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汇编。药用真菌

假单胞菌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汇编。药用真菌

一、褐孔菌属药用真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纂要(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婷,徐莉娜,郭霄飞,朱敏,南晓洁,李银生,郭尚[1](2020)在《山西桦褐孔菌的鉴定与固态发酵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采自山西吕梁山南段的关帝山地区的桦褐孔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和固态发酵研究。【方法】通过对山西桦褐孔菌形态特征鉴定、分子生物学分析、环境条件研究、品质鉴定等来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山西常见的10种杂粮谷物对桦褐孔菌进行了固态发酵研究。【结果】发现山西桦褐孔菌形态与采自大兴安岭的桦褐孔菌相比基本一致,环境条件相差很大,而品质则不分高下,尤其是多糖含量与钾元素含量极高,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结论】试验采用的10种杂粮谷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桦菌谷物发酵食品原料",发酵过程中的菌丝体生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同一发酵基质中的不同阶段,其生长速度有显着差异,在实际生产"桦菌谷物发酵食品原料"时,可以根据其生长特点选择特定的装料量和发酵时间,来减少生产投入、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并获得最优质的桦褐孔菌谷物发酵产物。

李艳婷,郭尚,徐莉娜,郭霄飞,李银生,高圣朝[2](2019)在《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文中认为对桦褐孔菌的资源分布及其环境条件进行了综述。濒危资源桦褐孔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在华北、西北和华南地区也有记录,并对其生存环境条件进行了汇总分析;另外,在山西的吕梁山中段和南段区域也发现了桦褐孔菌,并分析其形态特征、环境条件、品质等,可补充我国桦褐孔菌资源库,希望对桦褐孔菌的资源调查利用与资源保护提供更多的依据。

李冉[3](2019)在《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木蹄层孔菌(Fomes fomentarius)是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层孔菌属(Fomes)真菌,斑褐孔菌[Fuscoporia punctata(Fr.)Curnn]属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褐孔菌属(Fuscoporia)。木蹄层孔菌与斑褐孔菌都是生长在阔叶树上,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大型药用真菌。木蹄层孔菌的药用部位子实体在民间可治疗食道癌等疾病;斑褐孔菌已有报道显示具有治疗心律不齐等药理特性,但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鲜有报道。为了深入认识这两种大型真菌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研究了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发现新颖化合物结构和筛选活性成分,为挖掘大型药用真菌中先导分子创制新药以及利用其资源开发产品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反相ODS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药用真菌子实体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木蹄层孔菌中分离得到1 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4-二羟基-3,5-二甲基苯乙酮(1)、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2)、4-(4-羟基苯基)-3E-丁烯-2-酮(3)、麦角甾-7,22-二烯-3β-醇(4)、麦角甾-7,22-二烯-3-酮(5)、1,5-2(3,4-二羟基苯基)-1,4-戊二烯-3-酮(6)、3,4-二羟基苯乙酮(7)、对羟基苯甲醛(8)、4-羟基苯乙酮(9)、3,4-二羟基苯甲醛(10)、4-(3,4-二羟苯基)-3E-丁烯-2-酮(11)。化合物6是首次从木蹄层孔菌中分离得到。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醛(12)、friedelin(13)、inonotusin B(14)、inoscavin C(15)、phellibaumin A(16)、phellifuropyranone A(17)、inoscavin A(18)、phelligridin D(19)、phellibaumin D(20)、邻苯二酚(21)、对羟基苯甲酸(22)、邻苯三酚(23)、对羟基苄叉丙酮(24)、1,6-dihydrocyclobuta[l,2-b:4,3-b’]dipyrrole-2,5-dione(25)。全部化合物都是首次从斑褐孔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是新化合物。对分离鉴定后的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用PNPG法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评估化合物的抗氧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采用Ellman法测定化合物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采用96孔板微量法测定化合物的抑菌活性;采用PNPP方法测定化合物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木蹄层孔菌中化合物6、7、10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11均有一定的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化合物7清除率较高,达到71.99%;化合物1,3,6,7,11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6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4 mg·L-1和128 mg L-1。斑褐孔菌中化合物14、15、17-19都表现出了较高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256.18、127.77、463.84、264.06、122.99μM;化合物15-17、19、20在清除自由基方面活性较好,IC50分别是30.45、227.82、32.90、25.79、6.71 μM。化合物14、15、17-20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5的抑制率为32.41%;化合物14-16、19、20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具有抑制活性。

