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一、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殷学杰[1](2019)在《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化学手段防治白蚁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畜健康。随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念深入人心,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因其环境友好、效果卓越、持续时间长等优点在白蚁防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饵料在白蚁监测控制体系中起着引诱白蚁取食和毒剂载体的作用,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监测和防治的效果。纤维素作为白蚁饵料具有适口性好、诱食效果广谱等优点,适用于长时间的白蚁监测控制。本研究以台湾乳白蚁为研究对象,以微晶纤维素为主要原材料,通过添加胶黏剂的方式探究了白蚁块状饵料的成型工艺,以期能获得一种基于纤维素的白蚁块状饵料。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选取熟糯米粉、糊精、田菁胶、明胶、卡拉胶、壳聚糖、聚乙烯醇、硅酸钠、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作为胶黏剂,以微晶纤维素为基饵,压制块状纤维素饵料并考察其成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经20%、40%剂量糊精;50%、100%剂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0%、20%、40%剂量田菁胶、卡拉胶、壳聚糖、明胶;10%、50%、100%剂量聚乙烯醇、硅酸钠处理的块状纤维素饵料邵氏硬度(HD)显着高于对照,成型效果较好。(2)选取前期试验中成型效果较好的块状饵料,测试它们的耐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50%、100%剂量聚乙烯醇、50%硅酸钠、50%、100%剂量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处理的块状饵料的24h吸水率、吸水厚度膨胀率较低,且可在水中保持15天以上不溃散,耐水性能较好。(3)在室内条件下,以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为研究对象,选取前期试验中成型效果和耐水性能较好的块状饵料进行强迫取食和选择取食试验以探究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取食块状纤维素饵料的影响。结果表明,50%、100%三聚氰胺甲醛树脂;50%聚乙烯醇、50%硅酸钠影响了块状饵料的适口性,100%聚乙烯醇则影响了饵块的引诱性。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在于上述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具有驱避性或导致了饵料适口性变差。因此,仍需进一步的改进和研发以提升块状饵料的应用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了可使纤维素饵料具有良好成型效果和耐水性能的胶黏剂和加工工艺,为生产上研发具有市场价值的白蚁块状饵料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白蚁饵料的标准化生产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何伟[2](2018)在《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逐渐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中国千姿百态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风景面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区域风景管理和城镇格局营建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文章选取地域独立的杭嘉湖平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第一部分以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背景研究为主,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关注该区整体地域的环境背景;第二部分从空间的延续性和集约性的角度出发,以该区传统风景营建过程、营建内容的解析为主体;第三部分从空间的功能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和特征;第四部分总结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传统智慧,并予以展望。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多重角度,展开对“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研究。首先从空间支撑性的视角出发,界定杭嘉湖平原的研究范围,分析其自然环境基础。其次从空间延续性视角茶法,通过地域文化基础、城乡建制历程、水网环境梳理和农业环境生成四部分研究该区风景营建的发展脉络。基于上述研究,分别从先秦至清末的不同阶段分析杭嘉湖平原城乡营建的动态变化,并对农田水利的形成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运河和海塘的开凿、西险大塘的建设为水网开发提供发展契机,四围河网的生成为农业开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农田水利的开发最终形成了杭嘉湖平原水网纵横、田野阡陌的风景本底。而后从空间集约性的视角出发,将杭嘉湖平原传统的风景营建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部分。自然景观通过释山、叙水分析区域内自然山水的形成过程和特征;人文景观首先以该区的运河水网和农业格局为对象,通过对水网分区、特征、工程设施和农田类型、特征、农耕制度,解读最终形成的农田水利格局;其次为该区的三府十一县及城镇网络营构,包括古城的相地选址、形胜布局、城池营构,市镇格局以及簇群地段的形成过程与特征。根据以上对风景营建过程及内容的解析,从空间功能性的视角出发,挖掘其营建机制。城池的营建源于政治影响、环境制约和建筑技艺;合形辅势的园林格局源于历朝各代多种类型的园林营造;山水相辅的规画方式、平原水网的交通营造和农桑共济的生产因素影响着郊野景观的营建;传统的风水观、诗画、城乡八景等人文意向影响着城镇与山水的整体态势。进而得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主要特征,从空间差异性的视角出发,通过人化风景演替天然风景的过程特征、城池营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比较分析和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三个层面分析该区传统风景营建特征。最后通过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分析全球化影响下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文章建构出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的多维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扩展了人居环境风景营建的研究方法;在该方法指导下,通过对地域典型案例、城镇各阶段景观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了杭嘉湖平原风景的演变规律,以及“理水、务农、营城”的人工管控和城镇内外景观营建因素的协同作用对区域风景“默化、主导、牵引、渗透”的营建,对杭嘉湖平原地区历史风景营建的基础内容进行补充完善。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三个方面。具体为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杭嘉湖平原区域—城市;城郊—城内等多重空间维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本研究填补了杭嘉湖平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为开展国土层面地域风景营建的研究奠定基础。

