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其后空的检测技术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其后空的检测技术

一、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背后空区的一种检测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陆丽丽[1](2021)在《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南北差异较大,因此我国修建了一系列引调水工程,比如:南水北调工程、引大济湟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等。引水隧洞是引调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引调水工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修建于我国寒区的引水隧洞在长期运营中由于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影响,隧洞衬砌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病害问题,危及衬砌结构安全。因此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勘察、专家咨询等方法,系统分析了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等级,构建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模型。以位于祁连山的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1#那威隧洞为例进行评价研究,通过整理除险加固的数据,确定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分析计算理论模型,以计算结果为依据完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以研究结果为参考判断是否对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进行维修加固,以保障引水隧洞安全运行。本文重点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原因及研究衬砌结构安全状态,主要包括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类型及造成原因、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等级、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评价模型。完成了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初步探索,以期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少许借鉴。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的常见类型及原因分析。修建在寒区的引水隧洞受到寒冷气候和不良地质的共同影响,在长时间的运营过程中会出现如衬砌裂缝、衬砌冲刷磨损、衬砌冻胀破坏等病害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造成衬砌结构病害的原因机理。(2)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引水隧洞衬砌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7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查阅相关规范和现有的研究文献列出二级指标定性或者定量的判别标准。(3)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参考现有的其他交通隧道、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态等级划分,通过比较分析,本文选择四级划分法构建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等级,即A级安全(衬砌轻微破坏)、B级基本安全(衬砌一般破坏)、C级不安全(衬砌较严重破坏)、D级极不安全(衬砌严重破坏)四个等级的评价集。(4)建立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研究的评价模型。根据获取信息的模糊性和未确知性等特点,通过分析几种常见的评价模型,采用计算相对准确、操作相对简单的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以指标的实际测量值为基础,通过指标的等级量化值建立单指标未确知测度,并引入改进G2-反熵权-最小信息熵理论相结合的权重计算方法计算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向量。最后,结合置信度识别准则判断某一洞段的衬砌结构安全等级。(5)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的案例评价研究。以引大入秦总干渠中1#那威隧洞为例,整理统计检测得到的数据,将实际数据代入未确知测度理论模型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得出:4+362~4+402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安全,4+757.5~4+797段与4+757.5~4+797段结构安全等级为基本安全,4+247.01~4+281.6段与6+240~6+346.26段结构安全等级为不安全。

李泽钧[2](2020)在《基于数据分析的下穿施工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管线、地下管廊、轨道交通等地下空间开发进入快车道。由于建设的先后顺序不同,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的情况越来越多。穿越工程是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中风险最高的工程,需要同时保证工程自身安全和周围环境安全。因此,研究暗挖隧道下穿施工既有地下结构的响应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大量北京地区下穿工程实践,通过统计分析、理论解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下穿工程中新建隧道-地层-既有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关系、施工关键技术、变形预测方法及安全风险管控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复变函数法和莫尔-库伦破坏准则,运用浅埋隧道在地表任意分布荷载作用下地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解,建立了新建隧道-地层-既有地下结构的理论计算模型,分析了下穿施工中因素变化对塑性区的影响。揭示了下穿施工的力学本质是新建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引起了地层弱化,降低了既有地下结构下方地基的承载力,导致既有地下结构向下变形,最终实现再平衡的过程。(2)基于案例统计及理论分析,对新建地铁区间、地铁车站下穿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区间下穿时,当新旧隧道竖向有足够的间距、预测变形可满足变形控制标准时,建议采用马蹄形台阶法施工;当马蹄形台阶法施工拱顶上方夹层土留不住、地层注浆效果不佳、存在不良地质体时,建议采用平顶直墙形CRD法施工。车站下穿时,当新旧隧道竖向有足够的间距(1D)且单层车站时,建议采用多导洞法+大管幕+注浆抬升法;当新旧隧道竖向间距小且为单层车站时,可采用多导洞法+千斤顶顶升法施工,但是对施工质量有严格的要求;单层或多层车站时,可采用洞桩托换法+千斤顶顶升法施工。绘制了下穿施工扰动下既有隧道变形特征曲线、新建隧道支护特征曲线和既有隧道变形恢复曲线,并对其力学演化过程进行了阐述。