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应善待员工投诉

校长应善待员工投诉

一、校长要善待教工的牢骚(论文文献综述)

蓝日模[1](2017)在《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文中认为学校办学有两个关键:一是关键“要素”——学校文化;另一是关键“人物”——校长。这是一个以自己作为一所民族地区中学校长的成长经历为叙事内容的故事,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一位校长是如何在学校文化的重塑中与学校一起成长的。“校长”在新上任后很快就感知到“西南”中学学校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在对产生不良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溯源之后,“校长”开始了“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历程。在通过对“西南”中学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的对比评估研究中,发现“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得到了成长。从“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及其演变离不开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人”,特别是“关键文化人物(key cultural consultants)”的叙事研究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在于“内”发首先,学校文化重塑必须慎重,一定是基于每个学校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不能喊口号或为了赶时髦,更不能作为教育行政领导或校长个人的“义举”,要遵循教育规律,理性实施。只有当学校文化处在不得不重塑的时候,重塑才有合理性。学校文化重塑过程不得造假,不能造作,只能不断造就更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重塑应该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因为学校师生员工乃至家长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发展变化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意义。真正的学校文化重塑要基于学校里面的每一位参与成员的每时每刻的言行,特别是他们的故事,因为只有当大家都有意识地推动学校文化发展与进步时,学校更好的核心价值才得以显现。再次,学校文化重塑的重点是学校的“人”。“人”不仅是学校文化重塑的动力,也是学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载体”。不良的学校文化依靠“人”去重塑,优秀的学校文化也有赖于“人”对其的可持续发展的维护,因此学校文化重塑的支柱是具有“教育者”角色意识的“人”——是真正的“文化人”,所以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是培育学校“人”的思维方式与做事的态度和标准。二、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教育文化领导应该成为校长学校办学的自觉理想追求。尽管校长决定了学校层面的办学目标、方向以及具体的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在学校中处于领头羊位置决定其对学校组织的良好生存和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作用应该是介于“校长万能论”与“校长象征论”之间,因为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着限制校长作用发挥的内部约束力量(学校文化)和外部约束力量(学校环境),所以除了校长个人的素养、能力等因素外,校长对自己在新环境的角色定位也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校长角色应该根据不同学校文化的实际呈现出不同的角色集,平均保持三种角色的定位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秉持单一角色的校长也是重塑不好学校文化的。不同的学校文化要求校长角色集的侧重点不同,“管理者”和“领导者”只是校长办学的“过程”定位,“教育者”才是校长办学的终极“目标”定位,校长经过成长后应该为成高情商的、高智慧的、对教育应然之守护的坚定教育信仰的“教育者”。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必须是“学”“思”“行”三结合,是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实践一反思—实践”的过程,因此校长必须更加关注实践的同时重视行动研究。这就要求校长从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由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从做人好、做事对的“学问”人成长为“文化”人。所以校长应该自觉创造条件、机会,弥补自己由于忙于实践而学术素养不足的短板,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性经验、知识不断上升为学术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陈玉华[2](2017)在《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时代转型、社会转型、教育转型等时空发生剧烈波动之时,人必然会遭遇不适,在不适中或渐渐安顿、觅得新知新途,或系统各部分之间各行其是、日渐断裂、遭遇崩塌。愈是如此,教育便极易被附加更多功能,期许藉由教育培养的人来改变时代和社会处境。每每变化之际,教师总难免肩负重任,承载着外在诸多主体和内容赋予的使命。那么,教师是否承受其重,面对实践各方面的冲击,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实然便愈加值得关注。因为,只有尊重教师实然并从此基点展开的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才会有所可能。本研究从嵌入理论与互动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对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个范畴即:教师认知的实践、教师交往的实践和教师自我内在的实践分别展开具体的研究。研究采用观察、调查、访谈等综合田野研究方法,以S中的高中教师为合作研究对象,分析多以质的研究为主,书写以叙事研究为主展开考察和探讨。集中探寻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教师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是什么样的?为何有着这样的呈现?其行为的逻辑法则为何?在不同实践领域中的呈现出了何种问题?对于专业生活来说,领域间有何关联?有何影响?面对实践样态,教师扮演着什么角色?有何可为空间?围绕着教师的"做"、"说"、"思"等内容通过挖掘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三维度中"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后,研究发现:首先,教师认知世界中呈现较为显着的"镜喻"与"树喻"现代认知隐喻,模仿模式是其学与教的主要方式,教师知识观下存在着差序排列,几乎高考分量的比例决定着知识和任课教师价值的序列差异。以时间为序,教师储备的知识与教师实践需求的知识乃至未来需要的之间存在间隙。以内容为线,教师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之间存在差异。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教师实践知识之间存在着缺席、断裂和脱嵌现象。教师知识内部系统存在分层。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保持不断的学习,然而其实践知识紧紧围绕着实践的紧迫性日益积累而成。教师认知实践总体体现工具理性,其认知多与情境抽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鲜有交互作用。其次,教师交往实践中,网络结构较为封闭、人际区隔较为显着。教师交往主要限定在其行政位置以及学科位置之中,分为行政和教学的线路,前者较为纵向,后者较为横向。无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是出于"事务性"的需求,显示出来了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特征,通过时间、空间的相对固定化,教师交往凸显封闭。