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菌的两种防治方法

番茄病菌的两种防治方法

一、番茄两种细菌性病害防治法(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于平平[1](2021)在《30亿元细菌性病害市场风口期已至》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受种植业结构调整、耕作制度变革、栽培方式、土壤恶化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植物细菌性病害呈现出逐年加重发生的态势,特别对果树、大棚设施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的威胁愈发严重。发生面积达1.2亿亩次,防治难度日益增大细菌性病害是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常发性病害,几乎每种作物都有发生,

邹佳男[2](2020)在《细菌性斑疹病菌分离鉴定及其HrpG突变体诱导大豆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近年来我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数量超过8000万吨,主要用于饲料加工,而国产大豆则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种植基地,每年约有6000万亩的种植面积。大豆细菌性病害是目前严重妨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是一种常见于大豆的细菌性病害,会造成大豆产量的严重降低。针对大豆细菌性斑疹病所造成的严重危害,本研究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入手,对分离后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结合基因组测序技术完成了病原菌的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利用含有野生大豆基因组信息的导入系材料对大豆中应答病原菌Ⅲ型效应因子的基因进行了分析。基于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RIL)接种病原菌后的QTL定位结果,与在导入系上的RNA-seq分析,获得了大豆中应答Ⅲ型效应因子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节点(hub)基因。进一步利用已测序的种质资源和导入系材料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单倍型分析,最终确定了大豆中应答病原菌Ⅲ型效应因子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为深入细致地研究黑龙江省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的分子机制和大豆的遗传改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在大田环境下,细菌性病害的发病时期进行大豆叶片病斑的分离和鉴定。确定了8个可以引起大豆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其中7个病原菌属于假单胞杆菌菌属,1个属于黄单胞杆菌菌属,通过16S r DNA扩增和测序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Xanthomonas vasicola同源性非常高。结合以往的研究基础,一般认为黄单胞杆菌是导致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致病菌。所以本研究将分离得到的黄单胞杆菌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后续的研究。通过在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主栽品种上进行接种鉴定,发现所分离得到的黄单胞杆菌属于高致病性菌株,可以在所选取的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上造成明显的致病性和大面积的病斑。因为该菌种属于黄单胞杆菌,所以将其命名为Xv NEAU001WT(Xanthomonas vasicola Northeast Agrcultural University Wild Type)。为了后续研究的需要,对Xv NEAU001WT的抗生素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v NEAU001WT具有壮观霉素抗性,而不具有对利福平、卡那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和四环素等抗生素的抗性。该结果为利用壮观霉素对Xv NEAU001WT进行抗性保护以保证在菌种的培养、保存和遗传改造操作过程中不受其它杂菌的污染提供了保障。(2)在完成Xv NEAU001WT的分离鉴定和抗性分析后,本研究进一步针对Xv NEAU001WT的基因组信息进行了测序分析。为获得Xv NEAU001WT的基因组原始序列,以二代测序技术为手段进行测序,最终完成了Xv NEAU001WT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序列所编码的基因注释和结构分析。将以往已公布的黄单胞杆菌的基因组作为参考进行基因组的组装拼接,最终将Xv NEAU001WT基因组的序列拼接成一个大质粒,该质粒共有5221943 bp,并将序列信息上传到NCBI数据库。通过基因组注释分析发现该菌株可以编码15个Ⅲ型效应因子相关的hrp基因。前人研究发现hrp基因是影响黄单胞杆菌致病性的关键基因,所以本研究针对hrp基因的调控基因hrp G开展深入研究。采用三亲杂交的方式构建了hrp G基因的缺失突变体。进一步在大豆种质资源绥农14上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发现hrp G基因突变后可以显着影响Xv NEAU001WT的致病性。此结果说明大豆中存在响应hrp G调控的Ⅲ型效应因子的抗病相关基因。(3)为了进一步鉴定分析大豆中应答hrp调控的Ⅲ型效应因子的关键基因,本研究采用了RNA-seq测序和QTL定位相结合的方法。以含有野生大豆基因组信息的代换系群体和高世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大豆材料,以野生型的Xv NEAU001WT和hrp G突变后的Xv NEAU001WT△hrp G为菌种材料,进行差异基因的分析和QTL定位分析,为寻找抗病关键候选基因提供可靠信息。在导入系中通过接种野生型病原菌Xv NEAU001WT,发现导入系材料F1680和F1011在抗感病表型上与导入系轮回亲本绥农14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F1680表现为更加感病,F1011表现为更加抗病。这一结果说明野生大豆基因组的导入导致了大豆抗病性的改变,同时也说明导入片段中含有调控大豆抗病性的关键基因。于是,首先对F1011和F1680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确定导入片段所在的位置,然后利用绥农14、F1011和F1680进行RNA-seq分析,通过3个时间点81个样本的取样,对大豆接种病原菌后的6 h、12 h、24 h进行了分析,获得了4624个差异表达基因。发现4个基因组块C4、C5、C6和C8中的基因显着与F1011和F1680的抗感性相关。进一步通过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获得了35个节点(hub)基因。这些hub基因分布在01-17以及19号染色体上。通过结合QTL的定位结果,在08和11号染色体上确定了受hrp G编码的Ⅲ型效应因子调控基因诱导的关键基因2个,分别为Glyma.08G009900.1和Glyma.11G056200.1。(4)为了确定两个候选基因(Glyma.08G009900.1和Glyma.11G056200.1)的准确性,进一步对200份导入系群体中两个基因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绥农14的遗传背景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Glyma.08G009900.1和Glyma.11G056200.1存在显着的单倍型,并且单倍型在F1011和F1680间存在显着的差异,与2份材料的抗病性存在一致性的顺应关系。进而更加证明了这两个基因是大豆中响应hrp G调控的Ⅲ型效应因子响应基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通过本研究得到的2个关键基因Glyma.08G009900.1和Glyma.11G056200.1可以作为重要的抗病候选基因进行深入的机理研究。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材料和理念,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材料基础。同时所发现的QTL和遗传多样性可以进一步作为标记开发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对保证黑龙江省大豆的稳产高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周翔[3](2020)在《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针对农作物细菌性病害的防治药剂,如叶枯唑,噻菌铜已使用多年,随之而来的毒性问题和频繁的抗药性问题,迫切需要一批新颖的、高效的杀菌剂进行替代。在寻找新靶标的过程中,细胞分裂蛋白FtsZ,作为真核生物微管蛋白的同源类似物,同为GTP酶家族的一员,在细菌的二分裂进程中极为重要。因此,近年在医药领域中,探索并发展了许多以FtsZ为靶标的杀菌剂,其能够通过干扰FtsZ的聚集,从而达到抑制细菌二分裂的目的。因此,以FtsZ为靶标的杀菌剂的研发也显现出了强有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通过结构设计及修饰、计算机辅助验证,初步确定化合物设计的可行性,随后通过化合物的合成,活性测试,靶向性验证等一系列验证方法,首次合成了一类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抑制剂。同时,建立了基于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为作用靶标的药物筛选平台,通过离体的杀菌活性测试、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以及离体的酶活性筛选,综合评价化合物的靶向性,为寻找具有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先导结构提供技术支撑。现将本论文工作总结如下:(1)设计、合成了3个系列共75个化合物。其中Ⅰ系列22个,Ⅱ系列29个化合物,Ⅲ系列24个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都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确证。(2)通过FtsZ蛋白的表达,纯化,酶活性条件的优化,得到最佳的酶活性条件为:50 mM HEPES-KOH,50 mM KCl,1mM EDTA,pH=8.0,6μM FtsZ,1.25mM GTP,2.5 mM MgCl2,为后续化合物的酶活性筛选实验提供技术支撑。(3)首先通过生物活性测试,发现其中的化合物Ⅲ7对水稻黄单胞菌具有最好的杀菌活性(EC50=0.99 mg/L)。进一步通过植物活体实验,发现化合物Ⅲ7在200 mg/L条件下无明显的植物细胞毒性,且对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治疗活性为62%,高于对照药噻菌铜41.8%。随后通过GTPase活性实验表明,该化合物对水稻FtsZ蛋白的酶活性的IC50=171μM,高于对照药小檗碱IC50=189μM。通过药物作用,发现化合物Ⅲ7会干扰蛋白的正常组装。另外通过药物与FtsZ的相互作用,也发现化合物与FtsZ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在随后的分子对接实验和圆二色谱研究发现,化合物可能与蛋白的ASN34、GLN193和GLN197残基发生作用。最后通过细菌的形态学表明,该类化合物能引起细菌产生丝化现象。因此,初步表明该化合物可能为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抑制剂。(4)尽管Ⅰ系列化合物和Ⅱ系列化合物对细菌的抑菌活性一般,但在进一步测试抗癌活性时,发现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和微管蛋白聚集实验可以看出,是潜在的微管蛋白稳定剂。进一步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发现,Ⅰ23与微管蛋白的SER374残基发生氢键作用,Ⅱ20与微管蛋白的ARG369残基发生氢键作用,两类化合物的作用位点均位于紫杉醇作用的M区。最后通过微管蛋白的聚集实验进一步表明,化合物能稳定微管蛋白,促进微管的组装。(5)初步建立了基于杀菌活性、形态学和酶活性实验的FtsZ抑制剂筛选平台,初步发现,血根碱、小檗碱也是潜在的水稻黄单胞菌的FtsZ抑制剂。与此同时,筛选到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是潜在的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抑制剂,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发现,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可能与FtsZ蛋白的ARG205和ASP38残基发生作用。最后进行活体实验发现,该化合物具有中等的杀菌活性,其在200 mg/L浓度下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治疗活性为47.9%,高于噻菌铜(32.2%)。

