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海雯[1](2021)在《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海卓[2](2021)在《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研究 ——以中国生态旅游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撑产业之一,发展十分迅猛。而生态旅游作为切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旅游模式,更是得到了国家的扶持和各级政府的大力发展。然而,生态旅游现今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游客不文明行为、景区违章建筑、国家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的频频出现破坏着生态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本研究基于生态旅游的理论内涵分析生态旅游乱象及其成因,即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内在价值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讨论真正符合生态旅游理论内核的理想的生态旅游模式究竟是怎样的。首先,对于生态旅游概念进行辨析,讨论生态旅游以自然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具有教育和学习意义的理论标准究竟与一般旅游模式有什么不同。其次,重点关注现今生态旅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生态旅游理论对照现实情况分析生态旅游乱象的成因。并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具体的生态旅游案例分析现在生态旅游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导致生态旅游地生态危机的关键所在,展现生态旅游的理论与现实的生态旅游案例之间的差异。最后,生态旅游与休闲哲学、生态哲学相结合,通过在生态旅游中体现自然的内在价值体现;在旅游活动中实现与环保意识培养的联动;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精神需求的休闲方式方式,展现一种理想的生态旅游。

高彩霞,刘家明,张书颖,朱鹤[3](2021)在《生态旅游理念下国内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旅游理念在促进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协调自然保护地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新保护地体系建设背景下自然保护地利用方式亦亟待优化创新。本文以中国知网1996年以来国内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数据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功能和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归纳出阶段特征、研究热点和主要内容,从内涵及原则、规划设计、功能分区、经营管理、社区参与5个视角对国内生态旅游理念下的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对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深化国内相关研究进行了讨论。

张洁[4](2020)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之前着重关注温饱问题到现在更加注重如何享受生活,这推动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自然保护区作为大自然杰出的作品,日渐成为游客出行的理想目的地。目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如火如荼,但是在管理方面有所欠缺,导致环境、经营建设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本文聚焦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希望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罗晓玲[5](2020)在《基于目标及认知的游客生态保护行为管理研究 ——以秦岭森林生态旅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环保产业,然而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旅游业存在较为严重的碳排放超标、垃圾污染等现象,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成为了旅游产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重要举措,生态旅游的倡议应运而生,该倡议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提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举措的实施,都为生态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基础,作为新型旅游业态的生态旅游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集休闲度假、科考研究与生态观光于一体,将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相融合。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对陕西省秦岭地区的调查分析,系统研究在生态旅游过程中游客的旅游目标、生态认知以及生态旅游保护行为的关系,并客观评价其影响因素,进而对生态旅游管理中的游客管理及宣传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便为今后生态旅游中游客的行为管理提供更多客观依据,对于打造秦岭国家山水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意义巨大。本研究以陕西省秦岭地区的生态旅游发展为例,第一部分表述生态旅游的由来发展和内涵,并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当前旅游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出现了过度开发等诸多问题,生态旅游将会成为今后一个主要的旅游方式。在第二部分,在分析秦岭地区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揭示其生态旅游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二分类分析、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旅行费用法,分析陕西省秦岭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游客认知、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探讨秦岭生态旅游发展中管理及相关宣教对游客认知及行为产生的作用导向,为相关游客管理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共同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杨柳[6](2020)在《“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缺少成熟的强度控制体系,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通则》等条例,仅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做了原则性的限定,不足以指导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发展建设。同时,我国湖城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城市风景湖泊或风景名胜区,对自然保护区涉及较少,自然保护区因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敏感性及重要性而具有严格的保护要求,因此,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既要满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又要合理建设实现“湖城共荣”。严格的保护要求、模糊的建设强度、迫切的发展需求等因素导致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本文提出“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湖泊型自然保护区实现“湖城共荣”为目标,探索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案例实践4个部分。第一,对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问题。第二,对问题的进行剖析,指出研究难点是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度的模糊性及“湖城共荣”景观规划设计的复杂性三点。第三,针对问题难点,提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实现“湖城共荣”,并且从强度控制和湖城互借两方面提出具体的景观规划策略。强度控制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建设强度上限,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保护区建设强度的基础上,从游人容量、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人类活动及社区管控5个方面进行保护区实验区建设强度控制;湖城互借是湖泊与城市融合发展、相互因借的景观体现,在吸收国内外相关保护区湖城互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嵌入、空间互借、自然教育及设施共享4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第四,结合以上研究进行案例实践,分析衡水湖与衡水市的关系及场地现状,构建强度控制体系,结合湖城互借理论,综合指导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

