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一站——马家堡站

北京第一站——马家堡站

一、京城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车站考(论文文献综述)

端木东舸[1](2021)在《历史尘埃中的永定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个在南城长大的人,和自己最贴近、耳濡目染听得最多的城门名字,就是永定门。当年只觉得那是一个挺脏乱差的地方,永定门三个字,总会在我的脑子里和批发市场、无照摊贩、庄稼野地还有破火车站画上等号。忽然有一天,一座复建的城门楼子在北京南二环的中心位置拔地而起,立在了永定门桥的正上方。永定门,

米艾尼[2](2018)在《百年跌宕丰台站》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很多老北京人而言,在北京城的众多火车站中,丰台火车站留有更多的记忆。它建于1895年,是北京最早的火车站;民国时期,它是京张铁路、京汉铁路及京奉铁路的连接站;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丰台站就一直是特等站。因为丰台站的重要战略位置,在抗日战争期间,丰台站也充满了硝烟。可以说,丰台站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程。

毛树华[3](2016)在《庚子事变后陈璧对北京城的恢复》文中指出1900年4月,义和团团民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帜在京城内肆意屠杀洋人、教民和无辜的百姓、官员。义和团的行为加剧了中外矛盾,列强随之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于8月攻占了北京城,并在城内烧杀掳掠。两宫西逃,大量京官亦四散出逃。北京城内外秩序紊乱,百姓一片惶恐。时任中城巡城御史的陈璧临危受命,负责管理北京五城事务,担负起恢复与重建北京城秩序的任务。为尽快恢复北京城的社会秩序,陈璧一方面整顿练勇,严惩匪盗,打击义和团余众;同时谋划创办近代巡警,以强化我国的治安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陈璧积极与列强取得联系,以和局为重,商洽有关建立、接收安民公所的问题,并积极争取京师地面的管辖权。陈璧并与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商定创办商务总局,发给商民运行执照,以保证正常的市场交易。为进一步促进北京城市的发展,陈璧加强路政管理,改善京师的道路条件,在京师引进近代路灯。同时,主持创办近代学堂,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陈璧发展社会救济,收养流民乞丐,创办工艺局,引进西方近代技术,向百姓传授谋生技艺。陈璧的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北京城秩序的恢复和社会的发展。

张博[4](2015)在《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出入口城市综合体情景设计研究》文中提出2000年以来,北京进入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建设时期,仅08年至14年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线路达13条。旧城作为城市核心,地铁建设经过旧城已不可避免,仅东四站便汇集了四条地铁线路,集中反映了地铁的巨大体量和严格施工要求与旧城的街道尺度、胡同肌理保护的矛盾。本研究以北京地铁六号线东四站出入口城市综合体项目为基础,引入管理学的情景规划作为前期的方案策划方法,试图探索地铁建设与旧城保护结合的多元途径。首先,研究从功能要素和类型要素两条线索出发,功能要素梳理隆福寺地区的发展现状、文化流失、历史保护、地铁建设等诸矛盾,类型要素则结合案例分析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各个发展阶段和混合类型,并对北京旧城和京都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进行全样本比较研究。研究指出,缺少对不确定性要素的评估和应对能力、对社会生态多样性的忽视以及地铁建设模式的单一性是该城市综合体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引入情景规划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提升设计中对不确定性因素的评估和应对能力。其次,研究梳理了情景规划的理论和程序,论证了其应用于城市设计的适用性,归纳了相关应用案例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了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情景规划实施步骤。通过深入分析东四站地铁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各确定与不确定性要素,研究指出,政策倾向及社区诉求是影响项目发展的两个主要驱动力,进而根据其不同趋势,构建出基于四种未来发展模式的情景:微山谷、共生·再生、隆福寺2.0、深远街市。最后,针对各情景的发展逻辑,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从城市、建筑、身体三个层次采取应答性的设计策略,并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各情景方案进行评估,进而为未来北京旧城地铁建设提供思路和建议。