张帅帅[4](2020)在《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真菌性土传病害是农业生产中分布较广、侵染普遍、危害较大的一类植物病害。不合理施肥和植物长期连作种植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失衡,产生土壤酸化、盐渍化、病原菌积累和有益微生物减少等系列问题,是诱导土传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本论文针对土壤的酸化、盐渍化现状,以真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为主要目标,筛选具有耐酸、耐盐、拮抗多种病原真菌的功能菌株,探索了功能菌株对几种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并进行了菌株其它功能的探索及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为生产中真菌性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首先,进行耐酸、耐盐、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菌株筛选。从酸性土壤、盐性土壤和喜酸耐盐植物中,采用酸性高盐培养基筛选耐酸耐盐菌株,获得90株耐酸耐盐菌。然后,针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Athelia rolfsii、Fusarium、I.mors-panacis G3B、Colletotrichum fragariae Brooks、Glomerella cingulata、Botrytis cinerea Pers),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17株拮抗菌,其中10株为Bacillus属,2株为Pseudomonas属,2株Lysinibacillus属,Rhizobium属、Agrobacterium属和Burkholderia属各1株。耐酸耐盐检测结果表明,17株菌均可耐5%Na Cl和p H值为2的酸,其中菌株Pseudomonas LG-1和SH8-4可耐7%Na Cl,菌株Bacillus HZMJW1-10、HZMJW1-11、ZJTZ2、SH8-2、SH8-5、SH8-6和Burkholderia SH8-3可耐11%Na Cl;Lysinibacillus HZLJC2-2和HZLJC2-9可以在p H为2的耐酸培养基中生长。挑选对6种病原真菌抑制率为50%以上的5株菌(Bacillus HZMJW1-10、Bacillus HZMJW1-11、Pseudomonas LG-1、Bacillus ZJTZ2和Burkholderia SH8-3)进行抑菌谱测试,发现这5株菌对其它9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由此获得5株耐酸耐盐多抗细菌。其次,从5株多抗细菌中选择4株不同种拮抗菌进行抗病和其它功能测试。离体实验采用葡萄果实、番茄幼苗、番茄根部、三七块根和西瓜幼苗为材料,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对葡萄炭疽病、葡萄灰霉病、番茄白绢病、根腐病和西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75%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土壤(p H为6.8,盐为0.22g/kg)和设施土壤(p H为5,盐为0.45g/kg)中,HZMJW1-10、LG-1和SH8-3对西瓜枯萎病和番茄白绢病的生防效果均达到了100%,ZJTZ2的拮抗活性为66.67%。接下来通过特异PCR对4菌株抗生素合成酶基因进行扩增,结果发现4株菌均具有合成依枯草菌素(Iturin A)的潜能。对菌株产铁载体、IAA及ACC脱氨酶等功能进行检测,发现4株菌株均可产生IAA;菌株LG-1和SH8-3可以产生铁载体,其中菌株SH8-3产量最高,为21.97μg/m L,菌株LG-1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由此可见这4株菌不仅具有耐酸、耐盐和高拮抗活性的功能,还具有促生的作用。最后,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对4株功能菌的培养基成分、配比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ZMJW1-10、LG-1、ZJTZ2和SH8-3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2%),最佳无机盐是氯化钾(0.4%),菌株HZMJW1-10和ZJTZ2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1%),菌株LG-1和SH8-3的最佳氮源是硝酸钾(1%);4株菌的最适培养条件是28℃、220 r/min、初始p H为7和3%的接种量。通过响应曲面试验探索功能菌最优发酵条件的结果表明,优化后菌株LG-1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为优化前的1.38倍,其它菌株发酵条件在优化后,抑制率都有明显提升。因此,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和响应曲面法可以通过优化功能菌发酵条件来有效提高抑制率,达到最优水平。综上,本研究获得5株耐酸耐盐可拮抗1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同时具有促生功能的多功能细菌,通过优化发酵条件有效提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为由土壤酸化和盐渍化诱导的真菌性土传病害生物防治提供借鉴。

