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互联网经济时代(i.Economy~(TM))

打赢互联网经济时代(i.Economy~(TM))

一、决胜于网络经济(i.Economy~(TM))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任虹宇[1](2020)在《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其中,“引领力”是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全新表述。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一要求,并将其上升为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的重大战略任务。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造成更多挑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有效提升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且紧迫的时代课题。而当前,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命题,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科学内涵、内容结构、内在特征,生成逻辑理路等基础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新的时代际遇下,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客观现状如何有待进一步深入考察;如何协同各方要素有效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也有待探究。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遵循“理论探讨——动力探究——问题把握——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由党对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引导力与网络美好生活的感召力共同组成,其内在特征体现为虚拟性与现实性、去中心性与阶级性、喧嚣性与真理性及多元性与排他性的统一。新时代下,提升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对于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具有重要价值意义。而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不会凭空生成,它的生成是利益需要驱动、理论创新内动、理想目标导向、改革深化支撑、舆论宣传助力及网络环境规约等六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理论创新内动和理想目标导向要素组成内聚性动力,改革深化支撑和利益需要驱动要素形成外推性动力。为防止动力不足、动力偏差等问题,舆论宣传助力和网络环境规约要素则共同构成运行性动力予以及时补位。这六个生成要素、三维动力系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行过程中按照不同功效和地位,遵循特定逻辑理路,有秩序、有规律地作用于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生成。通过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调研的开展,当前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引领内容维度全面准确但不均衡,引领方式维度手段多样但缺乏深度吸引,引领效果维度情感认同较高但存在知行不一的现实图景。而阻滞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因素众多,主要表现为利益分化思想多元对统摄力的挑战,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领导力的威胁,网络话语体系分离对感召力的削弱与互联网传播生态变革对引导力的弱化。新时代下,有效提升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需以系统思维为指导进行机制构建。首先,应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满足与共同利益愿景的凝聚两个方面夯实现实利益保障机制;其次,可以理论创新、话语思维的调整、圈层界限的突破为手段,将网络话语内容、方式与平台的创新作为着眼点,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机制;再次,加速媒体深度融合、强化网络议程设置与加强网络风险防控三线并行,从传播力、引导力及管控力的角度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引导机制;最后,坚定政治立场及方向、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同时加快网络立法与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以强化网络场域意识形态领导管理机制。

郭留杰[2](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与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年拥有开放自由的思想、丰富的知识储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前瞻眼光。作为“强国一代”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力军,青年的价值观事关个人成长、国家前途和民族发展。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迭代更新和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为当前青年一代的成长成才和价值观培育带来了契机和挑战。青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决定着其价值观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被弱化和消解的困境,不乏存在价值迷失、信仰缺失和行为失范等问题。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视和回答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引领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既是关系青年全面发展的真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方向的大问题。本文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探究青年价值观的嬗变特征,通过文献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进行整体考察和深入研究。纵观全篇,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年价值观及其培育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重点阐述了文章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总体梳理了目前学界关于青年价值观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概括本文的研究思路,交代采用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指出文章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青年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概述。主要从概念界定、基本特征、理论基础三方面对青年价值观进行定义和分析,这是本文的立论依据和根本。首先,对价值观和青年价值观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其次,提出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即个体性与从众性相统一、自觉性与可塑性相统一、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相统一。最后,分析了培育青年价值观的深层理论依据。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历史演进。结合具体时代背景,以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八的召开为重要时间节点,分三个阶段系统地梳理各个时期青年价值观嬗变的轨迹及其具体表现。第四章,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前文对新时代广大青年群体开展线上线下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方位、时代背景、文化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分析并总结当前青年价值观培育工作所具有的时代机遇和遭遇的挑战。第五章,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主要针对青年价值观发展规律以及当代青年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具体包括: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来优化价值观培育的外部环境、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来提升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来强化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自我认同。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基本特征、嬗变历程、现状问题以及培育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在选题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均有创新之处。一是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为研究视域,相较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本文对青年价值观变迁与培育的探讨更加系统全面。二是本文分析和探究青年价值观变迁历程,以此为切入点,旨在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观培育路径,为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启发和借鉴。