基于新建隧道横断面开挖面积的大小,将暗挖法下穿施工分为三个等级,给出了三个等级下穿施工的建议施工方法。(3)统计法分析后明确了peck公式中的地层损失率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引入蒙特卡罗法对地层损失率参数进行随机抽样,创新性提出了基于经验法的下穿工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概率预测方法,使得传统的单一数值预测方法转变为预测变形的概率问题,预测结果更符合参数随机性的实际情况。(4)分析下穿工程中千斤顶顶升的作用机理,基于非线性接触面法提出了可模拟千斤顶作用特征的本构模型并编制了有限元计算程序,实现了下部桩基-千斤顶-既有地下结构的协同分析,为准确模拟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提供了支撑。并通过实例验证证明了该本构的有效性。(5)针对暗挖隧道下穿工程的特点,建立了风险评价方法和流程,为新建工程变形控制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在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街站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

廉明[3](2020)在《双线铁路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交通事业不断完善,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已进入一个高峰期。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质条件,穿过高地应力和周围地区岩层较弱的深埋长大隧道仍在涌现。其中,软弱围岩隧道的大变形是一种造成施工困难、施工效率低下、工程经济负担增大的严重问题。在已修建的兰渝铁路、成兰铁路等众多隧道中,均出现了由于大变形带来的钢架扭曲、喷混剥落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施工安全与进度。因此,有必要研究软岩大变形隧道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施工控制技术。本文依托成兰铁路云吞堡隧道工程,运用理论调研分析、现场力学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双线铁路软岩隧道的大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从开挖工法、支护体系方面研究了针对于双线铁路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施工控制技术,具体成果如下:(1)以云吞堡隧道为依托,总结出隧道大变形特征表现为初期变形速率高、累计变形总量大、变形持续时间长、自稳时间短。隧道大变形主要受高地应力、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扰动和地下水的影响。(2)不同施工方法对隧道围岩变形量的控制效果不同,表现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法>两台阶法;拱顶沉降值随着初支封闭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相同初支封闭距离条件下,随着台阶长度增大拱顶沉降逐渐增大,边墙水平收敛逐渐减小。(3)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监测发现:采用超前管棚预支护,可以有效控制拱顶沉降,保障掌子面稳定。采用双层初期支护、超长锚杆并配合背后注浆技术,可以有效控制云吞堡隧道发生的大变形,从根本上解决初期支护破坏侵蚀的问题。(4)通过现场对比试验,发现两台阶工法条件下初支与围岩接触压力略大于三台阶工法。拱肩位置拱架内力大于三台阶工法下拱架内力,而拱顶位置处相反;三台阶法施工条件下围岩变形量比两台阶法小,总变形量约为两台阶的51%~60%。

陆渊[4](2020)在《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汶马高速公路为四川藏区第二条高速公路,是中国建设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桥隧比高达86%。区域内地形高陡,深切峡谷纵横分布,千枚岩、板岩、片岩等变质软岩广泛出露,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广泛分布。受限于地形条件,桥梁、隧道工程将难以避免地穿越这些不良地质体。因此,对汶马高速沿线,隧道穿越不稳定斜坡所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与处置方案研究刻不容缓。薛城一号隧道开挖后,进口段边坡与隧道洞身不同位置出现了裂缝,且有变形持续增加的趋势,对隧道洞身和洞口外接的木卡大桥正常施工构成了威胁。本文以薛城一号隧道进口段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完成了研究区的岩体质量研究,进行室内试验,结合工程经验,完成了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对变形体发育规模与边界特征进行调查,掌握了坡体结构特征。通过对历史变形进行测量,并结合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掌握了边坡与隧道洞身变形分布时空规律,进一步提出了围岩—边坡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变形分区与潜在危害性的定性评价。基于DEM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对薛城一号隧道开挖前后,围岩—边坡体系的应力应变、位移变形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该体系的稳定性评价。最后,综合研究区的地质条件、施工现状与变形的成因机理,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使用数值计算与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验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有:(1)对研究区进行了大量的现场勘查,查明了场地的地形地貌、岩性分布特征、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体分布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情况。采用无人机对边坡进行了测绘,获取了场地的点云数据,使用Pix4D建立了地面高程模型(DSM)与数字正射影像(DOM),结合及计算成果,基于Smart3D建立了三维倾斜模型,采用三点法在三维倾斜模型上进行了结构面测量,最后将解译成果与地面调查成果相结合,统计了优势结构面。对岩体结构从边坡岩体结构类型和围岩结构类型两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全面掌握了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的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劈裂抗拉试验与单轴压缩试验,得到了岩体力学参数的定量数据。(2)结合前期分析成果,对边坡的坡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为倾倒变形体,进口段为极强倾倒区,分界线下部为强倾倒区,且隧道走向与坡面斜交,与层理走向小角度相交,进口段属浅埋段。通过对隧道开挖后的历史变形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GNSS监测数据,发现隧道开挖后,隧道进口上方岩体首先出现变形,变形量最大,坡表、隧道洞身出现裂缝的时间稍滞后,位移量值相对较小,且变形主要集中于极强倾倒区。对围岩—边坡体系的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互作用地质概念模型,为数值计算提供了分析基础。(3)对地面高程模型(DSM)进行滤波处理,获取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运用Flac3D对隧道施工前后进行了三维数值计算,得到了隧道开挖后围岩与边坡的应力调整过程以及最大剪应变的分布情况。