苏燕[5](2020)在《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主粮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马铃薯年产量逐年上升,但病害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已报道超过40种病毒和多种病原菌可侵染马铃薯。为了解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在本土化繁育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评估脱毒种薯本土化繁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调查了广西桂林、贺州、玉林、南宁、崇左和钦州等主要马铃薯冬作区的马铃薯种薯在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病害发生情况,并分析了水旱轮作和旱地轮作两种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对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影响,同时对比调查了非脱毒马铃薯的病害发生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马铃薯脱毒种薯与非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差异显着,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普遍低于3%,而非脱毒种薯的病毒病发病率普遍高于30%。从种薯级别上看,田间病毒病发病率:商品薯>G4种薯>G3种薯>G2种薯。在各马铃薯主产区共采集了疑似病毒病症状的马铃薯样品332份,其中来自于脱毒种薯种植区的样品290份,来自于非脱毒种薯种植区的样品42份。每份样品均进行了17种马铃薯病毒的检测。结果检测出9种病毒,病毒种类及其检出率如下:马铃薯Y病毒(37.65%)、马铃薯卷叶病毒(21.69%)、马铃薯S病毒(18.37%)、马铃薯M病毒(4.81%)、马铃薯A病毒(4.81%)、马铃薯X病毒(3.31%)、马铃薯V病毒(6.02%)、马铃薯H病毒(2.41%)、马铃薯黄矮病毒(1.81%),其中马铃薯V病毒和马铃薯黄矮病毒属病毒为首次在广西检出。针对马铃薯病原病毒检测中核酸提取耗时费力的问题,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可快速提取病毒核酸的试管捕获法和试纸捕获法,可为广西脱毒马铃薯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病毒检测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技术支持。广西脱毒马铃薯本土化繁育和生产过程中的早疫病、马铃薯黑胫病和马铃薯青枯病等病害发生率普遍低于1%,多呈聚集发生。本研究抽取马铃薯真菌性病害样品12份和细菌性病害样品15份,分别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镜检结果显示,真菌性病害样品的病原主要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茄链格孢。细菌性病害样品分离出的病原细菌经16S r DNA测序鉴定为马铃薯黑胫病病原菌黑腐果胶杆菌。此外,分别采集水旱轮作与旱地轮作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及马铃薯病株块茎样品,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中的细菌16S r DNA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水旱轮作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显着高于旱地轮作模式下的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且两种种植模式下的健株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均高于病株根际细菌群落多结构样性。提示水旱轮作模式可能通过提高马铃薯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来提高马铃薯抗病性。

韦丹丹[6](2020)在《生防芽孢杆菌HAB-2菌剂的应用及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防芽孢杆菌HAB-2菌株是本实验室从棉花(Gossypium spp.)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前期研究表明HAB-2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对农作物还具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其代谢产物具有活性高、毒性小的优点。为进一步明确该菌株的生防效果和应用前景,本研究制备了HAB-2粉剂、HAB-2水溶性肥和HAB-2可湿性粉剂,并分别针对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水稻(Oryza sativa)和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进行应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HAB-2粉剂对橡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sporioides)的抑菌率为54.06%,能抑制病菌对橡胶树叶片的侵染。HAB-2水溶性肥对水稻苗施用后,水稻的分蘖数增加了112.50%,株高增长161.27%,千粒质量增加了7.95%。HAB-2可湿性粉剂对苦瓜植株使用后,苦瓜植株叶片的鲜重、干重、茎长、叶面积、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Vc含量、叶绿素、多糖和全氮含量均有一定程度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HAB-2菌剂在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合果芋(Syngonium podophyllum)属天南星科,是室内常见的观叶植物。本课题组在海南省海南大学校园内的合果芋叶片上发现细菌性软腐病,并从病叶成功分离得到菌株L6,经验证L6是引起该病的病原菌。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研究表明:L6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短杆状、周生鞭毛;菌落形态呈乳白色,圆形隆起状,表面和边缘光滑;可以利用柠檬酸盐,不能利用山梨醇,可以微弱利用麦芽糖,可以利用乳糖、果糖、木糖、肌醇、葡萄糖、蔗糖和甘油作为碳源;可在KB(King’s B)培养基上产生荧光色素;可将明胶分解为液态状;可在CVP(crystal violet pectate)培养基上产生杯状凹陷。分子鉴定结果表明,L6菌株的16S rRNA序列、pelY基因序列、pmrA基因序列分别与P.aroidearum SCRI 109菌株的16S rRNA序列(GenBank:NR159926.1)一致性为99.79%,与P.aroidearum PC1菌株pelY基因(GenBank:CP001657.1)一致性达到98.17%,与P.aroidearum KC20菌株的pmrA基因序列(GenBank:KY021016.1)一致性为98.80%。基于16Sr RNA、pelY、pmr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L6均与P.aroidearum种群的进化距离最近。结合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水平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将菌株L6鉴定为P.aroidearum。通过剪叶接种法对L6菌株进行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L6菌株可以侵染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柑橘(Citrus reticulata)等18种植物叶片,无法侵染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甘蓝(Brassica oleracea)、辣椒(Capsicum annuum)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叶片,侵染率达76.0%,其寄主范围较广泛。这是首次在合果芋叶片上发现这一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并通过试验发现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这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以防范该病原菌在我国农作物中的流行危害,加强对该病害的有效防控。