在交往过程中的 "业"以达成和效度为基准,鲜有深入的专业研讨和彼此增益的分享合作。由交往文化可以透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来在其政治性、社会性和专业性之间摇摆,未能凸显个人力量与组织合力。教师校内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闭合网络的特征,人际互动多停留于"权宜之计"。再次,在教师自我内在实践中,教师个体都在承受命运的罗盘赋予的内涵。教师视"教师是个良心活儿",其中诠释着其个人良心的践行与付出来维系教学实践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也彰显了教师专业的程度在实践中尚不够强。教师在冲突和委屈面前,拷问着"何以为师"、"何以做人"的存在论根源,他们并不赋予自我以"公开运用理性的学者"自由,依然视自己为"作为教学人员的教师",多是行动服从,思想自由的限度凸显。教师在单调的关系和环境中,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自我变得日渐"自我固化",形式化与情境抽离促使教师自我的"空心",另一面则是"忘我"。又次,教师认知的实践、交往的实践、自我内在的实践是分别从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视角展开,实践研究发现,三者相互脱离,甚少有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理想预设状态出现。最后,教师专业生活实践中,部分情境下,渗透出了教师个体借助于自主性、能动性反嵌的力量,试图通过个体的努力来制约各因素的脱嵌;然而,总体情况,此反嵌力量较为微弱,脱嵌走向连通之路,并由此演绎师与通、业与道的实践内核,尚需更多的努力。在除魅与返魅中,教师研究从政治、经济、专业的强势话语入席,反而促使"教师"失去原有的"本真"。实践中的教师遭遇专业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困境与隐忧,教师发展被分割为碎片化的拼图,教师挣扎于脱嵌的困顿之中;而这于教师,于职业,于教育,于社会,都是一种极大的考验。本研究通过对教师认知性、社会性、存在性和伦理性的探讨,发现了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脱嵌现象。基于此,教师和学校应该走向"连通",在反嵌的力量推动中维系"脱嵌"带来的教育风险。社会网络的基本问题即连通性问题,本研究呼唤教师研究在人类社会具有高度连通性的时代回到连通性和对教师发展基本原理的探讨上来。教师个体需从连通来实现自我内部的完整,实践生活的通达,也以此度己度人,实现教育的本义和人之超越本性之可能,架起一座教师个体与社会公共问题连通的桥梁。

葛亮[3](2016)在《北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寅·卢孟医院圣保罗医院,坐落在东郊的青晏山下。由于地处偏僻,四周聚集着许多的野猫。即使到了夜半,也仍然听得见它们的嬉戏与厮咬声。这天午后,文笙望着墙头上,一只出生不久的虎斑猫正跟着它的母亲学步。小猫始终还有些怯懦,在一块残缺的砖石上抬了抬脚,又缩回去。母猫将它叼起来,向前走了几步,将它放在较为平稳的地方。并用鼻子拱一拱它,表示鼓励。然

柯成刚[4](2014)在《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文中认为教育要发展要依靠教师,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全社会都应关注和努力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对提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作用的阐明,得出了提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如何提高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四个部分来对中职教师幸福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一部分本文先提出选题的缘由;然后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最后对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对福州中职教师幸福感进行分析,归纳当前中职教师存在的状况。第三部分本文分别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中职教师幸福感不高的原因,并进行归因分析。第四部分本文依照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提出提升中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方法和策略,为提高教师幸福感提供参考。

王飞[5](2013)在《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长作为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治校主体,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变迁与大学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最重要又是最稀缺的人力资本,对其职业发展的最理想发展状态是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其主体性发展状况,不仅能促使自身的职业发展走向卓越,而且影响着大学职能的发展和实现,进而更深层次地影响着社会公民的培育及其发展。但随着不同社会体制的转型与历史演进,这种主体性发展被置于一种“官场主体性”之下,导致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陷入了困境,这是长期无视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的结果。主体性既是一个用以描述卓越性大学校长的概念,也是与“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内涵紧密相扣的,在高扬教育家办学价值的今天,探讨“具有卓越性的大学校长是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校长的、尤其从主体性发展的角度思考大学校长是为何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大学校长”的问题,对推动教育家型大学校长办学治校体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主体性哲学理论、主体教育管理理论为理论工具,以历史研究法、理想类型分析法与系统研究法,建构以大学校长主体性办学治校活动为表征的职业化发展范式,揭示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内在性生成机制,促进大学校长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校长职业发展质量,焕发大学校长职业的生命光彩。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基本内容与结构如下:第一章,从整体层面明晰了研究背景、问题认定、研究范畴、研究基础、研究方法、研宄思路以及核心概念,进而架构起研究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轮廓。第二章,阐释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本质。探析大学校长的概念与历史、大学校长职业的概念与意义、大学校长职业的发展趋势,支撑这种“职业发展趋势”的内在动力是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内涵体系: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源,即大学校长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作为实践主体的本质属性、作为引领主体的本质属性;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据,即大学校长的管理行为系统、社会交往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范畴,即大学校长主体性的过程规定性维度、目的规定性维度与关系规定性维度;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涵义,即大学校长主体性的三层基本含义、三大主体关系、三种基本表现与三个发展阶梯。这种主体性内涵体系可从中外大学校长职业发展史的国外镜鉴与本土追索中得到感知并证伪。在西方,某些国家历经中世纪以来诸多的变革,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最根本前提在于有良好的制度平台与社会环境,其学术自由与独立理念、大学校长遴选的制度设计、大学校长的卓越性发展等因素在催生其主体性发展中,成为人们普遍的教育信念。