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叶机控制技术

采叶机控制技术

一、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童贤明[1](2021)在《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是水稻的主要产地,潜叶蝇是北方水稻耕种区的主要虫害之一,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黑龙江省草田交错区不同下垫面潜叶蝇的发生规律、空间分布结构、为害程度,并积极采用综合防控措施,为北方寒地草原交错区潜叶蝇的控制提供新途径和新方法。试验在黑龙江省前进农场草田交错区的草滩湿地、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人工苜蓿草地、天然草原、水稻插秧的水稻田5类人工与天然的不同下垫面开展,从“草原—水稻—农田”潜叶蝇系统出发,研究不同时期潜叶蝇的生活史、发生规律、为害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黄色诱虫板的物理防控和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21%噻虫嗪、0.3%印楝素乳油、2.5%溴氰菊酯五种药剂综合防控措施,探究各种药剂对水稻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等,初步得出了持续控制潜叶蝇的措施,此研究将作为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的重要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对草田交错区15个样地水稻潜叶蝇卵量和有卵株率进行调查,每个样地调查100株植株发现荒芜沟渠的有卵株率最高,为57.3%,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草滩湿地有卵株率次之,天然草原有卵株数略高于苜蓿地,但二者无显着差异(P>0.05),此时水稻田有卵株率最低,仅为16%,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平均百株卵量数据显示,荒芜沟渠样地内的卵量最高,为519.3/粒,显着高于其他样地(P<0.05),而草滩湿地、天然草原和苜蓿地间无显着差异(P>0.05),水稻田平均百株卵量最低,仅为83.0/粒,显着低于其他样地(P<0.05)。且水稻潜叶蝇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上的分布都呈完全随机性,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调查的5种下垫面样地内,潜叶蝇为害程度依次为水田与防护林带边沿的荒芜沟渠>草滩湿地>天然草原>人工苜蓿草地>水稻田。黄板采用10cm、20cm和30cm三种悬挂高度,200片/ha、300片/ha和400片/ha三种密度诱杀水稻田潜叶蝇后发现为不同高度和密度黄板均可明显减少百穴受害率,对照百穴受害率均高于85%,而黄板处理后受害率均低于50%,防治效果良好。在三块水稻田均以20cm高度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在60%以上;悬挂高度为30cm时防治效果优于10cm。不同悬挂密度黄板时防治效果不同,在三块水稻田均以300片/ha密度的防治效果最佳,显着优于其他处理(P<0.05)。3.通过调查五种药剂处理水稻潜叶蝇后植株的百株头数、减退率和防效表明不同药剂处理效果排行为21%噻虫嗪4000倍液>10%阿维菌素(3g)+80%灭蝇胺(5g)双连包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以上药剂在喷施15d后仍能保持良好效果。5种不同药剂复配白糖、展透助剂和28-表高芸苔素内酯后药效增强且防控效果、防控时间均优于单独施药。4.水稻受潜叶蝇为害后施用5种不同药剂,在施药后抗性降低,叶绿素、均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到第15 d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有所提高,丙二醛含量降低,说明药剂的药效也在逐渐减弱,水稻抗性逐渐增强。但在4000倍液的21%噻虫嗪处理对生理指标影响较大,其次为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225g/ha>10%溴氰虫酰胺375m L/ha>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该结果与药效密不可分。

童贤明,马燕,高鹏举,陈露,董博文,李思宇,唐晓琴[2](2021)在《北方寒地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省是我国寒地水稻的主要产地。潜叶蝇是北方寒地水稻耕种区主要虫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笔者首先对寒地潜叶蝇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进行介绍,而后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分享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落实农业"三减"中的减农药目标,对做好水稻潜叶蝇防治、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发展绿色水稻产业奠定基础。

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李海亮[3](2019)在《小麦黑潜叶蝇发生消长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黑潜叶蝇是近年来生产中新发现的一种害虫,具有分布广、隐蔽强、难控制的特点,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笔者利用3年时间在黄店镇和姚家镇麦田,通过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系统研究了麦黑潜叶蝇在河南省中牟县麦田的发生为害特点及产量损失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中牟县一年发生2代,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且以第二代为害最重。3月中、下旬为第二代成虫为害高峰期,4月中、下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主要潜食小麦上三叶(尤其是旗叶)尖端的叶肉组织,并呈空袋状枯死。同时,计算出其平均回归关系方程式:y=0.211 8x-1.216 7,经济阈值为5.51%,防治指标为31.76头/百株。