朱洪江[7](2020)在《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烟草青枯病是烟草种植中一种典型的土传根茎类病害,此病害发生范围广,防治困难,一旦大面积发生便会对烟草生产造成巨大的影响,在发生严重地区,烤烟甚至绝收,是如今限制烟草生产,阻碍烟草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农业烟草生产过程中,防治烟草青枯病的方法有轮作、抗病品种选育等,但主要防治手段还是依赖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是近年来在根茎类病害防治上应用广泛的一种防治手段,生防微生物因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容易获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相较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本身具有绿色无污染,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本研究主要通过在烟草青枯病发病区域的健康地块健康烟株采集根际土壤,采用稀释涂布的方式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生防菌哈茨木霉TMN-1,评估了分离菌株对烟草生长及烟草青枯病的生物活性,并结合室内及田间防治青枯病发病情况,通过软件统计,从而明确了分离菌株对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理及效果。为生防菌株哈茨木霉TMN-1在烟草根茎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1.分离、纯化、鉴定出一株哈茨木霉菌株,明确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得到了实验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物学鉴定;通过ITS序列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菌落初期为白色,菌丝絮状或丝状,由中心向外呈辐射状生长,菌落后期为绿色孢子簇密实围绕接菌点呈环状或同心圆分布;分生孢子梗主轴和各分支末端瓶梗3-5个轮状排列;瓶梗安瓿型或烧瓶型,顶部下方缢缩变细呈细颈,顶端产孢;分生孢子球形或卵圆形,浅绿色,边缘光滑无凸起。形态学特征与木霉属哈茨木霉相同;ITS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Hypocrea lixii同源性为100%,再结合形态学特征,将分离菌株鉴定为木霉属的哈茨木霉并命名为哈茨木霉TMN-1。在得到纯化的菌株基础上,本研究继续开展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生长的影响。采用浸种法在平板上检测了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1×108孢子数/mL、1×107孢子数/mL、1×106孢子数/mL)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种子的生物学效应,继而在以上浓度的基础上采用灌根的方式探究了该浓度下对烟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种子经过不同浓度的木霉孢子悬浮液浸泡后,可以显着地提高烟草种子的发芽势(P<0.05),烟草种子在60 h后达到发芽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分别提高了22.03%、22.92%、20.86%和19.33%、36.31%、23.81%。96 h后,计算烟草种子发芽率,各个处理间种子发芽率没有显着性差异。温室中,烟株根部灌根使用生防菌株孢子悬浮液后,能显着地促进烤烟平均株高、平均叶长、平均叶宽和最大根长的增长,1个月后,处理组各项农艺性状比照组高1.57、1.22、1.16、2.48倍;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处理组比对照组高1.79、2.17、3.73、2.94倍。通过平板拮抗实验初步评价了生防菌株对烟草青枯菌的平板抑菌活性,同时评估生防菌株液体无菌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青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PDA平板上对青枯菌不表现出抑菌作用,同时,后续实验也表明,分离菌株的无菌发酵液提取物对青枯菌在B培养基中也不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灌根方式,探究了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哈茨木霉菌株孢子悬浮液的适用浓度为1×108孢子数/mL,在适用浓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不同使用时间对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影响。通过不同时间灌根使用孢子悬浮液,结果表明,提前3d灌根可以显着提高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控作用。通过SMSA检测,探究了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后在不同时间段对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根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孢子悬浮液后接种烟草青枯菌,1-5天可以显着降低烟草根部青枯菌含量。2.明确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制在明确了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的室内生防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烟草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比活力,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诱导烟草体内过氧化物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提升。在探究哈茨木霉TMN-1菌株对烟草植株防御酶比活力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木霉对烟草体内水杨酸信号途径、茉莉酸/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PR1a/c、PR2、EFE-26、ACC Oxidase和PDF1.2相对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霉可以显着刺激水杨酸途径的两条基因PR1a/c、PR2显着上调表达,以及茉莉酸/乙烯途径ACC Oxidase基因的上调表达。3.分析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使用后对烟株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在烟苗移栽期窝施使用哈茨木霉TMN-1菌株发酵生产的生防菌剂,在烟叶采收期分别采集了烟株根际土,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土壤中真菌微生物和细菌微生物群落结构。alph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木霉菌剂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且对真菌影响大于对细菌的影响;对细菌微生物类群丰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处理组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Paenarthrobacter、鞘脂菌属(Sphingobium)、贪噬菌属(Variovorax)、地杆菌属(Pedobacter)丰度高于对照组。其中,金黄杆菌属、根瘤菌属、Paenarthrobacter、贪噬菌属的丰度显着的高于对照组。真菌类群属水平分析结果显示,真菌主要以镰刀菌属真菌为主其丰度占真菌类群的80%以上。对照组Campylospora、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丰度高于处理组,其中Campylospora丰度显着性的高于处理组。通过LEfSe分析对处理土壤根际中影响青枯病发生的关键微生物因子进行筛选得到7个细菌类群分别是:链孢子囊菌属、Chitinophaga、Chthoniobacter、Filimonas、Parafilimonas等,以及真菌类群7个:Cyberlindnera、Apiotrichum等可作为潜在的抑制青枯病的指示菌群。4.探究了哈茨木霉TMN-1菌株生防菌剂的发酵条件,验证了其对青枯病的室内相对防效可达61.56%,大田相对防效可达56.80%。在实验室条件下,探究了不同的固体发酵基质,不同的接种量,不同含水量,不同接种浓度,不同发酵温度对固体发酵产物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在实验室获得的最佳发酵条件下,对生防菌株发酵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菌条件下,稻壳粉是最佳的固体发酵基质。哈茨木霉TMN-1菌株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在28℃的条件下进行固体发酵,同时保持发酵基质初始含水量在30%-50%,接种量在不低于4%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木霉的最佳发酵效果,发酵周期为7-8天,发酵产物中木霉孢子浓度最佳可达1×1010孢子数/g左右。发酵菌剂的室内盆栽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发酵的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防控烟草青枯的发生,对青枯病的相对防效可达61.56%;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移栽期窝施木霉菌剂可以有效的促进烟草的生长,同时对烟草青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可达56.80%。