王锋尖[4](2019)在《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西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主要包括湖北省内的神农架、十堰、宜昌、恩施、襄阳、随州等地,境内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三峡库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鄂西独特的地理位置、温润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森林资源、充沛的水分,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通过文献查阅,除神农架以外,鄂西其余地方少有大型真菌资源的公开报道。本研究对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鄂西大型真菌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评价,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本研究对鄂西地区范围内的3023份大型真菌标本(野外采集获得的2151份标本及馆藏872份标本)整理、鉴定,共鉴定出841种,隶属于2门、7纲、23目、94科、295属,其中,子囊菌类95种、胶质菌类32种、伞菌类418种、牛肝菌类56种、腹菌类32种、多孔菌类140种、红菇类68种,包括食用菌208种,药用菌182种,有毒菌245种。发现并描述新种1个:蓝紫黄蘑菇Xanthagaricus ianthinus Y.Li&F.J.Wang,拟定新种2个:湖北光柄菇Pluteus hubeiensis Y.Li&F.J.Wang、武当假亚脐菇Pseudoomphalina wudangensis Y.Li&F.J.Wang,中国新记录种11个:高丽冷杉生菌Abieticola koreana Hyang B.Lee、砖红小蘑菇Micropsalliota lateritia Heinem.、牧场黄蘑菇Xanthagaricus epipastus(Berk.&Broome)Hussain、石墨粉褶菌Entoloma graphitipes E.Ludw.、棱镜孢粉褶菌Entoloma prismaticum Hir.Sasaki,A.Kinosh.&K.Nara、可疑球盖菇Stropharia ambigua(Peck)Zeller、卡斯特光柄菇Pluteus karstedtiae Menolli,Justo&Capelari、变色光柄菇P.variabilicolor Babos、绒盖光柄菇P.velutinus C.K.Pradeep,Justo&K.B.Vrinda、坚实田头菇Agrocybe firma(Peck)Singer、威帕特假小孢伞Pseudobaeospora wipapatiae Desjardin,Hemmes&B.A.Perry。补充湖北省新记录属37个:囊盘菌属Ascocoryne、绿盘菌属Chlorencoelia、螺菌属Neobulgaria、核地杖菌属Scleromitrula、杜蒙盘菌属Dumontinia、平盘菌属Discina、大团囊虫草属Tolypocladium、冷杉生菌属Abieticola、暗褶伞属Melanophyllum、小蘑菇属Micropsalliota、黄蘑菇属Xanthagaricus、黏伞属Limacella、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粉褶红盖菇属Entocybe、Porpolomopsis、裸伞属Gymnopilus、暗皮伞属Flammulaster、木生杯伞属Ossicaulis、灰顶伞属Tephrocybe、雅典娜小菇属Atheniella、囊皮菇属Cystoagaricus、须瑚菌属Pterula、雅薄伞属Delicatula、法伞属Fayodia、假小孢伞属Pseudobaeospora、假亚脐菇属Pseudoomphalina、毛缘菇属Ripartites、杵瑚菌属Pistillaria、核瑚菌属Typhula、裘氏牛肝菌属Chiua、红孢牛肝菌属Porphyrellus、臧氏牛肝菌属Zangia、拟蜡伞属Hygrophoropsis、白齿耳菌属Mycoleptodonoides、棉絮干朽菌属Byssomerulius、蜡卧孔菌属Ceriporia、地花孔菌属Albatrellus,补充湖北新记录种274个。物种多样性编目按照《Dictionary of the Fungi》第十版(2008)系统和真菌索引(http://www.indexfungorum.org/)排列。区系多样性的研究:包含10个物种及以上的科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科,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科有24科,共包含608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5.53%,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72.29%。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鹅膏科Amanit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小皮伞科Marasmiaceae、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丝盖伞科Inocybaceae、粉褶菌科Entoloma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层腹菌科Hymenogastraceae、小脆柄菇科Psathyrellaceae、皱孔菌科Meruliaceae、小菇科Mycenaceae、类脐菇科Omphalotaceae、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蜡伞科Hygrophoraceae、钉菇科Gomphaceae、花耳科Dacrymycetaceae、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炭角菌科Xylariaceae、丝膜菌科Cortinariaceae。而包含10个物种以下的科共有70个,仅有物种233种,占总种数的27.71%,在本区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包含5个及以上物种的属定义为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的优势属,经过数据整理发现优势属有41个,占总属数的13.90%,计439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52.20%。物种的区系地理组成上,鄂西地区大型真菌主要以北温带分布种、世界广布种为主,其中北温带分布种206种,占鄂西地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24.49%;世界广布种168种,所占比例为19.98%。其它区系成分如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分布种、欧亚大陆分布种、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种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14.03%、12.49%和11.0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有种占整个区系成分的7.13%,丰富的特有成分,说明了鄂西地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物种濒危程度评价及红色目录编制:依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对841个大型真菌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并编制了鄂西大型真菌红色目录。评估结果表明鄂西有大型真菌易危物种3个:近杯伞状粉褶菌Entoloma subclitocyboides W.M.Zhang、承德高腹菌Gautieria chengdensis J.Z.Ying、干巴菌Thelephora ganbajun M.Zang,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0.36%。此外,近危的大型真菌有8个: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东方色钉菇Chroogomphus orientirutilus Y.C.Li&Zhu L.Yang、东方钉菇Gomphus orientalis R.H.Petersen&M.Zang、密枝糊菌Ramaria stricta(Pers.)Quél.、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Pat.、灵芝Ganoderma lingzhi Sheng H.Wu,Y.Cao&Y.C.Dai、杯冠瑚菌Artomyces pyxidatus(Pers.)Jülich。另数据不足的有223种,无危的607种。易危、近危以及数据不足的物种均为需要关注和保护的物种。因此,鄂西地区需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达234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7.82%。