随着这种信念的东渐传播,中国近代大学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以及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发展都是卓有成效的,不仅跟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作为办学治校主体的大学校长在大学场域存在着健康的主体性,进而成为卓越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而这种主体性的发展凸显了这个时期大学校长职业发展的升华,彰显了富有张力的主体性意蕴,达成了卓着的主体性业绩。一种体现大学校长主体性实质的“学场主体性”遵循其主体性发展的原理得以正常运转,使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学术化、专家化、职业化等主体性得以发展。第三章,诊断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问题。从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异化、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危害、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诊断三大方面展开解读,认为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有着自身特有的历史境遇。尽管西方具有普适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早已东渐输入并扎根,但政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情结、经济法制薄弱使大学校长主体性在中国的展开面临与新老传统或制度文化领域的严重冲突,导致在当下中国的大学校长主体性仍是实质的“不在场”或尚未真正发展,未化为人们普遍的文化—心理结构或大学的文化精神,构筑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并未成为普遍的教育信念,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充其量还只是中国大学教育价值空间的一种“悬浮物”,主要被“官场主体性”所遮蔽,表现为大学校长主体性的政治化、官僚化、职务化与媚俗化,对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宏观危害与微观危害,导致了当代中国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第四章,构筑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路径。大学校长主体性的构筑不仅具有中外大学文明历史发展实践中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整体的合理性,而且具有教育家办学需要的合理性。以支撑大学校长卓越发展的核心——“主体性”为标底,本论文吁求大学校长发展中构筑主体性发展的路径应该是: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的发展离不开大学属性特有的组织基础、人在发展中特有的人性基础、大学共同体中特有的理性基础与大学自治所需的权力基础,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功能或价值具体表现在其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价值、基本价值与重要价值。借此,要回应问题、重塑卓越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形象或职业形象,必须遵循从政府到大学这条由外到内的轨道有效建立起“宏观路径”、“中观路径”与“微观路径”的逻辑路向。“宏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政治环境治理、经济环境治理、社会环境治理、文化环境治理与法律环境治理五方面进行。“中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产生机制的改进与大学法人治理结构的选择与完善两方面进行。“微观路径”要求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自我认识机制、自我定位机制、自我调控机制与自我实现机制四方面进行。三大路径共同构筑起大学校长主体性地办学治校制度,进而还原卓越性大学校长的本来面目,构建大学校长健康卓越的职业发展状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一: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性取向是一种吻合大学组织特性的“学场主体性”;第二:大学校长在职业生活与办学治校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是根据大学这个学场的特性来定义的;第三:当大学校长的主体性镶嵌于官场主体性中且尚不独立,精神远未自由时,便无以成“家”;第四:大学校长的官场主体性是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而又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不被现代大学制度理论认同;第五:学场与官场的含混一元制是大学校长官场主体性产生和延续最本质的因素,不合理制度供给导致了其官场主体性的蔓延,这是中国政府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希望获得教育资源以及教育收益、希望降低大学管理成本的制度设计、希望获取大学发展进程中办学收益的制度设计,是损坏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制度设计;第六:大学校长的学场主体性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的共性因素,其产生和延续的机理是被现代大学制度理论所认同的;第七:学场与官场的清晰二元边界是大学校长学场主体性产生和延续最本质的因素,政府在合理制度框架下对大学进行干预的目的是保护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校长在这样的体制里进而形成学场主体性的本质属性,而中国大学校长这种学场主体性是在官场主体性遮蔽下异化的主体性,带着这种异化的主体性行走了60多年的中国大学校长,已在既有制度环境以及制度变迁成本制约下,完成了其职务使命;第八: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遵循“厘清应然问题(历史养分与他山之石)+正视实然问题(官场主体性及其危害)+立足本然问题(现实建构与制度设计)”的理路,才能抓住关键;第九:国家和社会只有创建良好的大学校长办学治校的政治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法治空间,全方位勾勒并落实大学校长主体运作的多元图景,从大学组织外部撬动大学体制局限与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局限,才能促使大学校长主体性优化并向教育家成功转型;第十:大学校长只有以“学场主体性”作为办学治校的行动哲学才能使自身进行职业化改造而走向卓越发展。总之,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要扎根于在个人、大学、社会、国家这个复合系统里的职场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全方位构筑。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其拓宽了大学校长研究的视角,充实了大学校长发展的理论,提供了大学校长发展的新思路,引发大学校长的反思,提升大学校长主体意识,提醒社会关注并给予大学校长发展的良性空间。大学校长主体性不断优化,主体性伴随大学校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理论和实践上所要走的路还很长,大学校长主体性行走在路上。

郑烈平[6](2013)在《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缓解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指出当前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探索缓解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自我调节、寻找平衡点、增强信心。科学管理,激活燃烧点,增强激情。真心善待教师,公心评价教师,用心理解教师,诚心依靠教师。

铁流,徐锦庚[7](2012)在《中国民办教育调查》文中认为引子苦涩的辉煌很多人还记得那个场面。1996年5月18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委员大会。这是20世纪中国民办高校的一次盛会。400多所民办高校齐聚一堂,场面宏大而热烈。翻出当年的合影,你也许能感受到这次大会的规模,并从中看到中国民办教育的希望。到了2002年,也就是这次会议后的第6个年头,短短几年的时间,当年的400多所民办高校,一路走过来,最后仅剩下40余所。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院长曹勇安,就是当年这张照片中的一

