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高性能65W双输出1/4砖模块电源

设计高性能65W双输出1/4砖模块电源

一、设计高性能65W双路输出1/4砖型模块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籍明慧[1](2021)在《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龙芯1号”打破我国信息产业“无芯”局面之前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CPU及配套芯片产业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巨额利润流向了国外。与此同时,广泛进口的CPU及芯片作为主板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核心器件,带来的更多是安全方面的隐患。棱镜门、中兴事件以及美国对华为禁令事件等等多次为我们敲醒了警钟,我国需要掌握真正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方能在世界与他国角逐。基于此,对以“龙芯3A4000”为处理器的通用主板进行设计与研究,可以及时服务于我国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的推广应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我国国产CPU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根据国内信创产业电子替代对于PC功能及性能方面要求并结合对“龙芯3A4000”CPU可达技术指标的研究,参考“龙芯3A4000+7A1000”的通用主板结构,确定了主板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并对关键模块核心芯片进行了选型设计。在原理图设计中,结合主板功能及各接口性能要求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其中针对内存复位控制、CPU供电部分设计进行了优化,且在电源转换以及网口等关键模块电路设计时采用国产芯片并实现了相应功能。在PCB设计之前,对信号完整性、电磁兼容性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了几点解决方法,接下来在讨论结果指导下结合接口信号特点及电气特性进行PCB板层叠设计、特性阻抗设计以及之后的布局布线设计。最后对完成焊接的主板进行调试与性能测试工作,给出了每个调试项目的要点,并整理了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通过Stream、Netperf、Unixbench、Glxgears和IOZone等标准测试软件对主板显示、访存、网络等性能进行测试及评估。调试结果及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此次主板设计基本实现了功能上以及性能上的设计目标。同时此次设计的成功对于主板设计中的PCB优化,板级调试等各设计流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后续的主板量产化、产品检测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郭竹森[2](2021)在《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技术愈发成熟的同时,技术种类也在变得多样化。于此同时,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技术也在不断更迭革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生活之中,也因其独有的短报文通信特点,为飞行器和火箭残骸的回收问题上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是以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为基础,利用RNSS服务,通过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对飞行器残和火箭的残骸进行定位,然后通过RDSS服务,将位置信息以短报文通信的方式实现远距离通信,实现落点的最终定位,完成残骸的回收。先是通过对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飞行器残骸回收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并说明了无线通信回收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各种定位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择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和短报文通信技术作为该搜寻系统的定位方式和通信方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主要是选择了北斗模块作为定位通信的核心,结合开发的主控模块、供电管理模块、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以及记录器通信等模块完成系统搭建。系统采用GPS/北斗混合定位技术,定位精度较高,且北斗模块内部集成了 10W的功放模块,并通过功分器将天线扩展至4个,实现安装平面内全向覆盖,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系统硬件电路设计主要是包括设计芯片周围电路、供电硬件电路、锂电池电压监测电路等,充电电路等进行分析设计。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分析短报文通信协议分析和研究、短报文发送设计、系统工作流程设计、供电管理逻辑控制设计等。之后对系统进行模块化测试和整机测试,分别对锂电池充电模块性能,锂电池电压监测性能以及整个系统的定位通信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的定位搜寻系统,可以实现在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通信,并且精度较高优于10m;在无明显遮挡的情况下通信成功率在95%以上;系统可长时间连续工作三小时以上,工作稳定,且通信频度提升至2次/min,可靠性更高,满足系统方案设计要求。