韩增华,戴肖东,马银鹏,陈贺,高娃[5](2019)在《硬杂木屑替代桦木屑栽培桦褐孔菌》文中提出为获得广泛栽培原料和提高栽培菌核生物学效率,开展了桦褐孔菌人工栽培比较试验,并利用桦褐孔菌常规栽培配方筛选人工栽培管理条件。试验获得桦木屑培养料出核最佳条件:菌袋不割口,无棉盖体封口,温度20~25℃,光照200 lx,基质含水量60%。菌丝粗壮,浓密,生长速度快;菌核出现早,数量多,颜色深,产量高。此管理条件下,通过桦木屑、杂木屑+玉米芯的复方栽培基质比较,获得了代用栽培料配方:杂木屑46%,玉米芯40%,麦麸10%,豆粉2%,白糖1%,石膏1%,水分60%,pH自然。菌核产量27.5 g/袋,生物学效率达30.7%,该配方与桦木屑基质菌核产量差异不显着。

徐妍,白羽,崔桂花,李文亮,关博[6](2017)在《桦褐孔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总结了桦褐孔菌的活性物质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最新提取参数,以及对桦褐孔菌中多糖和三萜类化合物药理活性进行综述。

刘超[7](2017)在《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at,又名斜生纤孔菌,是一种属于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纤孔菌属Inonotus的药食两用菌,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及北美地区,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结核病、蛔虫病等疾病。近些年的研究报道其提取物有抗肿瘤、抗氧化及抗炎活性。通过筛选发现,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筛选有效;乙醇提取物萃取的水不溶物下层和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在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模型筛选有很好效果;乙醇提取物萃取的各部分均有细胞毒活性;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柱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还有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本论文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技术,对桦褐孔菌I.obliqu.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IO-2)、乙酸乙酯萃取部分(IO-3)和萃取的水不溶物下层(IO-7)以及水提取物经大孔树脂的50%乙醇、70%乙醇洗脱部分(1O-11、10-12)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并结合NMR(1HNMR、13CNMR、DEPT、HSQC、HMBC、1H-1HCOSY、NOESY 或 ROESY)、MS、IR、UV 及 CD 谱进行了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总共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71个化合物,包括14个新化合物。已知化合物中有47个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从桦褐孔菌I.obliquus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45个化合物,包括18个萜类化合物:褐孔菌醇A(inonotusolA,1*),褐孔菌醇B(inonotusolB,2*),褐孔菌醇 C(inonotusolC,3*),褐孔菌醇 D(inonotusolD,4*),褐孔菌醇E(inonotusolE,5*),褐孔菌醇 F(inonotusolF,6*),褐孔菌醇 H(inonotusolH,7*),褐孔菌酸(inonotusicacid,8*),羊毛甾二烯二醇(inotodiol,9),羊毛甾醇(lanosterol,10),3β,22-di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e(11),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e-11-one(12),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e-7-one(13),栓菌酸(trametenolic acid,14),3β-hydroxy-lanosta-8,24-diene-21-al(15),白桦醋醇(botulin,16),21-hydroxylanosterol(17),3β-hydroxylanosta-7,9(11),24-trien-21-oic acid(18);8 个甾体化合物:过氧麦角甾醇(5,8-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9),麦角甾醇(ergostol,20),lawsaritol(21),ergosta-7-en-3β-ol(22),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23),ergosta-7,22-dien-3β-ol(24),ergosta-7,22-dien-3-one(25),3β,5α-d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26);14 个芳香类化合物:褐孔菌内醋(phaeoporlactone,27*),香草酸 vanillic acid(28),3,4-二羟基苯乙酮(4-acetocatechol,29),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aldehyde,30),2,3-di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31),2,3-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32),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acid,33),2-甲氧基-苯甲酸(2-methoxyl-benzoic acid,34),1,2-dihydro-2-oxo-4-quinoline-carboxylic acid(35),没食子酸(gallic acid,36),丁香酸(syringic acid,37),(E)-4-(3,4-dihydeoxyphenyl)-but-3-en-2-one(38),苯甲酸(benzoic acid,39),桑黄素 A(phelligridinsA,40);5 个脂肪族化合物:2,7-dihydroxy-octanedioicacid(41),棕榈酸(palmitic acid,42),甘油单油酸酯(monoolein,43),单棕榈酸甘油酯(monopalmitin,44),泥湖鞘鞍醇(hemisceramide,45)。其中化合物 1*-8*,27*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6,19-26,28-4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从桦褐孔菌I.obliquus的水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 29个化合物(有3个化合物与乙醇提取物中的重复),包括19个芳香类化合物:原儿茶醛(protocatechuic aldehyde,30),(E)-4-(3,4-dihydeoxyphenyl)-but-3-en-2-one(38),桑黄素 A(phelligridinA,40),褐孔菌素 A(inonotusinA,46**),褐孔菌素 B(inonotusin B,47*),褐孔菌素 C(inonotusinC,48*),褐孔菌烷A(inonotusane A,49*),褐孔菌烷 B(inonotusaneB,50*),芥子醛(sinapaldehyde,51),原儿茶酸乙酯(ethyl protacatechuate,52),丁香醛(syringaldehyde,53),咖啡酸(caffeic acid,54),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acid,55),丁香酸葡萄糖苷(glucosyringicacid,56),aquilarin A(57),3(5)-pryazolecarboxylic acid(58),5-benzofurancarboxylic acid(59),桑黄素 D(phelligridinD,60),3-甲氧基,4-羟基桂皮醛(3-methoxy-4-hydroxy-trans-cinamaldehyde,61);2 个核苷类化合物:腺苷(adenosine,62),鸟苷(guanosine,63);5个糖或糖醇类化合物:β-D-葡萄糖(β-D-glucose,64),α-D-葡萄糖(α-D-glucose,65),蔗糖(sucrose,66),半乳糖醇(galactitol,67),甘露醇(mannitol,68);1个氨基酸: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69);1个降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glycoric acid(70)以及1个生物碱:甜菜碱(betaine,71)。其中化合物46*-50*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59,61-71为首次从桦褐孔菌Iobliquus中分离得到。依据提取物各部分的药理活性筛选结果,对所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相应的体外药理活性筛选,包括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模型筛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模型筛选、细胞毒活性筛选以及DL-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9个化合物(1*,2*,12,13,14,27*,28,30,31)具有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过氧化氢损伤保护活性(10 μg/mL),3个化合物(27*,29,30)具有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10μg/mL),8个化合物(9,27*,29,30,38,40,47*,60)具有选择性的细胞毒活性(10μmol/L或5μg/mL),10个化合物(6*,8*,9,10,12,14,21,22,24,28)具有DL-半乳糖胺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保护活性(10μmol/L)。

