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世家喜添“新人”

化肥世家喜添“新人”

一、化肥家族喜添“新丁”(论文文献综述)

乔文汇[1](2022)在《“白色企业”多彩路》文中研究指明雪峰映塔林,管线净如银。走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石化分公司,到处可见银白色:林立的高塔、蜿蜒的管线、职工的头盔、聚丙烯产品……对乌石化分公司而言,白色是发展的底色,他们坚持为丰富产品“增白”,为蓄积潜力“留白”。跳起来望市场生产型企?

刘娅云[2](2021)在《“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物,不仅仅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础的保障,其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宗教禁忌、等级身份等更是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透过食物这扇窗,更能真切地了解当地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食物,一步步发展成为人们的地域身份。在食用的过程中,人类又是如何将文化一层一层加诸在食物身上,赋予其更多的象征意义,甚至通过这个“物”来达到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中华文明三千年,小米的驯化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山西一直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地质地貌沟壑纵横,也为小米的生长提供了天然的沃土。山西人不仅爱吃醋,也爱吃小米。本研究主要以沁县为田野点,以沁州黄小米为研究对象,从饮食人类学整体论的学科视角出发,主要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作为山西小米代表的沁州黄进行历史的追溯、文化的阐释以及最终所达到的地域认同。绪论部分主要包括选题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饮食人类学相关研究的回顾发现,食物作为一种中介来探析族群背后的文化性已成为常态。人类学中对于小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学者从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便从此研究角度出发,以小米作为媒介来探寻其背后的地方文化及身份认同。第一章主要是田野点概括。首先是对山西省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进而了解山西地区谷子的种植情况。其次是介绍田野之行到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山西沁县,介绍了沁县的历史沿革以及初到田野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最后是沁州黄小米的原产地——檀山村,介绍了檀山村的现况以及村名的来源和传说故事。第二章主要是梳理小米的历史。首先是中国小米的历史,包括小米最早被驯化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传播的过程。其次是山西小米的历史,从最早期的人类活动踪迹到流传至今的神农教耕生谷到后期考古文物的出土,来追寻山西小米的起源以及在不同朝代的发展变化。最后是笔者最终的田野点——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小米的相关传说。第三章主要是从小米的种植、食用、加工三个方面来展现小米的社会生命史。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当地人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在社会变迁中小米所扮演的角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小米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对于小米的不同认知。第四章主要是剖析沁县人如何通过小米这个媒介来达到一种身份认同。从日常的生活惯习着手,折射出漂泊在外的人通过想念家乡的小米粥来达到对于地方认同的阐释。通过本地人一日三餐离不开小米的饮食结构来体现小米对于当地人的重要性,以及外地人移民当地以后如何形成身体上对小米的依赖。通过身体适与不适以及心理的认知从而达到一种对地方文化以及沁县人身份的认同。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陆瑶[4](2019)在《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福建土楼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给土楼文化遗产村落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性”的开发对土楼建筑及周边景观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土楼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因此亟需从景观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探寻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本研究以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河坑村土楼群为例,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河坑村土楼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探讨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思路与方法。研究要点主要为:(1)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归纳,包括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以及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保护研究等。