张恒浩[3](2020)在《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电源是所有电力电子设备的核心,它为设备提供了基本的能源和动力。随着武器装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机载电源系统,需要电源具备较宽的输入电压范围和良好的阶跃响应以满足飞机发动机转速变化引起的输入电压宽范围波动。因此,为了提升供电系统冗余度和可靠性,宽输入范围的DC/DC电源在机载、车载等输入电压变化范围较大的应用场合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电源技术起步早,技术先进,近年来已推出数模混合控制和全数字控制的宽输入电源,效率高、高功率密度大,同时具备使能控制并联均流等丰富的功能。国内同类电源多采用模拟控制方案,在电参数和输出功能上有较大差距,无法实现对进口电源的替代。本文基于横向项目设计,研究了宽输入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控制方式等基本原理。根据研制目标,开展了电源关键参数和功能的设计与仿真,最后完成了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设计,达到同类进口产品同等技术水平。该电源输入电压范围达到16V40V,输出电压12V,输出功率120W,纹波低至25mV,满载效率达到87%。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并根据低压宽输入电压电源研究背景,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对比常用开关电源拓扑结构技术方案及优缺点,重点对两级拓扑结构的级联方式、馈电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本电源参数特点,完成了一种电流馈电型Buck+交错正激的两级拓扑结构方案设计。随后对该电源主体结构进行了仿真,并对主功率回路的稳定性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理论分析。3.围绕电源研制目标,开展了辅助供电、磁性元件、驱动、外同步功能、并联均流、低纹波输出等关键功能和特性设计,完成了单元线路仿真。随后从工程应用角度,开展了电源的降额设计、热设计等可靠性设计,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根据电源研制方案,完成了宽输入电压电源样机的制作,并对电源样机的关键特性和参数进行了详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达到预定要求。

罗成[4](2018)在《基于PXI-e的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机载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设备测试引入软件定义无线电和通用数字系统的思想后,测试体系构架整合为射频处理、中频信号预处理和功能信号处理三个部分,射频部分完成从中频到射频的变换以及射频信号的接收和发射、中频部分完成信号的采集和回放以及基本调制类型的调制与解调、功能性信号处理部分是完成信息的编解码。中频信号预处理部分对中频信号采集和中频信号回放的模块化、小型化和通用化需求逐渐增加,因此设计一款基于标准高速测试总线的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就越来越有必要。本文空中交通管制机载应答机测试中对175MHz中心频率、10MHz最大带宽的中频信号的采集和回放的测试需求,结合带通滤波理论、带通采样理论和数字上下变频技术,对采集通道和回放通道的结构和指标实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PXI-e的中频信号采集和回放模块的整体设计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了模块的硬件部分。本模块采用双FPGA+ADC+DAC的方案完成中频信号的数字化、中频接收和回放的数字化处理、时钟信号的产生和分配、高速通信同步接口的设计,实现中频信号的接收处理,数字化回放,OOK、DPSK、PPM等基本调制类型的信号调制与解调、高速接口通信与数据传输。最后,通过模块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本文的设计进行总结与回顾,指出在调试和实现过程中发现的设计上的不足,提出了PXI-e中频信号采集和回放模块未来的展望。

徐建华[5](2017)在《Ka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固态毫米波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与系统的输出功率大小有密切关系。相比于采用电真空的放大器,固态功率放大器优点是重量轻、体积小、工作电压低、使用寿命长,缺点是单只器件输出功率比较低。固态功率合成技术是采用多个固态器件进行功率合成的方法,以此来得到更高的功率输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整机系统输出功率的方法。近年来,多种功率合成方法被提出、分析、讨论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高效合成电路的快速发展。本文对放大器的基本理论、常用器件、多种常用的功率合成技术和放大器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Ka波段功率密度和效率较高的固态功率放大器。该放大器核心器件是南京电子器件研究所研制的5W GaAs功率器件,共采用64路合成,使用了一种较新的波导空间合成结构。文中从理论分析、电路和电磁场仿真、单元电路设计和实物制做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最终获得合成效率75%,合成脉冲功率200W和功率附加效率13%的结果。后续的研究工作将着重于进一步提高合成效率,并向更高频段方向如3mm波段发展。同时,随着新一代半导体GaN器件日趋成熟,采用该器件设计的固态功放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罗康[6](2016)在《面向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数字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控制理论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电源技术控制数字化的实现成为电力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功率因数校正(PFC)技术是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有效途径,是开关电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本文中,选取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作为被控对象开展数字控制研究,以实现高功率密度电源模块控制功能的数字化为目标,基于数字电源控制芯片UCD3138,完成相关闭环控制算法设计研究。