张秋平[8](2016)在《桦褐孔菌多糖的化学修饰、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属于担子菌亚门,是一种非常珍稀并且有着非凡治疗效果的可食药用真菌,其主要分布在北纬45-50°的寒冷地区,如欧洲、亚洲和北美地区,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桦褐孔菌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多糖、多酚、桦褐孔菌醇、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等,具有良好的药效价值。桦褐孔菌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它具有抗自由基氧化、降血糖、抗衰老等多种活性,且对人体无副作用。然而天然的桦褐孔菌资源非常有限,价格昂贵,直接从野生桦褐孔菌中提取生物活性物质成本很高且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们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桦褐孔菌的方法获取桦褐孔菌胞内多糖(IPS)、胞外多糖(EPS),缩短其生长周期来获取活性多糖。桦褐孔菌的液体培养条件影响多糖的产生和理化性质,本论文比较研究1)对照培养基、2)表面活性剂促进作用下的、3)木质纤维素降解刺激作用下的液体发酵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多糖生物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关系,对多糖结构进行适当修饰是多糖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多糖的结构修饰是指通过化学、物理等手段对多糖分子结构进行修饰,从而获得不同理化性质甚至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的多糖衍生物。硫酸化多糖是一类糖羟基上含有硫酸根的多糖。多糖经硫酸酯化的修饰后,其构象发生了变化,而构象的变化是生物活性变化的决定因素。许多文献研究表明,多糖经过硫酸化修饰后,其生物活性往往增强了甚至有时会出现新的生物活性。本文分别对三种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胞内、胞外多糖进行了硫酸化修饰,并且比较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和相关理化性质,初步探讨构效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硫酸化修饰条件的确定以取代度为指标,对照培养基发酵第九天的胞外多糖为样品,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硫酸化修饰条件为温度75℃,时间为2.5h,摩尔比为1:2.5。2、硫酸化对多糖理化性质的影响在三种不同来源培养基中,添加以麦秆为木质纤维素来源的培养基胞外多糖(epsws)和胞内多糖(ipsws)提取物有最高的糖醛酸含量和多酚含量,其含量分别为7.92%、8.74%和2.29%、5.69%,同时含有最高的胞外糖含量和蛋白含量,分别为36.28%和25.77%;添加tween80为表面活性剂的培养基能促进胞外多糖(epst80)、胞内多糖(ipst80)提取物的糖含量和糖醛酸含量的产生。对照培养基(ct-)的胞内多糖(ipsct)有最高的胞内蛋白含量,添加木质纤维素培养基能促进胞外蛋白质含量增加,但降低了胞内蛋白质含量,而添加tween80培养基胞内、胞外蛋白质含量都降低了。三种不同来源培养基多糖在最佳硫酸化修饰条件下进行修饰后,样品分别为sepsct,sepsws,sepst80,sipsct,sipsws,sipst80,在同样的修饰条件下,胞外多糖的取代度要比对应胞内多糖的取代度高。其各自的化学组分含量都降低了。epsct和sepsct的分子量几乎是其他多糖的一倍多,mw/mn的值要比其他各多糖的值更小,且其值接近1,表明epsct与sepsct比其他多糖分子更均一。3、硫酸化修饰对多糖结构的影响单糖组成分析中,所有多糖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同时还有少量的鼠李糖,阿拉伯糖和木糖。对于胞外多糖,添加木质纤维素的培养基含有最高的甘露糖,含量为32.6%,而添加tween80的培养基和对照培养基甘露糖含量分别为28.1%和16.3%。对于胞内多糖,添加木质纤维素和tween80的培养基有更高含量的葡萄糖,其含量分别为65.3%和65.8%。同时,三种不同来源培养基的胞内、胞外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葡萄糖含量都比对应天然多糖的含量要高。观察三种不同来源培养基多糖的分子形貌,epsct的分子形貌要更均一,且更细小;epsws的分子形貌则更圆滑且有较多圆柱形块状体;epst80分子形貌比较密集,分子大都呈现针状,且经硫酸化修饰后,sepst80的分子形貌更光滑,并出现较多的块状柱体。4、硫酸化修饰对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胞外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活性大小:sepsws>sepst80>epsws>epst80>sepsct>epsct;胞内多糖的活性大小:sipsws>sipst80>ipsws>ipst80>sipsct>ipsct。硫酸化修饰多糖要比各自对应的天然多糖ic50值要低,其中sepsws的ic50值最低,为1.65mg/ml。综上结果表明,在木质纤维素降解刺激作用下和Tween 80表面活性剂促进作用下所产生的桦褐孔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不同于对照培养基产生的多糖,更重要的是这些多糖经过硫酸化修饰后,抗氧化活性大大增强,而且,这些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它们的理化性质和结构之间体现构效关系。