陈真[7](2020)在《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推动保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对生态旅游的功能、角色、定位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正在开展的生态旅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已然对区内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背景下,本文尝试梳理新保护地体系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出的具体要求,构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有益探索。本文在系统总结生态旅游及其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构建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目标线性加权求和函数法建立指标评价评估模型,最后以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构建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库即起步难的创建期——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发展慢的成长期——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适度游憩型;规范化的成熟期——政府指导市场主导的深度融合型。并分析提出当前最适宜的模式是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2)建立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采用目标层—准则层—亚准则层—指标框架,准则层由制度、社会、环境和生态四个部分构成,评价指标共42个。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建立了指标评价评估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与标准化处理,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3)对江西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证研究该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得分是39.53分,处在可持续发展准备阶段。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该保护区可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生态旅游优化调整:树立生态伦理观,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管理体制;突出生态教育特质,开展深度生态旅游体验;建立高质量解说系统,完美实现寓教于游;实施最佳环境管理,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估。

杨学文[8](2020)在《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心中越来越热的词汇,生态环境建设已经跃居到等同于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为代表的各种战略指导和建设措施,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齐备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及立法结构。辽河是我国的七大江河之一,属于平原型河流,流域范围广阔,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极为敏感和脆弱,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在长时间的人类的不当的开发利用活动当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破坏,辽河存在的这些问题与当前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内容及“生态城市”的追求极不相符。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辽河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以满足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同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立足于辽河沈阳段展开分析,第二章中把整个流域视为开放化、变化的一个有机系统来剖析,分析和梳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中对辽河流域当前的水系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例从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了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如何应对保护与开发的问题,第四章中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辽河流域旅游资源,提出可行性、保护性开发利用要求及方案,基于生态旅游带的保护与建设促进城镇生态旅游经济的繁荣.此外笔者分别从生态旅游业发展、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的相关评价标准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在今后辽河全域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能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

吴燕平[9](2020)在《基于GIS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自然保护区既是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保护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近年来,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对应的是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不断上升,因此,生态旅游风险评价已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的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保护区2017年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并以2019年World View-2影像为参照,结合保护区管理部门提供的数字高程地形图、功能区划图、行政界线矢量图、综合科考报告、统计年报和政府规划等资料,利用ENVI 5.2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融合、正射校正、大气校正和掩膜裁剪后进行土地利用的监督分类,并利用Fragstats 4.1和Arc GIS10.2软件进行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析,结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计算生态旅游风险指数,绘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等级分布图,分析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成因及其权重,针对各风险区探讨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为稳定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包括:(1)本文结合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框架的研究,建立了由景观生态、地形水文、土地利用和人文活动4项准则构成、包含15个相关因子指标的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等级评价模型。基于GIS的插值和空间分析功能,这些影响生态旅游风险的指标得以被描述、量化、可视化,形成可叠加计算的数据图层,进而完成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值的计算和等级的分析。(2)保护区景观生态高风险区域主要沿道路和建设用地带状分布。区内植被覆盖度超90%,植被保护较为完整,除林地外其他景观斑块分散。保护区内除道路、建设用地和耕地区域外大部景观生态风险较低,核心区平均景观生态风险高于缓冲区和实验区,尤其在吊罐井核心区,景观生态风险趋于小范围峰值区域。保护区地形水文风险整体呈现自北向南逐步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吊罐井区域上方的河流与道路范围,由于部分地势因子的缓和,风险相对周围地区减轻。川石区整体和吊罐井核心区地形水文风险较高,多枝尖核心区则由其海拔高、流域面积大而获得较低风险。保护区土地利用风险整体较低,核心区和缓冲区风险值范围均处于低或较低范围。保护区人文活动风险值大小顺序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多枝尖山区风险最低,十里画廊景区风险最高。(3)保护区综合生态旅游风险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具有明显空间差异,高生态旅游风险区域主要集中于河流和道路等周围,呈条带状分布;总体上看,保护区北部生态旅游风险等级高于南部;近90%区域生态旅游风险处于中等及以下级别,整体水平良好,但除低风险区外,核心区各级生态旅游风险区面积比例均高于缓冲区。