(2)比较分析南靖县典型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现状及特征,总结出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土楼建筑特征、历史人文景观和景观环境现状共四方面的异同点。(3)选取南靖县土楼分布最密集的河坑村土楼群为研究对象,调研梳理空间选址、山水格局以及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等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并总结出生态环境破坏、公共空间缺少、居住环境亟需完善等现存问题。(4)运用Fragstats软件得出景观格局指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量化计算结果,分析河坑村土楼群2011年至2017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演变特征,进而总结得出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梯田台地、河流水系等景观要素类型对村落整体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整体空间格局的斑块数量和密度、蔓延度和连接度指数呈上升趋势,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降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总量由2011年的985万元不断增加至2017年的1089.4万元。(5)基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包括划定山体林地、河流水系和农田梯田的景观生态保护区,以及合理利用景观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营造特色景观等。最后在总结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共性特征基础上,构建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整体保护策略。本研究在旅游开发和乡村发展新态势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得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活化利用等策略,对于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谷雪[5](2018)在《吉林省松花湖沉积物柱正构烷烃、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沉积记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花湖是吉林省重要的大型人工湖,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中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其环境变化及监测也是近年来研究热门之一。本文从对松花湖沉积柱中正构烷烃,多环芳烃(PAHs)与有机氯农药(OCPS)的地球化学特征入手,计算常规地球化学参数指标,并通过构建UNMIX受体模型结合BP神经网络,达到对化合物定量源解析的目的。结合沉积柱定年,以及相关地理历史资料,获取了近60多年来松花湖流域的物源输入组成、沉积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相关信息,合理的探讨流域自然环境、城市交通以及工农业活动的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为流域环境的保护及污染的防治提供一定依据。研究表明,松花湖沉积柱61cm以上为1943年水库蓄水后自然沉积物,正构烷烃总含量变化范围是20.39-168.35μg/g,平均值为72.58μg/g。PAHs单体化合物总含量分布范围为2947.5617179.58ng/g。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浓度均值为7119.19 ng/g,OCPs类化合物平均含量为71.14ng/g。沉积柱中正构烷烃的沉积速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形式,主要呈现主峰碳数为C29、C31的单峰型分布和主峰碳数为C17、C29、C31的双峰型分布,并随时间呈现规律性变化。沉积柱底部区段PAHs化合物单体间含量差异不大,与5-6环三组PAHs单体在沉积历史早期其输入有所波动后回落,此后2-3环、4环PAHs单体含量输入变化不明显,但5-6环单体在沉积区段中部开始随层位含量出现跳跃性增加,直至顶部。OCPs类化合物中DDTs,HCHs等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余OCPs化合物贡献相对不明显。短链正构烷烃(<C19)与中链正构烷烃(C21C23)分别代表的是湖内浮游藻类与沉水/浮水植物的生产降解产物,在整个沉积历史中输入变化含量较少,主要在1960年代中期之前由于气温降水变化强烈,其含量波动较大;长链正构烷烃(>C27)的来源应是大型挺水植物与高等陆生植物的沉积输入,在1943年建坝之前在湖泊中有极高的蓄积,蓄水之后由于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而迅速降低,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流域内植被的大肆开垦以及洪水年份较多,水土流失严重,陆源沉积有机质迅速沉积。目前陆生植物仍是最主要的输入来源。自松花湖蓄水至1960年代之前,流域内燃煤发电排放源所产生的PAHs为湖泊沉积物中PAHs沉积输入的主要来源,贡献量比例在36%63%之间,且随时间呈现基本增加的变化态势;进入1960年代之后,PAHs的主体排放源种类由燃煤发电厂排放源转变为汽油燃烧源与柴油燃烧源,且自1960年代末期,汽油燃烧源的排放占据最高比例。但交通隧道源的PAHs在1970年代中期开始对沉积输入具有显着贡献,并大体逐层增加;自1990年代之后,交通隧道源的PAHs占据总PAHs沉积输入量的一半,其次为汽油燃烧排放源产物。DDTs,HCHs,HCB,氯丹与硫丹等OCPs成分进入1960年代之后在湖中沉积物中有显着输入,但除DDTs在整个沉积历史中输入较为连续,其余化合物在层位中的含量不连续。沉积物中DDTs主要是工业DDTs成分来源,HCHs则呈现为林丹成分的直接输入。相比之下,狄氏剂与异狄氏剂也在1970年代之前在湖中有一定输入,但含量很低,暗示其迁移距离较远,在1960年代之前以及1980年代中期之后,松花湖中沉积条件偏向于氧化条件,此外年份当中,松花湖水体沉积环境则趋向还原环境。