冉建民,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4](2019)在《小麦黑潜叶蝇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文中提出为彻底摸清小麦黑潜叶蝇的发生及为害特点,利用3年的时间,采用田间观察和室内饲养的办法,系统研究了该虫在河南省中牟县麦田的发生为害状及特点,发生量与气候、土质、耕作、肥料等的关系,以及虫量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研究表明,该虫在中牟县一年发生2代,以第二代幼虫为害为主,4月中下旬是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主要潜食小麦旗叶尖端的叶肉组织,在田间形成白色"空袋"状枯叶,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同时,该虫的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率呈正相关,其回归关系方程式为y=0.211 8x-1.216 7,经济阈值为5.51%,防治指标为31.76头/百株。

卢鹏,蔡良华,唐凯健,张芳,杨荣明[5](2018)在《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文中提出四青作物是青玉米、青蚕(豌)豆、青毛豆、青花生等收青菜用型作物的总称,是江苏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为给江苏省四青作物科学安全生产提供参考,调查了江苏省四青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发生特点和农药使用情况,分析了四青作物病虫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防控对策。

王立霞,徐璟琨,卫计运[6](2017)在《麦田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文中指出麦黑潜叶蝇是河北省近几年发生为害呈上升趋势的一种虫害,经隆尧县植物保护检疫站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多点系统调查,虫株率达25%70%,对小麦生产已构成严重威胁。掌握虫害发生为害规律,抓准关键期科学防治,是最大限度控制虫害为害,提高小麦单产的有效途径。1形态特征麦黑潜叶蝇属双翅目,潜叶蝇科,成虫为蝇类,体长2.53.0 mm,体色黑色,头部半球形,间额褐

杨红峡[7](2015)在《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潜叶蝇是一种多食性的害虫,甚至其中部分为入侵生物种。本文就潜叶蝇田间常见种的鉴定、主要为害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述评,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王子良[8](2009)在《淮北地区小麦潜叶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文中提出小麦潜叶蝇是偶发性害虫,自2004年以来在安徽阜南的危害逐年加重。本文通过田间调查观察,初步了解了该虫在当地的发生规律、为害特点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提出了防治策略和防治方法。

高先涛[9](2009)在《嘉祥县小麦黑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小麦黑潜叶蝇(Agromyza albipennis Meigen)又称白毛潜蝇、白翅潜叶蝇,隶属潜蝇科。该虫是近年来嘉祥县小麦田的1种新害虫。该虫于2003年在

汪涌[10](2005)在《白翅潜叶蝇的发现与观察研究》文中指出白翅潜叶蝇在福建省的发现 1981年4月10日,田间调查发现,福鼎市桐 山区流美村种植的小麦及大麦遭受一种潜叶性昆 虫的为害,多数麦株叶片前半段干枯,远远望去,全 田呈现一片斑驳状枯白,虫株率达100%,产量损失 二成以上。不久,白琳区和点头区等地亦相继传来 灾情。

二、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生产概况
    1.3 水稻潜叶蝇研究概况
        1.3.1 水稻潜叶蝇的分类地位、分布及寄主范围研究
        1.3.2 水稻潜叶蝇的形态特征
        1.3.3 水稻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
        1.3.4 水稻潜叶蝇的空间分布
        1.3.5 水稻潜叶蝇的防治指标
    1.4 水稻害虫对植株生理的影响
    1.5 水稻潜叶蝇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1.5.1 农业防治
        1.5.2 物理防治
        1.5.3 生物防治
        1.5.4 化学防治
    1.6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地点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2.3.2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技术研究
        2.3.3 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技术研究
        2.3.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之潜叶蝇调查
        3.1.1 生活史
        3.1.2 种群动态调查
        3.1.3 种群动态特征分析
        3.1.4 为害症状调查
    3.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3.2.1 黄板诱杀潜叶蝇效果
        3.2.2 不同悬挂高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2.3 不同悬挂密度潜叶蝇成虫防治效果
    3.3 药剂对水稻潜叶蝇的控制效果评价
        3.3.1 10%阿维菌素+80%灭蝇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2 10%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潜叶蝇
        3.3.3 0.3%印楝素乳油防治水稻潜叶蝇
        3.3.4 21%噻虫嗪防治水稻潜叶蝇
        3.3.5 2.5%溴氰菊酯防治水稻潜叶蝇
    3.4 五种药剂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3.4.1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3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4.4 五种药剂对水稻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 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的可持续控制策略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结论
        4.1.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1.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1.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1.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4.2 讨论
        4.2.1 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潜叶蝇调查
        4.2.2 水稻潜叶蝇物理防控研究
        4.2.3 水稻潜叶蝇药剂防控研究
        4.2.4 不同药剂对水稻潜叶蝇胁迫的水稻生理指标影响研究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北方寒地草田交错区的潜叶蝇调查
    5.2 黄色诱虫板物理防控效果
    5.3 五种药剂防控效果
    5.4 五种药剂喷施处理虫害后对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5.5 预防为主,药控为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北方寒地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
2 水稻潜叶蝇为害症状
3 水稻潜叶蝇综合防控研究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性品种
        3.1.2 清除杂草
        3.1.3 浅水灌溉
        3.1.4 收割后管理
    3.2 物理防治
    3.3 化学防治
    3.4 生物防治
4 展望

