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论文文献综述)

程蕴[1](2021)在《日本“印太战略构想”推进过程中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以来,国际规范的生成大都以西方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传统规范生成的"中心化"模式开始动摇,规范倡导者的行为也开始呈现出同时反映"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两方面要素的双轨特征。在双轨模式之下,日本"印太战略构想"的推进呈现出明显的摇摆性。在"印太战略" 1.0时代,日本侧重于构建以日美印澳为规范倡导核心的"中心化"模式;在2.0时代,日本又展现出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商共建、凝聚共识的"去中心化"姿态;而到了 3.0时代,虽然日本依旧高喊尊重东盟中心地位的口号,但随着"日美澳印精神" 的出台,以及日本对东盟"印太展望"的全面介入,规范生成的倡导方式再次向"中心化"模式回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摇摆现象还会持续下去。不过,所谓的"日美澳印精神"在本质上与印太地区诸多中小国家推崇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理念并不相符,且从有效性来看,这种排他性的集团主义也不适合治理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因此,在印太地区建构新的区域性规范,最终还需要遵循"去中心化"模式推进相关国家的共商、共享、共建。

沈娜[2](2021)在《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基础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贸易与投资合作不断深化,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与“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整体成就相比,该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并没有实现整体性推进。如何在已有进展的基础上,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开花结果,真正让东北亚区域内的国家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受益、战略对接,共同推动东北亚区域形成开放、共赢的合作网络,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研究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东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实现中国东南、中、西、东北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还是推动中国东北地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格局的国内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出发点,论文基于区域合作的视角,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参与,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实际进展,以及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所面临的阻碍因素及推进路径。论文旨在解决四个核心问题:第一,揭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第二,厘清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合理定位;第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在边境次区域层面和东北亚整体区域层面的推进进程与合作状况;第四,思考“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论文首先从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层次性三个层面,阐述了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于区域合作的意义和特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它体现了平等性、开放性、创新性、非地缘战略性和目标非一致性等特点,凸显了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特色。论文重点阐述了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性,认为它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互联互通水平、巩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也有助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以此为出发点,论文明确了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定位,即东北亚区域是在欧亚大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翼之轴,它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边缘区,更不应该游离于“一带一路”建设之外。论文分析了东北亚区域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差异,并具体分析了韩国和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过程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是如何将各自的发展规划渐进地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的。而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具体推进问题,论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重塑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形态,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呈现出边境地区相互开放、国家之间战略对接、区域层面互利合作的不同层面的关系互动形式,基于此种认识,论文主要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区域合作问题:一是分析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在陆上边境层面的互联互通。指出在边境开放的形势下,边境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屏障功能”向“中介功能”转变,“一带一路”倡议首先突破了边界的屏障,而建立起跨境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的发展。