方霞[6](2016)在《六国化工:开启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创新》文中提出1"互联网+"思维让创新成为新常态2015年,"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在推动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企业发展、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引领作用。"互联网+"的本质和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为此,六国化工认真研究汲取"互

李良涛[7](2014)在《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庭园和农田边界分别作为农业/农村生态系统中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对这些生境植被的合理管护能有效提高地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进人类福祉。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分析并探讨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田间岛屿等非农生境和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物种多样性、功能组成及其立地、景观和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并提出了生态植被营建途径及管护建议,为加强农村/农业生态系统管护、优化生态服务提供参考。1、以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对14个典型生境的植物组成进行分层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在样地水平上,河边坑塘植被带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沟渠,果园、棉田、粮田物种丰富度较低,与菜地等4个农业生产生境草本乡土物种比例均≤70%,其中菜地仅30.5%。(2)在生境水平上,田间坟地(9-800m2)拥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102种)、草本物种(85种)和乡土特有种(6种),林地中有最多的木本物种(13种),其他生境均有特有种。(3)在所有生境中,共计调查到植物161种,分属41科,119属,其中野生种117种,草本131种,草本中58%为乡土物种,74%为杂草,22.1%为恶性杂草;其中野生濒危保护植物3种、外来入侵种(潜在)15种。对于不同尺度,样地尺度比生境尺度上拥有较低的乡土植物和较高比例的杂草;对于不同生境,物种盖度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田间坟地植被与荒草地不同,具有明显近自然特征,粮棉果蔬农业生产生境与廊道及田间岛屿等半自然生境间差异较大。(4)景观尺度研究表明,从单作农业景观、复合种植农业景观至非农生境镶嵌异质景观等梯度不同的五个景观类型区之间植物丰富度和组成具有显着差异;当农业生产生境饱和后,外来物种和恶性杂草增长趋缓,而随着非农生境多样化,多年生杂草、木本等逐渐增加,尤其是乡土种递增最为明显。2、系统调查了506条典型农业景观中河渠、生产路、田间路、田间草埂、树埂等5类线性非农生境的植物群落组成。研究显示:共计调查到植物物种123种,农田边界植被科优势现象比较突出,单种属较多。农田边界自生植被型以灌草丛为主,乔木层多为人工栽植,且较单一集中,群落物种组成多以野生杂草种为主。尽管很多物种为广布种,不同类型农田边界在植被物种丰富度、物种功能组成、植被分层及盖度上差异较大。(3)样地尺度α多样性河渠最高,田间草埂最低,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田间路最高,生产路最低。(4)不同农田边界类型之间在群落组成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生产路和田间草埂相似度最大,生产路和田间树埂相似度最低。3、对农田边界植被组成及其立地和景观尺度等一系列解释变量的研究显示:(1)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其组成受到立地和景观不同尺度众多因素的显着影响;(2)除邻近土地利用、植被结构、样地环境影响因素外,景观特征和管理因素也不容忽视;(3)不同的农田边界功能群物种组成不同,河道沟渠和田间树埂具有较高的自然种、木本种及多年生草本多样性,而农业耐受种较低,含有乔灌层的农田边界拥有较少的农业耐受种和一年生草本,较宽的田间路两种功能组植物丰富度都较高,而较窄的生产路和农田草埂农业耐受种和一二年草本较多。(4)用PCCA方法分析5个不同变量组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受土地利用因素、植被结构和立地环境等立地因素主要影响外,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组成受到的景观因素的影响比管理因素大。4、以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基于乔、灌、草组合模式划分的5种植被结构类型,对“田间岛屿”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历史和面积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10个1×1km2景观栅格中,共计调查到494个田间岛屿,平均田间岛屿斑块面积为68.3m2,总面积3.38ha,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6%,丰富度却占到景观总物种的64%,是维系该地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热点区域和物种库:(2)田间岛屿植被乡土物种占主导地位,每种植被结构类型均有特有种,调查中记录了3种重点保护濒危植物;(3)不同类型植被结构α、β、γ多样性差异明显,其中物种丰富度从植被结构类型1至5,依次降低,类型4、5有较高的beta多样性和较低的γ多样性;(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岛屿历史和面积两个因素对样地物种丰富度影响明显,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盖度影响较大,而对草本层无明显影响,研究强调了“田间岛屿”这一非农生境对于维系和恢复集约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对田间岛屿生境地被自生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记录的28个环境变量中,有15个显着影响变量参与模型建立,PCCA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结构因子和景观因子的影响都大于立地环境的作用。5、对北京沿城市化梯度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研究显示,沿该梯度庭园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格局反映了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层次差异。从北京近郊到远郊村庄,庭园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呈现从观赏(文化服务)到食用(供给功能)的变化。Rarefaction曲线显示观赏物种是导致地区间庭园p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排序也显示了物种组成沿城市梯度的显着差异,近郊和偏远农村差异最大,而郊区则与两者均有较高相似度。此外,物种与庭园面积仅在偏远农村呈正相关。较高的食用植物盖度和物种密度,显示了农村庭园种植者比城市的有较高的食用功用需求。6、对北京农村居民庭园植被垂直配置和水平微环境组成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庭园面积、不同村庄及城乡梯度对庭园结构的影响。在105户居民庭园中,43.8%具有庭园外园地,农户宅基地面积较小的户倾向于种植外园地,庭园(内外园地)面积平均为189.2ma(37-746m)9;所有庭园中共调查到17种土地利用类型,单个庭园土地利用多样性3-14个不等平均8.9个;不同城乡区位会影响庭园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近郊庭园较少,而且也会影响其面积差异,较大户级总面积支持了较多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有的类型分布比较固定;庭园各植被层盖度和>3m的乔木棵数均随着庭园面积增加而递增,城乡区位也会影响居民庭园不同植被层盖度及所占总面积比例,<3m各植被层面积,偏远乡村较大,>3m植被冠层盖度在中间梯度的远郊庭园面积最大。7、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化研究预测了庭园内外部环境、庭园管理及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庭园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庭园功能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1)庭园面积和家庭收入、庭园结构和庭园管理投入时间等因素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农业占家庭经济的比重增加,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食用物种丰富度也较高;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乡土物种较多;庭园历史较长、庭园管理者有男性参与提高了庭园中遮阴、木材等其他功用植物丰富度;户主为女性促进了庭园总物种丰富度、观赏和草本种丰富度的增加。(2)花园型分布与户主为女性显着相关;距离城郊越远、户主从事农业为主,农业收入农业比重大,庭园结构复杂、庭园管理投入时间多、庭园种植历史较长、主要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菜园分布有积极影响;林园型分布主要与庭院面积和家庭收入有关,庭院面积较大、家庭收入较高,林园分布的比例就较高;距离城市较近、户主从事非农职业,庭园结构简单、较少对庭园进行管理促使过度铺装庭园的分布概率增加;庭园结构复杂、管理时间较多、庭园历史较长、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多功能复合型的分布有积极影响。8对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进行良好的管护需要在适当的地方采用合理的措施,实施正确的方法进行生态植被营建和管护,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对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和庭园生态植被提出管护建议和建设注意事项,使人们对农村多种生境更加熟悉,并应用于设计和实践。