运用UDEC进行了变形破裂模式分析,发现若不采取治理措施,边坡整体将沿结构面与折断带组合形成的软弱面滑移失稳,局部出现坠落式崩塌。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围岩—边坡体系作出了稳定性综合评价。(4)在掌握了围岩—边坡体系的变形成因机理与稳定性状态的情况下,提出了适用于研究区边坡的“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杆+主动防护网+导石网+截排水沟+隧道出口桥改路+增设明洞”的综合处置方案,采用数值计算分析了该方案的有效性,结合治理工程完成后的监测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认为该方案是合理的。以上研究对双线分离式公路隧道穿越大型倾倒变形体的设计、施工建设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类似工程的修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姜玉宇[5](2020)在《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等基建设施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和地铁建设迅速发展。在一些山地高原地区和人员密集的城区,为行车方便、提升列车运行效率,公路铁路隧道及地铁隧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隧道运输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盾构施工的地铁隧道以其高效、机械化的施工方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然而,盾构隧道在施工运营阶段受开挖、注浆、盾构机姿势不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使盾构隧道结构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加速盾构隧道结构的老化和退化,严重的影响着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运营。为保证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工作,系统的分析盾构隧道的结构状态和不同损伤情况下盾构隧道的受力状态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大连某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受力状态以及衬砌背后空洞问题对盾构隧道结构造成的不利影响。首先对隧道结构计算理论进行了阐述和研究,之后使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盾构隧道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计算,分别模拟了健康盾构隧道、损伤盾构隧道的结构模型,计算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变形规律。最后在盾构隧道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盾构隧道结构的常见病害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盾构隧道的安全评估方法和健康监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洞的存在使盾构隧道结构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最大应力值急剧增加。在同一位置处,存在的空洞范围越大,衬砌结构的最大拉应力与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就越大,结构的受力状态越不利。当拱顶存在空洞损伤时,随着拱顶位置处空洞病害的越来越严重,拱顶附近的轴力与弯矩值都越来越大。随着拱顶空洞范围的增大,拱腰处的轴力和弯矩不同程度的减小。拱顶衬砌背后空洞的增加会引起拱底部位的轴力小幅度变大,弯矩一定程度的减小。拱腰处损伤对拱腰处内力影响最大,对其他位置处内力值影响不大。相比于其他损伤情况,当拱腰处存在空洞时,盾构管片受力最为不利,且空洞越大,内力值越大,对于拱腰处存在的损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进行维护,以免造成工程灾害。拱底部位空洞对拱底部位轴力影响最大,且损伤越大,拱底轴力值越大。拱底空洞对衬砌拱脚及拱底附近的弯矩影响也较为明显,拱底处最为明显,随着空洞的增大,拱底弯矩由负弯矩变为正弯矩。对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盾构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进一步判断损伤状态并指导健康监测。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今后隧道结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晓辉[6](2020)在《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隧道受开挖卸荷、地表强降雨、农田灌溉、人为活动、沟谷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富水段,导致围岩劣化程度较高,诱发隧道衬砌开裂、剥落、渗漏水、空洞等病害的形成,严重威胁隧道服役性能。为深入研究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研究富水黄土隧道结构劣化规律,建立了修正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并从细观、宏观角度分析了围岩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进而采用物理模型试验从围岩-结构相互作用角度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搭建了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提出了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针对典型富水黄土隧道工程案例,采用多种手段对衬砌裂缝、渗漏水、空洞及层间脱空状况进行现场调研,总结分析裂缝几何形态及分布位置、渗漏水类型及分布位置、空洞及层间脱空的轴向尺寸的基本特征,并定性分析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的表现形式及基本模式,为研究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方法提供基础性资料。(2)基于现有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考虑裂缝宽度w、裂缝深度d、富水体厚度h0、空洞半径r0等参数对衬砌结构荷载分布的影响,建立修正的荷载-结构分析理论模型,并辅以数值模拟手段验算了52种工况,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揭示富水黄土隧道衬砌结构性能劣化规律,为衬砌结构性能劣化处治提供理论支撑。(3)采用高精度μCT扫描系统对不同含水量及浸水时间下黄土孔隙度、各向异性度等细观参数进行测试,并利用多种室内试验手段对不同浸水时间下黄土黏粒含量、Zeta电位、离子浓度、抗剪强度等宏观参数进行分析,从而从宏细观角度全面揭示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影响因素及规律,进一步诠释了黄土强度随浸水时间呈“勺形”变化并在浸水第5d达到最低值的根本原因,为确定围岩劣化处治最佳时机提供理论支撑。(4)研发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物理模型试验系统,依托实际工程,设计地表水下渗、周边裂隙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等富水工况,通过量测隧道围岩压力、衬砌结构弯矩、轴力及整体变形等参数,从结构-围岩相互作用角度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规律,并以深埋两车道隧道为例,给出了围岩注浆范围为4m、重点加固拱脚及仰拱部位的劣化控制标准。