课题成果重点完成了控制算法的设计、技术实现及验证。与传统模拟控制技术相比,研究成果表明采用数字控制技术的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具有良好的性能。针对交错并联Boost PFC数字控制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电流连续模式(CCM)工作下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进行工作原理分析,重点说明了输入电流纹波与单相PFC的输入电流纹波的关系,并对电感、电容等主电路参数进行设计。为方便数字控制器的设计还对主电路建立了小信号模型。2、对几种控制方法进行对比,选择数字平均电流控制作为控制方法。结合主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对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进行设计,并通过双线性变换法数字化。同时对两相电感中出现的电流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数字方法加以解决。3、基于数字电源控制芯片UCD3138对电路控制部分进行软件设计。电压外环与电流内环均为分段的数字PID控制,并提出一种优化动态性能的方法。同时还提出一种防止启动过冲的控制方法。通过数字控制方法对轻载管理、X电容交流电流补偿等进行了优化。4、通过仿真和实验对数字控制的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进行验证,所采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启动没有输出过冲,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且具有较高的功率因数和较低的THD。

薛令阳[7](2015)在《基于ARM的挤奶机真空脉动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真空脉动系统作为挤奶机的核心,其性能好坏和工作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奶牛的挤奶效果与效率,进而会影响到奶牛乳房的健康、奶产量和牧场的经济效益。因此,检测挤奶机真空系统和脉动器的工作情况,对于减少挤奶机故障、提高挤奶机生产效率、降低挤奶机对奶牛健康的影响和提高牧场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一种挤奶机真空脉动检测仪系统,系统基于STM32F103处理器,采用了触摸屏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可实现同时检测两路脉动器脉动频率、脉动比率、脉动相位和三路管道真空度变化、测量环境温度变化,显示脉动室压力变化波形、管道真空度变化波形和环境温度变化波形、存储脉动、真空度和环境温度测量数据等功能,并阐述了其硬件和软件的实现。系统的硬件设计,采用了ARM+触摸屏的方案,触摸屏负责人机交互、ARM负责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ARM模块以ST公司的集成Cortex-M3内核的单片机STM32为核心,设计了处理器外围电路、信号采集电路、RS485通信电路和实时时钟电路。此外电源部分设计了5V和24V隔离电路,为系统各部分供电,保证供电可靠性。系统的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触摸屏软件和处理器软件。触摸屏软件部分主要设计图形界面和宏指令。图形界面包括主操作界面、真空显示界面和脉动显示界面等。处理器软件采用了uC/OS-Ⅲ操作系统来完成实时任务控制。通过分配AD采样任务、数据处理任务和通信任务实现三路管道真空度测量、两路脉动数据测量的数据采样和处理以及与触摸屏通信的任务。系统设计完成后,在北京市计量院进行了参数标定,然后在农业部农机鉴定站挤奶机标准试验台进行了应用测试。标定完成后,系统真空管路测量误差小于±0.6kPa,脉动测量误差小于±0.2kPa,环境温度测量误差小于±1℃,该测量误差达到国标规定要求。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真空度测量频率200Hz,脉动参数的测量更新频率6s,数据记录时间间隔系6s,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响应时间满足检测要求,系统运行稳定。

赵瑾峰[8](2015)在《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炼胶是轮胎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决定轮胎性能的关键工序。炼胶过程非常复杂,炼胶车间的环境也十分恶劣,由于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传统的炼胶工艺对密炼机内胶料温度的控制不够灵活,当胶料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只能做排胶处理。目前混炼胶料的生产工艺是以多段炼胶法为主,这样会导致多次搬运母炼胶料,造成存放场地、存放时间的占用,产生能源浪费。降低炼胶能耗,提高炼胶质量,提高轮胎性能,实现节能降耗目标,成为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为了改进橡胶制品质量,近年来在国外兴起的串联炼胶技术研究,解决混炼胶温度难以控制而产生凝胶的技术难题,成为炼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炼胶过程中,对胶料温度有效控制是串联密炼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密炼机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常规的PID控制技术难以满足要求。模糊控制技术对于处理温度这一类具有时滞性特点的控制效果比较好,因此本文采用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低温炼胶工艺要求的目标。首先,本文介绍了密炼工艺要求,密炼机的功能、主要结构和发展历史。指出目前密炼工艺的不足,引出了串联密炼机的研究需求。阐述了串联炼胶技术及温度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意义。分析了常规的密炼机控制功能和过程控制中的温度控制方式。通过分析串联密炼机的工艺功能需求、密炼机控制系统和温度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明确提出了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的控制系统设计需求,提出了系统设计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其次,介绍了常规PID控制技术的原理、功能和整定方法。