宫睿[9](2015)在《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和潜在机制》文中认为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痴呆的一种类型,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其发病机制主要包裹胆碱能系统、氧自由基、炎性机制、一氧化氮及其他等学说。目前血管性痴呆的主要治疗药物为胆碱酯酶抑制剂、改善脑部微循环、扩血管药、钙拮抗剂等,但临床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开发高效低毒的治疗VD药物是目前众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桦褐孔菌作为一种可食用的真菌,近年来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大量研究显示桦褐孔菌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如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其中以它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尤为突出。桦褐孔菌对VD是否有保护作用国内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反复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再灌注,合并腹腔注射硝普钠降压法制备大鼠VD模型,连续灌胃给桦褐孔菌原粉8周,从行为学,自由基及相关酶,胆碱能系统及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初步探讨了桦褐孔菌对血管性痴呆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1.水迷宫实验结果:(1)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小剂量(0.5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游程均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在第2–6天的朝向角和游泳速度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穿越平台次数、平台停留时间、平台停留距离、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平台停留距离/总路程、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2)与模型组比,桦褐孔菌中剂量(1.0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均明显减少(P<0.05),而朝向角和游泳速度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平台停留时间、平台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平台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而穿越平台次数、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显着升高(P<0.05)。(3)与模型组比,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大鼠在第2-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和游程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而朝向角和游泳速度虽有增加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在第7天的总游程、平均游速、平台区停留距离、平台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无明显变化,而穿越平台次数、平台停留时间、穿越有效区次数、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有显着增加(P<0.05)。2.胆碱能系统及相关酶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及胆碱酯酶活性均无明显变化。3.自由基及其相关酶检测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桦褐孔菌各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SOD和CAT的活性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GSH-PX的活性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Na+-K+-ATP酶的活性无明显变化;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大鼠脑组织中Ca2+-Mg2+-ATP酶的活性明显升高(P<0.05)。4.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结果:桦褐孔菌大剂量(2.0g/kg)组明显减轻了VD大鼠脑组织皮质区和海马区的病理性损伤。结果显示:桦褐孔菌对VD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减轻VD大鼠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自由基相关酶的活性,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脑组织自由基损伤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胆碱系统改善无关。