于跃[3](2019)在《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文中提出美国IBM公司于2010年提出智慧城市愿景并将之推向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展开智慧城市实践,并以此推动智慧社会乃至智慧国家建设,使得智慧类实践热潮空前炙热,智慧化建设需求日益攀升。当城市、社会和国家治理由智能化转向智慧化,必然要求它们的管理者——政府所提供的管理、决策和服务也能从智能化提升至智慧化,由此引发的对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需求,必然要求电子政府由智能政府向智慧政府转型,同时要求其电子政务由智能政务向智慧政务转化。因之,智慧政府建构成为电子政府适应智慧化建设需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智慧政府基于电子政府已有成果建设,实践才刚刚起步,成果也只是初步的。在建的智慧政府和智慧政务成果是否名副其实?应该如何评判它们是否符合“智慧”的原则要求?未来的智慧政府及其政务系统建设和发展到底应往哪儿去、该怎样走?这些都取决于人们能否对智能与智慧、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做出正确理解和合理区分。为正确理解智慧政府,明确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第一章从语义、哲学、科学、技术等维度辨析“智能”与“智慧”的区别与关联,从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中析取智慧元素,在归纳已有的智慧政府概念的要点的基础上,厘定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以满足公众需求和解决社会复杂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政府职能清单为基本构架,以智慧决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内外部合作共建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政务系统,从而主动精准、优质高效地推送令公众满意甚至超出公众期望的政务服务的一种新的政府形态。还在分析智慧政府的特质的基础上提出智慧政府的属性主要表现为智能性与智慧性、集聚性与延展性、可能性与可行性、继承性与批判性、自主性与规范性的统一,以此为确定智慧政府的评判原则提供初步素材,为摆正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的关系与界线提供考据。之后,探究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及以何区分,指出二者区别不在于比对它们的智能高低,而在于运行中注入、融汇、融会智慧的多少和程度,应以此促进两者相互转化,而相互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类智慧的持续融入。智慧政府唯有依靠人民的智慧这一根本性的要素,才能追求智慧,进而更多地具有智慧,更好地应用智慧,从而推动电子政府向智慧政府晋阶。关于电子政府应该以智慧政府为发展方向的观念已经达成基本共识,很多国家已将智慧政府写入国家电子政府规划或专门制定的智慧政府规划,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各国筹划的或在建的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各有不同,并不一定符合本文提出的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但是,即使是在信息技术领先国家也很少有电子政府能够达到基本符合智慧政府的衡量标准和表征标识的情况下,各国的智慧政务建设在它们的目标规划的引导下也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说明各国有关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建设规划中所设计的目标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至少,它们在努力建设智慧政府并将之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一行动本身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原则性地给出了电子政府应“往哪儿去”的答案。在智慧政府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借助智能技术、机器和系统支撑智慧政府具备高度智能固然重要,令智慧政府至少具有与其智能程度相匹配的“智慧”更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智慧政府建设并纷纷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其目标做出规划的原因或初衷。第二章从明确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入手,考查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规划中设计的目标及其启示和借鉴,在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选择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包括: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主要目的是明确中国智慧政府的发展方向,带领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做到不仅力促智慧政府追求智慧,还能够更多地具有智慧和更好地应用智慧。针对智慧政府的智能化和智慧化需求,着眼于建构具有更高定位——“以人民为中心”和更智安排——“数据驱动、精准对接的智能型政务系统与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及更多智慧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政府,第三章探讨智慧政府的生成和演进的逻辑规律,寻求智能生成和智慧演进所需依靠的资源要素和支持智慧政府具有智慧的逻辑模型,旨在获取使智慧政府具有高度智能和更多智慧的应然建构。采取的技术路线是:首先厘清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探寻智慧政府的机器或系统的“智能”究竟应该依靠哪些资源要素来生成,即解决“智能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提出应以数据资源为核心,借助数据、信息和知识等资源要素的递进关系逐步生成智能;其次研究智慧政府的“智慧”可以依靠哪些知识要素、采取怎样的逻辑进路来实现由“智能”向“智慧”的演进,即解决“智慧化往哪里去”的问题,提出可以将人类生成智慧的资源要素作为智慧政府的智慧生成需要依靠的基本要素,通过具体运用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技术手段和工具以及其他智慧元素,实现逐层管理资源、持续融入智慧、递进实现晋阶的效果,旨在为维持智慧政府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模式和方法。一些公共管理学者主张采取将人工智能向政府不断渗入的模式建构智慧政府。本文主张与之相向而行,即智慧政府通过将人的智慧嵌入政务系统之中使之事实上具有智能,再借助政务系统应用中的人机交互环节,将智信人的智慧持续注入系统之中,经由政务系统对其智慧进行融汇,继而再由智信人完成融会的工作,使得政务系统因为融入智慧而具有智慧,实现智慧的动态建构,推进智慧政府由智能向智慧晋阶。已有的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实践为智慧政府建设积累了实践基础和有益经验。对于建立在电子政府和智慧城市已有成果之上的智慧政府而言,其研究重点显然不在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体制机制上,凡此种种固然重要,但这却是电子政府分内应该解决或早该解决的问题。智慧政府所应具有的“智慧”之处,才是它更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第四章主要探索如何借助政务系统的智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智慧实现以智慧武装智慧政府头脑的目的,并探讨了如何为之提供可能与可行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具体地讲,就是从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需求出发,首先,提出要进行主体间性思想建设、包容性文化建设、伦理道德教育、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等思想条件建设,借以提高智慧政府的软实力;其次,从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建设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以及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等路径提出智慧政府应用智慧的实践条件,以便为智慧政府硬实力建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