唐玉霞[10](2020)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墨脱为例》文中指出为探索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实现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区域墨脱为例,通过调查墨脱区域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分析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探讨生态文明视角下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中,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了25个评价指标,运用综合评价等级与隶属度、木桶原理相结合,对墨脱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1)墨脱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为3.46,属于轻微弱载状态;(2)从隶属度看,墨脱旅游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轻微弱载隶属度最高,接近适载;(3)结合木桶原理得出,固体垃圾与住宿接待率是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制指标。墨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相关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选取29个指标因子,构建墨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体系,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和AHP(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价。结果表明:(1)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景观得分分别为:29.27、3.94、6.97、8.59、7.56、20.97,总分为77.30,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良好;(2)指标值显示,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与生态意识方面,具有建设的空间。结合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结果,分析出墨脱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之间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态旅游拉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为实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1)提高生态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结构;(2)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促进生态经济发展;(3)增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4)完善生态安全,创建绿色生态环境;(5)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研究 ——以中国生态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生态旅游国内研究综述
        1.2.2 生态旅游国外研究综述
        1.2.3 生态哲学与休闲哲学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交叉分析法
    1.4 创新点
二、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2.1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2.1.1 生态旅游的萌芽
        2.1.2 生态旅游的发展
    2.2 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
        2.2.1 以自然为基础
        2.2.2 可持续性
        2.2.3 学习与教育
        2.2.4 道德要求
    2.3 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模式
        2.3.1 生态旅游与NBT旅游
        2.3.2 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
        2.3.3 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3.1.1 中国生态旅游总体情况
        3.1.2 中国生态旅游景区体系现状
        3.1.3 中国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3.2 中国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3.2.1 生态旅游活动的种种乱象
        3.2.2 政府管理失职与公益性缺失
        3.2.3 环境教育进程缓慢,缺少环保意识培养
    3.3 基于生态旅游理论分析生态旅游模式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3.3.1 发展与保护:打着生态旗号的经济发展
        3.3.2 人类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旅游
        3.3.3 消耗资源与精神需求:概念泛化的生态旅游产品
        3.3.4 管理与治理: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维护
四、生态旅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与旅游发展状况
        4.1.1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自然情况
        4.1.2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旅游情况与发展现状
    4.2 内蒙古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4.2.1 水位下降、草场退化
        4.2.2 水质污染
        4.2.3 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4.3 内蒙古呼伦湖自然保护区生态危机的成因
        4.3.1 旅游活动与游客行为
        4.3.2 景区建设与管理
五、回归真正的“生态”旅游
    5.1 生态旅游与环境的内在价值
        5.1.1 尊重环境的内在价值
        5.1.2 生态旅游活动中心由人类转向自然
    5.2 生态旅游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5.2.1 我国现在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方法
        5.2.2 生态旅游是天然的培养环保意识的教育手段
    5.3 休闲哲学与生态旅游
        5.3.1 追求精神愉悦的休闲哲学
        5.3.2 休闲哲学与生态旅游的精神诉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3)生态旅游理念下国内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阶段特征
    3.2 研究热点
    3.3 主要研究内容
        3.3.1 内涵及原则
        3.3.2 规划设计视角
        3.3.3 功能分区视角
        3.3.4 经营管理视角
        3.3.5 社区参与视角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研究尺度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内容
    4.2 讨论