(5)采用“振弦式传感器+分布式光纤”相结合的手段、“洞内有线+洞外无线”的组网方式搭建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依托实际工程,利用该监测系统对隧道围岩、初支、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进行全面监测,并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拟合,进一步揭示了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规律。(6)在已有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基础上,依托实际工程,提出了基于地下水平衡理论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与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病害快速修复技术,并利用现场观察、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其处治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了富水黄土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为制修订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在复杂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下,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度高,导致隧道结构受力不均衡,严重威胁服役性能,研究不同富水工况下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的劣化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处治措施,可为黄土地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撑。

史洪涛[7](2019)在《复杂条件下地铁施工方案优化及动态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大连地铁202标段的复杂地质条件、复杂环境构筑物和地下水丰富、溶洞发育等问题,为了解决大断面浅埋暗挖车站施工及复杂地层长距离盾构掘进难题,采用了FLAC3D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方案比选优化,并应用智能监测、参数反分析技术及时修正施工参数,进行动态施工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的“上软下硬、软硬不均状态”和地面构筑物风险问题,在暗挖车站施工中应用FLAC3D三维模拟技术进行了大断面浅埋风道台阶法、CD法、CRD法的工法比较,确定了CRD法在控制水平收敛基及地表沉降中的优势;进一步在分析比选中,找出CRD工法在分层分步开挖施工中受力的薄弱环节,首次提出并创新了扣大拱脚CRD快速开挖施工工法。针对地面建筑浅桩高架桥,建立了桩基、岩土、隧道共同受力模型体系,进行了隧道开挖对桥梁体系受力结构的数值模拟,对比了增加单双排、多面钢管隔离桩保护体系的沉降控制分析,确定并首次应用了双排三面隔离桩保护方案,成功控制了隧道开挖造成的桩基沉降。针对渗流应力耦合条件下盾构隧道工作面稳定性问题,基于FLAC3D技术模拟了盾构机在全风化岩层、“上软下硬”、全硬岩掘进中的受力状态,建立了流固耦合的单元状态稳定性指标的围岩稳定性判别方法,实现富水区盾构隧道工作面的稳定性分析。针对地质不确定性问题,建立了盾构动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参数识别和施工方案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方法,在监测多元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基于FLAC3D数值模拟,设计正交试验进行,反演计算手段,对围岩主要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建立多元信息联合反分析技术,对地层的力学参数进行反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隧道开挖支护参数及盾构掘进参数进行优化,最后结合实例进行了验证、预测和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张驰[8](2018)在《基于地质雷达法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脱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质雷达法是目前隧道衬砌检测的主流方法,在检测钢筋及拱架间距、素混凝土结构等方面有优异的表现。当衬砌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时,由于电磁波的"趋肤"效应,检测结果不甚理想。以宝兰客专定西至兰州段某隧道区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质雷达检测为例,对典型的"脱空"地质雷达图像进行研究,并通过"破检"和敲击等方式进行验证。研究及验证表明,当衬砌层较薄或雷达信号的增益调节不当时,会有疑似脱空的假信号,易造成脱空误判;当钢筋分布密集时,衬砌脱空检测有一定困难,容易出现漏判。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识。另外,敲击法在检测衬砌浅部脱空时效果较好,应推广应用。

钟世航,王荣,王泽峰[9](2017)在《地下工程厚层钢筋混凝土被覆的质量检测》文中研究指明地下丁程厚层钢筋混凝土被覆的质量检测一直是个难题,雷达波对钢铁物质反射特别强烈,钢铁物质对雷达波吸收也极强,因此探地雷达对有23层钢筋网的混凝土构建物探查很困难,采用超声波则频率太高,不仅难以穿透,而且粗骨料的反射干扰大。作者推出的"极小震检距超宽频带弹性波反射单点连续剖面法"(简称陆地声纳法)采用锤击震源和104 000 Hz的频带,适于进行这项工作。在工程检测中,不仅可得到被覆厚度、确定被覆背后空洞和空区,还能确定混凝土中不密实的部分。实测中发现被覆混凝土中的分层,对改进混凝土浇筑及震捣的技术和工艺给出了很好的改进方向和思路。

石广斌,刘静,何新红,牛泽林[10](2017)在《石鸡水电站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空腔检测及其危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用地质雷达进行检测,根据石鸡水电站引水隧洞钢筋混凝土衬砌的缺陷得出,其背后存在局部空腔或不密实区域,参考类似工程规范,认为衬砌与围岩之间接触面整体上较好。通过数值分析得出,在内水或外水压力作用下,空腔附近混凝土衬砌环向拉应力和压应力变化幅度较大,恶化了空腔区域附近结构的受力环境。基于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认为空腔部位的衬砌结构满足内或外水压力单独作用下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要求。为了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建议对连续长度较大的不密实或空腔区域补充回填灌浆。

二、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背后空区的一种检测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背后空区的一种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及隧洞病害成因的现状
        1.2.2 国内外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的发展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2 寒区隧洞工程衬砌病害分类及原因分析
    2.1 寒区隧洞工程特点
        2.1.1 我国寒区的划分
        2.1.2 寒区隧洞工程分区
        2.1.3 寒区隧洞工程分类
        2.1.4 寒区隧洞工程特点
    2.2 隧洞衬砌的类型
        2.2.1 平整衬砌
        2.2.2 受力衬砌