沈费伟[3](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认为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陈晓燕[4](2015)在《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主体功能区概念的提出,各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客观上造成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流域间生态保护和补偿显得极为重要。苕溪隶属于浙江八大水系,以苕溪流域为研究单位,在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开展生态保护和补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学习专家学者关于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和补偿的内涵和理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对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对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现状分析基础上,揭示存在的不足及进行成因分析,在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的基本原则下,提出优化的措施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与观点主要有:(1)从三个方面总结近年来苕溪流域开展的生态保护和补偿:一是开展植树造林与森林资源保护,二是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并重进行;三是政府与相关部门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措施。(2)依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技术纲要》、《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整理了苕溪流域的水功能区划结果,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区县市的主体功能区划分结果对苕溪流域进行四个功能区划分。从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政策法规体系、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单一,目前生态保护与补偿不能满足主体功能区建设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剖析。(3)在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提出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的措施和建议,从苕溪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的组织机制,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等几个维度深入解析,并从建立健全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方式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提出优化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对策和建议。在主体功能区的视角下对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这对前人的研究是一个有效的补充,也为今后开展其他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沈颖[5](2014)在《新型伊维菌素毒饵研制及其防治白蚁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白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之一,虽然形态较为原始,变态简单,却对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长期以来,化学药剂的持续利用显现出诸多弊端,白蚁饵剂系统逐渐成为理想的替代产品。本文以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为研究对象,就新型伊维菌素毒饵的研制及其防治效果开展了系列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松木粉饵料筛选及其引诱性分析,松木粉饵料的纤维成分分析,以及伊维菌素毒饵致死台湾乳白蚁的效果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松木粉饵料筛选及其引诱性分析:腐蚀率在12%-15%之间,台湾乳白蚁对松木粉饵料表现出较强偏好性;当腐蚀率超过30%后,偏好性消失,甚至产生驱避性。(2)松木粉饵料的纤维成分分析:经褐腐菌处理后的松木粉饵料纤维成分变化呈现出,综纤维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较对照有明显下降,且与腐蚀率上升呈负相关性;而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这一结果印证了褐腐菌对木质纤维素降解的特殊机制。(3)伊维菌素毒饵致死台湾乳白蚁的效果研究:伊维菌素毒饵对台湾乳白蚁的致死效果良好,且毒效缓慢,在强迫取食条件下(B1%),于取食后13d其致死率达100%。台湾乳白蚁对伊维菌素毒饵表现出较强的取食偏好性,在正常无毒饵料存在下,亦能100%致死台湾乳白蚁,且100%致死时间无明显延长。综上所述,本试验研究认为,在白蚁防治毒饵研制过程中,可以采用松木粉为基质,并接入干重为1%-4%左右的褐腐菌,腐蚀3wk左右的时间,当松木粉腐蚀率在12%-15%时所获得的饵料会有比较理想的引诱效果。在此饵料基础上,混入适量的伊维菌素粉剂,使其浓度在B1%左右时,该毒饵对台湾乳白蚁具有理想的防治效果。

周晴[6](2011)在《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文中研究表明嘉湖平原区北濒太湖,大面积的平原地区是汉唐以后通过围垦太湖南缘低地而形成。本文以嘉湖地区位于太湖南部的低洼平原为中心,解析9到17世纪嘉湖平原从湖沼湿地生态系统向以蚕桑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生态系统转变的动态历史过程。论文内容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今太湖水域完全形成之时,嘉湖平原存在一条沟通古长江水与钱塘江的河流,并且直到3—8世纪,嘉湖平原仍是以湖沼地貌为主。论文分析了9—12世纪太湖南岸圆弧形湖岸、太湖南部平原的浅碟型地貌特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平原区中水利工程建设特点、水环境特征、横塘纵溇式水系结构形成的历史,论文还对太湖南部江南运河水网的基本形态进行了复原;论文第二部分分析了宋至明末清初嘉湖平原湿地农业开发的大致过程,探讨了平原区在积水环境下的不同开发模式。论文以桑基鱼塘与桑基稻田为中心,考察了嘉湖平原中两种不同的农业生态模式,同时分析了人类农业活动如何对平原微地貌进行改造的历史过程。论文分析了湿地中形成的村庄特点,以及人们通过筑坝处理水流,兴建市镇聚居的过程,论文以菱湖镇为中心分析了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市镇兴起的历史地理过程;论文第三部分以湿地生物为中心,对晋以降嘉湖平原的主要水生动、植物群落进行了分析,论文分析了湿地中人们如何利用菱等水生植物进行农业开发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明清时期蚕丝业于嘉湖地区沼泽湿地中兴起的原因;论文第四部分主要以植桑业为中心,对明清时期嘉湖平原与桑树种植有关的农业生态问题进行分析。论文通过对本地区内一些特有的农业技术如湖桑育苗、湖桑种植、湖羊饲养等技术细节及其农业生态背景进行分析,讨论了农业生产技术与农业生态之间的关系。