王昊英[8](2013)在《老刘寨苗族村仪式生活中的礼物流动与社会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如果我们把仪式的本质视为社会关系的象征性表达的话,那么,仪式便可以被定义为围绕社会关系展开的,指向特定资源控制与配置的象征性运作与强化机制。本文试图通过对云南边境老刘寨苗族村的出生礼、婚礼、丧礼等人生重大礼仪中社会关系脉络的梳理,分析其间围绕血亲、姻亲及非亲属关系等不同层级间礼物流动的方式、路径与特征。其间不仅探析实物形态的礼物流通,还包括不同社会层面间劳动力、情感、权力等方面的交换,以及人与超自然力量的象征性交换。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仪式生活中的礼物流动是与苗族特定的社会背景、文化观念、经济因素等密切相关的。可见,当地不同类别的仪式对应于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群体,并表达着相应范围的各类经济、社会与文化资源的内部共享与对外排斥。其间交织了涉及人们生活历史背景、社会结构、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交换,是包容了权力、荣誉、义务、象征、情感等多种成分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存在,表达了交换者之间团结互助、相互信赖的社会联结。进而,正是借助于以仪式为代表的传统交换网络的构建,才实现了当地共同体内部社会资源的再生产与再分配,以及社会关系的持续整合。基于此,我们对于仪式中的礼物交换更应看到其整体性和复杂性,把它作为与当地社会相关联的系统存在。因此,仪式不应只是局限于一种文化象征的阐释,更应通过其间礼物及相关权利、责任与情感的流通,来看到它所发挥的调控、规制当地的社会秩序,发挥均衡、整合、协调共同体的作用。