韩立恒[5](2015)在《中轴线上的火车站》文中研究表明火车站,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兴事物,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入了古老、传统的北京中轴线。火车站就像触手的中枢,将中轴线与地方联系得更加紧密。历史的发展总是去陈出新,只有最经典的才能长久保留。中轴线原有三座火车站,唯有正阳门东站如今还保留在中轴线上。旧影之中,寻觅经典,再现中轴线上历史影像。

张海荣[6](2014)在《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甲午战后清朝大办铁路的序曲,津芦铁路不仅在中国铁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同时也是清政府推行"实政改革"的标志性一环。津通之议的无奈流产与津芦铁路的迅速立案,不仅能够充分反映甲午前后清朝改革的不同特色,同时也能生动展现国人的思想剧变与各派政治势力的浮沉。而在津芦铁路修筑过程中暴露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诸问题,以及英、法、美等国列强的挟势干扰,既是近代中国铁路修筑过程中一直无法绕开的挡路石,也是困扰甲午战后清朝诸项改革的普遍症结。

郭道平[7](2014)在《庚子之变中的联军统治与国人心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庚子之变中,两宫西狩,帝都北京一度被联军占领并驻扎一段时期。本文试图考察庚辛之际联军对北京的具体治理措施以及京师民众的典型心态。借助实时史料的搜集和梳理,笔者力图贴近和还原细节性的历史情境,以呈现这一事件对于北京城市现代转型的起点性意义。

花信[8](2012)在《“内城九门”之正阳门,走龙车的国门》文中研究说明2006年出版的北京印花税票,将正阳门印上了面额最大的100元票面正阳门是明清北京城的正门,因其位于紫禁城与皇城的正前方,俗称前门。明清时期,皇帝每年都要从正阳门出城,分别到先农坛春耕和天坛祭祀。解放后,正阳门逐渐演变为北京城的象征,人们解放军便是在正阳门进的城。

郭道平[9](2011)在《庚子事变的书写与记忆》文中指出本文以“庚子事变”这一中国近代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研究对象。该概念在文中所指向的史实,乃是以庚子(1900)三月、义和团在帝国政治中心——北京城内迅速蔓延开来为起始,以五月至七月、中外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阶段为重心,以《辛丑和议》签订以后、两宫回銮、帝国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作为结束。历来的研究,多以“义和团运动”之名,将义和团自兴起至1901年和约缔订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叙述,而1900年中清廷宣战、联军入侵、两宫出狩的过程则被纳入和视作这一运动进程的高潮部分。其实,自从清廷对义和团公开表示肯定、进而向外人“宣战”之时起,义和团事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帝国内部的地方性动乱,升级成为中国与列强之间的战争。本文以“庚子事变”为题,即是试图在已有的“义和团运动”这一概念中,抽离出其中的异质部分,凸显庚子年义和团事件发生质变之后的进程与面相,将其作为一段相对独立的历史进程来予以考察。在文章开篇的“总述”部分,笔者首先对“庚子事变”的历史进程、1900年间的南方局势与南北关系、以及庚子文学书写的主要特征作了整体性的介绍和梳理。第二、三两章则选择具体的人物、文本、事件与话题,以个案的方式,讨论个体人物在庚子事变中的境遇以及相关的文学书写,通过细节的钩沉和现场的还原,力图呈现事变的诸种具体面相。在第四、五、六各章中,分别讨论了庚子对于传统的巨大冲击、清末民间开智运动的兴起以及北京城市转向现代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论题,试图揭示庚子对清末十年的帝国面貌所造成的重大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以实证的方式,通过相关档案、报刊、笔记与文学作品等多种类型史料的梳理,试图尽可能全面的呈现庚子事变在多重层面上的历史图景。文章以“文明冲突”的思路看待事变的发生,注重于当时的舆论、时人的心态、文学的反映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思潮与历史影响的探寻,最终试图见出庚子事变在晚清帝国现代转型进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并就文明转型的现实问题略有思考和论析。