李静[7](2011)在《新型毒饵防治白蚁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白蚁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个体虽小,但其危害不容小觑。其危害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我国每年因白蚁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25亿元。且白蚁危害隐蔽也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上世纪后五十年来,氯丹、灭蚁灵作为持效久、廉价杀白蚁剂在白蚁防治行业中受到广泛使用。但这两种药剂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要远远超过益处。2001年5月22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将这两种药列入其中,要求采取措施立即淘汰其生产和使用。因此寻找安全的可替代方法成为白蚁防治的重要方向。白蚁监测控制系统作为环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符合IPM防治技术理念。本文以危害严重的两种白蚁黑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型毒饵的防治白蚁效果的研究。主要研究了黑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野外巢群的生态学,同时对五种毒饵产品灭杀台湾乳白蚁和黑胸散白蚁野外巢群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白蚁巢群取食种群数量:黑胸散白蚁巢群的取食个体数量在17422-158731头之间,台湾乳白蚁巢群的取食个体数量在61745-2427089头之间。白蚁巢群的活动范围:黑胸散白蚁巢群的取食活动范围在0.15m-2.10m之间,台湾乳白蚁巢群的取食活动范围在6.00m-64.50m之间。白蚁巢群的取食量:在2009年8月-2009年10月这段时间里,黑胸散白蚁巢群的取食量在0.91g-21.33g之间,台湾乳白蚁巢群的取食量在5.23g-428.99g之间。(2)白蚁饵剂的应用效果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的0.5%氟铃脲杀白蚁饵剂能100%杀灭白蚁巢群,黑胸散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93.6g/巢,所需时间为152-305d;台湾乳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562.5g/巢,所需时间为244-335d。美国恩斯特克斯公司生产的0.1%氟啶脲杀白蚁浓饵剂对白蚁也有很好的灭杀效果,在投饵量充足的情况下,也能100%杀灭白蚁巢群,黑胸散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107.0g/巢,所需时间为152-335d;台湾乳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332.0g/巢,所需时间为305-335d。广东科健白蚁虫害防治有限公司生产的0.1%杀铃脲饵剂能100%杀灭白蚁巢群,黑胸散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82.5g/巢,所需时间为244-305d;台湾乳白蚁巢群被消灭所需的饵剂量约为483.3g/巢,所需时间为244-335d。江苏省常州晔康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08%氟虫胺杀白蚁饵片只能杀灭部分巢群。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1)易长霉:在下雨后几天内投放时,由于土壤非常潮湿,投放的饵剂极易长霉,导致白蚁不取食饵剂;(2)有驱避性:在投放饵剂后的一段时间里,饵剂对白蚁表现出明显的驱避性,只有当饵料中的药物逐渐降解到一定浓度后,白蚁才会取食。湖北省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0.0025%吡虫啉杀白蚁饵剂也只能杀灭部分巢群。这种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适合天气在较长时间内不降雨的情况下应用,因为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湿度相对较低,饵剂霉变较慢,白蚁才会去取食;(2)不同饵块的有效成分含量可能存在差异,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饵剂的部分饵块对白蚁具有明显的驱避性,这说明这些饵块内的有效成分含量超过了白蚁能接受的浓度。

陈耀[8](2011)在《湖州市林业害虫调查及主要风险分析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2009年期间,对湖州市林业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害虫种类共计222种,隶属于8目55科187属。其中,干部害虫种类共计33科96属106种,叶部害虫种类共计28科135属160种。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干部害虫危害尤为严重,其中又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和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危害最为严重。针对两种天牛类害虫进行风险分析,结果发现,光肩星天牛的风险性指数R值为1.92,在2.0~1.5之间,评估认为光肩星天牛为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墨天牛=的R值为2.08,为高度风险种类。根据害虫调查结果,从宏观上指出了管理策略,并针对天牛类害虫提出了具体防治措施。