崔海涛[9](2012)在《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瑞丰农资经营部宫兆瑞:硝基复合肥迎合了市场和农民需要》文中研究指明在山东省临邑县,沃夫特的名字已成为缓控释的代名词并为农民所认知,不过今年沃夫特家族又添"新丁",增加了硝基系列复合肥。与缓控释肥不同的是,硝基肥注重速效性。"其实我早就知道硝基肥效果好、肥效快,比如以色列的硝基肥在农作物上的效果是很好的,那么金正大公司推出硝基肥以后,我就觉得机会来了。"山东省德州临邑县沃夫特品牌代理商宫兆瑞如是说。在临邑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以前,农民习惯用尿素为玉

邵晓飞[10](2012)在《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研究 ——以湘桂交界地区侗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侗族社区的公益事业千百年来绵延不断,值得借鉴。侗族社区,由于环境独特、历史条件特殊,其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与此相适应的文化,走的也是“特殊进化”的历程,这就为侗族社区公益事业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侗族社区,公益已经成为人们的常态和生活方式。本文借助迪尔凯姆的“集体意识”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采用主位研究、客位研究的方法,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以客观、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对湘桂边界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生成背景、内涵、成因、运行机制及价值进行梳理。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首先,从历时态的角度讨论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生成背景(侗族的族源、民族品格、补拉文化与公益的关系)。其次,探讨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内涵、文化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再次,分析了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成因。然后,梳理了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运行机制。最后,运用历时态与共时态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价值(传承民族文化、创造和谐社区、塑造民族品格等)

二、化肥家族喜添“新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肥家族喜添“新丁”(论文提纲范文)

(1)“白色企业”多彩路(论文提纲范文)