(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目标
        1. 带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 调动国民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2. 创新旅游方式原则
三、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研究现状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础研究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研究
    (二)国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研究现状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基础研究
        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研究
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
    (一)展现大自然的价值
    (二)为人们提供健康所需的物质
    (三)减少维护的财政支出,带来经济效益
五、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及政府的管理政策不完善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众多,执行力度较弱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专业人员安置不当
六、改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生态旅游管理政策和法规
    (二)建立高效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部门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四)培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人才

(5)基于目标及认知的游客生态保护行为管理研究 ——以秦岭森林生态旅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森林生态旅游
        2.1.3 游客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理论
        2.2.2 旅游消费行为理论
        2.2.3 游客计划行为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秦岭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3.1 秦岭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3.2 秦岭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
    3.3 秦岭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3.4 秦岭保护区生态旅游在陕西生态旅游中的地位
    3.5 小结
4 生态旅游的目的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游客目标差异的价值评价
        4.1.1 旅行费用区间分析法介绍
        4.1.2 价值评价结果
    4.2 游客目标差异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4.3 小结
5 生态保护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游客生态保护认知差异性分析
    5.2 游客保护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5.3 宣教管理措施对保护认知影响分析
        5.3.1 增加游客生态保护知识
        5.3.2 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
    5.4 小结
6 生态旅游的认知及行为关联分析
    6.1 结构方程模型法简介
    6.2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建立
        6.2.1 因子分析
        6.2.2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6.3 研究结果分析
        6.3.1 信度效度检验结果
        6.3.2 研究模型拟合结果
        6.3.3 研究结果检验
    6.4 小结
7 生态旅游的管理有效性评价分析
    7.1 现行生态旅游政策概述
        7.1.1 我国主要的资源保护政策
        7.1.2 主要的开发管理政策
    7.2 秦岭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7.2.1 秦岭生态旅游总体的开发管理有待完善
        7.2.2 生态旅游效益和成本的分配不均导致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
        7.2.3 主要管理措施及解决途径
    7.3 秦岭地区生态旅游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1 指标体系构建
        7.3.2 数据来源
        7.3.3 研究方法
    7.4 评价结果及有效性分析
    7.5 小结
8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辨别游客旅游目的,提升游客价值理念
    8.2 加深游客保护认知,促进可持续发展
    8.3 提升游客参与意愿,实现生态旅游效益
    8.4 增进生态旅游管理,提高管理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解析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难点
        1.1.3 研究思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小结
2 相关基础研究
    2.1 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2.1.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2.1.2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强度
    2.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3 “湖城共荣”的概述
        2.3.1 “湖城共荣”的含义
        2.3.2 “湖城共荣”的意义
        2.3.3 “湖城共荣”案例分析
        2.3.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2.4 小结
3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强度控制
        3.1.1 游人容量
        3.1.2 生态环境保护
        3.1.3 设施建设
        3.1.4 人类活动
        3.1.5 社区管控
    3.2 湖城互借
        3.2.1 文化嵌入
        3.2.2 空间互借
        3.2.3 自然教育
        3.2.4 设施共享
    3.3 小结
4 “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
    4.1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历史沿革
        4.1.3 自然环境
        4.1.4 资源条件
        4.1.5 生态旅游潜力
    4.2 上位规划解读
        4.2.1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4.2.2 城市总体规划
        4.2.3 湖城关系解读
    4.3 现状分析
        4.3.1 场地现状
        4.3.2 现状问题总结
    4.4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纲要
        4.4.1 规划范围
        4.4.2 规划目标
        4.4.3 规划性质
        4.4.4 规划策略
        4.4.5 强度控制
        4.4.6 规划结构与布局
        4.4.7 总体规划
    4.5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专项规划
        4.5.1 保护规划
        4.5.2 竖向规划
        4.5.3 道路系统规划
        4.5.4 游赏规划
        4.5.5 种植规划
        4.5.6 设施规划
        4.5.7 土地利用规划
    4.6 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节点设计
        4.6.1 梅花岛景观设计
        4.6.2 荻芦荡景观设计
        4.6.3 桃花港景观设计
    4.7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游人容量的经验参考
附录 B 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附录 C 风景名胜区分区设施控制
附录 D 风景名胜区分区活动控制
附录 E 种植规划参考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图表目录
设计图纸