    2.3 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类
        2.3.1 衬砌裂缝类病害
        2.3.2 隧洞衬砌厚度不足及背后空洞类病害
        2.3.3 隧洞衬砌剥落类病害
        2.3.4 衬砌变形病害
        2.3.5 材料劣化类病害
        2.3.6 隧洞渗漏及溶蚀病害
        2.3.7 衬砌冻融破坏
        2.3.8 淤积病害
3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寒区评价指标体系
        3.1.1 寒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1.2 建立寒区评价指标体系
    3.2 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评价等级划分
        3.2.1 不同类型建筑物状态等级划分法
        3.2.2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评价等级确定的依据
        3.2.3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等级划分
    3.3 引水隧洞衬砌结构安全状态的判断标准
4 寒区引水隧洞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的确定
    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分析选择
        4.1.1 主观权重
        4.1.2 客观赋权法
        4.1.3 组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4.2 常用的评价模型
        4.2.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2.2 BP神经网络法
        4.2.3 TOPSIS法
        4.2.4 未确知测度理论
    4.3 基于改进G2-反熵权-最小信息熵的权重确定
        4.3.1 改进G2 法确定主观权重
        4.3.2 反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4.3.3 组合权重
    4.4 未确知测度评价模型
        4.4.1 未确知测度的定义
        4.4.2 单指标的未确知测度
        4.4.3 多指标综合测度评价矩阵
        4.4.4 置信度识别准则
5 寒区引水隧洞安全状态评价模型的应用
    5.1 引大入秦工程概况
        5.1.1 工程设计概况
        5.1.2 工程气候条件
        5.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5.2 引大入秦工程引水隧洞现状
        5.2.1 那威隧洞运行状况
        5.2.2 那威隧洞各洞段衬砌病害检测结果
        5.2.3 检测数据统计与整理
    5.3 引水隧洞安全状态评价
        5.3.1 基于改进G2-反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5.3.2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评价过程
    5.4 引水隧洞病害结果分析与处理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对策措施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影响因主观赋权的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基于数据分析的下穿施工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控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对地层及既有结构的影响研究
        1.2.2 新建隧道穿越工程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1.2.3 穿越工程的风险管理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暗挖隧道下穿工程数据库的建立及特性分析
    2.1 北京地区下穿工程数据库的建立
        2.1.1 下穿工程数据库的基本情况
        2.1.2 下穿工程数据库的构建
        2.1.3 数据库的应用流程设计
    2.2 北京地区下穿工程情况分析
        2.2.1 新建隧道特性分析
        2.2.2 既有地下结构变形影响分析
    2.3 穿越工程新建隧道与既有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2.3.1 问题的描述
        2.3.2 地表位移和应力精确解析解的一般公式
        2.3.3 所给模型的递推关系和洛朗级数系数
        2.3.4 精确解析解的应用
        2.3.5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地下结构相互作用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3.1 北京地区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施工案例统计
    3.2 新建区间马蹄形断面下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2.1 工程概况
        3.2.2 马蹄形断面下穿施工既有线变形规律分析
        3.2.3 马蹄形断面下穿施工关键技术
    3.3 新建区间平顶直墙断面下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3.1 工程概况
        3.3.2 既有车站变形规律分析
        3.3.3 平顶直墙断面下穿施工关键技术
    3.4 新建地铁区间下穿施工工法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施工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4.1 北京地区新建车站下穿施工案例统计
    4.2 多导洞法下穿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4.2.1 多导洞法下穿施工
        4.2.2 多导洞法+千斤顶顶升技术下穿施工
        4.2.3 对比分析
    4.3 洞桩托换法关键技术研究
        4.3.1 北京地区PBA法施工特性分析
        4.3.2 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千斤顶顶升技术
        4.3.3 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在平行下穿工程中的应用
        4.3.4 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技术总结
    4.4 新建地铁车站下穿施工工法建议
    4.5 暗挖法下穿施工分级及工法建议
        4.5.1 等级一
        4.5.2 等级二
        4.5.3 等级三
    4.6 本章小结
5 暗挖隧道下穿既有地下结构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5.1 暗挖隧道下穿施工经验法预测既有地铁变形研究
        5.1.1 基于PECK公式的既有地铁隧道变形规律分析
        5.1.2 施工工法地层损失率分布研究
        5.1.3 基于经验法的下穿工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概率预测方法
        5.1.4 算例分析
    5.2 基于有限元法下穿施工既有地铁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5.2.1 非线性接触算法概述
        5.2.2 千斤顶作用特性及基于非线性接触的模型表示