作为过程控制领域的常用控制技术,PID控制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当被控对象特性变化,系统变得不稳定。介绍了模糊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了常规PID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提出了模糊PID控制理论的工作原理和参数整定方法。然后,根据密炼机胶料混炼生产特性,分析各种影响密炼胶料温度的因素。明确了影响密炼过程胶料温度的主要和次要因素。通过研究胶料密炼过程的能量平衡关系,确定了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的控制策略。本文建立基于模糊控制技术的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架构。对控制对象进行了模糊化处理,提出控制系统的模糊控制规则。通过MATLAB进行了模拟仿真运行。串联炼胶温度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程序设计。选择西门子大型交流变频电机驱动设备转子,选用带有源滤波回馈功能的交流变频驱动控制器。以SIMATIC S7-300PLC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网络接口与各个系统通讯,可以从上位机获得生产配方,并且上传生产数据。采用基于WinCC flexible的精智系列触摸屏TP1200作为人机交互界面,实时监控胶料温度和设备状况。选择西门子大型控制系统平台,增强了控制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并为实现复杂算法和系统扩展提供了硬件平台。为实现串联密炼机的温度控制功能,给出了主程序流程图和模糊运算程序流程图。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了总结,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张光明[9](2015)在《星载光学定标装置地面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太阳照射的漫反射板具有朗伯性好、光谱平坦、反射率高等诸多优点,是光学遥感器较理想的在轨定标光源之一。由于漫反射板反射率在轨存在衰减,需对其在轨稳定性进行监视及修正。比值辐射计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比值方式的漫反射板稳定性监视装置,可以有效监视漫反射板在轨衰变。以太阳照射的漫反射板为定标光源,以比值辐射计作为稳定性监视装置是当前较成功的星上定标方法之一,在多个星载遥感器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星上定标器研制完成后,需要对其接口功能、性能、安全性、稳定性等进行充分测试,为其参加系统级测试以及交付验收提供保障。此外,在进行定标装置性能测试以及各种环境模拟试验过程中,易于使用、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地面检测设备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同时在测试的有效性以及实时性两个方面均能得以保证。本论文针对当前在研的星上定标器的接口特性及测试需求,研制了适用于具备不同接口的比值辐射计地面检测设备。提出了地面检测设备的任务需求和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地面检测设备的软、硬件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结果,对其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地面检测设备研制完成后,通过比值辐射计接口测试及定标器性能测试试验,对其功能及性能进行了验证,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接口兼容性及运行稳定性,可以作为测试辅助设备,完成星上定标器的接口测试及各项光学性能测试工作。

张菲菲[10](2015)在《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Buck变换器和两相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对各种工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和理论分析,并建立了其数学模型。与基本的拓扑降压型Buck变换器在负载电流相同的情况下,整个变换器输出的电流纹波要小,输出的电压纹波减小,同时,流过开关管和功率二极管的电流为总输出电流的一半,减小了开关管和功率二极管的电流应力,采用交错并联技术,使输出电压的频率为基本变换器输出电压频率的两倍,从而使输出滤波电容减小。所以它具有输出纹波互消,相间分流等优点。然后设计了基于PID电压反馈控制电路,阐述了电路的工作原理。最后采用simulink进行了电路建模和仿真,得出的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二、设计高性能65W双路输出1/4砖型模块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高性能65W双路输出1/4砖型模块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主板结构及功能规划
    2.1 龙芯CPU概述
    2.2 主板功能设计
        2.2.1 主板功能接口与技术指标需求
        2.2.2 主板结构规划
        2.2.3 功能模块划分
        2.2.4 CPU散热要求
3 原理设计
    3.1 CPU与桥片模块的设计
    3.2 BIOS及其他FLASH电路设计
    3.3 内存DDR4 SDRAM模块
    3.4 电源模块
    3.5 时钟模块
    3.6 复位电路设计及上电复位时序
    3.7 视频接口电路设计
        3.7.1 VGA接口电路
        3.7.2 DVI接口电路
    3.8 音频接口电路设计
    3.9 PCIE接口电路设计
    3.10 USB接口电路设计
    3.11 SATA接口电路设计
    3.12 网络接口电路设计
    3.13 UART串口电路设计
    3.14 JTAG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3.15 本章小结
4 PCB规划及设计
    4.1 概述
    4.2 PCB的板框尺寸、叠层设计以及特性阻抗
    4.3 PCB布局
    4.4 PCB布线
    4.5 本章小结
5 主板调试
    5.1 概述
    5.2 调试过程