林爱寿[9](2009)在《园林植物白蚁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白蚁是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对房屋建筑、水库堤坝、林木果树、通讯设备等的为害十分严重。近年来,许多白蚁开始向园林植物转移。各地园林绿地白蚁危害呈快速上升之趋势,很多地区都大面积发生白蚁危害,尤其对古树名木危害更大。根据现有文献,国内外约有4科28属150多种白蚁对活的树木造成危害。其中严重危害园林树木的白蚁种类主要是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flaviceps Oshima,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五种。同时受白蚁危害的园林树木约有76科,209属,302种。目前,园林白蚁的防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预防处理与灭治,但现有技术难以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本论文采用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温州地区园林植物的白蚁危害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危害园林树木的白蚁共2科4属5种,共有32科44属48种树木受到白蚁不同程度的危害,其中有64棵古树名木正遭受白蚁危害。现场调查还表明,(1)台湾乳白蚁群体数量大,蛀蚀树木速度快,喜欢在大树树干中筑巢引起树木倒伏,且当该种白蚁在树内危害时,外表活动迹象不明显,故对园林树木的危害最大,应该尽可能的消灭园林绿地中的台湾乳白蚁;(2)散白蚁群体数量小,蛀蚀树木速度较慢,喜欢在枯死部位危害,散白蚁也能将部分树木树干蛀空,但比例很少,故对园林树木的危害相对较小,只要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发现大量危害时进行防治即可,小部分散白蚁的存在对园林树木构不成大的危害;(3)黑翅土白蚁群体虽然数量大,活动范围广,危害树木的比例也最高,但其主要危害树皮,活动迹象非常明显,危害树木初期就容易被发现,容易受到人为干扰,一般对胸径小于10cm的树木危害较大,对大树危害相对较小。黑翅土白蚁能迅速分解绿地上的枯枝落叶,改善土壤环境。故园林绿地上除了苗圃外,只要控制黑翅土白蚁的群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园林景观即可;(4)黄翅大白蚁群体数量较大,除了蚁路大些、粗些,其余情况与黑翅土白蚁类似,只要控制黄翅大白蚁的群体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不上树危害,不影响园林景观即可。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制定园林植物白蚁综合防治措施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从草堆诱杀法、诱杀箱诱杀法、诱杀箱监测诱杀法、毒饵诱杀法、药液浇灌法、直接喷粉法和检疫防治法等方法中,选择适宜的方法,将白蚁种群密度控制在不危害园林植物的水平上。

周维[10](2009)在《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了以氟虫腈、氟铃脲、氟虫胺、杀铃脲等几种低毒高效的杀白蚁药剂为杀虫成分的饵剂对囟土白蚁的野外诱杀效果,通过野外实地试验,筛选出囟土白蚁喜食的木块和饵剂,并采用了课题组自行研制的“安水”牌监控诱杀系统进行水库堤坝上的囟土白蚁Odontotermes fontanellus Kemner防治试验。通过试验相关调查数据的统计,探讨了死巢地表指示菌与蚁巢的关系,以期找到检验堤坝白蚁防治效果的新依据。1.本试验通过目前几种常用的杀白蚁药剂制成饵剂,进行野外投放试验,对几种饵剂的诱杀效果进行了调查。试验结果显示,囟土白蚁对所配制的几种饵剂均无明显的驱避或拒食作用,饵剂均有较多的取食,有的投药点投放的饵剂被完全取食,是效果比较好的几种饵剂。2.试验中采用了传统诱杀法,如诱杀箱、诱集堆等方法进行堤坝白蚁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诱杀法防治效果最为理想,能使整巢白蚁群体全部死亡;不会破坏建筑物,用科学的方法把白蚁引进到诱杀装置中,一点也不会损坏建筑物;对人、畜安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不用找巢也能使全巢白蚁死亡。在所有试验点均采用了投饵诱杀法防治堤坝上的囟土白蚁,各试验点投放的饵剂均有较多的取食,有的点饵剂取食率达到100%。3.采用了多种投饵方式进行防治并获得较好的引诱取食效果,如树干上捆绑饵剂、泥被、泥线前方投饵、分群孔投饵、见蚁投饵等。驷马山点08年在白蚁分飞时节对试验区地表出现的分群孔分布作出了调查统计,并在分群孔内投放了饵剂,累计投饵103根,取食82.5根,取食效果十分理想。4.07年秋对驷马山和新桥闸试验点进行了实地蚁巢解剖。根据地表指示菌的密集区域选取了12处挖巢点,挖出死巢10处,其中主巢9个,副巢37个,挖到王宫3个。剖查结果验证了所选用饵剂的防治效果,表明几种饵剂的使用能有效的杀死整巢堤坝白蚁群体。剖巢结果证实了死巢指示菌与地下死亡或衰弱的蚁巢关系密切,在挖到的此类蚁巢上方均有炭角菌存在。死巢指示菌的出现地点和数量与地面下蚁巢菌圃的分布和大小有关。地表死巢指示菌分布较多的地方均挖到较多的蚁巢,而且大多都是死巢。特别是地表发现笔状炭角菌的地方很容易挖到较多的死巢,地下巢穴的规模也比较大。笔状炭角菌在3种死巢指示菌中的指示作用最为明显。从试验统计的数据来看,死巢指示菌的出菌位置与投药点之间也有联系,投药点直接影响着附近取食饵剂的蚁群,由取食饵剂后的工蚁返巢传毒给整个蚁群,最终导致蚁群衰败直至全体死亡。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死亡的菌圃腔地表上方长出指示巢位的炭角菌。地表死巢指示菌可以作为堤坝上找巢挖巢并有针对性的灌浆固堤的依据,由于出现死巢指示菌的地表下方均是死亡或衰败的蚁巢,因此,死巢指示菌也可作为判断堤坝白蚁防治效果的一个指标。5.为了弄清在“安水”监控诱杀系统中究竟放入何种饵木对囟土白蚁具有最大的诱集作用,在驷马山试验点进行了囟土白蚁Odontotermes fontanellus Kemner对喜食木块的选择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杨木是白蚁最为喜食的木材,其次是松木。6.采用“安水”监控诱杀系统进行了两座水库堤坝的白蚁监控诱杀。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初步肯定了“安水”监控诱杀系统设计的合理性,采用该监控诱杀系统进行堤坝白蚁监控诱杀,能起到很好的诱杀效果,可以作为堤坝上长期监控和预防白蚁危害的长效装置。

二、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蚁概述
        1.1.1 白蚁的形态特征
        1.1.2 白蚁的生物学特性
        1.1.3 白蚁的生态学特性
        1.1.4 白蚁的危害
    1.2 白蚁防治研究进展
        1.2.1 白蚁的物理防治
        1.2.2 白蚁的化学防治
        1.2.3 白蚁的生物防治
        1.2.4 白蚁的综合防治
    1.3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1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概述
        1.3.2 国内外白蚁监测控制技术相关产品研究进展
        1.3.3 白蚁监测控制饵料研究进展
        1.3.4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中应用的药剂
    1.4 胶黏剂概述
        1.4.1 食品胶黏剂
        1.4.2 木材工业胶黏剂
        1.4.3 其它胶黏剂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九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胶液制备
        2.2.2 块状纤维素制备
        2.2.3 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收集与硬度测试
        2.2.4 9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2.2.5 统计学处理
    2.3 试验结果
        2.3.1 天然木质纤维素材料硬度试验结果
        2.3.2 9种胶黏剂对微晶纤维素成型效果的影响
    2.4 讨论
3. 胶黏剂对块状纤维素饵料耐水性能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块状纤维素制备
        3.2.2 块状纤维素24h吸水率测定
        3.2.3 块状纤维素吸水厚度膨胀率测定
        3.2.4 块状纤维素在水中溃散情况研究
        3.2.5 统计学处理
    3.3 试验结果
        3.3.1 块状纤维素24h吸水率测定结果
        3.3.2 块状纤维素吸水厚度膨胀率测定结果
        3.3.3 块状纤维素在水中溃散情况研究结果
