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然次生林转耕作

浅谈天然次生林转耕作

一、谈天然次生林改培(论文文献综述)

吕伟伟,刘刚,陈晓波,王丽丽,孙勇[1](2022)在《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及乔木层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水曲柳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培育大径材为目标,采用典型取样法,研究不同强度间伐对水曲柳天然次生林的生长变化及乔木层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胸径生长及材积生长差异显着,以弱度和强度间伐的天然次生林分中水曲柳中大径级林木较多,以中度间伐胸径生长率最大;不同间伐强度水曲柳天然林中,林木径级分布以强度间伐的中大径级的林木分布较多;三种间伐强度,间伐前后对乔木层组成结构的影响甚小,对重要值影响较大。综合分析以强度间伐天然次生林培育水曲柳大径材效果最好。

孙睿,刘珉,魏巍,李甜江,王磊,邢海涛,马建忠,李伟云[2](2020)在《国家储备林研究进展及其林分质量精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回顾了我国国家储备林制度确立的进程,综述了国家储备林相关研究进展,围绕国家储备林大径材培育和珍贵用材储备的建设生产目标,提出了国家储备林森林质量精准评价方法体系的初步思路,以期提高国家储备林现有林改培及长期可持续经营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侯贵荣[3](2020)在《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林龄相近的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 Linn.)、油松林(Pinus tabulaeformis Carr.)、刺槐?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栎类(Quercus dentata Thunb.)次生林为对照,基于林地调查和固定观测的方法获取林分结构(林分密度、树高、胸径、郁闭度、冠幅、叶面积指数、林分角尺度、林木竞争指数、林木大小比和林层指数)、基于吉县国家生态定位站定位观测设施获取不同林分结构对应的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育功能和蓄水减沙功能)等基础数据,对四种林分的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进行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确定急需开展林分结构优化的林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低效林的判别、分类分级、低效成因以及林分结构优化配置研究。本文通过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的耦合关系判别出能够提高水土保持功能的可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解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影响路径及影响强度,并量化林分结构因子的调控范围和阈值。本研究拟解决以调控林分密度为主的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关键技术,为实现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林分结构精准调控、空间配置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就林分结构而言,刺槐林、油松林和刺槐×油松混交林等人工林林分密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性,次生林林分密度分布较为均匀。四种典型林分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较大的差异性,不同林分水平结构呈现较强的规律性,而垂直结构规律性较弱。混交林各林分结构因子分布特征比纯林更接近于次生林,宜营造混交林。(2)关于水土保持功能,四种典型林分中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优,次生林土壤保肥功能高于人工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高于氨态氮、硝态氮和速效磷,次生林蓄水减沙功能优于人工林,混交林地水土流失量相对刺槐和油松较少。四种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急需对人工纯林开展林分结构优化,因刺槐属于速生树种,其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大于油松林,应优先开展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3)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判别及分类分级。根据刺槐林林分结构因子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SWBI,0~10)分布特征曲线,以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本研究将刺槐林划分为正常林分(SWBI为6~10,面积占比为63.59%)和轻度低效林分(SWBI为4~6,面积占比为16.41%)、中度低效林分(SWBI为2~4,面积占比为13.33%)和重度低效林分(SWBI为0~2,面积占比为6.67%),其中,研究区三种低效林总面积占比为36.41%。(4)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三种低效林对水土保持功能有显着影响的林分结构因子类型整体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刺槐林轻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树高、冠幅、叶面积指数;造成刺槐林中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林木竞争指数、树高、角尺度;而造成刺槐林重度低效的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包括:林分密度、郁闭度、树高、林木竞争指数、叶面积指数。不同等级低效林的结构和功能耦合结果还表明林分密度对其余主要林分结构因子具有显着影响作用。三种低效林主要林分结构中除了树高因子随低效等级增加呈减少趋势,其余结构因子表现为两极分化趋势,不合理的林分结构配置造成了低效刺槐林。此外,在研究区气候条件持续暖干旱化、林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低的综合影响下,刺槐林水土保持功能也每况愈下。(5)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轻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698株·hm-2,树高=11 m,冠幅=7.52 m2,叶面积指数=2.35;中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529株·hm-2,郁闭度=0.66,树高=9.86m,林木竞争指数=2.14,角尺度=0.62;重度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为:林分密度=1459株·hm-2,郁闭度=0.61,树高=9.39m,林木竞争指数=2.03,叶面积指数=2.13。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低效刺槐林优化后可比优化前其水土保持功能有望分别提高0.86倍、3倍和6倍,对不同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进行验证,通过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林分结构优化模型方程可接受用于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值的估算(APE<10%)。实践中,林分密度是容易直接调控的因子,而树高、冠幅、郁闭度、叶面积指数、林木竞争指数和角尺度是不易直接调控的林分结构因子,基于此,本研究又通过三种低效刺槐林的主要林分结构影响因子与林分密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可通过调控林分密度实现其余林分结构因子的优化,并提出了不同程度低效刺槐林优化后的林分密度建议。(6)本研究通过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资源和土壤养分资源与林分密度的响应关系对低效林适宜林分密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晋西黄土区刺槐林适宜林分密度应控制在1400~1700株·hm-2之间。为了保证刺槐林的水土保持功能,应将刺槐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此范围内。