    5.3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4 本章小结
6 性能测试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 访存速度测试
    6.3 网络性能测试
    6.4 硬盘读写性能测试
    6.5 USB接口速度测试
    6.6 显示性能测试
    6.7 系统稳定性测试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总体方案设计
    2.1 设计需求及分析
    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2.1 北斗定位系统发展及组成
        2.2.2 北斗二号卫星定位原理
        2.2.3 短报文通信原理
    2.3 总体方案设计及系统功能分析
        2.3.1 方案总体设计
        2.3.2 总体方案系统功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3.系统硬件设计
    3.1.主控模块设计
        3.1.1 主控芯片选型分析
        3.1.2 主控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3.2 北斗模块设计
        3.2.1 北斗模块选型分析
        3.2.2 北斗模块工作原理
        3.2.3 北斗模块外围电路设计
    3.3 供电系统设计
        3.3.1 电气干扰与隔离
        3.3.2 定位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3.3.3 锂电池供电管理模块
        3.3.4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设计
        3.3.5 充电电路设计
    3.4 记录器通信接口设计
    3.5 地面接收系统供电
    3.6 地面接收系统设计
    3.7 本章小结
4.系统功能及软件实现
    4.1 落点定位搜寻系统工作流程
    4.2 定位信息处理
    4.3 北斗短报文格式说明
    4.4 定位系统通信控制逻辑
    4.5 锂电池断电控制逻辑设计
    4.6 本章小结
5.定位系统结构和天线设计
    5.1 结构设计
        5.1.1 防热保温设计
        5.1.2 散热性
        5.1.3 落地抗冲击设计
        5.1.4 功耗设计
    5.2 BD/GPS天线设计
    5.3 本章小结
6.系统性能测试与验证
    6.1 系统性能测试方案设计
    6.2 系统静态测试及性能分析
        6.2.1 锂电池充电电路性能测试分析
        6.2.2 锂电池电压监测模块系数标定和测试
        6.2.3 整机测试定位精度测试及性能分析
        6.2.4 短报文通信性能测试分析
        6.2.5 定位系统工作时长检测
        6.2.6 锂电池供断电测试
    6.3 系统动态测试动态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期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关电源概述
        1.1.1 开关电源发展现状
        1.1.2 开关电源发展趋势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拓扑结构分析
    2.2 两级级联拓扑结构
    2.3 整体结构设计
        2.3.1 主功率回路分析
        2.3.1.1 非隔离级拓扑分析
        2.3.1.2 隔离级拓扑分析
        2.3.2 馈电方式分析
        2.3.3 整体线路结构
        2.3.4 稳定性分析
        2.3.4.1 系统稳定性分析
        2.3.4.2 控制环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源设计与实现
    3.1 辅助供电设计
        3.1.1 辅助供电方案
        3.1.2 启动上电控制
    3.2 磁性元件设计
        3.2.0 辅助电源变压器设计
        3.2.1 Buck功率电感设计
        3.2.2 隔离变压设计
        3.2.2.1 参数设计
        3.2.2.2 正激复位设计
        3.2.2.3 主变压器绕制
    3.3 驱动设计
        3.3.1 驱动隔离
        3.3.2 驱动时序
        3.3.3 驱动频率转换控制
        3.3.4 Buck悬浮驱动
    3.4 外同步设计
        3.4.1 传统外同步设计
        3.4.2 外同步的数字实现
    3.5 并联均流设计
        3.5.1 常用并联均流方案对比
        3.5.2 改进的平均电流法
        3.5.3 并联均流应用改进
    3.6 其他关键功能设计
        3.6.1 过流保护及防倒灌设计
        3.6.2 输入电压前馈设计
    3.7 低纹波设计
        3.7.1 纹波产生机理
        3.7.2 纹波抑制措施
        3.7.2.1 固有纹波抑制
        3.7.2.2 耦合噪声抑制
    3.8 可靠性设计
        3.8.1 降额设计
        3.8.2 热设计
        3.8.3 结构设计
    3.9 版图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机测试及验证
    4.1 样机实物及测试环境
    4.2 关键参数测试及分析
        4.2.1 瞬态启动及关断波形
        4.2.2 输入阶跃响应测试
        4.2.3 负载动态响应测试
        4.2.4 输出纹波测试
        4.2.5 倒灌电流测试
        4.2.6 环路分析测试
        4.2.7 关键节点波形测试
        4.2.7.1 Buck开关节点波形
        4.2.7.2 正激开关漏级波形
        4.2.8 外同步功能测试
        4.2.9 效率曲线测试
        4.2.10 并联均流测试
    4.3 全参数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成果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PXI-e的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任务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PXI-e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总体设计