向玉玲[10](2012)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是一种珍稀的食药用真菌。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纬45°~50°的地区,是生长在寒带的木腐菌。桦褐孔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开发应用价值非常广泛。桦褐孔菌多糖是桦褐孔菌中含有的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它具有抗自由基氧化、免疫调节、抗衰老、降血糖、抗肿瘤等活性,然而桦褐孔菌天然资源稀缺,价格昂贵,直接从野生桦褐孔菌中提取活性物质成本很高且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本文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桦褐孔菌的方法获取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研究了用响应面法优化的基础培养基和在此基础上加入玉米秸秆作为木质纤维素来源的培养基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分别记作EPC和EPL),并比较了这两种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相关理化性质。实验结果表明:1、EPC和EPL除蛋白后的组分DEPC和DEPL,经DEAE-52柱层析后,以苯酚-硫酸法检测,作出洗脱曲线,均取前三个组分,记作DEPC1、DEPC2、DEPC3、DEPL1、DEPL2和DEPL3;2、DEPL的三个组分的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别要比DEPC的三个组分的含量要明显,其中以DEPL1含糖量最高为89.7%,而蛋白含量最高的是DEPL3为38.3%;3、单糖组成分析,DEPC以半乳糖含量最高,而DEPL的甘露糖含量最高,DEPC3和DEPL3的甘露糖含量分别达到49.8%和49.6%;4、各多糖组分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大小,EPL>EPC>DEPL>DEPC,DEPC3>DEPC2>DEPC1,DEPL3>DEPL2>DEPL1;5、各多糖组分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大小,EPL和DEPL活性相差不大,均强于EPC和DEPC,DEPC2>DEPC3>DEPC1,DEPL3>DEPL2>DEPL1;6、各多糖组分的IC50值,在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实验中,DEPC和DEPL的纯化组分,DEPL3具有最小的IC50值;7、Sephadex G-200纯化,6个经DEAE-52分离提纯的组分再经SephadexG-200纯化,根据其洗脱曲线发现6个多糖组分分子量分布比较单一;8、对经Sephadex G-200纯化后的多糖组分进行分子量测定发现胞外多糖组分的分子量并不是很高,重均分子量MW范围从29KDa到41KDa,且分子量分散度均不超过2。综上结果表明,加入木质纤维素的培养基发酵培养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要比基础培养发酵培养的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要好,经过相关化学性质的研究发现这两种多糖的化学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抗氧化活性差异可能与多糖组分化学性质及结构特性的差异有关。

二、褐孔菌属药用真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纂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褐孔菌属药用真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纂要(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桦褐孔菌的鉴定与固态发酵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分离纯化
        1.2.2 形态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1.2.3 品质鉴定
        1.2.4 固态发酵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桦褐孔菌形态特征
    2.2 桦褐孔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品质鉴定
    2.4 桦褐孔菌固态发酵
        2.4.1 桦褐孔菌在不同谷物培养基质上的发酵情况
        2.4.2 桦褐孔菌谷物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菌丝生长量
3 讨 论
4 结 论

(2)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桦褐孔菌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营养条件
    1.3 环境条件
2 桦褐孔菌的分布及其生境条件
    2.1 桦褐孔菌的分布区域
    2.2 我国桦褐孔菌的生长环境条件
3 山西省桦褐孔菌的资源
    3.1 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3.2 形态特征
    3.3 品质分析
4 结语

(3)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件
1 引言
    1.1 大型药用真菌资源及其天然产物研究
    1.2 木蹄层孔菌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2.1 木蹄层孔菌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1.2.2 木蹄层孔菌主要的生物活性
    1.3 褐孔菌属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褐孔菌属的主要化学成分
        1.3.2 褐孔菌属的主要生物活性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材料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2 提取与分离方法
        2.2.1 提取方法
        2.2.2 分离方法
        2.2.3 分离过程
    2.3 结构鉴定方法
        2.3.1 核磁共振
        2.3.2 质谱
        2.3.3 旋光度
        2.3.4 紫外吸收波长
        2.3.5 红外吸收波长
    2.4 活性测定的方法
        2.4.1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2.4.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
        2.4.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2.4.4 抑菌活性
    2.5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结果与分析
        2.5.1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2.5.2 化合物结构
        2.5.3 化合物6结构解析
        2.5.4 单体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2.5.5 木蹄层孔菌子实体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6 讨论与小结
3 斑褐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材料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3.2 提取与分离方法
        3.2.1 提取方法
        3.2.2 分离方法
        3.2.3 分离过程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3.4 活性测定的方法
        3.4.1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3.4.2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活性
        3.4.3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3.4.4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1B)抑制活性
    3.5 斑褐孔菌子实体结果与分析
        3.5.1 斑褐孔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
        3.5.2 化合物结构
        3.5.3 聚酮类化合物(化合物20)结构解析
        3.5.4 化合物25结构解析
        3.5.5 单体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3.5.6 斑褐孔菌子实体的生物活性
    3.6 讨论与小结
4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发表的文章
致谢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大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3 湖北省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概况
        1.3.1 地理与地形
        1.3.2 气候条件
        1.3.3 土壤状况
        1.3.4 植被状况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鄂西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编目
第三章 新种与拟定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和湖北省新记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新种与拟定新种
        3.4.2 中国新记录种
        3.4.3 湖北省新记录属、种
        3.4.4 鄂西光柄菇属大型真菌多样性
第四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区系组成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优势科分析
        4.2.2 优势属分析
        4.2.3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第五章 鄂西地区大型真菌红色目录
    5.1 研究材料
    5.2 研究方法
    5.3 .评估结果与分析
        5.3.1 大型真菌受威胁物种
        5.3.2 大型真菌近危物种
        5.3.3 大型真菌需关注和保护物种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硬杂木屑替代桦木屑栽培桦褐孔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2.1 母种培养基
        1.2.2 原种培养基
        1.2.3 桦木屑培养料
        1.2.4 桦木屑、杂木屑-玉米芯复合配方选择培养基
    1.3 方法
        1.3.1 制种方法
        1.3.2 菌核形成条件栽培试验
        1.3.3 配方出核管理
        1.3.4 菌核采收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桦木屑培养料菌核形成的影响
    2.2 光照对桦木屑培养料菌核形成的影响
    2.3 基质含水量对桦木屑培养料菌核形成的影响
    2.4 通气方式对桦木屑培养料菌核形成的影响
    2.5 桦木屑、杂木屑-玉米芯复合配方比较
        2.5.1 菌丝长势
        2.5.2 菌核
3 讨论