二是在东北亚区域层面将国家间的战略对接以及形成的中俄蒙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主要着眼点,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合作形式的灵活与创新,在对东北亚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状况的阐述中展现东北亚区域“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成就。同时,论文总结了中日韩自贸区的规划过程与推进情况,阐述了该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以及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未来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论文还从合作理念、合作内容、合作路径三个层面,论证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之间能否实现包容性的问题。论文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首先是区域外的美国通过强化与盟国之间的关系以及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分化手段,可能对“一带一路”建设形成“扯断线”式的破坏或“分割片”式的阻断;其次是区域内“一带一路”发展的局部覆盖性问题,与冷战后东北亚区域所存在的“离散性”结构相关联,很难形成整体性的区域合作;第三是东北亚区域内的边境次区域合作也存在着困境,在推进中受到东北亚区域整体局势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论文探讨了“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路径:发挥次国家政府在助力东北亚区域边境层面合作中的优势及作用;探索朝鲜加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的路径;寻求协调区域内大国关系的具体方式;探寻稳定与发展中国与区域外美国之间关系的路径等。东北亚区域是大国比较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依托区域,在这一区域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区域合作和区域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未来,东北亚区域也可以继续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等方面的建设,为构建东北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

孔小惠,韩文超[3](2021)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机遇、挑战与应对方略》文中认为2017年日本政府提出对接"一带一路"的"印太战略",开展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构想。本质上,这是中日合作由"低政治领域"向"高政治领域"延伸的重要尝试,涵盖经济与地缘战略双重考量,意义重大。随着疫情暴发,日本经济困境加深、"印太构想"推进阻力加大以及中国地缘困境加剧为合作提供了机遇,但拜登政府执政后美日矛盾缩小,根本上动摇了日本与中国开展"高政治领域"合作的意愿,对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推进极为不利。同时,后安倍时代日本推行地缘大战略能力下降、东道国疑虑上升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同样为合作增添了难题。为克服这一难题,中日两国应加强第三方市场合作话语权建设;着力缓解海洋矛盾;依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打造均衡、普惠的区域发展框架,与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相互促进;主动保障"经济优先"以及"东盟中心"地区秩序架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经济与政策保障。唯有如此,才能持续深入推进合作。

黄锦南[4](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沈丁心[5](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提出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柳承址(SEUNGJI RYU)[6](2021)在《冷战后韩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以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为中心》文中指出冷战时期韩国政府通过韩美同盟提高防卫力,推进了旨在减少国家安全脆弱性的政策。但是,卢泰愚政府为了适应冷战的结束,推进新的对朝政策,采取了以和解合作改善韩朝关系为核心的政策,以解除安全威胁。为保障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创建了由东北亚六国参加的东北亚和平协议会,通过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使朝鲜半岛和平体制制度化,并营造引导朝鲜走向改革开放的环境。当时卢泰愚政府推进的对朝政策和多边安全合作构想,在此后历任政府的对朝政策和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中都得到继承。但是,尽管韩国历届政府数十年来在政策上进行了各种试图消除朝鲜威胁的努力,朝鲜对韩国的安全威胁仍然无法消除,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增大,作为韩国国家安全政策中心的对朝政策呈现出前进与倒退的反复的问题。由此出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冷战结束以来历届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与多边安全合作构想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归纳其特点,分析其成果及局限性等,以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为了更具体、更全面地探讨和评估,本论文将立足于历史研究分析方法与文献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笔者发现,在既有研究中,对冷战后时代韩国历届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既缺少系统、全面的梳理,也没有对它们的演变、异同、不同的特点及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进行过深入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主要阐述的内容及创新点是从国家安全视角,通过系统、全面梳理韩国历届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分析韩国对朝政策和多边安全合作构想的演变、异同以及造成异同的原因。通过本研究,能够了解冷战后时期韩国安全政策的特点。其特点是从冷战时期开始逐步演进的,并不是其政策方向发生了急进的转变,而且比冷战时期更加具体化、体系化,其领域也日益扩大。但是,由于历届政府的政策都只是暂时改善了韩朝关系,所以韩朝关系反复出现前进和倒退的循环,对解除传统安全威胁并没有做出太大贡献。不过,通过和解合作改善韩朝关系和与国际社会的多边安全合作,试图使朝鲜半岛和平体制制度化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今后,韩国政府应克服各种变数,为制定能够消除安全威胁的对朝政策,并实现多边安全合作构想而努力。