陈芬[8](2012)在《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UN中学“优秀”学校文化建设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纵观教育管理史,我国的学校管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经科学管理,正走向文化管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教育改革等内外综合因素的影响,学校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实施文化管理则是发展的必然。学校文化,积淀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外显于其处事原则及教育和学习理念中,并物化成日常教与学的行为习惯。文化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就是要促使学校“优秀”文化释放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形成“文化场”,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境界、新趋势和新阶段。本文便是在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结合UN中学实际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为学校寻找新的发展点的目的,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调查研究、文献研究为辅的方式,提出对学校“优秀”文化培植的探索路径,实现文化管理的变革。在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上,本文对学校文化管理的概念提出、实践原则、基本特点作了梳理,并指出“优秀”学校文化应该具有尊重人性、文化建设、立体建构的特点,引出对UN中学的文化检讨,即从对干群间的不正常对话,教师业务蒙混过关,师生关系扭曲、士气低落,到推行人事合一制度带来的各方阻力。随后,本文经过客观细致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提出:这一系列问题的根结在于UN中学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认同。于是,笔者便以“优秀”文化的特性为抓手,以学校现实为基础,提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对UN中学“优秀”文化的培植和管理的变革,本文从组织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环境文化四个方面以案例的形式具体阐述了改革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然则,“优秀”的学校文化不仅应该注重即时成果,更应该突显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学校管理和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长期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本文最后回归到“高考问题与文化实效”这一原点问题进行讨论,以学校管理者应推进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应引入心理契约、学生文化应唤起自主组织意识为解决方案,并进一步提出让青年发展以构筑干部蓄水池,提升校本课程以完善文化培植环境和继续增进师生对UN中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规划,持续发展寻找学校“优秀”文化的新动力,真正而彻底地变革学校文化管理。

孔春辉[9](2012)在《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是围绕大学管理问题而进行的一番历史探索。当前,大学的教师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管理理念、机制、制度、方法到教师评价、组织文化均受到人们的质疑。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缘于大学对如何才能切实履行自身职能缺乏清醒的认识。传承文化和创新学术是大学的本职,教学和科研是大学教师的本务,大学本职的实现以大学教师务本为前提。大学的基本职能提醒我们,要走出当前大学教师管理的困境,大学应当在树立师本理念的基础上实施师本管理,即一方面认识到教师为大学立足和发展的根本,一方面依靠教师办学,确保教师在大学事务中的管理主体地位,同时创造条件协助教师发展,以教师的发展带动大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以教师为本处理大学和教师的关系并不妨碍以学生为本处理大学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妨碍以学生为本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民国时期的大学管理留给我们的历史美感与当前大学管理不尽人意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因而以民国时期的重要大学——国立师范学院(简称国师)为对象展开研究,以期从国师的师本理念和管理实践中析出师本管理的大致形态,为今日的大学管理提供借鉴。国立师范学院于1938年创办于湖南省安化县蓝田镇。她是在抗战建国的洪流激荡教育领域,国民政府深刻认识到各级学校的教师肩荷甚巨,非经人格的、科学的、专门的训练不足以任重致远,毅然创立师范学院制度以重振高等师范教育的背景下诞生的。国师办学的环境相当艰苦,既要忍受战云笼罩下的颠沛流离,又要面对削减与通胀下的经济困境,既遭受着国民政府统制政策下的政治文化挤压,又遭遇到社会上部分人对师范教育的歧视,但国师在辗转流徙中弦歌不辍,在经济困境中正常运转、较好地应对了政府的统制政策,增进了师范学院的声誉,办学业绩令人瞩目。国师的办学成就得益于她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师和大学的关系上,国师的历任院长均认为“教员为学校之命脉”,对大学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校长和教师的关系上,他们都认为校长要依靠教师,要与教师和衷共济。为了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历任院长把握和创造了新兴师范学院附载无限希望、掌校者的人格魅力、学院管理层丰富的人脉关系、学院优良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等优势,以聘人以诚、优其待遇、瞄准机会、群策群力、慰留不止等策略克服和扭转学院在延聘教师方面的劣势,千方百计、不拘一格地延揽良师。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多途发挥教师的力量,并努力从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和乐氛围、添置图书资料、维持出版工作、鼓励学术交流、改善教师待遇、审查与聘任相结合确定教师资格等方面助推教师发展。国师实施师本管理,教师们既表现出基于文化抗战使命的精神自觉,又体现出基于传统师道认同的品学自律,既做到了学科规约过程中的教学自主,又通过良善的院务决策机制实现了行政民主。教师们的抗战意识随着国难的加深而日益浓烈,他们将自身视为文化战士,将文化视为抗日救国的重要防线,试图通过教学来构筑文化长城,在此精神旨归之下,他们的学行表现出相当的使命感和表率性。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建国可以且必须通过教育移人来实现,他们对中国传统师道怀有高度的认同和积极的追求,为了培养出中等学校的健全师资,他们特别重视恢张中国传统师道,特别重视砥德砺行由己及人。在教学方面,教师们在专业规约程度不高的现状下顺势而为,在课程设置上拥有充分的发言权,在课程标准及教材配置上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在课堂教学上能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而各行其是。在学院管理方面,教师们借助学院扁平的组织结构和开诚布公的决策过程,和院长民主协商院务,协力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总之,由教师主导、从教师出发、以教师为中心是国师院务管理上的鲜明特点。国师因为实施师本管理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首先,教师队伍数量充裕、质量优良。教师与学生人数成合适的比例且各个学科都聚集了相当多的、能形成团队的人数。