冯志阳[10](2012)在《庚子救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绪庚子辛丑年间,先是义和团短暂地占据京津地区,后是八国联军对于京城将近一年的占领与统治(对天津的战时统治更是长达两年)。由于变起仓猝,东南各省官绅商民在京津者,大部分来不及出逃而置身于北方混乱秩序的险境之中。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部分东南绅商起而呼吁,号召东南各省官绅商民合力救援被困于京津地区的东南人士这是一次规模庞大的救援行动。当时的朝廷重臣与疆吏领袖,如李鸿章、奕匡、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均参与其中。救援行动中最重要的两个救援组织救济善会与东南济急善会(前身是济急善局)可以说是直接秉承时任全权大臣李鸿章的意旨而设立。盛宣怀作为东南济急善会的主要负责人,以李鸿章的名义向“各省督抚河漕提镇藩臬运道”发电呼吁“设法劝助各省同志”,并得到各省督抚的积极响应。这一事实表明,庚子救援的动员规模事实上是超越了东南各省的范围,直接面向全国。从救援效果来看,仅救济善会“由直北渡回南者计七千余人”,而将被难官商士民救援回南不过是庚子救援行动的成果之一。随着京城秩序的逐渐恢复,许多京官并不愿意渡海回南,因此在朝廷俸禄尚无法指望的庚子秋冬之季,留守京城的京官们主要依靠东南济急善会通过各种方式筹汇至京的款项度日,据李鸿章奏稿言,东南济急善会“先后汇款至五十余万两”。此外,救济善会与东南济急善会还在京津地区开办平粜局、施衣“数万套”、“掩埋白骨几万千”、“米面医药不计其数”。本文主要通过《申报》、《中外日报》、《新闻报》等报刊资料,与陆树藩的《救济日记》及相当于救济善会征信录的《救济文牍》,同时还有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七《义和团运动》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盛档”之未刊部分,对庚子救援行动的缘起、组织、过程、结果以及影响等进行了详细叙述与探讨,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庚子救援行动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庚子年南北对立的形成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二、京城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车站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城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车站考(论文提纲范文)