    3.4 讨论
4. 胶黏剂对台湾乳白蚁取食块状纤维素饵料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白蚁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强迫取食试验
        4.2.2 选择取食试验
    4.3 统计学处理
    4.4 试验结果
        4.4.1 强迫取食试验
        4.4.2 选择取食试验
    4.5 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3 不足与展望
        5.3.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2)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2. 快速城镇化对历史地域风景保护的冲击
        1.1.3. 现代化背景下杭嘉湖平原历史城镇景观的危机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时期
        1.2.1. 研究对象:杭嘉湖平原
        1.2.2. 研究时期:清末民初之前(传统范畴)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概念辨析
        1.4.1. 风景(Landscape)及其相关概念
        1.4.2. 营建(Formation)及其相关概念
        1.4.3. 风景营建
    1.5. 文献综述
        1.5.1. 区域、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区域风景营建相关研究
        1.5.3. 古代杭嘉湖平原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杭嘉湖平原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区位及地域范围
        2.1.1. 历史地理研究中的“杭嘉湖平原”
        2.1.2. 自然地理学中的“杭嘉湖平原”
        2.1.3. 政治经济区划中的“杭嘉湖平原”
        2.1.4. 本文中杭嘉湖平原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形势地貌
        2.2.2. 水文条件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过程分析
    3.1. 地域文化基础
        3.1.1. 杭嘉湖平原地域文化的过渡性
        3.1.2. 原始氏族的文化基础
        3.1.3. 吴越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3.2. 度地:城乡建置历程
        3.2.1. 先秦
        3.2.2. 秦汉六朝
        3.2.3. 隋唐五代
        3.2.4. 两宋
        3.2.5. 元明
        3.2.6. 清
    3.3. 理水:水网环境的梳理
        3.3.1. 总体发展
        3.3.2. 凿河建塘
        3.3.3. 分化河网稳固堤塘
    3.4. 务农:农业环境的生成
        3.4.1. 火耕水耨的远古农业
        3.4.2. 水网平原中开垦屯田
        3.4.3. 桑争稻田进程的加剧
        3.4.4. 垦殖加重带来环境负担
    3.5. 小结
4.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内容解析
    4.1. 释山
        4.1.1. 天目山脉
        4.1.2. 内陆和滨海山体
    4.2. 叙水
        4.2.1. 太湖
        4.2.2. 钱塘江及杭州湾
        4.2.3. 苕溪水系
        4.2.4. 长兴水系
    4.3. 水网农田
        4.3.1. 秩序井然的纵横水网
        4.3.2. 因地制宜的良畴沃野
    4.4. 城池市镇
        4.4.1. 合形辅势的城池格局
        4.4.2. 缘水而生的市镇格局
    4.5. 小结
5.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机制
    5.1. 圈地营城
        5.1.1. 自上而下的政治影响
        5.1.2. 内外贯通的利水居行
        5.1.3. 就地取材的建筑技艺
    5.2. 园林成境
        5.2.1. 皇家园林
        5.2.2. 私家园林
        5.2.3. 寺庙园林
        5.2.4. 书院园林
    5.3. 规画治野
        5.3.1. 经营山水
        5.3.2. 优化交通
        5.3.3. 择优选种
    5.4. 人文赋意
        5.4.1. 山水为序
        5.4.2. 八景立意
        5.4.3. 风俗附会
    5.5. 小结
6. 杭嘉湖平原风景营建的特征
    6.1. 区域风景营建的演化特征
        6.1.1. 水
        6.1.2. 田
        6.1.3. 城
    6.2. 区域风景营建的体系特征
        6.2.1. “山—水—田—城—镇”融合的全局风景营建
        6.2.2. “焦点—天际—诗画”三位一体邑郊景观营建
        6.2.3. “边界—轴线—骨架—群域”集约化的城内景观营建
    6.3. 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6.3.1. 景观结构与影响力的相似性
        6.3.2. 景观分布与特色的差异性
    6.4. 当代风景营建的变迁特征
        6.4.1. 工业化进程逐渐加速的全局改造
        6.4.2. 城内外空间逐渐模糊的景观格局
        6.4.3. 风景名胜旅游区的景观保护进程
    6.5. 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默化:优越深厚的自然与文化基础
        7.1.2. 牵引:人与天调的水利农田营建
        7.1.3. 主导:因形就势体国经野的城镇营建
        7.1.4. 渗透:逐级开发自然相适的历史经验
        7.1.5. 现代语境中传承历史的发展策略
    7.2. 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一: 杭嘉湖平原各府境内主要山体统计
附录二: 截止2017年杭嘉湖平原主要河湖水系统计
附录三: 杭嘉湖平原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4)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理论
        1.3.2 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实践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主体功能区
        2.1.2 生态保护
        2.1.3 生态补偿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生态价值理论
        2.2.4 科学发展理论
    2.3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
3 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现状及分析
    3.1 苕溪流域界定及其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1 苕溪流域范围界定
        3.1.2 苕溪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2 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现状
