况
        1.8 Western blot分析
        1.9 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上LRP1的蛋白表达情况
        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实验结果
        2.1 逍遥散缓解应激小鼠的肿瘤生长
        2.2 逍遥散缓解应激小鼠肿瘤生长的形态学评价
        2.3 逍遥散缓解应激荷瘤小鼠血浆中的CORT含量
        2.4 逍遥散缓解应激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吞噬抑制
        2.5 逍遥散缓解应激小鼠肿瘤组织中“吃我”-“别吃我”信号及受体的紊乱
        2.6 逍遥散增加应激小鼠肿瘤组织中miRNA-4695-3p的表达
    3.讨论
    4.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
    1.应激激素cortisol和LRP1siRNA抑制THP1细胞中miRNA-4259/6680-5p/7847-3p的表达
    2.应激激素cortisol和LRP1siRNA抑制Hek293细胞中miRNA-4259/6680-5p/7847-3p的表达
    3.应激/CORT抑制BALB/c小鼠肿瘤组织中miRNA-4259/6680-5p/7847-3p的表达
    4.应激激素CORT抑制裸鼠肿瘤组织中miRNA-4259/6680-5p/7847-3p的表达
    5.逍遥散增加应激小鼠肿瘤组织中miRNA-4259/6680-5p/7847-3p的表达
    6.人源基因的引物序列
    7.鼠源基因的引物序列
    8.人源LRP1siRNA序列信息
    9.人源GR siRNA序列信息
    10.p GL3-Basic-LRP1-启动子质粒图谱
hGR[NM_000176.2]/3xFLAG质粒图谱'>11.p RP[Exp]-EGFP/Puro-CAG>hGR[NM_000176.2]/3xFLAG质粒图谱
    12.p CDNA3.1-LRP1-HA-mLRP1质粒图谱
    13.p CDNA3.1-LRP1-HA-mLRP2质粒图谱
    14.p CDNA3.1-LRP1-HA-mLRP3质粒图谱
    15.p CDNA3.1-LRP1-HA-mLRP4质粒图谱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 高瑞珂.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早年不良经历相关疾病共有证候-基因网络分析[D]. 王新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疏肝调神”针法治疗轻度抑郁起效时间及其对认知神经功能的影响[D]. 傅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5]威海地区养老机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生命意义感与抑郁的相关性研究[D]. 王玉杰. 延边大学, 2021(02)
  • [6]育龄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在心理应激与生命质量间的中介效应分析[D]. 董正娇.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7]从乳腺癌相关胸痹心悸患者与常见生物学指标关联性及证型分布特征谈中医治疗的优势[D]. 陈茂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感恩—拓展行为理论对乳腺癌化疗患者复发恐惧的影响研究[D]. 邱慧. 湖州师范学院, 2020(12)
  • [9]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证型流行病学及生命质量的研究[D]. 谭程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情志应激抑制巨噬细胞功能增加肿瘤“易感性”机制及逍遥散的保护作用研究[D]. 吴燕萍. 暨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乳腺癌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