(3)庚子事变后陈璧对北京城的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
    (四)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1900—1905年的北京城
    (一) 义和团戕害洋人、教民
    (二) 匪盗猖獗
    (三)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
    (四) 官商贫民四处逃散
二、陈璧对京城秩序的恢复
    (一) 整顿练勇
        1、裁撤胥吏劣绅及勇丁
        2、公正奖惩
        3、规范练勇
    (二) 缉拿匪盗
        1、查禁义和团,打击匪盗
        2、查禁赌局、烟馆、娼寮
    (三) 创建工巡局
三、陈璧对安民公所的接收与治理
    (一) 与联军谈判
    (二) 接管安民公所
        1、创办安民公所
        2、接管公所
        3、整顿公所
四、陈璧与北京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一) 治理街道
        1、道路的修建和治理
        2、路灯的引进和管理
    (二) 发展社会救济
        1、办理平粜
        2、救济流民
        3、发展工艺局
    (三) 创办近代学堂
        1、五城中学堂
        2、警务学堂
        3、工艺学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4)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出入口城市综合体情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城镇化背景下,地铁建设为旧城保护和更新带来机遇和挑战
        1.1.2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寻找旧城肌理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可能性
        1.1.3 全球化背景下,探索轨道交通综合体建设的多元化途径
    1.2 项目背景与研究对象
        1.2.1 地段背景:大隆福寺地区
        1.2.2 项目定位:文化商业综合体
        1.2.3 研究对象:从地铁综合体出发辐射周边的整体城市设计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时态调研和一手资料阅读相结合
        1.3.2 城市案例的跨尺度类型学比较
        1.3.3 建立于不确定因素的情景规划
        1.3.4 目标导向的综合化建筑设计
    1.4 相关研究与论文创新点
        1.4.1 旧城更新模式相关研究
        1.4.2 北京旧城地铁建设相关研究
        1.4.3 地铁城市综合体相关研究
        1.4.4 相关法规
        1.4.5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功能要素:大隆福寺地区设计诸问题
    2.1 发展困境:大隆福寺地区发展综述
        2.1.1 历史沿革:三起三落
        2.1.2 现状调查:衰败街区
        2.1.3 未来发展定位:朝阜线重要节点
    2.2 文化流失:多元文化的消失与功能的单一化
        2.2.1 大院文化
        2.2.2 官盐文化
        2.2.3 小吃文化
        2.2.4 旧书集市文化
        2.2.5 影剧院文化
    2.3 保护争议:大隆福寺地区的历史文化保护概况
        2.3.1 旧城肌理的保护现状与拆迁情况
        2.3.2 文保范围的界定争议
        2.3.3 旧城肌理历史文化价值的界定
    2.4 建设矛盾:地铁综合体建设的相关要求
        2.4.1 地铁建设情况
        2.4.2 地铁噪声控制
        2.4.3 施工临时占地要求
        2.4.4 地铁与商业合建的要求
    2.5 利益多元: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2.5.1 地铁建设相关部门
        2.5.2 大隆福寺地区相关单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类型要素: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
    3.1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概念界定
    3.2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空间演变
        3.2.1 第一阶段:旧城站内功能混合空间
        3.2.2 第二阶段:旧城地下线性商业空间
        3.2.3 第三阶段:旧城交通枢纽立体化空间
        3.2.4 第四阶段:旧城城市综合体空间
    3.3 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
        3.3.1 S:嵌入式 /单体式
        3.3.2 M:共生式 /景观式
        3.3.3 L:枢纽式 /开放式
        3.3.4 XL:组合式 /群落式
    3.4 北京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分析
        3.4.1 旧城内整体概况