王晓凯[7](2021)在《日本“印太观”视域下的日本与印度合作研究》文中指出日本的“印太观”是日本应对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不断演化而来的对外战略,兼具被动应对与主动出击的特征。日本近代以来大部分历史时期的国家战略鲜少涉及“印太”,日本也不是最早提及“印太”概念的国家,日本“印太观”的形成与演进与安倍晋三的两次执政密切相关。根据日本官方表述的不同,可以将日本的“印太观”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印太”概念阶段、“印太战略”阶段、“印太构想”阶段,无论在哪个阶段,发展与印度的关系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日本的“印太观”下,日本和印度的合作以双边政治关系的加强为保障,以经济和安全合作为重点,经济和安全合作的深化又加强了两国的战略互信,推动两国政治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和印度加强在印太地区的合作,既是基于自身利益作出的选择,也受到来自中国和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当然,日印合作也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未来,日印将会继续在日本的“印太观”下加强合作,但短期内不会结盟。日本“印太观”下的日印合作将会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威胁中国海上航线的安全、增加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成本,对此中国必须稳妥地予以应对。

贵杭[8](2021)在《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筑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首要任务,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乡村社会与环境面貌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而当下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文化服务建设被忽略,陈旧的文化空间正逐渐被村民所抛弃,乡村文化逐渐走向凋零。面对这种现象,大量建筑师开始进入到乡村领域开展文化建设活动,乡村建设成为了建筑师乐此不疲的天堂家园。众所周知,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城市建设有城市建设规范控制,而乡村社会缺乏有效的规划标准而导致众多的盲目建设,建筑师裹挟着主观意念进行的自我乡村实践,肆意的建设对乡村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当下的乡村建设急需有效的规划指导。建筑策划是作为一种依据科学方法认知社会环境,并真正创造出满足实际需求的物质空间与文化环境的方法,正是当下乡村建设迫切需求的。本论文正是从建筑策划的角度去研究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设实践,作为村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乡村文化空间的使用问题正逐渐凸显出来。如何进行乡村文化建筑的建设活动,如何提营造村民的文化生活空间,如何获得村民的文化认同,以及如何科学而有效地指导建设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成为了在乡村建设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的课题。本论文通过对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将其具体到当代乡村文化建设项目建设中,结合建筑策划的优势,进一步探讨建筑策划在乡村环境中的可行性。通过分析乡村社会的特征与当代乡村村民的文化生活,并结合当代乡村实践案例探讨建筑策划在当代乡村文化建筑设计过程中内在关联。通过建筑策划理论与方法,进一步分析了针对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分析与定位,依次为基础,对乡村文化环境进行内外条件调查,提出从场地环境、空间内容、技术经济以及实施保障等角度完成对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筑策划内容的构建。结合笔者亲身参与的实践项目对建筑策划的构想内容进行反馈验证。希望通过对乡村文化建筑的策划研究,能够真正为乡村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设计依据。

尉一平[9](2021)在《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戏剧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影响和不可磨灭的经典价值,其戏剧政策自彼得大帝欧化改革至苏联时期始终是俄罗斯国家文艺政策的重要内容,发挥其传达国家意志、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文艺传统和塑造文化形象的政治作用。自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承继历代俄罗斯官方的戏剧艺术政策传统,针对新俄罗斯初期戏剧发展衰颓的主要问题,推出了《俄罗斯国家文化政策基础》《“俄罗斯文化”联邦目标纲要》等一系列涉及戏剧领域的文艺政策,以推动困境中的俄罗斯戏剧再度焕发活力。本文以普京时期的戏剧艺术政策的制定背景、核心理念、主要形态和实施效果为研究对象,以《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为核心政策文本,以2019俄罗斯戏剧年为政策实践实例,综合运用比较文学、文艺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方法,考察还原在政治制度转型、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环境变迁背景下的20年来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整体面貌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俄罗斯经过20年的戏剧政策改革实践,形成了以弘扬民族戏剧传统、保障人民戏剧权益、构建统一戏剧空间和推广戏剧国际交流等为主要宗旨,以市场条件下项目资助剧院经营、保护修复剧院文化遗产、扶持构建戏剧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戏剧研究与传播等为主要举措的戏剧艺术政策体系,推动了国家戏剧艺术发展和文艺战略实施,其中的成功经验和缺陷不足值得我国制定相关戏剧政策时参考借鉴。

卢建昊[10](2021)在《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文中认为在改革开放的40余年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生产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经济崛起也推动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航空服务市场的发展,为国际与中国民航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整机的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与麦道这样的商用客机公司合作进行总装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合作的“三步走”战略来自主开发支线飞机,但遗憾的是这两条路径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出现重大调整。2002年4月,支线飞机ARJ21项目正式立项。