教师队伍当中资深学者、中年骨干和青年才俊云集,使国师这所年轻的学府骎骎然有与老牌大学并驾齐驱之势。其次,教师们恪守本务,在忠于教学职守的同时淬勉学术研究。教学方面,他们顺应培养健全师资的时代要求,从陶冶学生精神、加强基本科目、充实专门科目、训练专业知能等方面对学生展开了全方位的素质训练;科研方面,他们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研撰不断,做学问不趋附政治和流俗,不盲从前人和权威的观点,不迷信外族和外邦的学说,不受私人感情的羁绊,表现出唯真理是求的、独立的治学节操,同时,在国难当头的情势下,他们在研究上体现出强烈的致用意识,或直接为抗战输送军事理论和斗争方略,或为战时教育出谋划策,或推动国家法制理论建设,或深入一线研究国民经济,或以各种作品响应抗战建国之国策。其三,由于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学院的办学规模迂回扩展,教学成绩出类拔萃,研究成果享誉学林,创造了不辱使命的办学业绩。借鉴历史是为了走向理想。国师的办学历史有力地说明了大学应当树立起以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应当创造条件实施师本管理。国师的成功告诉我们,要实现师本管理,校长的卓见和诚意是前提,教师的觉悟和水平是基础,机制的良善是保障。国师的不足告诉我们,教育的独立和大学的自治是实现师本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总结国师可供借鉴的经验,反思其尚待克服的不足,今日的大学应在寻求自治的基础上,从切实履行基本职能出发确立师本理念,大学管理者应拿出十足的诚意实践师本管理,以真正造福于教育。

吴亮奎[10](2011)在《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实地研究的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城北区作为实地研究地点,把该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的BL中学和HD中学两所学校作为实地个案,将文化变迁作为课程与教学发生的背景,把课程与教学纳入文化的视角加以考察,对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问题进行了实地研究。本论文从“何为”与“何以为”两个角度剖析了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发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何为”关乎价值取向,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何以为”关乎过程与手段,分析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课程与教学何为”研究了城北区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认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过程中处于弱势的不利学校群体,是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被薄弱”的学校,“薄弱学校”是不平等的社会层级观在教育上的表现。“优质学校”是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造成的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现象,这种不平等越来越表现为生源不平等和文化不平等。“薄弱学校”和“优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承担着同样的培养合格公民具备的基础素质的责任。“薄弱学校”的责任担当者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学校自身,更不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薄弱学校”改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政府的政策、社会文化的因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进而认为,义务教育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基于每一位学生合格的底线发展;义务教育学校不应选择生源,不具有“筛选淘汰”的功能。“课程与教学何以为”研究了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变革问题和课程与教学的均衡与公平问题。“实践者的行动”从学校层面进入了课程与教学发生的“何以为”问题的探究,认为课程与教学变革是适度发生的;“均衡与公平”结合当代城市“极化”社会的现状,从社会文化变迁的层面对基础教育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择校问题、学校间的竞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差异问题进行了解释,提出了基于儿童个体发展的有差异的义务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质发展策略。

二、校长要善待教工的牢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校长要善待教工的牢骚(论文提纲范文)

(1)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范围
        (二) 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拟创新点
        (一) 研究现状
        (二) 拟创新点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和几点说明
        (一) 研究思路
        (二) 几点说明
第一章 “校长”感知到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新上岗——震而不惊
        一、就职演说
        二、迟到“习惯了”
        三、“扩房”惹的祸
        四、“打倒腐败W!”
        五、“谁逼我,我就砍谁!”
        六、“我就这么放,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七、深度思考
    第二节 溯昔往——寒而不栗
        一、“西南”中学
        二、“西南”中学和周边学校
        三、“西南”中学与周边社区
        四、国家的教育变迁及“西南”中学的成长史
        五、与“西南”中学一起成长的教职员工
        六、深度思考
第二章 “校长”重塑学校文化之历程
    第一节 管门房——实而不俗
        一、“规则”与“自由”
        二、先管后教
        三、回归“完中”
        四、精管善教
        五、特色办学
        六、理性反思
    第二节 正气场——虚而不空
        一、思想文化
        二、景观文化
        三、精神文化
        四、文化积淀
        五、理性反思
    第三节 钻课堂——和而不同
        一、有效教学
        二、研究课堂
        三、理性反思
    第四节 “人”成长——各自有别
        一、学生故事
        二、老师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三章 评估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文化项——逐个评估
        一、“校长”的学校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变化
        二、“校长”的教师队伍进行团队建设的能力
        三、“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果断性
        四、“校长”朝“卓越校长的十项特征”努力及表现的进展
    第二节 析既往——而为开来
        一、对“西南”中学学校文化规定的定性分析
        二、理性反思
第四章 “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一节 忆沧桑——少年励志
        一、母亲的启蒙故事
        二、我刻苦铭心的童年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二节 阅感伤——关爱生命
        一、火灾事件
        二、交通事故
        三、慈母仙逝
        四、理性反思
    第三节 被冤枉——痛定增智
        一、开学前一天
        二、难教的周×
        三、“魔哥!魔鬼!”
        四、冲击学校
        五、“一句外号招来校长一巴掌?”