全锋,周超凡,段光爽,胡雪凡,张会儒,雷相东[4](2020)在《基于蓄积生长率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蒙古栎各龄组适宜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依据。[方法]以5期吉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筛选蒙古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划分5级蓄积间伐强度:强度1(0~10%)、强度2(10%~20%)、强度3(20%~30%)、强度4(30%~40%)、强度5(40%~50%),对比未间伐林分,研究不同龄组林分对不同间伐强度在各观测间隔(5、10、15和20 a)的蓄积生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伐后各时间段蓄积生长率随间伐强度增长的趋势:幼龄林先持平,再快速上升,最后快速下降;中龄林先缓慢增长,最后快速下降;近熟林,伐后5 a与10 a,先快速增长,后快速下降直至平缓,而伐后15 a与20 a,先快速增长,后平缓下降。(2)伐后各时间段峰值出现的间伐强度范围:幼龄林都在20%~35%之间,中龄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3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20%~40%之间,近熟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2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15%~35%之间。(3)各间伐强度级蓄积生长率均值相对于未间伐提升显着的有:幼龄林:强度3与强度4;中龄林:强度2、强度3和强度4;近熟林:强度2和强度3。(4)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间伐强度与未间伐之间的蓄积生长率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龄组适宜的间伐强度:幼龄林为25%~35%;中龄林为20%~35%;近熟林为15%~30%。

曲杭峰,董希斌,佘光宇,杨兰,何山[5](2019)在《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对枯落物持水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为使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更好地恢复和生长,以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林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调查样地,以期为后续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了带宽分别为:6 m(S1)、10 m(S2)、14 m(S3)、18 m(S4),带长皆为300 m的带状改培样地和面积分别为:25 m2(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的块状改培样地,以及对照样地(CK)。选取了11块改培样地的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自然持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总最大持水量、有效拦蓄量、总有效拦蓄量、蓄积量、总蓄积量等15项指标。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带状改培样地和块状改培样地的枯落物持水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灰色关联值大小依次为S2(0.857)、G2(0.856)、S3(0.845)、G1(0.748)、G3(0.731)、G4(0.625)、S4(0.617)、S1(0.606)、CK(0.530)、G6(0.481)、G5(0.437),其中6 m(S1)、10 m(S2)、14 m(S3)、18 m(S4)改培样地每条带宽的半分解层枯落物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数值高于未分解层的数值,25 m2(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改培样地也基本体现以上规律。【结论】10 m(S2)带状改培和100 m2(G2)块状改培时,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枯落物持水性能最佳。