时隔4年后,在ARJ21项目尚未完成之时,干线飞机C919项目于2007年2月得到了立项。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的项目为何会先后出台?是哪些国内外因素与力量促使中国政府对民用航空产业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如何从产业政策制订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重大产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重点回答的问题。论文采用“倡导联盟框架”(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或称ACF)对中国民航制造业战略调整进行解释。该框架强调政策子系统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提出以社会为中心的视角解读不同部门的政策联盟的重要性。本论文在研究中试图将该分析框架运用于中国民航制造业的重大战略调整问题的分析上。本研究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伴随着国际航空制造业的日渐全球化,出现了主制造商-国际供应商的系统集成开发方式。中国决定利用该系统集成开发方式,推出ARJ21与C919两个重大项目。这两个项目是中国国家和社会对国际航空制造业全球化的挑战与系统集成开发方式出现的机遇的战略反应。1990年代以后中国日益高涨的经济民族主义主张,提倡实施战略产业政策,以促进中国的产业安全与大国发展战略施行。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2003年新一任领导集体上台以后,将国家再一次设定为发展主体,《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象征。ARJ21项目是在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瞄准“缝隙”市场的阶段式发展方式;而C919项目则充分考虑与波音和空客这两个国际航空制造巨头的可能竞争与冲突,通过集中国家资源,利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与关键零部件的可获得性,实现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跳跃式发展。在这个方面,论文提出C919项目决策正是中国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政策观念调整与上海地区特殊政治地位相互结合的产物。目前呈现出的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意义:第一,论文展示了在全球生产网络环境下国家以战略贸易政策为基础形成选择性产业政策的过程,并通过C919项目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研究。第二,国际政治经济学对于产业政策形成过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行为者层位分析,微观地观察了政策集团之间的相互竞争,系统地考察了作用于国家-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压力,并为此将广泛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第三,关于C919项目的立项过程及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各方的争论过程中呈现出了分散和碎片化的状态。同时,由于各方的不同立场,又使得彼此之间的视角和信念有着微妙的差异。本论文以此为基础,通过政策联盟行为对政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再现,同时对国际航空制造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航空制造业商用客机发展战略展开了综合分析,并对ARJ21和C919之间所产生的发展政策变化脉络进行了结构性的把握。

二、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2)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与性质研究
        (二)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研究
        (三)“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五)文献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区域合作理论与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区域合作的一般理论
        (一)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
        (二)区域合作的实现条件
        (三)区域合作的层次性
    二、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促进区域合作的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区域合作的特点
        (三)“一带一路”倡议凸显以发展为主导的区域合作
    三、东北亚区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
        (一)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二)东北亚区域是“一带一路”推进的东翼支轴
        (三)在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多层次性
第二章 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参与
    一、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差异
        (一)蒙古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三)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四)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五)朝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东北亚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参与方式
        (一)韩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
        (二)中日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议
        (三)蒙古国和俄罗斯与“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战略对接
    三、国家的广泛参与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基础
        (一)国家边界的开放性
        (二)主权国家的政策选择是“一带一路”推进的关键
第三章 东北亚边境区域互联互通的发展
    一、边境区域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前沿
        (一)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
        (二)边境地区是互联互通的开拓场域
        (三)边境地区是“一带一路”的窗口
    二、东北亚边境区域开放与合作的进展
        (一)东北亚边境区域的总体建设状况