刘忠玄[8](2020)在《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花椒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我国西南地区金沙江流域的山区由于土壤贫瘠,山体陡峭,水土流失严重,许多经济植物不适于栽植,但却很适合花椒生长。种植花椒既可发挥其保持水土的生态作用,又可拉动经济增长。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下,云南许多贫困山区花椒种植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广,并且成为低海拔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自2018以来,云南省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昭通市永善县等多地发生了危害严重的花椒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使花椒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造成当地花椒产业的巨大损失,病害发生突然,目前仍没有较好的防控措施。为了科学地防控该病害,本研究对病害进行调查、病原鉴定以及筛选防治药剂,建立病原快速检测体系,并对农药胁迫下的病原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重要病原的耐药相关基因。通过对该病害较完整的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科学防控提供前期基础资料,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为国内外新病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该病害主要危害花椒的果实和叶,且几乎只侵染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永清一号品种。在6月初的高温气候条件下,病害进入危害的始盛期,果实和叶片出现褐色至黑色的近圆形斑点,病斑直径约0.5-3 mm,并逐渐扩大至整个果实和叶片,3-10 d内病害能完成大面积扩散,约3周后受害果实变黑干腐并随风脱落,调查发现该病害几乎只危害竹叶花椒(Z.armatum)永清一号,发病的鲁甸、巧家和永善三县中,永善县病害最严重,2019年已达到毁灭性灾害,最高发病率达96.7%,且病情指数达51.8。(2)通过病原学研究确定花椒果实黑腐病病原为栖稻假单胞菌(Pseudomonas 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而叶斑病病原仅为P.fulva,且病原致病性测试显示只有竹叶花椒为易感病品种。对400余份病害标本进行微生物分离共获得497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后获得致病菌385株,根据经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序列分析,确定栖稻假单胞菌(P.oryzihabitans)和黄褐假单胞菌(P.fulva)均为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P.oryzihabitans能引起油污状湿润型的黑果病,扩展迅速,而P.fulva则同时导致果实黑腐病和叶斑病,病斑干燥、无油污状,扩展较慢;P.oryzihabitans对果实的致病率、严重程度、发病速度均强于P.fulva。致病性测试结果显示,竹叶青花椒(Z.armatum)为易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95%,九叶青花椒(Z.armatum var.novemfolius)具有一定的抗性,发病率低于14%,而大红袍(Z.bungeanum)和青花椒(Z.schinifolium)抗病性极高,发病率为0,该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一致。通过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和致病性测试,明确了目前病害发生区、病原种类以及感病寄主,为今后该病害的管控、花椒栽培选种和良种选育奠定基础。(3)通过对两种病原设计特异引 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 gp8055-F/gp8055-R(P.fulva)构建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以两种病原菌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1)基因差异设计特异性引物gp4033-F/gp4033-R(P.oryzihabitans)和gp8055-F/gp8055-R(P.fulva),通过 PCR、快捷型PCR和荧光定量PCR三种方法验证引物特异性和灵敏度。PCR检测中gp4033-F/gp4033-R对P.oryzihabitans灵敏度为100 pg/μL(DNA浓度),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细菌浓度),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为10-1 pg/μL(DNA浓度);PCR检测中gp8055-F/gp8055-R对P.fulva的灵敏度101 pg/μL,快捷型PCR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荧光定量PCR灵敏度为100 pg/μL,并且能完成田间样品检测。相比之下,PCR检测不仅快速而且灵敏度较高,该方法更适合投入生产实践。通过三种方法对比研究,建立了病原的快速检测体系,为该病害的快速检疫和流行学监测奠定基础。(4)通过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进行筛选,获得抑菌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四霉素。采用抑菌圈法和比浊度法对37种杀菌剂抑菌效果进行测试,在LB平板打孔注入50 μL有效成分2 mg/mL的0.3%四霉素时,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圈直径达58.3±1.2 mm(P.oryzihabitans)和 47.3±1.9 mm(P.fulva),其次是 3%的中生菌素和 72%的农用链霉素;LB培养基中比浊度法测试结果显示,0.3%四霉素抑菌效果依然最好,EC50=267 ng/L,EC90=23165 ng/L(P.oryzihabitans)和 EC50=10296 ng/L,EC90=1.4952×107 ng/L(P.fulva),其次是3%的中生菌素和25%的氨基·乙蒜素,抗生素类药剂对两种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均较好,铜制剂药剂抑菌效果较差甚至无效,P.fulva的耐药性明显强于P.oryzihabitans。通过杀菌剂筛选,大致了解两种病原菌对各类型杀菌剂的敏感性,为后续田间防治药剂选用和特异性杀菌剂研发奠定基础。(5)通过对四霉素胁迫下的主要病原(P.oryzihabitans)转录组研究,初步了解病原菌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为了探究病原菌P.oryzihabintas对四霉素的耐药机制,通过P.oryzihabitans与四霉素共培养、提取RNA、建库测序和序列分析,共获得显着差异表达基因1446个,上调表达622个,下调表达824个。选取分析后的19条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供试基因差异表达程度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说明转录组测序合格可用。GO富集分析显示Biological Process,BP类型差异基因最多,共注释了 605条。KEGG富集分析显示Global and overview maps代谢通路最多,KEGG通路富集散点图最显着的是Ribosome,其次是Quorum sensing和Peptidoglycan bio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proteins通路。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明确了病原菌在药剂胁迫下的代谢差异,基本了解耐药的分子机制,为后续耐药基因筛选、药剂开发和花椒抗病良种选育奠定基础。(6)通过基因筛选、克隆、表达验证和功能测试,初步推测基因rpsJ和K07可能参与P.oryzihabitans耐四霉素的响应机制。为了进一步探索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作用机制,选取转录组分析中特定表达的15个基因进行克隆验证,其中,rpsJ和K07基因能被稳定克隆并完成载体构建和转化,获得原装DH5α、空载DH5a、K07-DH5α和rpsJ-DH5α菌株,并测试阳菌株的耐药性,在LB固体培养基中原装DH5α的抑菌圈直径为32.6±1.0 mm,空载DH5α抑菌圈为32.7±1.4 mm,K07-DH5α的抑菌圈为31.3±1.6 mm,rpsJ-DH5α的抑菌圈为27.8±2.5 mm;LB液体培养基中EC50分别为491882 ng/L、493909 ng/L、524465 ng/L 和 611456 ng/L,K07 基因转化菌株表现极低的耐药相关性,而rpsJ基因转化菌株耐药性显着提升;为了进一步探索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的耐药相关性,参照转录组分析共培养方法,在改良的Richard培养基中以 8.57 ng/L、10.00 ng/L、12.00 ng/L、15.00 ng/L、20.07 ng/L(EC50)、30.00 ng/L和60.00 ng/L浓度四霉素进行胁迫培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两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供试浓度范围内,二者于30.00 ng/L和60.00 ng/L达到相对表达量峰值,说明两个基因与P.oryzihabitans菌株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耐药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病原的耐药基因不仅能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耐药机制,而且能为后续抗病选育、药剂改良及防控方案制定奠定基础。

姚亚丽,潘忠成,郑鹏飞,高嫚妮,杨宏勃,李蒲民[9](2019)在《中生菌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生物农药因其选择性强、对人畜无害、无污染、安全环保、病虫不易产生抗体等优点使其在农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中生菌素及其复配药剂因其能对农作物的细菌性病害及部分真菌性病害具有较高的活性而占有较大比例。文章从中生菌素及其复配药剂的生物防效或者大田防治等应用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以后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纪磊[10](2019)在《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试验材料,采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作为生物熏蒸剂处理土壤,探究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根区微生态以及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生物熏蒸的土壤,其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较CK均显着增加,而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土壤EC值则明显上升。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CK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生物熏蒸材料提高了土壤肥力。2.对花椒籽和花椒籽饼进行GC-MS分析表明,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分别含有26和30种挥发性物质。从番茄株高、茎粗和干鲜重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施用花椒籽对番茄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经过熏蒸处理后,番茄根结指数呈现出显着下降的趋势,以花椒籽饼处理的番茄最为明显,与CK相比下降了80.55%。经生物熏蒸处理过的番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的含量较CK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对番茄前三穗果测产表明,花椒籽处理过的番茄单株产量最高,达到了1.89 kg/株,CK和花椒籽饼处理的番茄单株产量均为1.61 kg/株。表明,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可有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对改善果实品质、增加番茄产量都有明显的效果。3.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个处理不同时期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构成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后,根区土壤中细菌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均表现出先大幅增加后小幅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放线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则是先大幅减少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属水平上,糖多孢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占比随时间大幅下降。土壤中真菌在门水平以子囊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最高,并随着时间而小幅下降;在属水平上,嗜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占比随时间大幅下降。施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后,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增加,提高了放线菌的占比,减少了真菌的多样性。