    2.1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的相关理论
        2.1.1 带通采样理论
        2.1.2 数字上下变频技术
    2.2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的指标与指标分析
        2.2.1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指标
        2.2.2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指标分析
    2.3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方案设计
        2.3.1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电路方案
        2.3.2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逻辑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电路设计
    3.1 中频信号采集通道电路设计
        3.1.1 模拟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1.2 模数转换器工作电路设计
    3.2 中频信号回放通道的电路设计
    3.3 FPGA和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3.1 FPGA和配置电路设计
        3.3.2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3.4 模块电源树和时钟树电路设计
        3.4.1 电源树的结构和电路设计
        3.4.2 时钟树的结构和电路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逻辑设计
    4.1 中频信号采集通道逻辑设计
        4.1.1 中频信号采集通道配置
        4.1.2 中频信号采集数据接收
        4.1.3 中频信号采集数据预处理
    4.2 中频信号回放逻辑设计
        4.2.1 回放通道配置和数据发送
        4.2.2 回放通道数据预处理
    4.3 信号调制与解调模块逻辑实现
        4.3.1 信号解调逻辑
        4.3.2 信号调制逻辑
    4.4 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4.4.1 PXI-e总线接口逻辑设计
        4.4.2 以太网模块逻辑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测试验证
    5.1 中频采集通道功能测试
        5.1.1 采集通道的信噪比测试
        5.1.2 中频带通信号采集测试
    5.2 中频信号回放通道的测试
    5.3 模式C应答机采集与回放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Ka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特点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基本理论
    2.1 固态功放的基本原理
    2.2 固态功放的种类
    2.3 固态功放主要参数
        2.3.1 工作带宽
        2.3.2 输出功率
        2.3.3 增益
        2.3.4 增益平坦度
        2.3.5 效率
        2.3.6 线性度
        2.3.7 稳定性
    2.4 常用固态功率器件
        2.4.1 双极型功率晶体管
        2.4.2 VDMOS管
        2.4.3 LDMOS管
        2.4.4 砷化镓功率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2.4.5 氮化镓功率管和集成电路芯片
        2.4.6 几种器件的比较和分析
    2.5 固态功放设计需考虑的因素
        2.5.1 设计方法
        2.5.2 电路匹配设计
        2.5.3 效率分析
        2.5.4 偏置电路设计
        2.5.5 稳定性设计
        2.5.6 散热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态功率放大器功率合成设计
    3.1 常用功率合成技术
        3.1.1 芯片级功率合成
        3.1.2 电路级功率合成
        3.1.3 空间功率合成
    3.2 本论文功率合成设计分析
    3.3 合成效率分析
    3.4 多路合成失效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Ka波段功率放大器设计
    4.1 组成
    4.2 功率合成设计
        4.2.1 驱动级模块
        4.2.2 功率级模块
        4.2.3 波导-微带探针
        4.2.4 链路增益分配
    4.3 电源设计
    4.4 控制保护电路设计
    4.5 结构和散热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a波段功率放大器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方法
    5.2 测试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数字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交错并联Boost PFC数字控制的关键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分析
    2.1 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分析
    2.2 主电路参数的设计
    2.3 交错并联Boost PFC小信号模型的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字控制器选择和环路补偿设计
    3.1 控制方式的介绍及选择
        3.1.1 峰值电流控制模式
        3.1.2 平均电流控制模式
        3.1.3 滞环电流控制模式
        3.1.4 占空比预测控制
        3.1.5 基于数字控制的平均电流控制方法