        (二)中国对蒙古国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中国对俄罗斯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四)中国对朝鲜边境区域的开放与合作
    三、次区域合作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促进
        (一)次区域合作是对边界效应的一种回应
        (二)中俄跨境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三)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推进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层面的整体推进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与发展
        (一)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
        (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
        (三)中蒙俄经济走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作用
    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一)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规划与推进
        (二)中日韩自贸区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基础
        (三)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衔接
    三、“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的包容性
        (一)合作理念的包容性
        (二)合作内容的包容性
        (三)合作路径的包容性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区域外国家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阻碍
        (一)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阻碍
        (三)美国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推进的消极影响
    二、东北亚区域整体的区域合作尚未形成
        (一)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盲点
        (二)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性区域合作对“一带一路”推进的制约
    三、边境地区的次区域合作还不成熟
        (一)东北亚边境次区域合作的困境
        (二)边境次区域合作困境对“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影响
第六章 “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未来推进路径
    一、发挥次国家政府在东北亚边境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优势
        (二)次国家政府助力东北亚边境地区合作的路径
    二、努力将朝鲜纳入到“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当中
        (一)将朝鲜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框架的重要意义
        (二)促进朝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三、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协调好区域内的大国关系
        (一)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必要性
        (二)协调区域内大国间关系的方向与路径
    四、稳定中美关系,减弱区域外大国的阻碍作用
        (一)中美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一带一路”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
        (二)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的实现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机遇、挑战与应对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背景、意义与基础
二、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一)合作的有利条件
    (二)合作的主要挑战
三、应对方略
结 语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冷战后韩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以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欧美学术界关于国家安全的研究
        1.2.2 韩国学界关于国家安全及安全政策的研究
        1.2.3 中国学界关于韩国安全政策及朝鲜半岛安全的研究
        1.2.4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范围
    1.4 创新点
第二章 关于国家安全政策的理论考察
    2.1“国家安全”与“安全威胁”
        2.1.1“国家安全”的概念
        2.1.2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
        2.1.3“安全威胁”的概念
        2.1.4“安全威胁”的认知
    2.2 国家安全政策
        2.2.1 对国家利益的追求
        2.2.2“国家安全政策”的定义和范围
        2.2.3 “国家安全政策”与国防、外交、经济之间的关系
        2.2.4 关于“多边安全合作”
第三章 关于韩国的国家安全及安全政策
    3.1 韩国的国家安全及安全威胁
        3.1.1 关于韩国的国家安全及其目标
        3.1.2 韩国的战争历史及威胁认知
        3.1.3 韩国面临的现实安全威胁
        3.1.4 韩国国家安全与现有威胁、潜在威胁的关系
    3.2 关于韩国的国家安全政策
        3.2.1 韩国的“国家安全政策”与“国家安全战略”
        3.2.2 冷战时期韩国的国家安全政策
        3.2.3 韩国的安全政策与对朝政策、多边安全合作构想的关系
第四章 韩朝关系的转换时期:对话与对立的共存
    4.1 卢泰愚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1988-1993)
        4.1.1 对朝政策的主要推进内容
        4.1.2 多边安全作的构想-“东北亚和平协议会”
        4.1.3 卢泰愚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4.2 金泳三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1993-1998)