        5.2.3 实例验证
    5.3 下穿施工方案适应度分析
        5.3.1 穿越工程变形控制标准的制定
        5.3.2 下穿施工方案适应度的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暗挖隧道下穿工程风险评价及决策研究
    6.1 暗挖下穿工程风险评价及决策方法
        6.1.1 风险评价概述
        6.1.2 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6.1.3 灾害大小的分级
        6.1.4 风险等级划分及决策准则
    6.2 工程实例应用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
        6.2.3 新建暗挖车站施工工法的确定
        6.2.4 下穿工程风险评价及决策
        6.2.5 实测变形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双线铁路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软岩大变形机理
        1.2.2 隧道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
        1.2.3 隧道软岩大变形数值仿真分析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双线铁路软岩隧道大变形特性及机理研究
    2.1 依托工程概况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与水文
        2.1.3 高地应力
    2.2 隧道大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
        2.2.1 隧道大变形特性
        2.2.2 隧道松动圈特性
        2.2.3 隧道大变形的影响因素
    2.3 软岩隧道大变形产生机理
        2.3.1 隧道的粘弹塑性分析
        2.3.2 围岩破坏模式及大变形机理
    2.4 小结
3 双线铁路软岩大变形隧道施工方法对比分析
    3.1 概述
    3.2 模型的建立
        3.2.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介绍
        3.2.2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3.2.3 计算参数的确定
        3.2.4 施工过程模拟
    3.3 各工法条件下计算结果分析
        3.3.1 不同开挖方法对比分析
        3.3.2 三台阶法条件下各工况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双线铁路软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4.1 概述
    4.2 高地应力千枚岩隧道大变形控制措施及支护原则
    4.3 超前支护技术
        4.3.1 超前管棚支护理论
        4.3.2 超前管棚作用效果分析
        4.3.3 现场应用
    4.4 双层支护体系
        4.4.1 双层初期支护作用机制
        4.4.2 现场应用
        4.4.3 实施效果
    4.5 超长锚杆及背后注浆变形控制技术
        4.5.1 长锚杆作用机理
        4.5.2 背后注浆加固机理分析
        4.5.3 现场应用
    4.6 小结
5 云屯堡隧道大变形段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概述
    5.2 试验段概况
        5.2.1 试验断面的选择
        5.2.2 试验段施工方法
        5.2.3 试验段支护参数
    5.3 现场试验方案
    5.4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5.4.1 初支与围岩接触压力
        5.4.2 钢拱架内力
        5.4.3 变形分析
    5.5 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开挖与斜坡变形相互关系研究现状
        1.2.2 公路地质灾害处置措施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2.1 地理位置及气象水文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隧道进口段岩体质量研究
        2.3.1 结构面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2.3.2 岩体结构类型分析
    2.4 岩体力学参数综合选取
        2.4.1 抗拉强度试验
        2.4.2 单轴压缩试验
        2.4.3 参数综合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洞口段围岩—边坡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3.1 变形体基本概况
    3.2 发育规模及边界特征
    3.3 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3.4 变形破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4.1 变形迹象分析
        3.4.2 变形监控量测及分析
        3.4.3 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5 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相互作用地质概念模型建立
        3.5.1 隧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5.2 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
        3.5.3 围岩—边坡相互作用变形破坏概念模型
    3.6 变形分区及危害性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洞口段围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
    4.1 隧道进口段围岩-边坡体系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4.1.1 数值模型前处理
        4.1.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隧道进口段围岩-边坡体系变形破裂特征分析
        4.2.1 数值计算前处理
        4.2.2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4.3 隧道围岩-边坡体系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洞口段变形体综合处置技术研究
    5.1 隧道进口边坡变形处置技术设计原则
    5.2 处置方案设计思路
    5.3 处置措施设计
    5.4 治理效果数值计算验证
        5.4.1 边坡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4.2 治理后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隧道结构分析及健康监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隧道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1.3.2 隧道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2 隧道结构分析理论
    2.1 隧道结构的概念
        2.1.1 隧道结构的组成及分类
        2.1.2 隧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2.1.3 盾构隧道
    2.2 隧道结构的设计原理