    3.2 电流平衡方式的数字控制设计
        3.2.1 逐周期占空比调节
        3.2.2 双电流内环控制调节
    3.3 数字控制器的选择
        3.3.1 UCD3138基本介绍
        3.3.2 UCD3138模数转换模块
        3.3.3 数字电源外设
    3.4 控制环路设计
        3.4.1 电流环控制器的设计
        3.4.2 电压环控制器的设计
    3.5 模拟控制器的数字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字控制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结构设计
    4.2 软启动设计
    4.3 环路补偿设计
        4.3.1 电压外环设计
        4.3.2 电流内环的设计
    4.4 DPWM配置
    4.5 轻载时突发模式设计
    4.6 保护功能的设计
    4.7 其他功能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数字仿真与实验
    5.1 交错并联Boost PFC的数字仿真
    5.2 交错并联Boost PFC的实验分析
        5.2.1 元器件选型
        5.2.2 实验波形分析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ARM的挤奶机真空脉动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1.1 我国奶业的发展
        1.1.2 机械挤奶发展现状
        1.1.3 挤奶机检测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挤奶机检测设备国内研究现状
        1.2.2 挤奶机检测设备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检测方案与总体设计方案
    2.1 检测方案与设计要求
        2.1.1 检测方案
        2.1.2 设计要求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
    3.2 主机模块设计
        3.2.1 触摸屏的选型及基本特性
        3.2.2 触摸屏的硬件设置
    3.3 信号采集模块设计
        3.3.1 测量模块传感器基本特性
        3.3.2 ARM处理器简介与选型
        3.3.3 处理器核心电路设计
        3.3.4 扩展接口电路
        3.3.5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3.3.6 通信电路设计
    3.4 电源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
    4.2 主机模块软件设计
        4.2.1 主机模块主要功能与开发环境
        4.2.2 图形界面设计
        4.2.3 宏指令设计
    4.3 ARM程序设计
        4.3.1 uCOS简介
        4.3.2 uCOS-III移植
        4.3.3 用户代码设计与工作流程
    4.4 通信指令设计
        4.4.1 Modbus协议简介
        4.4.2 通信指令详解
    4.5 系统标定程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参数标定与应用测试
    5.1 参数标定(校准)
    5.2 应用测试
        5.2.1 系统安装
        5.2.2 管道真空度测量测试
        5.2.3 脉动测量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1.2.1 密炼机简介
        1.2.2 串联密炼机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密炼机控制系统简介
        1.2.4 温度控制系统设计的研究简介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分析
2 PID控制理论及模糊控制原理分析
    2.1 常规PID控制理论
        2.1.1 PID算法
        2.1.2 PID控制算法参数整定
        2.1.3 常规PID控制算法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2.2 模糊控制理论
        2.2.1 模糊控制概述
        2.2.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 模糊PID控制理论
        2.3.1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算法
        2.3.2 参数自调节模糊-PID控制的参数整定原则
    2.4 本章小结
3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研究
    3.1 影响密炼机混炼的因素
    3.2 影响密炼机胶料温度的因素分析
    3.3 密炼机混炼过程的能量平衡
    3.4 串联密炼机炼胶温度控制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1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4.2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5.1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5.1.1 串联密炼机驱动系统设计
        5.1.2 串联密炼机主控系统设计
        5.1.3 串联密炼机控制系统触摸屏选型设计
    5.2 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模糊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5.2.1 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5.2.2 采用WinCC flexible组态软件设计触摸屏操作功能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星载光学定标装置地面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星上定标技术发展概述
        1.1.2 基于比值辐射计的星上定标技术
        1.1.3 基于比值辐射计的星上定标器实现方案