        六、深刻反思
        七、深度反思后的智慧工作
    第四节 乐群芳——为而不恃
        一、师院实习生的“校长”访谈
        二、贴吧里的“魔哥党”对“校长”的评价
        三、“校长”的专业发展访谈
        四、理性反思
结论
    第一节 研究范式的创新尝试
        一、尝试“研究者”把过去的“自己”作为“被研究者”
        二、“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理穿越
        三、研究具体方法的灵活穿梭使用
    第二节 “陌生”的“返乡人”的发现
        一、学校文化重塑重在“内”发
        二、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三节 对学校文化重塑与校长成长的新思考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西南”中学文化重塑的局限性
        三、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及学校文化重塑的新应然路向
        四、校长成长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经历与困惑:系列对举观念下走向关怀教师实践
        (二) 选题从徘徊到聚焦"教师专业生活实践"
        (三) 研究的背景:转型下的教师发展困顿
    二、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已有研究
        (一) "教师专业实践"的相关研究
        (二) "教师生活"的相关研究
        (三) "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小结
    三、研究问题与过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过程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解释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理论基础
    一、嵌入理论
        (一) 波兰尼的嵌入思想
        (二) 格兰诺维特的嵌入思想
        (三) 嵌入思想的再发展
    二、互动理论
        (一) 符号互动论
        (二) 自我呈现理论
    三、研究框架与思路
        (一) 解释教师专业实践的框架
        (二) 题论——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的内核
        (三) 教师专业生活的具体实践指向
        (四) 本研究的框架与思路
第二章 S中学及教师的基本情况
    一、S中学所在区域的基本情况
    二、S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 校园周边
        (二) S中学概况
        (三) 学校管理与文化
    三、学校教师基本情况
        (一) 教师学科与性别分布
        (二) 教师年龄与学历结构
        (三) 教师来源分析
    四、综论
第三章 工具理性与情境抽离:授业中的教师认知实践
    一、镜与树:教师关于教育要素认知观
        (一) 熬出"最公平"的考试
        (二) 迷途中的"安顿":行先于思
        (三) 树状课程序列
        (四) 摆渡人——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二、传承与嫁接:授业是何、何为与为何
        (一) 学与教:"高考"任务的逐级分摊
        (二) 讲与练:依纲据本
        (三) 教师理解与运作的课程
        (四) 为师文化的传接
    三、缺席与断裂:教师知识的备与现
        (一) 往日知识储备与实践所需的断链
        (二) 今日实践知识的裂变与固化
        (三) 未来时代呼唤与知识现状的脱节
    四、综论
第四章 闭合网络与权宜之计: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交往实践
    一、趋向封闭的教师社会关系网络
    二、熟人社会:师-师交往的角色定位与网络资源
        (一) 熟悉的他者:"S中人"
        (二) "清水衙门":校内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较为有限
    三、教师校内社会网络中的"重要他人"与交往法则
        (一) 同质相吸的交往法则
        (二) 结构性平衡:多人互动效益最大化原则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校园交往
        (四) 特殊个体
    四、双重视角下的师-生校内社会网络
        (一) 学生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二) 教师视角下的师生交往
        (三) 情感与功利:学生与教师的交往策略
    五、综论
第五章 "空心"与"忘我":教师职业中自我内在的实践
    一、教师命运的罗盘
        (一) 偏外在价值:对教育追求的背后
        (二) 无奈与从众:为何选择当教师
        (三) 波澜与失衡:命运拷问下艰辛的教师个体
    二、教师良心:专业生活的无边界性与伦理性
        (一) 教师个人时间稀缺:忙碌中的无我与忘我
        (二) 教师良心:自然之声还是职业特性
    三、教师冲突与应对:教师自我的否定与重建
        (一) 冲突下的教师选择
        (二) 冲突的应对姿态:委屈与抗争
    四、教师专业个人主义的走向
        (一) 经验化的教学反思
        (二) 教育形式化下的教师自我迷失
        (三) 以自由为名:一个人的舞台
        (四) 生存法则与固态化:教师专业自觉不得其所
        (五) "能"与"应"的隙缝中:教师自我研究的空泛与无根
    五、综论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教师发展的可能
    一、主要研究发现
        (一) 学校内外:身份区分与边界僵化
        (二) 教师认知呈现分层与固化
        (三) 教师交往体现封闭与区隔
        (四) 教师自我表现"无我"、"忘我"与"自我"
        (五) 教师认知、交往、自我内在实践的相互脱嵌
    二、理论与实践对话:脱嵌状态下教师专业发展何以可能
        (一) 脱嵌是否成为一种必然
        (二) 教师发展的可能
        (三) 教师研究:走向理解与关怀
    三、结语
        (一) 对于研究过程的反思
        (二) 对于教师专业实践生活的反思
        (三) 研究中的不足
        (四) 有待进一步深化的问题
附录一: 关于教师职业生活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关于教师专业实践的补充访谈提纲
附件三: 关于高中教师职业生活的调查问卷
附录四: 关于高中学习生活的调查(随班学生问卷)
附录五: 课堂观察主要维度表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概述
    一、幸福感的内涵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与其他职业幸福感的不同
第三章 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
    四、调查过程
第四章 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特征及原因分析
    一、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问题
    二、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
    三、影响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管理对策
    一、教师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社会层面
结论
    一、本论文的研究成果
    二、本论文的创新
    三、本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5)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主体性发展的视角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切入视角
        一. 问题提出
        二. 切入视角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暨文献综述
        一. 文献列举
        二. 文献述评
    第四节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一. 理论工具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架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逻辑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应然论:主体性发展的本质
    第一节 大学校长及其职业渊源
        一. 大学校长的概念与历史
        二. 大学校长职业的概念与意义
        三. 大学校长的职业发展
    第二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内涵体系
        一.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根源
        二.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载体
        三.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范畴
        四. 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含义
    第三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国外镜鉴