        3.2.1 开展植树造林与森林资源保护
        3.2.2 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并重进行
        3.2.3 实施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措施
    3.3 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生态保护与补偿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
        3.3.2 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单一
        3.3.3 目前的生态保护与补偿不能满足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需要
4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建议
    4.1 苕溪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4.1.1 苕溪流域水功能区划分
        4.1.2 苕溪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
    4.2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基本原则
    4.3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相关维度分析
        4.3.1 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组织机制
        4.3.2 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
        4.3.3 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资金
        4.3.4 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
        4.3.5 苕溪流域生态补偿的实现途径
        4.3.6 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制度框架
    4.4 优化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对策
        4.4.1 建立健全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法律法规
        4.4.2 深入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方式的研究
        4.4.3 完善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的相关财税政策
        4.4.4 重视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中市场的作用
        4.4.5 提高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中公众参与程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型伊维菌素毒饵研制及其防治白蚁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白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1 白蚁的生物学特性
        1.1.2 白蚁的生态学特性
    1.2 白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1.3 我国白蚁的危害情况
        1.3.1 危害房屋建筑
        1.3.2 危害水库堤坝
        1.3.3 危害山林果园
        1.3.4 危害通讯电缆
        1.3.5 影响生态环境
    1.4 白蚁防治概况
        1.4.1 白蚁的物理防治技术
        1.4.2 白蚁的化学防治技术
        1.4.3 白蚁的生物防治技术
        1.4.4 白蚁防治面临的问题
        1.4.5 白蚁防治对策选择
    1.5 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研究概况
        1.5.1 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况
        1.5.2 白蚁防治药剂的发展历程
        1.5.3 白蚁防治生物制剂——伊维菌素
        1.5.4 白蚁防治剂在白蚁群体间的传递性及其影响因素
        1.5.5 白蚁诱饵的研究现状
        1.5.6 褐腐菌降解木质纤维素的机制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松木粉饵料筛选及其引诱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
        2.1.2 所用菌种
        2.1.3 菌种预处理
        2.1.4 所用基质
        2.1.5 松木粉样品的处理
        2.1.6 台湾乳白蚁对松木粉饵料的取食偏好性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松木粉样品的腐蚀率
        2.2.2 同一接菌时间内,不同接菌量松木粉饵料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力
        2.2.3 同一接菌量下,不同接菌时间对台湾乳白蚁的引诱力
        2.2.4 松木粉最佳接菌方法测定
    2.3 讨论
3 松木粉饵料的纤维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松木粉饵料水分的测定
        3.1.3 松木粉饵料有机溶剂抽出物含量测定
        3.1.4 松木粉饵料综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3.1.5 松木粉饵料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3.1.6 松木粉饵料中半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3.1.7 松木粉饵料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木粉饵料水分含量、有机溶剂抽出物含量的变化
        3.2.2 松木粉饵料综纤维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3.2.3 松木粉饵料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3.3 讨论
4 伊维菌素毒饵致死台湾乳白蚁的效果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药剂
        4.1.2 供试白蚁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伊维菌素处理毒沙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
        4.2.2 伊维菌素处理松木粉毒饵对台湾乳白蚁的毒杀效果
    4.3 讨论
5 结论
    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6)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关于开发模式的探讨
    二. 农史与水利史
    三. 历史地理与古地理学
    四. 地质地理背景与古河道
    五. 3—8世纪嘉湖平原的湖沼地貌
第一章 水利与平原人工水系
    第一节:水流与塘路