曲杭峰,董希斌,佘光宇,杨兰,何山[6](2018)在《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效果的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大兴安岭林区选取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作为改培试验区,带状改培按照带宽不同分为:6 m(S1)、10 m(S2)、14 m(S3)、18 m(S4)改培样地,改培带的带长300 m;块状改培按照6个改培样地的面积分为:25 m2(G1)、100 m2(G2)、225 m2(G3)、400 m2(G4)、625 m2(G5)、900 m2(G6)。保留改培带内针叶幼苗树种,伐除非目的的针叶和阔叶树种,每条改培带平均分成3段样地,长度为100 m,分别栽植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同时选择林分和立地条件相似的样地作为对照样地CK。建立涵盖枯落物持水性能、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光合作用和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3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改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模式的改培得分依次是S2(0.757)> G2(0.740)> S3(0.446)> G3(0.216)> G1(0.158)> S4(0.001)> S1(-0.111)> G4(-0.304)> G5(-0.604)> CK(-0.608)> G6(-0.690)。其中,S2样地和G2样地的综合得分最高,说明10 m(S2)带状改培和100 m2(G2)块状改培模式效果最好,最适合大兴安岭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改培,研究的成果为后续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曲杭峰[7](2018)在《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已经严重退化,残次林大面积出现,此种森林林相衰败、郁闭度低、立木质量差、森林出材率低、土壤侵蚀破坏严重,土壤肥力较低,整个系统调节能力极弱,加剧了生态系统的不平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在提高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木质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改善林下光照情况等多方面做出贡献。本文研究地点位于在加格达奇林业局翠峰林场,研究对象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位于174林班翠峰至古里公路12.5km处,2009年春季经过野外实地勘察设计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试验区进行带状改培和块状改培。对其进行带状改培和块状改培,带状改培带宽分别为6m(S1)、10m(S2)、14m(S3)、18m(S4)4种,块状改培的面积分别为 25m2(G1)、100m2(G2)、225m2(G3)、400m2(G4)、625m2(G5)、900m2(G6)6种,对照样地为CK,不进行改培。2016年6月进行野外取样工作,筛选出反映生态改培效果的4个层次的38项指标,第一层次是枯落物的持水特性,包括枯落物总蓄积量、总自然持水率、总最大持水率、总最大持水量、总有效拦蓄量;第二层次是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第三层次是土壤化学性质,包括PH、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第四层次是林分的生长状况分析,包括生物多样性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光合作用层次,包括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环境CO2摩尔分数、胞间CO2摩尔分数、叶片温度、气孔导度;苗木更新生长情况,对所有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兴安落叶松幼苗进行苗高生长量和地径的测量,计算出这三种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大兴安岭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带状改培和块状改培后的改培效果,对枯落物持水性能、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生物多样性、更新苗木光合作用、更新苗木生长状况等指标进行研究,筛选出反映生态改培效果的4个层次的38项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改培样地的综合得分,以此评价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改培模式的改培效果。研究结果发现,S2样地和G2样地的的综合得分较高,说明10m的带状改培样地和100m2块状改培样地的改培效果最好,最适合大兴安岭地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改培,研究的成果为后续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崔岩[8](2017)在《塞罕坝天然次生林改培作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文中提出作为北方重要的国有林场和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单位,如何调整和优化林林分结构、实现可持续经营是塞罕坝机械林场面临的重要课题。该文通过分析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资源现状,阐述了实施改培作业的必要性,探讨了实施改培作业的可行性,提出了做好此项作业的主要保障措施,充分肯定了改培对调整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的重要性。

孙国龙[9](2016)在《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综合效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文论述了塞罕坝林场的基本情况,并以塞罕坝林场现有天然次生林为基础,通过对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方面进行综合效益分析,为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的发展指明方向。