(6)桦褐孔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桦褐孔菌活性成分提取
    1.1 白桦茸多糖的提取
    1.2 白桦茸三萜类化合物提取
2 桦褐孔菌多糖的药理活性
    2.1 抗氧化
    2.2 抗肿瘤
    2.3 降血糖
    2.4 免疫调节
    2.5 抗病毒
3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成分的药理活性
    3.1 抗肿瘤
    3.2 抗氧化
4 结论

(7)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纤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综述)
    第一节 纤孔菌属真菌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第二节 纤孔菌属真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第二章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第一节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一、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二、水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第二节 新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第三节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第四节 桦褐孔菌粗提物各部分与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
        一、提取物各部分生物活性筛选
        二、化合物生物活性筛选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第一节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第二节 桦褐孔菌生物活性研究结果
    第三节 关于桦褐孔菌的来源和分类的问题
第四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桦褐孔菌的来源与鉴定
    第二节 实验仪器与试剂
    第三节 桦褐孔菌的提取与分离流程
    第四节 化合物鉴定数据
参考文献
已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已申请的专利
申请得到的经费支持
致谢
附图

(8)桦褐孔菌多糖的化学修饰、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简介
        1.1.1 多糖的来源
        1.1.2 药用真菌多糖的简介
        1.1.3 多糖的理化性质与结构
        1.1.4 多糖的生物活性
    1.2 桦褐孔菌的研究现状
        1.2.1 桦褐孔菌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1.2.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1.2.3 桦褐孔菌多糖的简介
        1.2.4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2.5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1.3 硫酸多糖的研究现状
        1.3.1 多糖硫酸化修饰方法研究
        1.3.2 反应条件的研究
        1.3.3 反应不同溶剂的研究
        1.3.4 硫酸多糖的表征
        1.3.5 硫酸多糖的活性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多糖的基本条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始菌种
        2.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桦褐孔菌菌种的活化纯培养
        2.3.2 菌种的形态观测
        2.3.3 菌种的保藏
        2.3.4 斜面菌种的平板扩大培养
        2.3.5 发酵菌种的制备
    2.4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多糖条件探索
        2.4.1 菌丝体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
        2.4.2 发酵液中还原糖随时间的变化
        2.4.3 发酵液中胞外多糖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桦褐孔菌多糖硫酸化修饰条件的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胞外多糖的制备
        3.3.2 桦褐孔菌硫酸化多糖的制备
        3.3.3 多糖硫酸化取代度的测定
        3.3.4 桦褐孔菌多糖硫酸化修饰条件研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硫酸根离子浓度标准曲线
        3.4.2 溶剂的选择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3.4.5 反应摩尔比的影响
        3.4.6 正交实验的分析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种不同来源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和化学组成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木质纤维素来源
        4.2.4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胞内、胞外多糖的提取和制备
        4.3.2 胞内、胞外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和取代度测定
        4.3.3 多糖含量的测定
        4.3.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4.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6 多酚含量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三种来源硫酸化修饰多糖提取物的取代度
        4.4.2 硫酸化修饰对多糖提取物的糖含量的影响
        4.4.3 硫酸化修饰对多糖提取物的糖醛酸含量的影响
        4.4.4 硫酸化修饰对多糖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4.5 硫酸化修饰对多糖提取物的多酚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三种不同来源桦褐孔菌液体发酵硫酸化多糖的初级结构比较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多糖的紫外扫描分析
        5.3.2 多糖的FI-IR分析
        5.3.3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5.3.4 多糖中单糖组成的分析
        5.3.5 多糖的原子力显微镜结构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硫酸化对三种来源多糖紫外光谱的影响
        5.4.2 硫酸化对三种来源多糖FT-IR光谱的影响
        5.4.3 硫酸化对三种来源多糖的分子量的影响
        5.4.4 硫酸化对三种来源多糖的单糖组分的影响
        5.4.5 硫酸化对三种来源多糖的结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硫酸化修饰对三种来源桦褐孔菌液体发酵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胞内、胞外多糖DPPH清除率的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三种来源多糖和硫酸化多糖的DPPH清除率
        6.4.2 三种来源桦褐孔菌天然多糖和硫酸化多糖的构效关系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和潜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1章 综述
    1.1 血管性痴呆的概述
        1.1.1 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
        1.1.1.1 胆碱能系统
        1.1.1.2 氧自由基