彭成钢[4](2019)在《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新媒体推广研究》文中提出“足不出门知晓天下事,持机在手聊遍朋友圈”,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真实写照。信息革命势如破竹,导致传统报纸杂志企业的断崖式失业。新媒体技术的闪亮登场已使政治、经济、国防、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及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可逆变化,体育作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播媒介的悄然革新已隐形于人们的相互交流之中。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查、逻辑分类、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有的放矢地推广大众健身新项目,从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视角论证、推导研究对象,将民族传统项目锁定为研究目标,表演类项目选定为研究类型,创新项目确定为研究案例,通过新媒体技术在民族传统表演类创新项目推广应用中的调研分析;筛查出与体育新项目推送密切关联的新媒体技术;厘清了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不同新媒体技术运用之优劣,探明了新媒体技术助推创新项目发展的实施方略与有效措施,其结论如下:1.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是利用新思维、新发现更新、创造新的运动形式、新的竞赛规则、新的运动器材以及不同的赛事创新、改变原有运动形式旧项目新开发等创造性的发明一种新的具有观赏性的运动形式。2.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推广运用新媒体势在必行,在进行新媒体信息推广运用过程中,推送信息的形式多样和内容高质量是增加用户黏性的关键要素。3.健身手拍鼓是最新研发的健身运动项目,微信平台进行项目推广。广场舞项目,市场化程度较高并形成了自己的符号“IP”,采用微博平台扩大影响力。健身气功和健身柔力球是官方指导项目,通过门户网站,确保推送信息的权威性。4.新媒体运用核心要义是“内容为王”,好的内容和一条主要的项目推广新媒体运用,能帮助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在推广过程中有好的发展。5.新媒体运营策略的重点应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1.打造独具品牌特色的新媒体推广平台;2.借助健身平台打造”内容之上“形式;3.营造符号“IP”以精准服务受众需求;4.借鉴衍生产品形成品牌社交传播体系;5.利用名人效应进行项目直播内容宣传;通过上述的策略,帮助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推广新媒体运用过程中,多形式、多方式、多渠道保证项目推广道路越走越顺畅。

竹筱[5](2019)在《青少年参与在线集体行动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网络集体行动因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被民众广泛应用于维权中。青少年对社会参与有强烈渴望,常常参与到网络集体行动中,受年龄、学识、素养等多方因素局限,往往呈现出较差的网络参与表现和较低的网络媒介素养。2018年7月,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狂犬疫苗被查出生产过程造假,爆发“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网络集体行动。本文通过梳理此事件缘起、发展、爆发、平息等不同阶段的事件进程,进一步对网络关注情况、舆情传播特征与主要舆情观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参与此次事件的网络群体的社会结构特征、参与情绪表现、行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群体网络参与表现的主要影响因素:(1)偏好转发、意见领袖作用突出;(2)民众对政府存在刻板印象与质疑思维;(3)群体性怨恨情绪导致网络集体行动产生。针对这些因素,设计了《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调查问卷》。对本次事件的网络参与者的时间了解程度、参与动机、参与态度、参与表现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使用SPSS 22.0软件处理调查问卷数据,对各年龄层之间的调查结果进行了交叉分析和对比,通过“长生疫苗事件”在线集体行动参与中的网络媒介素养表现分析出青少年存在的网络媒介素养问题:(1)网络依赖较深;(2)对信息获取、检索能力较弱;(3)对权威信息抗拒心理较重;(4)信息分辨理解能力不强;(5)缺乏独立理性思考;(6)社会参与意愿强烈但参与目标不清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从网络集体行动的视角对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笔者提出:(1)协助政府构建良好网络环境;(2)配合平台加强网络媒介信息过滤;(3)参与完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4)帮助父母发挥家庭教育优势;(5)促进青少年个人发展能力提升等五大社会工作新路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探讨了社会工作在各个路径中可行的提升对策。为维护青少年权利、促进青少年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有助于推动社会工作在网络治理中的应用。这契合了十九大提出的网络治理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前沿性。

李文文[6](2019)在《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公益青年自组织更是蓬勃发展,备受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职能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化、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网络的应用与发展,越来越多自发形成的以青年人为主的非正式组织开始以群体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及志愿服务中去。公益青年自组织日益壮大,组织成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务,通过公益服务与志愿活动实现组织的社会参与,成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公益青年自组织年轻化、自主化以及非正式化以及社会对青年的信任度较低,其社会参与机制并不健全,存在如管理不成熟,各类必需的规章制度缺乏,组织对成员的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社会参与活动的开展以自发性为主,缺乏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进行进一步完善。研究依据自组织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服务理论,从组织、政府以及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构建。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现状及其机制、案例公益青年自组织徐州市云龙区爱心理健康与教育服务中心的社会参与及其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访谈对分析内容进行验证,整合以上内容提炼出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存在的问题:组织层面,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缺乏合理且专业的培训机制,未形成良性的协作机制以及组织运行存在问题,活动得不到回应,外部干扰严重;政府层面,规范机制方面缺乏法律法规以及管理体制的实质性支持,且双头管理现象严重,保障机制方面存在“管制式”政府行为,限制有余而支持不足以及保障措施门槛较高的问题,动员机制方面存在缺乏平台,动员氛围不足等问题;社会层面,监督机制存在公众监督程度低,监督意识不足;合作企业与组织未起到监督作用等问题,资助机制主要存在资助方式过于固化,资助范围不足等问题,评估机制方面主要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业性评估等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理论框架,研究简要提出完善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议。

毛文杰[7](2019)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射箭是我国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传统体育项目,拥有极深的文化意蕴,其本身在文化属性、健身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强大,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进行,传统射箭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宣传、管理、推广等方面应当得以重视。成都市作为传统射箭“南弓”的所在地,在西南地区传统射箭发展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择成都市传统射箭为研究对象,对成都市传统射箭现状惊醒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了解成都市传统射箭在发展中的具体现状与问题,研究成都市传统射箭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发展策略,为成都市传统射箭的发展推广与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通过传统射箭习练者的基本情况与对传统射箭的态度、全国及成都市在赛事等活动进行情况进行了解、分析、整理成都市传统射箭的具体情况,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认为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现状的主要表现为:(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于传统射箭在宣传、资金、管理、推广方面力度不够。(2)成都市传统射箭在市场化程度不高。(3)成都市传统射箭团体在体系内外交流程度欠缺。(4)成都市传统射箭宣传力度不够,方式较为单一。(5)成都市传统射箭的高校教育化程度不高。针对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中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成都市传统射箭资源开发,加快传统射箭市场化进程。(2)加强体系内外交流,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传承(3)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4)加强成都市传统射箭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传统射箭教育化程度。