(7)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
        1.1.2 新保护地体系的核心理念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新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旅游提出的新要求
        1.2.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目的的价值和存在的问题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框架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保护地体系
    2.2 研究综述
        2.2.1 保护地体系研究
        2.2.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
        2.2.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2.2.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2.5 研究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人与自然共生理论
        2.3.2 旅游生态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环境伦理学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3.1 时代大背景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现实判断
        3.1.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特殊的准公共产品
        3.1.2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级保护区的功能和任务
    3.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问题
        3.2.1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误差
        3.2.2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3.3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3.3.1 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
        3.3.2 开发原则和战略部署
        3.3.3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3.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实选择——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
4 政府主导的生态教育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4.2 指标选取的方法与原则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
        4.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1 指标体系初选
        4.3.2 专家咨询
        4.3.3 构建指标评价方法
        4.3.4 指标说明与计算
    4.4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1 专家咨询
        4.4.2 数据分析
        4.4.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5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1 评价指标的量化与标准化处理
        4.5.2 可持续发展评价评估模型
        4.5.3 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等级
5 阳际峰国际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5.1 案例地选择与概况
    5.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5.3 评估结果分析
    5.4 保护区生态旅游优化调整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附件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附件三: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第三轮)
附件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意见征询表(AHP)
致谢

(8)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2 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1.4.3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研究趋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的研究
        2.1.1 旅游资源相关研究
        2.1.2 生态旅游相关研究
    2.2 基础理论研究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生态可持续
        2.2.4 自然保护区
    2.3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
        2.3.1 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涵义
        2.3.2 旅游资源的保护研究
        2.3.3 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2.3.4 保护性开发的辩证关系研究
    2.4 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的研究
        2.4.1 国外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4.2 国内河流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2.4.3 研究小结
3 辽河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现状评价
    3.1 辽河保护区基本条件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生态环境条件及治理情况
        3.1.3 城镇居民分布及社会经济条件
        3.1.4 文化资源条件
        3.1.5 综合交通条件
    3.2 旅游资源的分类及统计分析
        3.2.1 旅游资源的基础类型
        3.2.2 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
        3.2.3 旅游资源的统计分析
    3.3 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
        3.3.1 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
        3.3.2 旅游资源的总体评价
        3.3.3 旅游资源的等级评价
        3.3.4 旅游资源的评价结果
    3.4 生态敏感性研究分析
        3.4.1 主要生态敏感因子
        3.4.2 研究分析结论
    3.5 辽河旅游业的调查研究
        3.5.1 辽河旅游发展热点
        3.5.2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4 建立辽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本策略
    4.1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 保护中适当开发利用为前提
        4.1.2 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资源
        4.1.3 注重旅游资源之间的协调
    4.2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4.2.1 构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4.2.2 确定重点保护的旅游资源单体
        4.2.3 预测旅游资源保护的环境容量
    4.3 辽河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4.3.1 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
        4.3.2 复合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4.3.3 控制旅游资源开发强度
        4.3.4 优化旅游资源产业结构
    4.4 辽河旅游保护性开发的建设实施策略
        4.4.1 确定保护性开发的建设主体
        4.4.2 建立管理结构的框架体系
        4.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4 投资政策保障
        4.4.5 政策法规保障
        4.4.6 建设保护性开发旅游示范区
    4.5 本章小结
5 辽河沈阳段旅游资源保护开发规划
    5.1 完善生态旅游系统规划
        5.1.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5.1.2 河流生态绿廊控制
        5.1.3 旅游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5.1.4 挖掘旅游资源文化特色
    5.2 景观资源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5.2.1 空间布局结构
        5.2.2 景观功能分区
    5.3 旅游资源线路及产品规划
        5.3.1 旅游景观线路
        5.3.2 旅游资源产品
    5.4 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5.4.1 旅游交通系统
        5.4.2 其他配套设施
    5.5 辽河旅游业的营销与管理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GIS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态风险及其评价的内涵
        1.1.1 生态风险
        1.1.2 生态风险评价
    1.2 生态风险评价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生态风险评价的国外研究进展
        1.2.2 生态风险评价的国内研究进展
    1.3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3.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的研究进展
        1.3.2 风险源的确定与分析
        1.3.3 风险受体分析
        1.3.4 风险单元划分
        1.3.5 暴露及危害分析
        1.3.6 风险表征
    1.4 生态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
        1.4.1 层次分析法
        1.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1.4.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1.5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
        1.5.1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5.2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
        1.5.3 生态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1.5.4 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1.6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环境条件
    3.3 旅游资源
    3.4 保护区功能区划
4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4.1 外业调查
        4.1.1 调查内容
        4.1.2 调查方法与结果处理
    4.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3 土地利用分类
        4.3.1 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标志的建立
        4.3.2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及其精度评价
    4.4 地形数据处理
    4.5 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模型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3 评价模型的构建
    5.2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
        5.2.1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单因子评价
        5.2.2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综合风险评价
        5.2.3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管理对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安徽省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及其生态风险评估”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