        1.1.1.3 炎性机制
        1.1.1.4 一氧化氮(NO)
        1.1.1.5 其他作用机制
        1.1.2 血管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1.1.2.1 胆碱酯酶抑制剂(CHEI)
        1.1.2.2 改善脑部微循环药物
        1.1.2.3 血管扩张剂
        1.1.2.4 钙拮抗剂
        1.1.2.5 N‐甲基‐D‐天冬氨酸(MNDA)受体拮抗药
        1.1.2.6 其他
    1.2 桦褐孔菌的概述
        1.2.1 桦褐孔菌的分布
        1.2.2 桦褐孔菌的成分
        1.2.3 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3 血管性痴呆模型的概述
        1.3.1 静脉注射铁剂加体外磁吸附法
        1.3.2 大脑中动阻塞法(MCAO)
        1.3.3 其他方法
        1.3.4 本实验应用的造模方法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组及给药
        2.2.2 模型的制备
        2.2.3 指标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水迷宫实验的影响
    3.2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脑组织胆碱系统的影响
    3.3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脑组织自由基及相关酶的影响
    3.4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5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动物模型制备评价
    4.2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4.2.1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4.2.2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胆碱系统的影响
        4.2.3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自由基及其相关酶的影响
        4.2.4 桦褐孔菌对 VD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糖的分类
        1.1.1 微生物多糖
        1.1.2 高等植物多糖
        1.1.3 动物多糖
        1.1.4 藻类多糖
    1.2 食药用真菌多糖
        1.2.1 食药用真菌多糖简介
        1.2.2 真菌多糖的结构层次
        1.2.3 真菌多糖的结构分析
        1.2.4 真菌多糖的活性与构效关系
        1.2.5 发酵培养真菌多糖
    1.3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3.1 免疫调节活性
        1.3.2 抗肿瘤活性
        1.3.3 抗氧化及抗衰老活性
        1.3.4 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活性
        1.3.5 抗病毒与护肝活性
        1.3.6 其它活性及发展趋势
    1.4 桦褐孔菌的研究
        1.4.1 桦褐孔菌简介
        1.4.2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1.4.3 桦褐孔菌多糖简介
        1.4.4 桦褐孔菌多糖活性研究
        1.4.5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4.6 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方法研究
        1.4.7 桦褐孔菌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初级结构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桦褐孔菌深层发酵培养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原始菌种
        2.2.2 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活化纯培养
        2.3.2 菌落及菌丝形态观测
        2.3.3 菌种的保藏
        2.3.4 斜面菌种平板扩大培养
        2.3.5 液体发酵菌种的制备
        2.3.6 液体深层发酵基本情况的摸索
    2.4 实验结果
        2.4.1 菌落、菌丝及孢子形态观察
        2.4.2 液态菌种的制备
        2.4.3 液体深层发酵基本情况的摸索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桦褐孔菌发酵液多糖和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紫外扫描图
        3.3.2 发酵液胞外多糖的分级纯化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理化性质及初级结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3.2 多糖分子量测定
        4.3.3 发酵胞外多糖的单糖组分分析
        4.3.4 多糖的 IR 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4.4.2 多糖分子量
        4.4.3 发酵胞外多糖的单糖组分
        4.4.4 多糖的 IR 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桦褐孔菌多糖羟基自由基清除率
        5.3.2 桦褐孔菌多糖 DPPH 自由基清除率
        5.3.3 多糖对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
        5.3.4 桦褐孔菌发酵胞外多糖构效关系分析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褐孔菌属药用真菌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纂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桦褐孔菌的鉴定与固态发酵初步研究[J]. 李艳婷,徐莉娜,郭霄飞,朱敏,南晓洁,李银生,郭尚. 西南农业学报, 2020(03)
  • [2]桦褐孔菌资源分布及其地域环境条件分析[J]. 李艳婷,郭尚,徐莉娜,郭霄飞,李银生,高圣朝. 中国林副特产, 2019(04)
  • [3]木蹄层孔菌和斑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李冉. 海南大学, 2019
  • [4]鄂西地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D]. 王锋尖.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4)
  • [5]硬杂木屑替代桦木屑栽培桦褐孔菌[J]. 韩增华,戴肖东,马银鹏,陈贺,高娃. 菌物研究, 2019(02)
  • [6]桦褐孔菌活性成分的提取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徐妍,白羽,崔桂花,李文亮,关博.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06)
  • [7]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的研究[D]. 刘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 [8]桦褐孔菌多糖的化学修饰、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D]. 张秋平.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9]桦褐孔菌对大鼠血管性痴呆保护作用和潜在机制[D]. 宫睿. 吉林大学, 2015(08)
  • [10]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桦褐孔菌胞外多糖的化学性质、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向玉玲. 浙江理工大学, 2012(11)

标签:;  ;  ;  ;  

假单胞菌属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汇编。药用真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