        3.4.2 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混合类型全样本分析
        3.4.3 入站方式及附属建筑
        3.4.4 单体式:标准型、特异型
        3.4.5 嵌入式: 2 号线雍和宫站C出口、6 号线南锣鼓巷站A出口
        3.4.6 共生式: 2 号线积水潭站B、C出口
        3.4.7 开放式: 8 号线南锣鼓巷站E出口、8 号线什刹海站A出口
    3.5 京都旧城地铁城市综合体的混合类型分析
        3.5.1 京都与北京地铁城市综合体的可比性
        3.5.2 京都城市整体情况
        3.5.3 美观地区混合类型全样本分析
        3.5.4 嵌入式 &共生式
        3.5.5 一体式
        3.5.6 组合式:河原町 -乌丸 -四条站
        3.5.7 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个情景:大隆福寺地区的情景规划框架
    4.1“情景规划”方法的引入
        4.1.1 情景规划的理论内涵与概念辨析
        4.1.2 情景规划引入本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3 城市设计中的情景规划应用
        4.1.4 TAIDA~(TM):情景规划方法及其步骤
        4.1.5 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情景规划方法总结
    4.2 跟踪:大隆福寺地区的驱动力分析
        4.2.1 主要确定性因素
        4.2.2 主要不确定因素
    4.3 分析:分析变化并制定四个情景
        4.3.1 趋势间的相互关系
        4.3.2 驱动力的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排序
        4.3.3 构建情景逻辑主线
    4.4 想象:四个愿景目标的建立
        4.4.1 情景一:微山谷
        4.4.2 情景二:共生·再生
        4.4.3 情景三:隆福寺 2.0
        4.4.4 情景四:深远街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景一:微山谷
    5.1 情景书写
        5.1.1 更新模式:集中式“休克疗法 ‖
        5.1.2 混合类型:组合式地铁城市综合体
    5.2 相关案例
        5.2.1 京都火车站
        5.2.2 北京侨福芳草地
    5.3 空间策略
        5.3.1 城市层面:现代慢轴 +传统快轴
        5.3.2 建筑层面:连续开放的街道界面 +多样并置的建筑单元
        5.3.3 身体层面:缩尺空间 +扩尺空间
    5.4 目标评价
        5.4.1 项目指标
        5.4.2 效益评估
第6章 情景二:共生·再生
    6.1 情景书写
        6.1.1 更新模式:修补式“自发营造 ‖
        6.1.2 混合类型:共生式地铁城市综合体
    6.2 相关案例
        6.2.1 卡拉卡斯Metro Cable
        6.2.2 苏黎世Zurich Stadelhofen火车站
    6.3 空间策略
        6.3.1 城市层面:立体步行网 +城市功能集
        6.3.2 建筑层面:城市农业 +多孔庭院
        6.3.3 身体层面:自发建造 +街道尺度
    6.4 目标评价
        6.4.1 项目指标
        6.4.2 效益评估
第7章 情景三:隆福寺 2.0
    7.1 情景书写
        7.1.1 更新模式:拼贴式“文脉回归 ‖
        7.1.2 混合类型:开放式地铁城市综合体
    7.2 相关案例
        7.2.1 成都远洋太古里
        7.2.2 东京代官山Sarugaku购物中心
    7.3 空间策略
        7.3.1 城市层面:大院空间疏导 +庙会开放广场
        7.3.2 建筑层面:建筑记忆转化 +当代艺术群落
        7.3.3 身体层面:下沉院落景观 +公共活动单元
    7.4 目标评价
        7.4.1 项目指标
        7.4.2 效益评估
第8章 情景四:深远街市
    8.1 情景书写
        8.1.1 更新模式:局部式“肌理织补 ‖
        8.1.2 混合类型:嵌入式地铁城市综合体
    8.2 相关案例
        8.2.1 里斯本Baixa-Chiado地铁站
        8.2.2 慕尼黑Marienplaz地铁站扩建
    8.3 空间策略
        8.3.1 城市层面:院落肌理再造 +步行街市空间
        8.3.2 建筑层面:标准化地铁合建 +多尺度业态混合
        8.3.3 身体层面:几何单元模块组合 +传统材料创造型运用
    8.4 目标评价
        8.4.1 项目指标
        8.4.2 效益评估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9.1 研究结论及建议
    9.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北京旧城文保区内各地铁站调研资料
附录B:京都“美观地区”各地铁站调研资料
附录C:设计图纸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庚子之变中的联军统治与国人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联军统治
    1. 治安
    2. 卫生
    3. 公共设施及其他
二、国人心态
余论