二、番茄两种细菌性病害防治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两种细菌性病害防治法(论文提纲范文)

(1)30亿元细菌性病害市场风口期已至(论文提纲范文)

发生面积达1.2亿亩次,防治难度日益增大
占比2.6%左右,蕴藏超30亿元的市场容量
登记药剂稀少,合理混配或复配是趋势
躬身入局者汹涌,行业走向红海期
柑橘、马铃薯是厂商争相重点布局的作物市场

(2)细菌性斑疹病菌分离鉴定及其HrpG突变体诱导大豆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研究进展
        1.1.1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病原菌概况
        1.1.2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危害
        1.1.3 大豆细菌性斑疹病的鉴定
    1.2 病原菌与植物的互作机制
        1.2.1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诱发的免疫反应(PTI)
        1.2.2 效应蛋白诱发的免疫反应(ETI)
        1.2.3 PTI反应与ETI反应的差异
    1.3 病原菌的hrp基因和III型分泌系统
        1.3.1 病原菌的hrp基因
        1.3.2 病原菌的III型分泌系统
    1.4 植物抗病性相关QTL定位研究
        1.4.1 单标记作图法
        1.4.2 区间作图法
        1.4.3 复合区间作图法
        1.4.4 多区间作图法
        1.4.5 完备区间作图法
        1.4.6 多性状作图
        1.4.7 混合线性模型法
        1.4.8 代换作图法
        1.4.9 代换系群体在大豆基因定位中的作用
    1.5 大豆抗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原菌XvNEAU001WT的分离和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病原菌XvNEAU001WT的基因组测序
    2.3 突变体XvNEAU001Δhrp G的构建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植物材料与病原菌接种
    2.5 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方法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6 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方法
        2.6.1 试验材料
        2.6.2 试验方法
    2.7 RNA分离与候选基因的qRT-PCR分析
    2.8 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的QTL定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原菌XvNEAU001WT的分离与鉴定
    3.2 突变体XvNEAU001ΔhrpG的构建和致病性分析
    3.3 大豆特殊遗传背景材料的病原菌诱导RNA-Seq分析
    3.4 差异基因的共表达模块分析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3.6 重要节点(hub)基因的挖掘
    3.7 Hub基因的表达和单倍型分析
4 讨论
    4.1 大豆叶片存在多种细菌性病害
    4.2 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中hrp相关基因的编码特征
    4.3 RNA-seq与 QTL定位相结合确定候选基因
    4.4 Ⅲ型效应因子与候选基因的互作
5 结论
6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列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的发展简史
    1.2 植物细菌性病害及研究现状
    1.3 靶标研究的重要性
    1.4 FtsZ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4.1 FtsZ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4.2 FtsZ的特点
        1.4.3 作用于FtsZ蛋白的医药类小分子抑制剂
        1.4.4 作用于微管蛋白的农药类小分子抑制剂
        1.4.5 FtsZ蛋白与tubulin及其抑制剂的异同点
    1.5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简要
        1.5.1 同源模建(Homology modeling)
        1.5.2 分子对接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路与目的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方案
        1.6.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同源模建与分子对接
    2.1 FtsZ蛋白的同源模建
    2.2 FtsZ蛋白与小分子的分子对接
        2.2.1 受体预处理及原型分子生成
        2.2.2 小分子配体的来源及准备
        2.2.3 参数设置
        2.2.4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有机合成实验部分
        3.1.2 生化实验部分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1 Ⅰ系列N'-肉桂酰取代的肉桂酸酰肼衍生物的合成
        3.2.2 Ⅱ系列(Z)-5-苯乙烯基罗丹宁-N-苯基乙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3.2.3 Ⅲ系列含(E)N’-肉桂酰基-3-(吡啶-3-基)丙烯酰肼结构的吡啶盐衍生物的合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靶向FtsZ蛋白的目标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克隆、表达和纯化
        4.2.1 ftsZ基因的载体构建
        4.2.2 重组质粒的转化
        4.2.3 XooFtsZ蛋白的小试表达
        4.2.4 表达菌的扩大培养
        4.2.5 XooFtsZ蛋白的纯化
        4.2.6 XooFtsZ蛋白的浓度测定
    4.3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 GTPase活性实验条件筛选
        4.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FtsZ蛋白的酶活性实验条件筛选
    4.4 水稻黄单胞菌FtsZ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实验
        4.4.1 实验原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4.4.2 实验方法
    4.5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自组装实验
    4.6 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二级结构变化
    4.7 水稻黄单胞菌的形态学观察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5.1 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方法
    5.2 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方法
    5.3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方法
    5.4 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实验方法
    5.5 植物毒性测试
    5.6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5.6.1 Ⅰ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5.6.2 Ⅱ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
        5.6.3 Ⅲ系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
    5.7 Ⅲ系列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体活性
        5.7.1 200 mg/L浓度下Ⅲ_7和Ⅲ_8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治疗活性
        5.7.2 200 mg/L浓度下Ⅲ_7和Ⅲ_8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保护活性
    5.8 Ⅲ系列的植物毒性测试
    5.9 Ⅲ系列的细胞毒性测试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目标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
    6.1 Ⅲ系列化合物靶向FtsZ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6.1.1 实验材料
        6.1.2 化合物的GTPase活性实验
        6.1.3 化合物对FtsZ的组装影响
        6.1.4 化合物与XooFtsZ的解离常数的测定
        6.1.5 化合物与FtsZ的圆二色谱研究
        6.1.6 化合物与分子对接实验
        6.1.7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6.1.8 化合物Ⅲ_7对XooFtsZ表达的影响
        6.1.9 化合物Ⅲ_7对XooftsZ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6.1.10 Ⅲ系列化合物链长对蛋白的潜在影响
    6.2 Ⅰ系列和Ⅱ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6.2.1 Ⅰ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6.2.2 Ⅱ系列化合物靶向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天然产物的FtsZ抑制剂的筛选平台的建立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2 实验结果
        7.2.1 抗水稻黄单胞菌的活性测试
        7.2.2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7.2.3 化合物对水稻黄单胞菌FtsZ的 GTPase活性初筛
        7.2.4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筛选
        7.2.5 鬼臼毒素类化合物的形态学观察
        7.2.6 化合物与XooFtsZ的分子对接模型
        7.2.7 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的时间-杀菌曲线
        7.2.8 4’-去甲基表鬼臼毒素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活体实验
        7.2.9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果
    8.2 创新点
    8.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4)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土传病害概况
        1.1 病害种类
        1.1.1 真菌性病害
        1.1.2 细菌性病害
        1.1.3 病毒性病害
        1.2 病害防治
        1.2.1 化学防治
        1.2.2 农业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生防机制
    2 土壤理化失衡
        2.1 土壤酸化
        2.1.1 土壤酸化危害
        2.1.2 土壤酸化成因
        2.1.3 土壤酸化防治
        2.2 土壤盐渍化
        2.2.1 土壤盐渍化现状
        2.2.2 土壤盐渍化危害
        2.2.3 土壤盐渍化成因
        2.2.4 土壤盐渍化防治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真菌植物病害功能菌株的筛选及拮抗活性检测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实验样品
        1.3 筛选培养基
    2 方法
        2.1 功能菌株的筛选
        2.1.1 耐酸耐盐菌株筛选
        2.1.2 拮抗菌株筛选
        2.2 功能菌株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2.2.1 抗酸活性检测
        2.2.2 抗盐活性检测
        2.3 功能菌株鉴定
        2.3.1 形态鉴定
        2.3.2 分子鉴定
        2.3.3 PCR扩增
        2.3.4 序列分析
        2.4 抑菌谱测定
        2.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2.5.1 离体实验
        2.5.2 盆栽实验
        2.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2.6.1 抗性基因
        2.6.2 产铁载体能力检测
        2.6.3 激素调节
        2.6.4 ACC脱氨酶
    3 结果
        3.1 功能菌株筛选
        3.2 功能菌的抗酸抗盐活性检测
        3.3 菌株鉴定
        3.4 抑菌谱实验
        3.5 拮抗菌的拮抗活性检测
        3.6 耐酸耐盐拮抗菌的其它功能探索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功能菌株的培养及发酵条件优化
    1 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种子发酵液的制备
    2 实验方法
        2.1 生长曲线和pH的测定
        2.2 发酵培养基优化
        2.2.1 碳源优化
        2.2.2 氮源优化
        2.2.3 无机盐优化
        2.3 正交试验
        2.4 发酵条件优化
        2.4.1 温度优化
        2.4.2 转速优化
        2.4.3 初始pH优化
        2.4.4 接种量优化
        2.5 发酵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3 实验结果
        3.1 生长曲线和pH值
        3.2 培养基优化结果
        3.2.1 碳源选择
        3.2.2 氮源选择
        3.2.3 无机盐选择
        3.3 正交试验结果
        3.4 发酵条件优化实验结果
        3.4.1 培养温度优化
        3.4.2 培养转速优
        3.4.3 初始pH优化
        3.4.4 接种量优化
        3.5 响应面分析及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引物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马铃薯病害研究进展
        1.1.1 马铃薯病毒病