陈国轩[8](2019)在《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迅速崛起。作为民营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要一环——民营教育出版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民营教育出版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图书产品质量欠佳,销售发行渠道不畅,品牌影响力缺失等。如何摆脱目前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民营教育出版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于世纪天鸿的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的视域,对世纪天鸿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详细的剖析。绪论部分围绕着核心竞争力理论,介绍论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选题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对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将世纪天鸿的发展历程分为创业探索期、快速上升期和成熟发展期三个阶段,并从三个方面总结阐述了世纪天鸿的发展现状。第三章借助“波特五力模型”对世纪天鸿的行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世纪天鸿目前所处的竞争环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四部分是从内容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三个方面对世纪天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挖掘其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主要从三个方向对世纪天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进行把握和总结,并希望以此为契机,为其他民营教育出版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饶欢[9](2019)在《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得到”APP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得到”APP脱胎于网络视频自媒体《罗辑思维》,2015年上线至今,汇聚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用户群体,在流量打法失效的境遇下开拓一条基于知识付费服务的社群经济之路,在激烈的新媒体竞争格局中站稳脚跟。作为第一批试水在线知识付费服务的平台,其特殊性在于跳出自媒体的思维框架,以知识融合平台的姿态应对市场检验。本文从价值网络理论视角出发,立足当前的传媒环境,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得到”APP的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研究认为,数字媒体技术从web1.0向web3.0的转型,媒体形态相应从内容媒体、社交媒体向场景媒体转变,随之带来的是媒体商业模式从流量变现到关系变现再到电商变现,在线知识付费平台的出现,进一步延伸了媒体商业模式的创新路径,付费模式成为媒体经营的有益探索。“得到”APP商业模式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从“粉丝自媒体”模式到“内容电商”模式再到“知识付费+社群平台”模式。此外通过建构起价值网络理论下的商业模式分析模型来对“得到”商业模式进行分析,从价值定位、内容模式、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四个层面进行要素解构,得出了“得到”APP商业模式的价值网络系统。“得到”APP商业模式能够获得成功,两大主要原因是该商业模式的交付价值重塑和价值网络创新。其一,和其他平台不同的是,“得到”APP重新定义了知识的价值,累积信用资本网络,开发时间价值维度,启动荣耀飞轮效应;其二,以平台价值、用户价值和伙伴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推动了行业价值网络创新。在结合大量文献和个案数据基础之上,本文还对“得到”APP商业模式进行了审视,指出了它在参与下一阶段的传媒竞争中可能遇到的知识赋能、复购和复制等困难和瓶颈,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从个案回归整体,本研究期冀能够为传媒转型和模式创新提供破局思路。在不同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传媒机构的商业模式创新面临颠覆式创新和修复式创新的选择。在线知识付费模式的连接、跨界和整合为传媒经营提供了商业模式思维创新的方向。平台连接创造价值,跨界协作构建网络,资源整合创造利润。

涂科[10](2019)在《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共享经济模式迅速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更重构了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与顾客的价值共创过程。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完善与扩展价值共创的理论研究,本文主要探索了三个研究问题:(1)共享经济模式中的价值共创机理是什么?(2)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是什么?(3)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是什么?其中,第二、三个研究问题是以第一个研究问题为基础提出的。首先,对研究问题“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理是什么?”进行了探索。依托优步案例,通过解析共享经济模式中的商业逻辑与价值创造过程,构建了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用户价值共创机理模型。研究发现: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过程是需求型用户、平台、供应型用户在连接服务层次与具体服务层次的双层结构中进行互动的过程。用户连接阶段的价值创造方式是遵循用户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用户接触阶段的价值创造方式是遵从用户主导逻辑的用户价值独创;用户分离阶段的价值创造方式是服从供应方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其次,对研究问题“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是什么?”进行了探索。基于价值共创及自我决定理论,以“刺激—有机体—反应”(S-O-R)模型为研究框架,考察了共享经济背景下平台支持质量与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平台支持质量的三个维度(信任、平等、角色明确)对自我决定感(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有正向作用;自我决定感正向影响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同时在平台支持质量与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之间扮演着中介作用的角色。最后,对研究问题“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是什么?”进行了探索。基于价值共创过程理论与角色压力理论视角,检验了供应型的用户角色压力对其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角色压力(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超载)对自主感有负向影响;自主感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有正向影响;自主感在角色冲突、角色超载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关系中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自我建构在角色压力与自主感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进一步,自我建构调节了自主感在角色冲突、角色超载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核心创新点归纳为以下四点:(1)构建了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提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价值创造的参与者不再是传统的提供方与顾客方,而是用户(需求型用户、供应型用户)与平台,进而价值创造的方式应该是用户间的价值共创;价值共创的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层次结构,而是包含连接服务层次与具体服务层次的双层结构。