        4.2.1 对朝政策的主要推进内容
        4.2.2 多边安全合作的构想-“东北亚多边对话”
        4.2.3 金泳三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韩朝关系的前进与发展时期:探索合作与共赢
    5.1 金大中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1998-2003)
        5.1.1 和解合作政策的概念和推进内容
        5.1.2 多边安全合作的构想-“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六国宣言”
        5.1.3 金大中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5.2 卢武铉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2003-2008)
        5.2.1 和平繁荣政策的概念和推进内容
        5.2.2 多边安全合作的构想-“东北亚时代构想”
        5.2.3 卢武铉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第六章 韩朝关系的倒退时期:矛盾与对话的断绝
    6.1 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2008-2013)
        6.1.1 相生共荣政策的概念和推进内容
        6.1.2 多边安全合作的构想-“新亚洲构想”
        6.1.3 李明博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6.2 朴槿惠政府的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2013-2017)
        6.2.1 “韩半岛信任进程”的概念和推进内容
        6.2.2 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
        6.2.3 朴槿惠政府安全政策的分析与评价
    6.3 现任文在寅政府的安全政策现状(执政中前进和倒退的循环)
        6.3.1 文在寅政府“韩半岛政策”的基本内容
        6.3.2 “东北亚+责任共同体构想”
        6.3.3 安全政策现状
第七章 结论
    7.1 韩国历届政府安全政策的演变
    7.2 冷战后韩国历届政府的安全政策的特点
    7.3 冷战后韩朝关系前进与倒退的反复的原因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附录A:冷战后时期历届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和主要内容-卢泰愚政府-朴槿惠政府
附录B:冷战后时代历届韩国政府的多边安全合作构想:卢泰愚政府-朴槿惠政府
附录C: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的演变及继承
致谢

(7)日本“印太观”视域下的日本与印度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五)存在的不足
二、日本的“印太观”
    (一)“印太”概念的缘起
    (二)历史上的日本与“印太”
    (三)日本“印太观”的演进
        1.“印太”概念阶段
        2.“印太战略”阶段
        3.“印太构想”阶段
    (四)日本“印太观”的基本内涵
        1.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构想
        2.“印太观”涵盖的地理区域
    (五)日本“印太观”的实施路径
        1.推进日美印澳在印太地区的安全合作
        2.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
        3.干预南海事务,谋求实现南海东海联动
        4.着重发展与印度的关系
三、日本“印太观”下的日本与印度合作的内容
    (一)政治合作
        1.日本“印太观”提出之前的日印政治合作
        2.日本“印太观”提出之后的日印政治合作
    (二)经济合作
        1.日印双边贸易
        2.日本对印度的直接投资
        3.日本对印度的政府开发援助
        4.“亚非增长走廊”计划
    (三)安全合作
        1.安全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2.双多边军事演习不断升级
        3.防卫装备技术合作渐成事实
        4.海洋态势监测合作逐渐强化
四、日本“印太观”下的日本与印度合作评析
    (一)日本与印度合作的基础与动因
        1.日印自身的需求
        2.遏制中国
        3.迎合美国
    (二)日本与印度合作的限制性因素
        1.外部因素
        2.内部因素
    (三)日本与印度合作的前景
    (四)对中国的影响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存在的问题
        1.1.2 建筑策划关于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
        1.3.2 建筑策划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4.1 建筑策划理论研究与实践
        1.4.2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发展历程与实践
        1.4.3 当代乡建中的建筑策划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2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策划的相关理论
    2.1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策划的概念
    2.2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策划的方法
        2.2.1 系统性认知
        2.2.2 多方位协同
        2.2.3 策略性操作
    2.3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策划的流程
        2.3.1 目标设定
        2.3.2 信息获取
        2.3.3 目标构想
        2.3.4 目标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发展及现状概述
    3.1 乡村文化建筑的发展历程
        3.1.1 封建时期的乡村文化建筑
        3.1.2 民国时期的乡村文化建筑
        3.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乡村文化建筑
        3.1.4 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文化建筑
    3.2 当代乡村的文化需求及问题
        3.2.1 当代乡村的文化需求内容
        3.2.2 当代乡村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
    3.3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现状及问题
        3.3.1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发展现状
        3.3.2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主要问题