吕伟伟,孙勇,程明杰,陈晓波,张双义,陈玉宝[10](2016)在《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大径级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吉林蛟河地区开展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育大径级材林试验,结果表明:松江林场的天然次生蒙古栎林改培效果最为明显,其每年胸径增长量为0.44cm,平均增长率为5.59%,材积每年平均增长率为6.73%;不同立地条件及不同间伐强度对培育大径级材林影响差异显着,最佳间伐强度为28%,最佳立地条件为西南坡或南坡,胸径生长量最佳的为坡下,坡度为4°的长势良好,郁闭度为0.9的改培育效果最好。

二、谈天然次生林改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天然次生林改培(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及乔木层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及调查
    2.2 计算方法
    2.3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间伐前后水曲柳天然林生长的变化情况
    3.2 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径级分布的影响
    3.3抚育间伐对乔木层树种重要值的影响
        3.3.1弱度间伐对乔木层树种重要值的影响
        3.3.2 中度间伐对乔木层树种重要值的影响
        3.3.3 强度间伐对乔木层树种重要值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2)国家储备林研究进展及其林分质量精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家储备林建设进展
    1.1 制度建设
    1.2 建设规模及规划目标
2 国家储备林研究现状
    2.1 国家储备林功能定位和经营规划
    2.2 储备林树种和立地选择研究
    2.3 森林经营技术研究
    2.4 建设经验研究分析
    2.5 金融政策研究
3 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监测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3.1 国家储备林质量现状
    3.2 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监测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4 展望

(3)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效林研究现状
        1.2.2 林分结构与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1.2.3 刺槐人工林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2.研究区概况
    2.1 吉县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
    2.2 蔡家川流域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特征
        2.2.3 水文和土壤特征
        2.2.4 地貌和植被特征
        2.2.5 社会经济
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3.2.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3.2.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目标与调控措施
    3.3 研究方法
        3.3.1 标准样地设置
        3.3.2 林分结构调查
        3.3.3 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监测
        3.3.4 低效林判别及分类分级
        3.3.5 水土保持功能低效成因分析
        3.3.6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技术
        3.3.7 数据处理
    3.4 技术路线
4.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1 典型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1.1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
        4.1.2 林分结构整体特征
    4.2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特征分析
        4.2.1 涵养水源功能对比分析
        4.2.2 保育土壤功能对比分析
        4.2.3 蓄水减沙功能对比分析
        4.2.4 典型林分水土保持功能综合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低效刺槐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对应林分特征分析
    5.1 低效林界定
        5.1.1 水土保持功能综合指数构建
        5.1.2 低效林判定
    5.2 低效林分级
    5.3 低效林成因
        5.3.1 林分结构配置不合理
        5.3.2 林地土壤水分、养分资源不足
    5.4 低效林特征分析
        5.4.1 林分结构特征
        5.4.2 低效林自然地理分布特征
    5.5 讨论
    5.6 小结
6.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6.1 林分结构优化目标分析
        6.1.1 轻度低效
        6.1.2 中度低效
        6.1.3 重度低效
        6.1.4 优化目标验证
    6.2 林分结构调控措施分析
        6.2.1 封山育林
        6.2.2 抚育疏伐和更替补植
        6.2.3 适宜林分密度验证
    6.3 讨论
    6.4 小结
7.结论、展望和创新点
    7.1 结论
        7.1.1 典型林分结构和水土保持功能特征
        7.1.2 低效水土保持林判别、分类分级及其林分特征分析
        7.1.3 低效林林分结构优化配置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对枯落物持水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区概况
2 实验区设置与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未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3.2 半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3.3 枯落物总量分析
    3.4 枯落物持水特性的灰色关联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6)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效果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设置与调查
    2.2 评价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7)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改培对枯落物的影响
    1.3 改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4 改培对光合作用和苗木生长状况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目的及意义
2 试验区概况及探究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样地设置
    2.3 研究方法
        2.3.1 枯落物采集与测定
        2.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3 植被多样性调查
        2.3.4 更新苗木光合作用参数测定
        2.3.5 苗木生长调查
        2.3.6 数据处理
3 不同改培模式枯落物分析
    3.1 枯落物采集与测定
    3.2 未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3.3 半分解层枯落物分析
    3.4 枯落物总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改培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4.1 土壤养分指标的测定
    4.2 不同改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 不同改培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改培模式林分生长状况分析
    5.1 研究方法
    5.2 不同改培模式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 不同改培模式对补植苗木光合作用的影响
    5.4 不同改培模式对更新苗木生长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改培模式综合评价
    6.1 评价方法
        6.1.1 标准化原始矩阵
        6.1.2 确定主成分
        6.1.3 确定权重
        6.1.4 构造函数
    6.2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塞罕坝天然次生林改培作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林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森林资源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 实施改培作业的必要性分析
    2.1 促进树种结构调整的需要
    2.2 提升森林景观品位的需要
    2.3 增强林分抗性和森林健康经营的需要
    2.4 提升林地生产效率的需要
    2.5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培作业的可行性分析
    3.1 从构建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上分析
    3.2 从调整树种结构上分析
    3.3 从经济效益可行性分析
4 保障措施
    4.1 严格改培管理, 提升上层木质量
    4.2 强化林下造林质量引进优良树种, 培育优质森林
    4.3 落实幼林后期抚育
5 结语