        一. 东、西苕溪
        二. 筑塘与农田开发
        三. 沼泽地中的水环境
        四. 湖州城附近的水流
    第二节:横塘纵溇
        一. 浅碟型地形的塑造
        二. 横塘和苕溪七十二溇
        三. 溇港区的开发
    第三节:太湖南部的江南运河水网
        一. 湖杭通道
        二. 太湖南部的运河水网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环境与沼泽湿地开发
    第一节:9—13世纪的水环境与围田开发
        一. 积水环境与围田
        二. 缓流与围垦的加剧
        三. 围田的生态背景
        四. 茭草的种植与养马
        五. 小结
    第二节:14—17世纪的圩田开发
        一. 圩田与圩荡
        二. 桑基鱼塘
        三. 桑基稻田
        四. 小结
    第三节:稻作生态
        一. 秧田
        二. 田间管理
        三. 芦苇与麻类作物
    第四节:湿地中的乡村与市镇
        一. 圩田与村居
        二. 乡村与市镇
    本章小结
第三章:湿地水生动、植物
    第一节:湿地水网中的动物
        一. 鱼和蟹
        二. 湿地珍稀动物
    第二节:原生湿地植物
        一. 水松与银杏
        二. 蓴与荇
        三. 荻与橘
    第三节:菱
        一. 野菱
        二. 折腰菱
        三. 无角菱与水面利用
        四. 菱与水产
        五. 菱与堤岸
        六. 菱的种植与水质
    本章小结
第四章:植桑与农业生态
    第一节:湖桑的种植
        一. 品种
        二. 树型养成
        三. 拳桑养成的技术
    第二节:桑叶采收与利用
        一. 头叶收获与春蚕饲养
        二. 匀二叶
        三. 匀采技术
        四. 桑叶与湖羊饲养
    第三节:桑树种植的专业化与生态经济环境
        一. 桑园土壤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 专业化桑园的形成
        三. 湖桑专业苗区形成的技术与环境背景
        四. 桑园的经营与生态经济
        五. 桑争稻田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新型毒饵防治白蚁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白蚁危害情况
        1.1.1 房屋建筑
        1.1.2 水库堤坝
        1.1.3 山林果园
        1.1.4 通讯电缆
    1.2 我国重要白蚁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1.2.1 台湾乳白蚁
        1.2.2 黄胸散白蚁
        1.2.3 黑胸散白蚁
        1.2.4 黑翅土白蚁
        1.2.5 黄翅大白蚁
        1.2.6 截头堆砂白蚁
        1.2.7 铲头堆砂白蚁
    1.3 白蚁饵剂系统研究概况
        1.3.1 白蚁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1.3.2 白蚁监测系统组成部分
        1.3.2.1 白蚁监测装置壳体
        1.3.2.2 饵料以及毒饵中的毒剂载体
        1.3.2.3 杀灭白蚁饵剂
        1.3.3 白蚁毒饵现场防治效果情况
    1.4 展望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黑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野外巢群的生态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研究对象
        2.1.1.2 研究材料
        2.1.2 方法
        2.1.2.1 试验地点的确定
        2.1.2.2 试验地点引诱桩和监测站的埋设
        2.1.2.3 白蚁巢群取食个体种群数量确定
        2.1.2.4 白蚁巢群活动范围的确定
        2.1.2.5 白蚁巢群取食量的确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白蚁巢群种群数量
        2.2.2 各白蚁巢群的活动范围
        2.2.3 各白蚁巢群的取食量
    2.3 讨论
3 五种毒饵产品对白蚁巢群的灭杀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毒饵
        3.1.2 白蚁饵剂的应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蚁巢群应用饵剂情况
        3.2.2 应用饵剂对白蚁巢群取食的影响
        3.2.3 饵剂对白蚁巢群的杀灭效果
    3.3 讨论
4 结论
    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湖州市林业害虫调查及主要风险分析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有害生物普查的研究概况
        1.1.1 国外有害生物概况
        1.1.2 国内有害生物概况
    1.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研究概况
        1.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概况
        1.2.2 世界两大主要模式的比较
        1.2.3 国外PRA的研究发展概述
        1.2.4 国内PRA的研究发展概述
        1.2.5 高新技术在PRA中的应用
    1.3 湖州市自然概况
        1.3.1 地理概况
        1.3.2 地形地貌
        1.3.3 水系
        1.3.4 土壤
        1.3.5 气候
        1.3.6 森林资源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工具
    2.2 调查方法
        2.2.1 普查
        2.2.2 资料查询
    2.3 采集方法
        2.3.1 直接采集
        2.3.2 诱器采集
        2.3.3 扫网
    2.4 风险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害虫种类
    3.2 害虫类别
    3.3 风险分析
        3.3.1 光肩星天牛风险分析
        3.3.2 松墨天牛风险分析
4 防治策略
    4.1 管理策略
        4.1.1 制定并完善经济管理对策,建立协同共防长效合作机制
        4.1.2 重视科技转化,加强有害生物普查及研究
        4.1.3 加强人员培训,强化检疫队伍建设
        4.1.4 加快技术推广,强化公众意识
    4.2 天牛类害虫防治措施
        4.2.1 加强天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2.2 应用综合防治措施
        4.2.3 实施具体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致谢

(9)园林植物白蚁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园林白蚁种类
        1.1.1 世界白蚁分科及简要特征
        1.1.2 危害树木的白蚁种类
    1.2 国内外园林白蚁危害情况
    1.3 受白蚁危害的园林树木种类
    1.4 国内外园林白蚁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4.1 园林树木白蚁预防处理