        1.1.2 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1.1.3 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1.2 马铃薯种薯生产
    1.3 植物病原物检测技术
        1.3.1 传统生物学检测技术
        1.3.2 电镜检测技术
        1.3.3 免疫检测技术
        1.3.4 基于核酸的检测技术
        1.3.5 深度测序技术
    1.4 核酸提取方法
        1.4.1 CTAB法
        1.4.2 SDS法
        1.4.3 Trizol法
        1.4.4 试剂盒法
        1.4.5 试管捕获法
        1.4.6 试纸捕获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及调查地情况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田间调查方法
        2.2.2 病害样品采集
        2.2.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4 病原菌的分离
        2.2.5 核酸提取
        2.2.6 cDNA的合成
        2.2.7 普通PCR反应
        2.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雾培温室和繁育基地马铃薯病害发生情况
        3.1.1 温室、田间病害表观发病率及病原检出情况
        3.1.2 各主栽品种发病情况
    3.2 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组装、优化及评价
    3.3 马铃薯脱毒种薯应用效果
    3.4 水旱轮作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4.1 马铃薯根际土壤样品与病株块茎样品细菌多样性评价
        3.4.2 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3.4.3 马铃薯病株块茎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4 讨论
    4.1 使用马铃薯脱毒种薯进行生产的意义
    4.2 水旱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马铃薯病害发生的影响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生防芽孢杆菌HAB-2菌剂的应用及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防菌的研究进展
        1.1.1 芽孢杆菌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1.2 芽孢杆菌的生防作用机制
        1.1.3 芽孢杆菌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1.1.4 剂型对农药药效的影响
    1.2 合果芋概述
    1.3 植物病原细菌的鉴定方法
        1.3.1 细菌表型鉴定
        1.3.2 细菌分子水平鉴定
    1.4 果胶杆菌的研究现状
        1.4.1 果胶杆菌的分类
        1.4.2 果胶杆菌的研究现状
        1.4.3 软腐果胶杆菌的防治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仪器
        2.1.2 供试药剂
        2.1.3 供试菌株
        2.1.4 引物
        2.1.5 供试培养基
    2.2 方法
        2.2.1 HAB-2 粉剂防治橡胶树炭疽病初测
        2.2.2 HAB-2 水溶性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2.2.3 HAB-2 可湿性粉剂对苦瓜植株生理影响
        2.2.4 样品的采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
        2.2.5 病原菌的形态鉴定
        2.2.6 病原细菌生理生化鉴定
        2.2.7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2.2.8 病原菌寄主范围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HAB-2 粉剂防治橡胶树炭疽病
        3.1.1 HAB-2 粉剂对橡胶树炭疽菌的拮抗作用
        3.1.2 HAB-2 粉剂对橡胶树炭疽病的室内防治
    3.2 HAB-2 水溶性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3.3 HAB-2 可湿性粉剂对苦瓜植株的生理影响
    3.4 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力测定
    3.5 合果芋软腐病病菌的形态鉴定
        3.5.1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
        3.5.2 革兰氏染色
        3.5.3 鞭毛染色
        3.5.4 病原菌的生理生化测定
    3.6 合果芋软腐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3.7 病原菌寄主范围的测定
4 结论
    4.1 HAB-2 粉剂对防治橡胶树炭疽病效果
    4.2 HAB-2 水溶性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4.3 HAB-2 可湿性粉剂对苦瓜植株的生理影响
    4.4 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分离鉴定
    4.5 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寄主范围测定
5 讨论
    5.1 HAB-2 生物菌剂的应用
    5.2 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的分离鉴定
参考文献
附录:L6的16Sr DNA、pelY、pmrA序列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1.1 烟草青枯病及其生物防治
    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的机制研究
        2.1 哈茨木霉对种子的影响
        2.2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的生理变化
        2.3 哈茨木霉在植物根系的定殖
        2.4 哈茨木霉与植物互作过程中植物中的基因表达
    3 哈茨木霉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3.1 哈茨木霉与病原微生物的互作
        3.2 哈茨木霉与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互作
    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4.1 选题依据
        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抗烟草青枯病的哈茨木霉菌株筛选与生物活性测定
    第一节 抗烟草青枯病活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的促生活性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的室内控病效果及发酵技术探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的室内控病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固体发酵条件初探及发酵菌剂的室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生理生化机理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哈茨木霉TMN-1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节 哈茨木霉TMN-1影响烟草抗青枯病的微生态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哈茨木霉TMN-1对烟草青枯病的田间控病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花椒病害的研究进展
        1.2.1 花椒真菌性病害
        1.2.2 花椒植原体和病毒病害
        1.2.3 花椒细菌性病害的研究
    1.3 植物细菌病害防治研究进展
        1.3.1 病原细菌的化学防治
        1.3.2 病原细菌的生物防治
    1.4 芸香科细菌病害防治研究
        1.4.1 柑橘黄龙病的防治
        1.4.2 柑橘溃疡病的防治
    1.5 细菌病害快速检测研究进展
    1.6 病原细菌转录组研究进展
    1.7 假单胞病原细菌的研究
        1.7.1 栖稻假单胞菌的研究
        1.7.2 黄褐假单胞菌的研究
    1.8 植物病原的耐药机理研究进展
        1.8.1 常见病原的耐药机制
        1.8.2 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1.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竹叶花椒细菌性果实黑腐病及叶斑病病原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2.2 标准菌株
        2.2.1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病害田间调查、病害症状观察
        2.3.2 病原细菌分离、纯化与保存
        2.3.3 分离物的接种验证
        2.3.4 病原物的生理生化鉴定
        2.3.5 Biolog鉴定
        2.3.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病害调查结果
        2.4.2 病害症状
        2.4.3 病原物分离纯化
        2.4.4 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
        2.4.5 致病分离物生理生化鉴定
        2.4.6 分子生物学鉴定
        2.4.7 P.oryzihabitans和P.fulva致病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竹叶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的分子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供试材料与菌株
        3.1.3 菌株的活化培养
    3.2 PCR检测
        3.2.1 基因组DNA提取
        3.2.2 DNA质量检测
        3.2.3 引物设计与优化
        3.2.4 引物的特异性检验
        3.2.5 引物灵敏性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果实中病原菌的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3.3.2 引物设计和特异性检测
        3.3.3 引物灵敏性检测与标准曲线建立
        3.3.4 果实中病原菌的特异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和讨论
4 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菌杀菌剂筛选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仪器
        4.1.2 供试菌株
        4.1.3 供试杀菌剂
        4.1.4 培养基选择
    4.2 试验方法
        4.2.1 病原细菌生长曲线测定
        4.2.2 平板对峙法杀菌剂筛选
        4.2.3 比浊法杀菌剂筛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曲线测定
        4.3.2 平板对峙筛选结果
        4.3.3 比浊度法测定抑菌作用结果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的转录组测序分析
    5.1 试验材料
        5.1.1 材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设备
        5.1.4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网络资源数据库
    5.2 试验方法
        5.2.1 菌株培养
        5.2.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5.2.3 链特异性文库构建及质检
        5.2.4 上机测序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5.2.6 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
        5.2.7 测序结果分析
        5.2.8 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
        5.2.9 差异基因的qRT-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品RNA质量检测结果
        5.3.2 测序原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5.3.3 转录组测序的原始数据分析
        5.3.4 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3.6 差异基因表达功能注释和GO富集分析
        5.3.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3.8 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
    5.4 本章小结和讨论
6 P.oryzihabitans响应四霉素胁迫相关基因研究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菌株及材料
        6.1.2 工具酶及试剂
        6.1.3 主要的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P.oryzihabitans菌株培养及提取基因组DNA
        6.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6.2.3 目标基因的扩增
        6.2.4 T-载体连接及转化验证
        6.2.5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6.2.6 转化后的Escherichia coli菌株耐药性检测
        6.2.7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rpsJ和K07基因表达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rpsJ和K07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
        6.3.2 TA链接转化及菌液PCR测序验证
        6.3.3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6.3.4 转化菌株对四霉素耐药性检测结果
        6.3.5 不同浓度四霉素胁迫下K07和rpsJ基因表达结果
    6.4 本章小结和讨论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中生菌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生菌素在植物细菌上的研究
2 中生菌素复配药剂在植物细菌上的研究
3 中生菌素在植物真菌上的研究
4 中生菌素复配药剂在植物真菌上的研究
5 结论与展望