        一. 美国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
        二. 英国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
        三. 中英美大学校长主体性比照
    第四节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本土追索
        一.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脉络
        二.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根基
        三.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阶段
        四.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张力
        五. 中国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的绩效
    第五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基本表现及发挥
        一. 近代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基本表现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原理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实质的基本维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然论:主体性发展的问题
    第一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异化
        一. 异化理论与概念的哲学解读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实质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表现
    第二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危害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宏观危害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微观危害
    第三节 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的诊断
        一. 当代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调查
        二. 当代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探析
        三. 当代大学校长的职业困境差异
        四. 当代大学校长主体性异化成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本然论:主体性发展的建构
    第一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基础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组织基础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人性基础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理性基础
        四.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权力基础
    第二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根本价值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基本价值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路径
        一.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宏观路径
        二.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中观路径
        三. 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的微观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主体性发展的本相
    第一节 对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研究的一点再思量
    第二节 对大学校长主体性发展研究的个人价值观
附录
    附录1:大学校长主体性对办学治校重要程度的评估问卷
    附录2:大学校长问卷调查对象一览表
    附录3:大学校长主体形象他者认知访谈问题
    附录4: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5: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附录6: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6)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缓解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二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1. 多角色冲突, 活得很累
    2. 职业负担重, 身心疲惫
    3. 缺乏成就感, 难找归属
    4. 管理不科学, 缺乏机制
三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缓解对策
    1. 真心善待教师, 努力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2. 公心评价教师, 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3. 用心理解教师, 努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4. 诚心依靠教师, 努力构建积极的事业信念

(8)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UN中学“优秀”学校文化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缘起
        (一) 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 良好的研究契机
        (三)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学校寻找新的出发点
    二、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 研究的目标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三、 研究的方法和论文结构
        (一) 行动研究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 观察法
        (三) 调查研究
        (四) 论文结构
    四、 理论综述
        (一) 人性假设为变革“优秀”学校文化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 学校文化管理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文化的检讨:UN中学的现状与文化问题的提出
    一、 UN中学的现状
        (一) 年近不惑的我遇到的困惑
        (二) 推行人事合一制度改革带来的阻力
    二、 学校运行的惯性:抑或文化的问题
        (一) 学校几次“转制”变换的现实
        (二) 师情、生情不佳的状态
        (三) 文化归结:缺乏安全感、归属感与价值认同
    三、 “优秀”学校文化的核心:“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办学理念的提出
        (一)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二) 关于“优秀”的激励、解释与抓手
第三章 UN中学变革“优秀”学校文化的探索路径
    一、 组织文化:营造价值认同的氛围
        (一) 变革组织机构,端正干部思想作风
        (二) 营造温暖安全的心理港湾,增进归属感
        (三) 开展丰富的活动以展示“优秀”的文化
    二、 教师文化:走进心里,激发热情
        (一) 加强培训,研究教师及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 搭建“守望成长”论坛以展现教师的内在美德
        (三) 应用“微格教研”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行为
        (四) 适配岗位,让每个人都能“优秀”起来
    三、 学生文化:“让美的行为闪光”
        (一) 加强学生正式组织,提振“优秀”士气
        (二) 以广播操、自修课为抓手,促进校风转变
        (三) 以“适应—发展—健全人格”为分年级学风目标
        (四) 重视活动类隐性课程的作用,“让美的行为闪光”
    四、 环境文化:创造自己的文化符号
        (一) “螺蛳壳里做道场”:精致校园的“优秀”
        (二) 鼓励学生参与,创造自己的文化
        (三) 后勤育人,促进师生校内生活优秀习惯的养成
第四章 对UN中学“优秀”学校文化深化发展的思考:高考业绩与人性文化
    一、 回到原点问题:高考问题与文化“实效”
        (一) 2011年高考佳绩:偶然抑或“文化使然”
        (二) 年轻教师、年长教师的不同感受与我们的反思
    二、 再反思:校长班子推进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 校长责任制——“我”对“优秀”的追求
        (二) 营造相互信任、亲近无间的干群诉求渠道
    三、 在教师文化中引入“心理契约”激励机制