(9)庚子事变的书写与记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动机与目的
    文献与研究综述
    研究对象、角度与方法
    研究架构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总述
    第一节 作为事件的庚子事变
        小结
    第二节 "南"与"北"
    第三节 庚子事变的文学图景
        小结
第二章 个体遭遇与庚子叙述
    第一节 在诗与宦之间——陈夔龙与庚子事变
        小结
    第二节 李伯元的转向——兼论庚子事变与"谴责小说"的兴起
        小结
    附录: "病红山人"并非庞树柏
第三章 文学书写与叙述焦点
    第一节 被讲述的历史——庚子衢州事件中的吴德被潚戕案
        小结
    第二节 赛金花的庚子传奇
        小结
第四章 失落的"传统"
    第一节 正阳门的庚子劫难
    第二节 庚子事变中的翰林院与翰林
        余论
    第三节 顽固派的历史终结
第五章 清末民间开智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 "愚民"印象与清末开智运动
        小结
    第二节 早期《杭州白话报》研究
        小结
    附录: 《林纾的白话道情》
    第三节 庚子之变与彭翼仲的开智事业
        小结
第六章 北京:现代转型的动因
    第一节 联军统治的印象
        余论
    第二节 报纸中的北京城市转型
        小结
    第三节 清末北京的城市心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庚子救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综述
    三、主要内容与史料来源
    四、补充说明
第一章 庚子国变中的京官
    第一节 混乱与秩序:庚子国变中的北京城
        一、混乱的开始
        二、混乱中的秩序
        三、无主之城
    第二节 京官的日常生活
        一、京官的社交及其在联军破城之初的活动
        二、日渐困顿的生活
    第三节 京官视野中的庚子国变
        一、南北与新旧
        二、满汉之别与家国之感
第二章 南北之间的交通与通讯
    第一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交通
        一、庚子围城与逃离北京
        二、南下之路
        三、逃难路上
    第二节 庚子年间的南北通讯
        一、电报与庚子国变时的南北通讯
        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报刊与南方对北方乱象的了解及想象
第三章 救援组织的成立
    第一节 救济善会的成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一、“谊笃梓桑”与“粤人好义”
        二、救济善会的创办者
        三、“上李傅相禀”与救济善会成立前的筹备工作
        四、救济善会的公启、章程与东南意识的表达
    第二节 济急善局的成立与陆路救援
        一、济急善局的创办与江南义赈传统
        二、“江浙”、“东南”与“南省北省本属一体”
        三、陆路救援与协济善会的创办
第四章 “泽被宣南”:对于京官的救援
    第一节 东南济急善会
        一、东南济急善会的主持者:济急善局的扩展
        二、东南济急善会的救援活动
    第二节 “各省同乡济各省同乡”
        一、广肇公所与广东京官之救援
        二、“公济”、“指济”与“专济”
    第三节 疆吏与庚子救援
        一、李鸿章、地方督抚与庚子救援
        二、“三帅款”与奕匡的庚子救援
第五章 华洋官绅之间:以救济善会的活动为主
    第一节 陆树藩与“救命船”
        一、起程之前
        二、津沽之间
        三、京津沪之间
        四、保定及其他地区
        五、安旋故里
    第二节 华洋之间
        一、“红十字”:争取洋人认同的符号
        二、德领事、德医官与德人喜士
        三、“与洋人办事则昌言善举”
    第三节 官绅之间
        一、“与华人办事则依赖中堂”
        二、刘鹗与庚子平粜
第六章 救援行动的结束与救援组织的善后
    第一节 救援行动的结束
    第二节 救援环境的消失
    第三节 救援组织的善后
余论 庚子救援中的关键词
    第一节 上海的丝业时代
    第二节 京官:中央与地方之间
    第三节 省籍意识与东南意识
    第四节 义赈与红十字
附录
    一、庚子救援大事记略
    二、庚子救援人物小传
    三、《东抚袁转电》三十三名联衔京官籍贯考
    四、《救济日记》
    五、严复在《大公报》上的一则佚文及相关问题考辨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京城第一个火车站——马家堡车站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尘埃中的永定门[J]. 端木东舸. 北京纪事, 2021(11)
  • [2]百年跌宕丰台站[J]. 米艾尼. 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 2018(12)
  • [3]庚子事变后陈璧对北京城的恢复[D]. 毛树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4]北京地铁6号线东四站出入口城市综合体情景设计研究[D]. 张博. 清华大学, 2015(01)
  • [5]中轴线上的火车站[J]. 韩立恒. 紫禁城, 2015(04)
  • [6]从津芦铁路看甲午战后清朝改革的再启[J]. 张海荣. 安徽史学, 2014(04)
  • [7]庚子之变中的联军统治与国人心态[J]. 郭道平. 北京社会科学, 2014(04)
  • [8]“内城九门”之正阳门,走龙车的国门[J]. 花信. 中华民居(上旬版), 2012(09)
  • [9]庚子事变的书写与记忆[D]. 郭道平. 北京大学, 2011(05)
  • [10]庚子救援研究[D]. 冯志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北京第一站——马家堡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