这为探索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理提供了结构框架。(2)构建了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用户价值共创机理模型,从用户连接、接触、分离三个阶段对共享经济模式中价值共创的主导逻辑、创造方式、影响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与传统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创造不同,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创造不再遵循单一的主导逻辑(商品主导逻辑、服务主导逻辑、顾客主导逻辑)和价值创造方式,而是在不同阶段中遵循不同的主导逻辑(用户主导逻辑、供应方主导逻辑)和价值创造方式(价值共创、价值独创)。这使得价值共创理论在共享经济模式下得以扩展。(3)基于“平台支持质量—自我决定感—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的研究路径,构建了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模型。在构建模型的同时,提出了平台支持质量概念,并识别出三个重要维度(信任、平等、角色明确)。弥补了现有研究对企业如何以平台形式影响需求型用户价值共创行为的不足。(4)基于“角色压力—自主感—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研究路径,构建了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模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首先,探索了共享经济模式中价值共创者的角色动态化与多元化问题,突破了以往研究中认为价值共创者的角色为静态且单一的局限。其次,检验了角色压力对持续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对共享经济模式中消极影响因素的讨论不足,而且深化了共享经济与价值共创研究领域的参与者行为研究(从短期行为到持续行为)。

二、决胜于网络经济(i.Economy~(TM))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决胜于网络经济(i.Economy~(TM))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简要评价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理论架构
    一、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科学内涵
        (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界定
        (二) 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涵
    二、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容结构
        (一) 党对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力
        (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
        (三) 网络新闻舆论的传播引导力
        (四) 网络美好生活的感召力
    三、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内在特征
        (一) 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二) 包容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三) 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统一
    四、新时代提升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价值指向
        (一)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二) 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 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世界影响力
第二章 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生成机理
    一、内聚性动力: 理论创新内动和理想目标导向
        (一) 理论创新内动
        (二) 理想目标导向
        (三) 理论创新内动与理想目标导向的作用关联
    二、外推性动力:改革深化支撑和利益需要驱动
        (一) 利益需要驱动
        (二) 改革深化支撑
        (三) 利益需要驱动与改革深化支撑的作用关联
    三、运行性动力:舆论宣传助力和网络环境规约
        (一) 舆论宣传助力
        (二) 网络环境规约
        (三) 舆论宣传助力与网络环境规约的作用关联
第三章 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实图景
    一、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实证考察
        (一) 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二) 调查设计
    二、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现状把握
        (一) 引领内容维度:全面准确但不均衡
        (二) 引领方式维度:手段多样但缺乏深度吸引
        (三) 引领效果维度:情感认同较高,但存在知行不一
    三、阻滞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现实因素
        (一) 利益分化思想多元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统摄力
        (二) 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防范力
        (三) 网络话语体系分离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
        (四) 互联网传播生态不良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力
第四章 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提升机制建构
    一、夯实现实利益保障机制
        (一) 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满足
        (二) 共同利益愿景的凝聚
    二、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机制
        (一) 创新理论体系,优化网络话语内容
        (二) 调整话语思维,改善网络话语方式
        (三) 突破圈层界限,构建新型网络话语平台
    三、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传播引导机制
        (一) 加速媒体深度融合,提升传播力
        (二) 强化网络议程设置,淬炼引导力
        (三) 加强网络风险防控,拓深管控力
    四、强化网络场域意识形态领导管理机制
        (一) 坚定政治立场及方向,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
        (二)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
        (三) 加快网络立法与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青年价值观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青年价值观核心概念界定
        2.1.1 价值与价值观
        2.1.2 青年价值观
    2.2 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2.2.1 个体性与从众性相统一
        2.2.2 自觉性与可塑性相统一
        2.2.3 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相统一
    2.3 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2.3.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思想
        2.3.2 经典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第3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3.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青年价值观
        3.1.1 社会责任意识强烈
        3.1.2 集体主义观念凸显
        3.1.3 非理性的爱国热情高涨
    3.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青年价值观
        3.2.1 个体本位意识觉醒
        3.2.2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
        3.2.3 理性主义和世俗化倾向并存
        3.2.4 多元价值观念整合发展
    3.3 新时代的青年价值观
        3.3.1 价值目标聚焦现实生活