        3.3.3 当代乡村文化建设引入建筑策划的必要性
    3.4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发展方向
    3.5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案例选取标准
    3.6 本章小结
4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筑策划
    4.1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初步定位
        4.1.1 明确建筑类型
        4.1.2 估算建筑规模
        4.1.3 建设参与主体
    4.2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条件调查
        4.2.1 外部条件调查
        4.2.2 内部条件调查
        4.2.3 调查内容对后续研究的影响
    4.3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场地构想
        4.3.1 项目选址原则
        4.3.2 场地建筑布局
        4.3.3 场地交通规划
    4.4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空间构想
        4.4.1 空间内容与功能占比
        4.4.2 各功能空间配列模式
        4.4.3 功能空间动线组织
        4.4.4 空间构想预测与评价
    4.5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技术构想
        4.5.1 乡村的地域性结构选型
        4.5.2 乡村的地域性材料适配
    4.6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经济构想
        4.6.1 投资和运营模式
        4.6.2 经济构想决策要点
        4.6.3 经济构想研究目的
    4.7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报告拟定
        4.7.1 设计任务书的制定
        4.7.2 建筑策划结论报告
        4.7.3 建筑评价与反馈
    4.8 本章小结
5 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策划案例应用——社城村文化活动场所建筑策划
    5.1 项目背景
        5.1.1 基本情况
        5.1.2 发展契机
    5.2 条件调查
        5.2.1 外部条件
        5.2.2 内部条件
    5.3 目标定位
        5.3.1 核心问题
        5.3.2 目标定位
    5.4 策划构想
        5.4.1 空间与实体构想
        5.4.2 产业构想
        5.4.3 陪伴式建设和村民参与
    5.5 评价反馈
        5.5.1 建筑评价
        5.5.2 社会评价
        5.5.3 案例启示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乡村文化建筑使用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1 代表性当代乡村文化建筑案例调研汇总
附录2 案例投资主体及运营主体汇总
附录3 案例项目选址、建筑面积及功能汇总
附录4 案例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调研汇总
致谢

(9)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关键词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普京执政前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沙俄时期戏剧艺术政策概述
        一、欧化强国的文艺途径——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的戏剧改革
        二、知识分子的启蒙召唤——从冯维辛到契诃夫的民族戏剧发展道路
        三、全俄戏剧的经典地位——代表性剧院和戏剧学校的建立
    第二节 苏联时期戏剧艺术政策概述
        一、文化革命的重要组成——苏维埃初期的戏剧政策
        二、争议与批判——斯大林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政策
        三、解冻与新思维的更替——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戏剧政策
    第三节 新俄罗斯初期戏剧艺术政策概述
        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的整体精神惶惑和戏剧发展危机
        二、叶利钦时期的戏剧艺术政策及实践评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价值导向
    第一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制定背景
        一、全俄剧院分布不均衡、人民的文艺权益享受不充分
        二、戏剧业务发展资金短缺、剧院转型发展艰难
        三、戏剧专业人才培养乏力,戏剧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第二节 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核心理念
        一、文化软实力概述
        二、普京时期戏剧艺术政策的核心理念
    第三节 普京时期涉及戏剧艺术政策的基础性文件
        一、扞卫公民文化权利——《俄罗斯联邦文化基本法》
        二、合力推动戏剧复兴——《“俄罗斯文化”联邦目标纲要》
        三、巩固戏剧教育基础——《俄罗斯联邦 2008-2015 年文化艺术教育发展构想》
        四、传承优秀戏剧遗产——《俄罗斯国家文化政策基础》
        五、构建统一戏剧空间——《2030 年前国家文化政策战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核心文件——《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解读
    第一节 《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的目标和任务
        一、《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的发展方向
        二、《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的主要任务
    第二节 《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的具体措施
        一、保障公民参与戏剧艺术活动的相关权利
        二、发展不同类型戏剧艺术和专业剧院
        三、改善公立剧院的组织和法律形式,扶持私立剧院建设
        四、多种方式筹集剧院资金
        五、加强戏剧教育和戏剧理论研究,完善剧院人才配备
    第三节 《俄罗斯联邦戏剧事业长期发展构想》所体现的当代俄罗斯戏剧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一、坚定国家利益至上的战略定位
        二、保障公民戏剧权益的核心理念
        三、遵循政策导向与市场原则相结合的运行方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19 俄罗斯戏剧年——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的实践范例