        2.2.1 隧道结构荷载及其计算方法
        2.2.2 隧道结构模型
        2.2.3 盾构隧道管片简化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盾构隧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有限单元法及ANSYS软件
        3.1.1 有限单元法
        3.1.2 ANSYS软件介绍
    3.2 工程背景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参数及计算模型的选取
        3.3.2 模型的建立
    3.4 本章小结
4 健康盾构隧道三维模型有限元模拟分析
    4.1 隧道开挖卸载过程的模拟
        4.1.1 地层自重作用模拟
        4.1.2 隧道开挖模拟
    4.2 健康隧道结构有限元模拟
        4.2.1 盾构隧道结构变形分析
        4.2.2 盾构隧道结构应力分析
        4.2.3 盾构隧道结构内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衬砌背后空洞对盾构隧道结构特性的影响
    5.1 不同损伤模型
    5.2 不同损伤程度计算结果分析
        5.2.1 拱顶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2.2 拱腰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2.3 拱底存在不同大小空洞
    5.3 不同损伤位置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盾构隧道结构安全评估与健康监测研究
    6.1 盾构隧道结构的安全评估
        6.1.1 隧道结构的病害及健康评价指标
        6.1.2 隧道结构健康等级分类
        6.1.3 隧道结构的安全评估方法
    6.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6.2.1 传感网络子系统
        6.2.2 数据采集、传输与储存子系统
        6.2.3 诊断评估与安全预警子系统
        6.2.4 各子系统集成的用户界面软件子系统
        6.2.5 诊断报告及建议措施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研究
        1.2.2 围岩性状演化机理研究
        1.2.3 隧道结构服役性能研究
        1.2.4 隧道服役性能监测技术研究
        1.2.5 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状况调研与分析
    2.1 引言
    2.2 现场调研方案
        2.2.1 调研范围
        2.2.2 调研内容及方法
    2.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3.1 衬砌裂缝几何形态
        2.3.2 衬砌裂缝分布位置
        2.3.3 渗漏水类型
        2.3.4 渗漏水分布位置
    2.4 围岩服役性能调研成果分析
    2.5 服役性能劣化特性分析
        2.5.1 劣化表现形式
        2.5.2 劣化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水黄土隧道结构性能劣化规律分析
    3.1 引言
    3.2 黄土隧道荷载结构计算理论基础
        3.2.1 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3.2.2 衬砌结构计算方法
        3.2.3 衬砌安全性验算方法
    3.3 考虑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荷载结构理论模型
        3.3.1 衬砌裂缝力学计算模型
        3.3.2 渗漏水力学计算模型
        3.3.3 衬砌背后空洞力学计算模型
    3.4 隧道结构性能劣化的数值分析
        3.4.1 模拟方案设计
        3.4.2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3.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水黄土隧道围岩性状劣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黄土微观结构的基本特性
    4.3 围岩性状劣化的细观机理研究
        4.3.1 CT扫描技术基本原理
        4.3.2 CT试验设备
        4.3.3 试验基本方案
        4.3.4 试样制作
        4.3.5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4.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围岩性状劣化的宏观机理研究
        4.4.1 黏粒含量测试
        4.4.2 Zeta电位测试
        4.4.3 离子浓度测试
        4.4.4 抗剪强度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相似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5.2.1 相似定理
        5.2.2 相似常数的基本定义
        5.2.3 相似条件关系的建立
        5.2.4 相似关系的建立
    5.3 围岩相似材料研究
        5.3.1 围岩相似材料的选择
        5.3.2 围岩相似材料的物理性能测试
    5.4 隧道衬砌模型制作
        5.4.1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的选择
        5.4.2 隧道衬砌相似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4.3 隧道衬砌模型的制作
    5.5 模型试验箱及监测布设
        5.5.1 试验模型箱设计方案
        5.5.2 测试项目及传感器布设
    5.6 模型试验工况方案
        5.6.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
        5.6.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
        5.6.3 大断面黄土隧道
        5.6.4 试验具体步骤
    5.7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5.7.1 深埋两车道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2 浅埋偏压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3 大断面黄土隧道试验结果分析
        5.7.4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控制标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监测系统搭建及应用
    6.1 引言
    6.2 围岩及初支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2.1 振弦式传感器基本原理
        6.2.2 监测方案
        6.2.3 传感器现场安装
    6.3 衬砌结构服役性能监测技术
        6.3.1 光纤传感器监测原理
        6.3.2 监测方案
        6.3.3 传感器现场布设
    6.4 监测系统搭建技术
        6.4.1 组网框架结构
        6.4.2 数据传输原理
        6.4.3 监测系统软件平台
        6.4.4 技术优势
    6.5 工程应用
        6.5.1 工程概况
        6.5.2 监测系统布设
        6.5.3 监测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性能劣化的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富水黄土隧道病害处治现有技术