(10)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墨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本理论
        1.2.1 自然保护区相关理论
        1.2.2 生态文明相关理论
        1.2.3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
        1.2.4 三者间的关系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1.4.2 墨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
        1.4.3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3.1 研究步骤与方法
    3.2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3.2.2 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
    3.3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权重测算
    3.4 构建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数学模型
    3.5 构建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与评价标准
        3.5.1 综合评价模型
        3.5.2 综合评价值隶属度计算
        3.5.3 木桶原理
        3.5.4 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3.6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计算
    3.7 墨脱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
    3.8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论与讨论
        3.8.1 从权重角度
        3.8.2 从综合评价值角度
        3.8.3 从隶属度角度
        3.8.4 从木桶原理角度
第四章 墨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
    4.1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评价标准
    4.3 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方法与总体标准
        4.3.1 评价方法与过程
        4.3.2 总体评价标准
    4.4 研究墨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4.4.1 各指标权重计算
        4.4.2 评价结果
        4.4.3 生态文明建设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墨脱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关系分析
    5.1 生态旅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拉动作用
        5.1.1 生态旅游拓宽经济收入来源
        5.1.2 生态旅游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5.1.3 生态旅游拉动社会发展
        5.1.4 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系统
    5.2 生态文明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的促进作用
        5.2.1 生态文明提高景区品质
        5.2.2 生态文明提升服务质量
        5.2.3 生态文明规范生态旅游
        5.2.4 生态文明刺激生态旅游需求
第六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墨脱可持续发展对策
    6.1 提高生态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结构
    6.2 建设生态基础设施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6.3 增强居民生态文化意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6.4 完善生态安全创建绿色生态环境
    6.5 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参与背景下生态旅游开发博弈研究[D]. 邓海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生态哲学视角下的生态旅游研究 ——以中国生态旅游为例[D]. 王海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生态旅游理念下国内自然保护地利用模式研究进展[J]. 高彩霞,刘家明,张书颖,朱鹤. 中国生态旅游, 2021(01)
  • [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初探[J]. 张洁. 西部旅游, 2020(07)
  • [5]基于目标及认知的游客生态保护行为管理研究 ——以秦岭森林生态旅游为例[D]. 罗晓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湖城共荣”视角下的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衡水湖自然保护区为例[D]. 杨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新保护地体系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阳际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D]. 陈真.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8]辽河干流保护区沈阳段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D]. 杨学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基于GIS的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风险评价[D]. 吴燕平.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10]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墨脱为例[D]. 唐玉霞. 西藏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