    第一节 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举办宗旨
        一、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动议
        二、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宗旨
        三、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针对问题
    第二节 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活动概述
        一、各类戏剧节与戏剧演出活动
        二、全俄罗斯统一戏剧文化空间的构建
        三、戏剧人才的培养工作
        四、戏剧理论问题的研究工作
        五、国际戏剧交流活动
    第三节 2019 俄罗斯戏剧年的实施效果
        一、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文化自信
        二、政策落实力度有待加强,资金投放不到位
    本章小结
结语与启示: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及其实践的评价与借鉴
附录一:普京在2019 戏剧年开幕式上发表的讲话
附录二:第25 届金面具奖主要获奖名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方法
    1.3 分析范围
    1.4 本论文的组成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分析框架
    2.1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产业政策形成和变化
    2.2 用于政策过程分析的倡导联盟框架
        2.2.1. 倡导联盟框架的核心逻辑
        2.2.2. 倡导联盟框架与贸易政治经济学的衔接
        2.2.3. 国家和宪政体制
    2.3 产业政策倡导联盟的信念基础:发展主义
        2.3.1. 战略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
        2.3.2. 李斯特的不均衡发展观
        2.3.3. 不均衡发展观以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3.4. 日本的官僚制
        2.3.5. 中国产业政策体制
    2.4 全球生产网络和战略性产业政策
    2.5 小结
第三章 国际民用航空制造行业的结构变化
    3.1 航空运输市场“去管制”及其对航空制造业的影响
        3.1.1. 轴辐式航线的发展对干线飞机的影响
        3.1.2. 馈线航路的发展与支线飞机
        3.1.3. 航空运输的国际自由化
        3.1.4. 波音和空客双寡头结构形成
    3.2 喷气式支线飞机的出现与小双寡头的新生产组织
    3.3 系统集成的Tier-1开发模式
    3.4 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商用飞机制造的发展历程
    4.1 改革开放后中国航空制造产业变化概述
        4.1.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
        4.1.2. 首个商用客机研制项目:“运-10”
    4.2 学习的开始:MD-80组装生产
    4.3 MPC-75项目
    4.4 三步走战略
        4.4.1. 商用客机干、支之争的苗头
        4.4.2. MD-90
        4.4.3. AE-100 项目
    4.5 小结:存活下来的政策子系统
第五章 经济学者认知共同体的政策信念分化
    5.1 1990 年代经济学家的主流化与思想分化
        5.1.1. 新左派的经济体制构想
        5.1.2. 民族主义情绪的扩散
    5.2 非主流经济学派的出现和成长
    5.3 非主流经济学家与民族主义者的联手
        5.3.1. 大国优势和大国战略
        5.3.2. 战略产业和航空制造
        5.3.3.入世与非主流经济学者的活跃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产业政策导向变化
    6.1 “追赶期”产业政策体系概况
    6.2 “入世”前后的改革和产业政策体系
    6.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郎顾之争和反思改革
    6.4 创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
        6.4.1. 由跟踪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
        6.4.2. 高铁建设与集成创新
        6.4.3. 大型飞机项目
    6.5 小结
第七章 从系统集成商的道路到大飞机项目
    7.1 支线飞机项目的推进
        7.1.1. 新舟60
        7.1.2. 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的推进
        7.1.3. ERJ-145合作生产项目
    7.2 大飞机争论的序幕:运-10的神话化
        7.2.1. 大飞机与大型运输机
        7.2.2. 摇摆不定的ARJ21
    7.3 大飞机论证
        7.3.1. 支线道路与大飞机道路
        7.3.2. 第一次论证
        7.3.3. 第二次论证
    7.4 大飞机政策形成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博弈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印太战略构想”推进过程中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J]. 程蕴. 日本学刊, 2021(05)
  • [2]区域合作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亚区域的推进研究[D]. 沈娜.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机遇、挑战与应对方略[J]. 孔小惠,韩文超.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21(03)
  • [4]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5]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6]冷战后韩国国家安全政策的演变及特点 ——以对朝政策及多边安全合作构想为中心[D]. 柳承址(SEUNGJI RYU). 北京大学, 2021(09)
  • [7]日本“印太观”视域下的日本与印度合作研究[D]. 王晓凯. 渤海大学, 2021(02)
  • [8]当代乡村文化建筑的建筑策划研究[D]. 贵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普京时期俄罗斯戏剧艺术政策及其实践研究[D]. 尉一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倡导联盟与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航空制造产业“系统集成”战略制定的政治经济学[D]. 卢建昊. 北京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构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