    1.2 地面检测设备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地检设备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地检设备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地检设备的研究现状
        1.3.2.1 某偏振成像仪光机头部地面检测设备
        1.3.2.2 某偏振成像仪卫星平台模拟器
        1.3.2.3 星载电场仪地面检测设备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地面检测设备原理介绍及硬件电路设计
    2.1 地面检测设备方案及原理介绍
    2.2 地面检测设备总体硬件结构
    2.3 电源模块设计
    2.4 上位机通讯模块设计
    2.5 三线串行通讯模块设计
    2.6 RS-422总线通讯模块设计
    2.7 A/D模块设计
    2.8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2.9 电流测量模块设计
    2.10 OC指令输出模块设计
    2.11 1553B通讯模块设计
    2.12 主控模块设计
        2.12.1 DSP概述
        2.12.2 DSP最小系统
    2.1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检测设备软件设计
    3.1 地面检测设备软件结构
    3.2 上位机应用程序设计
        3.2.1 流程图设计
        3.2.2 界面设计
    3.3 DSP控制程序设计
        3.3.1 CCS(Code Composer Studio)介绍
        3.3.2 AD7732采样控制程序设计
        3.3.3 三线串行总线控制程序设计
        3.3.4 RS-422总线控制程序设计
        3.3.5 温度采集和单端电压测量程序设计
        3.3.6 OC指令输出控制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检测设备系统调试与验证
    4.1 地面检测设备系统调试
    4.2 地面检测设备系统验证
        4.2.1 三线串行通讯的验证
        4.2.2 RS-422总线通讯的验证
        4.2.3 模拟差分信号采集的验证
        4.2.4 温度遥测及单端电压测量的验证
        4.2.5 OC指令输出控制的验证
    4.3 地面检测设备的应用
        4.3.1 比值辐射计光学参数测试
        4.3.2 比值辐射计响应非线性、非稳定性及信噪比
        4.3.3 比值辐射计热真空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DC-DC变换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DC-DC变换器发展现状
        1.2.2 DC-DC变换器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Buck变换器
    2.1 引言
    2.2 电感电流连续模式
    2.3 电感电流连续的临界条件
    2.4 电感电流断续模式(CDM)
    2.5 CCM模式下的状态空间平均(SSA)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
    3.1 引言
    3.2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工作原理
        3.2.1 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
        3.2.2 电感电流断续模式(DCM)
    3.3 CCM模式下的状态空间平均(SSA)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电压环控制方式
    4.3 并联单元的协调控制
        4.3.1 交错运行技术
        4.3.2 交错驱动的实现
    4.4 系统总体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设计与仿真
    5.1 设计内容
    5.2 参数计算与选择
    5.3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开环仿真
    5.4 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的闭环控制设计
        5.4.1 电路的建模与分析
        5.4.2 P控制器设计
        5.4.3 PI控制器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设计高性能65W双路输出1/4砖型模块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龙芯3A4000的通用主板设计与研究[D]. 籍明慧.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北斗的飞行器落点定位及地面搜寻技术研究[D]. 郭竹森. 中北大学, 2021(12)
  • [3]一种宽输入电压DC/DC电源的设计与实现[D]. 张恒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基于PXI-e的中频信号采集与回放模块硬件设计[D]. 罗成. 电子科技大学, 2018(10)
  • [5]Ka波段固态功率放大器研究与设计[D]. 徐建华. 东南大学, 2017(04)
  • [6]面向交错并联Boost PFC电路的数字控制研究[D]. 罗康.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7]基于ARM的挤奶机真空脉动检测系统设计[D]. 薛令阳. 石河子大学, 2015(08)
  • [8]串联密炼机胶料温度控制系统设计[D]. 赵瑾峰.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9]星载光学定标装置地面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实现[D]. 张光明. 安徽大学, 2015(12)
  • [10]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研究[D]. 张菲菲. 东北石油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设计高性能65W双输出1/4砖模块电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