        7.2.1 围岩加固
        7.2.2 衬砌渗漏水处治
        7.2.3 衬砌结构加固
    7.3 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的可控注浆加固技术
        7.3.1 工程背景
        7.3.2 制定处治方案
        7.3.3 可控注浆施工工艺
        7.3.4 处治效果评价
    7.4 基于碳纤维编织网的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4.1 工程背景
        7.4.2 基于性能劣化机理的隧道衬砌快速修复技术
    7.5 隧道病害综合处治技术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复杂条件下地铁施工方案优化及动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暗挖车站及盾构施工方法难点分析
        1.2.1 地铁暗挖车站施工难点分析
        1.2.2 盾构区间施工难点分析
        1.2.3 FLAC~(3D)数值模拟及智能动态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盾构研究现状
        1.3.2 围岩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3 流固耦合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背景地铁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方案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特点
    2.3 施工方案
第三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案比选优化分析
    3.1 工程地质条件及暗挖车站常用开挖方案介绍
        3.1.1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3.1.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3.1.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1.4 暗挖分离岛式车站常用开挖方法介绍
    3.2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软件的简介
    3.3 暗挖车站主体结构开挖方案比选分析
        3.3.1 车站主体概况
        3.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3 台阶法施工数值模拟
        3.3.4 CD法施工数值模拟
        3.3.5 CRD法施工数值模拟
        3.3.6 台阶法、CD法、CRD法模拟对比建议
    3.4 扣大拱脚CRD快速施工工法分析
        3.4.1 数值模型的建立
        3.4.2 竖井横通道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3.4.3 车站正线施工模拟结果分析
        3.4.4 CRD快速分层施工工法实施方案
        3.4.5 CRD扣大拱脚分层快速施工方案优点
        3.4.6 CRD快速分层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情况比对
        3.4.7 CRD快速分层施工工法实施效果分析
    3.5 暗挖车站施工对既有高架桥桥墩的钢管桩保护技术分析
        3.5.1 研究意义
        3.5.2 工程概况
        3.5.3 大断面隧道施工对既有高架桥影响数值模拟
        3.5.4 钢管微桩施工工艺
        3.5.5 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
第四章 基于参数反分析的地铁动态施工技术分析
    4.1 隧道动态信息化施工的基本原理
        4.1.1 正交设计及敏感性分析方法简介
        4.1.2 围岩参数反分析方法
    4.2 穿越高架桥大断面隧道信息化动态施工
        4.2.1 桥桩隧道组合结构精细化数值模拟
        4.2.2 正交设计计算及敏感性分析
        4.2.3 参数反分析
        4.2.4 基于反演参数的三维数值模拟
        4.2.5 暗挖车站开挖进尺动态确定及施工参数调整过程
        4.2.6 暗挖车站开挖动态施工成果应用
    4.3 下穿构筑物盾构隧道动态施工及地层加固技术
        4.3.1 有限元盾构等效模拟及桩单元建立
        4.3.2 盾构施工过铁路桥段对桥桩影响模拟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地质雷达法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脱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雷达工作原理
2 地质雷达法衬砌检测研究
    2.1 衬砌钢筋保护层薄造成的误判
    2.2 增益调节不当造成的疑似脱空信号
    2.3 脱空典型雷达图像分析
    2.4 衬砌背后浅部脱空检测漏判
    2.5 衬砌拱架检测
3 结论及建议

(10)石鸡水电站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空腔检测及其危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述
2 衬砌检测结果
3 接触非线性基本原理
4 结构承载能力复核分析
    4.1 数值模拟模型的构建
    4.2 结构应力分析
    4.3 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分析
5 结语

四、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背后空区的一种检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区引水隧洞衬砌病害分析及安全状态评价[D]. 陆丽丽.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数据分析的下穿施工影响下既有地下结构变形控制对策研究[D]. 李泽钧.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3]双线铁路软岩隧道施工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 廉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汶马高速薛城一号隧道进口边坡变形机理与处置对策研究[D]. 陆渊.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盾构隧道管段结构分析与健康监测[D]. 姜玉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富水黄土隧道服役性能劣化机理及处治技术研究[D]. 薛晓辉. 长安大学, 2020(06)
  • [7]复杂条件下地铁施工方案优化及动态施工技术研究[D]. 史洪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8]基于地质雷达法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衬砌脱空的研究[J]. 张驰. 铁道勘察, 2018(03)
  • [9]地下工程厚层钢筋混凝土被覆的质量检测[A]. 钟世航,王荣,王泽峰. 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三)——军民融合与地球物理, 2017
  • [10]石鸡水电站引水隧洞混凝土衬砌空腔检测及其危害性分析[J]. 石广斌,刘静,何新红,牛泽林. 西北水电, 2017(01)

标签:;  ;  ;  ;  

一种大型地下洞室衬砌质量及其后空的检测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