(9)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塞罕坝天然次生林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塞罕坝林场基本情况
3 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天然次生林现状及其分布情况
    3.2 公益林分布偏远,管护与经营难度较大
4 塞罕坝天然次生林综合效益研究方法
5 塞罕坝林场次生林综合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分析
        5.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5.1.2 森林蓄水能力
        5.1.3 森林保土效益
    5.2 经济效益分析
    5.3 社会效益分析
        5.3.1 控制污染,净化环境
        5.3.2 增加农村就业人口和经济收入
6 提高次生林综合效益采取的主要措施
    6.1 严防森林火灾,保护生态资源安全
    6.2 严控森林病虫害,维护森林健康
    6.3 落实责任制度,强化资源管护
    6.4 实施天然次生林改培,提升森林经营效益
    6.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良好的森林经营基础
7 结束语

(10)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大径级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蒙古栎胸径生长量差异显着性分析
    3.2 不同立地因子及间伐强度差异显着性分析
    3.3 不同间伐强度对蒙古栎胸径生长量影响分析
    3.4 不同立地条件多重比较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四、谈天然次生林改培(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间伐强度对水曲柳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及乔木层结构的影响[J]. 吕伟伟,刘刚,陈晓波,王丽丽,孙勇. 林业科技, 2022(01)
  • [2]国家储备林研究进展及其林分质量精准评价研究[J]. 孙睿,刘珉,魏巍,李甜江,王磊,邢海涛,马建忠,李伟云. 西部林业科学, 2020(04)
  • [3]晋西黄土区低效刺槐林林分结构优化研究[D]. 侯贵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基于蓄积生长率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抚育间伐研究[J]. 全锋,周超凡,段光爽,胡雪凡,张会儒,雷相东. 林业科学研究, 2020(02)
  • [5]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对枯落物持水性的影响[J]. 曲杭峰,董希斌,佘光宇,杨兰,何山. 温带林业研究, 2019(01)
  • [6]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效果的综合评价[J]. 曲杭峰,董希斌,佘光宇,杨兰,何山. 温带林业研究, 2018(04)
  • [7]大兴安岭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不同改培模式效果的研究[D]. 曲杭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塞罕坝天然次生林改培作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 崔岩. 安徽农学通报, 2017(24)
  • [9]塞罕坝林场天然次生林综合效益分析[J]. 孙国龙. 河北林业科技, 2016(01)
  • [10]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改培大径级材技术研究[J]. 吕伟伟,孙勇,程明杰,陈晓波,张双义,陈玉宝. 防护林科技, 2016(02)

标签:;  ;  ;  ;  ;  

浅谈天然次生林转耕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