(10)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设施内土壤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
        1.1.1 设施内土传病害产生的原因
        1.1.2 设施内土传病害种类及危害
        1.1.3 设施内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1.2 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1.2.1 根结线虫的分类及危害
        1.2.2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
    1.3 生物熏蒸
        1.3.1 生物熏蒸的机理及对土传病害的作用
        1.3.2 生物熏蒸材料及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1.4 高通量测序的进展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1.1 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1.2 花椒籽(饼)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1.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成分
        2.1.4 花椒籽(饼)对番茄株高茎粗、鲜干物质量的影响
        2.1.5 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和根结线虫的影响
        2.1.6 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2.2 指标测定和方法
        2.2.1 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测定
        2.2.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2.3 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2.2.4 番茄光合作用、根系活力、根结指数和防效的测定
        2.2.5 番茄果实品质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2.2.6 土壤DNA的提取、纯化、沉淀和溶解
        2.2.7 PCR扩增
        2.2.8 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3.1.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pH和 EC的影响
        3.1.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酶的影响
        3.1.4 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
        3.1.5 土壤真菌多样性变化
        3.1.6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分析
    3.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植株生长量和根结线虫防效的影响
        3.2.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3.2.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3.2.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3.2.4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3.2.5 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影响
    3.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3.3.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3.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4.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番茄两种细菌性病害防治法(论文参考文献)

  • [1]30亿元细菌性病害市场风口期已至[J]. 本刊编辑部,于平平. 营销界, 2021(14)
  • [2]细菌性斑疹病菌分离鉴定及其HrpG突变体诱导大豆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分析[D]. 邹佳男.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靶向水稻黄单胞菌FtsZ蛋白的新型杀菌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周翔. 贵州大学, 2020(01)
  • [4]耐酸耐盐多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对植物几种真菌病害的抑制作用[D]. 张帅帅.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5]广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过程中的病害调查及病原检测[D]. 苏燕. 广西大学, 2020(07)
  • [6]生防芽孢杆菌HAB-2菌剂的应用及合果芋细菌性软腐病菌的鉴定[D]. 韦丹丹. 海南大学, 2020(07)
  • [7]哈茨木霉TMN-1菌株诱导烟草抗青枯病的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洪江. 西南大学, 2020(01)
  • [8]花椒细菌性黑腐病病原鉴定、检测及其耐药机理研究[D]. 刘忠玄.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9]中生菌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姚亚丽,潘忠成,郑鹏飞,高嫚妮,杨宏勃,李蒲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6)
  • [10]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纪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番茄病菌的两种防治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