        3.3.2 价值取向突出自我意识
        3.3.3 价值选择凸显革新精神
第4章 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1 当前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机遇
        4.1.1 新时代历史方位增强青年的价值认同
        4.1.2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的地位和价值
        4.1.3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内容选择
        4.1.4 网络信息化拓宽青年价值观培育方式
    4.2 当前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挑战
        4.2.1 经济全球化加速西方价值理念的输出
        4.2.2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不足导致效果弱化
        4.2.3 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外来威胁
        4.2.4 网络社会“去中心化”的隐形冲击
第5章 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5.1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1.1 加强党的政治领导
        5.1.2 增强党的思想引领
        5.1.3 强化共青团组织优势
    5.2 遵循价值观培育的科学原则
        5.2.1 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同步发力
        5.2.2 坚持实然状态与应然目标相互契合
        5.2.3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妥善结合
    5.3 发挥多方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
        5.3.1 发挥社会教育的环境效应
        5.3.2 强化学校教育的主体责任
        5.3.3 巩固家庭教育的阵地作用
        5.3.4 激发青年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后记

(3)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回顾与研究述评
        (一)智慧政府的相关概念谱系
        (二)智慧政府的前提条件准备
        (三)智慧政府的基本策略安排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核心概念
        (一)“智能”与“智慧”辨析
        (二)智慧政府的基本涵义
        (三)智慧政府的特质和属性
    二、智能政府与智慧政府区分
        (一)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为何区分
        (二)智能政府和智慧政府以何区分
    三、理论资源
        (一)合作治理理论
        (二)数据管理理论
        (三)信息管理理论
        (四)知识管理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考量
    一、中国政府和社会的价值追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政府治理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公众的现实诉求
    二、国外电子政府和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一)国外电子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二)国外智慧政府的目标规划及其启示借鉴
    三、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取向
        (一)开放透明的治理环境
        (二)共商共议的合作氛围
        (三)共建共享的基础资源
        (四)精准高效的政务服务
        (五)平等包容的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和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逻辑进路
        (一)智慧政府的生成逻辑
        (二)智慧政府的演进逻辑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支持模型
        (一)智慧政府的数据管理模型
        (二)智慧政府的信息管理模型
        (三)智慧政府的知识管理模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政府建构的思想条件
        (一)主体间性思想建设
        (二)包容性文化建设
        (三)伦理道德教育
        (四)思维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培养
    二、智慧政府建构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和行动计划
        (二)优化基础资源和政务系统
        (三)改善内外部合作伙伴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件 数据管理的关键技术集
后记

(4)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新媒体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政策颁布为大众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机遇
        1.1.2 表演类健身项目成为广场文化活动亮点
        1.1.3 新媒体运用助力创新项目推广形式多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创新”的研究梳理
        1.3.2 国内体育创新项目推广模式及路径
        1.3.2.1 国内体育创新项目现状
        1.3.2.2 国内体育项目推广模式
        1.3.2.3 国内体育项目形式创新
        1.3.3 新媒体运用的内容
        1.3.3.1 新媒体运用概念内涵
        1.3.3.2 新媒体运用分类梳理
        1.3.3.3 新媒体平台推广要素
        1.3.3.4 国内外新媒体运用发展
        1.3.4 综述简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研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3.1.1 创新项目
        3.1.1.1 创新项目定义梳理
        3.1.1.2 创新项目评价表述
        3.1.1.3 体育创新项目兴起
        3.1.1.4 体育创新项目定义
        3.1.2 表演类体育项目
        3.1.3 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
    3.2 表演类创新项目新媒体运用的现状分析
        3.2.1 表演类创新项目参与者运用新媒体平台基本情况调查
        3.2.1.1 表演类创新项目媒体态度与推送内容态度分析
        3.2.1.2 表演类创新项目平台选择与推送内容形式分析
        3.2.1.3 表演类创新项目信息查看时间与运动项目分析
        3.2.2 健身手拍鼓项目运用分析
        3.2.1.1 项目概述
        3.2.1.2 项目属性与平台选择
        3.2.1.3 平台页面与栏目梳理
        3.2.1.4 推送内容与效果呈现
        3.2.1.5 新媒体运用综合分析
        3.2.3 广场舞项目运用分析
        3.2.3.1 项目概述
        3.2.3.2 项目属性与平台选择
        3.2.3.3 平台页面与栏目梳理
        3.2.3.4 推送内容与效果呈现
        3.2.3.5 新媒体运用综合分析
        3.2.4 健身柔力球项目运用分析
        3.2.4.1 项目概述
        3.2.4.2 项目属性与平台选择
        3.2.4.3 平台页面与栏目梳理
        3.2.4.5 新媒体运用综合分析
        3.2.5 健身气功项目运用分析
        3.2.5.1 项目概述
        3.2.5.2 项目属性与平台选择
        3.2.5.3 平台页面与栏目梳理
        3.2.5.4 推送内容与效果呈现
        3.2.5.5 新媒体运用综合分析
    3.3 新媒体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3.3.1 微信运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3.3.1.1 微信运用的主要问题
        3.3.1.2 微信运用的改进措施
        3.3.2 微博运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3.3.2.1 微博运用的主要问题
        3.3.2.2 微博运用的改进措施
        3.3.3 门户网站运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3.3.3.1 门户网站运用的主要问题
        3.3.3.2 门户网站运用的改进措施
    3.4 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推广新媒体的核心要义与运营策略
        3.4.1 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推广新媒体的核心要义
        3.4.2 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推广新媒体的运营策略