        1.4.2 园林树木白蚁灭治方法
        1.4.2.1 人工挖巢灭蚁
        1.4.2.2 烟熏毒杀法
        1.4.2.3 直接喷粉法
        1.4.2.4 直接喷液法
        1.4.2.4 诱杀法
        1.4.2.5 生物防治法
        1.4.2.6 其他方法
    1.5 白蚁防治药剂及其特点
    1.6 研究展望
2 温州市区园林绿化白蚁危害情况调查
    2.1 前言
    2.2 调查时间和地点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结果
        2.4.1 温州市区受白蚁危害园林植物的情况及种类
        2.4.1.1 温州市区公园白蚁危害情况
        2.4.1.2 温州市区行道树白蚁危害情况
        2.4.1.3 温州市区古树名目白蚁危害情况
        2.4.1.4 受白蚁危害的树木种类
        2.4.2 温州市区危害园林植物白蚁的种类及其生态学特性
        2.4.2.1 温州市区危害园林植物的白蚁种类
        2.4.2.2 常见温州市区园林白蚁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3 不同类型防治方法对园林白蚁灭治效果的比较
    3.1 台湾乳白蚁的防治方法
        3.1.1 直接喷粉法
        3.1.1.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1.1.2 结果与分析
        3.1.2 直接喷液法
        3.1.2.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1.2.2 结果与分析
        3.1.3 诱杀箱诱杀法
        3.1.3.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1.3.2 结果与分析
    3.2 散白蚁的防治方法
        3.2.1 直接喷粉法
        3.2.1.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2.1.2 结果与分析
        3.2.2 直接喷液法
        3.2.2.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2.2.2 结果与分析
        3.2.3 诱杀法
        3.2.3.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2.3.2 结果与分析
    3.3 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的防治方法
        3.3.1 树干基部浇灌法(阻止白蚁上树危害树皮)
        3.3.1.1 药剂选择
        3.3.1.2 结果与分析
        3.3.2 直接喷药毒杀法
        3.3.2.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3.2.2 结果与分析
        3.3.3 毒饵诱杀法
        3.3.3.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3.3.2 结果与分析
        3.3.4 草堆诱杀法
        3.3.4.1 试验药剂与方法
        3.3.4.2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10)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白蚁的相关生物学特性
    1.2 堤坝白蚁的危害种类和危害性
    1.3 堤坝白蚁防治的现状
    1.4 堤坝白蚁防治方法的演变
        1.4.1 人工解剖蚁巢
        1.4.2 烟剂熏杀
        1.4.3 采用掺药毒土灌浆
        1.4.4 投饵诱杀
    1.5 堤坝白蚁防治药剂的演变
    1.6 关于白蚁引诱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虫源
    3.2 供试药剂
    3.3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3.4 试验场地
    3.5 室内饵剂试验
    3.6 野外试验
        3.6.1 试验小区划分
        3.6.2 施药点设置与方法
        3.6.3 调查方法
        3.6.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饵剂投放取食情况调查
        4.1.1 驷马山试验点饵剂投放及取食情况
        4.1.2 新桥闸试验点饵剂投放及取食情况
    4.2 分群孔的调查结果
    4.3 2007年秋剖巢检查投药防治效果
        4.3.1 驷马山试验点剖巢结果
        4.3.2 新桥闸试验点剖巢结果
    4.4 2007、2008年指示菌的调查结果
        4.4.1 活巢指示菌—鸡纵菌调查结果
        4.4.2 死巢指示菌—炭角菌调查结果
    4.5 堤坝白蚁死巢指示菌的研究结果
        4.5.1 死巢指示菌的种类调查
        4.5.2 死巢指示菌出菌规律和特点
        4.5.3 死巢指示菌的生长环境
        4.5.4 死巢指示菌与蚁巢关系
    4.6 “安水”监控诱杀系统的设计与运用
        4.6.1 “安水”监控诱杀系统的诱杀原理
        4.6.2 监控诱杀系统内置诱蚁木条的选择
        4.6.3 “安水”监控诱杀系统在长山水库监控诱杀结果
        4.6.4 “安水”监控诱杀系统在龙门口水库监控诱杀结果
5 讨论
    5.1 如何精确统计投放的饵剂取食量
    5.2 如何准确判定杀死整巢白蚁的药剂最低剂量
    5.3 投药时机的把握
    5.4 筛选堤坝白蚁喜食饵料和低毒、高效药剂
        5.4.1 白蚁喜食的饵料的选择
        5.4.2 能杀死整巢群体的低毒高效药剂的筛选
    5.5 堤坝白蚁防治未能破解的科学难题
        5.5.1 堤坝白蚁蚁巢所在位置难以准确定位
        5.5.2 堤坝内构成险情的蚁群、大巢数量难以准确统计
        5.5.3 能构成险情的水情、风情、雨情特征难以确定
6 结论
    6.1 诱杀法是有效灭治堤坝白蚁的重要方法
    6.2 死巢指示菌可以作为判断防治效果的依据
    6.3 “安水”监控诱杀系统具有预防和控制的双重作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台湾乳白蚁块状饵料研究[D]. 殷学杰. 浙江大学, 2019(06)
  • [2]杭嘉湖平原传统风景营建研究[D]. 何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主体功能区视角下苕溪流域生态保护与补偿研究[D]. 陈晓燕. 浙江农林大学, 2015(08)
  • [5]新型伊维菌素毒饵研制及其防治白蚁效果研究[D]. 沈颖. 浙江大学, 2014(03)
  • [6]河网、湿地与蚕桑 ——嘉湖平原生态史研究(9-17世纪)[D]. 周晴. 复旦大学, 2011(08)
  • [7]新型毒饵防治白蚁效果研究[D]. 李静. 浙江大学, 2011(07)
  • [8]湖州市林业害虫调查及主要风险分析初步研究[D]. 陈耀.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9]园林植物白蚁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林爱寿. 浙江大学, 2009(S1)
  • [10]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研究[D]. 周维. 安徽农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德清县堤塘白蚁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