        (一) 既要绩效管理,也要承认、尊重个体差异
        (二) 改变单一评价方式,增加“心理契约”成分
    四、 在学生文化中唤起“学生自组织”的作用
        (一) 从“管理文化”走向学生主体的文化自觉
        (二) 重视学生评价中“积极文化”的导向作用
        (三) 尊重学生正式组织职能,培育学生领袖
    五、 持续发展寻找“让UN中学更优秀”的新动力
        (一) 希望在青年:发挥“青年研究学会”的干部“蓄水池”功能
        (二) 进一步完善文化培育的基本环境——校本课程
        (三) 进一步增进师生对UN中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既存研究的梳理与判断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国师办学之时空考察
    2.1 抗战建国与国师的创建
    2.2 国师办学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国师之师本理念与管理实践
    3.1 理念:教员为学校之命脉
    3.2 延揽:全力组建一流的教师阵容
    3.3 倚重:多途发挥教师力量
    3.4 关爱:创设平台助推教师发展
第四章 国师师本管理之特点与归因
    4.1 精神引领与文化抗战使命
    4.2 德行自律与师道遗风影响
    4.3 教学自主与专业规约境况
    4.4 行政民主与院务决策机制
第五章 国师师本管理之成就
    5.1 蔚为壮观的教师队伍
    5.2 恪守本务的教师风尚
    5.3 不辱使命的办学业绩
第六章 借鉴历史走向理想
    6.1 值得借鉴的经验
    6.2 仍需反思的不足
    6.3 师本管理之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缘起:合作研究中的困惑
    二、问题的提出:由实地变迁史而生的现实疑问
    三、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法
        (一) 实地研究
        (二) 研究过程
        (三) 研究形式
        (四) 研究地点的选择
    四、论文的内容和结构
    五、体例说明
第一章 研究视域: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概念的解释
        (一) 文化
        (二) 文化变迁
    二、文化作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工具和背景
        (一) 文化作为研究的工具
        (二) 文化作为研究的背景
    三、文化视域中的课程与教学
        (一) 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依附性
        (二) 课程与教学变革的文化之网
    四、视域之外的话:研究者的态度和情感
第二章 实地素描:乡村土地上长起来的城市教育
    一、实地概况
    二、乡村教育
        (一) 陶行知的半个筋斗
        (二) 黄质夫与栖霞乡师
    三、中小学校的建立和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 城北区中小学校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 1949年前后的课程与教学
        (三) 1950年后的变革
    四、厂办校兴衰: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历史
    五、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变迁
        (一) 基础教育学校的现代化建设
        (二) 大学精神与基础教育
    六、研究者的言说
        (一) 城市背后的乡土文化
        (二) 乡土文化的基质:承传抑或失落
        (三) 乡土教育的精神:带走抑或遗弃
第三章 实地个案:一所优质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 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 体制与管理
        (三) 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优质学校
        (一) 升学率高的学校
        (二) 酒香不怕巷子深
    三、转并期的阵痛与对策
        (一) 艰难的转并期:下坡和低谷
        (二) "差生"问题和"磨"的教学:无奈的对策
        (三) "快慢班"和"创新班":夹缝中的生存
    四、承续着的传统和变革着的观念
        (一) "五认真"和"教学常规":承续着的传统
        (二) 课堂教学:观念的变与不变
第四章 实地个案:一所薄弱学校的变迁
    一、学校概况
        (一) 区位与社区环境
        (二) 体制与管理
        (三) 研究价值
    二、社会定位:薄弱学校
        (一) 转并后的教学质量滑坡
        (二) 生源的困境
        (三) 课程与教学的困境
    三、和谐品牌学校战略:适合社会需要
        (一) 政府的教育品牌战略
        (二) "聚人气":学校的被迫选择
        (三) 政策的支持:小班化教学实验
    四、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与变革
        (一) 探索中的变革:教学开放周
        (二) 面对差生:课程与教学的责任
    五、薄弱学校的挣扎:生存的潜规则
        (一) 背景的故事:"五严"规定之前之后
        (二) 社会上的补习学校和设在教师家中的教室
        (三) 违规的"合法"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何为:优质抑或薄弱
    一、优质和薄弱:两所学校的比较
        (一) 区位与生源
        (二) 教师与教学
        (三) 政策与管理
        (四) 课程与教学文化
    二、薄弱与优质:课程与教学何为
        (一) 薄弱学校辩护:义务教育学校中的弱势群体
        (二) 优质学校批判:功能主义的悖论
        (三) 优质教育和优质学校的应有之义
    三、价值与功能:义务教育学校的思考
        (一) "办家长满意的学校":价值取向质疑
        (二) "筛选淘汰":学校功能反思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实践者的行动
    一、方法的解释和过渡的思考
        (一) 方法的解释
        (二) 过渡的思考
    二、学校实践者的亲历
        (一) 一位校长和他领导的学校的变革
        (二) 一位语文教师和她同伴的变革
        (三) 一位劳技教师和劳技课的变革
        (四) 一位教研员的课程与教学变革行为
        (五) 一位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课堂遭遇
    三、研究者的言说
        (一) 变革的语义分析
        (二) 变革的形式和力量
        (三) 变革的张力:适度发生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何以为:均衡与公平
    一、均衡发展:理想与现实
        (一) 现状:学校间的分化
        (二)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的责任担当
        (三) 优质均衡发展: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
    二、课程与教学公平:基于个体差异的理解
        (一) 公平的视角
        (二) 基于个体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公平
    三、扩大的思考:"极化"社会的义务教育
        (一) 社会的分层与断裂
        (二) 断裂社会中的义务教育行动
结语
    一、做一名有根的理论研究者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改造
    三、依旧的沉重和深远的期待
附录
    附录1: 访谈对象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四、校长要善待教工的牢骚(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D]. 蓝日模.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2]脱嵌与连通:高中教师专业生活实践研究[D]. 陈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北鸢[J]. 葛亮. 作家, 2016(01)
  • [4]中职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问题及管理对策[D]. 柯成刚.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5]试论大学校长的主体性发展[D]. 王飞. 南京大学, 2013(08)
  • [6]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缓解对策[J]. 郑烈平.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4)
  • [7]中国民办教育调查[J]. 铁流,徐锦庚. 中国作家, 2012(22)
  • [8]学校文化变革的实践研究 ——以上海市UN中学“优秀”学校文化建设为例[D]. 陈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9]以师为本 ——国立师范学院的历史研究[D]. 孔春辉.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10]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 ——南京市城北区义务教育学校的实地研究[D]. 吴亮奎.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校长应善待员工投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