        3.4.2.1 打造独具品牌特色的新媒体推广平台
        3.4.2.2 借助健身平台打造“内容至上”形式
        3.4.2.3 营造符号“IP”以精准服务受众需求
        3.4.2.4 借鉴衍生产品形成品牌社交传播体系
        3.4.2.5 利用名人效应进行项目直播内容宣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附录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青少年参与在线集体行动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媒介素养
        2.1.2 在线集体行动
    2.2 青少年网络集体行动参与研究
        2.2.1 青少年网络集体行动的行为特征研究
        2.2.2 青少年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成因分析
    2.3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2.3.1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测量
        2.3.2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特征
        2.3.3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2.3.4 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对策研究
    2.4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
    2.5 文献评述
3 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分析
    3.1 事件概述
        3.1.1 事件缘起
        3.1.2 事件发展
        3.1.3 事件爆发
        3.1.4 事件平息
    3.2 “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中的网络集体行动分析
        3.2.1 行动参与情况
        3.2.2 行动表现类型
    3.3 参与群体特征分析
        3.3.1 参与群体的情绪表现
        3.3.2 参与群体的行为特征
4 青少年参与网络集体行动的网络媒介素养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问卷收集方法
        4.1.3 问卷分析方法
        4.1.4 样本基本情况
    4.2 认知层面:海量信息冲击下的被动信息获取
        4.2.1 网络媒介使用和认知素养情况表现分析
        4.2.2 网络媒介使用和认知素养问题分析
    4.3 理解层面:情绪认同与理性思考的博弈
        4.3.1 网络信息处理与理解能力表现分析
        4.3.2 网络信息处理与理解能力问题分析
    4.4 行为层面:盲目从众下的迫切表达
        4.4.1 信息创造、传播与社会参与能力表现分析
        4.4.2 信息创造、传播与社会参与能力问题分析
    4.5 进一步讨论
5 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社会工作新路径
    5.1 协助政府构建良好网络环境
    5.2 配合平台加强网络媒介信息过滤
    5.3 参与完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5.4 帮助父母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5.5 促进青少年个人发展能力提升
6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文献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相关概念界定
    2.2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相关理论概述
    2.3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分析框架
3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现状及机制分析
    3.1 我国公益青年自组织发展及其社会参与概况
    3.2 “爱心理”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案例分析
    3.3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访谈及其机制分析
    3.4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现状总结
4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问题及原因
    4.1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存在问题
    4.2 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完善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的建议
    5.1 组织层面:重视协同、规范与自造血
    5.2 政府层面:提供针对性的帮扶与动员,明确部门分工
    5.3 社会层面:增强监督与评估意识,改变资助方式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实施
        1.1.2 传统射箭拥有着深厚而独特的文化意蕴与价值
        1.1.3 传统射箭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复兴运动
        1.1.4 成都是中国“南弓”的代表与兴盛之地
    1.2 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传统文化复兴
    2.2 传统射箭
3 文献综述
    3.1 海外相关研究现状
        3.1.1 关于传统射箭的研究
    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3.2.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研究
        3.2.2 关于传统射箭的研究
        3.2.3 关于传统射箭在地方发展研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田野调查法
        4.2.3 问卷调查法
5 “传统文化复兴”的提出
    5.1 “传统文化复兴”的提出背景
    5.2 “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
    5.3 “传统文化复兴”的提出对传统射箭的影响与导向
6 成都市传统射箭的发展
    6.1 成都市传统射箭项目的历史概述
        6.1.1 传统射箭项目的历史总体发展概述
        6.1.2 “南弓”与“北弓”的分野
        6.1.3 成都市“射德会”的发展概述
        6.1.4 成都市及周边弓箭相关文物保存情况
    6.2 传统射箭项目在成都的发展现状
        6.2.1 国家在推广传统射箭的现状调查
        6.2.2 成都市传统射箭活动的发展
        6.2.3 成都市传统射箭习练者现状调查
        6.2.4 传统射箭项目在成都市发展中的问题
    6.3 关于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的应对策略
        6.3.1 传统射箭资源开发与市场相适应
        6.3.2 加强体系内外的交流,注重传承与发展
        6.3.3 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
        6.3.4 加强传统弓箭组织与政府及各部门合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内容与结构
2 世纪天鸿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世纪天鸿的发展历程
        2.1.1 创业探索期(1994年-2003年)
        2.1.2 快速上升期(2004年-2014年)
        2.1.3 成熟发展期(2015年-至今)
    2.2 世纪天鸿的发展现状
        2.2.1 世纪天鸿在出版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
        2.2.2 主营业务的基本情况
        2.2.3 世纪天鸿的组织结构
3 世纪天鸿的行业竞争力分析
    3.1 潜在的竞争者威胁
        3.1.1 国内资本——民营书业企业的“跃跃欲试”
        3.1.2 国外资本——跨国出版集团和传媒集团的“虎视眈眈”
    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4 替代品的威胁
    3.5 世纪天鸿的直接竞争对手
        3.5.1 与老牌国有出版社的竞争
        3.5.2 与新兴民营教育出版公司的竞争
4 世纪天鸿自身的竞争力分析
    4.1 世纪天鸿突出的内容研发能力
        4.1.1 精准的读者定位
        4.1.2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
        4.1.3 严格的内容把关
    4.2 世纪天鸿独特的营销能力
        4.2.1 营销策略
        4.2.2 产品策略
        4.2.3 定价策略
        4.2.4 发行策略
    4.3 世纪天鸿强大的品牌竞争力
        4.3.1 品牌特色
        4.3.2 品牌价值
        4.3.3 品牌延伸
        4.3.4 品牌文化
5 世纪天鸿对提升民营书业竞争力的启示
    5.1 树立市场意识,把握历史机遇,从容应对挑战
    5.2 明确产品定位,优化产品结构,保证图书质量
    5.3 调整营销模式,延伸品牌价值,强化研发能力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得到”APP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价值网络