跳起来望市场
践行留白之道
契合群众需求

(2)“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起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三晋大地上的沁州黄
    第一节 了望三晋:黄土高原上的金珠粟
    第二节 初探沁州:五谷中的金珠子
    第三节 细访檀山:金珠子中的金珠王
第二章 发展脉络:沁州黄的历史长河
    第一节 中国小米的起源与传播
    第二节 山西小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檀山村的历史和沁州黄的传说
第三章 文化隐喻:沁州黄的社会生命
    第一节 种之有道:沁州黄的种植传统
    第二节 食之有方:沁州黄的饮食风俗
    第三节 延之有路:沁州黄的加工途径
第四章 地方认同:沁州黄的人文空间
    第一节 乡愁是一碗米汤
    第二节 流淌在血液中的生活习惯
    第三节 “小米加步枪”的红色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行性分析
    1.7 研究的创新性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传统村落景观生态保护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的研究现状
        2.1.2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态学相关研究
    2.2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2.2.1 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2.2.2 福建土楼景观保护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比较与分析
    3.1 福建土楼概述
    3.2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特色比较
        3.2.1 南靖土楼的研究区概况
        3.2.2 云水谣古镇
        3.2.3 田螺坑土楼群
        3.2.4 塔下村土楼群
        3.2.5 石桥村土楼群
    3.3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异同点分析
        3.3.1 自然地理环境与空间选址布局
        3.3.2 土楼建筑特征
        3.3.3 历史人文景观
        3.3.4 景观环境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资源调查研究和景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1 河坑村土楼群基本概况
        4.1.1 河坑村土楼群的选址布局以及山水环境营造
        4.1.2 河坑村土楼群的村落演变
    4.2 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4.2.1 土地资源
        4.2.2 水资源
        4.2.3 植被资源
        4.2.4 动物资源
    4.3 人文生态景观资源
        4.3.1 传统建筑与构筑物
        4.3.2 公共活动空间
        4.3.3 人居环境
    4.4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的地域特色
        4.4.1 完整独立的景观风貌
        4.4.2 和谐统一的聚落格局
        4.4.3 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
        4.4.4 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4.5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的现存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分析
    5.1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5.1.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5.1.2 数据来源与操作方法
        5.1.3 景观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
    5.2 河坑村土楼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5.2.1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确定
        5.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演变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坑村土楼群及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
    6.1 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生态保护区
        6.1.1 山体林地保护区
        6.1.2 河流水系保护区
        6.1.3 农田梯田保护区
        6.1.4 聚落景观生态保护区
    6.2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
        6.2.1 发扬传统农业生态智慧
        6.2.2 推广生态型旅游开发模式
    6.3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6.3.1 公共空间改造措施
        6.3.2 人居环境改善措施
        6.3.3 植被景观营造方法
        6.3.4 微观的生态景观营造方法
    6.4 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
        6.4.1 整体保护聚落景观风貌及生态环境
        6.4.2 推行生态保护型的合理开发模式
        6.4.3 监测景观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状况
        6.4.4 挖掘聚落生态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6.4.5 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吉林省松花湖沉积物柱正构烷烃、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沉积记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与研究背景
    1.2 正构烷烃研究简介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简介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取得成果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分析测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加工与分析测试
第3章 沉积物有机物源解析技术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方法
    3.1 广义源解析技术定义与主要方法
    3.2 沉积物正构烷烃地球化学特征与源解析方法
    3.3 沉积物多环芳烃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定性分析方法
    3.4 沉积物有机氯农药地球化学特征与源定性分析方法
    3.5 UNMIX受体模型与BP神经网络定性识别综合源解析方法..
    3.6 BP神经网络源定性识别方法
第4章 沉积柱正构烷烃特征与源解析和环境演变历史
    4.1 沉积柱正构烷烃含量特征
    4.2 沉积柱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4.3 沉积柱正构烷烃来源分析与环境演变历史
第5章 沉积柱多环芳烃特征与源解析和沉积输入历史
    5.1 沉积柱多环芳烃含量特征
    5.2 多环芳烃UNMIX源解析
    5.3 BP神经网络建立训练及预测
    5.4 松花湖沉积柱多环芳烃输入源演变历史
第6章 沉积柱有机氯农药特征与沉积输入历史
    6.1 沉积柱有机氯农药含量特征
    6.2 沉积柱有机氯农药沉积输入历史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 庭园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约化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取样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取样效度
        2.3.2 样地水平
        2.3.3 生境尺度
        2.3.4 景观情景分析
        2.3.5 主要观测指标的空间分异和物种分布
    2.4 结论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2.4.3 不同景观尺度植物多样性
        2.4.4 农业景观中的乡土物种与外来物种
        2.4.5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的非农生境保护
        2.4.6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管护
第三章 农业景观中“线性廊道”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格局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
        3.2.2 取样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农田边界样地抽样效率及取样充分性检验
        3.3.2 研究区农田边界科属组成概况
        3.3.3 研究区不同类型农田边界植被主要群落分析
        3.3.4 不同农田边界类型样地尺度植物组成比较分析
        3.3.5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3.3.6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3.4 结论和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农业景观中的“线性非农生境”——农田边界植物组成及立地和景观等因素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