(3)小麦黑潜叶蝇发生消长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调查方法
        1.3.1 发生消长规律调查
        1.3.2 产量损失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间成虫、幼虫为害特点及发生消长规律
    2.2 幼虫发育进度调查分析
    2.3 湿度对蛹羽化率的影响
    2.4 发生量与土壤质地、耕作及施肥等因素的关系分析
    2.5 麦黑潜叶蝇虫量与为害产量损失率的关系
    2.6 防治指标的确定
3 结论与讨论

(4)小麦黑潜叶蝇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1.2 调查方法
        1.2.1 产量损失调查
        1.2.2 确定经济阈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为害状及特点
    2.2 发生量与气候、土质、耕作及施肥的关系分析
    2.3 虫量与为害损失率的关系分析
    2.4 防治指标的确定
3 小结与讨论

(5)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现状
    1.1 主要病虫发生种类
        1.1.1 主要害虫
        1.1.2 主要病害
    1.2 病虫发生特点
        1.2.1 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
        1.2.2 病害发生总体重于虫害
        1.2.3 病虫害发生受气候影响较大
    1.3 四青作物农药使用情况
2 四青作物病虫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病虫防治的基础研究不够
    2.2 与四青作物相关的登记农药种类少
    2.3 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
3 四青作物主要病虫防治对策与建议
    3.1 强化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
    3.2 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研究
    3.3 加快高效安全防治药剂的筛选试验
    3.4 探索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

(6)麦田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态特征
2 发生规律
3 为害特点
4 防治方法

(7)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田间常见潜叶蝇的鉴定
2 潜叶蝇的为害特点
    2. 1 豌豆潜蝇
    2. 2 南美斑潜蝇
    2. 3 美洲斑潜蝇
    2. 4 其他潜叶蝇的为害
3 潜叶蝇的综合防治
    3. 1 潜叶蝇的农业防治
    3. 2 潜叶蝇的物理防治。
    3. 3 潜叶蝇的化学防
    3. 4 潜叶蝇的天敌及生物防治利用
        3. 4. 1 潜叶蝇的天敌种类
        3. 4. 2 潜叶蝇被寄生蜂寄生后的症状
        3. 4. 3 寄生蜂防治潜叶蝇的应用

(8)淮北地区小麦潜叶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为害情况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体长2-2.5mm, 黑色小蝇类。头部半球形, 间额黄
    2.2 卵长圆形, 长0.5mm左右, 初产时淡黄白色, 后转为乳黄色。
    2.3 幼虫蛆形, 长约3-4.5mm, 老熟幼虫淡黄至黄色。
    2.4 蛹圆柱形, 长约2.5mm, 褐色至紫褐色。
3 发生种类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措施
    5.1 农业措施避免过早播种, 适期晚播, 适量施用氮肥, 重施磷、钾肥等可减轻危害。
    5.2 成虫防治于成虫盛发期 (小麦3-5叶期和返青期) , 每
    5.3 幼虫防治田间受害株率达5%时, 每667m2用40%毒死

(9)嘉祥县小麦黑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为害特点
2 生活习性
4 发生规律
    4.1 寄主
    4.2 发生世代
    4.3 发生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4.4 发生量与耕作条件的关系
5 综合防治措施

四、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寒地水稻草田交错区水稻潜叶蝇调查及防控技术研究[D]. 童贤明.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2]北方寒地水稻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J]. 童贤明,马燕,高鹏举,陈露,董博文,李思宇,唐晓琴. 当代畜牧, 2021(02)
  • [3]小麦黑潜叶蝇发生消长规律及为害损失研究[J]. 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李海亮. 农业科技通讯, 2019(11)
  • [4]小麦黑潜叶蝇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分析[J]. 冉建民,王磊,郭会玲,谢旭东,祝清锋. 基层农技推广, 2019(06)
  • [5]江苏省四青作物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控对策[J]. 卢鹏,蔡良华,唐凯健,张芳,杨荣明. 上海农业科技, 2018(03)
  • [6]麦田麦黑潜叶蝇防治技术[J]. 王立霞,徐璟琨,卫计运. 现代农村科技, 2017(03)
  • [7]潜叶蝇的发生与防治[J]. 杨红峡. 青海农林科技, 2015(04)
  • [8]淮北地区小麦潜叶蝇的发生及防治技术[J]. 王子良.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14)
  • [9]嘉祥县小麦黑潜叶蝇发生规律及综防措施[J]. 高先涛. 中国植保导刊, 2009(03)
  • [10]白翅潜叶蝇的发现与观察研究[J]. 汪涌. 厦门科技, 2005(06)

标签:;  ;  ;  ;  ;  

采叶机控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