        二、商业模式
        三、知识付费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为在线知识付费平台的“得到”APP
    第一节 媒体形态变革与商业模式重构
        一、Web1.0时代内容媒体的流量变现模式
        二、Web2.0时代社交媒体的关系变现模式
        三、Web3.0时代场景媒体的跨界电商模式
    第二节 在线知识付费平台主要商业模式
        一、平台型知识专栏订阅模式:得到、喜马拉雅FM
        二、即时型在线知识互动模式:知乎live、在行一点
        三、垂直型专业知识订阅模式:豆瓣时间、混沌大学
        四、工具型知识营销平台模式:小鹅通、短书、新榜
    第三节 “得到”APP的商业模式转型历程
        一、流量思维指导下的“粉丝自媒体”模式
        二、产品思维指导下的“内容电商”模式
        三、超级用户思维指导下的“知识付费+社群平台”模式
第二章 价值网络下“得到”APP商业模式解构
    第一节 “得到”APP的价值定位——洞察价值
        一、知识融合平台:一种关系的确立和维持
        二、价值诉求:技术生产知识,产品双向赋能
    第二节 “得到”APP的内容模式——创造价值
        一、专业内容生产,抢占头部资源
        二、平台社群共振,活动衍生内容
    第三节 “得到”APP的运营模式——获取价值
        一、多元化管理手段,构筑共同愿景
        二、开放式隔绝机制,突出先占优势
    第四节 “得到”APP的盈利模式——实现价值
        一、付费类别多样,虚拟连通实体
        二、平台成本管控,优化成本结构
第三章 “得到”APP商业模式的决胜之道
    第一节 “得到”APP商业模式的交付价值重塑
        一、从0到1:重新定义知识价值
        二、从始到终:累积信用资本网络
        三、从彼到此:开发时间价值维度
        四、从慢到快:启动荣耀飞轮效应
    第二节 “得到”APP商业模式的价值网络创新
        一、核心能力: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连接
        二、用户价值:以社群关系为基础的价值变现
        三、相互关系:以网络效应为杠杆的价值系统
第四章 “得到”APP商业模式的反思及启示
    第一节 “得到”APP商业模式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赋能问题引发用户信任危机
        二、知识复购问题触发平台增量瓶颈
        三、知识复制问题带来知识服务困局
    第二节 “得到”APP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增强交互属性,提升体验价值
        二、打造付费IP,扩大盈利规模
        三、内容嵌入场景,强化品牌标识
    第三节 “得到”APP商业模式给传媒经营的启示
        一、基于用户、场景和服务的平台化连接创造价值
        二、围绕用户、伙伴和平台的创新型跨界建构网络
        三、依托主体、市场和治理的职能性整合创造利润
结语: 互联网知识经济方法论追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研究逻辑与结构
        1.3.1 研究逻辑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共享经济的研究回顾
        2.1.1 共享经济的定义
        2.1.2 共享经济的特征
        2.1.3 共享经济的类型
        2.1.4 共享经济的理论视角
        2.1.5 共享经济的研究现状
    2.2 价值共创的研究回顾
        2.2.1 价值共创的定义
        2.2.2 价值共创的维度
        2.2.3 价值共创中的价值
        2.2.4 价值共创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享经济模式的价值共创逻辑与模式分析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3.1.1 直接互动与价值共创
        3.1.2 间接互动与顾客价值独创
        3.1.3 共享经济模式下的用户价值共创
    3.2 研究方法
        3.2.1 案例选择
        3.2.2 案例研究对象
        3.2.3 资料收集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用户连接阶段的价值创造
        3.3.2 用户接触阶段的价值创造
        3.3.3 用户分离阶段的价值创造
        3.3.4 用户价值共创机理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4.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4.1.1 平台支持质量
        4.1.2 自我决定论与自我决定感
        4.1.3 共享经济中的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
        4.1.4 研究框架
    4.2 研究假设发展
        4.2.1 平台支持质量与自我决定感
        4.2.2 自我决定感与用户价值共创公民行为
        4.2.3 自我决定感的中介作用
    4.3 研究方法
        4.3.1. 研究设计与样本
        4.3.2. 构念的定义与测量
    4.4 数据分析
        4.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4.3. 结构模型
        4.4.4. 中介检验
    4.5 研究结论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研究
    5.1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5.1.1 共享经济中的用户角色
        5.1.2 持续价值共创行为
        5.1.3 供应型用户的自主感
        5.1.4 研究框架
    5.2 研究假设发展
        5.2.1 角色压力与自主感
        5.2.2 自主感与持续价值共创行为
        5.2.3 自我建构的调节作用
    5.3 研究方法
        5.3.1 研究样本与程序
        5.3.2 构念的测量
    5.4 数据分析
        5.4.1 信度与效度检验
        5.4.2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5.4.3 假设模型检验
    5.5 研究结论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理论贡献
        6.2.1 共享经济的价值共创逻辑与模式
        6.2.2 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
        6.2.3 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
    6.3 管理启示
        6.3.1 共享经济模式中平台商业逻辑
        6.3.2 需求型用户引导策略
        6.3.3 供应型用户引导策略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6.4.1 类型差异
        6.4.2 领域差异
        6.4.3 模型与变量
        6.4.4 测量与方法
        6.4.5 价值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共享经济的价值共创逻辑与模式分析的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研究的焦点小组访谈提纲
附录3 需求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研究的问卷
附录4 供应型用户的价值共创行为影响机制研究的问卷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四、决胜于网络经济(i.Economy~(TM))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网络场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及其提升机制研究[D]. 任虹宇. 山东大学, 2020(10)
  • [2]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与培育研究[D]. 郭留杰. 吉林大学, 2020(08)
  • [3]中国智慧政府的价值目标追求及其实现研究[D]. 于跃. 吉林大学, 2019(02)
  • [4]表演类体育创新项目新媒体推广研究[D]. 彭成钢. 厦门大学, 2019(08)
  • [5]青少年参与在线集体行动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 ——基于长生疫苗事件的调查[D]. 竹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公益青年自组织社会参与机制研究[D]. 李文文.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7]“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成都市传统射箭发展研究[D]. 毛文杰. 成都体育学院, 2019(01)
  • [8]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D]. 陈国轩. 青岛科技大学, 2019(10)
  • [9]基于价值网络视角的“得到”APP商业模式研究[D]. 饶欢.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共享经济模式下的价值共创机理研究[D]. 涂科.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打赢互联网经济时代(i.Economy~(T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