        4.2.2 取样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农田边界植被总体特征及DCA排序
        4.3.2 单个解释变量对于农田边界植物组成的影响
        4.3.3 单个主要环境变量对物种功能组成影响分析
        4.3.4 所有显着变量CCA分析结果
        4.3.5 不同变量组的相对重要性
    4.4 结论和讨论
        4.4.1 结论
        4.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效果
        4.4.3 环境变量的选择
        4.4.4 环境变量组的重要性和对物种不同功能组的影响
        4.4.5 影响农田边界植被组成的一般规律探讨
        4.4.6 农田边界植被管护
第五章 “田间岛屿”植被结构与植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区
        5.2.2 取样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研究区田间岛屿分布
        5.3.2 研究区及样地取样效度检验
        5.3.3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组成
        5.3.4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生长型分析
        5.3.5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物种来源分析
        5.3.6 宗坟生境民族植物学与乡土文化
        5.3.7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5.3.8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5.3.9 田间岛屿面积、历史与物种多样性
        5.3.10 田间岛屿地被层野生植物群落立地及景观因素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取样方法及抽样大小
        5.4.3 农田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维持
        5.4.4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面积和历史影响
        5.4.5 田间岛屿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因素影响
        5.4.6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物多样性管护
第六章 北京城市化梯度下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
    6.1 引言
    6.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域和调查地点分布
        6.2.2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6.2.3 数据分析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及农户庭园管护
第七章 居民庭园结构与庭园植物组成的农户特征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7.2.1 研究区域概况
        7.2.2 研究过程与研究路线
        7.2.3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庭园植被结构与水平微环境
        7.3.2 5个村庄庭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7.3.3 农户特征概况
        7.3.4 环境和农户特征主成分分析
        7.3.5 居民庭园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和农户特征解译
        7.3.6 庭园功能类型分布预测
    7.4 结论和讨论
        7.4.1 模型解释度
        7.4.2 劳动力投入和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7.4.3 庭园面积和物种丰富度
        7.4.4 城市化梯度下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7.4.5 农户特征与庭院类型
第八章 农业景观不同生境植被营建途径及模式探讨
    8.1 引言
    8.2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规划
    8.3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建设
        8.3.1 农业景观中防护林建设
        8.3.2 农业景观中植物篱建设
        8.3.3 农业景观中林地建设
        8.3.4 农业景观中田间道路植被带建设
        8.3.5 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缓冲带建设
        8.3.6 农田景观中河滨植被带建设
        8.3.7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态植被营建
        8.3.8 乡村聚落中居民庭园生态植被建设
    8.4 华北平原乡村生态植被建设备选物种及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老刘寨苗族村仪式生活中的礼物流动与社会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仪式中的礼物流动
    二、礼物流动与社会关系建构
    三、仪式与社会生活中的互惠交换与社会建构
第一章 老刘寨苗族的社会历程与仪式形态
    一、老刘寨苗族迁徙历史与形成溯源
    二、老刘寨苗族总体情况概述
    三、老刘寨苗族社会结构与仪式系统
第二章 出生礼中的互惠关系与社会基础
    一、仪式结构呈现与互惠交换层次
    二、符号象征交换与父系家族基点
    三、礼物赠予交换与姻亲关系强化
    四、交换范围拓展与社会关系扩展
第三章 围绕姻亲关系展开的礼物流动及其社会关联
    一、婚礼中的交换行为与姻亲关系建立
    二、血亲与姻亲关系在礼物流动中的建构
    三、借助姻亲缔结实现的跨文化交流
第四章 以血亲为核心的礼物互惠及多维关系整合
    一、苗族丧葬仪式中的礼物流动与献祭牺牲
    二、血亲家庭内部的大量消耗及象征性交换
    三、礼物流动中多维社会关系的纳入与整合
结语
附录:老刘寨丧葬仪式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10)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研究 ——以湘桂交界地区侗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生成背景
    第一节 温和、抱团而具有向心力的民族
    第二节 侗族自然生境——世外桃源
    第三节 侗族社会生境——有款无官
第二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内涵及文化特征
    第一节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基本内涵
    第二节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文化特征
第三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表现形式
    第一节 侗族公用设施的建设
    第二节 侗族“为也”文化的传承
    第三节 侗族社区环境的营造
第四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运行机制
    第一节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运作因子
    第二节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运作载体
    第三节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运作规则
第五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运行机制成因
    第一节 侗族的民族品格
    第二节 侗族的民间信仰
    第三节 侗族的地缘传统
第六章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的价值
    第一节 传承民族文化
    第二节 创造和谐社区
    第三节 塑造民族品格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图片
附录 B 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统计表

四、化肥家族喜添“新丁”(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色企业”多彩路[N]. 乔文汇. 经济日报, 2022
  • [2]“金珠子”:山西小米的饮食人类学研究[D]. 刘娅云.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D]. 陆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吉林省松花湖沉积物柱正构烷烃、多环芳烃与有机氯农药沉积记录研究[D]. 谷雪. 吉林大学, 2018(12)
  • [6]六国化工:开启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创新[J]. 方霞. 中国农资, 2016(07)
  • [7]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D]. 李良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8]老刘寨苗族村仪式生活中的礼物流动与社会建构[D]. 王昊英. 云南大学, 2013(01)
  • [9]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瑞丰农资经营部宫兆瑞:硝基复合肥迎合了市场和农民需要[J]. 崔海涛. 中国农资, 2012(45)
  • [10]侗族社区传统公益事业研究 ——以湘桂交界地区侗族为例[D]. 邵晓飞. 吉首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化肥世家喜添“新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